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失业保险服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以来,全省保险业保费规模年均增速达18.81%,由2002年底的24.9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59.03亿元。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为149元,保险深度(保费在GDP中的占比)为2.19%,分别比2002年底增加84元、提高0.08个百分点。行业资产合计达到99.24亿元,是2002年底的2.16倍。2008年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现保费收入64.24亿元,同比增长48.82%。
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各保险公司积极推进经营机制转换,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努力加强诚信建设,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狠抓品牌和客户服务建设,适应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结构,推进产品功能由以保障为主扩展到保障、储蓄、投资理财等多种功能,销售模式由单一的直销发展到直销、个人营销、专兼业等多渠道销售模式,电话、网上等新的销售方式也逐渐兴起。同时,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在贵阳市中心城区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建立贵州省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制度,探索快速处理保险合同纠纷新途径。
三、保险功能日益显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能力不断提高。保险业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保障水平和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提高。2007年共提供风险保障10379亿元,各人身险公司共承保2795万人次,产险公司共为2500余家次企业、81.06万台次机动车辆提供了保险保障,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保险支付总额稳步提高,经济补偿功能不断发挥。2007年,贵州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21亿元,是2000年的3.5倍。特别是在2008年初严重雪凝灾害等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赔付贵州铝厂6000万元,预付贵州电网雪灾赔款5800万元,在支持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参与“三农”保障体系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试点等。积极发展能繁母猪、奶牛、森林、蔬菜、烟草等农业保险,特别是2007年以能繁母猪保险为代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突破。十六大以来,全省各保险公司就地缴纳营业税约5亿元,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积极参与本省公益事业和社会重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捐资兴建6所希望小学,仅今年雪灾期间就向社会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
[关键词]保险服务营销;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24-01
【正文】
经过短短的二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险种不断增加,保费收入猛增,保险公司也由原来的垄断经营,发展到现在的多家、中外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据国外权威机构预测,中国保险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所以,作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定的中国保险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尚处在一个拓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逐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中国保险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笔者认为,根本对策是全面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一、我国保险业的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机遇(O)和威胁(T)
1、社会文化环境
人口因素: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文化因素: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相对较强,而且保险行业口碑不是很好,人们对于保险营销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人们不能自愿去了解保险甚至是回避保险,增加了展业的难度。
2、经济环境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经济总量、投资规模和进出口的扩大,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保险额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国际环境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日益广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在客观上使我国保险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
4、政策环境
国家一些列重大政策陆续出台,新保险法的出台扩大了保险业的影响,极大地改善了保险业发展的环境,提高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保险业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二)内部环境:优势(S)与劣势(W)
同外国保险公司相比,国内保险公司也拥有一些外国保险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国内保险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传统的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具有覆盖全国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机构遍布全国各中心城市。这种优势外资保险公司一时难以具备的。二是成本优势,国内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因具备本土优势,一般起步尚可盈利,而外资保险公司首先必须解决本土化问题。
劣势:国内保险企业与外资保险公司存在较大差距的有产品开发、市场推广服务意识等,保险公司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技术人员储备、组织管理、制度流程、展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部分人素质较低,制约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二、保险业服务营销概述
(一)服务营销的特征
供求分散性、营销方式单一性、营销对象复杂多变
(二)保险产品的营销特性
1、保险产品的无形性
保险产品具有无形性,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产品前不能像购买其他工业品那样看到有形产品,根据产品的外观和方式用情况来判断产品质量如何,并决定是否购买。
2、保险服务与产品的不可分离性
保险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存在一致性,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3、保险产品的不稳定性
由于保险产品的质量构成是充满活力的人而不是物,这一点决定了保险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
4、保险产品的易消失性
每个保险产品都有一个保险期限,超过了这个期限,保险产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这就是保险产品的易消失性。
(三)保险业树立服务营销观念的必要性
