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范文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养结合存在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养结合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现状,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高职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把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一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其具典型经验做法有:

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作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没有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虽然校企合作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2、合作缺失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使校企合作双方顾虑重重。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及义务,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

3、校企合作的利益难以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受到明显收益的无疑是院校本身及其在校学生。而企业所得到的利益则体现为获得了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然而,一部分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致不愿意长期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对策探索

1、应加强相关的法津、法规建设,完善行政职能,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法律法规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和协调;制订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以相应的减免,补偿其在资金、人力、设备使用等方面的付出,并对对成绩卓著者予以奖励等。要营造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方面,政府应承担向社会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责任,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力弘扬和普及劳动文化、创业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增加高职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使用的理念,可以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的方式,营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2、院校应在多方人士组建而成的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协助下,规范教学计划,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以及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献计献策。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的专家可直接参与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完善实施,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要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主动选择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入课题加以研究,真正为企业的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主动把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学校要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找准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点,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定位和生源结构,共同制定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对接,真正为企业输送所需要的职业性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

要主动参与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指导以及企业一线的学习锻炼,学习企业技术骨干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学校要主动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和社会上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适用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第2篇

1 问题

1.1设备较差:由于经济因素原因,检测设备落后陈旧,检测结果可比性差。质量控制达不到标准,无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可信的检验结果,使医院工作无法进行,从而也加大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1.2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能力有限责任心不重:目前,许多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配备不足,缺少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有些医院甚至从社会上招些不具备检验资格的人员,培训几天就上岗操作。由于他们技术有限,设备又差,患者进行的检测项目多为“一次性或一过性”,不能进行系统检验,无法得到规律性结论,导致检验科的检验质量提高不上去。

1.3检测试剂不规格,存放条件不合格: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面临病源单一,病号量少,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医院为了减少经济负担,在市场上购买一些不合格的检验试剂,有些试剂效期短,没等用完就失效了。但为了节省开支,使用失效试剂。从而严重的影响到检验结果的不正确性。这样不利于医院的医疗安全,还影响到医院和检验科在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度,更重要的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耽误了他们最佳的治疗时间。

1.4检验科的工作量太大:一般情况下,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太少。肩负着血液,体液,生化等所有检验科所开展的全部项目,不仅要完成全院的普通检查,还要参加急诊患者的标本检查。不但白天上班,夜间还要参加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的检验工作。工作任务量大,责任大。这样不利于提高检验的工作质量。

2 对策

2.1购置一些先进的检测器材:对那些检测设备落后陈旧的仪器,应该向领导反映,现在随着企业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家非常重视基层医疗这一块。医院可以申请贷款,来购买那些高质量先进的,符合本院规模的医疗检测仪器。

2.2加强岗前培训工作,提高医疗质量:检验科应该招一些,具有一定的检验职格,接受能力强的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由那些资历深,有经验的检验工作人员带领,培训合格的方可上岗。督促他们进行业务学习。还应挑选一些精干的检验人员,去上一级的医院进行进修,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骨干,来提高本院的检验水平,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室提供高水准的检验结果。

第3篇

一、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鉴定者作用弱化。

披露养老金的是养老金的管理机构,然而,对于披露养老金信息的管理机构会倾向于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是少披露或者不披露。于是鉴定养老金机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是养老金的信息披露作用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我国,鉴定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机构主要是国家审计署,然而在审计养老金会计信息时却有着很多的问题。这是因为由同级的审计部门来审计养老金会计的信息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一方面,不能保证对于违规的行为被完全的禁止,因为同级的审计部门往往和政府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另外,由于审计部门同时审计养老金机构的财政情况和专项基金的情况,这样的话就不方便进行合理的评价。因为一方面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养老金的管理机构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而专项基金是反应养老金的运转情况,而审计部门可能对这方面缺乏专业性。

(二)养老金会计信息需求者缺位。

我国企业年金和养老金所采用的信息披露模式不同,企业年金采用的是个人累积账户模式,账户管理明晰,并且被社会公众所关注,而养老金是企业主和员工委托养老金管理机构管理养老金,个人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对养老金披露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意识不强。同时,企业主和员工想要了解养老金的会计信息,也只能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获取会计信息,但是对于养老金管理机构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客观需要由一个第三方的权威机构来进行鉴定,这就会无形中加大企业主和员工的成本,可能会导致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需求的缺位。

(三)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的养老金会计的信息披露存在着许多的不规范现象,其中,会计信息披露渠道单一以及没有表外披露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会计信息披露渠道单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是封闭式的披露,养老金的参保人员无法真正的了解养老金的收入和运营等情况。表外披露方面,由于会计报表是针对大众所制定的报表,因此不能全面而完整的反映信息,表内的信息只能反映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总体情况,因此要全面而完整的了解养老金基金的情况,必须辅以相关文字说明才能更加准确使信息使用者了解情况。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意见

(一)强化养老金会计信息鉴定者的作用。

强化养老金会计信息鉴定者的作用主要的方面就是引入第三方的社会中介机构,比如具有审计职能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上可知对于养老金的信息鉴定者是政府的审计部门,而审计部门由于缺乏自主性等原因使得对于会计信息的鉴定存在弱化等情况,而当引入第三方的中介机构时可以使得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的审计具有独立性,从而能对披露的会计信息有着很强的鉴定作用。另外,可以对养老金的鉴定进行一定程度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良好鉴定能力的专业人才。由于对于养老金的审计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需要审计的人员具备财务、审计、税务、法律方面的知识。因此,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就会有很多的违规现象发现不了,从而使得对于养老金的审计知识流形式,因此,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呢,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专业水平是对于养老金有效鉴定的基础。

(二)培养养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的信息需求者。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养老金的管理出现问题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养老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缺位。因此,培养养老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从而发挥他们的天然的监督作用,是解决养老金会计管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制度的设计对于雇主和雇员作为养老金会计的信息需求者的作用无容置疑,首先,应当设计制度将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运营职能分离。应当将养老金的收支交给社会保险机构管理,而具体的养老金的运营则是可以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别进行处理。两者分开运营存在着许多的好处,其中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养老金的社会统筹账户向个人账户透支的情况发生,这样可以坐实个人账户,而公司的员工和公司都会成为个人账户的信息需求者。另外,可以成立民间的监督机构去监督和养老金的运营和收支情况,由于公司及其员工的力量比较分散,难以更好的监督,因此,设立一定的民间监督机构可以使得分散的力量集聚起来。当然,建立民间的监督管理部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是必不可少的。

(三)完善养老金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者需要的养老金会计信息也不一样,因此面对着不同的信息需求者,统一和单一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方面的披露的思路,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养老金会计信息的报表附注要完善而明确,包括基金的欠缴明细表、收入明细和之处明细以及基金中划归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的明细表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北京市;养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83

1引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 315 万,占总人口的 234%[1],这说明北京市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呈现失能化、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2013年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为北京市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2]

