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唯物史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2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提高全社会防范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属地负责食物中毒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发生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时,请省、市派专家到达现场,协助区人民政府成立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跨区的食物中毒事件,由中毒人员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助处理。
依法规范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的食物中毒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依靠科学开展食物中毒事件防范和处理的科研和培训,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科学、技术保障。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1.4现状
近几年来,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加强了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食物中毒报告的规模和起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地带,人口高度密集,交通拥挤,为预防食物中毒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强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尤为重要,在今后一段时期里,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将是食品卫生的重要任务。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组成与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分管区长任指挥长,局长任副指挥长,负责对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作出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决策,决定要采取的措施。其组成单位为:人民政府办公室、卫生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门、工商分局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局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农林水局主管部门等。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整组成部门。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下设应急处理机动队、医疗救治组、物资保障组、信息管理组。
应急处理机动队:成立1-2个应急处理机动队,人员由食品卫生、流行病、卫生检验、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调查处理,调查中毒的原因,提出现场处理建议,并具体组织实施。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医疗救治组:组建1-2个医疗救治组,负责中毒病人的救治,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物资保障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所需物资、经费保障,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信息管理组:负责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完成指挥部交给的其他应急工作。
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指挥部设立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办公室(下称“应急办”),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2.1.2、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成立和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局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主管区长担任总指挥。组成部门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工商分局、区农林水局等。各组成部门的职责: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部门协调。
区卫生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现场控制、病人救护、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
区教育局:督促学校落实控制措施,负责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责任追究,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学校食物中毒事件。
区公安分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公共秩序维护,调查处理人为投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
区财政局: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物资和经费。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中毒病人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劳动保障、抚恤金等。
区农林水局:负责农药、鼠药造成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农药、鼠药监管处理以及提供相关资料信息。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原因分折排除安全隐患。
区工商分局:协助卫生部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2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2.2.1、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区人民政府根据本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协调和指挥,决定采取本行政区域内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措施。
2.2.2、日常管理机构
区卫生局设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办公室是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全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制定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指导各地实施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区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的日常管理工作。
3、预测、预警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信息监测
3.1.1.1区卫生局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主动监测。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重大食物中毒的日常监测工作。
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1.1.2全区所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发生食物中毒的患者或其它知情人,一旦发现重大食物中毒情况,可以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监督所报告。
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有权向市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件,不得瞒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3.1.2、信息报告
3.1.2.1责任报告单位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
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
区人民政府;
区卫生局及区卫生监督所;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医务人员;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单位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
3.1.2.2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卫生局报告。
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卫生局应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随时报告势态进展情况。
接到较重或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的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区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3.1.2.3报告内容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报告食物中毒的内容包括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
区卫生局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或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填报《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3.2预警预防行动
区卫生局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可能涉及的其他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况。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发现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通报。
3.3预警支持系统
食物中毒信息监测网络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建立专用应急电话,制定应急信息报告制度,24小时派人值班,做好信息记录,以确保通讯畅通。
3.4预警级别及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食物中毒事件划分为一般(Ⅲ级)、较重(Ⅱ级)和严重(Ⅰ级)三级,依次用兰色、黄色、橙色进行预警。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或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5解除预警
解除食物中毒事件预警需符合以下条件: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3.5.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区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请区人民政府或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5.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3.5.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解除预警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3.5.4食物中毒事件后期评估
