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贸易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国际贸易;语言;文化载体;英文;中文
一、引言
语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媒介。无论是语言交谈、书面合同或者电子文档,语言应用都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语言应用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例如,随着商品的复杂化,对具体销售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运输模式以及售后服务进行相关描述也需要复杂化、精确化。对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取决于商品的复杂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世界级的商品又需要国际化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花费在语言沟通上面的时间相当于金钱,而语言交流是商品成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语言与加深贸易合作
文化与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元素往往反映在交流所用的语言当中。文化元素有助于增进谈判双方的信任程度,而文化元素又必须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因此,语言不仅是贸易双方交流的工具,也关系到双方的信任程度。例如,在1990年代,一个国际股票资产经理去日立公司(Hitachi)谈生意。日立公司当时的常务董事是一个强势、蛮横的电子工程师,在日立公司任职十多年之久。在九十分钟的会议中,该资产经理使用熟练的日语与其谈论了包括日本银行投资、日立公司的股份分布等重要事宜,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逐渐的开始对该经理产生好感,当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坚持要请他出去喝一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谈论的事宜要比九十分钟会议中多的多,而且极大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语言是贸易会谈中的工具,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加强谈判双方的信任度,易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语言与商品成本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通常使用能够降低成本的语言。因为低成本促进贸易双方的利润,而能够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被贸易双方经常使用。相反,不能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很少甚至不被使用。语言的相似性决定了该语言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有一些语言彼此之间非常相似,例如同一语族的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语音等。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沟通,因此国际贸易中语言应用遵循两点原则:第一,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简化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例如,中文与日语之间在词法和语法方面非常相似,使得在贸易中中日双方学习语言比较容易。第二,语言的相似程度简化共通语,使得共同语方便学习与沟通。例如,荷兰和日本两个国家的贸易沟通,就会用共通语英语来沟通。当贸易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贸易交流过程中,要么使用其中一方的语言,要么使用两者的共通语。如果贸易双方使用同样的语言,或者语言上非常相似,那么在沟通上基本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Hejazi(2011)的研究表明,双边贸易或者投资双方,如果使用差异及其微小的语言,在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另外,语言的选择与应用也被其他一些因素所影响;例如,产品的流行程度,应用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贸易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改变。
四、中文与中国经济发展
到目前为止,英文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并没有被定为官方语言,但是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文,以便贸易之需。在韩国,政府举办官方的中文考试来评估考生的中文水平。2010年约150万人参加中文评估测试。而同时相比,参加英文评估考试的人数为200万。可见,在韩国,中文与英文的流行程度不相上下。另外,其他语言,例如法语,日语,这些国际贸易官方语言的学习趋势近几年有所下降。此外,孔子学院是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热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全世界一共开设500多家,进行中文文化的传播,以及中文的普及。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文的了解。因此,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程度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五、总结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其重要性也逐渐地突显出来,当前网络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解,对其积极的影响进行推广,不利的影响则给予改进。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对两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第一,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从国外购买物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贸易。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从国外购买商品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还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这样不仅延长了贸易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贸易成本,但是网络经济不同,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订单,当国外企业收到订单之后就可以发货,货物会直接送到买家手中,这样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所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1]。第二,加快了全球市场形成的步伐。网络经济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你身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你想要的物品,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等融入到了这个大市场中,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步伐逐渐加快。另外,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物品订单、提货单以及发货单等都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可以将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关部门,此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体现之一。第三,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我国贸易中,服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服务贸易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电子商务又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的旅游业、工业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使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很多网络黑客会侵扰,而且网络交易所采用的网络资金支付方式也会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风险。第二,暴露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落后的弊病。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要知道,国外的货物若是想要运送到买家手中,就必须要通过物流来进行配送,而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的:首先,物流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对物流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其次,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漏洞;再次,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当前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和电子商务等类型公司的战略性合作不够全面[3]。第三,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电子商务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家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此课程是新开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样就使得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外,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率比较低,此种情况使得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不平衡,两者处于矛盾状态,这一情况的在加剧了人才紧缺局势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推动网络经济更好地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措施
(一)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若是想要促使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影响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此产业的重要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此重视程度,然后促使企业能够从电子商务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电子商务带出国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新渠道。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中下层,所能开展的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并且没有技术含量,还会对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工作,而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则掌握在其它国家中,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4]。针对此种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高科技、无污染以及多功能产品的企业,只有这部分企业提高了竞争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才能提高自身地位。
(三)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在网络为主的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是否可以处于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应该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解决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安全风险等,然后应该将国内的骨干网络集中起来,以此来拓宽我国网络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例,增加网络的覆盖率,以此来促使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物人数以及购买商品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若是其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若是其影响是消极的,则应地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加快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谢康华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1):33-35.
[2]贾春阳,孙硕,吴天鸣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商,2015,(20):107-107.
