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讨论
现代林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地区的政府一定要加大对这一方面的建设。本文就对现代林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动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帮助,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现代林业的意义及重要性
1.1现代林业的概念
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它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的新型林业。从科学发展过的角度来讲,现代林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途径和根本要求,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由于经济问题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现代林业的发展。
1.2现代林业的重要性
根据现代林业的概念可以看出,现代林业的整个经营对象是整个森林的生态系统,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地共荣”的终极目标。面对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植被,搞好环境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对发展林业的共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已成为现代林业发展在重要任务,现代林业是国民经济在基础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现代农业的生态屏障。由于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是整个森林系统,而森林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经营时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从而让现代林业可以有序的运行。
2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所谓的生态文明,实质就是指人们对以前文明进行改造和创新,积极地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即将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调节好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各个地方政府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2.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虽然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也会出现一些环境上的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针对这一现象,现代林业的发展一定要积极的开展,林业的发展是人员自然和谐相处的枢纽,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奠基石。林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推动生态文明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2.2现代林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
现代林业的良好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非常的重视,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它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基础,因此,一旦林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问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很难继续的开展下去。
2.3生态产品
源于现代林业生态的产品主要是指森林里独有的且能够产出的东西,比如说清新的空气。从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经济逐渐的变得市场化,人们只一味的追求利益,对森林及树木进行大面积的砍伐,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影响了生态产品的产出,从而导致产品的质量逐渐的降低,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态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导致了生态产品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了不平衡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力,是相关技术人员的重点工作,但是由于人们对森林的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发生了一定的损坏,土地荒漠化、旱灾、水灾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虽然各个地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加大了这一方面的管理力度,但是对于一些环境问题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说生物的生存环境,它们所处的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一些地方虽然治理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吗,因为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工作,在短时间内改善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一定要将这一工作落实好,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分开展下去。
3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分析
现代林业的良好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一点要积极的发展现代林业,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的措施如下:
3.1提高现代林业资源的管理及保护力度
由于管理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森林的面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质量也在逐渐地提高,相关部门的资源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规范化,很大程度上的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少数地方出现了很多林地非法占用的情况,而给出的理由是对土地进行整改从而改变了对林地的用途,在对一些低产的林地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都不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规范的操作,从而对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降低了林地的利用率,改变了生态的结构,从而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针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地使用形式的审查,控制好项目建设所用的土地,对于恶意的毁坏林地、非法开荒的人员,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且做出相应的处罚。除此之外,管理部门要对森林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森林的变化、森林的用地等等,从而促进森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应该将保护林业的思想观念落实到人们身上,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让人们从思想意识上明确生态文明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只有对这一观念重视,才会落实到个人的行为当中。在对生态文明进行宣传的过程当中,管理者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每一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行动中让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深化他们的意识和思想,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从小事开始做起,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3.3加强林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科研人员一定要加大对林业技术开发的力度,提高林业技术的转化率,保证林业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发展中,不断地提高质量,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3.4加强资源的利用率
在现代林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完善管理系统,从而保证林业产品更加的绿色、环保。除此之外,科研人员应该不断的研究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现代林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关的,但是在当今的社会当中,对于资源利用方面,资源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这样就会造成很多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对森里资源的利用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更好、更舒适、更宽松的社会环境,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5加强农村建设,推动林业发展林业发展的主要
根据地就是在农村,因此,如果想快速的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进度,就应该加强对农村的建设,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于农村的建设,我国也是十分的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把建设都重点放在了农村,而林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林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发展农村建设才可以让林业的发展更加的规范化,才可以尽早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结束语林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要想我国的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各个地方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和重点,充分的意识到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5):136-137.
[2]牛美玲.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
[3]王新秋.浅谈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5):136-137.
[4]郑建中.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浅谈尤溪县造林绿化的实施举措[J].厦门科技,2017(2):54-56.
[5]王丽英,李春芳.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花卉,2017(10).
关键词: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6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促进森林生态文明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将对其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1 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在发展林业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林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应该考虑林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人,所以在建设和发展林业的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和合法权益问题,只有树立以人文本的发展观切实改善林业职工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在社会发展中,有的资源是可再生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下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而是要树立合理的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在发展中不仅要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而且要保护森林资源,最大限度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为后代人留下了可赖以发展的森林资源。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关系的演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们的生产力及其低下,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林业资源的利用和开采都处于低级阶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工业文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不断加强,于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始了掠夺式的开采。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在重复工业文明的老路子,如果不对这样的方式加以制止,人类文明必将衰落甚至毁灭。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代人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在林业发展中,不管是开采、培育、造林,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及时的做好林业保护和恢复的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林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2 转变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享受为标准,这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高消费、多浪费问题的产生。生态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所以,要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不仅节约也更环保。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追求精神的丰富和满足。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也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说,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3 弘扬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支柱。要不断扩大森林文化载体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的建设和发展要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来完成,只有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并加以利用和改进才能使森林文化更加厚重。鼓励森林文艺创作,扩大森林文化对外交流,就不失为一条正确的途径。要认真落实林业救灾扶持政策,特事特办,维护好林业生产秩序,特别是防止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对于基层清障设备比较缺乏的问题,林业相关部门还应组织人员做好帮扶工作,如疏通河道、清理枯树等。制止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林业的监督和管理,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和物质基础,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化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伟丹.浅谈林业产业化发展及其生态文化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通过对我省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分析了解到:洪水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林业植被的破坏、沙尘暴之后的土地沙漠化。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我省的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危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生态危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互联系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地区只看重看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略林业生态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对我省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冲击,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加大对林业生态的建设,才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调节气候以及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因此,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除了要看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应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对林业的保护以及维护。