传统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模式中养和医分离,忽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等医疗问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兼顾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老年人养老提供高效、有品质的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3]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主体为需要护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内容包括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医疗服务更侧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而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上,需要强调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打针吃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要有一流的水平。(位于北京昌平的泰康养老社区能够很好地体现医养结合的理念,配建以康复、老年慢性病为特色的专科二级康复医院)。B老服务包括老年人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精神心理治疗等。[3]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能够很好地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是向健康老龄化转变的关键之举。

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1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基本形式

(1)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这里我们所说的养老机构包括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包括各类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护理院、护理站。太阳城银龄公寓是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在公寓外独立设置医疗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按照程序免费享受体检、理疗、健康咨询等服务。[4]

(2)养老机构内配套设置医疗机构。这一形式充分整合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轮班到养老机构巡诊,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救助。双井恭和苑老年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并在老年病和康复医疗方面有着比较早的历史和经验。

(3)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与医疗机构合作、签订协议。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康复医疗、理疗,大病恢复期的老人提前预约复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北京朝阳门街道东篱敬老院定期开展健康门诊,为院内老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5]

212资金筹措方式

北京市政府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营利性机构,少部分来源于社会力量,比如社会福利彩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个人、企业参与到这一模式中。对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减免老年人医疗服务费用。[6]

213组织协调性

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涉及民政局、卫生计生部门、人设保障部门等多个组织,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会商协调机制和联合审批制度,充分做好对接工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7]

214政策联动性

当前,北京市关于医养结合这一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相对完整,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6],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随后2014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并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6]

22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221医养结合的政策效应甚微

首先,在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但是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没有颁布配套措施跟进和调整,法律衔接不够,出现断层,效果甚微。

其次,医养结合这一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需要长期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只能报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一直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没有这一方面专门的险种。

最后,对于民办非营利企业,在床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以及税费优惠上,北京市政府的补贴政策收效甚微,扶持力度不够,限制了北京市养老产业的发展。[6]

222医养结合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并不是单一的,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个人,但是在供给主体的协调性和机构间的资源整合效果却存在问题。

第一,就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性来说,主管部门是民政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人社部门负责管理医保定点事宜,发改委主管医疗服务定价。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由于涉及主体较多,多元化的格局牵涉到多方利益,在职能上难免重叠交叉,在管理上也易断层和缺位,这给医疗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带来了很大困难。[7]

第二,医养结合资源的联动性弱,北京市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政府虽加快更新和调整,但是仍然适应不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三级医院大多为独立和配套设置,虽然自身实力雄厚,在参与医养结合的积极性上还有待提高,就算参与其中,参与的医疗工作也十分受限。

第三,在床位供给、服务定价上的不合理。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存在严重的缺口,同时,入住率也低,公立机构收费低,但是服务水平差,大多数老人不愿入住,民营机构收费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医疗和养老资源的浪费让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留。

223信息供给面窄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他们对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

另外,在对这一模式的宣传解读方面,不够准确,信息的更新和覆盖面不够,网络宣传的方式虽然波及面广但是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所以应该开辟更多的宣传方式,让更多人的老年人和家庭了解这一养老方式。

224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到位

在关于医养结合的法律法规上,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有法律支持,但是北京市政府并没有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医养结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缺位现象。一方面,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存在难度。

225资金筹措存在困难,筹资机制还未建成

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性质,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政府和社会力量,养老机构内要设医疗服务机构,机构运营、人员调配、设施配备都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养老机构一直都是微利经营,这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综合实力强、功能较为全面的三级医院一般把盈利放在主要地位,养老机构盈利水平低,三级医院一般不会主动合作。

226人才供给体系不完善

在人才招聘和发展前景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基本不占优势,由于学医疗护理的时间成本较高,这些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或者是应聘人员更愿意选择普通医疗机构,因为这些机构能给他们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相反,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服务机构内,他们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以及发展前景都受限,这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4]

227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北京市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健全的监督评估体系为支撑,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包括机构和老人两个方面。在机构的监督评估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司其职,但同时职能又紊叉,在管理标准和养老服务标准上不统一,这样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可能会使同一个老人在不同的评估标准下进入了不同的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也受到阻碍;在关于老人的监督评估体系中,主要是以老人的身体状况以及资质条件为评估对象,要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服务内容。

3北京市医养结合B老模式的对策分析

31加强医疗和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311规范投资管理和机构运营,统一服务标准,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手段

民政部门应该引导相关机构配合研讨并制定统一的服务、运营、管理和评估标准,各机构和相关部门可总结归纳交叉重叠的职能,再根据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之后进行推广和实践,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12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

欧美很多国家进入老年化社会比较早,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标准化设计上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机构主体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

313对服从标准化工作的机构给予奖励

北京市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多以星级评定,可以在此基础上给予资金鼓励和支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2提高服务人员质量,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和教育

321全方位地引进专业技能和心理基础教育培训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在传统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还强调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所以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并制定考核标准,让护理人员更好地引导老年人愉快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22政策扶持应用型人才

我国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处于断层区,国家应该在这一层面实施优惠政策,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比如在职业学院或者本科教育中新开一些相关专业(如老年护理学,康复医疗学),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23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家应该在这一方面引入编制或者提高薪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来养老机构工作。

33为医养结合提供制度化规范和法制化保障

医养结合是一个比较新的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行和完善,关键在于:一要立法,二要制标。第一,完善激励机制,政府可采取财政补贴制度、报销制度、税费优惠政策,调动服务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立法,将医养结合的参保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有明确的法律保障会让这一养老新模式发展的更加顺利;第三,建立管理体系,防止各部门“什么都管”和“什么都不管”的现象发生。

331完善监督和评估体系

严格准入机制、服务标准,各主管部门在统一评估标准的前提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进行规范,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尤其关注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同时建立监督和评价体系,优胜劣汰,让不达标的机构退出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职责和监督方式。

332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制度强有力的后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我国老年照护保险发展的迫切需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出台相关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的法规,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医养结合法律法规。

333建立长期护理制度

北京市政府应积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中增加护理险种,减轻老年人的费用负担,同时,扩大报销范围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报销标准。

34在筹资、运营、服务方面全方位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341拓宽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医保基金作为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社会资本,将资金与慈善事业相结合,丰富筹资方式,为医养结合提供财力支持。

342鼓励能够自理的老人加入服务群体中

关注一些特殊群体,让一些可以自理还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加入服务群体中,北京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中有城镇低保户和失业人员的数据,可以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上岗。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员缺口,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43引入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京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府资源,高校教育者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加入养老服务的组织中去,可以建立高校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学生组织志愿者社团,为老年人服务,同时给予相关奖励并颁发证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0]

34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微信平台和丰富的网络平台与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对接提供机构供应商,另外政府或者机构可以选择形象好的明星代言,扩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名度;在思想意识上,可通过举办讲座和公益广告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养老模式。

345利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北京市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对于社会兴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o予运营补贴、税费补贴,养老机构内设护理院、医务室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应该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养老机构外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走“政府主导,社会捐赠,市场化运作”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21(9):129-36

[3]黄佳豪,孟P“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4]杨会英,彭嘉琳,李放北京市23家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5,8(1):36-39

[5]徐京北京市太阳城打造四种养老模式[N].中国老报,2008-09-18(003版).

