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创新作用范文

知识创新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创新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创新作用

第1篇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按照这一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的创新)与组织管理的创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企业创新实质已衍生为企业的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通常表现为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形态,它们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们又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综合体。

一、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它主要通过观念创新和行为规范创新来体现。

1.观念创新。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新应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执着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文化,确立知识是创造价值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创新观念。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在各国的高科技园区,数以百计的创新企业拥聚在一起,程序设计师及企业家们时时刻刻密切注意着他们的电脑屏幕,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则以惊人的速度源源不断运往市场。他们的利润很大,收入不薄,靠的是什么?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庞大的设备,靠的就是头脑,就是知识,就是观念,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在这里,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观念转化为效益。

2.行为规范创新。行为规范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社会和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组织和个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陶醉、参与和支持上。开拓精神、企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等几乎都是创新的同义词,也正是文化创新的行为特征。亨利・福特为了让每个美国人都买得起汽车而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思想,并发明了现代流水线,由此开创了当代世界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比尔・盖茨为了不放弃个人电脑发展的机会,能够专心致志办好微软公司而毅然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由此诞生了今天对整个信息技术发展都具有影响的微软公司……这样的创新精神在欧美企业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行为规范的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态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包括实现了技术上新的产品和工艺以及技术上重大改进的产品和工艺。产品创新,即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它既可以是全新技术,是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发现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是指商品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产品创新是目标,工艺创新是手段。

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是高智力密集的活动,因此对高智力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不仅表现为高智力人才的数量较多,而且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发生于整个经济活动中,既受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直接影响,又反过来对经济产生重大的作用。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由于其所带来的创造性和高收益成果会导致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组织和经济管理体制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即使是一些中小型的技术创新,也会在渐进的过程中影响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便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技术创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并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突出表现在:

1.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企业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本身便是强制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了使管理不断创新,必须首先从体制、制度上为其开道。如果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匹配,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组织治理结构不明确,管理混乱,则一切创新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并协调运作,那么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中,更好地发挥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使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活动落到实处。

3.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其作用比任何时代更为突出。发挥智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通过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再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权责结构、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外部环境多变性的要求。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其它任何形式的创新,需要经过企业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在于:

(1)以人为本。任何创新活动的实现都是由人这个载体进行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管理创新才有可能激发真正的活力。

(2)合作创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演化空间(即知识关联的变化)和快速的知识更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实在有限。确立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就是要求通过企业内部的合作以及寻求与潜在具有知识并联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

(3)自我超越。就是培养和激励自己不断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通过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

第2篇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both different and interrelate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a great promo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a direct and indirect mechanis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By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latform, and provides unremitting power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关键词: 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yste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23-03

0 引言

过去30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不同的维度。保护的范围从发明创造延伸到了发现、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件,从机械装置到了生活设备,从技术信息到了科学信息,从工业产品和技术方法到了服务和金融管理方法,保护期限的延长,以及从传统的固定形态发展到了现在的数字化形态。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范围界定越来越模糊,往往出现交叉保护和覆盖保护,如绘画作品的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的竞合。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造就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R&D之间特殊的价值框架体系。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围绕技术知识开展,技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智力经济[1],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活动,而技术创新又离不开R&D的投入与产出。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之上。而且更多的是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激励或抑制技术创新的单向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①“抑制论”。

Dear-dorff利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得出全球福利净损失之后,Help-man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型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技术创新和模仿创新的一般动态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引入FDI变量,得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剧垄断,从而抑制技术创新的结论。

②“激励论”。

Diwan and Rodrik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不同需求的设想,通过纳什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得出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结果;Lai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的产品周期模型,通过引入FDI作为内生变量,发现通过FDI、TI、EX等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会促进技术创新,而通过模仿的方式转移则会抑制技术创新,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技术创新。

③“倒U型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上述结论的研究和分析,Furukawa构建了无规模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引入“干中学”效应,指出尽管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直接增加对创新的激励,但是在长期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会阻碍“干中学”效应,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通过知识驱动和研发驱动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

以上观点都是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基准,通过其度量指标的浮动指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速率,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然而,从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路线和沿革趋势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激励技术创新的唯一要素,且上述的各种理论更证明了其发展是一个相互反馈、彼此互动的动态促进过程。人们都知道在过去的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保护全球化等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强烈,社会生活综合性和多元性增强;尽管如此,相对滞后的法律制度还是基本上负担了每一次技术创新后的技术信息保护任务,因此在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之前有必要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做简要的描述中。

