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康复护理方法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中医;康复;瘥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7-02
瘥,病也;瘥后,泛指病愈后恢复期。瘥后如调摄不当,极易引起复发。《伤寒论》中所谓的食复和劳复,就是由于调护不当而引起的疾病复发。因此,对于疾病初愈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注意生活起居和正确调理饮食,重视其脏腑功能的恢复和情志调护,配合康复训练,使疾病不再复发,达到康复的目的。
1中医康复护理原则
1.1 养生护理原则
养生护理要遵循“形神兼养”的原则,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来调和瘥后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康复。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医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1.2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瘥后不同的证候进行综合施护,遵循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病程长短等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3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
1.3.1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瘥后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
1.3.2适应社会环境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护士应对瘥后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
1.3.3注重身、心全方面护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脏腑的功能变化,而且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志变化,以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1.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原则
1.4.1因人施护:护理时要根据瘥后患者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度、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
1.4.2因证施护:根据瘥后康复对象所患病证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4.3 因病程施护:主要是指康复对象在瘥后的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
2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康复学常用的辨证方法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方法,以确定证候。根据康复护理对象、康复目的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及施护内容进行辨证施护。
2.1老年病证
2.1.1 康复目的:恢复老年人脑力功能。
2.1.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心理疗法、作业疗法。
2.1.3 施护内容:饮食护理、情志护理。
2.2 残疾病证
2.2.1 康复目的:减轻症状、恢复功能。
2.2.2 康复措施:功能训练、情志心理疗法。
2.2.3 施护内容:指导功能训练、情志护理。
2.3精神病症
2.3.1 康复目的:恢复心神功能。
2.3.2 康复措施: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心理疗法。
2.3.3 施护内容:指导娱乐疗法、体育疗法、情志护理。
2.4慢性病证
2.4.1 康复目的:恢复脏腑功能。
2.4.2 康复措施:饮食疗法、气功、针灸、中药治疗。
2.4.3 施护内容:指导气功、饮食护理、服药护理[1]。
3中医的传统康复护理方法
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除遵循一般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应在起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护理方面突出康复期护理特点。
3.1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主要是指患者在恢复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心情舒畅,安心养病。
3.2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瘥后机体早日康复。
3.3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通过治神、调神、护神、医心等治疗与护理手段,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的一种方法。
3.4运动康复护理法
运动康复护理法是对康复患者的行走、活动的护理,应按照康复治疗的规程进行。要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掌握动静结合的原则,做适当的运动健身,对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指导与护理[2]。
4康复功能训练护理
4.1根据病证训练护理
对康复患者的功能训练,要根据病证或伤残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护士要指导和配合功能训练,使患者尽快能够生活自理,获得劳动的能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4.2生活能力训练护理
为了使伤残人员尽快独立生活和工作,在康复期就应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起床、穿衣、洗脸、漱口、吃饭、解大小便等。
在对瘥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中,笔者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配合传统的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以减轻疾病损伤带来的后果;使瘥后机体功能和精神情志尽量恢复到患病前的健康状态,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使瘥后患者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付艳涛. 实用中西医护理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
[2]刘茂祥.神经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疗[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89-198.
