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链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做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们兴办了4个水果罐头加工厂,其中熙可罐头厂是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工能力达到了10万吨,永州罐头厂的水果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罐头厂的加工能力达到了3万吨,目前,厦门一家上市公司正在我市兴建一家罐头厂,加工能力将达到5万吨,这几个柑桔厂可以消化柑桔30多万吨,使我市柑桔供不应求,有一半的原料还要到市外、省外收购。
我市木桨纸生产能力过往是3万吨,目前进步到了15万吨,成为全国的包装纸重要基地,年需求木材60多万立方,使得我市的木材也供不应求,大部分原料要从省外购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
我市的楠竹加工企业发展较快,嘉丰竹业生产的竹制容器已被日本政府定为供货基地,预备在日本全面推广,替换泡沫塑料容器;华兴竹业和三鑫竹业生产的竹木地板订单纷至踏来,使得我市的楠竹资源供不应求。
我市比较大的油料加工企业有2家,*植物油公司,年加工能力已达到5万吨,正在兴办的*茶油公司,加工能力也将达到5万吨,使我市油茶原料也供不应求,这两家公司所需要的原料也大量从外地购进。
在优质稻加工方面,我市的规模企业已达到5家,加工能力突破了25万吨,其中,天龙米业和银利来米业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以上,是省级龙头企业,他们瞄准广东市场,引进了广东农科院的高档优质稻,使我市优质稻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优质稻成为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今年全市的优质稻种子市场出现了互相争抢、供不应求的情况。
目前,我市年销售收进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7家,1000万元以上的37家,500万元以上的80家。
在如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我们突出抓了一条,就是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我市柑桔加工企业能够迅速在全国崭露头角,靠的就是这个。熙可公司原来是我市一家不起眼的小罐头厂,后来引进了英国EJ公司,通过与他们合作,利用他们的品牌和销售渠道,迅速做大成为了全省最大、全国第二大的柑桔加工企业、全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熙可公司正抢抓国家资金参股龙头企业试点的机遇,争取引进国家这个大股东投资,上一条柑橘采后商品处理线,使企业不仅成为加工的龙头企业,还成为鲜销的龙头企业。永州罐头厂的起步比熙可还晚,但他们引进了香港都成食品公司,香港股东把浙江两万吨的厂迁了过来并投产了,使永罐的加工能力扩大到了5万吨,年销售收进达到1.3亿元,成为了省级龙头企业。往年,他们又跟上海糖酒公司这个上市公司联姻,签定了建设三十万吨果蔬加工生产线的合同。另外,厦门市国贸公司这个上市公司也已登陆永州,正在祁阳上一条5万吨的水果加工生产线。
我市湘江纸业公司之所以能从3万吨的加工能力扩大到15万吨,主要是整体并进了岳纸团体,成为了全国的包装纸生产基地。
总之,引进战略投资者,使我市龙头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使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新的路子。
一个方面,我们改变考核机制,把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过往,我们调整农业结构比较盲目,经常出现产品销不出,价格上不来,农民受损失的情况,有的地方政府错位,替换了市场主体的作用,逼着农民调整结构,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既鼓励农民自己各显神通,更重要是把着力点放在加产业的原料基地上。我们考核一个地方调整结构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行政命令的力度大不大,不是看他压着农民种了多少面积,而是看他与龙头企业签了多少定单,为龙头企业办了多少亩基地。县里对乡镇调结构的考核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往的农林牧副渔面面俱到,转到了一个乡镇只突出考核一两个产业。
考核机制的改变,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到了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使盲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了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政府的行政命令推动提升到了龙头企业的利益引导。目前,全市共建设原料基地18O0多个,开发面积266万亩,联接农户68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3%,形成特色专业乡镇25个、特色专业村1100多个。
另一方面,我们促使龙头企业自办基地,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调结构。过往,有的龙头企业以为,加工是企业的事,原料生产供给是政府和农民的事,过分依靠政府和随行就市收购,这样,原料生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我们积极推动资本与劳动的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出资本,农民出土地和劳力,或者龙头企业“上山下乡”,合办或自办原料基地。现在,我市果蔬、优质稻、林纸板、药材、油料、烤烟、养殖等七大产业链的加工龙头企业,都自办或与农民合办了自己的加工原料基地。这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题目的模式之一,成为我们抓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
三、构建“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性。
要把企业做大,需要企业、农民、中介组织、各级政府的协调配合,而利益机制是它们之间的桥梁。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构建利益机制。
1、构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过往,农民和企业互相抱怨,农民怪企业压低价格,企业怪农民原料外流。究其原因,主要是随行就市的收购方式构建不了完善的利益机制。我们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购销关系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市场买卖关系上,而是要采用合同制治理,尽量让利于农民,确保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我市天龙、银利来、香穗等几家米业企业,在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时,都承诺了只要按要求生产出了优质稻,收购价格比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要高20%,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关键词:物联网博览会;产业链;产业发展;重点问题
以下为叶甜春主任在第三届物联网博览会上讲演的文字实录:
首先我非常高兴。我这是第三次站在物联网博览会上这个讲台了,因为三届物联网博览会我都有演讲。今年取了跟去年一样的题目,因为当时我们的观点是说物联网发展没有大家预计的那么快,所以我们最近一直在持续关注产业链培育。
其实现在的主题也是这个,就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应用示范,能够促进物联网真正的技术产业发展,市场兴起和推进更往前走,所以我还是在产业链上做。
物联网中心每年都推出物联网发展蓝皮书,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更新的一些数据。
从物联网角度来看,作为智能系统,肯定是现有的网络要延伸到信息感知,要延伸到信息智能处理,然后有整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今天在整个展会上我转了一圈,刚才也听了几位演讲嘉宾的发言,感觉到大家越来越关注于整体的应用解决方案,而我则从感知方面走。
最终我们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因为物联网是基于内容和服务的一个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物联网几乎覆盖了整个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看看我身后的这张图,这张图在去年的基础上稍微做了一点完善,可以把这张图的题目改成信息产业链或者信息化应用产业链,因为这还是符合我们科学院对于物联网的解读,物联网就是信息化的一个新的解读,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提升。
经过一两年的发展,从传感器开始到系统集成,到用户派生出来的软件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从物联网发展阶段来看,它还远远没有达到爆发式增长的程度,但到底要经历几个阶段?我大概划了一下:2010年之前是概念阶段,也就是RFID在物流、零售、医药产业的应用,建立不同系统间交互的框架。2010—2015年,物与物之间联网和传感器联网,只有大规模的铺设应用之后,要管理的物品、物体达到百万量级、千万量级才具备真正的物联网特征。2015—2020年,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半智能化无限传感网。在与民生相关的医疗卫生相关体系中,你会发觉越来越综合,从一个医院到一个地区,到一个省,到全国,整个医疗系统会建立起来。第四阶段是2020年后,人和物的服务网络融合,即产业整合。
PPT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这个我要特意提一下,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的主要接入方式。
全球物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相对于去年和前年,基础更好,增长曲线一直是上升的。根据我们自己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1)》统计,2011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 271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 580亿美元,到2016年将达到4 320亿美元。从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8%。
M2M市场规模绝大部分增长来自于软件集成和IT服务,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云计算都在加大投入。
说到云计算,我们不只看到联通、电信等运营商的云计算中心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甚至看到一些中小企业开始面向行业做服务的时候,那么从私有云向共有云过渡,建立未来商业模式来讲,可能还是有待于探索。
在全球产业链环节当中,物联网大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通常为全球性的传统信息化或IT领域企业。越往下面走到系统集成、到软件、硬件的企业还是非常小。将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是引领物联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
下面我们分享一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物联网 “十二五”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这里,我们综合了一下,制定五个方面的目标: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这从数据上来讲一定是有的,这么多院校在这儿,这么多研究单位和这么多企业,但这500项商业价值评估则是一个问题;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10个产业集聚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9个重点领域。这些我们要到2015年再来看。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做了详细规划,这个我不解读,我只说一点。今天正好有一个海外过来的学生,他要求跟我谈半个小时,因为他在做这方面的调研。他又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无锡是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就是因为总理来了,无锡抓住了。我说恐怕不完全是这样,无锡承担这个建设任务有它的逻辑,因为我们看到全国发展前十位的城市当中有无锡,至少在全国前十位城市当中有无锡的一席之地。你说为什么不是苏州?那当然是有它的偶然因素。我们也看到无锡地方政府,从国家部委到无锡政府都在一项一项落实政策,这是我们看到令人欣慰、充满欣喜的一点。
从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发展预期来看,2011年国家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2 632.6亿元,比2010年增长42.5%。2012年市场规模约为3 650亿元,到2016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这是研究小组做的一个预测。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万亿级,也要到2020年前后,当然我说的这种增长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口径。
中国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红色的部分是国家在推动,全部都是云计算。RFID因为是产业推动,它做得比较细。中东部是一个重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从这儿我们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也就是运营商推动,这是令人感到很欣慰的。
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各地政府要注意云计算中心。我原来讲过,现在忽悠政府建共有云,等于赵本山卖那个拐。我们要控制规模,跟企业结合,把内容服务想清楚来做恐怕是极其要紧的。
中国物联网应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我们看到最大的应用还是安防,安防、电力和交通是应用最广泛的三大行业。
中国传感器与RFID市场规模,RFID增长非常快,虽然自己还缺标准和芯片相关东西,但随着应用起来,有些企业的成长性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一两年之内就能改观。但传感器方面似乎没有看到,没有看到有特别好的传感器企业突然起来,这是下一阶段大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现在以应用为先导,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开始到企业行业应用,再到个人家庭,这个可能会成为演进的趋势。大家推得很快的要么找政府,要么找大企业,真正的智能家居、智能家庭这方面的推广都非常地吃力。
标准体系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行业应用的逐渐成熟,要涵盖多种应用的一种物联网技术平台会开始出现。针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就会把技术和人的行为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如果倒过来说,我有一个技术方案改变你现在的行为模式,这对企业还是政府都是难以接受的。再往下走的话,各地物联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也非常明显。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及利润率分布,仍然是两头赚钱,也就是元器件到应用解决方案。为什么利润率高?利润率高就意味着规模不大,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中间发展的机会。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从业企业众多,但缺乏本土“旗舰型”企业。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里面可以看到,RFID、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下一阶段比如说嵌入系统,将来软硬件结合,这个嵌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技术。
从前端开始看,传感器首先是智能传感器才能进行嵌入,也就是从学术上说叫海计算+云计算,这一套体系是下一阶段重点发展的东西。
中国传感器产业与市场发展特征。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节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相应的企业都有了,那么未来两年、三年、五年,我们要看到的是哪些企业能够成长为它这个环节的龙头,这是在产业链上需要关注的事情。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进展。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接近三年时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应用牵引,创新驱动,服务国家经济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基于此,我们有集成创新、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及产业孵化投资。在之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几大平台是希望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能够快速地让这些企业成长起来,这是我们的宗旨。
