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生卫生健康教育

第1篇

摘 要 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以生理健康、身体健康为导向的教学。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体育锻炼,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亦师亦友,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本文就旨在探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基于多维健康观,在心理健康导向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多维健康 心理健康导向 教学探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学科以往的教学理念,只单纯的注重学生的躯体健康,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对学生全面的考核。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抑郁症、强迫症、狂躁症等心理问题在中学生比例正在逐年升高,这些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门独立学科,应该努力探索如何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以心理健康为导向进行教学。

一、探究学生心理特征,洞悉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刚进入中学的初中生实际上对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兴趣很浓厚。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就出现闲散懈怠的表现,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下降。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反思。因为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学生出现兴趣减退的情况并非都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学生。教师也应该从自身方面出发,探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洞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心理因素。进一步研究探索就会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在课堂上,在获得了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学生自行练习的过程中,应该从一旁进行指导,学生动作完成的标准、漂亮,应该加以表扬、赞许。即使动作完成的不标准也不能打击学生自信心,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鼓励学生多练习。另外,随着教学的深入,动作难度增加,教师应该予以说明,告诉学生,做的不好没有关系,属于正常情况,让学生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可以经常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竞赛,可以让全员的参加的活动更好,比如拔河、跳绳等等,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措施,既能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学科情感,甚至形成终身体育的心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必备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教师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心。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最原始的表现,关心他们就要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抽出时间来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体育教学中,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关心,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只有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感情,才能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悦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三、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忽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使自己的教学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必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筹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等等。

而且教师以往采取的体育学科教学模式,采用单一的体育学科评价标准(体育成绩的评定),制约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应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不仅包括学生的体育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等。至于谈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时刻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变换。教师在讲授完课堂内容后,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指导,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心理需求,以便随时改变教学策略。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基于多维健康观,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活动伴随人的一生,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这个关键阶段,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求,在多维健康观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新人。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体育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项艰巨而繁琐的工作,还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它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做最好的老师——实现自我发展的55个途径[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健康教育;意义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健康教育的作用

我们知道,健康是一切生物价值的源泉。健康教育是一项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全社会进行动员的系统性工程。以个人、群体等的行为发生改变或者所处环境的改变为基础,其内容既包括了人身发展的准备、保护、晚年的整个阶段的教育,还包括了家庭以及学校、行业、社区等等的群体性教育。

作为全球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核心策略,健康教育承担起连接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桥梁作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快速提高公民健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是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其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动力源泉,有效地促使群众积极参与卫生整顿活动。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健康教育的实施

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其中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都严格的按照全国爱卫会制定的标准进行实施。但是国家爱卫会只公布了统一的标准,并没有任何指定的实施细则,各地区完全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理解标准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的机构,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及领导体系,提供充足的设备、资源以及活动经费等。其次就是开展各式各类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印发相关宣传材料等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居民、职工等等全社会人员的健康知识,以致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就是组建大众传媒的宣传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来普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还要注重进行舆论的指导中作用以及社会的监督。当然,让全社会各阶层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与行为率都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将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始终贯穿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全过程,是巩固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的有效捷径。通过对各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了解,健康教育是创建卫生城市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居民居住环境以及整体健康状况的有效策略。

三、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性

早在几十年之前,我国就开展了健康教育的部分工作。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与问题,没有把健康教育当做一门科学来看待,缺乏科学性的指导与探究。很大一部分群众都认为健康教育就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知识的宣传,再加上向群众散发一些文章与材料以及粘贴宣传画、制作宣传栏等方法让人们了解其意义。在实际的落实工作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根本就不了解受教育群众的文化水平,第二就是不了解需要进行宣传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所能接受信息的渠道,这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在强调的问题。各城市在创建国家卫生活动中不能照搬全抄别人的方法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研考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范性实施细则。同时在创建特色活动中,往往也是开展例如文艺演出、专家讲座等等,但是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也大都是你听我讲的形式主义,缺乏深入的调查,不知道人们的具体需求。所谓的健康教育,其内容就是找到目标人群的真正需求,然后在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做出的表达方式也必须让人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搞好以目标人群的需求为基础的评估工作。

2、形式主义严重

在进行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过程中,出现很多过分强调表面工程、应付现场考核等的形式主义,忽视平时的管理工作。具体的表现有:为了应对响应号召而临时建立的相应机构,缺乏专业性的健康教育机构以及文件整理补发部门。其次就是象征性的只是归档健康教育的资料。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一些城市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补做归档资料上,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有再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归档的资料却很丰富。最后一点就是,应付检查考核,平时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进行全面普及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对于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纯属应付。

