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长期无法解决就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因而,高等院校应根据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
1.2适应社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仍然是基于一种专业与行业对口的思想意识上,把培养窄深型、处方式的专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专业性和功利性特征,使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缺乏创造性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高校不再是专为原来少数的社会优越部门的“精英”岗位服务,而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单一化的倾向,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这是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现实需求。而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恰恰能够弥补其实践能力弱的不足,使其既能掌握现代经典理论知识,又有一技在身,为其以后施展才华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理想奠定基础。
1.3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据调查,素质低、技能单一型的劳动力在我国不同地区占劳动力市场的68一82,他们无法掌握先进的设备设施,不能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对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够使其掌握先进的生产流程知识,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为社会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力资源市场构成,提高人才队伍层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术科教学,对开展实践技能教育和大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技能教育停滞不前。首先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力量薄弱,实践教学日趋理论化、形式化。其次是缺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高校缺乏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参加社会技能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引导,缺乏信息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三是职业资格认证开设的统考专业比较单一,多是经济管理类,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等,工程、技术类专业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2.2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教育意识淡漠
许多大学生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毕业后随便就能找个舒服安逸的工作,对以后的职业期望没有计划性、方向性,缺乏为实现个人发展而付出努力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不够深人,绝大多数学生还意识不到职业技能对就业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虽有意识,但却缺乏行动。
3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构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密切关注社会用人需求,适应用人市场的变化,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以培养“双师型人才”(即技师、工程师)为目标,在大学生中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建立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保障体系。首先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术性、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教育贯穿与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把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设职业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研讨会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职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了解职业要求,拓展职业知识,培养职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的品质。使大学生毕业时,不仅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根据专业和兴趣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次是要制定鼓励大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激励机制和措施,通过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和奖学金制度,鼓励大学生多渠道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完善大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在高校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入学起就开始对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指导,辅助其找到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同时积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多参与企业兼职、校外活动,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与企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可以安排学生用一个暑假到农村基层调研或工作,一个暑假到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实习,一个暑假到一个中小企业实习。以此改变高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倾向,提高实习、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中的比重。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调查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大学生就业求职与中小企业招人两难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人力资源供需的两个方面,有必要分别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双方的对接,从而解决就业和用人两难问题。
本课题对浙江省不同行业以及用人单位内部不同层级人员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期望进行了调查,共收集了1771份书面问卷。
二、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期望调查结果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调研从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两个维度展开。
1.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6项职业行为习惯是: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人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是要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这也是成为一名职业人的首要要求。同时“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被”认为是其次重要的选项,说明履行每个岗位的职责,承担岗位责任也是普遍的要求。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不同层级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以上结果表明,在企业内不同的层级,对大学毕业生的行为习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的重要性排序与用人单位排序是基本一致的,但在重要性的程度的有所差异”一项在一线员工认为是第二位重要的,但在中层看来“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是第二位重要的,这可能与不同层级的工作任务分工有差异有关的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从总体统计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主动意识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从而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始终是一致的要求的。这就说明做一个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能团队合作的人,才能让职业生涯发展的更远。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从三个方面纬度展开,一是与交往能力,包含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二是与机器设备交往的能力,包含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机器设备使用能力,三是自身知识实践能力,包括专业领域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
从总体统计而言,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为:
这说明,57.99%岗位对沟通交流的技能有着重要求,除了各个岗位对应的操作技能之外,把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作为必须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社会,计算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等级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表明,沟通交流始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而且随着所在层级的上升,沟通交流的技能重要性是上升的,外语语言能力也具有同样趋势。
(三)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对人才健康的标准
1.不同地域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域对于“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都很看重,金华、丽水、衢州除了在这个方面的重视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方面的重视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2.不同地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三、结论和启示
1.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有着较高的期望。在企业方面,想要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加强同高等教育单位的沟通,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将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体现在大学生培养的环节之中。
