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

常见化学物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常见化学物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常见化学物质

第1篇

 

教学目标:认识天竺葵、桅子花、月季等校园内常见的植物。 

教学重点: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起兴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常见植物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过程 :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1、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廖悦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3、实地观察校园内和家里的常见的绿色植物,拿出自带的植物。

观察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等。

 

二、思考过程

1. 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鼓励该生多表达自己的思想。

2.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教学反思:

第2篇

留心周边国家,不难发现,某些国家已将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韩国,相关教育政策明文要求,学校教师每四年必须流动一次;日本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师也被要求平均六年流动一次。他们认为,实行教师流动制度能保证各校之间的师资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较好地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

结合江苏省海安县城区小学教师流动、试点乡镇学校之间教师流动的情况,以及笔者所了解的其他城市教师流动试点的经验,谈谈关于教师流动的设想。

一、构建学区化的管理模式

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成一个整体,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书记牵头,学区内有几个学校,就设立几个学区校长,每个学区校长负责一个学区的工作,由这几人组建一级管理层,其职能是对本学区里的整体发展进行决策和规划,并对学区内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各校区另设一名副校长,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本校区的具体事务,落实一级管理层面的决策、规划,并将校区内的管理情况及时反馈至学区校长,此为二级管理。各校区根据年级、学科再设大年级组,一级管理层人员要直接在年级组蹲点,配合校区部门横向进行管理,此为三级管理。各学区之间教师的调配可以由学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安排。在这样的学区管理机制当中,整个学区的管理就将相当于原先一个校的管理机制,只是范围扩大化了,但这种扩大却能有效地推动薄弱学校的发展。

二、实行联盟办学体制

在县教育局主管下,以县内知名学校为牵头,将名校与弱校、名校与新校、城市与农村等通过结对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办学共同体联盟,共同开发课程,实现特定学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农村教师到联盟内的城镇名校进行见习培训,名师、名校长可以实行“客座”教学,定期到薄弱学校开设讲座,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或交流。这样的联盟组织,有效地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县内名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联盟内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县局统一调度管理

教师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教师不属于任何一个学校,由学校聘任,实行“县管校聘”,从而推动县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当然,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年逐区域实现。比如第一批,实现乡镇内教师流动,流动人员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50%;第二批,乡镇内流动教师不低于90%,县区域间专任教师交流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0%;第三批,县区域间流动教师人数不低于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0%,其中骨干教师力争全员流动。每一批流动时间4至6年。

教师流动是一柄“双刃剑”,合理的轮岗的确能焕发教育的活力,给学校带来新的生机。但当政策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其弊端就显现出来。首先,不在一个学校长留,教师很难产生学校荣誉感,从而产生“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心态。其次,由于教学环境产生变化,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过几年适应下来,却又面临新的交流,长此以往,会令教师产生职业焦虑感和倦怠感。再次,教师从各学校融入,随之带来的还有各种教学风格,学校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在师资的培养上,因与教师之间从属关系不牢固,而显得可有可无,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发展。

那么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交流适应期的平稳过渡呢?

第3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词语 文化义 植物词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78-02

近年来,随着汉语在世界的广泛传播,众多学者开始注意到文化和汉语之间密切的关系。人们意识到如果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碍。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注意含有丰富文化义的词语。尤其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词语,教师和学生都应对这些词语充分了解。

一、词语的文化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一些特殊的词汇常常可以反映出一种语言包含的文化信息。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中外文化中一些词语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这些词语便是文化词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①通过这些词语的文化义,人们可以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民族风俗、文化背景、等独特的文化知识。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语中很多植物词常被人们赋予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中国人常常将“牡丹”奉为国花。并且由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常常将牡丹作为“富贵、荣华、幸福”的象征。

二、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汉语中的植物词多数含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人们往往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周围环境和关系密切的事物来构成对这些植物词的联想,这样就形成了植物词独有的文化义。例如人们常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指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植物大多数都凋零了,只有松柏仍然坚韧挺拔,不畏严寒。松柏被人们赋予坚韧不屈的品质,其实也是人们通过观察松柏不惧寒冷的特性而得出的联想意义。再者莲在汉语中象征着坚贞不屈和洁身自鄣钠分剩这也是从莲的生长特点得出的文化义。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汉语常用植物词的文化义。

(1)松:松树,被称为“百木之长”,所以中国人将它作为长寿的象征。并且由于松树耐旱抗寒,在悬崖峭壁上也可以存活,因此它也代表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和顽强不屈的人。

(2)梅:梅花在寒冬绽放,不惧严寒。因此人们赋予它清雅俊逸的品质,常用它来比喻那些与世无争、坚守本性的君子。而且中国人也常将梅花比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例如“梅妻鹤子”。

(3)柳:柳树,是一种高大的常见乔木,姿态优美。它可以代表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色。又因为柳的谐音是“留”,所以古人常常在和亲友离别时折柳赠别,用柳条寄托不舍之情。而像“柳叶眉”和“杨柳细腰”则是用柳树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4)竹:竹子高大挺拔,俊美秀丽。在汉语中,“竹”可以代表谦虚。这是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古人认为竹子是一种虚心的植物。又因为竹杆有节,所以竹子也是节气的象征,代表高尚的情操,比如成语中有“高风亮节”一词。除此之外,因为“竹”与“足”“祝”音接近,故而人们又将竹作为“富足”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5)菊:,是中国常见的一种观赏植物。汉语中可以象征高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还具有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久服能轻身延年”,所以因其药用价值被人们作为长寿的象征。而且菊也是隐士的象征,是因为恬淡、高洁有傲气,与传统文化中隐士的特点相同。而且往往在秋季开放,开在百花之后,不与群芳争艳,体现了一种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6)桃:桃在中国文化中有丰富的文化义。首先桃花象征着爱情,人们用桃花来形容在爱情上的好运气,例如“桃花运”。此外,桃花在汉语中喻指女子娇美的面容。这是因为桃花颜色粉嫩美丽,和女子娇美的面容相似,所以人们会将它与美女联系起来,比如汉语中用“粉面桃花”“面若桃花”来形容美女的容貌。此外汉语中有“蟠桃”一词,传说王母在众神前来祝寿的时候,用蟠桃宴请诸位神仙,表示感谢。因此“桃”便有了长寿的含义,现在人们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有时也会送寿桃,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三、植物词文化义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原则

1.分阶段教学

因为汉语中很多植物词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义,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这些词语文化义的教授。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往往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这些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掌握着不同的语言,对汉语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植物词的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分阶段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刚接触汉语的初级阶段学生,教师可以在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些文化义。而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除了讲授植物词语基本义和文化义以外,也应向学生介绍文化义的来源,并与学生的母语和常用语言进行对比。比如在讲解“桃”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只介绍这种植物的基本形态和生长习性,并简单说明“桃”在汉语中可以表示“长寿”等文化义。但面对中高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讲明为何桃子可以表示长寿,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主次分明

在进行植物词语的教学时,要注意植物词语在汉语和学生母语、常用语言中有差异的地方,要侧重这些词语的教学。比如汉语中“牡丹”代表着“富贵、荣华、吉祥”,但西方一些国家中“牡丹”却是“腼腆和害羞”。再比如“莲”在汉语中象征着“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而在希腊神话中却指“忘忧果”。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义相同的词语,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含义。但对那些文化义差异较大的词语要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汉语基本的植物词后,也能理解有丰富文化义的植物词。

