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评判标准范文

固定资产评判标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固定资产评判标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固定资产评判标准

第1篇

一、固定资产确认、计量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的思考

职业判断是专业人员工作素质评判标准,它是根据相关工作经验、技能指标以及自身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有关事务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在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而会计职业判断则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各种不确定、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的时候根据事情的性质、实质所形成的判断标准,是根据行业规则和相关经验开展的有关决策。

就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言,它受到自身对固定资产定义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变化。首先,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对固定资产的评判不得采取是否等不确定词语进行区分;其次,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缩了明确的修订,大多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都不得超过三年,这让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变得更加明确;最后,固定资产的价值已经不再使用过去的具体数目来进行评估,而是将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价值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价值高的不过是以标准化评判标准为原理的过程,还需要业界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中运用专业、科学的职业判断能力去进行深刻分析。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准则给企业固定资产评价工作带来的重大特征在于企业利用自身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充分利用市场这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手段来优化各项资源,已达到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工作目的。但是这种灵活性在目前仍然处于特殊阶段,也可以说这种灵活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出现操作失误必然会导致企业利润变动。

在目前工作中,固定资产确认准则根据企业发展实践及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新的解释,并且就其是否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做了分析。在这一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首先解释了当前国内企业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明确的指出了固定该资产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不良资产进行了提出。另外,新会计准则又指出固定资产在确认的时候应当考虑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市场现状,并列举出各项直接参与使用的固定资产种类,这些固定资产的直接使用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利润,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分析,这一规律的使用虽然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给企业固定资产评估带来新的问题,给会计工作人员职业判断增加了难度,再加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种过完操作理念的深入与普及,这让许多会计工作者在面临有关问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这就给工作开展带来新的影响。

二、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职业判断思考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对于一个单位的包牌、配股乃至经营策略的制定都是以会计信息为原理开展的,特别是那些大型企业,对会计利润信息的准确度要求更为严格,这也是企业决策者充分、科学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会计计提减值准备工作的开展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它赋予了企业更多的职业判断权利,也让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变得可能。就这种会计工作的目的分析,它主要是更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在理论上让它变得更加符合当经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更加全面、科学、真实的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利润。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采用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科学既定资产减值、如何计提减值等,这些内容截至目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定义,这给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折旧政策对会计职业判断提出的思考

准则在坚持由企业自主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下,进一步突出折旧原则的选择要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来判断,运用资产确认的两条原则,结合本企业、本行业具体情况作出取舍。

残值率根据不同企业允许估计并采用不同的比率。一般而言,固定资产净残值都很小,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仪器、设备,报废时几乎没多少价值可收回。从重要性原则出发,可以不考虑这类固定资产残值。又如由于安全、环保等法规的制约,有些固定资产报废时可以收回的残余价值可能不足以支付清理费用,即净残值出现负数。

第2篇

1.财务管理意识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注重医疗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忽略财务管理工作。国家财政补贴、医疗卫生服务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不存在资金问题,自然,在日常经营运作中,忽略财务管理工作,盲目选聘会计工作人员,缺少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的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忽略财务管理,相应的工作水平落后。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整。因财务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忽略财务管理,也不关心收支情况,时常出现违法行为。例如,在报销环节,即便没有凭证,只要领导口头交代,便能从会计人员手中自由支出现金。另外,不完整性在会计以及出纳工作中也有所体现。最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经营杂乱无章,无法准确掌控经营情况。

3.盲目投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经费自结能力一般,即便是日常薪资发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此种条件下,部分机构无视自身具体情况,盲目投资,这对于本就羸弱的经营状况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4.财务监督不到位。部分财务人员无法全面落实相关制度标准中的内容,进而财务监督不到位。还有一部分财会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财务监管有如空壳。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与改进策略

1.预算管理。

1.1预算编制。

1.1.1支出预算编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对于人员支出,应参照年度平均职工数量、社会保障以及薪资政策等编制计算。对于药品与材料的支出参照总业务量、工作计划等编制计算。对于其它经费支出应参照年度平均职工数量、平均支出标准、总业务量等编制计算,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借助收入评判支出、收入和支出平衡的原则。对于财政补贴基础建设支出应参照相关文件和资料编制计算。

1.1.2收入预算编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因此,核算医疗收入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功能定位、服务范畴、社会经济条件、人们看病需求、技术与服务水平等多种因素,系统考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实时关注药品作价政策。可参照以往门诊业务量、住院业务量和增长率,科学预算本年各项收入,还可依据计划门诊数量、计划人均收费水平,合理预算门诊收入,依据计划病床所用天数、计划人均收费水平,科学预算计算收入。

1.2预算执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审批后的预算是评判核算工作效果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履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面落实预算工作,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增加收入,降低支出,增强预算束缚力,掌控预算实施情况,科学分析预算收入实施率以及支出执行率,加大对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在年终应科学分析预算实施情况,对比预算收支和实际收支,合理评判预算实施效果,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2.资产负债管理。

2.1净资产管理。固定基金、专项基金、国家财政补贴剩余、事业基金以及没有填补的亏损构成了净资产,加强净资产管理,全面协调安排,充分利用,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

2.2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构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又包含货币资金、日常存货、代收款额、预付款额等多项内容。日常存货是指低值易耗品、药品等,它是具体的事物,可为医疗卫生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并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较大。

2.2.1在日常存货管理中,应坚持计划采购、灵活周转、供需结合、定额管理的原则,核实物资数量和金额,保证充足的储备数量,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充分利用库存资产,减小库存定额,缩减资金占用率,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

2.2.2加强待收款额、预付款额管理,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待收款额,缩减收款时间,针对代收款额开展合理的账龄分析,有效催收,降低坏账损失程度。

2.2.3特定设备、一般设备、建筑物和其余公共构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在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有所提升,其定资产提升幅度较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分配固定资产,协同财务部门针对固定资产开展清查工作,切实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健全性,并科学分析固定资产使用,规避限制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收支结余管理。

3.1支出管理。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支出、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支出和其它构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支出。在支出管理中,应坚持科学开支、认真核算的原则。在支出活动中应严格参照相应标准,加强成本管理意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肩负着卫生服务的重担,其中卫生服务主要包含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在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在新财务会计制度中,要求针对这两种服务进行相应核算,对于不属于这两种服务支出的,可将其列入到待摊支出行列中,再参照科学的标准将其分解到以上两种服务支出的具体科目中,摊销时遵循关联性、经济成本效益关联以及重要性原则。

3.2收入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收入主要包含医疗服务收入、财政补贴收入、上级部门资助收入和其它。在收入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及时收缴、严格合算的原则。伴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不断推进,基本药物采用零差率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药品收入,且动摇了药品收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主要收入来源的地位,新财务会计制度,撤消了药品收入一级具体科目,并将其列入到医疗收入中来核算。医疗卫生收入作为其收入来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应严格遵循国家物价政策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参照相关标准收取看病费用,并按时结算,坚持今日发生,今日入账的原则。财政补贴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设备采购补贴、人力补贴、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在接受财政补贴时,确定补贴事项,清晰界定基本与项目支出补贴,并认真开展会计核算。

3.3收支结余管理。收支结余从字面上来理解便是日常支出与收入抵消后的剩余额项,主要包含日常业务结余以及政府补贴结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结余应参照相关规定列入单位预算。在这一过程应注意,对于结余中规定某种用途的不对其进行结余,而没有规定用途的部分在为正数时,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用作事业和专项基金,若为负数,则应从事业基金中挪用进行补充,不再分配。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设备资产管理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引言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对固定资产的配置计划、投入、使用、维护保养、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确保企业设备资产的安全、完整、可靠、高效意义重大[1]。一个企业需要平稳的可持续发展,设备资产管理在众多管理元素中显得尤为重要。

2 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现状

现代的设备资产管理已将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经济性最优作为管理目标,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称为设备综合管理学。现今国内企业的设备资产的投资决策常常取决于领导层的个人经验积累和判断,但相对欠缺详实可靠的综合数据作为评判的依据,使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决策方案相对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无法以实际数据作为考量标准。

3 引入模糊算法对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意义

引入一套能够客观评价设备资产决策问题的模糊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对不确定性的概率统计理论描述设备资产在不同环境与决策下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从而使公司高层,对设备资产的管理决策方案的确定有据可依。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众多模糊性因素,使得整个决策系统相对较复杂,决策后果具有相档的不确定性。这种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正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3.1 设备资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3.1.1 因素集设置

综合考虑影响设备资产评价的各种因素,按不同阶段的成本费用、使用情况以及市场价值等不同属性将各因素分为4类:

设置成本:运输费用、安装费用、检测费用、购置费用

运营成本:年度维修费用、年折旧费用、年度保险费、年燃料费

使用现场:成新率、使用率、完好率、机况机貌

市场情况:领先程度、市场需求度、市场通用性、市场稀缺性

3.1.2 评价集设置

根据企业对设备资产管理决策评价的可能结果,将设备资产价值评价结果分为如下五类,即:

其中按照评价等级对应的模糊评判向量如下:

建议投入(90-100),谨慎投入(80-89),维持现状(70-79),逐步处置(60-69),加强处置(60以下),综合反应了该设备资产的市场前景、技术水平、资产回报率等情况,并对企业下一步资产管理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

3.1.3 判断矩阵的确定

从因素集U到评价集V的模糊矩阵为:

