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业科技创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业科技创新

第1篇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第2篇

对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模式的探讨

林业科技创新需求信息主要由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企业、中介以及科研院所这一链条组成,林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对信息进行收集、甄别筛选和传递等,科技企业、中介以及科研院所主要就实际现状与技术可行性,开展技术开发与运营工作。满足林农需求并符合政府产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供给信息沿着科技企业、中介以及科研院所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农这一路径到达营林第一线,这就完整地实现了供给信息的传输。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科技创新需求与供给信息有效对接的作用。产品需求信息通过企业、中介、政府等传给林业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传递给林农,而产品供给信息由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中介、政府这一链条组成,因此,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林农对于需求信息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的判断,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功能,林业专业合作社就成为了影响林农对市场判断的一个较有利的因素。协会与政府等的组织与协调,很好地促进林业专业合作社区域之间的联动和发展,有效促进了林业专业合作社间的规模化经营。

如何加快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第3篇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第4篇

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可以从人们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林业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以及林业科技创新的产业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

1、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认识现状

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林业就是“挖坑栽树”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认为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观念的作用和影响下,我国林业科技投入、林业研究开发及应用水平都很低,并最终导致了我国林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出现。

2、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现状

从我国的林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实际来看,我国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一直都是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这决定了林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在林业研发投入中,我国政府投入比重高达70-80%,企业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国林业科技研发投入资金约束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科技研发经费分配结构来看,发达国家的研发经费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企业没有充足的研发经费支持,研发活动也会受到资金约束,从而企业科技创新也会因此而受阻。

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基础研究明显偏低,这将不利于创新的形成,从而会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林业核心部分优势的形成。

3、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的现状

由于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林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率的低下。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又远远低于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34%。同时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为了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既是一个林地少、林业资源有限的国家,也是一个林木、林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对林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对林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科技的贡献率。

2、优化林业科技资源配置

林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制约林业科技创新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大林业科技总体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林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力度,实现林业科技创新资金在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研发主体和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三大研发活动中的合理配置。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

林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在于林业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从我国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来看,我国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大多是以被动创新为主,目前尚未建立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其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约束。除了体制约束之外,林业科技创新还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首先是动力机制,其核心在于调动企业从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的转化,这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同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人才紧缺,我国林业发展的的关键是建立激励和分配机制,必须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料政策,为林业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留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4、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科技推广体系是林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科技推广这一中介,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以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增加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

总之,从整体情况来看,高新技术在我国林业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黄金凤。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中国软科学 , 2004,(03)

[2] 王晓军.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J].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2)

第5篇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提高林业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当前,不断创新林业科技,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因此,研究林业科技创新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开发、引进和应用林业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业科技创新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变了传统的林业发展理念,把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位置,对林业向现代化转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林业朝着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方向不断发展。其中,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居住场所、对木材及木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已经无法依靠树木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生态环境。因此,人们需要进行经济造林、生态造林,以恢复生态环境。林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培育出具有更高适应性和抗性的树木品种,提高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应用能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有效提高用材供给量,更有效率地恢复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

1.2推进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可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中,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推进了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当前,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中技术(如林木遗传改良、森林资源监控、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无性系林业、木材加工利用等)在保护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持了林业资源的多样性。近十多年的林业生产实践证明,先进的林业科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1.3提高林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林业都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重造林轻养护,重数量轻质量,对水分、温度、养分的管理比较粗放,剪枝、间伐等管理也不够精细,导致造林数量多但成林数量少,林区质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大面积实时监控林木生长情况;利用机械化技术快速进行施肥、灌水、防除病虫害工作;使用数字化技术科学制订造林计划,确定营林管理方案,推动林业生产数字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大大提高林业生产效率[2]。同时,推广应用先进林业技术,有利于节省生产投入成本,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与林业生产的回报率,并降低经营风险。而且,先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可以倒逼林业生产工作者不断学习高新技术,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打造高素质的现代林业工作者队伍。

2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地区的林业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长期受传统工作模式和粗放式管理的影响,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了解不透彻,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理解不足,不重视科技创新。部分林业生产经营者秉承着靠天吃饭的雨养林业传统思想,不主动学习、应用先进科技,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不能更新技术设备、培养科技人才,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进程缓慢。

2.2林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林业科技创新需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高校、林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推进。但当前,柳州市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省内高校,且部分先进科技需要从省外引进,而各林业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没有参与林业科技创新,导致生产单位无法及时了解高新科技的情况,难以及时引进、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也无法促进先进科技的转化,难以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

2.3科研经费和科研资金不足

一方面,有关部门对林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较少,无法满足科研部门的需求,导致科技研发工作只集中于主要产业和经济效益高的部门,难以形成广泛开展科技创新的局面;另一方面,林业生产企业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投入,很多林业科技创新项目无法稳定开展,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研人员主动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3]。

2.4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一方面,受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方式不科学的影响,先进的林业科技无法及时投入实际生产中,无法发挥科技创新的能效;另一方面,部分林业科技创新缺乏针对性,与发展需求和生产实际脱节,一些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于当地林业生产。加之部分推广工作人员科技素养不高,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难以展现先进科技的效果,也影响了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3加速林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3.1转变理念

