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产品营销优势范文

农产品营销优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产品营销优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产品营销优势

第1篇

关键词:榆林市;农产品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49-02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同时出产众多特色农产品,如米脂小米、吴堡红枣、佳县油枣、靖边马铃薯、靖边胡萝卜、靖边苦荞、靖边小米、靖边辣椒、子洲黄豆、响水豆腐、吴堡空心挂面、佳县手工挂面等等。近年来,榆林市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需要畅通高效的营销渠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目前,农产品营销渠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榆林市农产品市场繁荣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榆林的农产品市场中常常呈现出一种“丰产不丰收”“农民忙销路、商家忙采购”的局面,榆林的农业企业及农户的收益亦不乐观。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化,对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产品生产持续发展、繁荣农产品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榆林市农业企业及农户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榆林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现有模式分析

(一)“直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省去中间环节。它的优点在于缩短了流通时间,提高了渠道效率,节省了中间费用,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而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适合于零散销售,由于生产者极为分散,所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销售数量不大且范围有限。在榆林市农产品市场中,这种模式非常多见,尤其是在农产品成熟的季节,在很多农贸市场中随处可见。

(二)“间接分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存在中间商帮助农产品所有权发生转移,即使得农产品所有权由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中间商主要有批发商和零售商,可以只有零售商,也可二者同时存在。

(三)“先加工,后销售”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产成品或半成品的销售,是指加工商从农产品生产者手中购入农产品,加工后转售给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商,再由批发商、零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实现最终销售。此模式主要用于再生产产品,即必须经过加工的农产品,不适合于直接消费品。

(四)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模式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种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降低渠道成本,同时保障销售范围。这种模式在榆林的农产品市场中非常常见,应用越来越广泛,当地的大中型超市基本都有农超对接项目。

二、榆林市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榆林市农产品市场主要营销渠道模式的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农户规模小、分散化,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榆林市农产品市场主要是个体农户在进行生产。个体农户由于知识水平低,往往是凭借以往累积的经验来进行生产,这样的封闭经营会导致信息闭塞,对市场不了解,这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高风险性。在榆林农产品市场中,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种植为主,目前还没有大型农业生产企业,个体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如果以这种分散状态进入市场,往往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很难成为有实力的市场主体。

(二)传统营销渠道模式弊端尽显,产销一体化未大规模实现

传统营销渠道模式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才能将农产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每增加一个中间环节就会增加渠道整体的流通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这些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实现产销一体化,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结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分散化的小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又低,榆林市农产品市场暂时无法大规模实现产销一体化。

(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施落后,管理模式陈旧

在农产品市场中,产销过程往往面临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即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在榆林,目前主要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发挥作用将分散小批量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但这两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落后,在管理模式上亦比较陈旧,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实现现代化。

(四)批发市场功能滞后,现代营销手段无用武之地

批发市场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一直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交易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营销手段的广泛应用。目前,在榆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农产品交易主要采用现货交易,新的营销手段鲜有使用。而拍卖交易、委托交易、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这些新的营销手段,近年来却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和极强的生命力。

三、榆林市r产品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化对策

针对以上榆林市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深入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农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优化对策,以期能够对榆林市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全面实现产销一体化

由于传统营销渠道冗长、流通成本高,导致最终消费者要承担的农产品价格也比较高,非常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长远发展。采用“政府+农户+企业+经纪人”这种渠道模式,使生产、供应与销售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产销一体化。通过政府的服务职能,经纪人的经手,让农户与本地龙头企业或外地实力企业实现长期合作,实现种前有指导,产后有市场,解决因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盲目种植问题,使得农户所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户的收益。

(二)多角度优化“间接分销”渠道模式

1.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间接分销”渠道模式主要依赖批发市场发挥作用,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对于优化“间接分销”渠道模式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完善批发市场应从质量监管、产品定价、信息提供、信息认证和信用机制以及增值服务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2.采用先进的交易和结算方式。由于“间接分销”渠道的流通效率并不高,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短交易时间。在交易方式上,逐渐摒弃传统交易方式,转变为以拍卖交易、委托交易为主。在结算方式上,大范围地实行电子收费和电子结算,缩短交易时间。

3.大力开展冷链物流。据统计,我国每年在运输途中约有700亿元水果、蔬菜腐烂变质,经济浪费非常严重。所以,应大力开展冷链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经济损失。

(三)大力推广“农超对接”模式

近年来,“农超对接”已成为一种潮流,“农超对接”不仅可以减少流通成本,还可以畅通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经济,使农民增收,是一种多赢的渠道模式。所以,在榆林市农产品市场中应大力推广“农超对接”模式。

(四)广泛应用新兴营销手段

近年来,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和极强的生命力,这在榆林的农产品市场中已初见成效。例如2016年2月,“米脂县政府携手阿里巴巴集团招募农村淘宝合伙人”成功举办,使得农村淘宝合伙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农民,农民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将自家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很多年轻人开始经营网店、做微商,并初见成效。同时,绿色产品一直都受到消费者的格外青睐,在榆林农产品市场中,“土鸡”“土鸡蛋”“纯天然食品”等绿色产品往往炙手可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将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贯穿渠道始终,实现营销手段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赵仕红,常向阳.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1,(9):105-108.

[2] 孟志兴,王广斌.我国农产品物流渠道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4):32.

[3] 王茹.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大河南镇西红柿销售市场为例[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杜r,赵焕梅.国内外农产品营销渠道冲突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9):454-456.

第2篇

关键词: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比较研究

DOI:10.13856/j.cn11-1097/s.2016.01.029

1有机农产品的由来及定义

对有机农产品加以定义,要先从有机农业说起。有机农业概念起源于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的工业化农业体系,带来的生态和食品安全危机是其产生的背景原因。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有机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是对有机农业最初的提法,在其后的几十年,有机农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有机农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纷纷成立,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是有机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时刻,有机农业在国家层面开始得到重视,美国农业部从1980年起对有机农业加以定义,制定了相应的生产标准和行动指南,推动了有机农业在美国的发展。之后各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起基于本国的有机农业标准和体系,在各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全球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迅速提升。在消费者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趋势下,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美国、欧洲、加拿大和中国是目前全球4大有机农产品市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有机农产品因侧重点不同其定义也略有不同,但都从产地的生态环境、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天然、无污染、营养、安全等几方面加以诠释。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有机农产品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为: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生产加工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并达到相关有机农产品认证标准,通过专门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有机农产品。

2美日欧等国有机农产品发展历程及营销模式选择

2.1美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国,美国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主要针对本土市场。这是因为美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高,重视对产品的有机认证,一种有机农产品只有通过严格、高标准的认证审查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环节的层层质量监管,加大了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不菲,在除本国之外的海外市场不具备价格优势,受众局限在小部分高消费群体[2]。美国政府在推进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出台众多扶持政策鼓励生产者加入到有机食品产业中,几十年来,从联邦到各州先后出台了产品推广费减免、认证成本分摊、农产品补贴和降低保费等多项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生产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树立和引导国民的食品安全及健康饮食的观念。美国的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垃圾食品的危害性,有机食品正在逐步改变着美国民众的生活。普通商超和直销店是目前美国有机农产品的主流销售渠道,两者市场份额大体相当。小规模的迷你店迅速扩张和差异化经营模式成为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

2.2日本

日本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国土资源限制,日本农业人口和可用耕地稀少,因此其最初有机农业的发展采用“小生产—大流通”的营销模式。日本对有机认证的条件十分苛刻,因此有机农产品产量仅占农产品总量的1‰,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但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机和非有机农产品价差过高相比,日本的有机农产品价格构成值得称道。在日本,有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价格形成中心,采购者同农户商谈价格,采购价格由成本、再生产费用、合理收益组成,日本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只比普通农产品高出20%~30%,是大众消费者能够承受得起的价位,因此一直以来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势头良好。政府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主导构建起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和交通运输体系,有机农产品得以大批量物流配送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扩大了小规模农户有机农产品销售的辐射范围,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随着有机农产品销量的增加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如今日本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模式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农消对接的直销、物流配送销售、大型商超专柜、品牌加盟连锁、行业协会牵头等营销模式多头发展[3]。日本的销售宅配送模式是其有机农产品营销的一大特色,日本拥有发达的遍布社区和居民集中区的配送网络,消费者通过对点配送能够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可心的产品,十分方便和快捷。