其中,表示因素层指标对于评语的隶属度。

3.2 因素集权重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一层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将其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表式:,,表明i相对于j的相对贡献值大小。

3.2.1 主因素层分析

主因素层分析结果如表1:

以主因素层U为例进行计算:

将判断矩阵按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特征向量计算:

同理可得各子因素层相应权重为:

3.2.2 案例应用

现以此25台履带式起重设备为例,对其各项经济数据指标进行等级评定,各子因素层评价结果如表2:

以设置成本为例进行计算:

归一化处理得:

同理可得: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由上述计算结果,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该企业履带式起重设备的综合评价为应加强投入。但由结果可见,由于部分设备的落后与使用率低下,其逐步报废以及加强报废的评价隶属度同样较高,说明在加强投入的同时,也应对部分陈旧、效率较低的设备进行报废更新,以提高该类设备的总体评价。

4 结语

本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了较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模型,从而使目前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从较为主观的评判标准逐步转化为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客观评价。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企业各类设备资产的剖析,结合企业管理层对设备资产管理相关要求,可以建立系统的设备资产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现有设备资产价值情况,为预测企业设备资产管理决策走向提供客观依据。

(2)采用量性结合的方法解决设备综合评价中的定性问题,把设备资产按不同模块进行比较,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设备进行评价,可以企业设备资产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市场化。

(3)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对某类设备资产进行评价,还可以结合具体需求,稍加变动后,用于单一设备或其他固定资产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宋丽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年13期.

[2]任秀玲.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J].现代营销,2012年第8期;25-26.

[3]冀爱珍.浅析煤炭企业井巷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7).

[4]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机电设备评估基础[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91-392.

[5]欧阳绵,彭祖赠,李必祥.模糊数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5-17.

第4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固定资产是医院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控制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医院的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医院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医院并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普遍存在着重视购买而轻视管理的现象,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情况并不了解,从医院的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普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如此以来,不仅会出现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私自处理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对固定资产的保养和维护等工作不及时,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许多医院制定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大多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其他医院的管理制度,并没有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来进行可行性分析,造成管理制度的实用性较低,以至于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定期更新以及折旧处置等的操作流程没有合理可行的规章,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出现各种疏漏。

3.管理方式不合理

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较为笼统,通常有建筑物和房屋、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几种,如此以来,无法有效确定固定资产的有形和无形磨损,也就对设备的修复和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同时,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或出售等处理时,大多医院基本都是直接对“固定基金”和“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冲减,而获得的变价收入或者账款直接计入到“专用基金”当中,这种处理方式难以完整的反应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的支出和收入情况。

另外,许多医院并没有详细的固定资产购买计划,在购买时缺乏相关的市场调查,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大量引进二手设备或大型设备,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现有资金,还造成医院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固定资闲置过多,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益,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

4.内部控制不到位

在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情况,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首先,许多医院还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显得十分混乱,容易出现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等问题,甚至是伪造账本,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但是却无法找到直接的负责人进行追究;其次,对医院各部门固定资产处理缺乏监督,部门彼此之间没有牵制,造成许多部门提前将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和重新购置,不仅会造成医院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容易出现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加强医院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

首先,医院领导层应该通过对固定资产能够发挥的效益的了解与掌握,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医院的政策、文件等方面对其进行强调与规范,进而由上而下形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其次,在医院基层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制度进行宣传,使基层员工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与赔偿机制,避免出现侵占、挪用固定资产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

2.采取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利用电算化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功能模块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固定资产的现有状况、分配、报废以及购置等各项有关固定资产来源和去向的业务活动全部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在发生任何变动时,都将变动情况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对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实时掌控。

3.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规范

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规范,需要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的管理目标。首先,确定固定资产核算的范围,取消对固定资产价值量化的评判标准,管理人员应正确区分医院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种类,避免出现核算不科学的问题;其次,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清查,设置专门的清查人员进行定期盘点,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4.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

首先,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配置合理的管理岗位和人员,避免由于管理机构或人员过多过少带来的管理混乱、疏漏以及彼此相互推诿等一系列问题,既能够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消耗,减轻医院的负担;其次,对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划分,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在管理系统下有序不紊的进行,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第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运行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如资产收益率、折损率等,并纳入到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来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其创新更为高效的管理方法,对于出现窃取、破坏固定资产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最优化和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三、结语

固定资产是医院重要的资源,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对于医院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面临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医院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采取灵活的管理手段和核算方法,来加强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2012年,我市事业单位开展了资产大清查,在清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资产的规范化管理,现对完善资产管理提出初步思路和对策。

1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系统要同步

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县、乡脱节,增加减少不能随时监控和制约,年末报表时才发现变化,只是事后知晓。要想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第一,要从源头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第二,要从会计电算化的角度上使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进而使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现实工作中,一笔经济业务,只关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此项业务的其它信息资料却无人问津,使资产的管理资料难以查询和核实,造成资产管理缺位。风于此种情况,我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应该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资产核算脱离会计核算后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与会计核算同步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按“会计法”要求,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与财务核算操作同步,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

2 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在软件设计上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就是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要相同,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由此可见,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的要素相同,就能将日常会计核算与资产管理有机的溶合为一体,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同时达到资产管理的目的。

3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要同步进行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是两个管理部门,运行起来就不可能达到理论上的同步。如果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资产来源、运行及最终报废、消失,都能从财务核算上找到信息予以证明而且是一致的。资产运行的规范程度从财务上就能得到直接体现。就能了解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在规范财务核算体制的前提下,管理部门就应对资产运行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就有制约、牵制。现行制度对资产购置、报损、遗失等处置有明确规定,即购置或报废大型固定资产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申请,分别做出如下处置:对资产购置,应首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申请,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人员及资产配置结构,分析有无在内部进行调剂的可能,确需购置的,应及时做出同意购置的批复,如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还应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根据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复,再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指标。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现时工作中购置和报废固定资产是两个部门管理和审批,购置和报废没有制约关系,就是买、使用、报废没有制约关系,政府要对资产报损严格把关,工作人员及国资部门必须深入现场,查看核定;对资产遗失,必须分析原因,明确责任。而在现实工作中执行不严格,重购置核算,轻管理,造成资产流失,没有监控机制。

第6篇

关键词:零部件,投资方案可行性合理性评价研究

汽车零部件研发是一种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限长的投资项目。对于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商来说,投资前必须对项目中的资金运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便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静态(非贴现)和动态(贴现)。静态评价方法:投资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不论是哪种评价方法,其根本出发点都是要比较不同方案所引起的资金的流出与流入情况,进而帮助确定出最佳投资方案。

(一)计算有关评价指标,初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在进行多投资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时,适用于多方案评价的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内含报酬率、盈亏平衡点、净现值、预计现金流量净额等。

(二)作出项目可行与否的决策

通过一些财务手段对各种方案中可能取得的未来投资收益进行评价,经比较后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作为最终的投资计划。常用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评价方法有现值指数法、内涵报酬率法、净现值法。

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可行性的常用方法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特点,通常采用的是贴现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法的评价以现值指数为标准,未来现金收入值的现值与现金支出值之间的比率就是现值指数,即:

现值指数=(第一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第二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第三年流量当期复利现值系数)/初期投资金额

现值指数法除了能直观反映出各个方案之间的可行性外,还能够评判方案的获利能力,对方案的判定又多了一个方面的比较。

(二)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法可以解决现值指数法无法解决的具体报酬率问题,内含报酬率,也称为内部收益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支出现值的贴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将各个方案中的内含报酬率进行比较来评价方案优劣的。将内含报酬率和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若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表示该方案是可行的。内含报酬率越高,表明该方面投资收益越高,该方案也就越优。

由此可见内含报酬率法同现值指数法一样都是根据对比率来评价方案的可行度的。

(三)净现值法

一、结语

对于评定汽车零部件项目投资方案的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的优缺点,在实际进行决策时,要将各种评定的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评定标准,使企业拥有一个最优的项目投资方案。(作者单位:北京万源瀚德汽车密封系统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扬云.强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管理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5,(9):32-33.