四、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促进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 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健康教育,我国正处在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之中,各方面的设施不够完善,管理工作还没有达到科学、规范的机制。这就要求要优化各地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侧重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标准掌控,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作为其重中之重来看待,真正的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来促进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完善。

2、建章立制,依法创建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建立机制,才能够确保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各级管理部门在实施健康教育的工作中要不断的摸索创新,探索出具有法制规范化的标准管理办法,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五、结语

总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必须要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作用,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创造出健康的社会与健康的环境,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最终成为健康城市。

参考文献

[1]费修才.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体会.《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9期

第3篇

【摘要】目的: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健康教育的应用,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事件处理,收集应急健康教育资料,分析形式、内容和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结果 传播速度在2小时-7天之间。甲型流感知晓率90.2%,手足口病知晓率85.5%,洪涝灾害知晓率75.2%,水痘知晓率52.5%,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知识知晓率91.2%。结论:应急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快速性、权威性、导向性;人际传播是应急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要做好学校健康教育。通过应急健康教育帮助个人和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迅速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分析朝阳市2009年--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健康教育的应用处理,总结经验,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采取应急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收集朝阳市2009年以来全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分析应急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及效果评估,探讨防控对策。-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9年共发生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起,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2起,手足口2起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54起,中毒78人,死亡3人。学校水痘暴发疫情3起;2010年共发生汞中毒事件、食物中毒事件和三起甲型H1N1流感病例输传和学校暴发事件等5起卫生应急事件,以及洪涝灾害1起,都及时进行了现场处理,并对应急事件处理情况进行了评估。

2.2 应用原则: 预防为主:采取帮助公众和重点易感人群树立科学观念,指导公众采取有关预防和保护行为,提高个预防保护能力。快速反应:当灾情、疫情出现时,宣传时间平均1-2天。针对性强: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问题、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科学实用:根据当地、当时的条件坚持科学实用的指导。

2.3 应用策略 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和疫情变化情况,分级实施应急健康教育控制措施,以达到最佳预防控制效果。

2.3.1 事件发生期 以最快的方式提示公众,制作宣传材料,及时分发给群众,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救护常识,传染病预防、饮食、饮水卫生知识和消毒、杀虫方法。

2.3.2 事件持续期 针对出现的灾情、疫情,将有关卫生防病知识反复向群众宣传。同时要继续配合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和频度,倡导科学的说法和行为。

2.3.3 事件恢复期 重点是普及卫生知识,宣传预防疾病的长期性,针对可能暴发流行和反复的传染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行为,树立健康信念,提高群众抗灾防病的意识和能力。-

2.4 应用形式

2.4.1 配合新闻媒体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进行宣传 、电视流动字幕醒目提示,公益广告,健康节目频道播出预防专题,疾控中心领导以及健康教育专家做客直播间等方式;报纸刊登各类应急健康教育文章、广播稿。其中最早播出时间5小时,为利民热线健康咨询,最迟3天,为不明原因肺炎报刊知识。

2.4.2 利用网络开展各类相关知识的宣传 在中国朝阳网 、朝阳市疾控中心网刊登应急健康教育文章。

2.4.3 制作宣传折页、传单、海报、等各类宣传品 宣传折页6种,数量28000份。送达时间平均3天。

2.4.4 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宣传栏、村卫生办橱窗、板报等阵地进行宣传。

2.4.5 开通热线咨询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并对电话咨询内容登记分析。

2.4.6 培训 举办各类培训班35个,培训人次2450人。其中领导干部、占20%,医务人员占45.7%,教师占25.4%,其它相关人员占0.89%。

2.5 应用内容 内容包括预防传染病核心信息、中毒处理以及预防治疗、日常健康科普知识。

2.6 应用评估

2.6.1 实施评估 对宣传材料的发放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计划以及干预方法、策略等进行修订调整。

2.6.2 效果评估 对不同人群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态度、心理及行为进行评估。甲型流感知晓率90.2%,手足口病知晓率85.5%,洪涝灾害知晓率75.2%,水痘知晓率52.5%,一氧化碳中毒等中毒核心知识知晓率91.2%。-