食物中毒事件结束后,区卫生局应在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评估报告上报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
4、应急响应
4.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1.1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4.1.2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4.1.3区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请求市卫生局提供支持。
4.2较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2.1接到较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2.2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应急处理机动队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2.3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4.3严重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反应
4.3.1接到严重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区卫生局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和国务院卫生部报告。
4.3.2区人民政府根据区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主管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信息收集、现场控制和舆论宣传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
5、应急保障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组织建设,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1技术保障
5.1.1信息系统与通讯保障
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必须配置专用固定电话一部,专用手机一部,传真机一台,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全区统一的食物中毒报告电话为:。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办电话为:。
5.1.2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我区按合理布局、科学决策,平战结合、统筹兼顾,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科学建设、坚持标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医疗救治队伍和医疗救治机构。我区指定区人民医院为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
5.1.3应急处理机动队
区卫生局建立应急处理机动队,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应急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5.1.4培训和演练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建立考核制度。
区卫生局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安排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5.2物资经费保障
5.2.1物资储备
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的计划,建立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食物中毒医疗救治医院应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救治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储备各类食物中毒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5.2.2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保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基础项目建设和食物中毒事件处理经费,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日常运转经费每年不少于30万元,区人民政府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储备金制度,应急状态时,政府根据食物中毒事件需要决定动用应急储备金。
5.2.3法律保障
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利,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神圣家族唯物史观探索历史地位
一、关于《神圣家族》的由来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9月至11月合著的第一部作品,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由马克思独立完成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思想,旨在明确地划清与以前的合作者的界限,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从而“鲜明地表达自己肯定的观点”。
这本书原名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神圣家族”本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安得列阿・ 曼泰尼雅一幅名画的题目,画面内容是圣母玛丽娅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玛丽娅的丈夫圣约瑟,还有圣约翰、圣以利沙伯、圣亚拿以及一些神甫和天使。为了讽喻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借用了这个名字。鲍威尔的同伙把他比作天父的独生子耶稣,把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的门徒。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把自己神圣化,以为他们的话就像.真理一样天经地义、不容争辩,如同耶稣在人群中传道。批判被“自我意识”神圣化的这些人变成了超验的力量,而他们自己就变成了“神圣家族”。
了解了《神圣家族》一名的来源,我们就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以此来讽喻青年黑格尔派所持的态度,彻底清算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转而开始创立唯物史观的新时期。
二、《神圣家族》中关于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1、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论点
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虽然这一重要观点在《神圣家族》之前的著作中已有所涉及,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还是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他们把物质生产看作是历史的发源地,并且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指出,真正认识一个历史时期,就必须认识这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因为只有这个历史时期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物质生产和直接的生产方式,也是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出发点。
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源地,这里已经包含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并且在书中他们已经明确地把生产方式作为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钥匙,这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在“谁创造历史”的问题上,历来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坚持“英雄创造历史”、“精神创造历史”的观点。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力地加以反驳,并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他们指出: “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并且强调,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不能彻底成功,就是因为脱离群众,就像法国大革命等等。
3、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书中,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统一”, 形成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说: 无产阶级由于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处的地位,它能够而且必须解放自.己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 因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够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阐释了无产阶级在创造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神圣家族》的重要性及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在《神圣家族》这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鲍威尔把自我意识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产生了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的思想。其次,批判了鲍威尔蔑视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思想,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由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历史.地位,使其必定认识到和实现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剖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并不都是成熟和完善的,甚至还没有达到全面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高度,没有系统地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但是,在理论上论述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理论,在实践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的诞生创造了充分的理论条件。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郑冬芳.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4]陆明丽.简析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哲学思想转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
[5]李萍.《神圣家族》蕴涵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天中学刊,2010(4).