第7篇

关键词: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固定资产;资产组;可回收金额

一、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的变化与分析

(一)认定标准的变化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底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这里并没有对其认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导致了企业在施行时由于标准的不明确,造成不易操作的情况,易出现错误。直至2006年新准则出世,对其减值划分了三种标准:永久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可能性标准。

(二)“可回收金额”计量标准的变化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回收金额由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其中固定资产销售净价存在一些问题,使用其并不是很妥当。其一:它本身是由双方自愿为基础的,会受到许许多多的因素的干扰,并不能极好的体现其固定资产的价值,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会背离其的价值与意义。其二:一个企业保留某项固定资产,是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仅仅依靠价值的评判,此规定大大缩小可取的方面,会导致固定资产中很多不能用货币来准确衡量的方面遭受忽视,大大的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其三:在获取固定资产销售净价的时候并不能包含未来的风险,导致其准确性并不能得到保证。

现行准则中规定:可回收金额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定。”旧准则与新准则相对比,我觉得新准则的更合理。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都分别作了详细的指导,工作人员可以据此进行规范的操作,错误率大大下降,操作性显著增强,而旧准则中并没有详细的指导,而且“可回收金额”更为依靠估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很强,也使计量较为简单,但是会计计量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不能简单处之。相与比较,在新准则下进行的会计计量较之旧准则更为谨慎。

(三)“减值”转回的变化与分析

旧准则中允许转回,但根据我国情形来看,这种方法出发点虽好,但实际操作上却为不法经营者提供了粉饰报表的途径,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现行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制,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弹性,让不法经营者无捷径可走,使报表信息质量更加客观真实。

(四)“减值”会计处理上的变化与分析

旧准则中将各项资产的减值确认为当期费用,虽然此方法简单易行,但是有可能使折旧和减值两个概念模糊,不法经营者会用减值来掩盖资产的消耗,使利润发生变化,留下一定的调节空间,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而现行准则中减值时不能转回的,因此这种种的可能均可不再予以考虑。

(五)“资产组”的确立

现行准则第8号规定:“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旧准则中都是以单项资产作为依据,但是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的情况可以仅用单项资产就能得到确切的减值金额,因此资产组的确立,合情合理。在不能使用单项资产用以确认减值的情况下,就可以引用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来确认减值金额。这是现行准则中的一次很大的改革,使我们会计体系更为完善可靠。

二、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及影响

(一)会计核算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会计实践发展,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更加合理规范,实务操作更具指导性。这主要归功于减值迹象判断的条件更加明确,减值数额的计算更加准确可靠,克服了主观性和人为因素,是会计信息较为真实可靠。

(二)固定资产减值核算的准备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计提减值的时候,应该设置相关的固定资产减值前奏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核算。

(三)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固定资产减值是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部分,不可忽视,其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高低。主要是因为,旧的准则中并没有对其界定范围予以明确,而且也缺乏确定性的计算过程,在主观方面随意性非常大,这也就给企业大量的空间去抉择计提的标准和比例大小,这也给企业自身调整提供了便捷条件。不仅可以通过计提的大小将企业内部的风险予以掩盖,来保证利润的增加,此做法有益于保证企业的利润,让企业的经济运作更为稳定。但是有利也有弊,这种方法对会计信息来说,则存在了很多的虚假信息,导致信息不真实,不可靠,扭曲了信息使用者的行为也违背了初衷。因而现行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固定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只要确认了就不可以转回,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优点,它使企业避免了一系列的由于资产虚报、减值的少提而造成企业利润的虚增的情况的发生,使企业的信息更加谨慎化、精确化。只有在经济方面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宽阔的发展道路,国家的发展才会欣欣向荣。

三、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的缺点

(一)资产减值损失不可转回是否合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国际准则中是允许转回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规定固定资产由于价值较大,流动性较差等原因,一旦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则视为永久性减值,所以不能予以转回。但是资产的可回收价值是受外界因素决定的,可高可低,波动变化。因此只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就不能进行转回的做法显然与资产的可回收价值的波动变化不相符,不利于市场经济,也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虽然设立此项规定的初衷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成熟,存在诸多弊端,而且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又过于简单粗糙,致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钻规则漏洞,此项规则能给予一定的监督。但是这也可能使其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折现率、时间的分布等不确定因素,来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少计提则会高估资产,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资产组”的操作问题

“资产组”的概念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其实践操作则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具体能力。确认资产组的时候要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诸如生活经营活动等因素。观看资产组的定义,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受到人为操纵。若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则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具体能力。其一,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则会发现尚不足支持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契合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但是我们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其的预算并不熟练,普遍缺乏经验,这就导致了资产组的正确运用十分困难。其二,由于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直观的规定,则会造成划分方法种类繁多,计提金额所依靠的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影响比较。在此情况下,任何人都难以对其进行科学的判断,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三,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并不具备高级的会计人员,在辨认资产组时会遇见诸多困难,但是为了正确地运用会计的制度,就需要借助大量而且详细的解释,这样才能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成功性,但是也会使中小企业不堪重负。

(三)资产的分配随意性较强

现行准则指明总资产在进行减值处理的时候要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但是其中的办公楼、电子数据等资产难以独立的确认现金流入,而且它的作用范围较大,难以将其价值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规定中要求需要进行合理一致的分摊,而且在准则中也有一些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方法中的方法,所以分摊的依据和方法将会直接影响着测试方法的选用,进而影响计提的减值金额,但是合理一致的概念过于简单,要想施行则需要作出具体的规定,而准则中并没有此项规定,所以人为操作又将大幅度影响着准确性和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可操作性,使准则施行难度加大。

(四)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减值的改进思路

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善健全,外部环境也不甚乐观。二者在没有科学合理的企业绩效考评和监督体系下,很难不形成一些粉饰报表的行为。因此,为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绩效考评和内外监督体系制度。绩效考评可以改变以往重视利润,而不重形成的观念,而内外监督则可以使不法分子无处遁行,克己守则。二者相辅相成,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操纵利润的问题,并且也有益于将企业引向健康的道路。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个人能力

会计职业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工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会计政策的执行。在当前的情况下,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工作人员,为了小的利益,违背道德,虚增资产和利润,粉饰报表,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也影响了会计职业的信誉。会计职业活动也是一项实践性强的经济工作,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丰富的职业知识,才能正确运用准则来进行工作,否则则会适得其反,影响政策的实施。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者的精神责任,提高会计工作的能力是会计工作者的技能要求,两者并驾前行,才能保证政策施行的成功性。

(六)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发展信息和价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减值准备的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阶段的资产信息、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的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价值,使固定资产减值的操作性很差。而若健全此两类市场,则可以使各类资产的最新市价及时的公布,使会计工作公正合理,有章可循,同时也为资产减值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着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财政部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2006年公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为企业工作发展提供了标准和保障。其中第4则固定资产和第8则资产减值更占较大部分,对企业的影响甚大。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新准则仍然存在一些缺点,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在会计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青,王玉蔚,孙陶.基于RAROC模型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2]赵科研.资产减值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4).

[3]沈春玲.对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变化的思考[J].当代会计,2014(09).

[4]邱晓|.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14(11).

[5]范蕊.新旧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1).

[6]管青华.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刍议[J].企业研究,2013(11).

第8篇

[关键词]预算 资产管理 财务 资产配置

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预算、财务和资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规范财务运行、强化财政职能的内在体现,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外在要求。但纵观现状,现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粗放、监管不力、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方式滞后等诸多问题,已制约和削弱了资产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总体思路

对预算、财务、资产、投资等相关体制进行提升整合,寻求预算、财务和资产的内在关联,探索建立融预算、财务、资产三者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一)在预算编审上

着力将资产的要素在预算的编审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以细化部门预算为契机,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对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分别建立与人、财、物匹配的,能够对应和量化的模型,为预算编审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撑,并在预算的执行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资产的效能在使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在财务核算上

规范、统一资产的划分和分类标准,细化资产的核算内容,并将资产的内容按会计核算的相关口径移植到财务核算中,实现资产与财务的无缝对接。同时,强化财务核算和会计软件的连接与平台建设,使之在操作上更具适用性、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

(三)在预算、财务、资产三者的结合上

资产的信息为财务核算提供来源支持,财务核算以咨产的信息为初始依据。预算是存量资产的表现,是增量资产的起源。财务是对存量资产的总结与概括,是对增量资产的诠释与证明。预算、财务资产的运行更具支持力,资产是对预算、财务的拓展、细化和深化。

二、对策及建议

(一)资产的处置要以预算编审为依据

资产处置要通过预算编审才能实施,在预算编审阶段,应通过分析现有资产存量的构成及配置状况,提出资产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因素,为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支持信息。对需要临时配置资产的特殊情况,应通过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并对预算编审结果进行修正来实现。

(二)资产的配置要履行法定程序

必须通过规范程序流程,确保资产配置的规范化。各部门提供上级财政部门审核的部门预算,必须具有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的数据信息。上级财政部门结合财力等客观因素,提出配置增量资产的预算指标,各部门按照该预算指标修改、调整资产增量的配置方案,经上级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后,予以执行。

(三)资产的运行要与预算的执行相对称

资产在运行中,对资产配置、报废处置等增减变动,必须与预算的财力供给相对称,必须反映到预算的执行层面,并最终触碰到预算的调整,形成资产与预算的联动机制。坚决杜绝就资产论资产、资产与预算分离的现象,切实纠正重增量配置、轻存量管理;重收支管理、轻资产管理的倾向,增强对资产运行的预见性,力求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预算编审阶段或在预算执行的初始、萌芽状态,使资产的运行与预算的执行在质量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财务管理,规范资产运作

1、财务与资产的系统要同步信息化

利用现有的乡财县管和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积极研发资产管理的软件资源,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县乡共享、县与部门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从技术的层面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从会计和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上看,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应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从而使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笔经济业务,最关注的是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该业务的相关信息往往无人间津,导致资产信息难以查询核实,资产管理缺位。基于此种现实,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符合资产核算要求的,脱离会计核算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前置化,资产核算领先于会计核算的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宜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先于财务核算操作,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如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由于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因此,在软件设计上要体现这一特点,当所购买的固定资产超过规模时,只要点击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等相关科目输入数据进行保存时,软件将进行提示:“请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只有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保存后,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输入的金额进行保存,进而完成该项会计业务;否则,软件提示:“保存失败,请重新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进行保存,该项会计业务所涉及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不能进行财务核算,该项会计业务就无法操作,以此实现对资产的强制性管理。