一、高职艺术院校实施职业培训现况分析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而缺乏社会的实践,因此许许多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怨声载道,感觉所学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就此笔者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据调查,市场聘用人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对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优先聘用,学生对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1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学过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尤其对岗位的设置及运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近32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走进社会后,虽然学历能达到企业或公司的需求,但职业技能方面却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职业技能实践的需求为了学生将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对职业技能培训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参加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将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学生感觉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意识到当今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方式多种,例如学徒培训、职工培训、学校正规方式培训、就业培训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培训,培训哪些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培训方式的结果显示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学校正规培训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不到半数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企业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普遍希望职业培训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协助,并通过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调查说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为支持、学校为纽带、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由各个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增多、各用人单位没有空闲职位造成的。笔者为验证这些原因是否属实,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四)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开启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好就业,然而大学生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使制定的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便将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好地职业规划,只是盲目地参加技能培训,针对技能培训项目中的内容进行随意选择,那可能使培训的收获质量大跌,而且参加的培训可能在将来从事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出作用,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所以大学生应该先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与职业规划相适应的培训内容,不仅能增强找工作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培训内容,为参与就业竞争,把握就业机会增添一份信心。
关键词:高师教育;“四项改革”;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的目的、人才观正经历着新的更新与超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显然,在选择教育观下把教师的任务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已经落后于时展对教师的要求。时代要求新型的教师既要拥有知识,又要拥有科研能力,还要有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大具体目标,就业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一 以“四项改革”为突破口,培养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四项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习方式改革,“四项改革”一体化设计,可以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高师学生培养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这种倾向是选择教育观的必然产物。教育观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现实下的产物。人类社会教育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特权教育观、选择教育观、发展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四个阶段,各种教育观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强调人们要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强调素质的重要性,即将科学精神和文化修养二者整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部理论课教学时间4年修改为3.5+0.5,专科3年修改为2.5+0.5,其中0.5为实习时间。整个课时压缩出一学期。
2 课程结构改革
高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体系直接反映和影响高师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反映。改革课程结构,实践课程比例由5.2%调整到7.7%,适当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给实践课程以足够的时间。
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师《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师范生明确学科性质和任务、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为当好合格的中学教师打基础。
(1)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构建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国家教委1994年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教学论》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分工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规范的教学语言表达、用规范的汉字进行板书设计。据此,确定出《教学论》课中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总体框架。
(2)建立与技能训练框架相对应的评估体系。当建立起技能训练内容总体框架后,就要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于具体操作。
(3)量化分项累加记载《教学论》成绩。《教学论》成绩记载按百分比分项累加的办法进行。课程理论考试占50%,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占50%,两者合并构成《教学论》课的最终成绩。在技能训练的50%当中,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两轮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占10%(一轮带稿,二轮脱稿)、手抄报占10%、教具制作占10%、组合式试讲占10%、听讲态度占10%。听讲态度的成绩待所有技能训练结束后,根据平时检查情况综合确定。建立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互动机制,教师就会由过去的亲自参与练转变为引导和检测训练,学生就会由过去的跟着练变为自觉练和相互监督练。
4 改革实习方式
自2006年秋天起,学校将短期的教育实习同长期的顶岗实习结合,考研和专升本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教育实习,其他学生可以开始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除在内地顶岗外,学校还开辟了广东、上海、昆山等就业实践基地。
二 形成“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一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一就业指导讲座一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
1 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引导
高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抓起,在近三年的入学教育中增加了“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 课堂内外职业技能训练
在一、二年级中常年开展课外“每人五分钟带板书口语训练”、“每人每周200个钢笔字作业训练”、“手抄报制作”、在《教学论》课堂上开展“组合式试讲”、“分组说课”等职业技能训练活动。
3 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为指导学生就业,近三年来分年级举行就业指导讲座12场次,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途径”、“大学生就业文书的写作方法”、“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采取集体讲授和个别答疑的形式进行。
4 顶岗实习
近三年来专科学生在第六学期,本科学生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既增强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又强化了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实践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①从教育观念演化进程人手分析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②从教育模式转变探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③从素质教育两大目标要求探讨高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构建职业技能训练框架一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一同《教学论》成绩相挂钩一教育实习一顶岗实习一就业基地准就业);④不增加原有课时,系统训练,分段实施,互相渗透。平时技能训练同课堂检测相结合;⑤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一体化设计,实践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准备,就业能力是对实践能力的运用和检测;⑥实习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统筹考虑设计。
三 实践效果
【关键词】职业素养 价值观 职业道德 协作能力
职业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现代企业的重视,在现代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现在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考量一个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一般来讲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职业素质的缺失,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的硬件条件,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重视实习和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利用假期、实习,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是锻炼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大学除了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外,还应该自己练习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回家探亲、和朋友出去游山玩水,学校应该加大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2、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科技竞赛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性质的科技讲座、科技理论研讨会等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软件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这些科技活动,可以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活研发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事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和职业技能相比,它体现的是大学生的品质特性,属于大学生求职的基本条件。
