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 SWOT分析 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64-02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北京城市新定位为郊区发展格局的调整和资源整合指明了方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都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SWOT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其分析的主要目的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综合分析事物内部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的定性分析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分析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机会和威胁,以期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界定
自从都市农业、现代农业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产生以来,诸多国内学者都试图对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定义(见表1)。
归纳并梳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义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
二、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
1.首都优势。首都优势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特殊功能定位而取得的。它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要素。然而,首都优势却是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数量和质量。⑦首都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中心的优势。北京在金融、保险、交通、通信、旅游和商贸等各方面都是全国的中心,使北京经济生机勃勃,居民总体消费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政治和文化优势。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的化身或象征符号,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对全国的文化建设、观念更新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首都优势是一种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战略性无形资产,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实施,推动了“绿色北京”的建设。与此同时,北京通过举办奥运会,使北京形成了众多新的地标性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在国际上的形象、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把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2.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区位分布来说,北京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发达的现代化设施与发展环境,山区是北京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北京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山区特色已成为北京的品牌之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为北京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北京交通发达,城市到周边农村的交通体系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已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连接城际、中心城、新城、中心镇的快速交通网络。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有利于降低北京周边区县农产品物流费用,使农产品以较低的运输价格以及快捷的速度运到城市,使得北京近郊都市农业的农产品在与较远地区农产品的竞争上获得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极大地有利于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从城市到农村路途时间缩短,交通方式选择多样,极大地鼓励了城市居民在闲暇时到农村游玩,体验乡村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都市农业功能体系多样化发展。
3.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表现形式很多,本文就文化资源优势方面进行分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创意农业文化,北京文化积淀深厚,是东方文明的精华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郊区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积累了大量的精湛民间艺术,保留了丰富而深厚的乡土文化,具备大力发展高品位的观光休闲农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颐养情操的需求。这为北京郊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郊区民俗文化的良好环境。
4.科技优势。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农业科技与知识的密集区。目前,已形成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完备、农科教结合的研究推广体系。长期以来,依靠这些优势建起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主要有“奶牛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北京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等,这些都市型现代农业窗口,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在科技人才资源、科技资金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农业仪器设备资源等方面具有领先于全国的显著优势,农业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国,形成一批在全国领先的农业科研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领域,主要表现为:(1)依托科技优势,发展生物工程农业。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特色种业、种苗业及生物质能产业使京郊都市农业发展形式多样化。(2)挖掘民间技艺,发展创意农业。北京利用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素和内涵,在京郊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如麦秸画、桃木雕刻、圣木干花、人参娃娃、玉米皮纺织、蛋壳雕刻画等等,其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使农产品身价大增,丰富了京郊乡村旅游商品。
三、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劣势分析
1.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量不足300立方米。近年来北京降水量减少,干旱局势加剧,而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加之二、三产业以及居民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矛盾,使得农业开发难度较大,导致农业同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用水矛盾日渐突出。
除水资源因素制约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外,北京土地资源也十分稀缺,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32hm2。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10年北京市耕地保有量为22.60万hm2,到2020年为21.47万hm2。⑧
农村为城市地区服务,一旦城市地区有扩张的需要,农村的土地就会被征用。随着北京市大规模发展需征用的土地远远大于每一年新开垦耕地的总额,城市发展用地极为短缺;再加上北京市郊已城市化的具有高级差收入的农业耕地,随城市外延扩张逐年递减,使都市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2.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城乡融合、并不断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个基本内涵是农村社会化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农业组织形式、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信用服务等,内容十分广泛。然而,北京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组织形式单一,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等缺陷,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
四、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机会分析
1.巨大的市场需求。北京是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占城区人口1/3的高收入群体,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消费多元化等特点,这些高收入群体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进入了高品质、安全化和个性化阶段,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将成为他们消费的主流,这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民俗业、果园观光、采摘等都市型休闲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选择周末去郊区农家乐出游,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旅游市场机遇;此外,居民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和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重视,休闲观光、绿色食品和精品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膨胀扩大。
2.合理的总体规划。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的确立,成为北京市上下凝心聚力、持久推进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农业是城市的生态依托和生态底线,城市总体规划的确定,为北京农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良好机遇。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北京郊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⑨因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五、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威胁分析
1.劳动力成本较高。农业生产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加之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发达,周边农民就业机会逐渐增加,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轻农、弃农思潮日益抬升。近几年,北京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在总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产值上看,除个别年份外,北京市第一产业贡献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2)。
2.生态环境较脆弱。随着首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说首都中心生态圈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容易解决,那么北京京郊生态圈中存在的沙尘天气、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则是威胁首都生态安全的最大问题,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见图1)。
六、结论
综上所述,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其必要性,并且有很好的客观基础与政策环境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因此,北京市要立足市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刘明.试论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功能与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1996.3(12)
②刘军萍,荣文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与优势条件的耦合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05.26(6):50-53
③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24.
