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

临床医学技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医学技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医学技能

第1篇

    1.临床轮转管理不严,出科考核不到位。临床轮转科室对研究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主要集中在个别研究生轮转时间短、轮转专科方向不明确,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研究生主管部门由于主客观原因,在临床培养环节上,监督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严格,以致学生临床技能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有轮转出科考核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易造成研究生出科考试不规范和约束力不足,多半流于形式;考核评分多带有主观色彩等。

    2.导师带教时间有限。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对于保证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导师绝大部分是身兼数职,既是本学科的带头人或是医疗骨干,同时又要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使研究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临床操作机会逐渐减少,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而医院在导师带教上尚未建立相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且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到位,规范的临床培养不够。

    3.患者维权意识强,临床操作机会减少。随着法律法规制度的健全,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不愿意研究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根据现行的医疗法规,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没有独立实施医疗行为的权利,医院或导师为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相应减少了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学生大多以观摩为主。复杂、疑难病例的增多,使得符合教学需要的典型病例减少,学生接触典型病人的机会不足。

    4.学生自身努力不足。秦煜等分析了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认为他们基础理论较好,但临床技能欠缺;初期工作较积极,后期效率下降;希望早出成果,但又轻视基础环节;少年锐气满怀,遇挫便一蹶不振。有部分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完成和基础研究上,造成学生在实验室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研究生进入研三后,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到用人单位试工等自由度大,使其无法保证临床技能的系统正规的训练。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措施

    1.针对生源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法。随着研究生扩招,学生在基础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导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做个体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对应届考上的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进行更为系统的临床技能训练,尽快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以使其能独立值班和处理临床常见病;对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研究生,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操作,再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其在各专业轮转时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其独立处理疑难病例和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手术。

    2.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优化临床技能教学方式,逐步转变目前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现状。通过建立临床技能中心,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避免医患纠纷的情况下,接触模拟病人和典型病例,提高临床操作技能。针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可引入国际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临床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验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在学生们的讨论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3.导师带教方式的转变。出于种种原因,部分导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就难以保证,由此陈怡婷等提出构建导师集体负责制,强调科室集体指导,各科有一名科主任主管协调培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指导临床能力训练。郝新保提出围绕导师建立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组成的辅导组,衔接研究生和导师,辅导、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陆明莹建议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各专科在临床工作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组成,负责指导该科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

    4.增加临床操作的机会。如何提高临床培训的效率,让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接触患者,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是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耐心的做患者的思想工作,让其理解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体格检查等医疗行为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的,也是研究生成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必经过程,以此减少患者的顾虑和不信任,增加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对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设立临床技能培训班,运用标准化病人等方式锻炼其临床操作能力,并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点评指导,以期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研究生可以对其进行独立行医能力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办理临时注册手续,获得“临时医师执业证书”,这样就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开展诊疗活动,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

    5.严格临床轮转,加强临床技能考核。管理部门要按照培养方案,严格执行和管理研究生在临床科室的轮转。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理论课学习即可进入临床培训,在以后的两年半内必须到本学科及相关科室轮转。如何评价和了解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规范、严格的考评制度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龙认为要严格考核程序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建立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并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小组或委员会以指导和监督临床训练的全过程。也有学者提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临床能力毕业考核”三阶段结合、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综合评定。

    三、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亟需完善的其他方面

    1.重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临床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后,就应认识到病人的安危重于一切,肩负着病人生命健康的重要责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医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成为受病人欢迎的医务人员,以此增加临床操作机会。在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医德意识,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第2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06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2

医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因此临床技能培训是临床医学生向一名合格临床医师转变的关键步骤。但在医疗环境的改变、体制的改革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机会逐渐减少。现今社会对临床医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已成为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于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主题为“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活动,引领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我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逐步规范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操作将起到推动作用[1]。该文结合西京医院参赛学员及教师的赛后总结,针对学校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影响及启示。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空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同时,医学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临床实践资源相对不足。再加上医疗环境的改变,患者对实习医师的抵触态度,导致临床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也会受到冲击,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临床实习阶段约22.6%的学生潜心考研,71.6%的学生则忙于找工作[2],这样一来,实习时间明显被压缩,且实习专心程度也大打折扣,临床医学生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2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弊

