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城镇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经济或称劳动经济,在传统意义上仅指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据统计,自然经济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是劳动者的体力而对智力要求不高,体智比例约为9:1。而在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智力因素上。在当代,农业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生产关系、劳动力和科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农业经济效益的复合型提高方式、模式以及相应策略的选择。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三农”问题处置方式的影响。
2城镇化趋势和小城镇的作用、影响
2.1农村城镇化趋转
在经历了数十年持续快速发展以后,我国农村城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将占国民总数的65%~70%。在城镇人口不断提高的同时,小城镇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也会升级。最终不仅带动农业经济的创新化发展,也会加大增强内需市场的经济发展。
2、区域性的小城镇群将大批涌现。在小城镇集群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工业基地或者工业中心城市的关联度也会显著提高。
3、"共同富裕”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性工作之一。
4、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公出,走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将成为最大的目标诉求。
5、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趋势将不断增强。现在这些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将会最大程度地改变呈现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现状,并使相应的政策或技术体系得到完善。
2.2小城镇的作用及彩响
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具有以下作用:地方性的行政中心、小型区域物流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作用、城乡文明交流的桥梁、区域性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乡镇企业的活跃中心等等。小城镇的这几点作用分别有什么影响呢?
一、小城镇作为地方性的行政中心,拥有一定的人口聚集作用,并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链条。
二、小城镇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硬件等条件的建设可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并充分发挥小型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
三、小城镇的创新型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布局,往往由农业作为基础,以工业为导向,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最大方向。
四、小城镇成为地方的经济中心之后,其相应的精神文明发展建设工作将会被凸现出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小城镇的发展,往往使其成为区域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心。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城镇建设的加速发展,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技术和专业建设性人才的支持。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重要经济发展因素得到相应集中,并以全局性的功能性发挥为最大选项。六、在我国,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最活跃的部分,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小城镇的功能展现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往往会根据发展战略或者技术、人文等环境的要求,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3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3.1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横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模式都是在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约束下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依托华侨、港寒台的地理和亲情因素进行城镇建设布局。西部模式主要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结合当地的农业、工业特色进行了小城镇发展的延伸性工作。浦东模式是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跳跃性转型,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过程。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一种循环发展的模式,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和布局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利用民间资本上进行的农业经济结构及布局的调整。西部模式和浦东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发展战略基础之上的,是对国家战略的一种因势利用并不具有资本集中利用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也缺少必要的市场选择因素w。
3.2在小城镇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与反思
摘要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合理土地
Abstract
Thesmalltownoccupiespredominancepositioninthevillagethedevelopment,developingsmalltowntoturnconstructionandindustrializeprogresstothevillagecityofthepushourcountry,speedvillagesurplusthelaborforcetransfer,resolvingtoappearinthevillagedevelopmentofthepollutionoftheenvironment,wasteofresources,farmlandconstruction’setc.’sproblemhaveaggressivemeaning.
Keywords:Thesmalltownconstructiondevelopsareasonableland
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四)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六)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
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启林,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金短缺。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的建设依然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企业以及群众各出一部分建设资金,一些小城镇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征收各种杂费或者抬高地价获得建设资金,这对于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人员缺乏凝聚性。目前,我国许多新建的小城镇的人口数量不多,通过统计分析建制镇的平均人口数量小于3000人,人口组成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只有少量的外来人口,并且还有一些建制镇的人口数量还表现降低的趋势,城镇建设严重缺乏凝聚性。
(3)小城镇建设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缺乏独有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的建设依然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小城镇建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小城镇独有的特色产业,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4)环境状况较差。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引入污染程度高、能耗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小城镇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镇政府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处可见,严重的污染小城镇环境。
(5)粗放用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我国尚未创建完善的节约用地调控机制,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粗放用地的方式,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用地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此外,还有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只考虑短期利益,侧重于新区的经济建设,对于旧城改造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6)小城镇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追求进度和美观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放松了对小城镇建设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小城镇建设的住宅存在许多质量问题,一些房屋不仅使用寿命短,还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这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限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程。
2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1)多形式、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平衡对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对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让农民群众充分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政策方面,国家还应该鼓励外商、个人、集体等增加在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方面的投资,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筹资方式,增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者,还可以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实现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有效提高小城镇的凝聚力。小城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小城镇建设要有品味,要体现珍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针对小城镇的现状,采用属地和职业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户口类别的划分,如果在其他小城镇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者固定的工作,则允许其落户,并且和原有居民享有系统的权利和待遇,例如,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其次,针对农民宅基地,采用以县为基本单位的方式,对原有以及其他居民的宅基地进行统一的规定和筹划,这样能够加快农民向小城镇迁移的速度,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有效策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城镇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依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特色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创建地方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始终坚持走特色产业和优势经济的发展道路,集色产业逐渐的形成优势产业,这样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光,这对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城镇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与投入渠道,对于具有经营价值、商业价值的市场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重新包装、策划以及创意开发,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融资、联营、合作、合资、独资的方式参与到小城镇的建设中,这样能够将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尽快的形成优势经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