随着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品质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所追求的核心竞争力。优质的服务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保险公司续保单、增加新保单的目的。所以优质的服务能为保险企业带来销售,创造利润,是一种“双赢”策略,即顾客满意,企业获利,从保险业成功人士的一系列事例中,同样也能得到印证,如美国保险协会会长梅蒂先生,被誉为保险业传奇人物。
相反,低劣的服务将严重损害保险公司的形象,流失原有的顾客群,导致保户退保、断交保费、拒绝续保以及市区顾客源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据统计,一个不满意客户,会将自己的抱怨告诉8至10人,著名的推销员乔吉拉德说过: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250个关系人。因此,保险公司加强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体制和服务技术的力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保险服务的质量更多地体现在售后服务中,良好的售后服务还可以降低保险公司客户的出险率提高保险公司的利润。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增强客户的信任感,避免保单失效,更好的发展顾客源,提高公司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其主要措施如下:关心客户发生的重大事件,完善定期访问和不定期联系制度并纳入公司考核体系;加强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体系;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并及时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强化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妥善处理顾客不满。
综上所述,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是加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必然趋势,建立完善的服务营销体制是保险业在激烈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万春.服务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一、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职责定位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是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人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政策精神,经办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
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行的是区社保经办机构、街道社保所和社区工作站三级架构的垂直业务管理。
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承担各项社会保险具体经办和服务工作,其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针对企事业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缴费基数核定、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的建立及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稽核,以及辖区内人才和职介及街道社保所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办理和指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收缴及支付等方面。
街道社保所是政府民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政府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街道社保所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辖区内的居民,其工作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申报、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申报及报销申报、辖区内失业人员管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劳动保障信息统计数据采集汇总以及社会保障政策宣传的各个领域。在业务层面上,街道社保所接受区级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
社区工作站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其能够及时反馈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受理、低保调查、低保公示、低保人员动态管理、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就业促进工作、退休人员信息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及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在业务层面上,其主要接受街道办事处及社保所的管理与指导。
二、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现今的X城区辖区总面积为50.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1年7月,全区总人口为159.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28.17万人。辖区内设有15个街道办事处,255个社区。为了全面了解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于2012年7-9月对辖区内的15个街道社保所做了问卷调查,并对区社保中心和4个社保所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调研。根据我们调查目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在实际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备条件,其发展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基层社保所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信息系统版本过多,各系统之间不兼容。目前,社保所使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分别由三家公司提供的,其各自开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彼此之间不衔接,应用软件不统一,网络不兼容。
2.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信息化管理流程繁杂。现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分为街道版、区县版等多个版本。各版本对业务的办理要求不同,使得各区县之间,乃至同一区县内的不同社保所之间经办同一项业务所需要提交、报送的材料不同。
3.信息系统统筹层次低,信息资源不能够共享。基层社保所普遍反映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低,使得信息系统中的社保资源不能共享,许多社区居民的社保信息不能在社保所直接查询,而需要社保所工作人员到区相关部门查询。
此外,还存在管理不规范,业务部门配合不密切,工作系统报修时间过长的问题。
(二)工作满负荷与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突出,人员配置失衡
从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看,全区实有工作人员与常住人口的平均配置比例是1:2143,并且各社保所的人员配置极不均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大,长期处于超工作量运转状态,编内人数与常住人口数不成比例,不得不大量聘用编外人员,而编外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又相对较差,影响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小,缺少激励机制
街道社保所是事业单位,其人事制度缺乏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无升职渠道和空间,职务上不去薪酬水平也就上不去;日常工作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办事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四)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公共服务能效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目前,街道社保所在服务效能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街道社保所的工作职责及权限不明确。业务的多头管理带来的是上级各主管科室往往下沉一些与社保所工作职责无关的业务,而且下沉的业务经常具有随意性、重复性,人员、资金、设备又不到位,增加了社保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社保所正常业务的开展。