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服务模式,逐渐地向大家推广,希望这个平台能得到各个企业的关注,也希望这个平台为大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作出贡献。
产业孵化投资,我们投资早期,甚至最早期,一整套的孵化链条正在搭建,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投资伙伴在做这个事情。
物联网研究重要人才培养,攻读的博士、硕士达到150多个人,基于五大业务模块都有相应的布局和进展。
物联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健康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和智能农业。物联网新型系统架构包括物理信息建模 ……
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三个重点应用示范。首先说农业,我们跟全国供销总社合作。这个想法分几步:从农村入手第一步是打假。第二步,由于供销总社是最大的流通企业,要求利润不是很高,因此要提升整个物资配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时让市场供需信息有效地利用起来。第三步要跟科学种田连在一起,要为销售融资提供服务。到最后我们相信,当农民通过供销社的信息系统,通过庄家医院,通过相关的融资,一系列的技术服务,实现科学种田的时候,我们不用再担心食品有农药残留,有化肥残留,也不用担心将来运到市场上的那个东西能不能达到绿色有机。这个想法我们和供销社的需要做20年。这件事情做下去,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产业,是造福于民的工程。
公共安全,大量的视频都在这个地方,海量的视频处理和智能分析是我们想做的事情。随着公共安全信息化推广,本身就已经有很多手段,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更有效地把它利用起来。
第三块就是装备制造。比如高级电子信息制造业本身就是相当高级的系统。下一步希望改变制造业的粗放型形态。
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供销社系统。如果把物联网技术,把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建立起来,就会带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今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2)》重点从6个方面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阐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环境篇、技术篇、产业篇、应用篇、战略篇和展望篇。
最后我再小结一下。
(1) 物联网产业发展预期的“爆炸式增长”还未到来,但随着资源的集聚,新业务和新市场正在生成,机遇正在到来。
关键词:出版;产业链;品牌;对策
出版产业链是指以出版价值链为基础的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出版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创意、技术、生产、营销等产业核心紧密结合在这根链条上,促进产业链条的成长与延伸。辽宁省出版业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打造了全国第一家完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并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大型出版产业集团,出版业始终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发展前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大力发展本省出版产业,加强自身产业链的建设与延伸,是提升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辽宁省出版产业链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产业链较短,缺乏一定延伸
已经进入规模化竞争时代的出版产业,对出版产业链的延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链条的缔造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调集资源、链接资源,完成社会资源的最大化配置,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目前辽宁省出版产业链缺乏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关联,造纸、印刷、发行等基本的出版行业资源有待整合。各产业、行业间力量的分散不利于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使产业链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竞争优势等各方面都难以发挥作用。
2.创新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出版企业位于出版产业链条的上游位置,在内容设计、创意研发等方面担当着领跑者的角色,然而浮躁的心态、功利的价值观以及淡薄的版权意识导致了目前出版创新能力不断弱化,这直接体现在出版企业创造力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内在动力和活力不足。
企业的发展是出版产业链能否焕发生机的关键。辽宁省目前共有出版单位17家,形成了6+2+9的产业分布。即6家高校出版社,2家地方出版社,以及辽宁出版集团旗下9家出版单位。其中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企业不多,有的甚至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板块与品牌优势。
3.品牌建设少,缺乏经典力作
品牌效应在出版产业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任何一个区域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建设的规模与力度。
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出版的产品有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时间的积累、财力的投入包括全程的持续宣传。而目前对品牌培养的耐心和力度不够是辽宁出版企业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不外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乏大规模的投入等。企业的弊端还导致现有产品盲目开发,缺乏经典力作。
4.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全媒体的纵向支持
目前图书出版业通过媒介融合,已经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多媒体互动的大出版行业,出版业除了开发优秀的产品,还可以充分利用出版资源进行多元、复合的经营。
但受制于技术、资金、理念等多方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出版企业都有实力、有条件完成升级转型,尤其以中小出版企业为主体的辽宁省出版产业,缺少横跨多种媒体的大型出版企业,经营的主体仍是纸介图书,很难介入数字出版等领域,更难有实力和魄力去拓展周边产品。
5.文化消费氛围淡薄,缺乏需求拉动
区域文化消费水平是与该地区经济基础、消费需求和实际供给能力息息相关的,文化消费水平必须在解决了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需求后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辽宁省拥有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然而国有企业发展相对滞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辽宁省经济的总体发展。所以,相比较发达省市,辽宁城乡文化消费氛围与环境培育欠佳,缺少拉动需求的引导和推动。
二、辽宁省出版产业链建设的优势分析
1. 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性作用
从出版资源来看,辽宁省出版产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出版单位,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出版人才,这些都将成为出版产业链中的核心链环。从发行网络的构建来看,原有的新华书店发行系统,从省、市、县,以至基层乡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结构,只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便会成为良好的出版商品发行系统。此外,出版体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大大推进辽宁省出版产业化的发展。
2.良好政策环境的引导作用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和辽宁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或即将制定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厚政策和措施意见,这对于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为辽宁省出版产业链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3.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民生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显著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旺盛,出版产业相关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这为辽宁省出版产业链的持续发展与纵向延伸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关于辽宁省出版产业链建设的对策思考
1.培育主体,布局横纵联合的出版产业链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积极顺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目前对传统出版产业链形成最大冲击的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变革。全媒体出版的今天要求出版产业链必须向关联产业积极延伸,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产业联合,从而形成整体合力。
出版产业链条的延伸主要指以生产要素为主要构件的纵向延伸和以表现形式为主要区别的横向融通。其中,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上,重点是着眼于产业内部上下游企业或企业集群之间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辽宁省出版产业链应从单一的编印发体系延伸到造纸业、油墨等生产原料领域,或建设自己的生产厂家,取得相关厂家适当的控股权。同时在产品的销售、发行上,除了建设自己的发行公司,还应兼顾网络渠道经营商的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完备,不但方便了运作更降低了成本。产业链的横向融通,主要是指出版企业把图书内容作为核心资源,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在多种媒体之间实现立体化开发,加强与多媒体、电影电视、游戏软件、玩具文具、文化休闲等多种产业的联动,从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改变原本单一的盈利模式,形成价值互补的产业链条和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2.打造品牌,为产业链坚挺提供支撑和保障
2009年一本《杜拉拉升职记》让相关行业彼此借力,默契互动,陆续创造了3亿元的市场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由图书作起点、建立跨越多种媒体的文化产业链的范例。面对严峻的图书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无疑是出版产业求生存、要效益、谋发展的关键之举。在成熟的文化市场中,如果说电影、电视、包括玩具等受众广泛的产品是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图书就如同这棵大树的根基,为这利润丰厚的产业链条传输着必须的养料。打造“品牌战略”工程,需要深刻认识出版资源的再生价值,围绕品牌建设,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性追求,最大限度占用市场,实现对消费者的交叉覆盖,从而为产业链坚挺提供支撑和保障。
3.聚集优势,选择产业链优势环节进行突破
产业链的布局与建设同样要立足核心产业与主打产品,业务融合的结构安排并不是以削弱专业化为初衷,相反如果能聚集优势,从内容的角度选择产业链的优势环节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核心业务与龙头产品,更有利于实现收益最大化。
辽宁省目前有6家高校出版社。多年来这些高校社在教育出版领域均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呈现较好的经营态势,并成立了“辽宁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大学出版工作委员会”,可见大学出版已成为辽宁省出版战线的一支有生力量。所以在辽宁省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上,可以聚集现有的高校出版社在教育出版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教育领域进行突破。比如,在数字出版转型的浪潮下,各高校社可以教育出版联盟的形式进行多样的联合与协作,将各自的教育内容资源整合起来,从海量的教育出版数据库着手,向教育服务领域延伸,包括设立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心、培训中心等,相比较某一出版社的单打独斗,互补、互利的多赢发展更便于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化追求,走出版产业链的延长之路。
4.以书为媒,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发展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发行、印刷领域民营、外资的比重很大,数字出版民营力量也更为活跃,非公有文化工作室已成为图书策划的重要力量。2012年总局下发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国家提出全面深化出版改革,全面深化出版机制创新,其中包括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图书出版。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意、资金等都有较高的依赖性,所以出版产业链的缔造中鼓励引导民营资本的进入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
辽宁省出版产业链的布局中同样要重视民营资本在出版产业中的重要角色,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由政府层面提供相对优惠、扶持的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引进一批民营文化公司,以书为媒,将产业链上的民营出版机构、中介机构、营销机构等分散、闲置的民间资本统统集中起来,以此做大盘子,增大效益,为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5.政策扶持,提升文化服务环境与体系建设
虽然出版产业链建设是市场化的体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可以放任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政府的支持引导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出版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与推动。
近年来辽宁省全民阅读活动取得显著进步,无论是社区书屋和农家书屋建设的管理工作,还是全民读书节活动的深入开展,都为本省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氛围。政府部门一方面应以此为契机,针对广大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切实加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信息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多方面建设与提升,着力改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对出版企业在财政、税收、产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引进等多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或扶持,妥善处理好本省出版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利益诉求,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谋求产业的共赢发展。
(孙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星,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薛伟莲,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YJA860019),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BXW005)成果。
参考文献:
[1] 方卿.论出版产业链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6(5):28 .