(4)加强环保工作,实现小城镇环境、社会、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在规划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重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采用多种措施与方法治理环境,实施以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战略。此外,还应该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增加风景林地、环城绿化、企业绿地、公园绿地建设等,有效的改善小城镇的环境条件。
(5)加强总体规划,强化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对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当地发展整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土地供给能力、建设用地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编制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在用地方面存在的矛盾,同时对于小城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城镇规划等具有指导、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城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以此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整体管理。想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必须有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小城镇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选送青年学生到大中专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专业性的教育,能够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以及特色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3结束语
1.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
2.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
3.长江经济带沿江小城镇建设研究——基于湖北省沿江城镇调查数据的分析
4.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5.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6.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
7.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
8.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9.大力发展城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10.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11.基于GIS和DEA的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变化与效益评价
12.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
13.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
14.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
15.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的实证分析
16.九龙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17.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18.天津市“宅基地换房示范小城镇”建设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9.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四态合一”规划建设——以成都崇州市道明镇总体规划为例
21.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22.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
23.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格局演化——基于1993、1998、2003年度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
24.南通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及模拟
25.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马鞍山市为例
26.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
27.和谐之城:德国小城镇建设经验与启示
28.基于RS与GIS的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29.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
30.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以海安县为例
31.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3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34.广州市花都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基于MCR面特征提取
35.基于GIS和景观生态学的西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宝鸡市中心城区为例
36.政府主导型城镇化的发展困境——Y示范区小城镇建设兼与小城镇理论对话
37.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与日本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38.基于DEA模型优化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以皖江城市带为例
39.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
40.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
41.基于GIS的西安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研究
42.借鉴国外城镇化经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43.贵州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44.江苏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实证分析
45.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46.天津小城镇建设的“华明模式”评析
47.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比较借鉴
48.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的启示
49.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
5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
51.城镇化建设资金规模及土地财政改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代偿机制研究评述
52.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以武汉市汉南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
53.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新探——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54.吉林省低碳小城镇建设思考
55.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
56.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机制研究——以陕西3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为例
57.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空间识别及其意义
58.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探究
59.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60.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61.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镇建设用地的邻域分析法
62.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63.国外典型生态型城镇建设模式及政策借鉴
64.广佛都市区道路网络与城镇建设用地间的影响分析
65.新型城镇化与城镇建设税制改革
66.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
67.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释放技术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68.城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体制转型——基于中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
69.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70.以法律引领和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71.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72.湖南省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73.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非协调性研究
74.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与小城镇建设
75.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76.城镇规划导向下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研究
77.地理国情监测框架的探索与实践——以城镇建设进程监测系统为例
78.基于GIS的喀斯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特征分析——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
79.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80.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及其预测——以山西省为例
81.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驱动因子路径分析
82.论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模式与路径
83.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问题探讨
8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的未来城镇化建设
85.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
86.生态城镇建设中环境邻避冲突的源头控制——兼论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
87.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关系研究
88.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
89.利益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行为逻辑分析——以甘肃A镇小城镇建设为例
90.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扩张模拟与分析
91.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92.苏南地区典型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
93.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综合评价与优化对策
94.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95.江西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
96.海南特色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以儋州白马井镇为例
97.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
98.小城镇建设中投融资体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
