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影视与制作范文

影视与制作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影视与制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影视与制作

第1篇

一、影视制作中技术与艺术的交汇融合

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交融发展是二者前进的重要特征,古代社会相对原始的技术产生了原始性的艺术,当代先进的技术则催生了综合性、高水平的艺术。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以数字传媒(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和移动传媒(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等为代表的第五媒体快速发展,使得影视制作因数字技术的不断推动而迅速前进,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影视制作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影视制作既是一门技术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门饱含艺术性的工作。一般来说,技术在发展方向上具有单向性,即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但是,作为艺术表现方式的技术就并非如此了。比如,在传统社会时期,人们以相对原始的技术创作出当代人亦无法比拟的艺术作品,而只能望洋兴叹。由此,影视制作中对艺术性元素的适度摄取,对于提高影视制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人们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作为技术处理与艺术创作相紧密结合的影视制作,技术与艺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二者的关系可以从手段与目的的角度进行解释,也可以从软件与硬件的角度进行解释:在影视制作过程中,技术是手段,艺术则是目的;在影视制作中,技术是硬件,艺术则是软件,因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以往的影视制作过程中,曾经存在一段不能妥善处理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时期,这主要是受制作技术人员素养的影响——曾经一段时间里,在电视台工作的很多制作技术人员大都具备过硬技术而缺乏处理艺术节目的能力,而很多电视节目的编导往往又是具备艺术素养而欠缺技术能力,这对影视节目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制作在高度集成以及相应功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就包括技术处理与艺术设计能力的综合统筹能力等,这就要求广大影视制作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多样知识,需要具备独立完成多样工作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即当下的电视台需要综合素养较高,具备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对此,影视制作者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

二、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

从影视制作技术的角度对影视制作艺术进行审视,前者在为后者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时,还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空间

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影视制作的方法与工具均发生重大变革,这集中表现为影视制作技术在虚构与仿真能力方面的大幅度提升,大大拓宽了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而拓宽了影视制作艺术创作空间,这具体表现在影视制作的程序、方法与发行等方面。

第一,数字技术与影视制作程序。在以往的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作品的剧本创作与编制、分镜头的选取等大都依靠图纸来完成的,但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影视作品制作由图纸走向了计算机。当前,人们往往通过影视作品制作的专业软件来实现对场景标题、动作、角色、对白等的统筹兼顾,并对这些格式进行随意组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编制计划》软件来完成影视作品的编制计划,有助于影视制作人员对影视作品进行周密规划,有助于实现对影视制作过程中的故事板、图像、镜头脚本等进行统筹兼顾,从而推动多个版面的迅速形成。当前,人们通过计算机对素材库中的图像与数字进行有效整合,测验创作意图等,提高了影视创作中可能出现各种未知因素的应对能力,进而大大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成功率。

第二,数字技术与影视制作方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制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摄像机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对摄像机的精确控制与动态把握,提高摄像机拍摄的运动性与艺术性;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录音可以实现数字化的多轨进行,实现音乐组成元素的分时段、混合性录制等,从而拓宽了录音师的音乐创作空间;影视制作过程中的编辑可以实现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的统筹兼顾,提高编辑工作的灵活性与随意性;影视制作过程中可以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制作,即实现计算机虚拟化的场景制作、虚拟化的角色生成,实现摄像的实拍与动画角色的有机统一,进而创作出旧有拍摄模式中所难以达到的拍摄效果等等。由此可见,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影视制作不再单纯地取决于技术水平或者艺术创作,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数字技术与影视节目的发行。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传媒与移动传媒已经成为当前影视作品发行的主要渠道,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对报纸、广播以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的有效整合,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影视作品及相关文字图片进行同时关注。正是电影电视技术上的相互依赖与渗透,使得二者在制作过程中走向了交融汇通。比如,作为数字化技术与影视制作交融汇通的产物,数字HD24P制片技术既可以完成电视制作的相关工作,也可以有效承担电影制作的相应任务等。

(二)影视制作技术与影视制作艺术的发展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不仅拓宽了影视制作的空间,还对其提出了新要求,即影视制作艺术需要实现与技术的有机统一,这集中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之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实现了制作的数字化、制作设备的高度集成性,实现了制作程序、方法以及发行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影视制作必须是学科相交叉、部门相配合的影视制作,而这一要求集中表现在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之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在艺术创作方面具备较高素养,还需要在技术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比如,国外影视制作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工程与艺术的双学历。

与之相对应,我国的从业人员要么是工科出身,要么是艺术出身,这种在知识上的单一性导致我国影视制作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制作,需要技术处理人员与艺术创作者紧密配合,这要求技术处理人员需要采取数字化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故事板和剧本等进行情景模拟,实现对拍摄场景、灯光照明以及摄像机运动状况等的头筹兼顾。而在艺术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通过计算机对作品进行数字合成,以求达到创作效果的完美性。在这一过程中,假如导演对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过程中的作用不甚了解,那么将会导致原先的工作安排缺乏周密性,并往往会给后期制作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使得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导致资源的浪费,使影视制作受到影响。同样,如果影视制作技术人员难以领会导演的艺术构思,不懂得艺术创作的相关规律,那么怎么能够创作出技术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呢?

比如,对于一位只懂得技术而不懂得音乐的录音师,我们可以想象下他如何能够胜任录音多轨分时以及混合录制等任务呢?由此,影视制作人员需要在数字化技术条件下,实现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有机统一,这是影视制作技术向影视制作艺术提出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影视制作从业人员技术与艺术水平的全面提高,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需要引导其对影视制作技术的有效掌握,即成为高素养、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在具备较高美术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能够掌握相应的编辑软件技术,需要在工程技术方面拥有相应技能;要求录音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扎实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拥有相应的录音工程技术技能等。同时,影视制作相关专业学生还需要注重外语以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既是由当前影视制作国际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又是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影视制作专业人员的必然选择。当然,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不能够满足国际化以及数字化的相关要求,还需要注重外语以及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

三、影视制作艺术与影视制作技术

同样,在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下,影视制作艺术对影视制作技术性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集中表现在视频剪辑中的艺术性以及音频的恰当运用等方面。

(一)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与影视制作技术

从视频剪辑的角度来说,艺术性的提高往往能够在影视创作过程中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审视,影视作品的剪辑并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项工作,但实际上,这一工作十分注重对影视创作艺术性的要求,这就构成了对编导艺术素养以及画面语言组织性等高要求。因此,视频的艺术剪辑工作不能单纯地包括对故事与素材等的简单介绍,还应当包括对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镜头的深度加工,需要在增强文字的艺术效果。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喜欢的作品并非高技术甚至科幻式的作品,也不是高度艺术性的抽象表达,而是在故事表达、情感抒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社会意义感召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俱佳的作品,这就不是单纯的技术处理或者艺术构思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从电影电视作品来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往往是由上百或者上千个镜头构成,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着独特的景观、角度以及画面的不同组合方式,都饱含着蒙太奇元素,甚至可以认为电影电视的每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蒙太奇手法,即工作人员在对镜头角度与焦距、镜头的长短等方面的处理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制作人员意志与情绪的全面渗透。以自然风景专题片《雾淞神韵》为例,工作人员在处理雪原日落景观过程中,从镜头上对同一景色的远、中、近景色进行了叠加顺序性处理,并掺入了与景色相对应的音乐旋律,直至黑场的出现,这为观众创设了落日温暖的美妙景色,引人回味。在另一人物专题片《吴家女儿》之中,影视制作工作人员对同一人物的远、中、近景色也进行了叠加顺序性处理,构成了短促而又高节奏的强烈转换,从而为观众创设出主人翁无比惊恐、十分紧张的影视氛围。由此可见,影视创作的艺术性对于影视作品技术效果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音频作品的艺术性与影视制作技术

从音频作品艺术性的角度来看,其艺术性的提高往往能够给影视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影视作品中,声音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影视作品的声音不仅能够实现与影视画面内容的高度结合,还能够运用音效强化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当前,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处理方式大致包括以下方面,这些方式对影视制作艺术性的提高均具有重要影响。声音的并列式,即主要指多种声音的混合出现,呈现出良好的效果。不过,这种声音的混合出现应当是具有主次之分的混合,从而展现出最具表现力的主旋律。

