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创新作用范文

知识创新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创新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创新作用

第1篇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按照这一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过程的创新)与组织管理的创新。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企业创新实质已衍生为企业的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通常表现为企业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形态,它们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们又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综合体。

一、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它主要通过观念创新和行为规范创新来体现。

1.观念创新。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新应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执着追求开拓、变革、高效和卓越的文化,确立知识是创造价值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创新观念。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在各国的高科技园区,数以百计的创新企业拥聚在一起,程序设计师及企业家们时时刻刻密切注意着他们的电脑屏幕,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则以惊人的速度源源不断运往市场。他们的利润很大,收入不薄,靠的是什么?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庞大的设备,靠的就是头脑,就是知识,就是观念,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在这里,知识直接转化为价值,观念转化为效益。

2.行为规范创新。行为规范是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社会和企业、企业家和员工、组织和个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理解、陶醉、参与和支持上。开拓精神、企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等几乎都是创新的同义词,也正是文化创新的行为特征。亨利・福特为了让每个美国人都买得起汽车而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思想,并发明了现代流水线,由此开创了当代世界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比尔・盖茨为了不放弃个人电脑发展的机会,能够专心致志办好微软公司而毅然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由此诞生了今天对整个信息技术发展都具有影响的微软公司……这样的创新精神在欧美企业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行为规范的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形态

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包括实现了技术上新的产品和工艺以及技术上重大改进的产品和工艺。产品创新,即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它既可以是全新技术,是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现有技术发现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是指商品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产品创新是目标,工艺创新是手段。

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是高智力密集的活动,因此对高智力人才需求量较大。这不仅表现为高智力人才的数量较多,而且表现为技术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人才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发生于整个经济活动中,既受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的直接影响,又反过来对经济产生重大的作用。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由于其所带来的创造性和高收益成果会导致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组织和经济管理体制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即使是一些中小型的技术创新,也会在渐进的过程中影响经济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便是最好的说明,因此,技术创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证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实现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并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突出表现在:

1.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企业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本身便是强制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了使管理不断创新,必须首先从体制、制度上为其开道。如果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权、责、利不匹配,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组织治理结构不明确,管理混乱,则一切创新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2.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作为技术与经济联结,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新技术应用与商业化活动,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创新,如果不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并协调运作,那么其结果不是有名无实就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中,更好地发挥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才能使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活动落到实处。

3.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其作用比任何时代更为突出。发挥智力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归根结底要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需要通过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再改革,不断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权责结构、运行规则、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制度满足企业内部一系列创新的要求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外部环境多变性的要求。

四、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其它任何形式的创新,需要经过企业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管理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在于:

(1)以人为本。任何创新活动的实现都是由人这个载体进行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管理创新才有可能激发真正的活力。

(2)合作创新。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产业演化空间(即知识关联的变化)和快速的知识更新,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实在有限。确立合作创新的价值观,就是要求通过企业内部的合作以及寻求与潜在具有知识并联企业的合作,增强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

(3)自我超越。就是培养和激励自己不断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心投入,通过学习和创造性活动,不断创造和超越自己。

第2篇

Abstra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both different and interrelate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a great promo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a direct and indirect mechanism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By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betwe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latform, and provides unremitting power to build an innovative country.

关键词: 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ystem;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223-03

0 引言

过去30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全球化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不同的维度。保护的范围从发明创造延伸到了发现、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件,从机械装置到了生活设备,从技术信息到了科学信息,从工业产品和技术方法到了服务和金融管理方法,保护期限的延长,以及从传统的固定形态发展到了现在的数字化形态。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范围界定越来越模糊,往往出现交叉保护和覆盖保护,如绘画作品的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的竞合。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造就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R&D之间特殊的价值框架体系。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主要围绕技术知识开展,技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智力经济[1],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活动,而技术创新又离不开R&D的投入与产出。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之上。而且更多的是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激励或抑制技术创新的单向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①“抑制论”。

Dear-dorff利用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得出全球福利净损失之后,Help-man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型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技术创新和模仿创新的一般动态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引入FDI变量,得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剧垄断,从而抑制技术创新的结论。

②“激励论”。

Diwan and Rodrik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不同需求的设想,通过纳什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得出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结果;Lai构建了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的产品周期模型,通过引入FDI作为内生变量,发现通过FDI、TI、EX等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会促进技术创新,而通过模仿的方式转移则会抑制技术创新,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励技术创新。

③“倒U型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上述结论的研究和分析,Furukawa构建了无规模效应的内生增长模型,引入“干中学”效应,指出尽管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直接增加对创新的激励,但是在长期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会阻碍“干中学”效应,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通过知识驱动和研发驱动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

以上观点都是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基准,通过其度量指标的浮动指数来衡量技术创新的速率,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然而,从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路线和沿革趋势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激励技术创新的唯一要素,且上述的各种理论更证明了其发展是一个相互反馈、彼此互动的动态促进过程。人们都知道在过去的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几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保护全球化等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强烈,社会生活综合性和多元性增强;尽管如此,相对滞后的法律制度还是基本上负担了每一次技术创新后的技术信息保护任务,因此在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之前有必要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做简要的描述中。

1 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设立之初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后来在工业时代兴起以后,为了促进工厂的效率和技术工人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组织开始发起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适当地激励技术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结合的产物,它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自然人和法人智力成果的权属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激励和调节经济生产和发展的效力机制。[3]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是知识产权制度调整的主体,在今后以技术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必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保护制度,包含科技、文化、信息、医疗、工业制造、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因此,在知识产权制度源起时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技术创新的R&D投入、技术的扩散、技术成果的产出,还要考虑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机制、融资机制以及产学研转化机制等方面的框架体系构建。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制定与本国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第二,因地制宜在相关地域和行业领域推行技术创新的实施战略;第三,在引导和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第四,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的趋势,努力促进发达国家不保护而我国富余的资源保护。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决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作为众多制度创新的一种,其与技术创新不仅相互决定,而且相互促进。[4]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技术创新决定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技术创新产出的技术成果正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从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科学技术史的沿革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技术创新的不断产出丰富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扩大了其保护的范围。例如,计算机软件和生物多样性的诞生,不仅在内容、范围、强度等方面影响了知识产权的进程,知识产权制度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殷实。其次,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边界。虽然技术创新需要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但同时制度也将技术创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我国《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碍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于技术创新的技术成果不同,给予的保护方式也不同,并不一定会给予专利权的保护。此外,专利法第25条第1款也规定了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最后,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维持了一种动态的浮动平衡关系,在一定程度内会激励创新,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抑制创新。

2 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为一种界定智力劳动成果的政策工具,其效用主要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呈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卡米尔・伊德里斯在2003年出版的《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手段》中把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归结为四个方面:①专利信息为技术转让和投资提供便利;②能够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③促使新技术的开发和新产业的创立与发展;④企业能够在许可使用、合营或其他创收性的交易中积累和使用专利。[5]《TRIPS协定》同样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当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6]但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都明确指出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一方面,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过高或过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则会抑制技术创新。

针对技术创新的不同分类,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创新主体的R&D,又可以通过影响FDI、国际贸易(IT)、技术引进(TI)等国际技术转移方式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具体如图1所示。

2.1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机制

2.1.1 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及非独占排他性使其得不到有体物所有权那样的占有保护,知识产权易于传播且蕴含技术经济价值,所以一经公开便很容易受到他人的侵犯,长期下去必定会打击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创造积极性,不利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人的发明创造不受他人的侵犯,为权利人的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利益是发明人和创新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直接动力,通过“创新――收益――再创新”的良性生态循环,激励企业进行进一步的R&D投入,进一步的促进技术研发革新。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正在于,通过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刺激投资与智力创造的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6]

