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物科学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物科学史

第1篇

一、倡导“探究式”教学,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达成知识目标,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领悟和养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顺利而自然地达成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对于是否需要光,学生就争论起来了。有的学生说:“需要,因为要进行光合作用。”有的学生说:“不需要,因为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会供给营养。”教师不应直接下结论,而应乘兴引导他们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寻求答案。在一周的观察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了:(1)黑箱的种子(有水、有空气)长出的幼苗普遍长得比有光照的好。(2)有一个学生,因为以前见过萌发的种子把塑料布穿破了,就把“有水、有空气”的种子分成两份,一份用两层纱布盖上,一份不盖,而盖上的明显萌发得快,萌发的种子数多。(3)全淹在水中的种子也有四五颗刚刚萌发了一点。面对自己新奇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就像打开闸门的水:“原来遮光能促进胚轴的伸长,怪不得我妈在黑房里发豆芽。”“为什么水中的种子也有一点的萌发?”“因为水中有氧,但不充足。”学生在热烈地探讨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迁移着、创新地应用着。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做合一”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激发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使科学素养得以大幅提升。

二、尝试渗透STS 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让学生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增补一些课外资料,以凸显课程内容与社会的关系。如在讲根的结构时,教师可补充“怎样合理灌溉和施肥”;在学习茎的结构时,教师可补充“果树的嫁接和修剪技术”;在学习发酵技术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演示步骤指导学生自制酒酿,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等到下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互相品尝,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发酵技术的原理,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物学原理。如在学习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后,教师启发学生尝试用相应的原理说明提高大棚中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哪些,分析新疆吐鲁番地区所产的哈密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早春播种后进行地膜覆盖的作用是什么……

(二)开展生物进农家课外活动,成功地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渗透

虽然农民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生理却缺乏科学性的认识;虽然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鉴于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让生物走进农家”的实践活动, 实现学生和农民的优势互补。比如,棉农知道种植棉花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摘心、整枝, 以防止棉花“疯长”,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制约的缘故;粮农都知道大雨过后,要及时给庄稼排水,但是却不知这是为了保障庄稼的正常的呼吸作用;果农懂得移栽果树苗时,要裁剪去许多叶片和小枝条,但却不懂得何谓蒸腾作用;菜农在移载菜苗时,知道要带土移植,但不知道是为了保护根毛,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根毛。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并把学到的知识向农民宣讲,通过“让生物走进农家”的活动,使农民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也使学生从学以致用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感受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三、渗透科学史教学,展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生物科学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科学过程史,生物科学史是知识与过程的统一。教师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思想,立足实验、不断创新的科学方法。

(一)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利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科学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学习生物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可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分析孟德尔成功原因的时候,教师可强化孟德尔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再如,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用23年时间写了震惊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这些鲜活的事例,将使学生终生难忘,给学生以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

中学生物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教师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可以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教师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科学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着重走发现之路,让学生直面前辈科学家的探索和困惑、希望和挑战、成功和失败,建立科学史教育的新模式。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细胞学说的形成过程探究等均可作为重走科学之路的素材。

第2篇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依据教育实践的需求,让学生独自或者是几个同学组成实验小组,自己来找寻仪器资料,自行规划实验,并独立或协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可随时随地地进行,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能够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不受实验设备的约束。实验的过程比较简略,操作也比较便利,实验成功率比较高,效果也是非常直观的。而生物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确感受到生物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生物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笔者就谈谈课外小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外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好奇心

