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金融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领域法学理论;金融法学;概念;必要性;应用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金融领域属于重点领域之一,在此背景下金融法学体系应运而生,在立法、司法、执法过程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金融法学因其性质上的特殊,无法完全归属到任何一个部门法中,制约了金融法学的发展。面对此种情况,应该改变原有的理论指导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领域法学理论的出现,就为金融法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领域法学理论的概念
领域法学,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特定的领域、现象为研究对象,集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法学理论学说。目前,财税法学、卫生法学、金融法学等都具有明显的领域法学特征。
首先,领域法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法学理论学说。其主要解决的是特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解决在特定领域内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传统的法学理论,领域法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集合性和综合性,能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
其次,领域法学理论是一种法律规范分类。一方面,对于现存的法律来说,领域法学理论不再强调法律规范从属于什么部门法,更多地是通过所解决的问题、所涉及到的领域对法律规范进行划分。在划分之后,进行整合,形成该领域内的、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更好地解决重要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在特定领域内出现的问题,传统的部门法思维可能无法解决部分复杂的问题,通过运用领域法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制定出科学的、全面的法律规范。
二、领域法学理论应用在金融法学中的必要性
领域法学理论应用在金融法学中有一定的必要性。一方面,金融法学非常符合领域法学理论的特点,金融法学也是着眼于金融领域,以在金融领域内解决金融问题为核心。领域法学理论中所强调的重点领域,其中也包含了金融领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在金融领域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有时必然会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等,这就会导致金融法学无法纳入到任何一个部门法中,传统的部门法分类已经限制了金融法学的发展。通过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领域法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集合性,能够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金融领域内的法律问题,为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领域法学理论在金融法学中的应用
金融法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金融法学体系中,能够看到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金融法学主要是解决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有总体理论,还对各金融子领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例如证券法学、银行法学、票据法学、信托法学。并且金融法学还会不断地开放式发展。金融法学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适用各种法律规范,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包含了多种部门法律规范。在金融学发展过程中,体现着领域法学理论的特征。
其次,随着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金融法学还会根据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创造性的催生出新的法律规范。例如,在金融交易领域中,国际上形成了净额结算制度、信用支持制度等。我国在金融交易领域,也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但目前来看,部分制度并不符合我国的部门法学理论,无法得到落实发展。在领域法学理论的应用下,对于这部分制度,会进行完善和发展。此外,对于一些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方面的问题,也会充分运用领域法学理论,借鉴各种部门法律规范和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的完善法律规范。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互联网更是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展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策略
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网络金融更是迅速获得人们的亲睐,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等一时间风靡社会,这是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的体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为传统金融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更好的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与换联网金融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混乱等。因此,更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作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金融,就需要正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完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目前我国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活动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同时又属于金融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还不足,目前我国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多是普通金融监管的法律,这很难调整互联网金融中一些特殊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在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引导也不多,地方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也不尽相同,而地方性法规的缺失自然也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总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政府承担着市场宏观调控的职责,自然也承担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的分工还不够明确,这就直接造成了监管的缺失和遗漏,本身金融领域就需要严格紧密的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甚至缺少基本的监管部门,这自然容易引起因监管疏漏而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而政府部门的监管则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也容易产生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总之,监管部门作为互联网监管的主体,应当与互联网金融相对应,有明确的部门分工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在问题出现时,有明确的部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监督手段落后单一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互联网金融是变化非常快的一个行业,新的科技、新的市场需求都有可能带来互联网金融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是互联网金融,自然需要以互联网金融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是监督手段,如果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一般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问题,实现监管的目标。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手段还很单一落后,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监管手段与监管内容之间的差异就容易促使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非法活动的产生。所以说,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完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根本性途径,从国家角度而言,国家应该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定出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宏观性指导,就地方政府而言,应该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的地方性法规。
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监管过程中严密的法律体系,解决互联网监管问题。其次,监管部门完善职责分工体系。监管部门应该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做好充分调研工作,设置出明确的监管部门,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目标。西外,监管部门还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职责部门。最后,创新监管手段。借鉴国外互联网监管的先进经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还应该创新监管手段,特别需要注意互联网金融市场一些新的金融形式,要及时确定相应的监管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参考文献:
[1]吴迪.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J].市场研究,2015(06).
关键词:农村金融;困境;对策研究
一、引言
农村金融扶贫的本质是指一些经济较为窘迫的农户能通过国家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环境和银行部门或者金融机构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援助的基础上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改变或者改进生产模式从而走出贫困境况的模式。这种新型的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将传统模式中对农户生活上的扶贫变成了对农户在生产上的扶贫,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户贫穷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存在的困境
1.传统金融扶贫理论存在不足。传统的金融扶贫仅仅是将金融简单的理解为借贷,使金融扶贫变成了借贷扶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的问题。真正的扶贫方式不应该只是帮助农户摆脱一时的贫困,而是让农户能够自力更生,长久性的摆脱贫困问题。金融扶贫并不是说让农户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短暂的摆脱贫困,而更多的是提升农户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让他们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财富,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另外,传统的金融扶贫对于扶贫主体的选择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传统的扶贫理念认为银行是国家政府的钱袋子,应该作为扶贫的主体机构,而政府机构与保险公司等只是金融扶贫的参与者。但是,银行自身作为股份制公司,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而金融扶贫更多的属性则是一种公益行为,与银行的发展理念相冲突。2.传统金融扶贫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障碍。2.1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障碍。一方面,通过分析我国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金融扶贫发现,这些地区的金融资源相较发达地区还十分匮乏,金融扶贫力量十分薄弱,扶贫主力军也基本只能倚靠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由于其一级法人的先天优势,让其在金融扶贫政策制定上拥有更多主动权,而其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虽然也有上级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政策的运用也难以做到有的放矢,金融扶贫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扶贫合力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存在保险扶贫政策多、落地少。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保险扶贫的相关政策,但州、县一级并无保监机构的现状,让贫困地区缺乏保险扶贫政策的督办监督机构,加之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上级下发的保险政策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就算基层保险机构有心投入精准扶贫,开发的扶贫保险产品也需要层层上报、逐级审批,一定程度上延误了金融扶贫时间,无法与银行机构打好配合,形成金融扶贫攻坚合力。2.2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政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近几年,有一些伪装成大公司或扶贫机构的小贷公司到偏远农村地区进行非法集资,而农村地区的居民农户教育程度不高,信息接收量较小,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手段来辨别这些集资行为的真假,加上这些公司巧舌如簧,许诺给予投资者高额回报,导致不少农户将辛苦攒下的钱全部投入到了这些公司之中。但最后这些集资公司大多都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甚至有些公司还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导致农户们倾家荡产。另外,农村高利贷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有钱的地下钱庄通过在当地建立的势力,向农户们发放高利贷,对农户们进行剥削。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村民之间互相借款,许以高额利息,但最终结果大多都是无力偿还。这些做法都很有可能导致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扶贫工作持续性难以保持。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果农户们的钱都被这些不法的公司和高利贷所夺走,那么金融扶贫的工作很难展开,无论国家的政策有多么好,那些深陷漩涡的农户也无法过上好的生活。
三、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对策研究