④雷德才,郑渝,喻绍春.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4):8-11
⑤沈华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农业,2007.13(1)
⑥王朝年.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化农机装备[J].农业开发研究,2010(11):16-19
⑦王树林.首都优势:北京发展经济的核心优势[J].新视野,2009(5)
⑧赵永志.耕地资源短缺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J].北京农业,2010
⑨王有年.新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7(9)
⑩冯刚.区域生态与产业合作模式研究:以张家口北京生态合作思路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24-27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特色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宁夏的现代化。从宁夏实际出发,通过对三大示范区概况的分析,进一步确定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路径
1宁夏三大示范区概况
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板块。根据三大板块各自条件特征,科学定位北部引黄灌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形成特色化、有差别、非均衡、科学发展格局,对全面提升符合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丰富,是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该区域以占宁夏全区30%的耕地、44%的农村人口创造了70%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20万t以上,农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年均增长12%;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涉及宁夏全区8个县、142万人口,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2012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500元;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涉及宁夏65个乡镇928个行政村,该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2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类及战略概述
2.1分类根据宁夏三大示范区资源禀赋特点和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发达省区发展经验,把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为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种类型,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2.2战略
2.2.1可持续发展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要实现“三个可持续”。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二是农民增收可持续;三是资源环境可持续。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须要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轨道上。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投入品包装包括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等。
2.2.2体制机制改革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改革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三是改革产权制度,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改革,将资产变成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2.3创新驱动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二是政府服务职能体系建设。使各级政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和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三是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住关键控制点,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好执法监督,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
2.2.险防御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建设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强化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重大灾害和自然风险以及不断发展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这是克服盲目生产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
2.2.5人才战略: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加强以现代职业农民为主的人才体系建设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型农民的涌现,将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高效循环型: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打造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为切人点,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资源节约型: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高效节水为切人点,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充分发挥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种养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环境友好型: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同时,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参考文献
[1]魏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月刊,2012(,23):25.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物流;物流运输能力;电子商务;标准体系
一、引言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产业,推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综合发展,同时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物流发展则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效率与农民收入,具有现实意义。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相对较为落后,现代农业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但是并不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配套的现代农业物流也并没有趋于完善,从而导致现代农业的服务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1]。因此,从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物流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对应的解决策略对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现代化农业物流运输能力增长较为缓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运输总额已经达到了102.45万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工业生产原料以及工业商品的物流运输总额为89.2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物流占物流运输总额的87.1%。同比增长了1.6%[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阶段我国的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当中,但是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促进了物流运输产业发展,农业物流在整个物流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2015年只增长了3.2%,与工业物流增长速度相比根本无法同年而语。自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组成形式,在改革初期,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这种生产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单个农户家庭的发展已经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在传统农业时期,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农民只需要关注生产问题,而并不需要对市场给与高度的关注。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断前进,传统农业已经逐渐转向现代农业,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要求农民必须要直面市场变化。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还是以传统渠道为主,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以及农业科技人员的推广获取相关的农业市场资讯,这种信息渠道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同时也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因此,大部分的农民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都是依赖于过去的市场价格以及之前的经验来确定商品价格,这必然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不仅会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出现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农产品的积压,这也对农业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使得许多企业也并不愿意投入到农产品物流运输中去,最终导致农业物流运输能力增长较为缓慢。
(二)现代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现代农业物流的市场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目前对农业物流发展的资金投入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论是设施设备还是技术都无法为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在我国现阶段生鲜农产品运输当中,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物流运输几乎每年都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是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由于冷链运输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大量的蔬菜水果在运输过程当中腐烂,每年造成的损失达到了900亿元[3]。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在冷链运输方面则较为规范,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当中所造成的损失只占到5%以内。从软件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都是搭载在大型C2C、B2C以及O2O网站当中,例如天猫生鲜、顺风优选等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综合类的电子商务网站对于农产品销售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热情,只是将其作为业务发展中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其核心业务,因此,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当中,并不会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目前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是新农村电商网,但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并不大,用户体验不高,用户数量也不多[4]。此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但是这些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信息更新滞后、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因此,从总体上来讲,现阶段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也严重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农业物流配送标准化程度较低