地球空间信息是湖北省最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随着武汉被列入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及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正式获批,武汉有望成为北斗应用产业基地,全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一、湖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链发展现状
目前湖北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具有产业链完整、科技成果领先、企业集群发展等特点。
1、产业链完整,产业实力雄厚。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主要包括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目前湖北省已形成了包括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地球空间信息相关企业300多家,2012年实现企业总收入约100亿元。
2、科技资源丰富,技术成果领先。武汉是我国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科教人才资源密集区和产业发展引领区,拥有以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为代表一批高水平院校机构;拥有包括我国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重点试验室、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多个相关学院;拥有以9位院士为引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拥有一批地球空间信息领域国内外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产业集群发展,聚集效应显著。武汉拥有本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化基地,聚集了中地数码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有国家测绘甲级资质企业12家,测绘乙级资质企业8家,甲级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单位4家,导航电子地图资质单位1家。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1、成功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近日,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10个产业集群试点,科技部将通过国家火炬计划、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资源,支持和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的建设发展;对认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连续3年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试点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机构,优先纳入国家级认定管理序列并给予资金支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成功开展与国家863计划成果对接。为进一步促进863计划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在科技部和湖北省政府共同指导下,科技部计划司会同高新司、遥感中心、火炬中心,与湖北省科技厅、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工作,6月16日,国家863计划成果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会在东湖高新区成功举办,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及金融、中介机构等150多家单位积极参与,会上20家单位共同签署了863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对接活动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内容摘要:本文定量测算了2012年保障房兴建计划对产业链主要行业需求的拉动效应,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焦炭行业与家电行业,得出结论:只要普通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不超过30%,保障房建设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正的拉动效应大于负面替代效应。
关键词:保障房 拉动效应 定量测算
引言
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是通过由房地产对一系列行业投资与行业消费的拉动实现的。房地产产业链漫长,难以尽数。初步统计,房地产业能带动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材业、装潢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交通业、通讯业、中介服务业(包括房地产咨询、估价、物业管理等)等相关产业发展。住房市场化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房价高涨,面对高涨的房价,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能够提供强大拉动作用,若调控房价,限制房地产市场发展,则经济增长面临乏力与失速的危险;另一方面,房价屡屡高涨,让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面临“买不起房、住不起房”的困境,政府面临着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保障民生的两难选择。
政府的举措是,通过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需求,遏制房价快速上涨来回应民众期待,同时大规模兴建保障房来解决或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冲严厉调控带来房地产市场下滑给经济带来的风险。
本文选取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基础和最为主要的几个行业,进行相关测算,分析保障房建设对行业的拉动情况。
相关研究概述
沈采文(1998年)对日本的房地产业对各自相关产业的拉动做了测算。沈采文利用1990年日本投入产出表的测算结果显示:当年,日本住宅建设投资为26.6万亿日元,由其诱发的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为52万亿日元。房地产的生产诱发系数为1.259,影响力系数为0.6684,感应系数为0.8627;住宅建筑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为1.961,影响力系数为1.0018,感应系数为0.507。顾云昌(1998)认为1996 年我国住宅建设的生产诱发系数为1.93,住宅建成销售后对消费的带动系数为1.34。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利用2000年数据,在2005年大致估算结果表明,每一百元房地产需求,能够带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需求额为三十四元,能够带动金属产品制造业需求额为三十三元,能够带动化学工业需求额为十九元,能够带动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需求额为十七元,能够带动采掘业需求额为十七元。考虑到对所有行业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需求,每一百元的房地产需求,最终会影响社会总产出为三百一十五元。
2002 年,李启明认为,房地产业对建筑业、制造业诱发作用最大,每一百亿元的房地产投资,可诱发出制造业产出一百二十三亿元、建筑业产出九十一亿元、采掘业产出十七亿元、商业产出十一亿元、房地产自身十一亿元、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业六点六亿元。
2004 年,王国军、刘永杏借助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1997 年我国房地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对各产业拉动效应的估算,表明可带动所有产业增加产值为1.416 单位。其中,对金融保险业和商业的带动效应均为0.145 单位,对建筑业带动效应为0.094,对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拉动效应为0.093,对化学工业的拉动效应为0.090。
保障房对相关产业链的拉动效应测算
(一)对钢铁业的拉动效应测算
钢铁产品种类众多,主要分为板材、线材、棒材、铸钢等。其中,与房地产施工相关的钢铁产品,主要是钢筋与盘条,还有少量棒材与板材。根据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钢铁业研究员估算,每年建筑钢折算的粗钢量,约占全部粗钢产量的50%。所有的钢铁产品都是由粗钢制成的,粗钢产量与用量一直是被用作衡量钢铁业需求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对建筑钢材的需求量对应转换为对粗钢的需求量。从2007年至2011年的建筑钢组合(钢筋与盘条产量之和)与粗钢产量的关系(见表1),可以看出,二者间大约存在一个稳定的关系,即1∶1.3-1∶1.4,本文取上限进行计算。
按照前述标准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0.07吨建筑钢材的标准计算,2011年保障房建筑大致需要拉动2900万吨建筑钢材,约合4000万吨粗钢需求量,相较于2010年6.27亿吨粗钢产量,约相当于产生6.4%的需求拉动效应。
将2011年粗钢价格按照生产者价格指数(即PPI=7%)调整,得到2012年粗钢价格为5300元/吨,并在行业净利润率(2.29%)不变假设下,测算出2012年保障房投资对钢铁业销售额拉动量为2331亿元,净利润拉动为51.3亿元,折合比例为5.82%。
由于本文测算的保障房投资对钢铁业的拉动效应高度依赖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对应0.07吨建筑钢消耗量的经验数据,因此,有必要进行情景假设分析测算,考察在建筑标准变动时,对钢铁业的拉动效应变化情况。测算显示,当每平米建筑面积对应消耗0.05 吨建筑钢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将拉动建筑钢需求量为2176万吨,粗钢需求量为3046万吨或4.86%的拉动效应,对净利润的拉动率为4.16%。当每平米建筑面积对应消耗0.06吨建筑钢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将拉动建筑钢需求量为2611万吨,粗钢需求量为3655万吨或5.83%的拉动效应,对净利润的拉动率为4.99%。当每平米建筑面积对应消耗0.08吨建筑钢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将拉动建筑钢需求量为3481万吨,粗钢需求量为4873万吨或7.78%的拉动效应,对净利润的拉动率为6.65%。
(二)对水泥业的拉动效应测算
水泥主要是和砂石等材料掺在一起,被制成混凝土,适用于房地产建设施工过程中。按照通常的标准,每1方混凝土大致重量约为2.5 吨,其中1/4至1/3为水泥。因此,可以计算出,完成每平米建筑面积施工约需要0.29-0.38吨水泥,取其中值0.33吨/平方米作为计算标准。测算结果显示,2012年保障房建设能对水泥产生约1.4亿吨的需求拉动,约占2011年水泥全年需求量18.6亿吨的6.37%。按照测算,2012 年至2015 年,保障房建设拉动的水泥需求量分别是:1.44亿吨、1.98亿吨、1.72亿吨、1.11亿吨与1亿吨。
因为本文的结论高度依赖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对应消耗0.33吨水泥的经验数据,因此,做水泥业的需求弹性。当每平方米保障房建筑面积对应0.28吨水泥需求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对水泥业需求的拉动量为1.2亿吨,或8.8%的同比拉动率;当为0.30 吨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对水泥业需求的拉动量为1.3亿吨,或9.5%的同比拉动率;当为0.35吨时,2012年保障房建设对水泥业需求的拉动量为1.5亿吨,或为11%的同比拉动率。同样地,将水泥业2011年价格按照2012年的PPI 数据进行调整(PPI=7%),并以2011年水泥业净利润率(6%)来测算:2012年保障房建设将给水泥业带来510亿元的销售收入,约30亿元的净利润,同比拉动率为6.26%。
(三)对焦炭的拉动效应测算
保障房对煤炭业的拉动主要体现在焦炭上,因为无论是钢铁还是水泥在生产过程中,均使用焦炭。所以,保障房投资对煤炭业的拉动是间接的。粗钢产量与生铁用焦炭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2004年以来,该比例稳定在约0.85左右,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即钢铁业)消耗焦炭全部销量的85%。
同样,根据历年数据,生铁产量与粗钢产量的大致比例为1.04-1.07∶1。根据历年数据,可近似得到粗钢产量与焦炭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0.45-0.50∶1。同样,能够得到焦炭产量与水泥产量的关系为,每生产一吨水泥,约消耗2.2 公斤焦炭,如表2所示。
按照测算,2012年保障房能够间接拉动焦炭业需求量约为2000万吨之间,2013年至2015 年,拉动量分别约为2800万吨、2400万吨、1600万吨及1400万吨。
(四)对家电业的拉动效应测算
家电行业产品众多,又分为大家电(如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与小家电(如榨汁机、电饭煲等),本文以大家电为主,选取冰箱、洗衣机、电视与空调四个最主要的家电产品为代表,来衡量保障房建设对家电业的拉动效应。保障房建设对家电的拉动效应体现在售后装修环节。而按照对保障房施工节奏的估计,2012年并非竣工高峰年,2013至2014年是保障房竣工的高峰年。因此,保障房建设对家电业的拉动效应将在2013年至2014年集中体现。
由于2011年竣工保障房主要是2010年及以前新开工建设,按估算,2011年的竣工面积为1.18亿平米,或197万套住宅。对于以销售为目的的保障房,假设当年销售率为100%,并假设当年装修率为90%。对于出租为目的的保障房,也假设当年装修率为90%。同时,以洗衣机历年需求量为基准,发现近年来洗衣机与冰箱的需求量基本是1∶1,而空调和彩电与洗衣机的需求数量接近2∶1,如图1所示。因此,假设每套保障房的装修标准为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两台空调及两台电视。
上述假设下, 2011年保障房建设对彩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的需求量分别是354万台、177万台、354万台和177万台,拉动效应分别是3.5%、2.9%、4.3%和3.6%。而对上述产品的大规模拉动则要到2012-2014年才会出现。
结论
通过测算,2012年保障房建设将对钢铁业产生4000 万吨粗钢需求,或5%的同比拉动。对水泥业产生1.4 亿吨的需求拉动,或7.8%的同比拉动率。对焦炭业产生2000 万吨的需求拉动,或5.5%的同比拉动率。对工程机械行业产生100亿元销售额的拉动。对彩电、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的拉动量分别是177万台、354万台、177万台与354万台,同比销量拉动率分别为3.5%、3%、4.4%与3.6%,对家电业的大规模拉动需求将在2013及2014年释放。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农业产业链;品牌管理
产品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经济实力在产品价格的断崖式比较,并且产品品牌实力是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前,农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作为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农产品品牌包括品牌名气度、产品质量、价格适宜、品牌形象等,而就产业链视角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其中涉及的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农业户、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和政府等部门。
一、参与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户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最先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这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品牌的建设前景。虽然我国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种植,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提供最初农产品的主力军还是农民户。但农民户(专业户)在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农民户对农产品的质量缺乏认知。
第二,农产品溯源力度不够。
第三,农产品质量提高的培训不足。
2.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在安全这块意识不够,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就产业链视角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企业,因此更要关注。
第二,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组织保障。组织建设是保障农业企业品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既然要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加上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就是由于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
第三,目前我国农产品,尤其是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未建设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产品一直处在低价格区间范围内,虽然由品牌但是价格依旧很低,按照此发展,对于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肯定是相当不好的。并且没有建立完善的基于消费者需求调价机制。这样会导致很多产品的滞销,很显然没有满足产品建设的重要条件,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长足努力。
第四,我国的农产品品牌美名度亟须提升。首先需要给消费者心里定位品牌档次,这决定着品牌的立足长远与否,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定位不明确,认知度不高,而且对品牌定位不给以足够的重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及性价比,需要构建品牌联想体系,很对问题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建立合适的美誉度宣传及联想体系,这也是品牌建设滞后的原因。
3.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第一,整体角度看来,我国农业协会建设起步晚,对于其发展没有一套合适的发展体制,尚处于摸索建设阶段,还没有对农产品建设起到很重要的预期效果。
第二,农业协会在r产品品牌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农业协会的作用是为了有效促进农产品品质保证,其职能的发挥需要结合相关的措施,发挥其监督的权利,但是不作为的行为,肯定不利于品牌建设。
第三,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农业协会的区域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对品牌一定要去保护,不然会极大地损害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
4.政府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其次涉及最多的是监督农产品,为农产品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政府,其为建设良好品牌的提供绝对的支撑,由于政府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章程。对农产品品牌介绍至关重要,但政府在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程度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是维护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依据,只有建设完善的法律条文,所有的农产品才能具有合法性。尤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保证农产品走出去,健康的出现在人们的餐桌,政府具有极大的责任,如建设组织建设是保障农业企业品牌的重要基础,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既然要提高安全意识需要企业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不要让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事件成为品牌建设拦路石。
第二,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加大扶持。农产品品牌既然要建设,政府作为其战略的执行者监督者,由于相关参与主体的弱势性,因此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潜力的农产品,不要让区域品牌的价值在没有扶持力度中消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扶持,促进品牌建设更上一层楼。但就目前的数字来看,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扶持力度上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上不严。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在安全这块意识不够,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要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减少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发生,建设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是一种思路。要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不然农产品品牌不可能长足发展。