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例如,在夏天,没有放在冰箱里的剩饭第二天就会发馊,而放在冰箱里的剩饭不会发馊,可指导学生在家里进行简单的对照实验,分析得出结论:霉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等环境因素。此类有趣的小实验能把学生引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生物难学”这一畏难情绪被淡化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课外小实验中得到了启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及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创新的实验活动。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中的知识,不迷信,不墨守成规,并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判断力,独立思考,大胆探求,独具匠心,并且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课外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特性与特长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学生亲自动手,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操作疑问,通过不断地检验练习,由不熟练到熟练,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课外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生物学常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生活中。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时,教师特意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种植马铃薯、柳树扦插以及草莓压条栽培的实验,可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爱好以及条件来挑选其中的一项来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在课外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且向自个的爸爸妈妈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讨教,在天然的实验田当中大胆地求证课本上的知识,不断地探究生物的奇特性,既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办法,又领会到了劳作的趣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通过小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生物课外小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生物课中的植物生成过程等探究内容展现出来。通过生物课外小实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反思,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例如,学生课题《沙溪河畔绿化景观和安全满意度调查》,就是源于媒体上竞相争论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开设的一个课题。多年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有不少活动引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有的探究项目在讨论部分提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以及建议。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便可以为日后发现问题提供来源。比如,《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光合作用的实验改进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植物的运输作用》等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指导学生把这类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其意义及价值将更大。

在生物教育中,课外小实验的教育无疑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注重从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断地开展实验,学生才能在探求中自己获取知识,在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系统,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育充满活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探究能力。

四、生物课外小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得知事物具体情况、获取生物知识、发现知识疑问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要知识发现都是通过细微观察而获得的。在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兴趣,详细教导观察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用兢兢业业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示学生在观察当中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观察才能的进步,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各方面进行观察,并且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才可以全面地认识事物。

例如,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前,让每位学生

在塑料杯中

第3篇

[关键词]交互式白板;时事热点;生物学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32-04

[作者简介]郭荣辉(1969―),男,江苏高邮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教材、课件、网络、模型、实物、实验等),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同时,它也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认知缺陷,强化反馈信息。因而,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近三年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技术、新媒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实践情境、时事热点情境和生物学史情境的策略。

一、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中,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精心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问题情境分成“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两类。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勾画”“视频播放”和“标注”等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高了近10%。

(一)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发现情境就是学生在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创设问题发现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对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的角色,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学生在探究学习“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在屏幕上先拖入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图片或者出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模型。笔者提问:“你们看了这三种血管后发现了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这三种血管的图片或者模型后发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厚薄、管腔大小不同。接着,笔者再拖入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一样吗?”“这三种血管在人体内如何分布?”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三种血管的结构,从而有目的地看书,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再通过视频的播放、标注和勾画以及列表比较这三种血管,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血管的结构。

(二)问题解决情景

问题解决情境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和动画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尿的形成过程”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的拖放功能在屏幕上拖入一则资料:“科学测定人体一昼夜可产生原尿150升,而排出体外的尿液只有1.5升。”用荧光笔在“原尿150升”和“尿液1.5升”上进行勾画,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并用红色电子笔在资料后写出“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他们会主动探究“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异有哪些?”“原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不知不觉地探究了学习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有目的地探究了有关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的表格,仔细观看有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认真观看尿液形成过程的视频和演示器的演示。这样,学生就一一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解决上述各个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就解决了教师起初设置的问题,从而容易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二、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幕布拉动”“魔术笔的探照灯”“放大”等功能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的探究精神,完全符合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可以从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以及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考虑。

(一)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从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探索究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一定有效,甚至高效。例如,学生学习“真菌”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拖出霉变的橘皮和馒头的图片,接着用魔术笔在霉变的橘皮和馒头图片上分别画一个圈,突出显示橘皮上霉变的部分,同时提问:“这个橘皮长有什么?”“这个馒头上长有什么?”“这些生物属于哪一类?”这样,教师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探究和学习中。又如,学生在学习“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拖出果农环割树皮的图片,接着用魔术笔在环割树皮的图片上画一个圈,突出显示树皮的环割部位,同时提问:“果农为什么要将果树的树皮进行环割?”“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植物茎中筛管的功能以及树皮作用的欲望。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认真阅读课本和观看图片,自然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二)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从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能够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时,由于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亲身饲养过蚕宝宝,对家蚕的一生各个阶段的变化都比较清楚,于是笔者就请一个饲养过家蚕的学生谈谈家蚕的一生。同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提一些问题,诸如“家蚕的幼虫吃什么?”“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叫什么?”“蜕一次皮后的幼虫称为什么?”“家蚕的幼虫要经过几次蜕皮才变成蛹?”“最后一次蜕皮在什么地方进行?”“家蚕的成虫叫什么?”“它吃东西吗?”……同时,教师运用交互式白板适时地拖出家蚕各个时期的图片,播放家蚕一生的视频和动画,并进行标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运用学生从事家蚕饲养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创设情境后,一方面唤起饲养过家蚕的学生的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激发没有饲养过家蚕的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这部分学生细心观看有关家蚕一生的视频和动画,认真聆听饲养过家蚕的学生的讲解,甚至有了饲养家蚕的冲动。