3 讨论与分析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引起社会恐慌,后果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如何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信息,不让公众被谣言误导,让公众了解事件本质以及如何应对的方法,这就是授人以渔。应急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应急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快速性和权威性。核心信息必须科学严谨,简单扼要,浅显易改,便于掌握。以大众传播为主,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面材料以传单为宜,成本低,便捷,覆盖面广。

3.3 人际传播是应急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必须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而行使政府职能的是干部,所以培训干部是人际传播的关键。其次是医务工作者、教师,培养一部分人际传播的的骨干力量。人际传播速度是呈几何倍数增长,而且较为直接、准确。同时,针对可能暴发流行和反复的传染病开展教育活动,倡导健康行为,树立健康信念,提高群众、自我防病的意识和能力。

第4篇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第5篇

【关键词】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 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 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 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 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 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 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第7篇

一、全面渗透,整体推进

初中阶段是小学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步由少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因而在心理教育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关注少数学生,开展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身心潜能充分发挥。为此,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做到年初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年终进行全面总结,由校政教处、团委具体全面负责,分年级有重点实施;在学科教育、各项教育活动、德育和班主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和政教处、团委,要增进心理教育的意识,自觉地使教育教学活动和德育工作,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

二、开设课程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学校开展这项工作的制度保证。开设相关课程,丰富学生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与原有思想品德课、生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外,学校还利用活动课、主题班会等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报告、辩论、座谈等,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其高尚情趣,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与学生一对一地交流沟通,开展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而展开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立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心理咨询等,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为基础,以师生交往为条件,以尊师爱生为情感纽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初中阶段,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信任和佩服的程度降低,开始又分析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教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同时期望关心和抚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一步降低,学生不再把教师看作绝对的权威,而是更注重其理智的作用,把教师看做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辅助力量,教师对他们的奖惩和激励作用逐渐降低;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的普遍性开始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更深刻。针对上述新特点,在教育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其次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再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流。最后要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建立网络,形成合力

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但部分家长往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家长提高心理教育方面的认识,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和支持,这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总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方能促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无数事实证明,成就最大者与最小者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做好初中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充分发挥潜力,学会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培养学生乐观进取、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及适应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挑战。

第8篇

作者:曹正高 曹全德

水果要洗净再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寝室通风、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衣物;勤晒被褥;不共用碗筷;饭前、便后、从医院出来要洗手;有病早诊断早治疗等等。卫生行为调查观察学生饭前、便后的洗手情况,洗手的标准为:不限时间,用流动水全部浸湿手腕以下部位,手掌-手掌、手掌-手背至少对搓一次,然后双手再冲一次水。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

中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分析本次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到有效答卷884份,其中小学459份,初中259份,高中166份,3个学段学生的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平均分为85分。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卫生知识得分逐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卫生知识调查情况(表略)餐前洗手和便后洗手行为形成率分析此次研究共抽取500名学生进行餐前洗手和便后洗手行为的调查,其中小学生250名,初中生150名,高中生100名。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中小学生中有242名(48.4%)学生有餐前洗手行为,其中小学生112名(44.8%)、初中生75名(50.0%)、高中生55名(55.0%)、有餐前洗手行为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0,P=0.20>0.05)。有便后洗手行为的学生共342名,占调查总人数的68.4%,其中小学生153名(61.2%)、初中生110名(73.3%)、高中生79名(79.0%),有便后洗手行为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0<0.05)。两两比较后结果显示,初中生的便后洗手率高于小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1<0.05);高中生的便后洗手率也同样高于小学生,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0<0.05);而初中生与高中生的便后洗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P=0.31>0.05)。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西峡县中小学生总体卫生知识知晓度还应进一步的普及和深入。在所调查的中小学生中,餐前洗手、便后洗手的卫生行为形成率较低,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让学生掌握健康防病卫生知识,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在学校发生流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肠道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周志衡等人对广州市822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卫生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小部分学生存在不良卫生习惯,中小学生中分别有82.1%和81.9%的学生基本可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三餐就餐习惯上也有较好的表现[1]。崔杉杉等人对天津小学生健康知识调查的结果显示,天津小学生对卫生知识也有较高的知晓度,对疾病预防、饮食卫生等问题的知晓率可达到80.0%以上,但城乡之间存在差异[2]。此外,多数研究都认为农民工子弟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的形成率较低,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较大[3-4]。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西峡县城镇中小学生卫生知识也较为欠缺,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儿童少年阶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关键期[5],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提高卫生知识的知晓和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及早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其健康行为的形成。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美国的心理学家弗兰德森曾说过:心理健康与学习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生物学的教育目的,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了解人在一生之中,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中随着身体各个器官的结构和生理的成熟和完善,人的心理活动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幼稚到成熟,学生会产生很多困惑。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并更好地为学习、生活、工作服务都有着积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呢?

