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账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第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第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第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第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对于日益现代化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应在日常的经济管理中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尤其是要在健全审计监督制度下,不断地提高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从企业的内部着手杜绝各种不法行为的产生。首先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国有企业在全过程的管理中注重各部门职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制衡;其次基于现有的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一个独立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以便于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会计管理风险进行化解。

第三,做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沟通。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在审计前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其次要做好与干部管理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临时性较强的审计项目,往往与年初安排的常规审计发生冲突,就很容易产生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针对这一特点,应针对本年度需要审计的领导干部,及早期的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5).

第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离任审计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由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关的提请或委托,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大的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国资委2004年8月的第7号令《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下列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失职、渎职的;其他直接违法违规行为。

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是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通过财产清查,找到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企业有针对性的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二是有利于维护财经纪律,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管;三是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时间不长,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评价标准、经济责任的划分以及审计报告的格式等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国家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审计标准也都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缺少统一的操作标准,不同的审计组织或者审计人员对待同样的审计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影响其客观性和公正性。另外,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存在很大的分歧,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区别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经济责任的量化也很困难,比如领导能力的大小,管理水平的高低无法量化也给审计带来了困难。

(二) 先离任后审计,审计时间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的应有的目的性和时效性,有的责任人已经调任、提拔或者退休,审计部门才接受委托对其进行审计,造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局面。审计时问的滞后导致审计结果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发挥,干部的任用和审计结论脱节,任用在先,审计结果在后,审计结果作为人事部门提拔和考核干部的依据失去了意义,也使审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三) 审计关系复杂,审计独立性不强

国有企业的责任人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企业领导由集团公司选拔,有的是任命,还有的集团的领导者兼任公司法人代表,再加之国有企业往往经历改制、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更加复杂。另外,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往往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在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面临很多压力,有时顾于人情,审计时就事论事,走形式,回避重点领域,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财政收支的审计,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威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四) 审计资源不足,审计风险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由上级下达指令或者是组织人事部门临时委托,审计时间不固定,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的受托人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审计人员人手少,时间紧迫,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详细的调查。审计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还有些离任者所在的企业不积极配合,提供资料不全面,或者为了追求业绩,授意财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而审计人员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能进行全面系统地审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提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对策

(一)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用好审计结果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及时合理的利用审计结果,但当前多数情况是先离任后审计,失去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先审计后离任”的政策,将审计结果当做提拔和调任的依据。组织部门在有干部的调任或者提拔意向之前,可以先行调离原岗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利用审计结果,综合其他因素做出决定。对于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可以先离岗后审计,但人事手续要在审计结果出来后办理。国家相关责任部门要尽快制定审计、离任、新任3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二) 完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紧、任务重,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保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要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全面搜集信息资料,利用访谈等手段,确定重点关注的项目。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细致的审计程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和管理工作,注意审计细节,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内容和操作程序实施审计,避免审计程序流于形式,要加强对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复核,以减少审计差错。另外,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 多管齐下。建立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审计部门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加强与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建立起有审计、纪检、组织人事部门等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统一安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的考核情况,推进审计工作的深入,同时组织部门利用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另外,审计部门可以利用纪检等监督部门掌握的群众举报或反映问题的疑点,确定审计重点,找出原因和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纪检部门加强权力监督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四) 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环节是关键环节,能否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经济责任审计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很多评价都是指导原则性的。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内容,尽量确定经济责任量化标准,而不是只有定性评价,可以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从业绩完成,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大决策完成情况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价,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分析判断。

(五)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切实保证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使得审计人员也要具备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审计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干部的任用。其次,审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还要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手段,及时更新知识,为切实保证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及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的管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防范经济犯罪,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廉政制度,更主要的是要保障这些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当然,保障措施多渠道,比如纪检监督、职代会监督等,但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审计监督不仅限于财务收支的检查,主要是从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评价。为此,审计检查的重点由过去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3 注重审计结果的有效发挥

第4篇

作者:曾志敏,清华大学公共

>> 国有企业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为例 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初探 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继承铁道部的贷款和债券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营收入证券化的现实路径与选择 以A公司为例浅析如何改进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以DM公司为例浅析国有企业执行力建设 国有企业经济效率研究 论企业经济行为的刑法规制 政府主导下国有企业合并行为的反垄断申报法律规制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 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几点思考 探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的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经济增加值(EVA)的考核策略分析 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 论加快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动力 浅议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关于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Sun Chunxiang. NDRC: Railways Fares Will not Go Up, or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ricing. http://.cn/txt/2013-03/23/content_28334970.htm.

