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财税大数据分析范文

财税大数据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财税大数据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财税大数据分析

第1篇

2016年上半年,区审计局财税审计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审计项目,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财税科2016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财税审计科组织科室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积极参加局党支部“两学一做”活动,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审计工作中做到了廉洁自律。

为了更大发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财政审计大格局背景下的作用,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一是科学立项,确定预算执行审计单位。参考区人大会议关注的议题和热点问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进行综合分析,为人大加强预算监督提供审计依据。本次区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象包括:组织2015年度区本级预算的区财政局,以及区民政局、区经济促进局、清水河街道办事、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创新局等5个部门预算执行单位。二是集中力量,形成工作核心。抓住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重点,重点关注财政支出绩效、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情况、存量资金盘活,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中央八项规定等系列规定精神的落实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情况、机构编制管理情况等。三是加大审计力度,创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方式和方法。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四是提高审计挖掘分析的深度。进一步加大审计分析和核查的深度,按照财政资金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将深度和广度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宏观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取得实效,财税审计科积极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并确定谁主审、谁负责的办法,由承担审计项目的主审人员,负责整改落实工作,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2015年财税审计科完成了5个审计项目,截止目前已有3个审计项目全部整改完毕,2个审计项目还有部分问题正在整改,对暂时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审计组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涉税数据;涉税服务

一、引言

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领我们步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数据时代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公共部门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其创造更多的价值。当前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构筑智能化、个性化涉税服务体系,然而传统涉税服务已无法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涉税服务需求,因此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其进行优化已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数据发展,推动涉税服务优化,其中2015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涉税服务行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涉税服务,标志着我国涉税服务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近年来财税学界对大数据与涉税服务的研究逐渐深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沿着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战略意义、问题分析、优化路径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战略意义方面,李林军(2016)认为信息化不仅是手段、工具,更是理念、模式、产业链的创新,税务师行业的“互联网+”将对财税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李忠尔(2016)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正在步入信息社会,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构筑新的服务业态,对于优化涉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问题分析方面,乔游(2016)认为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问题是目前公认的制约大数据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使互联网在政府领域的应用推广面临巨大挑战;雷炳毅(2016)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收集数据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影响了涉税信息的全面、准确,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工作最大的阻碍;王向东(2014)指出当前涉税服务人员对于大数据并不熟悉,对大数据的内涵、大数据技术的功能了解甚少,对大数据重视程度不足;对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优化的建议方面,杨华(2011)提出应优化社会化纳税服务环境,为税务机构拓展执业范围和服务空间积极创造条件,在税收政策咨询、税收资料使用、信息技术利用等各方面为税务提供方便;李渊(2016)在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上要不断研究和探讨,建立涉税信息的大数据库,把分散到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集成、整合和统一管理,为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基础保障;丁芸(2015)认为财税服务借助互联网融合、平等、开放等特性,将信息和数据转变为创新财税服务模式的新动力,财税服务的创新应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针对用户需求设计产品。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的研究成果发现: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于大数据与税收征管领域,而对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发展关注较少;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借鉴不足。与现有的研究不同,本文关注的是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领域,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涉税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综合来看,涉税服务行业应当充分发挥大数据海量性、分散性、多样性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积极推动涉税服务的优化。

二、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

涉税大数据贯穿于整个涉税服务过程中,直接影响涉税服务效率和涉税服务质量等方面。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涉税信息采集的挑战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分工细致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纳税人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复杂化,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核算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记录向信息电子化、无纸化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导致税源进行跨境、跨省、跨市流动性增强,税源的隐蔽性增强。同时,由于管理体制、法律缺失和各部门各领域主导系统开发管理等原因,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现象较为严重和突出,税务部门与涉税第三方、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征纳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税务人员具备充分的税收知识与专业的税收征管经验,并拥有部分税收政策的解释权,因此在政策的把握与运用方面优于纳税人。但是在纳税申报信息的掌握方面,税务部门却处于弱势地位,纳税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肯定最为了解,但出于利益的考量,并非每个纳税人都会按要求披露所有的信息,他们很可能只会提供对己方有利的信息,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全面的获得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二是税务部门与涉税第三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少不了与其他经济部门打交道,如企业涉及货币资金的活动与银行密切相关,经营业务范围变化等事项与工商部门相关联,另外与房产、海关等部门也息息相关。本来即使纳税人提供的信息不全或失真,我们都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核查,但由于目前几乎各个部门各自收集的信息只是由本部门使用,而不是各个部门共享,给涉税信息采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涉税信息安全的挑战

涉税信息多为纳税人的敏感信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涉税信息不安全容易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财务状态以及声誉等遭受损失,因此纳税人对于涉税信息安全往往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在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行业获取的涉税数据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很容易会被除税务部门和纳税人自身以外的其他个人和部门获取,这使得纳税人的隐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例如,当前金税三期系统已经全面上线,但是除增值税发票升级版中应用了国家税务总局部署的身份数字认证系统外,其余各种保留的应用软件都没有纳入身份认证系统的管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登录网上办税平台模式已不再符合国家税务总局信息安全的新要求,涉税信息安全面临潜在威胁。此外,由于涉税数据量庞大而且关联性强,在大数据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网络黑客可以较为容易地利用挖掘工具和程序破译诸如客户银行账户之类的重要信息,给纳税人造成经济损失。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纳税人涉税数据的保密工作一直是制约涉税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涉税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挑战

在当前实践中,涉税服务人员对于大数据的理解仍处于较浅层面,对涉税数据重视程度不高,大多习惯于按照以往经验办事,缺乏大数据理念。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企业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数据存在于企业财务核算系统、ERP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而许多涉税服务人员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了解,对如何运用现代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认识、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此外,涉税服务人员对于以往年度的涉税数据关注度较低,缺乏数据的敏感性,对于涉税服务工作的规律性把握不足。

(四)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行业急需建立起智能化、数字化的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大数据技术为涉税服务迎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涉税服务和税务产品将会在行业之间、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政府之间进行融合,将提升涉税服务每个环节的价值,推动涉税服务的创新和变革。当前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难点集中在中小型税务师事务所的信息化程度不足,由于涉税服务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初期投入大,大多数的中小型税务师事务所缺乏足够的财力、技术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去建设大数据信息系统。

三、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国际经验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不断优化升级涉税服务,给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经验。其在涉税信息数字化建设、涉税信息人才培养以及涉税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作法。

(一)涉税信息数字化程度高

涉税信息数字化是大数据创新涉税服务的基础。美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立涉税信息数据系统,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工商、房产、金融、海关等第三方部门共享数据的义务。德国涉税数据信息化程度也很高,其基层税务部门以公民的身份编码为基础建立起个人税务信息平台,并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的纳税申报,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欧盟建立起其成员国涉税数据共享系统,用以监督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纳税人行为,在解决欧盟成员国所面临的国际避税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二)涉税信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人才管理领域,急需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善于研究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在大数据时代,最核心的资产是涉税数据和数据科学家,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将为全社会提供数以亿计的工作岗位。发达国家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例如美国政府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大量的高水平数据科学家人才库,如斯坦福大学、约翰・霍姆金森大学、西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大数据分析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税务管理现代化发展的人才。

(三)涉税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完善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与美国安全局导演的“棱镜门事件”折射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缺陷,使得人们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性感到担忧。在全球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许多国家纷纷从“战略”的角度来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法学院2012年设立的重要基础设施保护项目中取得多个学术研究成果,包括非对称安全理论、网络安全保障的公私合作研究、安全风险披露模型等。不仅如此,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著名高校法学院也针对网络安全问题设立了研究项目,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另外,美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涉税信息安全,还建立起了严格的涉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规范了大数据信息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及相关机构的行为,使他们能够切实承担起保护信息安全的责任;澳大利亚建立了备份运行系统来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数据的丢失,所有联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必须安装防火墙以及正版的杀毒软件不然会被相关部门处罚,其他诸如口令保护、权限保护、电子通行证等我们都现在很熟悉的措施也被澳大利亚反复强调并勒令执行。这些都将有效保障了税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防范安全危机的发生。

四、大数据时代涉税服务的优化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分析多样化的涉税数据发掘其内在规律是当前涉税服务工作的重点,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创新涉税服务,是实现涉税服务优化的重要路径。结合国外涉税服务以及大数据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大数据时代下涉税服务的优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涉税信息有效整合

涉税信息数字化是指将各类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数字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无论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信息还是第三方涉税信息,必须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采集和存储,才能够实现数字化应用。目前,涉税服务行业虽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海量信息,但由于未能进行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无法有效地整合利用信息,制约了应用和管理效果。针对目前涉税服务行业采集涉税信息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的现象,如果仅是依靠传统手工做法,势必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涉税服务行业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导入、集中、自动关联与分类应用;同时,对公共税务服务的数据内容进行开放化管理,方便客户进行下载和查询,提升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实现数据公开化来让纳税人客户积极参与到涉税服务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借助大数据技术支持,不仅可以提高涉税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准确、及时地了解纳税人税源状况,更好的为纳税人提供全面精准的涉税服务。

(二)完善涉税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点,使得如何保护好纳税人隐私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认为涉税服务行业应从三个方面加强对纳税人隐私的保护:一是与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建立涉税服务相关法律,以此来规范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避免纳税人隐私的泄露。为了规范涉税服务行业的执业行为,我国应尽快出台包括《注册税务师法》、《税务程序法》在内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约束涉税服务行业,为我国涉税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备的法律环境;二是应当积极完善涉税服务大数据模式下的基础设施,以此来为纳税人的隐私保护提供设施基础。涉税服务行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系统硬件和系统安全软件平台建设,加大大数据信息系统维护等资金的投入力度;三是积极加强涉税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工作人员涉税信息安全的培训力度,使得涉税服务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专业技术的运用不断完善涉税服务中出现的漏洞,不给窃取信息者以可乘之机。

(三)加大涉税服务人员培训力度

大数据时代的核心不是比较取得数据量的多少,而是充分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大数据思维是将总体数据的收集、挖掘、整合与处理,进而采用随机采样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目前涉税服务人员对大数据的运用仍不足,对大数据的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数据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为此要在涉税服务行业深入普及大数据相关知识,引导涉税服务人员正确理解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力争在涉税服务行业营造一个“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为涉税服务大数据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大数据思维及其运用,不仅有助于涉税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提高,更能有效推动涉税服务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

(四)加强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

涉税服务行业信息系统包括税务数据库(包括税收法规政策资料库、人才库、方案库、客户档案等)、企业信息采集分析子系统、税务风险评估分析系统、税务审计查账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数据信息系统,不仅利于掌握每个企业的具体资料,并针对实际经营活动状况为每个企业提供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从而保留客户资源,避免客户的丧失和流动;而且利于税务师事务所更好地掌握企业的税务风险点,规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促进税务师事务所以此为契机,拓展税务风险防范的高端业务。这样一来,在企业和税务师事务所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不仅促进了双方各自的发展,而且为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因此,涉税服务行业应加强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纳税人、税务机关与涉税服务行业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互联网+注税”促涉税服务转型升级[J].注册税务师,2015,(10).

[2]李忠尔.互联网催生涉税服务新业态[N].中国税务报,2016-05-20(8).

[3]乔游.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J].税务研究,2016,(5).