(三)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

学生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发热、传染病的预防等生活实践情境与学生密切相关,而且学生又比较熟悉。教师从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拉近师生的距离。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探究其所以然的心理,这样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想象,因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便于知识的建构。比如,学生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时,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诸如在非典流行期间学生每天早晨量体温,开窗通风,锻炼身体,喝板蓝根水、戴口罩、勤洗手、用84消毒液擦桌子等。接着问:“这些做法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同时请一个学生将这些做法分别拖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框中,其他学生完成相应的学案。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想象能够完成这样的学习。通过其他学生的矫正和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学生修正了之前的概念。

三、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时事热点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原先没有的生物学知识,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变异类型”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入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太空之行的图片以及他们携带的植物种子的图片,用魔术笔在植物种子的图片上画圈,突出显示植物的种子,同时设置问题:“宇航员为什么要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这是什么变异?”这样就很自然地运用时事热点创设了情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注意力就高度紧张起来。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就容易弄清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是否由环境引起的。再如,学生在学习“癌症的致病因子”时,教师巧妙地在屏幕上拖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辐射图片以及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儿童患白血病的资料。同时提问:“福岛核辐射有什么危害?”“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较高?”“核辐射属于什么致癌因子?”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利于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物理致癌因子这一抽象概念来就容易多了。

四、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物学史情境

生物学史是对科学家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是生物学科宝贵的财富,其内容包括生物科学发展史、科学发明的历史、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生活史。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学史情境,可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入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发现史的三则资料――范・海尔蒙德、普利斯特莱、希尔的实验,接着提出并展示相关的问题,诸如“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土壤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范・海尔蒙德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普利斯特莱的实验由几个分实验组成?”“这些实验为什么都在钟罩内进行?”“每一个分实验说明了什么?”“综观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希尔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等。同时,教师播放有关实验过程的动画或者视频。通过这三位科学家的经典科学实验,学生基本上弄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通过展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矫正了错误的前概念。

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之所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发明,除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外,还有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设置成教学情境,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科学研究的变通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出有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归纳出袁隆平的探究精神、毅力以及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播放有关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视频或者动画,同时提出:“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学生通过视频或者动画的观看得出:“我们还要学习他比较的思想以及叛逆的思想。”最后,教师将袁隆平的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分别说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而且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史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习他们崇高的品德。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学说”时,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过程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什么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我们应该学习达尔文的哪些科学精神?”“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包含了哪些内容?”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聆听他人的讲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结合作精神、独立思考的品质以及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决策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展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相关图片、播放相关的动画和视频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新的知识放入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效果则会好很多。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明确实验 激发动机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生物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生物实验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本文就笔者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①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②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③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 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4 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观察鸡卵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多数能在8分钟内完成,极个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完成。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

5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一、课堂教学中要有新认识,新观念。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课堂语言要风趣幽默,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

三、课堂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实验在生物科学领域内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有意识地转到实验上来,广开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的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创新式的教学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将差异的、动态化的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搬入生物课堂。开放式课堂的创立会激发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育人员进行必要的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等几个方面进行开放。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里有哪些绿色植物”,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带到附近的森林公园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寻找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差异,由此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的实验形式有很多种,有演示性的、观察性和制作性实验等。这些实验很多,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生物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演示的实验方法,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生物课堂还给学生,将演示性的实验慢慢向制作性的实验进行转换,让学生慢慢地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学习。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试着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等农作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下记录,顺便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进行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三、拓展课外生物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想进一步提高生物课堂的课堂效率,教师就需要在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同时,在课堂之外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并且感兴趣的课外动手操作的作业,这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的一个作业,可以补充完善课本知识,激