一、什么是历史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对历史的不同认识会有不同的见解。
“历史”一词出自于希腊语“historia”,原意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比利时历史学家皮朗(Henri Pirenne)说:“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是指历史自身,而对“人类社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发展”的描述、研究,便是历史学。
在我国,历史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说有了文字记载以来,便有了历史学。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史”字,其字形仿佛人手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即所谓的史官。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专掌记事的史官。
《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这个定义无疑是正确的。
简单地说,所谓历史,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三是指经历、底细;四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五是指已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六是指历史学科。初中历史属于历史学科,学生要认知的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史。
二、什么是历史观
历史观就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较大的历史事件,辨别其真伪,寻找其规律,揭示其真谛,借鉴其教训,弘扬其积极意义,说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看法。可以说,历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世界观(包括宇宙观)和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属于哲学思想。
当今世界主要的历史观有两种,一种是唯心主义的,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是被大多数人摒弃了的历史观。另一种是唯物主义的,是被实践证明具备科学性的历史观,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正确的历史观,又称为唯物史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就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途径和方法
1.忠实于历史事实原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初中历史课程就是要把我们历代史官忠实记录的历史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自豪于辉煌历史,记耻于屈辱历史,从中收取经验与教训,汲取智慧与力量。
2.正视曾经的屈辱史
一位名人说得好:“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
阅读美国历史教科书,你会发现,越是丢脸的事越写得细,比如歧视黑人、大萧条、虐待华工、麦卡锡等。美国人是把家丑呈现给下一代以警醒后人,绝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成就,也有着近百年的屈辱血泪史。辉煌代表过去,我们可以在自豪的同时弘扬曾经的优点与长处。也有必要把屈辱加以还原、真实地解剖,时时汲取。记住屈辱,知耻而后勇,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目的所在。
3.辩证地看问题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关键词】:生物学 生物实验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窗口,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前几天带学生在实验室做《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时,发现不少学生在实验中 出现不知道如何观察金鱼的呼吸,以及当金鱼游动的时候怎样更好地观察。有的因过于兴奋而忘记观察,有的注意力不专注而将金鱼呼吸的次数数得遗漏,有的自由散漫而根本就不去观察等等。针对这一现象及以往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同样问题,心里很是焦虑,同时也深深地思考一番,发现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存在如下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和兴趣指向偏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如有的学生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摆弄镜头和观察游移不定的气泡上,在观察永久装片时也主要是欣赏染色标本的色彩。
2、观察中目的性不强与持久度不够
初中学生在实验中的注意力往往与兴趣、好奇心联系在一起,分不清主次,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故而出现看热闹,最后用别人或课本的结论或凭空想象替代自己的观察,观察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3、观察的准确性与敏锐性不够
生物学观察是—种精细的操作,如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观察者要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锐性。但学生的观察缺乏准确性与敏锐性,在观察细胞结构时,往往看到气泡就以为是细胞,看到显微镜中的异物就说是变形虫。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
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技能。学生在观察生物现象时,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对观察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能灵敏地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具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我们还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的自学、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并在观察中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观察目的
这是避免观察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前提。在观察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然后拟定观察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实验的目的。
2、科学观察依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必要的。以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为例,显微镜中出现许多连成一片的洋葱表皮细胞,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就要加以指导:先看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再选择一个较完整、清晰的细胞观察结构。观察细胞结构时,要从外到内,依次观察各部分结构特点。这就是一种最常用的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程序观察方法。当然,要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选择不同的程序和方法。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培养观察习惯和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教师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成功的要素。
关键词:验证性实验 思维能力 科学素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活现象通过实验能得到解释,生物体的结构和生理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和了解,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很多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初中生物中的实验主要分两类: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本文拟就初中生物验证性实验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些看法。
一、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变“模仿操作”为“探索发现”,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能力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几个步骤。在生物实验中要实现对某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对实验中的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实现。要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为了验证“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作出反应”这样的结论,课本安排了利用草履虫作为实验对象来进行实验。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下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
(1)含好氧的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______层吸取。为什么?
(2)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左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草履虫的变化(
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以下三空填“有害”、“有利”、“既不有利也不有害”):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刺激。为什么?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向左侧液滴运动,左侧的草履虫越来越多,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刺激。草履虫会都运动到左侧吗?为什么?
③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则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______。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能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转贴于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变“单干”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作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方法是要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即解决问题的程序。但是在初中生物实验中学生往往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相关实验,有些问题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就为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作思维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 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之一——淀粉的实验,这个实验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用到的知识也比较多,根据实验的步骤可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
