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管理概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管理概论

第1篇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5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买家是

A.中央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2.衡量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是

A.贸易条件

B.对外贸易依存度

C.贸易差额

D.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3.决定汇率长期走势的因素是

A.经济实力

B.利率水平

C.国际收支

D.汇率政策

4.许可方将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专利产品的制造销售权转让给被许可方在一定的地

域或期限内享用,但不得将上述权利转让给该地域第三方享用。此许可属于

A.普通许可

B.排他许可

C.独占许可

D.分许可

5.属于水平性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有

A.新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

B.莎科特一萨顿模型

C.法尔维一基尔奇考斯基模型

D.波特钻石模型

6.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外资依赖程度的指标是

A.债务率

B.偿还率

C.负债率

D.速动比率

7.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计算得出的是

A.净贸易条件

B.收入贸易条件

C.单因素贸易条件

D.双因素贸易条件

8.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社会生产力

C.资本国际化

D.国际生产关系

9.导致“谷物法”被废除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重商主义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0.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常办事机构是

A.总理事会

B.理事会

C.部长级会议

D.秘书处

11.援助国政府或多边机构根据一定的计划,而不是按照某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向受援国提供的援助称为

A.技术援助

B.项目援助

C.方案援助

D.财政援助

12.世界银行认为,最能体现“三E原则”的招标方式是

A.两段招标

B.公开招标

C.国际限制性招标

D.谈判招标

13.招标机构对每封投标书中的交易条件和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评价,该程序是

A.评标

B.开标

C.定标

D.资格预审

14.国际工程承包的银行保函是银行应

A.申请人的请求向受益人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B.申请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C.受益人的请求向承包商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D.受益人的请求向业主开出的书面保证文件

15.技术合同中,要求受让人接受并非技术进口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属于

A.合理的国民待遇条款

B.合理的约束性条款

C.不合理的区域性条款

D.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16.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二者的结合所提出的适用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是

A.实用新型

B.发明

C.外观设计

D.专有技术

17.下列各项中,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

B.托马斯·孟

C.大卫·李嘉图

D.罗伯特·蒙代尔

1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是

A.经常账户

B.资本账户

C.金融账户

D.净误差与遗漏

19.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也被称为

A.黄金储备

B.外汇储备

C.普通提款权

D.特别提款权

20.为平衡一次性或季节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最简便的政策措施是

A.汇率政策

B.财政政策

C.货币政策

D.外汇缓冲政策

21.在短期票据市场上,信用、流动性的交易手段是

A.国库券

B.商业票据

C.银行承兑汇票

D.大额银行定期存单

22.以下属于新贸易理论的是

A.绝对成本论

B.要素禀赋论

C.技术差距论

D.里昂惕夫之谜

23.当事人双方同意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连串付款义务的金融衍生工具是

A.票据发行便利

B.金融期权

C.金融互换交易

D.金融期货

24.出口国的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加大产品的出口,以争夺国外产

品市场的特殊手段是

A.外汇倾销

B.出口信贷

C.出口补贴

D.商品倾销

25.在信贷的基础上,一国企业先从国外厂商那里进口技术和设备,然后以回销产品或

劳务所得的价款,分期偿还外商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价款的国际技术贸易方式是

A..许可证贸易

B.补偿贸易

C.国际工程承包

D.技术服务

26.职工报酬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

A.货物项目

B.服务项目

C.收益项目

D.转移项目

27.由几个承包商共同承揽某一工程项目,各承包商分别负责工程项目的某一部分,他

们共同对业主负责的承包方式称为

A.联合承包方式

B.合作承包方式

C.单独承包方式

D.分包承包方式

28.中国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属于国际服务贸易中的

A.跨境交付

B.境外消费

C.商业存在

D.自然人流动

29.外汇管制属于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中的

A.人员移动壁垒

B.资本移动壁垒

C.产品移动壁垒

D.开业权壁垒

30.关于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贷款人受国籍限制

B.经营对象是市场所在国货币

C.借款人受国籍限制

D.借贷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法令的管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记入贷方的有

A.金融资产的增加

B.金融负债的增加

C.货物和服务的进口

D.货物和服务的出口

E.对外提供的无偿援助

32.按照参加分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可以分为

A.垂直型分工

B.水平型分工

C.区域型分工

D.混合型分工

E.垄断型分工

33.与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的特点包括

A.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B.具有更大的针对性

C.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D.具有更大的歧视性

E.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4.联合国发展系统的三大筹资机构包括

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B.联合国人动基金会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联合国粮食计划署

E.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35.我国进口税则的栏目包括

A.国民待遇税率

B.最惠国税率

C.协定税率

D.特惠税率

E.普通税率

36.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有

A.标的的无形性

B.主体地位的多重性

C.统计的复杂性

D.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E.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37.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包括

A.绝对优势

B.产品异质性

C.相对优势

D.产品同质性

E.规模经济

38.按照征税的目的划分,关税可分为

A.进口附加税

B.财政关税

C.保护关税

D.差价税

E.特惠税

39.通常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因素有

A.利率水平

B.国际分工的结构

C.贸易政策

D.经济的互补性

E.物价水平

40.世界银行贷款的种类有

A.具体投资贷款

B.部门贷款

C.结构调整贷款

D.技术援助贷款

E.紧急复兴贷款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契约式合营企业与股权式合营企业的区别。

42.简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重要作用。

43.简述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

44.简述中国对外技术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则。

45.简述国际工程投标在制定标价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2篇

企业有效的成本核算控制在企业竞争力方面意义重大。因为一旦企业的成本失去有效控制,企业就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持续盈利的基础环节,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成本核算控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管理职能

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一种控制手段,更给企业高层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通过对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把握和控制,注重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所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很好的依据。在成本核算的具体执行中,各部门容易为自己利益考虑而忽略企业总体目标,出现竞相购买设备,滥用资金的现象。企业管理者要针对这一现象制定相应的对策,彻底改变这一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现象。