比如,在涉及山中景色的影视作品,工作人员往往会将鸟鸣声与风啸声进行并列,如果鸟鸣声为主,那么影视作品主要是在刻画山林风景的幽远,如果风啸声为主,那么影视作品主要是为了刻画山林的幽暗、空寂与阴冷等。这种声音的并列式是当前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蒙太奇声音处理手法。声音的遮罩,即在同一镜头之下,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并列出现但部分主次,而这时一种声音骤然而出,引发人们对这一声音的关注,比如车祸发生时刹车声往往会遮罩住其他的一切声音,吵杂街道上某一小贩的呼喊声往往能够遮罩住其他人的声音等等。声音的接应式交替,这主要是指同一种声音交替性的出现,从而实现对某一人物的同一动作或者同一事物的渲染效果,这种交替性的声音往往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常常能够强化某一场景的氛围,比如在林中,风吹动树冠而产生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海边,浪花有节奏拍打礁石的声音等等。

第2篇

关键词:影视后期;编辑;制作影视后期制作涉及画面、声音、对白、文字等多种手段,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体验,也是影视节目的最后一道生产工序,其制作水准高下,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总体质量。

1对白

电影录音是科学,更是艺术。电影录音的发展同技术进步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从留声机录音,直至现在的多轨配音、数码录音,录音技术从设备到方法,再到艺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初的录音目的只是为了使画面拥有同步的声音,而现在,声音早已经成为了影视美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录音通常包括音乐、音效、对白三部分内容。在对白录制时需要注意到,声音本身应当具有距离感和空间感。不同的空间里,声音具有不同的艺术色彩。影视中录音师应用空间属性表现声音,可以给人以亲切而真实的感受。在画面里,某个处在庭院中的场景人物,同在浴室中的场景人物,其发出的声音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我们所设计的音效无法使人感知到这种差别,那么就会削弱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镜头感。受众对声音距离产生的感觉来源于直接声音与反射声音所构成的比例,另外也同竟是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影视摄制中,录音师以传声器控制位置和变化音量,调整音色等,从而使声音获得不同的距离效果,让画面更加富于层次感与透视感,用声音模拟出画面的层次,用画面带动声音的效果。

2动效

动效指的是除音乐与对白之外的影视声音,一般把动效划分为若干个种类,比如动作音响、机械音响、自然音响等等。在实践中,录音师需要对不同动效间的画面进行精心布局调节。按照影视创作的实际需要,将动效与画面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录制动效时,首先应当依照尊重生活的艺术原则,给画面配置真实的声音,用动效将影视中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创造真实感、环境感,以及声音层次清晰的立体空间,扩大并丰富画面空间的表现世界,让影片更加接近真实、接近生活。需要注意声音的节奏,掌握好各种声音之间的平衡比例,使声音同画面结合得更流畅。最后需要对声音本身进行艺术性地整理与加工,让声音为艺术形象服务,要求利用到多种不同的录音方式,比如调整音质、延时、混响、声子淡入、变速、转场、延续等,做到艺术效果的独特性。可以用技术措施来补偿原来声音存在的不足,继而准确表达声音的内涵及特色,或者有意对真实声音进行变化歪曲,达到目标艺术效果。

3音乐

影视音乐从制作方法上可以分为原创与剪接两种音乐类型。原创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了些影视节目而创作的音乐,而剪接音乐指的是把现有的音乐题材转接为影视画面所要求的音乐。音乐完成后的录音可以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前期制作、后期录音、混音。多数时候,影视音乐都要依据这三种形式进行分别录音。在前期制作时,作曲家与导演需要对音乐的节奏与整体感进行把握,让音乐成为影视的有效参考,这样的参考对于确立角色运动节奏显得至关重要。在影片完成之后,音乐制作人按照画面节奏指挥乐队录音,这样做可以保证影视与音乐的精准配合,最后再通过混音来保证声音音量与质量。

4音画关系

音画关系是指影视与音乐的具体结合关系。画面属于视觉艺术,音乐属于听觉艺术,二者共同以时间的延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它们进行有效结合是必然规律,结合通常可以分成音画对位与音画同步两种类型,有些时候,还需要对声音进行主观运用。

(1)音画对位。这部分工作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艺术目标,使同一时间段内的画面与声音展现出艺术的不同侧面。使两者在艺术上形成统一,形式上形成对位,以达到影视内容的深刻性。音画对位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音画并行,用声音形象表达出人物形象与情绪状态,使受众得到更多的潜台词与联想,扩大影视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容量。二是音画对立,作曲工作人员与导演有意识地让声音形象和画面形象在节奏、气氛、情绪以至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立,借以深化影视的表现主题。

(2)音画同步。实则音画同步属于音画关系的基本类型,在理论研究上,所有的影视也都应该是音画同步的,意即声音同影像经过系统的融合,让受众同时可以感受到影像与声音两部分内容,音乐情绪同影像情绪保持基本一致,画面节奏和声音节奏处在同一旋律之上。很多时候,若有一两处声音与画面不能同步,受众并不容易发现,比如汽车疾驰的声音同汽车疾驰的画面,或者一个背对着摄像机讲话的演员,对这些情况进行严格的音画同步处理并不是非常重要。而若演员对着摄像机讲话,他的嘴唇动作必须同声音对白保持一致,任何超过半格的误差都会让整个表演受到损失。而在制作动画影片时,口型制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是需要进行严格对位的内容。

(3)声音运用。这里指声音形象摆脱画面的内容限制,展现出更为主观的,更能表达导演意图的内容,这是影视制作中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这一方法体现在下面几方面,一是把现实中存在的声音加以变形、歪曲、夸张,让其同画面进行对应,展现人物内心状态。其二是用现实存在的或者不存在的声音,同画面进行积极配合来表现人物思维和内心状态。其三是将声音同画面进行并列,达到隐喻与象征事物本质的作用。

5总结

在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过程时,线性编辑同非线性编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是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二者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才要把两种技术综合应用,取长补短,方能使影视后期制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杨洪发.浅析非线性编辑与数码影视后期制作[J].美术大观,2006(08).

[2] 安宁.浅谈影视后期制作的创作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02).

第3篇

关键词:影视效果;线性编辑;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22-02

影视后期制作涉及画面、声音、对白、文字等多种手段,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体验,也是影视作品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视频作品的总体质量和品位。

一、对白

电影录音是科学,更是艺术。电影录音的发展同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影视录音通常包括音乐、音效、对白三部分内容。在对白录制时需要注意到,声音本身应当具有距离感和空间感。在不同的空间里,声音具有不一样的艺术色彩。影视中录音师应用空间属性表现声音,可以带给人的感受是既亲切而又真实的。受众对声音距离产生的感觉来源于直接声音与反射声音所构成的比例,另外也同声音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影视摄制中,录音师以传声器控制位置和变化音量,调整音色等,从而使声音获得不同的距离效果,让画面更加富于层次感与透视感,用声音模拟出画面的层次,用画面带动声音的效果。

二、动效

在实践工作之中,录音师要对各种动效之间以及各种动效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进行精心地考虑以及巧妙地布局。结合电影创作的实际需求,对影片中的动效进行艺术构思以及处理,从而塑造较为鲜明生动的声音形象,使得电影艺术形式更加完整,成为一个视听整体的艺术。在对动效进行录制时,通常情况下首先要以生活真实为重要原则,赋予画面应有的声音,通过动效的利用使得影片中的声音世界充分展示出来,创造环境感、真实感以及声音的多层次空间,进一步丰富以及扩大画面的空间,使得影片贴近生活实际,能用艺术的真实征服广大观众。与此同时,要下意识地把握好声音的起始以及节奏,分别掌握好各种声音之间的比例以及平衡,按照整体的情绪以及要求来进行录制,使得各种声音连接混合并且与画面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其过渡自然、流畅,做到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产生一定的意境以及联想。