[3]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F003.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88-02
在当今大力推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康复服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康复护理是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要。为使我国康复护理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趋势,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满足广大病、伤、残者康复护理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康复护理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 康复护理教育现状
1.1多数临床护士没有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业务逐渐普及,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病后残疾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为他们恢复残存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成为护理的重点。因此,以往的临床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需要规范的康复护理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然而,目前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的护士多数来自其他临床专业科室,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技能培训,她们在工作中仅能对患者实施疾病基础护理和少数的康复护理技术,如呼吸训练、排痰训练等,无法运用正规的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做好临床常见的康复护理工作。
1.2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
我国在2002年8月第一次出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康复护理学》供护理专业使用1,但是,目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只把康复护理课程列为选修课2,,王元娇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将康复护理设为必修课的占16,9%,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的占48.5%,未开设康复护理课的占34.6%。
1.3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康复护理教育的质量。康复护理学老师既要懂护理学知识,又要有全面的康复学知识及康复护理技能。我国康复护理学老师大多来自其他教研室,他们中的部分人仅通过康复专业短期的培训和进修 ,缺乏临床康复护理的经验,无法保证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1.4康复护理教材及技术操作规范有待统一
目前开设康复护理学的院校较少,教材多以自编教材为主,缺乏统一的教材。同国外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义肢矫形等专业教育教材的系统性、全面性及其发展状况相比,教材还在自编、混用的状态,这将制约国内康复教育的发展3,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这势必会对临床护士及护理院校学生的康复护理技能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
1.5部分院校康复护理实验室建设尚未起步
国内康复医学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而康复护理学刚起步,为使康的复护理教育做到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让护理院校学生掌握熟练的康复护理技术,学校应具备设施完善的具有康复护理特点的实验室,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开设康复护理课程,更谈不上实验室的建设。
2 加强康复护理教育对策
2.1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随着康复医学向临床的不断渗透,以及整体护理模式在各级医院的普及,康复护理将成为各种老年病、慢性病的常规护理内容4.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的技能,开展短期康复护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科等临床专科的需示,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2.2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就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2.2.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2.2.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2.3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刚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老师接替老老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
2.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一是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二是制定各项支持政策;三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从教学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并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各注解,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2.5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的实践训练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如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训练、呼吸训练、辅助排痰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训练,都需要一个安静、适宜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以分步实施和重在实用为原则,条件不成熟时可先利用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训基地,不断添置接近临床实习所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如牵引床、站立床、红外线、低中频治疗仪等,以达到模拟实习的效果,使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现代护理的全面发展。
康复护理是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或缺陷之处,今后还需紧跟临床专科护理岗位的变化趋势,不断完善康复护理教育,为培养符合新一代康复医学与护理学实际需要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施宇、赵明惠。康复护理现状与教育模式初探[J]吉林医学,2007,28(8):1040
[关键词]骨折; 功能锻炼;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26-01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学不断走向多元化、人性化。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成为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骨折的病人病程较长、费用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张云等[1]认为:其目的主要是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地发生。骨折后,如活动减少,渗出液和血液就会发生机化,骨、关节、韧带粘连而导致僵硬,因此要进行功能锻炼。要最大限度恢复肌肉力量及耐力,防止肌肉萎缩。防止骨质脱钙,预防骨质疏松。骨骼活动时,承受重量时新陈代谢,反之新陈代谢停止,骨的生成停止,而骨仍不断的破坏,钙的排泄率大于沉降率,钙会流失,使骨质脱钙。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条件,促进骨质痊愈。骨折的生长靠许多因素,其中局部血液循环是重要因素,功能锻炼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主要原则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系统有效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是促进骨折病人早日康复的前提和保障。其方法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 功能锻炼
1.1 功能锻炼的具体要求 功能锻炼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必须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功能锻炼的要求在于恢复、促进下肢的主要功能站立和行走。
1.2 分阶段训练
骨折后1至2周:此时骨折断端尚不稳定,伤残肢体血液循环差, 可能还有水肿。应把病人伤肢远端适当抬高, 在肢体远端做轻度按摩, 肌肉做轻度收缩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3]
骨折后3至4周:此时伤肢的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做更有力的肌肉收缩活动, 还可做伤肢未固定关节的自主活动。骨折固定去除之后:此时除了继续原来未曾固定部位的活动外, 重点要转移到曾被固定关节的锻炼。关节不能做主动活动时, 可由他人或伤者本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动作要轻柔, 用力适当, 活动范围应逐步由小加大, 不能引起疼痛, 防止拉伤、扭伤。关节活动有改善时, 多做主动活动, 并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延长时间, 以不产生疲劳和疼痛为度。当关节活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增加抗阻运动, 肢体上加沙袋进行活动,提高肌力, 加大活动范围, 并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如进行下肢负重行走、上下楼梯、跨越跑跳等训练, 直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3]
1.3 功能锻炼的方法
1.3.1 主动锻炼是功能锻炼的主要方法,要依靠患者自身力量进行锻炼,对主动运动的患者多指导、多鼓励,指导患者进行有利于骨折愈合的运动,鼓励患者微小的进步。[1]
1.3.2 被动运动指完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被动运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推拿、针灸、借助器械和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累,防止损伤,以患者不痛或轻痛为度。[1]
1.4 功能锻炼的原则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1]
2 康复护理