1.2协调职能

成本核算围绕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把企业财务经营的具体环节涵盖其中,通过全方位的严密组织和控制,各个部门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效控制,搞好综合性的目标落实。企业的成本核算编制过程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者是上下互动地形式,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各级主管和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现状和所遭遇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认识,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纪律、高效率的整体。这样,成本控制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1.3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在成本核算和经济管理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企业应该采取的是全员全程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部门、各单位、各基层管理部门等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的员工实现各自的预算目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高层管理者又很好地实现了对各单位的全员、多层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有很好的宏观协调和监督作用。成本核算的控制重点在于成本费用的列支,这对于成本控制意义重大。

2企业成本核算实行注意问题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建立预算组织,科学编制预算

企业应该建立“以总体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现金收支管理为纽带,以成本控制为手段,以约束和激励制度为保证”的全面系统预算制度,从而保证预算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使得成本控制成为现实。按照预算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模式,制定企业的管理目标,使得预算指标更加符合实际。对于多层级,全过程的审核和管理需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分析和考核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保证成本预算的可行性。

2.2强制预算执行,号召全员参与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理念上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是属于少数会计或者财务人员的责任,认为成本和收益具体都应该由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领导负责,各个车间的员工只是生产者,负责企业的生产工作就足够了,导致企业管理者不懂生产,生产者不懂财务。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企业主要推行以“现金流管理”为主导的预算理念,改变“重编制、轻执行”的思想和现象。将成本核算落到实处。通过这样强力的成本核算管理,将年度财务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落实和控制相关责任人的工作权责,并与每名员工的年终考核挂钩,包括工资和奖金。真正实现约束和激励并存,更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变为企业的深入骨髓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协调问题。

2.3严格考核,制度约束

企业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考评制度,落实“严格考核、务必兑现”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年终时期对企业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最后的审查,真正体现企业考评的科学、公平、公开,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也是成本控制落实的基石。通过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出全过程,全员参与,实现实时有人管,责任落实到个人,权责明确,管理协调的良好氛围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轻松控制成本预算。

2.4合理规划成本,强化预算监督

企业可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即使发现预算的差错,并找出原因纠正错误,制定控制办法。此外,通过具体的预算指标的分解,严格建立起分层次、分单位的对应考核标准,综合贯彻企业的管理标准,使得成本核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和成本控制中发挥出应有的核心作用和职能。另外,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要坚持效益优先,少花钱多办事的理念。确保有限的预算花在刀刃上,以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预算生产,再结合目前企业的生产布局、各单位部门的生产能力及目前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和了解以预算表现的生产计划形式的整体长期性布局,从而更好地规划、确定出各部门本年度及当前月(季)度产量与计划任务,以期可以达到企业的最优化经济效益。

3建议和结论

第3篇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改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

(5)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

(6)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另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过剩的产能。据统计,我国有将近300种工业产品领先世界,但这背后也反应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生产过剩的产品需要世界市场来消化,但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目标,大部分都由我国自身消化了,压力可见一斑,这也导致一旦发现个别产业有可追寻的经济利益,往往政府会进行干预与利用,如最具代表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政府干预导致竞争过度,生产力反而下降,由生力军变成压力源。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建议

(一)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目标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离进步越来越远,目标是发展的指向,决定着操控调节手段的选择,鉴于此,改革创新前,首先要确立全新的目标。现在我国整体目标是实现供给与需要的平衡,以此为基础,保证平衡的情况下,重视经济结构,防止某一方面失衡出现意外状况,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预防与应对的筹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坚持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

市场经济中很多多元化元素带来更多的可变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格外重要,做好主体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组织机构的改革,其次是调控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做到明确责任,防治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做好对经济的干预,坚持以市场手段为主,避免越位。

(三)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很多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利用经济手段,逐渐降低行政手段的使用频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体现实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只有坚持探寻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向前迈进。

(四)改革调整政策

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政策调整是重要部分,作为达成管理目标的途径,它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的效率,我们必须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产业结构,将不平衡的发展进行调控,其次针对内需,有计划的扩大消费,降低出口与投资的占比,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均衡,为了避免城乡差距扩大,经济发展失衡,不断优化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第6篇

1.1使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市场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给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市场上频频出现不正当竞争事件,干扰了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转,阻碍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带动下,我国的市场经济格局长期处于变化发展中,这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即经济干预调节策略无法与日趋变化的市场经济格局协调一致,为了调解这一矛盾,政府必须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良创新,使经济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步调相互配合,通过公共传播媒介对市场经济进行优化,可以修正市场固有的问题和不足。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改良创新时,不能脱离固有的经济政策、经济干预手段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应立足于实情进行改良创新,创设与我国经济政策和市场格局相符的宏观经济管理。

1.2革新经济干预促进市场资源合理配给

经济市场是实现社会生产资源优化分配的关键途径,因此要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必须依托市场。但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都会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干扰和影响。要想提升市场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应立足实际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进行改良创新,并选择适宜的策略调整市场中的资源配给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让经济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政府宏观干预市场资源配给的手段主要是,调整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在市场中的比例,并对这两种财产进行合理分配,防止因分配不均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

2.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良创新的措施

2.1调整宏观经济干预管理的方向

政府采取何种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管理和干预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管理具有怎样的目标和方向。当前我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方向时,要按照我国市场经济格局及发展趋势来决定,并且调控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伴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市场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控制经济局势,使市场逐渐收缩冷却。当市场出现通货收缩时,国家应采取一些刺激市场运转的措施。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确保市场经济整体稳定均衡,还要控制经济结构稳定,各个行业均衡发展,防止某一行业单独膨胀。

2.2革新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机构

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执行者并不是唯一的,而国家是最主要的执行者。在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执行机构进行革新时,主要应拓展以下两个方向,一是构建全新的经济调控机构,二要革新经济管理职权。为了实现经济调控执行机构的革新,政府应组织创建一个拥有宏观干预调控职权的专属机构,将干预经济的职权集中交给某一机构可以有效杜绝目前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的混乱情况。而在革新职权方面,拥有宏观干预市场职权的执行机构在对市场进行调控时,应多采取市场调控策略,少采取行政措施。