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什么?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子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至4小时。目的是什么?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去掉黑纸。
④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装置?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为什么要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黄白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变成了______色。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对初中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1.关于“知识与技能”
知识即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知识广义上说是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方法的总称。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人们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这就是经常强调的“双基”。物理知识博大精深,学无止境,8~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牢牢把握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立足于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关于“过程与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规定体现了以上这些观点和要求。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3.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它还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三、实现初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主要措施
1.注重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夯实物理学科的知识基础
(1)应在广泛联系中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自然界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定的相互联系。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应当注重以这种联系作为切入点并以此加强理解和巩固记忆。其一,概念和原理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点,将要领和原理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其二,物理学科内各领域中的概念和原理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这种联系入手进行概念原理教学既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又有助于形成整体观和统一思想。
(2)应注重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教学。
2.改革实验教学,发掘物理实验全面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只具有简单的演示功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或过程,并且仅仅围绕知识与技能来进行,而对于其他目标则重视不够。应当认识到,实验教学同其他教学过程一样,不应只注重单一目标,而应当追求多维目标;不仅要通过实验教学传授知识与技能,也应当使其成为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形成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3.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STS教育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应当全面体现三维目标,始终贯穿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向生活现实,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不应仅仅着眼于书本的问题讨论和解题训练,应当适量增加实践性课题,如专题采访、调查报告、小作、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研讨会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作业内容。
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落实课程目标,评价是一个主要的环节。新课程建立在多维基础之上,相应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当是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化。
(一)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①思想认识不到位。单位领导及其财务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不了解或不重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②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很多部门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包括经费开支标准,业务流程等,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按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一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种种原因而不能执行或没有执行,执行力低下,制定的制度和办法形同虚设。③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合规定等等。
(二)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三)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专项资金的管理。一是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由于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核拨专项资金前,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使资金和应办的项目脱节,从而在各级财政的预算、决算中几乎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二是资金分配存在着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以可乘之机。②往来款项的管理。据调查,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款项的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50%以上,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呆账、坏账。主要表现在:采购财产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付款多,购物少)或贷款担保形成呆坏账。③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账务结账是编报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导致责任不清,形成呆账坏账。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其主要表现在:①我国预算会计是以现金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和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②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③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
(五)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①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②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各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①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②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③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的项目预算资金不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将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势必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已不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①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首先提高认识,强化“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单位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财会部门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建立健全会计内控的责任意识。再次,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②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等等。
(二)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①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②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③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可以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④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三)细化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单位应当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适当的差异,可以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使部门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四)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①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同时将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引入预算会计。②推进预算收支科目改革,对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需要的科目,要根据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修订,为各项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 事业单位 涉税业务 会计处理