Legal Regul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Behaviors:

A Case Study of 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

Zeng Zhimin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Railway Company as an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ir legal regulation of economic behaviors, and believ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aturally have the dual characters of nation and market, and their economic behaviors inevitabl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fore should be regulated by laws of different charact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be clearly divided upon its national and market characters and its corresponding business areas: for the business areas of national character, the country must create a sophisticated and thoughtful public law, especially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systems to ensure socially fair and just resource allocation; while the business areas of market character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public law and accept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system specifications to ensure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Fundamentally, this legal arrangement i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loss of state assets, and worst situ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interest groups kidnapping national interests to arise.

第5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也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壮举,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今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自身的工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不仅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还在监督企业管理层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较晚,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中发展较为快速的企业,但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研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对策,以期能够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者在其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效益等进行监督和审核的活动,是在企业财务审计的基础之上,将审计结果与管理者的责任相联系。可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由企业管理者的任期时间作为审计期间,主要审查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同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较多方面,不仅包括一般审计所具有的内容还包括其他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任职期内的管理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计,以此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水平,确定企业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及合理性进行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以此为人事部门评价管理者提供依据。并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对评价内容提供标准,还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

 

第一,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提高了对企业管理者的考核质量。

 

第二,增强企业财政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要内容,因而能够重点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财政情况。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管理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公平且客观的审查,使水平较高的管理者能够得到较高的评价,而违反了经济政策的管理者则会得到查处,从而进一步促进管理者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第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进一步查清企业的资产,了解企业的效益,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内容,同时审计应当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为主要内容。

 

2.1 管理者任期内企业的财务合法性

 

企业财务合法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是否客观、真实且合理,同时财务报告是否完整及合法,以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理且有效。

 

2.2 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

 

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主要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周转状况,经营状况是否有所改良,资产的完整性如何,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质量下降的状况,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有何影响。

 

2.3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状况

 

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中风险较高的投融资决策、公司经营结构、资本变革以及企业资产重组等对企业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2.4 企业电力销售管理状况

 

电力企业的电力销售管理审计主要是指以评价电力销售业务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采取抽查验证的方式,验证电力销售相关信息的状况,为审计提供依据。

 

3. 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较为有限,且与审计任务相矛盾。从总体来看,审计对象较多,但是企业的审计力量较为有限。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定的,并且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而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并不确定,这就导致审计力量不足。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比一般审计有更广泛的内容,还会对被审计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不够明确。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具有信息、资源、人员及组织等优势,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审计来提升自身的经济责任已经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基本都制定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的主体并不明确,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三是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较难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能够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企业收支的合法性等。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中有一些经济责任难以进行划分。

 

四是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当前,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并且审计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事项,审计的职责并没有对人的审计范围进行规定,并且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4. 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4.1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

 

建立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是能够真正实现高效和统一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它并不是企业审计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联合组织、纪律监督等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议会制度需要企业内部的组织、审计和纪律部门等能够统一分工,共同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2 明确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目标

 

首先,电力企业应当设立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短期目标则是正确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可以说,只有两种发展和改革方向相一致,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做好自身的财务审计,那么企业的经济责任能够更加明确,那么审计结果就可以更为明确地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评价。

 

4.3 明确界定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

 

为了消除电力企业的经济责任申风险,电力企业应当首先明确经济责任中的前任和现任责任。同时,电力企业也应当明确直接责任与主要责任的区别。首先企业管理者应当对分工负一定的直接责任,对其余负间接责任。而对于其任期内,未经其审批而发生的重大净问题应当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

 

4.4 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首先应当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仅需要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分析,还应当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率等进行评价。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状况,不能主观且片面在审计评价中,电力企业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首先应当对重要的经济事件进行评价;其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最后应当遵循客观的原则,以客观、多方地角度来看问题,并且能够客观且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第6篇