2、财务与资产的要素要同步精细化

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

3、资产与财务的运行要同步规范化

资产来源、运行及最终报废、消失,都能从财务核算上找到信息予以证明。资产运行的规范程度,从财务上得到直接体现。通过核查该单位的账务,即可了解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在规范财务核算体制的前提下,应着力强化对资产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对资产购置、报损、遗失等资产处置的单位,应填写固定资产增减申请表,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申请,分别做出如下处置:对资产购置,应首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申请,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人员及资产配置结构,分析有无在内部进行调剂的可能,确需购置的,应及时做出同意购置的批复,如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还应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根据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复,再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指标。对资产报损,国资部门必须深入现场,查看核定;对资产遗失,必须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如在单位遗失的,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由当天值班的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价计算,如在出差的外地遗失的,应由公安关证明或三人以上他人证明,使用人承担不低于40%的赔偿责任。如擅自外借或公物私用,使用人全额承担赔偿责任;对资产的变价处置,必须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出售,坚持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其收入全额上缴财政预算,严禁坐支挪用;对人员调进调出,必须有资产移交清单,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资产在部门之间相互调剂的,必须经国资管理部门批准。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式四联,第一联是存根联,由本单位存档备查;第二联是财务核算联,由本单位财务部门作为调账依据;第三联是国资管理联,由国资局存档备查;第四联是调剂对方入账联,资产调剂后,对方接受单位将此联作为附件,填写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按前述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的有关规定,作相应的业务办理,其第四联再反馈给对方资产调剂单位,以表明该资产已收到入账。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般只需三联即可,第四联只在资产调剂时使用。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利润空间 新会计准则 影响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中降低利润操纵空间的变革

1.存货管理办法的变革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一变革防止了企业通过利用后进先出法来对利润进行操纵的可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随着生产技术和规模效应的提高,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不断降低,而利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发出存货的核算,必然导致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此种利润的增加是以牺牲后期的利润为前提的,从而达到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目的。在新准则实施以后,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耗费,反映的将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不再有人为调节因素,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将不能再被使用。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革

当前,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原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通过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利润做大,我们称之为正向操纵,如科龙电器的利润操纵。与之相反的是一些企业为了隐藏利润,进行负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业绩好的情况下,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再在以后年度转回的方法来平衡各期利润;或者在业绩差的情况下,通过加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以造成巨亏,再在以后的年度转回,人为地形成业绩好转或扭亏为盈的假象。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处理方法的变革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放弃使用公允价值,这就避免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个别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和合并日进而调节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行为。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

4.合并报表的变革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合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新会计准则中扩大利润操纵空间的因素

1.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而原会计准则只允许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项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新会计准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企业很可能在资本化条件上做文章,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减少费用支出,从而提升企业业绩。虽然新准则中对资本化的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生产周期相对比较长的存货。例如,企业完全可能将已完工的存货继续按照在产品进行核算,使其符合资本化条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中收益确认范围的扩大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早在1998年就已出现于会计准则中,但在实际运行中曾经出现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情况。因而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此次新债务重组准则又改变了修订中“一刀切”的做法,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融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同时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将现行非货币易准则中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做法,改为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而在原准则中根本不存在确认收益的问题。因此新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会计处理方法,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企业收益确认的范围。

3.企业在折旧和摊销上主观判断能力的增强

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一般比较大,只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科目进行审计的时候,主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和估计是否变更,并对折旧额进行测试,防止公司多提或者少提折旧来调整利润。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利用折旧来操纵利润的空间。新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采用追溯调整。

4.公允价值更大范围的应用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传统计量原则采用历史成本法,以体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次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不再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法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和世界接轨,并逐渐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除了本文前半部分中涉及到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之外,还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却是一个难题,并且企业一旦利用其进行利润操纵,因缺乏可靠的评判标准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结论

第10篇

摘要组织驾驶许可考试费非税收入,实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是公安交警部门的重要职能,考试费成本支出一直在交警部门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考试费成本支出和交警部门的其它业务支出的性质和管理要求有根本不同。本文从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分析现行的交警部门非税收入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在目前实行的行政事业会计制度框架内改进考试许可非税收入会计核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非税收入驾驶许可收费会计核算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的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是非税收入的重要来源,驾驶许可收费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根据法律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依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机动车驾驶许可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一、机动车驾驶员考试业务特点

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普通公共服务不同,公安交警部门实施的机动车驾驶许可考试明显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1、考场基建规模大。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分为交通法规及相关知识考试(科目一)、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科目二)、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和安全文明考试(科目三)。根据考场建设标准,科目一的考场要具有计算机考场、登录室、监控室、待考区,科目二要按要求建设包括模拟高速公路、隧道、山区连续弯道、湿滑路等16项考试科目自动化考场。

2、考试设备技术水平高,升级更新快。科目一和科目二的所有考试项目要求采用电脑全自动评判、全程电子监控。考场相关设施、所有考试车辆加装了特种设备,利用公安网络环境实现车辆自动定位、驾驶状态和车辆控制信息通过网络传送,以达到全程自动评判的要求。科目三虽然是利用公共道路进行考试,但也要求利用电信等无线网络和配备车载设备尽可能进行电子自动评判。整套设备采用自动控制、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等飞速发展的当代先进技术,升级更新快。

3、建设费用大,考试维护成本高。笔者所处的是一个全市人口仅150万的小地级市,年办理机动车驾驶员约3万人,要满足本市驾驶员考试需求考场占地面积至少100亩,考试大楼建筑面积至少4000平方米,各类考试车辆至少30辆,需聘用工作人员40人,考场和设备总投资7000万元。每年网络运行维护费、装备维护费、考场维修费、考试车辆油、修理、保险支出占交警公用经费支出的30%以上。

4、驾驶员考试流程多、考证周期长。根据现行法规规定,一名小型机动车新学驾驶员从申请报名考试到完成所有考试取得驾驶证最快30天,有的甚至跨年度才能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

二、交警部门会计报告使用者及需求

由于交警部门作为政府机关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它因得到国家预算的保障和依法向特定对象收取非税收入提供特定公共服务而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其会计目标应向预算审定部门者、审计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在分配和审核预算、确定收费标准时、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根据《预算法》和《会计法》的规定,结合历年工作实际,交警部门一般应向人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上级公安机关和公民提供如下信息:

1、交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

2、交警部门财务状况的信息。

3、交警部门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其中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数据信息,以便相关部门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部门间、同行业间的相关信息,以评价交警部门的服务努力、成本和成就。

三、现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办法及缺点

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是行政机关,执行的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非税收入是作为负债核算,收取的考试费收入一般当天按汇总收缴方式由银行直接上缴财政,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缴预算款------上缴财政

贷:应缴预算款------收费项目

支出按财政批复的年初预算执行,财政一般将考试相关支出作为考试专项经费安排为项目经费,支出时通过单位申请项目经费用款计划,并基本上采取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形式,一般的账务处理方式:

借:经费支出------考试专项经费------相关目级科目

贷:拨入经费------项目经费------考试专项经费

从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现行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以下缺点:

1、不能准确反映考试成本,成本补偿原则和非盈利原则无法得到保证。由于机动车驾驶员考场建设、考试设备投资巨大,考试专用固定资产折旧较大,一般要占考试成本的40%左右,但由于行政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考试成本不实。其次,由于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当期支出为当期实际的资金支出,不按配比原则进行调整,考试专项支出不能如实反映考试成本。相关管理部门无法根据交警部门的会计报告了解真正的考试成本支出,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按成本补偿原则和非盈利原则合理调整考试费收费标准。

2、将机动车考试的成本性支出和交警部门其它业务支出都以“经费支出”科目进行核算,使得以经费支出为基础数据的财务分析数据失真。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是交警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近年来每年考试专项支出平均占交警部门经常性业务经费的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而考试专项支出和交警部门其它经常性业务经费性质有根本不同,前者是成本性支出,由非税收入安排,支出数额和当年报考人数直接相关,总成本难于准确预测;而后者则是由财政一般预算安排支出,支出总额和人员编制或资产等单位可以控制的因素相关,将这二类性质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的支出全部列为经费支出,由此分析比较经费支出的增长情况、人均支出、项目支出和公用支出结构、人均办公面积等财务分析数据,必然得不出有效的结论,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不利于交警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政部门审核部门预算往往以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为依据,现行的会计核算信息无法提供准确的考试成本支出,批复的预算往往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由于考试专项经费预算难以准确预计常需调整,而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预算调整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难以及时调整预算。现行的考试费收费标准包括考场基本建设经费、考试设备购置经费和考试运行维护经费都包括在考试费收费标准中,因此考场建设等基础建设应从考试费非税收入中安排,但由于不计提折旧,财政安排的考试专项经费预算中不包含折旧费用,在考场处在使用期的时候,考试费收费标准中的考场基本建设经费、考试设备购置经费部份往往被挪作他用,而当考场处于建设期时,由于考场基本建设投资较大,又经常因当年考试费收入不足无法如数全部安排,造成交警部门考场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四、改进现行核算办法的建议

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组织实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是交警部门依法提供的一项公共安全服务。为了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提供服务所耗费的支出按行政事业性收费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了一定的服务补偿费,因此收取的考试费具有特定的目的,必须是专款专用。从根本上说,采用西方的基金会计模式是贯彻专款专用的较好的内部控制方法。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中目前没有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因此,为了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解决方案具有操作性,笔者在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内针对改进考试费收支核算提出如下建议:

1、增设事业单位使用的“成本费用”总账科目,分别以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考试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将各科目考试直接费用如考试车辆油费、保险、维修等直接计入各科目成本,将折旧、设备维护、工作人员经费、大修基金等间接费用通过分配计入各科目考试成本,按月计算各科目考试成本。增设考试支出专项报表,向财政、物价等部门报送每期的考试费成本支出,并按规定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样,一方面,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单位成本管理意识,为有关部门考核工作绩效、修订收费标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将考试费收入成本性支出从经费支出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会计报告的使用者能对比分析交警部门各项经费支出水平,恰当地对交警部门经费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 模糊性;会计信息;会计核算;财务报告

所谓模糊即不分明、不清楚。会计的模糊性是指会计事项自身的不分明、不清楚,且会计制度规范的也不分明、不清楚。会计信息追求的是会计数值的准确性,会计的模糊性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准确性的要求。研究会计的模糊性对于解决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4年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称为《制度》),并于2005年开始执行。本文就《制度》存在的会计模糊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小企业会计模糊性的表现

会计事项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研究会计,制定会计规范,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为了解决会计的模糊性问题。在解决会计模糊性问题上,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虽然作了细致规定。但系统越复杂,模糊性越大;因素越多,综合评判便越模糊;动态的时变性越强,模糊性问题便越突出。《制度》存在的会计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原则规定上的模糊性

《制度》要求小企业遵循13个基本原则,其中第13个原则要求“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性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该原则中的“区别其重要性程度”是个模糊的概念。什么是“重要性程度”?会计制度没有再作具体解释,也没有量化标准。小企业会计人员按照“区别其重要性程度”处理会计事项,同一个问题由不同人员处理,可能会出现不同结果。除此之外,在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执行“谨慎性”原则等方面也存在模糊性问题。在会计实际业务操作上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难于把握。

(二)会计科目设置上的模糊性

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分类的项目,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的基础。《制度》规范了会计科目内容,同时在会计科目设置上也给小企业一定的“自由度”。《制度》在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的附注中提出: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科目作必要的增减或合并。在这一点上无可非议。但“附注”第3点提出:低值易耗品较少的小企业,可以将其并入“材料”科目。“较少”又是个模糊的概念。低值易耗品的数值多少为“较少”,是否有个比例数?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作出规定,实际操作中只有靠小企业会计人员自由掌握了。

(三)流动资产会计核算上的模糊性

1.坏账准备提取上的模糊性。《制度》对于坏账准备提取的规定是:“小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预计各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账款,计提有关的坏账准备。”在这里,《制度》使用了“预计”、“可能发生”、“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等模糊性词语。这些模糊性词语使会计人员在计提坏账准备上产生模糊概念。会计人员怎样预计、坏账可能发生多少、在什么状况下有把握或没有把握?不可定的因素太多。除此之外,计提坏账准备还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供小企业自行选择。如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售百分比法等都有计提比例问题。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的规定也存在模糊性。所以计提坏账准备始终是会计人员不好把握的一个问题。

2.存货跌价准备提取上的模糊性。《制度》规定“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部分,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对于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制度》的解释是:“可变现净值,是指小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的税金后的金额。”在这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取决于“三个估计”,即估计售价、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的税金。对会计事项进行估计,其本身就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带有很强的模糊性。《制度》同时还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说,小企业为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对每个单个存货项目可变现净值都要按“三个估计”的方法进行确定。可想而知,需要小企业会计人员具有多高的“估计”水平,不然存货跌价准备提取将不准确。

(四)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上的模糊性

1.固定资产确认上的模糊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解释是“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在这里《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在使用期限上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却使用了“较高的”模糊性词语。在不同的小企业,对于多高价值才能却认为固定资产,则需要会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经营需要自由确定。

2.固定资产折旧上的模糊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取决于四个数值,即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残值、清理费。除固定资产原值外,其他三项数值在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之前需要估计。估计的数值带有很强的模糊性,过去财政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净残值(残值―估计清理费)作出一个原则规定,企业一般可以遵照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作出这样的规定。要求小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这样的规定虽然给予小企业一定的自由度,但也给小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带来一定的模糊性。

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处理上的模糊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将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另一种情况是将后续支出确认为当期费用。二者处理方法的区别在于,后续支出是否“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在这里《制度》使用了“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超过了原先的估计”两个模糊性词语。“可能”与“估计”的表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操作起来会给会计人员带来不便。

(五)借款费用会计核算上的模糊性

《制度》对于借款费用的处理分两种情况:一是计入期间费用;另一是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专门借款的费用,并且是在满足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时,至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借款费用会计核算上的模糊性在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和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制度》虽然对两者均作出了判断规范,但具体操作仍存在难于判断的问题。如判断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条件之一是“继续发生在所购建固定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几乎不再发生。”这里使用“很少”、“几乎”模糊性词语,会给会计人员的判断带来不一致性。

(六) 财务会计报告编报上的模糊性

《制度》在“总说明”中强调“小企业应按照本制度规定: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改变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财务会计报告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从这段内容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但总说明第16条又提出:“小企业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除应当包括本制度规定的基本会计报表外,还应提供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本制度规定的基本会计报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在这里现金流量表是否编制取决于“企业需要”。若企业不编制现金流量表,那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还是否属于完整呢?由此看出,《制度》在“总说明”中给出的是模糊性概念。

《制度》中模糊性规定还不止于以上内容,比如会计原则中的及时性、谨慎性、明晰性等原则中的“及时、谨慎、明晰”等都属于难于量化的模糊语言,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小企业会计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会计原则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原则模糊性会造成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时把握不准,形成会计数据失真。如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对于某一项费用如认为不重要,可能将其一次性计入期间费用;如认为其重要,可能将其分期计入期间费用。在某个会计期间由于费用计入时间不一样,由此产生的财务成果也不一样。会计信息产生差异容易使会计报告使用者产生误解。

(二)会计科目设置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科目设置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会计信息提供的详细程度不一样;二是由于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不一样从而造成计入费用的时间不一样。如耗用的“低值易耗品”计入费用方法可以一次性计入,也可以分期计入。如果小企业不设置“低值易耗品”科目,而将低值易耗品计入“材料”科目,在领用时就会将其价值一次性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若数额不大,则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也不大;若数额较大,则会对会计信息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小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应符合会计管理和核算要求,有利于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三)资产核算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资产核算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信息影响是比较大的。前面笔者列举了流动资产方面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方面的确认、折旧、后续支出的会计业务在制度上规定的模糊性。在会计实务中,由于制度规定模糊性的存在,使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上无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处理方法上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如果会计处理正确,模糊性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则不大;如果处理不正确,或个别会计人员有意利用制度规定的模糊性人为地调整会计数据,就会对会计信息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造成恶劣影响。如计提坏账准备采用账龄分析法,两个小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及提取比例如表1所示。

以上数据虽然是虚拟的,但说明一个问题,企业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既然方法和比例上是模糊的,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去执行。坏账准备提取金额计入管理费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计提数额准确与否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影响。

(四)财务会计报告编报上的模糊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在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一般来讲由企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上的模糊性,除现金流量表之外,其他方面规定还是严谨的。《制度》之所以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交与企业根据需要进行,是因为《制度》的制定者是考虑到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小企业经营规模相对比较小,业务量不大,现金流量表一年才编制一次,对于报表使用者的作用低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并且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复杂,对于小企业会计人员来讲相对较难。从另一个角度讲,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现金流量情况,如果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将不完整,对报表使用者来讲存有缺憾。

三、解决小企业会计模糊性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认识,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小企业对会计模糊性处理时,首先要对会计的模糊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会计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小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制度》规定有时无法完全解决,制度规定存在模糊性也属正常。不要因为制度规定存在模糊性,企业会计也顺其模糊。 其次,小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会计业务处理上,小企业要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自身核算特点的会计核算办法,规范业务处理方法,制定核算标准,消除《制度》规定模糊的影响。如规范企业自身的坏账准备计提标准、计提方法;固定资产确定标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

(二)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小企业对于会计模糊性的处理,除制定会计核算办法以外,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措施之一。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再细致、再全面,如果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达不到,同样也会在业务处理上发生差错。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会计人员要熟悉会计业务法规,熟悉有关税法知识,熟悉国家的产业政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源于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会计人员对于模糊的会计事项判断准确,处理方法得当,对会计信息的负面影响就会缩小。

(三)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程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减少会计人员的随意性,是解决会计模糊性的又一措施。企业会计人员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持各个期间的一致性。从整个《制度》规范的内容来看,有的会计模糊性是留给企业的“自由处理空间”。如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由于企业情况不一样,《制度》不便于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空间”留给企业处理。企业会计对于《制度》规定上的会计模糊性,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本着尊重事实,贴近规范,服从管理要求的精神处理会计事项,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石继广,梅世强.基于新会计准则模糊综合测度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2] 孙铁强,胥青曼.会计重要性原则的理论和实务探析[J].会计之友,2006(1).

[3] 王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2(12).