关键词:国际贸易;外语;交流工具;英语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60-02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外语知识作为交流工具,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掌握外语的优势得到了新的关注。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语言之一,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是通用的商务语言。本文将分别阐述在国际贸易中外语的重要性和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贸易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国际贸易中,语言沟通极其重要。
根据亿贸网全球商人社区标题《电子商务的春天在哪里》的文章显示,在很多不成功电子商务外贸业务中,语言沟通往往是个最大的问题。试想一下,外国客户在寻找供货商的时候,在相同质量的产品,相同价格的条件下,他们会怎么选择?当然是和谁能愉快地沟通,谁会胜出。而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用该客户的语言和他进行交流为基础。因此,对中国的企业而言,要重视外语在外贸业务中的重要性。
在外贸电子商务中良好的外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跟客户面对面的沟通,要实现听得懂这个目标不难,一个受过基本外语培训的人员就可以做得到。但是在了解客户所在国家的文化,语言习惯的基础上,用专业的外语和他们沟通就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了,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和外国客户的沟通才会更加有说服力,才更容易建立信任感,进而促成生意。不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就不能生产出符合国外要求的产品。即使有了合格的产品,说明书不翻译成外文,产品也卖不到用户手中。可以说,外语知识在政府招商引资、现代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上,就像社会生活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外语是沟通的工具。我们必须加强外语学习,同时提高流利度,加强口语能力,使国际间的交流更加容易。没有沟通就没有生意。加入WTO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外语学习更是首当其冲。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完全靠打手势能谈成生意的概率有多少。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英语、日语、俄语……看你像哪国人,就试着用哪国话招呼你,北京秀水街的小贩率先走向国际化,不少说哑巴英语的在校大学生甚至说应该到秀水实习实习。秀水街、三里屯的打工妹、老板们几年下来练成了一身硬功夫,不仅可以用英文接待顾客,俄语、日语、韩语也不含糊,哪国客人的生意好做,哪国的语言就能马上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于是拥有不同文化的知识就变得非常必要,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它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而且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语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要想深入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从掌握对象国家的语言开始。在分析为什么巴黎会在申奥中落败时,有专家说这归咎于法国人的骄傲。在法国呈送的宣传资料中,只有法文的没有英文的。但法国人也开始学英语了。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任职后不久,出访美国时接受CNN专访,便是在翻译的辅助下,用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与美国荧屏大腕拉里金侃侃而谈,成为第一个用英语接受访谈的法国总统。这一事例说明了掌握对象国家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国际的合作也日益深入。外语人才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国际跨国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纷纷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招聘大量的中国雇员。同时,中国工商贸易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出口力度,在国内外建立跨国公司,雇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生、学者的交流访问,规模更庞大,形式更多样,内容更深入,出国游览和异国定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如今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园里,可以看见许许多多来自五大洲各种肤色的外国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浏览一下贸大远程和贸大远程北京中心的互联网平台,也能感受到“老外”真的来了,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是所有语言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是公认的“世界语言”(worldlanguage)。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在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联合国,英语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英语是国际会议中使用得最多的工作语言。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德国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在这个意义上,英语使地球村成为现实。在国际贸易中必须强调掌握英语的重要性。
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通用的商务语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而中国的企业也迎来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所以,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而言,掌握英语知识非常重要。它是国际贸易进行的工具,也是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人士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国际间的商贸谈判沟通,技术交流都以英文为主,当下甚至许多街头小商贩都掌握了“Howmuch”等此类简单的“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将会把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集产品、服务和投资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英语是电子商务中首选的语言。当然,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再会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就更好啦。这是一个地球村,国际化的时代,国际交流日益密切。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来自网络。伴随因特网的普及,市场环境彻底改变了。网络营销,主要使用英语。
在电子商务中,英语占统治地位,安全服务器链接的英语网页超过94%。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印度原来的国力比我们差,但是这两年在信息产业,在软件方面发展得异乎寻常的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国际交流方面基本上没有障碍。
英语是许多国家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这也确保了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作为通用的商务语言的重要地位。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兰人、还有一部分南非人、爱尔兰人等等,都以英语为母语。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共计超过10亿人。这些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等等。与外国商人做生意,必须克服语言障碍,从事外贸的人员一定要掌握外语。现在人们都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掌握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舞台拼搏竞争,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大批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而且还有许多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从事国际商务谈判和交易,作为企业间开展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外企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语言差异无疑是这些人所遇到的最大障碍,除我们熟知的生活英语、学术英语之外,商务英语是现代外资企业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三、结语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业务在跨国企业间进行,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语言就成了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彼此合作的重要桥梁。因此,学习并掌握这些国家的语言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而言尤为重要。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也是公认的国际商务语言。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地使用,是各国企业之间贸易往来的交流工具,也是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当然,我们不仅要重视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外语的学习和掌握。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国家不仅包括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包括一些讲其他语言的国家。
参考文献:
[1]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电子商务的春天在哪里[EB/OL].亿贸网全球商人社区,.
[3]王孝存.ELISE欧洲企业外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4).
[4]肖坤学.经济全球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J].广州大学学报,2001,(10).
[5]祖薇,李东颖,王贞,李燕.语言渗透背后的文化入侵[EB/OL].BBS中国教育招生在线,.
The Importance of Appl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LI Me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Bao Ga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Baotou 014010,Chin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之国际贸易专业成为我国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目前,我国七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该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宏微观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虽然实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已经逐步被引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时较少,内容设置不合理,不能及时反映国际贸易新动态等问题。而案例教学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不能了解最新的实际案例情况,所以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还是不强,对专业课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学习效果也就不太理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的原理,成为处理实际业务的外贸人才,我们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专业技能大赛就是改善这一情况的有效途径。
2专业技能大赛对本专业的有利影响
21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技能竞赛一般都设置有奖项,并颁发有相应的证书,对学生毕业时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先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省级各高校比赛的决赛中设置有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相应的有安徽省教育厅盖章的证书,这对参与者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进而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更认真主动地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22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是一项涉外经济活动,就业涉及众多经济部门,因此具有线长、面广、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从事这类工作也就需要学生掌握对外谈判、国际结算方式、国际贸易术语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联系密切,通过比赛,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例如安徽省首届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初赛是校园选拔赛,主要通过校园商品交易会和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还需熟悉进出口采用哪种贸易术语对己方比较有利;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哪种更为安全可行等专业的理论知识。
23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国际贸易需要和银行、外经贸部门、海关、商检部门、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诸多部门和企业打交道,尤其对外谈判的时候还涉及法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因此,从事这类工作还需要学生具有团体合作意识。专业技能大赛一般通过团体赛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默契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例如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规定参赛小组一组7~10人,参加省级决赛前要提交一份国际贸易参展商业策划书,决赛时是15分钟的产品会,这些都需要每个小组成员贡献出一分力量,相互之间还要衔接流畅,否则就会给整个小组表现带来不利影响。
24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高校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育人功能远远低于社会和学生所要求的水平。据调查,在高等学校,除了上课外,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而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台似乎成了阻碍师生交流的鸿沟,师生关系薄弱。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则主要是课堂上,课下沟通机会少。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不仅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还能加强不同高校之间师生相互交流学习,从而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25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大赛往往会得到一些优秀企业的重视,如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的评委除了一部分是国贸专业的优秀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外贸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这个比赛让更多人了解本企业,也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储备人才。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精彩的表现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去实习或工作。尤其对于位于非一线城市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3改善专业技能大赛的建议