关键词:战略管控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 重点

当企业发展到集团公司时,集团公司总部需要对所属企业实施有效的管控,而内部审计是提升集团公司管控力度的有效手段。因此,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必然影响企业管理者主要经济责任的定位,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应体现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对受托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与评价,可以概括为四个要素,根据重要性依次是:效果性、效率性、合法性、真实性。根据权责利相统一原则,企业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内容,不仅包括财务责任(财务活动的责任),而且还包括管理责任(企业运营活动的责任)。

根据受托责任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包括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2006年)提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包括财务审计、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绩效评价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在这些审计内容中,各部分所获得的审计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应体现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经济责任,将更多审计资源投入到该责任的审计工作中,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突出重点,防止以偏赅全。

相对集团所属企业的管理者而言,管控制模式所搭建的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之间的权力责任分配框架,便是受托责任来源之一,体现出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经济责任。

二、战略管控模式对企业管理者主要经济责任的影响

战略管控模式是指以追求集团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和协同效应为目标而对所属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主要特点是“抓大放小”,集团公司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体系建设、资产投资和绩效考核,并审批所属企业运营规划和经营预算等。作为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各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自,也要制定自己的经营规划,并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资源需求及实施方案,但运营规划应与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且重大决策要上报集团公司审批。

由此可见,在战略管控模式下,企业管理者主要经济责任是贯彻集团战略和制定和落实企业运营战略,推动集团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的实现,即管理责任的主要部分是战略责任。

三、在战略管控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应该是战略责任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常常不能体现企业管理者的主要经济责任。在审计实践中,有的审计侧重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有的侧重于财务收支审计,还有的侧重于考核指标审计,缺乏深层次的审计,使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而且与年度财务审计有较大的重合度。在战略责任导向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就是评估企业管理者在贯彻集团战略和制定落实企业运营战略过程中,运营战略制定是否科学,是否与集团公司战略保持一致,各项战略宣贯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不但要重视财务审计和运营绩效审计等,还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

(一)运营战略制定的审计

运营战略审计主要是审核企业是否在集团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运营战略。审计内容包括:战略分析是否科学和全面,宏观环境和行业形势的分析是否充分,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各种因素的判断是否合理;社会、环境、资源、文化等社会责任是否被充分考虑;战略方案选择标准是否科学,是否充分考虑了影响路径依赖、风险偏好、竞争者反应等战略因素;战略方案内容是否有合适的战略举措和行动路径,企业资源是否能有效支持战略举措实施;战略目标是否与集团公司保持一致,运营规划已经上报集团公司并获得批准;

(二)战略贯彻与落实的审计

通过定期审核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运营战略管理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设。审计内容包括:审查战略实施过程是否沿着战略目标和阶段目标的方向进行;战略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当发生目标和举措偏离时,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战略控制,战略控制行为是否遵循了既定策略,是否考虑了有关制约因素;根据形势发展,是否及时进行了适当的战略调整,并及时上报集团公司批准。

(三)战略实施支持系统的审计

在企业中,战略实施支持系统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企业文化等,是企业运行的根基,是战略规划实现的重要保重。审计内容包括:主要是检查和评价企业战略实施支持系统架构是否适应企业战略需求;体系架构是否能够随着战略目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完善现有战略实施支持系统。

总之,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管控模式、主要经济责任保持一致,重点审计集团战略的贯彻情况和企业运营战略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参考文献:

[1]王奇杰.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9

[2]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内涵演变[J].财会通讯,2012

第7篇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且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另外,出资者财务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第三,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先进企业文化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一方面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8篇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且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另外,出资者财务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布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第三,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先进企业文化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一方面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9篇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且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另外,出资者财务风险也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

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2)资本减值风险。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同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被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吸收其他资本。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由此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二、出资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

(一)构建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是出资人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通过进行清产核资、推行《企业会计制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报告、财务预决算管理、减值准备财务核销、中介机构财务审计监督、已核销不良资产管理、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

