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历史学科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教学
现今的高中生,不仅要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外的影响,还要应对高考所呈现的压力。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历史的枯燥乏味,往往会更加厌烦学习,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针对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指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现在对高中历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做出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结构的严谨度
在历史教学的时候,一堂课的中心所在就取决于课堂结构。课堂的结构是否严谨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关键之处。虽然说的是严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意区分开,严与活的区别所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控制住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避免学生太活跃了而导致课堂秩序紊乱,其次就是课堂教学太死,学生毫无积极性,影响上课节奏。所以要对其准确的区分开来,文中的严指的是在课堂纪律方面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要严,反之,活的意思是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结合相关历史教材里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的教学方式还指出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历史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并且在更大意义上去了解历史的必要性。新课标的出现,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上不论家长如何的督促,教师如何教,都不是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就算怎么认真的学习其学习效果都不是那么的明显。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上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更好的去学习历史,钻研历史。基于以上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时,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一般情况来说,在激发学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是:
(1)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语音和动画的方式来播放一些历史典故,将典故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调动课堂活跃气氛,起到引导的作用。
(2)在教学的同时,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丰富学生的历史资源的一个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发散其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祖国的历史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以及认识观。
三、所谓的换位思考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提到最多的一个应用就是换位思考,那换位思考讲的是什么呢?其指的是在思维上的一个突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其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得出新的知识观点。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潮流中,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它,去解析它,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是多样性的,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通过对历史的相应的换位思考,其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使他们在活跃自己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得出对历史不同的新观点。
四、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创新
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其核心理念为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理念下,对于教师的维一要求就是,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上树立好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念。当历史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结合时,能够充分的发挥历史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根据以上所说的,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师开展历史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成绩教学转化成了民主式教学。让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自我的探索,从而再一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吸收的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引导。综合上述才能在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其历史成绩,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五、教学课堂开放
(1)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课堂开放,这个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其意义在于在接受学习的同时也在研究学习。课堂的开放,对于师生来说可以建构一个共同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标下,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为了不教。其中,教指的是如何体现出学生的学,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与学生一起探究,可以由教师提出关于历史的问题,然后由学生来探讨。在教学中为了达到目标,师生就要做到互相合作,这样才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作业与评价的开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应当适量,不能太多。否则会得到适当其反的结果。可以出一些基础性的练习,最好是比较开放性的题目,但是要建立在课本知识上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作业,由教师点评,也可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点评。但是评价要公平,不然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在。
(3)教材内容要活化,在新课标的选材上,教材只是作为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而已,新课程的要求是教师用教材去教,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让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所以新课程上要用活化教材来反映教师教学的理念变化。从历史联系到现实,做到鉴古知今。灵活的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联系古今历史题材,进行教学。
六、教学的反思和置疑
作为新课标的又一突出特点,教学的反思,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知的情况,能够做到视情况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行为。在教学中还要了解到,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情绪怎么样?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结论是什么?首先是教材的处理意见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其次是学生的反映情况,包括学生对本次课程的一个感想,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在对待课堂上比较困惑的问题又是哪些。最后是课后的自我反思,在学了这个课以后有什么感觉,有哪些地方没弄懂等。只有在教学中对自己不断的反思,教师才能够基于这个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2] 林如快.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8.(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除了面临以往的学习压力外,还需要应对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在历史教学中,受历史知识的影响,一些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在新课标的支持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措施进行完善。
一、课堂结构严谨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严谨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教师能够准确地区分“严”与“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控制课堂氛围,避免气氛太过活跃而影响教学秩序的现象出现。在对其进行区分时,“严”主要侧重于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观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态度;而“活”更倾向于师生间的关系以及灵活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结合相应的历史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其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激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只有具备了高度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历史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般来讲,在其激发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语音、动画的形式来播放相应的历史典故,并由典故引入教材内容,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起到好的引导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爱国情操。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及社会观,避免消极情绪的出现。
三、换位思考法的应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谓的换位思考,指的是突破思维定式,变换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从而得出新知识、新观点。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世界,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它,往往能得到不同的结论。通过相应的换位思考,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活跃自身思维的同时,对历史知识形成新的观点。
四、高中历史课题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其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将历史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历史知识自身价值体系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已经由传统的“成绩教学”转变为“民主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化、理解。而这些,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春恩.“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2).