1.新型金融扶贫理论的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金融扶贫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合现在的发展环境,必须要推出一套新型的金融扶贫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新的金融扶贫理论必须要具有弥补传统金融扶贫缺陷的特征。要深刻理解金融的内涵,摆脱传统模式中将金融解读为借贷的理念,摆脱通过借款帮助农户实现金融扶贫的模式。新的金融扶贫理论中指出,扶贫的关键是向农民提供较为全面的生产资料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让农民能够从中学到知识,自己创造财富。同时,新的金融扶贫理论要重新对主体进行定位,使政府成为主体,而银行作为辅助,协助政府完成扶贫工作。2.新型金融扶贫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2.1金融机构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虽然,信贷不再是农村金融扶贫工作开展的唯一途径,但它对于农村金融扶贫工作来说不可或缺。一方面,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探索建立“贫困户+企业+银行”的信贷扶贫模式,从根本解决贫困户收入问题。同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要畅通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当地扶贫新情况新问题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到最大的金融扶贫政策优惠,投身于金融精准扶贫中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在缺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州、县一级地区设立保险行业扶贫协会,或者直接由当地的政府金融办承担该角色,负责组织协调地区保险扶贫工作。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建立金融扶贫激励约束机制和金融扶贫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集银行、保险机构召开金融扶贫联系会议,通过产品创新、贷款贴息、银保合作、税收优惠等多个方面,来打好“金融扶贫组合拳”,推进扶贫工作取得实效。2.2政府部门实践操作的对策研究。一是加强行业监管。政府应对众多的中小集资机构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他提供的资产数量以及股东背景等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大对于高利贷的打击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高利贷情况进行摸排,严禁农村地区高利贷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扶贫投入力度。通过建立政府风险补偿金,或者“银行+保险+政府”的扶贫合作模式,分担扶贫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扶贫积极性;同时,采取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对贫困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即解决了金融机构亏本扶贫的问题,也减轻了贫困户还款负担。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教育和培训,充分运用惠农金融服务建设成果,将惠农金融服务站作为金融知识教育和扶贫政策宣传的前言阵地,通过借助海报、展板、广播、电视等媒介工具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农民防骗识骗能力。
四、结语
农村的金融扶贫工作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不仅是依赖于政府机构和银行机构,还有农户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脱贫致富。相信随着农村金融扶贫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拓展,以及政府部门、银行以及各种金融机构的不断努力,农村的金融扶贫工作一定会开展得更加顺利,能帮助我国更多的贫困村镇摆脱贫困。
作者:邓睿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鹤峰县支行
参考文献:
[1]王鸾凤,朱小梅,吴秋实.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9-10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银企关系 信息不对称 预算软约束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1-052-05
一、引言
银行与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行良好的银企关系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和防止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运行不畅的银企关系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效益不好,银行不良债权居高不下,不断积累的信贷风险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导致整个经济的动荡与停滞不前。一直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紧密型银企关系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松散型银企关系中哪种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着激烈的争论(马宏,2007)。实际上由于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而且都有成功的范例,因而并不存在着一种广泛适用的银企关系模式,只要符合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减轻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影响,防止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减轻预算软约束问题,就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定性经营,加快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近年来银行业最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供应链金融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拓展银行业的盈利空间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重要方式。Demica在2008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08年5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剩下4家也在积极筹划中(Demica,2008)。在国内,以较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累计授信超过8000亿元(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为基础,有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作保障,与传统的信贷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必然会为我国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带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与优势出发,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与不同企业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构建并完善新型银企关系的主要策略。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与优势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通过综合授信,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提供灵活、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改善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决策更为科学
在传统信贷模式下,银行的信贷决策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以财务报表、抵押资产和信用评级等“硬”信息为基础的交易型融资,其二是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获取的“软”信息为基础的关系型融资。不管是何种方式进行融资决策,银行针对的都是单个企业,分别为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企业、上下游非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融资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如图1),而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的背景以及购买方企业的实力与信用水平,是以对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评价为基础的,此时银行将供应链体系内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来做出信贷决策(如图2)。
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企业往往是大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能力,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商业关系,一方面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其他非核心企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可以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这些企业,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时存在着一定的筛选机制,并倾向于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因而进入供应链的企业本身也会具有相对较低的信用风险。这样一来,银行通过对供应链整体的评价分析,在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与行业地位以及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率的基础上,再从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以往的交易历史来评价是否应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因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决策更为科学。
(二)还款来源更有保障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围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的,因此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银行可以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贷款操作流程进行设计来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借款人将资金挪作他用,可见供应链金融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从融资基础来看,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系统中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这些交易自身产生的现金流就构成了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可见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性的特征。从整个供应链系统来看,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因而以此为基础的融资必然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都是银行信贷活动中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以对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为基础,内在的一系列机制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交易信息可以弥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充分,信息获取成本相对高的缺点,银行可以通过来自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各种交互信息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盈利能力等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对于作为供应链金融的资产支持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商业交易中的资金流和物流,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以获取充分的相关信息。
三、供应链金融中银企关系的特点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以对整个供应链的评价为基础,向供应链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参与主体更多,因而必然会形成与传统信贷融资模式截然不同的银企关系。
在传统信贷融资中,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银行根据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价值、信用等级等“硬”信息以及通过长期稳定关系获得的“软”信息与企业形成了不同形式的银企关系,一般与信息相对不透明的中小企业保持紧密型关系,而与信息相对比较透明的大企业则建立松散型关系。由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规模、实力、信息透明度等各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必然会导致银企关系的两极分化,形成银行加强对大企业客户的争夺,而忽略中小企业的局面。而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融资决策是以对整个供应链的评估为基础的,而且还需要核心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而银行与供应链上众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以及作为第三方的物流企业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尽管供应链金融涉及了更多的经济主体,银企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只要银行能融入到供应链资金流的各个环节,与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推动供应链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可以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益,并为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从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来看,供应链金融为两者之间融资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传统信贷方式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违约风险和授信成本高,收益则相对有限,因而银行会优先选择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尚未完善,银行内部监控体系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建立紧密型关系,以关系型借贷的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银行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可以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而供应链的自我筛选机制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的监督形成了一定的风险规避机制,这样一来使得一直以来相互割裂的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企关系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
在供应链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可以提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有助于银行更准确地评价供应链体系,在提供融资后得以更好进行监督与控制;其二,由于存货、仓单等动产或权利凭证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保障,而银行对这些动产的监督和控制主要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这样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这种合作监管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保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顺利运转,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也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及其他的金融服务。