3.交际与实用为主

o论是哪一种语言,终究是要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所以对于植物词的教学也应该注意词语的交际性和实用性。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多向学生教授在汉语中常见的、使用频率高和实用性强的植物词语,详细介绍它们的基本义和文化义。而对那些生僻的、鲜为人知的词语则尽量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教学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用汉语直接向学生介绍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有些植物词语的含义简单易懂,教师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而对于一些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可以先用直接法向学生直接讲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汉语中的“松柏”时,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松柏在中国文化中是顽强不屈的象征,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松柏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帮助他们明白因为松柏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能顺利存活,人们才会赋予它们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文化义。

2.对比分析法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考虑到汉语与学生母语、常用语的异同。因为植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往往会赋予同一种植物词不一样的文化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语的含义。例如“水仙”在汉语中代表着高雅,而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傲慢和自负。教师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可以先介绍它的基本义,然后讲解汉英文化中“水仙”具有的不同的文化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在不同语言中同类植物词语的文化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词语在汉语中独有的文化义,避免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产生误解。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图像和声音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感受事物。在教授植物词文化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词语的基本义和文化义。比如在讲解“桃”时,光凭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应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关于“桃”的图片和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桃的样子,从而知道是怎样的东西可以在汉语中表示长寿。而在介绍“柳叶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柳叶的形状和人类眉毛的样子,引导学生发现柳叶和眉毛的相似处,充分掌握“柳叶眉”的含义。

4.实物教学法

在讲解植物词时,教师可以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菊”时,教师可以安排在重阳节的时候教授这个词语,让学生品尝酒和糕,并介绍“菊”在汉语中包含的文化义。而在讲授“竹”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感受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因为竹子有节,汉语中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感受植物词的基本义,进而也能明白因为植物的形态等而产生的文化义。

四、结语

植物,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而通过学习含有独特文化义的汉语植物词,学生也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利用独特的植物词来介绍中国文化,可以丰富汉语的词汇教学,并能够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如果没有对该语言具有的文化义有足够的了解,必然会在交流中产生问题。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要靠语言表现出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分析文化差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植物词的含义,让学生在能用汉语进行基本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各种文化差异,从而能够用汉语进行有效地交流,传播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包雅婧.植物类国俗词的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廖光荣.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4]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5]孟鹏丽.对外汉语文化词语及其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利益补偿 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是社会志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与成长,通过志愿活动的磨炼,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稳定而坚实。引导、鼓励、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既有利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前进。但目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主体的积极性不高,对自身活动的认同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动力与活力。本文就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及常态化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动、朝气蓬勃、热情执着的群体,他们不但对社会公共活动的关注度高,而且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费用支出,由于利益补偿机制的缺失与体制的不健全,这些费用需要由志愿者自行承担。大学生志愿者一般在经济方面不完全独立,因此,费用自理就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拦路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受到了阻碍,就会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志愿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与孤寡老人聊天,或者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简单的服务这些形式,多元化服务类型的出现对志愿服务的费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构建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才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增长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才能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充满生机与活力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公益性,决定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本身并非是希望获得物质回报。对于大学生志愿群体来讲,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参与行为能否得到社会与公众的认可,即更注重精神上的褒奖。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价,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表彰,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之后能够体验到丰收与喜悦,增加他们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豪感。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于2002年起陆续推出大学生志愿者奖励条例与政策,团中央也以多种形式表彰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讲,精神上的嘉奖对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也给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继续红红火火地开展下去。

(三)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相得益彰。在当前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与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各种各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各类阻碍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这些现象使很多志愿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大学生望而却步,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是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肯定与支持,它可以体现社会的总体态度。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有源源不断地从社会中汲取可以成长的营养,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四)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如“星星之火”时,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的,影响范围较小,参与人数也较少,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的缺失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其制约性。然而,当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燎原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人数持续上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就遇到了补偿机制缺失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助力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应以大学生利益补偿机制为突破口,全面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问题与缺陷,从多个视角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常态化保障机制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是指导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做出规定,将会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鉴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费用支出,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认可与肯定,并且存在生命财产受到威肋的情况,法律法规建设也应该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法律法规应该从立法的高度肯定大学生志愿服务费用补偿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性质、界定以及社会监督。大学生志愿服务费用支出补偿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费、通讯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其他费用。构建费用补偿机制是为了给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支出进行部分补偿,其目的是减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济压力,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值得强调的是,补偿费用的发放要合理、合规、合法,接受社会的监督。第二,法律法规应该从立法的高度来明确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精神奖励。如上述提到的中央共青团团委每年都会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志愿者进行褒奖。各省级、市级团委也应该设定此奖及其他奖项,定期颁发,使大学生的精神鼓励不间断。第三,法律法规应明确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旦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应该如何进行补偿。当前,志愿活动生命财产补偿办法还是借用“见义勇为”补偿办法,二者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应该尽快创建大学生志愿生命财产补偿办法,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与大学生利益补偿机制相辅相成,虽然不能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完全归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中,但是它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会成为利益补偿机制的有效补充,还可以促进整体保障机制的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的主要功能是对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嘉奖。它与法律法规中规定条例的重要区别在于激励体制可以由大学生志愿者所在高校设立,可以由社会志愿服务机构来设立,也可以由组织志愿活动的主体来进行设定。激励体制的构建相对灵活、自由,比法律法规的奖励数量多,奖励范围广,易于实施,立竿见影。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体制的构建同样需要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入手。物质激励是指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除了相应的费用支出得到一定的补偿外,鉴于某些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志愿服务效果的结果,也应该进行嘉奖。精神激励则是指设定各类志愿服务表彰。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可以分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者、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等多种类型,也可以是被服务对象给大学生志愿者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体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需要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活动本身并没能创造出经济价值,这就需要以社会慈善募捐等形式来筹集这部分资金。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机制必须以经费体制建设为基础,因为只有经费充足,才能给大学生志愿者以物质补偿、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体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费的筹措,另一方面则是经费的支出。经费筹措的渠道很多,高校为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从办学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大学生志愿活动建设。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来筹措经费。当前,很多社会群众都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为了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纷纷捐助资金。资金的筹措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筹措机制,随时接受社会的募捐,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某项特定公益活动实际的费用支出预算来接受社会的募捐。经费的支出管理也很重要,经费支出管理的重点是将所有经费都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应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补偿中,让经费切实的发挥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促进作用,使其效果显现。由于经费支出会伴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存在而经常进行,因此经费支出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由专人来管理,并做到明细清楚,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期间的补偿标准,也应通过民主的形式进行商议,进行调查分析,保证补偿标准的准确性,做到既能发挥补偿作用,又能杜绝铺张浪费,这样才能保证经费被合理、高效地利用。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机制需要由高校来组建。它是给志愿者提供支持的重要部门,要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机制可以让大学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去,给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督导与执行大学生保障工作。保障工作不仅要对大学生的每次志愿活动内容进行审核,还要根据审核结果决定应该给予大学生哪些帮助。第二,高校应该积极与社会上的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合作,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向相关的行政部门寻求帮助。如大学生志愿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寻找到最需要志愿服务的幼儿园,或者通过政府部门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村镇进行联系。这就会给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较多的便利,使志愿服务工作更易开展。第三,高校应该积极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队伍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企业也希望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但是找不到适宜的渠道。高校可以在具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上向企业寻求帮助,通过与企业联手,共同完成公益活动,这样既可以改善公益活动的效果,也会给志愿服务以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用资金来补偿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实际费用支出,这样的出发点是单一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利益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与探讨时,应该深刻认识到构建这一机制对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再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现状,全面、系统地规划保障机制的构建,而保障机制的构建可以围绕利益补偿展开,也可以以利益补偿为重点,认真权衡,全面推进,这样才能使机制建设与志愿服务水平的发展相互促进,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民忠.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2]狄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理念的创新与机制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

[3]王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5]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6]何树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5).