首先,林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制订科学的推进计划,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从林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求出发,抓住绿色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林业技术。其次,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林业生产者要加强联系与合作,使科技研发更贴近柳州市林业实际,及时填补林业科技的空白与薄弱之处,促进林业科技全面发展。最后,林业生产者要认清科技创新对提高经济效益、保护林业资源的重要作用,主动更新技术和设备,加快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

3.2健全创新体制

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发展体系,整合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林业企业和推广机构,完善科研产业链条和人才链条,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健全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整合财政经费、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科技创新,尤其要把更多企业纳入科技创新链条,提高林业科技新成果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3.3加快林业装备技术研发

科技装备是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要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在林业装备上的应用,特别要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林业资源监测水平、病虫害预警及防治水平、林业生产效率。从柳州市林业发展现状来看,当地林业借助红外感应装置、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设备等,全面提升了营林管理、资源保护、资源利用和产业升级水平[4]。

3.4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限制林业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促进科研经费和社会资金向林业科技创新倾斜,加大对科研应用单位的奖励,特别要对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奖励,形成带动效应,为技术创新与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3.5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林业科技创新、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柳州市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019年,该市实施了《柳州市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从人才教育供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入手,构建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第7篇

1.1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人才队伍现状

1.1.1机构设置情况除市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外,昆明市现有8个县区(东川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嵩明县、宜良县、富民县、石林县)建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116个乡镇中,保留乡镇林业站47个,合并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69个。除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和东川区、富民县、呈贡区林业科技推广站有技术人员外,其他县区虽挂有推广站牌子,但人员编制几乎为混合性编制。

1.1.2专业技术队伍现状1)数量:昆明市林业系统共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793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5%;高级工程师36人,占4.5%;工程师360人,占45.4%;助理工程师及以下人员393人,占49.6%。2)分布:占昆明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81.6%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县乡级,其中97%为初、中级职称人员,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0%。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市级,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县乡同比的4.3倍。3)学科带头人:昆明市林业系统拥有一支科技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5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4人。

1.1.3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需求及特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林业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活动,是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和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的主力军。与一般林业员工相比,其在个人素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

1)个人素质较高,普遍具有林业专业特长,且乐于学习,能自主更新知识;

2)成就欲望比较强烈,渴望通过主持或参与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展现个人才能,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工作结果注重事业成果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相应的成果奖励,如同行评价、学术声誉和影响、社会尊重和荣誉以及科技推广创新奖励等。

1.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现状

目前昆明市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薪酬体系、职务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及工作任务等方面。

1.2.1薪酬体系林业事业单位现行的薪酬管理制度按照“政事分开”和分类管理原则设置。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包括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2部分。绩效工资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人事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额调控和政策指导。

1.2.2职务(职称)晋升制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按照《云南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资格评审制度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各级评委会只负责评审任职资格,聘用由各单位根据岗位设置及空缺情况决定,实行评聘分开制度。

1.2.3考核制度林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定性)和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定量)方面,考核的重点是以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为依据的工作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聘任、薪级工资升档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1.2.4林业工作任务目前林业科技推广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通过自上而下制定的工作计划,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工作任务为主。由于基层单位林业科技推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偏向于生产任务类。

2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机构不健全,混岗使用现象突出

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直接面向林业生产一线,是林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目前昆明市县一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站率仅为57.1%,全市116个乡镇中林业站保留率仅为40.5%,且乡镇林业站的人、财、物均隶属于乡镇政府管理,林业站大部分工作主要按乡镇政府安排从事行政管理,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发挥不了生产一线的指导服务作用,更谈不上高科技含量林业技术的成果转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乡镇林业站仅是归口管理,对其林业工作无法考核,出现管理工作上的断层现象。

2.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

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结构比例为高∶中∶初=1∶9∶10,与国家对林业行业的结构比例1∶3∶6相比较,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较小,高、精、尖人才稀少。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多集中在市级事业单位,县、乡级则以中、初级技术人员为主。特别是很多乡镇基层一线林业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无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3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

市级林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人数仅占5%。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昆明市共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10名,林业系统仅有7名,占1.3%;农业系统18名,占3.5%。全市有科技创新团队40个,林业系统仅1个,占2.5%。人才队伍基础薄弱,导致开展项目研究及推广的创新能力不足。

2.4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知识更新不足

目前只有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及经费,且大多集中在市级单位,难以全面实现知识更新。基层机构普遍存在10多年没有进人,且经常面临抽调、借用人员现象。乡镇之间、县乡之间交流难度大,培训时间少甚至没有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导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2.5平均主义倾向严重,长期激励不够

由于全市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制度、标准和政策,在事业单位最重要人的因素方面管的过宽、统的过死,导致分配上严重的平均主义。唯一用来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占工资30%的奖励性绩效,基本上都是待年终考核后按各自标准计算出来的金额兑现,这种以资历论薪酬的分配方式使按劳分配成为表面形式,绩效与经济脱节,无法体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价值,更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薪酬的激励机制几乎失去作用。

2.6工作定位不明确,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标准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考核内容还没完全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激励机制欠完善。特别是事业单位实行评聘分开后,由于缺乏专业岗位履职聘后管理,一方面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但为了解决矛盾、平衡关系,仍然聘用在岗。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明确的科研及成果推广任务,加之本人不重视学习,主动性、研究能力不强,导致缺乏从事林业科技项目研究及推广工作创新的动力和热情。