(三)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关系
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助于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对于核心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物流与资金流的枢纽,是供应链金融顺利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银行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授信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嵌入授信风险管理的函数之中,因而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与经营业绩是供应链金融融资能否安全回收的重要基础,如果核心企业不及时履行供应链系统中的各种付款义务,必然会导致上下游企业难以及时回收资金,从而可能出现违约;其二,核心企业还掌握着大量供应链体系的交易信息,同时在选择上下游企业时存在着一定的筛选机制,这对于银行的融资决策与风险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方面核心企业是银行对于供应链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核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对于保障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四、供应链金融中银企关系存在的问题
对银企关系问题的分析侧重于缓解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可能出现的预算软约束问题,从而降低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传统银企关系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但供应链金融银企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会引发新的信息不对称与预算软约束问题,这对于以供应链金融为基础,构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尽管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供应链的交易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核心企业与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实际上随着融资过程中参与者的增加,供应链交易信息的获取与对贷款的监控都需要依赖于物流企业与核心企业,由此形成了委托关系,必然会引发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
1.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易为基础,银行授信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如果企业虚构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而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2.由于供应链实质上只是一种未签订协议、松散的企业联盟,各个企业依然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那么在供应链规模扩大、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这种信息传递错误会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准确或带来偏差的信息,影响银行的判断,导致风险的产生。
3.核心企业凭借其竞争力和规模,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经济交往中可能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如可以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中小企业提出苛刻的要求,占用供应商大量的资金,导致供应链资金紧张,迫使供应商和分销向银行融资,在银行提供贷款,供应链资金紧张情况得到缓解后,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丧失支付货款的积极性,使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导致风险的产生。
4.在存货融资的模式下,银行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和控制,银行作为委托人主要从物流企业提供的信息中获取质押存货的全部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融资与否的决策,然而银行往往无法观测到物流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行为,物流企业可能无法正确评估存货的价值而提供错误数据,也可能与贷款企业进行串谋,提供虚假的信息,这样就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质押物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关系往往会受到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影响,作为资金提供方的银行,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坚持最初的商业约定,使企业资金的运用超过了其当前收益的范围,或从跨时期的维度来说,使企业的支出超过了其将来收入的现值所确定的范围(平新乔,1998)。对于计划经济与转轨经济国家,政府对金融活动干预以及企业存在的政策性负担往往是预算软约束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贷款者往往会有积极性对未完工的无效率投资项目追加投资,其边际收益可能大于放弃项目的边际成本,同样会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的产生(Dewatripont和Maskin,1995)。
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机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传统意义上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首先,供应链金融融资往往都具有自偿性的特点,以真实的商业交易为基础,主要是以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存货及相应的仓单等商业信用品作为抵押的,这些动产回收的速度往往较快,因而可以迅速回收融资,一旦某个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那么可以迅速将其排除出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范围;其次,供应链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会及时被排除出供应链体系,这样银行可以及时优化融资对象,避免产生预算软约束的问题。
然而,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作为基础的,银行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实际上是在为核心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核心企业对于各种应付款项的拖延会影响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政策性负担或项目追加投资激励等原因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预算软约束问题,那么银行就可能不得不继续保持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支持,以维持供应链系统的正常运转,来保证核心企业的发展基础。由此可见,如何处理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供应链金融中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关键。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银企关系的构建
供应链金融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供应链系统内在的交易、筛选等机制有助于银行缓解传统信贷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预算软约束等问题,然而随着参与主体的增加,这些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引发了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可能会为供应链金融的顺利开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保障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定的信任、激励和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一)建立与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任机制
要解决供应链金融引发的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信任机制。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应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信任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外部评级体系,对企业的资信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从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来看,银行应通过加强与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业务等各方面的合作密切双方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紧密型关系,从而获取更多的供应链系统的相关信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分享供应链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效率
供应链金融自身的风险规避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参与各方充分分享各自的信息,特别是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决策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各种供应链系统的相关信息。由于供应链系统的规模日趋扩大,结构日趋复杂,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出现信息传递错误的可能性也会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效率。首先,应在参与各方之间建立相应的信息传递制度,规范各方之间的信息传递行为;其次,可考虑将参与各方的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充分共享供应链运转的各种相关信息;再次,可建立专门的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从而为银行的融资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供应链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快物流业的整合,推动物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
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的合作监管方,物流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物流行业的规范性也比较差。要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信息和监督作用,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风险,就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企业的积极性,这需要物流企业具备较强的实力,因而必须加快物流行业的整合,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并推动物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
(四)构建银企战略联盟,加强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合作
由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是供应链金融建立的基础,因此核心企业承担信息沟通与信用担保的意愿与能力如何就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规避机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互惠互利,互相信任的新型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由银行和核心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形成一致的利益目标,实现信息共享,相互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道德风险,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并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注:
本文为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际金融市场信用违约预测与违约风险补偿的不完全信息模型研究”(编号:07BGJ0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研究”(2009SM0005)
参考文献:
1.马宏,我国银企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分析[J],经济问题,2007(6):60-63
2.Demica, Demand and supply: supply chain finance [R], Demica Report Series, May 2008
3.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1月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5.平新乔,“预算软约束”的新理论及其计量验证[J],经济研究,1998(10):70-80
6.Dewatripont M., E. Maskin. Credit and efficiency in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economie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5 (62-4): 541-556
作者简介: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对策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它具有快捷便利、信息对称透明、低成本运营、大众平民化、工作效率高、业务范围覆盖广、行业规模发展快等强大优势。互联网金融利用移动开放平台、网络社交媒体、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感知、分析提炼、智能化处理,最终形成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全能金融体系,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体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制约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产品为了获利不惜钻法律空子,导致缺乏配套的监管措施,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弊端――管理较弱。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措施并未考虑到全部金融产品,如余额宝刚产生时,国家对其没有限制,导致客户把资金大量的转移到余额宝中,严重影响了传统银行业的存款业务。
2、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传统的金融业如银行、保险、证券等都有相对应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他们分属不同的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互联网金融是新兴行业,尚未建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监管,使得客户发生问题无法反馈,商家不能得到统一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3、从业人员行业操守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如果想从事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必须要学习相关知识,并获得从业资格才可以被准许进入该行业。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员工的资质要求较低,还没相应的考试要求。缺少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丛生,也有因为员工品行不好而发生的携款潜逃等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4、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尚不完善