[7]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2014(8).

[8]胡燕青.集体行动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学术论坛,2014(11).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制保护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031607。

第5篇

【关键词】 食品;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抽样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2-02

食品中化学性污染是引起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重金属的污染、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食品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进行风险预警,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对江县市场销售之食品随机抽取五类食品共200件样品进行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江县境内大型超市、集贸市场销售食品,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腌腊制品、油炸制品、米(面粉)、生鲜蔬菜、凉拌食品(含凉拌卷粉凉米线、凉拌豌豆粉及其他凉拌菜)等五类食品。

1.2 监测项目 腌腊制品检测亚硝酸盐;油炸制品检测铝;米(面粉)及蔬菜检测铅;凉拌食品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源性致病菌。

1.3 方法 检验技术、评价依据:蔬菜、面粉、大米按《食品中铅的测定》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2];油炸食品按《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3];腌腊肉制品按《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4]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5];凉拌食品检验技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及《河北省地方标准凉拌菜质量安全要求》[6]。对测得的各项指标全部符合标准的判为合格,若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即判为不合格。

2 结 果

2.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结果 见表1。

2.2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 见表2。

2.3 食品检测合格情况 见表3。

3 讨论与建议

检测结果提示:在检测的200件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120件含凉拌米线(卷粉)凉拌豌豆粉和凉拌食品各40件,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超标120件,其中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件(4.76%),油炸食品中铝检测20件,超限值16件(80%);腌腊制品亚硝酸盐检测20件,超限值4件(20%);米、面粉中铅的检测20件超限值6(30%);蔬菜中铅检测20件超限值1件(5%)。本次检测结果表明,食品化学污染物超限值达33.75%;凉拌食品微生物超限值100%,其中金葡菌超限值4.16%提示食品在加工环节受到严重污染;铝在油炸食品(油条)中超标达80%,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属过量加入明矾或苏打等含铝膨化添加剂导致[7]铝作为低毒金属元素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儿童发育迟缓,老年痴呆,影响胎儿发育不良后果[8]相关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销售部门及广大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加强疾病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李光宇,等。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7-49.

[2] GB/T5009.12-2010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3] GB/T5009.182-2003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手册中面制品及海蜇中铝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P86-88[S].

[4] GB/T5009.33-2010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S].

[5] 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6] GB/T4789.2、4、10-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DB13/889-2007河北省地方标准 凉拌菜质量安全要求[S].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医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医学生志愿者拥有医学专业知识优势,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应急和居民健康保健中发挥其他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大多具有突击性和短期性,活动声势大而有效覆盖不足,参与人员多而坚持长期服务少,活动流于形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23年,其经验和做法是研究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素材。通过课题组从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对哈医大一院学生志愿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依据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关于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基本情况及其余调查结果中相关数据,旨在分析医学类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特点,探索构建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主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三、四。毕业年级的四个不同专业 (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卫生监督,口腔医学)的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调查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发放问卷1089份,收回1016份,收回率为93.3%,其中有效991份,有效率为97.54%。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核查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对受访医学生认为影响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因素的调查,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能够吸引医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反映了学生的意愿,如果组织者能够加强对上述因素的支持和保障,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能够保证已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生愿意继续参与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大学生志愿者基本权益包括:对志愿者人身安全与健康的保障、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得到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是保护志愿者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见表1)

二、医学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1.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使志愿精神长存于我们的国家之中,是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发扬下去,使我国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1.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工作的完成需要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并用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别人、感染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被人需要、被人尊重的全新社会感受。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可以让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进而感受到自己的需要得到实现时的满足感,达到双赢的效果。

1.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服务项目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是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3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里倡导富有团结、奉献、友爱、集体主义的思想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广大同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校园中提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达到了育人的伟大目标。

2.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随着志愿服务事业而不断创新和提升。从以上内容来看,要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在权益保障、资金支持、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实现系统整合。

2.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2.1.1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注册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个人全部纳入注册登记,发给统一的志愿服务证明。甚至可以探索建立全社会的志愿服务者登记制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与社会志愿服务者进行对接,统一管理,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这样,一方面可强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社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正规化,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条件。

2.1.2建立志愿者信息库,详细记录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根据志愿者的不同专业、特长,分门别类建立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实现分类管理;其次,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再次,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考评机制和评价机制。

2.1.3加强对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培训,可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为志愿者提供提高管理知识、专业技能提供平台,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可发放结业证书和技能认证证书,使志愿者的学生成果能够通过证书的方式体现出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2.2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的经费有助于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并为他们的参与提供方便,同时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2.1要扩大资金的来源。要探索形成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多元投入机制,形成长期的资金来源,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学校投入、政府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赠以及特定服务收费等方式。

2.2.2要规范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严格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避免个别人挥霍、浪费志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可借鉴社会福利基金的运作方式,将冗余的资金用于投资,使资金能够有效运行,保障资金的长期发展。

2.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志愿活动是一项非营利的社会事业,要想得以长足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得到高校党团组织更多的关注。探索建立健全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机制。校团委要发挥核心指导作用。第一,要立足本校实际,扶持各种服务型团体,帮助立足本身特色开展专业,如医学生发挥自己医术方面的特长,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活动、社会保健宣传活动等。第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学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冲突,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要形成学生志愿者的阶梯层次,避免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容易出现的服务经验断层的问题。第四,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行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协调与社会团体或中介团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规范化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保障。

2.4完善价值认同机制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分为利己性动机和利他型动机。这两种动机并不是水火不容,泾渭分明的。有些动机本身难以区分利己性还是利他型,如增加社会阅历!增加社会交往、让生活更充实等。更多的学生实际上是兼有利己性动机和利他性动机,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满足自己交友、锻炼自己或展现个人价值的需要,表现出利己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产生出利他的效果。通过建立志愿者价值认同机制,能够有效地调动志愿者利己性动机,促使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活动。

第7篇

“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是一种笼统的说法,维基百科上对于化学物质的解释是在化学上对于物质的另一种称法,由此可见,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能称之为化学物质。虽然我们通常所说的毒性作用是由于化学物质经过机体细胞的代谢过程,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导致机体出现损伤。可是,化学物质对人的伤害却不一定是仅仅通过“化学”的方式。从事某些特殊工作的人会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和石棉纤维等生产性粉尘,他们的肺部常常会出现纤维化的病变,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尘肺。虽然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科学家普遍认为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细小尘粒,超过了气管和肺部的清除作用,导致尘粒或纤维在肺部沉积。这些物质沉积在肺部,会接触到肺部的细胞。细胞表面是一个脆弱的脂质膜,在尘粒和纤维的机械刺激下,细胞会受到损伤,继而释放多种物质导致炎症发生,长期的炎症会导致肺部出现纤维化,甚至引发恶性肿瘤。所以尘肺的发生过程,一部分是由于尘粒和纤维对于肺部细胞的机械刺激产生,而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

