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宏观环境范文

社会经济宏观环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经济宏观环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经济宏观环境

第1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2篇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机会;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3]杨如顺.市场营销案例[M].中国商业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研究

质量宏观管理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产生和不断完善的,包括质量、标准、计量等基础要素,其是与微观质量管理相对的。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利用相关的质量管理政策和工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质量宏观管理的意义和现状

重视质量发展是强国之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发展模式逐渐由“以量取胜”过渡到“以质为王”上。国家和政府将质量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宗旨,将“好”放在了“快”之前。同时,在国家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保障,其是改革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进行优胜略汰的必要工具。其目的便是通过宏观质量管理提高政府监管的效能,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保障社会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便最终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宏观管理的稳定性、局部性与产品质量的全局性、发展性之间的刚性矛盾愈加突出,这将质量宏观管理的滞后性缺陷进一步放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质量宏观管理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宏观质量管理在质量进步中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二、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原因

在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公共环境是其核心组成要素,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分为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主要阶段,而其风险也主要是这三要素在这两个阶段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所产生的。其风险主要有技术性内生风险、信息缺失与滞后风险、倒逼风险和不协同风险等。究其原因无外乎是主体原因、客体原因和环境因素。

首先是主体原因。管理主体是保障质量宏观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阶段的主导者,因此主体原因往往成为质量宏观管理产生风险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质量宏观管理的资源和人员投入有限,地方受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制约等这些主体因素导致质量宏观管理风险问题加大。

其次是客体原因。质量宏观管理的客体存量大且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主体管理的难度。同时,相关客体在面对政府的宏观质量管理上往往存在不协同,甚至进行虚假、违规运作的情况,这也加大了宏观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最后是环境因素。不同的环境变量及环境因素自身的变量都会对质量宏观管理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质量宏观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阶段,其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这时候其政策执行环节便会大打折扣,增加质量宏观管理中的风险因子。

三、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因素的措施

政府是质量宏观管理的主导部分,因此,政府必然也应该在规避质量宏观管理风险中起到主导作用。

其一,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工作重点从质量监管转移到防范质量风险上面来。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科学合理的使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进行质量宏观管理,将政策的政治性放在基础的地位之上,同时也要结合具体的发展阶段,对政策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综合考量。

其二,国家应该切实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政府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质量管理的保障,同时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对政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障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节中不存在和虚假违规行为。

其三,政府应该加大对于质量宏观管理过程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充实的物质保障是促进质量宏观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支撑,是减少其风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转型期,宏观质量管理对于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质量宏观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且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多方面力量,对质量宏观管理风险形成立体式的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J.库珀(PhillipJ.Cooper)等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洋.突出区域特色 加强宏观管理――记重庆市渝北区质量宏观管理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01).

第5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社会经济;职能发挥;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解读

工商管理是基础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符合市场经济的概念范畴。对工商管理的概念解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全面认识。从广义层面来看,工商管理的目标对象是一些工商类的企业,管理内容是通过相关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状况来为企业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战略规划,该管理通常在工商企业中的应用相对广泛,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和方针,有助于企业在科学的管理指导下进行合理决策,从而有效推动企业自身的蓬勃发展;从狭义上来讲,工商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自身的经济状况进行有效管理和把控的过程,该过程下对企业经济状况的有效把控是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来实现的,着重强调经济方面的管理过程,以此来确保经济活动的相应合法性和规范性,在职能发挥中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相应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具有一定的程序化和权威性特征,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在符合市场秩序的环境下得到稳步的提升。综合来看,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管理过程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来进行和扩展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工商管理下宏观调控的重要结果,因此,从这一角来看,全面探究工商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职能发挥和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工商管理是以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设立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相应的制度延伸方式,从其实践方向及作用发挥来看,工商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与政府部门职能存在差异,该部门的管理不存在相应独立的资金需求,主要工作特点是调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在社会环境下构建相对公平的企业发展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工商管理起主要的调节功能,能够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相应的制度管理和经济发展,对于改善市场发展环境,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利益创收;其次,具有众多监督手段。工商管理在调节市场经济环境的过程中是通过监督手段来实现的,监督力度的程度直接影响了经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我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手段来对市场进行监督的,从而结合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方向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整和经济管理。除了以上两种手段之外,利用社会舆论对市场环境进行监督也是工商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调节手段,不仅能够有效结合舆论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进行调节,还能够有效把控舆论的方向来维持稳定的经济环境;再次,工商管理具有较广的监督范围。有形监督和无形监督这两种管理模式都能够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水平,还能够在保障监督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企业在市场上环境下经济效益的提升保障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最后,工商管理部门在经济管理和有序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来保障消费者在市场上环境下的权益,与消费者的联系十分紧密,能够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经济和权益的良好保障。