2.1.2 调节机制

法律赋予发明人或设计人就其发明创造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以收回其劳动成本,并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但每一件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上一明创造的继承和积累,其中蕴含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需要平衡独占私益与共享公益。给予一定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加以许可或转让的限制,既能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又能促进新技术的传播与利用进而兼顾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1.3 配置机制

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技术应用于市场竞争之中,如果为防止他人侵犯而将其束之高阁,不但浪费了前期的成本投入,使其失去本质意义,而且还会失去预期的竞争优势和预期利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配置途径,一方面设置了规范的申请、授权、公开保护机制,有利于社会公众;另一方面规定了规范的技术授权使用、转让、许可、交易机制,有利于权利人,使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和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市场配置机制,使得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7]

2.2 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间接作用机制

2.2.1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FDI技术溢出是指外资在进入国内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时,不得不利用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这样就会产生技术扩散,促进当地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激励循环,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当然,上述良性循环需要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得以保障。如,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减少FDI内部化的必要性,从而使其从FDI的方式转向技术许可的方式。[8]而从FDI流入质量方面,相关学者又提出: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吸引高质量的FDI流入,提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质量,技术密集程度越高的FDI越依赖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9]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既可以促进又可以抑制FDI的技术溢出。一方面,适度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增加FDI的流入量,技术交流的机会,经过不断地良性激励,FDI流入的技术质量也会逐步提高,同时带动东道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促进本土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带来了FDI技术的垄断,削弱了新技术带来的竞争效应,外资企业也不必增加R&D投入以及提高FDI技术的质量,由此就造就了一个安逸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技术创新。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又会影响FDI技术的流入量,也不利于本土的技术创新。

2.2.2 对IT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愈发频繁,通过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模式之一。一般进口的都是国内比较薄弱的领域,通过对产品进行反向工程提取相应的技术信息,逐步完善该领域的技术能力,进而实现蛙跳式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出口自己的产品,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然会增加该方面的科技研发投入,以寻求一定的市场份额,因而受竞争和利益驱动又能不断地激励创新。

当然,上述良好的竞争环境需要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得以保障。对出口国而言,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对其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直接和完善的保护,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技术和价格垄断,获取高额利润,进而形成“创新――高额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助于技术创新。但对于进口国来说,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增加进口产品的竞争周期,而且会加大自身技术创新的难度,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效率。

2.2.3 对T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技术引进分为专利技术方案、设计图纸、工艺方法流程等技术资料的直接引进和设备、仪器、样品和样件等实物产品的间接引进。前者可以使国家直接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实现蛙跳式的技术创新;后者只能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反向工程消化吸收其蕴含的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技术创新。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决定了该过程能否健康有序的进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为技术的引进和输出提供法律保障,提供良好的实施和保护环境,从而促进出口国进行技术输出,而在技术输出竞争中又会不断地促进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进口国获取外国的先进技术之后可以降低国内资本的重复研究投入,进而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之中。

3 结语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企业可以通过实施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制度来推进技术创新,而且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寻求合适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反哺机制来推动整个企业的自助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给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推进技术的创新,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推动创新的不断深入,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而在当下,就个体企业而言,需要针对自身企业特点,需求合适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定位,建立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机制,以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优势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范晓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机制要靠法律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5(4):5.

[2]Furukawa, Y., 2010.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 Economics Letters 109 (2), 99-101.

[3]吴汉东.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3.

[4]肖宁红.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5):62-65.

[5]张真真.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18.

[6]徐明华,包海波,等.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39.

[7]李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D].济南:山东大学,2013:22.

[8]代中强.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内部化优势与FDI流入[J].国际商务,2010(4):52-60.

[9]杨全发,韩樱.知识产权保护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策略[J].经济研究,2006(4):28-34.

[10]Allen, F., Qian, J., Qian, M., 2005.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Fin. Econ. 77 (1), 57-116.

[11]冯晓青.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模式的互动关系探析[J]. 知识产权,2014(4):3-14.

[12]沈凤君.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2004:20-35.

第3篇

>>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与本土供应商创新绩效 知识整合能力与运作特性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交互效应研究 下游知识溢出对供应商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团队成员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能力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 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联机制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技术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 国际软件外包中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变革、知识源、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知识嵌入性、企业知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外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马太效应” 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 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创新绩效 知识网络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动漫产业集群发展中“政策租”效应及其对集群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 知识员工创新绩效增益效应研究:资本禀赋视角 创新集群知识溢出效应模型研究 吸收能力、知识转移与跨国公司的突破性创新绩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自主创新实证研究》(12CJY042)。

作者简介:郑慕强(1981-),男 ,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首批培养对象,研究方向:企业集群与企业创新;李兰芝(1991-),女,湖北枝江人,汕头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1] Uzzi, B. 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s,1996(8):674-698.

[2] Cassiman,B, Veugelers, R. 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1):68-82.

[3] Gao,S.X,Xu,K,Yang,J.J. Managerial Tie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ment,2008(9): 395-412.

[4] Kugler,M.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Diffusion[M].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00.

[5] Smarzynska,B.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3):605-627.

[6] 王然,燕波,邓伟根. 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16-25.

[7] Blomstrom, M, Sjoholm, 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8] Liu, Z. Q. FDI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1):85-101.

[9] Thorelli, H.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7): 37-51.

[10] 张世. 地理群聚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 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4).

[11] Lee, C, Lee, K. Internal Capabilities, External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615-640.

[12] Samson, W.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Bicycle Industry in Taiwan[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5(4): 67-91.

[13] 郑慕强,徐宗玲. 中小企业外部网络与创新绩效――来自潮汕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14]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 Nuevo, EUA: Oxford University, 1995.

[15] Argote,L,Ingram,P. Knowledge Transfer: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in Firm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 150-169.

[16] Zahra,S.A.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by New Venture Firms: International Diversity, Mode of Entry,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5): 925-950.

[17] Borenztein,E.J. Gregorio,D,Lee,J W.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illovers: Does Local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nationals Matter?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43):915-923.

[18] Kathuria, V. Foreign Firm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to In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J]. Applied Economics, 2001(33):625-642.

[19] Thompson,E.R.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2002(39):873-889.

[20] Lane,P. J,Lubatkin,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461-477.

[21] 朱亚丽.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9(6).

[22] Ritter,T,Gemunden,H.G. The Impact of a Company's Business Strategy on Ir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 57(5): 548-556.

[23] Bell,G.G. Clusters,Networks,and Firm Innovat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287-295.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on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Industry Cluster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Zheng Muqiang,Li Lanzhi

( 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China)

第4篇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30-01

在临床上对心律失常通常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得到理想效果,可使心律失常快速终止,使心动过速复发明显减少,使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有时也会导致加重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为能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本文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对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间曾接收的心律失常患者26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人数为14例,另外12例患者为女性,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者为68岁,年龄最小患者为32岁,患者年龄大小平均数为55.8±2.8岁。

1.2方法

在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对其行心电图检查以及24h动态心电监测,并且在用药前后对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对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从而对左室功能明确,并且应当对用药治疗过程中生活日记进行记录,包括生活内容及临床症状。

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诊断标准:第一,与治疗前相比较而言,室早数增加超出4倍;第二,相比于治疗前,连续性室早数增加超出10倍;第三,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有新持续性室颤或者室速发生[1]。

2结果

引发心律失常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占据比例较多的为IC类,另外还有IA类,在应用胺碘酮过程中也会发生。在联合用药中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在洋地黄及利尿剂应用方面。