在一定条件下意味着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一家德国制药公司生产了一种药物,这种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同时还能很好地抑制孕期呕吐反应,并且毒性作用很小,被称为“孕妇的理想选择”,也得到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反应停。由于具有很好的效果,“反应停”在一上市就受到了广泛赞誉,并相继在51个国家获准销售。据报道,仅在联邦德国就有近100万人服用过“反应停”。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出于慎重考虑,没有批准其在美国上市。在“反应停”上市的几年里,德国医生陆续发现罕见婴儿畸形的病例,这些婴儿没有臂和腿,而手和脚则几乎直接长在躯干上,就如同海豹一般。与此同时,海豹儿相继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出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孕妇出现早产和流产。

在随后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反应停”具有极强的致畸性,由于实验动物和人体的差别以及实验设计的问题,这一毒性作用在药物上市前的毒理学评价中并没有被发现。据估计,从“反应停”上市到退市的四年里,共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导致上万名海豹儿的出生,是人类药物使用历史上的一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并促使药物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反应停”具有极强的胚胎致畸性,有实验表明,实验动物孕期单次摄入“反应停”便可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现。然而,“反应停”对人类的毒性作用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出现。实际上,“反应停”对于人类是一种毒性极低的化学物质,一般药物剂量甚至更高剂量的“反应停”并不会导致人体出现任何异常。所以,后来“反应停”又作为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和癌症的药物重新上市。另外,研究发现,孕妇在首次停经50天内的不同时期服用“反应停”,会导致胎儿出现不同的畸形,而在停经50天之后服用“反应停”,则一般不会引起畸形出现。这是因为孕初期的一定时间内是胚胎的器官形成期,这个阶段是胎儿器官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孕妇在这个时期内接触到具有致畸作用的外源化学物质,则非常容易导致胚胎器官发育异常,从而导致畸形出现。而在器官发育完全后,胎儿对于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就不是那么敏感了。所以,孕妇服用任何药物前,一定要详细阅读使用禁忌和咨询专业医生。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生素,抗菌作用强,同时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少见。此类抗生素对人类毒性很小,所以不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的人,使用药物剂量条件下的头孢类抗生素几乎不会出现毒性反应。然而,如果在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后立即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则会出现可怕的“双硫仑样反应”。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头晕、恶心呕吐、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和惊厥等,甚至会出现死亡。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由多种酶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代谢过程会经历两种主要的中间产物,乙醛和乙酸。乙醛是一种对人毒性极大的物质,会引起多脏器损伤。很多人由于遗传的原因,体内代谢乙醛的酶活性比较低,所以喝完酒后乙醛会在体内积累,从而导致脸红,不过由于乙醛还在被不断代谢,很快就会恢复。然而,头孢类抗生素会强烈抑制肝脏内代谢乙醛酶的活性,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迅速大量聚积,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

这种现象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上都很常见,被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的联合作用机制非常复杂,研究难度也比较大。一般来说,按照联合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非交互作用和交互作用两类。非交互作用中,两种或多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结果可能相同,于是会出现作用效果累加;化学物独立发挥不同的毒性作用,也可能会分别造成不同的损伤。交互作用中,两种或多种化学物作用的结果有可能大于或小于各毒性物质单独对机体的作用效果,于是会出现协同或拮抗作用;有时一种化学物对机体并没有伤害,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使用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毒性作用,此时会出现作用效果的加强作用,比如上述头孢类抗生素和酒精联合使用的例子。所以,在药物的说明书上都会标明“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和遵照医嘱,不能自己随便搭配,以防止削减药效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较小剂量”和“进入机体”

剂量是评价一个化学物质毒性大小的重要标准,在毒理学上有严格的量化指标,并不是仅用“较小剂量”这一模糊说法进行表述。另外,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在时间上是有差别的,比如有些化学物质会导致人体迅速出现急性毒性反应甚至死亡,而有些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则体现在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所以,在描述化学物质毒性作用的时候还要区分毒性作用的发挥时间。

急性毒性是化学物质引人瞩目的毒性作用,以致于有的时候,一提到毒性就默认指代急性毒性作用。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急性毒性作用的例子,比如在电影中,间谍在被抓住的时候,咬开口中的氰化钾胶囊,然后瞬间毙命;武侠片里,中鹤顶红毒之人,立刻剧烈腹痛,惨不忍睹;现实中,误服农药的人短时间内出现浑身抽搐,头痛呕吐症状等等。急性毒性一般指实验动物或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质,并在短期内出现中毒症状。由于有些化学物质在接触几分钟至数十分钟便会导致实验动物或人体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有些可能在早期仅有较轻微的症状,但在几天后又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所以,国际上一般规定急性毒性的观察时间为7-14天,如有必要可延长至14天以上。

按照通常的认识,在出现同样严重症状的情况下,接触到的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少,则表明它的毒性越大;或者在接触到同样剂量的化学物质下,出现症状越严重,则表明毒性越大。在实验室里,科学家通常以第一种方式来评价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强度,评价过程都是在实验动物上进行,较常用的是小鼠,大鼠和兔子。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很难观察的指标,比如腹痛和头晕,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在实验动物身上很难进行界定,而症状和剂量两个变量必须固定一个,测定另一个才有意义。“死亡”是急性毒性最严重的症状,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观察和界定的后果,在真正的毒理学评价中,科学家常常使用“半数致死量(LD50)”来进行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强度的分级。

半数致死量是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测定半数致死量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由于实验动物的体重有差别,所以给予实验动物的剂量应该与体重相关,比如每千克体重给予多少毫克的化学物质(mg/kg);其次,由于性别差异可能会导致生物体对于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易感程度不同,所以有的时候,测定半数致死量要考虑实验动物的性别。

另外,生物体接触外源化学物质途径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工业化学毒物多以呼吸道和经过皮肤接触;食品和水以消化道摄入为主;农药以呼吸、消化道和皮肤接触为主;而药物则可能会通过皮肤外用、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鼻腔吸入等不同的方式。不同接触途径对于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靶器官的速度和过程的差别。比如经口吃下去的东西往往经过小肠吸收,通过小肠吸收的化学物质会通过一条静脉首先到达肝脏,而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内有多种代谢酶负责化学物质的解毒作用,这会使得最终进入血液循环的化学物质的毒性降低和剂量减少;存在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会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肺部是进行血液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的器官,由于肺泡表面积非常大,吸入肺部的化学物质会迅速通过肺部的血液进入心脏,并被心脏泵往全身;通过静脉注射的化学物质则会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得化学物质迅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接触方式以化学物质的吸收速率进行排序,一般是静脉注射>吸入>肌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经口消化道>经皮肤。所以,在测定化学物质半数致死量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接触方式。

在接触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半数致死量的数值越小,则表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所以可以通过半数致死量对化学物的毒性进行分级(表1);常见化学物质的半数致死量见表2(来源维基百科)。

外源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会被代谢和排出体外。然而,机体的代谢能力是有限的,当连续多次接触到同一化学物质,接触的量超过机体的代谢速度的时候,化学物质就会在体内蓄积,当蓄积到一定量的时候同样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这是化学物质产生慢性毒性的基础。体内常见的化学物质储存库有血液、脂肪、肝脏、肾脏和骨骼等。由于慢性中毒症状出现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相比急性毒性而言,慢性毒性症状往往比较轻微,一般不容易导致实验动物或人体出现死亡,无法用半数致死量来进行评价。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作用和机体的代谢速度关系很大,如果摄入的剂量等于机体排出的剂量,则一般不会导致化学物质聚积和出现毒性症状,这个剂量越高,则表明这种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作用越弱。所以,科学家常常使用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来评价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作用。