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完人教版的初中生物的第三单元的“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植物标本来作为课外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学生花时间和精力去户外采集标本、查找资料和制作标本等几个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学到很多生物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制作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量拓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生物实验课堂的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2]刘东亚.初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亮点[J].考试:教研版,2009(04).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70-0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每位生物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接合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本文讨论了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这些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实验要求学会科学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初中生物教材关于观察的内容比较多,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正确的观察方法,为将来自觉地、主动地学习打好基础。一般来说,生物学实验中的观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全面观察。例如,观察鱼体外部形态时,教师指导学生先观察鱼的体形、体色,身体分三部分的分界处;再观察头部的口、眼、鼻孔、鳃盖的形态与位置;然后观察鱼体两侧由小孔组成的侧线等。这样鱼体零乱的外部结构有序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能容易找出并记全、记牢鱼体外部特征,准确找出鱼体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才能学到确切、完整的知识,也才能真正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深刻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利用好生物教学,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一节好的实验课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具体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老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暂停实验,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结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例如在上“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实验时,我先让学生在实验室预习课本上的方法与步骤,并交待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学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然后共同总结归纳出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并写在黑板上:擦滴取展盖染吸,进而进行操作。临时装片制好后,大多数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形状大小不一的洋葱内表皮细胞,一部分学生在显微镜下一个细胞都没看见,没有得到实验结果。这时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尝试说出本组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对比之下找出自己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再继续做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差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对那些操作不当的学生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动手和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每个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置,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二上册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有一个演示实验:发酵现象。上课前先安排学生按书中的所需材料及操作步骤亲自试一试,等到上课时,让学生把所做的装置带到课堂上,大家分析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倒扣在瓶口的气球有的明显膨胀,有的只有一点膨胀,有的是空瘪的。分析几个问题:①为什么气球膨胀?(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下分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气体);②为什么气球膨胀不明显?(温度过低,发酵现象不明显,产生的气体过少);③为什么气球是空瘪的?(检查装置是否漏气);④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怎么检验?(把气球里的气体释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⑤除了有气体产生外,还有什么物质产生?(取下气球,闻一闻是否有酒味)。课堂上大家经过讨论、分析,并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发酵现象不仅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且还能产生酒精。通过这样联系实际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第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加强STS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才能活学活用,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品质。

第二,恰当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如血液循环途径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理解相对困难,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以动画的形式分步、真实地展示出来。如演示体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可见氧气从毛细血管的血液向外扩散,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血液颜色变为暗红。然后同一画面下方出现肺循环途径,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同样可以看到血液由暗红变为鲜红的过程。最后,演示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即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复循环,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跳动,使它们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形象化与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接收难于理解的知识。

第三,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克隆羊多利、转基因产品“生物圈二号计划”等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相统一。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形成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辨认生物的种类,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变异的规律等都需要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科学,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在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应做到:

1.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如观察植物的根尖,把观察成熟区的根毛作为重点,纠正学生把细小的根认为是根毛的误解。

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实验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时,桃花已经开过,必须在桃花开的时候准备浸渍标本,或者选用金丝桃、油菜花等代替。

3.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把树枝插在红墨水里,一段时间后取出,切段让学生先观察横切面,辨认木质部,再观察木质部的纵切面,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木质部的构造思考,使学生明白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进一步了解植物导管的输导作用。

4.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以史为鉴,使学生从科学史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如通过介绍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又如,介绍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花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科学理论。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让学生明白现有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选取适当的史料,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的,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通力协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生物 教学 情境