3讨论

在临床上致心律失常作用所指的就是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应用过程中,导致加重原本心律失常或者有新心律失常出现。该类患者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当天或者1周内发生;第二,存在左心功能不全情况;第三,在致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之后,其心律失常症状减轻明显。在临床上药物造成心律失常比较典型的为连续性室速、扭转室速以及宽QRS波表现为正弦波样心动过速。对于左室功能不良患者,且合并QT延长,并且选择强心利尿剂进行治疗,导致增加心律失常危险性,并且多数发生在用药之后1周。由于室性心律失常频度及类型往往存在自发性变异,所以以下情况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第一,急性心肌梗死之后72h之内;第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剂量增加在30d以上;第三,并发急性心肌缺血或者电解质紊乱;第四,停止抗心律失常治疗[2]。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同种类药物均可能会有致心律失常药物产生,另外,由于在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研究过程中,对无症状室性早搏进行治疗,从而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防不但没有好处,甚至有会产生危害,这是因为患者心源性猝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而导致增加病死率的诱发因素为严重心肌缺血,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更可能导致持久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室颤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特征应当严格掌握。第一,对于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并发频发性室早患者,若不存在显著症状,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存在明显症状,则可先选择IB类药物,并且对药物反应进行严密观察。第二,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并发频发室早患者,若其LVEF在40%以上,并且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阴性,不存在较大猝死危险性,必须要进行治疗时,可先试用β受体阻滞剂;若LVEF在40%以下,心室晚电位表现为阳性,室性早搏数在1每小时10次,以上,在12―24个月时间内室性心动过速或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达到34%―36%,则应当慎重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且应当严密监测。第三,一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应当将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第四,通常情况下,在心律失常预后方面,基础心脏病属于重要决定因素,大多数心律失常在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比如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以及心肌病等,通常情况下宜对基础心脏病进行重点治疗,不然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另外,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往往会诱发心律失常,应当尽早消除。第五,应当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原则严格掌握,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先选择单一药物,在治疗时先选择最小剂量,若得不到有效效果,可将剂量增加,若仍看不到效果,则可选择联合用药,并且应当将联合用药剂量适当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动态心电图跟踪评价[3-4]。

综上所述,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要起到良好效果,但也会导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当合理控制,对联合用药应当适应选择,从而减少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使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煜,易峰,陆海湖,袁旭光. 双黄连对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1(20):1866-1867.

[2]邹小青,江美芝,李险峰.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 江西中医药,2011,7(30):29-30.

第5篇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9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97-01

抗心律失常药能迅速终止心律失常、显著减少心动过速的复发、改善慢性心律失常的血液动力学状态、缓解症状,但有时也会发生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通过对2003年2月~2008年7月间我院26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观察,意在临床工作中,合理、有效、安全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观察病例中19例为住院病人,7例为门诊病人。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7.7岁。患者基础心脏病、例数、心律失常类型: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1例为频发室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均为房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例,3例为房颤,8例为室早;心肌病4例,室早2例;心肌炎1例。左心功能不全者7例,原无心律失常者10例。

1.2 方法:所有观察病人用药前后均行心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监测;用药前后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7例左心功能不全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测以明确左室功能,其中4例LVEF40%;并记录用药期间的生活日记,含生活内容及症状。

常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诊断标准为:①室早数比用药前增加4倍以上;②连发性室早数增加10倍以上;③用药后新出现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1]。

2 结果

抗心律失常药应用后导致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thymia),发生率为5%~10%[2]。典型的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是扭转室速、连续性室速及宽QRS波呈正弦波样心动过速[3]。左室功能不良,伴有QT延长,同时应用强心利尿剂治疗,致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且多在用药后1周内发生。因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与类型等常有自发性变异,故以下情况不列为致心律失常作用:①急性心肌梗死后72h内;②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或增加剂量已达30d以上;③伴有电解质紊乱或急性心肌缺血;④抗心律失常治疗已停止。

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IC类居多,其次为IA类,亦见于胺碘酮应用过程中。另外,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与联合用药有关,尤以合并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多见。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减少副作用。在严密观察下,恰当地联合用药可用来治疗顽固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有时则适得其反,其中不除外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心肌严重受损、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影响。致心律失常类型与抗心律失常药及合并用药如表1所示。

3 讨论

第6篇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第7篇

关键词:温馨提示牌 临床应用 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14-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经常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住院注意事项,但是有的患者容易忘记或护士告知不详细又或者护士忘记告知等,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故总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所以在病房中遗失贵重物品、病人私自外出及使用电器、病人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或氧气流量、摔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为克服以上一些隐患可能引发的纠纷,也为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我科在2008年2月设计制作了一些温馨提示牌,经过一年多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温馨提示牌的制作与应用

1.1 制作

将病人入院时需要掌握的注意事项制作成简短的温馨提示语,且文字内容、图案清晰易懂,确保能够起到提示作用,也能体现对患者的高度关爱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1.1.1 请您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车辆统一停放到医院免费停车场所,现金及各种保险证明及时交到住院收费处,以防丢失或被盗。

1.1.2 吸氧、输液患者请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及氧气流量,如有需要请按床头呼叫器,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医院,否则发生意外后果自负。

1.1.3 为了你的安全,禁止在病房内使用电器,以免电路损坏发生火灾。

1.1.4 请保持病房及床单位的整洁,白天私人椅请放到指定位置,保持病房安静,注意讲究卫生,禁止向地面泼水、吐痰、丢果皮等。

1.1.5 病房热水供应时间为每天16:30~20:30,请您留家属陪护,协助必要的生活护理,在离床活动时请您穿平底布鞋,防止摔倒,陪护与患者不要同睡一张病床上,以防发生坠床等意外。

1.1.6 有困难和问题,请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以上六方面内容均用电脑打印出来,过胶塑,在牌子上方位置打孔,拴绳即可完成。

1.2 应用

病人入院时由主管护士作详细口头宣教,使病人初步了解住院注意事项,并将温馨提示牌挂于病人的床头上,每天护士在执行治疗护理、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病人,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也加深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意识,确保护患安全。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抽查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使用前)收治的300例病人中,发生物品失窃40例;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58例,发生肺水肿1例,胸闷5例;吸氧病人165例,私自调节氧气流量12例,发生呼吸衰竭加重1例;病人私自外出47例,私自使用电器11例,物品放置凌乱40例,摔倒1例,坠床1例。抽查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使用后)收治的300例病人中,输液病人300例,私自调节输液速度10例,无发生肺水肿、胸闷症状;病人私自外出13例,物品放置凌乱17例,吸氧病人171例,未再发生私自调节氧气流量、使用电器、摔倒、坠床、物品失窃等案例。

2.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见表1。

表1 床头温馨提示牌使用前后的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物品失窃 自行调节输液或氧气流量 私自外出或使用电器、物品乱放、摔倒、坠床等 合计

使用前 300 40(13.33) 70(23.33) 100(33.33) 210(70.00)

使用后 300 0(0) 10(3.33) 30(10.00) 40(13.33)

注:与使用前比较,X2=19.82,P<0.01。

3 讨论

以往在病人入院时我们常规采用口头告知的形式交待病人各项住院的注意事项,但因口头告知容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病人外出检查、护士工作繁忙等而淡忘,而且口头告知的形式往往较抽象,需要用脑记。而挂牌是一项较具体的工作,醒目又明了,即使病人外出检查,回到病房时也能知道,护士执行起来也简单容易,在交接班或巡视病房时,随时可提醒,家属来探望或同室病友都能知道并起到一定提醒作用,明显优于口头告知。

随着医(护)患纠纷的日益增多,医疗、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1]。如何确保患者安全也就成了各医院护理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设立温馨提示牌是我科加强管理,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新举措,一方面它可督促护士对患者进行住院安全方面的教育,使患者对住院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加;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一些可能引发的纠纷,从而减少不安全因素。故这种形式既能随时提醒医务人员、患者及各类照护者,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又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从而增加住院安全意识及对管床医生、护士的认识和了解,更有利于开展整体护理工作。

床头温馨提示牌内容丰富、实用,不仅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同室病友一目了然,还可互相提醒,避免护士交待不清或患者忘记,又可使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及时落实到位,也表达了对患者的尊重,传递了护士的爱心与关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有利于构建亲切、和谐的护患关系。