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对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不仅针对不同的农产品规定了对应的运输设备与操作规范,同时还将物流运输的标准融入到政府的各个监督部门当中,要求有关部门结合在一起加大对农产品物流运输的监管力度。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物流配送状况来看,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首先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严格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物流企业在进行农产品运输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因此,许多物流企业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根本无法达标[5]。此外,目前农产品物流市场运行机制也并不标准,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统一性,农产品物流在运输衔接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例如多式联运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同时物流运输与设施标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业物流发展提升策略
(一)政府部门需要重视农业物流发展,多渠道入手,拓展农业物流发展渠道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农业物流在产业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种情况,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物流的重视程度,为农业物流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物流的全面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必须从政策上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物流的流入,吸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投入到农村物流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从而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机制。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工业物流企业从事农业物流运输。其次,政府部门还需要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例如,完善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建设。
(二)发展第三方现代农业物流
根据工业物流的发展经验,第三方物流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有效实现物流配送的规划,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由于部分农产品对于运输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发展第三方现代农业物流是提高农业物流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第三方物流首先需要培养一批专门以农产品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为现代农业提供专业化的农产品运输服务,并促使其成为现代农业运输的示范者。其次,在第三方物流运输企业成立之初,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让利降费等方式让更多的农业生产用户选择第三方物流作为农产品物流运输的主要渠道。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对新成立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其渡过发展前期的难关。最后,促进传统的农业系统向第三方物流的转变,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壮大第三方农业物流的实力与规模,例如,传统的农村供销社、粮食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设过程当中。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物流最重要的任务。首先,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农业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信息共享。其次,鼓励农业物流运输企业实施信息引导以及技术创新策略,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电子商务体系以及农产品消费服务体系[6]。充分利用现代农业逐渐成型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市场信息与销售信息的有效反馈,从而为现代农业物流企业与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实现物流运力的有效规划,同时也允许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对自己的种植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引导信息技术企业投入到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当中,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中的应用,在农业物流运输信息系统当中为消费者提供物流信息、商品信息等内容,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消费信息以及物流配送信息进行有效搜集与分析。
(四)加强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标准体系建构
农产品物流运输是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内容,只有提高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速度与质量才能促进现代农业不断向前推进,而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的建构则是提供农产品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首先,需要成立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标准化管理组织,从体制上确保物流标准化运行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从整个现代农业物流系统的宏观角度出发对现代农业物流运输体系的不同环节进行组织协调与标准化对接,从而确保所有环节的畅通运行[7]。其次,还需要加强对物流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明确现代农业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避免整体计划的盲目性与重复性。最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物流标准化工作推广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我国在进行现代农业物流运输标准体系的建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在建构国内现代农业物流运输体系的过程当中,同时实现与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标准的有效接轨,为跨境农业物流运输与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否则只能在日渐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失去地位。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内部结构整合能力、外部关系重构能力和发展态势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常运作、持续演进的基础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及实现路径选择。因此,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获取持续高效的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是拥有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尤其是对外部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规避发展劣势,准确确立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愿景,构建发展战略体系,设置发展战略环节。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
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也就是区域性,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说是特质,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如此,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关键词: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略
现代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农业,这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多功能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才能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实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措施,从而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农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农业的唯一功能,在非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不断拓展并逐步扩大范围。
(二)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明显变革。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业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现代农业则采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农业与其他产品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随着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补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四)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在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意义下,只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的经济部门。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功能的拓展,使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经营者。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属性的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
二、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到来,农业的功能会出现变动。(2)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等都相继出现。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发展农业的某些方面的功能来解决目前的矛盾和问题。(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可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现代农业拓展的重点有: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着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的一致要求。不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性功能都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保障性功能,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证粮食的供应乃至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应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发挥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转移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就业问题,最大的难题还是解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出现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就业方面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还在农村。要充分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拓展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像农家乐、旅游农业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的方式,或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去处。三是增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农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和全面发展。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富则国家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市民差距拉大,农村生产条件并没有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及城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规模农业、项目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吸纳更多的人来农村旅游和消费,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充分凸现农业生态的保障功能,着力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农业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决定的。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如在防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重视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乃至整个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现代多功能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多功能农业的发挥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严重影响农业的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在多功能农业投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影响农业在就业和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挥。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立法,将现有的支农资金投入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中,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2 拓宽支农领域和渠道,加大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生产资料生产、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公益性支出。