教材的处理与挖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一、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果,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如在活动“调查两栖动物――青蛙的现状”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我们周围的青蛙减少了很多,这与青蛙生活相适应的各种因素都有关,同时还了解到植被的减少,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每一片绿叶,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状况大发展的时期,能够正确认识生理现象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初中生性心理卫生教育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早在1963年,总理就在青年学生万人大会上说过:“要好好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其明白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基础,任何教育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性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歧视、同性恋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人的生殖”和“青春期”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很好时机。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也使学生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对别人友爱,对世界关注,这本身就是道德品质发展的一种标志。

三、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这是残酷的现实。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初中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可行的。如在“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多次失败的现象。这时,我耐心与他交流,帮他找出失败的原因,同时渗透遇到困难要想方设法地解决,明白坚持就是胜利,不要随意放弃。

另外,利用教材上提到的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如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了寻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稻株做实验,先后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成功。袁隆平在失败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不再在稻田里寻找,而是在野外寻找,终于找到了雄性不育稻株。经过努力,使世界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中国诞生了,带来了粮食生产的一次“绿色革命”。还有国外的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让学生体验在鲜花和掌声背后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艰苦劳动,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献身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具有不怕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通过生物课堂教育,我们的初中生真实地面对人生,勇敢地承受人生,大胆地挑战人生,引导中学生认识自我、尊重自我、珍爱自我,用生命的力量去承受暂时的挫折。在挫折中汲取力量,用挫折所转化而来的动力战胜挫折。

四、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中国知名的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将超越生命。”通过生命教育可以让中小学生知道生命是父母赐予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责任意识。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校在社会环境的驱使下,一直以来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一切为学生服务,狠抓教学质量,有时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让初中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让初中生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生命承载的责任。只有让初中生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勇敢地承担生命的责任,乐观地生活,今后他们才会努力地工作,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利用与生物学有关的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采取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相关的活动,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消除其不良心理行为。

总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的挖掘,总能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心理基础,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向志家.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初中生物.天津教育出版社.

2.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二)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 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5.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3.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4.社会方面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 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二)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

第11篇

1.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教育。

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考试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放眼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态度、考试心理,我们不能不冷汗涔涔、热汗潸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老师学习、为父母考试的心理状态等,占据着班内大多学生的内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与考试活动中,就是主动学习者较少,多以教师指到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热爱学习者较少,多数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心理,满腹牢骚,以抱怨父母、师长、学校施与的学业压力为主;诚信参加考试者较少,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丝的侥幸心理,做着形形的作弊准备,一旦环境适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拿来主义”,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等,不一而足。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诚信行为令我们十分担心,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态度,是我们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导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施与学生充分的影响,积极地引导,将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极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理想教育依然还高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认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学生未来的人文命运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理想教育对初中生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初中生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当中,为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指出,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确,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会形成他们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烟、喝酒、玩游戏机、早恋等不良现象恣意蔓延,将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如何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保证班级适宜的学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好斗,产生攻击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我们在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加强校园的绿化工作。因为植被影响着环境的湿度、温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师生的不良情绪。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化气息的营造工作。在影壁上、长廊中,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阵地等地方,张贴初中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品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开辟“诸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流动图书角”等专门区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2.开展多种活动,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质。