首先,以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为总揽,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产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财务决算是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决算管理不仅要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也要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计算与结果确认、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评价等各项监管工作提供评判依据。提高财务决算编审质量,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要以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为重点,通过年度财务决算管理,披露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非会计信息。同时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4号),认真编制国有资产统计报表,通过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掌握国有资产分布和营运状况、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和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其次,以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旋律,重点关注和评价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被出资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的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出资人所关注的已经不应局限于常规财务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以管资产、管决策、管重要财务事项和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有企业审计的主旋律,其中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把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以及舞弊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等各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及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事权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再次,以推行全面财务预算为龙头,实施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是为了确保企业战略规划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方法和监督活动,是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监督企业利润分配的有效手段,是确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重要工作基础。从出资人财务管理看,财务决算是事后监督,财务预算才能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约束的作用。从国资监管角度看,事前控制、事中约束远比事后监督更重要、更直接。为此,国资监管机构要完善财务预算报表体系,细化财务预算目标,规范编制内容和要求,并与月度财务快报结合起来。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核准制度,逐步研究建立财务预算审核、分析、批复和监控工作规范,及时跟踪风险监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成果、成本费用、重大资本支出及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等的完成情况,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第四,健全重大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是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对企业财务决算范围、聘请财务审计中介机构、重大资产损失等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二是要对企业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事项进行备案管理;三是切实关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防止企业随意调节业务收入及利润;四是进一步规范委托理财、期货等高风险投资,实行备案管理;五是要规范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凡消化以前年度挂账、潜亏以及跨期收益转回等特定会计核算行为要核准审批;六是发生企业对外担保、大额资产抵押、质押等重大财务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七是企业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进行监管;八是规范企业重大财务事项协调和监督,帮助和服务企业协调重大财税政策,协助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处理债权债务等,逐步建立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九是以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为起点,建立健全企业资产损失责任界定及追究制度。

(二)以企业战略规划为发展目标,突出主业,缩短投资管理链条,防范财务风险。从整体看,国有企业管理层次过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致使一些企业机构臃肿,监督管理失控,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影响竞争力的提高,甚至成为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出资人职责层层到位的重要措施。一是要有利于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推动企业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集中优势资源和优良资产,做强做大主业,消除或避免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管、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规避财务风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的,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三是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整合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的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实行对企业负责人年度及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企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经营者有可能存在“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问题,出资人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信息“间接”控制;而经营者“直接”控制企业经营的过程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方式,希望由此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并获得期望报酬。因此决定了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利益及矛盾,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约束激励”是引导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现现代企业双元控制主体“协调”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办法。出资人应规范建立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解决国有企业问题需要深入触动微观机制的本质即企业的控制问题。产权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出资人的职责就是帮助和指导企业运用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财务会计部门是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防线。财务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账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应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财会部门不仅要能把业务存在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及风险防范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应是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国有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能督导企业审计职能有效运行,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为董事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的,代表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和公司各项活动的合规性,是一种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以先进有效的内部控制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设性意见,促进内部控制改进和完善。

第三,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先进企业文化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一方面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10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各级审计部门对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个人履行领导、管理经济活动职责,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的行为。区别于其它审计“就事论(评价)事”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就事论(评价)人”,即审计结果“人格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要作出定性评价,而且还要作出定量评价,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综合审计评价分出等级,将评价结果反映为“优秀”、“称职”或“不称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弊端及改进思路

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党政、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普遍运用的指标量化计分法,将审计结果以直观地分数形式呈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计评价的主观性问题。但是指标量化计分法还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指标量化计分法使用难度较大,指标设置、权重分配、打分原则一般比较复杂;二是指标体系建立难度较大,若指标数量不能涵盖经济活动的整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就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完整;若各指标设置不能充分考虑各行业、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特色,就会造成审计评价不实用;三是指标权重分配比较困难,对不同的指标分配不同权重,没有客观的标准,不可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四是指标打分对审计人员坚守独立、公正的职业操守要求比较高。

鉴于现在审计评价体系的缺陷,本文构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路是:借鉴限制理论将审计评价体系予以改进,使审计评价体系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评价标准确定上充分运用调查法,逐项依次评价得出审计评价等次,克服标准固定缺乏科学性、评价含糊缺乏操作性等弊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三、限制理论在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限制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由以色列学者伊利雅胡·高德拉特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管理哲学,主张一个复杂的系统隐含着简单化。即使在任何时间,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是由成千上万的因素所组成。但是只有非常少的变量,称为限制,它会限制(或阻碍)此系统达到更高的目标。限制理论是一种“过失”决定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人格”的评价可以采取对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进行分别评价的方法,根据对重要因素的评价等次推导对“人格”的评价结果,使“功劳”不能够掩盖“过失”,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限制和制约审计评价结果的指标只有可数的若干个,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就能得出评价最终结果。构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过失入手,对照指标评价标准,逐一对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有一个指标评价为“不称职”,则综合评价为“不称职”;评价均无“不称职”,有一个指标评价为“称职”的,则综合评价为“称职”;评价均达到“优秀”的标准,综合评价为“优秀”。