2.1 转变护理模式要以病人为中心,实施整体护理,把人看做一个整体,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把功能锻炼和健康宣教贯彻于病程始终。病人入院时就应向其讲解有关知识,让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如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重要性等。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学会基本的训练方法,掌握其要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正确指导病人,积极有效地进行宣教,不拘泥于单纯地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康复训练中。护士应主动、耐心、细心地经常观察和分析,在适当时给予其鼓励,使病人坚持康复训练,与病人一起找出效果较好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中。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护理人员对专科知识了解不够,知识浅薄,主动学习意识差。要不断学习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并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效地应用于康复护理中。不断丰富护理人员的内涵,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2.3 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康复护理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康复护理的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护理。
2.4 严格做好基础护理骨折病人由于卧床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褥疮、营养不良、便秘等。应该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病床单元,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渣屑,鼓励和协助病人勤翻身,按摩受压处,预防褥疮发生。饮食上应该提供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多食纤维素,预防便秘。
2.5 重视健康教育由于病人缺乏相关知识,或护理人员宣教指导不到位,造成病人认识不足,忽略了康复护理,造成很多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如何做好功能锻炼,以及功能锻炼的原则和必要性。帮助病人早日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3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疾病影响,骨折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加之病程较长,康复程度的不同,病人心理压力也很大。但大多数病人的心理反应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惊恐状态、否定状态、抑郁状态、依赖状态、适应状态。[5]护士应该做好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服务,态度和蔼可亲,向病人介绍住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有关医护人员、尽快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减轻焦虑。
3.2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倾听病人的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应适当的移情,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4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感情状况,赢得病人的信任,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病人。
3.5 鼓励病人积极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根据病人伤残程度,分组进行康复活动。通过交流,使病人有了更加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也为重返社会的角色适应奠定了基础。
3.6 告知病人康复护理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其因为过于急躁而丧失信心。
3.7 实施全程优质服务,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使骨折病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必须牢固树立功能锻炼、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指导病人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减轻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医学治疗向多元化综合治疗的护理方向转变,其主要目的是尽早使康复工作付之实施,以帮助患者恢复的最佳满意。骨科疾病有治疗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给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护理指导,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6]
参考文献
[1] 张云,王青芳.骨科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 14(15).
[2] 李剑媛,张福祯.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J].中华护理杂志,2002,(2).
[3 ]高春东. 骨折康复锻炼的三个阶段[J].现代养生,2001(5).
[4] 丛红卫,郭淑英.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07, 9(177).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7.084
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SHI Yan. Jinan City National Hospital, Jinan 25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intervention effect b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nursing satisfaction,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total satisfaction (98%)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Pulmonary function index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 中老年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患者临床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障碍等表现, 且并发率和死亡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 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肺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问题, 增加了治疗难度, 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2]。有文献指出[3],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有效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并进行分组干预, 详细热菀约敖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3.0岁;住院时间
1. 2 方法 参照组行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②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反复、疾病缓解困难等特点, 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疏导, 建立患者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护理。患者生病期间食欲不佳, 另外存在因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能量消耗过大的情况, 所以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增加了呼吸衰竭发生的几率。护理人员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情况, 制定易消化以及清淡的食谱, 维持患者营养状态。④呼吸康复锻炼。对患者实施呼吸操锻炼, 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以及耐力,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肌活动能力。另外,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为患者安排步行、太极以及气功等运动锻炼, 提高患者的肺活量,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行肺功能FEV1、FEV1/FCV、SF-36评定, 于治疗15 d后再次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6],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32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度为98%(49/50);参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 满意20例, 不满意10例, 总满意度为80%(40/50)。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 P
2. 2 两组肺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5±0.40)L, FEV1/FCV为(53.5±13.0)%;治疗后FEV1为(1.68±1.40)L, FEV1/FCV为(78.5±10.0)%。参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为(1.00±0.50)L, FEV1/FCV为(54.0±11.5)%;治疗后FEV1为(1.60±1.00)L, FEV1/FCV为(69.5±9.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EV1/FCV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95、10.7783, P
2.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SF-36评分为(68.4± 4.5)分, 治疗后为(103.2±14.0)分;参照组SF-36评分治疗前为(67.8±5.5)分, 治疗后为(86.8±13.5)分。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70,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626, 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缓慢、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还极大的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7-10]。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对疾病的急性发作进行预防, 并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1-13]。本文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 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亚勤, 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25-27.
[2] 袁佳静, 张晓梅.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2):30-31.
[3] 朱明兰, 崔伟, 伍彩红, 等.多学科合作团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康复护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4):2896-2900.