[2]张莉萍.推陈出新,转变思想,迎接新挑战: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11(07).
【摘要】充分利用课堂固有的、富于变化和能动的信息反馈特性,因势利导,进行富有创意和新颖灵动的教学,在充满认知、思索和反省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成就世人瞩目,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正在实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遵循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体现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新课标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新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调整与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新课程需要我们去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种理念对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是今后全体教师努力的目标。课堂教学是一种非线形的、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劳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固有的、富于变化和能动的信息反馈特性,因势利导,进行富有创意和新颖灵动的教学,在充满认知、思索和反省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分析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似乎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在教《等比数列》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纸可以无止尽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事实上,只须51次即可!简直不可思议,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抓住学生“善疑”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的环境。我们教师要鼓励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幼稚、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正确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发现矛盾,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例如:函数概念中,强调A、B两集合是非空数集;而映射概念中,只说明A、B是两个集合,那么A、B是空集是否可以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因为映射概念中没说A、B一定要非空集合;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不可以,若A、B是空集,则在集合A中找不到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也找不到唯一的一个元素与前面的元素相对应。
三、重视学生“肯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敢于且善于解剖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新课改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的能力,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新,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出现了一种生气勃勃的动态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做数学实验已日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生动地投入课堂,“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探索函数y=x+ ax的图象。
教师首先运用GSP设计函数y=x+ax的图象,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制作,改变a(a>0)的值,使图象动起来,图象的单调性有什么变化?当a=0时图象是什么?(变为直线)如果再使a的值为负数,图象又是什么样的,单调性又如何?通过此实验教学能让学生较生动地领略到动态变化过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此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单调区间和函数的奇偶性),然后用单调函数的定义来证明。实践证明,使用GSP进行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园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到玩数学,带来学习态度上的变化,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根据学生“争胜”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习的意识。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多年教学工作中,我比较注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心理特点。例如一节课后,我通常布置一道思考题,哪一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从我处领取一小奖品,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课堂上也有意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容易上当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例如:若实数x、y满足
4≤x+y≤6 (1) 2≤x-y≤4 (2)
求2x+y的取值范围。
解:由(1)(2)同向相加可求得:
6≤2x≤10 (3)
由(2)得 -4≤y-x≤-2
将上式与(1)同向相加得: 0≤y≤2 (4)
由(3)+(4)得 6≤2x+y≤12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
本环节通过巧布“陷阱”,及采用看似没问题的问题即学生不等式学习中的典型“病案”。对症下药,让学生质疑解惑积极探索,引发争强好胜之心,找出病根所在。此主要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导情引思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来引入可以通过用简单线性规划来解决此类问题.