2.3革新经济干预的方法和手段

当前,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管理时,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调整银行利率、调整货币价值等,很少采用行政方式对市场进行干预。在革新市场经济干预措施时,应逐渐减少行政方式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尽可能以市场干预手法为主。虽然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风险评估和应急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当前我国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房价虚高、行业结构不平衡、内部市场狭窄等。因此,政府必须结合实际,积极革新市场干预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结束语

第7篇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四、小结

第8篇

本刊上期“卷首语”刊出题为“关注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一文,在业界产生很大影响,本刊记者叶柄昌本期将对这一话题作进一步阐述。

经历了起伏跌宕,医疗改革走到了十字路口。体味过政府主导的僵硬和市场主导的失灵之后,关注医疗改革走向的人们在思考第三条道路在哪里。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难”,道理也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应该是“穷人的经济学”。

尽管医疗改革新方案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整体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关键词,我们是不是可以获悉这样的积极信号:新一轮医改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实现让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据悉,新的医改试点拟明年初展开,正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已确定4个中等城市试点。

作为一项攸关13亿人口生老病死的民生大计,医疗改革之路20年来越走越难。对于此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官方结论和“九成民众不满意”的民间调查,实在发人深思。目前的医疗体制导致的最大问题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原因,全国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发改委官员也同时坦承,百姓个人负担医药费用比例过大,全国40%的城镇居民、72%的农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个人医疗支出比重还在不断加大。

可见,新一轮的医改,理当关注民众,关心民生,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潜心研究透彻“穷人的经济学”。

首先,从医改方向上看,要明确服务对象,让绝大多数的民众受惠。国情研究专家指出,公共卫生的公平性比经济收入和财产分配的公平性更加重要,因为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谋生的潜能。即使不从道义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所有人提供起码的卫生保障也是建立一个完整公共卫生系统的前提。透过“看病贵”“看病难”年年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怀疑中抱怨医疗改革走错了方向。这也是连发17道药品降价令却不能缓解百姓看病难的深层原因。近些年来,医改在市场化的媚惑下逐渐迷失了方向,遍地开花的私立医院办成了“贵族医院”,不少的公立医院打着“特需服务”的招牌开始向富人和金钱弯腰,大量的医疗资源被少数人占用。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就医之痛的社会中低收入者,越来越困惑和受伤:人民医院的大门为谁而开?医改成功的出路何在?医院缘何只会盯着荷包把脉?

其次,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上看,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亿,但只占4亿多城镇人口的1/4左右;农村新合作医疗占到8亿多农民的21%。这意味着大多数百姓依然徘徊在医疗保险的大门外。与此同时,近年来医疗费用持续的畸形增长,已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享受到医疗保险的人群,也因为个人负担部分偏高,越来越看不起病。而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变得一天比一天沉重,更有不少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可见,建立完善一套适合中国穷人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用制度形式保证中国的穷人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治得好病,实在是当务之急,燃眉之急。

第三,中低收入者的利益是“穷人经济学”的核心。事实上,医疗改革改来改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患者有其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个方向万万不能迷失,不可偏离。因此,新一轮医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能不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一个不考虑中低收入者利益的改革方案,结果注定将是“基本不成功”。有关国情专家指出,医改再起步,需要政府强化而不是弱化其为百姓提供医疗保障的角色意识,从而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政府应该本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保障绝大多数人看得起病,更有责任建立起医疗救助体系,逐渐惠及少数特困人群。如今,不少的人很怀念以前享受公费医疗的日子――没有什么起报点,所有的医药费都给报销80%。单位还有医务室,有什么小毛病就去拿点药,不用去医院,不用甩“红包”,又方便又便宜。实际上那时候每年也就报销几百元的医药费。现在可好,每年交给保险公司2000多元,一点回报都没有,看病买药还得另掏钱。有这种体验者不在少数,很代表“穷人经济学”中的主流思想。

有评论家认为,新一轮医改实效如何?尽管仍需审慎观之,不过,当它沿着清晰的航线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人们有理由抱着振奋而乐观的心情等待分享。

围绕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为研究透彻“穷人经济学”,人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卫生部采取了不少措施,想了许多的办法。继续进行之中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了对医院、医德和医风的监管;2006年,卫生部确立了发展社区作为医改突破口,使得医改方向再度明朗;目前,卫生部正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关于大型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大型公立医院在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有所作为……。在今年的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强调:各地市都应选择部分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转换运行机制的试点,建立平价医院或平价病房;清理和规范公立医院开办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和内容,对公立医院开办特需医疗服务要实行必要的调控和干预。高强解释说:政府今后将不再鼓励公立医院开办高端的、大型的医院,因为,第一,政府财政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办医院,即使向银行借钱,办了这些医院,但赚的还是老百姓的钱,不符合公立医院的目的;第二,这些医院不可能办在农村,无法解决农村的看病问题;第三,这类医院运行成本高,收费也高,造成百姓看病贵。从高部长高屋建瓴的解释中,人们不难看出:“穷人经济学”的学问已经在政府部门领导的思想深处扎下了根。所有这些举措,充分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乃至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如果时时、事事、处处心里装有群众,想着穷人,在制定政策、采取决策、出台措施时真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而谋”,那么,占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众就会高兴,百姓就能受益,人民必定满意。

作为享受公务员医疗待遇、身康体健一族,笔者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感受不深,应该被排除在“穷人经济学”的重点照顾对象之外。但是,作为一介匹夫,有责为弱势群体疾呼,为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中低收入阶层呐喊――新一轮医改理当关注“穷人的经济学”!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一、前言