[4] 季惠娟, 陈巧兰, 汤冬香, 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8): 40-42.
[5] 张海燕.综合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效果及影响因素.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0):1802-1805.
[6] 孙秀玲, 董书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0):147-149.
[7] 阮海燕. 康复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肺功能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1):3012-3013.
[8] 戴燕灵. 慢性阻塞性肺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98-399.
[9] 石玉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临床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142-143.
[10] 吴相慰. 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干预作用. 内科, 2008, 3(5):807-809.
[11] 陈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海南医学, 2013, 24(20):3113-3115.
[12] 黄素芳. 社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22):3368-3370.
[13] 潘玉嫦, 蔡艳铃, 黄玉娥,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康复的护理干预.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4):49-50.
[14] 周连香. 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缓解期的应用研究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7):154.
[15] 陆静, 尹成, 张欣.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11):83-84.
[16] 徐珍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5(S1):99-100.
[17] 魏秀.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 2015(12):318.
[18] 舒序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干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4):19.
[19] 张永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护理干预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7):803-804.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康复护理;生活自理;脑功能
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具有致残率高、恢复慢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其脑功能也会受损,因而后期的康复护理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改善和脑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主要对我院接受康复护理的脑血管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年9月~2013年2月我社区医院康复科室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为57~75岁,平均为(62.3±8.9)岁;患者中患有脑出血的患者有16例,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有21例,患有脑溢血的患者有11例;患者在临床上意识均为清醒,多出现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1.2护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具体包括:
1.2.1为患者量身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脑功能受损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护理计划,在康复方法的选择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康复方法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等。
1.2.2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肢体或语言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因而其心理状态往往较为低沉,加上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进程较慢,患者在康复期间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适当心理护理,让患者能够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在家属的支持下积极接受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康复护理计划,配合护理人员展开各种康复治疗[2]。
1.2.3肢体功能训练 由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因而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该尽早开始功能恢复训练,在早期可以在病床上开始早期功能训练,对患者的各个关节进行活动,注意活动时的幅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并且坚持每天对患者关节进行按摩,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患者进行康复期后可让患者开始逐步进行坐、立、走的功能训练,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活动机能。
1.2.4语言功能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该对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在一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单音节和汉字开始,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对于出现失语症状的患者,则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来给予相应的指导,耐心帮助和等待患者发音。
1.2.5吞咽康复训练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可以让其多进行吞咽训练,逐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在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其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升,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在经过康复护理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有29例患者的的语言障碍明显减轻,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较好正常沟通,有42例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改善,能够自主进食。且在护理期间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的案例。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3],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需要接受康复治疗来恢复相应功能。在临床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主要可以分为急性期康复护理和慢性期康复护理。本文主要对慢性期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系统康复护理后,我院收治的48例患者在生活能力上均得到了一定恢复,患者的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也说明患者的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在康复护理期间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这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为其制定了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并且为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因长期治疗不愈而产生的抑郁心理,争取到了患者对康复治疗的配合,从而间接增强了康复护理的效果。而对于出现肢体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吞咽困难的患者则分别给予其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以及吞咽康复训练,通过各项训练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有了极大改善,其中有39例患者经过肢体功能训练后能够自行站立和行走,而有29例患者的语言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与人正常进行沟通的目的。而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本组有42例患者在经过吞咽康复训练后,其能够自主进食,这些都说明系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针对性地为其实施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脑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的恢复,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付桂香.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120例康复护理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63-6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康复护理学;教学方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科性学科, 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WHO列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四大医学体系之一[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对象主要是残疾者、老年人、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护理的目的是使残疾者的残存程度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心身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2]。作为现代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学习和掌握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及技能,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识别、了解和解决患者功能维护与促进的问题,在各自领域开展康复护理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康复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尝试应用了参与式教学法,旨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际操作的技能。现具体介绍如下:
1参与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它在观念、方法、模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式教学, 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已逐步应用于多领域、多学科的教学。
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互尊互动,共同设计课题。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3]。
参与式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小讲座、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多变、集思广义、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通过运用“参与式方法”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忙碌有序的氛围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并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自己的新经验[4]。从而真正领略到培训的要义, 在行为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鉴于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优点、效果,应该更快更好地运用推广、改进、丰富、提高,使这一新式教学方法更加完善,对改进康复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参与式方法”教学过程