六、利用学生“喜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求知,玩中创新。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教学理念;社会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比得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实验题型也由实验分析题逐渐向实验设计题的方向发展,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了解、掌握高生物实验课程特点和教学理念,为学生作好导向。本文就是根据新生物课程的特点来探讨生物实验课程特点和教学理念。
一、生物实验课程的特点
新高中生物课要求教师和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来看待,学习更加微观化和抽象化。生物实验课程就是借助现代的科技器村还原被抽象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所以,它具有高度的现实可行性和科学实践性。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明确实验器材选择和正确使用方法。例如,在《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组成均相同,但使用方法却又反差很大。前者必须混合使用,而后者必须分开用。前者应加热煮沸观察颜色变化,而后者轻轻震荡后就会出现颜色变化。如果没有学生的实践操作,对知识掌握会很欠缺。
1.严密的逻辑性和反馈性
生物实验过程是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每个步骤都具有严格的顺序性,只有在适当的、正确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生物实验也具有反馈的作用,它不仅仅能反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生物知识掌握的情况。例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其步骤:暗处理―光下,一片叶,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清洗―加碘―观察叶片颜色变化。在这个实验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严格按顺序的。如没有暗处理,便得不到相应的实验结论,如果没有酒精中脱色处理,便不会有叶片的颜色变蓝。这样的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严格性,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可探究性
生物实验课程往往都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但是生物实验课程所具备的条件不仅仅可以验证书本的知识点,它也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本思路和理念,让学生触类旁通,适应高考“情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同时生物实验还能大大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二、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
1.哲学思想理念
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行为,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发展的,是在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物实验课程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哲学思想。生物实验过程就是把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生物素养,让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又能对其进行改造、创新,把学生的生物知识用于实践和实际生活当中。
2.教育理念
(1)培养自主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是指导自我导向、自我鼓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新生物实验既是对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检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总结,就更能把握自身学习的情况,也才能做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点和终点,能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习的具体情况,提高学生自我判断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理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3)培养探究学习理念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和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过程主要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
3.社会学与心理学理念
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共同的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关系。不管是社会行为、群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表现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生物实验课程中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生物实验合作学习过程中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4-02
2010年,四川、甘肃、贵州、重庆、、青海等地全面进入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形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新特点。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改变以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再到课后的教学反思,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空间,促进他们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1.教学目标的制定
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更加侧重提高学生知识记忆水平的考核,只要能够在试卷中答对题目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新课改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我们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欧洲一体化》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的,第一,记住《罗马条约》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内容,熟悉欧洲一体化的四个步骤,理解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概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等;第二,仔细研究历史图片,从图片资料中解读欧盟历次扩大的特点;第三,通过学习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知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和优势。在制定好这些目标之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达到井然有序、娓娓道来的效果。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知识与能力,即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模块是过程与方法,即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使用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单靠死记硬背不能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知识的效果,只有运用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第三模块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只有将上述三个模块的目标都达到了,才足以说明历史教学的效果是成功的,是具有特色的。
2.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过程的开放包括学习方式、教学课堂以及作业与评价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是指我们引导学生以一种研究性、探讨性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学课堂的开放是指我们同学生一起构建师生共同体,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师生共同学习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教师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作业与评价的开放是指我们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既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控制作业布置的量非常重要,另外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仅靠试卷上的分数,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后的表现决定。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体现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将它们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做成自己的专题报告,在课上的时候勇敢的扮演课堂小老师的角色。学生听过自己的方式学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不仅有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历史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教材内容的活化
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文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需找到更多的课外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表达的更加深刻的含义。同时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和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外还要注重发挥"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解读历史能力,在课堂上多将历史知识引用到现代生活中,通过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感性思维和艺术情操。学习历史能够让人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也算是在高中繁忙的学业生活中为学生增加一丝艺术气息。
例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一边讲解文字的发展历程,一边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文字的形状,让他们对象形文字、草书、楷书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书画与戏曲艺术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安排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给课堂教学渲染上浓浓的艺术气息,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动力。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个小小的艺术友谊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师在课后反思上并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自从课程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后反思涉及到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否得体、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说明他们学到的程度是多少,在当前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能否制定的更加完善,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等。要根据反思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要跟上学生的脚步。
5.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教师积极的配合,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生体验,促进他们历史情感的建立和爱国情怀的塑造,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慧敏.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1,06:220.