最后,需要对声音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为使声音能够比较生动地将艺术形象塑造出来,真实、细致地反映现实生活,就必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声音进行选择提炼,结合影片的内容以及导演的实际需求做好艺术加工以及处理工作。通过录音手段的有效利用,譬如说音质调整、混响、延时等等,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氛围以及艺术效果。通过种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原声音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将各种声音的特色以及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有意地对其进行歪曲,从而能够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最终将内容贴切、音质优美的声音传达给广大观众。

三、电影音乐制作

电影音乐从制作上进行划分的话分为原创音乐以及剪接音乐两种类型:原创音乐主要是指专门为了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剪接音乐是指将现有音乐成剪接电影画面所需要的音乐。在完成音乐写作后还要音乐录音。音乐录音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先期录音、后期录音、混合录音。

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之下,电影音乐要按照如上所述的三种方式进行三次录音。在先期录音时,导演和作曲家对音乐整体情感以及节奏有一个准确性地把握。当影片完成后,音乐指挥一边看画面,一边结合画面的节奏指挥乐队进行录音,这样就能够确保音乐以及影片的节奏精确地吻合。最后通过混合录音对音乐的音量进行最终的确定。

四、音画关系

音画关系是指影视与音乐的具体结合关系。画面属于视觉艺术,音乐属于听觉艺术,两者之间共同以时间的延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它们进行有效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规律,结合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音画对位以及音画同步。

1、音画对位。这部分工作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艺术目标,使同一时间段内的画面与声音展现出艺术的不同侧面。使两者在艺术上形成统一,形式上形成对位,以达到影视内容的深刻性。音画对位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音画并行,用声音将人物形象以及情绪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受众得到更多的潜台词,产生非常积极的联想,使得影视内容单位时间内的容量进一步扩大。二是音画对立,作曲工作人员与导演有意让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气氛、情绪、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借以实现影视的表现意图。

2、音画同步。实则音画同步属于音画关系的基本类型,在理论研究上,所有的影视也都应该是音画同步的,意即声音同影像经过系统的融合,让受众同时可以感受到影像与声音两部分内容,音乐情绪同影像情绪保持基本一致,画面

节奏和声音节奏处在同一旋律之上。很多时候,若有一两处声音与画面不能同步,受众并不容易发现,比如一个背对着摄像机讲话的演员,而若演员对着摄像机讲话,他的嘴唇动作必须同声音对白保持一致,任何超过半格的误差都会让整个表演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对动画影片进行制作时,口型制作在这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是需要进行严格对位的内容。

五、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

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与影视艺术的声音制作进行相比较的话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影视动画中声音的制作程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一整部动画片都制作完成后,再结合影片的实际需要加入配音以及音效;另一种是先配上演员的配音,再结合演员的实际表演来对影片的画面,角色进行设计等,然后将影片制作完成。影视制作则大不相同,影视制作的声音,主要有同期录音以及后期录音两种类型,而对于动画片而言,不可能同期录音。而且电影通常都是在拍摄完成后再加音乐的。

影视动画中的声音对于整部影片质量而言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渲染情绪,对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行传达,迪士尼早期的不少作品都是靠音乐以及动作来对气氛以及情感进行表达的。视听效果与“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好的画面而没有好的听觉效果的影片无疑是会使得广大观众感到十分遗憾的。

在影视后期的制作与编辑过程时,线性编辑同非线性编辑都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者都存在各种不足之处。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两种技术综合应用,取长补短,使影视后期制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01)

第4篇

关键词 影视,后期制作,剪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100-02

影视后期制作顾名思义就是在影视作品拍摄结束后对原始视频进行剪辑并加入文字、音乐、特效等形成完整作品的过程。在过去对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非常简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影视制作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对影视图像进行处理,经过后期制作和剪辑后使作品更具完整性和故事流畅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对影视行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影视后期制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现在的后期制作可以实现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特效效果,这样也能够保护演员的安全并节约成本,出品的影视效果更加精良,为观众形成丰富的视听盛宴。所以,影视后期制作是决定影视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1 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概述

完整的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的影视制作软件将初期拍摄的影视素材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素材剪辑、特效加工等过程。首先,素材镜头剪辑是将提前拍摄好的各分镜头根据脚本的剧情,通过删减和重新连接形成连贯。有逻辑的完整作品,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与拍摄能力有关更和后期制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后期素材的剪辑可以突出影视作品的重点和优势,为作品锦上添花,相反如果后期剪的效果不好也会使作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声音的剪辑对于后期制作也非常重要,影视作品的声音分为同期声和不同期声,两种不同的方式的声音剪辑过程也有所不同,同期声主要注重素材的衔接和背景音乐的选择,一段悲伤的场景就不能配欢快的音乐,而不同期声就是通过配音演员后期配音来表达演员当时的心情和场景,这就对配音演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最后,特效的合成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电影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效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年来3D等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影视的后期制作中,特效一方面可以丰富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同时对于一些科幻片来说能够达到更逼真的出品,但是目前国内的特效技术相对于国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特效技术未来的发展会大力促进影视产业的进步。

2 后期制作与剪辑技术

影视后期制作与剪辑发展至今已经出现许多剪辑软件方便进行后期剪辑,不同的软件对于硬件的要求也不同,当然对作品质量要求越高所用到的硬件设施配置越高。影视的后期制作从处理技巧上可以分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两种,其选择方式是根据不同成品的要求而选择。

线性编辑是较为传统的影视作品编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是将前期素材进行删减后连接在一起,但是这种剪辑方式如果想将其中的一部分镜头替换或插入就需要相同时间长度的素材替代,这就造成素材的剪辑必须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剪辑,而不能任意加长或缩短中间的片段[1]。

线性编辑是按照时间顺序剪辑的,为了克服线性编辑的缺点,非线性编辑是一种跳跃式编辑的编辑形式,这种方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电视数字化技术中,整个编辑过程基本都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很大,这种编辑方式的优点在于所有的素材片段可以任意连接,而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剪辑[2]。目前在大多数的硬是后期剪辑过程都采用的是非线性编辑方式。

2.3 不同剪辑方式的选择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要根据剪辑的素材内容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编辑方式。一般在纪录片广告等制作中通畅采用非线性编辑,因为这类素材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且需要突出重点内容常采用画面叠加等效果,所以通过线性编辑很难实现,所以大多采用非线性编辑方式[3]。但是在一些现场直播的节目中通畅采用线性编辑,因为现场直播的模式对于设备的反应速度要求很高,从节目开始到节目结束中间没有停顿,是按照时间顺序录制的,所以这种方式更适合线性编辑,在回放的过程中也可以和非线性编辑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新闻的制作中也通常采用线性编辑,因为在新闻要求保持真实性,所以不需要后期特效而是将各个镜头直接连接起来,所以线性编辑方式更为适合,可以保证节目的质量。所以,后期编辑的方式要根据节目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在视频剪辑过程中动作镜头的专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镜头内容衔接流畅,不脱节,在剪辑的时候就必须对动作进行反复的选择和衔接处理,不同的动作能够表达人物不同的心情,所以动作衔接过程中要根据人物性格,内心情绪和剧情发展等综合因素对动作进行选择,常见的动作处理比如有慢动作将动作的细节突出出来。环境的剪辑同样重要,当剧情出现悲伤的情绪时要调节环境的明暗度,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渲染情绪,表达出作品要传达的感情。影视作品的编辑即要处理好时间轴上的情节内容,同时要处理好空间上的内容衔接[4]。空间的剪辑是整个后期制作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突出作品的主题。通过空间的转换带动观众的思维转换,引领观众享受视听盛宴。

4 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影视后期制作在电影电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后期制作将故事更加连贯。在很多年前,中国的古装剧就采用影视后期制作的方式,例如《西游记》中的腾云驾雾和妖魔鬼怪的技能都是采用后期制作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近年来,许多仙侠片和高难度动作片也都使用特效达到震撼人心的逼真效果。通畅特效技术的使用适用于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被拍摄的物体并不存在,例如一些电视剧里的外星人、龙、火麒麟等都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所以这就需要后期技术构造出虚拟的任务和场景从而达到真实的效果。其次就是在一些画面并不会出现的情况下使用特效技术,例如,星球爆炸、火山喷发、山崩地裂等场景不可能在拍摄的过程中出现,但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就需要通过后期特效的方式模拟场景。

5 结论

未来我国的影视后期制作剪辑技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更加逼真和简洁,影视后期的发展也代表着我国的软实力竞争,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对于影视作品的欣赏水平会越来越高,更多样的技术会应用到影视后期制作中,这更需要专业影视制作人员的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影视行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奕超.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112.