[6]庄昱,张拓红,陈鹤国家和北京市医养结合政策现状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14-17

[7]王长青,毛鹏远,陈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医养结合资源的多重整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342):946-948

[8]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AC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5,36(932):78-88

[9]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20):77-81

第5篇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第7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养老资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龄化进度加快,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总人口超过13.6亿,其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而通过近十几年来研究发现,我国养老主要以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模式为主,且都存在一些问题。以社区养老为例,社区养老目前在逐步转向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但仍然存在着社区资源与养老需求供不应求的现状,在社区人员管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二、社区养老,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

1.社区养老的概念。“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同时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在家里并能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还能得到社区有关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的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2.供给与需求相关理论概述。供给,指把生活必需的物资用品,财产等给需要的人使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该学派主张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以及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人类的需求层次提出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杭州市社区养老供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杭州市老年人口情况。通过2016年浙江统计年鉴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市共有老年人口1524267人,其中上城区有95234人,下城区有100906人,江干区有94379人,拱墅区有82200人,西湖区有116339人。随着杭州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在十二五时期全市老年发展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以及失能化的“四化叠加”趋势,而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也随之不断地增加。预计到2020年,杭州市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达到180万人以上,老年人口约占杭州市总人口的24%以上,而80周岁及以上高龄人将会突破30万,与此同时还会在原来“四化叠加”的基础上加剧家庭小型化以及少子化趋势。

2.杭州市社区养老需求情况。以杭州某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访谈以及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得出:老年人对于社区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需求,家政需求以及医疗需求等方面以上门服务需求为主,其中对于家政需求里的清洁打扫需求高达35.8%,而对于送餐上门以及买菜购物的需求则分别达到了27.9%和29.9%,在医疗需求方面则主要以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为主,而这其中对上门测量血压的需求达36.8%,对于测量血糖的的需求则达到了36.3%。针对以上的结果表明,该社区的老年人口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十分可观,而且对于需求服务的要求较高。

3.杭州市社区养老供给情况。由于杭州市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政府以及社区各阶层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面对逐渐加快的老龄化进程,在“十三五”期间,杭州的重点养老服务业规划项目就有十四个,截止2020年底,杭州市计划打造200个面积较大,功能齐全且具有10张及以上日托床位和餐饮功能的综合型养老中心。而民办方面则要求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同时护理型的床位比例不得低于60%。杭州市政府不断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于2016年新建了641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新改扩建50家400平方米以上,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杭州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建设发展,已经搭建起相关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监管平台,开通了杭州市内的智慧养老服务热线。同时杭州市人力社保局还积极支持与鼓励培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支持民办专业人员培训机构、在杭高校护理类专业与职业学校对于该方面的招生,为全市提供养老服务就业岗位约8万个,以此来共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进步。

4.供需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鼓励学校和企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但老年人层面的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方面仍有较大的缺口,社区养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4.1现实存在的医疗需求与社会医养服务供给差异大。老年人本就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看病难的情况更是不利于他们的养老。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医养结合的并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社区老年人的认可以及配合,专业人员提供的上门服务,而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人员是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才可以达到推行社区医养结合的目的,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老年人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同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专业的了解,从而进行记录在案,对症下药。

4.2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过少,且专业程度不高。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有耐心且细心并在专业护理康复等专业化方面专长的人员,对于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我国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在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才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仍然需要加大对专业性人员的培养以达到社区养老的需求。

4.3社区老年活动单一,设备资源不齐全。对于社区老年人而言,精神层面的满足同物质层面的满足都很重要。有些老人因为外在原因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子女后代,而有些老人因为丧偶的原因而选择独居。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内心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不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社区设备不齐全更是严重影响到了老年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其活动的多样性。

4.4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认可度不高,老人参与度低。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部分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对其认可程度不高,从而拒绝社区养老服务,导致社区养老工作的开展存在难度和阻碍。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不够完善,不能全方面的满足老人的需求,导致老人参与程度不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提供的建议及策略

1.加强社区医养护建设,积极宣传健康养生知识。在社区里推行医养护的发展建设,让老人在生病时可以及时得到治疗,在平时也能得到定期的健康医养服务,政府需要大力构建智慧医疗的平台,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社区则应该经常性举办健康养生知识宣传的活动,让老人在了解自己健康方面问题的同时注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还能保持心情的舒畅。

2.政府放宽政策推动政企结合,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政府对于社区养老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可以和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使企业按条约办事。同时积极支持民间企业开办专业性培训机构并给予补贴,扩充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引进医护专业人员进行上门服务,合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可用资源。在社区内可以建设小剧院,每周定期在剧院播放老人喜闻乐见的节目视频,或是鼓励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节目表演,以实际行动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3.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化规模化发展,构建杭州特色服务模式。杭州的各个城区以及县、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老年人经济收入和经济承受能力也不相同,文化接受程度也不相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区的地域条件、发展情况及老年人口的需求缺口,同时预测该区域未来的发展前景,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进行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4.定期开展家庭性活动,定期和老人进行良性访谈。社区开展家庭性活动,邀请社区老人的子女参加,有利于老人与子女后代之间培养感情,弥补因外在原因不能相处的遗憾,社区积极走访老人家庭,对每家每户老年的情况能详细了解并记录在案,针对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让老人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晚年幸福感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王花玲,陈雪萍,刘炳炳.杭州某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J].健康研究,2017,38(1):22-24.

[2]高丽静,高凯东.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状况调查及对策:以杭州市为样本[J].未来与发展,2015,(07):35-40.