二.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挥及促进作用分析

2.1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发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分别是对市场经济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层面来看,市场管理部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监督作用与管理作用深刻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能够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在遵循社会规律的同时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还能够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来保障消费者在经济环境下的合法权利,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市场经济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的有效保障能够维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在监管的基础上促进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稳步发展;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经济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在这一环境下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具有多种经济态势,工商管理的有效监管和保障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能够有效调整市场经济结构变革环境,强化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发展特征与社会其他经济元素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调控职能得到了深度的体现,对于强化市场经济系统间的深度合作,提升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效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2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分析

(1)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局势。工商管理部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整体来看体现在稳定社会经济的价值,尤其从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职能来看,工商管理能够有效连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发展与协作管理,还能够合理安排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关系,从实践层面出发深刻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并结合这些方向及管理经验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从法律法律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全球视野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中并存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对经济局势的宏观调控与正确引导是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管理职责和功能,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执法部门相应经济管理与服务优化机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非常重视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推动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积极影响作用,如今,如何更好的实现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积极影响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信贷市场以及社会经济能够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我国信贷配给的内涵以及非对称信息和信贷配给的形成作了简要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原理以及影响作用作了详细分析,相对加强我国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

论信贷配给;宏观经济波动

信贷配给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使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发生变化,信贷配给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加速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不断改变,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要求越来越严格,监管部门要平衡信贷市场的整体利益,所以,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更为重要。

一、信贷配给的内涵

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贷款时,不仅依靠利息的高低进行贷款,利息达到一定的标准就给融资企业贷款,而是还要根据融资企业具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信贷风险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确保信贷风险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才将资金贷给融资企业。也就是说,信贷配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贷款利息和融资企业的信贷风险的判断,不完全依据利息率机制,从而决定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金额,进而实现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重要的一点内容是,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贷款金额一般情况下少于企业要求所需的贷款金额。

二、非对称信息与信贷配给的形成

(一)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商业银行在给融资企业借贷的过程中,融资企业对自己的内部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但是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力以及真正质量就不了解了,这就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非对称信息的形成,这种非对称信息主要分为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和事后的非对称信息两种,事前的非对称信息是指融资企业借贷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具体相关信息,融资企业投资的未来收益情况取决于融资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企业的自身实力、投资类型、投资风险程度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融资企业自己所掌握的,商业银行能真正了解到的具体情况非常之少。事后的非对称信息是指融资企业达到融资的目的之后,违反与商业银行的融资约定,擅自改变投资方向和项目,改变资金的用途,对投资的收益实际情况有所隐瞒,对偿付义务的相关信息熟视无睹,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切身利益,这些情况都属于融资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其实,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和预期收益做出让融资企业还款的具体方案,但是另一方面,融资企业的还款概率和预期收益商业银行都属于其机密信息,这些信息商业银行都无从获取,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最后导致,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还款概率低于平均水平,预期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平均水平的不良现象,这种现象对商业银行的收益非常不公平,融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占有优势,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就减少对融资企业的贷款,甚至不贷款和融资企业,造成了信贷市场宏观经济的衰退,从而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二)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是在事后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发生的,具体有三种表现。其一是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借贷之后,企业就拿资金去投资风险高、成功率小的投资项目,但是投资一旦成功,将获得巨大的收益,而投资一旦失败,从银行贷款的资金就很难还上,从而造成一定的“道德风险”行为。其二就是融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是在权衡还款与不还款的相对利益下,融资企业选择获取更大利益的不还款的行为,也造成一定的“道德风险”行为。还有就是融资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成功后,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消极的工作态度进行投资工作,从而严重造成了融资资金的损失,从而导致的“道德风险”行为。融资企业由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合发展的鼠目寸光,导致商业银行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从而对信贷配给进行调整,采取少贷款或者干脆不贷款给融资企业的策略,从而导致市场经济萧条,信贷配给情况不容乐观,宏观经济衰退,而且商业银行给融资企业借贷的利息率一度提高,进一步导致融资企业“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三、信贷配给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原理