充分告知也是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患者不仅有选择权、隐私权,还有知情权,因告知不到位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2]。床头温馨提示牌时的应用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对医护人员自身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患者或陪护者可以随时翻看,间接起到了告知的义务,充分的告知,可以消除安全隐患,增强患者及家属的医疗卫生知识和安全意识。

床头温馨提示牌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经久耐用,患者出院后可收回清洗浸泡消毒,晾干后存放于干净纸盒内备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1 “导师制”是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优良学风的有效手段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优良学风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由于我校实行立体排课制度,学生上课地点分散,较难管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更加突出了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

(1)“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的专业教育由原来的阶段性变成了经常性。由于我院是工科学院,专业性强、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学生思想容易出现波动,经常性地开展专业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课程设置、管理模式等客观原因,以往的专业教育只是阶段性的、临时性的,表现出教育滞后、实效性不强的特点。实行“导师制”后,专业教师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专业教育变得经常性。学生导师课上传授知识,课下通过深入学生自习、开展课下辅导、组建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用领域、发展方向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也随之增强,专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2)“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获取知识。在经常性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导师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们课上课下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通过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深入学生思想,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和学习需求,积极有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不断向学生渗透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开扩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教师“育人”功能实现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强了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

2 “导师制”是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成才意识的重要途径

成才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意识、观念、道德、情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导师制”的实行,弥补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上的不足。我院现有三名专职辅导员均不是学材料专业的,事务性工作又多,因此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创新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师制”的实行,使一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充实到思想政治者的队伍中,不仅壮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力量,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和依附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说服力也随之增强。

(2)“导师制”的实行,丰富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传统的、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采取报告、讲座、会议等形式,影响力小、效果不明显,易流于形式。“导师制”的实行,使专业教师以一名思想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在导师与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技能训练大赛、课外辅导、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将单纯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50页)作中融入了科学的、前沿的、创新的思维和元素,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3 “导师制”是巩固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学院办学的宗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基本对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不断孵化创新人才、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在学校的支持下先后投入2千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建成总面积为5000余平方米的开放性教学实验室,并组建了材料表面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铸造应用技术、生物医学材料四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聘任导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指导教师,并与学院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相结合,成立了本科生创新教育导师团。导师团向全院学生公示公开科研情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专业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并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全面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近三年来,有八十余名学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有50余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并完成了课题研究,学生独立发表和参与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7项;在全国 “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和全国焊接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荣誉的激励下,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极大增强,有近3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我院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 “导师制”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9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为了增强新闻节目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电视节目的创新,文章对电视节目制作中创新思维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创新思维创新瓶颈

创新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立身之本和成功之源。广播电视事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要突出一个“新”字就要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从而产生精妙绝伦的奇思妙想。

一、当前电视节目制作中遭遇的创新瓶颈

1.节目制作以收视率为风向标。目前大多数节目都在追逐收视率的提升,一切工作都以收视率为目的。以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评判标准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把创作思维停留在简单的短期内迎合收视率,势必限制了创新发展。市场化导向形成的短期行为,将电视节目的创新局限于低层次的复制水平,缺乏真正的自主创新。

2.盲目跟风,模仿制作无底线。国内各电视台盲目跟风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比如2008年湖南经视借鉴国外创意推出一档闯关节目《奥运向前冲》,收视反响颇好,随后各个卫视的闯关节目层出不穷,《男生女生向前冲》《快乐向前冲》《冲关我最棒》等等节目充斥着电视荧屏,并且带有很强的模仿痕迹,不仅闯关设置的障碍基本类似,甚至节目当中的一些笑点也大都雷同,给人一种原样照搬的感觉,毫无创新可言。

3.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现如今各种媒体百花齐放,眼花缭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相辉映,观众会把各种作品进行比较,所以电视工作者要转型成为媒体市场竞争中的一分子,要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将专业化分工和整合管理的效应最大化发挥出来。既需要有创新思维,又要有很高的情商,才能完成协作管理上的创新。

二、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衡量电视节目质量好坏的直观数据是收视率的高低。收视率高低与否在于是否创作出满足大众需求,符合大众“口味”的电视节目,这就要求电视编导既要从节目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又要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国内有很多电视节目通过借鉴国外电视节目在短时期内创造收视率上的高峰,但维持一段时间后收视率开始下滑,比如最新一季的《中国好声音》,其影响力远没有前两季的大,原因就在于,刚推出时,节目中的某些环节或者某些节目元素在国内没见过,很新鲜,能够吸引国内观众的眼球。但是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去了,复制模式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内容或者形式上的创新突破的话,就可能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导致收视率下滑。因此创新思维是电视节目生存发展的原动力,电视编导要不断实现创新、挑战原有创新,吸引观众视线,让人耳目一新,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节目制作得更加优异。

三、加强电视节目制作思维创新的几点建议

1.电视编导要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观众的思维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活跃灵敏,不断追求体验新的事物和新的感觉。因而对于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来说,它必须具备新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编导思维的创新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电视编导应当不断推陈出新。电视编导要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主动去尝试新鲜的事物,确保自己思维的活跃性和流承浴

2.倡导电视台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科学的机制是培养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保证。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的电视台由于缺乏合理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发挥。另一方面随着现在电视栏目的增多对专业电视编导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实的状况是优秀电视编导供不应求。所以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鼓励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同事还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努力培养专业的编导人才。

3.摒弃盲目生硬的复制照搬模式。在借鉴别人节目创意的同时,一定要融入新的东西,切忌盲目生搬硬套。颇受人们欢迎的相亲类栏目《非诚勿扰》,虽说是模仿丹麦的电视节目,但是在借鉴模仿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在《非诚勿扰》中引入两名男女嘉宾为男女选手支招、评点,并提出观点建议等环节,设置了男女选手相互“爆灯”等悬念,不仅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而且还给观众带来情感指导,增加了节目的教育性。比起其他同样相亲类跟风的节目,就显得技高一筹。此外,在借鉴国外电视节目时,一定要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找到平衡点,解决价值观和传统观文化的“水土不服”问题。

4.形成合力,培养团队整体意识。成功的电视节目都是由团队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纵使一个人才华再大,单打独斗也都比不上团队的力量。主持人收放自如的主持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音响师恰到好处的配音为节目渲染气氛,幕后人员默契配合保证了节目的顺利进行,可见任何一个节目都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要尊重和重视每个工作人员,听取每个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将专业化分工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打造出优秀的电视节目。

第10篇

近年来,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引下,涌现出不少新创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对于新创企业尤其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制造企业,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少学者从网络联结的角度,提倡注重利用企业内生性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同时,倾向积极利用企业外部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参与企业的合作以推动新创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通过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机构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同行企业合作研发、技术服务机构、科技咨询机构以及服务中介机构等对新创企业的专业指导,对防止新创企业过早消亡是有帮助的。但是,从提高新创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角度,结合相关资料,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还需要认真思考。

一、新创制造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新创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受企业创建时期特殊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尤其制造行业,企业创立时的初始条件,诸如所处的产业集群、地缘条件、行业规模以及基础等,都会对企业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资源。企业家精神、企业资源和外界网络的良性合作以及互动往往能够确保企业尽快建立、发展并保持其相当的竞争优势。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一般把新创企业获得知识资源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企业外部直接获取,二是企业内生自主创造。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导向和网络化能力是获取和创造知识资源并转化为企业自身竞争发展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毋庸置疑,优秀的创业者往往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关系并能以更快的速度获取必需的创业资源,但这并不必然确保企业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在创立期的各种资源需求,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绩效。

在实践领域,创新的复杂性、竞争的残酷性使得单个企业(尤其是新创中小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企业创新上个体能力的薄弱以及风险的不可控,必须借助与企业外部力量的合作,才可能尽快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质上讲,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的流动和转移成为创新主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一般而言,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业内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同类企业尤其是同质化严重的企业间要实现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与制造企业之间的非竞争性关系,以及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与制造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优势互补,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很容易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优先选择对象。