31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当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广泛趋同,与国际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特点差距较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企业和机构人员培训等实践教学的形式。因此,专业技能竞赛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对外贸型人才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竞赛内容。
32扩大竞赛规模、种类
就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来说,目前还只是省级比赛,类似有意义的比赛应进一步扩大比赛规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省级之间的比赛,能加强省级之间高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此外,比赛种类可以多样化,与国贸专业课程紧密相连,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各科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33竞赛内容多样化
优秀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掌握外?Q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高的素养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因为外贸工作需要和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国家公民的形象,所以竞赛内容除了与专业课联系密切外,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例如可以在比赛最后环节设置一个5分钟左右的提问环节,评委可以提出相应问题,由学生灵活应答。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也能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而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3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在专业技能比赛中,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团队小组的整体水平,指导老师只有掌握了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可以请企业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给指导老师做集中培训或者组织指导老师到企业中去学习来实现。
35注重学生的年级性
低年级的大学生一般是学习基础知识的环节,接触专业课还较少,对国际贸易专业也不是很了解,而高年级的大学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环节,更希望能到外贸单位去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接轨,所以专业技能大赛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开举办。针对低年级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锻炼,例如对英语的掌握程度,通过比赛给学生提供到外贸企业参观的机会。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应偏重专业知识的锻炼,例如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通过比赛给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国际贸易;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94-02
1 文化营销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先行要素
开拓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营销要素基本上是一至的,无论是依据4P′S或6P′S,还是依据4C′S或4R′S原理来进行。但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单靠产品、价格等作为手段打开国际市场的策略越来越显得难行,深入地分析总结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文化”是最基本的营销要素,进军国际市场,需要文化先行。具体可以通过国外企业成功开拓我国市场和我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得到证实。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国家与日本都看中了中国的家电市场,但欧美国家由于缺乏对中国的认识,迟迟不敢进入,而日本家电企业则通过赞助《排球女将》、《血疑》等多部电视连续剧营造新的文化氛围,促使了我国消费者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优秀文化的认同,同时把National、Sonny、Yamaha等品牌形象带进了中国,并在产品逐步引入我国市场中注重较高的产品品质,使消费者形成了“日本制造,精良品质”的观念,从而轻易地打开了我国的市场大门。
韩国商品近两三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可谓是随处可见,也是与韩国的文化大肆进入中国关系密切。“韩货”热销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先通过韩剧将韩国文化内涵传入中国,以《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为代表的多部优秀电视剧,形成了巨大的“韩流”,“韩流”威力带动了“韩货”的热销,包括现代轿车、三星电子产品、韩国美容产品、韩式生发产品等等,并通过电子产品扩散到饮食、美容、生发、医疗等多个产业行业。韩国近期相关统计表明,三星、LG、易生・印帝安(NANDAMO)生发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40%左右。07年韩国2月份出口增长17.4%,重新恢复到两位数增长,其中对我国的出口增长31.6%,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韩国美容业,尤其是韩式生发品牌产品。
再如,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全球第四大市场,并成为其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在过去五年里,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翻番,平均每年增长17%左右,这与可口可乐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和“美国制造”关系密切。还有就是P&G所生产的系列产品独占我国洗发美发护发用品市场的熬头,这与该公司80年代开始就将护发的文化观念引入给我国的消费者,“P&G 世界一流产品”深入人心,我国的消费者深为喜爱直接相关。
我国也有许多企业成功地开拓了国外市场。如海尔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投资设厂的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本土化的战略和策略成功占领美国市场的一定份额。综合这些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都是先从文化上渗透融入目标市场当地,然后再将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目标市场。
相反,文化的不相融使得国际贸易寸步难行。我国的玩具商品由于理念落后、品牌缺乏,国产玩具根本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我国玩具产业研究小组于07年1月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显示,虽然全球75%的玩具在我国生产,但与国内玩具消费急剧增加的市场背景相比,由于缺乏品牌支持,国内大多玩具厂商是以为跨国公司巨头们“打工”为“生”,很多玩具都以贴牌加工生产的方式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前景令人堪忧。可口可乐公司开拓印度市场遇到的阻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印度市场一直是可口可乐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可口可乐公司在印度30年的时间里却得不到认同,发生的事件是连连不断。如在1977年曾遭印度政府驱逐出境的“礼遇”,可口可乐公司不甘心退出印度市场,16年后,1993年10月才重新登陆印度;2003年印度的“科学与环境中心”首次公开调查宣称,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两大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含量超标;同年,印度卫生部门警告该国民众,可口可乐含有污染成份,切忌饮用;同年12月26日,印度当地法官判可口可乐败诉,原因是在当地滥加采用地下水,甚至还发生了当地农村妇女在企业大门口抗议;2004年2月17日当地妇女组织以保护国家利益之名向跨国公司诉讼,当地政府函令可口可乐厂关闭;2006年,印度再爆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有毒”事件,印度最高法院下令要求百事和可口可乐公司公布它们秘方。诸多的摩擦,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人难以从精神文化上接受可口可乐。当年大英帝国以贸易为名,逐步吞食印度半岛各个国家的和领土,最终殖民统治了整个印度。东印度公司是印度人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印度人对外国投资特别敏感和敌视。而印度国内的政策,对外资也是诸多阻拦和刁难。当然,这里也存在可口可乐公司方面的问题,就是没有放下架子,没学会充分尊重当地文化。
诸如此类的实例有很多。从理论上来分析,商品是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消费者,商品都是用于满足生活消费。消费者对商品满足消费上的要求包含了实体效用上的满足和消费心理上的满足。而商品本身就应该是“商品实体”和“商品文化”的结合,才能够满足消费者两方面的需要。由此可以很容易地引出对“商品文化”的认识。商品文化是生产经营者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意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精神方面的总和。可见,“商品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商品作为商业活动的载体,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在商品设计、生产、流通上的文化属性可以成为商品的延伸,本身就是“完整商品”的一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商品文化”的形成包括在围绕商品活动的所有过程,是可以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上述“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美国制造”的观念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说明。正是这些观念充实了“商品文化”的内涵和自身商品文化的丰富,使他们的产品能所向披靡。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精神需求上的商品的满足。结合上文提到的这些国外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包括诸多未提及的国外产品,都是紧紧抓住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把“商品文化”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先行营销要素,满足国内消费的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相反,“商品文化”没能首先满足消费的心理需求,商品无法被接受,也就难以在市场上行销。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作用和力量被世人共识。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文化可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成为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与商品结合能创造商品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商品文化”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要素,文化营销要素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要素,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必须文化先行。
2 国际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1)提高对商品文化营销力的认识。进入21世纪后,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文化生产力事实上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成为现代营销的资本。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进一步令人关注。文化营销,是指以消费者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文化创造和文化渗透为手段的一种营销方式,也就是利用文化要素开拓市场、促进商品销售的方法和手段。营销文化,则是指营销活动中注重文化的要求。两者都是可以为提高商品文化营销力服务的,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都必须加以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商品文化”的形成包括了围绕商品活动的所有过程,应加以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2)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由此,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3)发挥文化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文化在流通领域也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力。包括商品储存运输、包装、渠道等等方面。特别是包装文化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非常重要。包装具有文化价值,能在提升商品价值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4)深入研究国际贸易中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每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信仰和消费习惯。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直接决定了消费的行为。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适应才能顺利地开拓市场。
(5)积极开展跨文化营销。
跨文化营销是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融入到该国的文化中,促进自己国家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的营销活动。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1、加工贸易额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
2001―2004年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在总贸易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大于一般贸易出口,并且差额趋于扩大;而进口金额却低于一般贸易进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直到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额,达53.1%。此后进料加工一直是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从表1中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到2004年,已是来料加工贸易总额的3.5倍。
2、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性质为外商投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2003年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实际使用外资535.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华投资设厂,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节节攀升。2003年我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达322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79.6%。另外,我国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内资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也主要是由外资经营管理的。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约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0%左右。