2.3欧洲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体会最深,因此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有机农业,德国和英国是最早发展有机农业的国家,它们积极制定和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和相关法律体系。同时英国、法国和瑞典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成立之初的5个国家代表之一,这些国家在有机农业的规模、速度和水平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与日本大致相同,营销渠道多元化,但很多欧洲国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有机农产品展览会和博览会是其一大特色。举办方为不同参展商设置专门的展位,通过视频资料、宣传册和赠品等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了解和喜爱上有机农产品[4]。例如,一年一度的全世界规模最大和有机农产品最集中的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2014年的展会上,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家有机企业参展,观展的专业人士达42000人,30多家来自中国的企业也参加了本次展会,巴西、西班牙、法国等国家更是以整体国家的形象出展,对有机农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2.4美日欧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特征及差异化分析

美日欧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在特征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但受地域、市场成熟度、消费者购买力和认知度等方面的影响,又有其各自鲜明的特点。共同之处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实施高端品牌定位发展策略,生产技术和认证制度的高标准、严要求必然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上涨,因此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定位也放在了中高端消费人群中;同时各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有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基于本国发达、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现代化的冷链运输基础设施,各有机农产品生产区的辐射半径不断扩大,市场供应得以有效保障。各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美国有机农产品发展较早,同时作为超级大国,其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和技术实力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都足以保障其有机农产品业得到快速发展。美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国,因此其产品营销主要侧重于本土市场。美国对有机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的要求极为严格,高成本和高价格适合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下的产业化营销模式,所以美国有机农产品直销比例低,大企业垄断下的食品店、专业超市和电子商务的多元销售模式,占据着目前美国有机农产品营销的主导地位。日本受地域限制,农业资源有限,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成为其必然选择。日本十分重视有机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建设,其有机与普通农产品的零售价差不大,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总额和增幅始终处于世界前列。欧洲各国在营销模式的选择上不尽相同,但都依照各自国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成熟度、消费能力、信用体系和信任基础等,分别采取了直销、天然食品店、超市、展会相结合但侧重点不同的营销模式,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成长始终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3中国有机农产品发展概况及营销模式现状分析

3.1有机农产品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1989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员组织,1990年浙江省临安茶厂率先获得了国外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5],标志着中国有机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正式启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相关认证机构和行业标准,并同欧美等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行业合作,保障了中国的有机农业在快速、科学、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但当前中国有机农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和有机农产品耕种面积分列世界第三和第四位,2014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额达274.1亿元,但仅占农产品总销售额的0.1%,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经营者逐利心理等因素而导致的价格过高,有机农产品仍很难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寻常食品。但随着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国家适度发展原则和相关政策的带动下,有机农产品价格将不断趋于合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推算,未来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每年将以近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5](图1)。

3.2中国有机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营销模式正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除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当前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良好,生产者推行有机种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种植的农产品,消费者预付资金分摊种植风险,买卖双方实现利益共享。截至2012年中国的CSA联盟组织已经有100多家,如江苏句容的花果原乡有机庄园,规模达到了86.7hm2,生产和销售业绩良好;农夫市集是另一种营销模式,通过平台搭建,农户与消费者直接沟通,消费者在得到安全有机农产品的同时,拓宽了农户的市场渠道,当前中国的农夫市集正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更多的有机农户通过微信、微博销售自己的有机农产品,产品订阅、信息推送,网络节约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实现交易的全过程。但这种交易平台因网络监管难度大,难免鱼龙混杂,有机农产品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中国有机农产品在营销过程中,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如产品缺乏创新、高投入低产出、非有机农产品当有机农产品卖、购买不便捷、价格昂贵、溯源制度不健全、产品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等,当前中国很多城市的有机农产品实体专营店以及电商生意惨淡和亏损运营。这都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多方参与者加以正确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制约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不正常现象和问题,使中国有机农产品营销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和发展。

4国外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在市场化经济模式下,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在选择上应注重其合理性。应当在优化营销渠道、提高营销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信任度的提升等几方面下工夫[6]。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起步早,产业发展成熟,它们的营销模式对当下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在营销渠道的建设上,可以参照德国和日本模式,并依据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有机农产品多级销售渠道体系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产销结合的直销体系;在品牌建设上,应向欧洲各国学习,利用政府行为引导和推动有机农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加大在政策上保护和扶持力度,在确保有机农业耕地安全的前提下,执行严格规范的认证制度;对那些通过审查的有机农产品,利用其掌握的强大社会公共资源,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以及举办各级各类的有机农产品展览会和博览会等形式,积极地进行宣传和推广,树立起本国或本地区有机农产品的良好形象,打造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自主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不断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可借鉴美国有机农产品的差异化销售方式,建立一批独具特色的有机天然农产品商店,逐步进行市场渗透,在市场定位和产品设计上找准方向,通过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吸引消费者,当中国整个有机农产品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和市场成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价格偏高,仍能在中高收入人群的高端市场取得成功,大卖特卖。

参考文献

[1]时显勋.我国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郭玮.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5(3):29-32.

[3]张静.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及借鉴[J].食品与机械,2014(5):276-278.

[4]刘路星,吴声怡.国外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5(5):15-18.

[5]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公司.2015—2020年中国有机食品行业运营态势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2015.

第3篇

[关健词]宁波 有机产品 营销策略

一、有机农产品的目标市场

有机农产品由于其生产加工的原则和标准相当严格,所以其单位面积产量要低于一般农产品,而成本和价格则要高于一般农产品。我国尚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压力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推广有机农业还不切实际。所以有机农产品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只能作为高端农产品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其目标市场定位为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工厂、学校、幼儿园及机关、事业单位等的食堂;宾馆、酒店和注重品牌效应的一般饭店。

二、关于当前发展有机农产品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多样化不断增加。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因而更加注重食品上的安全。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更多的人认为食用有机食品是生活当中时尚的表现。

(2)弱势分析

有机产业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行业。有机农产品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兴起,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知晓。此外,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品质不一定优。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遵循有机农业的标准而进行生产,因而对生产基地的要求比较高。

(3)机遇分析

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有些商家看准商机,运用互联网,在网上销售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食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更向往健康、纯天然的食品。因此,消费者健康观念的转变,使有机农品逐渐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

表1 当前发展有机农产品的SWOT分析示意图

三、我国实施有机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分析

(1)产品策略

在包装上,对有机农产品的包装可以不经过深加工进行装包。将出土的有机农产品用专用的包装袋进行包装,包装上不仅含有有机食品的防伪标志,更要突出原生态、健康这一特征。必要时可以带着蒜梗一起包装,给消费者一种刚出土的感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包装上也要不断创新思路,在一些节假日可以混合不同种类的有机农产品,形成礼品包装。在包装中也要利用低碳的原理,尽量使用一些原始的包装,如用纸包装,或是菜篮子包装。

有机农产品包装的优化组合。目前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多数是初级加工品,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要细分品种,细分目标市场,并将有机农产品的组合根据高、中、低这三个档次进行细分,针对高端个人---会员制;针对行政、机关单位---周末菜篮子,每周五陪送;针对礼品市场突出送健康----礼盒产品。因为有机农产品存在季节性限制,所以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机农产品基地(公司)根据产品生产周期设置科学合理的产品种植组合。比如,在超市专柜,普通产品区则可以将简单包装的有机农产品进行出售,而在一些礼盒区或是高档产品区,就要制作有机农产品的高档包装。