基于限制理论构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具体指标的选取重点突出、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明确、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由于不用分配权重和打分,仅在指标评价标准设定环节进行等次分配,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经验和专业判断不足,造成评价结果主观的问题。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动态的、可扩充的,体现在根据不同审计对象选取不同定量指标,同定性指标组成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以根据被审计对象职权特性设置其它指标,从而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1.违纪违规定性评价指标。对任职期间廉洁自律情况进行评价,一般对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纪情形的直接评价为“不称职”。

2.目标任务完成率。对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围绕重点开展工作、取得事业成果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目标任务完成率=年度目标完成金额/年初目标任务金额。

3.经费监管到位率。对执行法规、制度和标准,健全内部控制,资金监督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经费监管到位率=1-查出经费监管不到位金额合计/审计期间收入支出总金额。

4.经费保障率。对经费保障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基本经费保障率=经费拨款金额/按保障标准计算的拨款金额。

5.基层经费投入率。对基层经费投向投量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基层经费投入率=任内基层工作经费金额/任期内各项经费收入总额。

6.负债建设率。对大项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负债建设率=资金缺口金额/项目批准投资总额。

7.装备达标率。对车辆装备、信息化建设配备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装备达标率=装备实有配备金额/上级下达的装备配备金额。

8.经费超支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可针对“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设置公务接待费开支率、公务用车与运行维护经费超支率、因公出国(境)经费超支率进行重点审查。计算公式:经费超支率=年度超预算金额/年度预算总额。

9.家底积累率。对强化管理、厉行节约,促进家底适当积累情况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家底积累率=任期家底经费净增加额/接任时家底经费额。

(二)评价指标标准的制定

制定评价指标标准是应用限制论进行审计评价的一项基础工作,指标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法律法规对经济指标的具体要求和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对经济指标的不同要求。考虑行业、地区对评价差异性的影响,制定指标标准的具体措施是充分运用调查法,以特定区域的全部单位为样本,统计测算出经济指标的一般水平,作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执行情况的最低标准要求,即“称职”标准的评价起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为各级党委运用审计结果合理选人用人提供决策范围,同时达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目的,具体比例设定,可以运用国际公认的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法则,将统计样本按从“优”到“差”排列后,按2:8和8:2划分,前20%左右的为“优秀”、后20%左右的为“不称职”,比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经济管理对指标的不同要求以及考虑实际可操作性进行调整。(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审计处)

参考文献:

[1]张英福,马丽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通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会计之友,2008.3

第1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真实合法性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国家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方向。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也越来越被重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国有企业审计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的分析,结合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具体途径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审计机关积极深化国有企业审计,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向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延伸。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把专项审计调查当作开展绩效审计重要的方式,目标主要是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

从我国审计实践看,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发展并不如意。实践中,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和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两大方面。大多数的绩效审计项目都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或者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给予一些关注,其目的主要是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能够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情况有所表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包括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及对各种资源的运用,审计时需同时涉及诸多方面。既包括财务部门,也包括生产、销售、采购部门等其他业务部门,还涉及后勤服务部门;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也包括其他非经济范畴的管理活动。

(二)审计标准的多样性

国有企业的业务活动的绩效不仅仅涉及经济效益,还有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衡量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而管理和社会效益难以从数量上概括,需运用定性标准,多角度综合评价。

(三)审计方法的灵活性

不仅要采用传统的、通用的财务审计方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而且更多的是采用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固定成本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工程概预算评价、环境分析、体制/运营模式分析、咨询等多种分析法、评价法,有的甚至采用定性综合评判法等。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对象、目标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审计方案,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

(四)审计结论的建设性

绩效评价结果是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成长性的综合反映,通过全面评价被审计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经济和有效程度,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绩效审计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审计实践,在企业绩效审计方面,审计机关已经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推进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就必须转变企业审计发展思路,创新企业审计模式和工作方法。

