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育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学手段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为基础,依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预期策划,达到优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1.将新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融汇于课堂教学当中
第一,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教育改革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教师从面向少数尖子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改变普遍存在的厚“优等生”薄“后进生”的现象。
第二,重视“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这一重要理念,课堂设计重返生活世界,帮学生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形成全新的课程生态观。舍弃那种以升学率为中心,背离了学生生命主体的数据来衡量教育、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做法。新的课堂设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重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家园,使他们可以自由的沐浴春风,用心感受知识的无限魅力,无拘无束的挥洒青春的热情。
第三,坚持“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使学生在与文本的互动中,不但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感悟能力,增强评判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同时实现自我成长,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与生命力,陶冶情操,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人生的重要转变阶段,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设计课程,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突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两大要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突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两大要素,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努力钻研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所谓思维训练,大致包括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从教材和学生本身出发,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各种思维训练,同时把思维训练的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和各个环节中去。语言训练是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发展。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处理好教与学、训与练、文与道等诸多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动力、有方法、有个性、有创造,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直接迅速地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明确课堂的价值取向
如果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教学目标就会很模糊,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的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我们认为,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一方面,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对教材要有全面和多元理解,有效调控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的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以及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4.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学习过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通病是缺少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新课程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自身角色,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在课文整体操作上,要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比如,在分析课文时,应该让学生略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然后做内部分析,最后总体概括。其次,在片段处理上,必须把握好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学生回答问题就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再次,在课堂进程中,“听”、“说”、“读”、“写”、“思”的活动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许多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解读中“练”出来的,不能脱离课本进行空洞的说教。无论采用哪种教学设计,都应该把握好主次关系,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二、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手段的合理运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1.建立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可以运用图象语言与文字相结合,强化教材内容的真情实感,使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化疑难为浅易,能深化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我搜集了很多荷塘的卡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同时观看照片,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马上课堂气氛就高涨了起来。总之,视听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2.运用课外知识,拓展语文学习视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记录感悟,以拓展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文智能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优化设计
大学语文作为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课程,由于仍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却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有鉴于此,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智特征、学业状况和人文素养情况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现今,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该课程历来不被重视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被界定为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突出强调其工具性,而对语文课程所蕴含和要传达的审美等人文性的教育内容重视不够,并且在教育教学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呆板和滞后,缺少主动作为和创新的担当和动力,致使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离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也和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有关。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由于较早地进行文理科分班,大部分理工类和艺术类学生要么集中精力学习数理化,要么专注于艺术技能训练,语文学习则被弃置一旁。这种教育教学的后果在大学阶段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修养等素养,就连在平时作业、论文和报告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都很常见。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总的说来,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仁爱之心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能跟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体就是要明确语文人文素养教学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和优化课堂的教学环节等。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基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大学语文教学优化设计问题,所以我在这里主要是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相关理论的参考,提出如下为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优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必须做足优化设计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积极主动和他们打成一片,通过融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专业特点和学业状况等,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考察他们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的立场和观点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即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方式、途径以及策略等的选择和使用。
其次,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尽管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特审美感受和体悟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能够帮助学生生成和发展体会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人情事理,体会语言的魅力,发挥出应有的思考力和想象力,领悟人类之真知。
最后,设计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教学手段的新颖和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二是要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视野和心胸。三是注意预置适当适度的互动环节和场域。
总之,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在当下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力。当然,改进和加强这门课程的着力点很多,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来优化大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其中比较基础性的工作。而且,这一基础性的工作离不开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理念、能力、素养和责任心诸多方面作基础,进而把日益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呈现方法等融入课程设计中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帮助他们生发出自主学习的动力,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G623.2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其中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过于热闹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着新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眼花缭乱。这种方世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其气氛,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学感觉是比较浮,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唱歌、跳舞的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课堂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文字教学的魅力,只是在形式上过于追求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整体上看起来比较热闹,但是很多活动的开展都跟教学知识无关,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讲授法的摒弃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将讲授法完全摒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的形式讲解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就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的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相对比较忽略倾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往往只是一种摆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但是相对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回答,不能够对学生问题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其实如果能够认真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且是多角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问题的评价,不仅仅是在知识点强缺乏相应的评价,不能够队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一)进行创新型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但是经过再多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得提升学生得语文素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特征,即使在小学语文中经历改革,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改变不了得,如果再改革中失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特征,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文字的学习,在对文字的享受过程中将学习的内容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摒弃传统的讲授方法,讲授教学方法本身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形象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养成倾听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要能够从别的同学的回答中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要能够知道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讲解的方法和学生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五)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角色之间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机会,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注重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W生的一些特点,结合课文教学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等进行理解相应的知识,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
三、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过于热闹、讲授法的摒弃、相对比较忽略倾听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反思的应用,要能够进行创新型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教学反思的应用,以便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金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4:60.
[2]杨东.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J]. 文学教育(下),2010,03:119.
