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医养生课堂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前提。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和欲望,增强学生参与的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景,从而积极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例如:讲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利用学生想知道我的年龄的好奇心,设计出这样一道题:“我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我的年龄中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新数比原数大54,问我的年龄是多大?”这一设计,问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听说算出这道题就能知道我的年龄,马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这样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巧妙设计活动,引导思维参与数学课堂
数学教师应重视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学生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并用,尽可能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同时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例如: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
经过反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就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又如: 在讲相交线、对顶角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首先第一步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片制作一个角;接着第二步让学生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 ∠AOB (如上图所示);然后第三步让学生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最后一步问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观察,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如下的某些结论: OA与OA′,OB与OB′是一条直线;∠AOB与∠A′OB′是对顶角;∠AOB与∠A′OB′的大小相等;∠BOA′与∠B′OA也是对顶角,也相等;∠AOB与∠A′OB互补;…… 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因此将数学以过程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
三、数学教师应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而民主的课堂气氛则是参与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并通过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讨论、商量,甚至是争论,对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进而赏识其言行,培养其信心,发挥其才智。要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学习。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我先放手让学生去做,然后再让他们说答案。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一种是30°,一种是150°,一种是30°或150°”.究竟哪一种答案正确?学生们各持己见,这时我就让这三种答案的学生代表上讲台对自己的正确性进行讲解,最后学生都同意第三种答案正确。这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他们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质量。
生活如此,教育教学亦然。常常激动于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虽单纯,但随时有争论,有顿悟与发现,有深入与延伸,而当学生每每在“迷惑、惊诧和尴尬”之时,教师总是化腐朽为神奇,用自己富有智慧和灵性的巧嘴,化解了矛盾,冰释了“前嫌”,氤氲出一种适宜、舒服、愉快、高昂的课堂气氛。痴迷并浸泡在如此气氛中的师生是迷人的,课堂是迷人的,而与此相关的教育人生也是迷人的。
一、教学因巧用比喻而精彩
数学概念或算理,有时仅仅是几个字,但其背后永远站着“思想”。而“思想”在抵达学生的心田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更轻松、更自然的方式,而比喻无疑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学生总是把“商”写在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不够商“1”没用“0”占位,当高位不够商“1”没有将它与后一位上的“0”看成两位数再除,每一位都要移下来算;还有一些学生列竖式计算时商的数位与被除数没有对齐,这样也会导致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写……种种易错点,导致学生的出错率高,也让教师倍感无奈。
面对学生的粗心、马虎和懒惰,教师如果适时抛出一句:“我的地盘我做主”,提醒学生“0”有“0”的“地盘”,每一位“商”也有自己的“地盘”。还有教师抛出一句:“为什么我们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呢?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每一个数字都有自己的“领地”,不要指望有些数字会“飞得很高”。
教师如果经常性地这样强调“地盘”和“领地”的重要性,学生就会真正理解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才能理解到“站错位置”的“严重后果”。教育教学或课堂中,善用比喻,巧用比喻,就是要为学生的正确理解提供合适的切入点,如同河流从一个隘口冲出,那份开怀、那份敞亮,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走向纵身,变得开阔。
二、气氛因巧用幽默而融洽
学生与知识的“相遇和相知”,不仅仅是直白式的,也是幽默式的;不仅仅是单项灌注,也是柔风细雨似的点醒、浸润和启发。学生于知识的遭遇是否有最动情的触点,关键在于教师要给课堂或者教学注入更多的智慧。而这,离不开一点点幽默,离不开教师的舌绽莲花。假如教师总是呈现异彩纷呈的幽默语段,总是化腐朽为神奇,哪怕是面对最乏味的数学概念,课堂中也有惊心动魄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不少学生都犯过这样的“粗心”:竖式中能注意到余数,却常常忘记将余数写进横式里。如328÷7=46……6,有时被写作328÷7=46,面对这样的错误,一个教师这样引导:“‘46’和余数‘6’四兄弟同时去一个地方,‘老6’走得太慢,被甩在后面了,但‘老6’毕竟踏着‘46’两兄弟的脚印(……)追来了,大家可不能将‘老6’扔掉了哟(即别忘了写上余数),否则就不够‘兄弟’情义啦!”学生哈哈笑起来,大笑声中悟出了余数的重要性。
简单的几句话,但其中的幽默因子意蕴十足,既是对数学规律的总结,也是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唤醒、点燃和润泽,真可谓精彩连连。诗意的幽默,远胜于直面批评。如果教师总是说:“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余数跟你有什么‘仇’,你老是把它忘掉?”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三、教学因巧用名句而丰盈
新的课堂视角下,好的课堂或精彩的课堂,教师应说得更少、更概括、更精到。巧用经典名句,或许能做到这一点。巧用经典名句可以为教师的“平铺直叙”语言实现“美丽转身”。对于饱受诟病的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巧用经典名句,不仅显得必要,而且也是课堂因此而丰盈而厚重的方法之一。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时,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句子:“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引用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为了方便,节约时间,好多学生在计算特别是验算时不喜欢动手,而喜欢口算,而由此造成的错误率也较多,面对这样的懒学生,一位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引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句子:“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确,很多学生不愿去动手,喜欢用“口算”彰显自己的“快速反应”,但是就在这种经典名句的引导下,渐渐变得勤快,喜欢通过动手去杜绝口算中的失误,喜欢通过操作去理解知识的“花花果果枝枝叶叶”。
绍兴市长城中学
摘要 中学阶段是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主阵地,科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育 科学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科学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科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从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战场、主阵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本人结合自己在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氛围
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增进对所提问题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案例1: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呢?出示鱼的模型,或者直接解剖一条鲫鱼,告诉学生在鱼体内有一个充满气体的鳔,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鱼在水中的沉浮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通过引导,将思维链接到潜水艇的发明。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案例2:对“测定物质的密度”的探究中,按实验册中的做法,会有少量食盐水沾在烧杯壁,使食盐水的体积偏小,食盐水的密度偏大。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在我的不断鼓励点拨下,他们小组设计出一套不同于实验册中的方案,在测定食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食盐水部分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最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食盐水的质量。实验完成后,我叫学生做后面的“问题和讨论”,那位同意竟发现他设计的方案就在上面。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深刻和持久,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科学教材中,大多数物质的性质、制法,是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后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去做、去想、去查、去发现、去探索,或许能收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3:H2的实验室制法一节内容,教材是直接告诉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然后用演示实验验证。如果改成让学生自己同时用Zn、Fe、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总结出“实验室制H2用Zn和稀H2SO4反应为最佳”的结论,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到金属与酸反应能产生H2的规律,发展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注重思维能力,展现思维创新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必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制订了如下策略:⑴、不断扩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通过纵向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多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扩大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纵向思维好比在挖深同一个洞,而横向思维则是在试着到别处挖洞(爱德华、德波诺,引自《学习的革命》)。当定势思维把学生禁锢在一个思维通道时,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去挖洞”往往不失为创新的好方法。如爱迪生寻找电灯泡所需用的最佳材料,就采用了此法。⑵、训练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策略。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是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⑶、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策略。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一切外力作用突然消失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需要教师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作为一名专业化的科学教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问题注重宽广性。宽广性是指问题涉及的知识不局限于教材,应与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相联系,将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接触过的与科学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2、设计问题赋予动态性。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3、解决问题提倡探索性。提倡通过合作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丰富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和谐的教育环境,由于合作学习小组内提供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小组成员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思路和独特见解,彼此可以通过争论、辩驳,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他们主动探究、大胆思维、不断实践,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