2.2.1分组: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我们有意识根据性别、民族进行搭配,每个学习小组10人, 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效果,保证学习顺利进行。
2.2.2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与教师互动学习,互动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设计要明确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以及每个章节内容的参与式过程和方法。在活动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使用各种参与式教学方法。
首先,使学生明确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了解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等。
其次,整个教学中穿插各种“小组活动”的方式,即围绕一个需小组成员互相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或是需要讨论才能形成正确、全面认识的话题展开。一般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布置任务, 然后进行小组活动。
如教学设计“做一天残疾人”活动,由各小组扮演不同类型残疾人,上课之前完成一天的残疾人角色扮演,深入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并考虑我们和社会能为残疾人做什么?创建无障碍服务设施的必要性?如何从自身做起,改进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各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写出小组讨论意见,最后推选1名成员在课堂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使学生们充分思考,积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小组活动,学生们感到相互间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凝聚力有所增强,有的小组甚至深入到临床康复科,更加深刻的理解康复的意义和重要性,对课程产生较强的兴趣。通过辩论和演讲,可以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和观察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康复护理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医院康复护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长期要在社区中治疗和控制,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我们对社区DM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医疗服务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2.1±4.6)岁;均符合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诊治标准[1],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能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体检,建立档案 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运动、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并记录入档。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疗法、疾病监测、并发症的防治、自我护理技术。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聘请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全科护士授课、放VCD宣传片,并组织交讨论,每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发放《糖尿病基本知识》、上门指导交谈,通过电话解答问题等。
1.2.3 上门护理 ①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患者疏泄情绪、自我放松、自我调节,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护理指导:要求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③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盐、低热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纤维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严格禁止饮酒吸烟。④观察病情及给药护理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使用胰岛素者,准确掌握时间和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低血糖休克。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1次/d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练气功等。
1.3 观察指标 ①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有关糖尿病知识、态度改变情况。②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时服药等改变情况(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测(表2)。
3 讨论
3.1 DM患者康复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2],从本次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3.2 DM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康复护理要根据总的康复计划,从有利于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来加强护理,重点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复护理措施 ①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是坚持治疗的关键,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对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不良药物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定期的社区访视是康复护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疗环境在社区的生活场所,需要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3.3 对DM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对DM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虽然收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护理人才短缺,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差异影响一定护理干预效果。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方便患者,低医疗费用,能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2] 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17(9):64-65.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后患者的基本认知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SS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大幅度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语言及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老年脑梗塞;认知;预后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或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行软化、坏死,占所有脑卒中的80%,发病原因多与脑血管病变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后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脑梗塞后,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智力、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是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分析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和预后方面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所选患者经CT、MRI检查后均确诊为脑梗塞,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9.3±3.6)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0.1±3.5)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纳入标准:年龄大于60岁,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发作,且生命体征平稳,在48h内病情无进展,病程低于1周。(3)排除标准:严重意识障碍者,痴呆或耳聋者,有酒精依赖史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复护理,主要包含心理护理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后会有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患者想尽快恢复健康,肢体康复讯训练过度,超过身体负荷,当身体练习情况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给与心理疏导,制定康复目标,并为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本病,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肢体康复训练:卧床期间保持良好肢位,定期变换,在床上进行四肢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待肌肉稍微恢复后,可进行起立、步行、立位等平衡训练,1次/天,45min/次。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保持皮肤清洁,帮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给予心理疏导,平衡膳食结构等护理。
1.3观察指标。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2](S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参照Bathel(BI)[3]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参照基本认知能力评价患者认知功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护理后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老年脑梗塞是神经内科中的常见疾病。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约有60~80的脑梗赛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据有关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注意力以及学习力等认知功能[4]。而康复护理则是护理人员通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恢复认知和肢体功能的护理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后,两组的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认知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心算、数字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双字词的认知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肢体、语言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设芬,李瑛,毛云英,等.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4):98-99.
[2]黄洁.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5,22(9):186-186.
[3]吴雪婷.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4,26(15):124-125.