具体而言,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品创新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通过四类服务中介机构,即技术企业、会计与金融服务企业、法律服务企业、猎头公司来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于新创制造企业而言就是一种潜在的创新者,当然也可以被视为是企业创新的桥梁。这是由于他们拥有在制造业中交易知识、设备与物资投资的功能,能够为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提供知识,并在产业间实现产品知识的转移。以技术企业为例,这类中介机构有助于供应商与客户、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关知识的有效吸收,尤其当双方在技术要求上存在差异时,这种中介服务对于新创制造企业是非常必需的。这种合作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正向的、积极的。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

针对新创制造企业创建时期存在的特殊的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也是需要认真区别对待的。

新创制造企业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立期、发展期、成熟期。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式的划分,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新创制造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提供机构之间会随时间发展不断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逐渐强化双方关系,提升互动类型,业务合作重心也会不断上移。

1.创立期。这一时期的新创制造企业多数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单位生产成本高,企业声誉不够,社会联系不多等困难,有的可能还只具备公司雏形。此时双方能够合作的空间不大,往往只着眼于解决发展初期遇到的一些非常明确的问题,诸如行政审批、会计服务、业务咨询或者人员培训等,具体形式上也以短期的帮扶性的合作为主。

2.发展期。经过了创立期阶段,新创制造企业往往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联系,企业地位、业内声誉也开始逐步确立,企业生产的专业程度、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此时双方的合作以及互动关系有所加深。在实现企业目标这一共同前提下,往往更加注重绩效提升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对企业目标所发挥的功效大小。这一时期的合作更多表现为资产分析、财务计划、业务合作等,具体形式也趋向于长期互利性质的合作,企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创新以及过程创新这两个方面具备了深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

3.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已发展壮大,与位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企业、同类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之间建立了有效且正式的网络联结关系。具备了与其他经济组织间对等交易的基础,抗风险能力与创立期相比大大增强,业界声誉已经建立,能够独立开展技术合作、流程再造、产品研发等活动。这一时期,企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在不同战略层面的互动不再满足于结果有效或过程有效,而是重新定位两者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进入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嵌入状态。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对新创制造企业绩效提升作用的再认识

结合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往往能够为新创制造企业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外部创新资源,并协助企业参与到更广泛的网络联结之中,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站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力、过程创新力),提升新创制造企业绩效的角度,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

1.新创制造企业所处的地缘条件对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作用有先天的削弱影响。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0),我国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43.1万家,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9.3%。从事制造行业的占全部中小型企业数量的61.2%;其中,我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比重为65.3%。以浙江为例,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58 877个,规模以下工业中小企业150 500个。依托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浙江省目前分布有几百个生产专业工业品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区、工业区、产业集群。例如,桐乡的羊毛衫、海宁的皮革、南浔的童装、宁波的服装、绍兴的轻纺,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小五金、温州的皮鞋和打火机、台州的日用品、乐清的低压电器等。这些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大量集聚,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历史经商文化的影响,以及市场需求的拉动,相互分工协作,形成了一种社会化专业生产的网络组织。正是因为存在地缘归属的传统制造业的强势发展,反而导致与其相匹配的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不能形成有效支持,新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无论是在产品创新或者过程创新的提升,受到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支持较弱。相应的,这类企业对于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的认识也比较薄弱。

2.制造技术水平制约了企业吸收、消化外部知识服务的能力。尽管是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型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依旧十分低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人力资源储备十分不足。企业利用外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吸收学习外部知识并转化为内部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的能力十分薄弱,故知识密集型服务(KIBS)所提供的信息、知识并未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创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发展有真正的帮助,反而增加了信息的复杂程度。

3.从信息搜寻的视角看,新创制造企业由于在资金、人员素质、外部网络联结等方面存在短缺问题,企业在搜寻外部网络联结资源的同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较高的时间成本。在企业能力相对薄弱的人员培训环节,双方的合作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还不能很好地复制推广。这些对于处于创立期或者是发展期的企业而言,很容易抑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进而影响新产品的产出以及后续人才储备。

第11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企业创新;保障激励机制

一、 引言

在当今市场,产品推陈出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追潮斗新的态势愈演愈烈。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举足轻重。但与此同时,与创新几乎如影随形的模仿与剽窃,使创新者的市场收益难以保障,甚至是创新成本都得不到补偿,严重挫伤了企业开展持续创新的积极性。对此矛盾问题,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发挥产权保护的作用?能否形成制度激励效应?在中国“山寨”横行,知识产权保护公认不力的现状下,知识产权制度是否形同虚设?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学术界、制度制定者与企业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文献也对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讨论。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与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对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保障与激励作用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

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对创新者的补偿,因而内部化创新知识的外部性,避免效率损失的结果。依据这一理论思路,大量文献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知识产权对价论进行了深入地阐述。

二、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只能导致创新不充分的结果,而知识产权制度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维护生产性努力所创造的财富而激励企业开展持续的创新活动。

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可以被理解为关于如何协调分工的人们的知识的载体,由于制度所物化的知识共享于在同一制度中分工与协调的人们,每个人事先就能知道其他人对他的行为会做出的反应,就大大减少了个人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North,1990;汪丁丁,1993)。知识产权制度是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构成。知识产权界定了创新者的权利和对侵权者的惩罚,界定了在知识扩散、知识溢出中的利益分配,因此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由于创新者事先就能得知创新成果的受保护程度、模仿者受制于“预期惩罚”的“信号桩”作用而受到约束、创新成果交易过程中交易成本即收益分配的明确性、侵权纠纷处理的及时合理性大大降低,从而促使企业家们积极的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知识产权制度发挥了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关于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也能体现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激励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若想促进财富的持续增长,就必须鼓励生产性努力、抑制分配性努力。这种效应的实现取决于生产性努力创造的财富量的度量及对其的维护与保证。盛洪(2002)认为如果创新的成果全部体现为企业的产品和资源,那么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得到市场制度的度量,企业家的利益也就受到了市场的较为准确的界定;但某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结果往往是一种想法(知识),是无形的、不能由于批量生产而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的、同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容易被抄袭模仿,因此市场制度无法准确度量,而专利法对创新的机制做出某种简单的制度上的规定,是弥补市场对这类创新成果的度量。在正当利益的维护和保护方面,"自由进入"促进市场充分竞争,重复交易增多,欺诈行为等分配性努力就会随着这种欺诈难度的增加而减少,生产性努力则增加;商标和商誉的维护得益于商标法这种法律公共产品的规模效应而使得维护费用大幅度降低,使维护商标商誉成为可能,重复交易得以保障,因此侵权等分配性努力得到抑制,企业投入资源提高质量和服务的生产性努力也得到激励。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制度弥补了市场的缺陷,减少了模仿欺诈的分配性努力,激励了自主创新的生产性努力。

三、 基于知识产权对价论的分析

知识产权对价论从创新的让渡与补偿角度阐述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作用的发挥。Trebilicock和Howse(1995)认为模仿者的“搭便车”行为是创新不足的核心问题,除非发明或创造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补偿,从事发明或创造就是次优的激励措施,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徐(2003,2009)对知识产权正当性进行系统的诠释,同时论证了知识产权制度是对知识活动的激励机制,并揭示了该激励机制运行的条件。

知识产权法调整的对象是智慧信息,而智慧信息只有经由人表达才具有外部性,才能被使用、传播,才被纳入到受保护的范围。而“表达自由”则一项基本人权,(知识产权制度)的责任和目标在于,“促进表达”。但这种目标同时具有公共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双重特性,即既要保护个人的特定的智慧表达,激励个人的创造,将创造的智慧表达出来并加以使用,又要体现智慧信息的共享性,促进知识的积累,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与机会,实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繁荣。运行这种激励机制的条件就在于“对价”,即表达自由让渡和补偿的衡平点,承认先占人(智慧信息的先表达人)的财产权,同时允许其让渡表达自由权和经济机会给他人,他人以各方允诺的条件补偿给让渡人,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知识活动主体间自由的“对价”和衡平条件,实现了表达自由的帕累托改进,使自由和自由的交易能够持续地发生,从而实现知识公域和知识私域的双重目标。