[3]薛召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45.
[4]邵俊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1:182.
关键词:《落花生》 教学目标 文化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现有的思想价值
《落花生》(以下简称《落》)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经典散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篇目,正确解读其文化意蕴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只有500余字的文本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分角色朗读――说说课文讲了哪些主要内容;抄写第十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理解、体会和交流“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可是很有用”和“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通过学习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1]
四个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分别从“读、说、悟、写”四方面入手,层次分明,有序推进。角色朗读在于通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师生交流是对文章重点段落含义(第十自然段)的理解,这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接下来便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感悟,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对照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迹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最后一层是能力表达方面的练习,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的表达水平蓄电。人教版教学参考书[2]和北师大版教材《落》[3]也没有突破此约束,说明标准的教学设计已达到这个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在于,为何教学中学生反复质疑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如何深刻把握文章深层意蕴,引导学生领悟经典的价值所在,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的文化使命[4]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要求呢?
二、语文教学目标可开掘的文化价值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5]这是我们科学设计语文教学、深挖文章主旨的理论依据。
许地山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者以“落花生”为喻,从具体生活中寻找感悟,希冀子女成为对别人对祖国有用的人,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时的思想文化内涵所在。从课文来看,父与子的对话中隐藏着父亲启发孩子“说出花生的好处”,勉励孩子“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时展到了今天,《落》在教学中还有何时代意义可以挖掘呢?
(一)对“体面”理解的时代局限性。“体面”一词的三层意思 [6]指向的都是关于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在”印象,和许地山要求子女做人的标准相异,若是执意寻求关联所在,则必是祖国在外寇蹂躏之下的“体面”,挽回民族的“体面”需要炎黄子孙为之奉献、牺牲。在“磨课”和实习听课中,每次在组织师生交流时都有大学学生和小学生提出“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正确与否的疑问,这种疑问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亦有教学之后的真情流露。问卷调研表明,98.6%的同学倾向“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价值追求,即否定“不讲体面,只讲有用”的“规定”,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甘愿奉献又追求自身幸福才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价值所在,即文本所蕴含的时代文化价值,亦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理解。教学中若是忽视了学生的这一深层追求,则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价值判断,那么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则会飘渺难测,遥不可及。可能导致由于教学目标认知偏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得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出现失误,甚至会使教学误入歧途。[7]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8]进而发挥语文教学在儿童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价值。
(二)关于家教的文化合力。《落》的主旨明显表现在通过对父亲要求子女如何做人的理解上感受深沉的父爱,实际上还隐藏着关于“母爱”的问题。文章前二自然段写到了母子们一起从种花生到准备过收获节的事情。虽然只占三分之一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由城市步入高校的师范生对母爱的伟大有了坚实的生活理解;认为母亲的身体力行和朴实勤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另外,北师大版的小语教材将《落》与《拾穗》一起放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并冠名“收获”,意欲通过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目的十分明确。教学中,学生认为母亲带着孩子长期辛苦劳作,而品尝花生时父亲才到场,且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母亲没有直接和孩子们谈论劳动价值的主旨,而是通过精心布局,把教育子女的机会留给了学识渊博的父亲,这是母亲关爱子女,只讲付出,不求“体面”的大爱。更是许地山家庭教育子女成功的文化艺术价值。
爱国主义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情感基石则是爱家爱故乡,这一目标显然不能离开对家庭教育文化的阅读理解。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父爱之后,才能让他们更加明白母爱的坚实伟大,进而体会爱祖国的具体文化内涵。教学交流和诸多研究信息告诉我们,家庭(家族)之爱只有形成文化合力,谐振时代要求,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正能量。学生自主地由感受理解父爱进而感慨母爱的看似童真的思想正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教学闪光点,应精心引导,让“火花”持续亮丽。这种由母爱而父爱而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之爱的文化关注毋庸置疑应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之亮点。
(三)关注民俗文化的价值。收获节是一个关于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表达习惯相异,然而相同的文化心理都是收获的美好喜悦。唐诗宋词就记录了诸多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屈原、李白、鲁迅、莫言等人在创作中均有对民俗文化的精心阐释。小语教材有许多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把握,依据学习主体兴趣和特长适时阐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且不可仅盯着书本,放过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和探索创新的好机会。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
三、教学环境的文化关注
(一)语文文化品牌成果的推广。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与经典”构筑的教育文化品牌引领了语文教改潮流,吸引广大教师、学者和专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语文教改经验的广泛深入交流。通过实践以及学术牵引,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还原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境地。“同课异构”、“经典诵读”、“儿童阅读”、“诗意语文”等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然而改革的红利仅受益于部分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望梅而不能止渴;至于农村学校仍处于边缘化或沙漠化中。因而推广语文教改文化品牌迫不及待。
(二)语文课程文化主体建构。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写、及时修订应增加不同区域的一线特级教师的评价程序,并且把多元文化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因素,打破思想和艺术二维结构的课程目标考评惯例。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全国联动机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语文教学文化内容的深层研判和挖掘,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情择优而用。
高校语文师资培养质量的实践技能评价虽丰富而有活力,然而评价主体的文化审视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本教学前瞻的趋势。因而必须吸引大量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充实评价团队,一定程度上既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改理念,又能推进评价团体的学术和实践的深层交流,更好地调控职前培养阶段语文教改的运行轨迹,利于高校师资输出及时融入一线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先进行列。
研究表明,营造语文教学改革多元文化评价的优质环境势在必行。语文教学虽然受高考创新作文影响,但紧紧局限于写作模块训练的改革已是片面畸形的运作,不足是基于语文课堂的模块教学过程调控疏于散乱,比如深层次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不能完全摆脱高(中)考的隐形约束而深入落实新课改要求。小语教改的环境虽然相对中学较为宽松,但广大的一线教师资源共享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及时改善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条件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应切实把握文化育人这一永恒主题,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整合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科学设计目标。唯此,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完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9]的课程教学目标。语
参考文献
[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121-129.