除去监管类问题,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风险大。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互联网金融正在经受着一些负面新闻的考验,P2P公司跑路、失联,票据理财平台涉嫌欺诈,众筹方向不明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由于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所以很容易引发恶意骗贷等风险问题。
总而言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还不能像传统金融业那样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及监管体系,见表1。在这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来修补这些漏洞。在与传统金融业竞争的同时,学会吸取其优点,才能使互联网金融系统更完美,进步更快。
表1 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的比较
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加速确立互联网金融法并从法律层面操作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业从此有法可依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设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意义也还没有确定,更别说对其监管与控制。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关于“互联网定义”的若干意见,将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市场定位、风险和监管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制定相应法律约束互联网金融的操作标准、准入标准及行为标准等,完善现有商业法规,将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业创新的部分加以束缚,以此来保障消费者权益,明确服务双方的风险责任。
2、建立分层监管机制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种类繁多,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在建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中分层监管。例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可分配给银监会或中国人民银行管理,而P2P信贷和众筹机构则可分配给当地的工商局来监管。建立分层管理机构,不但可以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和范围,还能通过各行各业创新的规避手段而进行专项调研控制,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各个分层监管部门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以协助配合其他监管部门完成监管任务。
3、加强行业自律意识
完善行业自律准则,从行业内部规范互联网金融业。上海一信贷企业的“上海网络信贷服务企业联盟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所制定的自律标准”成为国内首个行业自律准则。其中,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营应遵循的要求、从业人员的资格证明、经营过程的规范及如何对风险进行防范等,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撰写行业自律准则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监管部门应尽快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细分和规划,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可能存在严重漏洞的业务进行限制,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健康发展。
4、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没有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导致了互联网的信用贷款坏账率居高不下。因此,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客户的实名制建设,对互联网企业进行数据库建立,将客户数据注册登记管理,这样不但可以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监督,实现互联网金融违约风险控制,还能推动互联网参与双方的认证制度,确保信息无误,更安全的进行交易。
作者简介
吕瑶,辽宁大学博士,沈阳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业创新的需要,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先后经历了从网上银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网络借贷再到大数据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财的发展历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例如客户信息安全问题监,管缺乏问题,来自黑客攻击的威胁等等。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于互联网,所以信息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存在。其次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导致缺乏监管体系,目前基本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状态,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将就通过对比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发掘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方案。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点
(一)平民化
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参与金融活动的客户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以为了以可能的以较小的成本成交更多的交易额。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金融的门槛,提供给每个人参与金融活动的机会。以余额宝为例,每一分钱都可以进行投资,随时随地进行投资,随时体现;还有阿里小贷、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多种多样金融产品。这些互联网金融时代产生的金融产品使得不懂理财知识的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活动,使得那些无法从传统金融模式中取得资金来源的小微型企业取得小额贷款成为可能,使得超前消费成为了一种简单易行、基本上人人可以享用的消费方式等等。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提供给了每个人、每个企业更公平的机会去享受更多金融服务的机会。
(二)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产生,绝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只要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办理。这打破了传统银行只有在营业厅营业时间才可以办理大部分业务的缺点,使得时间、地域不再限制金融活动的发生;而且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排队等待成为过去,极大地节省了客户的时间,优化了客户体验。对于当今这个市场变化迅速的市场,每个企业都需要与时间进行赛跑,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方便了相关企业办理金融业务,降低了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
(三)成本低
传统金融模式由于机构的复杂性、业务人员庞大,所以企业成本较高。而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进行业务办理,利用电脑处理大部分的业务,不需要遍及各地的营业厅,也不需要大量的业务人员,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只需要向消费者收取少量的服务费便可以维持公司的运营,实现盈利。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办理费用低,且服务方便快捷,这有利于吸引消费者进行金融活动,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缺点
(一)依托于网络,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金融业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倘若出现问题,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冲击,所以金融业的安全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和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不完善、不健全的信息以及通信系统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网络上的种种危险。且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所以容易受到来自产品提供商的制约,且所提品的安全性也有可能存在问题,最终有可能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将会使得违约成本较低,且不利于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管理。
(二)监管缺乏
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沿袭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可避免存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督管理并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节奏,监管体系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范围模糊、责任划分机制不完善等。由此出现了部分网络融资平台的圈钱跑路行为、许多P2P网络借贷平台疯狂发展及不断倒闭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已成为不可以再忽视的问题。
四、研究启示
我国必须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以此来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效率。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一定要与传统金融模式区分开来,制定适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监管体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给予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的自,让他们去充分利用互联网具有的优势提升其核心业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降低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信用体系,建立较高的技术标准与安全标准,注重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相关技术等;加快推行网络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制度,加强注册等级管理,完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等等。
政府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支持与帮助,引导他们健康发展。通过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模式、丰富其服务内容,对与那些业务交叉冲突的内容进行整合,对于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进行取缔,对于发展状况良好、前景广阔的企业给予扶持等,以此最大程度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良性运转,避免因为互联网金融出现较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杰.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金融融合之道[J].北京金融评论,2014(04).
[2]陈一稀, 魏博文.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微融资的比较研究[J].新金融,2015(02).
[3]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5(01).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金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互联网模式不断渗入到金融行业,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是这种新兴的理财产品尚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产品 风险 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刍议
互联网金融是“开放、平等、协作、共赢”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而形成的一个新兴领域。人们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终端等工具来参与到金融行业当中,其依赖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信息及时等特点迅速成为了金融界的新宠。许多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的一系列相对简便易上手的金融理财产品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参与到金融界,并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收益。目前,就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来看主要集中在余额宝、理财通、京东金融以及各类网贷平台,这类理财产品基于其他领域内所拥有的大量用户群体,并顺流到金融领域内,打着让其用户安心参与获得收益的广告,不断扩大其理财产品的销售范围和广度。就笔者个人及周边朋友的情况来看,余额宝由于其基于支付宝这个最大的网上支付平台来作为卖点着实吸引了一大批用户参与其中,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其收益确实比同期银行存款收益要高,但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种“离谱”的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银行业类的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银行的依赖越来越小。虽然这类金融理财产品操作起来简洁方便,收益也是一目了然,但是其在监管以及发生纠纷时的维权等方面的风险还难以有效地得到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监管风险
互联网的金融理财产品,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财产品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互联网而生的现代化金融产品。由于其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理财产品,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很难全面触及到互联网的方方面面。以余额宝为例来说,自其推出以来迅速在半年时间内就突破了5000亿的货币储量,这哥比例占据了全国总储蓄的1%,随后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方面的政策来对此作出相应的限制和规范,但余额宝依然火热,从最初那种可见的高回报收益转入现在的低收益比也难以阻止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它的信赖。笔者身边一位女性朋友曾说过:“工资放在银行指不定就丢了,存款利率还那么低,倒不如放在余额宝里有一点算一点,花着也方便。”这是现实,年轻一代受互联网影响极大,尤其是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他们必备的生活方式,许多交易都发生在线上。然而,余额宝真的就那么安全吗?用户放在余额宝里的资金是如何进行投资的呢?这些投资是否合理合法?诸如此类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方式对于互联网上的资金流向的监管相对困难,同时这么多的资金用来投资,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基金等金融理财产品都在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存有准备金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货币风险。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透明,一旦出现投资失误就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止损,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投资方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技术上的风险