此外,需要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问题。严格控制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有机农产品能不能长期受到消费者信赖与产品的质量显著相关。为长期定制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科学搭配蔬菜品类和营养,既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种类变化的需求又满足对营养搭配的要求,做消费者的“家庭营养师”。

(2)促销策略

促销就是卖方与买方之间进行的信息沟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销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促销成为了企业出售商品的重要手段。有机农产品主要是面向出口,对国内的市场也只是简单的销售有机农产品,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促销宣传策略,因此根据促销方式来制定有机农产品的促销策略。

第一,有机农产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它是属于调料品一类,因此可以采取免费赠送的方式。即购买有机农产品达到一定量则会送有机农产品的赠品,也可以赠送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册、农产品样式的饰品或是别的赠送物品。对有机农产品进行折扣上的优惠。比如在一些节假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上,进行价格的优惠。发放折扣券,小面额的有价证券,吸引顾客前来购买。

第二,广告宣传,广告是各种商品进行宣传的媒介,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说,它的广告应该面向全社会,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应该高调宣扬。宣传对象是全体公众,尤其是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高收入家庭、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们。因此,广告的设计应该充分全面地展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特点、种类、价格、认证机构、认证程序及标准、标志,要特别说明有机与无机的区别。

(3)价格策略

有机农产品的商家在制定有机农产品价格时需考虑成本、市场、消费三因素,商家可以选择一下价格策略:第一,组合产品的价格策略。有机农产品的互补产品是一些调味品,则进行产品组合时,要把有关煮菜的调味品摆在一起,让顾客一目了然,因为都是炒菜过程中的必需品,则可以价格优惠,比平常价格低一些,以此来吸引顾客。第二,差别价格策略。这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顾客群,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价格。

(4)渠道策略

第4篇

国外农业旅游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所涉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于农业旅游的起源、农业旅游的内涵、农业旅游的类别、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农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研究等,其次,研究视角多样性,既有微观角度的农业旅游性别特点和农业旅游的宣饔销方式等,也有宏观角度对农业旅游发展方向、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等的研究。最后,研究方法复杂性。研究者大量运用地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对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虽然有些学者将农业旅游与农业发展结合,但是并没有将农业旅游与农产品营销组合一起进行研究。

二、国内农业旅游和农产品营销组合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认为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主要产业门类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家乐”等。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对长期城市生活的厌倦,他们更经常、更普遍的是周末出游。目的不一定是风景名胜,而是回归自然,走得也不一定很远, 就在城市周边地区,主要是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 感受乡村宁静的环境。

三、山亭长红枣农业旅游+农产品营销组合

山亭长红枣开发推广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长红枣系列产品为主,推广长红枣文化为辅的企业,公司位于枣庄店子镇长红枣基地中,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生产、发展条件,致力于将长红枣产品和枣文化推向全国,为枣庄店子镇的的老板姓发家致富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公司主要包括两个项目,一是农家乐旅游开发项目,包括民俗文化游和自助游;另一个是枣产品市场推广项目,包括枣酒、枣糕、枣片和枣饮料。公司主要是将山亭优质长红枣的枣片、枣酒等的加工产品和枣乡民俗自助游相结合进行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通过枣产品的收益和农业旅游的收益全面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升和宣传山亭长红枣的品牌知名度,推动地方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而我们的“长红枣”民俗自助游则属于第一种和第四种模式:集锦荟萃式和原生自然式,利用当地政府或投资商的政策和资金投资,在当地已成规模的大片枣园建立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家庭自助游,并在周边将所产长红枣加工成枣糕、枣罐头等副产品供游人采买和远销全国。

根据农业企业的特殊性,公司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以及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有能力不断改进初期产品―长红枣产品,深入研制开发以长红枣为材料的产品系列及其衍生品;公司拥有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与销售队伍,相关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公司营销管理人员均受过管理专业的系统教育,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市场意识;销售人员具备营销专业知识和旅游开发经验;公司属于国家政策鼓励的以生产特色产品为主,推广传统优秀文化的中小型企业,继与镇政府合作开发后,准备与山东省的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制作药品及保健品,将长红枣推向更高更广的平台。

第5篇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营销策划;实证研究;武汉市;东西湖区

中图分类号: F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17-02

观光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同旅游业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农

业的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的乐趣,进而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增收的目的。

一、武汉市东西湖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

在地理区位上,东西湖区的东、南两面紧紧依托武汉市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地带,向西和向北连接省内的汉川和孝感,属湖北省腹地,是华中地区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在交通区位上,东西湖南有汉水航道,北有天河机场,既有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又有市内解放大道、常青路直达,距武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汉口火车站仅数步之遥,离武汉天河机场也只十五分种车程。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即将建成的轻轨和地铁也将直达东西湖区,汉口金家墩长途汽车客运站也将整体搬迁至此。届时,东西湖区将成为武汉市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区位优势和可进入性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政策优势

2000年1月,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2002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立了生态示范建设区,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成立了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我区成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等“三区一园”和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区政府和园区一套行政系统统一服务,决策灵活、服务到位,办事简便。

(三)资源优势

东西湖区有着较为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金银湖高尔夫俱乐部在华中地区仅此一家,惠安大道两侧30余公里的生态农业景观带气势宏大,景德寺、柏泉古井等人文资源也有较大旅游吸引力和开发价值。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圣山欢乐世界、东方马城、水乡旅游城、加勒比海洋世界、惠安神韵牡丹园等项目,这些都为东西湖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旅游业自身的后发优势

在旅游业发展上,抢先一步固然可以占有诸多有利的条件,但从另一方面看后来者则可取集大成的后发优势。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迅猛发展后,下一阶段将会进入稳定的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东西湖区旅游在第一轮开发中失去了机遇,但现在东西湖区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对其它地区旅游发展经验的学习与思考,其它地区先期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将成为东西湖区今后旅游发展的“教材”,东西湖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五)环城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优势

武汉是一个水、陆、交通十分发达、素称“九省通衢”的城市。市内总人口为831.26万人,城镇人口666.64万人,是全国内地继上海、北京、重庆之外,规模第四大的城市,据调查武汉市居民大规模、远距离旅游的能力目前尚不强,但城郊型周末度假已经越来越受到他们青睐,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现代都市人民向往原始田园生活和追求绿色恬静的需求,带动了一大批城市周边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建设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构想

从武汉市城郊发展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分布与组合特征、区域经济背景、市场空间拓展潜力以及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东西湖的观光农业旅游营销模式较为完善和健全。笔者就以东西湖区发展城郊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营销模式为基础,逐步提炼出大城市城郊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模式的具体框架和模型。

根据现阶段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一个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四个观光农业旅游核心示范区、七大特色观光农业旅游节庆联动”,即“1147”的营销开发模式,最终通过整合全区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实现全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一)一个核心指导思想

武汉市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湖北省武汉市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具体相关发展条例为依据;以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为准绳;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加快武汉市城郊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为基本发展模式;以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把武汉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区发展成为具有武汉市的特色旅游板块为主要目标。

(二)一个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

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主要分布在新安渡、东山巨龙湖、德州牧场、汉江沿线(慈惠渔村)、柏泉等区域,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现在按照地理区划,特绘制了东西湖区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四个观光农业旅游核心示范区域

1、柏泉文化旅游区

产品主题:野外体验基地;核心景区:“三古”景区:古寺(景德寺)――古村(月塘古村)――古井(柏泉古井)。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古寺、古村和古井,构成了一幅“青山――古刹――灵泉”的美丽图案,可以让旅游消费者体验游古寺,品古泉,住古村的“自然丛林+精神丛林+人文丛林”的别样乡村体验。

2、大地风情旅游区

产品主题:浪漫风情;核心景区:德州牧场系列旅游产品。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建设仿美国德克萨斯州天然牧场,包括友芝友奶牛基地,牧场夜总会,小石城,小白宫酒店等。让旅游消费者可以体验广袤无垠的牧场风情。

3、水景娱乐旅游区

产品主题:玩水、亲水、吃水;核心景区:汉江娱乐水景系列旅游产品。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