[3]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33.
[4]朱永新.新教育的文化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3(9):1-4.
[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信息化资源库建设 调研
2010年11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12月,在“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又进一步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现代化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强,学校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同样发生着重大转变。已由原始的只有粉笔和课本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转变。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实现了每个办公室、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网络班班通、室室通。所有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校园网资源库组织和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每位语文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语文教学中资源的紧缺使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进行了关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和共享调查,为今后学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能有更快、更高的发展找到一条快捷而高效的道路。
实现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无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速度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的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探讨。
通过对60多名无锡市各职业学校部分语文教师发放调查问卷来看,当今职业学校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信息化资源库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指计算机房、多媒体课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等硬件建设。软件资源建设指各种应用软件平台建设,如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及优秀教学案例、电子教案、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的积累和建设。另外,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等各教学环节,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2)在语文资源建设和教学方面
语文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不应该过分追求资源的数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尽可能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资源,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达到最恰当和最优化。另外,利用资源库辅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估等各教学环节,也是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3)语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培训方面
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理念的传承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就要不断接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观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培训。
一、调研结论
(一)在调查问卷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点学校重视资源的实效性、运用的便捷性等特点。
教育资源库最常见的是教案、图片、课件等现成的素材上,这些素材确实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但一个个“死”的教案、课件不可能应对不同层次“活”的学生,教师更需要具有互动关系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动态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语文信息化资源库收集的动态资源较丰富多样,这些动态资源为教师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提供极富价值的信息,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保障。
在试题库的建立过程中,有的学校既收集各年级月考、期中期末等综合性试卷,更以知识点为依据,进行“零件式”收集。所谓“零件式”收集就是把各知识点分为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文、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等“零件”,教师把收集来的优秀资源以“零件”的方式放入相应的“仓库”,并对每一份“零件”标注难易度、使用年级,教师出题时只要按学生的实际和考核的要求选择相关的“零件”加以组合,一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试卷轻松搞定。“零件式”资源收集的优点不仅使教师能省时、高效的完成出题任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并且随着资源的不断积累和运用的加强,来自资源的评价也会越来越多,出题的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二)探索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1.基于资源库的语文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开放的共享的网上资源,教师这种优势被逐渐淡化,基于资源库的语文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基于资源库的教学使以前传统教学中教师私藏的各类“秘籍”材料公布出来,与学生一起共同占有。老师的备课材料将不再由老师先进行筛选,而是直接面向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于是,教师的职责从传统课堂中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自主的在资源库中寻找相关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答案,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其次,教材执行者转变为教材开发者。语文课改新教材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而备受学生的喜爱,然而新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够清晰、课后训练的不够完善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网络时代的来临,弥补了新教材的这种缺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发新的教材,将课本拓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执行者更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材的缺欠,增添新内容,成为教材的开发者。
2.基于资源库的语文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资源库的网络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的理论,使之成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绝好场所。
二、问题与思考
“面向教育、服务教育”是资源库建立的基本宗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为师生提供全面、系统、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师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利用网络,进入庞大、完善的资料库,方便、快捷、全面地查询、浏览、阅读各类书籍,获得所需的文字、图片、动画、影片甚至是课件等资源,参照各类工具、指导书籍、优秀教案以及其他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针对该内容所发表的评论、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在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同事,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能自主地浏览教师的电子课件,能冠军涵盖了不同学制的各个学科优秀的教案、题库进行自学、预习复习与知识的拓展。总之,资源库将成为各类教具的一个庞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电子仓库”,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电子资源。
当下语文教学信息化资源库建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很多,如:
1.制定校园网的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主要是为资源的开发提供统一的标准,达到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资源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贡献不够,并为师生对教育资源的查找、评价、获取和使用能得到最大的效率,同时也为不同资源库系统数据的共享和相互操作提供技术支持。