技术上的风险主要是指在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敢于保证其百分百的安全性,一旦出现黑客攻击或者系统写入时存在的BUG等情况时,客户投资的资金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当然,目前见诸如报端的多是银行卡盗刷之类的,这也说明了开放的互联网会存在这样的风险。就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而言,其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稳定才能保证其在整个投资过程中会得到一个强有力的支持,黑客攻击、病毒扩散都会对整个互联网系统造成动荡。前不久的勒索病毒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全世界各国政府投入那么大的互联网系统都难以抵制这类病毒的攻击而导致了许多业务的瘫痪,这不得不让人们警醒互联网金融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状况。虽然说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会越来越安全稳定,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又先天性地限制了其安全性的高度,病毒、BUG、黑客攻击等等绝不会消失,如何应对这种技术上的风险是我们应该考虑解决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三)法律纠纷风险
投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双务合同关系,这其中就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况,用户如何维权就相对困难。因为,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中,资金的最初流向的产品方是难以固定的,且在互联网上的证据固定等相对困难,这不同于传统的金融理财产品会存在着固定的印业场所和签订的纸质合同,在纠纷发生时取证容易,对于相关责任方的控制也比较容易。例如,在传统的保险类理财产品中,保险公司会有固定的注册地及缴纳的注册资金,会与投资人签订相应的保险合同,这些都方便了人们对纠纷时采取措施的确定性;然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都发生在线上,固定证据确定责任方都比较困难。同时,这类纠纷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也难以明确,毕竟这类网上的投资相对来说是一种虚拟的货币交易,责任方的抗辩理由就相对较多,这也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适用法律上的“不公正”。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容易出现的法律风险,为了切实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针对纠纷发生时的适用法律条文等作出相关的规定,对于目前已经发生的问题难以m用现有法律解决的要及时通过相关部门作出司法解释。
(二)加强系统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
系统的安全稳定对于维持整个投资环境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要在技术上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技术人员的工作,加强系统的防火墙建设,研发出相应的应急系统措施,一旦出现系统安全问题时要有足够的应对机制,迅速地消除隐患,保证安全。
(三)加强监管
作为金融市场的后起之秀,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人们的投资带来便利,但是也要接受金融部门的监管,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繁荣稳定。所以,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行方要主动接受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对这类产品创新技术手段来主动进行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趋势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030
1 互联网金融现状
1.1 国外模式
1.1.1 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产品1999年首次出现在美国民众的眼前,贝宝(PayPal)提倡全民将银行中的余额购买利息率更高的货币基金产品,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2006年伴随着银行利率的持续上涨,其吸收到的资金总额超过10亿美元。在该货币基金还未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型金融领域前,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由于美联储将利息仅有1%不到,货币基金的投资价值荡然无存,最终于2011年伴随着经济萧条退出美国的大舞台。
1.1.2 网络信贷
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信贷交易的形式主要有网络银行,网络银行指的是仅以网络的形式进行银行的存贷业务。由于网络银行特殊的存在形式,形成了其超低成本的融资优势,以其高于实体银行的投资回报率高速地吸收存款。但是传统银行针对纯网络形式的银行,通过发展各自的网络业务,逐渐削弱网络银行原本的竞争优势。最终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在1998年被一家加拿大的实体银行收购。
1.1.3 P2P借贷
P2P借贷在美国兴起是在2006年,主要以平台的形式存在着。借贷俱乐部(Lending Club,LC)就是其中的主力。该平台只收借贷的中介费,由于个体间的融资规模较小,且无法提供大额的抵押物,期间的担保仅靠借款人的信用支持,而平台不提供其他担保措施。在个人高效且小额的融资需求下,P2P一路以来也是高歌猛进。
1.1.4 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于美国开始盛行是在2009年,它的出现给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一个新的融资模式,极大的拓宽了富有创意的小额融资项目的募集资金渠道。对于众筹而言2012年无疑是新的起步,美国国会通过了JOBS法案,该法案将众筹融资形式正式认可,且允许企业通过该模式进行融资获得股权资本。
1.1.5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源自于购物平台在支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业务形式,其中美国最早的网络购物平台贝宝(PayPal)公司,与之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一直不错。整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生存极大地受到了美国传统金融体系的挤压。主要原因在美国传统金融体系已经发展了太长的时间,对于金融市场的分割已成定局。在面对新事物带来的冲击时,传统银行都能通过创新产品或者服务来应对。
1.2 国内模式
本文中谈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涉及金融服务后形成的一个新的行业领域,而另一类互联网金融形式归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存在着一定时代因素,怎样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健康地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2.1 货币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模式简单来讲就是结合互联网独有特性,研发而来的高效且较高息的投资理财产品。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而发行的“余额宝”。但是现阶段各大金融互联网公司在对待其货币基金业务方面都是过多的宣传其收益,而对其风险却谈之甚少。如何降低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向传统的金融公司学习的地方。
1.2.2 网络信贷
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的网络信贷业务发生在证券领域和保险领域。在网络证券领域国内起步较早,直到2000年4月证监会颁布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网上证券业务行为规范进一步得到了完善。目前中国证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其网上交易业务也逐步扩展到手机网上交易,网上开户甚至是推广电子券商。目前国内的保险业在互联网上同样发展的不错,从1997年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上线,到2000年首个全国性电子商务网站开通,国内的保险业网上经营正在蓬勃发展。
1.2.3 P2P信贷
P2P(Peer-to-Peer lending)信贷,主要通过互联网金融公司组建第三方平台将资金的出借方与贷方匹配链接。P2P信贷能够将各类个体小型贷款人联结在一起共同承担风险,还能使借款人在全面信息下选择更为有利的借款利率。目前在国内呈现的P2P模式有2种:第一种是线上模式(Online),代表企业有拍拍贷和人人贷。该模式的特点是没有实体成本,审核仅通过视频认证、银行流水账单等手段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级。第二种是线上到线下模式(Online to Offline),代表企业是翼龙贷等。相比于第一种模式,在信用风险评定方面发生了变化,借款人除了需要在线上提交有关的借款申请,还需要到实体商处进行进一步的信用等级审核。
1.2.4 众筹
众筹模式,从名称上就可以理解为大众或群众进行共同筹资,其形式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将还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项目或者个人的创意思维向公众展示,公众可以通过自我意愿选择将资金投资给目标企业或者个体。针对众筹的融资模式,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建设平台方面主要注重于合理的项目展现形式和出借方用户数量,目前国内在平台建设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天使汇、淘宝梦、点名时间以及一些微信公众平台。
1.2.5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发展至今,其运营模式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独立创建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仅为用户解决在网络支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付需求,主要代表公司有快钱和易宝支付等。第二种是用于担保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它们从创建初期就已经定性,依托于所属的电子商务网站并为其提供支付担保,在实物跨越时间与空间后进行网上资金交付,主要代表公司有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模式的规模不断扩大,其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已经不局限于在互联网上实现支付功能,而是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
2 存在问题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依托仅是原社交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衍生,对于金融服务方面仅能做到对客户需求和偏好进行统计分析。在互联网金融高效快捷的优势下,难免会被人们遗忘一些它现阶段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货币市场基金、P2P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货币市场基金
国内由“余额宝”带领的高回报率产品出现,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从事货币市场基金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在高回报率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客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在美国支付公司贝宝 (PayPal)就曾经用同样的方式吸收资金,当美国的市场利率下降,货币市场基金的高回报率就无法被支撑,投资者的预期回报率就无法被实现。这时不但是从事该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会倒闭,整个市场上的闲置资金也会发生恐慌,形成国家内部的金融动荡。
2.2 P2P信贷
针对国内现行的三类P2P信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模式和不可控信用风险:首先是线上模式(Online)普遍存在,在没有线下机构进行辅助控制信用风险情况下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会非常高;其次是大多数P2P信贷公司向出资者提供金融担保,这种资金中介的担保会带给出资者更高的收益预期和更低的风险预期,在这类模式下整个P2P信贷模式将会变得更加富有信用风险;最后是国内整体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仅仅靠目前互联网系统产生和金融服务中的信息,很难做到对借贷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这也是现阶段国内发展P2P信贷模式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
3 发展趋势
在国内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存在以上因为阶段性导致的收益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问题,都将会被逐步解决和完善,而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本文提出两个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分别是:大融合趋势和全方位趋势。
3.1 大融合趋势
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发展趋势就是关于融合。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最关键的应用工具,它已经和原本传统的各类行业进行了超级亲密的合作,例如传统的零售业与互联网结合成就了现在的网上购物,那么互联网与金融行业之间未来也必将是融合的。本文所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仅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在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另一大部分将会是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衍生,这两类企业未来将会在互补中相互融合,双方的优势都将得以发挥。
3.2 全方位趋势
在国内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非常的严格,禁止混合经营其他业务,在降低金融业发生杠杆效应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灵活多变的特性。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这类抑制将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在面对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日益便捷广泛的前提下,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全面的结合将会是解决以上矛盾的主要选择。
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高度融合以后,原本存在的金融业边界将会逐渐消失,金融业将通过互联网的广泛性和便捷性重新融入各大行业,也就是重新定义各行各业与金融业之间的交互关系。未来的社会将会是高速运作的,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会是支撑整个运作系统的关键,而互联网必定会是金融业实现该职能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静,邢成.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行为变迁及银行变革[J].征信,2014(9).