1、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现在的学科教育,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或轻视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在专业课教师中较为普遍,错误认为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或者认为大学生道德观念已经成熟,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从而形成专业课教师只管好本门课程,学生其他问题一概不管的不良局面,完全没有意识到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继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技能探索;教学改革
一、“探索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人体现自己价值,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手段。其中,职业技能探索部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有效进行职业技能部分的教学与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特点,明确自身学习目的,并能为学生确定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发现自身与目标之间差距,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身竞争力,使之具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来符合职业的需求[1]。
首先,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大学生最终必须要走向职场,提前了解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明确自己现有的能力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去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们早点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技能,从而在大学学习中更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提高自己。其次,帮助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当一个人可以学会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自然就会带有主动性的去学习去接受教育,这也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有利于社会更好发展。
二、“探索职业技能”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才正式在高校中全面普及。因为起步较晚,所以系统理论相对欠缺,以及很多政策和措施还需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等,都导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当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我国高校这门课程一般包括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指导、个性完善指导、生涯规划的指导及择业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模块:自我兴趣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工作世界探索、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和探究等[2]。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职业技能探索部分的实践性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是课程自身存在局限性。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还是公共选修课,上课的同学往往源自不同年级和专业,这样很难在教学安排里为他们找到统一的实践时间段。其次是实践教学内容很难在做到针对性很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教育,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教育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由于选修课程的同学专业、年级背景不同,因此很难安排对所有同学都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最后是实践的教学活动经费欠缺。充足的经费是课程建设的保障。虽然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局都要求“各高校要保证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经费投入,保证课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尤其我校职业规划课的课程整体经费基本是刚够用的状态,所以很难保障新的添加内容尤其开展花费较多的实践教学环节。
三、“探索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措施
首先征求学生意见,通过对所在学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均是面向上该课的学生当堂发放并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回收375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图一:对这门课程,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可多选)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单一讲授并不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多元化的方式。结合上图结果和学校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下四点可行措施促使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1)组织团队型探索小组。上课时候把学生分为小组,保障每个小组尽量年级一致或者专业一致,鼓励小组为单位多利用互联网等有针对性地收集职业、职场信息。提高他们利用互联网查找、收集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职业技能探索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两周布置作业,要求小组运用多种工具提前查阅专业相关或个人感兴趣的职业、职场的基本情况,将其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类、排序,并提交小组对这个职业的技能评价。课堂上可以让小组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展开良性的竞争,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2)引入朋辈指导环节。首先,都是一个学校,大家起点一样。看到别人怎样在这个环境中,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技能,这种可模仿性更强。另外,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技能需求情况,感受就业形势,体会不同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同时,朋辈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相信,从而尽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真正求职时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种朋辈课堂交流,同学们可以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交流时,不同年级可以设定不同的侧重点,如低年级重点在于了解自己专业未来可能的从业方向;高年级同学可以侧重于了解个人感兴趣的职业,如该职业的岗位任务、技能要求、薪资待遇等。(3)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感受职场,了解职业技能。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时,可以根据年级特点,确定不同的访问对象和访谈内容。如低年级同学要求他们访问自己的班主任、辅导员或者任课教师,以便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以及未来的择业方向;高年级同学要求他们访问校外自己感兴趣某领域的从业者,以了解该领域的职业特点、发展前景和所需要的技能。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后,依然采用小组形式,集体整理并做成PPT,PPT要尽可能全面的反映所有人采访对象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可以从事的职业和这些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等,并选出一名代表代表自己所在小组和其他小组分享、交流。通过访谈和分享环节,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去促进自己对专业,职业的了解。(4)重视见习实践环节。体验职业情况,在实际锻炼中体会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发展目标直接存在的差距。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组应积极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及各教学院系教研室沟通、协调,争取充分利用各教学院系成熟的校企合作基地,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组也应会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学院系积极开发新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课外实践提供保障。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实践,时间可以只是一周甚至一天,这样可以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角色真实体验,了解职业生活,也有助于学生储备职业技能,同时尽早确立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另外,对于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岗位的也应积极鼓励,通过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可以体验求职过程,提高择业的实战能力。校外的实习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见习心得,并相互交流。
对职业技能探索部分进行上述措施的实践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以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整体质量,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一、职业素养强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劳动工作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各个方面的综合品质。各类研究文献或有不同,但究其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1]新型社会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能力,而是要求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即高素养职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在人生成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职业道德是核心
职业道德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长河中,美好的道德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也不例外,职业道德也是从事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必不可少,好的道德素养备受青睐。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有形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无形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就业的基本。不管是当今的和平社会还是战争不断的混乱时代,无不大力提倡敬业、爱业、勤业、精业等良好道德。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提到“敬事而信”,后来《礼记学记》当中更是明确提出“敬业乐群”一语。其所为“敬事”、“敬业”均指的是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朱熹曰:“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这种“不怠慢,不放荡”正是之尽职尽责的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爱岗敬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2]从而可以看出职业道德在从事职业中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是通行证