3对策及建议

3.1深化改革,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目前全市的林业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于昆明市区,乡、县中、高级人才力量薄弱。要建立健全乡、县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真正落实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以市林业科技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相关部门应针对各基层工作站的需求给予人力及资金支持,改善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激发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创新热情,并以各基层站的优势资源为基点,发挥乡土特色,走出各具特色的科技型林业发展路子。各级部门加强对基层工作站的深入调查,探索建立市、县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异地交流制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3.2注重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林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是林业科技推广创新的重要抓手。针对林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采取科研经费资助、安排学术交流、免费培训等方式细化培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等培训,进一步掌握林业科技推广的核心理论,了解林业科技推广的新趋势,逐步提高林业科技推广知识技能。采取轮岗和异地交流、挂职锻炼、对口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人才,如:每年争取一定名额选派年青科技推广人员到国家、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跟班学习;将上级林业部门具有管理和科技推广能力的人才派到基层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将现代林业理论传递给生产一线的同志;将县区林业工作人员选派到市级林业部门跟班学习,在工作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

3.3搭建事业发展平台

把生产实践作为创新激励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出成果、出人才。积极申报林业科技推广研究项目,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或参与项目;坚持倡导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以及下基层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等。既解决了昆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高研究成果转化率,又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事业发展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和成长发展的机会,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逐步培养科技推广创新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3.4创新绩效评价机制

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绩效给予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晋升,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激励方式。要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个人的能力、业绩与职务、职称、荣誉、待遇等挂钩,形成一个有序的动态运行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由农民群众、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政府3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机制,将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有效促进技术人员从单纯完成任务切实转移到对成果转化和“创新”的全身心投入上来。

3.5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例如:探索实施首席专家、项目主持人制度,设置相应的首席林业科技推广专家,负责全市相关林业技术研究、推广、培训、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等,为林业行政部门做好参谋;各县、乡探索实施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制度,按照谁争取、谁主持或下达项目、竞争主持的原则,以实际能力,通过一定程序竞争确定主持人,打破项目经费、个人待遇等方面的平均主义;建立林业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每年选拔培养2~3名中青年林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林业科技奖励制度,设立林业科技奖励基金,每年对为昆明市林业科技进步(取得成效和影响力大的科技成果、林业专利、地方标准编制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3.6注重思想教育的激励作用

思想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有效激励的首要前提,要加以重视及合理利用。创新激励最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其自身的兴趣和科学理想,这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思想教育要强化自我激励,引导其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领会,坚持开拓、争先、勤勉的品格,追求敬业乐群的精神境界,树立“崇尚创新、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成为热爱林业、具备专业技能与科学道德的人,充分发挥出自身在林业科技推广生产实践中的优势作用,积极服务于林业科技推广事业。

3.7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良好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能够增强林业科技推广队伍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能使科学价值观与创新激情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传承。成功者在组织内发挥积极的示范与鼓舞作用,能形成一种激发创新努力的无形压力与动力,更好地激励和鞭策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很多创新的想法是在与同事们的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的,而且大部分创新成果也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努力营造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创新热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3.8加大荣誉表彰力度

荣誉表彰历来都是对知识型人才重要的精神激励措施。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及很高的创造性和自由性,他们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他们优秀表现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尤其是高级别荣誉的获得,会产生非常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此,要充分尊重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创造性的工作成果,适当增加荣誉表彰的种类,提高荣誉表彰的人数比例,以满足优秀的林业科技推广人才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真正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和风气,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9发挥各级部门服务职能,优化环境催生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林业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81

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此起彼伏,林业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稳定,维护自然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以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过去林业发展的模式建立在生产型的发展模式之上,也就是通过生产林木,并对林木进行加工这种模式。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结构,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最大化利用林业资源,以环境促效益。

1 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林业现在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并且为将来林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实现林业长期、稳定、良性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概念目前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将进一步被人们理解、认同。如果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抛开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或者单纯从革新林业技术的角度入手,不顾社会效益,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预见,未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以林业技术的推动,而林业技术利用得当,也必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2.1 林木遗传改良和无性系林业技术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林木遗传改良技术和无性系林业技术开始得到逐步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林木的繁殖、培育技术向遗传工程方面转变,基因技术也开始运用到了林木改良中。分子标记等先进的遗传改良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林木遗传改良和无性系林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生物技术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更多优质的林木资源将会得到开发,林业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然,生物遗传方面的改良有可能也会导致基因突变等情况,因而有必要通过加强技术管制等措施,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2.2 林业监测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林业监测技术是航天遥感技术,以及GPS等高新技术。监测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实时的检测和管理。这一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林业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将会实现林业资源更加优化的配置,突出林业资源的系统性分配及合理化构建。随着林业产业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进一步的应用,林业监测技术的创新也有了相当的必要性。林业监测技术的创新需要从空间技术着手,并且对运算方式进行科学的升级,彻底改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对林业资源的集约型管理,产生林业规模经济。

3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着重发展林业高新技术

传统林业技术有点已经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原则。在生态经济的要求下,应当着重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以提高林木生长率,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加强生物科技的研究,加大信息技术的创新,提高数字林业的运用程序,加强对林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管。