[2]程华.互联网金融的双边市场竞争及其监管体系催生[J].财政金融,2014(7).
[3]向思遇.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
[4] 蔡林正也,梁剑.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以P2P、B2B和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9).
[5]曹凤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市场,2014(7).
[6]孙俪原. 互联网金融P2P借贷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6).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困境;出路
新常态经济形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公共管理工作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公共事务,其中包含社会资源、社会问题等多个内容。公共项目主要是按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相对应行为规范。社会问题实际上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文化、基础设施、交通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之内。
一、新常态发展和理论内涵
新常态实际上是借助全面变革形式,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及模式,构建全新思想观念及模式,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新常态是一种经济术语,第一次出现在2002年美国主流媒体中。我国在对新常态理念研究内,首先也是按照国际经济态势研究,逐渐赋予中国经济本土化内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分别为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胀、公平收入划分、平衡经济结构。笔者在对新常态理念在国内外历程梳理之后,发现新常态理论内涵已经初步成型。新常态有效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将经济建设转变为常态化,通过有效规范手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途径,指导不同领域界定自身角色,进一步保证问题决策选择科学合理。
二、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的现状和困境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及困境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分别为,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但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内,文化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同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因素影响,部分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二)中国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困境
我国公共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人才就业、电子政务及社会农村服务。公共服务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主要具有三方面优势:首先,政府优惠政策制定之后,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大众就业压力;其次,政府在制定电子化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后,公共服务政策在制定之后,公民生活水平可以显著提升。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说,城乡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就业难度较高,百姓疾病治疗难度较高,这些公共服务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困境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整体环境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逐渐表现出新常态特征。就以金融经济层面来说,金融体系市场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除此之外,金融市场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市场内主体范围逐渐拓宽,金融市场逐渐向多层次方向转变。
三、规范公共管理措施
(一)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
推动中国文化新常态发展,实际上也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建设历程中,我国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情况之下,也应该借鉴西方文化内精髓,去除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糟粕,积极创新文化,推动我国文化多样化及多元化建设。积极提倡文化创新建设,提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视程度,构建具有重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建设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人才就业难度较高,医疗资源紧张,公共服务电子化发展进程缓慢,这些问题都在约束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想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新常态发展,就必须提升社会公共顾问质量,解决公民在就业及就医方面存在的生活问题,减少公民生活中存在的基础常见问题,进而提升公民的生活水平,最大程度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动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
要推动中国社会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构建多样化金融市场体系,减少社会经济出现动荡问题。提升金融监管制度管理水平,为金融体制建设提供公平公正投资环境,真正做到诚实守信,提升金融市场资源分配合理性,保证收支相平衡,让价格适中处于稳定状态下,积极转变社会资金流动困难问题,有效降低市场经济运营风险。
四、结论
传统金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是将资金从储蓄者转移到融资者手中。传统金融行业中包含间接融资以及直接融资。充沛应用资金的不断循环以及运动,解决了经济发展对于资本量所要到达的请求。传统融资方式充沛施展了其存在的优势,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间接融资是直接融资的对于称,其局限性在于,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遭到的限制多。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其风险也较大。
但不管对于于传统融资模式中的间接融资仍是直接融资来讲,其面向的对于象都是大企业,而大企业在整个融资需求群体中仅占二0%,另八0%的中小型企业1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也属于两种融资模式所共同存在的局限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简单介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新型科技,将对于人类金融模式发生性影响,可能呈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第3种金融融资模式,可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以及金融业的简单结合,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不是金融业单纯的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处理,而是真真正正的将金融与互联网“开放、同等、协作、分享”的理念融会,2者彼此渗入,构成系统的,专业的,拥有科技信息特色的新型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1个按部就班的进程,其发展阅历4个阶段。首先,传统金融应用互联网技术向大家提供服务,互联网施展着渠道的作用;接下来,互联网在里边施展的作用是根据大数据搜集以及分析进而患上到信誉支撑:其次,P二P模式呈现,这也是互联网金融区分于传统金融在融资方面最凸起的表现;最后,是通过交互式营销,充沛借助互联网手腕,把传统营销渠道以及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将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从上述阐述中,不难看出,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正在1步步的融会,互联网金融也在逐步的成熟,发展起来。
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于传统融资模式来说,有很大的不同。其区分于传统融资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就是P二P模式。这类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务,这类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求方结合在1起。发展至今由P二P的概念已经经衍生出了良多模式。
不同模式及其优缺陷:
1、 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这也是相对于安全的P二P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平台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以及担保机构提供两重担保。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一对于多”。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2、 P二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可以称之为“多对于多”模式,借款需乞降投资都是打散组合的,然后获取债权对于其分割,通过债权转让情势将债权转移给其他投资人,取得借贷资金。
3、 大型金融团体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此类平台有大团体的违景,且是由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布局,因而在业务模式上金融颜色更浓,更“科班”。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的优缺陷
对于于P二P模式来讲,他们所面向的对于象都是剩余八0%的中小型企业客户。1直以来,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呈现与发展为中小微企业首创了1片新天地,民间金融患上以扩展规模、提高效力、增添透明度,填补了传统金融面向客户局限性的缺陷,使每一1个融资需求个体都能享受由资本带来的效益。
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风险节制。在传统金融业中,客户面对于的是实实在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可靠的保障,加之银行业发展至今树立起来的信誉,完整可以给客户足够的安全感。而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型行业,通过网络技术解决1些金融业务缺少足够的安全保障,尽管1些网贷公司风控方面做的已经经足够完美,但大多数人对于于这类虚拟的网上金融,仍是会有必定的耽心。
这些都是阻碍互联网金融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以互联网金融相干企业以及平台,必定要改善该行业风控水平,由于,1个虚拟化的中介平台,最大的资本就是取得信任与安全感。目前,树立信用度应当是互联网金融最首要的工作,这样才可以继续生存以及发展。同时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设立相干的规章轨制,法律条文,保护交易双方共同的利益。专家指出此时互联网金融现阶段仍是以行业自律为主。P二P平台首先应当更为严格的请求自己,恪守不建资金池、不提供虚假项目、不介入交易的基本准则。
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央行条法司司长穆怀朋指出对于于P二P这样的相似于民间融资的互联网金融,可能要采用“负面清单”的情势,也即“规定其不能做甚么”,限制互联网金融不能进行的1些行动流动。例如,有些担保机构直接做起了网贷,或者者担保机构与P二P同属于1家团体,自己担保自己,就使患上此类立异模式存在巨大风险。P二P行业到底需要甚么样的监管?银监会政策钻研局副局长龚表示,P二P作为信息中介,应当是1种民间借贷的方式,而1些P二P公司,转做担保、资金池、债权分拆等信誉中介功能,已经经偏离了民间借贷的范畴,由于“信誉中介需要计提资本,没有这些方面的管理就容易出问题,目前还存在着监管的空白”。P二P网贷必需告别“裸奔”时期,才能使互联网金融成为1个系统,全面,科学的行业。
【摘要】股票市场存在的众多异常现象已经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加以解释,这就迫使学者敢于拓宽思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将心理学等知识应用到金融学之中,行为金融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投资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就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关于过度自信问题的研究已经日臻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与解决,本文着重就过度自信与交易量、投资者收益、股票价格波动率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构建模型并推导得到过度自信与交易量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与投资者收益存在反向关系,而与股票价格的波动率存在正向关系。为了验证模型推导的正确性,本文选取中国A股市场的样本股票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与模型推导的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过度自信;过度交易;投资者收益;股票波动率
一、引言
当20世纪70年代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之后,随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等经典金融学理论组成了完整的现代金融学理论体系。这些传统金融学理论都是以完美市场假设和理性投资行为为基础的。但无论国内外,股票市场存在的众多异常现象很难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加以解释,比如中国股票市场长期普遍存在的暴涨暴跌与高换手率现象,这就迫使学者敢于拓宽思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异常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研究,追根溯源,由此打开了新的金融思想领域。特别是将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到金融当中的理论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在2002年度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将人的一些行为特征与投资行为相结合的研究日趋增多,行为由此金融迅速崛起。