宏观经济发生波动变动时会影响商业银行成本,而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对信贷配给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波动。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所引起的宏观经济变动当宏观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随之上升,这样影响到银行本身本金的获得,因为商业银行的前期利润直接决定着其本金获得的情况,所以宏观经济的衰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本金获得。商业银行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信贷配给做出适当的调整,但宏观经济衰退导致的借贷风险有时是银行自己无法承担的,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走向灭亡。而当宏观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性就会相对降低,资本充裕,从而银行之间互相挤兑的情况也会相对减少。

(二)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衰退时,促进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会降低,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大转折,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借贷是为了更多的投资,拓展企业业务,但是这种特殊时期,企业向银行借贷完全是为了生存,为了保全自己,这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导致信贷配给形成非常严重的不对称性,进而促使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程度大大提高,贷款申请人的实力下降,从第带来资本运行风险。

(三)借贷配给起着加速器的作用在宏观经济的波动中,借贷配给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加速器的作用。宏观经济一旦出现衰退的现象,对企业的投资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企业的发展和投资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宏观经济衰退的进程。

四、浅析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动宏观经济衰退时,融资企业的实力和质量都有所下降,投资能力不容乐观,从而造成融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借贷违约情况发生率升高,导致银行借贷风险提高,预期利润得到的本金回收下降,所以,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降低,严重到一定情况时商业银行无法承担起贷款风险,资金无法流转,银行间的挤兑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商业银行破产走向灭亡,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商业银行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采取策略,相关的监管部门也会提高对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为了保全大局,避免金融秩序紊乱,损害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

(二)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商业银行贷款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融资企业的贷款的“道德风险”行为增多。其二是融资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非对称信息,由于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多融资企业的贷款风险和预期收益信息都无法掌握,导致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在借贷配给上的非对称信息。其三是,贷款申请人的质量下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变化,导致没有实力而喜欢高风险投资的人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借贷风险提高。这样当宏观经济衰退时,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相比,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其自有资本高于临界水平,从而成功的避免宏观经济衰退带来的风险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借着非对称信息的空档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申请,造成恶性循环的现象。也就是说,宏观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有实力的融资企业会减少贷款申请,而没有实力的融资企业则增加贷款申请。所以,宏观经济衰退时,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升高,从而恶化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而当宏观经济进入繁荣阶段时,商业银行的贷款环境会相对优化,借贷风险降低,贷款金额就会相对提高。

(三)融资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融资企业自身就是一个商业银行,需要融资时,融资企业可以给自己的消费者和供应商提供信贷。宏观经济衰退时,融资企业经营情况恶化,企业向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信贷也会减少所以,企业要减少在各个方面的投资行为所以说,其实融资企业的可得性是一种扩散效应。宏观经济进入衰退阶段时,融资企业要减少自己的投资项目,缩小投资范围,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企业正常运行进行恢复,并且减少了相关产品的供应,导致与之合作的企业的正常运行受到阻碍,从而造成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进一步恶化了宏观经济的衰退,从而导致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所以说,宏观经济与融资企业信贷可得性相互影响,通过扩散效应造成恶性循环的现象。

五、结束语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稳定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变化情况。我国宏观经济衰退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升高,预期利润下降,融资企业贷款环境恶化,而且商业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信贷配给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发抑制宏观经济的衰退程度。我们一定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认真分析信贷配给的特征以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原理,以掌握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机理。从而在宏观经济的变动波动过程中,有效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信贷市场的有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商业经济,2014(24)

[2]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5(07)

第7篇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喻敏霞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完全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功能

2016年,我国入世的第十五年,我国自动获得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取得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中更具优势,这显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契机,新时期。不过,在国内,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然存在问题,市场自主配置资源也存在实质的弊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经济法自然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尤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定义及实质

我国的经济法是我国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政府经济部门以及相关经济组织运用法律手段来协调经济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进行宏观、整体全面调整的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法律部门之一。经济法可以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经营起协调作用。经济法的实质就是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法律的形式运用国家调控的方法手段来反映出国家、政府因素对于市场经济关系的影响。换句话来说,经济法是国家以政府或者组织的名义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协调管理管理社会经济的法律。

(二)经济法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社会经济活动十分频繁,经济法作为一大部门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全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济法显然是针对我国市场调节的局限以及盲目性设立的法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全建立,经济由市场本身调节,但这种调节很容易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均,很容易加大贫富差距,更容易让社会不公平加深。经济法作为调整社会公平的核心法律,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显然不是唯利是图。作为宏观上掌控全局的经济法,正是稳固社会经济,稳固社会人心的秤砣。经济法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有效的建立市场经济法律秩序。