[4]雷炳毅.“互联网+税务”要解决的问题与推进思路[J].税务研究,2016,(5).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大数据;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8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税收管理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云计算时代的产物,是“互联网+”的核心引擎,更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大数据资源应用于税源控制、税款征收,并以此来实现税收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1国内外现状

1.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税收征管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税源范围广、金额大,能为国家财政做出很大贡献。可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法》对电子商务中纳税主体、纳税行为及税收监管等规定不明确,导致电子商务交易的征税主体在法律上未明确界定、税源无法准确控制、征管能力执行不足等。

1.2国外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对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研究较早,经历了漫长的讨论和修正,存在很大争议,最终从免税走向征税;欧盟一直以来将电子商务税看作新的税源,倾向于制定比较严格的监管措施,成为全球首个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的组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对电子商务税收坚持中性、高效、确定与简便、公平与灵活性的原则,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其他国家或组织在对电子商务征税问题的做法上还是有区别的。在我国,电子商务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对税收收入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促进市场公平,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应该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但考虑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增加国家经济收入,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我国可以对电子商务征税采取减税或者暂时免税政策。

2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与优势

2.1大数据分析的概念

大数据分析是指摒弃传统的抽样分析方法,采用全部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方法。由于大数据具有体量巨大、类型多样、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特点,所以它打破了传统思维的分析方法。通过在即时更新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使得到的结果具有实时性。在大数据时代,税收征管也应与当前形势紧密联系,及时转变传统思维,才能提出新的创举。

2.2大数据分析在税收征管中的优势

大数据思维的建立是区别于传统税收的关键,可弥补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为征纳双方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将税收风险降到最低。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既能将大数据思维进行推广至其他领域,又能弥补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空白,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3大数据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

3.1税源控制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大数据的突出作用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大数据也为实现税源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进而引发了一场税源管理的革命。

税源控制的实质就是纳税主体的确定,现行电子商务中商家的注册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不少商家未实行实名注册,交易记录不真实甚至隐瞒交易行为,这给税收征管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立法,严格执行商家实名制注册,使得电商经营活动规范化。同时,税务机关应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识别电子商务交易的真实记录,对电商发放实现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并发放电子式身份证明作为数字身份证,实施纳税人“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得网上税收信息公开化,打破信息不对称等局面,通过这一措施来控制税源,以达到确定所有纳税主体的目的。

3.2税款征收

在税款的征收环节,现行实体征税制度已经不适用于电子商务的征收征管。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做出如下突破:第一,根据电子商务税收的特殊性,在国家税务总局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管理机构负责电子商务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各省分别成立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部门,由国家税务总局实行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垂直领导,检查和督导各地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构完善税收登记、税收管理、税收稽查等制度;第二,税收征管部门与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进行合作,按照法律规定的征税项目,在依法确定交易行为确实发生后,在消费者支付环节中,网络交易平台的系统自动按照相关税目和税率扣除应缴税款,并自动进入相关财政账户;当涉及到退货而产生退税问题时,可以先把电子发票打印出来,将相关退货发票做好标记,按月清算。同时,商家可以按月抵扣相P进项税额。这样能有效防止网络交易过程中交易行为隐蔽、计税困难等造成的偷税、漏税、逃税行为的发生。

3.3税收监管与稽查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所有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都保存在交易平台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共享机制。地税与国税税务信息共享,跨区税务部门信息共享,税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比如工商、住建、国土等部门),税务部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共享。同时,税务部门还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等第三方信息平台来披露并挖掘隐藏信息。在税收监管方面,首先,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善税收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税务机关可以从多方(电商所开电子发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收集的信息来进行比对、甄别,并检查是否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的容量不断增加,现在已经可以实现部分数据的永久保存,从而避免了交易信息的保存年限问题。由于大数据信息量大,税务机关在进行税收稽查时可以通过关键字检索,比如税号查询、代码查询等方式进行有效数据的提取,避免了到实体店中去翻阅纸质资料的繁琐,从而大大提高了税务机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征税成本。

4结语

在当今时代,商业模式日趋多元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商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碾压式的打击,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商业变革中,电子商务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合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有利于加强完善电商的管理,解决电子商务中的税收问题,促进电商与实体商家的公平发展,保证国家的税收权益,使社会在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找好平衡点。

参考文献

[1]石珍媛.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02).

[2]陈非凡.中国C2C网络贸易税收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08).

[3]许爽.浅析网络购物的税收流失与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08).

[4]何宏.关于电商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5]温淑萍.大数据时代下江西地税稽查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税务,2015,(08).

[6]孙懿.大数据时代对税务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5,(06).

[7]李渊.大数据时代强化税源管理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6,(03).

[8]左丽敏.我国网络商品交易税收征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

[9]梁春丽.全球商业革命:网络销售+大数据[J].金融科技时代,2013,(09).

[10]陈静.大数据对税收征管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商,2015,(43).

第4篇

论述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电子支付、数字化使能技术等四大科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在科技力量推动下税务部门改进纳税服务、提升税收征管质效的前景。税务部门在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积极推进以“数据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改革,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税收工作质量的方法和举措。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税务部门深化征管改革、实施数据管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发展;税务管理;数据管理

0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削减了税务部门的经费预算,使税务部门在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可支配资源不断减少。这也促使税务机关必须思考如何在提升工作绩效的同时,降低税收征收成本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新技术改进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将成为税务部门应对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麦肯锡咨询公司通过大量分析研究发现,锐意改革的税务部门领导都深刻理解“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他们正围绕当前科技主要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投放资源。目前科技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正呈喷薄式增长;二是在大数据时代,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日渐广泛;三是电子货币逐步取代现金,电子支付方式日益普及;四是数字化使能技术(digitalenablement)不断应用于各种业务之中。与此相应,科技发展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税务管理方面。

1移动互联网呈喷薄式增长

1.1利用移动设备加强与纳税人联系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亿人拥有移动通讯设备,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2013年5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詹姆斯•马尼卡等人在其合著的《颠覆性技术: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先进技术》一书中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2007年到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量增长了六倍多,而且年轻一代纳税人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几近全部的互联网交流。税务部门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以低廉的成本接收纳税人的信息和反馈意见,为纳税人提供自助服务以及向纳税人提供税款催报催缴提醒等服务。因此,手机沟通方式极易适合移动通讯设备使用者,尤其是年轻纳税人群体的需求。在新兴市场国家中,移动互联网有助于税务部门与未被纳入税收征管系统的纳税人加强联系与沟通。税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变沟通和交流模式,从利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进行传统互联网交流,转向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移动互联网交流。多年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创新型税务部门已经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例如,瑞典税务部门给大部分自然人纳税人发送预先填制好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纳税人可通过手机回拨或回复短信对申报表内容进行确认。又如,爱沙尼亚税务局为纳税人提供了一系列移动服务,其中手机支付税款服务特别受纳税人欢迎。伊莱•伯科威茨和布莱斯•沃伦在《爱沙尼亚是怎么变成电沙尼亚的?》一书中,对爱沙尼亚税务部门的这些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美国联邦税务局开发了应用程序IRS2Go,纳税人在移动设备中安装这一程序后,可以查询其纳税申报的状态,查阅纳税小贴士,还可链接到联邦税务局推特新闻网页面,查看税收新闻资讯。2014年申报季,查询联邦税务局官方网站“我的退税”模块相关信息的纳税人,半数以上是通过登陆移动客户端来完成操作的。

1.2开发美观、方便的手机界面官方网站

目前,绝大部分税务部门官方网站是基于传统互联网模式开发的,这些网站功能完善、设计精美、界面友好,但是当客户用智能手机登录时,很多网站的界面无法自动转换为美观、方便的手机界面。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服务水平,以适应移动终端使用者的需求。1.3智能手机的税款支付移动设备使用者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发送信息和提醒等简单服务的范畴,已扩展到支付功能。2012年6月,麦肯锡公司的《手机支付发展的路线图》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的手机支付总额较2011年将翻一番;预计到2015年,该项支付总额将比2012年增长9倍。在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已经开始推出全套手机银行服务。美国的阿肯色州和堪萨斯州等具有开拓意识的州,已允许使用手机支付财产税。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也将手机支付作为拓展业务的有效途径。以肯尼亚为例,该国已有将近90%的人使用移动服务商Safaricom开发的移动货币(M-Pesa)手机支付平台。平台是一个功能丰富的虚拟银行,允许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和转账等。

2日渐广泛的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方兴未艾,并将在未来持续影响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个行业。目前,全球各网站、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生成的数据量每20个月翻一番,而数据存储成本持续下降。私人机构和政府部门都期待更好地利用复杂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为重大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大数据时代对于税务部门的影响不言而喻。税务部门开展业务工作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撑,并利用这些数据来评定纳税人的税收遵从风险等级,从而将有限的资源投向具有高、中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避免对低风险纳税人不必要的干扰。绝大多数国家的税务部门非常重视数据分析技术,特别是有的国家的税务部门已经利用最前沿的数据分析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一些国家的税务部门利用集群技术在大数据样本中分辨出具有类似行为特征的集群,以有效识别具有税收欺诈行为的群体。集群技术作为最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之一,正帮助税务部门有效遏制退税欺诈蔓延。在税款征收方面,部分国家的税务部门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对纳税人风险特征进行分类管理,综合考虑纳税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行业、地理位置和纳税遵从历史)、应缴税款特征(如税款大小、来源和时间长短)以及其它标准,针对不同群体的纳税人实施相应的征管策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澳大利亚税务局在《2012—2013财政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澳大利亚税务局正在积极尝试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提高税务管理质效。该局通过对100多万份中小企业报送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经营活动报告表》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确定了各行业利润率等关键指标的风险控制的基准值,以帮助澳大利亚税务部门迅速识别出异常申报纳税人,例如少申报应税收入的餐馆或者加油站。该项创新举措实施一年以来,澳大利亚税务部门已识别出3万多家异常申报企业。该局在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后,有17%的企业在申报表中进行了纳税调增,调整后申报的应税所得户均增长了68%。总之,大数据分析技术促使了税务部门增加税收收入,并帮助其更加精准、有针对性地识别税法高遵从度的纳税人,减轻不必要的遵从负担。

3电子支付方式日益普及

当今世界,电子货币正逐步取代现金,电子支付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支付方式。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全球支付行为的研究表明,2012年到2017年全球范围内人均金融交易额预期将增长33%,即从671美元增长到894美元,其中现金支付方式的比重将大幅下降,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重下降将尤为明显。有人把未来将出现的以电子货币支付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称为无现金社会模式。电子支付相对现金支付而言,具有交易成本低、终端用户风险小以及交易过程易于追踪等优势,因而被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央银行及各类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大力倡导。金融机构、税务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不断推动电子支付手段广泛应用,从最初的电汇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使用智能手机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近场通讯(NFC)方式支付,减少了收付双方对现金的需求。对于税务部门而言,电子支付方式的不断普及,不仅有助于实时追踪纳税人税基轨迹,还有助于分析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目前,一些国家通过给予纳税人税收优惠的手段,鼓励纳税人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例如,韩国为使用信用卡消费的纳税人提供税收减免优惠,全年信用卡消费额占年收入比重高于25%的纳税人可以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为充分利用电子支付方式的优势,自2011年起,美国通过立法明确要求银行和电子支付服务商,向联邦税务局报告所有通过借记卡、信用卡以及贝宝(PayPal)等第三方支付平成的交易。这从立法角度保证了应税收入足额申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OECD的《关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税务管理的比较信息报告(2013版)》显示,在开展对比研究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将电子支付方式作为主要税款缴纳方式。显然,全球的税务部门在电子支付方式缴税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数字化使能技术不断应用于业务流程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终端产品的价格与计算能力往往呈反方向发展,同时信息存储的成本也在大幅下降,这客观上促使数字化使能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流程。例如,1975年一台超级计算机的售价为500万美元;40年后的今天,一台苹果手机售价仅为400美元。尽管后者价格不足前者的万分之一,但其计算能力反而远超前者。许多大企业已经从数字化使能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中获利。这些大企业将数字化使能技术应用于业务流程,将各供应链纳入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并采用即时库存(just-in-time)等新型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和费用。

4.1利于税务部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

数字化使能技术不断应用于业务流程,也为税务部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纳税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税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中,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使能技术,将主要带来以下两点变化:一是从大量使用纸质表格向使用电子申报方式转变。例如,2013年申报季,美国约83%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采用了电子申报方式报送,这也说明联邦税务局在推广电子申报方面成效卓著。二是使用全数字化自动填报。一些国家的税务部门已经将从第三方获取的纳税人收入和消费数据,用于帮助纳税人预填纳税申报表。例如,OECD的《关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税务管理的比较信息报告(2013版)》显示,2011年有7个国家的税务部门为其国内大多数纳税人预填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新加坡税务局2012—2013年度报告》指出:2012年新加坡税务局通过直接从雇主处取得雇员的工资薪金等收入信息,为超过100万名自然人纳税人预填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所入库税收占该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58%。

4.2利于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数字化使能技术有利于各国税务部门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例如,未来税务部门可以考虑整合内外部数字化平台,选取部分税务案件,集中开展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这将有助于节省税收征纳成本,尽早让纳税人获得税款缴纳的确定性。

4.3利于加强与外部沟通和第三方信息共享

长期以来,许多私营机构都通过获取和利用外部数据来提升工作绩效。例如,企业通过对第三方数据和系统的整合和利用,来提高经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也会通过加强信息传递,来提高信息对称度。税务部门应该借鉴私营机构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和第三方信息共享。例如,税务部门的征管软件系统设有既定的检测程序,当纳税人填写申报表时,如果出现身份信息前后不一致或相关信息不完整等情形,则该份申报表将难以通过征管软件系统的验证。这样一来,既推延了纳税人的报税时间,给其带来不便,又增加了税务部门的服务成本。如果我们能在税务部门与第三方税务软件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实时数字化联系,即通过与第三方税务软件供应商进行数字化整合比对,在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的过程中,对填报的错误信息给予及时的预警提示,必将大大减少验证通不过的次数和征纳双方的后续工作量,进而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与工作绩效。例如,美国曾力推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征管数据实时更新的目标。2012年1月,联邦税务局纳税人账户数据引擎正式投入使用,数据更新周期由40多年沿袭的每周更新缩短为每日更新,打破了联邦税务局信息化建设的瓶颈。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税务部门将资源合理地投入到新技术的应用中,并使其与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有机融合,将促进税收工作的开展。同时,税务部门应当妥善处理科技创新带来的伴生问题,例如保障网络安全、保护纳税人隐私等。

[参考文献]

[1]秦劲松.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我国科技税收政策优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克里斯蒂安娜•麦克法兰,迈克尔•帕加诺,余英.美国城市财政状况2014年调查报告[J].地方财政研究,2015(4).