(一)制定适当的企业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 只有选择好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参照系,才能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绩效审计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一是参考已有的行业标准。每个行业各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特点,很难为每一行业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是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被审计单位为加强管理制定的控制制度、办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也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制度制定和执行中的缺陷,评价管理责任;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创新企业审计模式,改变目前企业审计技术方法,使审计监督融入国有资产管理之中,有效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当前应拓展企业审计新思路、新方法。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等技术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调查研究可以用来调查事实、收集信息,也可以用来收集对特定问题的不同观点。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座谈会法,征求关于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想法。同时,有针对性选取部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围绕审计评价来设计各项指标,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听取意见,收集资料,为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问题实质提供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多元化的审计队伍,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审计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税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要具备公共行政管理、计算机技术、环保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知识、工程管理、数学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这并不是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同时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使审计队伍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且科学平衡。这不仅需要吸收引进多学科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多途径地对现有人员审计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审计业务熟练的骨干人才,保证人员素质和结构满足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提升;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电力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成绩有目共睹,电力企业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电力企业发展到今天,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分析这些问题发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审计水平的滞后所造成的,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审计水平也因此成为了电力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电力企业加强经济审计的必须性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加强经济审计意义重大,电力企业经济审计的开展不仅仅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开展反腐倡廉客观需要,具体分析如下:

1.应对行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尽管目前我国电力行业还是铁板一块,既有的垄断体制并没有被打破,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未来电力行业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必须要加强内功的修炼,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来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通过经济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电力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隐患,并据此进行改进,可以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能够使电力企业更好地应付未来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

2.国家反腐倡廉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所有,这种所有制在产权方面名义上全民所有,事实上却是人人没有,产权的模糊导致了国有企业目前腐败事件屡屡发生,这不仅仅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形象,同时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推行国有企业的经济审计,试图通过审计来遏制国有企业的腐败频发势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有助于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毕竟通过经济审计可以发现电力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济腐败问题,这会给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形成一个震慑作用,避免其在经营中出现经济腐败。

3.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需要

经济审计的开展是电力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内在需要,尽管电力企业在营收方面逐步攀升,但是营业收入的增长更多的是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而不是其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结果,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却偏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支出方面比较粗放,加上经济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电力企业急需借用经济审计这一工具来对企业的各种不当支出进行控制,借此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持续发展积蓄更多的能量。

二、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水平的提升策略

目前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水平偏低,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经济审计的必要性,本文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审计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1.加强对经济审计的监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负责经济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国有企业管理机构,由于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经济审计都是在走过场,这大大影响到了经济审计的效果。鉴于此,加强对经济审计的监督就显得尤其必要,经济审计监督主要有外部监督以及内部监督两种:外部监督是指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对于经济审计的关注与监督,作为公众人们有权知道经济审计结果,因为国有企业也有群众的一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将确保经济审计公开、透明、公平。另外,内部监督是指电力企业内部员工对经济审计的监督,内部员工对于企业的情况更为熟悉,对于经济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得也比较透彻。对于企业内外监督中所反馈的问题,政府监察机构应及时地回应,确保电力企业经济审计的有效性。

2.强化对经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影响着行动,对于电力企业的经济审计而言,只有全体员工在观念层面都加以重视,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审计的水平。强化对于经济审计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企业管理者充分利用各种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宣传渠道来将经济审计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定期开展宣传让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者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审计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其行为,使得经济审计能够获得企业更多员工的支持与理解,毕竟经济审计脱离了员工的支持,其效果也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在社会层面,政府也应充分地利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经济审计的宣传,同时对于经济违规性的惩罚也应广而告之,这样就能让电力企业的领导者更加自觉地廉洁奉公。

3.健全经济审计组织

目前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水平偏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并没有专门的审计组织同时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岗位,每当上级开展经济审计时,都是临时的组织相关人员来参加,仓促组织的后果就是无论组织的运转机制,还是相关人员的配备,都难以满足审计的要求。举例而言,在审计人员的配置方面,经济审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有财务方面的、有经营决策方面的,如此等等,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负责,如果相关人员在专业互补性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协作的话,那么就很难发现电力企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经济审计的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加强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意义重大,目前电力企业经济审计效果不佳的情况亟需改变,电力企业的领导以及电力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经济审计这一手段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应对经济审计的结果善加利用,通过分析审计结果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尽快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为其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杏.浅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电力企业为例[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9).

[2]吴丽敏.电力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9).