二、经济法功能

每一部门法的设立都有其意义,这意义是特定的,经济法作为七大部门法之一,显然也是有独特功能的,这一功能能反映出经济法的实质。任何部门法的功能,都是要体现部门法本质以及特征的,也是要体现法的职责与性能的。法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定义部门法的内涵,是法的内在力量。法的功能,在本文中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是社会经济的具体体现。经济法的功能表现着经济法的本质,体现着经济法的特点。经济法不同于民法、商法,所保护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经济法的社会功能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法的社会生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虽然,我国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中还存有很多问题,法治与经济要有一个完美的契合点。这时候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法律需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在这新时期应当从经济制度来宏观规范控制政府的权利,让政府权利在经济发展中伸手恰当。

三、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

(一)经济法社会经济功能实质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集中体现了经济法与社会经济的紧密关系,体现了经济的社会作用。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就是指经济法对于社会中经济活动的人、财、物的影响。经济法是综合系统的调整法。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宏观调控,还需要政府引导,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法治经济尚需要以经济法律之尺来严格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自主的关系,经济法正是这管理的关键。经济法就是在法律制度的层面规范政府管理与市场自主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规定,法律手段将配置资源的主导权交给市场,使得市场主体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配置能力,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经济法将市场资源配置中政府的手管的更合规矩,该伸则伸,该收则收,政府仅仅起到的是宏观的管理,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法作为调节经济之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发展的步伐,已经逐步规范,起到了规范政府(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法。

(二)经济法社会功能分类

在系统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具有调控的社会功能,若是要将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做一个详细的划分,我认为,可以分为:

1.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

我国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起着调配资源的作用,政府若想要管理市场的权力必须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相关经济法律,经济调控的权力是法律赋予的。经济法律在管理调控的时候,不是直接的管理,也不是直接的参与,而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法律手段来宏观管理。

2.经济法回避市场调节弊端的功能:

市场经济是有弊端的,并非实行市场经济就可以形成资源自主配置,社会公平诚信,社会福利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化,由利润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这显然是会让人无限欲望的谋求利润最大化的求利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必然会想要以最小投入换得最大获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竞争显得十分残酷,甚至于一些人为了追逐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方法危害其他市场主体,甚至不顾消费者的知情权、生命健康权等合法权益来谋取利益。市场作为调节主体的市场经济具有只重利益的弊端,容易形成不诚信以及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的加大。而且,食品安全卫生、药品安全、药品价格等涉及民生的经济发展之中也常有不良商家被曝光出来。这时候,国家以公权力的形式介入社会经济显然是必须的。而且市场经济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所取得的信息是单一的,不系统的,很难把握社会经济中整个产业的整体信息,宏观规划。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市场具有盲目性的特征。市场经济是无法克服市场的逐利性和盲目性的,这时候必须有政府的调控,而政府的调控必然会依靠法律。作为协调平衡之法的经济法,必然会承担国家干预之责。政府通过经济法的授权以公权力的形式来介入社会生产生活,介入社会经济发展。

3.经济法对政府干预的控权功能:

国家利用经济法来干预市场经济发展,就必须控制国家公权力的过度干预,就必须防止市场作为主体的地位被动摇。国家政府的干预行为很容易会扩张和滥用,所以经济法这时候就要将其控制权力的功能发挥出来,要给予权力,却不滥用权力,经济法的干预应当是有限的干预。如果超越了限度,就必须赋与市场主体救济的权利和救济的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要营造的环境就是公平和自由的环境,市场主体是具有自的,但这种自是以不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利益为前提的,所以经济法要授权给一些部门维护好这样的底线,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有国家调控的手在,而一旦不需要,政府权力适当的弱化是必要的。政府权力干预由经济法设定界限来控制权力的扩张,控制管理职能必须职能由特定的部门采取特定的权力措施。经济法的干预不是强力的,而是具有平衡协调的作用,这样的平衡才是经济法所追求的。

四、新时期经济法社会功能分析

今年,世贸组织成员将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市场体系已经完成,在这样的新时期,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研究就显得越来越为必要。

(一)经济法社会功能意义分析

经济要想可持续的良好发展,克服市场的弊端,维护市场交易竞争自由和公平的,显然要掌握好度,既不是大撒把的不管不顾的随意,也不是什么都管什么都干预。要做好这个不随意,发挥好市场主体的经营自就需要掌握好界限。经济法的调控就是这样的存在,在需要国家介入的时候,适时适度的让法律来进行授权,通过法律形式既控制市场弊端的泛滥,也控制政府权力的扩张。通过经济法的调控手段来控制市场失灵,同时也能防止政府失灵,可见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有多么重要。