第12篇

1.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教育。

作为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习、考试是重要的心理教育内容之一。放眼当前的初中生学习态度、考试心理,我们不能不冷汗涔涔、热汗潸潸,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高远的人生理想、为老师学习、为父母考试的心理状态等,占据着班内大多学生的内心。反映在具体的学习与考试活动中,就是主动学习者较少,多以教师指到哪儿,学生就学到哪儿;热爱学习者较少,多数学生没有“以学为乐”的心理,满腹牢骚,以抱怨父母、师长、学校施与的学业压力为主;诚信参加考试者较少,多数学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丝的侥幸心理,做着形形的作弊准备,一旦环境适宜,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拿来主义”,甚至于很多学生都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等,不一而足。作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诚信行为令我们十分担心,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科学面对学习、考试的心理态度,是我们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2.导向人生的理想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施与学生充分的影响,积极地引导,将会给他们未来的生活、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渗透与侵蚀,初中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产生极度的困惑、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的理想教育依然还高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教条化、抽象化、模式化的不良倾向,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认知,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教育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从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系学生未来的人文命运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发挥理想教育对初中生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初中生以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当中,为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1.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指出,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确,作为初中生生活、学习的场所,长期封闭式的管理会形成他们自私、冷酷、内向、孤僻等不良心理特征,如果再任由其抽烟、喝酒、玩游戏机、早恋等不良现象恣意蔓延,将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如何优化学校环境,引导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项课题。这方面,我们首先要保证班级适宜的学生容量。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烦躁不安、好斗,产生攻击性,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我们在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齐、方便、舒适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加强校园的绿化工作。因为植被影响着环境的湿度、温度,在降低噪音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遣师生的不良情绪。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学生文化气息的营造工作。在影壁上、长廊中,还有学校的宣传栏、文化阵地等地方,张贴初中生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文品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开辟“诸子文化长廊”、“好书推荐”、“流动图书角”等专门区域,进行潜移默化式的理想教育。

2.开展多种活动,塑造初中生完善的心理品质。

第13篇

【关键词】中学生 小学生 常见病

为了了解旺苍县中小学生常见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旺苍县2010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抽样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2010年旺苍县所有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表中,随机抽取10所学校(其中城市小学、初中各2所,高中1所,农村小学、初中各2所,高中1所)19099名学生的健康体检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按照卫医发[2008]37号《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对视力不良、龋齿、沙眼等进行检查及结果判定,测量升高,体重以《1985年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营养不良的评价依据。统计分析用 检验。

2 结果

2.1 总患病情况

此次共选取中小学生19099名,其中视力不良5768人,视力不良率为30.2%;龋齿1645人,龋齿患率为8.61%;沙眼987人,沙眼患病率为5.17%;营养不良2867人,营养不良率为15.01%,肥胖1364人,肥胖率为7.14% 。

表1 2009年旺苍县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

2.2 视力不良情况

视力不良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543.2、120.6、2117,均P

2.3 龋齿患病情况

龋齿患病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172、313.2,均P

2.4 沙眼患病情况

沙眼患病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822.6、9.358、43.475,均P

2.5 营养不良患病情况

营养不良率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x2=30.155、11.534、71.849,均P

2.6 肥胖患病情况

肥胖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男生高于女生,小学生高于高中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卫生统计学意义( x2=62.893、10.323、9.287,均P

3 讨论

3.1 视力低下 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一直处于常见病的首位,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的趋势,与国内一些报道[1]一致。这可能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升学压力相对增加,课业负担随之加重,户外活动相对减少,从而导致用眼过度。小学生的视力低下检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高于中学生,可能与一些家长没能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片面强调外在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关。这一现象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城区学生视力下降高于农村学生,与2000年体质调研结果[2]一致。这可能与近些年来电子游戏、网络的盛行有关,县城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接触这些相对较多。在视力低下的防治上,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学校和家庭物质环境的改善,让学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

3.2 学生沙眼检出率为5.17%,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3-4]一致,但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3-4]不一致,这说明我县沙眼防治工作有待加强,以农村为重点,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沙眼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对学生、家长有沙眼防治知识宣传,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的不卫生行为。提高家庭卫生水平,提倡一人一巾一盆,有条件的要用流动水洗脸,避免交叉感染,以配合学生沙眼防治工作。

3.3 肥胖 学生肥胖检出率年平均上升速度成为常见病之首,肥胖与中小学生长期的膳食营养状况有很大关系[5],其次,肥胖还可能与缺乏体育锻炼、遗传等因素有关。提示在今后学生的健康教育之中,要大力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采取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建立健康饮食行为等综合措施[6]。

3.4 本次检测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5.01%,女生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与国内一些报道[7-9]一致。营养不良对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前者可致发育迟缓,影响健康与智力。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需要的热量和消耗能量都在迅速增加,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加重,若没有合理的膳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引起营养不良。而女生营养不良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大年龄女生为追求苗条,节食减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青春期月经失血对营养素需要量增加,均可导致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而中小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智力完善、免疫功能的形成及完善的最佳时期,营养不良就可导致发育迟缓,影响健康与智力。因此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确保学生、家长及教师掌握更多的营养知识与生 长发育规律,了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改进膳食结构,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在11~14岁阶段应加强营养补充,保证学生的生长发育需要和健康成长。

3.5 龋齿,中小学生的龋齿患病率不稳定,口腔健康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龋齿检出率高于中学生龋齿检出率,提示今后要做好小学生预防龋齿工作, 在龋齿的防治上,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在开展口腔防治工作中,要特别优先选择窝沟封闭技术;此外,还要不断提高龋齿充填率。

参 考 文 献

[1]李泽民,陈柬.青岛市学生近10年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5.