1. 加快小城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当前,随着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2)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小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的不足,结合各地情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将我国的城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小城镇作为覆盖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新机制。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1)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吸聚大量农村人口,有助于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比,小城镇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但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大的比较优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保障。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又具有面向农村、量大面广、转移成本低等特点,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小城镇是开辟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2)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交流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郊型经济的平台。首先,小城镇是城乡商品市场交流的平台。当前,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农村对工业品需求量亦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平台。其次,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再次,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3)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是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将大中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小城镇,再由小城镇发散传递到周边农村,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也对农民向市民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3. 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小城镇规模偏小,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2)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同时,在城镇规划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3)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4)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由于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同时,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改革滞后,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4.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体现高起点、可持续,从而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其区位优势、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真正走一条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使小城镇建设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向社会向市场要投入的机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逐步朝着国家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形式过渡。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资本市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凝聚性,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镇化。同时,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重点解决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4)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要不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建设管理规范化,创造有序、文明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2011(4).
[2]许经勇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巩留县地处新疆伊犁地区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北濒伊犁河,南倚那拉提山及伊什格力克山,气候湿润,水土丰沃,植被繁茂,矿茂丰富,是伊犁交通要冲,也是伊犁州连通南疆的必经之地。巩留县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地区城镇组合群体,使地区性经济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的带动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外部条件到内部功能,从时间到空间相互关连的因素来思考小城镇的建设问题。
一、强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1.缓解大城市社会资源方面的压力
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城市由于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口涌入城市.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已由过去的500多万迅速突破1000万人,加上本地人口总人口超过2000万人,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入学难、看病难、出行难、房价飙升,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应该看到,城市人口过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治安造成的恶劣影响。如果城镇化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大城市所面临的这些压力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2.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轮子、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推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供水、供气、电力、通讯、排污设施、绿化、亮化工程等使小城镇的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健全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发展提升小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受度。通过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尽可能让农民就地就近进城安家落户、安居乐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尽早实现美好乡村,美丽中国的愿望。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1.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2.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3.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4.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5.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6.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7.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8.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
我国的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建设源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发展中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采纳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借鉴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效益的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追寻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的新路程。
参考文献:
【1】张桂萍,如何推进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期刊论文],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
【2】蒋晓岚,试论构建市场化取向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推进机制[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10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under 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macroscopic background,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the northwest implement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it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severa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实施西北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政府大力推行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西北部地区为加快其城市化步伐,选择走小城镇引导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失为一良策。由于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现实因素,决定了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应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完全区别开来。在此发展规划过程中,如何走出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思想,正确面对现实和差距,做到扬长避短,推动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设进程,探索出一套既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又切合西北部地区实际情况的全新规划建设理念,从而对西北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从进行指导。
1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原因及意义
1.1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原因
小城镇规模比较小,其建设和发展水平与大城市间有很大的差距,处于城市发展形态的初级阶段。小城镇居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它在二者间起桥梁的作用。未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迅速提高,全面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在此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给城市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带来了重大挑战,在此情况下大城市病的各种弊端逐渐地显示出来。相比之下,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发展的多种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成本投入和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门槛都要大大低于大、中城市,它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北部地区的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在自然资源状况、地理条件和区域人口素质等制约因素方面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受到城市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人口过于集中将导致区域内的环境压力过重,大、中城市的建设成本和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水平也将提高,不利于城市发展;但若人口过于分散则很难发挥环境的聚集效应,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耗费过大,同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中推行适度的小城镇建设,是一条符合西北部地区实际情况的良好城市化发展之路。
1.2 西北部地区推行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的进程可以有效地促进西北部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向非农业产业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城镇化可以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各项非农产业的生产活动,进而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避免了对土地的过量开垦而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生产效率、生活方式有很大进步,这种进步将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较少使得进行生产规模化的可能性增加,并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作为区域的政治活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镇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了“增长极”的作用;同时,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有利于城镇发挥其聚集效应,使区域经济实力得到提高。
2 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问题