对于化学物质的毒性进行评价非常重要,它是进行安全限量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常来说,科学家会根据毒性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来测定其剂量和毒性作用的反应关系,然后综合慢性毒性作用效应进一步确定该毒性物质的阈剂量,这是设定该毒性物质安全限值的重要参考。比如我们看到某一种化学物质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是0.001毫克每千克体重(0.001mg/kg),那意味着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大于0.06毫克该化学物质是安全的。化学物质的安全限量通常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由于不同研究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对于化学物质的易感性也不同,为了保险起见,要给这个数值加上一个安全系数,最终得到的安全限量要远小于机体对于该化学物质的代谢能力,所以一般不会导致蓄积和出现毒性作用。

在安全限量的制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致癌剂的阈剂量问题。由于致癌物质难以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其无作用水平,所以有学者认为,任何剂量、任何途径和任何动物证明为致癌的物质,都不准用于食品,并且认为确定人类膳食中致癌物安全剂量的任何企图,都是不明智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我们需要研究可靠的实验方法来确定致癌物质在工作场所或生活环境中的社会容许危险水平,这是保证环境安全的重要参考标准,比如设定室内环境空气甲醛的最高容许溶度。但由于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同时和个体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相关,所以关于致癌剂的安全限量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毒性物质的安全限值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比如食物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合法添加剂中会含有一些有毒化学物质;食品原料中含有或者加工过程中也会难以避免地混入一些有毒化学物质,此时需要设定相应的限值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不过,不能仅以毒性大小和安全限值来评判食品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于一些非法添加剂,不管其毒性大小,都不能允许其加入到食品中使用。

化学物质对于人体毒性多种多样,根据毒性发挥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可以分为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畸作用;根据化学物质作用的系统和器官,可以分为系统或靶器官毒性,比如对于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肝脏、肾脏、皮肤的毒性作用等。

然而,不管怎么区分,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最终都体现在整体功能的影响上,所以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时,应该从局部到整体进行综合评价。

瑞士著名医学家帕拉塞尔苏斯在400多年前就说过:“所有物质都是有毒性的,唯独剂量决定了它是不是毒药。”现在医学使用的药物和通常人们所说的毒药间也往往仅存在剂量上的差别,有一些化学物质的药理作用显著,在一定剂量下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于是在药物剂量下被广泛使用;然而,有一些毒性很大的化学物质也会被用于治疗人类疾病,比如治疗肿瘤的化疗药物,这往往是在权衡风险和收益比后做出的决定。

第8篇

2008年9月4日12时20分许,在沈哈高速公路上一辆运输苯酚的罐车因轮胎爆裂发生侧翻,导致苯酚大量泄漏。与侧翻罐车相隔一车的另一货车上的运输人员急忙下车逃离,其中一人匆忙之中不慎跌倒在泄漏的苯酚液体中,现场人员迅速帮其脱去外衣,用水冲洗身体并漱口,但约10min后,这名运输人员即出现抽搐、昏迷, 随即呼吸停止而死亡。

苯酚俗名石炭酸,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多用于制造塑料、医药、农药、染料等,苯酚及其类似物可制做杀菌防腐剂。如果作业人员在接触苯酚的作业中不注意防护,一旦发生泄漏事故,经呼吸道吸入、误食或皮肤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导致昏迷等神经症状和肾损伤。其中的肾损伤,就是指因生产劳动过程中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包括原料、试剂、产品、副产品、中间物质、半成品、工业废料等)所引起的肾脏功能及结构损害,称为“职业性肾损伤”或职业性肾病。

2002年6月1日实施的“GBZ79-2002《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国家诊断标准》,使得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有了法定依据。

职业性中毒性肾病产生原因

人体肾脏解剖图

肾脏(见肾脏解剖图)属于人体的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肾脏同时还有内分泌功能,生成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又为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降解场所和肾外激素的靶器官。肾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如肾脏功能及结构受到损害,轻则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重则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引起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如下:

主要原因

因生产环境不良、防护措施不力、突发性生产事故或违章操作致使劳动者在短时间吸入对肾脏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是引起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主要原因。具有肾脏毒性作用的生产性化学物质约二三百种,有的具有直接肾脏毒性;有的则通过溶血、横纹肌溶解、免疫反应肾小管内形成结晶等途径,间接造成肾脏损伤。具有生产性肾脏毒性作用的主要有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合成染料、酚类、醇类、酮类、有机酸类、硫醇、酰胺、腈化物、氮杂环等;生活中常见的有肾脏毒性作用的主要由药物、生物毒素等引起。

发病机制

肾脏是体内代谢废物、药物和外来化学物质的主要排泄器官,其生理及解剖特点是容易受到化学性损伤,如由于其血流量丰富,以及浓缩尿液及主动重吸收功能、排泄功能、丰富的血管内皮网等,为中毒性和免疫性损伤提供了结构基础。化学物质引起的肾脏损害的机制可大致归纳为如下3方面:

中毒。中毒为化学物质的直接损伤作用,与暴露强度(剂量×时间)有密切关系。低强度暴露可能只引起受累细胞功能障碍,高强度暴露则可能造成受累细胞发生结构损害甚至坏死。

血液循环障碍。化学物质引起肾脏血液循环障碍,其具体环节有:血中出现大量外源性化学物质或溶血、肾小管内出现细胞溃解物、肾间质炎症,过敏性血管炎等,均可反射性引起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骤减。管型、结晶型、细胞溃解物等堵塞肾小管,引起间质水肿、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中毒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通过管―球反馈机制,引起肾动脉收缩、肾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肾脏脂质过氧化损伤。此种缺血机制在化学性肾脏损伤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几乎所有致病因素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造成肾血循环障碍。

机械性压迫。某些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物可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有些化学物质可直接引起血管内溶血,生成血红蛋白管型;还有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生成肌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肾小管的酸性环境会使色素蛋白荷有正电,而与管腔中荷负电的蛋白聚合成沉淀,加重肾小管堵塞;有的堵塞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可直接引起肾小管坏死。

免疫反应。不少化学物质可引起肾脏的免疫性反应,如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造成肾脏损害。

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

根据上述致病机制,结合不同毒物引起的肾脏损害的发生部位、发病过程及病理特点,可大致将职业性中毒性肾损伤分为如下几类: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主要指化学性毒物过量侵入机体,引起以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最严重临床结局的肾脏急障碍和结构损伤。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又可分为3种,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急性过敏性肾炎(AAN),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均属于此类损伤;急性肾小管堵塞 (ATO)。

职业性慢性中毒性肾病。主要指长期摄入较低剂量化学毒物所引起的肾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可分为肾小管功能障碍 (RTD)、无症状性蛋白尿 (ASP)和慢性间质性肾炎 (CIN) 3种。

临床特点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主要病因为重金属、卤代烃等有机溶剂、农药,以及酚、醇、酮、醚、肼等有机化合物,药物及某些生物毒素亦为常见病因。轻度或早期病人,仅在电子显微镜下见有肾脏形态学改变。较重病例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肾间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侵润及水肿,肾小球多无累及;肉眼下受累肾脏肿大,肾皮质苍白、肿胀,肾髓质则明显充血,色泽暗红。中毒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基膜多可保持完整,一周左右坏死的肾小管上皮开始再生,二周左右可大致复原;中毒后若未注意防治肾缺血,损伤仍可弥散并累及肾小管各段,修复亦会明显影响。