二、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其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企业是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企业,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上具有更大的责任,基于前文的分析,那么就如何推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
1.完善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对农产品建设而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其品牌是否能立足,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
农产品建设过程中最先涉及的是最初提供农产品的农民户,这是建设良好品牌的基础也是保证品牌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其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品牌的建设前景。因此要加大农民户对农产品的质量认知意识,加强农产品溯源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系统,保障产品质量可追溯,并加强农产品质量知识的培训;其次针对采购农产品的农业企业,要对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有安全意识,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组织保障,对具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建设合理的价格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健康发展;农业协会需要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其作用。农业协会的区域保护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保护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政府在农产品质量管控要严格。质量安全是产品生命之源,大多数农业企业的安全意识不强,对产品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要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要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制定,减少频发的毒农产品事件发生。
2.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塑造
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针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需要建设合理的机制促进其发展,首先给消费者心理定位品牌档次,决定着品牌的立足长远发展,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品牌定位体系,加强对品牌定位的重视。而且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食品的安全及性价比,因此需要构建品牌联想体系,及合适的美誉度宣传体系,推动品牌建设发展.并且一定要保证货真价实,即产品的品质与消费的认知相同,这样的承诺机制构建也是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建设的重要方式。
3.加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及保护
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是基础,其后需要开展对农产品的宣传,以形成品牌的成型,这也是品牌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区域品牌建设中发挥宣传优势,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品牌的地理特性标志,这些标志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价格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建设辨伪存真的体系,对品牌一定要去保护,不然会极大地损害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程度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是维护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依据,只有建设完善的法律条文,所有的农产品才能具有合法性。进行合理的农产品品牌质量管控,不要让缺乏农产品品质保障体系事件成为品牌建设拦路石。
4.明确政府基于品牌战略的支持与指导职能
政府同样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主体,可以运用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政府能为农产品的发展保驾护航的政府,其为建设良好品牌的提供绝对的支撑,由于政府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章程。对农产品品牌介绍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各参与主体的职能特色,农业协会及政府应该为了有效促进农产品品质作保证,其职能的发挥需要结合相关的措施,发挥其监督的权利。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加大扶持。农产品品牌既然要建设,政府作为其战略的执行者监督者,由于相关参与主体的弱势性,因此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支持具有潜力的农产品,不要让区域品牌的价值在没有扶持力度中消亡,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扶持,促进品牌建设更上一层楼。增加对农产品的财政补贴力度,并且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创建农业名牌,通过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政府可以就农产品品牌名气度、产品质量、价格适宜、品牌形象等,去看待农产品品牌建设参与的产业链,其从生产到最终百姓餐桌经过了很多的流程环节,涉及的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参与主体众多,对农业户、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和政府等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发挥集体之团队效应,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结论
近年来,我国农I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驱动下,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产品品牌的价值也体现在经济实力中。但是未来的发展是国际化的竞争,竞争的尺度和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何让中国的农业大国名副其实,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要有章法、有特色的推进其发展,不要盲目追从,只有这样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仕红.江苏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13.
[2]李敏.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05):511-513.
[3]张光辉,张蓓.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农产品品牌科技支撑体系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32-37.
【关键词】高铁 产业链 对接 轨道类专业群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99-03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铁路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面对高铁产业迅猛发展的现状,如何构建使主要服务普速铁路的单一功能专业群调整为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机制与方式,如何构建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协同机制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何提升该特色专业群服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的能力,是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经过认真调研,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适应需求、紧跟发展、加强服务的对接高铁产业链的专业发展思路,学校主动建立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质量创品牌,服务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需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基于动态耦合机制构建对接高铁产业链的轨道类专业群
根据经济学中的“需求估计”理论,密歇根大W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水平,服务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导向,产业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专业设置适切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符合产业需求。一方面,依据产业链的组成建设专业群,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变化,凸显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专业源于实践,产业升级的需求往往会催生新的岗位,新的岗位触发新的专业方向或新的专业诞生。在轨道类专业群和高铁产业链的互动中,高铁产业链需求居于主导地位,轨道类专业群布局和调整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以相关产业链的组成和发展水平、需求为依据,通过动态调整专业布局,适时增减专业及专业方向,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方式,使得轨道类专业群与高铁产业链之间动态互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动态耦合机制。
2013年我国开始进入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对接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将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细分,增设大型养路机械和高速铁路维修两个方向;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进行细分,增设AFC检修和机电检修两个专业方向。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车辆以及电气化铁道技术均增设高铁方向课程。
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颁布新专业目录要求,全面梳理和规范专业名称,按照合并、调整的思路,将专业方向全部单独设置为符合要求的新专业,如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机械化维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等4个专业;更名4个专业,并新增铁路物流管理、铁路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等专业。
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等高铁专业为重点,形成以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基础设施建设,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列车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以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为核心专业对接高铁客货营运的高铁专业群。
至此,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3个铁路专业基本形成了纵向对接高铁产业链,并实现专业群覆盖高铁全产业链,横向向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建设、装备制造和客运服务全产业链拓展延伸的6个专业,覆盖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职业岗位。
根据工程建设、装备(含专用系统设备)制造、客货营运等产业链条中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要求,充分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按照产业链条内各专业的内在结构关系,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一个环环相扣、具有集聚效应的专业群建设系统,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该系统能实时优化、与时俱进,并向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横向拓展,如图1所示。
二、创建“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类专业群”建设模式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政行企校外部协同和专业群内部共享相互作用,确立了轨道类专业群建设的调控系统和目标系统,通过集团化办学,狠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形成了“对接高铁产业链,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强基固本、高标建设轨道交通专业群”创新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一)实施强基工程,构建四方协同、三维支撑体系,夯实专业群办学条件。近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类专业群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在铁道部(铁路总公司)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标准化体系要求下,在铁路局等企业的订单支持下,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创建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系统的、整体性的优势,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和共享型资源开发上形成了三维支撑体系。
1.“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聘、下、送、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高铁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目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成8个校级教学、实践、科研、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3个自治区(行业指导委员会)级教学和创新团队,7名行业教学名师。
2.融通型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软硬兼施”,建设成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融通型实训基地。一是政府投入。自201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柳州市人民政府通过投入教学设备专项资金约1亿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完成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工程技术和室外综合轨道交通实训中心等多个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改善了专业群实训基地条件,使学校轨道交通专业群系列实训基地规模保持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二是校企共建。基地建设引入企业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学校自建基地的模式,不仅在设备资金上得到了企业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了企业的参与建设,“现场情境”更加突出,相当于将企业的工作岗位搬到的实训基地中,确保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与现场同步,项目实训与现场操作同等,实训情景与工作环境同一。三是软硬兼施。在大力推动基地硬件规模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基地的软件建设。对实验实训室实行规范化管理,将职业现场工作流程、工作纪律上墙,在学生开展实验实训项目时完全按照工作现场的要求和规范来操作与考核,以更充分地实现工作与学习的高度统一,营造更好的企业现场工作情境。四是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科普”五位一体。学校以集约方式,建设融通型专业群实训基地。目前实训基地均能接待企业生产运动会、技术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功用,并向社会开放。
3.共享型教学资源开发。按照专业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开发包括案例、素材在内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强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建立一线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机制,建成“铁道通信信号”等铁路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规章”“铁路行车组织”“铁路服务礼仪”等一批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被外校或社会应用。例如,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业联合南宁通信段、广州通信段和北京铁路通信中心等企业开发出专业系列教程,以及铁路通信工、线务员、机务员、通信终端维修员和电信营销员职业资格鉴定及通信勘察设计师专项技能证等职业资格鉴定的培训包。2011年以来,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4门,完成30多本教材开发。主编出版特色鲜明专业教材10部,这些教材既适合教学需求,又适用个性化自主学习,受到同学和企业员工的普遍欢迎,也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实施固本工程,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范专业群建设。具体如下:
1.建构理论知识、技能项目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规范化课程体系。多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重视规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视企业文化在校园、专业和课堂中的传导,设计并实施专业群资源集聚与共享途径。一是必要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工作分析为手段,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三大类:基本素质课(含思政课、公共基础课、现代技能课)、专业核心课(每个专业确定为5门左右)、专业拓展课(含职业方向选择课和任意选修课)。二是能力主导的技能项目训练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每个专业都设计了整周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技能考证“五位一体”实践教学领域。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训和跟实习,考核标准与现场操作和管理技术人员相同。三是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引进企业文化元素,经常邀请铁路企业先进人物、技术革新能手和优秀校友到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基层铁路站段进行现场教学和岗位锻炼,增强“真情实感”;强化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课程体系既稳定又与时俱进,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基本打通了专业群基本素质课和渗透式的素质拓展课,为下一步建设基本能力训练中心和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提供了师资和课程的准备。
2.强化专业建设路径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立“一图双证三标准”机制,强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范式要求。
“一图”――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路径,指导专业群内部各专业建设。2012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轨道类专业教师一道,举办了近20场次的研讨会、论证会,编制了专业改革与建设路线图。路线图确定了三年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建设目标以及经费使用,通过挂图作战,狠抓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的能力。