尽管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域也很辽阔,但其基础服务设施很差、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城镇化发展方面,西北部地区发展程度低、小城镇建设尤为滞后。
2.1 城镇规模小,带动力弱
西北地区的城镇规模一般偏小,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和市政工程设施的修建不能形成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和体现出城镇的相关功能,从而导致西北地区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差,吸引力和综合功能降低。
2.2 数量较少,交通成本高
西北地区腹地范围较大但人口较少,城镇之间的联系不便,阻碍了商贸市场的开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城镇的交通建设成本高、基础设施投资大,导致其投资综合效益很低,影响了城镇的经济持续发展。
2.3 生态环境差
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西北地区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容积率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政府没有及时置换和利用闲置土地,导致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与适宜人居住的环境有很大的差距。
2.4 城镇功能单一
集贸型城镇在西北地区的小城镇中占85%以上,以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物资集散、商品交换、文教服务和行政医疗等平台为主要职能,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是这些城镇经济的主体,乡镇企业的附加产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多归属于初加工企业的范畴。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城镇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5 资金缺乏
绝大多数小城镇由于软硬件条件不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参与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较为匮乏,导致乱占乱建等现象在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对城镇的整体布局,不利于其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3 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原则及措施
3.1 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城镇化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制定西北部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时,要站在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水平的角度出发,客观评价西北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制定与西北部农村发展现状和地区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小城镇发展道规划,在发展西北部地区经济的同时,还要切是符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
3.2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提高西北部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地区经济是推行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唯一目的。由于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要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制定西北部地区小城镇发展道路时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协调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3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为一项长期实施的战略任务,西北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城市化发展规律。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在西北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以小城镇建设带动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西北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必须切合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能起步太高。在其建设初期,发展重点应放在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均较好的地点。在后期,随着西北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加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再逐渐将重点进行转移、以点带面,最终实现西北部地区城镇建设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笑培.西部小城镇发展道路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5.5.
[2] 陈建龙.西部地区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J].甘肃科技.2001,17(3) [3]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J].开发研究.2010(6)
[4] 刘勇.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孟海宁,张建强,武联. 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西北城镇发展与规划[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8(4)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转贴于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问题、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型的工业化作为动力,本着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并且使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拥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环境、高效的集约以及和谐的社会,在拥有鲜明的个体的同时,还要做到城镇一体化,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走协调发展的路子。新型城镇化都要求哪些方面的新呢?也就是对城市发展的改变,原来人们只是关注追求城市扩大的规模以及空间的扩张,并且非常片面,现在要改变的是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以及公共服务等,以这些为中心进行发展,把我们的城镇建设成为真正拥有高品质的生活之地。农村人品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核心。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要求,与以前传统的提法相对比,新型城镇化对质量的整体提高更加重视,对于城镇化数量规模增加到质量内涵的转变有很大的提升。
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首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当中,对城镇化的主体一定要进行明确就是农民,农民获得市民的待遇,成为城镇的居民。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取向就是把农民的权益维护好,无论是在城镇过程中流转的土地,城市的管理与规划,还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等每个方面都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对人的能力及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农民要真正融入城市,必须要加强教育,大力发展文化,对农民适应城市所需的业务能力及生产知识都要不断的加强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先进的城市生产方式相一致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道德风尚及文化修养。对于城镇户籍要放宽限制,让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这样才能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对于一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讲,不但要改善他们的就业与居住,还有就医这些基本的生活条件,还要把他们子女就学的问题解决好,使进城务工的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第二,就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互相支撑的体系。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建设的同时,还要使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在城镇化发展中平衡发展住房、就业、城市管理及环境承载力,才能使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的人口、资源、经济及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三,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新型城镇化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原则,在提投入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并且使之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新型城镇化更多强调的是内在的质量的提升。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进行协调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就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代替城市发展。这种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改革角度来分析,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第二,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城镇规模主要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建设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结构良好的城镇体系。第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更加完善,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得到、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就业功能、创新功能等多项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让农民可以作为,并有所作为。小城镇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最基本的节点,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属性。一部分农民进入小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2、有利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和创造投资环境小城镇规划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装修等行业发展,刺激民营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企业产品乃至大中城市工业产品会有更多的销路,同时也将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拓宽经济空间。3、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要以土地适当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唯有减少农民。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四、以兴凯湖旅游小镇规划为例,浅析新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兴凯湖是中俄两国的界湖,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鸡西市东部,距离鸡西市区150公里,距密山市区45公里,虎林市100公里。是亚洲最大的淡水界湖,世界三大湿地之一。本次规划的兴凯湖旅游小镇位于大兴凯湖的北面,小兴凯湖的西面。2011年当地有675户居民,常住人口约1750人,全部是农业人口。且居民以从事一产为主,收入较低。由于长期以来对兴凯湖的认识不足,发展定位较低,这么好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城镇建设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在本次的城镇规划设计上,我们深入分析城镇发展优势,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科学的规划,准确的定位,增强城镇的吸引力。
规划在对比分析的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与条件,明确了小镇发展最主要的比较优势为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确立了世界级湖泊度假天堂,国际性精品旅游名镇的小镇发展的战略定位,着手打造国家五A级界湖旅游景区,并率先打造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在借鉴参考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小镇成功经验,建设东北亚地区具有异国风情的、湖泊湿地的、协调发展的兴凯湖著名旅游核心景区。重点强化核心旅游镇职能,引领兴凯湖区域旅游发展。强调规划落实到建设上也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设,打造国际精品魅力旅游名镇。