3.2 加大林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林业技术人才是林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林业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专门的人才来推动,林业技术未来的发展需要现在储备专门性的人才。因此,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的发展,不能够忽略了对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能够忽视了人才队伍的构建。当前,由于部分林业技术人才文化程度不高,数量也不够,制约了林业技术的发展创新。因此,有必要加大林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3.3 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林业产业升级

要大力提高大中型林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性引导等方式促进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改造。还要奖励各种规模的林业企业进行重组、并购,实现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以形成合力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实现林业产业的升级。同时,构建一整套规范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让技术创新有规范可以依据,创建资源整合平台,进行集约化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林业产业的升级。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林业技术创新有赖于发展模式及思路的转变。

4 结 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林业技术创新首要考虑的问题。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及冲突,这就需要林业政策制定者,林业企业的实施者,通过严谨科学的规划,找到林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升级,最终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创新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正成为全球广泛认同的林业发展方向,它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重新定向和定位,同时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对后代人需求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对林业各方面的需求。林业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了由产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崭新阶段。我们从分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条件入手,探讨林业科技创新在林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对策。以期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概述

林业的主体是森林,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的生产者,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功能,因此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人类利用森林的方式和内容上看,林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自然林业、农耕林业、工业资源林业和综合利用林业4个阶段。森林利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森林经营思想的演进,从自然林业时森林对人类的单向呵护,到农耕林业时因粮食问题产生的毁林行为,再到工业资源林业初期对森林的掠夺式开发和后期的森林永续利用,以及20世纪中期以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反映出人类对森林的经营越来越趋向于成熟。从森林永续利用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最大的进步在于从强调森林单一价值的生产发展到了强调森林的全部价值,经营单位从林分或林分集合体发展到景观和景观基础上的森林健康和生产力,从注重森林的蓄积量和定期产量发展到在注重林龄、结构、林木活力、动植物种类等森林状态的前提下关心蓄积量和定期产量。

2、技术创新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1 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森林资源清查、监测和管理手段日益走向现代化。并使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向高层次的区域与全球的方向发展。近代森林经理学融进了系统论、控制论、模拟仿真理论及信息科学等现代决策理论与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有可能从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对复杂的森林系统作出多资源多目标和土地综合利用的优化方案,加快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方向的转移。

2.2 林木遗传改良与无性系林业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林木育种开始从常规手段向遗传工程过渡,基因转移技术逐渐渗入树木改良领域,并应用于林业生产,分子标记技术对主要树种的遗传图谱构建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可创造出优质的工业用材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后无性系林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突破。使得桉树、辐射松等树种的无性系造林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当代林木遗传改良及无性系林业的技术创新,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森林资源进行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定向培育和工业利用。

2.3 森林集约栽培及管理技术 人工林集约栽培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为: 林木培育定向化,即按工业生产要求。营造专一用途的森林;管理措施模型化。即在不同栽培措施、营林生产与社会经挤条件等因素对人工林产量、产品结构和经营效果等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栽培区、不同立地类型、不同造林营林措施、不同作业用工与投入价格、不同木材规格及价格等方面对营林效应的影响关系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用于选择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和培育方案,评估人工林的生产力与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人工林的优化经营; 栽培作业机械化,即苗木培育向工厂化发展。

2.4 木材科学理论及加工利用技术 今年来,国际国内在木材物理学领域已揭示出木材加工处理机制,改进了木材加工处理工艺,能够利用小径材和采伐剩余物制造出大规格、高质量的板材或直接压模成型的木材构件,并从全树利用向全林利用的方向迈进。在木材力学领域已扩大到以木材为基质材料的人造板、层积材和复合木质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使木材和人造板等木质材料的测试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木材加工,加工机械达到高度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清洁化。在产品结构上,耐用、耐腐、耐压、固化和阻燃新技术不断更新,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重组木等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在制浆造纸工业方面,酶工艺已走出实验室应用于造纸生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3.1 发展林业高新技术 在林业生物技术创新方面,要着力解决林木生长率低,森林质量差和抗逆性不强等技术难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着重提高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发展数字林业,完善森林生态和灾害监测网络,建立森林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一大批优质的林木优良品种,在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方面,要在增加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产业上取得突破,从培育、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到加工利用进行一体化机制,提高科技质量,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使林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首先要调整林业结构,建立林业科研新机制。主要解决学科结构、科研结构布局和组织结构,在学科结构上加强生态环境改善,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及植被恢复技术,人工林资源培育、保护与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的创新能力等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综合素质。转换机制,成立现代科研院所,形成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科研新模式,开放、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敬业爱岗的院所新文化,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

3.3 抓好林业产业升级 增强林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水平。强化高新技术研究,积极培育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兴办科技先导型企业,大力支持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减少研究和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在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强制性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3.4 健全和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成立林业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的这个组织可由林业部门、产业界与科研院校联合组建。主要进行林业产业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绿色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立林业技术、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对于林业部门不仅要加强法规、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而且要起到中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利用现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林业机构网络大力推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扩散能力。

4、结语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手段,从而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技术创新一定要从林业体制改革、林业高新技术、林业产权、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混麦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第10篇

临床新用途

治疗带状疱疹 运用逍遥散湿敷局,部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效果显著。方法:取逍遥散1袋,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直至痊愈。