(二)新时期经济法发展现状

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要想适应新时期的特点,就必须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发展,这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多个转型期,我国的经济法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尤其是在今年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都给我国经济法发展提出了要求。接连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都在不断的发挥着功能作用,我国的经济法发展也日趋完善,体系逐步完整,同世界也逐步接轨,国际化市场化特征也日趋明显。在新时期下,我国与国外的贸易越来越多,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能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好的经济法律规则,但是在不同的国情背景下,经济法的功能和经济法的作用地位显然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去照搬他国经济法,而是要形成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经济法。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我们必须始终记得经济法的功能所反映出的本质,通过不断的更新健全我国经济法来改变权力大于法治,权力控制市场的弊端,逐步的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让经济法切实的授好权,管好权。

(三)新时期经济法社会功能特点

新时期经济法社会功能是具有规范程序性的,有着完整程序规则;随着学习国外经济法的精华,我国经济法也是包容性的。

五、结论

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治理,经济法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都知道,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离不开法治,而法治不可能通过单一法律来实现,也不可能只通过法律来实现。法治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让市场切实良好的法律,这必须是两手抓的,作为主体的市场以及从宏观调控的政府都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要任何个人和组织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就可能更加公平、更加自由。经济法的功能能体现它放权与控权的本质特点,在我国,现在这一时期,就是要做好政府的放权,放低政府的姿态,规范好政府的行为,同时,防止政府的失灵。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的同时,以法律为引导建立竞争型市场经济。由此可见,经济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永林、雷兴虎.论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法学评论.2004(20).

[2]江晓波.新时期经济法的社会经济功能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上).

第9篇

马克思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现代生产力从其自身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无疑是一个自成和系统的有机整体,它是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要素资源与组织管理资源、人与物、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的高度统一,是各种构成要素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协同构成的一个对于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有着巨大推进作用、开放的、不断发展演化的复杂系统。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经济功能。即推进企业、地区或全球经济能力提高、产品与劳务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二是组织管理创新功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发展。三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功能。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都必须以一定的工业水平为基础,没有现代生产力提供的工业制造能力和高精度的材料,现代技术体系的进步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四是社会。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方式,导致了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和法人治理结构;资本的社会化和股票的广泛发行、认购推动了更多的普通人成为资本所有者,中产阶级的兴起改变了阶级与阶层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按要素分配已成为必要,而所有这些都推进了经济的民主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改善了社会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整体性就是某种意义不可分割性和非决定性,其核心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意味着系统具有诸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等级性和目的性也是系统的基本性质,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演化链条。现代生产力系统绝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属性。一方面它自身不断的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体制设计、分配方式上的创新及产权和资本组织方式上的变革等不断对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提供引导和制约。同时,社会经济环境也不断地向现代生产力系统输入各种信息。而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各种思潮也会影响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并转化为宏观综合经济优势。

二、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机制

历史唯物主义在生产力运行机制上的观点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分割,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而这个统一整体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制约和调控下,生产力由于其自身不断变革的本性,导致了生产力水平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进化是全部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根本力量。

我们认为,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机制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及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为宏观背景和基础环境,在自身满足开放性、整体性、层级性、动态性、存在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远离平衡状态等基本前提条件下,那些具有经济社会和市场有效需求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关键性的涨落,往往会被人力资源子系统、劳动工具子系统、劳动对象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所共同选择,被企业、国家、全球三个层级从管理调控上认可,同时,由于这些种类的涨落吻合于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基本需要,因而这些涨落就会被外界环境和生产力系统共同选中、经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放大,从而引起现代生产力及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最终推动现代生产力新结构的形成和其自身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四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性,强化它们之间的交流协作,从整体出发,优化组合,强调宏观性和战略目标。第二种涨落就是三个层级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机制上引起的涨落,即企业――国家――全球三个层级的非线性协同作用所引起的涨落。如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动、全球经济与民族经济之间的协调、国家利益与集团利益、宏观战略利益和微观局部利益、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上的协调等都会形成并引起现代生产力系统对平衡态的偏离,引起涨落。