坚持市场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兴凯湖旅游小镇现状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只是单纯的等待或是依靠是不行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一定要走市场运作多元化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方面有国家对改造基础设施重视的机会,一定要把握好,积极改善道路、市政和社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同时,加强政府运作管理能力,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运作推入市场,使土地收益实现最大化,而政府自身主要做好引导服务和监督监管的工作。再一点就是争取到银行贷款,对实力不足的开发商进行消费贷款,使商贸楼的建设得到保证。最后就是对新上企业向小城镇集聚的引导,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走精明增长、智慧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
小镇的规划建设始终以城镇产业的规划紧密联系,因为只有依托健康的城镇产业体系小城镇才富有了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规划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镇区内旅游房地产、商业、文化娱乐、生态农业等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建立高效复合的产业体系。并提出了“三产主导、一产提升、二产辅助”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滨湖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带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升级和整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推广、示范、培训基地为建设目标,使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而在工业发展上,讲求适度发展,并与旅游度假结合,主要发展当地居民生活用品加工和旅游产品加工,满足旅游区内生产、生活及旅游的需求。在产业发展模式上逐步形成以旅游企业、农业企业为主导,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经济运行模式。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关工作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镇的建设一定要有准确的定位,小城镇规划因依托于优势发展产业,来增加它的综合经济实力。立镇之本就是产业,而兴镇之基也是产业。只有大力推动与发展产业,才能实现城镇的规模效应及聚集效应。所以,首先必须对产业这个主体进行研究,要把小城镇支撑起来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把特色突出出来。如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对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他们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才能对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大力的增强,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有效的结合,培育出来的产业才具有相对的优势与特色,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乡镇建设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来经营城镇的道路。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市场观念,提高竞争的意识,不断深入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投资体系,使之具有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吸取社会的投资以及外资,用作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这样能有效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能够在城镇水、路、电、气、邮电通讯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加快速度。只要能在这些基础设施上做到设施共建、资源撒网享、环境共保、产业共树,避免各行其是,重复性建设,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开发的成本,做到节约资源。
第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制定出可以实施的,有助于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规划应是超前的,起点比较高,标准比较高,并且科技含量较高,有合理的布局,这样能一步一位,在建设中可以分期进行,这样能有效避免重复性建设。一旦确定规划,就一定要严格按规划执行,不能随便进行更改。所以,在建设规划制定的时候,一定要把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要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城镇特色的研究,把地方特色和风格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把现代气息与特色风格联系起来。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中央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一定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小城镇的核心定位;二是走市场化的运作发展道路,完善政府服务管理职能;三是要从实际出发,从需求考虑,产业发展要紧密围绕小城镇的定位展开。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要科学规划,高水平进行建设,在高速城镇化的建设浪潮中不盲目,少走弯路,使小城镇真正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也让我国离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焕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 - 9.
[5] 彭红碧,杨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 - 78.
[6]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7,[7]、刘永生.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代商业.2010.07
[8]、杜伟.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1.04
[9]、但承龙.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
[10]、李水华.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中国软件科学.2001.11
【关键词】小城镇 建筑 特点 研究
小城镇地域环境的特点
汉中位于秦岭的南边,汉江流经汉中、安康及湖北,是长江的最大支流,虽然地理位置在陕西南部,但属于长江流域。汉中地区是由秦岭和大巴山组合而成的宽大山地。秦岭是我国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秦巴山地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由于秦巴山地地势高峻,垂直地带性显著,也是我国东部北亚热带山地垂直地带谱系最完整的山地。南坡自下而上分别为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自然景观显著不同。汉江与丹江山间盆地为亚热带气候区,自然、人文景观极似江南地区,“溯沔水西上,沿路渔庄小艇,稻苗方始作花,香气满畦。回首望汉中,相去仅一舍耳。川原间鬯(同畅)风情佳。”①在低山丘陵地区,亦“清流澹沱,稻田夹路。”这一自然地理特点使得秦巴山地地城文化具有浓厚的亚热带地区色彩。
小城镇建筑的特色
1.南郑县黄官古镇之特色
地处汉中市南部的南郑县黄官镇,位于秦岭山脉的南麓,依山顺势修建,气候湿润,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雨量充沛。黄官小镇的最早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形,利用当地材料,建造了风格多样又统一的建筑群落。整个小镇的建筑以民居为主,大多是前街后院,沿街多为商铺,后间用于居住。由于位处河的北岸,所建造的街道和民居,屋面以青瓦干覆为主,建筑的构筑以木架构为主,辅助一定的生土墙和石砌房基等。整个小镇临街的大多数为一层的建筑,建筑物上都有匾额,保存完整的甚少,残存的部分纹理、匾额、门窗以及柱基石皆以吉祥寓意的纹饰为主。村落建筑布局合理,空间尺度紧凑,建筑密度较大。
2.洋县华阳古镇之特色
汉中地区的洋县华阳古镇,地处秦岭山脉的腹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是国宝大熊猫和世界珍稀动物东方红宝石朱q的栖息地,几乎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华阳小镇临水而建,古街道沿河水的走势顺势营造,既有居民互换日用品和生活资料的街道,又有由民居、商铺、庙宇、学校构成的船型村落。建筑以木架构为主,民居沿街的墙面多采用木材构建,节省空间,减轻重量。临街的院落一般都是商铺,后厢房为居住用。在营造时,大多考虑了阳光的朝向、通风、建筑材料选用等因素,因地形的变化而建。建筑用材就地选用河中裸石砌墙,木材做梁、柱子和门窗,屋面用青瓦覆盖,直接架在木质椽子之上,既便于空气的流通,减少潮湿,又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和舒适程度。建筑物的采光主要是通过木质的门和窗户,既减轻建筑本身的重量,又增加建筑的通透性,使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自然融合。
3.宁强县青木川古村落之特色
青木川位于陕西汉中市西南,是距离汉中最远的小镇,是一个被世人所遗忘的偏远小镇。青木川古镇的建筑群落,位于蜿蜒的小河之上,分为上街、中街、下街三部分,整个小镇由会馆、商铺、烟馆、商行以及民居构成。整个小镇最为著名的建筑群落为魏家院子,四合院型的格局,这种庭院式住宅,布局以内院的天井为中心,层层递进。建筑的布局和营造匠心独具,功能分布合理,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宜人的空间尺度,院落设计前半部分为公共区域,有严格的中轴线。正后方有高大的厅房,两边建厢房,正前方建大门,形成有建筑围合的院落。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建了二层,布局结构和底层相仿,前廊后房。建筑在营造时因地势的变化,建筑物不在一个基础平面上,院落通过楼梯和回廊连接,整个院落的布局营造设计合理,空间变化丰富,每个院落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建筑物的窗、门和立柱都做了较为精美的装饰雕刻和彩绘,表现内容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和纹饰,是受巴蜀文化影响。
小城镇构筑技术特点研究
1.穿斗式结构为主建筑特点
小城镇民居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这种营造方式明显和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的结构不同。穿斗式构架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用较密集的柱子支撑上部的梁架,承托屋面椽子与望板的擦子直接放在柱头上,柱头之上不设大梁及叠置的梁架,只在柱间使用一些穿枋,以保证柱间的横向联系。②汉中民居普遍采用穿斗式结构,结构相对简单,紧凑稳定易施工。
2.石结构为辅助特点
小城镇的民居使用石料,大多用于民居的基座、柱基、屋面等,只是用于辅助木架构的民居,由于气候湿润潮湿,为了防止木材和墙体受雨水的侵蚀,保护房屋的牢固性,故采用部分石材用在建筑的基部,既增加了承载度又防止了雨水的冲击。柱基形制随建筑和地域的变化,样式繁多,最常见为圆鼓形和方形,有素面的和精美雕刻的,石质以大理石和青石为主。
3.生土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大量采用的是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大多民居建筑的墙面采用夯土墙和土坯,在建筑物的上部运用竹编夹泥墙的方式来处理。根据地方的不同生土中加入谷壳、稻草节、石灰等材料,这一方法是传统民居常用的营造手法,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经久耐用。土坯就是利用泥土和模具,进行制式化生产,再通过规律的堆砌和组合,完成墙的围合,节约了劳动强度和时间,在陕南比较常见。
4.区域协调性特点
在营造村落的时候,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进行村落的选址,建筑的营造,创造性地达到建筑和环境的协调,自然对村落的补给,有明显的地域性建筑特点和样式。
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
传统小城镇建筑、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城镇化的建设,新的居民安置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日趋严重。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样式单一,建筑材料的滥用,传统小城镇及建筑的破坏,传统营造理念的缺失等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在建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却对自然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如道路的水泥硬化,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建筑样式毫无特点,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教育和美化功能的缺失等。在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整体规划和统一建筑样式及风格,还应根据实际地域、气候、生态、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创造属于这一特有地理环境的小城镇建设,尊重传统地域性小城镇营造的技艺和审美特征。
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汉中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小城镇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村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居住环境有待改善,城镇建设和规划缺乏地方特色。如何做好小城镇的建设和地域传统建筑的保护、城镇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小 结