治疗偏头痛 据报道,甄氏用逍遥散治疗偏头痛38例,效果显著。血虚甚者,加何首乌、桑椹子、大枣、乌豆衣;肝郁气滞甚者,加合欢皮、素馨花、佛手;睡眠差者,酌加枣仁、百合、浮小麦、夜交藤。

治疗中晚期乳腺癌 痰瘀甚者,去白芍,加制胆南星、法半夏、红花(或穿山甲珠代替);气血虚弱者,加人参、紫河车粉;疼痛者,加延胡索、乳香:食欲缺乏者,加焦山楂、炒麦芽;腹满者,加陈皮、厚朴;气喘者,加桑白皮、杏仁。

治疗胆囊炎 章氏用逍遥散加味治疗胆囊炎120例,效果显著。痛甚者,加莪术;恶心者,加竹茹;苔黄厚腻者,加黄芩、胆南星、法半夏;腹胀甚者,加郁金、绿萼梅、菖蒲。在服药期间禁油腻之品。

治疗二尖置换术后月经不调江氏用逍遥散治疗二尖置换术后月经不调,肾虚者,加熟地黄、杜仲;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血瘀者,加益母草、田七。于月经净后1周开始内服,用至下次月经结束。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用1~3个疗程。

治疗高泌乳素血症 雷氏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月经先期者,加生地黄:量少者,加黄精、菟丝子;月经稀发,闭经者,加牛膝、益母草、土鳖虫;头晕、头痛者,加钩藤、生石决明;烦躁易怒者,加瓜蒌、郁金;垂体微腺瘤者,加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30天为1个疗程,用1~6个疗程。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朱氏用逍遥散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8例,效果显著。痛甚者,加三七粉、延胡索粉;反酸甚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烧心甚者,加黄连、蒲公英;反胃(或胆汁反流)者,旋覆花增量,加代赭石。 诒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段氏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100例,心悸甚者,加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胸痛甚者,加丹参、延胡索、川楝子;气短甚者,加黄芪、党参;焦虑、失眠者,加枣仁、合欢花。

第11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业科技;推广模式

0.前言

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形式的经济体系不断的建立、完善,最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科技的支持是必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农业方面国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林业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才能发展好林业经济成了地方政府所关注的重点。而实现林业科技的创新,其推广模式的创新是眼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前提。

1.林业科技推广的内涵

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素质,提高林业劳动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林业科技推广呢?其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才是眼下人们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林业科技很好的联系了林业科研工作和林业生产工作,使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促进了两者共同发展。通过林业科技推广将当前最新的林业科研成果及时的送至林业生产者的手中,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应用并对其效果得到验证。此外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从而得到了共赢的目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其实也是林业科研工作的一个延伸。在林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科研成果一方面得到了应用,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林业生产者也可以不断的对科研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在应用中不断的深化科研成果。

2.当前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说随着人们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不断了解,能够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所认识,并且推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推广工作的进行,使得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1对于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之所以当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原因还是林业生产者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不能够认识到潜在能量的实际价值,因此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只研究,不推广,使得林业科研成果永远局限在实验中,失去了其使用价值。

2.2林业推广的投入不够且推广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对于林业推广认识不够是在林业推广工作上的第一个失误点,也是推广工作失败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对于推广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以及推广体系本身不够完善也是主要的阻碍之一。当前思南县林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的确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推广面不大,推广的途径没有完全打开,推广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当前的推广体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体系也仅仅只是一个雏形,不能达到推广的实际要求。

2.3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生产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单一的推广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目前多存在的问题就是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工作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这使得推广没效果,生产没提高。

3.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如何才能够实现林业科技得到很好的推广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为了能够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人们的肯定,促进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是眼下人们所找的突破口。

3.1科工贸一体化

所谓的科工贸一体化指的是在推广的工程中,做到科研、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流有机结合的推广。这种推广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林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市场贸易与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工业生产的过程提出要求,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推广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技术,使得推广模式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

3.2林科教一体化

建立一种以政府为导向,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林科教一体化模式,统筹兼顾,由点及面。建立林业推广工作示范县,以促进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3.3社会服务化

推广工作的进行要进一步的保证其与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过程中加强推广活动的社会服务化。保证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健全推广的网络体系,实现服务领域的一步步延伸,由单到综合,由近及远。

3.4生产知识化

新的推广模式中要不断的加强生产过程的强化,保证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化程度能够得到提高,保证生产人员的工作素质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实现量的突进。加强林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林业生产方式的教学,保证林业生产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防止生产与科研成果之间出现脱节的状况。

4.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推广工作想要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要加强推广模式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密切的注意已经存在的推广模式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的反应情况不断的对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综合各方面信息,结合林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发现,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要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体制的运行机制。当前推广模式是否合理,可以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而实际效果的好坏则可以从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推广服务在与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适应性还不是很高,因此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整合相关的资源,打造相关的推广平台。目前的推广服务模式中,有推广的内容也有推广的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推广平台的利用和开发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因此下一步整合好相关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关键;三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推广工作在整个科技工作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很好进行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加大推广的成本,增大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对推广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推广过程中进行。

5.结语

林业经济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做好林业科技的相关推广工作对于林业经济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金明.关于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02).