就企业这一主体来说,创新的成果,无论是发明、实用新型、著作、商业秘密、还是企业的商标、识别性标记等,其表达出来就成为创新成果的先占人,具有法律所承认的财产权,他人不可无偿侵占,同时其可以从让渡成果中获得“对价”的补偿,从而激励企业持续地进行创造、积极表达(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技术使用等)、成果让渡(特许经营、技术转让等),从而实现企业的财产增值,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而整个社会也从让渡中,从强制许可制度、有限期限制度所规范的智慧信息、创新成果的破除垄断的共享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实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繁荣。这就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发挥。

四、 相关实证研究

理论分析表明,知识产权制度能够保障创新绩效的实现,激励创新投入的持续发生,那么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弱对企业R&D投资绩效与R&D投入的影响如何?具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怎样设计才能更有利于企业R&D活动开展?大量实证文献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1.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R&D投资绩效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产出、创新收益的保障是该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实证文献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衡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创新绩效。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衡量,主要是沿用或改进Park和Ginarte(1997)所创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指数(GP index),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覆盖范围,是否为国际条约的成员,权利丧失的保护,执法措施,保护期限五个方面来评价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创新绩效的衡量则主要分为研发投入的市场价值指标和以专利为基础的指标两类。

(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市场价值的影响。Greenhalgh和Rogers(2006)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即竞争程度低,存在一定垄断的市场中,R&D收益较高、专利资产的收益较高。Arora,Ceccagnoli和Cohen(2007)分析了专利保护产生了正的专利溢价(企业的发明由于专利化而获得的增值部分,尤其在医药、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并且也刺激了所有制造行业的R&D支出,但也随行业与规模而变。Alka和Raffaele(2010)实证分析了在印度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印度企业研发支出的市场价值比同期的美国与欧洲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专利产出的影响。专利被认为是创新产出的最佳代表,不少文献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予量的影响,结果基本为积极影响。Chen和Puttitanun(2004)实证研究验证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GP index)对专利申请量的积极影响。Gaetan和Bruno(2009)分析了研发效率和专利倾向,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创新产出(专利申请数)正相关。

在中国,类似的研究结论则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李平,崔喜军,刘建(2007)运用1984年~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研发投入的投入产出关系。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国内研发资本存量与从国际FDI外溢中获得的研发资本存量,与国内专利申请数产生消极影响,即抑制了研发绩效;但进口和国外专利申请的外溢资本投入的产出则得到了促进。HU和Jeffson(2008)探讨了中国的专利爆炸(专利申请量剧增)背后的因素,知识产权法修订只是是较小的影响因素之一。Yueh(2009)调查得到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不同区域的专利申请量存在较大差别,但专利授予率差别不大。

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自Park和Ginarte于1997年创立了衡量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指标之后,围绕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企业R&D投入的实证分析大量出现。(1)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了本国企业的R&D投入。Park和Ginarte(1997)基于6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一国的物质资产投资、R&D投资有正的作用并进而提高了增长率。Kanwar(2007)验证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GP index)对创新投入(R&D支出占GDP)的积极影响。(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影响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本国企业R&D投入的方向和模式。Kumar(2006)的研究表明,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影响FDI中R&D的投入方向,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FDI倾向于投入创新性或与新产品相关的R&D。Zhao(2006)分析了在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水平的国家,跨国企业仍大量进行R&D投资,但多为内部关联度高、互补型的R&D。(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改变市场结构影响企业R&D投入。Schumpeter(1942)肯定了专利制度的必要性,因为专利有利于企业占据垄断地位,获得短暂的垄断租金,进而提高其研发倾向,起到创新的激励作用。Gilbert和Newbery(1982)认为如果存在完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则会形成寡占性的市场结构,此时寡占企业常常抢先取得技术创新;但潜在进入者也可能由于创新一举成功成为新的寡占者而具备高的创新动力。

中国国内的相关实证研究在改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衡量基础上,得到了类似的结论。Lin,Lin和Song(2009)利用中国不同城市的企业问卷数据,在控制了政府的“帮助之手效应与掠夺之手效应”、产权性质之后,验证了产权保护的制度质量(契约签订、法律支持)对企业R&D的参与、R&D强度的积极影响。韩玉雄,李怀祖(2005)、沈国兵和刘佳(2009)通过加入“执法力度”(社会法制化程度,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社会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对GP index进行了修正,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评价结果更符合中国实际。张亚斌,易先忠,刘智勇(2007)运用韩玉雄、李怀祖(2005)改进的GP index实证验证了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了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解维敏、唐清泉(2008)对2003年~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水平(樊纲,王小鲁,2006,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指数)能够激励企业开展R&D。

3. 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专利制度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知识产权制度,因此大量文献集中于讨论专利制度的具体设计如专利保护期限和范围、对侵权的定义、专利申请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bolar条款”等,以此来分析其对创新的影响。Green和Scotchmer(1995)、Denicolo(1996)认为无论从专利的保护期限和保护范围来讲,拓宽专利权力对R&D支出,创新率产生积极影响。Mariko和Lee(2001)分析了1988年日本的专利改革。认为改革拓宽了专利权利保护范围,但是并未对企业的R&D投资和创新产出产生积极影响。Chu(2009)认为专利宽度通过领先宽度和滞后宽度来保护领先发明者的利润,提供了R&D动机,相应抑制了后续发明者的R&D动机。Chu(2010)理论分析了专利保护期限在给定的专利价值折旧率下对企业R&D的影响。缩短保护年限(20年)会使企业R&D投资显著下降,但延长保护年限,对企业R&D的增长并不显著。

也有学者研究其他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影响。Penin(2005)认为专利的保护作用有限,商业秘密、领先时间、有效服务等其他机制对收益占用的作用更大。Bulut和 Moschini(2006)认为商业秘密保护在专利制度之外能够提供额外的创新激励,从而使得企业的R&D项目投资更趋向于社会最优水平;但这种效应因反向工程的难易而因行业而异。Erner和Zhu(2007)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美国“Lotus vs Borland decision”之后,著作权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程度下降,企业趋向于使用专利来进行保护,并且这种转变也增加了企业R&D支出与销售收入。Aija和 Justin(2009)分析了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除非与大学或科研机构有合作研发,它们往往采用市场领先、商业秘密等非专利保护策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更无相关实证文献。

五、 小结

本文对制度变迁理论、知识产权对价论中,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从而内部化知识的外部性,激励企业R&D投资,提高创新绩效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阐述其作用机制的发挥;并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创新绩效、创新投入的影响,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三个角度对相关实证文章进行文献回顾与述评。国外的相关的研究结论基本支持了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研究表明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绩效的保护作用有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原因开展深入探讨:分析与检验中国照搬国外的笼统的知识产权法律与效率低下疏漏的执法现状,是否限制了知识产权制度应有的作用发挥;以往的国内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国家层面的研究分析,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在不同的行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行业层面的进一步研究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Linda Yueh. Patent laws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2009,(29):304-313.

2. Nagesh Kumar. Intelletual Property Prot- ec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ocation of Overseas R&D Activities by Multinational Ente- rprise. World Development,1996,,24(4):673-688.

3. North, D.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 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Park, W.G., Ginarte, J.C.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26(3):51-61.

5. Penin J. Patents versus ex post rewards: A new look. Research Policy,2005,34(5):641-656.

6. Trebilicock and Howse. 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

7. 韩玉雄,李怀祖.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科学学研究,2005,(3):377-382.

