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第1篇

一、将低碳经济概念引入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概念,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二)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状况,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三)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环境审计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主体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在低碳经济框架下,环境审计的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加入将成为必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国际国内的种种“低碳化”政策法规最终都会落实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上,因此,低碳经济的终端会落在企业身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从工业化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当低碳消费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信贷资金的获取甚至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企业自身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利用的有效性及排放的可控性进行检验,并对能源使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核查,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在横向比较中找到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优势。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内部审计部门介入环境审计成为必然。随着低碳经济的纵深发展,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过审计鉴证后的低碳消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来调整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为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营者需要委托独立第三方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独立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而注册会计师具备人力资源优势、专业能力和多年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经验;同时,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也将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之一。

(二)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的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环境审计,因此,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也就是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基本采用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内容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将成为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企业是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低碳消费目标、政策和控制程序?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中是否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低碳标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履行了低碳消费社会责任?显然,此类问题必将成为未来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环境审计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应增加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收支的审计和低碳产品的审计认证等内容,即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也要逐步开展环境效益审计。

(三)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但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要求环境审计要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提出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法等。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宏观方面,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在微观方面,为顺应低碳经济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绿色会计在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也有了较大收获,碳资产净利润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资产碳负债率、碳负债比率、碳资产周转率、单位收入能耗、单位利润碳排放碳资产占总资产份额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能源使用减少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等财务指标相继提出。因此,笔者认为,在低碳经济下,随着宏观面和微观面上众多评价指标的构建或重构,分析程序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好的应用价值,势必将成为环境审计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89-03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既相互对立,又血脉相连。一方面,人类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赖以生存;另一方面,人类不断突破自然的局限性,实现自身的发展。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矛盾,都可从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中找到其根源。现代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类“战胜”自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也埋下了众多隐患。目前,人类面临的现代技术危机,正是由这些隐患演变而来,要克服危机,必须追根溯源,探寻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的发展历程。

自然生存是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自然因素生存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生存方式。自然生存中,人类主要依赖的是自然物质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为此,人类就要不断利用生物资源。自然环境对人类自然生存的作用,主要是为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

人类的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性”生存,但人并不是动物,而是区别于动物的物质、精神的统一体,它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需要。人的欲望会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是无限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每一代人满足欲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人类生存有两大基本矛盾,一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二是人类欲望无限性和人类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于是人就通过改造自然来实现自己的需求。人类改造自然界,一是靠人类自身,二是靠其他人造物。人类必须依靠自然来改变自然,即把一部分自然物改变成改造自然的工具。工具是人造物,是人利用自然物制造的人造物。有了工具又可以制造更多的人造物。人类通过应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力量。人类改变自然其实就是用人造物取代自然物。

技术是制造工具和利用工具的方法,本质是说就是制造人造物的方法。技术带来了工具的发展,反过来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进步。从手工工具到机器,是工具的一次巨大飞跃。机器的出现,使机械代替了动物能,获得了手工劳动所不能达到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把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出现,技术开始同人分离,开始以物的形态、知识的形态存在和传播。人造物成了技术的物质表现,成了技术物,人类利用技术物既取代自然物,同时又取代自身,使人类生存的两个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于是人类从主要依赖自然物生存转向主要依赖技术物生存,从主要依赖自己体能生存转向主要依赖技术生存。

技术物与自然物有本质的区别。自然物是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演变出来的物,相对地,技术物是按“人工选择”由人制造出来的物;自然物的变化是主要由自然界支配,不牵涉人类主观行为,是一种自然变化;技术物的变化则主要根据人的主观意愿变化,是人控制变化、人制造变化;自然物“不为人”,技术物“为人”。

自然演变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协调性,人类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技术物是自然物的改造,不再具有它的原料所具有的在自然系统中同各种自然物的协调关系。自然物被用来制造技术物,其自然演变便中断了。利用技术可以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运动,例如工业生产,并要求其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向和规模发展。技术的真正作用就是使自然的“惯常行程”中断,采取“非惯常行程”,甚至采取过去不可能发生的行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类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不顾自然原有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常常是违反自然界的“正常结构”的,具有反自然的特性。所以人们越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越增加应用技术的力度,对自然界“正常结构”的破坏就越严重。人总具有生物生命,对自然“正常结构”的破坏,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技术使人离开自然越来越远,终于使人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技术物是物,技术是人强加给自然的东西,但它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对于自然来说,技术是异己的力量,技术物是非自然的物。技术本身具有反自然的属性,这就决定了技术生存的反自然性质。生态危机的根源,是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

若使技术成为绿色技术,那就要引起技术的异化,改变技术的“惯常行程”。技术的局部改变是可以的,技术的整体改变则会使技术生存回到自然生存。新技术生存应当包含自然生存的某些因素,这才是人类的明智选择。

一方面是人类无度的扩张和索取,另一方面却是自然资源和承受能力的有限性,随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大规模开采,人类消费空前扩张,自然资源加速耗竭,环境不断恶化,于是,导致土壤沙化,湖泊干裂,植被毁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灾害频仍。自然已经异化,自然的报复已经开始,人类如果依然故我,则自然界更大规模、更深程度的报复将不可避免。这就是当今社会面临的第一种危机: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从工具的出现开始,人正常的自然进化便受到了干扰,人类开始依靠技术生存。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而人类科学的发展则要改变这种自然法则,因为技术本身具有反自然的属性。医学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基因的退化。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对医学的依赖性,自身体质下降;另一方面种群进化的程度减弱,导致种群结构退化。许多现代人如果离开了技术物,就很难在自然界中生存。