关键词 微创;保胆取石术;护理;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
随着内镜学、影像学及生理学的发展及知识更新,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手段有了新的选择,传统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逐渐被选择性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所取代。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保胆取石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同时还能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等优点,而手术的护理配合上需要使用两种腔镜,加大了护理的难度。我院护理团队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探索出针对保胆取石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后的50例拟行保胆取石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1~68岁,平均(48.7±23.5)岁,体重43~87kg,平均(63.8±17.4)kg;选取2012年1-12月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前的同病种病例50例作为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19~71岁,平均(53.61±21.4)岁,体重41~89kg,平均(65.2±18.7)kg。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胆囊结石,彩超证实胆囊壁无水肿、无胆总管扩张,具备保胆取石术指征,患者本身有微创治疗意愿。排除厚壁胆囊及胆总管扩张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的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其内容参照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设计而成,护理内容包括手术前1d行护理评估、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的相关护理和手术后1d的护理随访工作。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表主要内容,见表1。
观察指标:对两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患者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结果
观察组手术总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4.653,P=0.000;t=-6.659,P=0.000);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129,P=0.002;Z=-3.525,P=0.000)。见表2~4。
讨论
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在围手术期的实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临床康复护理路径是整个临床护理路径的一部分,也是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时间表,它规范了手术室护士对单病种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工作流程,即护士在特定的时间护理特定的内容。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步骤及专科器械快速掌握并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护士在手术中才能与主刀医师熟练配合,减少患者在手术期间暴露的时间,从而减少出血量,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围手术期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后,手术总时间和出血量较实施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前明显减少。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96-01
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相关研究报告[1]指出针对脑卒中严重致偏瘫性疾患,进行及时、积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于功能恢复期行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58.5±4.3)岁。患者经颅脑CT及MRI诊断,脑出血22例,脑梗死38例。随机将本组6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及自我锻炼简单指导。
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康复指导。脑卒中具有突发性特点,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偏瘫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消极、沮丧等心理障碍,导致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心理康复应贯穿于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对待疾病。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并安排康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1.2.2 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将患者的康复阶段共划分为3个阶段,即脑水肿期、病情稳定期和恢复期。每期予以患者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计划,形成综合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体系。
(1)脑水肿期护理。该康复期一方面,加强患者肢体功能位摆放的康复护理。如将软枕或毛巾垫于患者胛骨下,手臂离开体侧约35度角,伸直肘关节,张开五指,手心朝上;将软枕垫于患者脚底,弯曲踝关节;将软枕垫于患者腿窝,完全膝关节;曲起双腿,脚跟尽量向臀部靠近,达到提起髋关节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患者卧床训练。指导患者做上肢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运动及腕、肘、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髋关节的内外旋运动及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运动。
(2)病情稳定期护理。一是手臂带动患肢运动。指导患者双手交叉十指,带动患肢做不同方向的外展、前屈及内收运动。二是翻身、桥式运动。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屈曲双膝,帮助患者将双膝扶住,指导患者将臀部缓慢抬起。三是起坐运动。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用前臂将身体支撑,双腿向床缘移动,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做起坐运动。
(3)恢复期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肌力增加,恢复期协助患者进行床下运动。如床椅转移、站立、行走及上下楼梯等。恢复情况好者可以进行跑“8”字训练,以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增强平衡功能。
1.2.3 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待患者肢体功能得以基本康复后,鼓励并指导患者主动开展日常生活的自理活动,如吃饭、入厕、刷牙、洗脸、穿脱衣裤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价法[3]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Fugl-Meyer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1.3.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X±S)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护理前,2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瘫。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患者康复护理后偏瘫的恢复率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康复护理;骨关节;疗效;护理质量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正畸、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病的治疗中[1]。髋关节置换术期间,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本研究中,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康复护理),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7.0~70.0岁,平均年龄(53.0±5.0)岁;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6.0~71.0岁,平均年龄(54.0±5.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康复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待患者回到病房,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平移至床上,去枕平卧,患肢下方放置软枕,禁饮食6 h,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做好相关记录,注意切口渗血、渗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加强营养。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1.2.2 观察组康复护理方法 给予康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康复护理[2]:早期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功能康复训练,从肌肉收缩、关节锻炼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展功能锻炼,避免关节畸形的发生。从上肢功能的主动锻炼,到下肢的负重锻炼,逐渐恢复肌肉功能。③并发症护理:合理矫正患者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位,做好皮肤护理,定时按摩,避免压疮的发生;对于突发性呼吸困难患者,立即进行吸氧、溶栓处理,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3]:①优:Harris评分≥90分。②良:Harris评分80~89分。