一、事业单位涉税收支确认与核算标准
事业单位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社会服务组织,通常包括教育、医疗、科技和文化等单位。这些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因此其收入来源、管理方式和经营目的与企业有很大差异。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引入,事业单位的所需经费已不再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出现了全额拨付、差额拨付与自收自支等多种形式。全额拨付的事业单位多属于学校和社会福利事业,差额拨付和自首自支的事业单位则要依靠自己的经营活动来弥补经费的不足。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都存在一定的经营行为,必然涉及相关税收业务。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影响,通常认为缴税是企业的事,与事业单位毫不相干;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不了解税收政策,甚至有偷税漏税行为发生。因此,加强事业单位的规范纳税工作很有必要,这就需要分析其相关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方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
二、事业单位涉税业务的相关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作为一类特殊的纳税主体,因经营方式多样化、复杂化,其税源较为隐蔽、分散。根据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将其所得收入分为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属于免税收入,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的差额是免税结语;而经营收入属于应税收入,与企业相比,其所要缴纳的税款较少,但仍要计算出应税收入和应税支出的差额,即为应税结余。事业单位要将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严格划分,做好四个科目金额的具体核算,并对经营结余缴纳税款。
(一)结转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某事业单位属预算差额拨付单位,2010年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共计150万元,其中包括事业收入25万元,财政补助收入1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万元,经营收入40万元,其他收入(培训活动、出租固定资产)50万元。同时该事业单位本年度事业支出15万元,经费支出25万元,经营支出30万元,补助下级单位10万元,销售税金8万元,共计支出88万元。该事业单位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会计处理如下:
(1)事业结余
借:事业收入 250000元
财政补助收入 150000元
上级补助收入 200000元
其他收入500000元
贷:事业结余1500000元
借:事业结余550000元
贷:事业支出150000元
经费支出250000元
补助下级单位100000元
销售税金(非经营活动)50000元
(2)经营结余
借:经营收入400000元
贷:经营结余400000元
借:经营结余330000元
贷:经营支出300000元
销售税金(经营活动) 30000元
该单位应缴纳所得税=(经营结余+其他收入)×25%=142500元。因该单位的经营活动包含固定资产租赁业务,还应当缴纳相关营业税、教育费附加费和城市建设维护税,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142500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42500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30000元
——应交城市建设维护税2100元
——应交教育附加费900元
贷:银行存款 33300元
(二)出租不动产收入
该事业单位的应缴税费如下:应交房产税=100000×12%=12000元,应交营业税=100000×5%=5000元,应交城镇土地使用税=200×5=1000元, 应交教育附加费=5000×3%=150元,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5000×7%=350元,应交印花税=100000×l‰=100元。会计处理为:
(1)缴款时应做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房产税12000元
——应交城镇土地使用税1000元
——应交营业税5000元
——应交城市建设维护费 350元
——应交教育附加费150元
贷:银行存款18500元
(2)收到租金时应做会计记录:
借:银行存款 100000元
贷:其他收入——固定资产收入100000元
(三)代扣个人所得税
事业单位按月代扣职工个人所得税,其计税依据为工资和薪金所得,部分单位有股息、红利所得。当前,事业单位只对职工的工资所得税依法代扣,而补贴、津贴与奖金等其他形式的收入并未被计入代扣所得税范围,以致税款少缴现象普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超额累计进税率,以致职工的薪金发放次数与个人负担的所得税成反比,为帮助职工增多实际利益减少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员工受益分摊[2]。代扣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
(1) 代扣个人所得税
借:事业支出——基本支出
贷:其他应付款——应交个人所得税
(2)代缴个人所得税
借:其他应付款——应交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三、事业单位涉税业务会计处理的改进措施
事业单位充当纳税人角色时,其应交所得税是在结语分配的科目中核算的,而所得税是在事业的单位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非事业活动,有可能会出现应交所得税为正而结余为负的情况,在结转时事业基金较易受到冲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基金不能用来填补经营亏损,显然前者与这项制度相背离。
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涉税业务的财务处理时,不应将所得税作为结余分配处理,而应将其列入费用支出的范畴,并在经营支出——所得税科目中进行反映与核算,会计处理时会计分录记为:
借:经营支出——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下各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不再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而是在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月度计划来管理,预算部门自主决定预算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经国库单一账户通过直接支付(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和授权支付(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两种方式拨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在这种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库集中支付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益处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前,各个事业单位分散开设资金账户,资金直接拨付,这导致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的沉淀闲置,另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同时由于资金通过预算批复额度直接拨付给使用单位,导致其对于预算编制并不重视,而仅仅着重于预算资金的申请,这使得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另外,由于资金是分散在各个账户当中,无法发挥出政府资金宏观调控的作用,且过长的资金支付中间环节,也使得资金的支付效率很低。这些都限制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则是这些问题都有所缓解。
(二)有利于加强资金使用监督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管理,相对于原来的分散管理,更能保证其安全性;另一方面,资金的支付不是由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联系,而是通过财政部门直接支付,这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中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准确度不高
由于受过去传统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编制依然不重视,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形式上;但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预算的意义明显提升,从资金的报批,资金的使用到最后资金的支付都是以预算为依据的,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年度财务运转,这就对预算的编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各事业单位对预算重视的程度不高,导致预算的编制不准确,使得实际批复和使用的资金在实际实施时差额过大,不得不追加预算,同时,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停留在一级预算上,并没有完全细化到基层,导致授权比例远远低于直接支付的比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
一方面是很多单位认为预算编制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编制预算的任务交由财务部门单独负责,并没有完全推开全面预算;造成其他部门的参与性不强,对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不利的,同时,也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基数+增长来编制的不在少数,而零基预算并没有完全推开,这样的编制方法虽然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易行,减轻了各事业单位的压力,但不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三)预算的法律地位
严格的讲,财政预算体系内的各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应该是经过同级人大批准后实施的,这样的预算才具备了其法律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预算单位的预算在当年年底编制完成后报批,而人大则在次年三月份召开,批复后的预算到达预算单位则又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可以说,在批复前执行的预算从法律上是不具备正式的法律地位的,这对于加强法制建设是不利的。
(四)预算审计不完善
1、重视预算执行审计,忽视预算编制审计。审计部门重视预算执行审计,而忽视预算编制审计的做法,使得在预算执行之前没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可执行预算,或者说预算编制审计的忽视导致了预算源头管理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预算管理,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完善是不利的。
2、预算审计工作不扎实,审计效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审计部门在进行预算审计时日常工作资料的积累和收集工作不扎实,导致审计效率不高:一方面,预算工作的开展在审计部门工作当中没能完全纳入到一般的审计工作当中,导致相关资料的收集不完善,使得在开展预算审计时需要重新收集;另一方面,预算审计工作具有年度连续性,审计部门对于历史资料缺少必要的分析,没能将审计数据进行详尽的年度对比,导致分析方法效率不高。