随着克隆技术和人造器官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殖方式有可能从两性生殖转化为无性生殖,从自然生殖转化为技术生殖。人的器官也会被技术物取代,即人造器官取代生物器官。当人利用克隆技术“生产”自己的后代时,人类自身也成了技术物。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取代人的智能,机器人取代完整的人。有人甚至主张用人造器官代替人体,如果真是那样,那人体,人的生物性、人的物质性都消失了,成了现代技术制造的“幽灵”。

技术物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人们开始从对自然的崇拜转向对技术物的崇拜。很多人成了简单的机器的操作者,忽略人自身的价值。同时,追求物质享受也成了许多人人生的终极目的,例如有人把拥有一幢豪宅或一辆名车当作人生最大的成功。物质崇拜流行。其次,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已严重到可以毁灭人类的程度。现有的核武器可以把地球毁灭上百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气候变化,等等诸多问题,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们之间的贫富、强弱的差别就越大。

技术的本质是人造物,是人制造人造物的人造物。技术的功能是“造”,主体是人。但是技术生存又可以使自然“非自然化”,使人“非人化”,这就导致了技术生存的危机――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与人的危机(人性危机)。这种危机来自技术生存的内在矛盾,我们应该通过发展“新技术生存”来克服,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矛盾,提倡人与自然相谐调,重建生存中人的价值。

新技术生存既包含技术生存的因素,又包含某些自然生存的因素,是对技术生存和自然生存两者的去粗取精,是两者的优化平衡。吸收自然生存对自然的尊重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放弃生产效率过低的缺点;吸收技术生存高效的特点,克服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新技术生存就是要无损于人类生存的高效率,又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人性张扬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技术生存要利用绿色技术来改变当代生存的困境。所谓绿色技术,就是符合“3R”的标准的技术,即:一是节约(Reduce),即省料、节能;二是重新使用(Reuse),即对资源的再利用;三是循环(Recycle),即生产者、消费者、回收者构成“生产―消费―复原”的闭合链条,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同时发展人性化技术,在技术的设计、开发时,将人性赋予技术,使技术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

由于技术的自然属性的作用,任何技术和技术应用都潜藏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破坏性,新技术生存要求人类充分认识技术的限度与技术应用的人的局限。人类开发和使用技术,不能仅着眼于解决生产的效率问题,以至于将获取更多的利润作为技术评判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技术为人类的精神服务的问题,以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恢复被技术压抑的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通过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价值,消解技术异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种种困境。

为了消除现代技术生存危机,实现新技术生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必须减少对物质、能量的索取和消耗;为了消除人性危视,人类必须把自己从社会机器中解救出来,克服人的物性、被动性,达到心理更新。新技术生存吸收自然生存的合理因索,依托绿色技术与人性化技术,与自然和谐,与人性谐调。人类将以其全面发展的理性,进入一种自觉、节制发展的新境界。此时,符合以上标准的低碳经济就成了明智之选、大势所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不断运用高新科技,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有害气体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体系,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全球变暖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技术生存发展必然出现的弊端。面对全球变暖的生存困境,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人们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提出了现代(非原生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前,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这都是技术生存危机的具体体现。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低碳之路无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成为促进国内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克服技术生存的危机,达到技术与自然的均衡要求我们提高重视,制定详尽的规划,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首先,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制定这套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前历史时期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尊重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规律,恰到好处地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也应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以人类的智慧结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用以指导战略的实施,完善过程中的不足。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出于克服技术生存危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吸取教训,让技术对造成的自然危机和人性危机被人类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为人类创造价值。我们也应加强国际合作,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有识之士的共识,许多国家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人类智慧成果,对其他国家优秀的历史经验,采用因地制宜、去粗取精的学习态度,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这样,不仅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也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这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思想的。

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将成为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先锋。在生活中培养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态度,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和“奢侈消费”嗜好,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的意识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一个人不间断地努力,尤其是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上,将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人类通过应用工具利用自然界的力量,技术带来了工具的发展,工具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在此过程中,技术生存引发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使得人类开始反思,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的结果,是克服人类技术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是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的纲领,是向世界低碳经济型国家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林学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技术生存异化的根源及其超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

[2] 林德宏.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

[3] 姜长阳.人类正在退化[J].商场现代化,2000,(11).

[4] 李平.绿色的技术生存――绿色技术创新的深层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

[5] 王能东.技术生存论――趋向绿色技术生存的哲学思考[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8]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

[9] 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2009,(1).

[10]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11]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12] 吴金明,李轶平.经济发展载体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必要性; 措施

一、低碳经济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1]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低中国的资源丰富,但是人均的占有量低于世界的平均占有量很多。提到资源又不得不提到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过去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震惊,高速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低碳经济能很好的处理好快速发展与环境,资源几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中国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就是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要修复遭受重创的国际金融体系根本方法就是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也就带动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跃居第一位,这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谈及环境问题时攻击中国的主要方面。中国政府也高度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多次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2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能源短缺的有效手段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源紧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为严重。低碳经济是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就目前而言,加大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开发生物质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国家应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为低碳经济和技术的贯彻、实施提供环境和保障。目前,我国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等法规,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体系。[3]但从整体上看,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而只有通过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才能促进企业的低碳经济投资和居民低碳经济消费理念的形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积极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

碳减排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而未来社会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同时,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有巨大潜力,因此,应加强与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还要走很长的路,应结合我国国情,加快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4]

3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起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协调开展基础性和公共性技术研发,并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政府和企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纽带作用;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资源特点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存在。因此,中国要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燃烧、烟气净化技术,以此来大幅度减少C02的排放。

参考文献:

[1]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6):97.

[2] 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