新课程倡导的各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知识、原理、规律等。生物学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较小,相比语、数、外等学科,不太受重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有的地区中考甚至不考生物,使得学生更不重视这门学科。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生物教师、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通过几年的实践、反思,总结了一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景

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景能够将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初中生正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充满趣味的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比较理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这部分内容时,我假装左臂受伤,用手捂着“伤口”,痛苦地说:“同学们,老师不小心把胳膊划破了,现在血流不止,你们能帮我止血吗?”学生踊跃地拿起了我为他们准备好的纱布,帮我“止血”。这时,请学生一边行动,一边讲讲他这样做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疑问:“止血的部位和血管的种类有没有关系,血管分为哪几种?”由此引出课题。这一段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扮演了一次白衣天使,主动想办法帮助“伤者”止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引经据典,勾勒文学色彩

在教学中,我会引用一些成语、诗句或古文,创设出具有文学色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成语和诗句,如“兔死狐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这些具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词句使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相联系,构建综合性的知识框架。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有趣。比如,讲到“形形的生物”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如迁徙的候鸟、矫健的猎豹、显微镜下的大肠杆菌、五彩斑斓的贝壳、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坚韧不拔的小草等,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观察到了地球上形形的生物,也使他们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

四、重视生物科学史,以情动人

生物科学史虽然不属于生物学基本概念、规律的范畴,但是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励学生探索科学。如达尔文、哈维、沃森、克里克、林奈等科学家的故事可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辉事业,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伴随着科学家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科学能够改变世界,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

五、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时,可以抓住机会,在生物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到“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扩充一些关于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内容,并通过资料、数据等使学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生物。

六、巧编故事,增加趣味

生物学的很多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容易觉得枯燥。对此,可以利用语言艺术,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人体免疫”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流感病毒引发战争的故事。我把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比作人体攻击入侵者的特种部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系列战争,说明了人体的免疫机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应用各种方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朱小毛,肖霞英.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J].中学生物教学,2006(150).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学习动机

一、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来做实验,但是实验结果还是与课本上的理论相差很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学生不注重实验课,认为考试又不考,所以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物实验课上胡乱应付一番,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当实验课结束,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学生就抄袭书本上的实验理论知识来填写实验报告单;有的学生在下课时间没有完成实验就干脆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者根据课本来猜测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等。这样怎么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在做实验时应该严格按照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认真做实验。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并且要随时注意观察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以客观的实验结果来写实验报告,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只有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才会积极地进行生物实验,实验结果才会准确。而需要指出的是初一、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奇、好动,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很难做到认真、细致。他们有的不注意老师讲实验注意事项,就急于动手,造成操作偏差,甚至产生危险;有的只是觉着实验与自己的生活遥远,对实验课很感兴趣也是觉着上实验课好玩,又没有课后作业;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上生物实验课就是放松的时间,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实验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或者由于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给操作者带来危险。因此,实验前教师务必指导学生好好预习,将实验步骤牢记心中,由繁化简。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要用平面镜,光弱要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到学生良好操作的,也要及时表扬,激励其他学生操作更加规范。

四、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面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而学生往往会在实验过程中急于想看到实验结果而匆匆操作完成,实验过程也不注意观察。例如,在一节解剖鲫鱼的实验课上,学生一拿到手术刀就开始三下五除二将鱼解剖完了,然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对于实验的真正目的无从了解,也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课前先让学生对照课本了解鲫鱼的身体构造、器官组织,然后要求学生细读实验步骤,将注意事项逐一记下来。再准备一个硬纸板,在硬纸板上写上鲫鱼相应的器官组织名称,然后再开始动手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剖时,每一步操作都很明确,并且将组织器官放在相应的预先写好名称的硬纸板上,方便学生观察。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课本知识,还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达到了实验课的目的,且将书本上枯燥抽象的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