①汉水人家:仿宜昌“三峡人家”,开展“汉水人家”旅游项目,反映汉水渔家乐的生活生产场景;

②慈惠渔村:钓鱼、赏鱼、吃鱼、买鱼一条龙。开设全鱼宴,开设天体浴场,人鱼共游等旅游项目;

③阳光沐浴行:沿汉江大量种植景观植被,开发阳光沐浴行,双人自行车等旅游项目。

4、农业体验旅游区

产品主题:吃在东西湖;核心景区:沿惠安大道和107国道范围的农业体验系列旅游产品。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

①盛博农业山庄:观赏现代科技农业,彩色植物,物理栽培;

②牡丹园:湖北最大的牡丹培育观赏基地,各类品种的国花牡丹应有尽有;

③仓储式农家乐:推出仓储式自助农家乐,即前饭庄后大棚形式,现摘现吃,边摘边吃,自摘自吃,现场体验。

(四) 七大特色观光农业旅游节庆联动(如图2 所示)

结语

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保证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寻求能够结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区域发展和目标市场需求的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走上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农产品出口;区域结构;面板数据模型

作者简介:蒋志强(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淮阴工学院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与农产品贸易研究;刘钟钦(1955-),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与农产品贸易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068-05收稿日期:2012-12-07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这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加富有弹性,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外汇市场上的供需状况。自2005年至2011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分别由8.19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和10.19元人民币兑换1欧元上升到6.42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和8.89元人民币兑换1欧元,人民币总体上保持着升值的趋势,如图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到,山东等8省市农产品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198.5亿美元增加到593.2亿美元,六年间增长近3倍,农产品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73%左右。从各省市角度考察,农产品出口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福建省、江苏省以及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分别从2005年的19.61亿美元、10.41和68.9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68.87亿美元、28.12亿美元和153.7亿美元,6年间分别增长3.5倍、2.7倍以及2.2倍。在各省市农产品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同时,各省市所占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山东省作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其所占份额从2005年至2011年基本维持在25%左右,江苏与福建两省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在增加,而北京、辽宁、浙江、 广东以及上海等省市农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均

二、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的设定

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的出口主要取决于外国国民收入、国内外物价水平以及名义汇率。同时借鉴殷德生(2004)、毕玉江(2005)以及张家胜(2009)等学者已有的研究经验,得到本文的模型,也就是:

三、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一) 我国主要农产品省份农产品出口数据来源与处理

山东省等我国主要8个农产品出口省份农产品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同时,以2005年为基期,使用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处理。

(二) 外国国民收入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日本、美国、韩国等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名义国民收入与GDP平减指数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IFS在线数据库。以2005年为基期,使用GDP平减指数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进行平减处理。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国民收入求和表示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

(三)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测算

本文所使用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是以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荷兰以及香港等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双边名义汇率指数为基础,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用农产品出口贸易量为权数进行几何加权平均所得到的汇率指数。与以往研究者主要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者国际清算银行(BIS)所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不同的是,使用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量为权数所测算的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使用我国出口总量为加权权数更为精确。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量中比重很小,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仅仅占到出口总量的3.59%。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区域结构的影响,使用以农产品出口贸易量为权数所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能够更为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步骤可以分为四步:首先将我国与主要的八个农产品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双边名义汇率进行指数化处理;其次,使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CPI指数对双边名义汇率指数进行处理,去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再次,以我国对该国或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量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处理,最后得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计算结果为: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省市的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主要省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与预期相符即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农产品出口的减少,这些省份具体包括: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人民币每升值1%,这些省份的农产品出口依次减少1.37%、2.26%、3.07%、0.68%和1.64%。虽然都是减少,但是减少的程度有所差别。福建省受到的影响最大,浙江省受到的影响最小。第二种情况,与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农产品出口的减少的预期相反,人民币每上升1%,辽宁省和北京市的农产品出口分别增加0.2%和2.35%。第三种情况,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影响不明显,主要是上海市。经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对上海市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总体上,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负面效应。

在政策层面上,各省市应该结合本地农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产品质量,打造知名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品牌,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努力避免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屈小博,胡求光.2006.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5):108-113.

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2009.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J].农业技术经济(1):11-20.

吴钧.2009.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以江苏省的实证检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1):47-49.

焦利娟.2009.人民币升值对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1):27-28.

王溶花,朱国平.2011.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5):41-44.

殷德生.2004.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与收入弹性[J].世界经济研究(11):47-53.

毕玉江.2005.汇率、国民收入与商品进出口[J].财贸研究(4):43-48.

第7篇

    一、新疆农产品营销:现状及营销难题

    新疆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了市场开拓的新阶段,开始实施以市场拓展为重点的资源转换战略,新疆农产品营销也开始从传统生产观念向现代的农产品营销理念过渡。

    1.新疆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优势明显。在农产品的整个营销活动中,产品是根本和基础。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稳定的基地,才能培育出稳固的农产品市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气候,新疆具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新疆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已经形成。目前新疆不仅是全国商品棉、糖料和粮食基地,伴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崛起,新疆已成为了瓜果、畜产品、啤酒花、番茄酱、甜菜糖、打瓜、油葵、亚麻、红花、芳香植物和大芸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啤酒花和番茄酱的生产基地,其中番茄产量占全国总产90%以上;啤酒花产量占70%;红花产量占20%;枸杞产量占60%。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的特色林果业种植带也初步形成,2010年新疆特色林果总面积达1700万亩,林果产品总产量达到670万吨,新疆是我国第一大杏和葡萄产区,杏的总产量占全国的26.5%,葡萄产量占全国的29.68%,是世界第一大绿葡萄干产区。新疆政府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重点,集中建设了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2010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13个,绿色食品75个,有机食品16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620万亩,12个产品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新疆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推行,符合“以质为本,以质取胜”的农产品经营理念,更加凸显了新疆农产品得天独厚的质量优势和竞争力,为其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奠定了产品基础。

    2.新疆农产品营销初具规模,但龙头企业培育滞后。新疆政府借力全国各地“农业援疆”契机,充分利用“市场援疆”,适时把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由基地建设调整到市场开拓上来,大力实施“走出去”开拓市场战略,着力打造农产品外销平台和市场开拓体系。新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树立新疆农产品品牌形象。着力建设好北京、上海、广东等农产品展销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为加快推进新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新疆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在上海市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新疆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立面向华东市场的外销平台;积极筹建面向华北市场的北京市外销平台和面向华南及港澳台市场的广州市外销平台。2011年10月新疆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运营启动,主要展销新疆名优特色农产品,实现新疆农产品在北京展示直销的常态化;建设面向周边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全方位开展农产品产销“一条龙”服务,有效引导生产和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客服中心正被打造成面向中亚的最大农产品出口基地。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新疆农产品营销主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其农产品市场经营理念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联合营销组织逐步成为新疆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区国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19家,其中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296家,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8881家。2010年底,全区农产品经营组织720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86个,中介组织带动型984个。但新疆农产品加工型和流通型的龙头企业的培育相对滞后,具有一定实力又有现代营销方式的农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显得非常不足,结果导致新疆农产品卖难问题久拖不决。新疆的农业合作社也大多以从事种植和养殖等生产经营性活动为主,组织化程度较低,而在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品流通环节涉足很少,产品销售主要采用订单式的初级原料销售。可以看出,新疆农产品营销主体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发展。