[3]梅春国,丘永政,唐炜,等.税收竞争是当代税收鼓励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4(2).

[4]方瑞德.德国的财税管理体制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财税,1994(3).

[5]张青,魏涛.促进我国税收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8).

[6]胡绍雨.国外房地产税制经验的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12).

第5篇

(智能财税)赛项竞赛方案

 

一、赛项名称

 赛项编号:GZ-2021054

赛项名称:智能财税

赛项组别:高职

协办院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报到及住宿地点:另行通知

二、竞赛目的

智能财税技能赛项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围绕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专业,聚焦财税改革发展新方向,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新理念,支撑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背景下财税共享服务新业态和现代企业“业票财税”一体化新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引领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中财政税务类和财务会计类专业创新发展,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通过赛项设置提升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三、竞赛内容

赛项基于智能财税共享服务云平台的大数据、机器学习与RPA机器人、区块链、电子发票、新一代ERP等技术,面向社会财税共享服务机构和企业财税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完成业票财税业务一体化处理与机器人应用、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等工作领域的典型任务,考察参赛选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税中的应用能力,在新技术新业态环境下的财税职业判断能力,在企业内控制度约束下的人人协同和人机协同处理财税综合业务的能力。

竞赛过程分为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技能竞赛、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技能竞赛和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技能竞赛三个赛段,分三场进行。其中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和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赛段采用团队竞赛方式,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赛段采用个人竞赛方式。

(一)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

1.采购与销售业务处理

(1)系统初始设置

供应链模块基础设置:包括仓库、库存、科目期初、产品定额消耗、月初在产品及其他个性化设置。

(2)采购与付款业务处理

管理供应商信息,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对供应商供货及时率、货物良品率、财务情况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与评价。

根据采购订单生成并审核采购发票,生成并审核采购入库单及验收单,生成并审核付款单,发起采购结算,生成并审核付款核销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3)销售与收款业务处理

管理客户信息,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对客户签约率、回款率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与评价。

根据销售订单生成并审核销售出库单,开具增值税发票,生成并审核收款单,生成并审核收款核销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2.商旅与费控业务处理

在商旅系统中,根据企业内部制度要求进行差旅费标准设置,其中包括地区级别、交通工具、补贴标准、报销标准等。

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预定机票、酒店等商旅服务及费用控制。

根据企业报销制度和流程,处理员工报销业务,包括借款、还款、报销冲借款等业务,进行借款报销的账务处理。

3.会计核算与税务核算

(1)智能票据处理

票据管理模块基础设置:维护商品和服务档案、完善客户信息等基础档案,进行领用发票信息设置。

发票开具:在票据系统中为企业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红字发票。进行RPA开票流程设计并运用RPA开票机器人开具电子发票。

票据采集:对不同业务的进销项发票、费用类票据、银行回单等电子票据(含区块链发票)或电子影像进行采集。

票据识别与查验:使用票据管理系统对票据电子影像进行OCR 识别和查验,人工核查确认识别的正确性;检查各种电子发票,查询区块链发票并记录区块链存储地址;系统自动分类后,人工对分类有误的票据进行分类调整。

票据审核:对各类票据与业务的吻合性、票据内容的正确性及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

(2)票据制单与审核

检查由票据管理系统开具销售发票后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

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利用机器学习或通用记账规则,对通过审核的单张票据自动匹配业务类型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将该笔业务已采集的相关票据关联至凭证。

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采用批量制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进行RPA记账流程设计并运用RPA记账机器人生成记账凭证。

对会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进行检查,如有错误进行人工调整,并将已采集的相关票据关联至凭证。

对生成的记账凭证进行审核。

(3)固定资产核算

基础设置:包括期初资产卡片设置、科目设置等。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完成固定资产卡片的增、删、改等操作,完成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操作。按期间、按类别进行折旧计算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运用大数据技术,完成固定资产公允价值计算。

(4)职工薪酬和个人所得税业务处理

基础设置:包括工资、社保金、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设置。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进行人员、工资项目的增、删、改操作,计算职工薪酬、社保与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

检查与修改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与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个人所得税申报等。

社保与住房公积金批量调整,导出薪酬汇总表及按公司、部门、员工导出薪酬台账。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计提工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代扣个人所得税等记账凭证。

(5)成本核算

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和企业生产业务要求,设置材料分配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核算材料成本。

审核、归集并分配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填写工费清单,生成记账凭证。

进行成本月结。

(6)期末会计事项处理

月末结转:结转未交增值税、计提各项税金及附加、结转销售成本、损益结转、结转本年利润等。

财务报表编制: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并审核。

4.纳税申报

对自动生成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加税费申报表、城镇土地税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季报)申报表、财务报表等纳税申报主表与附表内容进行检查与修改。

审核纳税申报表内容并进行当月纳税申报。

进行RPA报税流程设计并运用RPA报税机器人自动完成纳税申报。

(二)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

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1)在纳税申报系统中,进行企业基础信息填写、数据导入、数据校验、科目匹配。

(2)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需要调整的收入类项目进行计算和操作。

(3)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需要调整的职工福利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研发支出、捐赠等支出类项目进行计算和操作。

(4)在纳税申报系统中审核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表并完成申报。

2.企业税务筹划

分析企业的纳税种类、适用税率、经济业务流程、所在地区市场情况、行业特点等,结合税收政策制定企业整体税收规划方案。

针对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涉税事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合理的事先规划,实现税负最优化。

充分利用国家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灵活选择适用税率、纳税人身份,合理调整企业组织形式、纳税地点及业务组合,使利润更多的合法留归企业。

3.配合税务检查

开展税务自查工作,检查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使用、保存情况,核实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事项,梳理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情况。

在税务稽查检查中,协助企业进行纳税事项调整、涉税争议处理方案的解释说明。

税务稽查检查结束后,根据稽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代表企业与税务机关进行协商沟通。

4.大数据税务预警与风险防控

利用大数据技术筛查企业税务风险点,对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区分税务风险等级。

根据税务风险等级,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预测企业未来内外部环境及财务数据变化,合理设计税负率及财务数据预警指标。

根据税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指标,建立税务风控模型。

识别增值税发票使用风险,对发票全要素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记录和自动审核,根据相关规定对虚开增值税发票行为作出判断。

定期了解上下游企业税务、财务状况,对法律和税务风险情况进行记录和自动提示,并做出准确判断和处理。

(三)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

1.预算管理

(1)预算指标设定:根据企业战略要求和经营预期,修订或设计相应的预算指标体系和数值。

(2)预算编制:根据市场需求、销售情况、款项回收情况、生产能力等数据编制全面预算。

(3)预算过程控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月度和季度预算;能根据预算管理制度的规定,熟练地按照授权审批程序完成预算内外的资金拨付。

(4)预算执行分析与评价:对预算执行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预算差异进行调整;根据全面预算的完成情况和各责任主体的执行情况编制考核报告。

2.成本管理

(1)成本控制目标的设定: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确定目标成本,根据影响企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确定标准成本,作为各项成本控制目标。

(2)成本控制:通过跟踪材料购入与耗用、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的支出情况,将标准成本应用到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中,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生产制造成本,对出现的异常差异情况及时予以纠正。

(3)成本分析与评价: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数据的性质及形成原因;定期对产品成本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将成本数据与往年、同业数据比较,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3.公司金融运作

(1)进行银行贷款管理分析,选择抵押品,制定还款计划,编制银行贷款申请报告。

(2)掌握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流程,确定筹集资金的数量,选择应收账款保理方案,制定对应的偿还计划,对保理业务进行监控。

(3)分析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的现金流量,计算融资租赁设备折旧及相关费率,对购买方案或租赁方案进行决策,对融资租赁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股权融资方式,分析企业资本结构,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5)掌握股权投资方式,计算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掌握对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

4.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

(1)依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比较分析,并与行业大数据进行比较。

(2)依据获取的财务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完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并完成可视化呈现。

(3)运用大数据工具,从互联网获取同行业可比数据,进行行业比较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

四、竞赛方式

竞赛以团体赛和个人赛两种方式进行。分三个赛段,第一赛段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为团体赛;第二赛段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为个人赛;第三赛段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为团体赛。竞赛总时长450分钟,各赛段时长均为150分钟,在一天半内完成。省赛成绩排名第一院校的参赛队参加国赛。

每个参赛队4名选手,每校参赛队不超过1支,不得跨校组队。指导教师须为本校专职教师,每队不超过2名指导教师。

第一赛段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和第三赛段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的岗位分工于报名时由各参赛学校自行确定,参赛时不得调整。

竞赛现场按团队设置竞赛台位,按岗位标注选手座位,竞赛台位在赛前通过抽签决定。竞赛时同队队员可讨论解决方案但不能更换岗位或代替操作。

五、参赛报名

(一)参赛院校须于4月28日前登录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报名系统(39.105.49.188/),按要求填报并提交参赛信息。

(二)各参赛校以学校为单位注册报名平台,专人负责报名工作。(技术支持:郭威,电话:13643997008)。

(三)提交报名信息后,参赛院校从系统导出报名表、赛项汇总表,连同参赛选手身份证复印件、学信网“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或省招办录取名册复印件各1份并加盖公章报送或邮寄至承办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纸质报名材料接收截止时间为4月28日,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地址: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1号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75004;联系人:魏建森;联系电话:13700786813。

(四)承办学校收到纸质报名材料,按省赛的要求认真审核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资格,审核通过报名成功。

六、竞赛日程

2021年5月12日报到,2021年5月13日—5月14日为竞赛时间。竞赛地点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竞赛日程表

 日期

时间

事项

参加人员

地点

备注

5月12日

08:00-12:00

参赛队、裁判、仲裁、监督报到,安排住宿,领取资料

工作人员、裁判、仲裁、监督、参赛队

住宿酒店

 

14:30-15:30

赛前工作会

各参赛队领队、指导老师、裁判长

校内

 

加密抽签(抽序号)

各队领队

16:00-17:00

熟悉场地

各参赛队

8号实训楼

 

16:00-17:00

裁判培训工作会议

裁判长、裁判员、监督组、专家组

校内

5月13日

8:20-9:00

检录进场

参赛选手、裁判

8号实训楼

选手进入赛场按照所抽序号就座

9:00-11:30

业票财税与机器

人应用竞赛

参赛选手、裁判

8号实训楼

 

13:50-14:30

检录进场

参赛选手、裁判

8号实训楼

选手进入赛场按照所抽序号就座

14:30-17:00

税务服务与大数

据应用竞赛

参赛选手、裁判

8号实训楼

 

5月14日

 

8:20-9:00

检录进场

参赛选手

8号实训楼

选手进入赛场按照所抽序号就座

9:00-11:30

财务管理与大数

据应用竞赛

参赛选手、裁判

8号实训楼

 

14:00-15:00

闭赛式及成绩点评

领导嘉宾、各工作组、各参赛队

校内

 

15:00

所有参赛队返程

七、竞赛规则

(一)参赛资格。参赛选手须为同一院校全日制在籍高职学生(含本科院校中高职类全日制在籍学生,五年制中职四、五年级在籍学生),年龄不超过25周岁,年龄计算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1日。

(二)选手报名。各参赛院校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报参赛信息,包括参赛选手、选手岗位和指导教师。报名信息获得确认后不得变更。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因故无法参赛,视为弃赛。比赛前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因故需要更换的,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开赛10个工作日之前出具书面说明,经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核实后予以更换。

(三)熟悉场地。参赛选手、裁判员、工作人员、赛项组织者等人员均需按照赛项组委会要求准时到达赛项举办地点,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领取相关证件,熟悉场地,做好赛前准备工作。