二、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
1.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
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林业生产活动中在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以及资源的索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往往会由于林业建设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对林业建设中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导致人们不管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相应的差异感,生态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林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林业建设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以及前提,如果没有林业资源的建设,那么所有都是妄谈。从生态保护的方向来看,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从林业产业建设角度来看,森林的绿化效果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换句话说,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开发的时候,植被绿化率以及覆盖率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降低以及环境受到破坏等,最终也会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3.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的建设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想发挥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取之不尽,才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不仅可以调节环境还可以降低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必须与林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我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近况分析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是,我省的林业生态的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林业分布不均衡、经营的水准比较低、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调整都会消耗巨大的森林资源、缺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林业的改革较为迟缓等,导致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举步不前。
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大对生态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
人们生态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省要加大对林业生态的教育,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来表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们能够踊跃的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当中,推动全社会的人们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2.对林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调节以及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的扩大林业资源资金投入的渠道,可以通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支持等的多种形式来建立起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林业体系。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把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到这个区域或者是社会当中进行规划,要让人们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3.林业的法制化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森林绿化的覆盖率。不仅如此,还应该不断的激起人们对于植树造林的热情,使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要对林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法律法规,使人们能够依法治林,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林业资源,推动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总之,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在以后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能够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推动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建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董荭英 严进录 单位:青海省林业工程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湘西北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0 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切要从问题根源入手,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下几点:
(1)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2)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3)工业生产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4)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匀
本次调查选取了常德市鼎城去石公桥镇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石公桥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到目前石公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乡域的基本概况
石公桥镇距常德城区30公里,地处洞庭湖西滨,太阳山东麓,西接大龙站镇,东抵西洞庭管理区,北靠周家店镇,南临镇德桥镇。全境西北山丘起伏,中部平坦,东部低洼。全镇管辖2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个渔场。土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958亩,水田39477亩。乡镇人口约3.8万人。
据史志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当年“经张公渡过柳堤至周家店,弃程而率之”。张公渡, 即石公桥,柳堤即石公桥东柳堤。桥西的“神仙观” 、桥东的“龙子岗”、桥南的“卧龙岗”、桥北的“仙人庵”与“白云阁”等名胜古迹迄今仍有遗址可寻。《杨氏族谱》一书中有记载杨氏普通公夫人朱妣之墓也是葬于此镇。
2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绿化建设方面:打造“绿色长廊”
2012年3月27日,石公桥镇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号召全镇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打造湖区樟树之乡,建设生态环保镇。石公桥镇依托冲柳垸环垸治理综合工程项目,在公路硬化的基础上,利用路边、沟边、坎边、田边、湖边等小块地形植树造林,全镇300公里樟树长廊建设完善。进一步改善土壤情况,加固路基,而且美化家园、净化空气,创造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生态农业多样化
各种植业面积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该镇2012-2012年,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且为棉花、柑橘、湘莲等种植业各占有一定的比列。结合表1的数据统计了解到该镇的种植业中水田的种植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效益,棉花紧随其后,湘莲与柑橘也产生了不俗的经济效益。水田、棉花、柑橘等的种植,形成该镇生态农业多样化,必定会为村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表1 石公桥镇2010-2012年生态农业情况统计
2.3 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改善环境、卫生、景观三方面
2012年4月,该镇开始对环境整治进行改造,指出集镇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对集镇的环境卫生进行整顿,从解决环境、卫生、美观三方面问题出发,积极改造,以下就是其整治内容:
3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
乡域内随着近年工业生产的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也是并驾齐驱。乡镇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已经逐渐阻碍了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到目前仅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而其余的乡镇并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3.2 生态文明价值观上缺失
调研时,不难发现该乡域的马路边上、水域内都扔了许多垃圾,市场管理不够完善,整洁度不够。居民们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由它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只是点燃在社会精英群体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
3.3 规划管理上较薄弱
农村生态规划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立法缺位匮乏。除了政府相应的法律规章外,石公桥镇地区很少有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分管生态环境的领导,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生产活动又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使得整个乡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管理与规划十分滞后。
产生问题的原因:
(1)环境立法不够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5)对农村环境问题宣传上的不足,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淡薄。
4 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持续正常的能流通量和物质循环强度,高效益、高产出、少污染;并且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从而使我国农村、农业进入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4.2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然未颁布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法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仅根据现有的环境立法难以解决。因此,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
4.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行政开支有稳定来源,加大力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支持,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要全面落实农村,如果人口得到控制,人口的总需求量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压力自然而然的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农村的教育方面也不容忽视,在农村贯彻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的不足之处,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促使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
4.5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必须在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创造出一个人人时时注意环境保护、关心生态环境的新局面,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探析[J],法治与经济(下旬刊),2013(10):112-113
[2]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65-66
[3]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3):30-32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张诗倩(199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价值;生态与艺术
1 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 风景园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
风景园林建设,它是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是社会化和人文化的统一,在设计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在功能上满足现代城市的基础建设。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园林景观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以完善齐全的功能性,天然独特的艺术性,多元个性的社会化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及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1.2 风景园林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枢纽