    3.新疆政企开始注重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但品牌建设滞后。一般来讲,现代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品牌既可以帮助消费者识别不同生产者或销售商的产品和服务,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口碑。目前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代表的主要是绿色、有机、环保、健康等非常先进的产品营销理念;代表着消费者关注农产品品质、注重生活品味以及营养健康意识等非常前卫的消费理念。所以,农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比工业品牌更受到整个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识别一个品牌依靠的不仅仅是它的名称与标识,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的产品质量水准和所承载的消费理念与文化价值。新疆政府目前正积极推动各类商标和品牌的申报。包括自治区工商局组织认定的“新疆着名商标”,推荐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认定的“新疆名牌产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由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开展“新疆农业名牌产品”的评价认定,组织申报“中国农业名牌产品”。新疆自1999年开始评选、认定农业产品品牌,目前已有205个产品获得新疆农业名牌产品殊荣。新疆商标注册和品牌建设获得初步成效,2010年新疆农产品中已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新疆着名商标33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8个。但整体来看,新疆农产品品牌经营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新疆在全国涉农中国驰名商标中所占比例仅为2%,新疆农产品品牌多而杂,品牌集中度较低,缺乏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品牌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内涵缺乏文化支撑,难以满足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市场拓展战略需要,提升新疆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整体品牌发展水平将是新疆农产品营销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从新疆名优农产品进入中国一线城市的各项参展及推介活动来看,同一种农产品出现多个产地和品牌,如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红枣、核桃的各类品牌,仅仅来自同一个和田或其他地区红枣品牌也多达数个,严重干扰消费者的鉴别与选择,而且无形中也加大了产品推介和品牌形象塑造的难度。所以,目前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形式大于内涵,品牌建设投资不足,营销手段缺乏,农产品品牌意识还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化的进程。

    4.新疆农产品营销服务相对落后。农产品营销服务作为现代农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农业发展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物流一直是新疆农产品营销的薄弱环节,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不高,以信息传输服务、市场营销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新疆由于运距和运输方式等方面限制,农产品流通链条过长,渠道环节多,周转时间长,农产品流通中产品损耗严重,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购货量和实际销售量间的缺口较大,加大了农民的交易成本。新疆大型农贸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交易条件和市场环境较为简陋,农村市场体系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农村集贸市场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高效的“农超对接”一体化营销模式在新疆尚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新疆农产品营销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农贸市场,现有的农产品专业营销机构规模小,市场覆盖围有限,无法满足涉农企业对各类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品牌推广和产品促销以及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尽管新疆已开始有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但缺乏对来自各部门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与,在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研究等信息化服务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促进新疆农产品营销的对策

    (一)加强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塑造

    具有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理念的农业企业是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农产品的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关键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是农产品竞争力得以实现的载体。政府应该根据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扶优扶强,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规模大和辐射带动力强的生产型、加工型及流通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奠定和夯实新疆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微观基础,推进龙头企业崛起,以工业理念带动农业大发展。尤其要重点扶持具有一定品牌经营基础和品牌竞争力的地方特色农业企业,为将其打造成全国性品牌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鼓励当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允许援疆地区流通型农业企业与新疆本地农业企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加大新疆农产品“走出去”的力度和范围。借力龙头农业企业,利用现代的农产品营销手段,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步骤和有目标拓展农产品市场,减少和避免“谷贱伤农”的盲目性生产。政府要在融资、信贷等方面给予农业企业倾斜,鼓励国内和国际大型企业与地方的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此外,还需加强新疆各地农民营销队伍建设,针对各类不同的营销主体,通过举办市场营销带头人培训班,重点开展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产品营销知识的培训,积极培育能够代表农民自己利益,具有一定谈判能力和议价能力的农民营销队伍,增强带领农民开拓农产品市场的本领。

第8篇

农产品品牌营销即农业生产经营者以优良的产品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运用有效的经营方式集信息、资金、生产、销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制定总体营销计划,规划统一营销方案,开展整体营销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手段的一项战略性长期行为。由于品牌是企业间争夺的制高点,所以,品牌营销规定着企业整个经营管理工作特别是营销战略的方向。国外许多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早已形成了一套整合的、行之有效的全球营销策略。在品牌知名度这一过程的规划设计中,均突出品牌经营,且有战略、有目标、有步骤地制定方案,并在落实上下功夫,从而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树立和强化农产品名牌战略观念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前提,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关键,实行产业经营是创农产品名牌的重要途径,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创农产品名牌的重要环节。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吐鲁番应以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及物产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吐鲁番辖区位于东经87°16'~91°55',北纬41°18'~43°40',属温带极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按地形地貌、土壤水系等自然条件,全区可分为吐鲁番、鄯善、托克逊3大种植区,根据市场行情,形成了葡萄制干、鲜食、酿酒、制汁的高效种植格局,围绕葡萄产业已形成了楼兰酒业、红柳河园艺场等一批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推出了红柳、楼兰、驼铃等一批名牌产品。其中楼兰牌干红在1998年上海国际葡萄酒评比会上获得铜奖。吐鲁番地区共注册100多个农副产品商标,其中“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楼兰”、“驼铃”、“新葡王”牌葡萄酒“,白粮液”牌白酒“,楼兰神”牌哈密瓜等7种商标相继获得了新疆着名商标荣誉称号“;楼兰”、“驼铃”、“新葡王”牌葡萄酒,“葡萄凰”牌葡萄干“,楼兰神”“、火焰山”“、金楼兰”、“天山情”牌精品哈密瓜8种商标相继获得了新疆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干”、“吐鲁番哈密瓜”均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原产地证明商标。另外“吐鲁番葡萄”被中国商标协会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楼兰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楼兰干红、赤霞珠等系列红酒在红酒行业中获知名度商品奖。

一、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一)缺乏农业品牌的经营与运作当前,吐鲁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困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不畅等矛盾日渐突出,这本质上都是缺少农业品牌经营运作的结果。虽然葡萄、哈蜜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大多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中,大多数农业产品是没有品牌商标的初加工产品,根本就没有体现当地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应通过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创建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指导当地企业及广大农户创出自己的牌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出吐鲁番农产品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路子,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提升吐鲁番是我国葡萄干的主产区,当地生产的葡萄干优势明显,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的潜力仍然很大。限制其品牌价值提升的因素主要在于主体的意识、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供应数量的均衡和供应商的规模这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品牌价值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应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吐鲁番地区农民的设施农业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更愿意依赖传统的技术,实行“春种夏管秋收”的种植模式,而不愿接受新的费工、费力、费心的种植技术。另外,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推开不到两年,规模效益整体显现的尚不显着,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尚不够大,部分农民存在着等待、观望、徘徊等心理,这些因素影响了设施农业果蔬品牌的建设速度。

二、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可行性

(一)吐鲁番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热量与光照资源,它独特的盆地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生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区各地大多都有以自身地域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葡萄、哈密瓜、小白杏、红枣、葡萄干等等,这些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资源。如果将这些农产品资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塑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是一件难完成的事情。

(二)当地农民有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看重商品质量,喜欢用品牌的商品,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的,特别是农产品。长远来看,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力保障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一县市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面向集团采购、礼品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葡萄、精品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取得实效,为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销售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吐鲁番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在吐鲁番地区对农产品实施品牌营销,将会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而且,随着人们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量和价格一起上升必然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挖掘国内各地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拉动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数量需求,转变为对农产品质量,营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由于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更好地将其与市场上的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现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提高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农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筛选,种植,加工和包装,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多重程序检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品牌营销推广,极大地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地农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发挥企业和政府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培育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通过规模经营,产业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健全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及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引导,在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驰名商标,做成一批全国和新疆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营销专家讲座、品牌商标论坛和法律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者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促进吐鲁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严格按标准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的葡萄、哈密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带动地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强品牌管理,努力营销拓展市场,提高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农产品占有率和整体规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力。

第9篇

    一、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一)缺乏农业品牌的经营与运作当前,吐鲁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困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不畅等矛盾日渐突出,这本质上都是缺少农业品牌经营运作的结果。虽然葡萄、哈蜜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大多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中,大多数农业产品是没有品牌商标的初加工产品,根本就没有体现当地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应通过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创建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指导当地企业及广大农户创出自己的牌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出吐鲁番农产品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路子,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提升吐鲁番是我国葡萄干的主产区,当地生产的葡萄干优势明显,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的潜力仍然很大。限制其品牌价值提升的因素主要在于主体的意识、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供应数量的均衡和供应商的规模这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品牌价值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应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吐鲁番地区农民的设施农业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更愿意依赖传统的技术,实行“春种夏管秋收”的种植模式,而不愿接受新的费工、费力、费心的种植技术。另外,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推开不到两年,规模效益整体显现的尚不显着,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尚不够大,部分农民存在着等待、观望、徘徊等心理,这些因素影响了设施农业果蔬品牌的建设速度。

