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升,8月开始达到6%的同比涨幅,接下来的几个月涨幅均超过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CPI 平均上涨4.8%,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
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 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CPI 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 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结语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政策制定的挑战性。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同时看好良性通货膨胀;如何处理好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何从源头解决通货膨胀中存在的矛盾;如何在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都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需求 成本 预期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正常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中反复发作的顽症。在对通货膨胀研究时,经济学者通常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三种,其实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当前我国物价经历了持续的上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正确的分析其原因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整体概况
衡量通货膨胀高低常用的指标有CPI、PPI国民生产总值是平减指数。以下从当前我国CPI和PPI认识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1)我国的CPI从2007年4月的3.0%上涨到2008年4月的8.5%;(2)PPI的显著上涨从2007年的11月份开始的,2008年要密切关注由PPI推动的CPI上涨。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成本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需求、成本两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需求因素: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造成的,总需求的膨胀可从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两个方面来说明。
(1)消费膨胀:我国当前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一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消费倾向上升。这都推动了消费膨胀。同时消费结构的转型也造成了消费膨胀。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消费结构中不仅增加了肉、蛋、禽的消费比重,而且对食品的营养、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肉、蛋、禽等食品的生产需要消费大量的粮食,粮食需求迅速膨胀,但我国的粮食产量却增长缓慢,供需之间的缺口拉大,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同时,企业为了迎合居民对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要求,更加注重对粮食等原材料的健康要求。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其需求情况下,转而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最近几年,世界粮食的产量一直在下降,企业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粮食等原材料,企业成本的增加也推动食品价格的上涨。
(2)投资膨胀:总需求的膨胀始于投资膨胀,投资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涨 。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2007年增速达到24.8%,经济出现过热的倾向。这导致了钢材等生产资料的明显持续上涨。生产资料的上涨拉开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序幕,最终从生产资料领域传导到消费品领域。
②国外资本流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商投资和国际热钱大量的进入我国,国外资金的大量进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提高,2008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万亿美元。中央银行被迫向社会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外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我国市场,使流动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2.成本因素。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成本的增加也在恶化通货膨胀。
(1)投入品价格上涨:经济学理论认为,上游投入品价格上升较快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推动的压力。当前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运行。近期美国,以及相关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主要货币的贬值已使原油价格攀上100美元大关;粮食的工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使粮食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的概率加大;铁矿石2008年65%的涨幅已经是定局。这些在2008年下半年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PPI的持续走高。上游投入品对通货膨胀的成本传导的压力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2)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两位数的高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工资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最近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就显示出了工资上升的压力。《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从保护劳工权益的角度做出的各项法律规定,使工资增长的预期加大。在一个通货膨胀预期高的环境中,工资上升是通货膨胀的刚性因素。在目前我们的通货膨胀环境中,工资上升可能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三、文章的结论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的膨胀在通货膨胀的前期起主导作用。随着通货膨胀进程的推进,成本因素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将是成本因素主导的通货膨胀,当前我们应该关注成本因素,避免通货膨胀从总需求拉动演变为成本推动。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03―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静态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方差分析深入探讨了通货膨胀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国际原油、粮食及金属类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值、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低利率导致的国内投资的放大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键词】 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向量自回归模型
CPI指数
当前,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国内众多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物价派,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承认货币非中性;另一派是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货币是中性的。本文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将综合两派的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既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又有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具有典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与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此轮通货膨胀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即价格上涨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环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高于中间产品价格,而中间产品价格又高于最终产品价格,同时,各环节价格指数的内部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城乡和区域差别也很大;二是国际粮食供给短缺背景下的国内粮食出口量增加,主导了此轮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尤其是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最快;四是物价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这也成为此轮通货膨胀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特点;五是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通胀的压力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面前的棘手问题;六是此轮通货膨胀还表现出很强的货币性特征。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根据当前导致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同时为了避免因使用少数变量带来的解释的非全面性,本文选取了多个解释变量,并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首先使用回归方程来静态分析当前通胀的原因,其次将继续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动态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输入因素和国内经济因素两方面的贡献率。