以信息产业、脑力产业和知识产业的兴起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为指导思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知识经济所具有的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世界大市场为持续增长动力、以知识决策为经济发展导向的特征,在为人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起到了强力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类生产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企业管理本身就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为使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监督和调节活动有效率,在分享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进步和高效率外,当然更主要的是一定要适应知识时展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一)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全面贯彻知识管理理念

全面贯彻现代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扭转传统的管理理念,由对企业发展元素的管理和控制为主转变为以满足管理需求为目标。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因素的管理要点。真正做到从要素特点出发,采用多元化管理手段和措施,将管理的高效率化真正落实到实处。建立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的管理和协作关系。以知识管理为手段,重视知识在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其要素的产出效率,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二)要求企业以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为经营目标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动力。于是,利润最大化也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唯一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具有一了长期性的战略意义。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和最有效途径。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关注的物质资源不同,在知识经济时代,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支柱是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因素。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要求在企业管理中贯彻知识经济的管理理念,采用多元化策略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以此为契机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和系统管理,有效整合企业的全部元素。通过知识的运用和加强,全面贯彻知识改变企业命运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把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人为本,员工素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作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在推行市场全球化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知识经济的营销理念下,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和实践已经成为惬意获取商业利益,改善风险管理和提高企业的声誉的高效化途径,也因此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三)要求企业具有综合性的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单因素或固定要素的竞争模式已经被淘汰。企业的竞争能力更多地表现为综合竞争能力。需要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整体竞争模式。不仅要求实现整合营销,而且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满足现代营销理念的要求,充分考虑从消费者需求开始至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消费者消费信息的反馈循环往复的各种中间因素,实现现代企业的营运能力。为配合营运能力的提高,要求企业有效的做到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内外部因素以及整合运用内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追求目标,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寻求一切发展契机,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概念,将企业管理置身于发展环境中,从企业发展的和谐环境的要求中寻求更有效地企业营销模式和发展空间。将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建立在与企业外其他各种有利资源的结合上,通过供应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弥补自身的竞争力不足和发展的局限。

(四)要求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知识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着对企业管理的任务。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组织文化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必备要素,缺少了任何一项都无法发挥出企业所需要的能量。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及管理体系中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的辅助作用,能够直接按建设企业的结构知识资源和学习型文化环境,激发以及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应用会有助于企业知识资源、情报资源、内部组织资源和外部关系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因此,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逐步地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并付诸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工作方式会伴随知识管理理念的运用而有所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启动和长期运作所产生的效应包括知识管理会对会配合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协同型的企业文化;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组织及配置;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及能力,提升企业团队中的协同配合效果。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会有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全面竞争力。

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的竞争。无论是企业的产品、经营还是管理,都是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更多地是在骨外金属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与新技术的开发还是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对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效率要求也是相差甚远的。真正地提高企业的知识能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核心竞争力,就应该做好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利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理论优势和科研能力,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真正实现创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从实质上享有技术优势和带来的超额利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就是要在企业管理的观念、机构、流程、机制、习惯和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的调整方面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信息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为企业的运营以及企业管理提供高效化运行的基础。并以此为条件,加强风险管理效率,及时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和各类风险。推进企业的新模式改革,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使企业提高赢利能力、提高资产质量的最佳化。

(三)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构建学习型企业模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充分考虑学习因素,不断储备、创造、更新知识源泉,将知识运用于企业系统给的各个环节。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加强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总结交流等活动,积极组建学习制度,建立和强化企业学习气氛,理顺、优化企业企业各部门的职能,有效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积极加强管理层与员工层的沟通与交流。从员工利益出发,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合理量化知识性劳动,提高知识管理效率,采用全方位的评估体系综合考核知识性员工的绩效,以此促进知识管理效率的提高。在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中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情感交流的实现来保障知识性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其归属感,提高老员工的忠诚度,提高对外人才吸引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共享的新型企业员工关系,进一步增强企业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10篇

1.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课堂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能体现出科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但有着很大的缺陷,如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知识传授成为目的,忽视了学习过程,教学成为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等一些新技术手段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培养目标偏差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这就对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素质。随着中职教育的普及化,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中职学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出现了办学危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被迫改调整为其他专业,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离,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培养出来的农业经管人才会对农业经营管理持有偏见,工作首选城市,即使回到农村,也会因为未能全面掌握农业经管所需知识而很难符合实际需要。

3.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教材与理论,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了世界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对提高其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但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西方理论轻国内实际的现象,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足。

4.实践环节薄弱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实践能力不足,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有的中职学校也重视实践教学,并设置了实践课程学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偏差,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考核的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同时实践教学设施、场所不足,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一些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尤其是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业务等,即使接纳了实习生,实习生也很难得到真正的业务培训。

二、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在遵循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体现岗位需求和市场需求,建立使用系统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分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培养出一专多能、懂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经管人才。同时,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教书育人观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丰富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调整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目标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农村建设为中职农经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首先,凸显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思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其次,将中级农业经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中级农业经管人才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中结合中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专业理论学习上应采用分类培养、分级教学的计划,结合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充实教学内容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除了教材知识,教师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知识。同时吸收生活素材,补充一些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认识。另外,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相结合,服务于农业发展。

5.强化实践教学

第11篇

一、良好的班级秩序是形成良好班级风气的必要前提。一个混乱不堪的班集体会使学生作风散漫,作风散漫就会导致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违纪违规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必然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可见,班级秩序是班级软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分工负责制。要培养好一个班长,放手让班长去管理,让所有班级委员各司其职。班主任的工作是指导他们去管理而不是代替他们去管理。其次是订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和管理制度。这个纪律制度应根据班级自身特点,在全班同学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班委会在贯彻执行学校各项规章的同时,执行好本班的各项规定并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再次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认识。主要是进行法纪法规、行为规范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每个同学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和谐的关系包括生生间的团结与互助和师生间的信赖与关爱等,她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能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沐浴着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便能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和谐的氛围又能使学生愉快地获得知识,迅速地发展智力。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我想,除了在班会课上进行教育以外,还得靠老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老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使学生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可以向你倾吐真言的人。多一些公开表扬,少一些当众指责;多一些春风细雨,少一些暴风骤雨;多一些润物无声,少一些喋喋不休。还要注意教育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例如,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一个教士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在哪里?”