急性过敏性肾炎(AAN)。其剂量―效应关系不明显,主要与个体敏感性有关,如急性过敏性肾炎。任何引起过敏的药物,皆有诱发急性过敏性肾炎的可能,职业性化学物质有蜂毒、金、汞、铋等,感染和药物也是急性过敏性肾炎的常见病因,感染因素如白喉、猩红热、梅毒、波浪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药物因素如抗炎药物,如抗生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中草药、生物制剂(白介素、干扰素等)等。化学性急性过敏性肾炎多有1~2周潜伏期,临床表现如肾区不适或扣击痛,发热,血中嗜酸细胞增加,双肾轻度肿大,部分病人有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血中嗜酸性细胞增高。可因水肿压迫很快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化验可见尿中有多练白细胞、红细胞。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AGN)。临床过程与一般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最快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肾病综合征。还有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AAS)。主要表现为血尿,伴随轻度蛋白尿;镜下可见红细胞变形,进展较快,可很快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全身性过敏表现。本病少见,感染(病毒、细菌等)可能为其主要病因,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也可引起;环境或职业性化学物质引起的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更为罕见,仅有少量报告。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策略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先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比如北京市中考题里面有一道题目给出五种物质、五种溶液和一种气体,要求根据图表来进行未知物质的猜测(如下图)。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比如下题给出五种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里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根据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原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三种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第一是要阅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便是寻找突破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进行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正确推断。这便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最后一步是验证答案。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四、总结

第10篇

作者系美妆杂志专栏作家,护肤达人

现代社会工作紧张忙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天然简单、返璞归真的生活,这种风潮也延伸到了化妆品领域。你能在市面上看到各种标榜植物成分的化妆品、有机化妆品,甚至还有很多添加中草药的化妆品。

但实质上,即使是自然产品,也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不存在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化妆品。自然、有机化妆品并非一定更安全,其宣传的功效也不能轻易相信。

自然化妆品并非不含化学物质

市面上的护肤品琳琅满目,有些标榜自己是纯植物安全温和,有些宣传通过有机认证,有些则是主打中草药的调理功能……

不管看到怎样的宣传,消费者都应清楚一点,世界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即使是自然产品,也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不存在没有任何化学物质的化妆品,连水都是化学物质。

自然化妆品,仅仅是指其中的化学物质由天然植物提取而来,而非人工合成。很多品牌都可以说自己是自然化妆品,只要添加有植物提取的成分即可,国内外法律并未规定加入多少植物成分才可宣传为自然化妆品。

有机化妆品在欧美比较流行,也有许多认证机构,对其中加入的成分有很多要求和限制。例如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标准要求有机化妆品不得加入纳米级成分、人工香精或香料、人工色素、动物提炼成份、石化成份、石蜡或聚硅氧烷,以及大部分人造防腐剂。想要标为有机化妆品,配方中要有至少95%的植物提取成分,并且有至少10%的成份来自于有机种植。

有机化妆品的认证比自然化妆品要严格许多,不能随意宣传。中国目前没有任何有机化妆品认证机构,所以市面上的有机化妆品很少,价格也相应贵些。

中草药化妆品是亚洲地区流行的,韩国有“韩方”,日本有“汉方”,中国有“中药”。不管是哪一种宣传,中草药化妆品成分依旧是植物成分,因为化妆品中是不允许加入任何药物成分的。中草药化妆品中的植物成分往往在古代某些医书中有所记载,但其功效未得到现代医学的验证。

自然、有机化妆品不一定对皮肤更好

也许不少消费者觉得自然化妆品肯定比普通化学合成的化妆品更好,尤其是有机化妆品,成分天然,来自于无污染的有机种植,对于皮肤一定会很好,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化妆品的生产和制作,并不是像种地一样,直接把蔬菜、水果采摘,放进化妆品瓶子里这么简单。这些植物成分的提取,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物理方式或者是化学方式。物理方式比较容易理解,比如简单的榨取方法。而化学方式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化学溶剂,这就可能造成化学溶剂的残留,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性。

其次,自然化妆品和有机化妆品对于产品的配方要求很高,很多调整肤感的成分以及许多人工防腐剂是无法使用的。调整皮肤使用感受的成分,常见如聚硅氧烷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细滑的触感受而不油腻,当代护肤品基本每一瓶都有加入。防腐剂,顾名思义,可以延缓化妆品的变质腐败。

正因为以上诸多成分不在自然化妆品,尤其是有机化妆品的使用范围内,其质地和保存会受到很大影响。想追求天然,那就要忍受产品使用起来没那么舒服,容易变质,味道不讨好等缺陷……

对于消费者想追求的功效,尤其是美白、抗老、防晒等,这些自然化妆品很多是达不到的,因为功效性成分很多都来自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拿最常见到的保湿成分――透明质酸来说,最早的透明质酸来自于动物提取,现在则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成,很明显这不符合自然化妆品的要求。天然的美白成分和抗老成分,对比起人工合成的美白抗老成分,简直是弱爆了。自然化妆品的防晒产品毫无例外都是纯物理的,但是不能使用纳米级的防晒,涂在脸上就像是面具一样。

中草药护肤品听起来比较有效,但那是古代书籍中写明的效果,并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而且很多只是古代人的臆想而已。比如很多人认为可以美白的珍珠成分,其实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涂抹在皮肤上根本不能被吸收,没有任何的美白效果。还有些产品推出的理念是阴阳平衡,这明显和现代的皮肤学没有任何联系,自然也不会有这种效果。

认为自然成分就更安全,这也是非常大的误区之一。以最常见到的纯天然植物成分――精油为例,柠檬精油、薰衣草精油就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容易引发过敏,造成皮肤炎症。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成分都具有天然毒性,很多可以安全食用的植物,涂抹在脸上却会造成皮肤问题。

整体而言,自然、有机护肤品与普通的护肤品没有本质的区别,不会更安全,也不会更有效。不管是哪一类护肤品,都要经过科学的实验来确定其功效性,而不是厂家的自吹自擂,很多与皮肤学相违背的概念更是不可相信。

第11篇

前不久,知名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采集了我国北京、上海、长沙、深圳、广州5个城市11个家庭的室内灰尘,并将样本送往英国的第三方独立实验室进行4类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样本中,有毒、有害物质普遍存在,其浓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所有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溴化阻燃剂、有机锡类化合物和全氟化合物。

有毒有害物质“汇集池”

灰尘本身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各种不同物质的混合体。从化学成分上看,灰尘里面可能含有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小颗粒,比如人的头屑毛发,玩具表面涂漆的小碎片,或者是衣服上散落的纤维,等等。在同一栋楼房里,每个家庭里灰尘的成分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在每个家庭不同的房间里面,灰尘的成分都不尽相同。這是因为,每个房间的用途可能不同,所以使用的装修装饰材料、家具、家居物品、电器等等都有所不同;而且每个房间的清扫频率和程度也不完全一致,這些都对室内灰尘的成分区别构成影响。甚至有时候,季节变换也会影响灰尘的成分。

正因为灰尘中聚集了各种复杂的成分,在家庭室内环境中,灰尘才成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汇集池”。现代社会里,人们每天在室内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室外的时间;家正是人们停留时间最久的居室之一。家中的灰尘无处不在,地砖上、电视柜上、饭桌上、灶台旁……随着我们的行走被带入到空气中,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我们的身体;或者随着我们不经意的碰触,沾到皮肤上,透过皮肤进入我们的身体;甚至是飘落到我们饮水和食物中,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是,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经历一个“爬行”的阶段,甚至在经过爬行阶段之后,孩子们也喜欢在地上或坐或滚。然而,正是這些行为,使得小孩比大人更容易接触到灰尘,或者是吸入更多的灰尘。不仅如此,孩子们常常有吃手的习惯,小一点的孩子甚至还会直接把玩具等放进嘴里,這就增加了他们接触到灰尘的几率。