[2]陈雅红.浅谈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26):459.

第5篇

[关键词] 动作;设计;意义;技术

一、影视动画动作设计的意义

从动画片制作的角度讲,动作设计是整部动画片的血和肉。把一部动画片比作一个人的话,他需要剧本和故事来支撑。剧本和故事好比是人的骨架,而人只有骨架是不行的。一具骷髅怎么会有生气呢?因此,动画片的血和肉就是动作的设计与表现。

动作设计与表现把动画同其他造型艺术区分开来。同时造型艺术的渗透又把动画片与传统的电影艺术区分开来。终于,我们看到影视动画已成为一门丰满的艺术建立起来,它既有综合性,又有独立性。

影视动画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员进行动作的设计与表现,他们包括二维动画原画师、中间画从业者、三维动画的动作调节人员等。同时这一流程占据了影片制作的大量时间。即便是作为个人动画短片创作者或是动画系学生在进行动画制作时大部分操作时间也是在进行动作的表现。

因此,动画片动作的设计与表现完全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它的发展进步,关系到动画艺术的整体发展,并且还会影响到造型艺术的发展。

二、影视动画动作的制作特点

(一)组织性

动画片的创作和电影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动画片没有实体的演员,虽然也有剧本,但相对于电影而言,中间的部分更像是操作工在完成一件工业产品。正由于如此,它就无法使参与者长期处于亢奋状态。中间的部分是一个极枯燥的过程,时间用得最长,但却没有“含金量”。传统的二维动画有着自身的优点,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动作这一块的制作。原画和中间画是二维动画片的主体构成部分,刚开始处于创作状态时也许是一种乐趣,但不会长时间这样充满乐趣。一个人长时间重复变化不大的一件工作很快就会疲劳。但这就是二维动画制作的特点。而三维动画的动作调节人员则需要对产品不断“打磨”,才能出成品。所以影视动画对角色与场景的动作反复推敲是免不了的,决不是一气呵成。动画仍然是“画”构成的,只不过不一定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但它仍离不开绘画中的透视、构图、色彩原理。因此,更确切地说动画片的创作是动画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制作大量绘画作品的工作。这些作品彼此之间是相关连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一组又一组的动作。可以说,动作的设计与表达,就是动画片的组织者,它们把这些绘画作品联系到一起,构成了一部影片。因此,影视动画的“动作”具有很强的组织性。

(二)计划性

动作的设计必须在分镜头设计时就已经计划好,作为个人创作也许在制作中可以不断修改。但若是作为商业生产时,计划就显得更重要,否则会引起各个操作部门之间无法协调的问题。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即使进行个人创作,也必须把所有设计的动作在原画和中间画完成前就计划好,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在进行创作时需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对于动物、人物、自然物的运动规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避免出现“走一步是一步”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由“一张不相关的画变为另一张不相关的画”这样的动画,西方相关人士发现,这种动画即便是对孩子的吸引顶多五分钟。相对于有连续情节动作故事构成的影片对人的吸引力要小得多。[1]因此我们要注意影片变化上的可观赏性。因为动作设计并不是指两张画面变来变去,应该更注意其是否与情节联系。与情节的联系,可以使动作的设计与表达大大增加可观赏性和表达空间。所以,影视动画的动作又具备很强的计划性。

三、影视动画“动作”的表现方法与技术特点

(一)运动规律的重要性

作为影视动画从业者大概除了编剧,基本上都得学一门专门的学科运动规律。运动规律包括了人物、动物、自然物的运动规律,违反了这些规律,便会产生逻辑错误。使人难以对影片本身产生好感。遵循运动规律与“夸张”并不矛盾,因为“夸张”的手法是对规律的延伸和强化。不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夸张成分在影片中是难以立足的。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影视制作;艺术效果;技术方向;融合

1引言

就目前影视制作方面情况展开分析与研究,于宏观角度分析,应用数字化制作手段较多的影视类型当属电影、电视剧。以电影作为分析对象展开分析,电影技术的发展即为技术发展的具象化呈现,电影发展史中出现对应技术,即表示此类技术已较为成熟,可实际应用。由黑白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彩、再到现如今的科幻巨作、特效大片,其中所应用的技术不仅切实满足了观众的观感体验、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能够使拍摄过程中无法实现的对应艺术手法予以呈现、表达。本文即由此展开分析,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予以实际分析,研究艺术表达手法的同时将技术予以阐述。

2影视制作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分析

2.1艺术创作空间的提升

艺术创作空间的提升是艺术与技术融合之处中较为直观的体现。原有拍摄模式下,因艺术思想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构思可能无法于现实生活中体现,以往的影视与拍摄过程中无法较为实际的体现,大者如构建奇幻世界、拍摄腾云驾雾等实际表现方式,小者如拍摄万物复苏,而实际拍摄季节为冬季等。此类问题于以往模式中常寻求替代手法或等待具体时机,消耗时间的同时对实际拍摄而言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但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可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对应技术使此类要求较高的对应问题予以解决,提升拍摄质量的同时解决拍摄限制[1]。与此同时,艺术创作空间的提升更集中于时间、空间等方面,此亦为融合的体现之处。技术能够使艺术表现手法更易被观众了解。以电影拍摄过程中蒙太奇手法的象征蒙太奇表现方式举例,艺术手法中此为隐喻的体现,技术手段可实现对隐喻的表述,使原本无法出现但影响与表达方式较为突出的对应事物具象化呈现,节省拍摄时间,提升艺术效果。

2.2数字化制作方法中的融合体现

就以往影视剧本创作、编制、处理等方式展开分析,以往模式中的拍摄分镜头依靠构思与绘制实现,甚至存在于纸面上,较为费时费力。而对应的新式技术可直接于电脑软件中呈现,使电脑软件替代原有模式下的人工操作,操作者仅需熟悉软件操作方式,通过鼠标及软件快捷键即可实现快速的操作,可充分实现原有镜头模式下的各类场景、标题角色、对白等需求,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体现技术与艺术效果的融合。与此同时,各类计算机软件皆可实现数字化制作,将影视设置、编辑中的各项工作全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现阶段,计算机软件亦可根据编纂版本实现多个可能性版本并将其作为一种可行计划进行存储,即编辑一个版本的单位时间内可实现多个版本的制定,最终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对应版本或将各个版本予以融合。

2.3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思维拓展

网络技术对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贡献在于其能够根据网络数据存储、传输方面的优势形成一类思维导图,实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同时将作品作为一个节点来展开延展与思维拓展,将关联较为密切的信息予以一并呈现,观众于网络中观看时,若对此节目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可通过此信息寻找与节目相关的信息,进而进一步了解节目,将节目深层次内容予以推广,并参与到节目讨论中[2]。就实际展开分析,此手段不仅要较为有效地实现对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将对应思想予以解读,实现深层次探究,使观众对节目的理解更为深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对应思想。于不同角度观察,此亦可以实现节目的更大范围传播,使收视率上升。于存储方面手段展开分析,现阶段数字影院技术已成熟,网络电视、网络高清收视已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要发行渠道。渠道发展过程中所实现的融合已不仅限于技术与艺术手法的融合,更将此融合方式发展至其他领域中,使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融合,将各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表达方式、节目摄制手法融会贯通,在技术提升的同时增加艺术表达手法。

3具体技术分析及实际操作方式

3.1数字化技术的前期构思

针对实际展开分析,融合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是较为主要的融合手段。纵观融合手段,前期构思是使技术符合思路、提升作品整体价值的重要渠道。前期构思与准备工作的质量能够切实影响作品整体质量,涉及作品是否成功。因此,分析数字影视制作过程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首先需分析前期工作。实际操作中,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剧本写作、制片预算、制作时间、制作流程等。此类工作中既需要艺术思想所形成的构思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存在,亦需要对应技术所带来的各项水平提升,即以人力方面的构思、情节铺设为主,以对应技术的发展与分析为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的对应手段。如利用办公软件实现拍摄计划与编制预算、排列各个场景中所需要的设备、计算拍摄成本等。创作与设计过程中,对应操作亦可实现对影片节奏、摄影方面的把控与细节调理。