“双证”――实施专业群内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双证融通”为手段推动课程改革,推行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标准融入专业群教学体系,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融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理论知识于专业的课程中,融其所需的技能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群与职业岗位(群)的内在联系、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有所侧重和选择地采用主(辅、选)修方式培养行业通用技能与跨行业职业技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三标准”――强化专业群内部实践教学的“三个标准化”建设,即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室建设标准化、实训行为标准化。从2013年开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以质量文化、职业健康理念和标准流程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标准化内涵建设,实训项目标准化是专业准确对接产业的物化成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是规范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的重要文件,它既是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彰显教学特色的载体,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所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的行业背景学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实训项目标准化要求综合各特色专业所有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分别制定实验指导书和整周实训大纲、计划书与指导书等标准文件;要求融合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国家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标准,优化整合各门课程中重叠训练内容,对碎片化的能力训练内容重新组合优化,特别重视设计能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技术技能训练过程项目,在实训的组织管理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意识。“三个标准化”分别从制度文件、硬件条件和人的行为角度,对学校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诠释,是对质量文化和质量标准的一次有效实践,也是人才培养工作内涵的创新。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创新精神融入专业建设,为企业员工培训、岗位练兵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链能力。
三、服务产业链需求,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能力更加突出
不断地梳理产业链内涵和对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系统设计、调控和建设对接专业群,服务高铁产业链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整体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学院轨道类专业从原来的7个,发展为现在的19个,涵盖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全部铁道运输类的13个专业和城市轨道类6个专业,在校生6000多人。连续3年新生报到率全区位于同类高校首位,轨道类专业群的新生报到率达95%以上,专业群首位效应明显增强。根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诊断报告―― 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实证研究》,从产业视角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形成交通类首位专业群,且极其稳定。
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铁道机车车辆、通信技术等5个专业入选首批自治区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3年学校获评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同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6个专业再次被确认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铁路行业名校打下扎实基础。2016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受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定铁道运输类16个专业标准。
近5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铁路企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订单培养13000余人。积极为铁路总公司、南宁铁路局等单位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8万多人次,培训收入超7000万元。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累计申请专利和专利授权量234件和133件,获得了一批针对轨道类专业教学及技术创新的@和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是铁道信号专业教师研制发明的ZK-1301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由北京中科远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专利转化,为公司带来1148万元的收入。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承接全国铁道通信及信息化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完成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技能大赛设备的研发。学生在铁路行业技能大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
依托轨道类专业群较强的办学实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学校加入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中俄丝路学院,与多所东盟国家职业院校结成互助合作学校,学校已经成为中国―东盟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已完成三期泰国轨道交通师资培训工作;北京交通大学在学校建立“国际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蒙古国的本科留学生已在学校铁路专业学习。学校国际化案例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参考文献】
[1]陈杰,李向红,等.高校专业诊断报告――基于专业在校生数的广西高校实证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2]熊华军,丁艳.21世纪美国公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詹姆斯・杜德斯达的观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
(一)创新机制,探索模式,使速生丰产林得到快速发展。发展速生丰产林是一个兼具生态效益的产业工程,对我县创建生态示范县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去年我县速生丰产林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入春以来,把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放到突出地位,通过推进林权制度改革,鼓励集体、个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进一步推动了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同时,大力推广合同林业、订单林业,以及林草、林菜、林药等多种间作形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肖云镇在丰产林建设上大力推广了林药间作,在速生杨下种植白芍,以短养长,提高了亩产效益。目前已完成丰产林750亩,带动了全镇各项林业工程的快速发展,
(二)面向市场,提质增效,促进了名特经济林的发展。在经济林建设中,始终坚持“建基地、育龙头、拓市场、上服务”,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以***镇、司马镇、肖云镇、羊山镇、鱼山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截止目前,全县共新发展干杂鲜果基地5200亩,其中:苹果550亩,梨600亩,桃1150亩,杏900亩,柿子462亩,冬枣610亩,葡萄350亩,桑园500,其它干杂果78亩。
(三)建基地,树样板,带动了全县苗木花卉业的发展。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产业,但又是我县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春节过后,我们就制订了详实的规划,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以国有场圃为依托,以胡集镇、羊山镇、***镇、卜集乡、司马镇、肖云镇为重点,立足土地、林木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切实抓好了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同时,积极推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等多种育苗形式,按照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的要求,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基地建设,提高了林木种苗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我县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速生、常绿、灌木以及花卉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版权所有
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两类要素主体集聚:一类是专门化企业集聚,另一类是中介机构集聚,前者通过专业化协作分工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和辅产业,后者通过为前者服务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服务产业。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服务体系的作用,缩短反馈环,与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一起,构建起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体系。这种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是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正是企业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以及专业化服务体系,使它形成了集聚优势,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笔者通过对湖北典型企业集群的分析,试图剖析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有哪些?进而了解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二是讨论基于产业链主导联结模式的企业集群成员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之间的联结机制,重点关注服务体系与集群企业的联结;三是分析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内容,以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服务际与集群企业的有效联结。
从产业链上、中、下游分解的角度,企业集群的形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另一种是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
(一)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的形式模式
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种集群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主要集聚在当地,往往从产业链的―个环节开始,逐渐扩展而形成。产业链的当地化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供应成本,便利了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协作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形成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上游产业引致型。这种企业集群往往依靠上游原材料优势,通过向中、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和收益,或者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向下游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集群经营范围。如湖北徐古镇蘑菇企业集群,1999年该镇大面积推广种植蘑菇,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社会筹资,股份经营,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鲜菇产量的节节飚升,逐渐将着力点转向深加工。2004年武汉长华食品贸易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的蘑菇罐头、蘑菇原汁酱油、蘑菇酱菜深加工出口基地。目前,徐古的蘑菇生产已经形成以长华为龙头,以康之源为配套的蘑菇加工板块,产品畅销国内外。再如应城市盐业化工企业集群,该集群最初以盐业化工为主,后来通过以原盐的生产带动下游两碱、化肥、芒硝等产品的增长,以主业生产带动下游相关辅助产品的生产(如盐碱、化肥生产所需用编织袋的生产),扩大了集群经营范围,形成了以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企业集群。
第二,中游产业引致型。最初,―个地区的本地企业都生产中游产品,随着产业需求的扩大,影响的提高,不断吸引上游配套企业入驻,下游依附企业衍生。如湖北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该集群起步于1983年,由燕矶人张忠明从上海引进技术,投资3万元,从创办的第一家金刚石锯片厂开始,逐渐裂变、扩大,2005年市场拥有量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的规模。在中游核心产业金刚石刀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片生产、石材加工等上下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该集群中石材机械系列包括各种类型的锯石机、切割机、磨光机等,年产值达到1亿元。
第三,下游产业引致型。最初,本地企业以生产下游产品为主,随着这些企业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需求的增加,外部资源和新企业由于受到当地需求的吸引而进入该产业的上游环节,在拥有大量下游企业的地区投资建厂,为当地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其它中间产品,这样,大量的上、中、下游企业逐渐形成纵向合作关系。
(二)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的形成模式
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类集群往往是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关键生产环节分布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相邻但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上。如广东顺德的乐从镇和伦教镇之间的纵向合作案例,乐从镇家具企业成行成市,构成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同时依靠家具设计的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全国各地采购商。对于乐从镇而言,较快的家具设计需要有成套的家具生产模具和木工机械设备,而靠国外进口这些设备,价格高、周期长,也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的特殊需求。而毗邻的伦教镇开始专门开发和生产木工机械,其中60%的产品专门提供给乐从家具生产企业。这样,乐从是一个专门从事家具生产的专业镇,而伦教则是为乐从专门提供上游产品的专业镇,两个镇依托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而形成更大范围的企业集群。
(三)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可以看出,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衍生。不论是哪种形成模式,产业链的裂变、分解、扩展,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创业和大量企业的诞生。二是政策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需求扩大、利润吸引而引致的产业链分解扩展是比较普遍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下至上的自发形成模式。但在湖北的典型专业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一系列拉长产业链的规划,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新创企业土地、税收、家庭子女教育、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撑,同时在企业创办以后,给予配套的扶持企业成长的措施,才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三是跨行政区域合作。当产业链分解在异地时,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这种合作,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就无法自由充分流动,产业链就无法通过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实现分解扩展,跨区域的生产和服务协作就无法实现。
三、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服务共享机制
(一)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成员结构
以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单一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一种是以多个产业链交互在一起的企业集群。前者在意大利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意大利南部,存在着众多依托产业链而形成的特色经济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大量中小企业承担着从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到后勤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价值活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后者主要是带配套关联企业的集群模式(Poter,1998),比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行业。由这些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企业构成了庞大的纺织企业集群。
虽然两类集群主导关联模式不一样,但两类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都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用户”关系。正如帕得卯和吉勃森所说的,集群是一些企业互动形成的,这种互动可能是通过充当价值链中的供应者或顾客来实现。在这种价值链联结模式中,企业之间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分工,并由此而分化出四类集群成
员:供应商、竞争者、用户和公共部门(PadmoreGibson,1998;魏江,2004)。从产业链联结的角度看,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则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供给与需求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规制与被规制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集群成员间的关系图谱(图1和图2)。
(二)服务共享机制
供应商、竞争者、用户三个子群通过垂直网络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相联结,可以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公共部门子群,包括专业化服务结构和政府部门则主要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结合规制安排与前三个子群相关联,构成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架构。