3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明确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办法和标准,建立由农业、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多部门联合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
1.1种植方式传统性依然突出
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现代烟叶农业建设,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烟区农户仍在短时期内难以脱离传统的烟叶种植方式,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仍是目前烟区生产组织的管理方式,其接受新型的种植技术及推广现代烟叶农业种植模式难度较大。
1.2烟草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山区烟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地块小、坡度大”给烟叶的机械化操作带来局限,再加上山区烟区可适用的小型烟草农具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烟草机械化进程。
1.3烟叶风险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山区地方政府对烟叶的生产风险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对烟叶的灾害损失也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对烟叶损失也缺乏相应的保护规定。
2山地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发展探索策略
2.1对烟田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夯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础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基本烟田。根据当前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政策,对山区烟田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及保护,以烟区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考虑山区烟区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烟田规模、烟田轮作及烟农队伍等因素的情况下,科学合理规划以确定基本烟田保护区。二是进一步优化烟田基础配套设施布局,对山区烟区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以联系实际为基点重点,在烟田需求的指标下全面弄清烟区基础设施配套现状,杜绝重复建设,进而实现全面配套。三是进一步优化烟田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类型,要重点推进烟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如烟路、烤房、农机等,并依托烟路建设解决烟农居住地分散等实际问题,以通过烤房及农机全面实现现代烟叶生产。
2.2创新烟田整合方式,促进适度规模化
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既要考虑山区烟区地形地势,又要考虑以满足一定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及规模化种植,这就要求同一海拔高度的烟田进行土地整理,对整理后的烟田由当地政府土地流转中心主持挂牌竞价流转,进而实现统一经营。当然,在对烟田的流转过程中,要允许拥地农民承租。这样在经过烟田整合及流转下,烟田更为集中,其烟田面积也增大,可以满足中小机械化农具下地作业,降低烟叶生产成本。
2.3建立多元化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
我国各个山区烟区之间及同一山区烟区之间差异性都很大,这就决定了在建立烟叶生产组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如,在比较容易进行机械化作业的烟区应采用大型烟叶种植户或家庭烟叶农场形式,以利于管理、方便以机械化提升烟叶规模化效益,进而大幅度降低成本;在不便机械化操作的烟区应采用烟农股份合作社形式,以分工协作降低成本。
2.4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山区政府应加强与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利用良好的科技及人才资源对烟区进行科技创新,加强对烟区基建项目建设研发,提升烟叶产质及烘烤工艺,以技术为保障持续发展山区现代烟叶农业。同时,还应加强对烟农及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优化烟农队伍结构,培育新型技术性烟农,彻底解决烟农技术低及技术应用不到位难题。
3结语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
1.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2013年上海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62%,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正式步入“服务经济时代”。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为:一是发挥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拉动作用。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商贸和物流业等支柱行业和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二是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战略性、功能性集聚区,逐步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制造业分离生产业,将服务外包给服务业企业;另一方面提出大力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提升服务外包能级。2.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2012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2%,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4.6%。杭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做法:一是明确发展战略。在国内率先提出“服务业优先”的城市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将“服务经济”放在发展首要地位。二是重点领域突出发展。确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三是大力增加资金投入。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二、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分析评价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友谊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友谊县境内,与友谊县政企分设、分工管理,农场服务业包含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居民及社会福利等服务产业。近年来,农场服务业经济总量虽然逐年提高,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1亿元,在红兴隆管理局12个农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农场GDP贡献率较小,仅为16%,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和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上分析,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提升空间有限,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严重制约农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第一产业对现代服务业拉动作用不明显友谊农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94.6万吨,是垦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场共建设5个百亩核心区和1个万亩示范片,玉米高产创建亩产分别达到900公斤和806.1公斤。粮食产能虽大,由于企业加工技术较弱和产业链短等原因并未实现加工增值,处于初级加工状态,产业链条得不到延伸,与其他产业间衔接不够,导致农产品积压和过剩,严重制约了运输流通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2.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完善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2012年,友谊农场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等三大传统服务业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42.81%,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少且多为小微企业,缺乏规模化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有带动力、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产业化水平较低、企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因素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3.场县政企分设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挑战明显友谊农场与友谊县实行政企分设、共同管理的发展模式,公检法司和工商、交通、文教等行政部门均设在友谊县,农场无行政审批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布局和统筹发展,只有积极促进场县对话,创新场县合作机制,明确农场定位,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框架,才能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友谊县建立紧密的深度合作关系,实现资源、资金、人才、信息、服务等发展要素协调互补,互利共赢。4.区域间产业与消费市场竞争以及差异化发展压力较大农场周边双鸭山市、佳木斯市和富锦市等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优于农场,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近两年来均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农场与周边县市和其他农场现代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深入挖掘农场自身潜力,整合要素资源,有效规避同质竞争,与富锦、双鸭山、集贤等县市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在有限的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差异化发展是农场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选择
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结合友谊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以粮食和安全食品全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侧重于农业现代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农业富裕劳动力转移,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和农业金融服务业,以两大产业引领农场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一)构建“三二一”产业融合型发展模式以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生态优势和绿色农副产品规模和品牌优势,加强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安全食品精深加工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三次产业循环模式,建设以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粮食和安全食品加工基地—粮食和安全食品服务体系—市场终端为路径的三产融合型产业链,重点建设由一产到三产的粮食产业链和由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的安全食品(以绿色果蔬和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全产业链。