灰尘中的秘密

那么,灰尘中到底含有什么物质,使得它可以成为考察室内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情况的“晴雨表”?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显示,室内灰尘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杀虫剂,或者是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中的一些来自于室外,如重金属铅可能来自于汽车尾气;还有些污染物则来自家庭使用的化工制品,如杀虫剂。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来源,是家庭日常使用的消费产品。

我们日常使用和接触的消费品中,被人为添加了一些化学物质,从而使产品具有一些我们想要的特性,如让塑料制品更加柔软、让家居产品具有防火功能,或者能够除菌杀虫。不可否认,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带来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危害:随着产品的频繁使用和老化,化学物质可以从产品中“逃逸”出来,进入室内环境,成为室内污染源。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消费品中的广泛使用,可能是它们存在于室内灰尘中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室内灰尘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常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例如,为了研究欧洲室内环境污染情况,绿色和平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地区室内灰尘的检测分析:在2000年对欧洲各国的议会大楼办公室进行的灰尘采集样本中,都发现了含量可观的溴化阻燃剂和有机锡化合物;2003年,他们调查了来自英国的100个家庭及其他场所的灰尘样本,在所有灰尘样本中都发现了邻苯二甲酸酯、溴化阻燃剂和有机锡化合物,并在超过3/4的样本中发现了壬基酚和短链氯化石蜡。這两项研究均显示,十溴联苯醚是所检测溴化阻燃剂中浓度最高的同系物。发现浓度最高的邻苯二甲酸酯是可能具有生殖毒性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

除绿色和平外,还有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针对室内灰尘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這一问题开展了广泛调查。例如,2001年,有研究人员调查了119处美国的办公室和家庭,发现灰尘样本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农药残留物以及多环芳烃类物质。他们也在灰尘中发现了壬基酚。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系列其他化合物,其中不少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2005年,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28个室内灰尘中有机锡化合物的浓度,检出二丁基锡、单丁基锡以及二辛基锡等。再如,2003年,日本首次报道了灰尘中全氟化合物(PFCs)的存在情况,在16个室内灰尘样品中检出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

由此,人们逐渐发现室内灰尘中普遍存在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人们可能通过呼吸、食物摄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暴露于灰尘及其所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中。一些研究者逐渐开始重视室内灰尘在儿童的化学物质暴露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国,关于它们在室内灰尘中存在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有鉴于此,绿色和平在我国家庭进行了這次检测。

看不见的危害

检测结果表明,家庭里存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室内污染,這种污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家中使用的现代消费品越多,室内污染的严重程度可能越高。室内灰尘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构成十分复杂,普通人群可能暴露于多种化学物质的复合影响之下。這些有毒物质都存在哪些物质中?它们分别对人体健康有怎样的潜在危害呢?

溴化阻燃剂

本次检测覆盖了18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结果发现,家庭灰尘中多溴联苯醚的主要成分是十溴联苯醚,其平均浓度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另外,六溴环十二烷也是灰尘样本中占主要地位的溴化阻燃剂。

多溴联苯醚是澳化阻燃剂中最常见的一类,主要用作纺织品等各种材料的防火成分。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溴化阻燃剂还包括六溴环十二烷,它们被广泛添加在电器、汽车、灯具、电线、地毯、家具以及其他包装材料里。

第12篇

一、学生要明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在初中化学“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试测验中,一般情况下考到的知识点不仅包括各营养素的类型、来源和功能,还会考到关于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还要认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多收集一些有关营养素方面的知识资料。另外,学生也要注意合理饮食,重视营养均衡,要从正反两面对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情况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比如,人体中的无机盐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维持作用,而且无机盐在人体中还有维持正常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二、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不同考点解析

1.关于营养物质不同作用的考点解析

例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维生素,而且维生素还具有促进机体生长,修补受损的细胞的作用

B.糖类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成分

C.油脂能够通过人体内经过氧化后释放出能量,不仅能够维持机体的体温恒定,还能维持机体运动

D.蛋白质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糖的组成,以及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作用。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人体保持健康。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所以,正确答案为C。

2.关于营养物质分类的考点解析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不仅有蛋白质、油脂糖类和维生素,还包括水和无机盐,而这六类又被称为六大营养素。初中“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中考到的知识点,通常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

例2:某学校的食堂午餐菜谱有米饭、酸辣土豆丝、清炒白菜和萝卜汤。

(1)上述食物中包括的营养素主要有糖类、油脂、_____、水和无机盐。

(2)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因此,学校食堂需要添加的营养食物是____。

解析:大米和土豆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淀粉又属于糖类营养素。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白菜和萝卜都属于青菜,因而学生的食谱中并不缺少维生素。而且,清炒白菜和萝卜汤中含有油脂、无机盐、和水。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但学校食堂的菜谱中没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而中学生又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还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所以,第一题的答案为维生素,第二题的答案是鸡蛋、豆制品或其他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3.关于各种元素影响人体健康的考点解析

例3:以下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B.缺碘易引起坏血病

C.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患佝偻病

D.缺铁会导致贫血

解析:本道题主要是考查钙、铁、锌、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缺锌会导致机体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缺碘容易引发甲状腺肿大,缺钙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而贫血则多是由缺铁引起。所以,正确答案为B。

4.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类考点的解析

例4:周末,小红在做完作业后,准备和妈妈一起做午饭。妈妈告诉小红,午饭除了要做米饭外,还要做家常豆腐、糖醋排骨和蛋花汤。

(1)为了实现营养均衡,小红的妈妈还要在午饭中加一道什么菜?

(2)小红和妈妈将菜清洗完,切好后准备炒菜。但是她发现家里炒菜用的铁锅生锈了,为了防止铁锅生锈,你给小红的建议是什么?

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营养素的种类,小红和妈妈做的午饭中,不仅有糖类、油脂、蛋白质,还有无机盐和水,但是却缺乏维生素,所以为了营养均衡,还应该再添加一道炒青菜。关于第二道题,防止铁锅生锈,人们通常会在铁锅表面洁净、干燥时,在铁锅表明涂抹一层植物油,因为可以使铁锅和水、氧气隔绝,从而达到预防铁锅被氧化、锈蚀的目的。

结束语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分清主次,找出重点和难点,还要在平时的考试测验中,对这一部分的知识和考点进行认真解析,让学生明确书中的重点知识,对于考题类型和考题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做好日常的功课复习,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美文.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J]. 职业与健康,1989(06):16-17.

[2] 郭震. 初中化学教科书常见问题解析[J]. 教学与管理,2015(19):51-54.

[3] 刘晓瀛. 人体内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化学物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03):50-52.