五、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实验课没有课后作业,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过后就忘的结果,所以实验小结就必不可少。每次实验课教师不仅要监督学生做好实验,写好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实验小结,即在实验结束时,无论学生实验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让学生写出实验小结报告,反思自己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小结也要做出具体的评点指正。对于实验成功的学生要向学生讲解其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实验失败的学生的实验小结要帮助其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或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重做,直到成功。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必不可少。其是生物学科的有效补充,生物实验将课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生物实验课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认真严谨,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时做好实验小结,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下面结合"认识和使用显微镜"一节具体来谈一谈,我在组织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认识和使用显微镜"一节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第一节实验课,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和观察细胞的结构打下坚定的基础。因此上好这一节实验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自然科学的大门。

一、以探究法开展"认识显微镜"活动

1.1 对探究法的认识

应用探究法进行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法能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操作、思维和得出结论。其教学程序是: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获得结论。

1.2这类方法的特点

实验的内容较简单,实验材料易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实验操作程序简单,实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就能掌握。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探究种子的结构"等均适合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使学生直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开拓思维、求实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1.3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认识显微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先采用学生先对照显微镜实物,自我认识各个部位的名称,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让学生在直观中加深记忆,摆脱以往教学中"一张挂图"全班认识的局面;其次,小组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同实验台的两位同学互相讲解,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掌握各部位结构的功能。

二、以同步法展开"使用显微镜"活动

2.1对同步法的认识

同步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在同步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然后安排学生实验,在学生急于想得到答案的心理驱动下,积极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油然而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学任务完成顺利。这样就可使学生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需要,而且学习时通过相互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实践的观点,认识和判断周围的事物,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科学素质。

这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新的含义,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法,教师看着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同时进行操作,一步一步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2这种方法的特点

主要用于实验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并且实验的内容与讲述的理论知识关系相当密切,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将观察结果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可通过这类实验来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在实践中的应用

"使用显微镜"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活动具体可分为"对光"和"观察"两个具体过程。对光是观察的基础,可以说也是整个实验的关键步骤,对光是否成功,决定着观察的效果。所以它是实验的核心步骤。在这里教师可以采用将讲授内容和实验操作同步或交替进行的方法,也就是J同步式实验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如:为什么叫做光学显微镜?光是如何进入显微镜的呢?光最终进入哪里?从而充分理解对光步骤的意义,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一边对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名称,启发学生思考"光进入眼睛的路线"等问题,学生一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教师讲解轻松,学生听的明白,问题就很自然的迎刃而解了,同时也收到了"双管齐下"的效果。

三、通过验证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1对验证法的认识

验证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一种方法。验证法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很有好处的。因此,验证性实验是把研究对象引向深入的重要环节。

其基本的程序是:复习知识教师示范或讲解操作——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知识。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验证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也比较适合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3.2这种方法的特点

经过教师细致的讲解或示范,学生对实验的内容通过自己的体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通过实验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这一步是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要求,前面学生对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介于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

如: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如果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发现物像偏离中央,如何移动载玻片?在视野中发现一个污点,如何判断?

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很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分析要全面、透彻,学生通过自己多角度的实践和分析,便可以达到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巩固的目的。

3.3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82-01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土地日渐荒漠化……这样的生态状况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的不当活动,包括在错误观念指导下的生产发展模式引起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初中生物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施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实施应立足于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图片: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沙尘暴肆虐、生活垃圾满地乱扔、河水变得黑乎乎……并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模拟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圈Ⅰ号”)建造另一个生物圈供人类居住呢?美国的科学家在1991年进行了闻名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教师接着提供“生物圈Ⅱ号”实验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概括“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生物圈Ⅱ号”中的物质循环远不及自然地球,导致“生物圈Ⅱ号”中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相继死亡。另外,有人别出心裁地认为,既然地球污染这么严重,那就抛弃地球到其他星球去生活吧。可是,离地球最近的月球的客观环境是:无水,基本无大气;太阳连续曝晒约两个星期,最高气温达127℃;接着是两个星期长夜,最低气温下降到-183℃。人类是无法在月球上生存的。教师再一一介绍水星、火星、金星等星球的客观环境,让学生思考后知道,地球外的其他星球也不适于人类长期居住,只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教材,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第5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内容,从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的好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有害气体以净化空气,促进人体健康……一一谈开,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的美好生态情景。另外,告诉学生,乱砍滥伐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土壤过分流失沙化而造成的。通过这些正反事例的介绍,使学生获得生态道德的体验。