上帝带着教士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口大锅,一群人团团围坐,他们每人手持一把汤勺,但勺柄太长,盛起汤来送不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美味颇丰,他们仍旧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

接着,上帝又把教士带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和那间一样,也是一群人围着一口锅就餐,每人的勺柄也是那么长,但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原来他们是用那长长的汤勺互相喂着吃。“这就是天堂。”上帝说。教士这才恍然大悟。

教士悟到了什么呢?当学生多角度领会寓意后,自然会接受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级,不就是我们的人间天堂么!

三、昂扬奋发的学习氛围是班级内部环境建设的理想境界。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秩序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能产生自发的学习要求,能形成外在、内在的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从而促使各科成绩的不断提高,进而使我们的班级教育达到育人育才的目的。

第12篇

Smith(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在这两个增长途径中,Smith更强调劳动效率对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他把劳动区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Smith认为,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对于如何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Smith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使得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劳动的产出量增加,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至于分工的程度,他认为分工取决于交换,交换又取决于交换的能力,而交换能力的大小由市场容量加以刻画。这样一来,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所以,Smith认为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Smith也注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他认为,资本积累可以使得资本存量扩大,与之相联系的劳动数量增加,从而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资本积累往往与专业化和分工相联系,从而也会借助于分工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Smith指出了分工和资本积累对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些因素都有赖于投资,而投资又受到利润的驱动,因而以自由竞争为理念的政府政策成为Smith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所有这些思想,包括收益递增、分工利于机器发明(技术进步)并导致劳动效率的提高、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程度的加深等思想,都成为了后来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源泉。正如在上文理论模型的综述中所归纳的那样,Smith的经济增长思想涵盖了分工、贸易(交换)、技术和制度(政策)四大类因素,所以说,新增长模型无不与这位古典大师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分工模型才与Smith思想有关。

Richado(1817)对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是围绕着收入分配展开的。在考察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关系、变动以及影响这些分配比例变量的外部因素后,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而停止。他认为,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土地上生产的产品(谷物)也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土地上生产的产品需求增加,这将导致生产向肥力较低的土地上扩展。这就意味着,随着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上产出的增加越来越小,从而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收益递减趋势使得土地上产出的价值提高,从而又导致劳动的工资上涨,进而使得资本家的成本提高,利润降低。由于利润是投资的引导器,致使投资下降,最终导致资本积累减少。同时,由于土地产出的价值提高,这将引起有限土地的地租增加。但地主只进行非生产性消费而不进行投资,因此上述过程必将导致资本积累停止。

由此可见,Richado更注重Smith增长分析中的劳动量增加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但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两个因素对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因而资本主义的增长是有限的。不过Richado在这所论述的收益递减与现代经济学所讲的收益递减是有区别的。现代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基于数量取向的,意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某一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增加(同时质量保持不变),该要素的边际报酬将逐渐下降。但Richado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基于质量取向的,他指出收益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土地的质量将逐渐降低(而数量是不变的)。这也说明某些资源具有可耗竭的特征。关于这一点本文将进行一定的讨论。

Malthus(1798)对经济增长的讨论是与他的人口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人口增长与产出增长是不同步的。人口以现有的人口数量为基数不断增长,而其增长率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进一步增大。由于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来源于土地上的产出,但土地上的产出却遵循收益递减规律。当土地全部被使用时,对土地的每一次改良,土地上的产出增加量逐步降低,因而“人口的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经常的趋势”。所以,以人均产出表示的经济增长会受到人口增长的限制。

如果人口得到增长,在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下,产出增加量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在均衡状态下,人口增长率为零,从而经济增长也为零。这种不愉快的结果是因为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受到两个不同规律的作用,任何耕种土地的数量扩大或技术进步都将导致超过产出增长的人口增长,即人口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可见,Malthus的人口增长是内生决定的,即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均收入。同时,在经济系统之外采用限制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政策便是的事了。

综上所述,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指出了经济增长的规模性动因(资本、技术、土地)以及拓扑性机制(分工),也注意到了自然资源在增长中的特殊性。但他们的分析侧重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肥力递减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被过分地强化了。同时,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他们的分析显得有些悲观,即经济增长不具有持续性。

十九世纪后半叶,以“边际分析”为特征的新古典经济学得以兴起,标志着西方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不过,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分析工具(边际分析、一般均衡)的改进上,而不是经济思想的提供上。值得细说的是Marshall对规模收益递增的分析以及Shumpeter对创新的分析。

在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探源上,Marshall同样认为,人口数量的增加、财富(资本)的增加、智力水平的提高、组织(分工协作)的引入等,都会提高工业生产,促使经济增长。这些因素对厂商生产的全体影响表现为收益递增。所以,经济增长与收益递增相联系。

另外,Marshall还区分了厂商的收益递减与行业的收益递增。在长期均衡过程中,代表性厂商主要表现为收益递减,而行业产出的变动则可以使得代表性厂商出现收益递增。一方面,行业的扩大可以借助于厂商的内部经济发挥作用,从而使厂商成本下降,呈现规模收益递增;另一方面,行业产出的扩大也产生外部的经济,也使得厂商出现规模收益递增,这便成了后来经济增长理论的“外溢”模型的思想渊源。

尽管Marshall对规模收益递增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他的基本理论分析仍是静态的和局部的。所以,他更强调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减现象,这与整个新古典理论相一致。直到1928年,A.Young在《收益递增和经济进步》一文中,才进一步论述了Smith和Marshall的分工、规模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把Marshall对规模收益递增的解释推广到了全,并对持续的规模收益递增给出了一个内生化的解释。