[2]杨贵仁.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2-3.

[3]赵宏艳,刘敏,吴立新,等.唐山市监测点校学生1999-2003年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68.

[4]刘金英,张振民,王进力,等.泰安市1985-2000年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36.

[5]杨勤.中国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其膳食营养指导.中国妇幼保健,2005,20:406-408.

[6]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7]曹俐.徐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03.

第14篇

【关键词】 生活方式;人体质量指数;创伤和损伤;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68-03

中国地区第一次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lobal School-students Health Survey,简称GSHS)于2003年在北京、杭州、武汉和乌鲁木齐开展,监测了初中生健康行为和保护因素状况及其变化趋势[1],为当地卫生部门制定针对青少年的卫生政策和设计相关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同样目的,大同市于2007年在初中生中开展了一轮GSHS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在大同市随机抽取1所普通中学,调查该校初中部所有学生。共有1 646名学生自愿接受调查,应答率为100.0%。下发问卷1 646份,收回有效问卷1 646份,有效率为100.0%。1 646名学生中,男生768人(46.7%),女生877人(53.3%),缺失1人;平均年龄14.85岁,13岁以下16人(1.0%),13~15岁1 089人(66.2%),16岁及以上540人(32.8%),缺失1人。初一学生620人(37.9%)、初二学生464人(28.4%)、初三学生551人(33.7%),缺失11人。

1.2 方法 使用WHO提供的GSHS问卷,内容包括饮食、卫生习惯、伤害与暴力、心理健康、烟草使用、酒精与药物滥用、体育活动、保护因素、HIV和AIDS等多个方面。学生自填问卷,在1节课内完成。调查过程严格保护学生隐私,保证参加者的匿名身份。由经过培训的健康教育人员担任调查员,教师回避调查现场。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问卷,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χ2检验比较频率差异。

2 结果

2.1 营养与饮食

2.1.1 身高体重 男生平均身高为(168.01±8.59)cm,平均体重(54.45±12.09)kg,BMI为(19.29±3.39)kg/m2;女生平均身高为(161.79±6.97)cm,平均体重为(49.72±10.68)kg,体重指数(BMI)为(19.24±3.85)kg/m2。t检验显示,男生身高、体重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BMI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2 饮食状况 4.5%(74人)的学生因为家中食物缺乏而经常感到饥饿,81.8%(1 346人)的学生通常每天都吃早餐,90.3%(1 487人)每天至少吃1次蔬菜,61.6%(1 013人)每天至少吃1次水果。关于碳酸饮料,16.8%(277人)的学生每天至少喝1次,5.5%(91人)每天至少喝2次。女生每天至少吃1次水果的比例(66.0%,579人)显著高于男生(56.5%,434人)(P<0.01)。过去7 d,30.4%(500人)的学生吃过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等),4.8%(79人)7 d内有3 d吃过洋快餐。过去7 d内,女生吃过洋快餐的比例(32.8%,288人)显著高于男生(27.6%,212人)(P<0.05)。上1个学年教师教过健康饮食好处的学生占65.6%(1 080人)。学习过健康饮食好处的学生每天吃水果(64.7%)和蔬菜(91.5%)的比例显著高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55.7%,88.2%)(P<0.05)。

2.2 卫生行为 97.9%(1 611人) 的学生每天漱口或刷牙至少1次,62.2%(1 023人) 的学生每天至少2次。女生每天漱口或刷牙2次及以上的比例 (68.3%,599人)显著高于男生(55.4%,424人)(P<0.01)。在学校,吃东西前、厕后经常不洗手的比例分别为47.9%(788人)和13.7%(225人),显著高于平时的6.2%(102人)(P<0.01)。79.5%(1 308人)的学生洗手时通常使用肥皂、香皂或洗手液,但9.8%(161人)的学生很少用或几乎不用。74.5%(1 226人)的学生认为学校里有清洁饮用水。上1个学年,课堂上老师教过如何避免寄生虫感染的学生只占46.3%(762人)。学习过预防寄生虫感染知识的学生吃东西前(84.3%)、厕后(84.4%)通常洗手的比例显著高于没有教过的学生(76.9%,78.1%)(P<0.01)。