2.1临床技能竞赛的利处

2.1.1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临床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由于日常临床工作及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各院校、各学科的临床教师缺乏互相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这对医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都是很大的阻碍。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为各大高校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各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相互学习,进行教学方法与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临床技能教学中去,推动了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2.1.2优化了教师自身教学水平,锻炼了教师队伍临床技能竞赛学生参赛的水平的高低凸显的是各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竞赛促使各院校对技能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对参加临床技能培训的所有教师学校严格选拔、集中培训以规范教师的临床技能操作。定期开展临床技能教学研讨会,运用多媒体教学、真人模拟、人机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训练、病房实践、角色互换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2.1.3可促进相对统一的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的形成由于国内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各院校的医疗操作标准差异较大。临床技能竞赛融合了各参赛院校技能操作的优缺点进行相互补充,有助于确立全国范围内同行普遍认可的针对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同时随着操作标准的确立,使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有标准可依,对医学生打好临床基本技能的基础极为有利。2.1.4调整教学安排,重视实践教学以往各大院校只注重医学基本理论的教与学,对临床技能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考核形式化,以致于技能培训形同虚设。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医院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技能操作较为熟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机会。因此,重置课程安排,开设临床技能课程势在必行。很多院校编写临床技能教材,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标准。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实践与提高,使学生对医学基本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1.5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技能竞赛不只是临床操作技能的比拼,更是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应急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全方面的考验。随着竞赛的开展,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贯穿技能操作的始终,这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促进了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2.2临床技能竞赛的弊端

2.2.1临床技能培训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参赛学生只占到应届毕业学生极少的比例,同时受到教学成本及投入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为竞赛制定的大量、高强度的临床技能培训计划不能普及。另外,竞赛的性质可能会导致部分医学院校过分追求比赛名次,使临床技能培训成为极少数人的精英教育,提高了极少部分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但不能惠及全部医学生[3]。这与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医学教育本质。因此,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并不能代表院校的整体真实水平。2.2.2模拟临床操作的限制性首先模拟临床操作与临床实际教学有较大差别,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等必须在床边进行培养,以培养其真正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模拟临床场景只能部分提高操作技能,与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能力有一定差别。其次,模拟临床操作是死板、机械化的,并不能表现真实的临床操作效果。由于每个考试环节时间紧张,考生只能快速地在各个得分点上进行操作,而其他非重要环节会有意识忽略,使得很多操作点到为止,与临床实际操作相差较大。

3对临床技能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3.1相对固定教师队伍,按周期进行人员更替

优秀的临床带教队伍对于临床技能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首先,应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搭建一支专业的临床技能教学团队。不断制定和完善培训相关奖励制度以保证其积极性和教学高质量运行。而教师也应及时学习新技术,与时俱进,优化自身教学能力。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周期性的人员更替,可考虑每个相关专业选择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年轻的高级职称临床医师作为教师,保证教学团队的质量和活力。其次,临床技能培训也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因此可固定周期进行人员更替。比如:每年每个专业更换一名教师,这样保证每年每个专业都有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和一名新教师。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可定期让新教师接受锻炼,逐步扩大临床医师参与的广度,最终提高整个医学院校教师队伍的实力。

3.2注重平时本科基础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目前,大多数参赛院校对参赛学生的选拔是在实习之初,然后在培训过程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4人参赛队伍,队伍确定后再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培训。这种选拔培训方式有违临床技能竞赛的初衷,未达到全面推动本科医学教育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本科医学基础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实习这3个层面全面加强医学生的教育,使其不仅医学理论知识过硬,而且临床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不仅使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优中选优的选拔培训,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如留校及优先就业,等)以调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医学院校可以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另外,延长训练基地开放时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训练基地进行重复操作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纠正对方操作的不当,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3.4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国医学教育往往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年轻医师在竞争中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难以胜任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心理素质在临床技能竞赛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发现,平时训练时思维敏捷、动作熟练的学生,在竞赛场这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下,会出现出汗、手抖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会出现操作的频频失误,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最终严重影响竞赛成绩。因此,在平时的培训中尤其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不仅能在竞赛时临阵不乱,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沉着稳重。

3.5开展电视转播,注重赛后总结

通过电视转播使没有机会到现场感受和观摩的人们也可以感受到赛场实况,使更多的师生对竞赛有直观的感受[4]。注重赛后的总结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及不足。优势该如何发扬,不足该如何弥补。我们还会在每次竞赛结束后,组织参赛学生进行临床操作视频的录制,用于第二年的竞赛前培训,从而保证了操作训练的标准性和一致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视频资料以后在全体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技能竞赛的开展利大于弊。其不仅可以促使医学院校完善临床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整体水平,提高医学生进入临床前的综合素质,最终推动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厉岩,郑竞力,彭义香,等.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6):558562