3、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沿海开放城市。2002年仅广东省就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2.5%;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达371.5亿美元,增速高达48.3%。上海、山东、福建3个省市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也都在100亿美元以上;而西部10省、市加工贸易合计仅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在2004年我国地方累积进出口贸易方式进出口额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六省、市加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近86.4%;而加工贸易总额位于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加工贸易的这种地区分布特征,是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反映。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4、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
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从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4.6亿美元,增长44.8%,占全国总出口的51.9%,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21.6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45.4%,对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贡献率75.4%,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4.8%,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70.3%o。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加大,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档次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态势。
5、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并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1996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一枝独秀,成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参见图1)。这一现象与我国高技术企业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技术企业中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最主要发展动力,并且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参见图2)。2002年和2003年,我国部分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677.07亿美元和1103.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9.5%和89.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556.58亿美元和942.7%,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中分别为82.2%和85.5%。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源泉。
2004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参见图3)。进口、出口分别突破千亿美元,在全部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77.6%和87.3%。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均在20%左右。与上年相比,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都很快,超过40%。尤其是私营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67.6%,分别高于外商独资、合资企业10个和23个百分点,在各类企业中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阶段特征
1、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比重趋于稳定,逐渐达到增长的拐点
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与转移的起点,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等,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和机电产业,扩大出口。经过20多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国内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并逐渐取代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贸易方式逐步向一般贸易转变。因此,这一类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并最终为我国本土企业一般贸易所取代。
2、在区域分布格局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阶段与程度明显失衡,将遏制我国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并且,当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仍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学者把原因归结为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使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比重持续增长,是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机遇
加工贸易发展与吸引外商投资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据贾曼丽(2003)对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般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及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三者之间进行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向着加工贸易方向转变,加工贸易比重大幅度上升与一般贸易比重的下
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资企业的投资转向加工贸易造成的。外资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并且外商投资企业的国别来源和性质进一步高级化。这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塑造阶段,外资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处于主导地位,其作用不可低估。但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现阶段外资高技术企业在我国从事高技术产品加工组装业务为主,离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还有差距。如何利用外资高技术企业加工贸易升级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塑造,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理论上说应该不断的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一,加工贸易结构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为主。我国加工贸易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多为低技术生产环节,这些环节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较低,而且世界上存在较多同类型加工经济国家,使国际市场上该类产品处于供给过量状态,价格不断下跌,产品附加值也不断下降。其二,外资支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加工贸易增值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外资控制加工贸易的“两头”,因此,其通过限制性商业惯例、转移定价等方式,控制了生产过程,人为降低增值率。根据近些年的加工贸易统计数据,我国无论是加工贸易比重,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表现出强化的趋势,因此,对我国加工贸易如不加引导,整个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仍可能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果加工贸易中间投资品由东道国提供,且其最终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那么它对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要求也必然相应提高,这就会带动东道国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生所谓的技术“溢出效应”。这些技术改造在大范围内进行时,产业结构随之改善。然而,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不仅技术含量低,中间投入品主要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替代,而且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大,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另外,由于加工贸易实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战略,大量进口相关的原料,影响了我国国产的相关原材料生产的发展。
(三)加工贸易的“出口导向”性使国内产业易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并且不利于国内产业向非价格竞争战略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起步,虽然目前产品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产品结构中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过大,服装、纺织、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加工贸易的主导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标准化,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小,出口增长乏力。同时,来自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压力,使我国这类加工贸易发展空间狭小。虽然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但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中间投入产品等均未能实现国内生产替代。因此,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出口导向性,造成我国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对世界经济变化的高度敏感和对外部需求的高度依赖,加深了这些产业的不稳定性。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接近75%①,这么高的外贸依存度与我国传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磨擦的重要原因。按照原产地规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加工贸易中大量的进口部件被计人到我国出口额,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磨擦。近来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案件越来越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基于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区域上分布的不均衡,沿海地区开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另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也制约传统产业发展。随着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发达国家积极将新技术广泛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产业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五)加工贸易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某种背离,影响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而出口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原因之一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我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为我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主要依靠的是以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从制造业各个部门的产值规模来看,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集中在服装、电子通讯设备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实际上提高了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比重。原因之二是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我国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主要是低效的国有企业,属于一般贸易。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较慢,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由此可见,两种政策的偏差导致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关联脱节,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大大降低了我国产业升级潜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与对策
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涵义:首先,应把引进来(完善投资环境和提升配套能力,引进大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业务)、扎下根(允许加工贸易企业有一定的内销比率,使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市场形成密不可分的经济联系)、本地化(鼓励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造产业、产品、工序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良性机制(如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联合开发、尊重产权)。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贸易制造为主逐步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