Marshall和A.Young对规模收益递增、分工与经济增长所进行的分析对新增长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理论模型的综述中作了较多的说明。Shumpeter.J对过程的独辟蹊径,为新增长中的技术创新模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Shumpeter使用“创新”概念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他认为,在一个简单再生的静态经济中,当所有的生产资源达到最佳使用状态时,经济处于均衡。如果经济中各种投入量能维持给定的数据,这种均衡就会自行重复。不过,在静态均衡中,没有超额利润、没有积累、也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来自于静态均衡的破坏,而打破静态均衡的关键乃在于超额利润诱发的创新。

创新是指家对生产要素实现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生产、开辟新市场、获取新资源、建立新组织等。Shumpeter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职能,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资本家和劳动者,虽然他们没有创造什么,但他们实现了新的组合。企业通过创新获取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利润,这便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于是经济中的总收入增加,经济出现增长。

同时经济中存在着对创新的模仿。在超额利润的诱使下,许多厂商开始模仿创新厂商,从而使得创新在整个经济中展开,并使创新厂商的超额利润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此时,经济来到了新的均衡状态。在Shumpeter看来,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职能,而企业家的创新往往不能连续出现。由一次创新到另一次创新之间的演进,正是经济的一个周期性变动。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Shumpeter认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伴随着经济周期(经济波动)而出现的。总之,他的创造性破坏的思想及其波动性增长的思想以及创新性垄断的思想是独具匠心的,这给后来的新增长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至此可知,新古典经济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边际分析与一般均衡”工具上的贡献,其理论思想上的贡献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学源于Keynes, J.M.(1936)的“有效需求”革命。与新古典的倚重于供给分析不同,Keynes则倚重于需求分析,从而给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一个有力的解释。

Keynes本人认为,他的《通论》同传统理论(新古典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第一,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含糊的、不确定的和被动的;第二,传统经济学信奉Walras的一般均衡和萨伊法则识深化、组织创新活力,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的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传统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所以,Keynes的经济分析重心从经典学派(新古典)的供给层面转移到了需求层面。基于此,现代经济学才有了真正的均衡(两种力量的交汇点)分析范式,而不是经典学派的恒等(单种力量的生长线)分析范式。

关于这一点,Keynes说:“经典学派所谓‘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笼统话,是在对此二函数(注: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间之关系,作了一个特殊假定。因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一定是说:不论N取何值,即不论产量与就业量在何水准,f(N)与φ(N)常相等。故当N增加,Z(=φ(N))增加时,D(=f(N))亦必与Z作同量增加。换句话说,经典学派假定着: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故不论N取何值,收益D常与总供给价格Z相等。这就是说,所谓有效需求,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有无穷数值,每值都同样可能;故就业量变成不确定,只有劳力之边际负效用,给予就业量一个最高限度。”

所以,用Keynes的总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来解释“均衡”与“恒等”的概念差别就是:“均衡”表征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相互交叉的一个点;而“恒等”表征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处处重合的整个一条线。其实,关于均衡分析方法早已被Marshall使用过,只不过他是使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而Keynes是在总体水平上使用均衡分析。顺提一句,倒是Walras的一般均衡概念具有实质上的“恒等意义”,因为它是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翻版,并且Walras定理(总超额需求价值为零)就是Walras本人的观念性原则。

基于Keynes的理论,Harrod.R.(1939)和Domar.E.(1946)分别独立地建立了经济增长理论。尽管二者所建立的模型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Harrod-Domar模型的关键假定是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不能相互替代,即总量生产函数具有固定的比例。在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不变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的情况下,得出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为gw=s/v,其中s为储蓄率,v是资本-产出比。模型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随着储蓄率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资本-产出比的扩大而降低。

不仅如此,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对稳定增长条件的说明。按Harrod的说法,经济实现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实际经济增长率gA 、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 和人口增长率gN 三者之间的吻合度,要实现完全稳定增长,必须要求gA=gw=gN 。但在于,这一条件不能自发实现。按Harrod的解释,gA与gw 的差异来自经济现实的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的差异,且这种差异并不能依照经济体系本身自发地加以调节,从而使得经济出现不稳定。如果gA>gw  ,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从而投资者会进一步投资,这会进一步提升实际经济增长率,直至受到劳动量的制约才会停止。相反,如果gA

鉴于Harrod-Domar模型得出的结论过于悲观,且不稳定性的结果与二战后西方国家实际经济波动也不完全相符,因此许多西方学者尝试建立新的模型,以便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

Solow-Swan(1956)建立的增长模型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该模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地位。

Solow模型修正了Harrod模型的生产技术假定,代之以资本和劳动可平滑替代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从而有效地解决了Harrod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不能自发相等的困难。在既定的劳动数量下,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保证经济增长稳定在一个特定值上。而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间的不稳定则因该模型没有投资的预期而被回避掉了。这样便可得出经济稳定增长的结论。

不过,Solow模型中的储蓄率仍是外生给定的。Cass-Koopmans(1965)将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从而内生化了储蓄率,这样便建立了一个更为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

Cass-Koopmans采用的数学形式来源于Ramsey(1928)的论文。在该论文中,Ramsey构造了一个动态优化的模型,并运用古典的变分法得出了决定储蓄率的Keynes-Ramsey规则,从而奠定了研究最优积累和增长问题的基础。

尽管实现了储蓄率的内生化,Ramsey-Cass-Koopmans模型与Solow-Swan模型对长期稳定增长状态的结论是相同的,即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基于这种不愉快的情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新古典模型做了根本性的修正。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新增长理论从不同侧面探究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并在更大范围内解释了经济现象,也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这在本文的增长模型综述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只作简述。

依照Larry·Jones(1997)的分类,从模型中对生产函数刻画的角度来看,新增长理论可划分为凸性模型和非凸性模型两大类。凸性模型强调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特征,其代表作是Sergio.Rrbelo(1991)。这类模型可以认为是AK模型的推广。

非凸性模型则设定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该类模型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持续的规模收益递增,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动力(因素和机制)却各有千秋。所以,本文正是从经济增长的动力角度来综述各种经济增长模型的。