[2]钟艳,谷梅.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中国,2005(08).

第12篇

“2008年,我还在为别的公司打工,当时的梦想就是能到这里看一场奥运赛事。”3月1日下午,刚刚度过36岁本命年生日的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鲁冀管业”,832380.OC)董事长石大林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一手端着香气四溢的普洱热茶,一手指着左前方的“鸟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追忆往事。

如今,这位当年的“北漂”、铩羽而归的失意者,跃升为商界翘楚。由其一手创建的鲁冀管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成为全国管道行业与黑龙江大庆市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上市企业。

2015年,重返北京的石大林决定将分公司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南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对于成功的秘诀,“80后”石大林借用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回答记者。 少了一个庸碌的“北漂”,多了一个专注的企业家

对于石大林而言,北京是一个让他心绪复杂的城市,既是创业梦魇,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那个年代不流行创业,大学毕业后,我们多数同学都挤破脑袋到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刚出校门的学生,创业极其艰难。我大学毕业后直接跑到北京发展,结果现实很冰冷,最终折戟沉沙。”石大林言语有些遗憾。

短暂的“北漂”生涯仅仅维持了一年,2004年岁末,背负了80多万元外债的石大林逃离北京。茫然无助之下,他最终选择回到自己成长的第二故乡――黑龙江大庆市。

石大林并不认为失败的“北漂”经历是耻辱,反而当作是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北京少了一个庸碌的‘北漂’,但大庆多了一个专注的企业家。”

得益于山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回到大庆的石大林很快就在一家防水防腐保温工程公司谋到工作,做最基层的技术员。工资很微薄,每个月只有800多元。2007年,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石大林又应聘至另一家私企担任技术副总。这也成为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刚回去的想法,就是每个月能开到1500元工资就很有意思了。后来一想不行,我发过誓要在一个行业干出一番事业,自己不能认输啊。所以,后来就用10万块钱起家,开始做生产、做工程。”石大林如此描述自己的“二次创业”。

虽然鲁冀管业目前成为同行业、本地区“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第一家企业,但石大林并不认为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传奇经历”。因为出身农村,他坚信绚丽人生除了自身奋斗并没有捷径可走。

“大学生目前创业有很多机会,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别的可以复制,但是你的经历、阅历是复制不了的。所以还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去抓住机会。”石大林告诫年轻人要抓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 “最初的鲁冀管业是‘夫妻档’”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石大林并不避讳谈论自己在物质方面的喜好,他坦言喜欢两样东西――茶和房子。

热衷于看房、买房是石大林在朋友圈中人尽皆知的事,而他的这一爱好却有着暖暖的理由,“毕业后的5年是最艰苦的5年,吃过不少苦,流过不少泪。 2004年与妻子北漂一年,住得极其简陋,50元钱我们夫妻两人坚持半个月;2005年,大女儿出生,居住在大庆廉价的出租屋内,终日不见阳光。现在就是希望她们能过得安逸、舒适一些。”

谈到妻子汪利,石大林满怀歉意,有些动情。在他眼中,大学同班同学的妻子不仅是自己生活上的伴侣,亦是事业上的臂膀。夫妻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鲁冀管业的公司名称以及股权结构中可见一斑。

2010年6月30日,石大林与妻子汪利创办的大庆鲁冀防腐保温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即是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该公司在2014 年 10 月 22 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石大林透露,公司的名称即由妻子故乡山东的简称“鲁”字和自己故乡河北的简称“冀”字组合而成。

在2014年11月《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记者看到该公司的股权结构载明:汪利持股82.35%,石大林持股17.65%。

石大林直言鲁冀管业最初就是“夫妻档”,但他希望公司通过在“新三板”的挂牌上市,以及未来直接转至中小板或者创业板,让公司股权架构更为科学、合理。 核心技术是“生命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钢管生产企业接近2000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即便在大庆,比鲁冀管业起步早、规模大的企业也不鲜见。为何鲁冀管业力拔头筹,成为行业中“新三板”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石大林自认为除了鲁冀管业动手早、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更主要的制胜点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与源源不断的创新。

据悉,鲁冀管业公司一直致力于大口径高钢级成型、聚氨酯领域和“绿色”防腐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该公司掌握了大口径高钢级螺旋钢管、聚氨酯管、防腐管等多项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少数同时拥有三种产品生产资质和施工资质的公司。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鲁冀管业已至少拥有20项专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拥有黑龙江省首家长距离油气管道最高级生产A1级国家级特种设备许可证、国际API长距离海洋管道生产行业最高级别许可证、AX级防腐保温国家特种设备许可证和东三省首条口径3.8米大口径螺旋钢管生产线等核心优势。

此外,石大林表示,鲁冀管业的产品主要应用在集中供热、引水、排水、输油、输气和农业灌溉等基础设施领域。公司所在地的东北地区,是全国保温管采购的主要地区,集中供热面积占全国的 37%;也是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地区。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国内油气管网建设将步入。加上北方地区供暖管网的大面积改造,采暖范围由北向南发展的这些利好,鲁冀管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第13篇

 

    为推进我市碳纤维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我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根据市委市政府《吉林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全市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方案》《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文件精神,设立本专项指南,具体如下:

一、项目类别

(一)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

1.吉林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

2.吉林市碳纤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研究;

3.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标准研究;

4.利用大数据分析基于丙烯腈价格的下游产品定价机制研究;

(二)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为促进吉林市大丝束碳纤维的推广应用,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充分了解和利用大丝束碳纤维进行产品开发与应用创新,支持由中国化纤协会等单位主办,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由大赛承办单位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定向申报。

(三)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专项

1.建立碳纤维试验线

解决聚合、纺丝、碳化的试验线,具备配方调整,湿法、干法纺丝,蒸汽牵伸、油剂、上浆剂调配、碳化表征等功能。满足1k-50k碳化需要,且强度能够稳定达到T700级以上,碳化温度不低于1800℃。

申报要求:申请资金额度不超过600万元,且需要申报单位提供1:1配套资金。

2.新型碳纤维开发

(1)PAN基中空碳纤维原丝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原丝纤度在1dtex左右,空心直径在100nm以下。

(2)沥青基碳纤维原料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标模型拉伸弹性模量220~260GPa,拉伸强度1000~2000MPa,直径11μm。

3.大丝束碳纤维上浆剂树脂体系研发及产业化

(1)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树脂的浸润及固化优化研究。针对拉型材产品要求,给出拉挤速度(≥0.4m/min)、树脂配比、浸润温度、固化温度最佳工艺参数。

(2)拉挤型材大丝束碳纤维专用上浆剂技术优化研究。技术指标:大丝束碳纤维复材制品层间剪切强度平均值≥60MPa,90°拉伸强度平均值≥50MPa,上浆后的碳丝表面能≥30J/m^2。

(3)碳纤维用聚双环戊二烯(DCPD)上浆剂研发。技术指标:T400级碳纤维/聚双环戊二烯(DCPD)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50MPa;抗拉强度>1000MPa,弹性模量>100GPa,弯曲强度>800MPa。

4.碳纤维原丝及碳丝质量提升攻关

提高大丝束碳纤维强度并缩短预氧化时间的生产技术研发。预氧化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内制得均质碳纤维,均质化后48K大丝束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技术指标:体密度≥1.78±0.02g/cm³,拉伸强度≥4.50GPa,拉伸模量≥230.00GPa,断裂拉长率≥1.80%。

5.碳纤维应用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速钻碳纤维短纤桥塞技术研发。技术指标:耐井下温度150℃,耐承载压力70MPa。

(2)非金属内胆25K及以上碳纤维缠绕Ⅳ型氢气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35MPa,结构减重30%以上。

(3)下一代动车组转向架碳纤维板弹簧技术研发。技术指标:刚度达到1000N/mm,满足空车载荷52.4kN,定员载荷61.4kN,空车载荷高165mm。

(4)碳纤维直升机防砂滤组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指标:气体流量:5g/S,压力损失:105mm水柱,分离效率:90%。

(5)碳纤维二维编织复合材料义肢技术研发。技术指标:拉伸强度≥55.2Mpa,弯曲强度≥89Mpa,冲击强度≥12x104J/m2,弹性模量≥980Mpa。

(6)碳纤维箱包制造新工艺研究。

6.PAN基碳纤维生产环节工业废气无害化处理研究。技术指标: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其它方面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智能工厂,开展碳纤维产业链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为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碳纤维产业能源优化系统技术研发。

(四)碳纤维产业链发展支撑

围绕吉林市建设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吉林国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云平台建设,吉林碳纤维产业链招商项目策划包装。本部分项目将根据有关规定公开招标,项目资金数额根据招标结果确定。

二、申报要求

1.驻吉高校、吉林市城区(开发区)企业均可申报,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配套资金不低于项目资金50%;

2.申报项目属合作开发的,各方须签订相关技术合同(协议),优先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和产学研合作项目;

3.项目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其他申报要求参照《2022年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指南》规定执行。

三、资助额度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不超过10万元/项;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20万/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中行业探索项目不超过20万元/项,产业化中试项目不超过50万元/项。

四、资助方式

一次性给予无偿资金支持。

五、项目执行周期

战略研究软科学专项执行周期1年,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执行周期1年,碳纤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执行周期2年。

六、申报材料

1.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申报书;

2.项目可研报告;

3.提学研合作有关协议;

4.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提供组织方案。

七、申报截止时间

2021年5月30日;中国(吉林化纤杯)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申报要求另行发文件通知。

八、受理与咨询电话

碳纤维产业推进处 联系人:任秋丽  电话:62048989

 

 

 

第14篇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7%,多见于入院后数小时,是一组以急性、严重、长时间的组织器官低灌注和严重左室泵血不足及血压低下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也是目前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死亡原因,病死率高达60%~80%[1-2]。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了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急诊科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的4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生脉治疗组,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59.6±12.1)岁;其中前壁心梗14例,侧壁心梗18例,下壁心梗8例,后壁心梗6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16h,平均(8.2±1.4)h;平素平均动脉压81~122mmHg(1mmHg=0.133kPa),平均(106.8±13.4)mmHg。以2006年1月-2006年11月常规治疗的4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1~82岁(56.3±10.2)岁;其中前壁心梗11例,侧壁心梗13例,下壁心梗10例,后壁心梗8例;发病至治疗时间2~21h,平均(8.9±2.2)h;平素平均动脉压92~128mmHg,平均(108.8±12.6)mmHg。所有患者均排除既往肺部疾病、肾脏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病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发病至治疗时间、平素平均动脉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