汉中地域传统城镇村落建设所蕴含的生态保护、人文精神,值得小城镇建设的决策者重视。汉中地区广泛遗存的小城镇建筑给我们今天的小城镇设计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应用、创新、发展汉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文化,将成为今天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传统资源保护和现代建设、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的重要课题。汉中传统小城镇建筑的研究为我们的小城镇建设提供营养,使传统地域性建筑得到延续和再生。
注释:
①陶澍:《蜀日记》,载《小方壶斋与地丛钞》第七帙。
②潘晓博:《陕南汉中地区传统建筑元素解读》,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吴昊:《为中国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2]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3]曾繁仁:《生态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
[4]程文徽:《陕南羌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环境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关键词:绿色GDP中小城镇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 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绿色GDP理念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城市:
(1)研究城市总体生态格局,对城市用地的开发进行控制,使城市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防止造成摊大饼的现象。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具有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抵抗环境污染和吸收碳排放的能力。
(4)改善路网体系,建立以公交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
2 琼中县发展现状分析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正处于海南岛的“生态绿心”,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2010年县域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5%[7]。
表1 琼中县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 发展策略
营根镇不仅被琼中县域范围内四大旅游片区所包围,是黎苗文化风情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其自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带动相关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开发与饮食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共同规划发展。
3.1 产业发展策略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推广特色产业。琼中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琼中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了特色化的趋势。围绕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琼中提出了“山水优势互补、山区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琼中作为海南岛三江源头的生态中心,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及宜居的生态胜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业将成为琼中发展的新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由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科学发展水果种植业。初步创建“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重点建设绿橙基地,突出“绿橙节”品牌效益。(图10)
基于绿色GDP理论下的产业应该是把生态因素考虑进来。不能再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片面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换来短期的“繁荣”,但却很可能永久失去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包括南药、竹藤、茶叶、橡胶、 水果、木薯等加工,从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科 技绿色产品加工业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高度强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聚集效应。(图11)
现代物流业是计加工、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物业,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图12)
3.2县域体系发展战略
生态本底县域范围以生态为建设本底,强调琼中海南生态中心的地位。优化交通县域范围以贯穿全县纵横交通为交通骨架,发展遍布全县的支状交通。中心突出强调营根镇在全县区域、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中心作用。合理布局各乡镇沿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发展,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认清了生态本底和山水格局,通过对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十”字型生态内核和城市生态屏障。以紧凑城市和田园城市理论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土地高效混合利用。(图13)
3.3 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战略
营根镇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丘陵地貌,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上佳,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居所。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等景观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X”字型的绿色开发空间。将水系、农田、森林、绿地等生态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并且与城市建设空间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图14、图15)
4 总结
琼中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过程紧扣绿色GDP理念,深度发掘海南省琼中县低碳策略对我国小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于各项低碳策略的实施均考虑了与现状的密切结合,并且注重规划理念贯穿在规划的始终,从而确保了各项略能够落到实处,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之路探索王玮2005年中国环垅资派法学研讨会(年会)( 2005. 8. 5}9.江西枯州)论文集
[2] 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赵恩超 包景岭 土小春
[3] 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胡伏湘
[3] 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5]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发展的途径丁登林
小城镇给水和排水系统是保障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本文分析了城镇给水排水系统的特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城镇给水排水系统的建设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城镇;给水排水;特点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小城镇供水是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小城镇企业和农民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和规模。由于小城镇既具有城市的特性,又具有农村的特性。因此,其供水也有区别于城市和农村的自身的特点。针对小城镇给水系统的特点,在结合我国小城镇供水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具有条件的小城镇中,逐步开展区域供水模式,从而保障小城镇供水系统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创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
一、小城镇给水系统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
由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力、物力等条件的差异,小城镇供水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已建有现代化的自来水厂,如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而经济欠发达的小城镇,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建设简易的供水设施,缺少给水处理设施;还有一些较贫困的小城镇,至今还没有供水设施,多数以自备井形式取水。
2、供水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小城镇供水的规模,主要按水厂的生产能力划分。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差异大。据统计,全国现有乡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在1000 m3以下的占总数的77%,日供水能力在0.1-1.0万m3的占总数的20%,日供水能力在1.0万m3以上的只占总数的3%。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乡镇供水工程规模多数为中小型,管理机构较简单,管理人员较少。
3、水源多采用地下水
小城镇供水水源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一般情况下,较多的小城镇选用地下水源,取水较方便,水质好,净化工艺简单,可降低造价。据统计,现有乡镇供水工程取水水源为地下水的占工程总数的70%以上。其中泉水、浅层水和深层水分别占19%, 20%和31%。可见地下水源为乡镇供水的主要水源。但有的地区,由丁超量吓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造成时常断水的现象。
4、月水时间集中,时变化系数较大
多数小城镇居民从事基本相同的牛产活动,生活规律也人纹相同。因此,用水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中、晚,其他时间用水量很小,并且多数有存储一定备用水量的习惯,短时间停水一般不会产生重大损失和严重社会问题。
5、水厂可间歇运行
绝大部分小城镇供水工程规模较小,而且供水时间比较集中,净水厂可采用间歇运行方式,通过给水系统中的调节构筑物进行水量调节。
二、小城镇排水系统的特点
1、小城镇污水水质浓度偏低、水量变化较大
(1)小城镇污水的水质特点
由于小城镇的特殊性,其污水水质、水量特性区别于大城市的点污染源,也区别于没有完整排水系统的农业的面源污染。
小城镇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废水(有机废水)的混合污水,其中50%以上是生活污水,大部分小城镇的污水性质相差不大,一般BOD5
(2)小城镇污水的水量特性
由于小城镇的面积较小,而且小城镇的人口少、用水量标准偏低,导致小城镇污水排放量总量较小。同时,又由于小城镇居民生活规律相近,造成小城镇污水排放量早晚比白天大,深夜排水量小,甚至可能断流,水量变化明显,即污水排放呈现不连续状态,具有变化幅度大的特点,因此时变化系数较大;当该城镇为旅游地区时,不仅时变化系数大,而且季节性变化系数亦较大。
由于小城镇污水水量具有突涨突落的特点,水量不均匀性比大中城市要大。因此,小城镇污水的污水处理流程与大中城市也应有很大差别,运行方式宜为间歇式或在污水处理厂进水端设置调节池。
2、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可供选择的适用技术少
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选择,与大、中城市相比还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常常不是采用最佳的处理工艺与处理技术。另外,各种类型小城镇的自然与生态条件(如降水和土壤等)对所选择的处理工艺与处理技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效力,限制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选择范围。
3、小城镇的排水体制多为合流制,且排水系统普及率较低
根据调研,目前很多小城镇尚无排水系统,污水均沿道路边沟或路面排至就近水体,一些小城镇(特别是山区和贫困地区等)由于街道过丁狭个、两侧建筑密集、施工复杂,无条件修建分流制排水系统,多采用了完全合流制排水体制;另外,具有排水系统的小城镇排水体制多为合流制,且没有较完善的管道系统,排水系统普及率较低,大部分小城镇污水木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给水环境质量造成很大威胁。只有少部分经济发达的新建小城镇、扩建新区、新建开发区等采用了分流制,还有一部分小城镇将完全合流制改造成了截流式合流制。
4、便于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和污泥用作肥料