2.在使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方案上,主要在同一技术标准的指导下,使用基于能够后台数据库管理的语文资源库网站上包含课件、课例、素材的点播和瞎子啊;教师备课系统;学生作文在线编辑系统;学生作业在线讨论BBS,使语文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能统一有序地进行。
3.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传资源的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利用网络下载,教学使用次数很少屈指可数。课堂教学多数用的是教师的多媒体设备,而且多数是视频展示、幻灯片和flas等教学演示。
从制作教学课件方面看,教师常用的有PowerPoint幻灯片、word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这些常用的简单而且易于操作的制作工具。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基于开发能力有限、开发制作教学资源的技术手段使用不熟练,由于教学任务重等原因时间不充裕等原因给课件制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够得到适当的制作设计指导和培训还是可以进行资源的开发的。再利用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
4.资源库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如何对海量的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保存、检索管理?如何组织大量人员进行分类研究、应用研究?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目前教师由于教学等的压力在校上网的时间比较有限,还未意识到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这与将来的实践形成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探究出一套科学、实效、便利的方法措施,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硬软件设备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而现在学生家里大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因此利用网上资源开展教学只能偶尔为之,难以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大学语文 小说 建构 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所累积的基础性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横跨古今、融贯中西的文学大框架。
具体到小说教学,传统的方法一般遵循先介绍作者生平,后交作背景,再进行作品内容分析,最后提炼主题主旨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接受疲劳,同时对文体知识的介绍简单且零散,便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难以完成真正的审美过程。因此,在进行具体课文分析之前,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对现代叙事学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小说?”“小说有什么文体特征?”等小说学的本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基础的现代叙事学框架。
然后,根据教材选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有选择地引进相关文体知识作为指导,将小说教学和问题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紧贴课文内容加强课堂互动,如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小游戏,进行小说中的人物扮演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对于小说中涉及的其他各学科知识,尤其是文化、历史知识,教师也应做适当的延伸讲解,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一.建构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小说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较少涉及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最终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个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是如何讲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讲则一无所知,更勿论深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进入大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从叙事学角度对小说的表达形式进行品读鉴赏。
首先,什么是小说?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1:小说就是讲故事。
学生2:小说是虚构的。
学生3:小说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和典型的人物塑造。
……
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都指向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例举出表达形式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的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作品,由此导出小说的“故事与叙事”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简单了解小说故事和叙事的区别后,教师可从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对现代小说叙事理论作简要介绍,其中叙事角度为教学重点。为避免纯理论知识讲解的枯燥与深奥,教师应通过简单易懂的实际例文分析,使学生更轻松、更深入了解叙事学知识。如,从不同角度叙述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借此分析各种叙事角度的特点与区别。
例1: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
……
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特点在于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在例1中,作者知道狐狸是“饥饿的”,乌鸦是“又累又饿的”,同时还知道狐狸和乌鸦的心理活动。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角度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例2:清晨,狐狸看见一只乌鸦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想道。当乌鸦落到树上后,狐狸急忙跑到树下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
乌鸦抖抖身上的毛,头抬得高高的。
……
例2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从狐狸的角度出发,读者可以知道狐狸的状态和心理,其他事件和角色则必须通过狐狸的观察才能得知。由此我们可知,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就是从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的。因为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比全知叙事了解到的信息要少,但却更接近于实际生活。
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叙事角度对小说表达的影响。同样的教W方法也可用在对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的阐述上。小说是虚构的真实,故事和叙事共同折射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审美内涵。大学语文的小说教学,首先应构建现代叙事学的基础框架,才能让学生在随后的具体文本赏析中,形成从叙事学角度鉴赏小说的意识,比如作者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故事?换成其他角度讲述的话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叙述顺序?小说结构安排的背后有怎样的用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才是大学语文中小说教学的重点。
二.组织小说文本的研究性教学
大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体悟作品,更多地发现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性”,这就是所谓研究性教学。根据大学语文小说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角色扮演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及比较教学法等较适合小说的研究性教学。下面我们以小说《游园惊梦》为例,具体来说明大学语文中小说的教学设计。
小说《游园惊梦》设计课时为四课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领悟其主题意蕴,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对意识流的理解,以及《游园惊梦》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
1.角色扮演法――贴近人物
角色扮演教学法一般较多地应用在戏剧课程中,对于注重人物对白的小说作品,亦可试用此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使用角色扮演法,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游园惊梦》中刻画人物的手法之一便是自然而精准的人物对白描写,这也是白先勇小说的一个特点。可让学生分小组对不同场景进行演绎,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人物的对白分别有什么特点?映射出怎样的人物性格?