从服务联结机制看,前三个子群(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的主体)与后一个子群(专业化服务部门和政府服务部门)又通过两种机制相联结,一是直接服务联结机制,包括中介结构为集群企业直接提供劳动力培训、教育、技术和管理咨询,以为企业提供商业为主。二是间接服务联结机制,如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中心等),以为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益为主。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扶持性政策则为两种联结机制得以有效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是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二是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建设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四是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五是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四两个方面的作用在于使商业与集群企业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联结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二、三、五三个方面的作用在于提供公益,并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通过五个方面的建设,建立起中小企业集群与服务体系的共生机制。而就建设方式而言,则主要包括强制性和诱导性两种。经过调研,我们在湖北典型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大都找到了相应的个案。
(一)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
1、融资辅导及信用服务。融资服务开展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联盟,如2005年2月,黄陂区政府、交通银行武汉分行、佳海房地产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对佳海都市工业城授信10亿元,向园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小额授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确立定期沟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支持佳海都市工业城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这个由政府、银行、企业组成的全新战略联盟,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提供信用担保,开展信用评级。通过建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和支持集群内外的法人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搭建银企互信平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能有效帮助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例如,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黄石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运作模式是按企业法人注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二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心,会同人民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组成评审小组,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百分制考核办法,将评价结果在有关媒体予以公布,并实行分级别和淘汰制;三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四是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技术服务。包括组织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服务、为中小企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各种技术服务机构,如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科技园区等,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是龙头企业自己建立或几个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发起建立;二是吸引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三是由企业和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外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我们发现这三种途径往往是相互结合的,比如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企业集群,在成立省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依托新发公司,成立国家级无纺布产业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帮助下,集群中的部分骨干企业纷纷与中国纺织研究院、武汉纺织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究开发出了多层厚克度复合无纺布等10多个新产品。
3、劳动力培训和教育服务。对于非中心城市的企业集群,开展人才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走出去”,如徐古镇按照“人人会种菇,个个当行家”的要求,实施蘑菇技术能手“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组织外出学习技术100多人次,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为蘑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第二种是“引进来”,主要是通过专门培训机构或企业自己从中心城市聘请高校教师或科研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如鄂州金刚石刀具企业(公司)在全国各地聘请了国家级的专家3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两院院士1人,与多家国内知名院所、专业机构常年保持技术联系,并通过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培养金刚石专业技术人才。第三种就是“自主服务”,主要由集群机构(经营性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当地技术能手、企业家为当地群众授课讲解,这种形式在农业企业集群中更为常见。
此外,考虑到吸引外地企业家的需要,还要顾及外地企业家的落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细节问题,为企业家及家属提供生活服务等。
(二)提供政策支持,为集群企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为集群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土地征用政策、资源(如水、电、煤)价格优惠政策、技术支持政策、融资政策、品牌扶持政策等。目的主要在于吸引企业入驻、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软环境。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比较普遍,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利器。如为了做大做强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鄂州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18项优惠政策,鼓励金刚石刀具企业向燕矶刀具城集中。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指挥长的“鄂城区刀具城建设指挥部”,由区经贸局牵头,抽调21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规定对入园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实行全方位优惠。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不收或少收规费,降低企业建设成本。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投资达2000万元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征收全额返还,后两年全额征收减半返还。优惠的政策招来了一大批优质企业,2005年以
来共有18家规模以上企业进入了刀具城。
(三)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集群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
有研究表明,我国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国内省际贸易强度不断减弱,国内市场被划分为众多子市场。这种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是各级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这种作法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为了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对内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按党的十六大要求,“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要做好相关工作,仅仅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主要是针对具有共性的服务项目而言,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新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的问题,湖北省有关部门先后分别走访了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制药、生物制品在内的10多个不同行业的127家中小企业,针对这些企业普遍有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技术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与某大学合作共建“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这一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解决带有行业性和基础性的共性技术。
此外,在各地(市)、县成立各类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还要形成信息及各种服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工作机制,政府要扶持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为它们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信息支持,还要善于选择包括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咨询、认证评估等在内的各个社会化服务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借助其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进而形成特色服务产品和长效合作机制,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集群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业协会,二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企业集群中广泛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各种服务。而行业协会同样在集群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作为保护和增进协会会员企业利益的单位,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会员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在湖北的典型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大多由政府牵头,企业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并不多见。政府在行业协会成立之初,主要起引导作用,协会成立后,政府逐渐放权,鼓励协会自主解决会员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武汉徐古镇建立了“政府引导,协会搭桥,部门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调服务体系。抓中介服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政府本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方针,帮助菇农建立了食用菌协会,为菇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建立了“空中联系,地面落实,电话一挂,服务到家,有求必应,高效优质”的便捷服务机制,变菇农“找政府”为“找菌协”。
对于中介机构的培育,首先,地方政府需适当提供财政拨款,为中介机构的启动提供一定资金,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从区外引入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或其他专业性机构的专业人才以及设备,成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姚海琳,2004)。其次,当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交易持续增多,中介机构实力持续增强时,地方政府就要实现退出,退出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退出,就是使中介机构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而不是地方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二是政策退出,包括最初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及其它特殊的扶持性政策(补贴、价格等),目的在于在财务上与中介机构脱钩,从初始的资金垫付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同时促进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自发建立和成长,促进服务市场化。最终,通过退出,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水生蔬菜不与粮争地,可充分利用湖塘、沼泽低洼地带等水资源和湿地资源。同时,水生蔬菜在消除和减轻保护地盐碱化、改善鱼塘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对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水生蔬菜还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生蔬菜因其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美容养颜、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美化环境、排污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许多地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工程。发展我国水生蔬菜产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水生蔬菜的良种选育
我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以莲为例,倪学明等在《中国莲》一书中对125个莲的品种进行了分类和较详细的描述[2]。过去我国在水生蔬菜良种选育方面投入不足,地方品种虽然种类繁多,但保鲜加工专用型品种太少,极大地制约了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良种工程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重大工程,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生蔬菜优质品种和保鲜加工专用型品种少、种质退化严重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生产结构升级,影响了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创新良种培育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品种选育、改良,培育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且能耐受不同地区特定生产条件的专用品种,将对水生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还应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重点选育适合不同栽培地区、不同产品用途、不同消费需求的水生蔬菜新品种,使水生蔬菜产业由数量型、速度型、消耗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环保型转变。
水生蔬菜种苗微型化与良种繁育
目前我国水生蔬菜常规种苗存在用种量大、质量重、体积大、带病率高等问题,应重点研究水生蔬菜微型种苗繁殖技术,解决试管苗分化率低、增殖率低及移栽成活率低等技术难题;建立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良种的常规种苗繁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种苗退化和混杂问题。
水生蔬菜标准园创建
蔬菜标准园创建是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示范带动蔬菜质量提升和效益提高。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要求创建水生蔬菜标准园,对水生蔬菜标准园内水、电、路进行设施配套,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水生蔬菜标准园创建最好由龙头企业组织,可与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结合起来,更大限度地开发水生蔬菜的经济价值[3]。
水生蔬菜轻简化与高效栽培
目前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种植存在劳动强度大、管理粗放、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应重点开展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优化与集成,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高山等特殊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研究,莲藕、茭白、芋等主要水生蔬菜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研究,“水生蔬菜―鱼”种养结合模式研究、优化与集成。
水生蔬菜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目前我国对水生蔬菜的病虫草害缺乏系统研究,应开展水生蔬菜重大病虫草害自然消长控制因素研究,主要病害抗病品种及抗性诱导剂的筛选研究,主要害虫的物理防治、行为调控和栽培措施等防控技术研究,主要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及其控害作用研究,主要杂草农业防治技术研究,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从而保障水生蔬菜的食用安全性。
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
水生蔬菜保鲜难度大,保鲜技术滞后;同时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化程度低,高附加值多元化的加工产品缺乏,因此,保鲜和精深加工是水生蔬菜全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主要技术难点有:
(1)水生蔬菜水分含量高,离开水环境后易失水,代谢旺盛且有厌氧特征,组织柔软,容易受机械损伤而发生变色(褐变),并在受伤后易被微生物侵染而腐烂,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缺乏,是水生蔬菜贮藏加工中普遍发生且难以控制的技术难点。
(2)水生蔬菜传统加工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大量加工产品工艺多为传统经验,缺乏精确控制与标准化,为工业化生产带来诸多难题。
(3)水生蔬菜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和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且水生蔬菜原料品质参差不齐,因此加工中容易受到原料和制作方式的制约。
(4)水生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度低,目前主要缺少有效的提取技术和纯化技术,提取成本高,难以商业化生产。
因此,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应用新型技术对水生蔬菜进行保鲜加工,如采用速冻、冻干和膨化技术保鲜加工莲子[4-9]。除对莲藕进行保鲜外,还要开展对莲藕的加工[10],同时加强对藕带的开发利用,更大程度地发挥莲属植物的价值[11-14]。
利用水生蔬菜治理污染水体
水生蔬菜中的菱角、水芹、蕹菜和豆瓣菜等对N、P具有很好的吸收能力,而我国被污染的水体中95%以上是因N、P超标导致的富营养化。因此,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生产水生蔬菜,既可节约陆上耕地,用以种植其他农作物,还可治理污染水体,此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15,16]。
参考文献
[1] 江解增,曹培生,徐强,等.水生蔬菜的生产科研进展及前景[C].//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256-259,234.
[2] 倪学明,赵家荣,王秋圃,等.中国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水生蔬菜与休闲农业[J].农产品加工.学刊(下),2013(3):50-51.
[4]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鲜莲籽产业化开发的设想[J].长江蔬菜,2008(6b):84-85.
[5] 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莲子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工艺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240-244.
[6] 何建军,陈学玲,关健,等.真空包装鲜莲籽的研制[J.]长江蔬菜,2008(9b):56.