摘要
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理以新的任务和使命,使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具有有魂、有理、有用、有趣和有序的新特点。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实验教科书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作为对公民素质培养又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我们要赋予地理课程以新的意义,而其起点,就是赋予新课程地理实验教科书以新的特点。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课书的特点分析
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可以从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作为出发点,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新课程下地理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科学、人文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终身教育、创新教育。新而课程的基本理念则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的结合。
而地理新课程目标与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另一方面,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再一方面,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
下面以湘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说明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1、强调地理思想 ,使教材有“魂”。地理思想是人们的在长期的地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意识 ,是教材的主线。地理学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教材的不同领域。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装上了“地理的头脑” ,尊重自然规律 ,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的选取教材内容;强调综合分析 ,使教材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如这本教材在开篇便引用了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恩情?”这诗句表达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和我们对地球应有的态度。在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贴于
2、注重问题探究 ,使教材有“理”。在讲述地球自转时,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个小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用一个台灯模拟太阳,照射旋转的地球仪,由这个活动,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很好的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原理,使得学生学的轻松又学的透彻。并且问题难度设置的较为合理而且有意义,符合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问题探究的收获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次活动中,而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3、联系身边实际 ,使教材有“用”。新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以小见大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无处不在 ,地理无时不有”。在地球自转这一章节,提供了阅读材料“地转偏向力”、“地方时”以及活动“观察日影”、“计算区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解释它们的原理,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必需性和有用性,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与兴趣。另外,通过不断的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使学生不断的培养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运用多种表述 ,使教材有“趣”。新教材在语言上 ,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 ,追求平实、生动的风格 ,在表达方式上追求多样化 ,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 ,力求增加趣味性。如在开篇引用的诗句,通俗易懂而又饱含蕴意;在教材中,大量的插入彩色图片,教材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能更清楚的讲述地理问题;书中的表格使要表述的问题更加的简洁明了。又如在讲述“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中,以两位同学对话的形式来提出问题。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5、合理的知识逻辑,使教材有“序”。教材的章节设置是“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总体的设置是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由浅到深,先使学生构建一个学科框架体系,了解地球的整体环境,而后逐步深入,逐步细化,符合了学生的发展步骤,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消化所学知识。
三、结束语
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媒介与参考,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有所侧重,有所补充,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程的教科书依然是教师进行改进和自我提高的参照和依据,新课程下的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也为教师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志榕.继承 发展 创新.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0)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 分层教学 实践操作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与应把握的原则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学习过程 体验学习
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变革陈旧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促进高中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新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和传统教育教学培养知识型人才的矛盾而产生的,充分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强调教师不仅要教给高中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高中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尤其面向将来社会的高中生要具有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理念中,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略高中生的学,教师教学依靠的是教师的威严,课堂教学中强迫高中生接受,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教给自己的知识,高中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感受得不到老师的尊重,导致高中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的学习状态是违背高中生科学学习规律的。所以,传统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高中生获得的只是死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允许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中不科学、不利于高中生能力成长的因素,实现全体高中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这几年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在大力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之所以要在学校中进行试点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没有可以借鉴的路子可以走,新课程教学理念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丰富。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能让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尝试。新课程改革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探索和积极付出。高中历史教师要本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研究,把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和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进教学改革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希望引起历史教师的共鸣,为高中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区别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与教材,而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的不仅有教师、教材,更关注高中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试图把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更关注高中生的学习,强调教师的教学要为高中生的学习服务,注重为高中生学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程历史教学不但重结果,重过程,更侧重高中生个性发展,重创新、重历史思想方法的教育及高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新课程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是与高中历史学科特点相适应的。
二、新课程注重高中生历史学习过程,强调高中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程要求让高中生体验历史的社会科学性。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社会科学性。同时让高中生体验历史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历史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更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任何社会学科都离不开历史,历史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加强体验。另外,历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历史教学要让高中生深刻体会历史的实用价值。教学要与高中生的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社会实际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融历史问题于教学情境中,让高中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注重高中生的学习过程