通过角色扮演,扮演者和观看者都会对人物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有些扮演者甚至会将自己的领悟在演绎过程中通过语气、动作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师生再一起来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其中,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位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应由学生自己分析,一个人的理解或许不够全面,但把多个人的回答汇总到一起,往往能形成一个比较正确而全面的形象。这时教师再作总结性的概括,比如同样是上层的夫人,由于年龄、身份、经历的不同,她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钱夫人温柔、婉转中透着些小心谨慎,窦夫人八面玲珑,同时又因自己正得势而自然流露出一些炫耀,蒋碧月则轻佻放荡,等等。
2.问题教学法――分析细节
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可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大问题的研究。大的论题可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再带至课堂上讨论;或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交给学生课后自行研习,再提交成果。大问题的研习,关键在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教师起指导、督促的作用。比如在了解了《游园惊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师可从叙事学角度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在叙述?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讲述故事?换成其他人来讲述行不行?这些论题教师不必急着给出所谓标准答案,可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可让学生尝试以其他人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如何。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提出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难度适中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阅读兴趣。如,文中有哪些场景环境描写?这些描写起到什么作用?钱夫人看到这些场景后有什么反应?作者这么写的意图在哪?通过课堂讨论,以学生分析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共同得出合理的答案。
3.情境模拟法――亲身体验
《游园惊梦》中通篇贯穿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意识流这样一种创作手法。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知所云,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亲自体验意识的流动。
为增强课堂参与度,可请5-6名学生一组,进行自由联想接龙的游戏。由教师给出一张图片,第一位学生根据图片立马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物,第二位同学根据上一位的回答,再说出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以此类推,中间不要有停顿。如,图片为一列火车。
学生1:。
学生2:草原。
学生3:还珠格格。
学生4:暑假。
学生5:炎热。
学生1:海边。
……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到意识流的特征:意识流是一种自由联想,它随着人的意识流动到哪里就是哪里,比如看到火车,学生1想到,其他学生可能想到其他任何地方,或是任何相关的事物;但意识流又并不是无联系的意识碎片,从一个联想到另一个联想之间,必然都暗含了一点联系,便是这些联系形成了意识的“流”。比如当游戏结束后,教师问学生3为何会从草原想到《还珠格格》,回答是因为《还珠格格》里有关于草原的场景,而学生4想到暑假,则是因为《还珠格格》的播出时间总在暑假。
在了解意识流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接着详细介绍意识流作为一种小说流派的特点,而后请学生思考:《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有什么好处?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组织课堂讨论,亦可布置为练习题,留给学生课后研究。
4.比较教学法――拓展知识
“比较是表述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1]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各种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体系有所涉猎,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或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教学的综合性与广博性。
白先勇受中国传统文化浸颇深,《游园惊梦》中“以戏点题”的手法,便是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片段与《游园惊梦》中多次引用到的《牡丹亭》“皂罗袍”唱词对比,便可知作者以“游园惊梦”为题的用意,是旨在衬托出世事无常,人生沧桑变幻的主题。而白先勇选择昆曲而非其他戏曲,则源自他自身对昆曲这一剧种的热爱。教师可播放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游园惊梦》选段,学生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一个总结概括,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技巧。
以上,是针对《游园惊梦》所作的小说教学设计。其中所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设计调整。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学会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个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创新,制定合理的指导策略,创建积极活泼的教学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周翰.攻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4.
语文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停顿、重音、语速等基本口语技巧的概念内涵;教学目标(2):学生能够在已学过课文中找出一些典型句子来体现停顿、重音、语速等基本口语技巧的特点;教学目标(3):学生能够在复述中正确使用停顿、重音、语速等基本口语技巧。教学目标(1)和(2)反映了学生能够理解、运用停顿、重音、语速等基本口语技巧的概念,教学目标(3)反映了学生能够运用“停顿、重音、语速等基本口语技巧复述”的规则。再如《项链》一课中的人物心理描写训练教学,语文教师想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描写,该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从《项链》课文中找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的词语和句子;教学目标(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说出《项链》课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指出和修改学生习作中;练习册中人物心理描写的不妥之处;教学目标(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写出有关人物心理描写的片断。教学目标设置完成以后,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对教学任务进行任务分析。职教语文教学任务分析就是进一步揭示职教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行的先行条件。职教语文教学任务分析的目的是为职教语文学习顺序的安排和职教语文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依据。
职教语文教师进行职教语文教学任务分析的目的是为选择具体的职教语文教学方法和确定具体的职教语文教学步骤。职教语文教学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分析使能目标和分析支持性条件。职业学校的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新的学习起着影响作用,所以职教语文教师在确定终点教学目标后,必须分析和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还没有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以这些前提性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学目标被称为使能目标。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其他支持性条件。所以,职教语文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他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然后,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点能力,最后还有哪些支持性条件。例如:一些职教语文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提问、课堂表现、小测验等来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还有的职教语文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测验,根据单元测验的情况制定下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起点。按照“掌握学习”的原则,学生必须掌握85%的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个教学单元的终点目标的达到同时也构成下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起点。职教语文教学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多种技能训练的,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任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职教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分析可以分别从“单元、单课、单项能力”这三方面进行。
由此看来,职教语文教学任务分析是职教语文教学设计中其他环节制定的基础,是发现职教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为实际的职教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了依据,它促进了职教语文教师有效的教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效的学。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任务,然后就是设计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叫课堂教学结构,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是:组织上课—复习旧课—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我们职教语文教师应该设计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职教语文知识的理解。例如:有些职教语文教师利用各种职教语文教学方法激活原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些职教语文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参与理解活动。