[3]罗江筑.新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工程审计工作的探讨[J].商情,2009(19)

第13篇

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结构性重组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秩序混乱的客观实际要求加强企业审计,要求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审计中要结合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权界定、重组分立、兼并破产等时代特点,切实做好审计和审计调查,以此来审慎调整各方经济利益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是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在这个环节中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往往通过隐匿资产或夸大债务的方式流失国有资产: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产权转让,则通过低估国有资产或高估非国有资产的方式流失国有资产;同时国有资产经营能力下降导致的企业破产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对国有资产的认定具有终结性,这个过程流失的国有资产很难在以后追回,因此,我们审计机关应该从独立第三者的角度加大监督力度。在产权转让和企业重组过程中,应当关注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性,关注资产评估机构选择和评估程序的合规合法性。

二、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审计和调查,促使国有企业尽快走向市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虽然呼声很大,要求很严,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资产虚置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仍未真正解决,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促使企业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必然成为企业审计和审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促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审计内容完成。实践证明,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内在要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形成合理的权力配置,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形象,符合国际惯例,所以我们国家审计机关要把推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审计的关键。

三、围绕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把服务宗旨贯穿于审计始终

新形势下为了拓宽企业审计的思路,丰富审计内涵,就需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观念,强化“大服务”的意识。一方面要在查处和纠正企业违纪违规问题、增强其依法经营、依法理财自觉性的同时,围绕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因素,分析、查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共同制定整改措施,为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企业改革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调查和纠正影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障碍,为指导面上的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抓好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审计和调查,抓好直接体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策调控等宏观政策作用结果的重点国有企业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总结、报告审计和调查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查找漏洞,分析原因,提出高层次的建议,为新形势下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

四、围绕企业体制转换,积极推广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

新形势下,以股份公司为重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将成为主流,以母子公司体制为主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即企业集团,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多单位、多法人、经营多个产品系列、在不同的地区经营等特点。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化趋势与审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审计风险很大,审计成本将会无限增大,严重影响审计效率。因此,一是必须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一般只审计其中的核心部分,重大问题对其他成员企业进行适当延伸,审计报告只对审计过的部分和内容发表意见,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多地采用测评内部控制基础上的抽样审计、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等现代审计方法,尽量减少繁杂的账证检查。具体可按照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工薪人事业务、投资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和筹资业务等经济业务循环,分别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根据专业判断分别采用不同的抽样技术。分别进行分析性复核,找出与正常指标或规律之间的差异,根据分析性复核所提供的线索来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以便通过其他方式取得更直接的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三是随着经济活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手工审计面临严峻挑战,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也是企业审计技术方法改变的必然。四是积极研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参与国有企业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资产的鉴定等业务审计比较熟悉,比如合并会计报表、资产评估以及产品成本核算等业务熟悉,把握审计质量较好。把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国家审计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作用,保证审计质量。同时还可以解决国家审计力量不足问题,一举两得,何乐不为?而且审计署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可以参考学习。

五、围绕我省国企实际情况,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审计原则

根据我省国有企业现状,认真研究整理企业的性质、结构以及经营发展情况,按行业重点排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审计。可以集中审计资源,组织市县审计人员,统一部署安排,统一方案要求,像湖北审计厅那样,一个中心,两条通道、一个平台、三个依托,集中力量打总体战。对我省石油、煤炭、有色和机械等集团公司和重点行业进行审计,通过对一定比例资金量审计,摸清行业基本情况,揭示企业在财务管理、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的违纪违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为政府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建议。重点对我省石油、煤炭行业资源能力,持续发展前景进行审计调查。改变过去单个企业审计,零敲碎打,浪费资源,质量不高,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的做法。同时可以缓解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的矛盾,保证审计质量,体现审计成果,更好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六、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对我省污染严重.对节能减排影响较大的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行审计调查

通过对我省煤炭、石油、电力和冶炼企业审计调查,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执行落实情况,是否达标?指出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科学性,真实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帮助政府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七、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第14篇