三、相关对策
(一)强化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细化预算
对于这一问题,各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在加强宏观调控,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意义,同时应该了解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当中预算对于单位财政支出的意义,统一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实认识到预算编制可行性与准确性的重要性,摒弃过去的传统思想,将提高单位预算编制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上,这主要是在政治上对预算的编制有一个把握,此外各事业单位应切实意识到只有预算编制质量提高了,才能保证单位的顺畅运行。提高预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从常规支出项目来说主要是科学分析历史数据及政策调整,在历史额度基础上做出调整;从非常规项目支出来讲,则主要是把握单位下一年度项目实施的基本安排和支出资金额度的细化,当然,从宏观上讲,预算科目制定单位也应该及时对现有的科目进行细化调整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实施。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事业单位而言,一个完善的预算方法对于提高预算可行性和准确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就是解决全面预算和零基预算的推广上,及从思想上认识到预算的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问题,同时是其他部门的问题,各个部门应该配合财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这样对于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细化都是有利的;而零基预算则是提高预算编制责任心前提之下,切实编制单位预算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督促预算单位从资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去编制预算。
(三)改进预算审批模式
改变预算年度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年度是1月1日到12月30日,即历年制,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
(四)完善预算审计
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单位本身的财务完善,同时外部单位对其预算进行的约束和督促也可以说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其预算审计的管理,尤其是应该加强预算编制审计的工作力度,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该对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标准做详细的考证,对经费定额的合理性做详细的分析,同时特别应该关注预算的编制是否是在相关政策的范围之内量入为出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对其真实性和详细程度做一个科学评价。
预算审计并不是独立的工作,审计部门开展其他审计,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时应该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将预算审计纳入各类审计范围当中,对于其他单位的检查数据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数据的收集也应该作为预算资料来源。同时,应该注重审计历史数据的系统化整理和科学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各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于静.国库集中支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0).
2、王云祥.当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金融,2008(4).
3、陈富强.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及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8(11).
4、唐苏萍,英学军.基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运行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2008(9).
一、指导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对制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了知识类型;二是界定了认知层次。由此,解决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以初中“”一课为例,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按照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类型来讲,“林则徐”和“《》的主要内容”属于史实性知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属于结论性知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概念性知识;从认知过程来讲,“讲述”属于“记忆”层次的学习要求,“简述”属于“理解”层次的学习要求,“认识”属于“分析”层次的学习要求。
有了这样的分析,讲授“”一课时,我们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林则徐的重大活动;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提纲教学、多媒体教学、地方史资源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林则徐的民族情怀,学做一个爱国、有勇有谋的人;认识中英是一次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应该说,教学目标准确、具体、真实,课堂教学就会方向明确、任务明晰、效果明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照搬教师用书提供的教学目标,出现了教学目标设置不当,使其被拔高或浅化甚至被虚化的现象。案例如下:
教师甲
知识与能力: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的壮举;认识中英《》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自学探究,让学生自得结论,教师给予补充;对于不足,教师婉转指出。分析材料,学会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构建论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爆发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评价林则徐及其禁烟措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体会林则徐,学习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师乙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知道战前中国全面落后于英国;讲述林则徐的故事;认识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简述《》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近代列强侵华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培养史料解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觉形成“珍爱生命,远离”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自觉接受林则徐人格精神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自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丙
知识与能力:的背景;林则徐与;《》的内容;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的背景;通过分析《》,培养学生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的能力,从中认识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远离的态度;记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开放的文明交流意识。
对照内容标准,回看甲、乙、丙三份教学目标,存在这样几种倾向:
内容超标:课标不要求掌握“的背景”,三份目标却都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
要求拔高:课标只要求“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却有两份目标规定或“掌握”或“认识”;课标只提出“简述”中英《》的主要内容,却有目标要求“认识”。
能力失准: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这些是学科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根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落实。再说,对初中学生而言,这些能力要求也过高。
方法空泛:“学会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认识的方法”,方法的获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在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逐步获取。对初中教学而言,我们应该强调“通过……的学习,尝试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中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会是空话,获得更不可能。
情感标签:如“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开放的文明交流意识”,“让学生自觉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这些随处可用的情感目标让人觉得教学没有针对性,缺乏灵魂,抹杀了历史教学的多样性与吸引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提倡机械地使用课程标准,而是建议教师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用准确、真实、具体、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二、指导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认知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如下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结构图示(图1):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如下的“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教学策略”模型(图2):
总结以上图示、模型,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与认知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见表1)。
据此,我们可以按照如下两个策略组织“”一课的教学:
策略一:资料情境再现历史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的视频后,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块浮雕——、纽约的林则徐铜像和英国蜡像馆里林则徐的蜡像三幅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阅读教材后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并谈认识。
策略二:问题情境探究历史
(一)林则徐为什么要?