比如《项链》一课就可以设计“演戏剧小品”这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还有些职教语文教师设计一些有关知识理解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自我控制理解活动;在职教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职教语文教材呈现技术,提高职教语文教材可懂度。如:有些职教语文教师附加问题设计,使职教语文教材通俗易懂一些。《我看见了大海》一课的课堂教学就可以附加一些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职教语文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复习,对复习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如:有些职教语文教师设计一些语文练习,协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搞好职教语文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有熟练和扎实的职教语文教学技能的。我认为职教语文教学语言、职教语文教学提问、职教语文教学板书和非言语这四种职教语文教学技能比较重要。职教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进行职教语文教学设计。职教语文教学语言的设计应该注重职教语文语言的启发性。职教语文教学语言应该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职教语文内容积极思维,启发学生对所学的职教语文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些职教语文教师针对不同的职教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职教语文教学语言设计,讲课时有时选用叙述性语言讲解,有时选用启发性语言讲解,有时选用论证性语言讲解等等;职教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注重表现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运用知识和复习巩固知识方面。有些职教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进行分析问题设计,有些职教语文教师在复习课备课时进行复习巩固问题设计;职教语文板书的设计应该注重表现在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直观形象、突出重点。有些职教语文教师设计出提纲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流程式板书等进行不同教学,体现了职教语文板书设计的特点。例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可设计图示式板书,《景泰蓝的制作》可设计流程式板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设计表格式板书,《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设计提纲式板书;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体动作等,其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表现在充分发挥教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和情感上的激发作用上。职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特长“助”教学技能“一臂之力”。总之,我们职教语文教师要想搞好职教语文教学设计,就要对职教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技能这四方面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和设计。这样,我们职教语文教师才能真正达到职教语文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良好的职教语文教学效果。
作者:蒋霄青 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
课程主题,这个不做过多的赘述。然后就是教材分析:分析了全册教材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分析的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总体要求下的编排、结构思路。当然如果只作为一课的教材分析,只需要简要分析就可以了,其中应该包括了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目前的教学目标为了响应国家的《新课程标准》,都应该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教学方法以及课时安排其中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重点看的是教学内容及过程:这里面包含了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导入、新授、拓展、总结等。如果您是新入职的老师,建议您可以去无忧无虑语文网下载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案例;或者多跟办公室里的老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才能有助于你的进步。然后记得总结,形成一套适合你自己的教学设计法,刚开始就模仿为主吧。
(来源:文章屋网 )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知识充满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不易太过简单,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方法也应该超多元化趋势发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在自由的海洋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坚持以学生为主,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例如,教师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一段时间,然后总结出文中我、爸爸、妈妈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并从表面和深层两个层面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让学生学会从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内心去剖析人物的心理特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不仅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技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教会了学生如何辨证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会理解父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语文教材是传播优秀经典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识点的集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剖,做到“难易分明,层次清晰”,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教材上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分类和简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证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
学生间由于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差异的存在,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间的差异,结合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便和阶段性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例如,教师在对《两小儿辩日》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文章的难度和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理解和记忆能力都较高且语文基础扎实的优等生,教师出来要求他们理解和记忆文中的重要句式几用法,还应该鼓励他们在课外自主赏析和巩固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熟练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式,掌握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对于语文基础差、理解和记忆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设立为:掌握文中生字词,会熟练地阅读课文。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既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利于促进语文课堂最优化的实现。
三、将 “教语文”与“教做人”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较丰富,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体现教语文与教做人的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特点
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是指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口语交际课,将有关口语交际的教学思想和交际知识,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的口语交际话题和口语交际内容,利用合适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对口语交际课的整个程序和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相关设计,并对整体的口语交际结果进行预期评价的有效计划设计。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特点
(1)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指导性设计不断弱化。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指导性和规范化的设计比重较大,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倾听、如何表达,掌握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2)交际情境的创设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中的比重较
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话题多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片段,教师将教室设计为交际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对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明确性
在对具体的口语交际话题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口语交际方面目标的叙述存在理解上的模糊,使得教师面对具体话题时,缺乏相应的课标指导,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设计时总是以模糊的概念和大而空的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以至于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感到盲目,没有指
导性。
2.对教学内容的选用缺乏灵活性
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话题的教学设计时,多采用老套的教学话题和固定的辩论形式,没有联系学生实际,而是将固有的教材话题照搬到课堂中,使得该节课表面上热火朝天,学生只顾自己站起来表达观点,完全不理会他人讲了什么,倾听的目标便没有
达到。
3.对教学评价设计的单一
(1)缺乏多元主体评价的设计。教学评价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单一的教师评价不仅加重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使
学生丧失了表达的意愿,也使学生自身的评价能力得不到开发和应用,进而磨掉了学生评价的积极性。(2)评价设计缺乏明确标准。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大部分采用鼓励性和引导性的评价,如“你说得很好,你真棒!”等笼统评价,缺乏具体化、应用性的评价。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口语交际重视程度
课程标准的制订为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但是课程标准对于口语交际方面的阐述不清晰,为教师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课的设计时,教育部门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结合国内外关于口语交际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具体化、实践性的改进。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严重匮乏的实际情况,教育部门应加强口语交际理论的建设,提升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方面的理论修养,为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制订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发挥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监管作用