自古以来,风景园林就是陶冶情操的地方,人们在休闲时间会去欣赏园林风景,去体会园林建设的文化,此外,它还是活跃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归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
2 风景园林建设价值的体现
2.1 风景园林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风景园林建设以生态美学为核心,经过详细的调查做到适地适树,保护和培育地方濒临消亡的植物物种,结合美学知识进行重组编排。这样精确的概括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样化的组景,体现了极高的生态效益。有的还借鉴写意派的进行植物组景,让园林的设计紧跟时代潮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呈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别具心裁的设计,建设出属于中国生态风景园林的新风采。
2.2 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已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现在城市的考核或者评价已经不再是经济水平的考量,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完善也成为了一种衡量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城市把风景园林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去建设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越,更舒适的环境。天津和平区的桂林游园就是天津的一张名片,从精致独特的花卉到葱绿繁茂的灌木,从名贵花木到常见的植物,这些精心的布局让园林设计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2.3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要注重艺术与生态的建设
园林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交集,通过宜情宜景的建设,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文明的心灵居所。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体现,给人一种原生态的美,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附加,在和谐自然地布局中诠释了经典的时代美感。实质上风景园林是功能和结构的总和,因此,园林景观建设与人类运用二者密不可分。在大力倡导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设中,自然以其浑然天成的美感参与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这种景观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
3 风景园林建设的地域性
3.1 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结合
风景园林建设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很多地方把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基础,有的还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去设计景观的布局。其中,苏州园林建设就是以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为基础,进行局部到整体的设计。在尊重风土人情和气候地理的基础上,很多乡土树种成为了人们的设计资源,这也使得苏州园林的建设极具当地特色。事实上,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人们地位、品行、气质的体现,是在人文与自然地互相渗透,是形式美上升至意境美的过程。与此同时,很多园林建设会结合地域特点,将园林的观赏价值与当地民族文化,自然风情融合,赋予植物造景的观念与内涵。这让园林在满足当地生态需求的基础上,给人呈现出极佳的视觉美感,这是根据地域特性重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进行的创作实践。
3.2 园林建设中加强地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应用是园林建设的关键,在园林建设中要权衡生物圈,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处,尊崇自然平衡的发展规律,避免剥夺大自然的资源,在建设中让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园林在建设中,要考察当地的气候变化与水文特征,除此之外,为了完善设计的布局,还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认真对待当地的植被及野生动物生态要素特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利用设计达到创造意境的目的。此外,还要以当地原生态资源为基础,让生态与艺术完美融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积极正确的改造自然,做好园林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园林设计中,既要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导向,又要落实好建设的每个环节。让园林在充满生态的美感的同时,也能体现丰富的人文景观。
4 结语
风景园林建设不仅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体现,它也是人类合理利用,创新设计的杰作,因此,风景园林建设要重视艺术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 损害鉴定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68-02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权益。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严格按照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建立的作用
1.1 有助于加强环境保护
现阶段,我国面对着十分严峻的环境考验,加之我国法律制度对环境责任与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规定的不足,导致“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没有得到切实落实,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通过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明确鉴定主体、鉴定程序、鉴定范围、鉴定效力等,在我国司法体系中予以规定,追究污染者的责任,对受损者予以补偿,全面贯彻“污染者负担”的原则,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1]。
1.2 能够为环境司法提供技术支持
现阶段,我国法律主要是从刑事、民事、行政这三个方面规定环境污染责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处理环境污染事件的时候,因为只有原则性规定,缺少实战性、可操作性规定,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处理难度非常大,使得环境污染事件的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技术问题,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2]。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可以为司法机关在审理环境污染事件的时候,提供一些技术保障,为司法机关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污染者受到了合理处罚,真正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
1.3 有助于环境行政管理方式的优化
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的道路上,一定要对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为相关工作的全面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可以将污染者对环境损害造成的损失、获取的利益、行政处罚进行联系,极大的实现了环境行政管理的精细化,通过环境经济政策的不断改革,有效处理环境突发事件,为环境风险的有效解决提供可靠依据,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3]。
1.4 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中,涉及公益环境损害的规定非常少,与美国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相较而言,我国对私益环境损害的赔偿规定并不明确,并且赔偿数额一般都不会足额到位。通过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对赔偿范围予以明确规定,并且将污染修复及生态恢复费用划入赔偿范围,对那些以环境牺牲促进经济增长的企业敲醒了警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从本质上减少以及避免了以环境牺牲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运用,同时,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是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和应对环境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开展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对环境污染损害进行定量化评估,将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费用纳入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损害赔偿数额与行政罚款数额,有助于真实体现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5]。除此之外,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使环境行政处罚与污染者造成的实际环境损害、获取的收益挂钩,更有助于推动环境行政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有助于推动环境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创新,有助于加快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应急处置等环境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2 我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建立现状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还不完善,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健全,环境追究机制还没有落实,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处理。资源环境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环保、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海洋、水利等部门,此种以资源板块与利益分配为格局的管理体制很难解决环境污染产生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针对农业、渔业、海洋等的相关技术规范,解决了一些分散零碎的问题,但是依然存在着评估范围不清、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在资金保障方面,除了海洋、航运等和国际接轨的行业设有少量赔偿基金之外,环境责任险的发展非常缓慢,并且保险赔偿范围非常小,无法充分体现环境损害赔偿功能。我国环境损害评估管理现状详见表1所示。
3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建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提高重视,加强认识
部分地方政府担心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后会影响城市形象,比如,在鉴定评估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时候,如果评估太重,不仅会影响城市旅游业发展,还会影响政府政绩。除此之外,很多政府人员都没有认识到鉴定评估机制的重要性,从而制约了鉴定评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事实上,建立鉴定评估机制的目的,就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6]。在建立鉴定评估机制的时候,需要加强社会各界对鉴定评估机制的认识,之后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通过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理权益,从而推进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进一步建设。
3.2 加强实践经验积累
在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时候,并不是形式化的东西,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并且逐渐积累经验,对相关工作予以验证,保证机制内容的正确性、有效性。在开展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时候,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与针对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预先设立鉴定评估小组,秉持一种谨慎、认真的态度,确保相关工作的全面落实[7]。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损害进行有效的鉴定评估,明确鉴定评估方法,逐渐使其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鉴定评估方法,积累工作经验。
3.3 强化政策法规建设
在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时候,因为我国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相关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8]。现阶段,我国已经设立了以宪法为指导,环境单行法为主体,环境保护法与民法为原则的环境损害赔偿系统,但是,依然缺少环境责任立法,导致有关鉴定评估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所以,针对此类情况而言,一定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建设,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避免发生赔偿金额不到位的情况,最大限度的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合理权益。
3.4 重视管理体系构建
一些代表提出,地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队伍上仍然很薄弱。例如,作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的试点单位,陕西省也有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意愿,但人事部门认为相关依据不足;山东省已经建立了省级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中心和队伍,但对于评估机构的规范、标准和人员要求仍然不明确。这需要环保部门和司法部门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的评估机构、人员、鉴定评估程序等制度规范[9]。
3.5 注重能力建设
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尤其是试点单位,要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研究课题安排、人员培训与鉴定评估设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确保前期科研和鉴定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快形成鉴定评估能力并不断提高鉴定评估水平。加强技术储备,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逐步向污染修复及生态恢复等领域纵深推进。开发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网络体系[10]。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日益改变的形势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是一项新型工作,需要投入相应的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为环境司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并且优化了环境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为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蒋倩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3-44,47.