(四)正式比赛。比赛现场所有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裁判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须着装整齐,随身携带大赛证件,佩戴大赛身份标识,按照赛项相关规定出入指定区域。

(五)成绩评定与结果公布。竞赛成绩通过计算机自动评分。竞赛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不得随意操作系统,从计算机系统输出成绩的全过程需要接受两名监督员的监督,并进行现场录像。系统输出的竞赛成绩,需在监督员的监督下由两个裁判员一起移交给加密裁判合并计算竞赛成绩,并经裁判长及有关人员签字确认后在赛场外张贴公布。

(六)竞赛用计算机只能安装竞赛规定的软件,现场为各代表队统一提供竞赛用品、用具,开赛前,由各代表队指定选手检查竞赛用计算机,清点核实用品用具,并签字确认。

(七)各代表队须遵守赛场有关规定,遵从裁判长、裁判员的现场调度和指挥,按照赛场指令完成任务。

(八)选手进入赛场,不得携带任何用品用具、工具书、参考书等相关资料。

(九)在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得随意离开赛场,同一参赛队选手之间可进行讨论,但不得代替他人操作。

(十)竞赛过程中,标明必须由相应岗位人员完成的任务,不允许出现越权使用软件、以他人口令执行系统操作等情况。

(十一)在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不得大声喧哗、不得使用通讯设备及与竞赛无关的电子设备。

(十二)在竞赛过程中,如遇硬件软件故障或其他意外情况,须举牌示意,由现场裁判按有关规定处理。

(十三)在竞赛全程中,不得使用任何移动存储设备、不得开启无线网络、不得访问他人计算机。赛场技术服务区将实时监控上述行为。

(十四)竞赛结束后,不得将竞赛涉及的用品用具及资料带出赛场。

(十五)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的,裁判长有权终止其所在团队或个人的比赛,劝令其离开赛场。

八、竞赛环境

(一)竞赛场地设在计算机机房,场地内具备满足规定数量团队的竞赛环境。

(二)一个参赛队4个机位,配置均为单屏电脑。

(三)竞赛场地外设置主席台、观众席,便于竞赛全程的观摩和监督。

(四)竞赛场地内设置背景板、宣传横幅或壁挂图,营造竞赛氛围。

(五)计算机配置:操作系统Windows7版本,CPU双核、主频2.8Ghz 及以上,内存4G,屏幕分辨率1920*1080,浏览器采用Chrome89版本。

(六)局域网络:采用企业级稳定的千兆交接机,网络稳定,网络带宽100兆,不进行网络限速。考场具有固定IP 地址。

(七)安全保障:采用统一的杀毒软件对服务器进行防毒保护。屏蔽竞赛现场使用的电脑USB接口。部署具有网络管理、账号管理和日志管理功能的综合监控系统。

(八)采用双路供电:利用UPS防止现场因突然断电导致的系统数据丢失,额定功率:3KVA,后备时间:3.5小时,电池类型:输出电压:230V±5%V。

九、技术规范

(一)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教职成〔2021〕2号)。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三)截止2020年12月31日并开始在一般企业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

(四)截止2020年12月31日并开始实施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五)截止2020 年12月31日并开始实施的税收政策。

(六)截止2020 年12月31日并开始实施的其它相关财经类法规、制度等。

十、技术平台

采用财务云服务平台,要求功能与赛项设计内容完全匹配。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集群式、分布式动态部署,能够同时满足数10 万人在线操作;按照数据层、业务层、应用层进行纵向隔离,通过消息引擎对业务进行模向拆分,同时采用加密算法对关键的数据进行加密、通过令牌对访问接口的安全性进行统一授权、应用防火墙对HTTP的请求进行安全拦截,监控引擎对平台各项指标进行实施监控,确保云平台服务的高可用性。

十一、评分标准

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根据本赛项自身的特点,选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分方法,编制评分细则。

(一)评分标准制定原则:赛项评分标准制定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机考评分,无人为因素干扰。

(二)评分方法: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竞赛赛段为团体赛,团队分值为400分,其中每名选手100分,成绩由竞赛平台自动评定;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竞赛赛段为个人赛,每名选手100分,成绩由竞赛平台自动评定,团队分为4名选手成绩之和;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竞赛赛段为团体赛,团队分值为400分,其中每名选手100分,成绩由竞赛平台自动评定;团体总成绩为以上三个竞赛赛段的成绩之和。每个团队的最终竞赛成绩按百分制折算,折算方法为:(团队总成绩÷1200)×100=百分制的成绩。

(三)评分细则

1.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赛段分值分布

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赛段分值分布,见表1。

表1      业票财税与机器人应用岗位任务分值分布表

竞赛

岗位

评分内容

分 值

业务财务岗位

1.票据采集

不同业务的进销项发票、费用类票据、银行回单等电子票据或电子影像进行采集

2.票据识别与查验

使用票据管理系统对票据电子影像进行OCR识别和查验,人工核查确认识别的正确性;检查各种电子发票;系统自动分类后人工对分类有误的票据进行分类调整

3.票据审核

对各类票据与业务的吻合性、票据内容的正确性及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核

20

4.存货模块设置

进行仓库、库存、科目期初、产品定额消耗、月初在产品及其它个性化设置

5.采购与付款业务处理

根据采购订单生成并审核采购发票,生成并审核采购入库单及验收单,生成并审核付款单,发起采购结算,生成并审核付款核销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6.销售与收款业务处理

根据销售订单生成并审核销售出库单,开具增值税发票,生成并审核收款单,生成并审核收款核销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7.成本核算

根据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和企业生产业务要求,设置材料分配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核算材料成本。

60

8.商旅与费控

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预定机票、酒店费等商旅服务及费用控制

根据企业报销制度和流程,处理员工报销业务,包括借款、还款、报销冲借款等业务,进行借款报销的账务处理

20

财务会计岗位

1.票据制单与审核

检查由票据管理系统开具销售发票后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

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利用记账通用规则,对通过审核的单张单据自动匹配业务类型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并将该笔业务已采集的相关票据关联至凭证

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采用批量制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对会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进行检查,如有错误进行人工调整,并将已采集的相关票据关联至凭证

对有辅助核算项的凭证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进行RPA记账流程设计并运用RPA记账机器人生成记账凭证

50

2.固定资产核算

进行基础设置包括期初资产卡片设置、科目设置等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完成固定资产卡片的增、删、改等操作,完成自动生成记账凭证操作。按期间按类别进行折旧计算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

完成固定资产清理业务处理

10

3.职工薪酬和个人所得税业务处理

基础设置:包括工资、社保金、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设置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进行人员、工资项目的增、删、改操作,计算职工薪酬、社保与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

检查与修改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与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个人所得税申报等

社保与住房公积金批量调整,导出薪酬汇总表及按公司、部门、员工导出薪酬台账

运用会计核算系统,自动生成计提工资、社保及住房公积金、代扣个人所得税等记账凭证

20

4.期末会计事项处理

月末结转,结转未交增值税、计提各项税金及附加、结转销售成本、损益结转、结转本年利润等

财务报表编制,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并审核

20

财税主管岗位

1.系统设置

进行会计核算系统设置、开票信息设置、辅助核算设置等

在商旅系统中,根据企业内部制度要求进行差旅费标准设置,其中包括地区级别、交通工具、补贴标准、报销标准等

20

2.成本核算

审核、归集并分配人工费用、制造费用,填写工费清单,生成记账凭证

进行成本月结

20

3.审核业务

对生成的记账凭证进行审核

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

对纳税申报表进行审核

60

税务会计岗位

1.发票业务

领用发票、添加商品服务档案、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等基础准备工作

在票据系统中为企业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红字发票

进行RPA开票流程设计并运用RPA开票机器人进行电子发票的开具

30

2.纳税申报

利用工资模块进行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与专项附加扣除的检查与修改,进行个人所得税申报的检查与修改

对自动生成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加税费申报表、企业所得税(季报)申报表、房产税、财务报表等纳税申报主表与附表内容进行检查与修改

进行当月纳税申报

进行RPA报税流程设计并运用RPA报税机器人自动完成纳税申报

70

2.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赛段分值分布

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赛段分值分布,见表2。

表2      税务服务与大数据应用岗位任务分值分布表

竞赛

项目

评分内容

分 值

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

在纳税申报系统中,进行数据导入,数据校验,科目匹配

25

在纳税申报系统中对所得税汇算清缴需要调整的收入类项目进行计算和操作

在纳税申报系统中对所得税汇算清缴需要调整的职工福利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研发支出、捐赠等支出类项目进行计算和操作

在纳税申报系统中审核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表并申报企业所得税

税务筹划

分析企业的纳税种类、适用税率、经济业务流程、所在地区市场情况、行业特点等,结合税收政策制定企业整体税收规划方案

25

针对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涉税事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通过合理的事先规划,实现税负最优化

充分利用国家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灵活选择适用税率、纳税人身份,合理调整企业组织形式、纳税地点及业务组合,使利润更多的合法留归企业

纳税检查支持

开展税务自查工作,检查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使用、保存情况,核实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事项,梳理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情况

25

在税务稽查检查中,协助企业进行纳税事项调整、争议处理方案的解释说明

税务稽查检查结束后,根据稽查结果制定整改措施,代表企业与税务机关进行协商沟通

大数据税务预警与风控

利用大数据技术筛查企业税务风险点,对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区分税务风险等级

25

根据税务风险等级,综合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全面、系统预测企业未来内外部环境及财务数据变化,合理设计税负率及财务数据预警指标

根据税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指标,建立税务风控模型

识别增值税发票使用风险,对发票全要素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记录和自动审核,根据相关规定对虚开增值税发票行为作出判断

定期了解上下游企业税务、财务状况,对法律和税务风险情况进行记录和自动提示,并作出准确判断和处理

3.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赛段分值分布

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赛段分值分布,见表3。

表3      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应用岗位任务分值分布表

竞赛

岗位

评分内容

分 值

预算管理岗位

预算指标设定

预算编制

预算过程控制

预算执行分析与评价

70

成本管理审核工作

30

成本管理岗位

成本控制目标的设定

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与评价

70

投资融资审核工作

30

投资融

资岗位

银行贷款

应收账款保理

固定资产融资租赁

股权融资

股权投资

70

财务分析审核工作

30

财务分

析岗位

大数据财务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财务表报分析、大数据财务指标分析

70

预算管理审核工作

30

十二、奖项设置

大赛设参赛队团体奖和优秀辅导教师奖。

(一)参赛选手团队奖

按团体设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为参赛队总数的15%,二等奖为参赛队总数的25%,三等奖为参赛队总数的30%(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第三位四舍五入,若出现成绩相同情况,可追溯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二)优秀指导教师奖

对在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的辅导教师,颁发优秀辅导教师奖。

十三、赛场预案

(一)赛场出现断电情况的处理

如果赛场出现断电情况,可能影响该赛场队员进入赛场、下载试题、登录竞赛页面和正常答题。

如果竞赛开始前或竞赛过程中赛场出现断电情况,原则上应当在30分钟内解决,并按照有关规定或指令给予补时;如果30分钟内无法解决,可宣布该赛场停止竞赛。

(二)网络出现故障情况的处理

如果竞赛开始前赛场网络出现故障,技术支持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原则上,如果故障在竞赛开始后30分钟内得到解决,竞赛将继续进行,竞赛时间相应延长;如果故障在竞赛开始后30分钟内无法得到解决,可宣布该赛场停止竞赛。

(三)竞赛机出现死机情况的处理

如果个别队员竞赛机出现死机情况,技术支持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包括重新启动竞赛机、更换竞赛机等。如果重新启动竞赛机,竞赛结果将自动保存,不影响竞赛正常进行;如果更换竞赛机,竞赛结果也将自动保存。重新启动或更换竞赛机后,如果影响到竞赛时间,竞赛时间将相应延长。

(四)竞赛机出现配件或软件故障情况的处理

竞赛机配件主要是指键盘、鼠标等计算机配件。如果个别队员竞赛机配件出现故障,技术支持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由巡考员更换键盘、鼠标等。排除故障期间,如果竞赛机继续计时,经批准后,队员可以获得相应补时。

竞赛机软件主要是指每位队员登录的答题页面、文字输入等使用的应用系统。如果个别队员竞赛机软件出现故障,技术支持人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包括调试系统、调出输入法等。排除故障期间,如果竞赛机继续计时,经批准后,队员可以获得相应补时。

(五)故障发生时的处理程序

故障发生时,队员应当及时向监考人员提出,服从监考人员安排,耐心等待技术支持人员进行解决。比赛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发现者应第一时间报告组委会,同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扩大。