1、解释变量的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解释变量将主要从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两个方面中选取。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国际大米价格(RICE)、人民币汇率(E)及我国的外汇储备(FER)作为解释变量;在国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GDP产出缺口(GDPGAP)、利率(i)、上证综合指数(STOCK)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EALTY)作为解释变量。
2、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本文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大米价格数据均来自于IMF网站,其余变量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CPI数据被转化为以2000年为基准的定基比数列。为了保证足够的样本数据,本文选取月度数据,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故通过Eviews的频率调节功能将其转化为月度数据,进而估计出月度的GDP缺口。数据区间为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84个样本。同时为了防止异方差性,以上各数列均经过指数化处理。使用ADF检验对各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各数列均是I(1)过程。
3、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
建立以CPI为因变量,上述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同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数列平稳。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4%,同时F统计量的概率水平远小于1%,这说明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并且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度。从单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国际大米价格、汇率、外汇储备和上证指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房地产景气指数和利率因素并不显著,尤其是利率因素显著性水平最低,这说明利率因素在此轮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另外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和房地产景气指数的显著性水平大于15%,并不是特别显著,说明这三个因素在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方面并不具有直接作用,而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作用并不能在当期得以释放出来,这也是静态回归方程的一个缺陷所在。
lnCPI=2.199+0.074lnRICE+0.022lnOIL+0.075lnE+0.040
lnFER+0.024lnGDPGAP+0.048lnSTOCK+0.116lnREALTY
A-R2=0.942707DW=0.868307P(F统计量)=0.000000
由实证检验结果看出,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是同向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从进口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能降低进口成本带动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理论上讲,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而贸易顺差减少,但事实上,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因此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存在阻滞。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重,巨额的套利促使国际游资加速流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通胀的负担,因此依靠人民币汇率升值来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有效。国际大米价格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变化都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国际米价的上升导致了进口粮价的高涨,进而带动了CPI的增加。
4、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虽然静态的自回归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CPI的变化,但由于这种解释关系是同期的,并不能对解释变量的滞后进行反应,故有可能使原本对CPI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变量被排除掉。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分析时,选择CPI、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GDP产出缺口、上证综合指数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8个变量进行VAR估计。
在进行VAR估计前,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存在4个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精简原则以及AIC、SC信息准则,选择滞后期为1期。同时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稳定的。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子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95%,只有产出缺口的拟合优度最低,但仍然达到了65.7%,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5、CPI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技术是通过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CPI进行方差分解的具体结果见表1。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CPI自身的影响外,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影响贡献度最大,在滞后10期时分别达到了11.7%和11.9%。汇率对CPI的影响比较稳定,在6个月后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并稳定在1.65%左右。国际油价对CPI的影响很显著,在当期就有较大的影响,并在第6个月达到14%的最高值。然而大米价格、外汇储备、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对CPI的影响均较为滞后,均在10个月后达到最大值。
把汇率、外汇储备、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四个因素的贡献率加总,得到影响通胀的国际因素贡献率,发现其值在各滞后期都远远大于国内因素的贡献率。在滞后10期,国际因素的贡献率达到31.38%,而国内因素的贡献率仅为9.35%,这充分证明了此轮通货膨胀属于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以及我国在巨额国际热钱的涌入下带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而国内经济的过热及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不是导致此轮通胀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首先,此轮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商品起到了成本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扬的主要原因。此轮通货膨胀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国内粮食的价格上涨主导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其次,国际热钱的涌入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在此轮通胀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达到了6%,因此政府要更加关注国际热钱的流向以及调节国内经济结构,减少贸易顺差,妥善解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再次,人民币不能盲目过度升值,一方面升值会加快吸入国际热钱,另一方面也会对物价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应该是渐进式的。最后,央行通过利率来完成防止经济过热和反通胀的目标并不现实,在此背景下,央行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