第12篇

关键词:定额模式;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审计方法

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发生的费用支出项目,其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及合理性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专门方法进行专业判断。

一、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本文所指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指为了恢复或维持原有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其特定的使用功能而进行的建筑、安装、修理、购置等活动,是投资额费用化会计处理的工程。固定资产修理费属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一种,后者包括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大修理支出、日常修理支出等。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前固定资产修理费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修理费,一类是经常修理费,也称中小修理费。大修理多是为恢复固定资产的性能,对其进行大部分或全部的修理或部分更新,其相对于日常修理的特点是修理范围大、间隔时间长、修理频率低、修理费用高,但多数大修理没有增加资产额外的使用效能,没有改变资产原来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当大修理费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当资本化,但要注意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不限于计入固定资产。为了防止企业利用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来人为调节成本利润,《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才属于资本化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会计处理一般通过在建工程、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进行归集,大修理结束后,再将其结转摊销到相关科目。本文所讨论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是指费用化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项目。一般列入管理费用核算。严格区分修理费工程核算方式的目的主要是维护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是为了后期审计查阅账目的便捷性。

二、工程造价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目前工程造价领域存在两种造价模式:一是从前苏联引进并结合国情创新发展的定额计价模式,也称工料单价法;一是国际广泛使用并在国内推广实施的清单计价模式,也称综合单价法。定额计价是根据定额规定的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逐项计算拟建工程设计中的分项工程量,套用定额基价确定直接工程费、技术措施费;然后再按定额规定的程序和费率计算组织措施费、间接费、利润。定额计价实际上是利用地方政府或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定额(估算指标、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来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进行计算的方式。

定额计价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量价合一,就是定额在确定了分项工程消耗量的同时也确定了其相应的单价,计价的过程就是工程量乘以定额给定的单价(结合一部分市场价);在内涵上表现为,其造价体现与反映社会平均建造水平,与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水平无关,与市场的价格竞争机制无关。

许多年来国内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一直沿用定额计价模式,很大程度上由于定额计价经过几十年实践总结发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且从业人员已经形成了运用定额计价和管理的习惯。

清单计价模式,是指按照现行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编制造价文件的一种方式,即根据国家各专业工程计量规范所划分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和措施项目,按照规定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计算出拟建工程的清单工程量,与企业自主确定的综合单价组价计算出工程造价的一种过程。其组成分为: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税金项目清单五部分。作为一种由市场价格形成造价的机制,其主要用于工程招标投标阶段的编制招标控制价和投标报价。

清单计价的主要特点是量价分离。量是指按专业工程计量规范所确定的清单项目工程量。价是指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所需的综合单价(包含人工费、材料费、工程设备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和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这个综合单价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市场竞争状况自主确定的,而不是由第三方规定。清单计价方法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自主报价。由于清单报价具有复杂性,需要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内部施工消耗量测定和准确详实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相对于直接使用定额计价,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成本负担。因此,目前多数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企业定额,在制定综合单价时,仍是按照社会平均水平的定额配以地区定额管理机构的人工材料机械市场信息价格,再加上一定的管理费利润等综合费率和优惠折扣系数确定,这样产生的工程造价仍然没有体现“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清单计价精髓。

毋庸置疑,清单计价的趋势就是要抛开政府的社会平均主义色彩的定额,使企业自己的消耗量成为编制工程量清单的基础,反映出企业自己的消耗水平,反映出企业自己的竞争能力。但是,目前现行定额依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础。

三、修理费工程审计的方法

由于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工程多数是一年内完工,投资偏低,施工简单,其规模属于小型工程,往往无设计图纸,或只有草图。有时图纸与实际工程不相对应。据图算量等传统审计方法无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对预算资料本身的审查。结合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方法。

1、依据预算子目反算工程量,查找是否多列数量

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是存在彼此依存的对应关系的,反映在预算中就是工程量互相稽核的逻辑关系。在没有施工图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子目的已知工程量逆向计算另一个子目的预期工程量并与预算资料中原有数量相对比,以发现待查的工程量有无多列之处。

2、工地现场核实工程量,检查是否虚列数量

通过现场测量勘查、清点核对,可以检查工程实体与预算中工程量是否一致,是否有虚列数量现象。还可以检查材料的材质等级、施工工序内容等是否和定额中要求一致。

3、主材设备市场询价,削减虚高价格

工程量检查之后,还要对主材设备等价格方面进行检查,特别是材料设备价值占工程造价比例较大的安装工程,更要加强价格的调查力度。必要时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材料设备的有效发票,以获得材料的详细规格型号。

4、检查套用定额种类是否符合规定,借用其他专业定额子目是否合理

目前修理费工程常用的定额有山西省2011计价依据、太原市2011修缮定额、煤炭建设2007基价、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06版、公路工程预算定额2007版。各种定额所属行业不同,取费费率不同,套用后的造价高低也不尽相同。施工单位为了多结工程款,经常不合理地选用定额或借用定额子目,因此我们要了解各定额适用范围,熟悉所含工作内容和施工工艺,按照定额的选用应与工程设计施工条件相一致,借用子目必须和工程施工内容相一致的原则,判断选用定额、借用子目是否合理。

5、检查预算之外的应扣减项目

扣减项目主要是指施工单位若使用建设单位的水电等资源,由于预算造价中已经包含水电费,这部分价款将会随工程款通过工程结算支付给施工单位,水电费就应该返还给建设单位,而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没有安装计量装置、按表结算。这就需要在工程审计时扣减这部分价款。具体金额应以工程直接费或人工费为基数,乘以定额规定系数计算。

第13篇

资产管理中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不入账或错误地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固定资产中金额虽达到规定标准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增加了核算和清查的工作量;固定资产维修费直接在“养路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交通费”中列支,挤占日常公用支出,导致日常公用支出预算不足;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因按直线法提折旧不能报废,还要继续提维修费,进行保管和清查;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直接在对方往来账中扣减,不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财务报告控制:

1.财务报告中用传统的“资金平衡表”代替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资金平衡表”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且资产、支出、负债、收入、结余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不明显;报告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不利于资金营运和统一调度,使许多能反映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

2.财务管理工作重点还是财务数据的核算,财务报表附注缺少说明资料,财务情况说明书罗列数据,重点不突出,建议不具体、不务实,时效滞后,对重大决策忽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不利于财务预算和对外披露。

3.财务电脑配备落后,软件更新不及时,会计软件停留在记账、查询的初始阶段,与其他行业、部门间不能信息共享,造成会计人员重复作业,单位决策迟缓或坐失良机。

绩效考评结果可以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绩效目标指向不明,没有具体化;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没有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执行。

内部控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并在过程中相互监督与制约。而现实中会计内部监督走入了两个极端,一是走过场,管理失控,会计人员只管本部门的日常核算工作,不愿得罪人,对其他部门的错误和缺陷视而不见;二是把财务部门的作用夸大,甚至把内部审计当成财务部门的事,认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总责,对错误也是财务部门事后调账就行了。

针对公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

(一)人力资源

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的依据,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此吸引外界的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干部委派相关制度法规,明确委派干部的职权范围,完善利益脱钩与定期轮换、考核制度,协调好部门、单位与委派人员三者利益;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的岗位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加强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配比,不论是年龄的配比,还是学历、工作经验等,都要尽量地完成优化配置。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依据,财务风险评估是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进行超前的管理和控制,用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从而保证单位获得持续发展。财务风险是风险的源头,极可能引发其他风险,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要勇于挑战与创新,提高目标定位层次,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财务风险评估系统是需要较大成本的,所以单位在考虑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好自己的规模、成本的承受能力和人员总体配置情况。具体操作中财务人员要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迅速掌握并利用内外部信息,密切关注并把握与财务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目标因素、制度因素等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动态分析,预测风险,把握机遇,做出决策。常用措施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取坏账准备和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周转率,增加短期偿债能力;开展筹资、投资、研究开发、工程项目等重大业务前,提出方案或立项申请后再集体决策审批;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三)资金活动控制

1.营运活动控制:财务人员在对收入审核时应注意是否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是否不及时解缴入库、挪用、截留收入;公路工程结算中心的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改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会计人员要严格审核各类票据,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对超过报销范围的开支或不符合审批手续的费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剩余辅料要虚拟入库,加强会计核算,保证合理利用,坚持用最少的资金消耗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2.筹资活动控制:注意适度利用财务杠杆,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根据单位目标资本结构选择相应的筹资方式,并进一步确定各种筹资方式下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比例,实现成本最低化;可采用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如内部资产销售融资,或银行贷款受限时使用融资租赁间接融资方式等;为了提高短期偿债能力,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特别是加强流动资产管理,增强资产变现能力;为降低财务风险,长期资产要使用长期筹资,短期资产要使用短期筹资。

(四)固定资产管理控制

把能单独入账的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及时入账,以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议提高固定资产金额标准,易损易坏更换频繁的物品,即使价值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也不列入固定资产而列入“低值易耗品”,单独设置台账对其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维修费应在单位“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有余额的情况下,在修购基金中列支;建议使用效能低下或已闲置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于确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法定程序申请报废,将处置净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减少维修费用、仓储费用和清查工作量;事业单位对外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租金收入应纳入单位账内,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记入“其他收入”。

(五)财务报告控制

1.建议将“资金平衡表”改为事业单位通用的“资产负债表”,相应改变和调整原报表科目与内容,使报表中的五大类项目勾稽关系明显;与企业会计接轨,建议增加动态的现金流量表,清楚了解现金收入、支出、盈余、不足及融资,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变化发展趋势,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筹划,总体平衡。