    二、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可行性

    (一)吐鲁番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热量与光照资源,它独特的盆地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生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区各地大多都有以自身地域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葡萄、哈密瓜、小白杏、红枣、葡萄干等等,这些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资源。如果将这些农产品资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塑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是一件难完成的事情。

    (二)当地农民有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看重商品质量,喜欢用品牌的商品,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的,特别是农产品。长远来看,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力保障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一县市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面向集团采购、礼品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葡萄、精品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取得实效,为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销售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吐鲁番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在吐鲁番地区对农产品实施品牌营销,将会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而且,随着人们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量和价格一起上升必然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挖掘国内各地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拉动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数量需求,转变为对农产品质量,营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由于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更好地将其与市场上的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现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提高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农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筛选,种植,加工和包装,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多重程序检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品牌营销推广,极大地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地农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发挥企业和政府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培育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通过规模经营,产业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健全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及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引导,在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驰名商标,做成一批全国和新疆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营销专家讲座、品牌商标论坛和法律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者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促进吐鲁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严格按标准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的葡萄、哈密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带动地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强品牌管理,努力营销拓展市场,提高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农产品占有率和整体规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力。

第10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1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凯.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2004(10):22224.

[2]吴兴安.关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考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12):2162217.

第11篇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营销特色经营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将同国际市场和国际自由贸易体制逐步接轨,这就要求农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一体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参与经营的农产品品种不多,进入的市场领域不宽,经验相对不足,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这些主要挑战表现在:①食品安全的挑战。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②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的挑战。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知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③产品层次差距的挑战。由于我国参与国际营销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含量不高;④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入世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国外贸易壁垒重重围困。尤其是农产品,更成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为应对上述挑战,农产品营销者应加强对农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其中突出特色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的正确途径。所谓特色经营就是农产品国际营销企业在市场营销差异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经营的产品、品牌;提供的价格、服务;采取的分销、促销措施等方面扬长避短,在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将整体劣势变为局部优势,赢得市场发展空间。它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有利于企业走出目标市场定位的误区,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上独特的经营品牌和风格。农产品特色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并获得相应区域的市场优势。产品特色经营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量,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品国际形象。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①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③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2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

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①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③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要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④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3价格特色

价格是国际市场营销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产品利润的多少,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农产品国际营销中,主要应注意差别定价策略的运用,形成自己的价格特色。

首先要对产品分级分等,实行产品差别定价。我国许多农产品缺乏细分,形成好坏一个价,不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对同类产品实行分级分等,按照不同等级分别定价,能使消费者产生货真价实、按质论价的感觉,比较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在对产品分级分等时,除考虑产品的内在品质,即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外,还应考虑产品的包装、装饰、附加服务等给消费者带来的延伸效用因素。国际农产品经销商应注重产品延伸效用的创造,为购买者提供比同类产品更多的购买利益,而从产品高位定价中获取更高的附加收益。其次要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实行区域差别定价。农产品国际营销者应对全球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因素,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例如,西欧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他们对食品饮料的心理消费可以概括为营养化和方便化。在食品和饮料中,要求消费品种类多、有营养、能开胃、健脾、强身,又不会使人发胖,同时要求食用方便、节省时间。所以,高热量产品和普通蔬菜的消费比重下降,而新鲜水果、肉、蛋、水产品、奶制品、植物油等产品则相对上升,方便食品、小包装产品和饮料、具有异国风味的菜肴和调味品颇受欢迎。根据这些特点,销往西欧的农产品就应采用高品质配以高价格的策略,相反,销往南亚、东欧等地的产品则只能采取适当的低价策略。

4渠道特色

渠道特色是指选择与自身经营条件相适应的销售渠道。选择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经销商与之联合经销,或委托国际中间商委托其分销,可以弥补农产品经营者国际营销经验的不足,快速开拓国际市场。

由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间不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者缺乏国际营销经验,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可取的办法是与国际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联合分销。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国内生产基地。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例如,设立在上海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就通过采购、联销等手段,把我国大批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联合分销中,还可以通过联销伙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像安徽种子公司与美国岱子棉公司、孟山都公司共同组建生产、加工销售棉种的合资公司,引进的美国保铃棉、抗虫棉种,就是运用转基因生产工程技术培育而成的高科技产品。

利用经纪人和商,也是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途径。国际农产品经纪人和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产品经纪人。经纪人的主要作用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协助他们进行谈判,买卖达成后向雇佣方收取费用;②销售商。销售商是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为委托人销售某些特定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商,对价格、条款及其他交易条件可全权处理;③佣金商。在西方大多数佣金商从事农产品的代销业务,还执行替委托人发现潜在买主、获得最好价格、分等、再打包、送货、给委托人和购买者以商业信用、提供市场信息等职能;④拍卖行。可通过拍卖行经营的商品主要是蔬菜、水果、茶叶、烟草和羊毛等农副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质量、规格不够标准,不易分等。

5促销特色

促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占领市场的“金钥匙”。农产品经营者在促销手段的运用上要避免雷同和缺乏特色,要采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促销方式,使促销活动成为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传统的国际营销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营销中,促销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国际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上。在国际公共关系方面,应利用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寻求与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贸易协定的签订,为农产品长期稳定地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在广告宣传上,要突出宣传中国产品的特点,同时可配合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我国农产品主要以农户经营为主,很难独立进行促销宣传,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和农户间的组织,政府可以官方或半官方的方式发起,由农产品经销商组团,向各国的政府官员、工商界和消费者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宣传中国的产品及营销政策,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张喜民.国际市场营销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营销;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就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农产品潜在交换的活动过程。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群体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产品创造和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从事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和群体。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市场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和欲望。

1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凯.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2004(10):22224.

第13篇

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

(一)健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营销信息系统

1.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信息收集机制。生态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都市中高收入人群,这类消费者不仅重视其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视隐匿在该价值之上的生态农产品消费体验价值。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来收集其目标客户群的消费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对策。生态农产品的上游生产端的经营主体相对较为分散,其下游的消费端的客户群体也较为分散。在营销渠道两端相对分散的情形下,生态农产品营销者需要通过整合营销渠道资源的方式来汇聚市场调研力量,由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再者,市场调研与响应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大规模的营销资源投入,以生态农产品集群方式来联合农户和关联企业共同推进市场调研工作,有助于分散市场调研风险,分担市场调研费用,提升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效能。

2.建立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市场需求响应机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技术研发投入费用和生产费用高企,导致其单位生产费用高于普通农产品。这使得那些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为敏感的消费者缺乏足够的购买意愿,从而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再者,生态农产品的消费者多为具有独特品位的中高收入人群,这部分消费者根据自我偏好来选购生态农产品,其订单具有单笔规模相对较小但金额较高的特点。为此,生态农产品营销者应当加强与渠道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的业务合作深度,建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大幅压缩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到其需求得到满足的时间。这在以生鲜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农产品营销市场上而言,足以构成全面遏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由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机制是外向型市场运作机制,它要求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从根本上改变经营思维和营销组织方式,加强与同行合作力度以达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的运作目标。

(二)推动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销售渠道建设

生态农产品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应当共建分销渠道网络,共享集群化营销模式的利益。生态农产品的分销终端是单个的农产品消费者,这决定了农产品分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耗资巨大的特点。单一的生态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难以在成本上承担渠道建设的任务,将生态农产品集群的营销渠道建设交付给单一企业显然对集群内其它成员增进营销业绩也是不利的。为此,生态农产品集群应当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型营销渠道联盟,在龙头企业带领下形成集群内部成员与集群外经销商合理分工的营销新格局。龙头企业可通过加盟方式来吸引更多利益相关者加盟,以增进联盟调配营销资源的能力。垂直型渠道联盟可有效减少联盟式渠道运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产品额外的加价率,使得联盟有更强底气扩大零售商的产品标价空间并让利消费者,强化生态农产品营销渠道联盟的市场开拓力。再者,营销者还应当制定有效的经销商竞赛计划,通过制定渠道销售分级返点的策略来激励渠道经销商积极拓展生态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性,调动渠道各环节资源协力提升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化共同促销体系