在认真翻阅研究了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与初中同行及学生了解具体情况,同时结合自己工作以来带高一新生的感受,对初中学情进行力所能及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兴趣多元,知识面相对较广,个性活泼;其二,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为重要的是初中学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预设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能力较低,主动探求积极性不够。历史学科必备能力,诸如如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基于鉴别、鉴赏之上的历史评价能力,基于历史理解之上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还有处于核心地位的历史思维能力,初中极少要求。思维的深度、广度和严谨度都很匮乏。从进入高中后的初期学习看,学生基本停留在翻书找答案的简单学习阶段;其四,学习习惯较差,“要、等、靠”思想明显。由于体制原因,从学校到老师、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似乎与历史学科“绝缘”,几年下来便没了预复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操作一般为“师说生抄结合划道道”,学生看似跟着老师在转,其实学习比较浮躁,对难一点的问题不愿深究,有畏难情绪。甚至每遇有考试难题便抛出“老师没讲”、“老师没总结”、“老师没让记”等无数条“充分” 理由以释然了事。
2.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思路与对策
21 加快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大前提
处于课程改革及实际教学的需要,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标准学习仍在积极进行着,但事实上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想象仍然严重且明显,新理念与教学实践并未真正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才能较好地进行初高中的衔接和进一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22 遵照课程特点,大胆打破教材编排,低起点处理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对事物特点的总结是为了研究该事务的本质特性,高中历史学科上述特点是客观的,是实际教学中无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点,才能把握其规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专题模式的编排,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有经验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实践及课程需要,可以对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块和专题结构,对相应的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比对、整理,并找出衔接点。
23 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课,重塑历史学科价值与地位,进而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铺垫。初中历史课是以“社会”课或“历史与社会”的角色出现的,历史学科对初中生而言就是个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课,就是实实在在高中历史印象课,有人称其为“洗脑课”,通过第一课一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中历史学科的地位,改变其传统观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要求和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为其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要的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预习在先,包括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连接和资料卡片,预习时都要关注。通过预习让学生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备听课时特 别关注;同样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听课,要求学生要做到眼、脑、手、口并用,既要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又要及时作好笔记;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包括,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所谓“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第三,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历史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对刚入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实表明,初中生喜欢也习惯了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高一新生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态非得待以时日,这就要求老师务必要及时引导。交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角度及评价认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习惯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积累和初步尝试。有了恰当适宜的方法,势必将加快初中生适应高中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元策略;优化教学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对学生整体认知的提升均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论是老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
一、树立全新历史教学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努力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逐步由传统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方向转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针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一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便要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单纯的将该事件视为“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促使学生站在全球史、文明史、近代史等多个史观角度来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关注最新的历史学术研究,以便在提升自身探究能力的同时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历史研学氛围,从而保障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
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与探索,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通过采用良好的问题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生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进而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搭建,首先应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才有利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创造与开展。例如,在进行“俄国彼得一世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教学时,为让学生能可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本质,教师应先对此次改革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等进行全面的讲述,而后以此为基础,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就俄国当时所面临的内外形式,若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那么你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推动改革的发展呢?”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不再受历史教材的限制,进而懂得如何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各项历史事件与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已全面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通过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引进,还能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增进师生情感,确保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教学时,教师便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的相关影像,如地道战、地雷战,等等。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学习兴趣,更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与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都不能直接替代高中历史教材,而是应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此才能确保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始终在正确的航道上行驶,进而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完整性。
四、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史实内容,若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枯燥,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若能将历史与野史、演义等有机结合,将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进行“汉武帝加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与部分民间野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如此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规律,理清历史知识的脉络,最终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找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以构建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明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这就更有利于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具惠兰.试探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的多元策略[J].教育导刊,2012,(10):80-82.