[2]罗斯尹.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难题及破解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4(36):73-74.
[3]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4]黄勤,曾元,江琴,等.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11-120.
[5]曹东,田超,於方,等.解析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流程[J].环境保护,2012(5):30-34.
[6]易斌,朱忠军,刘平,等.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J].科技导报,2011,29(8):11.
[7]陆烽.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作用浅谈[J].卷宗,2014(12):600.
[8]戴中华,薛琦,蒋鹏,等.论我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推进的困境与发展建议[J].广东化工,2014,41(10):191-192.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林业产业;管理策略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必须加强应用各种保护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是森林经营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使得农民的耕地面积减少,恢复了森林面积,恢复了生态环境,但为了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发展各项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产业发展之前,必须要加强了解林业资源,规划和设计相应的林业资源,从而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1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举措,比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为了发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则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加强各种林业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林业产业可以成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林下栽培可以实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从而有机结合林地的长期、中期和短期效益,增大林地的附加值。森林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补发展,是当前各地在挖掘森林经济效益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果,可以缓解社会的压力。当然,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栽培各种作物,需要研究栽培技术,提高各种产物的存活率,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当前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退耕还林产业模式,使得当地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速度更快,能够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提高经济水平。与此同时,在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碍,比如选择的产业类型不合适、种植技术不够等,会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
2 退耕还林产业管理策略
2.1 进一步强化宣传,提高认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
森林建设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的重要措施。尤其退耕还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退耕还林过程中,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建设林业产业。因此,要广泛宣传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林农的思想认识,增强干部群众对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得领导干部群众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保护森林资源,并且积极探索各种产业,使得相应的补贴能够用在相关的项目上。
2.2 加强调查当地森林资源
对森林资源调查计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退耕还林产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将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而落实各种具体的规划。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前期,应积极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的林业生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开展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种前期工作。同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森林资源的调查效率。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制定指导各区、块的详细调查规划设计及批准调查规划设计,从而使得当地相关部门能够了解到森林资源的概况,并且能够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各种林业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2.3 加强落实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
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补贴是保障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将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补贴的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各项补贴的使用实现透明化管理,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在退耕还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中,相关领导部门应该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各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资金用于培养技术人员、各种苗木的购买和管理、产业技术投入等方面,从而为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4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
在退耕还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发展。比如林草间作、林经间作、林药间作等,都是不错的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随着林木的逐渐生长,仅仅是在林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则很难实现产业发展。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地势情况、土壤条件、林地条件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比如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也可以成为退耕还林产业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合适的产业时,应与市场保持平衡,还可以拓展产业范畴,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常见的退耕还林产业主要有林木、牧草、牲畜复合式森林经营模式,瓜果、蔬菜复合式森林生态经营模式,复合式森林生态经营模式3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农业发展目标、林业发展目标,综合各种产业,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森林资源,同时也能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应加强退耕还林发展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但损失的耕地则需要相应的林业产业作为补偿。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调查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当地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退耕还林产业,并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爱梅.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 2014(9)
2 陈罗英.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
3 曾庆祥.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林业与 生态,2002(12)
关键词:旅游管理 生态文明 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66-0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十报告第三部分中指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行业之一,但旅游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状况也较为严重,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旅游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群体在经历实践后会成为时下旅游业的重要后备军。为加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得以增强。此次调研通过对校内本专业学生生态理念的调查,分析当前本专业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存在哪些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让本专业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一、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主要形式为实地调查,获取反馈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为保证调研对象的正确性,此次调研选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通过问卷调查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四个方面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对象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选取了200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后有181份为有效调查问卷。
二、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一)生态文明认知分析
了解我校学生是否对生态文明有明确认知时,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是否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非常清楚”的学生只占145%,大量学生“了解过但不清楚”,比例高达6541%,“完全不清楚”的学生占51%。
(二)生态文明意识分析
关于生态文明意识,问卷中“如果你看到公共场所有废纸,你是否会将它扔入垃圾桶”,9901%的学生选择找到垃圾桶后将废纸扔入垃圾桶。但当学生评价自身生态文明意识时,学生中只有2455%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7203%的学生认为自身生态文明意识一般。
(三)生态文明行为分析
在生态文明行为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是否有勇气阻止他人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时,2899%的学生会勇敢劝阻,但存在6157%的学生明知他人行为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却并未采取措施制止。
(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措施分析
这部分调查主要反映了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一般采取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方式,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达7139%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更应被当做一门选修课来上,1601%的学生认为将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内容加入公选课中即可。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出来的信息,学生这一群体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了解,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人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来看,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同意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但学生仅能做到自己维护生态文明,没有勇气主动制止别人破坏生态文明。
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生态文明观念