第8篇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单位;利弊

所谓基本医药,主要指满足基本医疗机构的发展需求,适宜调整药剂类型,确保供应完善、价格合理,患者可接受并认可的药物。在我国十六大与十七大中,已明确规定“建立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并将此作为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以下将结合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的有利因素

1.1提高临床指导用药的合理性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疾病而死亡的患者中,至少15%左右的死因不是源于疾病,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因此,临床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政府、医院、患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了让更多人们获得基本医疗改革制度带来的优势,保护患者切身利益,当前WHO已经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根本的国家基本药物,推动临床合理用药的规范性发展。以我国医疗状况来看,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多种多样,尤其是“以药养医”现象严重。医生缺乏对药物信息的客观判断,可能选择了信息不可靠的供应商,时常发生药物短缺现象;再加上抗菌药、注射剂的滥用,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1]。通过推行国家基本药物,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以药养医现象,另一方面可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药物信息,确保临床用药质量与安全,更利于临床药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1.2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推行基本药物,不仅利于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同时对用药费用问题也有所规定,与控制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目标相一致。国家通过统一招标采购,制定药物指导价格,并逐渐推广医疗机构药物的“零差率”销售举措,可有效控制药物费用,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另外,还可改善临床医师在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对用药的过度依赖,减少疑惑。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药物特点来指导用药。

1.3强化医德医风建筑一直以来,基层医疗单位的“以药养医”状况猖獗,严重依赖药品差价,“大处方”问题屡禁不止。在基层医疗单位,药品回扣与开单提成现象十分普遍,从药物和基层医疗单位、医生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2]。通过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医疗单位运行的“公益性”,降低医务人员的压力,提升医疗道德。

2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的问题

2.1合理用药规范不明确如何在临床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是一项专业较强、较为复杂的工作。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药品,值得深入思考。推动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不能简单的执行命令,更重要的是结合临床实际。如果一味选择基本药物治疗疾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即使在基层医疗单位,也存在基本药物无法治疗的病例状况,再加上不同医疗机构面对的患者群有所区别,治疗中需要的基本药物比例也千差万别[3]。同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的确定也存在一定困难。

2.2基本药物制度不完善当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以及药源性疾病非常严重,经常出现不合理的处方或者临床滥用药品,尚无相应的控制措施与制度手段。由于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费用,同时也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增多。尤其是激素类药物、抗菌类药物等滥用行为,屡禁不止。随着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不利于树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良好形象。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基本药物监管与评估体系,基本药物的遴选与使用环节不相符,难以贯彻落实各项制度,为基本药物的推广与使用造成阻碍。

2.3基本药物宣传力度不到位首先,一些部门还没有认识到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的重要性,对于执行制度、完善推广工作没有任何进展,支持力度不足;其次,患者缺乏对国家基本药物的认识,往往将基本药物与便宜药等同,不认可基本药物的治疗效果;再次,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使用等各个环节中,相关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识性不足,尤其在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对基本药物的认识少之又少[4]。

3相关建议

3.1构建合理的基本药物使用体系若想实现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离不开制度、规范以及监督体系的支持力度,形成系统性管理,提高基本药物的临床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完善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体系建设,杜绝基层医疗单位对药物的不合理利用、过渡利用,客观分析药物应用的总体效果,并以此作为考核医生业绩的根本依据,让医生更多地关注病人与病情。(2)加强医生行为规范,构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治疗范围及用药规范等,尤其加强对基层医疗医院的处方行为管理。(3)加强监督与控制。在信息化时代,应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代化建设,可设置专门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管理模块,对医生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到临床医生,以此作为考核的根本依据,或者直接指导临床诊断[5]。(4)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医生用药意识,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合理使用药物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3.2加强遴选工作的规范性有关国家基本药物的目录遴选与推广,需要一系列的循证评价、证据收集等,不断强化制度,包括遴选目录的标准、审核推荐草案、药物的推荐与展示、构建药物数据库等。尤其注重对药品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详细规定流程、方法及指标等,与世界各国卫生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完善药物评价体系。我国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期,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实际,适当修改与国情相符、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3.3全面开展宣传工作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合理用药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努力:一方面,强化基层医疗单位相关人员对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重要性,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医疗工作者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切实执行。认识到使用基本药物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水平[6]。因此,做好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基本药物推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加大宣传力度,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讲座、传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受众认识到基本药物的优势,普及用药常识,构建良好的医患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志豪、窦炎章.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0(13)

[2]单楠、傅鸿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抗生素使用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2011(11)

[3]高开焰.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J].安徽医学,2010(4)

[4]雷明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双诊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3)

第9篇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经济运行机制 完善策略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最为显著的问题,即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代表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因此,医疗卫生体系的相关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创新观念与手段,以便尽快解决公立医院中收支失衡、财务管理效率不佳等问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一、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研究人员对上海市、南京市、北京市等几个地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显示,多数的公立医院都存在着财务运营效率低、“以药养医”情况严重、医疗费用增长快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影响着公立医院公益性作用的发挥,以及经济运行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公立医院运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以上问题的重视,并加以思考与分析,以供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第一,财务运营效率低。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在进行制度的改革,以便适应新形势。在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医院将发展重点放到了医院公益性作用的发挥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上,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关注度不够,从而导致医院的收入较低。另外,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未能针对公立医院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财务收支结构,对卫生资源的消耗明显超过其他资源的消费,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水平,但是也提高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成本,造成医院财务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二,“以药养医”情况实际存在。医疗改革在进行,国家医疗政策改革也在进行。国家在相关政策中对医疗药品的加成率加以限制,目的即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但是,相关政策的改革收效甚微,并未能有效地促使医院节约药品支出,很多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不断增加药品的支出,以弥补医疗卫生工作收支失衡问题。因此,在药品差价逐渐减小的形势下,公立医院依然在利用药品收入作为医院的主要补偿渠道,医药养医的情况仍然存在。据调查显示,公立医院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结构比例严重不合理,这种情况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调控力度不够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第三,医疗费用增长快速。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重视度的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的发展迅速,其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公立医院生存能力逐渐增强,使其市场化的特征逐渐显露出来,这与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是脱不开关系的。目前,国家公立医院多是城市级的大医院,这类医院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引进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增加与完善医疗卫生设备等资源来提高医院的社会形象,从而促使病患前来就医。过度地提高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成本花费,使医院成本控制效率下降,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估做得不到位,也使医院的经营呈现盲目性特征。因此,很多医院逐渐提高医疗费用,以补偿其他项目的花费,这种情况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起到负面影响。

二、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

基于以上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问题及其成因的研究与分析,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以促进公立医院健康长足发展。

第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即是其公益性。但是,在公立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是以企业化方式运行,这种情况下,医院对自身的收支情况必须做到严格的规划与管理,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政府的资金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医院收支上的不平衡,但是其投入较少,并不能有效解决公立医院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公立医院还担任着社会公共卫生的职责,对公共卫生的安全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据调查,公立医院每年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投入是其他医疗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造成公立医院财政吃紧问题,影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率。

第二,国家政策影响。国家对公立医院药品差价的管制,使其药品加成率逐渐下降,这对公立医院的药品收益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虽然,一些公立医院依然采用以药品收入开进行医疗收益补偿,但是其效果不甚良好,公立医院的收支结余减少,使其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受阻。另外,国家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制约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公立医院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使医疗体制改革进行不彻底,也使医患的紧张关系得不到缓解,从而影响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

第三,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医保制度已经实行5年有余,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医疗服务,但是医保支付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医保扣款难以实现的形势下,公立医院未能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与管理制度,从而使医院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造成医院总收入减少问题。另外,薪酬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国家对公立医院医疗人员的财政补贴逐渐提高,很多医疗人员的实际收入与工作量不成正比,引发公立医院医疗人员费用提升,扩大医院收支比例,不利于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