8. 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9. 沈国兵,刘佳.TRIPS协定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实际保护强度,财贸经济,2009,(11):66-71.

10.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9-218.

11. 汪丁丁.再论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9-227.

12. 解维敏,唐清泉.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现代管理科学,2008,(7):33-35.

13. 徐.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兼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与衡平,中国社会科学,2003,(4):144-155.

14. 徐.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框架――知识产权法为人类共同知识活动激励机制提供激励条件,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89-104.

15. 易先忠,张亚斌,刘智勇.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世界经济,2007,(3):31-40.

第12篇

关键词:模仿创新;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80-02

模仿创新理论来源于追赶理论和技术赶超。最早的追赶理论来源于美国经济史学家Gerchenkron(1952)创立的后发优势理论,他指出后进国家可能由于模仿和借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从而能够从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发展,经历跳跃发展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Abramoitz(1989)的“追赶假说”强调了后发优势从潜在优势转变成显示所需要的条件。Brezis、Krugman和Tsiddon的“蛙跳模型”(Leap-flogging Model)揭示了先进国家可能由于“技术”的锁定效应而不愿意采用更新更好的技术,后发国家则更有可能选择新的技术从而实现跨越和赶超。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在研究后发优势理论的技术上进一步指出,技术的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国家通过很小的成本就可以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拿来供自己使用。例如,通过专利购买、合资合作等方式。如果落后国家选择自己来开发这些技术,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财力,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这段时间里发达国家的技术又进步了,落后国家就永远不可能追上发达国家了,但是后发优势却让落后国家节省了很多成本和时间来使自己的技术快速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潘士远(2008)认为,如果技术模仿成本小于技术发明成本,就应该放弃引进世界前沿技术,通过模仿适宜技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收敛,但是这可能存在“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问题。这些理论充分说明,欠发达地区能够通过模仿创新达到追赶和超越发达地区的目的。

一、模仿创新的特点和优势

模仿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在创新风险、成功率和创新投入上都有其优越性。其主要特征有:

1.学习性和跟随性。模仿者可以充分利用率先创新者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的外溢效应。不仅可以只做某一领域新技术的学习者、追随者和改进者,而且可以进一步利用和开拓率先创新者所开辟的市场。

2.创新性。模仿创新具有跟随性同时也具有创新性,其实质是属于一种渐进性创新行为。如果只有模仿而无创新,那么产品就会缺乏竞争力,很难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最终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3.风险较小。模仿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准确地认清形势,趋利避害,以此来有效地降低创新的风险。在研发层中,率先创新必须独立承担技术研发失败的巨大风险;在市场开拓中,率先创新者必须承担前期市场开拓的巨大费用和开拓失败的风险,而模仿创新则可以利用时间差避开此风险。另外,模仿创新可以观察和学习不同的技术先驱者,只选择较成功的来进行模仿改进,有效回避率先创新者的风险。

4.成本较低,成功率高。由于模仿创新是在别人已有的技术、市场等基础上进行的,可以省去技术研发期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市场和管理层也是利用率先创新者已经开辟的市场和已有的较为成热的管理经验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就企业创新问题对全国1 051家企业进行过抽样调查分析的另一重要结论就是:模仿创新企业总体上创新投入较率先创新节约。由于率先创新者为模仿创新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成功几率自然就高。另外,模仿创新所具有的投入少、风险小和创新性等特点和优势,使模仿创新往往具有更为强劲的竞争力,因而模仿创新的成功率相对会更高。

5.模仿创新可以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模仿战略的成败与否,与企业的“反向工程”能力密切相关。所谓“反向工程”是指从他人的产品人手,进行分解剖析和综合研究,在广泛搜集产品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运用各种科学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探索该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加工工艺和原材料特性,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在这种“反向工程”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通过模仿学习,可以增长创新人员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由于模仿创新是有针对性的,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可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模仿创新可以使企业的反应能力、学习吸收能力、技术改进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为自主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模仿创新是提高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由之路

1.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基础弱。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还是创新成果三个方面来看都很薄弱,全市缺乏科技人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基地更是一个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进行率先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2.自主创新资金缺乏。首先,由于昭通市大量的非公经济个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力很弱不可能有大量的经费去进行自主创新。其次,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其所有制性质,再融资渠道比较窄。最后,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还未形成,因此我市非公经济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去进行自主创新基本是不可能的。

3.缺乏对自主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创新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它研发周期长,结果不确定性强,是有风险的,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为5%,技术开发的成功率一般仅为50%左右。这种风险,是昭通市非公经济难以承受的。而对于大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来说,更难承受的是自主创新的研究开发周期较长而且结果难以确定。并且,这与实现昭通市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要求是相违背的。

4.昭通市非公经济缺乏自主创新的观念和环境。自主创新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改革观念和和民主的社会环境。在昭通,由于长期相对封闭,人们习惯于按部就班,较难接受新生事物,这就使得自主创新难以有效地进行;另外,自主创新也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既包括本地区的硬环境,也包括制度环境和民主的大环境。昭通市的交通、通迅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非公经济企业中家族式管理普遍,民主决策氛围不浓,难以充分地调动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因此,总体来说,中国昭通市非公经济自主创新的环境是比较差的。

综上,昭通市非公经济实施模仿创新模式是由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在经济技术发展总格局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因此,现阶段昭通市非公经济的经济技术水平决定只能以模仿创新为主,它是昭通市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三、昭通市非公有制经济模仿创新的途径

1.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落后地区发展滞后,往往是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严重滞后。要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革新发展观,不能习惯性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及扩张速度,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强调经济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看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市场、信息、专利和商标等后天性资源优势,并把这类软资源优势的开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

2.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当前,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一个制度、管理与政策的差距。它包括所有制形式、管理制度、市场机制、分配方式、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等方面的内容。它从根本上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重点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与政策实施强力的模仿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3.模仿创新发达地区的技术及其成果。虽然昭通市也有一些科研院所,但这些单位的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其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程度不高。因此,要以发达地区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对有关的科技成果进行筛选取舍,实施模仿创新。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模仿创新。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在买方市场的今天,能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创新成败与否的关键。硅谷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是有斯坦福大学的存在,当年的斯坦福大学只是所边缘大学,教授工资很低,学校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但是他紧紧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一直至今的微电子工业快速发展这个市场机遇,使斯坦福大学置身于美国微电子工业和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集散地。成为硅谷的“孵化器”让硅谷成为了世界高新科技的引擎。又如有名的128号公路,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研究机构和技术型企业,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相连接。条件与硅谷相当,20世纪70年代,与硅谷齐名,作为世界电子技术的创新引导中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政府财政的拮据,政府开支和国防预算的大幅度减少,在政府和军事订货大量减少,128号公路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可见,市场需求对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昭通市非公经济的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抓住时代的先进理念,进行创新,引领出更新的市场需求潮流,以此而更好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参考文献:

[1] 詹正茂,熊思敏.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

[2]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2,(3):28.