1.走近林则徐。
(1)读教材中林则徐湖广禁烟的内容;
(2)教师介绍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奏折。
2.鸦片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提示:一份奏折、一首歌谣、两幅图片(教材中《炮子谣》、“快蟹”鸦片走私船、英国输入鸦片激增表)
对经济的危害:________
对吸食者的危害:________
对吏治的危害:________
对军队的危害:________
(二)英国发动的目的是什么?
1.观察19世纪世界地图,指认中英两国地理位置。
2.要求学生根据两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前,中英两国发展的视频
材料二:前,中英发展的对比表格(见表2)
①据材料一获取的有效信息,在材料二中的对应位置填写对外政策的具体内容。
②根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述英国来到中国的目的。
(三)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读中英《》的主要内容。
2.分析《》的危害。
3.分组讨论: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一:后,魏源认为,“中国要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
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从历史课改的现状、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与核心素养、统编历史教材的实践与思考等方面对浙江省的历史课改和统编教材使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李卿研究员从统编历史教科书的背景、指导原则、体系框架、主题教育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五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体系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审余桂元研究员聚焦“变化”和“特点”两方面对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教材进行了仔细分析;金亚素、许婉英等浙江省教研、教学专家对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新教材教学指导意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改革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业要求。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又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其能力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有充分认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是重视知识拓展。历史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单调而简单的知识固然方便记忆,但历史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有记忆,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引入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知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读书;思考质疑
历史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基本要义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来深入分析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更能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学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多读历史知识素材,学会辩证质疑思考,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知识储备量,培养学生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该种教学方法运用更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程学习习惯。
一、运用背景知识略读,拓宽知识视野
任何历史现象和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背景。利用这些背景来优化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还能够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基础上增强认知感悟。这些背景内容往往就隐藏在课程的知识小提示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通读学习知识整体结构基础上,围绕学习提示进行略读,以做到“整体认知感悟”。在略读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学习素材,要求学生能够从知识素材中去归纳历史学习的一些综合性要素,像历史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略读学习方式,首先,要能够用心默读,综合运用大脑、眼睛等多种学习感官,提高阅读速度。其次,要能够找出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知识要点,以便能更为深入理解感悟历史知识。再次,联系课程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在略读学习过程不断深化认知,推理历史事件发生的影响价值等。
以略读形式来初步理解历史现象及内容,更能够深化认知体验。例如,在川教版的“法国大革命”教学中,笔者就推荐学生阅读《人权宣言》,并要求学生能够以略读形式了解该宣言颁布时间、机构以及核心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所表达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通过这样的略读能帮助学生开阔历史知识视野,满足学习发展需要。
二、借助学习理解精读,增强认知感悟
对历史知识重点和难点则需要教师运用精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感悟。精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带着学习的目标要求来仔细阅读思考,让其能够深化认知感悟,更好提高感悟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历史素材中体现的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能够逐字逐句阅读,并能够对其中所体现的表达要旨进行归纳总结。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准确阅读历史素材内容,并能够高度概括其中的信息内容。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带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深入思考和仔细阅读历史素材,以升华学习认知感悟过程。再次,建议学生能够从精读过程中提炼表达科学严密的结论,并能够与课程教学指导要求进行融合,以增强准确性。
以这样的学习理解精读,能够使得学生的认知更为深刻,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在“国际工人运动与的诞生”教学中,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利用历史提示内容,结合前面课程学习内容,找出的诞生前后的一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深入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在含义。同时,可要求学生注意诞生前的运动和后来的巴黎公社的建立,注重诞生前后工人运动的形式、彻底性的比较,反复阅读认知,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三、鼓励拓展延伸品读,指导学习策略
在精读基础上的品读则是更体现了学习与思考的有机联系。通过品读,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增强内生动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品出意味,我们才能体会、华盛顿、林肯等伟人的情怀;读出境界,我们才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感悟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思考阅读。首先,建议学生利用多媒体、电子读物等资源来搜集与历史品读相关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资源运用策略。其次,结合阅读学习内容要求,建议学生能够对其中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要求学生能够围绕历史发展规律来概括总结,以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运用策略。再次,建议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综合表达形式来呈现品读所思所感。这些学习品读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敏锐的历史学习意识和综合运用技能。这样的品读,学生才能够真正被历史所打动,才能动其情,启其行,更好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综上所述,读思教学模式运用,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为充分理解感悟学习知识要点。其次,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习惯。最后,要能够培养学生读思学习相协调一致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
[2]朱泽刚.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下旬刊,2010,(10).