三、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策略

在2010年开始,我国对公立医院进行试点改革,以期能够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效率、加强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力度、健全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等方式,来不断完善其经济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证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评估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状况。自2010年起,我国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对试点公立医院的进展、成效、经验、问题等进行全面地调查、评估与分析,并推行医药分开、法人治理机制、医保付费机制等策略,以提高公立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保证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如,医药分开制度下降医疗服务费适当上调,药物费用适当下调,转变了公立医院的收费模式,不仅使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解决了“以药养医”的问题,促进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

第二,加强政府引导力度,提高财政补偿投入。政府在促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公立医院完善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积极加强引导的力度,并提高财政补偿的投入数额,以此来帮助公立医院合理化收支结构,从而达到有效经济运行、、平衡收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来说,政府的引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产生过度医疗等问题,以此保证群众看病的效率与利益;以药养医是公立医院发展中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以此促进医院节约、合理用药、合理医疗,提高公立医院收支的平衡性,促进医院经济运行。

第三,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全面强化财务管理。公立医院在接受政府的投入之外,还需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尤其是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力度,以全面的财务管理了平衡收支,促进经济运行。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医院财务部门可以采用零基预算与固定预算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强预算监控与执行的力度,从而保证预算制度的落实;成本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各方面的成本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规范成本核算流程,编制科学的成本核算报表,以为医院的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绩效管理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财务预算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必须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并加强风险管理力度,从各个方面进行绩效管理,以保证财务预算目标的达成,进而为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条件。

第四,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公立医院的主要特征即是其公益性,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改革,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性质也主线凸显出来,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提高对医院管理的重视,并创新医院管理模式,在保证医院公益性的基础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据研究与实践得出,目前较为有效的、创新的管理模式是挣值法,即将项目管理、项目成本以及项目质量相互统一,以成本管理为基础、绩效管理为导向、预算管理为主线,进行强化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财务预算目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公立医院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有效医疗的基础上,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改革的重点,相关工作人员必需提高重视,积极分析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创新改革观念与手段,调整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公立医院收支平衡,促进公立医院公益性、经济性的双重提高,进而促进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李淮涌,吴乐山,雷二庆.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博弈分析和机制选择[J]. 医院管理杂志, 2010,12(05):243-245

[2]顾玉娟,沈 慧,王立义.上海市某区不同类型二级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与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社会科学版), 2011,31(04):69-70

[3]屠海波,宇应涛,张永生.医院医疗经济运行分析方法的探讨[J]. 中国卫生统计, 2011,50(03):93-95

[4]袁 杰,敖检根,朱建设,刘 崧.江西省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现状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10,47(02):120-123

[5]陈少贤,汪 唯,彭晓明,张衍浩,吴少林.广东省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与发展状况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08,77(02):124-126

第10篇

一、认真学习,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国家一系列有关医药改革的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性,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包括全体社区居民,着重服务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我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工作者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医药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水平,获得社区居民的拥护、支持和满意。要加强宣传,使每个社区居民了解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的与作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中的声望,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建设,完成国家新医改工作任务

我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自身建设,摈弃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突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我们通过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逐步缩小不同制度差距,推进不同制度衔接,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探索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切实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们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群优先的卫生保健需要,确保任何时候个人和社会都可以承受的价格接受医疗服务。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们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4、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解“以药养医”。我们探索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有效途径,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规范诊疗行为,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破解“以药养医”的难题。

三、创先争优,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我们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创先争优为契机,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升中心形象,促进卫生服务事业发展。

1、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一是优化门诊化境,在预检处增设叫号服务,使门诊病人有序就诊,确保诊室安静、优雅。二是简化门诊流程,实行先就诊后挂号、收费、取药,减少病人往返排队。三是落实便民措施,在候诊室设茶水桶、一次性杯子、便民伞、针线包,方便病人。

2、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一认真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各种操作常规,规范病史的书写和查对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定期对各业务科室进行质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质量合格。三是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三合理”治疗原则。

3、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一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使医务人员树立理想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能够自觉抵制各类不正之风。二是制定完善医德医风制度规范,抓好医德医风考评,落实规范服务,确保廉洁行医。三是深入开展行风专治管理,严禁乱收费、大处方、索要红包、礼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违规行为,促进行风建设。

4、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主动接受社区行风监督员的督导,努力做到“群众满意”。一是病房、门诊定期进行满意度测评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监督作用。二是定期召开社区行风监督员会议,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整改。三是经常对各科室开展行风自查自纠活动,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持续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四、落实措施,明确新医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Android系统;宠物医疗平台

随着饲养宠物的热潮在我国兴起,宠物产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这一产业逐渐发展出以宠物养殖、宠物食品供应、宠物医疗、宠物美容及其他相关附属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中宠物医疗尤为重要,其不仅需要宠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配备必要的医疗器械等硬件设施。宠物医疗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在我国目前的宠物医疗绝大多数基于线下操作,线上平台少且功能不完备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宠物医疗平台设计方案。

1 Android技术与理论

Android操作系统是一个由Google和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的针对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3]。通用的开发语言、公开的源代码、开放的平台及它提供的强大的开发环境和工具等特点,为开发人员和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Android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Android平台采用软件堆层架构,主要包含3部分:底层,中间层,最上层。底层以Linux内核工作为基础,只提供基本功能,由C语言开发;中间层包括函数库,虚拟机和应用程序框架,由C++语言开发;最上层包括各类应用软件,以Java语言作为程序编写的一部分。

2 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分析

“萌宠医盒”App是一款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产品,基于目前逐渐发展的宠物消费市场,将此款App的功能板块主要分为萌宠医盒、宠物、主人三个专区。

“萌宠医盒”专区为App的核心模块,设有诊史、问诊、萌秀、萌城四大宠物专属服务。点击悬浮按钮,将会弹出我的诊史、关注诊史、回到顶部等辅助功能。宠物专区有宠物个性化设置,实时健康状况栏,今日体验,健康日记,附近,提醒,联萌,精选,宝宝粉丝,扫扫关注它,养宠百科,科学训宠,宠物婚礼季等功能,帮助我们能及时了解萌宠的动态。主人专区有用户个性化设置,会员,疾宠急问,特约医生,约宠俱乐部,我的养宠笔记,摇一摇,我的留言板,高价求宠,设置。用户可上传主人和宠物的照片,主人的联系方式等,方便宠物主人的信息交流。

2.2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系统的必要性能。系统应能及时而且准确的根据用户权限及所输入的信息做出响应。由于本系统的查询功能对于整个系统的功能性能完成举足轻重。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保证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系统环境需求分析