(二)以物流业和金融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利用农场耕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农资、农机、农业流通、农业金融和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重要内容,培育农资流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工厂化育秧(育苗)合作社、金融合作社等专业服务合作组织和专业化农业服务龙头企业,为农场粮食和安全食品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突破粮食和安全食品流通领域,以现代农业服务业引领农场产业快速发展。
(三)以农畜产业中心带动富余劳动力转移针对农场劳多地少的现状,重点发展工厂化育秧(育苗)等生产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劳动力分流和劳动力专业化分工为途径,重点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现阶段的主要突破口是通过建设大型农畜产业中心等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消耗富余劳动力,随着未来农场二、三产的不断发育,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和向二、三产业分流,实现劳动力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
三、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000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333.3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参考文献:
[1]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
[2]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1)
【摘 要】物联网被视为战略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物联网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在中国农业应用的发展基础和趋势;然后结合杨凌高效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杨凌农业方面应用物联网的需求,并提出了杨凌农业方面应用物联网的重点发展领域。
关键词 物联网;现代农业;杨凌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AO Xue-hong
(Colled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 of Post&Telecommunication, Xi’an Shaanxi 71012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further development role and dynamic mechanism between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discussed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new situation. Finally it offered a strategy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Yangling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计划(CXY1436(5))。
作者简介:曹雪红(1981—),女,汉族,陕西临潼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学生,主要从事物联网、人力资源研究。
0 引言
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发展的优劣是关系着国民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我国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率低、工作量大、难度高,农业产品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其中,农业信息化主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建立现代农业体系,高新科技是主要推动力和核心驱动力,而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的驱动核心,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我们研究的热点。杨凌作为我国农业高科技研究重点园区,作为国家高新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据其自身特点优势,研究其依托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也成为热点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于1999年被提出[2]。它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目的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基于光声电磁的传感器、3S技术、激光扫描器等各类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并通过操作终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而提高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是即计算机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3]。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关系到中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既能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强中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缩小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物联网应用于农业的基础。现阶段依托物联网建立农业示范基地既符合国家政策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市经济发展转型的集约化思路。
2 我国农业应用物联网的基础
我国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农业机电一体化及信息化应用已发展将近20年。目前,我国已对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作物生长无损监测、农作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农作决策系统、虚拟植物生长、农情信息监测、精确农作技术等方面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8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与其它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我国也先后开展了一批农 业机械化系统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农田信息智能化采集与处理技术、自动监测技术与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不断实现技术升级,为物联网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
农业信息化方面,在农业部、工信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电信运营商企业和IT企业等共同推进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5.4台,全国99.5%的行政村通电话,手机拥有量达到每百户96.1部;全国涉农网站已有多家,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已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百万余个[5]。高覆盖率的宽带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不断深化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不断拓展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物流范围,都为物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3 发展优势与问题
3.1 依托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优势
1)物联网系统应用优势
虽然还未大面积实现,但目前杨凌已接力联通、电信等多家运营商,借助新网络、新技术优势,建立实现部分“数字农业大棚”,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2)农村信息服务优势
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中心与西安亚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蓝德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杨凌示范区内合作建设“三农服务呼叫中心”,打造国内领先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并且常年开展农村农业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健全,科技兴农思想已深入民心。
3)人力资源丰富
依托杨凌农业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学科人才队伍。且已先后引进硕士以上人才300多名,海外人才10多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4)依托陕西,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传感传动、微电子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汇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现出了华迅微电子、优势微电子、烽火集团、中星测控、大唐电信等一批优秀企业,引进了中兴、华为等龙头企业,技术和产品涵盖了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智能天线、软件与应用平台、系统集成方案等全产业链,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2 依托物联网发展现代农业问题
杨凌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加快,尤其在设施农业和动物规模化养殖方面发展迅速,但还存在着不(下转第29页)(上接第32页)少问题。
1)在设施农业方面,设施条件参差不齐,简易设施为主,基本上没有环境控制能力;栽培管理上粗放,缺乏科学的运筹决策和量化的管理指标,既造成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浪费,也因品质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大大限制了农产品市场开拓。
2)在动物规模化养殖方面,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低,信息化投入预算少,设施投资不足;管理软件以单机版为主,各自为政,各系统没有统一的接口,互不通用,因而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已有的信息化投入不能产生规模效应。
3)数字化管理程度不高,普遍没有实现自动化设施及精确管理。缺乏自动感知、自动检测、无线传输、统一监管、防疫的智能决策系统。
4)农业科技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具有竞争力和导向性的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电子商务交易等信息化服务平台。
4 重点发展领域
1)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采集、识别、监控、智能分析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以“中国杨凌—以色列现代农业合作园”为重点示范内容,建立现代化智能大棚设施栽培管理示范基地。实验温室大棚蔬菜生长环境自动监测和远程传输、数据采集和处理、设施环境的智能调控、蔬菜生长模拟与预测、栽培方案的制定与优化
2)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养殖规模化安全智能生产应用示范基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上牧场”平台。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动、实时监测动物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对动物的、疾病、疫情等进行监控和预警,同时还可以通过远程专家系统对突发及特殊情况进行专门的处理。形成环境智能测控、个体特征信息采集、可视化安全管理、流程信息化跟踪、安全产品溯源的综合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动物规模化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可控化。
3)整合集成农业科技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建立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物联网展示、科技服务、农业咨询、专家决策、远程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服务窗口和综合服务平台。
4)在示范基地基础上力争自主创新新产品:智能专家决策系统、智能信息推动系统等。产学研结合,推进智能农业产业化。
5 总结
本文在我国现代农业及物联网发展的新形势下,分析了物联网在中国农业应用的基础和趋势,结合杨凌高效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了杨凌农业方面应用物联网的需求,并提出了杨凌农业方面应用物联网的重点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汪懋华.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机科技推广,2008(12):4-6,2010,12.
[2]杨孝光,廖红丰.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化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1):4-6.
[3]孙忠富,杜克明,尹首一.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农业应用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10(5):5-8.