信息咨询等方向转型升级。这实质上是沿着价值链逐步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由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升级。最后,加工贸易的未来转型升级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抵制对经济、社会和自然有长期负面影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性活动。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以及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利用发展加工贸易所积累的人才、技术、市场、管理以及资金等“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培植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和配套合作,加强产业集聚,提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对跨国投资综合吸引力;随之,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任务:(1)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基础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2)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延伸,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产业和仓储、物流业;(3)加工贸易的适度重型化,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精细石化产业;(4)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平衡沿海和内陆间的加工贸易转移,为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业聚集平台;(5)加工贸易的组织方式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从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商(ODM)、原创品牌制造商(OBM)方式升级;(6)加工贸易服务支持体系优化,探索促进加工贸易优化升级支持性政策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包括技术研发在内的服务能力。当然,我们要承认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上不平衡的事实。在区域布局上,把握梯度推进,循序渐进原则,解决就业与加工贸易升级的矛盾。鼓励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传统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或是向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保持沿海地区在信息、服务的经验和优势,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一)实施加工贸易“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
1、关于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中间品采购率低是加工贸易本地化率低的表现,其最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税收政策的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品关税政策和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这是我国加工贸易中间品本地化率低的根本原因。
(1)改变我国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将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到中间投入品,对来料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同样实行退税。提高来料加工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引导加工贸易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促进我国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出口,推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以出顶进”的政策,对来料加工使用国产料件的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进料深加工结转所用的国产料件实行“免、抵、退”政策。现阶段,这一措施不可能全面实施,但可以选择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加工贸易企业分类中资信较高的企业试行。如有关部门可对资信好的A类加工贸易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定货合同采取免审,而对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定货合同及国内企业供货采取严格地审查、登记和监管,也可配合现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对加工贸易进口国产料件进行监管。这样可以鼓励国内产业为这些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做配套生产,这种溢出效应影响更深远、范围更广。
(2)对我国中间品产业企业的自身改造,提高国产中间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国内中间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如果使用国内中间品,可能会造成整个产品出现不配套,或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大型跨国公司开展加工贸易时,选择进口中间产品,而不愿从我国采购中间产品。一方面,国家应发挥在标准方面信息优势,收集国外跨国公司生产过程中产品工序、规格等方面的标准,引导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向着国际标准的角度转变,建立加工贸易需求料件信息库,给予本国料件生产企业以信贷支持。利用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促进中间产品生产者对现有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如对技改所需要的设备、资本品可以允许加速折旧、以及允许预提R&D准备金等鼓励措施。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中间品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我国现行外资政策更多鼓励外资进入下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外资政策应适当调整。制定更为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引导外资进入上游产业,将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生产环节设在我国,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我国配套企业的进入,通过学习模仿逐步提高我国中间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
2、延长产品生产加工链条,促进深加工结转
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的提高,依赖于加工链在我国境内的延伸,而深加工结转是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主要方式。目前,深加工结转主要是手册对手册的结转,即办理转关深加工的转出企业,凭借外经贸部门的批准文件、《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所在地海关部门提出申请;转入企业凭借《申请表》、《登记手册》、购销协议等向转入地海关办理审批手续。这种手册对手册的结转方式比较适合产品单一、购销渠道简单的加工贸易情况。但不适用于所需零部件结转种类繁多,购销渠道复杂的加工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同时与多家企业保持料件结转关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关区,那么这些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价格、数量、供货期限等都必须协调一致,其中一本转出企业手册上的产品内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手册的执行,造成转入企业的一本手册难以对接转出企业多本手册的矛盾。并且,转关查询核实需耗时1至2个星期,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一些外资企业对转关产品,不得不采取先出口香港后进口的做法,徒增经营成本。此外,国家对加工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管理,对某些敏感商品实行“不允许转厂”政策,并且对企业“转厂”所需购汇、付汇、退税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客观上为顺利“转厂”设置了障碍,降低了结转效率,不利于产品增值率的提高。因此,我国应加紧制定并实施简便易行的结转深加工管理操作办法,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便利化程度,通过电脑联网查询等方式及时调配加工贸易中的半成品,以提高加工深度,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适当放松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政策,调整前提是规范良好的深加工结转秩序,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信用水平,并以此作为约束违规行为的重要依据,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从而增加加工深度和延长在我国的增值环节。
(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包含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
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二是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包括向上游产业链推进,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在中游产业链精选,从事高价值低物耗产品制造;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促进国际物流配送的服务企业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结合。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引导发达国家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引入我国。
1、实现加工贸易的地区间转移和协调发展
对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理解,应当建立在我国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基础上,应当在加工贸易政策促进上体现出对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差别对待。
(1)利用加工贸易,加强地区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转型升级,但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政策的引导,实行政策倾斜,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和条件,以后发优势积极吸引投资,拓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空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发、缩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并为西部地区的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开辟新的途径。
(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经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阶段,沿海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对最终产品已经具有进口替代能力,应引导其加工贸易方式的转变。
2、灵活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及创新海关监管模式
(1)对应上述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选择应采取灵活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实现我国加工贸易在不同区域上的功能转型。在中西部地区,实行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增量“封闭式”管理为主,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外商加工贸易企业投资;而在沿海地区,我们以“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并重,并逐步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发挥一批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保税工厂、保税集团的“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国内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
(2)灵活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要求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
第一,借助中西部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的锲机,使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逐步取消区外加工的优惠政策,吸引区外企业自动移入区内。在出口加工区内,把以合同为监管单元改为以生产企业为监管单元,实现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封闭管理区域的监管。第二,在沿海地区,根据当地企业经济实力与基础,大力推动海关与加工贸易企业和仓储企业联网管理,实行“备料管理,分段备案,自动结转,滚动核销,联网核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进出动进行一体化监管,简化备案、报关、核销手续,加快通关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以虚拟合同为主的监管模式下,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运营要求的矛盾。第三,推广对企业生产周期量和进出口总量施行总体控制的“大手册”监管模式。为解决企业手册办理周期长影响出货、单耗难以事先确定,造成合同变更频繁以及手册之间串料和串手册进出口货物的弊病,“大手册”管理在企业提供经海关认可的担保或双方签订责任协议书的基础上,改革以合同为单元进行审批、备案和核销的管理,实行以企业为单元、按时间段对进出口总量进行备案和核销的管理。第四,健全税收保障机制。保证金台账制度是目前最重要的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措施。目前,对A类企业和非限制类商品而言,空转的台账形同虚设;对B类企业只收取相当于税款50%的保证金;对C类企业虽然征收相当于全额税款的保证金,但这类企业为数极少。因此,从实际运作上看,银行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工贸易税收风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对流于形式且增加加工贸易企业手续负担的“空转”做法取消,对实行“实转”的企业和限制类行业制定细化标准,科学分类;二是健全动态管理的加工贸易企业档案数据库、单耗库、风险分析监控系统等,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分析平台,完善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度,海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信誉等级高的加工贸易企业收取较低的税款保证金,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征收较高直至全额税款保证金,增加守法收益,加大违法成本,真正体现出守法便利的原则。
3、搭建加工贸易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增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OEM向ODM和OBM的转变。深圳加工贸易就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转型升级,以深圳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外方以技术和国际市场包销人股,占34%的股权,从事硬盘磁头高技术产品开发生产,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外方负责提供和开发磁头的国际先进技术,并承担全部外销的事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发科技公司的中方人员逐步渗透到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领域,在国际技术市场和销售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进而着手成立自己的产品研发部门。目前,在磁头技术开发领域已完全不受外方控制,雇用一批国外高技术人才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产品开通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一案例说明,利用加工贸易作为进入高技术行业生产起点,使用外方提供的技术、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加快自身技术和研究开发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占领国际市场,最终完成向一般贸易过渡①。