3.2制作过程中的重点

制作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影响后续一系列处理手段,对影片整体质量而言亦有较为明显的作用[3]。就实际展开分析,相关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应集中于现场制作、后期制作等方面。下文即将此类重点予以分析。首先为制作过程中的形象化预审视阶段,此阶段与前期准备工作有关,就实际而言,其属于前期制作中的重点,部分作品的形象化预审视甚至一直持续到拍摄阶段结束。形象化预审视工作中的重点在于各类细节方面的问题,具象化的部分包括角色挑选、服装设计、外景设置、数字化布景等,较为虚拟的部分包括人、物、空间、运动关系等。此类问题较为实际地影响制作,应根据实际对其有充足的预算与实际化的认知。除此以外,应该注重现场制作中的摄制方面问题,必要时多补拍镜头,由多角度实现素材丰富,便于剪辑与处理。

3.3后期剪辑中的艺术价值体现

由上文可见,后期剪辑亦为艺术价值与技术的融合。此部分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为其能够根绝原有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升级与艺术思想升华。现阶段所主要应用的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切实对视频进行编辑,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同时经计算机工作站予以融合,实现发展。同样,艺术价值的体现亦在于此。经高质量剪辑工作后的作品更为精练,能够在切实表达思想的同时为具体单位带来较为稳定的发展及更新,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使对应作品更为丰满,创造过程更为流畅[4]。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影视制作后期;编辑;探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010-02

对于电影制作来说,前期制作是从剧本开始,然后是制定预算,选定拍摄地点以及拍摄资金,挑选演员等一系列的过程,它是一个筹划与准备的阶段,后期的影视制作是结合文字、声音以及画面的多种视听手段的综合画面,对于影视的整体制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作为影视的最后一道程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影视的播放效果。以此,应该提高对影视的后期制作的重视度。

传统的电视剪辑是真正意义上的剪接,它主要是通过拍摄所得到的底片经过冲洗,然后制作一套完整的工作样片,通过样片来实现剪接。剪接师通过在样片中选择需要的镜头,用剪刀将胶片简断,再用胶水将剪下来的镜头粘贴在一起,最后在简接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经过反复的剪辑直到满意为止,所以这种传统的剪辑比较浪费体力以及财力。但是它还是属于非线性编辑的,因为这种剪辑随时将样片从中间剪接调,再插入镜头,不影响整体片子。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以及加拿大一些发达国家就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向结合起来,这一举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推出了桌面的编辑演播室,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知道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工作站是影视制作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的存储的数字文件的反复更新一集编辑视频节目,使任何片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立即观看,并且随时任意修改。这样一来就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电视产业的发展,为影视后期制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电视编辑方法。实现了电影特技的制作,创造了一种逼真的甚至超真的视觉效果,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对于非线性编辑来说另一种编辑方式是线性编辑,它主要是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对一的方式进行的台式编辑,录像机通过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一台录像机在另一台的录像机上进行第二版的复制,这种期间进行的出入点设置的转换,一旦转换就不能进行修改,如果需要在中间插入新的镜头的话就必须使整个内容的后面就的重新制作。所以线性编辑比较麻烦,并且操作部灵活。

在影视的后期制作中主要有两种编辑方式,一种是线性编辑,另一种是非线性编辑。两种编辑方式在后期影视制作过程中都能够使用到,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之前,都是通过线性编辑来进行镜头的剪辑的,在当时的影视后期中占绝对的地位,现在,两种编辑方式相互结合,各有各的优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及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通过编放机以及控制器来对录像带进行剪辑,操作界面比较简单直观而且容易操作,可以对图像以及声音分别编辑,同时再配上打字机时基矫正器,就能够成功的完成镜头的组合,出入点的设置以及字母和图像的叠加。线性编辑系统是通过磁带作为记录的载体的,影视节目的信号按照时间线性排列,在进行素材的寻找时,录像机应该对其胶带进行搜索,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轴上进行一段一段的寻找,这样就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当向插入编辑图像时,要求替换的片段或者图像必须与磁带上被替换的时间要一致,不能够随意的进行删除以及改变节目的长短,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节目的修改非常的不方便,影响了剪辑的速度。这时候就必须使用非线性编辑,它只是针对线性编辑而言的。

因为非线性编辑具有无顺序性的特点,减少了传统的线性编辑的繁琐步骤,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视频的数字化。它的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声音编辑,图像编辑以及特技的,声像的合成等工作。非线性编辑只对于单个画面的制作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影视的整体画面的组接还是有线性编辑来完成的,所以必须结合这两种编辑方式,才能更好的完成后期影视制作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各的优点,在后期的影视制作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编辑方式。

3.1在电视直播节目以及现场访谈节目的制作中,应该主要采取线性编辑

因为电视直播以及现场访谈节目一旦播出,就不能中间停止,只能一次成功。但是在针对体育直播的节目中,因为要加入一些重复的精彩镜头,这时候应该与非线性编辑相结合,才能够满足一些特殊的要求。

3.2在影视节目的片头片尾以及广告的插播,选用非线性编辑比较好

因为在影视节目的片头片尾以及广告中,使用了较多的多层画面的运动以及叠加,还有画面的快慢以及颜色的特殊处理,字母的处理等,这时候就需要非线性编辑,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3.3在制作新闻片中,主要采用线性编辑

因为新闻节目的制作上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小于5s,从而来增加信息量的目的,并且在新闻的播放中很少使用特效,它是比较真实的情况的转播,大多是采用后期配音或者是同期声与后期配音的相混合而成的,所以,比较适合用传统的线性编辑。

4 影视后期制作处理的几对关系

4.1影视后期制作中“前台与后台”的关系

在影视节目参加制作的过程中,就存在前台和后台人员,例如:记者就属于后台,主持人就属于前台,节目的获奖以及鲜花大多是主持人的。然而常年为节目制作裁衣的人员永远在幕后,这就需要要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培养后期制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私奉献的精神。

4.2影视后期制作中“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在影视制作中,通常把艺术创作称之为软件,技术处理称之为硬件。作为影视制作人员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审美艺术,还要有掌握先进设备的操作能力,才能把节目做好。

5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影视的后期制作中,要正确选择编辑方式,认清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在节目制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任一方,只有把两种相结合的运用到影视制作中,才能成功的完成影视节目的播出。

参考文献

[1]徐明.数字视频制作网络平台建设中的技术问题探讨[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2(8):16.

[2]杨俊平,李林曙.把非线性编辑系统运用于电视教材制作的体会[J].中国有线电视,2002(3):32-34.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影视媒体后期制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影视制作行业以及相关的手机媒体、网络电视台、数字电影、高清影视后期制作等新兴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队伍却不能跟上步伐。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适应数字影视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影视媒体后期制作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影视媒体制作人才,在“十二.五“期间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了《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的改革。

一、“校企融合”的教学思路

课程组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调研,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秉承“技术与艺术兼并学习、教师与专家共同指导、竞赛与外包联合锻造”的教学理念,明确了课程设计思路为: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规范相对接,教学项目与企业案例相融合,视觉表现艺术与后期制作技术相结合,校内课业考核与企业员工绩效相关联,课程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平台同步伐,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二、“面向两个领域” 的教学内容

课程组关注影视媒体后期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应用专业办学特色,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原有的影视后期制作基础、ae影视后期特效高级应用、栏目片头创作、宣传短片创作四个项目内容重新整合、拓展、序化,依据当前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把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影视动漫和电视包装两大部分。课程内容的调整,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改革后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能力为主线,依据影视后期工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面向影视特效、电视包装两个领域中的三个职业岗位——剪辑师、特效师、合成师,仿照各岗位基本工作流程,将每个教学项目分解为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载入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角色特效、场景特效、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五个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其中,角色特效、场景特效项目属于“影视特效类” 项目, logo演绎、导视提示、宣传片头属于“影视包装类” 项目,五个项目在工具应用、技术难度、艺术设计等不同方面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数字影像创作的灵活性与延展性,使学生职业能力螺旋上升,知识结构逐级递补。