出了大学门,工作靠证件,而证件直接体现的就是各种技能。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关注自己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行证,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能证就是进入企业的前提资格,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阶梯,是竞争者之间的基本武器。
3.职业意识是调节器
意识就是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意识是无穷的,它带来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也是人生成长中无形的手,鞭策自己走向理想的殿堂。积极的职业意识让人走向成功,有了职业意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意识的调控下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人的潜意识十分重要,意识能让职业者积极主动起来,不处于被动状态。用人单位更看重职业意识,更关注职业者的所思所想,意识控制行动,是行动的调节器,有了好意识才能更好的行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3]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人生目标模糊、人生价值观浅薄
在新时展下,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的同时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今学生是家里的娇宠,无论做什么都有家长在后遮风挡雨,抗压意识越来越薄弱,享乐主义越来越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目标模糊,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何,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规划和打算,只有堕落和颓废。
2.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个性化很强,但心里承受能力弱
现阶段团队合作在职业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越来越有个性,独立性很强,不听他人意见。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薄弱,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做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职责。当代大学生赋予创新精神,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爱挑战,然而承受能力薄弱。[4]
3.职业素养不足
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往往没有几个大学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而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所需人才,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在校大学生只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他的无形技能几乎没有,在大学期间也没去主动培养。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1.大学生的自我培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校园里理应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好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会思考,能吃苦耐劳,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综合型人才。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和学校关注、为家长和学生关心。高校应该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力,解决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高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部分的占1/8,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而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对在校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等不良品质。结果导致自身职业素养不高。通过走访用工单位,我们还了解到多数企业认为近年来招入的学生职业素养不高,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差、不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等。可见近几年高职院校在就业率增长的同时,就业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提高,企业的用工满意度并不好,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也并不高。
原因一:一项调查表明,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对“职业素养”内涵有所了解的仅占65%,学生认为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仅占24%,认为提高职业素养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的占80%,认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占83%。由此可见,目前在高校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未得到学生的重视。
原因二:尽管目前受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影响,有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当前教育的缺失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补强。但大多数学校侧重于对学生显性素养的培养,以求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举办简历制作技巧、面试与求职技巧培训等。这种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为目标的补强方式往往忽视隐性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职场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习惯方面的学习,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企业所最看重的地方,因此很难从根本上弥补其缺失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工作自身的要求。
1.学生工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来自对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学生职业素养不高,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切实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着想,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使学生从我们的教育中受益,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这也正是学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合格人才,学生工作在其中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重任。学生工作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象面对的都是学生,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交融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学生工作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其中,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够实现学生工作的全部目标。
3.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需要。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提升,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大多注重的是课程,学生工作很少被提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生工作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效果不高等缺点。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工作之中,可以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充分激发学生工作者的创造力,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学生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双赢。
三、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与学生工作相关的部分主要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勤奋钻研、言行有责。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的培养。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2.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敬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心理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些聪明人事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我们个人的才华和学识都很出色。然而无法弥补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由对自身的责任感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可以进一步证明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生从业的基本要求,它关系到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结合学生工作的职责,构建“五模块”框架培养模式,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各个模块之中。
1.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体现在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识。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打扫寝室卫生、整理内务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合作意识;按时起床、就寝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不使用违规电器、出门遵守交通规则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提高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体会、感悟,使这些良好素养深入人心而非流于形式。