关键词:发现学习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探究,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该标准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发现学习模式以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的特性,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
一、发现学习模式概述
发现学习模式,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或学习中,依据教材教学内容或教师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思维与技法发现学科原理与规律,形成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学或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学生探索性思维、独立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意义
由发现学习模式概述可知,发现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改变了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对历史学习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性探索与思考,有利于发现并掌握历史概念、发展规律与原则,形成自我知识体系,强化对历史信息以及知识点的提取、记忆与运用能力。加之,历史以期自身所具有的过去性、整体性、规律性、开放性、多样性、因果性以及涉及领域广泛性的特点,为发现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实现提供了发展空间。我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通过应用发现学习教学法,有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探索与分析,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转化与记忆,加强学生对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三、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现状
我通过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本校学生关于“高中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喜爱,但是整体喜爱程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与探索性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例如,“学习历史学科的原因”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源于自身爱好;21%学生源自于教师生活的讲解;23%学生源自于考试需求;5%的学生源自于教材编写生动。与此同时,目前,导致学生历史课程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呆板缺乏生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中。例如,阙仁镇教授对“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以及“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显示:4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35%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死板而沉闷;33%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教学内容繁杂且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22%的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本身不具备实用性。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发展的重要举措,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合理选择教学材料
基于发现学习模式可知,教材的合理选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高中历史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时,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挖掘教材价值,进行教材重组,甚至大胆取舍。首先,我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本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考,并基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知识拓展,包括知识链接、史学争鸣、自我测评等等。其次,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注重时事热点的引入,提升历史教学内容的饱满性与生动性。
2.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基于发现学习模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中。例如,在《从看北宋的城市经济》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环境,用《清明上河图》古典音乐以及贴近学生生活且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家具、火花、美术作品等图片进行展示,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与此同时,结合“十五档算盘”以及“钉接嗪系拇结构”图片,提出探索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为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铺垫。
3.注重发现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
发现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想实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应注重发现学习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相结合运用,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主题教学、错式教学法等,用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条件,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上述教学实践中,我将发现学习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结合运用,通过利用影视资源以及教材资源,让学生分组对当时长安的生活情况进行讨论与阐述,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升了W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发现学习教学理念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实现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宫富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23:30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设计;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会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师生互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高中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强的学科特点,而且新课程更是提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提问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更需要不断地优化,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要结合学科特点
事物识别的关键是对事物的特点加以认识。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抓住学科课程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着历史学科的特点,它又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规
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发展规律,了解人类的文明进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提问的设计要使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使问题更全面,更具有整体性
历史是门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其发展纵横交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历史知识脉络,可以借助提问使学生把繁杂的历史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再者课堂提问要符合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2.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导性和借鉴性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借助历史史实来指导现在的生活。因此,在问题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话和时事热点,让学生在问题中获得指导,能够以史为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3.提问设计要具有历史趣味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
学习中,而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就是提问的最好来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历史知识,如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加强提问的效果。
4.提问设计要能促使学生史论结合
历史学习中要尊重史料,这是得出历史史论的前提。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地运用相关的史料,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中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尤其是历史的识记也往往是机械式地死记硬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能力、方法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运用要注意:
1.激疑提问,引入新课