之所以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观念不够了解,一方面是他们不够关注国家和社会大事,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学校以及景点各方宣传工作不到位。首先,政府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将生态文明保护的精神下达,在电视台播放生态公益广告,完善城市环保设施。其次,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生态文明维护的艰难性。最后,景区应当提高对游客的要求,禁止游客带零食进入,对破坏景区生态文明的游客按例赔偿。
(二)生态文明课程的开设
无论是十的精神指示,还是新时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高校都应当开设生态文明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将生态文明课程列入公修课程中,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另外,高校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观念的相关内容,例如加入到《基本原理》或《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中。
(三)组建或加入生态文明社团
无论组建还是加入生态文明社团,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将意识贯彻于行为,不仅仅是⑸态文明观念挂在嘴上。加入生态文明社团后,应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如植树、收旧报纸、打扫校内干道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措施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善恶观,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正义感,勇于承担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生态义务,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一、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过度垦荒,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仅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更是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依赖过度,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日渐突出。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重要思想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实现“中国梦”之蓝图的重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优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主义新形势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的课程地位才能得以提高,生物学科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生物学科发展与时俱进。
(四)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是适应新社会形势的观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中学是学习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中学生内心,融入中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源自环境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推行发展而来。我国环境教育自1972年提出,虽然历经多年,但受被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学校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限制,中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尚不到位。
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有生物课堂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两种形式。课堂渗透主要是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苔藓植物是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空气污染,酸雨,赤潮、温室效应等。实践活动渗透是指在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开展植物挂牌、爱鸟周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和环境讲座等。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在环境教育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教育,而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是以培养新世纪的“生态人”为根本目的的。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仍主要以环境教育的形式呈现。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相统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初中生物的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生命奥秘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中生物除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唯物主义自然观即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除关注学生自身科学修养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此外,高中生物还帮助人类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
(二)中学生物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中学生物学上存在许多内容与生态文明是息息相关的。初中生物内容上以生物和生物圈为主线,介绍了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的相关知识,突出强调各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调查身边的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II号、赤潮、酸雨、温室效应等知识点的介绍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意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而选修选模块的设计着眼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生物科技视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作为生态文明施教素材的主要有群落的演替、能量流动、基因突变的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等等。
(三)中学生物课程课时安排相对充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且初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内容简单,课时安排相对充裕,这就给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高中学生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初中生物的进一步延伸,学习任务加重,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主观条件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形成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虽尚不完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钻研,参与意识强,是形成良好意识形态、行为习惯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学生们喜欢的科目,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欢乐与实践探索中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词汇。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生态文明有一定认识,但不全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学校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及现在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于教学,使之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的现实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讲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中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访谈等了解周围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请当地老人讲解当地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新的拓展。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归入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探索多种切实的评价方式,例如在期末成绩评价标准中,加入环保实践和环保知识及技能的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教师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注重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思维
要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学生的习惯化实践,要有相关“知识”“能力”作基础,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生态思维方式”作保障,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最高体现。生态思维的形成需要生态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总结,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生态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首先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及概念,如酸雨为PH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必经途径。鉴于中学生心理和意识形态发展特点,中学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体生物教师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践行,形成生态文明思维。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2]方创琳.论生态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23-25.
[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良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J].广州师院学报,1998.81-85.
[5]常乌兰.牙克石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陈秋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以安顺开发区实验学校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7]万义耀.重庆市教委直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张宏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7):73-74.
[10]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106-107.
[11]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96-97.
[12]刘倩.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3.
[13]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黎凤娴.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0,(2):25-27.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要措施
1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必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档次的有效载体;是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休闲娱乐、生态、社会效益。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呼唤绿色成为人类共同心声。让人们享受绿色环境、舒展人们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陶冶艺术情操,能充分体现园林绿化生态功能效益。
2 目前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
以往城市绿地没有科学性的绿地规划系统,园林绿地随意建设,城市绿化布局缺乏统一性。总是按照领导指示“见缝插绿”、“破墙透绿”,而不是“规划建绿”,难体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功能。