(六)比赛场地预备适量机位作为备用

十四、赛项安全

赛事安全是技能竞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赛项组委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健康管理

1.所有参赛人员在比赛期间做好个人防护,在途中和密闭公共场所应科学合理佩戴口罩,所有纳入竞赛健康管理人员的体温若超过37.3℃,一律不得进入比赛区域。

2.所有纳入竞赛健康管理的人员在报到前14天组织开展健康排查(流行病学史筛查)。存在以下情形的人员,不得参赛: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和尚在隔离期的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未痊愈的,未排除传染病及身体不适者;14天内有国内中高风险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和接触史的。

(二)赛场要求

1.赛场周围设立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发生意外事件。比赛现场内参照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为选手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

2.竞赛场内保持安静,不得说笑打逗,参赛人员要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3.竞赛场内严禁吸烟。

4.参赛选手进入赛位、赛事裁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场所,严禁携带通讯、照相摄录设备,禁止携带记录用具。如确有需要,由赛场统一配置、统一管理。赛项可根据需要配置安检设备对进入赛场重要部位的人员进行安检。

(三)安全保卫

为确保本次承办技能大赛的顺利进行,参赛人员须严格遵守以下安保规定:

1.参赛车辆一律凭大赛组委会核发的证件出入校门,并按指定路线行驶,按指定地点停放。

2.在竞赛开始前,参赛各队选手佩戴统一的入场证,由引导员引导到指定位置,不得随意走动。

3.各类人员须严格遵守赛场规则,严禁携带与参赛无关的物品入场,包括液体饮料等。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入内。

4.安保人员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通报赛场负责人员。

5.参赛人员退场后,需按原路线返回。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在安保人员指挥下,迅速按紧急疏散路线撤离现场。

十五、竞赛须知

(一)参赛队须知

1.参赛队名称统一使用各学校代表队名称,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团体名称;不接受跨校组队报名。

2.参赛队按照大赛赛程安排,凭大赛组委会颁发的参赛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参加比赛及相关活动。

(二)指导教师须知

1.领队、指导教师须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服从裁判,文明竞赛。

2.竞赛期间,指导教师不得进入赛场内进行指导。

3.正式报名的领队、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得更换。

4.竞赛期间各参赛队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裁判透露参赛信息或沟通竞赛事宜,有关竞赛所有问题须由领队按规范要求向赛项组委会反映或协商。

(三)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选手应按有关要求如实填报个人信息,否则取消竞赛资格。

2.参赛选手凭统一印制的参赛证、有效身份证件参加竞赛,并注意仪容仪表整洁、大方。

3.参赛选手应认真学习领会本次竞赛相关文件,自觉遵守大赛纪律,服从指挥,听从安排,文明参赛。

4.参赛选手应提前40分钟抵达赛场,凭参赛证、身份证件检录,按要求入场,不得迟到早退。

5.参赛选手须在确认竞赛内容和现场设备等无误后开始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如有疑问,参赛选手举手示意,项目裁判长应按照有关要求及时予以答疑,但选手不得对业务技能相关知识和操作询问裁判人员。如遇设备或软件等故障,参赛选手应举手示意。项目裁判长、技术人员等应及时予以解决。确因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故障,致使操作无法继续的,经项目裁判长确认,予以启用备用计算机。如遇身体不适,参赛选手应举手示意,现场医务人员按应急预案救治。

6.各参赛选手必须按规范要求操作竞赛设备。一旦出现较严重的安全事故,经裁判长批准后将立即取消其参赛资格。

7.竞赛时间终了,选手应全体起立,结束操作。经现场指挥人员发出指令后,方可离开赛场。

8.在竞赛期间,未经组委会的批准,参赛选手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与竞赛内容相关的采访。参赛选手不得将竞赛的相关信息私自公布。

(四)工作人员须知

1.大赛期间,工作人员应遵守赛场相关规定。新闻媒体等进入赛场必须经组委会允许,由专人陪同并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不能影响比赛进行。

2.在选手比赛时,工作人员及赛场所有人员必须保持安静,不得随意走动、喧哗、提示或出现对选手有影响的动作。除经特别允许,工作人员进入赛场后请关闭手机。

3.比赛期间,由赛项组委会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由仲裁组人员处理申诉事项,由监督人员对裁判人员和现场评分员进行监督,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处理有关选手比赛成绩的相关事件。

十六、申诉与仲裁

第6篇

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课程应用统计学一般学习课程:高代、几何、数理统计、多元分析、抽样调查、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数学分析等等。应用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大量数据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 用以解决各个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主要涉及到数据分析、数据管理、统计调查等。

课程体系:《C/C++程序设计》、《数理统计学》、《运筹学》、《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原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复变与积分变换》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金融统计、生物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上讲,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具有能够继续进行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成为统计分析,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

应用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要发展,还是考虑往财税、金融等领域突破,考CPA、精算师等,到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因为单纯的统计是没什么工作好做的,需要和其他的工作(专业)相结合。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主要到政府统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信息咨询公司等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大型企业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互联网/电子商务;

2、新能源;

3、金融/投资/证券;

4、计算机软件;

5、其他行业;

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8、外包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助理;

2、会计;

3、人事专员;

4、行政专员;

5、仓库管理员;

6、行政前台;

7、出纳;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 国家审计 金审工程

一、引言

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公共机构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的审计。国家审计的模式和方法随着外部信息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审计部门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启动了“金审工程”一期和二期工程,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人类信息化进程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并且大数据已经在互联网等行业得到运用。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国审计机关积极组织实施“金审工程”三期工程,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开始着力部署国家审计全面覆盖的相关工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共享的能力,进而提高审计决策质量,在关注被审计单位业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抵御和预防功能,是国家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

二、大数据理念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是海量、高速增长和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需要用全新的思维理念,采用全新的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资产进行分析,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随机样本向全体数据的转变,精确性分析向相关性分析的转变,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的转变。

(一)随机样本转变为全体数据

根据交易费用理论,传统的审计模式下之所以使用样本数据,是因为对全体数据进行分析存在较高的成本费用。因此只能依靠对样本数据进行审计,来推断被审计单位整体的情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审计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降低了处理全体数据的成本费用,为实现全体数据审计提供了可能。例如MySQL和Oracle等关系型数据库可以处理全部结构型数据,Hadoop可以用来处理非结构性数据,通过大数据采集工具,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采集到过去没法收集到的信息。在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支持下,从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高效快速地掌握审计对象的整体状况、内在联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模式必将有助于国家审计的发展。

(二)精确性分析转变为相关性分析

大数据拓展了审计机关的数据来源,使得国家审计工作可以利用的数据更加丰富。之前,国家审计机关拥有的相关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一方面来自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积累,另一方面来自从被审计部门获取的资料。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盘活历史积累数据,同时获取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外部资料,例如可以通过金融系统获取被审计单位资金往来状况,也可以依靠统计部门获取被审计单位所在的行业数据等。广泛的数据来源,使数据越来越具有混杂性,给传统的挖掘数据因果关系的精确性分析带来了困难,使国家审计开始关注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利用分布式处理、云计算等技术将不同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在控制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下,提取与审计对象相关的特征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海量数据,根据模型判断被审计对象相关业务的合理性。传统的关注因果关系的精确性分析是信息匮乏时代的产物,主要面对的是“小数据”,这就要求减少错误,保证质量,确保收集到的数据绝对精确。相关性分析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基础之上,通过Hadoop等技术进行相关性分析,适当地降低在微观角度上对精确度的要求,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审计对象,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防范潜在的风险。

(三)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

随着金审一二期工程的完成,基本完成了AO和OA应用系统和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一二期工程下国家审计侧重发挥“免疫系统”的揭示功能,免疫系统的发挥更多的是依靠事后审计的模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大数据背景下的金审三期工程更多的是在前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管理等,注重发挥抵御和预防功能,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由事后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以尽早地发现问题和风险,做好抵御工作,更好地发挥其治理功能。另外,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的受托责任的履行进行评价和监督,大数据时代下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对象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国家审计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这种控制职责,必须掌握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从技术角度来看,金审一二期工程已经初步完成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并且成功尝试了预算执行联网审计。大数据时代为国家审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不断拓展联网审计范围,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联网审计。例如审计部门可以借助XBRL、Web Service、ETL等获取审计对象及时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及时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性审计。

三、大数据理念为国家审计带来的机遇

(一)大数据有助于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

大数据为扩大审计范围,实现国家审计全面覆盖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扩大国家审计的广度范围。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工作是对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扩大了审计数据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和高度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状况进行联合审计;审计抽样由过去样本数据过渡到了全体数据,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审计,实现了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从内部和外部实现了审计对象数据信息的广度覆盖。国家审计的广度覆盖还体现在被审计对象的扩大,早期的财政性审计不断地向外拓展,审计机关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将国家审计拓展到反对腐败、生态资源审计等领域。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国家审计从时间范围实现全覆盖。联网审计的进一步运用,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数据终端获得有关审计对象的实时信息,实现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进行实时监测,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进行常态化信息化跟踪审计,从时间上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全面覆盖。大数据为国家审计全覆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国家审计发展迎来了好时机。

(二)大数据有助于发挥国家审计的预防功能

金审三期工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抵御和预防功能,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因此金审工程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抵御和预防功能体现在对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识别,并及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传统审计模式下,由于技术有限,不能搜集到全面的相关数据,对问题和风险的发现往往是在问题大量出现后,根据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导致传统的国家审计很难实现抵御和预防功能。大数据的到来,使国家审计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广泛的数据来源,形成一个大数据平台,这个数据平台包括整体经济形势、行业数据、社会行为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早发现审计对象存在的异常变动数据,并进行实时跟踪。同时,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国家审计从时间上对审计对象实现全面覆盖,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数据,对审计对象进行趋势分析,最终实现抵御和预防的功能。

(三)大数据有助于提升国家审计工作效率

大数据给国家审计带来了全新的思维理念和技术支持,有助于降低审计工作的负担,提升工作效率。传统的依靠样本数据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这种精确性分析降低了工作效率。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全体样本数据利用关联原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相关特征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审计线索,在降低了审计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另外,随着国家审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技术将不断的发展,在联网审计的基础上,必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审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升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计效率。

四、大数据时代下审计机关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国家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

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要求国家审计人员必须加快转变审计思维方式,抓住机遇推动国家审计工作的变革。大数据给国家审计带来了一个海量混杂的数据集,通过利用关联原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审计线索,分析潜在问题和风险,基于海量数据支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发现被淹没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和细节信息,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意见。同时放弃传统模式下的精确性,站在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传统的审计方式、手段和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转变,使国家审计真正实现抵御和预防的功能。

(二)建立统一共享的数据平台

要想实现国家审计的全覆盖、预防功能以及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就需要建立依靠由政府主导、审计部门主推、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国家审计部门全面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提供重要的后台支持。数据是大数据平台的源泉,因此要构建大数据平台首先要做好数据的采集与积累,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自身要做好审计数据的积累,充分利用几十年审计工作的原始数据,同时还要求审计分支机构对审计业务数据报送制度化,强化中央和地方的数据共享。其次要实现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加强与金融、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实现与这些部门的数据共享,条件成熟时可以实现所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最终建立国家数据中心。最后还要积极建立和完善联网审计,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建立信息系统的连接,实现平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更新。在建立统一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两个困难是技术问题和“信息孤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技术研发,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要求,同时要转变思维、推动组织变革以加强协作,推动信息共享。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审计数据传递,与财税金融等系统的信息共享,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的联网,最终实现统一共享平台上各部门的联动,推动海量复杂的业务数据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跨年度的大型数据共享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对相关业务数据信息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

(三)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在进行国家审计分析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同时,大数据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强化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因此,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掌握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是前提,除此之外还要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学会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汇总,利用Hadoop进行数据挖掘等。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要提升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积极与国家审计人员队伍成员、与被审计单位各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要跳出传统的账本审计,积极投入到大型数据库当中去,挖掘数据价值。只有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大数据,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五、结论

大数据是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进步和思维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从技术和思维角度对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才能进一步实现国家审计工作的全面覆盖,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预防功能,更好的参与到国家治理工作中来。J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中译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吴承虎.大数据思维在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审计,2014,(10)

3.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月刊,2014,(3).

4.李厚喜.推动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路与建议[J].审计月刊,2014,(2).