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认识,往往兴趣较低。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要获得新知识的愿望。
如,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习时,我在导入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一下现在的英国首相是谁?”当学生回答后,再次问:“英国是一个王国,国家的元首是国王,那么在英国,国王和首相谁的权力更大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话中可感可知的,这样的疑问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在重、难点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
独立的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切中要害,从关键处着手设计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知识,在分析综合中获得新的知识
体系。如,学习“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中的《》是教学的重点,我就针对这一重点设计问题:“请问在《》中哪一项条款使中国受到的危害最大?”给出提示,让学生联系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播放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和图片。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并使学生获得发散思维的锻炼,不仅掌握了重、难点,还在探究中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优化课堂提问每个教师都必须重视起来,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更能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设计更好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的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分析研究
历史属于基础性人文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揭示发展规律以及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多重职责,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有效学习方式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学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备考。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与备考,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明确学习基本要求,夯实历史学习能力基础
历史学习既要勤奋踏实,同时也要注重技巧捷径。学生要对学好历史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明确的认识,针对性锻炼与提高自己,从而为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了共同探究,要求学生夯实“背诵、分析、探索、总结”四项能力。在背诵方面,指导学生认真记忆、高效背诵,在较多内容的记忆背诵过程中,要学会抓住
关键词 与字,可以缓解机械记忆的枯燥,提高记忆效果。学生还可以将记忆要点摘记下来,随身携带,运用学习生活的间隙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化整为零,逐步推进,也能够提高背诵记忆的效果。在分析方面,重点对自己的联系以及测试进行分析,尤其是对错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搞清楚错误之处并进行举一反三,确保今后同类型的题目答题正确。在探究方面,应当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局限与课堂学习历史,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各种书籍、刊物、网络以及电视媒体中了解与搜集历史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效果。在总结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省与改进,学会总结自己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自己的历史学习继续后劲。
二、开展方法技巧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效果
授人以渔,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成效,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学好历史学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积淀和酝酿、表达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历史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系统性地了解整个历史过程,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论述性题型的加大中更加突出要点和全面深入。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与巩固中发挥框架体系的作用。思维活动越清晰和具有条理性,所产生的记忆巩固效果也就更为有效,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将相关知识点与内容形成前后连贯的框架体系,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记忆巩固的难度降低、效果提升。如在学习秦朝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框架:秦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及重要人物)——统治的巩固(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秦朝的繁荣(具体的表现)——秦朝的衰亡(主要原因)。在这样的框架引导下,相关学习知识点能够有效融合进去,学生还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细化与分支,延伸出若干的分支问题,构成了条线与网状相结合的框架知识点结构体系。这样的学习方法技巧运用到其他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同样能够产生较好的记忆巩固效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另外,教师还要从人脑记忆规律以及先进记忆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形象记忆,能够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与牢固。笔者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学会前后连贯记忆,不搞死记硬背,在理解中记忆。向学生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正确认识人脑的记忆规律,学会分轮次阶段开展学习巩固,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歌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各种新颖的记忆方式,可以缓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压力,对学生提高记忆效果帮助较大。在一些重要法案的年份记忆时,笔者引导学生背诵一串数字来简要记忆,如“1689 1787 789 1791 1889”这一串数字,就与英国《权利法案》(1689)、美国《1787年宪法》(1787)、法国《人权宣言》(789)、法国《1791年宪法》(1791)、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等法案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部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思维活跃性不强,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深度、广度受限,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首先,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改变直接灌输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上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组思考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与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并相互讨论,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活跃起来。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学生的思维深广度才能够得到锻炼,对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够得到培养。其次,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研究,尤其是对于学生之间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阐述,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接近准确的答案,逐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全面深入解题等方面都具有促进功能。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点评历史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学习方式的建议,另一方面相互提问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集体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与人物,以及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等等。
摘要: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程标准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文本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在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方面的吻合度问题,并初步探讨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相关的问题和争议。