为保证系统高效运行,对支持软件开发的硬件的作了一定要求。如表1所示。

表格 1 系统运行环境

序号 名称 要求

1 内存 2GB

2 处理器 2.2GHZ双核处理器

3 硬盘空闲容量 100GB

4 操作系统 Windows 7

6 运行环境 java环境

7 数据库服务器 MYSQL数据库

2.4安全需求分析

评审系统中涉及许多的用户的个人信息,系统要保证用户的权限,禁止数据非法更改。系统要提供方便的手段供系统维护人员进行数据备份、日常安全管理、以及系统意外崩溃时数据的恢复。同时系统还要保证对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一致性。

3 平台实现

3.1 Android开发平台搭建

开发软件:在windows平台下[4],Android开发平台需要的软件包括 JDK1.6 、Eclipse IDE、Android SDK 、ADT。运行jdk安装程序,第一步设置环境变理。在“计算机”右击 “属性”“高级系统设置”“环境变量”“系统变量”,配置 PATH、CLASSPATH、JAVA HOME中的变量,第二步测试安装是否成功,“点击开始菜单”“运行”,输入cmd进入命令行模式,输入“java-version”,如果显示版本信息,则说明安装成功。

3.2具体功能实现

主界面设计,展现是由PESlidingPaneLayout加载两个帧布局。slidingpane_menu 是侧滑菜单界面,slidingpane_content是主界面。SlidingPaneLayout也是系统支持的高级控件,是Android团队在2013 google IO大会期间更新的Support库(Version 13)中新加入的重要的功能。它支持左右滑动菜单,和SlidingMenu相似。PESlidingPaneLayout是重写了SlidingPaneLayout,使之具有类似于qq的侧滑效果。

slidingpane_menu 是侧滑菜单,左侧滑出从上往下依次是宠物个性化设置,实时健康状况栏,今日体验,健康日记,宝宝粉丝,扫扫关注它,养宠百科,科学训宠,宠物婚礼季等模块。右侧滑出用依次为户个性化设置,疾宠急问,特约医生,约宠俱乐部,养宠笔记,摇一摇,留言板等。其中图像设置采用开源的第三方控件CircleImageView,该控件是 一个圆形的ImageView。扫一扫采用了第三方条码图像处理库zxing。

诊史功能设计,宠物诊断日志。每条日志动态有宠物状况,医生诊断,宠友建议功能,是重写了Dialog。日志列表是用Android listview 控件显示,重写listview使日志列表具有下拉刷新,上拉加载的效果。

问诊功能设计,设最佳医院,精品医生,内行宠友的动态区,点击即可开始就诊,询问,互动。动态区重写了linearlayout ,点击可隐藏栏目。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移动电商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宠物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宠物医疗与移动电商的有机结合非常具有实际意义[5]。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宠物医疗平台,为宠物医疗的发展提出了一条互联网思路,对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佳琪. 移动远程医疗平台的探索:几种开源平台介绍[J]. 程序员, 2010, (12):124-125.

[2]朱文炳. 我国宠物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 当代畜牧, 2014, (12):89-90.

[3]卓炜. 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及应用的探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3):104-104.

[4]孟晓龙. Win7系统下Android开发平台的搭建[J]. 科协论坛, 2011, (8):72-73.

[5]王赫. 宠物中国:宠物电商移动化[J]. 创业家, 2014, (9).

作者简介:

第12篇

编者按: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但是,医疗费用偏高,难道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近8年来,我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都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此指出,各级各类医院要杜绝不合理收费,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加群众负担。

医疗费用畸高,普通群众看病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此,老百姓虽怨声载道却无可奈何。难道医疗费用偏高全是医院的责任吗?

这样说,并非无根无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谈到药价虚高时说:“药价尽管涨了几十倍,但你去查查,肯定没有超过国家的最高限价,也就是说,再贵也是合法的!”这说明什么?说明高药价原来有“最高限价”在撑腰,药价虚高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了。医院当然要追求经济效益,既然政府的“最高限价”允许,医院当然要抬高药价。

所谓“最高限价”,肯定要给制药厂留出利润空间,给流通环节留出利润空间,给医院留出利润空间。而众所周知的是,眼下,不管是大型的药厂、医药公司,还是大型医院,大多与各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就是政府部门(如卫生部门)直属的。如此一来,“最高限价”首先考虑企业的利益,忽视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就不难理解了。

医院的诊疗费用畸高,其情形也与药价虚高相似。医院的诊疗费用,都是经过一个地方物价部门和卫生部门核准的,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医院收费不合理,其实包括了政府部门定价不合理的因素。这当然又和有实力的大型医院多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医疗费用过高,医院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医生收红包),但最终还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在目前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医药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政府部门不下决心,不采取有力措施拿现有的利益格局开刀,那么医疗费用偏高、老百姓看病难,自然就会变成一个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有人说,“老百姓不敢看病的重要原因是医药费用上涨太快”,“药价不合理首先是因为政府定价太高”,这些观点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按照这个观点进行宣传会误导群众,使改革走弯路。

药价虚高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

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行业是竞争性行业,行业的发展必须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价格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和调整。

回想近十年来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应该肯定政府的初衷是好的。政府多次修改“定价规则”,进行了16次大规模降价,降价品种和规格成百上千,预计金额超过百亿元,但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据中央电视台几次采访群众,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感觉!”还有群众反映某个药品出厂价4元,招标中标价25元,医院卖给患者狂涨到76元!这是事实,实际上,还有比这个例子更严重的涨价现象。群众反映药价贵是有道理的,表面上看是定价不当,但本质上是政府价格机制问题,存在“招标药政府定价”现象。机制不改革仅仅在定价方法上做文章,再降16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不会满意,企业更不满意。

政府降价、招标压价、医院要利、医生要费,而企业还要承担原料全面涨价,GMP改造等沉重财务压力,明知低水平仿制会带来恶性低价竞争,又一时扭转不了当前局面,企业生存艰难。

据统计,2004年在生产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全国5014户生产企业利润增幅急剧下降,比前五年平均增幅低17个百分点。而且,历来高于全国各门类工业利润平均增幅的医药工业,2004年竟比统计口径工业平均利润低27个百分点,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8.81%,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名列全国第一的扬子药业利润率也只有10%,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如华药、哈药、石药、新华、鲁抗等,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17%~81%,有的还出现近40年来的首亏。降价打击了一批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制药跨国公司研发投入为15%~20%,中国只有1%;制药跨国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率超过20%,中国只有不到6%,如此状况怎么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坦率地说,许多企业为了生存,也用虚报成本的办法获取较高的定价,用“三改”(改包装、改规格、改剂型)的办法去争取重新定价,用技术和质量方面的理由申请单独定价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降价。虽然名堂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但降价实效并不大。这就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药价管理提出许多严肃而中肯的批评意见。

价格虚高的症结在哪里?