第13篇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创新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优良品质,在科研活动中和技术创新活动中善于发挥聪明才智,以创造性工作,在管理、技术、产品、市场等某一方面有所开拓,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创新人才资源表明了企业人才质量,是企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组织、开发和运营图书馆拥有的包括信息、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扩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职能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里不仅要保持其基本职能即收藏管理、整理加工、组织信息和知识,而且新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知识管理的职能有了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成为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也为知识的使用者提供了更准确的、具有使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识,并帮助人们对已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整合与整序、发展和创新,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提升知识的应用层次,使得新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管理人员的创造与革新能力相结合,形成知识与管理者的最佳结合,完成知识创新。

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21世纪的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企业人才的竞争。只有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同志指出:“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加以推进。特别要注意培养青年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促使他们学习交流,鼓励他们开拓进取、支持他们创新创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正公平的竞争秩序,为人才的成长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我国企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先导,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通过企业实践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人才决定着企业发展和企业科技的进步。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

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思路涉及意识观念、体制、管理、人员素质、技术及服务等诸多因素。其中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只有图书馆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人员素质提高,提供图书馆优质服务,使图书馆的先进技术、网络技术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与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表现在企业科技知识转化为科技生产力,需要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创新给予必要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企业创新人才共享知识库的知识来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使企业创新人才通过图书馆的环境、提供的设备、条件,在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的成果中获取更多信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信息资源的坚实基础。面对新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爆炸般的信息和不断扩展的网络环境,知识管理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传统服务媒体和方式的转变,还在于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优势,为管理者提供一系列新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把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有效整序。并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文献资源,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企业创新人才通过知识管理的创新不断丰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能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突出的贡献。

2.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创新人才已成为计算机网络服务的利用者。企业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是在服务环境和技术上使图书馆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一方面要加快局域网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和广域网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提高在线信息组织和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技术和地位、具有导航智能作用的指引库的研究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应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精神,使企业创新人才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为企业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3.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知识结构培养中心”。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设备、服务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是企业创新人才掌握知识和形成创新技巧的源泉;是企业创新人才拥有知识的捷径;企业创新的思维能力培养,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起了重要作用。图书馆是激发企业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基地,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要使图书馆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图书馆不仅要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场所,还成为企业创新人才获取创新知识和信息的“创造性知识结构培养中心”。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导师制;新学长制;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企业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 “教产研相结合” “顶岗实习”等。为使我校的校企合作更上一层楼,我们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探索新路子。企业需要技能强,能尽快上手,有职业道德的人才,为满足企业的基本要求,在导师制和学长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大胆尝试并有所表现的时候,我校的试点工作也紧随其后,并凸显成效。

一、“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企业冠名班的应用现状

2005年我校首次组建企业冠名班,并开始推行导师制,既在该班指定导师,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技能上逐步达到企业的要求。随着企业冠名班学生人数的增多,造成我校师资力量短缺,尤其是专业技能强的教师,这给企业冠名班的实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实行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挖掘出一些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品德、行为举止、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尤其是在技能学习方面表现突出,常常在导师无瑕顾及更多的学生时,他们能主动协助导师帮助其它学生。导师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优生的作用,帮助低年级甚至同年级的学生完成技能学习的任务,既新学长制。2007年,我校在企业冠名班开始推行“新学长制”。“新学长制”与“学长制”不同在于,“学长制”主要运用于高校学生的学生事务管理,而我校的“新学长制”是用于我校中职学生,且主要运用于企业冠名班的实训教学,我们在进行实训教学时选拔技能学习强、热爱本专业、职业行为优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学长,以小组为单位,协助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技能学习的任务。

(一)应用模式。

我校推行的“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的应用模式(如右图所示),在企业冠名班的各实训模块设立相应的导师,导师负责对学长的单独培养和全部学生的技能教学辅导,导师指定各小组的学长,学长既要接受导师的指导,又要负责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辅导,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既能受到导师的辅导教育,同时还可以获得学长的帮助。“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可以将导师制和新学长制很好的结合起来,导师、学长、学生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三者共同促进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技能掌握的速度。

(二)导师的聘任和培养。

导师的聘任直接影响“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我校企业冠名班的应用实效。我校的导师均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主要通过选拔产生。导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我校实训教学板块中所占比例较高,对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实训教学中的导师普遍选拔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在导师的培养方面我校每年都会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主要目的是:锻炼教师、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有制定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多与当地企业联系形成好的关系,为学生寻找好的实践场所,加强导师和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

(三)学长的选拔和培养。

学长的选拔是“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我校企业冠名班应用的关键。学长的任务是要协助导师辅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学习课程,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专业技能岗位要求。因此在选拔学长时,导师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来划定范围,学长一定是要热爱本专业,动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在选拔学长的过程中,我们先自愿报名,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后,根据他的行为表现,综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评价来进行确定。学长的培养是“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我校企业冠名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被选的学长,首先要对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其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其责任心,培养其职业认同感,然后按专业分模块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导师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在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长们的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长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梯队建设工程,在学长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挖掘优秀学生,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学长。

二、“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企业冠名班应用的效果

(一)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企业冠名班中的应用,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表现在:第一,导师制的实施,使实训教学更加专业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既教又导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较之传统的培养方法更能满足学生职业岗位的要求。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长的参与,能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加快学生对技能掌握的速度和效率。学长既要接受导师的指导,同时又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双重任务,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内化,在这一过程中,学长通过不断的辅导其它学生加快自身知识的掌握和强化自己的操作技能。第三,学生在导师和学长的共同指导下能更快地掌握技能学习,在实训教学中导师能握实训教学的总体方向,使其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学长能在学生技能学习上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加强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加快学生对技能学习的掌握速度。

学长是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在低年级学生中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中职学生尽管对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对于动手操作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学长能熟练地操作机床,羡慕之情会油然而生。在榜样的作用下,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二)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为学校培养小助手。

从我校企业冠名班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长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学长在企业中常常被安排在重要岗位,而且在企业表现相当突出,都是技术标兵,职位提升的速度也很快。学长通过在学校的锻炼,不仅技能强,更为突出的是综合素质高,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学长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是导师的左膀右臂,可以分担老师的教学任务,对部分学生进行独立的演示和指导。实训教学管理中安全摆在首位,然而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往往意识不强,这个时候学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协助导师监管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督促学生遵守室场的规章制度,减轻导师的教学压力。学生更容易接受学长的辅导,因为学长和学生都是同一代人,他们在沟通上更能产生共鸣,所以学长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

(三)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的实训教学模式是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它的实施提高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企业冠名班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立刻上岗,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我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富华机械有限公司”有常年的校企合作关系,从2005年至今已开办了六届以“富华班”为名的企业冠名班。“富华班”在全区都是有名的,企业对该班的评价相当高,现正在筹备第七届富华班,今年企业要求该班人数近100人。继“富华班”之后,我们还相继开办了“东菱班” “海川班” “骏业班” “福田班” “东泰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办学效果非常好。

三、“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在企业冠名班应用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给我校企业冠名班带来了很多显而易见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导师对学长的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范的模式,每个导师对学长的要求并不一致;学长在实训教学模块所花费的时间较多,必然会减少学长理论课程的学习;企业对就业岗位需求的单一性,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全面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地发挥“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的优势,尽量缩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导师制下的新学长制”能更好地为校企合作服务,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勒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董金虎.试论导师负责制下的学长制构架[J].科教文化,1994.

第15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企业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的。由于知识管理崭露头角,对它的定义因为侧重强调的角度不同而不完全一致。如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管理和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员工脑海里,是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炼而取得经验的体现。如“行业状元”的大脑支配岗位工作的行为就体现了隐性知识的集中存储,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于一身,使他们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我们企业员工的智力资源,更好地为争创一流企业服务。

2知识管理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我们企业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因素: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高级知识分子或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在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员工所理解接受;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新项目如何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这一系列都需要我们企业必须重视知识管理。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敏捷反应,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3运用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1)创建企业知识库。对于公司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贡献的研究报告。公司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①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②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③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公司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未来成功的国家将是那些致力于开发高素质、高技能和高活力资源的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的行动。知识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知识资本”成为我们企业创造效益的强劲推动力。今天员工的价值并不在于掌握了哪些知识,而在于要具有不断创新的创造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由此,不难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创新知识化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公司都不善于管理知识,他们对自己长期以来开发管理的人力资源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共享和创新了。

(3)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生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4)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我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生产休闲服饰的厂家喜欢购买抗起球纤维”、“生产音像制品的厂家喜欢购买碳纤维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②对客户进行知识管理能更好地留住客户,使消费者成为长期忠实的客户,保证企业能够拥有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在进行营销时,能够从对客户知识管理中分析出厂家的变化,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了解客户知识,采取一些好的促销方式。

4构建企业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