[2]王丽媛,谢咏梅,汪志凌,等.医学生敷衍临床实习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0110

[3]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4):8588

第3篇

【摘要】临床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对于临床医学技能的考核,没有足够的重视,本文作者分析了临床医学技能考核的必要性,指出了现有的考核制度中的不足,最后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字】临床医学技能 考核 课程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对于学医的学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各个医疗单位对于医学院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医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许多医学院都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际训练。教学单一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这就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出以下分析:

考核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是一个医生所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进行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其实有助于了解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能力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学生会明确自身在哪一方面不足,然后重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不断巩固自身的优势,还可以在学生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对老师而言,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相提升,实现双赢。

临床医学考核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于临床医学的考核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 ,或者是在训练中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考核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没有约束机制,就导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认为只要及格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产生了误区,都重视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在学习临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对于临床技能考核重要性的认识。临川医学技能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通过临床实践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有较大的收获则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有较好的基础,有牢固的诊断学理论和临床思维程序,在临床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体格检查以及病史采集,要不断的收集病史资料,在充分研究病史之后,在有选择性的进行体格检查,这样就会在最短的时间收集足够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与意识,不断的强化专业思想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临床医学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改革。在现行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完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同时也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努力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强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教学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上各种辅助的检查工具越来越多,因而需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关注这些新的辅助工具,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更高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辅助手段学生不可能全都掌握,掌握的太多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没有重点,因而则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部分的基础上,对其它的辅助工具有所了解。

改进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方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针对于学生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则相应的增加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考核的重视,迫使他们更多的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成面上。将理论考核与临床医学技能实践考核分离开,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认真对待,还使得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临床医学技能的实践中去,学生的临床医学综合技能将会有明显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以及综合竞争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冲通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体系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比如在教学中增加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课件中大量运用检体诊断的声音录像以及录音,学校配备心肺听诊、肺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等用教师以及学生在教学中使用。学生在实践中应该由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

强化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质量。教师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医学技能,可以定期的开展临床医学技能规划培训班,供广大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学习,这样就能够保证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有他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生就不会在教学中迷失,出现较大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建立相应的临床基地,供学生实践,建立学习平台,供学生间相互交流。就目前而言,学生在患者身上亲身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然而想要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住临床医学技能则必须要通过一定量的亲身实践,因而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亲身实践的机会,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临床实习基地。学校就需要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给予支持,宠妃电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建立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在平台上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临床医学技能的提升。

通过对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以及实践的分析,改正现行的临床医学技能考核制度中的不足,不断的强化现有的优势,来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促进我国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晓松,王威.临床技能评价的探索与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6):39-41

[2] 戴震,诊断学实践技能考核对提高以学生临床技能的探讨.医学教育,2006,19(7),866-867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1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2007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2005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2006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2008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200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2011,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意义。方法 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对我院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进行了考核,并分析了考核结果和意义。结果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总成绩为(83.7±7.5)分,七年制学生的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学生(F=5.14,q=3.22~6.02,P

【关键词】 学生,医科;临床工作能力;教育考核;教学改革

临床技能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优秀医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对于社会卫生事业的需求和医生个人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GMER)中涉及了7大领域60条标准,分别是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临床技能是从事临床实践训练或在医疗活动中得来的、能很好执行一项任务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疗实践的需要,临床技能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能力、诊断性检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制定系统治疗计划的能力。为了培养具有较强临床技能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近年来,我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进行了训练与考核,并对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283名学生(含七年制)的临床技能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院9家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完成实习的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83名,男118名,女165名,其中五年制252名,七年制31名。所有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经历了3年级的临床基本技能训练、4年级见习过程的专项训练和五年级实习过程的综合训练3个过程。

1.2 考核方法

1.2.1 考核内容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要求,编写了《临床技能学》,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检查结果判读、病例分析。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我们制定了考核项目与要求。见表1。

1.2.2 考核方法 于毕业前15 d开始,所有学生集中考核。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三站考核,在每个站点随机选择一题(第一站有2小题,第二站有3小题,第三站有3小题),按照题面要求作答,并回答考核专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2 结果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总成绩(83.7±7.5)分,五年制各班考核总成绩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七年制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F=5.14,q=3.22~6.02,P

3 讨论

3.1 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分析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取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第二站得分率达87%。另外,七年制学生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这与我院长期坚持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有关,也与学生学习刻苦、训练严格和重视程度高有关。但在考核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重视。