集群成员企业及农户应当携手建设生态农产品的公共关系,夯实生态农产品促销的市场基础。由于生态农业是弱质性农业,多数农产品消费者缺乏对生态农产品的基本认知,熟知该产品的消费者则对生态农产品的保鲜度、外观等指标有较高要求,这决定了一般的农户及农业组织难以独立展开广泛宣传和促销。为此,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要充分调动公关资源,通过树立产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来大力宣传生态农产品对增进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消费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另外,由于生态农产品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集群成员企业和农户还应当重视从微观层面直接加强对目标客户群的促销推广工作。针对部分不熟知生态农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营销者可以通过邀请该类型客户免费品尝样品、赠送试吃品等方式,来吸引潜在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将潜在消费者转变为其产品的现实消费者。

二、生态农产品集群化品牌战略支撑体系

(一)政府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导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生态农产品是弱势农业的有机构件,而农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农性产业政策的有力引导。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从事生态农产品科技研发项目的农户及企业的财政补贴。生态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支持生态农产品品牌做大和生态农产品规模做强的主要动因,地方政府应当将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关联性农户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地方政府以财政补贴为引导,着力支持那些具有领先生态技术、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生态农产品作为本地区主打农业产品,以此来为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奠定产能基础。

2.完善支持农庄生态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土地政策,以土地流转政策为抓手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的集群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克服唯GDP思潮的影响,转而围绕本地优势生态农产品来发展特色农业。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严格落实农地保护政策,从农地规划层面抓源头,严格生态农业土地的用途管制。再者,在不损害专事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农地安全基础上,鼓励农户们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流转到大型农户或规模化农业组织手中,以便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做大做强能力。

3.完善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产业环境。支撑生态农产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农户,而发展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式品牌营销业务可令地方政府和行业内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多获益。考虑到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的成功取决于集群内的企事业单位及农户的通力协作,故地方政府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产业环境,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运输配送等配套产业体系,健全覆盖全体农户的征信体系以培育尊重合作与信任精神的新型商业文化,从而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化分工体系,以有力支持生态农产品集群式品牌营销策略的顺利落实。

4.金融政策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生态农产品的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执行需要巨额的渠道建设费用,化解渠道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难题是推动生态农产品集群营销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而言,生态农产品生产者可通过专业合作社平台来与连锁超市建立稳固的生态农产品供销关系,农户同合作社签署委托代销合同,合作社则与连锁超市签署购销合同,由连锁超市负责将生态农产品推向市场终端消费者。金融机构通过对订单进行识别确认,并在客观评估合同甲乙双方信用水平的基础上,向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贷款通过定向支付金融工具来专项用于购买指定品牌的农药、农资,以确保合作社生产的生态农产品的品质。

(二)行业协会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行业协会应当在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中发挥积极引领农产品营销集体行动的功能。这是由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问题要求引入超市场力量方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凭借协会对会员企业的有效组织能力,行业协会具有担负起协调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过程中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利益冲突的能力。虽然我国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是市场经济,市场力量支配资源配置的领域和方向,但市场经济内蕴的市场失灵问题使得市场调配资源的过程具有显著的时滞效应,由此产生的生态农产品市场供需匹配时间错位问题将损害生态农产品产品集群营销的效力。市场失灵问题要求非市场机制的介入,政府运用合法强制力来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可行的选项之一,但宏观调控政策亦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这是由于政府的责任过多而导致其难以对包括生态农产品市场在内的诸多细分市场实施严格且精准的管制措施。为此,生态农产品品牌营销集群应当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起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正式沟通机制,行业协会应当将生态农产品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基层生态农庄及农户的切实需求反馈给各级政府,引导各级政府优化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制定流程,确保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所急需的领域。对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推广难题,行业协会应当主动在生态农庄及农户和生态农产品销售终端之间牵线搭桥,推动符合生态农产品营销特点的农超对接模式的有效落实。在生态农产品市场行情较差的情形下,行业协会应动员地方政府运用城市主要农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来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推广。

(三)生产基地支撑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

1.通过培育增长极来强化生态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力。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与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地有着直接关联性。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产品的产出规模增长并非均衡的分布在各个主产区,而是首先集中于少部分具有较强区位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上,以此生产基地为增长极来带动区域生态农产品的大发展。生态农产品增长极的形成主要仰仗于具有集聚农户生产力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以及该组织中具有较强农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户们。通过建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方式,可以将离散化的农户凝聚为一体,打造可集中较大规模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团队暨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生态农产品龙头企业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来确立本企业的核心生态农产品,并围绕其核心生态农产品来创设名优品牌,再利用品牌型生态农产品来带动其它关联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张,从而打造龙头企业的全面发展格局。

2.通过打造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来支持集群品牌营销策略的落地。区域生态农产品生产区可以沿着主要交通干线来逐次拓展,结合各个具有较强开发潜力的重点村镇的特色农产品来选择其差异化农产品功能定位。在打造生态农产品集群品牌营销体系的过程中,营销者应当确立以生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以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的等级发展体系。区域生态农产品网络的打造需要强化三个重点:一是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资源全力发展前述的生态农产品增长极。二是以交通干线为辐射轴拓展生态农产品的产区规模。三是建构与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接的营销信息链、资金链、生产技术链、人力资源链和供应链,从而将生产区内的生态农产品顺畅送达终端消费市场,实现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月莉,郝放.农业集群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寒地黑土”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6)

[2.]张晓青.共生营销视角下产业集群营销品牌价值实现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第14篇

关键词:龙江 农产品 网络营销 创新

前言:

黑龙江省虽然是资源大省,农业和粮食大省,但是黑龙江省不是经济强省,也不是农业强省。因为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农业和粮食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几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的加工畜牧业、食品业发展很快,传统农业是从种植业开始抓,一直抓到市场,现代农业应该是从市场开始抓,从品牌开始抓带动基地,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所以产业化是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

1.黑龙江现代农业的网络营销的平台在于产业化

1.1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就要用全新的思维挖掘潜力,用科学的手段整合资源,用强大的品牌做大市场,用绿色的产业牵动发展,把农业经济创新打造成牵动一方的强项经济、富企富民的效益经济、实力雄厚的重量经济、影响内外的战略经济。

1.2采取招商引资、改组改造、政策扶持等办法,尽快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一大批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把飞鹤乳业、北大荒肉业、大众肉联、中粮生化、格林集团等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做到100亿元以上,九三油脂集团达到300―400亿元以上,成为引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旗舰”。

1.3按照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农业大合作,加快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2.发展大农业 建设大粮仓 开展大营销

2.1黑龙江省各地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领域,及时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重点围绕玉米、大豆、水稻、蔬菜、乳品、肉牛、生猪等七大优势产业,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库,超前谋划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吃干榨净出精品的大项目。省里从谋划好投资上百亿元的800万吨玉米淀粉深加工,投资数十亿元的国际亚麻物流中心、东北亚绿色食品全球采购中心等762个储备项目。要坚持一手抓储备,一手抓招商,在引进大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北大荒、飞鹤、九三、完达山、“五常”大米、寒地黑土等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大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叫响绿色牌、生态牌、安全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2.2农业展会成为农产品营销促销的大平台。黑龙江已经开展几届世界级别的农博会。在其带动下,黑龙江省各地农业部门举办农业展会及各类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针对季节性、结构性、区域性滞销卖难问题,开展一列列应急和专项促销活动。网络促销功能进一步强化。目前农业信息网“供求一站通”注册用户超过35万个,“网上展厅”注册会员企业和产品达2万多个,今年以来已累计农产品供求信息35万余条。