[4]李道光.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一、农业旅游概述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它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充分结合至一起,并以农、林、牧、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进行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从而为游客提供具有特色服?铡E┮德糜纬浞掷?用了自然风光及农业资源,能够让游客体验农耕、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使其享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1]。农业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载体,还能够实现农业生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和谐发展。从游客角度来看,农业旅游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旅游空间,能够满足大多数游客回归自然的本愿,特别是迎合了城市居民对宁静环境及清新环境的渴求。从农户角度来看,发展农业旅游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品、旅游产品附加值,不仅能够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分配,还能够以农业旅游为导向促进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等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及劳动生产效率[2]。
二、汶川县水磨镇农业旅游概况分析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东临都江堰市,南倚世界遗产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进入成都平原的南大门,距离都江堰约30公里,处于成都1.5小时经济圈当中。待青水公路建成后,抵达都江堰仅需十几分钟车程,具有十分优越的区位优势。同时,水磨镇地处亚热带盆周山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60天。具有海拔600-700m的平川地,也有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由于具备的天然的农业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使得水磨镇具备了发展以观光、渡假、避暑、体验为主的农业旅游先决条件。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水磨镇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高瞻远瞩的规划布局,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引领了水磨里程碑的跨越,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A级汶川特别旅游景区,崭新的水磨,浴火重生了。经过9年日复一日的建设,水磨农业旅游初具雏形,以游赏禅寿老街及中国最美羌城为圆心,可深入农家,感受衔凤岩等幸福美丽家园的乡村魅力和乡土气息浓郁的10余家农家乐的纯朴风情;可探寻城市与乡村味道融合的特色农庄;可与自然亲密接触,深入二椿沟3000亩生态茶园领略翠色茗香,深入灯草坪千亩猕猴桃园、深入陈家山千亩竹林尊享采摘乐趣;可登山穿林,朝觐都江堰青城后山第十八景――黄龙庙宇;可畅游400余亩的生态经济庄园―仁吉喜目花谷......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水磨镇农业旅游进一步发展,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在新的环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增强了农民加快发展、增收致富的能力,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加快,将有效促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汶川县水磨镇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水磨镇农业旅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有待更新。农业旅游不仅是一种农业经营形态,更承载了一种发展理念,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是相契合的。然而,水磨镇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整体观念还有待更新,政府主导意识不强,投入有限,缺乏一套规范化的引导政策,还未能意识到农业旅游所蕴藏的潜在价值。同时,部分农户农业旅游发展意识较为缺乏,思想偏于保守,再加上政府引导工作不够,使得一些农户并不愿意置身于农业旅游建设当中,对农业旅游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2)总体规划滞后。在水磨镇农业旅游规划过程中,尽管已经初步建成了龙神岗经济庄园、水磨花谷经济庄园、?シ镅掖遄?园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尚为形成一个整体,彼此之前缺乏联系,协调发展力度不强,无法充分发挥整体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的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旅游产品相对单调。在旅游产品设计方面,过于单调,未能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特色旅游产品缺乏,设计开发滞后,未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对产品进行包装。尽管一些观光游览项目相关设施已经到位,但是未能将地方文化、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另外,一些旅游产品、商品缺乏深度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4)建设资金较为紧张。现阶段来看,水磨镇整体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农业旅游发展建设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水磨镇农业旅游发展主要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资金来源也偏向于政府财政拨款,这给政府财政增加了不小压力。目前,水磨镇农业旅游尚未充分引进外来资金,也未能调动当地农户投入的积极性,资金来源较为单调,限制了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水磨镇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1.创新发展观念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观,以农业基本的生产功能为基础,让农业朝着生活、生态过渡。同时,要针对地方农业旅游发展制定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对当地农业生态旅游企业及农户等给予一定政策优惠,鼓励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加强相关宣传工作,来开拓当地农民眼界,让农户也意识到农业旅游的价值[3]。另一方面,农民自身要加强知识累积、学习等,并且要转变传统观念,意识到发展农业旅游是实现经济增收的良好途径。各村村委会通过组织农户集体学习,使其认识到自身在地方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引导、宣传工作的有效实施,让本地农户也积极参与到农业旅游建设当中,共同推动农业旅游经济发展。
2.科学引导规划
水磨镇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做好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在功能布局过程中,要充分遵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证农业资源、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发展。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将境内所有经营的农家乐、农庄等农民自主投资项目整合起来,共同协商农业旅游产业中的统一宣传、统一服务,将各个项目如龙神岗经济庄园、水磨花谷经济庄园、?シ镅掖遄?园等项目充分关联起来,将其打造成一个整体,努力构建一个水磨特色农业旅游品牌,促使其产生规模性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4]。以“大健康”理念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现用“大健康”理念来统筹全镇全局工作。将水磨建设为“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体系教育、绿色居住、流通商贸为主的山水环境宜人的服务型城镇”。
3.优化旅游产品设计
水磨镇除了景色优美外,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重,传统工艺及美食均得到了良好的传承。这些非物质资源均能够作为农业旅游的附加产品。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当中,能够让旅游产品更具特色,并且能够体现出旅游产品的地方风俗特点,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在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对客源市场动态进行全面分析[5]。同时,要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出主题性旅游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例如,由政府引导,提供贷款、服务、政策等支撑,由农民合作社或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导向,在当地构建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地方特色产品如猕猴桃、竹笋、豆制品、中药材等深度、特色加工,以此来增加产品附加值。由此为基础打造出水磨镇特色品牌,并将当地民俗文化、人文精神等融入品牌当中,进一步扩充品牌的影响力,让游客能够享受到独特的旅游体验。
4.完善融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民间资本,逐步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集群化经营,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调动本地实业家的积极性、鼓励农户着眼长远,自主投资农业旅游,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指导农户规范化经营,为其经济增收创造条件。同时,可实施农户入股经营的模式。农户可以资金、土地、产品、劳动入股,共同分享效益。
关键词:黄淮农区;荷兰现代农业;借鉴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3.3;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52-04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olland to Huanghuai Agriculture
WU Xin-she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 Management,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1,Henan,China)