5.周宪.浅谈大数据时代的大变革[J].科技信息,2013,(26).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第9篇

[关键词]税务分析;数据挖掘;大数据;数据利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92-01

1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数据越来越多,纳税人数量在快速地增加,税源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务人员需要以更新、更便捷、更有效的方法,对大量的征管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挖掘其隐藏信息数据中的潜能,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识别纳税特征,提供差异化的纳税服务,实现信息管税。

2 税务分析现状

税务信息化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税收管理水平,甚至影响其财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渠道的税务行业,是我国政府机关中最早实现信息化的系统之一。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在加强数据管理、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探索信息化支持决策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有效地进行税收数据分析应用,提高税收管理的整体水平,一直是税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3 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

数据挖掘技术大致分为两类技术,即描述性数据挖掘和预测性数据挖掘两类。描述性数据挖掘以概要方式描述数据,提供数据的一般性质,即导出概括数据中潜在联系的模式。预测性数据挖掘建立一个或一组模型,产生关于数据的预测,即根据其他属性的值,预测特定属性的值。数据挖掘方法则包括关联规则、决策树、聚类分析和离群点检测等分析方法。

4 税务数据挖掘步骤

以税务数据挖掘应用角度,挖掘方法可分为这么几步。第一步是概念描述。利用概念描述的方法对行业税负进行分析,为联机数据挖掘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第二步是关联分析。关联性知识挖掘通过测算关联事务的支持度与自信度发现事务发生频繁项集,找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之间的序列关联与时间关联;同时,将关联知识用于税源管理中,可以分析企业零负申报与相关因素的关联度,解释困扰税务机关已久的难题。第三步是偏差检测。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这些异常数据的成因可能是来源于不同的类,或者自然变异、收集误差等。偏差检测更多关注的是一个数据对象来源于不同的类,如税收欺骗检测就是通过建立税收数据模型,挖掘出非正常纳税的纳税人信息。

5 税务数据挖掘应用

5.1 数据质量校核

数据质量的高低既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又是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难点,可称之为财税领域研究的“生命线”。数据质量是指数据的优劣程度,或指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无论税收收入会统核算,还是稽查选案、收入预测、纳税评估等都需依赖数据质量。数据质量评估至少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基本评估指标:数据对用户必须是可信的,其中包括精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有效性、唯一性等指标。数据对用户必须是可用的,其中包括时间性、稳定性等指标。可使用数据质量的六元组评估模型对应用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构造数据质量评估模型可经过四个步骤:确定数据集评估应用视图,选择评估指标,制定规则集,计算规则结果得分。

5.2 异常行为发现

在税务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管理中,分类规则发现是最常用的数据开采操作,其目的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从中自动推导生成能总结出对给定历史数据的推广描述,可根据纳税人的登记信息、纳税信息、财务指标、以往的违法违章记录等信息,创建预测纳税人的异常纳税的关联规则集,并以此模型作为稽查选案的依据,并能预测未来数据的行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可以有效地协助税务机关进行决策分析。可以根据纳税人已有纳税信息和违章情况,进行关联分析,找出涉税经济指标与可能违章手段之间的联系,发现偷、漏税疑点,为税收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税务稽查和日常税收管理的效率。

5.3 纳税行为分析

利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纳税人基本信息、办理涉税事项、发票使用等一系列数据实施监控,建立税源检测数据模型,可以帮助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帮助解决零税负申报、纳税终止行为预测、低税负申报、虚假申报、发票违章等难题。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分类的应用非常广泛。分类的目的是让信息系统学会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该模型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类别。分类也可用于预测。决策树分类方法是特别有效一种分类方法,对税务行业宏观和微观的决策都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5.4 税收收入预测

对税收收入进行预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主要原因是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太多, 但可以通过预测技术给出一个近似值。任何单一的预测模型都只利用了部分有用信息,为保证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有必要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预测模型所提供的信息,以达到改善预测效果的目的。组合预测包括等权平均组合预测方法和预测精度组合预测方法。等权平均组合预测方法是组合预测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虽然方法简单,但在对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较为稳妥的方法。而预测精度组合预测方法较之等权平均组合预测方法能够更为科学地在各预测模型间分配权重,在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能够确定的情况下,通常使用该方法解决各模型间权重分配问题。

5.5 税源质量评价

税源质量是对税源这一经济量优劣程度的度量,既包含着对税源中潜在税收含量的一种度量,又能反映税源规模的变化情况。税源质量越好,表明潜在的税收含量越高,意味着税收产出可能就越多;反之,税源质量越差,税收产出就可能越小。另一方面,税源质量的变化趋势,增长还是萎缩,预示着税收收入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税源质量的判断来预测税收的变化趋势。税源质量能够反映税源总体中影响税收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成份。这种内在因素可能促成税收的增长,也可能造成税收收入减少。税收经济关系中存在很多影响税收数量增减变化的税源内在因素。

第10篇

关键词:“大智移云”;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一、“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大数据数据类型多、体量大,价值密度低,数据处理速度快。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技术相对于现有其他技术具有“廉价、迅速、优化”的特点。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产生出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即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从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规律和模式,运用大数据的关键并不在于数据量的巨大,而在于如何对数据价值进行挖掘。在“大智移云”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背景下,迅速从海量互联网数据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适应市场变化。企业管理会计主要职能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以及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注重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及行为影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更全面的、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有利于企业挖掘商机取得竞争优势。不过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基于内部统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处理数据的效率和效果上,达不到大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

(二)人工智能给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在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对会计行业而言,人工智能快速而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避免了人为失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度和及时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目前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运用更多的是财务会计的核算方面,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就是核算与监督,当财务会计的大部分工作量由人工智能替代以后,企业会计工作的中心更加向管理会计倾斜。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下,管理会计要为企业科学制定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等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更高管理效益,管理会计人员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能够对经营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传统管理会计运用的数据处理手段很难满足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会计质量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算和报销环节目前已经广泛应用,这种广泛应用让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工智能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企业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管理会计的效率和效果,使管理会计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及时的指导。

(三)“互联网+”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被全程、自动、实时收集成为可能,“互联网+会计”实践上就是业务活动与财务活动的交互运行,即目前热门的业财融合,通过对业务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与转换,形成会计数据库,实时、精准与高效的融合业务层、资金层和数据层。资金流信息是按会计记账规则自动下沉到数据库,数据库的信息收集自动完成所有的会计处理,财务完全融入业务,是业财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此趋势下,构建企业“业务管控平台”将财务会计融入管理会计是会计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大的方向策略。优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之能够达到业财合一甚至业财税合一,完成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是移动“互联网+”对管理会计提出的新要求。

(四)云计算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的影响

云计算是一种包含了虚拟化技术动态可扩展的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靠性的全新的网络应用技术,通过云计算,可以在几秒种完成数以万计的数据处理,同时相对成本低廉,性价比高。云计算在会计领域的使用,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应用程序。对企业而言,云平台的应用可以低价获得海量信息,通过云计算,企业可以不必购买价格高昂的处理器就能取得有价值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成本,同时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云计算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管理会计获取信息的效率和效果,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使用,提升了管理会计在管理流程优化、经营规划,预测与长短期经营决策方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中的运用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可替代性

财务机器人在会计行业的运用已成趋势,智能财务、智能财税的发展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有两个突出的优势:1.减少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财务机器人软件通过编订程序或者模板,将发票扫描后进行业务归类然后自动生成凭证。随着电子发票越来越普及,甚至可以达到一键生成凭证,无需扫描工作,主要的数据对接完全由电脑完成。

(二)财务会计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内部需求

财务会计工作要根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准则针对各行各业企业制定,就单个企业而言缺乏针对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财务会计核算数据并不能直接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三)财务会计信息在部门间沟通不顺畅

第一,会计主体是企业,财务会计主体是企业整体,没有分层,不能满足企业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第二,财务部门人员依据准则要求核算得出财务会计信息,其他没有财务基础部门人员,可能很难准确解读和充分利用财务信息。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智移云”的逐步应用,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基于历史成本法的核算与监督,关注过去时态,缺乏对未来的合理预测功能,同时对不同部门的绩效评估效果不明显,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有限,不足以帮助企业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会计工作侧重点是企业内部管理“内部会计”,工作时效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的算“活账”的“经营型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协助管理者完成企业经营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活动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账”与“外账”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现代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大领域,两者最终目标一致:确保企业资源收益最大化。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互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做好信息共享,两者的工作过程和成果就能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实现交叉融合,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例如,针对企业现金流动问题,财务会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监督企业的现金流量,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为管理部门履行投资决策职责提供了必要的、重大的信息;在成本核算阶段,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科学合理选取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方法,更好的满足企业管理和发展需要。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发展情况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共享性有限

财务会计需要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工作依据是公认的会计原则,工作过程上有固定的会计循环程序,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是公开信息、定量资料,对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有统一规定的载体。管理会计所依据的会计假设和原则不具有权威性,仅有指导性,工作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信息运用上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因为涉及未来的信息,不要求过于精确,也不需要向社会公开发表,没有统一规定的载体。这些原则、工作过程、信息规范要求的差异致使部分财务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发展有所影响。

(二)会计人员素质无法有效协调

会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都有较高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进行融合,对财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在传统的财务工作设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设立,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融合实践中要重新设定岗位人员配置。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总体职业表现参差不齐,会基础简单核算的人员过剩,而擅长管理会计、能参与管理决策的人员稀缺,会计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协调。

(三)财务系统模式尚未充分适应“大智移云”发展

在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与技术的双重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系统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不少企业引入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运用“大智移云”技术的财务系统平台,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系统运行模式结合度不够,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运用的工作实践来看,容易发生财务数据互享后,一方对另一方工作的过度依赖,现行财务系统模式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并未完全发挥双方各自最大管理能效,未能达到成本上的一加一小于二和效果上的一加一大于二。

五、“大智移云”背景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与创新发展

(一)充分利用“大智移云”技术,提高信息共享性

1.业财融合,注重原始数据信息管理。会计工作的数据信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业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一致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收益最大化,尽管二者目标一致,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服务对象不同,信息来源也不完全相同,在数据采集方式和信息汇总形式上差别较大,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融合那么首先要统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原始数据的来源。业财融合,通过业务数据下沉取得经营管理所需的管理与财务信息,业务层、资金层与数据层的融合可以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提供统一的原始数据来源,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机融合。2.树立大会计理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业财深度融合趋势下,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三流合一,企业需要有将财务会计融入管理会计,将会计工作同步业务进行的大会计理念。构建企业“信息化业务管控平台”,原始业务数据输入经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识别、计算、分类、汇总,生成会计信息输出,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业、财、管深度融合,提高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3.充分利用“大智移云”技术。目前“大智移云”技术已经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资金流信息按会计记账规则自动下沉到数据库,在财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财务信息数据库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传输、共享及储存,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人工核算错误,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工作的效率效果。人工智能平台技术的运用,将数据采集工作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提高了原始数据的及时性、充分性与准确性。“大智移云”技术的应用,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4.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性。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目录,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会计信息数据库与数据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财务机器人、智能财税等人工智能减少数据收集和凭证编制的工作量。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提升数据的共享性,利用“大智移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对接,加大数据共享性,可降低企业信息收集整理成本,提高管理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基本的财务会计已经饱和,而高级的财务人才和管理会计人员呈现紧缺,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业财融合是会计发展大趋势,也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的融合要求。“懂”业务、“会”技术成为时代对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要达到“懂”业务,要求能够通过会计的学习:掌握业务、掌握业务流程、掌握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掌握企业的资金运动;要达到“会”技术,要求通过相关技术的学习掌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结合“大智移云”技术的发展进行调整。教与学的重心要从会计本身的技术处理转向对业务及其资金运动的把控,就目前而言在开设“Excel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安排财务专业学习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数据挖掘与开发技术等技术课程。2.会计人员自主提升综合能力。首先,要转变思维。传统的会计的重心是记账、算账和报账,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业财融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会计的重心是业务,要树立业务导向的思维。传统的财务会计基本工作很多都由财务机器人代劳,从埋头核算与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的财务人员要有业务导向思维,向管理人员的思维转变,对接管理会计的思维体系。其次,要拓展业务能力。对传统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在“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关注的重心从会计本身的技术转变到业务、业务流程和业务的资金运动处理上来。管理会计本就是内部经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融合,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作为业务人员的经济业务活动的指导。对传统管理会计人员来说,管理会计报告的财务数据很多基于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知识要扎实,在“大智移云”背景下,目前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管理会计不能只拘泥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要关注企业战略、产业链等,同时也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竞争对手情况等方面,形成比较全面的战略管理体系。在管理会计与财务有机融合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有业务基础,能够搭建合理的企业战略体系,有助于企业在产业转型阶段取得竞争优势。最后,要提升信息化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应用已经日趋成熟,数据处理系统的运用可以高效的处理会计信息核算,相对于人工核算也避免了人为错误,提高了核算准确率,大量的节约了时间和减少了劳动力耗费。市场情况瞬息万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备及时性,有用是数据需要及时的处理,为管理决策所用,所以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要熟悉相关数据处理系统,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规程,有效利用系统快速完成数据分析,为企业发展把握良机。