三、“三层次三递进”的教学模式

课程每个项目要经历任务分析、素材分析、素材加工、镜头制作四个步骤。同时,将每个项目分为两个层次实现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项能力层中,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点从教学项目中分离出来进行讲解,再将该知识点嫁接到辅助教学的镜头中进行练习,以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在综合训练中,按企业工作流程,将所学知识从专项技术向项目综合能力过渡、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制作能力。这样,每个项目中都经历了基础知识学习、专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次循环演练,内容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专项技能练习再到复杂的综合项目,三层递进,三次循环,实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与迁移。

四、“与课堂同步、与企业共享”的教学资源

以本课程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心设计全套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案例库、实习指导书、实训项目库、课程内容设计、任务书、技能测试题库等资源,为在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也为兄弟院校、企业和社会提供稀缺的行业教学资源和互动的交流平台。

五、“注重技术

与艺术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与产业标准规范相对接、与岗位实际环境相对接、与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理论教学部分采用知识索引法、讲授法、案例教学、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实训教学部分采用示范教学、单项设计实训、项目化实践加深学生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通过改革,我们更注重艺术与技术教研的创新与发展,注重行业化工具的熟练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技术与艺术的全面发展。

六、“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考核方法

基于双核心能力评价的理实一体课程考核模式,主要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两大核心能力进行锻炼与考核,既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又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其特点包括:将岗位实践能力的评价放在首位,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考核并重,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贯穿考核的全过程。其中,岗位专业能力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或企业岗位要求,从事某一职业或胜任某一岗位需要的专门职业技术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具有相通性的职业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需求,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结束语

《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示范校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影视媒体后期制作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9篇

沿海和山区在地理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气象信息服务往往不到位,体现不出当地特色。县级没有相对独立的主持人。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主持风格,市县两级主持人共享,导致市县节目没有本质区别,地方区域性特色不突出。

县级独立制作节目存在的问题:①制作设备更新不到位。由于县级资金有限,无法对设备及时更新或升级,导致各项技术指标达不到电视台播出要求,严重制约节目质量的提升。②技术力量薄弱。县级制作人员大多兼职,制作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较少对节目进行改版、创新,降低了节目的可视性和收视效果。③科学信息量偏少。县级节目提供的预报时效偏短,基本局限在48h内,乡镇的预报只有24h,难以满足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来临之际,深度加工制作有困难,在防灾减灾中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2]。

地市(县)级气象影视制作的对策及建议。地市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①无主持人的地市级应加强气象影视的投入,争取开播有主持人节目。②培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节目主持人应针对自身特点,培养形成独特的风格、彰显个性化的主持魅力。③建立培训制度和节目评价制度。加强气象影视业务技术培训,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法,与影视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制作创新水平,对节目实行不定期的改版;定期举行节目评价会,随机抽取日常节目进行观摩评议,由公众、专家、部门领导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对节目的画面、播出稿内容、主持的艺术等进行评价和讨论,对节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对有进步有创新的亮点给予奖励[3]。④开发新节目新项目。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开发开播新栏目,如地方方言气象节目等;加强建设投入,实现气象连线直播;抓住中国气象频道落地机遇,开发中国气象频道本地化插播节目以及气象专题片的开发与制作。

地市代县制作节目:①为便于节目的精细化制作,给制作人员进行策划和后期编辑的时间,建议有条件的地市级可建设第二演播厅,用于各县级节目的制作。②为县级节目聘用专门的主持人,主持人解说稿由县级提供。由县级提供主持人稿件有利于突出当地的特色,并与市级建立沟通制度,便于在节目中体现当地的重要活动或特别内容。同时,为了减少主持人视频的制作,可采用特色相近区域的县局共享视频,这样既可体现区域性特色,又减少主持人视频的制作,有效提高节目的差异性。

第10篇

关键词:影视制作;计算机技术;非线性编辑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2

Discussion on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ost-production and Visual Effects

Zhang Peng

(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Zhengzhou450012,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film and television post-production with pre-production just as important.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use of traditional linear editing and non-linear editing,in the post-production editing using both editing.To do a good job in TV and film editing,must according to the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requirements,and two kinds of editing features,choose the appropriate way of editing.

Keywords:Video production;Computer technology;Nonlinear editing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以下就起发展的历程、特点、注意的地方来谈谈影视的后期制作。

一、影视后期制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好莱坞利用成熟的计算机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最终取得成功,推出了桌面编辑演播室,即今天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是传统设备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存储的数字化文件反复更新和编辑视频节目。使得任何片断都可以立即观看并随时任意修改,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高效率的完成“原始编辑”,如剪辑、切换、镜头特技转换等,再由计算机完成数字视频的编辑,并将生成的完整视频回放到视频监视设备或转移到录像带上。从本质上讲,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影视编辑方法。

今天,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制作后期编辑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线性编辑也是另一种重要的编辑方式。所谓线性编辑,实际上就是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所以无法随意修改,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全得重新制作。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他们两者都是影视制作后期编辑的重要手段。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二、使用计算机技术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的特点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不能跳跃进行,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

录像机磨损严重,磁带容易受损。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录像机操作强度大,寿命减短。系统构成复杂,可操作性相对降低。线性编辑系统连线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性能参差不齐,指标各异,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会对视频信号造成较大的衰减。正因为如此,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种全新的音视频制作观念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非线性编辑应运而生了。

三、当代影视的后期制作的各种关系

(一)“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影视节目制作包含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电脑技术处理两个部分。在制作实践中。作为节目制作人员,既要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又要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项功能。二者集于一身,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成品。

(二)“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在电影电视行业中,记者被称“无冕之王”,主持人是“电视明星”,掌声大多送给了站在前台的他们,而终年为他们量体裁衣的制作人员却处于幕后,通过计算机为前台的明星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如果,没有影视后期人员的工作,我们看的电影、电视、新闻等等是绝不可能送到观众面前的。

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在当今的电影电视行业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胶片的时代已经过去,计算机数字时代已经来临。在今后的影视制作中,光有演员的表演已及优秀的摄影是绝对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计算机非线编剪辑技术以及计算机所制作出的各种特效和CG动画人物。在将来,电脑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与特效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四、电脑技术在影视制作后期制作方式的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线性编辑也就是传统影视制作和非线性编辑也就是加入计算机技术的影视制作各有特点。但是,无疑在今后,非线性编辑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为在制作成本和效果上和之前的线性编辑确实很大优势。

在起初的影视制作、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普遍。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秒的镜头,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在新闻片的制作中,因为电视新闻要求每个镜头的长度一般小于5秒,以增加信息量,且在新闻片中较少使用特技效果,大部分为镜头的直接组接,大都采用后期配音或同期声和后期配音混合,因此使用传统的线性编辑也可以。线性编辑一般采用分量连接,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损失,保证节目质量。但是在剪辑新闻素材的过程中,非线性编辑还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体育比赛的直播中,由于需要重复某些特殊的、精彩的镜头,应以线性设备为主配合使用非线性设备,才能够很好地满足某些特殊需求。即便如此,如果要在节目之中制作一些字母以及特效的话,非线性编辑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是可以为本来已经制作好的节目锦上添花的。

综上所述,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结合了电脑技术的非线性编辑手段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线性编辑的传统制作方法和原理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因此,在传统的线性编辑基础上结合融入电脑技术的非线性编辑,取长补短,才能把影视节目制作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第11篇

影视的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影视广告制作的发展。近年来,影视广告的制作数量与质量增长速度飞快,广告如何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是每个广告从业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所以在影视广告在制作过程中,应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合理运用时代元素和相关表现技术,以促进影视广告的制作,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影视广告制作的发展。