3.1.1 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 本站是对学生沟通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核。本站得分率为83%,七年制学生考核成绩高于五年制,这与我们多年来重视沟通能力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培养与训练有关。但部分学生,尤其五年制学生存在着病史采集重点不突出、不全面、沟通能力差、鉴别诊断能力不足、横向思维不宽、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等问题。

表1 临床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略)

表2 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及比较(略)

与临床5个班考核成绩比较,F=5.14~5.24,*q=3.10~6.52,P

3.1.2 临床技能操作 本站是对学生临床操作和体格检查能力的全面考核,本次考核主要为体格检查和外科基本操作等。本站得分率为87%,这与平时要求高、训练严格、重视程度高有关。但也有查体不规范、不全面,定位的准确性差,不熟练等问题,这与目前普遍重视辅助检查、淡化体格检查及学生不重视等有关[2];另外,也与部分教师操作不规范、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有关。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全程意识较差等是外科操作中常见的问题,这与学生平时训练少、教师要求松、实践机会少有关。

3.1.3 检查结果判读 虽然目前临床上还十分依赖辅助检查,但是选择与应用检查结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次考核中主要存在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较差、对常规检查项目不了解等,如对心电图、X线片只会看结果,不会分析和描述,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血细胞比容(HCT)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应用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等,这可能与临床实习中教师查房、分析病例过中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讲解过少和学生不重视有关。

3.2 影响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的因素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独立从事临床实际工作的医学应用人才,而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虽然,2003级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基本技能不扎实、临床操作不熟练和不规范、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不够严谨和不系统、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临床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3~5]。①对临床技能培养的认识不足,对临床实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接触病人和把握各种临床操作机会,很少亲自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手术操作;②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尤其是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学生的很多病历都是照抄老师或进修医生书写的病历,不善于自己思维和分析;③部分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操作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训练;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或病人不配合也是影响临床技能培养与提高的原因。

3.3 临床技能考核的意义

3.3.1 转变临床技能培养与考核观念,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 我们实施的临床技能考核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际规范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从传统的临床技能考核向以重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的考核转变。本次考核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由学生自主选题作答,并集中进行考核,提高了考核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确保临床技能考核公平、公正[6]。

3.3.2 对临床技能教学的促进与导向作用 ①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临床技能考核中的病史采集、病例分析、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应用都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病史采集的全面程度和熟练程度、沟通技巧与伦理原则,以及病史采集的准确程度、病例分析中诊断的提出和鉴别诊断的建立、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应用等,是当前临床医学教育所关注的重点。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可引导和促进教师和学生关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②对临床操作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导向作用:临床技能考核着重关注临床基本技能及其规范化和熟练程度,并通过操作过程、回答必要的问题,以实现临床技能考核的系统性、一致性和规范化。因此,临床技能考核对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临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3 促进临床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的方式更贴近临床实际,临床技能考核的过程是广大临床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也是强化师资队伍培养的过程。同时,临床技能考核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为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加强临床技能教学和考核的措施

3.4.1 加强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建设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不配合和疾病谱的变化,影响了临床技能的教学与实践。而建立临床技能学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践不足的问题。我院于2005年建立了临床技能学实验室,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例如体格检查、外科手术基本技术、各种穿刺术的训练等。同时,坚持临床技能学习3年不断线,根据临床见习、实习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临床岗位技能培养与训练,并在毕业之前在附属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强化临床岗位技能训练,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技能。

3.4.2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临床技能的培养不仅是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职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的培养[6],这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我们一方面加强临床技能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并把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与医疗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严格认真,不断增强教师对临床技能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完善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使之形成良好的临床教学氛围,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3.4.3 严格教学管理,全程监控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临床技能考核与评价,我们加大了对临床教学的管理力度,制定并完善多项规章制度,如《临床见习、实习规范化管理》、《临床技能考核的暂行规定》等,定期对教师的临床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同时,聘请督学组不定期地检查见习、实习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全程监控临床教学质量,强化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8]。加强实习生导师制度建设,实行“一对一”(1位老师指导1名学生)的带教方案,将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落实到人,并强化责任意识[3]。严格出科考试和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考试与评价。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也评估了临床教学质量,对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平. 临床技能教学及评估的现状与对策[J]. 南方医学教育, 2007,4:2628.

[2]赵有红,王锦帆,薛宁,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间技能考核分析与思考[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4):358361.

[3]马延生,于楠,马肖容,等. 提高临床实习学生临床技能的策略——责任制培训[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4:810.

[4]徐米清,阳隽,陶怡,等. 临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27(3):8385.

[5]林丽. 临床技能强化训练的现状与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9):829830.