2.3专门做生产直供蔬菜方式。不直接面向终端,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的形式建立会员制,配合宅配的方式。这类市场面对特定的消费对象,特别是安全营养的农产品,因此很多家庭需要有这样的配送渠道,有品质保证的配送渠道。这样的享受,可以体会配送带来高效便捷的销售服务,做好消费家庭的数据库销售目标,建立庞大稳定的销售体系,成就现代消费观念在农产品销售上的突破,也是新的尝试。配送不仅仅是将所需要的农产品送到消费家庭,而是要建立一个消费管道,这个管道包括先进的电子商务、电话、店面等互相配合,协调运行。

3. 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龙江农产品网络营销

3.1 黑龙江省将进一步拓展用户群,重点引导农产品加工、销售、消费单位注册使用,多开展网上销售活动,动员全省农民把销售信息公布在信箱中的买卖信息栏目中,并在全省农民的农产品包装上印上信箱网址。

3.2 为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黑龙江省将建立集电子认证证书应用、网上成交、电子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时,将规范管理,坚决防止买空卖空,防止投机操作,切实控制和防范风险。开展网络定点供给方式。主要进行单位合作,其优势很明显,农产品需要走量才好,与单位的合作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单位配送与单位效益挂钩,机关食堂与单位食堂合作,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通过对农产品的包装与贴牌,把简单的一种农产品包装成消费时尚的礼品包装,或者把农产品在各地可以与当地的社区便利店有效结合起来。

3.3从目前来看,农产品生产与技术方面没有多少问题,主要是考虑环境与农产品的关系,重点在营销上面,现代农产品的营销要照顾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消费潜力、消费心态等诸多方面,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销售通路,建立农产品消费家庭的识别系统,逐步建立可以稳定发展的高效农业销售体系,市场有保障,产品才有出路,农业现代化才有依靠。

结语:

黑龙江省现代农产品网络营销要放开思路,结合成熟的消费观念,把营销的步子迈开,而核心的是把好产品通过合理的销售渠道,把产品传输到消费家庭,传输到餐桌上,因此,一个农产品的整条连接要考虑生产的现代化,还要考虑营销渠道的现代化,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不断的渠道创新才是高端农产品的营销利器。 农产品网上交易,是黑龙江省创新农产品市场交易的新模式之一。黑龙江省计划从今年开始,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订单、展示订货、合同交易及拍卖等新型交易方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现金、现货、现场”交易模式,实现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金良,范建新,周剑.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基础:农产品标准化分析[J]. 经济论坛. 2008

[2] 胡开炽,魏章友.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探讨[J]. 农业网络信息. 2007

第15篇

一、沂蒙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单位规模小,品牌营销不经济。沂蒙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065公顷,而特色农产品又多产于山地、山丘地区,造成农户的生产规模非常小,可以说这是一种超小规模的“微型农业”。沂蒙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由于生产规模过小,导致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单位成本过高,造成规模上的不经济;同时,由于农户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过于分散,议价能力不高,只能被动接受农产品的价格,造成特色农产品的利润不高,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之下,单个农户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而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

(二)农民品牌营销观念淡薄。沂蒙地区农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仅有0.3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9年,目前农户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价值观念未能跟上市场全球化的脚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向高层次、高质量、高安全性、多样化发展,需求偏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成功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离不开现代农业知识、市场营销学知识和先进的品牌构建理念。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做好品牌设计、品牌认知、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日益流行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也对营销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沂蒙地区农民的品牌营销观念相对淡薄,难以达到这方面的要求。

(三)生产分散程度高,品牌维护难度大。创建一个有较高市场认可度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难,而要维护好它的形象就更难。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其农产品从内在品质到外观形象,从生产分级到包装加工都是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的,从而使农产品提高了质量,提升了档次,创出了品牌。而沂蒙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从种苗选取,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存储等各个环节都带有粗放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再加上土壤成分、气候波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品质波动很大,极不稳定,产品在品质上往往良莠不齐,千差万别。显然,这种内在品质和外观形象的经常变动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四)农民在市场上是弱势群体,保护品牌的能力差。由于目前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流通渠道复杂,而且随着物流技术和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正在逐步克服地域和季节的限制,销售到离产地越来越远的地方。沂蒙特色农产品多是农户个体生产,由于农户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在市场竞争中自我保护的能力有限。近年来,老区农民面对现代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表现出很多困惑和无奈,农户个体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即使能够创出品牌,也难免被侵权盗用。而假冒者由于是搭乘顺风车,没有付出任何成本,因而比品牌拥有者更有竞争优势。农产品生产者众多,又具有很大的同质性,所以农户面临的这种风险无法规避,农户个体根本无法很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二、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在创建区域共有品牌中的重要作用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由农业协会组织或农业合作社注册证明商标,创建区域共有品牌,打造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连接纽带,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思路。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在其商品或服务上,用以证明该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证明商标只能由某个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申请注册,而由注册人以外的其他人使用。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在沂蒙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分散品牌建设成本,提高品牌营销效益。证明商标可以被符合条件的成千上万的农户共享共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品牌建设、品牌宣传和品牌维护的成本费用,达到了经济学上所讲的规模经济,同时证明商标的注册人把大量的农户连接在一起,如果由证明商标的控制者代表广大证明商标的使用者进行品牌营销工作,就有能力进行符合现代市场竞争要求的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品牌推广、法律维权等一家一户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使他们摆脱小生产无法面对大市场的尴尬处境。证明商标的使用避免了同一产品注册多个商标,减少了品牌营销的费用,集中了优势和营销力量,壮大了农产品品牌的声势和规模,提高了品牌营销的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保护品牌声誉,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制止不正当竞争。一旦发现商标被假冒,可以由证明商标持有组织争取法律救济,保护农产品品牌的市场信誉不受侵害。另外,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抢注特色农产品商标,造成同一种特色农产品具有多个不同商标、多个商标持有人的混乱局面,损坏沂蒙特色农产品的形象。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可以有效统一同一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从而避免混乱,形成合力。比如,日照绿茶在申请证明商标以前,茶农和加工商一味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纷纷抢注商标,先后产生了70多个茶叶商标,不但没有形成地方的特色产品,而且还扰乱了茶叶市场,让消费者觉得无所适从,后来通过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才统一了品牌形象。

(三)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统一化和品质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声誉。证明商标注册以后,由具有监督鉴定能力的组织所控制,只有符合规定条件和品质要求的生产者和其所生产的农产品才能够使用证明商标,这就解决了沂蒙特色农产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品质多变的问题,有了证明商标以后,由注册人建立统一的生产和加工标准,指导农户统一种植管理,统一收获分类,生产出品质稳定的特色农产品,然后再统一包装,统一市场策划,以共同的品牌进行销售,将能够极大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形象,从而为沂蒙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沂蒙地区目前的物流条件日益改善,业已成为北方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又有靠近日照岚山港的地理区位优势,沂蒙特色农产品具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但是如果没有强势品牌做支撑,这些产品即使出口到国外,也只能在农贸市场上按照简单的营销模式低价出售,或者作为一种初级产品被国外经销商贴上人家的商标进行销售。证明商标代表和证明了产品的某些重要品质特征,提供了一般商标无法表示的质量保证,因此产品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具有巨大的品牌优势。在全球对绿色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国际贸易趋势下,能够证明产品是绿色产品的证明商标同时也是有效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

三、利用证明商标创建沂蒙特色农产品共有品牌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应将沂蒙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布局和品牌创建结合起来。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区,是发达国家增强农业竞争力,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经验,如美国的乳畜带、法国的酿酒葡萄产区等。将特色农产品布局在一些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也便于统一生产标准,控制产品质量。沂蒙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地理和生态条件多样,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是推进沂蒙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关键,应将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同具有地理标志性质的证明商标的注册使用结合起来,从而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