2.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它与职业素养也有紧密的联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嵌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平台,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党团组织、社团等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3.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会实践之中。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形式活泼、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以校园周围的社区为依托,让大学生到企业、农村挂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就业创业基地为依托,学生在就业创业基地定岗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德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假期“三下乡”为依托,号召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风建设之中。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教育事业长久而健康地发展,不但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的学生工作必须致力于学风建设,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一是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整体发展思路的一部分,通过学生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二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通过举办技能展演、读书笔记评选、学习经验交流会、诚信考试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创建活动,以点带面,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5.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团活动之中。学生社团历来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而且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平台。因此,利用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一是要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素养的能力培养项目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构建校、系、学生三级参与的职业素养类社团组织,由学校给予大力扶持,打造品牌社团。同时带动其它类型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在社团活动中要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一个新的方面,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当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主渠道,也离不开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
参考文献
[1]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高专 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随着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完全看重大学生的一纸文凭,而是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政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985年的32万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和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局面,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是影响高校声誉和排行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①如果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人才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所以说,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
1.2 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②这足以说明高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已先后制订了几千个职业岗位标准,而且已对其中许多岗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了严格的上岗准入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将有愈来愈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现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要求,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会缺乏相应岗位的职业操作技能,可能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法达到相应岗位的上岗要求。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毕业后又回炉重新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就业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必须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际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相应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动机主要是为了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应除进行体育特种行业的培训外,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今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应重点围绕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加强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1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一大现实难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员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影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③现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教师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难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出现对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受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限制,使得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技师又无法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因素严重影响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开展。通过“内陪外引”的方式,对内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使他们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对外引进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满足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2.2 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与体育专业理基础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问题
职业技能教育要想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力开展,首先是解决如何把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既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结合问题。而要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就必须相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数,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产生矛盾,如果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不重新审核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和修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将很难满足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为了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校必须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和有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方面的专家以及企业家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共同深入的探讨。还有就是把职业技能的考核和专业教学的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但不能为了某些利益问题而将两种教育分离。可考虑将职业技能知识考试和学生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卷多职,将职业技能考核和学生实践考核结合起来,一考多能。④
2.3 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问题
实施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教学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趋势,但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工种)明目种类涵盖不全,导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以及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非常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利益分配不均,势必会造成工作中相互牵制不太和谐的现象,这些都将是影响职业技能开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外,还应组织有相关职业技能管理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与学者不断挖掘与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相适应的资格证书种类,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的步伐和提高职业技能开发的质量。
2.4 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虽然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开展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体育专业除了在体育特种行业进行培训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往往是与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不到位有其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只注重学历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没有实施双证并重的教育。
2.5 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满足体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在校内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但能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却很少。因此,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就无法满足学生相应的实践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保证培训的质量。所以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外建设满足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基地。
3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随年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受到自身学历的限制,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条件,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应要求和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 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8.
② 王广兰,柳华,王勇,王梅,陈建.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5.