1.2.1 急性心肌梗死 ①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30min;②连续两个导联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胸导联≥3mm;③心肌酶谱增高。

1.2.2 心源性休克 ①尿量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收住院治疗,给予心电血压监护,在排除禁忌证后全部患者采用0.9%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治疗,同时采取卧床休息、吸氧、镇痛、抗凝、祛聚、营养心肌、扩容、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无禁忌证时加用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生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后立即用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以后每12h静滴1次,连用7d。

1.4 疗效观察[2]

1.4.1 临床疗效 ①心梗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②心肌酶恢复或明显降低。

1.4.2 心电图疗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或恢复>0.1mV为显效;ST段恢复0.05~0.1mV为有效;心电图ST段无恢复或有进一步压低为无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电图恢复情况、临床疗效以及病死率。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前后MBP、心率及尿量比较 见表1。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BP高、心率低、尿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 两组用药前后PCWP及CI比较 见表2。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的PCWP低,CI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3 两组用药前后血清CPK、CK-MB含量及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用药前后血清CPK及CK-MB含量比较见表3。用药后生脉治疗组的血清CPK及CK-MB含量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

2.4两组临床疗效及病死率比较

两组间疗效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生脉注射液组方来源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是由传统古方“生脉散”又称“生脉饮”利用现代制剂工艺制成的高效提取物,由红参、麦冬、五味子按1∶3.12∶1.56比例配伍组成,其药物成份中的红参能刺激和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机体耐缺氧和抗应激能力,并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细胞内毒素的清除,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生脉散总皂甙及麦冬总皂甙能抑制多形核白细胞(PMN)被激活后的产氧自由基(OFR)作用;人参皂甙可直接灭活黄嘌呤氧化酶,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功能;麦冬具有防止心肌脂质过氧化、改善心肌代谢作用;五味子能直接清除活性OFR,并具有增加冠脉血流和组织血液氧供应的作用,因而能改善心肌及组织细胞的微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4-5]。

本组资料显示用药后生脉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BP高、心率低、尿量高,说明生脉注射液能够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心率,增加尿量,从而使休克状态得到改善,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另外,生脉治疗组用药后的PCWP低于用药前且低于常规治疗组(P

生脉治疗组用药后的血清CPK及CK-MB含量均低于用药前(P

生脉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80.4%)优于常规治疗组(为57.1%),总病死率(52.2%)较常规治疗组低(73.8%),表明生脉注射液能够显著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综上,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该病患者的病死率,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丁凌,许敏慧.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6,19(8):11.

[2] 周昔林.生脉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学,2005,4(9):3-4.

[3] Ueland T,Jemtland R,Godang K,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osteoprotegerin in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4,44(10):1970-1976.

第15篇

关键词 锌剂联合叶酸;小儿腹泻;临床效果;可行性

小儿腹泻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易发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发的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发生改变。通常情况下春季和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且发病人群以0.5~2岁的儿童为主,经常发作的小儿腹泻会给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卫生部已将其列入重点防治疾病范围内,而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则是诱发小儿腹泻的主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尚未研制出可以完全治愈的药物。本篇文章将针对锌剂联合叶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价值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3.25±1.2)岁;治疗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66±1.4)岁;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腹泻、大便量较多、大便次数也有明显增加、水分较多,也有蛋花样大便或者大便呈黄色水样,无脓血也无腥臭味,同时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呕吐症状,也有少部分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对患儿实施血常规检验可知患儿的白细胞总数情况或上升或降低,对大便进行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或正常或存在少许脂肪球。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纠正脱水以及给予肠黏膜保护剂、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施加锌剂联合叶酸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如果患儿年龄1岁,可将元素锌的剂量调到20 mg;同时给予患儿口服叶酸进行治疗,患儿年龄1岁,可将叶酸剂量升高至5 mg,3次/d。10 d 1个治疗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儿治疗3 d后,大便的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儿治疗3 d后,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恢复正常,且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③无效:患儿治疗3 d后,上述所有临床症状并未出现任何改善且病情加重。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2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4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小儿腹泻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病因素有很多,给患儿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该病的病因非常复杂,部分病例的病因至今为止尚未查明,有人认为是先天畸形、药物、免疫方面的缺陷,有人认为是感染、过敏或酶缺陷等,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发病后患儿小肠黏膜都会发生充血及水肿,特别是肠黏膜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会导致连锁反应,双糖酶的活性也会因此而发生下降。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治疗小儿腹泻的主要机制:叶酸属于蛋白质和核算合成的必需因子,同时也是合成细胞DNA的必需物质,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促进了肠黏膜对水、钠离子和葡萄糖的吸收,进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有效地缩短了发病时间。此外,叶酸对细胞分裂及增殖也起着重要作用,缺乏叶酸就会阻碍细胞核算的合成,及时补充叶酸可有效地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叶酸能够促进小肠刷状缘的上皮细胞重生,从而加速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恢复;除了以上功能,叶酸还对绌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有着调节作用,增加红细胞及白细胞的繁殖速度,有效改善贫血症状,增加食欲进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