笔者认为,虚高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定价方法问题,无论是管出厂价还是管批发价,设定“最高限价”,还有“差率控制”、“顺加作价”及“差比定价”等,说起来都是“半斤八两”、“按下葫芦起了瓢”。问题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药品供给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能不能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

笔者认为,行政定价无实效,市场机制前景明。

看病贵的根源在于卫生改革滞后

以上提到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形成价格,那么是不是放开价格管理就能够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呢?不是!尽管定价机制存在问题,但它还不是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现行“以药养医”的卫生体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才是降药价的治本之道。

卫生体制改革有两方面内容十分重要。

第一,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确保医院和医生不是为了获利而开药。当前,回扣、红包及虚高定价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源头在现行的“以药养医”的体制。

据2001年统计,在药品增值过程中,工厂∶商业公司∶医院三者比例为176∶9.3∶504,医院占70%多,可见不解决医院补偿机制问题,追逐卖药利润来维持医院运转的局面很难改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低,医生收入低,这都是需要同步解决的问题,采取“疏堵结合”的政策才是良策。否则,“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也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

医疗卫生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和成绩。但由于卫生体制问题太复杂,涉及千家万户与社会稳定,所以改革进展缓慢。

第13篇

循着线索采新闻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原本再自然不过的亲情问题却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中尤显严峻。2011年,《老年法》修订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此规出台,反响不一。为人父母者,有人赞好,也有人不以为然;年轻人则很多通过网络大吐苦水,常回家看看不是不想,关键是没假、没钱;有法律专家也认为,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笔者选择了春节和中秋这两大中国传统节日,走访城区部分家庭、福利院和社区,发现新规还是带来了一定的正效应。如城区某个家庭,全家36口从全国各地赶回为老寿星拜寿,四世同堂共度新春;中秋当天,市福利院不少老人被子女接回家共享天伦之乐,感受家庭温暖;泉口街道金象社区建立起“空巢老人子女QQ群”,定期上传老人生活的图片、视频,方便外出务工子女及时了解家中老人近况,与社区沟通联系。

2015年5月13日,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我国家庭发展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之后,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荆门市掇刀区卫计局对此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近20万元启动资金,按区、镇、村三级网络规划,分别在官堰社区、白石坡社区、麻城镇和麻城镇官堰村试点。要求根据各自医疗资源,选择全托养老、日间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照护模式,帮助老人实现“健康时养老、患病时就医、困难时有助”的夙愿。短短半年,服务对象达到近500人。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掇刀卫计局还将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整合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医疗器械和娱乐设施,让医养融合之路走得更远。笔者采写出3分30秒的《荆门试点医养融合,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一稿,在省台的《全省新闻联播》、《湖北新闻》和《焦点时刻》采用。

2015年8月,全国老龄办启动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首次实现全国全覆盖。问卷内容涵盖了养、医、住、行、用、娱各方面,调查结果将反映新时期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特别是困难老年人的民生重点难点问题。届时,又可顺着线索,及时跟进报道、深入挖掘。

平常之处寻新意

源自老人生活的一般场景,乃至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如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便可捕捉到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抓住处于萌芽状态但代表事物发展的新方向、新做法,挖掘出其蕴含的传播价值。

2012年的大年三十,作为值班记者前往荆门市福利院采访,得知近些年有一半老人选择留守过年,当年人数更是超过三分之二时,笔者陷入了沉思。千百年来,中国人习惯“养儿防老”,过去很多老人对老年公寓敬而远之,送老人入住的子女也被视为不孝之举。如今,入住人数增至两百名,范围也由最初“三无”老人扩大到需要和愿意入住的老人。思想观念转变的背后,与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政府加大养老投入、福利院功能配置人性化、管理服务提档升级密不可分,尤其与老人“认亲戚、陪过生、常问候”活动,让老人们感到在院比家更舒适,更能安享夕阳红。采写的《百名老人福利院里喜团年》和《福利院里的幸福晚年》,用事实反映新现象,颠覆传统养老观,被省台新闻节目采用。

在农村的现代化变迁中,不少农民逐渐认识到子女不再是唯一的依靠,通过“以地养老”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尊严和快乐。位于“世界长寿之乡”钟祥市西北部的长寿镇,60岁以上老人有2472人,仅35人入住福利院,其余年龄在60-80岁区间、身体健康的老人仍坚持劳作,自食其力。在他们眼中,土地比儿子更可靠,土地收益加上国家的养老金,养老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待年纪更大时,将土地流转出去,尽量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因此,现在农村老人担心的是随意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名义剥夺种地的权利,面临更无依靠的未来。

抑恶扬善传美德

近年来,好心扶起老人反被讹、因不让座遭老人暴打、老人口含染色剂行乞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成为舆论热点。以至网友发出感慨“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老人原先慈祥和蔼、善良宽容的形象仿佛一夜间被倚老卖老、为老不尊所取代。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不仅要对错误行为进行监察,更应通过宣扬光明面,描摹人性光辉,引导听众坚持善良和爱的信仰,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2015年1月9日,掇刀区白庙街道东站社区居民李金梅接孙子放学回家,走到五一路与东站路交会处,看到一位大爷摔倒在地。她和刚巧买菜路过的另一位居民王大凤赶紧跑过去,一起扶起了老人。现场众多热心人士也都围过来七手八脚地将老人抬到人行道上,两位骑摩托车路过的小伙子帮忙打电话报了警,李金梅则请东站社区主任联系医生。当询问老人情况,发现老人是名聋哑人。后用纸笔与老人沟通,才问清了身份。没过多久,白庙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东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也闻讯赶来,检查确认是因突发脑梗而摔倒,好在路人及时将其扶起,身体无大碍。随后,民警将老人送回了家。采访中,记者问及两位大妈为什么敢扶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当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觉得有人遇到困难,理所当然应该帮一把。据估算,我国每年有4000万老人跌倒,跌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全国人民曾为此争论不休,两位社区大妈和一群热心人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又如,京山县雁门口镇原吕冲村党支部书记黄从德61岁的遗孀吕友香,身患多种疾病,省吃俭用5年,代夫还清17年前的担保借款,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诚信婆婆",后被评为2014年度“荆楚楷模”。掇刀区麻城镇龙井村七旬老人李承雄和老伴,3年前因一场重病,花光了积蓄,吃起了低保。后来,老人以退休金上涨为由,两次主动要求退保,把好政策让给更困难的人……报道这些事例,弘扬善念义举,短时间内将正面报道转化为社会舆论,普及积极观念,彰显媒体责任。