2.街道社保所与区职业介绍中心部分业务分工不合理。例如,随着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和退休核准业务的下沉,造成社保所工作的难度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需到街道社保所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退休核准,但由于其档案存于区职业介绍中心,社保所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资格初审。再比如,自持档案人员存档,首先需在社保所进行登记,然后再由社保所工作人员把登记人员及档案带至区职业介绍中心进行审核,并在区职介中心上保险,社保所工作人员在其中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3.办理业务等候的时间过长。由于街道社保所只相当于居民社保的代办机构,每个月需要专人多次到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社保业务,而社保所的工作人员本身就少,日常性事务多,工作人员每次到区社保中心办理业务时也需要与参保单位一样长时间地排队等侯。
4.业务办理手续繁琐。例如,居民在办理失业和就业登记时需反复重复地填报提交相同材料;养老金补发需由街道社保所提出申请,报区社保局核准后,方将钱打入社保所账户,再由社保所以现金形式发放给个人,程序繁琐,不利于资金安全;网络平台错误信息变更手续繁琐,需经过街道社保所、区社保中心、区劳动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多个主管部门签字盖章,方能由系统开发商更改;定点医疗机构变更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需经过转档、参加培训、申请等多个环节,前后需花费5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甚至还会出现社会保险断档等情况。经办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是导致社区居民对公共社会保障服务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五)无档案人员参保的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需合并缴纳养老、医疗及失业三险。但因其并无档案,无法转为失业,而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此,这部分参保人员的后续问题亟待予以解决。
三、优化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及措施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社保经办的工作效率,影响着社保政策的执行效能,关系着社保经办的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本文提出完善和优化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
(一)优化信息化网络建设
首先,提升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把涉及到社保所业务的数据下沉,减少社保所工作人员因查询信息往来于区社保中心的次数。其次,加强系统标准化建设。整合各信息系统版本,统一各系统的经办要求与条件,达到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实现网络兼容。再次,缩短信息系统报修、维护的时间。减少系统报修维护的程序,建设备用系统,当系统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启动备用系统。
(二)优化人员配置,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增加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优化人员配备和使用,以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其次,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使业务培训经常化、正规化,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次,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打通员工的升职渠道,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采取多种措施简化经办手续,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1.设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属的业务协调机构。业务协调机构负责统一协调需要向上集中的业务和需要向下延伸的业务,避免多头、无序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明确划定各岗位、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制定明晰的业务经办流程和经办程序。
2.合理调节社保所与职业介绍中心的业务分工。首先,把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与退休核准业务向上集中,由区职业介绍中心负责管理和经办,保证其档案与享受社会保险业务不分离,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准许自持档案人员本人直接持档案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办理存档手续,减少街道社保所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群众往来区职介中心和街道社保所的次数和时间。
3.开设绿色通道。设立专门处理街道社保所和大型参保单位的业务窗口,采用预约方式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保业务,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4.简化居民办理业务的手续和程序。首先,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库,扫描并保存居民办理社保业务所必须出示的证明材料,一旦今后需要办理其他业务可直接从信息库中调取相关证明信息,不足资料部分由居民个人补充、提交,以减少和避免重复性地提交同一证明材料,缩短居民的办理时间。其次,把养老金补发业务向上集中至区人保局社保中心,由区社保中心的相关部门将补发养老金直接打入个人银行账户,手续精简的同时也提升了资金的安全性。第三,各部门加强合作,减少网络信息平台错误信息的修改程序,缩短信息的变更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第四,精简申请再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手续,缩短再次享受补贴的等待期,或采取期满延长享受期措施,避免断档的发生。第五,把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下放至社区工作站,居民无需再到街道社保所申请办理,方便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5.切实解决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补贴的后续问题。首先,无档案人员按照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把经办业务向上集中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其次,解决无档案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问题,可以采取养老、医疗、失业三险的保费分开缴纳的办法,或者采取从参保缴费那一刻开始由职介中心为其建立档案存档。
总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作为其服务载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和各业务部门职责、职能、权限的优化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不断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绳鹤.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2]曹学义,顾建平,廖湘囷.关于X城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审核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3]周莉,武晓蓉,刘东华,徐娜.关于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