[7] 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蔬菜,2011(16):132-133.
[8] 陈学玲,关健,梅新,等.莲子双螺杆挤压膨化工艺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3-75.
[9] 华汉威,赵春梅,王清章,等.松脆莲子加工工艺[J].食品工业科技,2012(7):264-265,270.
[10] 王清章,卢海强,陈宇标.莲藕圆子及低脂藕片加工与保藏[J].食品科技,2000(1):26-27.
[11] 关健,薛淑静,陈学玲,等.藕带加工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5):39-40.
[12] 关健,薛淑静,陈学玲,等.藕带冷藏保鲜及变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53-55,78.
[13] 关健,陈学玲,薛淑静,等.保鲜剂保鲜藕带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142-3143,3147.
[14] 李余霞,王清章,李洁,等.速冻藕带漂烫工艺研究[J].北方园艺,2011(14):158-161.
【关键字】产业价值链 生物医药产业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
近十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生物医药产业园400多个,产业领域覆盖中药、发酵工业、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上海张江、江苏泰州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产业特色、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为带动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化工(医药)业是海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海门市临江新区,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海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临江新区(见表1)。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依托化工园区的资源优势,致力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生物技术产业链延伸,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文章,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海门市正在集全市之力,在临江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引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总投资9亿元,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功能上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孵化创业区、服务外包区、GMP中试生产区、商务办公区、会展中心、公共服务配套等七个板块,集科学研发、企业孵化、服务外包、产品中试、GMP工厂为一体。该平台自搭建以来,海门市先后与美国北卡中美生物协会、新加坡奔腾国际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并且已成功吸引药明康德药物制剂、广东LED用高端有机硅灌封胶新材料等项目入驻。
2011年,新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6.9亿元。其中,医药产业占了近80%,已经成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高新企业超过100家,正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以省级高新区的创建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
二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如图1所示)。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两类价值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活动。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是由技术链、资金链、信息链和物质链链化而成并构成一个可以发生价值传递的价值系统。
第一,技术链以研究开发作为开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再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来实现上、中、下游技术链化的发展过程。知识创新是产业链的源头,而市场则是产业链的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驱动性。
第二,资金链是以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为资金供给主体,通过资本的流动与运作完成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过程,从而获得增值的契机。根据美国经验,生物医药产品在其产业化过程中,上、中、下游的资金需求比例一般为1∶10∶100。
第三,信息链是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而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物质链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外,还包括药品采购、包装、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这是产业做强和延长产业链的关键,这个环节主要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完成。
技术链、信息链及物质链互为关联且均与资金链息息相关。药品从研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主要以“四链”为纽带,在这个链化过程中,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链核”,只有把持住“链核”,才能占长期优势地位。价值系统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总之,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谁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谁就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拥有了产业内的最大利润,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因为研发费用高、产业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受专利保护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使其行业壁垒极高。我国近年来生产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自主新药研发不足3%,显示出跨国制药企业在研发方面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图2所示,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呈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
三 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园区规划、区域功能设计、入园企业的审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方面,如果忽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式集群,将不可避免使园区发展背离初始设计,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提升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层次,现提出如下对策。
1.构建医药创新体系,推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
首先,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加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加快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打造新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详细内容如下: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主题网页,与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园建立网络信息连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其次,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组织多样的高层次国际生物医药交流活动,帮助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海门市转移,促进海门市企业与国际接轨。
2.完善金融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新落户项目实行专家预审,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对新医药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资金配置,强化对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引导和培育医药研发风险投资市场,适当允许投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新医药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上市,扩大企业影响,规范企业运行,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共同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放大政策效应,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软环境
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医药产品,创造能够吸引、稳定和培养企业、项目及人才的配套环境。
4.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江苏浸会大学落户新区为契机,建立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杭州科技,2003(3)
[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生态链 全球价值链 招商
中国加入WTO后,改变了我国引进利用外资的现状,对浙江外资引用的流量和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浙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利用外资面临新的战略任务。地处长三角的有利区位和国际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的格局,跨国并购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通过提升产业生态链的层次,发挥产业链优势,吸引跨国企业的嵌入,使之成为我省吸引外资的亮点,拉动浙江省的招商引资。
一、产业集群、产业生态链的概念
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这种集聚有助于优化要素供给、完善产业配套、提高市场效率、塑造区域形象,进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就是典型的产业集群现象。
2.产业生态链的概念
产业生态链是指同一行业或产业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具体分工、紧密合作形成的一种链条式关系。它可以将行业或产业中众多不同角色的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整体效益。产业生态链强调的是两个环节之间的链接与交互,注重的是产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流动。通常意义上,产业生态链形成的生态网络由企业的目标客户群、股东、下属企业、控股企业、合作伙伴、技术支持部门、行业交流协会、原料供应商、渠道经营商、上级部门、产业联盟组织、相关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公众媒体等构成。我们用生态两个字来诠释这种关系,主要在于产业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存共赢、相互之间不能或缺的关系,一旦关系缺失,都将损害到该系统中的其他角色的收益,这就如同自然界形成的天然生态链与食物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加强产业生态链建设的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生态链建设的重要作用有:
1.吸引投资、聚集企业的作用
近年来,影响招商引资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优惠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廉价劳动力的供给,而是产业本身的配套性上,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产业链包括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浙江省的产业集群以水平横向协作链占主导地位)。良好的产业生态、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支持能力,可以使跨国公司大大降低经营活动的物流成本,从而大大地提高资本运营效益。目前,产业链的发展程度亦即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2.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能力的作用
当今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以及产业园区的竞争。而产业链竞争是最核心的因素。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能够产生巨大的吸附作用,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加入到这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寻求最大商业利润。所以说,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已成为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经济的作用
产业链能集聚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产业链能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整体上参与国际竞争。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互补的产业链条。这种互补式链条可以发挥稳定区域经济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抵抗风险的能力,能有效遏制关键“龙头”企业的外迁想法。
三、浙江省块状经济产业生态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尽管浙江省产业生态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是产业生态链的长度和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低价格,很少依赖于技术创新,区域品牌主要面对中低端市场,尚未融入全球的价值链体系,因而影响了整体的集群升级和吸引外资工作。
1.产业生态链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
大多数产业链中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少企业依靠简单手工劳动替代资本的投入,专业化程度不高,熟练技术工人缺乏,产品仿制现象突出。
2.产业生态链技术水平低
大部份集群处于传统技术生产方式甚至手工制作时代。
3.产业生态链的建设还缺乏完善的服务网络和功能平台
资源的全球性配置,使得地区诚信环境决定资源就会向哪个地区涌流。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众多小企业可以通过协会而联成一体,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一些地方行业协会功能的不完善导致社会诚信水平较低,导致企业恶性竞争,制约了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
4.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发挥市场“辅助”作用
企业进入开发区,不是依据产业集群基本特征作为标准,而是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捏合”的结果,市场机制未充分作用,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四、对策建议
企业作为产业生态链中的主要结点,是产业生态链构建的主要实施者;而政府作为产业生态链辅助网络中的主要结点,要为产业生态链建设提供支撑。产业链招商作为当前行之有效的吸引跨国公司眼光的手段,我们需要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去制定相关措施,促使我省“内生型”产业生态链融入到“外生性”的全球价值链中,从而促进块状经济的产业升级。
1.企业自身参与产业生态链建设的途径
(1)工艺流程升级。通过引进新工艺或重组生产网络来提高产业链某个环节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2)产品升级。通过引进、研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比竞争对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提高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3)功能升级。企业在实现产品升级后,逐步重新组合产业生态链的位置,专注于优势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通过拥有产业链的战略性环节来获得市场优势。
(4)价值链的升级。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或变更到更有利可图的产业链,从而使一个地方的产业集群升级。
2.地方政府需要大力实施的产业链招商辅助措施
(1)由追求单体企业数量的引进向追求产业聚合、产业链完善转变。产业集群要重点引进技术先进、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制造业龙头项目,借助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进入,产生雁阵效应,形成集合产业集群的高关联度,达到1+1>2的聚合效应。政府应把固定资产的支持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转移到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上来。现阶段的招商引资政策要和促进产业生态建设与配套、零部件配套项目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心城市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集聚区。
(2)由内生型封闭发展向在产业发展上实施梯次战略转变。目前浙江省在全球产业生态链上的层次较低,还缺少跨国龙头企业的带领作用,我们必须强化合作,集中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循序渐进,首先在制造业产业链的一环或几环中建立优势,在现阶段充分重视非核心技术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然后积累经验,乘势而上,在制造业上实现跨越,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尤其是上游环节发展,从而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同时,政府应该向企业提供大量关于国际分工和本地优势资源的信息,引导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通过产业升级,努力向价值链上游渗透,在当代国际分工中分享更多的利益。
(3)由行政区域规划向全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转变,编制浙江省产业地图。为在全省发展和密切产业联系,提高产业支持和配套能力,也为了防止各个工业集中区彼此“孤岛化”,应对全省产业空间认真进行空间和区域布局。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板块。首先,环杭州湾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也是浙江省利用外资的主要区域,应继续深化开放开发,重点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高附加值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举办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展会,大力向全球贸易中心营销、招商,大量吸引国外常驻贸易机构和商人,把环杭州湾建成长三角南翼地区亚洲的国际贸易门户之一。浙中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可利用长三角南翼地区中国陆路交通主枢纽地位,长三角南翼城市圈中心位置和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国内外市场网络、物流网络以及义乌国际商贸城发展的基础,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物流中心。再次,温台沿海地区是浙江省民营经济最发达区域,机制灵活,活力充沛,随着国际市场从产业分工逐步转向产业内生产环节分工,围绕产业链招商是大势所趋,这对当地产业集聚度要求高。这一地区要充分发挥产业链分工较专的特点,在为跨国公司产业链配套上做深做透。
(4)由只注重引进制造业项目向构建“现代制造业生物圈”转变。产业集群理论和工业园区建设理论都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品质,必须具有与制造业本身相适应的高科技的配套产业,其中包括现代制造业发展所特有的产业支持和与其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内容包括法律、金融、市场、咨询、专利、公共关系、产品分销、零部件组装及配送等,这些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制造业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中介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公司和名目繁多的协会组织承担,向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别处无法提供的专业服务。因此,我们招商的目标不能只盯在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上,还要引进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专门服务的服务业上,包括注重引进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乃至地区总部上,吸引国内外制造商、采购商、配件供应商参与产业链与产业群发展;吸引产业链上游产品供应商来浙江设立销售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研究开发中心,促使企业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 锋 李秀辉:进一步优化浙江利用外资结构.浙江经济[J].2007年13 期
[2]井 华:谈浙江引进外资.At Home & Overseas[J],2005年07期
[3]任晶晶: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引导建议.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2007年06期
[4]王 勇: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多角度透视.经济论坛[J].Economic Tribune,2007年13期
[5]许光兵 于丽英: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分析.第四届全国决策科学/多目标决策研讨会论文集,2007 年
[6]曾永寿:产业链化现象探析[J].上海商业,2005,(03)
[7]童 莉: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设计及其系统稳定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
[8]郑 彬: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述评.现代商贸工业[J],2008年01期
关键词:农产品;冷链物流;物流产业园;市场流通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概况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类就把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看作是生命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为了加快推和完善进承德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立足于承德“一市连五省”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承德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于2015年7月份开工,预计工程于201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二、项目建设进展及与其展望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自2015年7月建设以来,截至到2016年12月份,项目已完工建筑面积26850平方米,在建建筑面积28059平方米,未开工建筑面积225805平方米,并计划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下半年实现园区部分试运营。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28万平方米设施全部建成达产运营后,可实现年交易量100万吨,年交易额50亿元,税收1.5亿元,吸纳进场经营户1500户,提供社会就业岗位5000个。按照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食用植物油、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消费指标估算,可满足300万人肉蛋奶、鱼菜果、粮油豆的全部日常消费需求。