纠正扶偏树新观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乐享丰富多彩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没有积极投入、踊跃参与的冲动。积累了毕生的知识学问、丰富的经验和宽广的人际关系,老人完全可以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泉口街道浏河小区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老小区,由于物业管理滞后,居民楼内外的环境卫生一直是个难题,2014年11月,退休职工张本雄组织居民成立了自管委员会,负责清洁工的聘请、管理、工资发放及设施维修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小区环境;白庙街道牌坊社区老党员江明清,年逾花甲、二级伤残,平日走路都困难,却乐于为了大家的利益甘当免费“跑腿员”,后在社区组建的“夕阳红说事会”中高票当选为负责人,乐此不疲地深入居民家中宣传政策、普及法律;荣膺“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湖北好人”的掇刀石街道虎牙关社区“和事佬”团队,是由一群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教师、老职工、老干部组成。他们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业,义务为居民排忧解难,近三年来调解的大小纠纷有300多起,做实事好事500多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对老年人来说,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不仅给社会增添活力,还能有效减轻老人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于广播而言,传递银发族正能量,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把年长者全都刻板化,看成是老弱不堪、给家庭或社会带来问题与负担的一群人。

聚焦热点引期待

笔者在农村调查中了解到,虽然一些年轻的老年人暂时选择“以地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还得依靠家庭养老为其送终。而部分子女孝道意识衰落,以致老人陷入了“老无所养”的凄凉境地。举一例,掇刀区团林铺镇姚庙村83岁婆婆张正英和老伴陈向翠,育有5男2女,儿孙满堂的两位老人却没能在晚年享受应有的天伦之乐。张婆婆8年前因车祸丧失劳动力,一直由老伴照顾。2014年6月,张婆婆又因心脏病住院,老两口多次找儿女帮一把,但子女或以老人没有给自己带孩子,或以自己出嫁等理由拒绝赡养。虽经村委会、司法所多次调解,一直未果。迫不得已,两位老人含泪走进法院,一纸诉状将七个不孝子女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他们承担自己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经过审理,法院当庭宣判7子女每月共同支付700元赡养费,并分别承担老人的医疗费用。宣判后,子女们当庭服判,而张婆婆却泪湿衣襟。

生活好了,孝道却丢了。在期待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普法教育的同时,也应大力提倡孝道,促进亲情回归,毕竟法理不能完全替代孝道。

相比农村,城市养老选择更加宽泛,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在公办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养老需求时,民办养老院迅速发展起来。然而,不管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民办养老院,都遇到同一问题:招人难、留人难。以民办养老院福寿居为例,护工多是城市四五十岁的下岗人员,或是农村进城打工人员,平均每个护工要负责8个老年人。因劳动强度大,专业技能要求高,待遇也一般,自2013年公寓开张至今,人才流失率在30%左右。

第14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绩效考核

当前,我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中心是由二级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如下:

一、组织管理情况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成立社区卫生中心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科室主任及专业公共卫生人员为成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制定实施计划,配置人员、设备和业务用房,责任落实到人。

(二)强化项目实施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年度项目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工作重点、服务对象、考核指标等。以新项目、新规范作为重点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保障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明确分工协作

以公共卫生科为主体,相关科室为协作,将公卫人员划分为小组,对辖区内进行分区服务。

二、资金管理情况

区财政按照国家对医改“统筹算帐、综合核补”的要求,坚持“核定经常性收支差、绩效考核补助”原则,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1)实行综合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根据核定的财政补助,结合单位收入情况,按定额标准编制部门综合预算。基层医疗机构所有收入上缴财政专户,财政根据其预算和绩效考核结果拨付经费。

(2)经费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按辖区内常住人口数编制预算。

(3)经费拨付。经费采取预拨制,执行按照进度由国库集中支付至中心。

(4)绩效挂钩。每季度按照标准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结果公示。年末根据全年绩效考核结果结算核补专项经费。

三、绩效考核情况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网底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功能,建立新型考核奖励机制。切断医药收入和职工分配奖励的直接联系,杜绝现行“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现象,建立起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兼顾公平、公正、公开、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

(二)考核原则

(1)遵循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不劳不得、效率优先、按岗考核的原则。

(2)建立以完成的工作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成本核算的综合考核体系,按月考核。

(3)建立以向重业绩、优秀人才和社区责任团队等关键岗位倾斜的奖优、罚懒、扣劣的分配激励机制。

(4)临床科室按完成工作的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分值,以本月中心可用于分配的绩效奖兑现每一分值,获绩效奖金;公共卫生服务科室根据国家规定配备一定数量公卫人员,以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指标为前提,按每月完成工作量为考核基数。

四、特色做法

(1)通过目标管理提高项目执行力。主管局领导与各中心主任签定目标责任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标要求纳入其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考核结果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与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直接挂钩,有力地推进了项目的实施。

(2)通过院社合作提升服务能力。近年来,主管局积极搭建平台,与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合作,聘请三级医院的主任参与社区中心的工作:定期为社区医生上课、到社区坐诊或为社区居民上健康教育课。通过以上活动,提高了社区医生的业务能力,缩短了社区居民与专家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使得三级医院逐步成为社区医院的门诊部、专家库,社区医院逐步成为三级医院的门诊部、康复部。

(3)通过第三方测评提高满意度。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项目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缩小人群之间的服务差异,提升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通过引进第三方考核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公证性。经过改革后的运行,社区居民对项目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通过传统医药提升项目效果。传统中医药简、便、易、廉在社区居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为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提高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利用率,积极打造中医药服务环境,深入社区大力宣传中医药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在健康养生、慢病防治中充分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如刮痧、艾灸、食疗、足浴等,使得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和知晓率逐步上升。

五、存在的问题

(1)项目规范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核定编制为11人/万人,实际在编人数远远低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的要求,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正常开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户分离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给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导致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和慢病管理的管理率、控制率难以提高。

(2)项目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平台和载体,随着项目内容不断增多和项目指标不断提高,其基础设施与设备等硬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督导考核的力度有待加强。

(3)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根据现行的绩效工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实行总量控制,在服务内容和工作量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公共卫生服务的量化指标难以确定,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六、今后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服务规范性。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真正掌握项目政策要求和管理规定,掌握项目的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要求,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第15篇

1 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并严控采购价格

对于医院需要采购的药品,在全省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内的,在省网公示的医药企业进行比价,通过对比不同厂家的相同通用名及规格的药品,选用质优价廉者; 对于招标外的药品,优选国产同类质优价廉药品,限制疑有促销的药品,从而控制药品费用的增长。另外,对于同一药品,尽量减少医院无理由频繁更换供应商,尤其是质优价廉的药品。因为在更换供应商时,可能出现药品供应暂时短缺,影响临床医师用药,如果供应不上,可能促使医师使用价格较高的药品代替,从而增加药品费用。

2 严格新药准入制度

近年来,许多新药不断上市。其中,部分新药的确是通过自主研发,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并申请专利权,因此价格昂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部分新药只是厂家通过改变药品包装、剂型、规格及复方组成等手段而成,而市场价格却高于原价数倍甚至十几倍,这类新药品种多,且用量大,极大地促使药品费用快速上涨。因此,医院对申请引进的新药应慎重,在引进前应先进行一定的调研,考察该药销售的合法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引进后,在一定范围考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有效性等。对于通过考察的品种,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对其尽量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