行为金融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投资者往往存在许多认知偏差,而过度自信就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是指在人们通过观察自身行为结果认知自身能力的过程中,由于受情绪、偏见、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的心理特征。学者在众多领域对其进行了研究。就金融领域来看,过度自信会给投资者行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带来许多影响。本文就通过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过度自信与交易量、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投资收益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风险 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如台风过境一般席卷全国。如今,互联网消费已经开辟出专属的领域,这个全新领域是以全新的金融业务作为主要发展目标的,其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和金融业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的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由于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导致了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一、互联网主要的金融风险类型
(一)法律政策
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一项全新定制的业务,并没有根据市场、资金、交易者、电子合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交易。现阶段,网络金融行业在进行交易支付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用电子支付的形式进行交易,还有由交易双方针对交易情况进行拟订的书面合同。这是一种风险保障手段,可是因为其并没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了一旦交易出现问题,协议中提到的责任、承担等情况不能正常的执行。虽然《合同法》对于电子合同具备的法律效应是承认的,但是针对合同签名这一项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标准。
(二)业务管理
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进行交易过程中风险规避么问题不够重视,对于造成风险的源头的管理松懈。网贷公司不设立风险准备金,理财产品只是强调高利率并没有针对风险问题给出相应的解释。有的支付平台对于客户身份核实简单,涉及到大额资金交易的时候没做使用U盾,筹资、资金中介通常只是具有担保职能,在担保交易过程中并没有受到相关的资金约束。这很无形中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风险,一旦发生什么问题,网贷公司为了逃避责任可能直接选择跑路。
(三)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讯系统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发展的载体,因此,一但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将会直接造成互联网金融新风险的出现。网络通讯、密钥、加密系统、IP协议等方面的安全性较差,一旦计算机系统遭遇电脑病毒或者是黑客的攻击,将会直接造成资金的大量损失。互联网金融业对于网络技术的选择失误也会直接的引发金融风险,通常表现为系统和客户端不兼容,引发的互联网金融业的风险问题。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大大的增加了传统金融风险复杂的特性。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一般都是法律、业务、网络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当然还有网上存在的非法洗钱等犯罪行为,都可能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 针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电子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用制定法律,从安全性方面思考,通过各方面的考察,从而制定保证交易过程中的金融安全性。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打击力度,制定禁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增加有关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犯罪中违规现象进行严肃的处理,加大惩罚惩力度。针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对于用户的个人资料、合同签名、电子凭证等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以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
要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各方面的监管,就必须要将逐渐表露出来的互联网金融业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对金融业分业、混合的两种主要的监督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现情况,以便于做出更好的管理。通过对发展初期业务的深入调研,实现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当中对资产负债的流动管理和交易客户信息安全性的保护并用的局面。想要做好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工作,还需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互联网金融业管理的交流,在与国外金融业监管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自身。
(三)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
在实现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一项突破性的创举,它的普及与发展为金融业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对互联网金融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针对发展过程中社会现象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用其指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针对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产业的的管理,从物流业、移动互联网等的方面进行思考,全面分析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税收、人才培训,行业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结束语
对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做出相关的提示,努力创建一个交易、信息、投诉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交易环境。将互联网金融交易过更重涉及到的责任、义务落实到位,明确相关的机构的监管目的,在引导消费者风险识别、预防能力增强的同时,更好的保证参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消费者的合法消费权益。通过对风险、交易资金、客户信息方面进行约束,使得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一定的防范和维护意识,从而实现全方面促进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0-42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问题及对策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信息的不对称会让衍生金融市场中存现机会主义行为,这样就会提升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由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会给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带来影响。这就证明要提升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水平,实现会计监管的监督作用。
一、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基本概述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观点,通过对专家观点的分析和理解,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含义是指,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交易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以及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以基本含义来看,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监督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而会计监督则属于监督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运用会计监管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企业中隐藏的风险进行监管,并且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的风险。在当下一些发达国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和体系,但是这些制度的管理重视主要在金融监管上,对会计监管不够重视。面对现在的金融衍生工具监管体系来说,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缺少整体上的管理,并且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都不够不完善,这就是衍生金融工具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计量价值给市场造成动荡
当下会计准则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了规定,其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尽管运用公允价值可以进行虚拟经济的核算,并且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也能够得到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公允价值自身存在缺点,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导致了市场动荡加剧。产生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导致资产的负债现象会随着市场的动荡而反应出来。
(二)风险信息透露不够,信息透明度低
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出现缺少引导作用,在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的出现不够准确,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也没有相应的计量模型,这就导致企业在使用相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估值技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现象,会降低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并且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范。当下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规定方面还没有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由于信息的不同提升了风险发生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方式很单一,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却非常多,这样就导致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体现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这样就会导致利益的下降,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报表方式不能够完整的呈现交易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在财务报表中属于交易性金融产品,这就是没有办法通过财务报表来得知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细节的原因。
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要完善会计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适合的会计监管方式能够提升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面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政府在监管中的主体地位,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和义务,提升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能力,以此实现信息交流的通畅,提升监管的能力。同时也要充分的发挥行业监管的力度,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实现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的创新发扎,提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水平。
(二)建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够不正确使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风险的中亚原因,要把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当做监管的出发点,要建立适合的股权结构,通过提升股权结构的水平来实现公司中的信息共享。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提升风险意识,运用控制体系能够促进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减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公司自身应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监管职责,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通过风险预测来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过程中,要在一定时间内检查业务情况和风险监管工作,通过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
四、总结
综上所诉,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中存在各种风险,要通过各个部门的有利监管,结合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升公司的风险应对能力,并且提升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玉莲.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2,01:17-18.