关键词 :不同版本;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2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度、科学性、适应性的研究”【批准号:GS(2010)G0988】的阶段性成果。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与教科书的编写是两个关键性问题。课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在“一标多本”的教科书编写格局下,不同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无论是对课标的贯彻,还是对教科书的编写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现行四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科书与课程目标的吻合度
课标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教科书编写要“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教科书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呢?结合课标和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来看,教科书要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知识方面重视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基本线索规律三方面主要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方面要为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为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学科认知能力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过程方面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方面要加强史学方法的学习和具体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教科书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是课程三维目标落实的基础。四个版本教科书在具体的历史史实的叙述和基本的历史概念的概括上都与课标有较好的吻合度,但在基本线索和规律的总结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新教科书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完整的历史线索和脉络是教师和教研员对教科书的作用评价中唯一给予否定评价的一题,同时也是学生、教师、教研员三个群体对教科书的作用的评价中均值最低的一题。这也是在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最大的问题。”
能力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教科书编写的一个隐性问题。四个版本教科书主要通过课文引言、资料卡片、问题思考、课后习题、活动课、课外读物和网站推荐等方式来实现。在这些方面,四个版本教科书与课标都有相对好的吻合度,但在史学方法运用方面和“学本”特征方面还有待加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科书最容易实现的,所以各版本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也是最高的。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教科书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促进作用是学生、教师和教研员对新教科书作用评价中最高的。”
二、教科书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吻合度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呈现课程内容标准时,基本分为五个层次,即册、单元、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以对应内容标准中的模块、专题、内容要点三个层次的内容。
模块具有确定性,四个版本教科书都分六册,对应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专题也有确定性,教科书都以单元来对应。专题层面各版本教科书与内容标准的不吻合主要表现在标题表述的不准确、专题顺序调整合并的问题。标题表述不准确的情况如:人民版与北师大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内容标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不吻合。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内容标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不吻合。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与内容标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吻合。这些不吻合的情况主要是课的标题不能准确表达内容标准的完整意思。专题的顺序调整与合并问题颇有争议。除了人民版严格遵循课标,没有改变课标内容标准中专题的次序和数量外,其他版本教科书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专题顺序上,人民版按课标先中国史后外国史编排,其他版本都以中外对比的形式编排。在专题合并问题上,除人民版外,其他版本都对内容标准中“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进行了合并。对专题调整程度最大的是岳麓版教科书,对此拙作《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教科书中课、子目和具体知识点对应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要点。课标内容标准中绝大多数的内容要点表述是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都较好。但是,课标内容标准中有些要点表述本身就有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就不是太好,而且难以测量。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等专题,就属于此种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四个版本的教科书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已使用近十年,期间关于课标与教科书方面积累的问题和争议也不少。这些问题和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研究都有密切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一标多本”与以前的“一纲一本”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标是指导性的,教科书是多样性的。教科书编撰既要遵循课标的指导性建议,又要进行创新。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主要对三维目标,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教科书呈现方式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很显然,课标对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鼓励教科书在提出的这些原则性建议下进行大胆创新。所以,教科书只要遵循课标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了。我们不能对教科书在体例、具体知识选择等方面有太多的苛责,创新其实更重要,在研究教科书与课标的吻合度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也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弱化历史学科地位,甚至是放弃历史学科体系。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只字不提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课标解读中提出“历史学科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重要依据”,并进一步强调“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依托,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这不能不说是对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历史学科特点的考虑,对此聂幼犁、任世江等学者都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课标和教科书使用调查、评价和修订机制也是一个问题。课标实施近八年,教科书使用近六年,教育部才启动《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使用情况调研》项目,项目研究成果在2013年才相继完成,而相应的修订又不知在何时能完成,这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吻合度问题的研究的现实意义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侯桂红,郑林.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调研[J].历史教学问题,2012,(2).
[3]李玉龙,王宇琦.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诸如历史事实中的年代、地点、人物、经过等,要求准确无误地掌握。梳理历史线索,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概括阶段特征,便于立体地把握历史。“了解”主要体现了个体学习,思维的要求主要是记忆。
情境导入:(宋神宗眉头紧锁)愁啊愁,愁白了头,社会危机何时解,让我无奈让我忧。现实如此的折磨,这究竟是为什么?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设想走进历史,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的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
第一步――了解
第二步――理解
在学习中,学生讨论热烈: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每项措施的初衷和执行效果都相左?王安石变法表面将农民和政府放在首位,实际上并未为农民谋到利益,而他一味地为政府增收、节支,极大地损害了个体的利益,不只是大地主、大官僚,农民也无法支持他,因此改革遭到的阻力是巨大的。而每次改革都有反对者,为什么王安石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跟王安石本人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第三步――见解
见解之一: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得失?
(1)不战而屈人之兵。(2)这些措施在短期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坚不可摧的利益群体,在国家财政无力支撑的情况下,势必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见解之二:王安石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要注意用人。(2)改革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3)改革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4)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5)改革要有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