学校中对于教学的常规检查是学校督促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于交际教学没有相应的常规检查要求,使得口语交际的地位更加弱化。因此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改进,需要学校加强监管力度,制订明确的口语监察标准,以提升教师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程度,对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起到督促的作用。
3.提升教师自身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课中的指导者,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好坏。教师要想设计出好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就需要先从自身着手,提高自身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本身应当广泛涉猎提升文化修养,并注重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体能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等方面,教学目标应清晰明确、具体实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课的前提,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先将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现代公民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能力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课能否顺利开展,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讨论
引言:所谓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小学语文老师设定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课程。在课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有关口语交际的教学思想和相关的交际知识,对口语交际课程和每个具体的教学环境进行一定的设计,并对整体的口语交际结果进行预期评价的有效的计划和设计。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一、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老师问题
老师要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方向是根据课程指标来制定的,老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指标的深入理解,才能正确的运用口语交际的理念实施课堂教学,以达到口语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目的。但是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老师们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对口语交际课程指标不熟悉,对理念和教学目标不了解的情况。对于学生对口语的掌握程度也不了解,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备课方面,大多数老师在口语教学之前只是做简单的备课,只有少数的老师会仔细认真的备课,更有甚者只做口头备课。
(二) 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小学语文老师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问答方式,另一种是采用情景对话的方式,除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以外,很少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只通过问答、演讲、看图或播放视频三种形式进行口语教学,这种单一的口语教学方法体现的交际性并不强。通过情景对话、表演、答辩以及采访这四种教学形式所体现的交际性较强,这种口语交际方法强调要在特定的场景下,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但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其他更好的口语交际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使用。
(三) 时间问题
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在时间方面,存以下在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没有设置单独的口语课进行教学。口语交际的本质和新课标对口语交际都要求开设单独的口语交际课程,但现阶段的口语教学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口语交际课程。大多数的老师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口语交际,如:平时学生阅读过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以及老师与学生之前的对话过程等都是口语交际,因此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口语交际课程。
另一个问题是在语文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由于没有开设专门的口语交际课程,所以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都是老师自行安排的,这便没有办法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 教学内容混乱
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对教学内容不梳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老师不知道选择什么内容教学。虽然老师认识到了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该选择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实际话题进行教学,但是针对与这些话题,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问题,需要老师进行筛选和选择,但老师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往往没有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和认识水平出发,都是进行随机性的话题选择。因此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差,对于提高小学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老师不善于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交际教学的教材而言,虽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老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帮助。目前的人教版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等,都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内容,但大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中的写作内容作为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进行参考教学,没有科学的区分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写作内容。
二、解决措施
(一)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老师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备课的准备,对要讲解的内容提前熟悉,同时还要对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能力进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 创新教学方法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提供均衡交际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 单独开设口语交际课程
针对小学语文没有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课程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计划。在经济上进行适当的投入,确保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运行,在力度上可以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口语交际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小学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四) 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
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改进,教材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材内容具有使用性;同时教材内容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制定出符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思想感受。
总结
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这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前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时间不充足以及内容混乱等问题做出改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琦. 潮州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刘陇丽. 兰州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古诗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古诗词大多数是简单、易懂的内容,很多的描述就是对景物的阐述和对一些情景画面的描绘,情感上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针对一些景物的描述较多,角度也较多,但是大多数是能够在景物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有些作品能够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针对一些教学上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困难,主要还是要采取一些情景创设的方法,将教学的设计理念融入情景中,融入知识的理解和内涵的掌握上,良好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古代诗词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情景创设的教学手段,更是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真正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首先,加入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处于初学的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深入体会古代诗词的深刻意境,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及情绪的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其次,小学古诗词教学引入情境教学是继承民族文化的需要,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更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沉淀。古诗词更使艺术的光辉源远流长。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文化内涵,真真切切地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情景创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通过意境感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诗句,为学生营造氛围和气氛,本身诗的意境就很美,所以融入一些人物的情感再结合景象,就可以成功打造出诗人独特的意境。通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和句子,营造一定的氛围,例如《登飞来峰》中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审视,从韵律上给予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同时塑造全新的画面形象,通过情景的联想,帮助学生塑造出全新的人物形象,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最为重要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之一。整体回味古诗词的内容,透过情感,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景。通过一定的情景交融才能达到情景创设的根本目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应用情景教学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进行句子的积极把握,感悟真实的情感,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分析能力,为其之后的语文学习与古诗文鉴赏奠定基础。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在设计的具体策略上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设计上要联系生活,激发兴趣。结合生活的实际经验融入情景中,通过设定的情景感受人物的感情变化,反复朗读融入情境,教学设计上可以营造一定的音乐氛围,营造环境气氛,感受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诗歌节奏韵律的轻重缓急,感受内在的情感内容。教学上还可以组诗教学,灵活运用好各种教学器材,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的意境,老师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体悟诗歌的言外之意,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