影视广告制作

1.影视广告制作的概念

影视广告制作,主要是指针对影视的上映需求,根据影视的相关要求,合理运用影视片段、影视广告和相关拍摄设备,以实现对影视广告语言的组织、镜头画面的捕捉等内容的加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针对影视广告制作的运用,对影视广告的拍摄中灯光设备的运用、镜头语言的添加和镜头画面造型的捕捉等,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辑,同时对影视后期的编辑要求也较高,即对影视后期视觉和听觉的处理要求也较高。

2.影视广告制作的特点

影视广告制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化、生动化和影响性。影视广告制作的多样化,主要是指针对影视广告制作中的数字、语言和网络等媒介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对各种媒介的有效运用、实现对影视广告内容的形象描述。影视广告制作的生动化,主要是指针对影视广告制作内容,综合运用数字等媒介,实现对制作内容的生动化处理和立体化效果处理。影视广告制作的影响性,主要是指影视广告制作效果,对消费者需求消息明显,影响范围较广。

影视广告制作的发展

1.影视广告制作本体的变化

影视广告制作的发展,体现在影视制作主体的变化,即影视制作主体的逐渐变化,已经从影视广告整体效果的展示,过度为技层面的展示,其中逐渐忽略对广告传统艺术的表达。影视广告纸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名人效应,对影视广告制作的艺术效果,逐渐轻视,例如影视广告制作过程中,过于注重运用听觉效果展示广告制作内容,因而造成影视广告制作过程中对影视表现手法和艺术的表现力

2.影视广告制作内容的变化

影视广告制作的发展,同时体现在影视制作内容的变化,即对影视广告制作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在,片面注重影视广告的表现效果。但是由于影视广告制作内容,过于注重表现效果,缺乏对背景的构建、艺术效果的展示和表现手法的运用,造成现代化影视广告制作注重经济利益,忽视消费者整体感官享受,不利于支撑影视广告的深远发展。

影视广告制作的创新

1.影视广告制作内容注重人性化

影视广告制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影视广告制作内容的变革,即影视广告制作内容注重人性化的表达,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针对影视广告制作内容人性化的运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影视广告制作发展的必要途径。影视广告制作内容,职业加强对“人性化”的分析,才有利于从消费者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和消费习惯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消费者消费心理,结合相关调研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广告表现内容,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人性化的追求,是新形势下对人作为客体,尊重的重要体现,是合理分析消费者心理、赢得价格优势的有效措施。

2.影视广告制作表现手法注重3D效果

影视广告制作的创新,体现对3D技术在影视广告制作表现手法中的运用,有利于增强欣赏者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逼真的环境效果让欣赏者如临其境,增加其真实效果,吸引欣赏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实现带动消费的现象。3D技术作为目前流行技术,运用在影视广告制作表现手法中,有利于运用时代因素,实现对影视广告制作内容的包装,以便欣赏者从心里对广告内容得到统一认识。

3.影视广告制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全面运用

第12篇

注:本文中所面对的领域主要为数字电影制作领域,提到的视频系统主要指高清晰度电视系统

现代影视制作流程

无论是传统影视制作工艺还是现代影视制作工艺,其制作过程基本都可分为三大阶段:影像与声音的获取(acquisition);影像与声音的后期处理(post production);影片的发行与放映(distribu-tion and projection)。对于传统影视制作来讲,在三个阶段所用的载体均为胶片,后期制作所应用的工艺为化学工艺。而现代影视制作的显著特点是数字技术在三个阶段的大量应用,最早是在后期制作中,现在又逐渐触及到前期拍摄与最终发行和放映的环节。而随着数字技术不断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阶段中数字技术应用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展,程度不断深入,并可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数字技术将完全取代传统的化学工艺,而成为支撑影视制作的技术平台。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胶片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优势:

一是前期拍摄时的成像质量:在宽容度方面胶片比ccd或cmos感光器件还略高;在清晰度方面胶片尚存在较大优势, 35mm胶片的理想清晰度可达4k,而目前数字电影拍摄所用的器件的成像清晰度为2k。

二是作为长期保存的介质,胶片已经经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在存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许多胶片可以保存70年之久

三是对于最终发行放映来讲,胶片拷贝还是一种性能价格比较高的手段

由于胶片在以上几个方面尚存在的一些长处,因此,现在许多影片的现代影视制作流程中的许多工艺环节中还有胶片的参与,这就形成了当前比较复杂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图1-1所示:

而对于未来影视制作,则没有了化学工艺的参与,整个制作流程完全是数字化的,如图1-2所示。

现代影视制作设备组成

第1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影视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摄影技术与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剪辑与后期包装》等数十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课程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业务;重讲授,轻操作”的倾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进行实践改革。

(一)教学内容陈旧

影视制作类实践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制作影视作品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在课程教学的时候受教学资源的局限,往往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前沿性。例如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非线性编辑》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大部分视频素材为课本附光盘中的单个案例或者教师拍摄的视频素材片段,学生根据这些素材进行剪辑,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在当下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封闭式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固定,学生被动接受,课下练习较少,削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能力提升比较缓慢。

(三)课程考核急需改革

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有的课程(如《电视摄像》等)期末考试仍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卷包括名词解释、简答、填空等知识,不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有的课程考试需要当堂完成(如《非线性编辑》《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学生困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制作出精品。

二、课程改革措施

上述问题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亟需改革。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

(一)构建集成培养模块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有影视制作类课程包括《摄影艺术》《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这些课程分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影视实践能力,学生们可能某个方面的技能比如摄影、摄像、剪辑等掌握得比较好,但其他方面比较差,而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采、编、播、导、演”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实践平台,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培养“需求型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的互动教学,形成集成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块。

(二)课程设置变革

今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编导专业借助影视创作中心的平台,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首先,增加影视制作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其次,将在影视创作中心实践锻炼设为一门实践课程,占有学分;最后,开设学期大实践,在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都要分小组制作影视节目。

(三)课程内容构建

第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用实践反哺教学,用行动历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两周一个实践项目,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第二,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将实践课程打通,整合内容,优化资源,布置综合实训项目,提升综合素质养成。

(四)教学方法变革

首先,将影视创作中心承接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班所有人参与,采用沉浸式学习,真操真练。其次,建设影视中心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开辟课下学习空间,学生作业直接网上提交,由教师和业界导师综合评定;最后,借助学生常用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课程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微信公众账号,给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场所。

三、改革目标

第14篇

(一)体制、机制上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校的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数码影视、动画等专业分别归属不同的学院,师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设施也散落于各个学院。使设备、师资等教学资源分散。

(二)资金有限,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实验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实验时要4-5人组,而有的一节课只能有一个小组上课。因此,实验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地。

(三)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共享度低

有影视制作类课程的相关专业散落于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都要新建或扩建自己的实验室,造成重复投入,资金分散,各自为阵,不能共享;即使是将相关实验室建在其中一个学院,仍存在共享度低的现象。

二、共享实验平台建设

(一)管理体制

探索建设资源共享实验大平台的影视制作实验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挂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实验中心主任,统筹协调相关学院、专业影视动画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教学改革,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及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设常务副主任一名,负责实验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

学校将相关学院所有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全部下达给实验中心,涉及影视、新媒体类课程实验室的建设资金也全部投向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经费也由学校统一划拨,作为面向多学院、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实验平台,实验中心的建设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共建共享,克服了分头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

实验中心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践带教、学校影视服务等岗位之间定期轮岗,使教师能在实践岗位得到锻炼,继而把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案例传授给学生。

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和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度执行良好。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流程》等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措施和开放方案,实行实验场所全部开放、实验时间全时开放、实验内容全项开放,使用效益好,资源共享度高。

(二)教学理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强调自主学习与实践促进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主动学习与开展研究。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广播电视新闻类课程,以媒介调查的结果和业界反馈的意见作为参考来进行自主学习设计,制作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创设网上学习讨论区,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目的。

实践促进则是一方面通过讲座和实地考察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传媒工作者到中心来举办讲座,传经送宝,或组织学生到传媒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以传媒工作者为师,感受媒体一线的动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找出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积极向媒体投稿,参与媒体的节目制作,参与各项传媒技能竞赛,如校园数字媒体大赛、参与学校有关重要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践行“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实验中心与实习基地的有机对接,使校内的媒体实验教学与校外的媒体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地方主要媒体、广告公司等传媒机构合作,共建媒体实习基地,作为实验中心的有机延伸。实验中心和媒体实习基地一内一外,形成互补的平台,为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中心面向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杏林学院和各专业师范类本科生开设了摄影、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等17门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共计96项,年实验人时数达3万。