4、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有效结合加工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对于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服务行业延伸给予大力支持。我国国内仓储费用相对较低,许多国外采购商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将产品运到保税仓库即可,然后按需要进行运输。但我国政策规定,只有离境出口的产品才能申请出口退税,这造成以保税区仓库交货的加工贸易企业无法享受到出口退税,从而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价值链向仓储、运输等国内相关产业环节的延伸。因此,应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提供海外销售网络和渠道的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应将国内企业运送到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具备申请出口退税的资格,予以办理出口退税。在保税区实行鼓励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的政策,按与保税区外其他企业同等条件,授予保税区内企业外贸经营权。
拓展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领域,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总部转变的服务支持系统。考虑允许加工贸易企业为其境内外公司提供采购、销售、物流、信息、决策咨询、研究开发等经营,其赢利给予减免税政策,在人员出入境及资金流通自由化方面给予支持;制定扶持性政策,使地区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经主管部门认定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享受高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全部进入成本,抵扣当年度应纳税的所得税等。
5、灵活运用原产地规则,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拓空间
1.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生产网络遭到冲击,贸易融资形势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这一切都实质性地削弱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敏感,对外依赖程度的较高,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地方贸易保护政策也愈演愈烈:今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38起,同比上升26.7%,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2.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高级化知识经济贸易结构发展方兴未艾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贸易,全球知识服务型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其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知识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知识经济贸易必然对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型经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型经济的灵魂。
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知识型经济贸易中,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是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金融危机下需要走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发展路线来保增长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知识型的经济贸易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大大减少了一些沟通和交流的阻碍环节。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金融危机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通过网络进行的知识型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给金融危机下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如何通过知识经济型贸易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型经济贸易是建立在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整体份工业水平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步骤有站绿的发展知识型经济贸易,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奠定基础,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的局势。
2.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通过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性经济贸易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下途径大力发展网络贸易:
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
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
1.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霾下,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生产网络遭到冲击,贸易融资形势恶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这一切都实质性地削弱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
。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敏感,对外依赖程度的较高,目前的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地方贸易保护政策也愈演愈烈:今年1-4
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38起,同比上升26.7%,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2.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高级化知识经济贸易结构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贸易,全球知识服务型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其规
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2.1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知识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
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
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知识经济贸易必然对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全球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更具有时代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且极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型经
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创意等软件产品成为重要的产品形式,知识消费成为社会的主导消费;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创新是知识型经济的灵魂。
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影响。知识型经济贸易中,无形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是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直接资源,金融危机下需要走出一种新型的贸易发
展路线来保增长因此,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将不断发展,日趋专业化、规模化,进而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最终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知识型的经济贸易时代,国际贸易方式将从传统方式逐步向网络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贸易方式转变,大大减少了一些沟通和交流的阻碍环节。网络贸易是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
交接,以及货款交付等,大都通过全球电信网络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
磋商、签约、货款交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通过网络进行的知识型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给金融危机下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如何通过知识经济型贸易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知识型经济贸易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必须全面认识这种压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知识资本在外贸中的作用,争取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促进国民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知识型经济贸易是建立在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上,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当前应该从实际出发,提高整体份工业水平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步骤有站绿的发展知识型经济贸易,为国
的外贸发展奠定基础,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的局势。
2.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我国产品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才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及其附加值,推进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进一步
优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产品,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3.通过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在知识性经济贸易时代,网络贸易将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一下途径大力发展网络贸易:
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网络贸易的发展。是加快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是政府
和相关企业加紧制定有关电子商务安全保障规范性法律条文,提高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法律地位,规范并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欧债危机发生的时期,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期。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2008年,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世界各经济实体遭受严重打击。几年后欧债危机爆发。当前,随着各国政府对于经济的积极干预,尤其是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经济发展企稳回暖,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都逐渐复苏,经济危机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已基本过去,由此进入相对平衡的欧债危机后期。但另一方面,在欧债危机后期新形势下,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或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更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国际贸易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对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作全面深入的分析,掌握其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问题及新趋势,对于作为贸易大国的我国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欧债危机后期的国际贸易活动正在逐步增多。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所进行的包括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在内的国际转移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从本质上来讲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从另一层面上深刻表明了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的状态。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国际贸易涉及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风俗、语言、海关、运输、商检、货币制度等众多因素,复杂程度较高。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进入欧债危机后期,从整体上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相较于以往不同的几个特点: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恢复并实现更好的发展。欧债危机之前的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萎缩,世界货物贸易量下降,甚至于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1]。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危机过后必将走出低谷,实现复苏和进一步的繁荣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不例外。2010年以来,各国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国际贸易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恢复性发展已不断出现并逐渐转好。因此,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来看,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在实现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得到全面快速发展,步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虽然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持续不断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真正复苏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各种积极和消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同时存在,国际市场的风险将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国际贸易的发展将面临着比以往都更加复杂的环境。首先,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较为薄弱,复苏进程仍存在许多风险性因素,尤其是较高失业率、经济体财政赤字率、产能过剩等,都仍将大大制约着消费和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发展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持,动力严重不足[2]。二是,面对欧债危机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更倾向于采取较为保障的贸易政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保护主义加剧,手段越趋隐蔽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三是,当前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际贸易领域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和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欧债危机后期各国都将更加致力于扩大和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将激烈。另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化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性因素,对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对于国际贸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总量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20世纪90年代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提升自身整体贸易地位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活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要超过其他经济主体。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为世界经济的恢复注入全新的力量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在国际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来看,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其次,欧债危机后期随着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国际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另外,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将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比重将有所上升和提高,国际贸易结构趋向高级化。