三、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承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483亩(规划用地面积434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
展示展销设施7.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展示农产品特色和进行商户交易。包括展厅、交易场所和临时仓储设施。可容纳进场经营商户1500户;
普通仓库6.7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供经营商户储存不需要冷藏的各类农产品,可储存各类农产品9万吨;
气调库、冷藏库5.8万平方米,库容量33万立方米,可储存菜果鱼、肉蛋奶6万吨;
分装配送车间3.3万平方米。农产品初加工、分拣包装、配送的区域,供应消费终端客户、超市的农产品在此进行净化、分包、配送;
办公设施2万平方米。该区域为信息中心、园区商户和采购、销售、金融单位和电商、经纪人提供办公的场所,可容纳2000人办公;
生活服务设施3万平方米。该区域设有住宿、餐饮和商户公寓,可容纳1500人生活需要。
四、项目建设意义研究
(一)通过园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供销社具有点多面广的经营网络优势,通过组织大型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实现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利用此方式把农民引进市场,直接参与到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中来。通过园区引领,建立与农村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充分发挥承德“一市连五省(市区)”的区域枢纽功能
承德具有“一市连五省”的特殊的区位优势,因此,把园区打造成南菜南果北运,地产农产品外运的中转站,是具有操作意义的。
园区将建设冷藏库、气调库和普通库房12.5万平方米,总库容量达15万吨,这些仓储设施的蓄水池作用,不仅为实现农产品南北互通,季节生产长年销售提供了设施保障,而且能有效解决承德地产蔬菜季节性生产、应季销售,时令性强的问题,延长了地产蔬菜的供应期。与此同时,园区为冬春季节承德对南菜南果需求量提供了储存条件,园区的冷链设施能交替得到利用,并且可以减少商品损耗、保证产品品质、降低运营成本。
(三)充分发挥电商在市场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为区域农产品生产、经营提供指导
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融入了“互联网+”概念,拟实现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双轨运行模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各层面的消费者,帮助广大中小生a者,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生产者,实现足不出户直接参与到大市场、大流通体系的可能。
长期以来,农产品市场存在着生产供应和需求消费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在物流园区中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定期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及区域性农产品价格指数,将为农民们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极大的解决了农民们不知道种什么、种什么赚钱、种了东西如何销出去、市场预期怎样的问题。
(四)助力推进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一,培育区域品牌,通过展示、展销、推介把品牌做活。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打造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区域农产品品牌。第二,培育园区品牌,建立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建立检验检测体系。着力推广、全面落实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追溯制度。从而打造园区品牌形象,创建有影响力的承德农业、农产品品牌。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建设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其目标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1]。新的科技发展机遇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必然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专业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学校应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如下问题:
一是高校各专业办学过于封闭,相对孤立,未能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同时,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未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专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是高校各专业未能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进行专业链群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和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不够,造成教师和毕业生的产业视野不够开阔。
三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高等学校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社会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不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淡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厘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的概念,即在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根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依托本校学科专业优势所构建的,以品牌专业(包括特色专业、名牌专业、重点专业)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为延伸,以一定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形成的若干专业的集合体。
二、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特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各高等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共设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25种,专业点数为295个。高等学校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地域覆盖较为广泛。设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覆盖了除、宁夏、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根据地域优势,设置满足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相关专业。
二是学科类别比较集中。设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多是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由各校主动申报的。从截至目前批准的295个新专业点来看,工学占绝大多数,有270个专业点;理学有10个专业点,文学有10个专业点,另有5个专业点是经济学类专业。这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相符合。
三是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围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 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是专业链群建设的天然资源。高等学校应立足新兴产业发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孵化专业链群。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资源与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经济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于材料性能与制备研究;资源与矿业工程主要研究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冶金工程主要研究钢铁与有色金属(比如铜、铅、汞等)的冶金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设计开发等;化学工程专业通过物理化学分离和化学反应改变原料的状态、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探究化学加工技术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与传递过程的规律;经济学研究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高等学校应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调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趋势,结合各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专业链群的设置,并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链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广大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高了学术水平,增强了工程实践能力,推动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教材建设,并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实践性课题。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为特征建设了环境类专业链群。该专业链群包含的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境科学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环境工程以工程的方式来研究和治理环境、解决三废(水、气、渣)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给水排水工程运用水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水工程运营管理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关注市政的给水和排水、解决城市给排水及污水利用的最优化问题。
3.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创新培养模式中形成专业链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链群的后发优势。高等学校要以此为突破口,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专业链群的内涵,更好地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达到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与教育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状态。随着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建造业必然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促进传统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生产、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升级。在这一新情况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学校已形成的现有土建类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兴建造业发展趋势和产业特征的研究,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优化了专业链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链群发展的良性机制
1. 共同努力做好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
高等学校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校总体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了“德业并重,以德为先;强化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并获得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课程群建设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各高等学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 进修规划, 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高等学校应围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的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着重加强专业链群实验室建设,为本科教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实验环节上,建立与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的各类实验和实习环节,建设若干具有专业链群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平台。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不断更新硬件设备,整合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和内容,转化科研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强化经典教学实验、开拓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式,以服务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专业链群的发展,建设了土建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服务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链群的人才培养,建设了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这两个中心在2012年度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
[资助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项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JDGC003)”和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支柱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链群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G12)”]
(上接第44页)
[3]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1).
[4] 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 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9).
[5] 刘丽珏,蔡自兴,唐琎.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9).
[6] 蔡自兴,陈白帆,刘丽珏.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2010(6).
[7] 蔡自兴,刘丽珏,陈白帆,谢斌.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
[8] 蔡自兴,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 蔡自兴主编. 人工智能基础(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蔡自兴. 智能控制(第二版)[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1] 蔡自兴.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2] 蔡自兴. 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13] 蔡自兴. 机器人学(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CAI Zi-Xing, LIU Xing-Bao, LU Wei-Wei, YU Ling-Li, et.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Between CSU and MIT. http://.cn/CORE/, 2008.
【关键词】 高新技术开发区 物联网 标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从各国发展水平来看,欧美相对比较成熟,日韩发展迅速,中国正在迎头赶上。2009年11月3日,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年,中国把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重点产业,列入“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同时纳入我国“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及规划。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物联网仅仅是个概念,真正的物联网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发展物联网,使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全面融合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1. 高新区的涵义
高新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它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新技术的范围包括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十二个领域,并将随着国内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补充和修订。
2. 物联网产业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物联网产业体系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根据网舟咨询的《物联网分行业系列:2011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物联网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终端产品供应商、其他各感知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等环节。
依据物联网的含义和物联网产业结构的内容,物联网产业体系就是通过传感器/芯片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终端产品供应商、其他各感知产品提供商与用户等主体环节,应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产业网络体系。
2.2 物联网产业体系的特点
2.2.1物联网的用户端是已知物体。物联网是人感知物、标识物的手段,除了有传感器网,还可以有二维码/一维码/RFID等。从目标特征上看,物联网探测的是已知物品。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控制,达到物和物信息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的目的。
2.2.2物联网需要有固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中心节点。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从网络架构和协议上看,物联网需要有固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中心节点。强调多个事物通过中心结点实现互联。
2.2.3物联网产业链牵涉面广。物联网的产业链牵涉面很广,涉及终端制造商、模块厂商、通信设备商、行业信息化运营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由于物联网的用户端是已知物体,所以最终用户可以设计到各行各业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3. 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物联网产业体系的可行性
物联网产业链的诸多环节构成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是一个智力密集和科技密集的体系;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发挥着为产业的集聚升级提供空间、节省交易费用等功能,是多数芯片技术提供商、传感器与供应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及服务商创新创业的环境载体,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但是,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需要分期分批逐步发展物联网应用建设。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主体是最有意愿和能力参与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群体,具有科技资源优势、经济资金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政策管理优势,能够体现网络经济效应,是 "拥有者获得"理论的先行实践者。能够通过实施局部优化物联网产业链的各环节的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以高新区为依托建设物联网产业体系的可操作性
作为一个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应用型技术,物联网技术在通信、IT、电力、安防、物流交通、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局部结合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局部的成效。但是市场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多数物联网企业目前还属于独立开发运作阶段。因此,应该从更有能力的高新技术的范围建立基础标准和行业标准,即把高新区作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突破点,在高新技术范围内的不同行业建立物联网的共性平台和应用子集,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途径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和扶持比较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物联网企业做强、做大,再通过这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解决应用条线分割问题。为物联网产业体系跨产业、跨地域合作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关勇.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D]. 2010,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
[2] 曹天鹏.2012-06-27 15:00:27[EB/OL]
来源: C114中国通信网. .
[3] 王刚.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J],物联网技术.201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