2.2 绿地比重偏低、分布不均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率应达到40%~50%才能有效调节环境小气候和改善环境质量。许多开发商通过政府部门竣工验收后,立即撤绿地建停车场或搭建违章建筑,绿地率降到20%左右。绿地分布不均,主要局限于道路、河流、建筑周边绿化,没有按人口密度、环境质量需要来绿化布局。
2.3 重建设轻管理
园林绿化俗话“三分建、七分管”,可见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绿化不同建筑和市政工程,要确保苗木成活率,需经过一段时期精心养护,才能达到设计效果。许多绿地建设时都达到园林验收标准,后期养护跟不上,出现病虫害多、杂草丛生、死树多等现象,绿地景观效果大大的受影响。
3 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依据。在编制时应确定绿线范围,贯彻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树立全区域绿化的大生态理念,统筹考虑绿地,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
3.2 增建小游园绿地
市中心城区在完善配套街头游园的基础上, 2012年南通市实施了人民东路小游园、姚港南路小游园建设,今后应把适宜于建设绿地的空间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着重建设街头小游园绿地,每年增加小游园的数量、提升标准和档次,满足市民就近休闲、健身、赏景等多种需求。
3.3 着重抓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后期的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工程,重点绿化项目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保证。当前,实施的环保公园、龙潭公园、唐闸公园扩建、长江南路、江海大道、通宁大道景观带建设,大面积增加绿量。后期的养护管理主要落实好养护队伍,加强养护管理检查考核。通过精心管理使新建的大型公园和广场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充分反映城市生态绿化功能。
4 南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优势
4.1 发展优势
南通市自2011年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来,领导对绿化的重视程度高、建设部门推动力度大。2012年,市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投资规模达到12亿元,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3%、43.6%和9.5m2。
4.2 潜在优势
南通市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南通濠河建设入手,精心规划、高强度投入、精细化管理,建设“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中心景观,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荣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1年南通濠河风景区获得“国家AAAAA风景区”称号。
4.3 人文优势
南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张謇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狼山、濠河等为代表的景观文化;“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山展示城市的秀美;以绿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位;以人挖掘城市的底蕴”的建设思路、打造了一座“山水相间、城园交融、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秀水绿洲中国近代第一城。
5 结语
推进做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目前,南通市面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冲刺阶段,必须立足市情、发挥优势,需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从而形成人人懂绿、爱绿、护绿的氛围,全面推进南通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与应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 现代园林绿化通过为城市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缓环境破坏,进而达到城市和环境的可持续行发展的目的。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护资源,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等作用。但是,现如今一些城市因为施工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因为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使得绿化成果难以巩固的现状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就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作管理的力度,提升养护管理的水平,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的应用研究探寻有效提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科学认识城市绿化养护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养护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人们居住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灾害四大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1、保护自然环境资源
园林绿化工程是通过人工建设来对城市自然进行建设的一种模拟设计。不但可以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净化作用,还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再创,使城市自然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同时也实现了绿化的持续利用,保护城市环境资源。
2、促进生物种类多样化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组成的有机整体。绿化工程的建设可以创造自然环境下的生态园地,各种生物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促进生物种类多样化,丰富自然环境。
3、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利于人居环境优化。
4、预防城市环境灾害
园林绿化工程能够有效保障城市生态安全,降低自然灾害。园林绿化这一生态保护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树林建设规划更能够减少城市噪音污染 ,促进人类文明建设。
二、当前我国园林绿化管理养护与应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林绿化工作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项工作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是无法顺利有效地开展进行的。在我国,目前园林养护与应用工作虽然势在必行,可却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可能是此项工作需要耗费的时间长,效果却不能很快体现,也因为我国现阶段在园林养护以及应用方面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此项工作受重视度一直低于其他的活动。
(2)园林绿化不科学做法造成此项工作成本高
首先在栽植植物阶段人们为了在外在效果上取得突出的效果,通常会人为堆砌土石的办法来抬高地势,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植物生长,还会增加园林绿化建设的工作量,在今后的管理和养护过程中也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很多地区搞速成式绿化措施,也就是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大型移植工作,这种方法是不合理的,树木移植后,会受季节、气候、移植技术等因素影响造成植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移植过程中需要对植物进行施肥、灌溉、修建、等一系列工作,但是植物成活率依旧很低,这种做法不符合植物生长习性,有违自然发展规律,劳民伤财。
(3) 缺乏资金资金支持
园林绿化养护室园林绿化的关键性阶段,这是一项耗时长、难度大的工作,不但要持续投入财力、人力、物力,还要根据实际要求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可是现在园林绿化养护与应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也就得不到保障,许多活动和计划没办法实施,严重降低了园林养护的工作效果,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行。
(4)技术水平较低,专业人才匮乏
园林绿化管理养护与应用得不到重视,所以在这方面有技术的人员也很少,只有提高园林绿化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水平。我国目前在园林绿化管理养护方面技术相对落后而且单一,在实际操作中不但取得的效果一般,作用小,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使得资金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5)设计与施工配合不当
一项工程要想得到良好的实施和建设效果,就要求参与工程的各个单位严格执行设计交底工作,认真对图纸进行会审。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设计人员不进工地指导,施工人员不理解设计的意图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完成后,经常出现实际效果与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相差甚远,花草的布局缺乏科学依据等结果。
(6)绿地结构单纯,缺乏多样性
很多绿化都只单纯地选取几种植被,色彩单一,没有什么变化,不能体现出园林艺术的风貌。有的区域乔灌木和草坪的搭配方式和比例也很不恰当,即使绿色植被很多,却没有新意,使得绿化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吸引力。加上许多地区对乡土植物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只是一味地引进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一些外来植物因为不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在栽植之后很难成活,甚至在引进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些生物入侵,给当地的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严重的损失。
(7)重视栽种,疏于管理。
绿色植物的种植简单,但是种植后还需要精心呵护。刚刚栽种的植物需要适应新的水土甚至气候,如果不能够精心呵护存活率会非常低,栽种后必须要专门人员地进行长期养护才能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满足园林绿化要求。然而在实际的绿化过程中,大多是在植物枯萎后进行补栽,在养护上并没有进行科学到位的管理,大大增加了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本。
三、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养护工作体系
想要加强现代园林绿化管理养护以及应用,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报告工作机制、重视养护监督管理力度的提升、发动广泛的群众基础等多项措施做好现代园林绿化管理。下面就这三种手段进行简单的陈述:
(1)构建完善的报告工作机制
园林绿化养护耗费的时间长,而且要持续进行,这就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证工作持续进行。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工作责任到人,管理人员要每天向主管报告当天的工作情况,同时由主管部门进行不定期验收检查,督促个部分工作的进行。
(2)提升养护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可以使资金合理使用,避免浪费,也可以促进园林绿化管理养护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其中包括引进或培养人才、学习研发养护技术、引进设备、设备的维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督,才能体现投入的价值,促进人们关注到园林绿化的保养。
(3)发动广泛的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起到园林绿化的保护作用。园林绿化后期常常会遭到破坏,加强人们的维护措施,提高人们的绿化环保意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是保护绿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结束语: 现代园林绿化通过为城市建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缓环境破坏,进而达到城市和环境的可持续行发展的目的。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护资源,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城市文明建设等作用。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城市环境进行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充分美化城市面貌,促进生态和谐。但是现代园林绿化管理养护以及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绿化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努力打造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保障城市绿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振娟 .浅谈园林绿化养护的应用意义 [J]. 现代园艺.2012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民素质 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51-01
文化是软实力的代表,文化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食粮,是城市的文化象征也是进行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方面。