(三)构建新的会计报告体系

第11篇

(一)数据全国集中的概念

所谓数据全国集中是指依靠科技手段,将分布在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数据实现集中和整合,从而更高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的一种技术。在人民银行数据集中过程中,总行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用于业务数据的处理和存储。从技术角度来看,数据大集中使人民银行全系统的应用软件达到了统一管理,从而提高了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从业务处理流程角度来看,业务处理由中心支行或省一级上收到全国数据处理中心,流程化处理更加集中;从管理角度来看,数据集中意味着技术力量的集中,相比以前每个分支行单线作战、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数据集中可以更好地解决共享资源一致性的问题。另外,集中处理模式使数据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通过对集中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对业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可以推动人民银行向决策科学化方向迈进,不断提高人民银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全国集中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适应人民银行整体业务发展需要,人民银行总行推动了业务数据全国集中建设。2012年,为适应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国库业务、岗位流程整合而设计开发的全新国库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系统(TCBS)从根本上变革了国库会计核算模式,以一记双讫、原子交易、事项驱动等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了“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即时到账、账务统一处理、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使用”的目标,各级国库收、支、退、更等原始信息以及账、簿、报表数据由此实行全国集中存储。2013年,为强化人民银行金融信息服务职能,推出的全新会计核算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改变了核算中心是地市中心支行,数据集中是地市一级的状况,会计核算业务改由总行业务处理中心集中处理,会计核算方式由全国分散型变革为全国“一本账”,实现了会计核算数据和账务处理全国集中。2013年,为适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系统数据大集中的发展趋势,推出的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更是使我国人民银行系统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全国性大集中。由此,以电子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集中存放模式逐渐成为各类审计信息存储的主流。

二、业务数据全国集中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审计覆盖范围可进一步扩展

在人民银行传统内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人力和时间限制,审计人员主要是依靠统计抽样来开展审计,从抽取的审计样本入手,根据局部样本情况来推断整体的状况,最终得出审计对象总体情况。抽样技术是在审计数据获取受限制的条件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方法。抽样审计的效果取决于抽取样本的随机性。而实际上,抽样的绝对随机性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依赖于审计工作经验的抽样,抽样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偏见将会使得到的审计结果相差甚远。因此,以统计抽样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鉴于审计样本抽取的有限性和随机性,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忽视被审计单位的部分业务活动,影响了对被审计单位重大舞弊行为的全面披露,导致了较为严重审计风险的存在。随着业务处理模式和业务数据存储方式全国集中的发展,审计可使用的数据规模、范围和类型大幅增加,审计面对的信息更加丰富,审计视野将更加开阔,审计抽样可更加模块化、系统化、智能化,最终可扩展至全体数据。内部审计可以不再完全依赖于抽样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业务整体数据的方式,实现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或某一业务的审计全覆盖。

(二)审计工作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

一方面,审计对象将发生变化。在人民银行传统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对于账本、凭证等纸质资料的依赖性较强,如传统的对国库、营业室等专业的审计就主要是抽取重要时点或时段的报表、凭证等进行,现场审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翻阅凭证、报表等纸质材料。业务数据全国集中后,业务信息均以电子化形式集中存储,审计过程中对凭证、账本、报表等纸质资料的审计将成为审计过程中较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将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电子数据和网络信息等开展审计。另一方面,审计资料的获取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审计所需资料的调阅不再仅是向被审计单位调阅纸质材料,而且还需要向全国数据存储中心获取有关业务电子数据。此外,审计工作组织方式将发生改变。由于全国数据集中使得数据规模大幅增加、数据结构异常复杂,对于全国集中数据的审计和分析将需要依靠信息化审计工具来完成,审计工作方式将由“现场+人工”的方式向“非现场+信息化”的方式转变。

(三)审计效率和质量将根本性提升

业务数据全国集中存储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前准备阶段,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整体业务数据进行事先整理、深入挖掘和全面分析,将主要的问题疑点审查出来,然后交由现场审计人员进行核实,有效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审计发现能力,降低现场审计所需资源和成本,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可以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全面筛查和分析,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信息的关联,系统性地监测业务发展与风险变化趋势,前瞻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可以通过快速获取、动态处理和深度挖掘分析业务数据,及时、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整体风险状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持续关注、动态风险评估及全面审计发现分析等,有效识别被审计单位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性。

(四)审计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审计大量完整的业务数据集将有利于全方位摸清某专业领域、某业务部门或某项具体业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得出的审计分析和建议将更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服务于央行治理的作用。同时,随着数据大集中,内部审计的成果除了包含审计分析和审计建议的内部审计报告外,还可包括审计人员在采集、挖掘、分析和处理大量业务数据的过程中,找出的业务方面的共性问题、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根据这些问题、规律和趋势为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关联分析、数据证明和决策建议,这些成果都将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改进完善。此外,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大集中突破了国库、营业室、货币金银等不同业务职能部门之间的“隔离栏”,对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及跨风险信息进行了关联、共享和整合。对这些整合数据的审计,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准确定位影响被审计对象目标实现的风险,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供更利于决策的相关建议,促进审计咨询职能的发挥。

三、数据全国集中环境下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制约瓶颈分析

(一)审计理念尚需进一步转变

虽然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基本实现了全国集中,但利用集中存储的业务电子数据对单位开展全面审计和进行整体评价仍处于不断探索改进阶段。近年来人民银行开展的履职、内控等全面性审计项目,仍是按照业务条线来划分审计内容的。由于单纯的某项业务数据可能无法完整呈现被审计单位的全貌,因此这些全面性审计的结果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全面性的特点。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特别是基层行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影响,使得个别行的审计尚停留在翻阅凭证查找问题,分专业分部门开展的阶段,对于如何应用集中的电子数据开展审计的了解尚不全面。这些大量复杂的数据应该怎么用以及可以用来做什么,如何利用大量完整的跨部门数据对审计单位作出整体评价和进行风险预测还需要审计人员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审计人员的审计视角还需要由识别单业务条线风险向全面识别整体风险转变。

(二)大量复杂数据的高效应用需进一步探索实践

想要高效应用大量集中存储的业务数据来开展审计,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分析是关键。业务数据的全国集中加大了数据分析的难度,特别是对重点及敏感数据审计的难度。业务数据存在的广泛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无法精确找准审计重点并进行有效分析判断,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各类数据表间的关联关系并全面了解数据的内涵。如何利用跨部门、跨业务、多层级、多领域的业务数据,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探索应用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在理解全量数据的基础上,抓出重点数据、深度挖掘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在数据分析上缺少思路是当前数据集中模式下有效开展审计的一项难题。

(三)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不足

在业务数据全国集中环境下,对大量复杂业务数据的筛选、挖掘和分析,仅靠审计人员以人工的方式进行是不现实的,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显得效率低下和无法实施。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已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来实现对全国集中数据的审计和分析,但这一系统当前还主要是针对国库业务,其功能主要是筛选审计疑点,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功能还不完善。因此,要对大量集中存储的业务数据开展审计尚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全新的审计工具。

(四)审计人员能力的欠缺

业务数据的全国集中使得数据外延扩大,内部审计面对的业务和参数变得更加宽泛,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全新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如果未掌握业务基础知识,未经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训练,对业务数据环境和系统工具不够熟悉,对业务系统的参数缺乏了解,习惯依靠传统数据库查询技术而未掌握数据信息抽取、模糊匹配、挖掘分析等新技术,将难以驾驭新的数据集中审计形式,最终将极大地制约着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业务数据全国集中模式下改进内部审计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总体审计思维

在业务管理数据全国集中模式下,为使对某一单位的全面审计和总体评价成为可能,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思维,走出账项基础性审计的框框,树立整体审计概念,在关注业务合规性的同时,更多的从全局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全体方位和整体流程进行分析判断,在电子数据审计分析驱动下,通过同时获得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数据信息、实行全覆盖审计来辅助支撑被审计单位整体信息的呈现,最终实现对单位的总体性审计和评价。

(二)建立业务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

人民银行数据全国集中后,国库、营业室等业务部门的数据均集中保存在全国数据中心,分支行在审计过程中要获得审计数据需要通过总行内审部门来协调完成,在这一数据获取过程中,涉及各级行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程序较复杂。此外,掌握大量业务数据的内部审计部门,数据存储、使用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和风险防范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审计人员高度重视。因此,为保证审计所需数据的顺利获取和数据存储使用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业务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通过制度规范的方式确保审计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加大数据分析工具研究力度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处理信息化和业务数据大集中的发展,传统的以人工方式孤立分析数据、单纯依靠经验发现问题的审计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创新审计手段和完善审计方法是使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适应业务信息化和业务数据集中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数据大集中环境下,只能实现一般关系型查询分析的AO和数据库查询软件不再适合,要想真正从多源异构、纷繁复杂的大数据中挖掘出其蕴含的价值,并对未来提出合理预测和建议,需要引入数据综合分析软件。人民银行各级行内审部门要推进数据全国集中环境下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和工具将检查范围扩展至全部数据库,拓展审计的高度、宽度、深度;要开发供审计人员使用的综合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简单易用的数据分析工具的同时,加大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的研究力度,开发适合审计人员操作、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分析模型或系统化软件,使普通审计人员通过综合分析平台,就能够依托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运用聚类、关联分析等新方法,开展跨领域的数据对比分析,实现从整体视角对审计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立体的评判,提高发现问题的概率和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四)强化审计人才队伍培养

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对数据全国集中环境下审计目标与思路的研究,更新审计理念与方法,重新构建、开发并优化数据审计工具和分析模型。另一方面,要抽调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业务知识和审计要领的骨干,建立一支专业数据分析队伍,强化指导、培训、调研和实践,使其了解各部门的主要业务流程,摸清各信息系统运行特点,详细了解系统数据库的种类、版本、数据量、存储及备份方式等信息,熟悉各类数据结构,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最终形成一支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

(五)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提高审计成果应用效果

第12篇

通过专业化服务保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业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社会分工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具有专业化、知识化、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从产业链来看,生产业涵盖研发、设计、融资、物流、采购等多个环节,根据服务性质不同,生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符合新一轮世界工业革命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大趋势,也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产业将以其专业化、智能化、高度分工的特点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二、加快生产发展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加快生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符合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根本方向。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工程等领域初现端倪,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与第二产业紧密结合,制造业由以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转变,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信息、金融、物流、咨询等方面相关配套生产业的支持。从劳动力、资金、决策、流通等制造业发展重要环节来看,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术的普及将使劳动力资源对制造业发展贡献相对减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金融服务的发达程度将直接决定制造业企业融资的难度,而物流业的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企业流通成本高低的重要原因。

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业升级主要表现为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创建新产业三个方面,生产业在这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链附加值较高的设计和销售环节由生产业主导,产业技术更新换代主要通过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和管理咨询、经营分析等生产流程的全面优化,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生产服务业本身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产业。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是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所在。众多生产服务性企业共同形成产业发展的完善服务体系,并为社会提供大量知识型、较高收入就业岗位,培育相当数量的中等收入阶层。在生产率提升方面,生产业企业专注于产业链特定领域服务,通过提供财务、咨询、设计、物流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将企业生产各个环节连接整合,企业购买外部专业服务成本明显低于由企业内部提供,有利于企业专注于产业链中竞争优势较强领域,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在附加值提高方面,国际产业链分工附加值符合“微笑曲线”规律,处于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端往往获得大部分利润,而生产制造环节的附加值较低,发展生产业是进入高附加值领域的必然途径。

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完善市场环境的重要抓手。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产服务业破解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经济运行效率损失的能力将进一步凸显。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银行等资金供给方缺乏必要的企业信用及经营情况信息,随着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历史数据及实时经营数据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并出具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公司已经出现,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对企业进行合理授信,从而实现企业、银行、数据分析公司的多赢局面。同时,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也以便利的交易方式、较低的服务收费和交易成本、更好的服务体验,成功地释放市场消费需求,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

三、制约我国生产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第二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大背景下生产各环节的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趋势认识不足。生产业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制造业内部生产由市场供给的过程刚刚起步,生产业在促进产业链高端转移、带动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创建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仍未得到充分认识,制造业与生产业发展“两条腿”、“两张皮”现象突出。