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方式进一步转变。欧债危机后期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网络贸易方式所具有优势,如降低交易成本、高效、不受时间、空间、自然条件等的限制和影响、互动性强等,使得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应用和推广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内的革命,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更影响到贸易实质内容及发展观念的变化等。尤其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后,网络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缩减的情况下呈逆势上扬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在传统贸易方式受到挑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能否在新兴的电子商务领域分得一杯羹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各主要贸易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网络贸易方式将继续保持强势的发展势头,在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其优越性。
欧债危机后期跨国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欧债危机后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危机过后,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行为的变化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将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贸易结构等,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二.欧债危机后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危机后首先复苏的经济体,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国内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但另一方面同,作为主要贸易大国,面临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分析来看,未来国际贸易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辩证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前提下,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应抓住机遇,树立全球化战略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准备工作,深入推进和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进一步和全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环境[4]。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欧债危机后期国际贸易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质量和水平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无论如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只有积极地去适应新形势下对各国经济运行提出的新要求,才有可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继续坚持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格局,准备定位,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程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和合作。其中,为更好地参与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竞争,要进一步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将WTO基本原则、规则等给予积极贯彻与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和氛围。二是,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大国之间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尤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合作实现经贸关系往更深层次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决反对和积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作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尤其是一些别有目的的国家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欧债危机后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越演越烈的趋势,我国政府要郑重申明我国的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多方协调机制,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工作水平。尤其是要全面深入分析国际经济运行准则和WTO组织规则,依法利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程度地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质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在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欧债危机后期我国要把握契机,调整和优化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为优化我国进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具体来讲,通过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引导,加大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5]。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模式等,实现引进、消化、吸引和创新的有机协调和结合,不断地增强并最终形成我国独特的优势。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促进网络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在国际贸易中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欧债危机后期要转变观念,提升对于国际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多管其下,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积极推动,为我国国际贸易网络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善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规范化运作。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一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一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关键词:知识经济 国际贸易 影响对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特征的逐渐显现,全球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水平。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创新外贸体制和对外贸易战略,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速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机构升级,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快速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六个方面应对知识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即加大科技投人,实行科技兴贸;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要素;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以期对有关方面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知识经济的自涵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调整的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际组织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新概念。如今,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知识经济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所在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贸易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上。知识经济已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种新特点与发展趋势无不与知识经济的特征有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纵观我国2005年以来的贸易额不难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是继美国、德国后的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要真正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还需要很大段路要走。产品附加值低、抵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无不显露出我国国际贸易缺乏竞争力的弊端。
贸易摩擦升级成为过去几年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我国在过去几年里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贸的各项约定条款,按约定逐步开放各行业。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贸易摩擦不但没有减低或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或升级的态势。贸易结构单一化,主要出口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技术含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诉讼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的最主要形式。同样,对于我国出口那些附加值高的电器类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无法从中获得预期的高收益,这又从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弱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又成为知识时代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息息相关。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始建立并实行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当前,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屡见报端。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强化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及学术研究,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除此之外。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提升。
国际贸易应对知识经济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以促进国际贸易、国内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实际,认清我国国际贸易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发展本国的国际贸易,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加大科技投入,实行科技兴贸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同时,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目前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科技投资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投八的长效机制,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力,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树立广大科技工作的创新意识,建立发掘、培养、保护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推动科研院校进入企业或实行企业合作经营。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我国外贸能否制胜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树立起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高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适应网络贸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网络贸易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电子商务及网络贸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网络贸易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是未来几年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同时也应加强对网络贸易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网络贸易的转型。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大投资,改善电信及网络设施等硬件环境,加速信息产业的建设力度,有序引导“产、学、研”向进出口企业的倾斜,促使基于网络贸易的信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次,应加快我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络的建设步伐及适应为网络时代的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信息技术与国际间的企业贸易接轨。最后,还应制定适合未来网络时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促使网络贸易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三)发展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的