2.建议在编制财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前,先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相结合:关注重要事项,勤于做笔记;关注日常运行,争取多参加相关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信息收集的重要途径;定期收集报表,其它相关部门(如养护、机料、工程等)的报表数据可以成为财务数据的支撑和依据。最终发现并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3.淘汰老式电脑,更新会计软件,建立与日常管理相适应的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六)绩效考评控制

完善绩效考评控制,将达到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必需的资源作为养护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为工程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将支出的预期效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价目标;建立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例如:对养护部门采用好路率、年公里成本降低率、公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对工程部门采用投资报酬率、工程进度与完成率、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等进行评价,对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经费节约率、员工满意度、文化建设、发展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如用最低成本法或比较法对养护部门进行评价,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工程部门进行评价,用公众评判法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核机制,对内部会计控制考核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对出现的明显有效的举措及时表扬,通过激励和负激励措施来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

(七)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实现内部控制的保证,包含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内部监督,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具体做到:与外部有关方面沟通过程中获得内控设计与运行情况的验证信息;与员工沟通过程中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通过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的检查比较对资产安全性进行持续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重点关注易导致舞弊的重大领域等。在内部监督书面报告中提示存在的缺陷,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及时送达治理层,及时防止、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中的错误。

第14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化。经营管理不善和经营成本的增加使企业面临亏损的窘境。因此,做好企业的增收节支工作,是企业实现创收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二、做好生产企业的增收节支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成本控制,降低经营成本

在材料的使用上,生产企业应多采用差别化材料,减少或放弃使用传统原料,不但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还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同时,应致力于对多样化原材料的研究,开发新原料,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有效改善材料成本压力。在设备使用上,企业应适当增加投资,加速生产设备的更新,投资使用高效先进的新设备,改善工艺基础,最终使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在人工成本的控制方面,企业应制定统一的薪酬执行标准,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标准,采用双向考核。在节能减排方面,企业要注意随时关注设备的损耗和维修情况,如果设备工作状态差,对电力的消耗会更大,还有可能会对零件造成损坏,因此在设备状态不好时应及时进行修理。同时做好对日常工作的巡检,保障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电量消耗。

(二)优化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时,企业应根据市场行情,决定企业的信用政策,而不能单纯靠减少赊销和收紧信用政策来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否则只会对企业销售业绩的增长和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剩余存货的流通。企业要对市场行情进行充分的考察,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合理制定信用政策,保障资金的顺利周转,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另外,根据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收账政策,同时,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对信用良好的客户可以适当放宽收账政策,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坏账的存在,便于企业对潜力客户的吸引及发展,促进企业销售业务的发展。

(三)制定科学的投资政策,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科学合理的投资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资产情况和生产情况适当增加投资。在进行投资前,应根据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如决定投资,必须做好预算管理,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资产状况分配投资资金,在充分考察投资项目的基础上决定投资方向,把投资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同时,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及时处理闲置固定资产,减少重复投资,避免资源浪费,对生产中缺少的设备要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优化资金结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在控制财务风险方面,可以从优化债务结构和优化资金结构两方面入手。从优化债务结构方面来说,企业应合理控制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间的比例,如果企业的短期债务比例高,企业就会面临短期还债的巨大压力,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债务风险,此时应注意适当提高长期债务的比例,合理减轻短期还债的压力;反之,如果企业的长期债务比例高,则会增加企业的利息成本,并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灵活性,此时就需要对企业短息债务的比例进行提高,保障企业的资金运转。从优化资金结构来说,应适当降低企业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五)合理规避税负,有效提升资金效益

合理避税指的是企业在遵守法律条例的情况下,使企业经营活动、财务活动均达到国家税法的指定条件,进而实现减轻企业税收压力的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下述方法对税负进行合理的规避:一是企业盈利与否,都需进行纳税申报;二是企业需按国家税务机关指定的税务评价管理方法,自觉自主地对本企业做纳税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处理,以便更好地配合税务机关进行纳税评估;三是若企业在银行的可用存款无法实现当月工资的支付,或者工资支付完成后无法进行税款缴纳,出现上述情况可向相关部门进行延迟缴税的申请,延迟缴税时需注意:可动用存款不包含公积金及专项用途的存款。

(六)加强财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总监作用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总监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企业要实现增收节支,必须加强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在召开企业会议时,财务总监应按时出席,并针对企业财务状况、资金运作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开展调研、质询和专访,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程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其中,事前监督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风险。当企业即将实施重要项目时,财务总监可以提前介入调查,从风险控制方面对项目做出评判,并向决策者提供建议和意见;当企业作出决策时,财务总监需监督和审查其决策过程,以确保决策的合理合法。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总监也要进行事中监督,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对企业涉及的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和招投标等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记录并提出整改意见。

(七)加大科研投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应增加科研经费,加大科研投入,专注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开发新市场,改变营销策略,加强品牌策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增强企业实力,能有效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八)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企业的资产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流动资产包括资金、投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能够实现快速周转和变现。固定资产一般包括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和主要资产,具有价值高和使用周期长的特点。企业在对资产进行优化时,要注意合理分配各资产的比例关系,使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首先,企业的流动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比较低,应适当提高;在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占比相对较低,而存货占比相对较高,应适当进行调整。其次,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过大,可以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适当降低比例,不但可以增加企业资金,提高企业付款信用,还能有效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九)加强环境预测,控制经营风险

在新时期,谁掌握了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谁就获得了发展的先机。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了解并掌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情况对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对库存量进行实时调整。当原材料价格有可能升高时,企业应增加相应材料的库存量;反之则应适当降低,避免出现产品亏损或滞销。同时,要注意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模型,定期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根据预警结果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风险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对同一项目进行投资,分散风险,收益共享,最终实现企业双赢。

第15篇

[关键词]节能评估能耗计算折标系数当量热值等价热值

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能源形势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节能工作的方法和制度不断增加和完善。2010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并于11月1日正式实施。

《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成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前置性和强制性条件。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一方面能够约束新上项目落实有关节能法规、标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能耗的不合理增长,对新上项目能源利用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

能耗计算是节能工作的基础,是节能评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能源消耗种类、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建筑结构、空调采暖和使用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能耗计算结果是判断企业能耗是否达标的直接因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以来,广大节能咨询工作者在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逐步开展节能评估业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能耗计算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分析节能评估报告中能耗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结合造纸项目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同时提出了目前节能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能耗计算中应注意的事项

1.1 能耗计算过程中应避免重复计算

综合能耗计算的能源指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综合能耗可分为四类,即综合能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在计算综合能耗的时候,只计算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在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不应重复计算。

如,某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有水、电、煤、蒸汽、氮气和压缩空气,其中水、电和煤为企业外购能源,蒸汽、氮气、压缩空气属企业自制能源。蒸汽由燃煤锅炉提供。

若产生蒸汽所消耗的煤和产生氮气、压缩空气所消耗的电力已计入Qd和Qm中,为了避免能耗的重复计算,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的能耗量不能计入企业综合能耗。此时,该企业综合能耗量的计算可按下式(1)进行:

Q = Qd + Qm + Qs(1)

式中:

Q――企业综合能耗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d――生产耗电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m――生产耗煤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s――生产耗水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若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水、电、煤、蒸汽、氮气、压缩空气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则此时,该项目的综合能耗量应按照下式(2)进行:

Q = Qd + Qm + Qs + Qz + Qq + Qk(2)

式中:

Q――企业综合能耗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d――生产耗电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不包括产生氮气、压缩空气所耗电量);

Qm――生产耗煤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不包括产生蒸汽所耗煤量);

Qs――生产耗水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z ――生产耗蒸汽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q ――生产耗氮气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Qk――生产耗压缩空气总量,单位:(以标煤计) kg。

在计算综合能耗时,一定要统计或预测好数据,综合分析每一个数据,清楚每个数据的来源,同时要对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等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保证能耗数据与工艺、设备的匹配,确保计算过程能耗的合理性、正确性,避免能耗的重复计算。

1.2 依据实际情况选取折标系数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规定,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低(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成标准煤量,低(位)发热量等于29307kJ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kgce),即:1kgce=29307kJ。

但是,笔者发现部分评估报告中能耗计算存在着无视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问题,企业生产所耗能源的折标系数均取自于《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2008)。如,某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生产所耗煤的低位发热量为18840kJ/kg,但在项目能耗计算中,计算人员将煤折标仍采用0.7143kgce/kg。依据1kgce=29307kJ,低位发热量为18840kJ/kg的燃煤,其折标系数应为0.6428kgce/kg。显然,此项目燃煤的折标系数选取有误,结果将直接导致计算的能耗量超过企业实际能耗量。

在节能评估中选取折标系数时,用能单位外购能源和耗能工质,若能源供应商可提供能源的发热量等数据,其折标系数应按照实际进行折算,若用能单位无法获得各种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单位耗能工质的耗能量时,可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中给出的折算系数值。用能单位自产的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其能源折算系数可根据实际投入产出自行计算。

1.3 正确理解当量热值与等价热值

能源当量热值是指一个计量单位的能源本身所具有的热量。能源的当量值,又称理论热值(或实际发热值),是指某种能源本身所含热量,按热量的多少可以折算成标准煤。当量热值的计算,原则上要进行实测,按国家标准是根据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测算的。

能源的等价热值,是指为了得到一个单位的二次能源实际要消耗的一次能源的热量,即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能源与相应投入的能源的当量。任何二次能源都有等价热值,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时存在转换效率问题,用下式表示:

能源等价热值 = 二次能源具有的能量 / 转换效率(%)

事实上,所有的二次能源,都存在着等价值和当量值两种折标方式,但由于其他二次能源生产时转换效率较高(如原油加工成汽油、煤油、柴油等,转换效率高达95%以上),因此无论采用等价值还是当量值,计算结果都差异不大,而只有电力的转换效率最低,差异最大。此外,如果其他二次能源也都采用等价值折标,则能源统计工作量会大大增加,不利于提高统计效率。因此,我国目前只对电力折标采用等价值和当量值两种方法并存,而其他二次能源都统一采用当量值折标,这种方法中,加工转换能量损失由能源加工转换企业承担。

1.4 能耗定额指标的选用

我国“十一五”期间已实施了22项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涉及火力发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油化工5大行业。这些标准都是强制性的,对应的产品分别是粗钢、铁合金、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镍冶炼、锡冶炼、锑冶炼、镁冶炼、平板玻璃、水泥、建筑卫生陶瓷、铝合金建筑型材、铜及铜合金管材、合成氨、烧碱、燃煤发电机组、碳素、黄磷、焦炭、电石、电解铝,标准分别规定了单位产品的能耗限定值、新建准入值和能耗先进值。

在进行节能评估时,若评估项目属于上述5大重点用能行业,可直接采用相对应的能耗限额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估。

若针对某评估项目,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行业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评估者可参照地方标准,如果没有地方标准可参照行业标准,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则应选择同类行业中较先进企业的指标对项目进行评估。在采用能耗限额值时,依据一定要充分、合理、适用。

评估中将能耗计算结果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比对,通过比对查看按照目前所选工艺、设备是否能真正做到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能源。通过比对,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降耗的建议及措施。 2 造纸项目能耗计算实例分析 福建某纸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7条年产14万吨薄页纸生产线和2条年产4万吨生活纸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0000万元。其中,薄页纸年产14万吨,年产值为160000万元;生活纸年产4万吨,年产值为40000万元。(说明:该实例中所使用的数据仅为说明能耗的计算过程,对类似项目的能耗不具有参考价值。)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水、电、煤。因无法获得电、煤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水的耗能量,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水、电、煤的折标系数取值如下:水0.0857 kgce/t;电0.1229 kgce/kWh(当量)、煤0.7143 kgce/kg。 此外,根据中电联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年报,2009年全国6000kW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为340克标煤/千瓦时,本项目电力的等价折标取值如下:电0.34kgce/kWh(等价)。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耗能源的计算情况具体见下表1、表2和表3。根据表1和表2,该造纸项目综合能耗量为薄页纸和生活纸的综合能耗量加和,单位产值为项目综合能耗量除以项目总产值,具体见表3。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薄页纸、生活纸能耗定额相关标准,该项目采用福建省地方标准《特种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5/986-2010)和《生活用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5/1135-2011)中的相关标准限值为比对依据,进行分析。根据项目产品定量指标,具体参照数据如下表4,本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标准对照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该项目薄页纸和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能耗定额指标,均可达到准入要求。项目建成后,薄页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22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3.2万吨标煤(当量);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18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0.75万吨标煤。 目前,尚未查到“十二五”期间的万元产值目标,该项目万元产值指标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6]230号),仅为说明问题。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规定:2010年,造纸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0.575吨标准煤。该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参照指标为:575千克标煤/万元产值。从表2和表3的计算数据可知,薄页纸、生活纸及项目总万元产值能耗均低于575千克标煤,即说明该项目薄页纸、生活纸及总项目万元产值能耗可满足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进行能耗计算时,必须正确统计或预测项目的能源消耗量,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合理;正确选取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根据合格产品的总产量,计算出生产企业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能耗指标。 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都是考核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能耗指标便于能源的定额管理,又便于能源的统计和计划管理。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所用的能源种类和结构,又可了解企业能源的消费构成,节省优质能源,发现耗能过大的环节。因此,在企业能源管理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来确定选用何种能耗指标。 3 节能评估中仍存在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国家对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节能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等尚不完善,国家目前只制定了部分行业的能耗标准,一些行业能评中的能耗计算结果无法与标准进行比对,只能依照专家经验或与同行业进行相互比照,无法找到企业用能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给企业能耗是否达标或合理评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 3.2 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尚未认定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认定制度,各类文件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提到,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至于什么单位有资质却找不到明确的文件规定,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本地区的资质认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有关节能评估报告编制企业的资质认定、编制人员的资质认定比较混乱。 3.3 收费标准尚未明确统一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收费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费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列入项目概预算”,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进行收费,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各地收费尚未统一,收费相对混乱。 3.4 专业从事节能咨询的人员不足 目前,从事节能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多数咨询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比如很多节能咨询人员原是从事可研、设计、安全、环评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相当缺乏。目前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组织了节能培训班,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从理论上增加咨询人员的节能知识,但短期的理论培训尚无法满足节能工作的需求。 为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节能评估应进一步受到重视,更加规范化。国家及地方应加快制定节能相关的标准及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制度及标准,规范市场。同时,不断加强节能咨询人员培训,进行节能咨询人员和节能咨询企业资格认证,实行严格的从业人员与企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官义高.关于企业节能量计算问题的探讨[J]. 中国能源, 2010, 32(4): 37-41. [2] 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节能评估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编写及案例分析参阅资料, 2011.

评估中将能耗计算结果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比对,通过比对查看按照目前所选工艺、设备是否能真正做到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能源。通过比对,可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降耗的建议及措施。

2造纸项目能耗计算实例分析

福建某纸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7条年产14万吨薄页纸生产线和2条年产4万吨生活纸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0000万元。其中,薄页纸年产14万吨,年产值为160000万元;生活纸年产4万吨,年产值为40000万元。(说明:该实例中所使用的数据仅为说明能耗的计算过程,对类似项目的能耗不具有参考价值。)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水、电、煤。因无法获得电、煤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水的耗能量,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水、电、煤的折标系数取值如下:水0.0857 kgce/t;电0.1229 kgce/kWh(当量)、煤0.7143 kgce/kg。

此外,根据中电联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年报,2009年全国6000kW及以上火电机组供电煤耗为340克标煤/千瓦时,本项目电力的等价折标取值如下:电0.34kgce/kWh(等价)。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所耗能源的计算情况具体见下表1、表2和表3。根据表1和表2,该造纸项目综合能耗量为薄页纸和生活纸的综合能耗量加和,单位产值为项目综合能耗量除以项目总产值,具体见表3。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颁布薄页纸、生活纸能耗定额相关标准,该项目采用福建省地方标准《特种纸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DB35/986-2010)和《生活用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DB35/1135-2011)中的相关标准限值为比对依据,进行分析。根据项目产品定量指标,具体参照数据如下表4,本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与标准对照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该项目薄页纸和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能耗定额指标,均可达到准入要求。项目建成后,薄页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22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3.2万吨标煤(当量);生活纸单位产品能耗比现有国内先进水平可降低187(定量)千克标准煤/吨纸,每年可降低能源消耗0.75万吨标煤。

目前,尚未查到“十二五”期间的万元产值目标,该项目万元产值指标参考《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一五”重点节能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6]230号),仅为说明问题。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规定:2010年,造纸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到0.575吨标准煤。该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参照指标为:575千克标煤/万元产值。从表2和表3的计算数据可知,薄页纸、生活纸及项目总万元产值能耗均低于575千克标煤,即说明该项目薄页纸、生活纸及总项目万元产值能耗可满足闽政办[2006]230号文件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进行能耗计算时,必须正确统计或预测项目的能源消耗量,要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合理;正确选取折标系数,折算成标准煤,根据合格产品的总产量,计算出生产企业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能耗指标。

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等都是考核企业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综合能耗指标便于能源的定额管理,又便于能源的统计和计划管理。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所用的能源种类和结构,又可了解企业能源的消费构成,节省优质能源,发现耗能过大的环节。因此,在企业能源管理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标准、规范来确定选用何种能耗指标。

3节能评估中仍存在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

国家对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越来越重视,但是目前节能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等尚不完善,国家目前只制定了部分行业的能耗标准,一些行业能评中的能耗计算结果无法与标准进行比对,只能依照专家经验或与同行业进行相互比照,无法找到企业用能合理性的评判标准,给企业能耗是否达标或合理评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

3.2 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尚未认定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认定制度,各类文件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提到,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节能评估文件,至于什么单位有资质却找不到明确的文件规定,大部分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本地区的资质认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有关节能评估报告编制企业的资质认定、编制人员的资质认定比较混乱。

3.3 收费标准尚未明确统一

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节能评估报告收费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指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编制费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列入项目概预算”,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进行收费,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各地收费尚未统一,收费相对混乱。

3.4 专业从事节能咨询的人员不足

目前,从事节能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多数咨询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比如很多节能咨询人员原是从事可研、设计、安全、环评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相当缺乏。目前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已在全国多个地方组织了节能培训班,目的在于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从理论上增加咨询人员的节能知识,但短期的理论培训尚无法满足节能工作的需求。

为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节能评估应进一步受到重视,更加规范化。国家及地方应加快制定节能相关的标准及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制度及标准,规范市场。同时,不断加强节能咨询人员培训,进行节能咨询人员和节能咨询企业资格认证,实行严格的从业人员与企业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