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切身感受诗人的真实情感,例如,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状况,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如《游子吟》,就可以师生分工合作演绎情景中的角色,使老师和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的意境,这样的情景演绎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意境,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情景创设的手法进行教学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和显而易见的,对诗歌教学更是重要,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更能帮助学生积极地探究好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5):99.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摘要: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艺术。教学的方法很多,不会定于一,也不需要定于一。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独到的本领。我明白:借鉴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方法、经验,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过程设计
我从教已经二十八年了。二十八年来,仅有五年因为工作需要上小学数学外,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虽然课上得不是很出色,却有很多学生分班时都舍不得离开我,分到其他班去,又非要跑回来做我的学生,教育教学成绩在同行中也是中上乘的。
回顾二十年八来的教学生涯,我对自己的语文课的评价是:自己教得比较满意,学生学得有效果。下面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的。
一、我是这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
通常我先进行课前分析,然后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下原则:
①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科知识能力系列的规定以及单元目标意图——教材分析。
②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不搞花架子——教师的教学艺术。
③设计的教学目标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的,不好高骛远。
因为我明白:别的教师的课上得再好,她不是我,她的学生不是我的学生,适合她和她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手段。自己的课是自己上的,一切都应当选择自己能拿得出手的、自己会的、最得心应手的东西,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化。自己生疏的,勉为其难的地去上课,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一定会获得好结果。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遵循以上原则,以学科知识能力、单元目标意图,老师的自我和本班学生的自我来设计。
例如:教学3.《桃花心木》课前分析;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查找和展示桃花心木的相关图片,学生朗读理解能力很差,有含义的句子教师引导后不能理解的就只能直接讲了。因此我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感悟种树人的话改为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交流探讨过程。
二、我的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是教什么——教学目标设计,怎么教——教学过程设计,为什么这样教——什么样的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这是把形式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遵循:
1.教学过程的大体环节。即:①导入课题;②体验发现;③迁移巩固;④评价反馈。
2.设计适合自己和该班学生水平的教学过程。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适合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表达能力和水平、教学应变能力等的教学艺术化的具体过程,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能跟老师学为我自己会学的具体过程。因此,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有自己的个性,适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自编自演的剧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个人所长,变枯燥单调的教学为生动活跃,吸引学生乐学、要学的兴趣,最终达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教学第3课《桃花心木》本来是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桃花心木图片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但恰好遇着这天没电,多媒体无法使用。就只好利用班上一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伤逃学归来,让学生讨论父母外出打工说明什么道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在重大事件中才存在的。又如,我根据自己朗读课文常常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实际,因此范读课文就成了我的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选项和特色,精读课文就根据自己范读课文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范读课文的意境中领会词语的意思,趁热打铁地体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各种深刻道理。略读课文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并在自我朗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想。
3.采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中学 语文教学 交互式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而系统地探究知识、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活动。师生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使得整个语文教学有效合理地开展。
一、什么是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调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语文学习不能变成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新知识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交互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交互式教学”,教师通过呈现实际的问题情景或者直接从现实的教育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言,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明所提问题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交互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
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教学即成功”,就是说如果“教”的行为未达成有效的“学”,那么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对于学生的学则重视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如此才能教学相长。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交互或交互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交互是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自身工作动力的推动下,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主体的学生受激发后的学习动力的驱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专心听讲、质疑问难、回答问题,这些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挖掘教学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交往,推动教学过程持续运行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语文交互式教学设计
现在中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强调使用更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术语,使得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需要做大量材料精选和补充工作。传统的教育学教材都是以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为特点编写的,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交互式教学一方面要顾及知识逻辑,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收集和创设大量的学习资源,如教育案例、教育视频、教育争鸣性的事件。
四、语文交互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参与率不高。现在的高中或者职业中学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生数众多,这样的班级规模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人数多,增添了管理方面的压力,呈现一个案例或者情景后,难以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样,使得一部分同学,特别是比较被动的同学,还是处于“静听”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小组过多,容易使得教师的监控有限,导致部分小组和成员处于无管理状态。应适度控制教学班级的规模,一般40人左右的班级效果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