[6]邹扬,唐红梅,缪青,等. OSCE在长学制学生能力考试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6769.

第6篇

关键词:临床技能;模拟教学;临床医学生;外科

Abstract:Clinical med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Along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of health and health, the demand of medical students is increasing. However,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egal awareness is increasing, which makes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opportunities in medical students gradually reduc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lot of medi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hav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enter to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Clinical skills;Simulation teaching;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Surgery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外科学总论见习是训练临床医学生掌握手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实习环节,是医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到实践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外科学总论见习内容通常包括:无菌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切开、分离、缝合、打结等)、清创术、伤口的换药和拆线以及门诊小手术等。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增强临床医学生的外科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院利用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科研与临床技能培训基地,于2012年开始将临床技能模拟教学逐步应用于我院临床医学生外科总论的见习,为了探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在外科见习中的作用,我们对2011、2012、2013届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临床医专学生分组进行外总见习,共有68名同学采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进行外总见习(模拟组),其余82名同学进行常规外总见习(对照组),结果证实采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可以明显提高外总见习效果。

1操作场景"真实"化,凸显见习的实用性

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人员配备、场地设置、器械配备都模拟了真实的临床操作及手术场景,见习中所采用的示教和训练材料也为真实的动物机体以及器官或组织:活体大型动物如猪,小型动物如兔、鼠,以及大量可用于手术技能练习的动物实体组织(动物的各种器官、组织)。在进行清创术和动物阑尾切除术的见习过程中,均模拟真实的手术场景及手术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区域准备、主刀和助手、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手术过程和术后处理等。学生按带教老师要求做好分组和分工进行练习,明确主刀、助手、器械、巡回等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整地进行手术整体及细节的模拟训练。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积极性

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见习中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在每一届学生外总见习结束后,均采用调查问卷评分形式评估学生对于见习的兴趣,调查内容包括:①您对目前见习形式是否满意(评分:满意10分;一般5分,不满意0分);②目前见习形式能否激起您的学习兴趣(评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③您是否希望增加此类见习的时间(评分:是10分;说不准5分;否0分);④您感觉通过见习能否提高您的操作技能(评分:能10分;一般5分;不能0分)。结果见表1,两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3提高外总见习效果,保障教学质量。

为了明确见习的效果,在外科总论见习结束后,对每一届学生均进行了缝合、打结、清创术的考核,考核方法为二人一组于动物活体组织进行既定伤口的清创、规范缝合、打结,考核老师由具备外科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2名组成,连续三届考核老师组成固定。结果"模拟组"学生均能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平均完成标准缝合打结1.5针/min,二名学生在手术时能进行有效的配合;"对照组"学生平均完成缝合0.6针/min,且二名学生在手术时往往缺乏有效的配合,伤口处理也不及"模拟组"规范。

通过主动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我们在外总见习中采用了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结果明显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见习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目的,保障了教学质量。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新的医疗环境下,面对医疗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只有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1-02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纵向分化、横向联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浪潮向临床医学人才的高分低能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越来越与临床综合技能息息相关,这种趋势要求当今的医学生必须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临床综合技能。因此,临床医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把临床技能培养引向深入,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技能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实施诊疗操作,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合理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水平高低的关键。传统的医学一生物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医学生步入临床后,临床思维能力弱,对于复杂病例束手无策,只能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作出诊断。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造成医学生整体素质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从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医学生既有牢固的医学基础理论、精湛的诊疗技术,又具有较高临床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临床工作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以及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病救人的能力。临床技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②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⑧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④实施诊疗操作的能力。⑤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忠于医学事业和爱护患者的品格。

医学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而医学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却是永恒的。因此,临床医学的实践者――医师,就必须要把人道主义作为第一性,这也是医学的伦理性,是医学人文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医师临床技能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应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以防治疾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

3 实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条件

在我国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强化训练学生的诊疗操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各种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各种数据的临床价值,轻视理学诊断及非理化因素,因此,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训练,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临床操作训练机器,难以承担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训,因此,要建立服务于临床技能培训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以促进教育机制的彻底更新。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必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

3.1 实施临床技能培训,核心是改革课程和教材,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搜集、利用医患和谐及知识信息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为核心,着眼于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范围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理论性,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挑选的需要。

3.2改革课堂教学与更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发展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立体化教学观念,改变呆板、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模拟技术和虚拟技术进行见习、训练与考试,在教学中交互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的个性化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