关键词:隐形职业素养;“课内课外、统筹培养”;四大培养平台;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57-03
近年,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包括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职业技能训练可以为学生奠定走入社会和职场的基础,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却可以为学生铺展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各种手段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在各种“隐性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很多教育理念及方法大都借鉴了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缺乏对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针对性。本文将基于对“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理解,谈谈如何构筑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四大培养平台,积极探索一条新的、适合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一、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素质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按照该模型的理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水上的冰山代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属于“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和专业考试通过情况来证明,但是这部分非常少,只有整座冰山的1/8,而另外7/8则隐藏在水下,它代表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看不见的“隐性职业素养”①。因为这些“隐性职业素养”看不见,既不容易通过简单、外在的鉴定方法鉴定,也很难通过书本教学来培养,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我们可以想想,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不乐观,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紧张、抗挫折能力差等现象的存在都显示出我们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缺憾。无论水上的冰山能折射出多么璀璨的光华,但是没有水下支撑的根基,整座冰山的消融和沉没是迟早的事,所以“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应该打好冰山的根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其社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涵义
高职学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对书本式的灌输教育接受程度差,他们在社会的竞争力体现在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操作能力,所以反而活跃性好、个性突出,对实践性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性,因此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应遵循“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理念。该理念有两层涵义:
1.从学校内部整体教育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以“第一课堂”,即正常的课堂内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课外”是指通过“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教育不能脱节,不能为了形式而随意选择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而是要“统筹培养”,即两个课堂的教学和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融通的,课内教育是内涵、课外活动是拓展。
2.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角度来讲,“课内”是指学校教育,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优势积极开展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课外”是指企业,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职场氛围、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活动,锻炼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综合技能和素质。校内校外活动统筹设计,校企共同参与,为学生筹划一个毕业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使学生校内模拟、校外实践,提前感知职场氛围,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三、基于“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理念的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措施
组建学生活动团体,校企联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特点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借助四大平台,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企业引进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学生就业后,不仅要能工作,还要会工作,做到“能”,只需要掌握工作流程和要点、会操作工作设备、会利用工作工具即可,但做到“会”,则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专业可以和合作企业一起组织策划一系列校企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企业职场体验”(学生分小组到企业参观交流,获得对企业的直接认知)、“你是师傅我是徒”(由企业员工设计一个小任务,将如何完成任务告诉学生,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评选最佳师傅和最佳徒弟)、“今天我是职业人”(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装和职业任务,并根据学生一天的表现评选最佳职业人)等等。这类活动基本上均可在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开展,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单位的工作氛围和工作内容的认识,掌握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帮助学生消除对工作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和期待,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不缺创意,缺的是让他们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建学生自主性活动团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该活动团体主要由学生自己打理,策划并实施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探索与宣传积极向上的人文文化,培养和突出诚信协作、务实创新的参与精神,锻炼和塑造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习惯与能力,将专业所学和个人爱好、实践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氛围。
3.构建专业特色系列活动平台。学校组织的很多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均带有普适性,如果针对性的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专业工作相关的“隐性职业素养”将是一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每个专业特点不同,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创设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品牌系列活动。比如组织专业技能系列竞赛,在竞赛中即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又需要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形象、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这样的系列活动将专业知识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能力与“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
4.构建学生互助平台。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有时会发现参与活动的总是相对固定的一批人,而总有一些人对任何活动都没有热情,为了帮助和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成立学生互助平台,即学生之间组成活动小组,让活跃的学生主动去联系不太活跃的学生,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带动性。在互助小组成立之后,可以设计很多必须小组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任务,如果有一个组员不能主动参与、积极完成,这个小组的活动任务就会失败。通过这样的活动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小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成败,逐渐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把自己融入到集体氛围中,不再孤立和消极。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集体的荣誉感,也可有效防止学生就业后难于融入团队的现象出现。
四、高职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
1.确定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首先要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层面了解其素质现状。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方面具有共性,但不同专业的特点还是会导致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特性或侧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在确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前,应从企业、教师、学生三个主体进行广泛的调研,切实了解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的人才、学生希望通过培养具备什么素质、老师认为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综合素质。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措施才能事半功倍。
2.要把“课内课外、统筹培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正如前面所说,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通过课内教育,还需要利用各类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并且课内课外不可脱节。因此可以利用课内教学向学生传输“隐性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性,同时利用课外各类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使自己完善各项素质,塑造完整的学生个体。
3.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系列活动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课堂单一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第二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第二课堂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安排各项文体娱乐、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注释:
①参考百度百科:“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高[1998]2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3]MBA智库百科.