又如,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可以用日本福岛核电污染事故对周围人们生活,对海洋环境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作为事例,告诫人们建核电站时应注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时,可以介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在学习涉及生物防治的内容时,可以拓展保护鸟类的知识,告诉学生: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因此人类应该保护鸟类。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及周围环境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他们构成了一个“生物圈”“朋友圈”。这样通过发掘利用教材教育学生,人类要对地球上的其他形式的生命承担责任,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再如在八年级下册第26章《留住碧水蓝天》一节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教育,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野生鸟类、对庄稼有保护作用的青蛙、蟾蜍;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而使用能降解的生态环保袋或布袋等;购物时选择购买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环保消费行为引导和迫使生产经营者生产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倡导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应注意采取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及整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可以通过专题报告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从法制层面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节活动,收集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利用物品的活动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环保,如使用无氟冰箱,不焚烧秸秆,不向河水中倾倒垃圾,不随意丢弃废电池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开展调查,写调查报告,如调查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状况,调查白色污染现象等,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第1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分组;实验

实验课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生命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经,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有效途经。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生物教学中,实验课所占比例比以前增多了,不仅有演示实验,而且更注重学生的分组实验,所以实验课考核是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生物课实验教学,发挥实验课的特有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长期的生物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在实验课前编制实验小组

1.实验小组的意义不仅仅是共同使用一套实验用具,还是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小单位,是评定实验成绩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的所作所为,纪律约束,小组成员的配合都是实验小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内容,将全班按好、中、差搭配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并相对固定座位,每4人一组,由一名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与交流,一名纪律委员负责维持本组的秩序,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小组成员讨论与交流的个人情况,并给组员评分,这样分工又合作的方式,避免了群龙无首,一哄而起,各负其职,充分使用课堂有效时间,从而收到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提前培训组长。包括对实验所用材料的采集与制备,药品的准备与配制,整个实验过程的了解,明确实验要领及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释与处理等的培训,对难度大的实验可督促预先让组长试做,这样既可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又有利于课堂中老师的巡视和指导,还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前制定评定方案。在实验课前根据实验目的和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制定出本课明确而详细的评分细则,但不能过多过细,关键便于课堂实施。我采用了A、B、C、D四个等级来评定小组实验情况的方法,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课。我制定了五项评分细则:

(1)观察菜豆种子时,各小组成员能对照教材图解,认清种子各部分结构者得D级。

(2)在观察玉米种子时,能参照教材解剖方法进行解剖者升为C级。

(3)能完成讨论题,并填写答案,经老师检查合格者升为B级。

(4)认真填写了实验报告,记录了菜豆与玉米种子不同点与相同点者升为A级。

(5)在全班交流时,视其纪律情况,给予升降级处理。

二、实验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1.上实验课前先将小组编号写在黑板上,同时将本节实验课的评分细则小资料印发给实验小组学生,每小组一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具体目标。

2.学生开始实验时,老师引导组长带领组员阅读教科书,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亲临到小组现场抽查3—4个小组,视观察、记录、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中以鼓励为主,并把项目得分及时写在黑板上相应的小组编号下,让全班同学了解各组得分情况。

3.对实验中一些错误的做法老师及时给予提醒,如个别小组在实验时没有认真阅读教科书,导致实验方法与步骤的错误。老师不应横加指责,而是善意提醒并鼓励继续做下去。

4.老师在巡视小组讨论与答题情况时,应认真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对讨论情况好、做题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记分,教师也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根据检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可指定一些做得好的小组做好在全班交流的准备,小组内部个人的评分也应写在实验报告单上,这样通过教师给小组评分,小组再给个人评分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参与评定的能力,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达到了实验课的操作目标。