从动力角度看,新增长理论可以分为四类:技术类(外溢和发明)模型、分工类模型、贸易类模型和制度类(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模型。可见,新增长理论已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所强调的动力因素(劳动数量、资本存量),转而强调比较“软”的动力因素(人力资本、分工、贸易和制度等)。同时,新增长理论也突破了传统的增长动力机制(完全竞争机制)提出了垄断性竞争机制和正费用交易(协调)机制。

就供给层面效应的假定(规模收益递增)与外部机制(完全竞争等)之间的匹配上,新增长理论做了不同的选择。如技术外溢模型用溢出效应平抑了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之间的紧张;而分工模型(Borland和Young)引入交易费用来冲消收益递增性,进而使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得以相容;另外一些模型(Aghion和Howitt)则放弃了完全竞争,代之以垄断竞争,让需求力量进入了增长模型中,即以需求层面的递减性来抑制供给层面的报酬递增性。这个思路体现了重大的变化:由Walras的恒等分析范式向Keynes的均衡分析范式的转变,但这个转变是不彻底的,没有涉及到最终需求。

就供给层面规模收益递增的内部机制探究上,新增长理论没有作特别的论述,只是将内部机制产生的结果体现在生产报酬递增性函数上。这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方面:生产报酬递增何以得到出现。

第13篇

[关键词]酒店公关管理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一、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现状

经笔者调查,我国现代酒店对公共关系管理,常见的几种看法是:一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要搞好酒店的“表面礼仪”工作;二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酒店公关部门的人员到外“攻关”——请客、送礼来走后门、拉客户。三是种是有人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宣传促销、促销商品等。当然,更多人是正确把握了公共关系的概念、本质,认为: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就可以了。

二、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成因分析

首先,我们从公共关系的含义来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想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一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二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三是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种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

其次,从酒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来看,首先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传播性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宣传,创造气氛;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教育引导,服务社会等。其次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决策性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建议,决策参谋;发现问题,加强管理;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创造效益,寻求发展等等。

第三,从酒店营销工作本身来看,酒店营销不仅是酒店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酒店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样,尽管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通常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酒店公关却是每一位酒店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思路

1.以人为本,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要搞好酒店的公关工作,在树立公关意识的前提下,我认为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最终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酒店公关的内因。所以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关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应必备公关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会策划、实施等较高素质。由于这些高素质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对酒店管理者来说,从制度上进行策划和调控,不断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善于把握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公关媒体是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畅通,就意味着信息在他们之间可以共享。如果在某地的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种媒体效果良好,形成公关主体应用媒体的首选、公关客体选择媒体信息必不可少的参考,那么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某种媒体效应。在此基础上,若又有名人介入,则其知名度通过名人光环就会更加灿烂,因而就可能会形成名人效应。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善于在众多媒体中选择具有“媒体效应”的媒体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对酒店公关人员来说,利用名人效应更是事半功倍。所以,要搞好酒店公关,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灵活操作,才能较好地把握公关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3.准确影响主要公众。一般而言,每项营销活动都要找准对象。就酒店公关而言,找准主要公关公众极其重要,否则,公关活动就会对牛弹琴。因此,公关工作特别是具体酒店的公关活动更要准确地影响主要公众,影响关键公众,尤其是影响他们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说酒店的公关活动有效果。而这一切都必须精心策划,用心运作。

4.把握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公关危机。一个酒店遇到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是指那种突然发生,公众舆论反映强烈的、威胁到酒店整体形象和声誉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作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关部门,必须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当事方,酒店应迅速反映,隔离危机。与此同时,应快速收集信息,启动酒店“应急”方案。二是应对酒店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分析。无论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内部员工、政府公众、广大消费者,还是相关团体等,作为酒店公关部门都应认真客观分析,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使舆论向有利于酒店的方面发展。三是酒店在危机事件中应采取有效地媒介策略。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核心是“说真话”。因而,我认为酒店在危机中,作为公关部门应让酒店与公众间的真实信息渠道畅通,避免更多误解和流言的产生。最后是酒店也应认真自查,寻找危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提高全员公关意识,努力打造全员公关效应。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想酒店每一员工在思想上都树立公关意识、从行为上为酒店公关,必须:一要从酒店管理制度上进行策划,在酒店管理活动上精心落实。譬如说,新进员工必须参加公关培训;每年对老员工,搞一次公关检查与测试,不合格者必须停工学习,通过测试才能重新上岗等。二要从酒店文化上进行策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无得到保障,而且更要关心员工是否对酒店信任、是否对酒店有信心和依恋感,从而将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员工以酒店为家,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宿感。三要从酒店对客服务工作上进行策划,强化员工公关行为及其效应。鼓励员工将公关思想付诸实际工作,打击公关行为副面影响,树立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海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谈公关人员素质[J].探索与评论,2003(05)

[2]孙杰军:酒店公关策划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5卷第6期

[3]王燕星:公关危机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从三鹿集团遭遇的公关危机谈起[J].中国乡镇企业,2004(07)

[4]杨俊:公关危机新探[J],秘书,2009(02)

[5]张培:浅析“全员公关思想”在酒店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24):207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管理 现状 改进措施

1.前言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高校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增多,科研经费来源日益广泛。经费数额也日益增加。高校应该做好这些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1]。但是,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机制并没有跟上经费的增长步伐。两者矛盾日益锐化。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发展。为了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好的服务社会,加强高校财务部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管理意义重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2]。现阶段,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科研经费表中数据缺乏严肃性,只凭主观“经验”估算;高校也未认真对其进行审核;科研经费下来后,财务部门不清楚科研经费支出内容,无法全面控制项目经费使用范围;科研项目结束后,经费仍由主持人支配,常用于预算之外,导致经费流失。这些不规范现象造成领导不重视,财务人员管理难,支出混乱,预算准确性差,成本难以核算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有效地控制项目支出,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3]。因此,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现状急需改变。