人力资本要素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于国家的未来繁荣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应认识到加快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能否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及维护国际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发展服务贸易的同时,也应注重拓展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这要求我们应从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入手。从本质上来说,决定国服务贸易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现代服务业属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不仅能够吸纳大量闲散的剩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使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人力资本和服务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我们只有抓住服务业国际化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造必要的环境来推进人力基础设施的完善。
(四)营造环境,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跨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际地位偏低。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企业的重组和优化,培育和组建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进而实现分享国际分工利益,带动和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并且随着国际市场分工与协作趋势的加剧,国际竞争也主要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因而,一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实际主要体现在该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的强弱上。通过营造环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节能型跨国公司经营,组建中国式的跨国公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及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通过营造环境,鼓励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直至成立跨国公司,也可通过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开展资源开发、即时经济合作及贸易加工等跨国经营。
(五)加快贸易法律建设,协调国际经贸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将日益激烈,由此而来的纠纷与矛盾也将随之增多。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和法规,但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有些法律和法规也越来越凸显出落后、缺乏时效性、可操作性差甚至欠缺等弊端。加快外贸法律的建设速度,加大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立法,强化现有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应是当前当务之急。这些措施将会为我国对外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对外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当然,在解决与纠纷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如经济参与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参与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进而促进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
(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
科技是知识的内化。高素质人力资本是贸易发展的重要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求得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根据资料显示,知识的扩展速度和影响领域已明显影响到国际贸易的速度和成败。发展中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及资金投入力度方面都不如发达国家,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教育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深思熟虑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交易对象趋于高技术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无限机遇,我国必须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贸易法律建设与国际经贸关系协调力度,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贸易,推行网络贸易,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对外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南天文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J]商业经济,2009(1)
2.粟珍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崔士民知识经济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新变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服务贸易已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工具。服务贸易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
1、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4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3、服务贸易立法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有较大改观,现已颁布了一批涉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海商法》、《保险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广告法》、《建筑法》和《律师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构建真正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如旅游、电信等领域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仍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符合国际运作惯例,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围内,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力密集型转变过程。产业性质决定贸易性质,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在扩大。而作为决定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状况,目前在我国并不理想。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更是缺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
二、解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会议、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充分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GATS的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3、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我国服务贸易立法近年来虽大有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有些重要的服务部门没有部门立法,有些法律条文措辞模糊、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GAI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尽快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规章,建立不同层次、内容齐备且相互协调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首先,成员范围远未符合启动动机。尽管美国早在宣布参与TPP时就明确表示,美国需要改变在亚太经济中参与度日益下滑的趋势。亚太地区有175个优惠贸易安排,还有20个即将完成,有50多个还在商谈;而美国只有14个FTA,其中位于亚太的只有9个。美国产品95%的消费者位于美国境外,通过拓展亚太市场能够为美国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赢得发展空间。然而,现有的TPP谈判国并未按照与美国贸易重要性或潜力重要性择优选取,谈判方的国别范围与美国最初所称严重不符,已经引起美国民众的质疑。更为明显的是,在亚太地区41亿的总人口中,中印两国合计占到50%以上,但TPP谈判却并未将两国纳入进来,因而即便谈判顺利完成也难以满足美国的初始目标。
其次,流程创新拖延谈判整体进度。美国政府在谈判初期就获得了国会的支持,流程前置虽然减少了谈判完成后再去游说国会的麻烦,却把更多的压力转移至谈判阶段。由于参议员为各州代表,众议员为按照人口分布的代表,各州优势产业和需求差异悬殊,且议员还受其所属党派的影响,谈判中利益点的把握相当困难,国会的不同意见必然在谈判中起到更多影响。早在启动谈判前,美国贸易代表就把处理TPP与已有FTA的关系、如何使得越南等国满足TPP目标的高标准,以及如何处理无保留的开放与现实美国国内产业保护间的关系等三大挑战向国会进行报告。另一新的特点在于,美国在TPP谈判中增加了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听取意见,表现更为亲民,不过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随机性和分散性对于谈判整体进程会造成更多拖累。
第三,动机互异影响谈判成果质量。美国认为,TPP的形成将有助于增加产品出口,但在零和博弈中,作为国际贸易的买方,表现可能就难有那么积极了。谈判参与方的产业竞争优势和兴趣点各异。例如,新加坡和新西兰的服务业相对发达,文莱、智利、秘鲁的资源产业占比较大,越南、新西兰、马来西亚注重农产品的出口,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则相对较为全面。各国希望通过TPP的签署获得经济的增长,除全面取消关税外,还涉及在安全标准、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绿色增长和劳工保护等诸多领域的协调,需要各国对现有的国内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进行全面的整理和修订。即便这些谈判方的政府愿意推进,也势必遭到受影响的国内企业、行业组织等相关利益团体的强烈反对。
【关键词】CAFTA;互补性;竞争性
一、CAFTA建设对双边总体贸易的影响
CAFTA建设启动以来,双方贸易规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贸易区建成后,双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05至2010年间,双边贸易额从1304亿美元增长到2929亿美元,年均增长18.6%。2005年至2007年增长迅速,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有增长但增速下滑,到CAFTA建成后,由于关税的大幅降低,双边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约40%,见表1。
中国与东盟双边在不断加大对彼此市场的产品需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双边的产品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在CAFTA建设进程中,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0至2004年间,逆差逐年扩大,尽管随后5年中贸易逆差范围逐渐缩小,但中国在双边贸易中仍是处于劣势状态。虽然在2009年中国对东盟逆差最小缩减为4.17亿美元,但此后又拉大了差额。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大多属于发展中,而且产业和贸易结构相似,双方在同质产品上便出现了较强的竞争性,可能是出现逆差的主因。
二、CAFTA建成对中国―东盟互补性贸易的影响
2005―2011年,中国对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重心都集中在5至8类工业制成品,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又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中,中国的进口比重远高于出口。由此可见,在食品、原料、燃料、动植物油等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方面,中国的竞争性比较弱,而这些又都是东盟国家的优势产品,中国多数通过从东盟进口来满足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因此,东盟在初级产品行业对我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见表2)
中国出口与东盟进口之间的互补性弱主要是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所造成,而东盟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互补性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盟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在农业和原材料的自然禀赋优势恰好与中国在这两个行业上的劣势相吻合。
三、CAFTA建成对中国―东盟的竞争性贸易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以同类出口产品在本国出口中的比重来显示该产品在本国出口中的重要性,只有数值较大的才是可能产生竞争的产品。从表3中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竞争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5、6、8类)产业。2010―2011年,中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进、出口额比例都较大。而对中国出口机械、电子、计算机、运输设备所占比重较大的分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这也反映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与东盟第一梯度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
而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的水稻、小麦会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原奶乳制品、大米、热带水果等会受到东盟国家较大冲击。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在化工、橡胶及塑料制品、石油煤炭方面产生贸易重叠,从而形成水平型竞争。
四、促进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自然禀赋差异、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以及当前各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可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在长期内存在,这就需要双方在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分工有效配置各自资源,在发展产业间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合作,进一步推进产品内分工贸易合作。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后天培育的竞争优势开展产业内贸易合作,形成完整的生产制造的国际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唐文琳,范祚军.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5(07):44―47.
[2]周曙东,崔奇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0(0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