[4]百度百科.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结合;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从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难题。对于很多二本院校的部分毕业生来说,先不谈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视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为此,各高校都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教育目标之一,希望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反过来,很多企业反馈是有空余岗位却总“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可见,毕业生现状和企业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一结果的造成从根本上讲就是目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影响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1.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招聘的人才的关键
现在,企业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以单纯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注重所聘人才的优良品质、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等等,对是否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等等视为其任用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1.1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描述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养,即为素质和修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职业素养在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概括划分,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是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除此之外,道德、文化、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体现在职场就是职业素养,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素质。
1.2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企业来讲,在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高低的时候都把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硬件考核之一。因此在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在关注专业成绩的同时,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能力。通过调查,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对于企业而言,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而它的塑造来自于员工道德品质的好坏。世界潜能大事吉米・罗恩说过,做人比做工作更重要。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的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大学生招聘过程中,很多企业首先选择在校表现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学生,其次关注专业知识水平。他们认为员工可以做事能力差些,但做人不能差,做事能力可以通过各种企业培训、继续深造等方式弥补,而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2.2 良好的职业意识精神
职业意识,也就是我们常称的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心、事业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能力等等。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具有职业意识的年轻人,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能吃苦、敢担当、懂合作、善进取、不断创新,和企业共成长。
1.2.3 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纪律和员工行为规范,统称为职业行为习惯,有时称之为工作及个人表现。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遵守企业制定的各种规范制度纪律,无论是对工作、对企业、对同事、对客户、对自己都要有一个行为标准。所以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在期间不能遵守校规校纪的同学是一票否决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为习惯,在校不守纪,工作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1.2.4 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
企业招聘毕业生就是为了上岗工作创造效益在招聘中,虽然企业未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唯一标注,但职业技能水平高低仍是企业对应聘人员最为关注问题。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毕业就上岗的同学备受企业欢迎。因为,这样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受企业青睐是不言而喻的。
2.校企结合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目的不是为了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是最终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否真正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其顺利的从“学生人”成功转化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否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教育尤显重要。而职业素养能力的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完成的,校企合作办学不是新鲜事,但是校企结合单就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进行共同育人为主要目的的,不是每个高校和行业企业都能认识到的。而这个共同育人目的的完成主体仍然是高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是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高的关键。
2.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业、企业员工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而企业对员工道德修养的要求,恰恰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基础的,虽然社会对职业道德品质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要求的统实,但不同专业的行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用人需求的侧重点却也有区别。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比如教师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公务员有《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专业有《会计职业道德》、药学专业有《药学职业道德》等等。因此各大学不同专业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应该根据该行业、企业用人的思想道德标准,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2.2 大学生日常行为要求与行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结合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意识
面对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自立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对规范的作用认知模糊等问题也凸显出来。而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对员工的行为要求严格而规范,提高大学生对规范纪律要求的认知水平非常关键。要把大学生当做员工来培养,要把行业企业所需的本专业的人才行为规范意识,利用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庆四个平台,以各种方式宣传、灌输、引导,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不断线的进行教育,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作为一项教育课程,除日常的一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外,聘请相关专业企业、行业育人教师来进行教育,将会大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意识。
2.3 大学生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相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文化水平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先进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引入,对大学生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最好平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校就能提前感受到社会的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最好办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管是校园建筑的风格还是学业上的文化的指导,都要和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比如,建筑专业类院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中华建筑史,进行建筑专业的大学生素养教育外,还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强调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引领的文化,体现(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42页)建筑行业的特色。从学校的大门到各个楼群都要有古今中外的设计理念在里面,一进入这个学校,不用上课就了解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这样,从校园外部到宿舍内部,共同构建有“建筑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展示建筑专业的办学特色,会加深师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对建筑这个职业的热爱。
2.4 大学生校内专业技能养成和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结合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一般情况无论专本科,都有一定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校内和企业的结合技能培养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有些院校的高职专业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即在大三一年步入社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因此,在校仅有的两年的专业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基础不牢、创新能力差。所以,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应该在正常教学任务外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注重围绕技能相应的知识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验室开放,有专任教师定期指导;带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家实战技能”讲座;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通过这样的结合教育,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2.5 实施专业职业素养证书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搞几个单项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任何一种培养,都应该有个机制和标准,以此来检验最终的结果。建立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不同的专业要有自己专业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并同时实施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作为学生最后毕业时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所有职业素养能力课程、讲座、实践、大赛、活动等参与情况、取得成果,给予一个评价标准,达到标准的学生在毕业时在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本专业的职业素养证书。
参考文献:
[1]任雁敏 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张希玲 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