1 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设立之初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后来在工业时代兴起以后,为了促进工厂的效率和技术工人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组织开始发起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适当地激励技术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结合的产物,它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自然人和法人智力成果的权属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励和调节经济生产和发展的效力机制。[3]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是知识产权制度调整的主体,在今后以技术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必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保护制度,包含科技、文化、信息、医疗、工业制造、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因此,在知识产权制度源起时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的R&D投入、技术的扩散、技术成果的产出,还要考虑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机制、融资机制以及产学研转化机制等方面的框架体系构建。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制定与本国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第二,因地制宜在相关地域和行业领域推行技术创新的实施战略;第三,在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第四,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的趋势,努力促进发达国家不保护而我国富余的资源保护。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决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作为众多制度创新的一种,其与技术创新不仅相互决定,而且相互促进。[4]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技术创新决定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技术创新产出的技术成果正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科学技术史的沿革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技术创新的不断产出丰富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扩大了其保护的范围。例如,计算机软件和生物多样性的诞生,不仅在内容、范围、强度等方面影响了知识产权的进程,知识产权制度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殷实。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边界。虽然技术创新需要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但同时制度也将技术创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我国《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碍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成果不同,给予的保护方式也不同,并不一定会给予专利权的保护。此外,专利法第25条第1款也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最后,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维持了一种动态的浮动平衡关系,在一定程度内会激励创新,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抑制创新。

2 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为一种界定智力劳动成果的政策工具,其效用主要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呈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卡米尔・伊德里斯在2003年出版的《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手段》中把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归结为四个方面:①专利信息为技术转让和投资提供便利;②能够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③促使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业的创立与发展;④企业能够在许可使用、合营或其他创收性的交易中积累和使用专利。[5]《TRIPS协定》同样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当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6]但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都明确指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一方面,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过高或过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则会抑制技术创新。

针对技术创新的不同分类,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创新主体的R&D,又可以通过影响FDI、国际贸易(IT)、技术引进(TI)等国际技术转移方式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具体如图1所示。

2.1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机制

2.1.1 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及非独占排他性使其得不到有体物所有权那样的占有保护,知识产权易于传播且蕴含技术经济价值,所以一经公开便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侵犯,长期下去必定会打击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创造积极性,不利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人的发明创造不受他人的侵犯,为权利人的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利益是发明人和创新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直接动力,通过“创新――收益――再创新”的良性生态循环,激励企业进行进一步的R&D投入,进一步的促进技术研发革新。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正在于,通过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刺激投资与智力创造的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6]

2.1.2 调节机制

法律赋予发明人或设计人就其发明创造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以收回其劳动成本,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但每一件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上一明创造的继承和积累,其中蕴含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需要平衡独占私益与共享公益。给予一定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加以许可或转让的限制,既能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又能促进新技术的传播与利用进而兼顾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1.3 配置机制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技术应用于市场竞争之中,如果为防止他人侵犯而将其束之高阁,不但浪费了前期的成本投入,使其失去本质意义,而且还会失去预期的竞争优势和预期利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配置途径,一方面设置了规范的申请、授权、公开保护机制,有利于社会公众;另一方面规定了规范的技术授权使用、转让、许可、交易机制,有利于权利人,使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和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市场配置机制,使得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7]

2.2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间接作用机制

2.2.1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FDI技术溢出是指外资在进入国内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时,不得不利用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这样就会产生技术扩散,促进当地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激励循环,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当然,上述良性循环需要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得以保障。如,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减少FDI内部化的必要性,从而使其从FDI的方式转向技术许可的方式。[8]而从FDI流入质量方面,相关学者又提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吸引高质量的FDI流入,提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质量,技术密集程度越高的FDI越依赖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9]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既可以促进又可以抑制FDI的技术溢出。一方面,适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增加FDI的流入量,技术交流的机会,经过不断地良性激励,FDI流入的技术质量也会逐步提高,同时带动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本土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带来了FDI技术的垄断,削弱了新技术带来的竞争效应,外资企业也不必增加R&D投入以及提高FDI技术的质量,由此就造就了一个安逸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技术创新。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又会影响FDI技术的流入量,也不利于本土的技术创新。