2.3 暴力和伤害 过去12个月中,31.1%的学生报告受到过身体攻击,14.0%的学生打过架,21.0%的学生受过严重伤害,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P<0.01)。89.7%(1 476人)的严重伤害属于意外伤害,受到欺负的学生高达24.7%。3.5%(58人)的学生遭到身体欺负(被踢打、推挤或关在屋里)。过去30 d乘过机动车的学生中,67.3%(880人)不系或很少系安全带。上1个学年,课堂上教过如何预防交通事故和如何在灾害中保护自己的比例分别为75.0% (1 234人)和 69.2% (1 139人)。课堂上听过预防交通事故知识的学生不系或很少系安全带的比例(63.3%,615人)显著低于没有听过的学生(79.6%,265人)。见表1。

2.4 心理健康 过去12个月,10.0%(165人)的学生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26.5%(437人)有过抑郁(连续2周感到非常伤心或无望而停止平常活动),16.0%(264人)认真考虑过自杀,8.9% (146人)做过如何自杀的计划,6.1% (100人)没有亲密朋友,5.4%(89人)经常或总是失眠。17.9%(157人)的女生认真考虑过自杀,显著高于男生(13.9%,107人)(P<0.05)。上1个学年课堂上学习过如何应对压力的学生占62.4%(1 027人),其孤独(7.9%)、失眠(3.4%)、抑郁(24.3%)、认真考虑过自杀(13.9%)和做过如何自杀计划(7.7%)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分别是13.6%,8.7%,30.5%,20.0%,10.9%)(P值均<0.01)。

2.5 烟草、酒精与其他药物滥用 过去30 d男生的吸烟、饮酒率分别为17.7%和19.1%,显著高于女生(P<0.01)。过去7 d父母或监护人吸烟的占62.7%,其中98.8%为父亲或男监护人吸烟。上学年课堂上学习过吸烟害处和如何拒绝吸烟的学生分别占82.1%和60.0%,显著高于饮酒的相关教育(P<0.01)。过去30 d里有11.4%的学生被给过或被卖给过(大麻、冰毒、、鸦片、海洛因等)。2.7%的学生使用过。听说过HIV或者AIDS的学生占92.7%,上1个学年只有50.8%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艾滋病。课堂上听过烟酒有害的学生吸烟(8.7%)和饮酒(12.1%)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没有听过的学生(均为19.4%)(P值均<0.01)。见表2。

2.6 体育运动 运动足量(平均每周有3 d运动,每天至少60 min)的学生只占32.1%(529人),女生(25.8%,226人)显著低于男生(39.5%,303人)(P<0.01)。每天除了上课及做作业外,坐着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等超过3 h及以上的学生占22.3%(367人)。过去12个月参加过运动队的学生占28.7 % (472人),每周至少上2次体育课的占93.3% (1 535人)。上1个学年在课堂上听过关于运动益处的学生占89.7% (1 476人)。听老师讲过体育运动好处的学生运动足量率为33.4%(493人),显著高于没有听过的学生(21.2%,36人)(P<0.01)。

2.7 获得支持情况 50.2%(826人)学生认为过去30 d大部分同学是友善和乐于助人的,女生(54.0%,474人)显著高于男生(45.8%,352人)(P<0.01)。过去30 d,35.8% (590人) 的父母或监护人经常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男生 (39.7%,305人)显著高于女生(32.5%,285人)(P<0.01);36.4% (599人)的父母或监护人通常能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烦恼;46.7% (769人)的父母或监护人通常能真正了解他们在业余时间做什么。

3 讨论

3.1 不良卫生习惯率较高 此次调查中,大同市初中生平均年龄(14.85岁)高于2003年4个城市的调查对象(13.7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也相应较高,平均BMI值相近。在饮食方面,经常吃洋快餐和经常喝碳酸饮料的学生较少。家中食物缺乏(4.5%)的比例高于2003年4个城市(2.3%),通常每天至少喝2次碳酸饮料的比例(5.5%)远低于2003年4个城市调查结果(17.4%)。在卫生行为方面,在学校吃东西前(47.9%)与厕后(13.7%)不洗手的比例均高于2003年4个城市调查结果(分别为16.8%,9.9%),听教师讲过如何避免寄生虫感染只占47.9%,低于2003年(54.5%)。近50%的男生通常每天漱口和刷牙不到2次。