5.实验课采用当堂评分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初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动坐不住是他们的特点,到实验室上课就显得更兴奋与好奇,实验课的秩序和纪律往往难于维持,通过小组间及小组内的纪律约束,当堂评分的教学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真真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6.在实验课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创新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摸仿去做实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放手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手质疑,大胆尝试新的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甚至老师认为可笑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例如,在观察洋葱鳞片叶结构时,有学生直接将整块洋葱放在了物镜下,想借助显微镜观察个究竟,看到学生这一举动,我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而是鼓励他继续做下去、看下去、问他看到了什么,然后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清楚地认识到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道理。这样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探究改变对实验的看法,使学生主动去做、去想,在一种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养成敢于尝试,敢于去做的习惯,培养积极创新的情感。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当然,上述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毕竟教师亲自督导小组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对讨论问题的解答也是五花八门的,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安排好讨论、交流、讲解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计划性,才能完成实验课程目标,并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琼章,杨光泉著.《基础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第1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实事求是;探究实验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因此,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探究实验就像是打开生物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关注教材实验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每次进行教材实验时,必须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并进行实验分析,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例如在进行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的什么结构可发生蒸腾作用?为什么用这种材料?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怎样来进行该实验等。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教材中的实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处理方法和意义,分析教材实验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其实很多都是验证性实验,即由教师先介绍相关知识,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己实验来验证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发现不了任何问题,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丢掉了提问的习惯。

生物学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之分。探究性试验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学科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教师可以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进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时,实验中存在着在短时间内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易被染色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又如在“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牛奶、豆浆、饼干、猪肉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食物中除了这些营养物质,还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样一改动,使实验重点从验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上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实验步骤,在提出实验问题后,如何让学生做出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如在“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通过小组讨论很容易设计出滴加胆汁和滴加清水的对照实验组,通过实验后得出结论: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可是有些学生就会有疑问了:什么是乳化?脂肪被乳化后,成分是否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可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设计延伸这个探究实验:在两个试管中继续加入2滴苏丹红3号,观察试管内颜色发生的改变。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因此,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度。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这个实验: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3小时隔水加热(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酒(染色)。在实验完成后,对一些实验现象或者操作顺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叶片隔水加热后能不能不漂洗?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又如在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时,练习制作叶片徒手切片是本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撕叶片”粗略观察叶片结构,边做示范,边让学生跟着模拟。学生有了这个体验活动,接下来就能较轻松地将叶片切片的各个部分与“撕叶片”时观察的结果对号入座,教师从中纠正、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对于观察到的各种生物现象,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去解释、去思考,才能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倒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节内容时,其中“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染色体会不会像细胞核一样分成两份分配到新细胞中?如果是这样,当细胞一次分裂后,染色体变为原来的一半,导致遗传物质只有原来的一半;当细胞二次分裂后,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又减少了一半;那么三次分裂后呢?四次分裂后呢?于是学生得出结论:染色体不可能是这样变化的。教师乘机发问:那么染色体要怎么样变化,才能使细胞分裂后里面的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呢?学生立刻抢答:复制。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2份,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此外,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每当教完教材的一个内容进入另一个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它们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比较。例如在介绍“呼吸作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和以前学过的“光合作用”作比较:两种作用发生在哪里,它们的原料、a物、条件又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加深了对呼吸作用实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学习生物学科学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生物科学发现史以及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些科学史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进行大量的杂交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了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春到秋,天天都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实验。”巴斯德也曾说过:“当你相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科学事实并热切的希望将它发表时,要将你自己克制几天、几周、几年,要与自己斗争,想方设法自己的实验,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说统统排除以后,才能将你的发现宣布。”由此可见,科学家在获得成功之前,都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失败,他们要承受许多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利用这些生物学科学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既包括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掌握一定层次的科学方法,具有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发挥生物课堂教学的作用,创新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15篇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

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初一九八级一班59名学生中有32名学生在北碚区初一下期末统考作文《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题目中写了《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实验课》。生动地说明了生物实验课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