[2]谭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1,08:114-118.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竞争中,对金融企业会计方向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的防范以及一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等与会计标准和会计披露相关(刘玉廷,2001)[1]。因此,加强《金融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企业会计人才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都开设了《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或者相关课程。南京财经大学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也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
一、目前《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展现状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具体教学大纲的安排,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具体开课时间是大三下学期,每周三课时,课程性质为专业限选课,考核合格可获得3个学分。此外,金融工程、税务等专业也开设开设《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不过课程性质为专业任选课,每周二课时,考核合格获得2个学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金融企业会计》课程讲授内容与学时安排如下图1所示。
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认知程度,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作者针对南京财经大学2013级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就业意向、《金融企业会计》开设意义、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具体方式等方面,问卷调查内容与结果统计如下。
问题一:你将来的就业意向是什么?
A.金融行业B.非金融行业
表1反映的是问题一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4.65%的学生就业意向为金融行业,可见,金融行业对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这与当前金融行业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平有关。
问题二: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对于你目前的学业、未来的就业以及工作等有帮助么?
A.没有帮助B.有一定的帮助
C.有较大帮助D.非常有帮助
表2反映的是问题二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31.98%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对于学业、未来的就业以及工作等较大的帮助,59.3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4.6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而仅有4.07%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见,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着很大关系,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金融行业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因而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开设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问题三: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何?
A.较高B.一般C.较差
表3反映的是问题三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51.74%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44.1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一般,4.07%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差。可见,学生总体上比较认可《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问题四: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老师上课不认真B.课堂氛围不活跃
C.教学内容死板D.缺乏实践教学
表4反映的是问题四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68.02%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不活跃,53.49%的学生认为缺乏实践教学,43.0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死板,仅1.74%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不认真。可见,学生非常重视课堂氛围和实践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和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是《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最突出的问题,而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死板可能也是课堂氛围不活跃的原因之一。此外,有个别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认真程度持否定意见。
问题五: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是否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
A.应该B.不应该C.无所谓
表5反映的是问题五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77.32%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7.56%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开设实践教学环节,15.12%的学生对于是否开设实践教学环节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具有必要性。
问题六:如果《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实践教学,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好?
A.电子实验平台B.传统手工模拟实验
表6反映的是问题六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80.23%的学生希望通过电子实验平台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而19.77%的学生选择传统手工模拟实验的方式。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电子实验平台方式。
问题七:你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
A.较强B.一般C.较弱
表7反映的是问题七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34.30%的学生认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62.21%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一般,3.49%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可见,学生总体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认可度不太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讲解传统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会计核算,较少涉及外汇业务、基金业务、期货业务等现代金融业务内容。二是教学模式与方法比较传统,往往局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课后练习等,较少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课程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情况。三是实践教学缺乏,只重视课堂理论的讲解,没有开展实践教学,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等会计人才,更好地满足广大用人单位的需要,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了专门的会计实验中心和会计综合实验室,对在校学生开展严格的会计学专业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但是,到目前为止,《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尚未开展实践教学。四是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课程组成员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再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少金融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些授课老师自身对于金融业务流程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课堂教学难免生搬硬套。
三、加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对策
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每年均有不少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的发展与创新越发重要,对金融会计方向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开设有着较高的认可度。然而,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强《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改革和建设,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会计人才。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金融企业会计》是作为选修课开设的,选修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根据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得知,大三下学期开学初学生会根据要求统计学分,在学分不够的情况下,会考虑选修该门课程,而有部分学生在选修了该课程后,发现自己的学分多了会要求退选。真正出于兴趣和爱好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较少,即使是选修了课程的,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按照要求完成相应作业和任务的也不多。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主干课才是核心课程,《金融企业会计》是选修课,因而不重要,也不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缺乏深入了解,认为只有将来从事金融行业才需要学习该课程。殊不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普通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理财、购房、贷款、投资等都与金融行业密切相关。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金融企业会计知识,对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等均有益处。因此,在大三上学期结束前、教务处选课任务时,要通过辅导员、学习委员等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度
目前,《金融企业会计》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死板,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互动和交流少,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以教师讲解为主转换为以学生课堂讨论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方式,将学生课堂被动听讲转换为主动参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2]。
此外,要强化激励与考核机制,对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而对于经常缺勤、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则给予较低的平时成绩。同时,加大期末考试难度系数,否则即使平时不来上课的学生也能通过课程考试的话,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三)完善教学内容,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变化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金融企业会计》课堂讲授内容依然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主要讲授传统的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往来业务、外汇业务等,同时还会介绍一部分保险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等,以及证券公司业务,包括证券自营业务、证券业务以及证券承销业务等,而对于基金业务、期货业务、财务公司业务等,一般只是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才会有选择性地挑选部分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对于重点介绍的商业银行业务等内容,也是侧重于传统会计核算的讲解,对业务流程与实务操作的介绍较少,而对于与新会计准则有关的内容如《原保险合同》等讲解更少。由于侧重于理论讲授,学生对业务的来龙去脉一知半解,因此,必须要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关注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并且尽可能引入实例进行讲解。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会计的职业特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对在校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但是,学校往往却忽视了对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认可度并不高。实践教学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绝大多数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对指导老师提前进行培训,如可将缺乏实务经验的年轻老师派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有助于了解、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关于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