摘 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并深入到经济形态的各个阶段,是经济管理分权制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对内部审计设置的初衷有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多年来对超大型国有企业、不同经济责任实体、不同经济模式的内部审计实践,把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公司各经营实体的运行相结合,重申内部审计在监督、控制、评价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明确定位内部审计制约、防护、鉴证和服务性方面的作用。为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对内部审计实践提出了机构设置多样化、业务开展时空化、内审人员素质推进化、审计范畴拓展化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内部审计 实践 发展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经营活动的规范性,以及与这些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等,以保证企业健康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有计划的指导、监督、协调、控制经济活动的各种职能的总称。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是由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决定的。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管理,同时受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为了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国家于1984年在部门、单位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1985年10月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对于超大型国有企业,多元的经营实体,多样的资本结构,其职能归纳起来不外乎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服务等职能。1、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机构监察和督促本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保障其在正常轨道上运行。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审查,监督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及有效性,是否全面履行经济责任等情况。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察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2、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规范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的做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据此,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内部一个重要的具有管理和甄别性质的职能部门。3、评价鉴证职能内部审计评价是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效益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评价。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鉴证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政府审计局委托或企业决策层指令,对企业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鉴证,反映和说明某一经济活动事实或某一方面经济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理和有效。4、服务职能服务职能是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向被审计单位提供改进工作建议和咨询服务,帮助其有效履行职责,提高工作质量的功能。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决策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履行审计义务,在实施审计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果。1、制约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制止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披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在2007年度开展各类审计项目233项,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80余条,被审计单位采纳后,有效的防止了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经济秩序,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防护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对深化改革、降本增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自1993年开展工程审计以来,工程审计的专业面涉及基建、技改、机械制造、室内外装修等;经营主体包括各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在2004年开展的办公楼预算审计项目中,经过科学规范的对造价、材料、施工过程、施工方法等进行审计,有效的节约了资金,降低了工程成本,强化了内部控制,保护了经济实体利益。3、评价签证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开展对经营者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了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督促企业经营决策者依法办事,遏制腐败,促进企业廉政建设,为上级主管部门考察、考核提供依据;通过开展对经营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企业经营决策者在任职期间,生产经营情况、遵守财经纪律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肯定成绩,纠正不足,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2005年开展的某经营实体经营者届中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该单位通过虚列负债、加大成本等手段隐瞒、截留收入,主管部门在审计结束后,依据审计评价结论,立即制定了对该单位的考核办法,重申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该单位也积极采纳审计建议,按照资金管理制度进行了整改,严肃了财经纪律,促进了企业健康良性发展。4、促进作用内部审计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影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一步挖潜降耗,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现制度本身的缺陷,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履行情况和责任归属不清的问题,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通过开展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审计,规范下属实体遵章守纪,正当经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各种经济关系协调发展。5、建设性作用建设性作用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揭示薄弱环节,使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审查评价企业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体模式的多元化、经营者经营权的强化、信息发展的高速化等,都对超大型国有军工龙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本质上却受经营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弱。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隶属关系不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担负着双重责任。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投资者(董事会)负责;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所属单位进行效益审计,对经营者(总经理)负责。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双重作用,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就成为首要问题。2、投资主体多元化向内部审计提出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由国家企业组织与个人共同参股组建的股份制企业逐渐增多,使内部审计职能和处境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界定内部审计的责任,既能为不同的投资主体和各相关方面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投资决策,又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课题。在主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一目标下,内部审计工作就应该依照审计法、会计法,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经营类型,提出科学、客观的内审结论,以促进不同资本主体的协调发展。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是随着经营模式、资本架构、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产生的新学科。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经验、业务实践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都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需要随着经营实体的发展而提高,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需进一步强化和培训。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审计手段已不适应审计工作的新要求,迫切的需要对审计人员的电算信息化审计技术进行培训。4、市场经济模式下,内部审计专业面需拓展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需要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发生了变更,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内部审计应该进一步完善以管理审计为重点,融合财务审计,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按照不同的经营实体运行规律,采取循环测试的方法,实现投资者与管理者的目标统一。

四、内部审计的应用与发展现行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干预下进行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企业设置内审机构时可结合企业规模大小、生产经营复杂程度、集团企业层次性、管理层高低等差异,科学的把内部审计与企业效益真正联系起来,因地制宜的设置内审机构,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审计工作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加快信息化审计步伐,转变内部审计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实现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非现场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业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要求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在选拔内审人员时不仅要具备财务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审计业务知识,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同时把考核和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对内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要进一步完善以管理审计为重点,融合财务审计,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以促进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与被审计对象考评相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运用外部审计成果,负责对外部审计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把内部审计工作与经营实体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以实现企业科学、高效的发展。

第15篇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总结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计算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内容,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