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处理后的污水用于绿化、农业灌溉和污泥出路等条件均优于大中城市。如果在满足污水灌溉水质标准的前提下,小城镇污水全部回用于农业,就能实现污水的零排放,并且,小城镇污水再生回用于农业灌溉,对水处理的要求比排入天然水体低,所以比较经济。在缺水地区,小城镇污水是宝贵而稳定的淡水资源,如再生回用于农业灌溉,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业产量,是很有意义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小城镇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必须结合各种类型小城镇的地域条件、经济水平、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找准主要问题,同时参考国外相关经验和相应技术政策,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政策、法规及标准等,用以指导我国小城镇给水和排水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进而推动小城镇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金蜜,路竟华,施汉昌,对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小城镇市政污水处理工程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1,3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交通和小城镇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通推动着小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制约小城镇的产生和布局,以及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小城镇发展是交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刺激和影响交通需求。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合理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系统,提高小城镇交通服务水平,是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小城镇交通的主要特点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致,所表现出来的交通特性也不一样。
处于城镇化初期的小城镇,由于城市经济、生活对交通需求的质量不高,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城市机动化水平偏低。交通结构中以非机动方式出行占比最大,小城镇内部的交通压力不明显。
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起步期的小城镇,这一时期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居民出行距离加大,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机动车出行比例加大,但是交通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交通管理水平较低,小城镇内部交通比较混乱,交通安全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小城镇物流和对外交通需求加大。
处于城镇化成熟期的小城镇,小城镇的内部交通设施和条件已比较完善,具备一定的交通管理能力。此时,小城镇空间形态向联系密切的都市群模式发展,城际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带来城际交通会越来越频繁。
3 我国当前小城镇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小城镇交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城镇发展规划中,城镇间的交通规划研究还比较滞后,详细的交通发展规划还没有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交通规划中针对小城镇的分析部分欠缺。对小城镇的分析经常是流于表面,没有针对小城镇作深入透彻的分析,交通对城镇的影响分析不足。
3.2缺乏统筹考虑和系统规划
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各自为政,交通建设缺乏长远考虑,没有统筹规划,存在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路网不完善,只重视干路,忽视支路,断头路较多,交通层次不明确,脉络不清晰等问题。
3.3未充分考虑小城镇间的横向交通规划
现阶段我国公路网布局中,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将各个镇用直线联接起来,小城镇只保持与作为行政中心城市的直接交通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以各小城镇与行政中心城市的单一经济体系,隔断了各小城镇间的相互经济辐射的通路。各镇间的横向网络交通被阻隔,形不成县际、省际之间的网络交通。
3.4交通管理落后
小城镇中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秩序混乱。
3.5未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往往造成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风貌的破坏,未与其形成和谐自然的融合。
4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4.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新型城镇化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应服务于人的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的交通需求,使人人都能共享安全、快捷、高效的交通服务。
4.2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因素,制定科学、全面的综合交通规划,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从根源上避免“城市病”。
4.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要通过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小城镇空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着力推进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的发展,使交通布局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环境。
5 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小城镇交通规划所涵盖的内容及规划深度存在差异,相关标准也缺乏统一,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提高小城镇交通规划的深度,笔者认为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镇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公交线路规划)、停车系统规划、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等。
5.1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镇域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公路网空间格局和道路分级系统,并为每条规划道路提出红线控制指标,包括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
(1)道路网规划
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道路网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分级系统规划,并提出道路间距、道路网密度、道路用地率等规划指标控制要求。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使所有道路主次分明、功能明确,不仅应提出每条道路的规划行政等级,而且应对道路的技术等级给出明确规划要求,使道路网系统高效、合理、完善,使小城镇各功能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
2)道路的选线布置要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并为行车、建筑群布置、排水、路基稳定等创造良好条件。
3)要为交通组织管理创造良好条件。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以便于行人和车辆辨别方向,便于组织和管理道路交通。
4)小城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5)道路设施的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和近远期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和组合实施。
(2)道路红线规划
道路红线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每条规划道路的红线宽度,为道路用地的控制提供依据。
综合考虑小城镇建设规模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小城镇道路红线宽度应适度,不提倡“宽马路、大马路”的规划思路,应满足集约高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由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小城镇的道路功能和交通条件配置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以考虑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3)道路横断面规划
道路横断面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为不同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的规划道路提出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并可针对每类红线宽度推荐典型道路横断面。
小城镇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各组成部分的尺寸等应按照道路的性质、技术等级、红线宽度及沿线土地使用情况等区别对待,在规划设计中应合理组织行人交通、公共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以及公交换乘,综合考虑交通组织及交通管理等措施,使各级道路上的各类交通实体尽量分流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5.2对外交通规划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经验来看,“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是城市群,要提高城市群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其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强化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小城镇的对外交通不仅是城镇内部交通的依托,更是连接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纽带,因此,小城镇的对外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根据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合理的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与小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对外交通联系,保障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并且,要特别重视小城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5.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和公交线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城市运行效率,妥善处理好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出行问题,必须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
公共交通系统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道路、场站、枢纽的统一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预留好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有效性。
5.4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明确小城镇在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上的政策,以及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等。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结合城市主要景点、公园、城市绿地及河流走向,建设有特色的慢行通廊。
5.5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停车供给政策和建筑物配建停车要求,提出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方案及用地规模要求。
目前停车难是大城市的通病,小城镇的停车系统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拥有率会逐步提高,在规划中要适当提高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并预留一定的停车设施建设空间。
5.6交通管理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政策性、原则性的建议或具体措施,为交通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上述只是小城镇交通规划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各个部分还包括更多的子项,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中,小城镇可根据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有所侧重,并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
6.结语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中小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将是今后城镇化的重要战场。而小城镇要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保障。如何合理配置城镇交通系统,妥善处理各小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小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交通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小城镇交通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在规划的方法、标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
[2]曾静康,邹亚华. 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交通[J]. 2003(1):8-12.