③中:Harris评分60~79分。④差: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并得到了普遍认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期间,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运动科学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术后告知患者保持正确的,并详细讲述维持正确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患足穿矫正鞋,避免髋内收、内旋,避免假体脱位的发生。同时,做好与患者的正确沟通和指导,做好压疮、肺栓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工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出院时做好相关出院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应加强营养,继续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内平躺,双腿间放置软枕,保持两腿分开姿势,避免侧卧位,术后6个月内避免髋关节的内收,禁忌下蹲、盘腿等动作,一旦出现髋部严重疼痛或活动后明显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优良率明显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总而言之,骨关节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侯晓明. 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2009,15(13):10.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骤,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缺损,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残率[1]。大多数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残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77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护理的77例中风偏瘫患者,该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8~83岁。该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引起。同时,该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患者均没有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对该7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技术,并评定患者肢体功能。为了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我们采用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特别是针对初期评定时,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拟定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2 结果
文章通过对77例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评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检查。有45例患者评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评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
3 护理体会
3.1 评价患者功能:对入院后的中风患者要先观察,并与其本人及家属交谈,对其意识状态、认识能力、言语、吞咽状态、偏瘫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长短、大小便控制能力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同时制定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3.2 加强生活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对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指导,并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将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②预防发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应,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眼睛;③预防发生压疮及尿路感染,对患者皮肤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同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对尿失禁者要保持会的清洁干燥。
3.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使其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的时间应当在其发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风患者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是发生在一个极短时间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及创伤,由此感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尤其是失语患者,其感受更为突出。护士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多接触、多询问、多关心鼓励患者,在照顾其生活时要耐心细致,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树立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
3.5 护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对抗出现痉挛姿势,使肩关节得到保护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护士应当从患者入院即将自然改为康复卧位,为患肢康复奠定基础。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髋关节内收内旋及手指伸开的抗痉挛康复姿势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复。应将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伸展,同时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应当稍背曲,在下肢外侧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种卧位尽量不要超过1 h,这对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康复进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
3.6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当逐步将患者的训练过度到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指导时,要确保其安全,始终守在其身旁,并适当的给予协助及鼓励。当患者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将ADL训练贯穿进去,如洗脸、刷牙、进食、脱衣等训练。
总之,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及训练,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机体内部的潜能,同时对脑神经功能的重组再现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对偏瘫肢体功能进行改善,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有利于各种并发症的减少。在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中,不仅可以使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及早重返社会和家庭。
4 参考文献
[l] 毕俊红,张 清.老年脑中风康复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59.
关键词: 早期行为干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08-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应区神经功能缺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急性脑梗死除常规症状外,还伴随有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表达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陷入昏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得到了全面的重视与发展?本研究选取本院收至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干预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无既往病史,无家族遗传史,经过全面细致身体检查后确定无全身其他重大系统疾病;发病都在24 h内并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为56~87岁,平均(71.35±17.3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2~24 h,平均(10.34±4.11) h?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在常规治疗方面均相同,如吸氧?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对照组仅采用正常的临床护理康复治疗,在入院第7天时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治疗组采用早期临床护理康复治疗,在入院24 h接受康复护理干预,两组都进行28 d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 床上肢体功能训练 协助患者采取肢体功能卧位,指导患者练习并掌握将健侧下肢放在患侧下肢膝盖处,并协助其将健侧下肢沿着患侧下肢向下滑动,同时用健侧手臂将患侧手臂拉动并上举,以此增强肢体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康复,患者需反复进行上述床上肢体行为训练,并坚持每天完成训练任务?在训练时应该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一旁指导,以保证动作的规范,家属要在旁边学习?每次锻炼要进行30 min左右,训练后由家属或护工陪同再进行巩固?