医学事业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肃性,使得临床实践技能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改善医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药卫生方面的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不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步入困境。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中心设立的标准诊断室、标准病房或重症急救室、产房、手术室以及多功能临床技能培训室、计算机模拟培训室等,为医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环境,使医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4 建立一整套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考试方法本身弊端的暴露。传统考试的弊端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技能考核,特别是毕业技能考核。②方法单一,评估能力及范围局限。③缺乏规范、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不能保证有效衡量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对考试进行改革,要在内容、方法上保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状态,并能引导教和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建立一支稳定、高质量的考核队伍,以保证考核的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科学命题,通过考核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以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实际的状况,引导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思维与能力结合的方向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研究制定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考试制度及标准。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胡虞乾

关键词: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52-02

随着医学教育不断的发展,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改进和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实现教学规范管理与人才成长进步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医院临床教学管理者们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强调“医学生的技能、价值和态度的获得及发展与获得知识有同等的重要性。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注重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对以往的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富有创新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满足现代社会和医院发展的需要。

1 现阶段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德育教育的淡化使学生对传统医德产生困惑

医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医学生中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往往只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致使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少数学生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淡化了自身医德修养,甚至随波逐流。

1.2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学生要花大量的精力、时间去找单位,分散了实习精力。为了追求高学历,致使部分学生实习期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复习备考上,从而放松了实习要求,出现了本末倒置。

1.3医患纠纷的增加,给教学和实习带来很大压力

老师不敢放手,医学生未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限制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操作,影响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实习医生看多做少、写多说少。甚至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的问诊、查体以及进行相关诊疗性操作,对临床实习产生了较大冲击。

1.4医学生自身素质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人生观方面,信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对医生工作的艰苦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更谈不上奉献精神和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甚至有些人明确表示不愿从事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轻微的挫折容易心灰意冷,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前提下,缺乏积极学习的动力。

1.5实际教学过程存在与目标不一致

由于带教教师忙于临床工作或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忽略对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参与临床诊治活动的全过程。实习生书写病历的不认真,检查患者流于形式,甚至原封不动照抄老师的记录,没有达到在采集病史、书写病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技能的目的。甚至有的实习生抱怨自己是带教老师的“勤杂工”,即只是完成一些病历和病程记录书写,或做一些老师自己无暇顾及的繁琐小事而已。

2 对医学生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2.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医学生不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因此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动手操作训练应是重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刻苦地学习,鼓励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进行反复地推敲、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2.2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考研与就业、临床实习的关系

目前考研与就业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因此应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适时调整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念。由于就业的压力使许多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一进入实习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考研学习中。如何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过多的占用时间去复习基础课而影响临床实习,应教育学生将彼此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变考研为实习动力。

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外还要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医学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医疗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实习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医学生要完成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创新意识,同时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掌握文献检索和医学统计学技能。

2.3实习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8篇

一、充分认识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何谓医患关系

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医患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治关系。而着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精辟地阐明了“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生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医患者关系这一本制的概念,“医”已由单纯医治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又包括病人家属以外的监护人。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技术和非医疗技术这两大关系组成了医患关系。而在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往往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非医疗技术关系。医生和病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这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

(二)国外对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情况

1987年英国医学会在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里添加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 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世界医学峰会也对医师提出了应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2]。通过对国外医学教育的研究证实了,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三)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一种新的医患关系在逐步确立。改变了以往高等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当前的临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让部分临床医学生因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临床医学生在与病人交谈中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等情绪状态,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又加上在医患沟通的技巧上缺乏相应的策略,造成了医患沟通不流畅,易发生非医疗性的医患纠纷。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损害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开设了医患沟通的专业课程。“如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3]。

当前,我国无论是校内的医学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其中涉到及医患沟通的内容非常有限,不仅重点不突出学时少,而且涉及的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只能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对临床医学生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医学教育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医患沟通的培养必须要融入到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

(二)增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课程的内容

1、医学伦理学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的要求。在临床医学生中应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奠定良好的医疗品德基础。

2、医学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出现了临床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 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防范医疗纠纷意识,避免纠纷的措施,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知识。

3、医学心理学

在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询问时,往往由于临床医学的畏惧情绪,容易出现怕说错话、做错事、不信任、被轻视等心理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中要涉及医患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技能、心理疏导等理论课程建设。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自信心,增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

(三)开设形式多样的临床带教

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临床带教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沟通中能够重视非语言性的信号,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最终达到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

首先,开设临床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进行医德医风、文明服务、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达到认识和规范上的统一。尽快适应临床上的工作与学习。