1 图书馆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重要性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公民的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来说进行的更加艰难,需要借助各种外来的工具同时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图书馆便是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要求建立起来的,其能够满足公民求知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所蕴含的功能日益强大,其教育职能不断的拓展,已经突破了教育机构在教学、培训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真正成为了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中心平台。
2 图书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资源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图书馆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拥有量,通过满足群众的求知需求来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图书馆作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传播知识、开发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科学技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其全面系统地收藏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源,它能满足各种专业、各种职业、各种学历、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资源支持。
2.2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宣传教育职能
和谐社会要求公民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气可以美化人们的心灵,提高公众的思想境界,进而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要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崇尚先进的社会风气。图书馆是广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文化设施,其所蕴含的知识信息使其具有强大的社会宣教功能,在传播先进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平台的作用,受到理想的效果。图书馆通过书刊资料外借、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尤其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科学知识培养社区成员,以科学精神引导社区成员,以科学思想塑造社区成员,以科学方法武装社区成员,从而在社区内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有利于营造社会和谐的理念和氛围。
2.3 保证社会公平,满足不同阶层学习需求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追求的公平和正义,既包括经济生活的需求,也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不仅在经济生活上呈现贫富悬殊,在文化生活上也呈现出显著的不公平状态,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其掌握的文化资源较少,城乡之间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状况,这些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图书馆通过保障每个人的平等的读书权利和获得知识的机会以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图书馆的事业性质就是要保证公众阅读、获取知识机会的平等。从贵族走向庶民,从特权走向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正是以改善穷困民众的读书问题,使知识在真正意义上回归民间为己任的。2011年12月1日,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继博物馆之后,全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即:“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全面启动。舞阳图书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将“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开展图书下乡活动”等活动做活做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现馆藏书籍的电脑操控,使书目覆盖范围更广泛、使读者借阅更便捷,使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的求知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 加强图书馆建设
一方面,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启迪民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地方重视程度不够,自身资源不足等情况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结合正反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要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使其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增强重视力度,加大地方投入
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其建设的主体是政府,所以图书馆要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作用的重要性,在建设方面多增加投入,搞好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图书馆也要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图书馆,重视图书馆,愿意在各个方面给图书馆的发展以支持,这些都是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关键。
3.2 融入时代,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化、数字化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是一项全新的社会文化事业,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当前评价信息基础水平的承要标志,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拓宽图书馆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增强其服务的能力,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图书馆的建设者应当紧握时展的脉搏,推进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4 结语
图书馆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必须从此高度出发,对图书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繁荣图书馆各项事业,为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冯长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刊,2006,1(1).
[2] 李青.浅谈图书馆在丰每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7).
[3] 刘燕飞.浅谈新时期图书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文化论坛,2005(9).
[关键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
[引言]:
作为一种对人类发展十分重要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不仅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目前人们重点关注的使怎样使林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最基础的森林培育工作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企业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对提高林业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森林培养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基本现状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对森林培育的理解一般是指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对森林立地与树种的选择、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森林苗木的培育、森林的营造、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以及对森林结构的改造,这些系统工程统称为森林培育;而生态环境建设则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和系统工程建设的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进行改善,由于我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造成现如今因为对森林培育的不够重视所造成的植被退化和环境恶化等现象,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肆意砍伐,使森林资源锐减,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这需要我国进一步重视森林培育的建设,认清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价值,以改善目前相对不利的生态环境。
2、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作用
2.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对于森林来说,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研究数据表明,1cm厚的枯枝落叶层,能够有效降低地表径流至裸地情况时的1/4以下,还能有效降低泥沙量,降低率高达93%。不仅如此,在雨季来临时,森林还能对洪峰有一定的延缓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洪水量,当处于旱季时,可以保持河流的流量,调节流域水量平衡。正是因为森林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我国将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2.2遏制土地荒漠化
通过森林培育,能够有效增大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进而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通过森林培育,就能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对于防风来说,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将灾害性大风转化为无害的小风。另一方面,还能改变风向,另外,通过森林培育,能够有效降低大气浑浊度,对于一些乔、灌木来说,能够稳固土壤颗粒,提高土壤的肥力,能够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现象。
2.3森林培育可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
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人在呼吸的过程中需要氧气,同时,忍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在人类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中,煤炭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得物质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超过一定量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这些问题对人类产生较大的威胁。森林中的植物不但能吸收CO2,还能释放O2,其吸收能力较强。通过植物的调节作用,气温得到控制,空气湿度增加,温室效应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对气候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2.4确保农业高产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的危害越来越大。所以,耕地数量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这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作用较大。对于土地而言,夏季过高温度和冬季过低温度都是不利的。在森林附近的农田,温差较小,所以冬季温差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要小一些。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使空气的湿度增加达20%作用。所以,调节农田微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要在农业区打造防护林,这样就能很好的帮助农作物度过严寒的冬季。除外,对于耕地而言,旱涝灾害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森林培育就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使农业生产得以稳定进行。
3、森林培育的应对策略
3.1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管理的科技水平
应当运用科学技术进行森林培育,从而保证森林培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森林培育管理体系,使森林培育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对于植株还需要培育人员运用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时的检测,对植株的生长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于可能影响植株生长的各种例如火险、病虫害等风险进行密切的检测,从根本上提高了森林培育的整体质量。