3.2 乘车安全行为与心理问题突出 乘车学生中大多数不系安全带。抑郁与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足。受过身体攻击和受到过欺负的学生较多,而学生被欺负次数越多,产生自杀意念和做过自杀计划的报告率越高[2]。

3.3 吸烟率较高 大多数学生的父亲或男性监护人都吸烟。学生过去30 d吸烟率(男生17.7%,女生4.3%)高于2003年4个城市调查结果(男生10.9%,女生1.9%),听教师讲过吸烟危害和如何拒烟的比例为82.1%和 60.0%,高于2003年(分别是74.6%,32.1%)。原因可能与此次调查学生平均年龄较大有关,也可能是健康教育效果欠佳。超过10%的学生过去30 d有接触的可能,青少年离并不遥远,须引起重视。

3.4 课堂健康教育作用显著,体育运动和保护因素缺乏 课堂上听教师讲过饮食、卫生、交通事故预防、运动、吸烟、饮酒、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发病率均显著低于没有听过的学生,可见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行为养成作用显著。调查发现,运动不足和久坐比例均较高,这种不合理的日常活动分配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近视率不断上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的原因[3-4]。在保护因素方面,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率较低,男生更突出,而且大部分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学习生活关注不够。国外研究表明,对校园环境认同度与学生的健康幸福满意度关系密切[5]。缺少家庭监督管理的学生更容易受同伴影响,产生饮酒、不安全等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增大[6]。

3.5 建议 学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远离烟、酒、,注意自我卫生保健与安全保护,加强体育锻炼。同时倡导学生之间友爱帮助,消除打斗和欺弱行为,并动员家长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加强心理支持。

4 参考文献

[1] 田本淳,张巍,钱玲,等. 中国四城市初中学生健康行为及保护因素现况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 27(2):107-111.

[2] 程玉兰,田本淳,吕书红,等. 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924-926.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10-141.

[4] 王陇德,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 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8-52.

[5] ECCLES JS, MIDGEFIELD C, WIGFIELD A, et al. Development during adolescenc. The impact of stage-environment fit on young adolescents' experiences in schools and in families. Am Psychol, 1993, 48(2):90-101.

第15篇

【关键词】 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生活事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引言

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生活质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事件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基于自我选择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2],而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初中阶段是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生都共同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学习、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阶段,通过收集一手资料对其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必要,无论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以塞利格曼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4]和杨德森和张明园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5]为调查工具,对山东临清265名初中生进行随机调查,对258名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以“同意”或“非常同意”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生活满意的程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项目中,有3项超过了50%。其中,高达84.1%的初中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有近7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好,有超过5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大多数方面都接近自己的理想。这表明,初中生生活满意整体程度较高,但在满意或不满意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一项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趋势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下学期这2年时间内存在着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尽管初中生生活质量总体趋于正向,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质量可能有下滑趋势,应及时引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二)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未发生”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最常发生生活事件的依据,在20项生活事件中,从排在前10位的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来看,有3项发生率超过90%,即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另外,有2项发生率超过80%,表现为初中生在过去一年中遭遇学习负担重和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的问题的困扰。此外,有5项发生率也超过了70%,分别是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与老师关系紧张,升学压力,受批评或处分。这表明,考试升学、同伴及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生活习惯、自尊公平等问题在生活事件中发生率很高,应引起中学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发生过,且影响程度为重度或极重”的百分比作为影响初中生最大的生活事件,在20项生活事件中,对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8.9%-22.1%的初中生认为某些生活事件不但会发生且影响较大。从影响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来看,有超过20%的初中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另外,有5项生活事件的影响超过了10%,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此外,有4项生活事件的影响接近10%,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这表明,相对而言,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和亲友死亡等10项内容是影响初中生生活质量的最主要事件。比较最常发生的10项生活事件和影响初中生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结果发现有8项存在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往往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然而,仔细分析发现,“与老师关系紧张”和“受批评或处分”2项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并不在10项影响最大事件之中,此外,“亲友死亡”和“被盗或丢失东西”2项生活事件虽然对初中生影响较大但不常发生。

四、对策

结合本研究调查结果,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关爱学生,从而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会学生开发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应对策略,促进自我的积极成长,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防止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更新中学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会。(3)以制度为保障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为评价初中生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客观全面的依据,完善生活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价,进而使生活质量测评成为教育领导部门的常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J].教学与研究,2005,(2)

2.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