1.2.2 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责任感,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受死亡等因素影响,心理上常产生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地和患者进行交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对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空间,认真倾听患者的宣泄,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
1.2.3 出院指导 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出院后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具认识到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治疗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蔓延迅速等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这给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表达不清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陷入昏迷,同时每位患者均可出现以上多种临床症状?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复发率较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发病早期进行系统?正确?规范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心理?生活上都进行相应的护理,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感到舒适?愉悦,得到最好的恢复?康复计划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训练的难易程度和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要随着锻炼的天数而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前提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如果不稳定则要推迟干预时间,在护理时也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循序渐进,要注意健康肢体的锻炼,预防并减少压疮?畸形?外伤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恢复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中风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对照组中的中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对改良组中的中风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照组中对于护理满意的患者共有32例,占80.00%,而改良组中,对于护理满意的患者有39例,占97.50%,即相对于对照组,改良组中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P
结论:在对中风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康复护理中风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8-01
对于中风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本文就此问题对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中风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
对照组中有4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5±2.3)岁,其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有10例。其中脑梗死患者有32例,脑出血患者8例。改良组中有4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5±2.5)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中脑梗死患者有31例,脑出血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各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对对照组中的中风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饮食以及药物等方面的护理。而对改良组中的中风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1.3数据处理。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P
2结果
3讨论
在对中风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的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使患者以较好的心态进行疾病治疗1。
而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应按照中风偏瘫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相关的运动疗法进行一定的功能性锻炼。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正确的,对患者的患侧肢体以及各关节进行运动,在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坐姿以及站立的平衡训练2。而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没应注意持之以恒,适当运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有异常进行及时处理3。
所以,在对中风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恢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77-79
【摘要】 目的 观察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采用配对原则分为两组,康复护理组术后当天即开始早期康复护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辅以心理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5天才开始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 康复护理组通过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患肢水肿及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 外科治疗 康复护理 功能锻炼
乳腺癌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给女性生活带来巨大痛苦的疾病。乳腺癌行根治术后,由于切除组织广泛、创伤大,故易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现将100例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2月在我院施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均为女性)。按配对原则将其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康复护理组52例,年龄34~68岁,平均51.2岁;对照组48例,年龄32~69岁,平均52.5岁,两组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年龄、文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
2 方法
对康复护理组患者自术后当天即开始进行康复护理,防治患肢水肿,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本人接受能力,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在单独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2.1 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造成蛋白质聚积于组织中,使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患肢水肿的具体防治方法如下:(1)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影响肢体血运。(2)术后6h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处,另一手大小鱼际紧贴患肢皮肤,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作环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4)禁止在患肢输液,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避免患肢肿胀 [1] 。
2.2 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大面积的组织及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神经受损,造成患侧上肢功能障碍。因此,术后的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接受能力及本人身体状况,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其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过急、防止意外拉伤。其功能锻炼的目的:松解软化疤痕组织,预防疤痕挛缩引起的患肢功能障碍。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当天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先进行患肢的握拳和转腕运动,每次1~2min,每日2次。(2)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肘关节屈伸运动,每次3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时间及次数。(3)术后3~5天开始练习用手掌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廓的动作,并可以用健侧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向上抬举的动作,直到超过头部,每次2min,每日4~5次。(4)术后5~7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间顺着贴在墙上的标尺渐渐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min,每日3~5次。(5)术后7~9天逐日进行梳头练习,并逐渐使患肢手掌越过头顶,尽可能摸到对侧耳朵,每次3~5min,每日3~5次。(6)拆线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如鼓励患者自己进餐;做画圈及滑轮运动;双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练习;接触背部练习;手臂外展旋转练习等,以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锻炼和恢复患肢功能 [2] 。在此锻炼过程中,患者掌握的力度与活动度方面各不相同,有的急于求成,力度和活动量过大,有的怕痛、怕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锻炼。我们采取个别辅导,讲清正确、及时锻炼的意义,纠正各种偏差,如姿势偏差、锻炼时间偏差等,清除患者思想顾虑,保证完成这一关键性康复阶段的锻炼任务。
2.3 心理康复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治其心”,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改变了女性的整体形象,加上女性思想活跃,考虑问题多,易出现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心神不定等表现。针对患者的这些表现,应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谈,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烦恼、诉说苦衷。并让同类疾病且预后良好病人与其交谈,同时要讲解术后在形体上所产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罩或重建术来弥补。通过耐心的解释工作,调节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渡过心理障碍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3天内患肢制动,3~5天后才开始康复训练,方法为集体讲解,患者自我训练。
3 结果
术后1个月及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进行 随访,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效果比较
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手臂外展达180°者为好;外展达150°者为一般;外展小于150°者为差,康复护理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高水平的治疗及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康复指导,本文康复护理组52例患者通过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有效地减轻了患肢水肿,未发生患肢的功能障碍,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单独指导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功能锻炼的方法亦运用于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自行操作,对患者进一步恢复亦有 积极作用。对患者进行的心理康复可使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因乳腺癌治疗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因此,乳腺癌根治术后积极主动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肢功能,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增强生活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