Abstract: Holland is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a model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Four cities in Huanghuai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is in the key stage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Combining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in Holl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ources, reg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four cities, inspiration which had reference meaning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cities was obtain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Huanghuai agricultural areas; Dutch modern agricultur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欧洲小国,其人口密度和黄淮四市(指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的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接近,农业自然条件甚至不及黄淮四市,但是荷兰农业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荷兰的农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二[1]。分析和总结荷兰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黄淮四市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荷兰农业与黄淮四市农业的比较
1.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
荷兰与黄淮四市都是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口密度非常接近(2005年荷兰为482人/km2,黄淮四市为630人/km2)。荷兰人均耕地0.056 hm2,低于黄淮四市的0.089 hm2。由于人多地少,黄淮四市与荷兰都有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传统。荷兰的农业生产率居世界首位;黄淮四市则是全国及河南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不少农产品的总产量和单产居于全国前列。
荷兰地处莱茵河等欧洲大河的入海口,而黄淮四市则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同时,黄淮四市的气候与荷兰一样温和湿润,光热水土条件还优于荷兰,有利于多种农业生产的发展。
1.2农业生产的现实基础比较
1.2.1农业特征的差异2007年黄淮四市粮食总产量为2 393.6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43.6%,棉花总产量为40.29万t,占全省棉花总产量的53.7%,油料总产量为201.63万t,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41.7%,牛肉、猪肉、禽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的40.0%、40.9%、38.0%。黄淮四市已经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大粮仓”。黄淮四市2007年的三产业结构比为28.7∶41.5∶29.8,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2007年黄淮四市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结构比为68.3∶3.8∶25.3∶2.6,大田种植业比重将近70%,畜牧业比重有所增加。而荷兰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约占55%,园艺业约占35%,种植业约占10%。与荷兰发达的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四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潜能挖掘不足,传统农业特征明显。
1.2.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差距2007年黄淮四市耕地旱涝保收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机总动力达到3 271.5万kW,粮食机收率达到83.9%。黄淮四市的设施农业已成为新的亮点,2007年农膜用量达到22 490 t,占全省总用量的37.8%,土地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不断提高,平均每公顷耕地产值达到了19 515元。荷兰农村存在成片的牧场和大型的连栋玻璃温室,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高度的程序化、标准化和自动化。2005年荷兰基于温室的水果、蔬菜、花卉和植物出口总值达126亿欧元,荷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农业技术输出国,其温室建造占世界市场的80%。
1.2.3农业科技水平的比较黄淮四市在农业发展中高度重视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小麦与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8%。黄淮四市认真组织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了农作制度、技术推广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的互为促进和良性循环局面。荷兰全国从事农业科研和教育的人员高达8 000多人,在其农业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2荷兰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荷兰农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既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又得益于荷兰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概括起来,荷兰现代农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4个方面。
2.1高效集约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
荷兰在农业生产中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荷兰农业的集约化具体表现在高效益的农业结构、高科技投入、高生产力水平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上。20世纪7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温室革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产品都采用温室无土栽培,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控制,作物产量很高,单位土地效益大。现在,荷兰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112人。荷兰农业部门特别注重遗传工程投资,采用优选本国或适合本国环境的世界各地的农作物良种、家畜家禽良种,依靠遗传工程进行改良,生物防病与遗传防病并举,替代了对人体有害的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高度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是荷兰农业发展的基础。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农业教育和研究经费占政府总预算的1/5,三者协调发展形成了“OVO三位一体”体系,该体系主要由荷兰农业发展部负责。荷兰的涉农企业、实验站与国家农业高等学校共同构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与开发的主体。荷兰农业科研的推广体系由四部分力量构成:国家推广组织、企业推广人员、农业合作社推广人员以及社会推广人员。荷兰大农业的服务推广体系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的特点。以农民为核心,以农场为载体,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与网络,是荷兰现代农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
2.3互惠共赢的农业合作模式
在荷兰,农民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自发组织起适合市场功能的最经济的农户合作组织。荷兰农业合作社涵盖了农业生产、销售、农机、加工、保险与金融等领域,专业性的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
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民通过采购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等,占了饲料供应的56%和肥料供应的61%。荷兰85%的蔬菜水果,95%的鲜花是通过41个水果蔬菜拍卖市场、12个鲜花拍卖市场成交的。荷兰935个信用合作社与3 000多家分支机构,对荷兰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农民贷款的90%来自这些组织。比如,荷兰的皇家养牛协会投入资金参与农业研究,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为全国的养牛农户服务。实践证明,荷兰农业合作社保护和提高了荷兰农民的利益,并构成了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2.4及时调整的农业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
荷兰农业发展政策与战略主要包括:提高农场主素质的人才战略、保持农业活力的结构政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荷兰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
荷兰政府为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采取了适合国家气候条件与实际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例如,为了降低谷物自给率(现在不到1%),鼓励农民放弃缺乏比较优势的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充分利用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与园艺花卉业。荷兰充分发挥了其地理位置优势,重视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大促进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同时,荷兰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农业补贴、扶植私人企业从事农业咨询、农业资料供应、农业科学技术支持等服务。
在欧洲发达国家,消费者对自然、环境、食品安全表现出空前的关注。根据欧洲环境立法的最新要求,荷兰政府通过国家立法、税收与行政命令手段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农药用量以及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荷兰的农业环境政策已经成为其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准绳,生产者与产销各环节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来提高农产品的身价,这极大提高了荷兰农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竞争力。
3荷兰农业对黄淮四市的启示及黄淮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