其次,定期举办对临床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在查房时带教老师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主动将可能会产生的医患沟通问题,让实习学生利用设置好的技巧去与患者沟通,查房完毕后给予点评并及时总结。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示范的方式,邀请医院的专家及领导,针对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进行专题讲解。其中包括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法律和医疗纠纷防范等,帮助临床医学生认清当前的医疗形势,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依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三、完善教学中的考核机制

第9篇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患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其根源是缺乏医患沟通。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好医生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在这方面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要加强。根据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我院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我校临床医学院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充分认识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一)何谓医患关系

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是医患关系,具体的来讲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治关系。而著名的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精辟地阐明了“每一个医学行为始终涉及两类两事人:医生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医患者关系这一本制的概念,“医”已由单纯医治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它既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属,又包括病人家属以外的监护人。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技术和非医疗技术这两大关系组成了医患关系。而在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往本文由收集整理往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从而被称之为非医疗技术关系。医生和病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关系,这才能进行正常有序的医疗活动。

(二)国外对培养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情况

1987年英国医学会在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里添加了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1]。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师应该是交流的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 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世界医学峰会也对医师提出了应具备交际能力的要求”[2]。通过对国外医学教育的研究证实了,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临床医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三)目前国内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现状。

在我国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以及医疗侵权使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出,一种新的医患关系在逐步确立。改变了以往高等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了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当前的临床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让部分临床医学生因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而无所适从;临床医学生在与病人交谈中常表现出胆怯、拘谨、紧张等情绪状态,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从而不能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又加上在医患沟通的技巧上缺乏相应的策略,造成了医患沟通不流畅,易发生非医疗性的医患纠纷。不良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了临床医学生的实习效果,而且还损害了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开设多样化课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目前国内外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模式

在西方医学院校中对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开设了医患沟通的专业课程。“如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在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3]。

当前,我国无论是校内的医学教育还是工作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其中涉到及医患沟通的内容非常有限,不仅重点不突出学时少,而且涉及的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只能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使得临床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方面的知识与技巧掌握不足,没有真正做到对临床医学生严格、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医学教育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所以医患沟通的培养必须要融入到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增设相关医患沟通技能的课程。

(二)增设相关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课程的内容

1、医学伦理学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人类社会对医生医德的一个永恒的要求。在临床医学生中应开展社会主义的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金钱观,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奠定良好的医疗品德基础。

2、医学法律法规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普遍滞后于专业知识教育,出现了临床医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现状,我们要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学生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防范医疗纠纷意识,避免纠纷的措施,使学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的知识。

3、医学心理学

在面对病人及其家属进一步询问时,往往由于临床医学的畏惧情绪,容易出现怕说错话、做错事、不信任、被轻视等心理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临床医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中要涉及医患沟通的心理学知识、原理、技能、心理疏导等理论课程建设。从而加强临床医学生自信心,增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

(三)开设形式多样的临床带教

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临床带教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传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很强的示范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积极研究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沟通中能够重视非语言性的信号,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最终达到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

首先,开设临床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进行医德医风、文明服务、医疗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医疗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达到认识和规范上的统一。尽快适应临床上的工作与学习。

其次,定期举办对临床相关的“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的专题报告和讲座,在查房时带教老师可根据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主动将可能会产生的医患沟通问题,让实习学生利用设置好的技巧去与患者沟通,查房完毕后给予点评并及时总结。

最后,可以通过讲座示范的方式,邀请医院的专家及领导,针对典型的医患纠纷案例进行专题讲解。其中包括医患沟通的技巧、医疗法律和医疗纠纷防范等,帮助临床医学生认清当前的医疗形势,建立良好医患沟通意识,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依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并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

三、完善教学中的考核机制

第10篇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第11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目标; 改革;探索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是: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内科(注: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妇产科、儿科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2]。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4]闫晓天,胡鸿毅,徐平,等.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途径及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2.

第12篇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2]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2.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2.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结果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3.讨论