(二)体制机制环境僵化。有利于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生产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财税、融资、审批等瓶颈制约因素较多。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对生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生产业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较弱,针对生产业的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三)新兴商业模式的应用推广不足。一些新兴商业模式对改善制造业发展市场环境具有明显作用,但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有待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新兴商业模式的规模化和系统化趋势正在形成,对就业和经济带动作业也逐步得到显现,但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应用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接纳和支持,综合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国际产业竞争激烈。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投资准入的放宽,国际先进生产业企业将更加积极地进入我国制造业服务市场,可能在管理咨询、数据服务、商业设计、会计审计多个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对我国生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未来,贸易自由化趋势将继续深化,我国生产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企业加快提升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和挑战。

四、促进生产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发挥好市场主体地位方面,应进一步放宽信息通信、贸易流通、中介咨询、金融服务等领域市场准入,尊重企业首创精神,支持互联网金融等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支持民间资本加大对生产业投资,鼓励制造业企业以投资参股、战略合作、混业经营等多种方式带动生产业企业发展。在发挥好政府支持引导作用方面,要抓紧出台加快发展生产业的指导意见,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加强企业服务,逐步形成支持鼓励生产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二)加快推进财税金融土地等相关领域改革。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通过完善企业征信体系、健全融资担保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产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生产业企业上市规模和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稳步扩大生产业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不同行业实施差别化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研发费用扣除、投资购买设备抵免等方式,实现税后优惠与税前调节相衔接的多样化税收优惠模式。比照工业用地支持生产业发展土地需求。

(三)发挥生产业与制造业综合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效应。出台支持生产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在产业园区内配套建立生产业发展孵化区,支持制造业产业链与生产业全面整合,强化产业园区的综合集聚效应。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生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建立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相对应的创新链和服务链,促进制造业系统性创新和升级。

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财会规范和税收防范;税收风险

一、了解信息技术风险

日常财务工作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以及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进而获得信息技术使用与财务报表相关性有关的信息。同时也要了解信息技术在财税风险方面的运用是否处于一个可控的状态,相关的应对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健全,以帮助企业应对相关信息技术风险。有意识地进行风险点的识别,了解哪些风险类别是相关风险,哪些是不相关的风险。然后才能针对识别的相关风险评估应对体系。

二、了解信息系统相关风险

(一)信息系统一般控制

信息系统根据其设定的程序进行的日常活动即我们所见的业务层面控制,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对实现预定的操作目标产生影响。在信息系统的制造、更新、维护、访问控制这4个环节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为业务的持续有效运行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直接或间接基础和支持。每个企业在各个业务流程的应用控制各不一样,需要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从每个财务报表科目余额或交易的重大财务错报风险出发,在业务流程中识别是否有相关的系统支持存在。

(三)企业对使用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的应对体系

一个是信息技术使用和管理的大环境及基调;一个是业务层面,即应用控制体系;一个是基础层面,即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全面风险应对的全面控制体系。前者是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而在内控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从财务管理角度看税收风险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在信息经济学中,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随着财务理论的不断完善,风险则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随机性、变动性、复杂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结论的差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损失和机会。税务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款收入过程中,缘于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税收减少的可能性。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五条,将“税、费管理”列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管理领域之一。伴随税收征管的“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企业经营信息、办税人员信息、开票信息、第三方涉税信息等与企业的申报内容息息相关,极大压缩了税务机关对数据分析运用的时间。企业信息化信用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黑名单”惩戒智能信息系统,在当前“大数据治税”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治税”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涉税风险的挑战是空前的,应对上需要极尽思考,谨慎从事,稍有差池,便有税收风险。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内部控制为手段,企业应当设置税收风险管理部门,以纳税遵从最优化为导向,平时开展预备性税收评估,财务核算体系建立健全,防止涉税风险。各业务职能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全面落实风险管理导向,科学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

四、涉税风险分析与内控措施探索

目前,税务机关对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企业一般会针对风险点开展自查,如估计自己确实有税务风险,就要提前思考如何保证账务和税务合规作出制度安排,进行系统性防控,挖掘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及时应对。结合实务操作的经验教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对存在的风险点,分税种进行分类、分析,探索企业内控措施,促进涉税风险早预知、早预防、早控制,以达到提高税收遵从度,减少负面风险的目标,分析、测评、应对工作包括:

(一)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

根据税务局对纳税评估的模型特征,注重税收风险情况的采集、分析、量化、归类和共享,交换等工作。包括:提高情报共享来源渠道,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通的工作机制。构建和完善信息采集平台,规范方法和程序、制定信息收采制度,筛选、量化、归集税收风险信息,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分工,及时反馈,加强内部协调,结合政府网络平台,定向专家咨询,归集数据,内容包括年度纳税申报表、若干年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情况、财务会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明细、鉴证报告等重大事项等信息,开展风险识别,及时将风险评估发现的涉税问题推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自查自纠,汇总整理,形成风险评估报告。

(二)应对措施

对存在涉税金额大、风险高的情况,税收风险管理部门逐一进行核查、验证,稽核。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及时汇总情况,并要求相关人员在风险确认后的资料上签字,确认已晓和确保改进。各职能部门对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建议,对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核实处理,及时将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上报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归口职能部门分析税务风险的性质和成因,提出税务风险有针对性的控制建议。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概况和总结,对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报告上级领导部门。由于税法本身的复杂和深奥,企业要在较短时间内从容面对税务机关难度较大。在财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税务中介的力量,因为他们在专业领域和税收理论知识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纳税自查,中介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能起到帮助企业规范核算、独立证明等作用。

第14篇

一、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一)行业发展的推动

目前中国林产化工行业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并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林化产品生产国之一,而青松股份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也必将促使财务管理转型。

(1)资源优势。林产化工行业发展的基础是森林资源,该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林木资源进行利用及可持续开发。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21.63%,人工林面积名列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名列世界第五,森林蓄积名列世界第六,该行业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及较大的发展空间。

(2)产品应用广泛,发展前景良好。当前林产化工产品已遍及日化、化妆品、涂料、医药、香精香料等行业,随着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不断改善及产品升级,还具有向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延伸的发展空间。《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以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对石化能源的部分替代为目标及《福建省林业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实施均对行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

青松股份是集松节油深加工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合成樟脑、合成樟脑中间产品和副产品、冰片3大系列的精细化工产品。公司秉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经营理念,根据国内外市场成熟度及市场需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及全球化经营的销售布局,形成一套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销售模式,产品远销亚洲、欧洲、东南亚等全球50多个国家。公司发展战略和2016年经营计划公司将继续专注于松节油深加工领域,通过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扩大樟脑、冰片等现有产品市场份额。在巩固松节油深加工行业领头地位的基础上,利用资本市场,计划通过并购重组园林企业来拓展和做大青松产业。公司发展战略及国际化市场的经营布局对财务管理提出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亦必将推动财务管理转型。

(三)大数据推动财务管理转型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快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促进相关企业经营模式及业务的转型,亦推动财务管理随之转型。新形势下,青松股份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较大变化,原有的数据已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需求,需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发展。而强大的数据系统支持是确保企业对产品周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风险管控的基础,由此财务管理随之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管理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二、财务管理现状

青松股份是松节油深加工制造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工序繁杂,导致产品全周期管理复杂,需对产品全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虽然公司的财务管理规范,但与多数林产化工企业一样,财务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企业管理中重业务轻财务,将财务部看作成本中心,在财务人才配备和技术支持方面较为欠缺,达不到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目前仍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缺乏数据支持、数据整合及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预算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成本管控欠缺等。

三、构建实施财务管理转型的思路

大数据时代,构建良好的数据库是发挥数据资源价值的重要保障。笔者构建财务转型的思路如下:公司可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及信息化管理,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高度集成,通过财务数据共享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一)建立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立基于财务管理、销、业务往来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可实现财务、业务系统与办公系统协同管理,可实现企业信息全面化、程序制度规范化、流程系统化、操作标准化。该系统可依据企业自身管理需求优化流程设计,将人力、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管理制度嵌入系统并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并达成以下目标:(1)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一是解决公司配料保密问题,即技术中心依据各订单产品的工艺要求,将完整的配方拆分成几部分并分别授权给不同的人。二是解决精细化的生产成本计算、制造费用分配问题。计算成本时,系统后台可将同一产品(产品批号)的不同部分配方自动组合进行材料分配及细分计算;亦可按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加工程序、产品占比等设置分配权数,通过系统后台实现自动取数。三是解决车间作业控制的问题。生产流程与系统高度关联后,系统可根据订单和实际生产能力要求按工序精确排产。(2)采购过程精细化管理。企业可通过软件管理平台,由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市场行情、资金状况、安全库存等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经过网上联合审批后安排采购,可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订货,亦可实时进行过程追踪。(3)销售过程精细化管理。企业可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流程和标准,按产品分别制定区域销售计划,各区域明细至省级二级销售机构进行管理。对销售活动全过程的客户信息、订发货、价格政策、销售分析查询、财务核算等进行管理,协助国内销售部和国际贸易部挖掘市场潜力及深度营销。(4)库存管理精细化。将仓库分为原材料库、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待检库进行规范管理,对库存出、入库进行动态管理,提升仓储环节的高效管理。

(二)构建全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设立部门(管理、销售、生产)为单位的成本管理中心,按国家财税规定及公司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成本费用归集与核算。管理体系成本中心包括行政部、人力资源部、采购部、财务部、内审部、证券部、项目投资部、信息管理部、技术研发部、基建部计10个核算单元;销售体系成本中心包括客户服务部、国内销售部、国际贸易部、物流运输部计4个核算单元;生产体系成本中心包括生产车间(第1至3车间及中试车间)、质量部、仪电部部、设备动力部、仓储部、安环部计6个核算单元。

(三)构建财务预算体系

(1)建立部门责任心的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编制销售、采购、库存、生产、项目、支出预算等经营预算;依据经营预算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公司预算由各部门依据年度经营计划编制后,经财务部门审核后录入系统,按相关流程审核、批准。(2)加强预算动态分析及反馈,提出纠偏建议,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四)构建财务管理分析体系

首先是满足上市公司管理需要的财务状况报表,其次是设立对比分析、重大变动等分析方法,对采购、生产、库存、成本、利润等经营动态进行分析及管理,从而提升公司的财务分析、成本管控水平。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支持,提升公司经营决策水平。

(五)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

大数据时代,构建符合新形势的数据分析模型,为公司的最佳财务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亦对财务人员在数据应用及分析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需与时俱进,加强专业提升及数据管理方面的学习。公司亦需适时建立和培养财务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团队,方能为公司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第15篇

大财务

作为一家涵盖印刷、IT产业、房地产、酒店等业务的集团公司,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都使得远识实业的财务资源的整合显得愈发重要。赵西介绍,集团财务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集团下属公司产权关系复杂,包括全资子公司、控股及参股公司,这要求集团财务采取不同的模式管理。其二,集团经营模式多元,表现为业务板块多元化以及与政府、企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多元化等。“为了更好发挥财务在经济管理中的核算、监控、决策支撑的作用,财务管理提升极为重要。”赵西称。

赵西提出“大财务”的概念。作为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大财务”模式让财务管理从“事后”走向“事前”。同时,赵西带领团队将核算型财务转变为管理型财务,彻底颠覆了财务管理理念,继而完成了由“小财务”到“大财务”的管理模式升级。

在“大财务”模式下,财务管理触角前移至经济业务的前端,贯穿到企业经济业务各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集团多部门联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等特点,完善集团及各子公司信息化建设,为企业财务及其他管理、经济决策等提供快速的数据决策依据。

从集团层面来看,远识实业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基本已经摆脱单纯核算、记账的管理模式,财务在企业对外投资、重组、兼并等方面也积极发挥着决策支撑作用。同时,财务在集团对子公司授权管理方面也扮演了监管的角色,从子公司的合同签订、订单下达、生产、销售、回款,甚至售后服务等方面,财务这只无形的手发挥了监控、数据分析以及助力决策等作用。

谈到“大财务”管理的核心,赵西坦言:“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努力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财务团队,通过团队作战提升财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快转型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企业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方式受到极大冲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营销模式带来创新的契机,是远识实业管理升级的外部压力。

而在远识实业内部,同样孕育着转型契机。一方面,集团下属的重庆市远大印务有限公司,虽然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持续地压缩利润空间。同时,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的业务模式亦亟待创新;另一方面,远识实业在2012年进军IT行业。IT行业对远识实业属于全新领域,公司需要升级管理模式以迅速适应IT行业特点。

远识实业把信息化作为管理模式升级的着力点。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创造业板块在2010年自主研发的适用于印刷行业生产营销环节的ERP系统,目前已基本满足了印刷行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