2.2.2 对IT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愈发频繁,通过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模式之一。一般进口的都是国内比较薄弱的领域,通过对产品进行反向工程提取相应的技术信息,逐步完善该领域的技术能力,进而实现蛙跳式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出口自己的产品,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然会增加该方面的科技研发投入,以寻求一定的市场份额,因而受竞争和利益驱动又能不断地激励创新。

当然,上述良好的竞争环境需要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得以保障。对出口国而言,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对其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直接和完善的保护,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技术和价格垄断,获取高额利润,进而形成“创新――高额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技术创新。但对于进口国来说,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增加进口产品的竞争周期,而且会加大自身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效率。

2.2.3 对T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技术引进分为专利技术方案、设计图纸、工艺方法流程等技术资料的直接引进和设备、仪器、样品和样件等实物产品的间接引进。前者可以使国家直接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实现蛙跳式的技术创新;后者只能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反向工程消化吸收其蕴含的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技术创新。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决定了该过程能否健康有序的进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为技术的引进和输出提供法律保障,提供良好的实施和保护环境,从而促进出口国进行技术输出,而在技术输出竞争中又会不断地促进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进口国获取外国的先进技术之后可以降低国内资本的重复研究投入,进而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之中。

3 结语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可以通过实施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来推进技术创新,而且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寻求合适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反哺机制来推动整个企业的自助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给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推进技术的创新,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推动创新的不断深入,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而在当下,就个体企业而言,需要针对自身企业特点,需求合适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定位,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机制,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优势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范晓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机制要靠法律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5(4):5.

[2]Furukawa, Y., 2010.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Economics Letters 109 (2), 99-101.

[3]吴汉东.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3.

[4]肖宁红.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5):62-65.

[5]张真真.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18.

[6]徐明华,包海波,等.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39.

[7]李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D].济南:山东大学,2013:22.

[8]代中强.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内部化优势与FDI流入[J].国际商务,2010(4):52-60.

[9]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策略[J].经济研究,2006(4):28-34.

[10]Allen, F., Qian, J., Qian, M., 2005.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Fin. Econ. 77 (1), 57-116.

[11]冯晓青.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互动关系探析[J]. 知识产权,2014(4):3-14.

[12]沈凤君.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2004:20-35.

第3篇

>>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 知识整合能力与运作特性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研究 下游知识溢出对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 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 国际软件外包中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变革、知识源、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知识嵌入性、企业知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马太效应” 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创新绩效 知识网络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员工创新绩效增益效应研究:资本禀赋视角 创新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模型研究 吸收能力、知识转移与跨国公司的突破性创新绩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自主创新实证研究》(12CJY042)。

作者简介:郑慕强(1981-),男 ,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首批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企业集群与企业创新;李兰芝(1991-),女,湖北枝江人,汕头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1] 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s,1996(8):674-698.

[2] Cassiman,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1):68-82.

[3] Gao,S.X,Xu,K,Yang,J.J. Managerial Ti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ment,2008(9): 395-412.

[4] Kugler,M.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M].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0.

[5] Smarzynska,B.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3):605-627.

[6] 王然,燕波,邓伟根. 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6-25.

[7] Blomstrom, M, Sjoholm, 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8] Liu, Z. Q. FDI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1):85-101.

[9] Thorelli, H.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 37-51.

[10] 张世. 地理群聚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4).

[11] Lee, C, Lee, K.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615-640.

[12] Samson, W.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Bicycle Industry in Taiwan[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5(4): 67-91.

[13] 郑慕强,徐宗玲. 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创新绩效――来自潮汕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14]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uevo, EUA: Oxford University, 1995.

[15] Argote,L,Ingram,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 150-169.

[16] Zahra,S.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5): 925-950.

[17] Borenztein,E.J. Gregorio,D,Lee,J W.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18] Kathuria, V. Foreign Firm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to In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J]. Applied Economics, 2001(33):625-642.

[19] Thompson,E.R.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2002(39):873-889.

[20] Lane,P. J,Lubat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461-477.

[21] 朱亚丽.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9(6).

[22] Ritter,T,Gemunden,H.G. The Impact of a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on Ir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 57(5): 548-556.

[23] Bell,G.G. Clusters,Networks,and Firm Innovat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287-295.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Industry Cluster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Zheng Muqiang,Li Lanzhi

( 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