3.2建立科学的森林培育理念
首先,树立积极的森林培育理念,对于森林自然恢复的消极观念应当彻底克服,从而养成良好的森林培育习惯,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森林的人工恢复,使的森林培育质量不断的提升。其次,对于以往的木材随意获取的行为应当予以严厉的制止,只有从内心树立正确的森林培育义务,才能获得获取木材的权利,最终使人们的森林培育意识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全面的提升森林质量。最后,应该从长远发展考虑森林培育的工作,深刻的认识到森林培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的做好森林资源的人工恢复,使得森林质量从根本上不断的提高,从而存进森林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
3.3强化森林经营,形成发达的林业产业链
现如今,我国林业发展资金投入形式单一,林业发展也表现的过于单一,因此,林业生产经济效益比较低,对此,应该丰富林业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单一的产业链。另外,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森林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各种效益难以实现,因此要全面促进绿色化的税收制度的推行,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加深产权制度变革,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结语:
通过森林培育,农业生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原因在于森林能够起到防灾减灾,调节温差的作用,夏季,能够改善高温灼热的影响,而到了冬季,能够有效降低低温寒冷对农业生产的负面作用。同时,森林覆盖面积增大了,植物蒸腾作用就会更加明显,空气湿度就会因此增加,极大改善作物生产环节。另外,森林还能有效防治干旱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又称盛京,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的矛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最终,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发扬文化、传承特色,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图1 20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图2 21世纪初的中街
2.2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宫为上院,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在改造前,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损坏严重,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拆除房屋200多间,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在时间上,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在空间上,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图3 铸有12座清朝皇帝铜像的皇寺广场
图4 修缮后的沈阳实胜寺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占领的耻辱性记忆,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整体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一个高18m,宽30m,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附在周围,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状,不是材质,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只有在发展中保存,在保存中发展,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在意义中找到发展,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图5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4 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图6 沈阳“金廊”夜景 图7 沈阳市政府广场绿化风景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还要有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李爱,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2008(27).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关键词:林业科技;推广;林业建设
如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的林业建设。“科技兴林”的战略方针的提出,给林业建设也带来一个发展的新思路,依靠科技发展林业进步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林业科技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在现在发展阶段中,其推广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对林业建设产生着影响。
一、林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的稀缺
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林业建设就处于一种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消极状态,因为林业建设需要一定量的资金进行支持,领导者一般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之一,而不是把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因此就更不用提林业科技的推广了。地区缺乏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更缺乏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因而林业推广机构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科技的许多机构的办公环境到了差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外,林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前往多个地区进行工作,经费的紧缺往往会导致交通出行困难,影响了推广范围和工作效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虽然被规定可以从一些推广项目中取得一些资金支持,但是事实上是很难取得资金支持的。
(二)没有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
由于林业科技的新兴性,因此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推广体系,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林业建设部门并没有对林业科技推广产生较大的关注,在政府方面就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而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保障林业科技进行良好推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在完善的政策指导下,才可以有保证地进行科技推广工作。在另一方面,林业建设部门太过于重视林业科技成果,导致了对科技人员的成果考核时具有太大的片面性,因此会使得很多的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上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全面
“林业技术推广部门是连接林业科研机构和林农的桥梁,他的职责是将科研院所的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林农所能掌握的生产应用技术[1]。”由于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导致我国许多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存在着科研工作止步不前的现象。因为林业科技推广重在推广,与科研工作的实际联系不是很大,因此,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人员不重视与林业科技推广关联并不大的科研工作,这方面的体现就是很多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国家科研机构进行和购买,没有进行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在另一方面,因为轻视科研技术,导致了很多与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相关联的科技设施落后或者缺失,因此,科研成果的低产量,也是无法促进林业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进而导致了成果与推广无法取得进展。
(四)科研成果无法贴近实际
林业科研机构所研发的科研成果,无法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只能用来增加理论知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自然无法取得实质的进展。就如同很多部门一样,上级指派下来任务以一种及其敷衍的态度完成,而一些林业科技推广机构所进行的一些科研工作也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指派的科研任务,并没有将这项任务当做一个真正的研究去进行,比如说实地考察、设计实验方法、具体操作等,从而导致科研成果的结果一直差强人意。科研成果的不实际性,也会渐渐拉开与其它林业科技部门的距离,最后只能导致林业科研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变弱,无法转化为实际利益的现实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林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机构
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不是私人的个人盈利机构,它的性质属于公共服务机构,因此,作为上层管理者的各级市(县)区政府,应该帮助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完善他们的体系和编制,保障公共服务型机构的运行。“要在重要的会议上将林业科技推广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研究,提升社会各界对林业科技推广的重视[2]。”首先应该由政府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而且各市(县)区应该将推广机构工作人员的选拔纳入事业单位的统一考试选拔中,保证工作人员的素质思想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线上。另外,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新要求,要争取在2020年前各个林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0%以上。
(二)为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林业科技推广部门需要得到资金支持才可以继续推广工作,因此,除了争取地方财政的部分资金支持以外,应该要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来募集资金。尤其是慈善机构和环保机构,并且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推广宣传,有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林业科技推广这个部门的存在。打响知名度,让社会更多的人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解,激发人们对于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三)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机构
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大部分都是刚刚起步,入门门槛过低,团队建设水平也不高,因此林业科技推广团队建设方面应该进行加强,首先就要从各大院校的毕业生中吸收林业科技专业人才,委派经验丰富和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工作人员作为考察人员,对应聘者的能力进行考察,以确保他们可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另外,林业科技推广机构需要对科技人员进行定期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在巩固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将国际上新的林业科技技术吸收进来,切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全体成员积极向上、有能力,保证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工作质量。
(四)发挥群体优势进行联合推广
林业推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技术工作,并不单单涉及到一门技术专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联合科研、政府、生产、推广等部门对于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推广。而在实践证明中,“在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需要通体力量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发挥群体优势,才能保证推广项目按期、高质量的完成,并取得满意的效果[3]。”多群体方向的联合推广,可以达到比预期更大的效果。
作者:肖同祥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局产业科技科
参考文献:
[1]黄远青.林业科技推广在林业建设中问题探讨[J].花卉,2015,1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