第1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第14篇

随机抽取南华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卓越医师班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实验组,同班级另一半学生共26人(男、女各13人)为对照组。在进行ECS教学前先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理论和实践的摸底考核,然后对实验组进行ECS模拟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结束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理论和实践考核。ECS模拟教学的程序如下:学生自由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5~6人,由两名经过ECS培训的教师授课。教师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用模拟人设置一个临床常见病例作为教学病案,将教学病案的主诉及部分简单病史在课堂上发给学生,组内阅读病史并进行讨论,教学病案的讨论点包括患者的主要不适症状、进一步的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及既往史)、查体时发现的阳性体征及相应的诊断治疗等,讨论之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对模拟人进行问诊(由教师控制ECS模型,通过语音系统模拟病人的声音)、详细的体格检查,再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床旁心电监护仪提供的信息等,对患者做出相应的诊断,并讨论治疗措施,然后每组由一个学生将组内讨论意见汇总并进行汇报,模拟早晨交班的病情汇报。最后教师分别对每组学生在各个诊治阶段的表现及最后的汇报进行点评,点评后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与总结,总结各阶段的不足、失误与收获。课后对学生进行ECS模拟教学的满意度和必要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团队合作、爱伤意识及是否愿意进行ECS模拟人授课等方面的内容。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forwindows(SPSSInc,Chicago,USA)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以P<0.05来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男、女性别比没有差别,摸底考核显示两组学生对临床技能(包括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无明显差别,但实验组的学生在进行了ECS教学后,无论在理论知识或临床实践操作较之以前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其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本组学生之前的摸底考核成绩,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未参加ECS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在临床技能方面进步不明显。

2.阅卷调查显示,参加ECS教学后,绝大多数(8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临床技能(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方面)有所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在“爱伤意识”培养方面,有70%的学生认为ECS模拟人能促进其“爱伤意识”的培养,20%的学生则认为ECS模拟人教学不利于“爱伤意识”的培养,另有10%的学生表示不太确定。课后100%的学生都表示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且要求更多的开展ECS模拟人教学课程。

三、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能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学生人数增多、临床教学资源不足、医疗纠纷增多等问题越来越明显。随着大众对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学院校学生在临床技能的掌握方面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急需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基础扎实、专业突出、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医师队伍。在临床技能教学中,模型是很重要的一项实验室教具,而现有的功能单一的模型如穿刺模型、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等已无法满足广大医学生对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生理驱动模型系统如ECS模拟人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国际模拟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也引进了ECS模拟人并将其运用于卓越医师班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单一功能的模型来说,ECS有很多优点:(1)可以自行编写软件程序从而模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各种病人,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对象,设计不同的疾病情景,模拟病人全身状态的改变,如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大小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病症细心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疾病、对于病人形成整体的印象,将各学科如病理学、生理学等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2)通过ECS内置的语音系统可让教师模拟病人与学生进行交流,如问诊等,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且通过设置仿真的医疗情境,如模拟ICU、心电监护仪上患者生理参数的变化,能逼真地展示临床环境中的诊疗过程及救治效果,为学生创造一种交互式情境教学和实践的机会。(3)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置可使模拟人对不同的临床处理做出相应不同的反应,对于学生在诊疗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可以按照不同的分歧意见予以不同的诊疗处理。观察不同的诊疗措施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的不同效果,从而选择出最为迅速、有效的诊疗措施。学生在进行了错误的处理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后,还能重新启动软件并进入该步处理前的疾病状态,使学生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诊疗措施,可以避免以后面对真实的患者时不正确的操作对临床患者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此外由于软件的无限可重复性,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保证了教学质量。(4)在整个的病案讨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临床诊疗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己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这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通过模拟病例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病史采集时,学生需做到边问边想,发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格检查及临床诊疗时,学生需体贴病人,积极思考,根据不同的表现调整诊断与治疗的措施。总而言之,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被长时间吸引到寻找答案的学习活动中,一改以往“各干各的”的学习训练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卓越医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5篇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来,较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学校的唯一专业,1987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医学系,2007年11月,更名为医学一系,2013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医学一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设临床医学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临床医学院在原有的办学宗旨上,坚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理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其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质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系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几个实验中心完成,主要有机能中心(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科)、形态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中心、病原与免疫中心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5个中心。其中机能实验学课程继承并发展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与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操作和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共有90学时,涵盖了“三理”的主要实验内容;从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到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全面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从事医疗、科研或卫生等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结合我校临床专业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临床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采用常规板书或PPT配以示教讲解,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的基本操作动作与系统的实验数据处理。

②验证性实验如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采用讲解与多媒体录像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验证已知医学理论的同时,探索可能的未知规律。

③综合性实验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与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尿生成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要求教师在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参与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学生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检测复杂的生命现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建立整体的概念。由于综合性实验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实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养。

④探索设计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如大鼠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及设计与解救方案、肝性脑病与及种类型的缺氧、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15%。教师除一般指导外,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R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简称WRBL)与网络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WPBL),将经典的RBL、PBL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性地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体现RBL、PBL理念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同时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

3科研、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考核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临床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等;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专业学生积极与临床学院教师承担的临床课题;以专业成长为依托的技能发展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探索性与自主设计性实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