(四)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过去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梯级实验课程建设,建立了基础验证实验与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定性实验与自主性实验相结合、传统性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1.第一层次:基础型实验-- 操作训练平台

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最基本要求设置,以个人为实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基本实验。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践技能。其实验特点是按认知规律、实际工作流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教学,以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操作和使用技能的训练为主。如摄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和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

2.第二层次:提高型实验―能力培养平台

提高型实验建立于基础型实验基础上,综合了基础型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促进各课程和各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其实验特点是以小组为实验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开放式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自选题材,自拟稿本、自行拍摄编辑、独立完成制作与包装。如新闻摄影、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包装、专题片策划与制作等。

3.第三层次:研究型实验―社会创新平台

这一层次的实验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利用面向学校工作或社会的指导性任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其实验特点是以社会需求作为任务驱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如为企业制作宣传专题片、广告,为学校制作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为电视台制作综艺片等。

三个层次的实验虽然有不同要求,但又互相融通、渗透和促进,体现了在实验教学中既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还积极服务地方、产生综合效益。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五)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分析法

在实验之前播放一个电视成品给学生观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向学生演示编辑过程,分析编辑技巧。再将编辑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进行操作,模仿练习,在听课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强化,而且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演示示范,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制作过程演示和高屋建瓴的技巧点拨,将学生引入专业制作的领域,进一步掌握技术的运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如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施之初,就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个电视新闻报道,每个摄制小组独立完成一部电视专题片,并从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拍摄计划、拍摄提纲、拍摄、编辑、后期制作等环节进行监控、辅导,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在整门课程学习中就有了目标。优秀作品上传到中心网站供大家欣赏,又激励学生将作品做成精品,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3.项目教学法

指导学生参与一个真实的传媒实务项目操作,在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真实任务有:学校或学院介绍专题片,学校的专业教学电视片,承接的校外制作项目如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企业广告,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直播、转播和采访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社会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小组协作学习

电视传媒类实验有其独特的组织特点,即它的协作性。一部综合性的电视节目制作,必须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这个小组中,编导、摄像、编辑、主持、配音等工种有相对明确的分工,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制作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5.互动式教学

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互动: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供资源、设计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通过媒体创作活动建立互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团队实验项目的设计,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研讨,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三是实验中心与媒体机构互动,通过与新闻媒体和广告公司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或合办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积极互动,引领学生走进传媒业界,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

6.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演示各种案例,使实验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运用实习拍摄节目、教学软件、教学影片等多种材料的观摩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摩中学习传媒实务的经验教训。

7.网络化教学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制作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学生通过网上提交开放性试验申请等。中心网络平台上设置教学资源的专门栏目,提供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讲义、指导书等实验教学开展的必备资料,方便学生认识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做好实验准备。在网络课程、专题学习资源、辅助教学平台资源方面,中心开发了“电视摄像与画面编辑”、“现代教育技术”、“平面设计”等多门网络课程和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辅教学材料和教师个性化的课外实验学习辅导。

(六)实验室开放管理

实现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上的全方位开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利用寒暑假、双休日或业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提供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自带课题,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建设好实验中心网站,及时更新、丰富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为全国、全省网络共享平台提供优质资源。利用中心网站、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利用网站学生可完成实验预习、资料查询、课程视频点播、提交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工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和远程实验教学服务。

第15篇

关键词:自然地理;空间;云南纪录片;纪实性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78-01

电影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载体,以及细致地纪录现实空间的媒介本性,地理空间是其视觉符号的基础元素;同时电影的拍摄制作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自然地理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环境更影响着一部影片的主要风格。被称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这给云南民族电影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创作素材。尤其是云南纪录片,因其纪实美学的特性,强调对少数民族地理风光的记录,突出民族文化的视觉奇观和民俗特质,因而被这片红土高原赋予一种独特的影像题材。

纪录片之美,在于真实。因此,从巴赞为代表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美学理论作为基点,按照“物质现实的复原”来指导纪录片创作,无疑是更贴近纪录片“纪录的真实”和非虚构的原则。当然这种纪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制和纪录,而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生活的能力……赋予电影表现真实世界中更复杂和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1]

相比较故事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可以事先设计好镜头,也可以完全把握人和物的场面调度,纪录片拍摄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构成视听元素的光影、色彩、角度、运动、景别、环境声在纪录中并不能完全控制,但是作为经验丰富的影视创作者,可以在拍摄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敏锐地捕捉到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视听元素传递出的信息。

一、自然地理影响下的光线处理

在纪录片里, 许多编导为了追求纪实性的效果,强调片子的真实客观(当然有时候也是因为物质和时间条件有限),遵循现实空间的光线自然属性。注意光效的自然来源和方向。有时候即使是低照度的环境,也并不刻意用光来装扮、粉饰场景或人物,使得空间具有严格的真实属性。

宋杰教授在《视听语言》一书里写到:“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正确曝光并不是第一位的,有时为了使拍摄对象尽可能地处于原生的状态,拍摄者常常在低照度下工作[2]”。他在拍摄《老街印象》的清晨菜市时甚至用缩小光圈的方式使画面看起来更有拂晓的朦胧感。

云南日照充足,光线强烈,因此在户外拍摄,曝光是个大问题。另外,许多少数民族的房屋缺乏采光条件,室内拍摄又显得光线不足。以周岳军的《长湖恋》为例,当编导在晚上采访长湖孤岛上住的那个老人时,室内极为昏暗,小桌上的一盏老人自制的灯成为老人身上唯一一道光源。老人在叙述自己为什么离开城市独自在孤岛生活时,我们几乎看不见他的脸部表情,只能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他对城市喧闹生活的不满。在这里,编导不使用任何摄影灯光,一是因为岛上的条件有限,二是因为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思考作为人或自然都可能遭遇到的侵害和破坏,太多人造光源或其他电影电视的高科技手段会破坏这种感觉。并且,编导从始至终尽力保持客观的立场来观察老人,而太多的摄影录音器材的介入一定会让当事人尴尬不自然。

二、自然地理影响下的空间调度

客观的地理空间不但限制摄影机调度,同时也能被成熟的纪录片制作者提炼出独特的表现性语言。云南山多,这势必给画面带来更多的垂直性的线条。在谭乐水的《巴卡老寨》中,村长在众人的帮助下将拖拉机驶上泥泞的陡坡,最后一个镜头摄影师用了极低的角度从拖拉机压过的泥路中仰拍众人推车的背影,极大地增强了坡路陡滑的视觉效果。而曾获得多个奖项的郝跃骏的《最后的马帮》中,怒江边上险恶的马道与陡峭的岩壁都被摄影机真实地纪录下来,蜿蜒崎岖的垂直线条给影片带来一种独特的画面构成。

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作品中,机位的高低说明了创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周岳军的《雾谷》中,两个作为主角并产生对比的少年阿龙和李松一开始出现时,摄影机俯拍贪财的阿龙,仰拍爱帮助人的李松,暗示了编导对两个人物的态度。

三、自然地理影响下的声音处理

在编导的主观能动下声音也有塑造空间的作用。周岳军在《雾谷》里镜头对准梯田,而以一个领夹式麦克风记录的少年李松奔跑下山的喘息声、向村民借牛被骂的对话声作为画外音。在这里,画面里的空间和借用声音表现出来的画外空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带给我们直接用画面感受不到的想象空间。“声音和视觉画框之间的张力,使声音终于突破了画框,从而确立了一个大于视觉画框空间的电影空间[3]”。

综上可见,电影从本质是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空间的真实决定电影的逼真性。自然地理作为物质空间的存在,不但被摄影机纪录下来,也影响着视听语言的风格、叙事结构的形成。而纪录片因其特殊的“纪实性”,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并受其条件制约,因而更能反映自然地理空间与影视制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J].单万里,李恒基译,载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