[3]陈红,李永涛. 小城镇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方法研究[A]. 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C]. 2005:772-776.
[4]李宗侃. 当前小城交通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技经济市场[J]. 2006(08):167-168
[5]阮金梅、盖春英. 北京市小城镇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析[A].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1-7.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农民人均名义收入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的资料,计算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和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按1978年价格),同时利用1985~2000年资料计算农民收入预测值(剔出价格因素按1978)。
预测值由如下指数平滑公式计算得
其中α称为平滑常数,值域在0和1之间,其大小决定了本次预测值对前期预测误差修正程度。Excel称(1-α)的值为“阻尼因子”;Y为t期的实际观察值;、分别为t期、t1期的预测值。在公式中平滑常数是最近期实际值的权数,它的大小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反映平滑常数对实际值的变化反映是否迅速,通常用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来表示。在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时,常使用的是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一般认为,若MAPE小于10,则模型预测精度较高[1]。计算误差的公式为通过计算MSE=40.221数值较小,MAPE=3.625,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非常高。使用该模型对2001、2002年预测结果是农民人均实际收入(按1978年价格)分别为633.54、642.4元,农民收入增长进入相对平缓期。
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不同时期侧重点变化的恰当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又加上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一系列利农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1978~1985年间总增长1.33倍。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民收入增长开始逐渐放缓,由于经济过热,中国经济转入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急剧下降,进城农民纷纷返乡,非农收入大幅度下降。剔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实际收入1988、1989年分别下降0.61%、6.3%。90年代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初期,由于卖粮难问题的出现,农民收入增长低于产量增长。之后,敞开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实施,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在连年创高产的同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总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整体速度还是较快的,除了1988、1989两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有所下降,其它年份都保持正增长,20年间农民人均实际收入(即剔除价格因素,按1978年价格)净增加3.69倍,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因素的选择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文选择的基本思想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影响农民农业收入,作者选择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量、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另一方面是影响农民非农收入,选择城市人口比重。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无疑是增加农民农业收入总额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村人口总数一定的条件下,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用机械反映农民对农业生产固定资产的投资,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收入增加;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可以看作是提高劳动积极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镇化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相应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使农民非农收入增加或者减少农村人口基数,使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提高。当然,这些因素是否重要,还必须有待模型来回答。
(二)资料使用说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由于不能得到1979、1981、1982、1983、1984年资料上述各变量的全部数据,因此本模型包含1978~2000年除上述年份外的18年数据。
(三)模型选择
使用多元回归线模型
其中因变量Y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按当年价格数据;A代表回归常数项;X[,1],X[,2],X[,3],X[,4]分别代表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作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城市人口比重、农用机械总量。通过相关分析得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系数数值较小,这表明在现行条件下,增加农业机械对农民收入影响不大,通过将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一个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农业机械总动力回归系数的t通不过检验,因此将其剔除。
根据上述资料,采取最小二乘法得到多元线回归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回归系数都显著不为零,通过t检验。从上述数值可以清楚地看出多元回归方程拟合优度也非常高,这表明变量选取很合适[2]。模型回归标准差不大,三因素P值都非常小,从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历史资料看,通过定量计算结果表明: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建议
上述历史数据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作物播种面积、城镇化进程曾经是决定农民收入主要决定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实际准确判断现在和将来农民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保证提出的建议具有针对和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实践上的可行。本人通过认真阅读WTO《农业协议》并结合上述趋势和因素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逐渐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为农民增收架桥铺路[3]。WTO《农业协议》对直接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之为黄箱政策措施,这就说明一直在农民增收中起重要作用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将行不通。而对诸如农业科研、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农业保险等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支持措施称之为绿箱政策措施。尽管我们财政紧张,但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农民增收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仅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和社会稳定,而且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加大,调动地方财政和农民自身等各方面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对农业投入的积极,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产量。尤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民收入增加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势在必行。
(2)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结合各地实际,分类指导。对那些农业发展较快,农户经营规模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等手段鼓励他们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且派专人去那些外向型农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在为国家创汇的同时,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对那些主要以生产粮食和棉花等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并且单产较高的农户和地区,政府应从收入支持方面考虑,这也是WTO《农业协议》所允许的,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另一方面也能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我国拥有天然草原59亿亩,这将是农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丰富资源,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建设资金不足、草原垦殖、管理不善、观念落后等原因,引起草原沙化退化严重,造成草地产出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率低。通过财政支持和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增加草原投资增量,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4]。畜牧业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循环,发展畜牧业,不但能满足食物结构改善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粮食转化增殖,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特别是畜产品加工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一个优势产业。超级秘书网
(3)采取灵活的土地承包政策,实现不同程度的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我国农业机械的配备总量已经很大,平均每公顷机械总动力已经大大超过美国,机械利用率不高,单位农产品机械成本较高,这也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机械相关不是很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外出打工队伍日益庞大,土地抛荒现象愈益严重,一方面土地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土地荒芜或者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有一些地方实行的“反租承包”我认为很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思路,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农业资源向经营能人集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4)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今后,乡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很难超过80、90年代,大批乡镇企业工作的重心将是使企业素质升级和结构调整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吸纳劳动力的很难出现。但是,如果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则可以开拓一条宽阔的就业之路。小城镇建设是21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极其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所以规模巨大,第二、三产业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城镇数量少且规模小。城镇的扩张和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今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具体政策,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当集中,扩展其吸纳就业和扩展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内联外引、拍卖转让、股份制等办法,把城市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原料加工工业适当向小城镇扩散。适当放宽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居住的限制,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在城镇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02~122
2陈希孺,王本文出自提供,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松林.近代回归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