[3]廖志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读思问练[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以往的有了区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做的不仅仅是传授还原历史知识、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还需要老师加强学法指导。本文拟就围绕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阐述,旨在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分析能力;能力提高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历史也不例外。学习历史,更多运用到的是历史的分析思维。历史的分析思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现象,针对这几个部分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丝丝联系与本质区别。高中历史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可以准确的背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更多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的一个体现,是高校进行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历史成绩的优良不仅仅和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课上效率、学生的课下复习有关系,更多的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新的高考体制下,更需要学生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如何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转变,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建立成熟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
1.1利用目录记住历史事件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按照教材给的先后顺序记住历史事件。教材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思维也需要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与此同时要反复进行练习与背记,根据教材来形成一种相关的历史框架与思维模式。
1.2根据特定历史时段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调理会更加清楚。例如,在时期还发生了中国电报开始兴起、开平煤矿开始创办、铁路开始修建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一起记下来,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历史链。
1.3从结论出发反思过程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结果,对于分析整个事件来说,可以分析前因同时也可以考虑分析结果。对于历史事件,肯定是已经有结果的事件。从结论出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什么层次,社会文明到了何种地步,人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环境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否雄厚,统治者或者领导者是否有能力、是否有胸怀天下的胸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再反思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二、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1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于历史方面的考察更多的偏重对历史事件、历史材料的分析,通过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历史观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史观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此方法。首先是工具器械的改变,春秋时期使用的铁器、用牛犁地、“井田制”慢慢的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理解会彻底的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因此说,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课上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
2.2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回答材料分析题目时的语言要更为严谨、更为专业。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多放一些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学生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所要阐述的答案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使所要给出的答案内容是有条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思想是得到升华的。
2.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们从学习开始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科学来讲解决历史问题需要的是专属历史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知识首先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学生不可以肆意的去篡改历史,要以真实的虔诚的心态去对待历史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是好或者是坏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对于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在此方面多做一些相关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掌握这种能力学会运用此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土地革面时期,首先废除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其次就是对牲畜以及使用工具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分给制度来解决如果进行分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会锻炼学生此项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也会再一次巩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记忆,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使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如既往的按照初中的标准来进行学习,那么得到效果势必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对历史材料的一种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熟练的运用此项能力来解决历史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明正.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97)
[2]刘苏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感[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
[3]王菲菲.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课程目标”中又进一步提出:“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以上内容都非常鲜明地指出历史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教育;创造者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提高学生对人物的辨析评价能力,探究v史人物的活动,就必然带有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人物一定要有正确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每一位历史人物身上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加以考查,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也正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进步性与曲折织在一起的特殊性。
对历史人物教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真正走进学生心灵,让历史人物活在学生心中,体会其中包含的伟大与智慧,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面镜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所起作用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基础知识是由构成历史现象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出现该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所组成。其中,人是有生命、有活力的,是构成历史现象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中的主要素。抓住历史人物进行教学,是促使学生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讲解,做到事中有人,以人带事。让学生一提到某一历史人物,便能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或教训。
2.在思想道德培养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即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另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这一点主要通过一系列血肉丰满、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政治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忧国爱民、为国尽忠的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忠于信仰、舍生忘死的坚定意志;
(4)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刻苦自励的奋斗精神;
(5)培养学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正直善良的高尚情操。
二、研究方法
1.鲜活的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教育意义的
内容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人物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始终,把握好人物教学,就是把握住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人物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人物选择要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情境,体会出他们人生选择的重大意义;二是人物选择要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三是人物选择要血肉丰满;四是选择人物要个性独特,要有教师自己的品评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五是人物选择要紧扣教学主题。
2.人物案例研究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的智慧与创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一大批著名的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动,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历史人物作为一个专题,重视对人物活动深入探究的必要性;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对这些人物的探究,对其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利用人物进行唯物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彰显历史教学的态度与情感教育。
杰出人物往往具有卓越的品质,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可以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汲取智慧与经验,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勇于创新、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