3.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观念不强

我国经济由旧的计划经济迈向新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高校的科研工作,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高,但高校对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观念转变速度很慢,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这就给高校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管理缺乏规范性。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不严

由于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意识不强,从申报项目至项目结束,科研经费由始至终均做不到严格管理。由于成本效益意识淡薄,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偏重于科研经费的总量,对科研工作取得的经济效益的考量重视不够,或者造成科研成果的高成本,降低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管理不严格,科研经费支出预算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预算不准确,支出范围过大,报销失真等问题久久不能解决。

(3)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缺乏监督管理机制

科研经费在支出后,虽然财务部门对支出做好记录管理,但由于缺乏监督部门,有些支出只是账面上的事,甚至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这大大改变了科研项目的初衷。对于此类问题,增强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科研经费支出预算内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各环节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无法真正保障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科学管理。

4.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关系到高校的事业发展,关系到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改进高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认识

任何单位及个人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其观念要正确。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也是如此。加强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学校各级领导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重要性。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宣传《预算法》,健全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内控制度,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2)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管理

高校应以本校发展为中心,加大力度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时严格审核,拒绝假发票、不正规发票、不符合科研经费支出范围的发票、假的招待费、虚假劳务费、项目结束时科研人员上报的经费支出明细与真实的支出情况不符时要真实监管,严把科研经费支出门槛,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

(3)科研经费支出要严把“提取”关

国家科研项目管理规定,科研单位“提取”科研经费必须按预算进行,且提取部分需作为学校预算统筹使用。因此,在经费下来时,对于提取部分经费,必须严格把关,防止将提取作为掩饰来鼓励科研人员和加大对经费的管理费的支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进而加强科研经费的作用,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

(4)加强科研经费支出的协调管理

高校在进行科研经费支出时,必须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的经费支出预算范围之内。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协调管理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执行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同样也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正确指导。因此,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要共同努力,合理的使用科研经费,加强项目科研质量。

(5)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的监督

为了充分保证高校科研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的公开、透明,高校不但要定期在内部进行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的严格审核,还要按规定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本校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表和详细的文字说明材料。这样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可以让上级主管部门如实掌握本校的科研经费的支出预算情况,认真做好审查监督工作,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项目上。

5.总结

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定,精准掌握本校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研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对本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积极作用,为本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刘艳玲.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探讨[EB OL]./guanliqita/

100331/11002543.html .2010.3.31/2011.1.7

第15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班级管理;策略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所享受物质生活较为丰富,对图书的欲望却不高,对美好的前途缺少向往。如何对中学的学生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了中学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班级中的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整个班级的混乱,甚至出现违纪等情况,为了有效的避免中学的班级管理出现问题,应及时的对中学班级管理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进行解决。

一、民主的管理理念

学生所接触的场所除了家庭便是学校,在学校中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就是班级,要想更好的管理班级,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出发。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育的特点等,来构建起民主式的班级管理,使学生在管理上不再受他人束缚,真正的实现“自律”。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这一模式对年轻教师来说更加有优势,因为年龄的差距较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朋友”。

二、竞争机制的建立

(一)制定班规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制定班规时教师应注意,越是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就越能使学生认可,而执行起来效果也将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所提出的建议,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投票或其他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改。但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决策作出适当的控制,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或者造成混乱的现象。

(二)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

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期,班主任教师都应与学生来讨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表。在讨论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利于个人发展和提升能力的目标。而在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的进行监督和引导,以保证学生对目标的实行。

(三)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一项是比较复杂又麻烦的。为了能够减轻班主任工作的负担,同时又使学生得到锻炼,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组织”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中有自己的植物,并担任起管理的任务。但要注意的是,在对任务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权责明确”。

三、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在面对一个班级时,将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当中就会有一批所谓的“破坏者”,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怎样管理,这是每一个班主任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班级管理要民主化,这就说明,教师应让这些学生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将原本是“破坏者”的学生转化为管理者,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首先,班主任应在这批学生当中找到他们的领头者,领头者虽然是当中的破坏大王,但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威信,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班级的破坏者普遍学习成绩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应在课堂上对他们多加提问,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外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班级事务的管理。这样长久以来学生中的破坏者将逐渐热爱学习,并愿意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担任起班级管理的琐事,最终建立起无形的管理体系,使班级整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班级干部培养

(一)重视班级干部的选拔

在进行班级干部选拔时,班主任可以采取自荐或者他人推荐等方式。班级中有一部分的学生比较内敛,尽管想参与到竞争当中,但由于性格问题,常常又不敢表达。在这时班主任就应对他们进行鼓励,给予他们肯定,使这样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并提升自信心。而对这样的学生在安排班级管理的事物中,应多为他们安排交流性强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班级管理工作,并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

(二)实行班级干部轮流制

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团队,将为班主任减轻很大程度的管理工作量,但是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综合能力提升。因此,在班级管理上,应推行班级干部轮流制,让原有的班级干部带领新干部进行锻炼,一批带一批,长久以来将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奉献精神,同时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同学之间相处的气氛也更加融洽。

(三)学生干部培养计划

班主任应对班级干部制定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避免对学生实行“全面监控”,而是放手让学生管理,在出现错误时给予纠正,让学生干部能够独当一面。当出现了一定的管理问题时,如果不是大事,教师可以不必干涉,让班级干部能够认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日后的管理中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长久以来,学生便能够自行的调整行为方式,最终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从目前的中学生情况来看,他们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对这一现象来说,单单只靠学生的“自我管理”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班级管理外部压力来帮助学生,给他们造成影响。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并制定出相关的考核制度。有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学生将在管理上提升很大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实行评价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或奖励一些学习物品。而对一些相对较差的同学,教师也不能批评,而是采取谈心或是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进行中学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班级干部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出主观能动性,同时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发挥自身最大限度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个人发展,而个人发展又推动集体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杜方亮.浅谈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