同荷兰现代农业相比,从事农业劳动者数量偏多,进而农业劳动率低,是黄淮四市农业落后的重要原因。要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发展二、三产业,推进传统农区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是基本途径。由于黄淮农区垦殖历史长,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建议在宏观决策上,黄淮四市必须立足基本区情,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与农业关联度高的工业,创新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机制,将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鼓励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广大农民转产转业,不断减少农民数量。
3.2因地制宜,寻求多种形式农业规模经营
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特点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人均耕地资源稀缺,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总体上看,黄淮四市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以土地与水资源节约为主,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为目标的综合型道路。考虑到不同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建议在国家规划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以粮食专用性为目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在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地区积极引导农民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信阳山区,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
3.3构建全方位农民服务体系
在荷兰,政府为农民更多是提供制度与政策服务,农民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得到从产前到产后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服务。荷兰通过发展合作社和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一经验值得黄淮四市借鉴。
建议黄淮四市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中介服务支持体系,为农民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考虑到黄淮四市是黄淮水患的多发地区,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政府应给予一定救济与补贴,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降低农民投资风险。建议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化服务、互助保险合作、农产品拍卖等领域的合作社建设,鼓励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资本入股,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加农民获利机会。
3.4发挥地域优势,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方面,荷兰为黄淮四市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与经验。重点发展具有本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减少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植,这种边际退出策略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黄淮四市农业发展一定要处理好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的关系,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充分发挥黄淮四市农业资源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剩余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的原料供给、食品保障、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功能。建议根据黄淮四市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分区域发挥农业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3.5改善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环境保护
荷兰素以“低洼之国”著称,有27%的国土低于海平面。荷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荷兰人具有常备不懈的治水精神和珍爱家园的意识,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机制。黄淮农区长期垦殖,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学习荷兰经验,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在工业上严格控制污染,在农业上防止化学药剂滥用,保护水体和土壤,鼓励“绿色”生产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黄淮四市应结合国家的主题功能区规划,区域联动,统筹安排,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黄淮农业生态网。
3.6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巨大、复杂、开发的系统工程,其综合竞争力由系统的各个环节决定。其中,科技创新尤为重要。一是要学习荷兰,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二是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建议在黄淮四市实施“传统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包括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技术创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农业减灾、抗灾技术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三要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
3.7重视农村教育,培养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民是荷兰农业竞争力的基础,荷兰实行完全免费的12年基础教育和务农前的职业教育,规定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没有资格经营农场,在这方面,黄淮四市差距很大。黄淮四市要把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农民作为长期战略。当前,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之外,应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要在完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从事农业经营的基本门槛制度。
3.8利用外部资源,拓展农业对外贸易
荷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使资源小国变成了农产品出口大国。黄淮四市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加快实施农发基金大别山农业综合开发、亚行北方旱作农业、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和世行资源培育、洼地治理、畜牧养殖等项目。认真实施“4+2”经济合作计划,积极利用省外资源,实现农业资源与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和配置。建议黄淮四市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农业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实证分析――以河南黄淮四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6):41-49.
[2] 厉为民.荷兰的农业奇迹――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眼中的荷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道欧L,鲍雅朴J.荷兰农业的勃兴――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景[M]. 厉为民,译.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74-79.
[5] 金莲,王永平,刘良灿,等.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5):31-34.
顾益康作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策”的主题演讲,他聚焦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对策,不仅分析了农业面临的重重挑战和忧患,而且指出现代农业前途无量。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自文博士以“生物农药和生态农业”为题,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特点,通过具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实施案例,表明了发展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可以成为现代农业的出路。蔡辉益博士在题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产业链发展”的主题报告中解析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前沿技术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指出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发展的核心意义。
论坛还设立了“机遇篇”和“战略篇”两个圆桌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涵养式、可持续农业的历史机遇以及发展路径”和“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审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战略以及金融在其中的意义”。
最后,论坛发起方和承办方杭州中域承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丁渡时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提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业升级发展的十年,也是高科技农业投资的黄金十年。发起此论坛旨在于以农业科技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向有意于农业科技投资的机构开放研究平台、分享产业资源,呼吁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农业科技,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农业领域达成共赢。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天津市农业局.200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