第13篇

以次充好乱象多

“烧红染绿,古来有之。”从事翡翠相关工作50余年的云南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肖永福直言不讳:“普通石料经过处理假冒翡翠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将品质不佳的低档翡翠处理成B货、C货的做法确实存在,至少已有30年。”

肖永福说,1983年产自缅甸的一种翡翠,俗称“83玉”,因品质较差而沦为低档的“砖头料”,即是加工B货、C货的主要原料。

在业内,翡翠有A货、B货和C货之分。天然生成、未经人工处理的叫A货;经过强酸浸泡,再用胶作填充处理的,叫B货;经过人工染色的,就是C货。

多名业内人士以手镯为例,讲述了翡翠加工处理的大致流程:将低档翡翠手镯放入盛有强酸(多为硫酸或盐酸)的陶瓷盆里长时间浸泡,以钠铝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翡翠经过强酸腐蚀,其内部的杂质被去除,结构遭到破坏,会出现类似海绵状的空洞。为掩盖空洞、增加硬度,就需要往翡翠手镯中注胶,常用的环氧树脂胶在固化剂作用下,与翡翠逐渐融为一体。最后,用染色剂染色,再打蜡抛光,一只看上去品质上乘的翡翠手镯就出炉了。

“像这种经过人工注胶、染色的翡翠饰品就是C货。”肖永福说,B货、C货的胶会变质,染上的颜色也会先绿、再蓝、后黄,一般5年左右,颜色就会褪光。不过,现在的人工处理技术越来越先进,有些B货、C货饰品即使专业人士也很难一眼就鉴别出来。

广东省质监局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主任郭清宏介绍:“用普通翡翠石料可以加工成B货或者C货。从成本角度考虑,用来加工成B货的翡翠原料一般选择结构疏松、杂色较多的原料。”

翡翠鉴定师陈诺指出,像这样的人工处理成本非常低廉,一吨“砖头料”价格最低时只要几十块钱。一般3个月就能处理完一批料,加工出上千只B货、C货手镯。平均下来,一只手镯的成本甚至只有几毛钱,而售价有可能高达几万元。

或致皮肤过敏

长期佩戴经过酸洗、注胶、染色等工艺处理后的B货、C货饰品是否会致癌?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没听说谁戴了得癌症的”,但由于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会残留在饰品中,肯定无益于人体。

“有的人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发炎、红肿等现象,但如果说会致癌,就有些夸张了。”云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总工程师符涛说。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珠宝系主任祖恩东也持相同观点。他解释说,用于酸洗的硫酸和盐酸只有极微量会残留在饰品上,固化剂主要是呈碱性的二胺、多胺,以及呈酸性的酸酐,染色剂主要为有机染料。这些化学物质基本属于低毒物质,长期接触对皮肤会有损伤,但不至于致癌。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黎明说,人工处理翡翠过程中用量较大的环氧树脂胶,主要成分是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生成的环氧树脂,灌注到翡翠中再加入固化剂凝固后会变得硬而脆,颜色透明又略带黄色,与松香类似,耐热、耐腐蚀,不溶于水。环氧树脂胶常被用作黏合剂,广泛用于航空、车船、铁路、建筑、医疗等领域,没听说过谁因此而患癌。

“而说到上蜡,即使是A货雕刻出来也会用蜡,能让饰品光鲜漂亮。”肖永福说,蜡主要用石蜡或蜂蜡,对人体并无太大影响。

但肖永福同时也表示,B货、C货中残留的化学物质肯定对人体不好,“但到底有多大害处,还没有做过测量。”

符涛工作的云南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是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翡翠饰品出具检验证书。但符涛表示,他们目前只鉴定翡翠饰品是A货、B货或者C货,至于鉴定出的B货、C货是采用哪些化学物质加工处理、剂量有多大,则不在检验范围。

学会理性挑选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规避风险、理性挑选翡翠饰品呢?

首先要看质地的透明程度。一般来说,玉质透明或似透明的最好,行家称为“老种玉”,价值也最高。半透明玉质的称“新老种”,价次之。玉质不透明,发干的叫“新种玉”,价值较低。

其次是看色彩。翡翠色彩丰富,有绿、红、紫、灰、黄、白等色,其中最名贵的是绿色。按绿的深浅浓淡,又细分为宝石绿、艳绿、玻璃绿等10多种。优质的翡翠绿色浓艳、透明、油润、无杂质,用硬器敲击时其声音清脆响亮。

市面的假翡翠,常见的有用料仿制和炝色(即加色)两种。

第14篇

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可达数以千万计。美国肿瘤研究所的资料证实,全世界约测试了6000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约有1000多种有致癌性,约占1/6。由此推测在日常较常接触的化学物质中,可能有1/4~1/6具有致癌性。在数以千万计的化合物中,人类仅仅测试了不到万种的化学物质,可见我们对许多化学物质还没有“验明正身”,对它们的危害还无从了解,那么它们对人类的健康也就存在着潜在的威胁。

问题是,即使我们已知道某些化学物质能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在预防上也显得无能为力。例如,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质;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家庭装修中散发的有毒有害物质;办公桌椅及文件柜中散发的有害物质;以及化妆品、杀虫剂中存在的有害物质。我们明知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的危害,却无法完全躲避它,有效地防备它。因为人们为了容颜美丽,不可能不用化妆品;面对肆虐的蚊虫,我们不可能不使用杀虫剂;为了取暖和做饭,我们不可能不使用能源;为了办事的快捷,我们不可能不乘坐交通工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人为地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请”进另一种虽说闻着清香,而实质上却存在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隐形杀手”――空气清新剂呢?

据了解,人的居室环境中,有100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空气清新剂也是散发化合物的源头之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高浓度的化合物甚至会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头疼、咽喉疼、胸闷、眩晕、乏力、记忆力下降以及皮肤过敏等症状。尽管空气清新剂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很少,且它们的浓度只有在超过一定限度时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由于人类对化合物及其混合物的毒理学还没有完全认识,那么目前最理智的做法还是不用或慎用为好。

第15篇

塑料杯隐患多。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学材料,常含有聚丙乙烯或聚氯乙烯等有毒的化学物质。某些不良商贩甚至在加工时混入一些有毒的增型剂类化学物质,或是选用废弃塑料品(例如注射器、光碟)更是危险。不提倡使用塑料杯的另一个原因是塑料杯易生细菌,不易洗净。塑料表面看似光滑,实际它的内部微观构造有很多孔隙,易藏留污物。此外还需注意杯底标识:三角循环标志,可回收;一个杯子和叉的标志,可用于餐饮业;一个雪花的标志,可放入冰箱;一个波浪的标志,还有一个很多点的标志,可循环利用的等级。

陶瓷杯最好选本色杯。陶瓷杯内壁通常涂有一层釉,遇开水或酸、碱性偏高的饮料时,釉中的一些铝及其他重金属有毒元素容易析出,对人体有害。所以,沏茶用的杯子最好选用不含釉的陶瓷杯(例如:紫砂壶)。因为陶瓷杯选用材料多少具有远红外作用,可以使水呈小分子团,水活性强,易被人体细胞吸收而且改善口感。另外陶瓷杯还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破损搪瓷杯慎用。搪瓷杯是经过上千度高温搪化后制成的,不含铅等有害物质,易携带和清洗,算是比较安全的。然而有实验证明,用破损的搪瓷杯盛放橙汁、热咖啡,1小时后饮料中的铅含量明显升高。所以,完好无损的搪瓷杯可以使用,但不要用来盛放酸性的物质,尤其不要长时间存放。如不宜用搪瓷杯存放散装醋,更不可加热。

铝杯少用为妙。铝杯的表面虽经过特殊处理,但铝元素仍会微量地溶解到水中,铝元素过多摄入对大脑不好,会得痴呆。所以少用为佳。

玻璃杯最益健康。用玻璃杯喝水,不必担心有害的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孳生。所以用玻璃杯喝水是最有益于健康、最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