三、现代生产力系统运行方向的宏观调控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作为涨落因素导致了生产力系统的演化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高科技发展速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更是一日千里,但这并没有带来全社会的真正持续发展。生态平衡、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地困扰了人类的进程。这种片面强调增长的工业化赶超战略被社会学家和有思想的经济学家评价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增长的神话”等。我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系统的演化固然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动力。但离开生产关系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来讨论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是一种片面的、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科技和生产力并不产生于真空之中,它们以火热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真正发展为根本宗旨,不从科技、生产力与社会环境及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出发,单项研究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会有成果的。从国家和全球生产关系及社会宏观背景出发研究生产力发展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责无旁贷的任务。

第10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工商管理能够极大地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并促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工商管理职能上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而具备的职责与功能,也是工商管理各部门活动的总和。工商管理通过对市场主体准入标准的规范,强化市场监管,来促使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并加强自身的权威性,强化法律监督体系,进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权益,让市场经济秩序更加有序而完善,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1]。

一、工商管理概述

(一)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属于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其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理论。工商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征,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通常可将其分为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两大类,两者间在研究的内容与策略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中,工商企业管理又可细分为内部行政与战略部门;而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则是为了维护并建立市场秩序,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予以监督和管理。

(二)工商管理的特征分析

工商管理较为系统繁杂,涉及的事务较多,几乎涵盖了与商业活动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依据工商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大致可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为综合性,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需要对经济活动的主体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对各项交易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工商管理的综合性特征;其二为程序化,由于工厂行政管理为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实施管理干预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利益出发,且法律法规要体现出国家的利益以及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依法监督,按照规范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避免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其三为权威性,由于工商管理部门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其管理活动体现出国家的意志,所以,其与经济主体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当然也不会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而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市场秩序进行管理,以维护国家与民众的利益;其四为关联性,由于工商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监管的手段进行市场秩序的构建,这种方法间接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来,以保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得以正常的执行,而在经济活动主体出现违规行为时,工商管理部门需要依法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这种关联性使得市场秩序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

(三)工商管理的职能作用

工商管理的功能旨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维护市场秩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作用上看,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宏观调控的手段

工商管理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有效的工商管理,能够确保经济主体的稳定。而若是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管理中,没有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高效执行,也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能,就会影响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同时阻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工商管理的经济调控作用不能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来,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新的政策制定与不同的管理手段都会对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

2.管理市场经济的方法

工商管理部门在整个社会经济市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维持市场秩序,促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需要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公平性进行监督与管理,并以市场发展规律为基础,调整管理手段,特别在社会经济市场极不稳定的状态下,要及时解决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问题,并让消费者通过合法程序正确维护自身的权益。

3.培养良好的市场主体

工商管理还需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市场主体,对其积极引导,以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增加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促使企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需注意的是,健康良好的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确保执法正常进行的前提。

二、工商管理对于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构建市场主体的准入规范

工商管理部门主要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合规经营状况进行监管,在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工商管理,今天我国的经济就不会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且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机制也就不会如此的合理与规范[3]。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中,工商管理部门首先要对其准入条件进行严格地审查,并通过层层的审批、登记之后,才能够进入市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进入市场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在这种环境下,工商管理企业也需要提高甄别能力,并强化市场准入标准,对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审批程序,来培育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构建一个规范化的注入机制,以维护我国的经济秩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培育与监管市场主体,能够有效促进各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在这种发展中,还需要以完善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市场体系是经济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商品正常贸易的支撑,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能够促进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完善,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资源配置方面。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源,可以避免有效资源的浪费,并确保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发展,让市场体系的建立更加的完善。通常来讲,合理有效的资源分配体制,是指引稀缺资源进入亟需部门,调节市场秩序的主要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让有限的资源转变为产品,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二为国家政策的落实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需要以市场的实施与传导机制作为支撑,对商品的供求关系予以调节,进而形成相对合理的价格调控体制,引导企业有效生产与经营,以达到间接宏观调控目的[4]。

(三)强化市场的监督管理作用

工商管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让市场主体合理、合法经营,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整体状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违法乱纪行为,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尤其在不良竞争与垄断行为中,工商管理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的作用,来稳定投资运营环境,让更多诚信、健康、具有发展潜能的投资商进入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5]。同时,工商管理部门还要注意结合市场的实际状况,对垄断行为进行干预,以免市场经济规律与秩序受到影响。而在企业的商标权维护中,工商管理部门要对违法仿冒企业进行严厉的打击,以保护合法企业的商标权,以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降低其核心竞争力,并使其发展信心受挫而对市场经济造成冲击。(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管理时,还要注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坚决拥护法律的权威性。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赋予了工商管理较大的职权空间,其管辖范围较广,监管的事项较多[6]。所以,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时,工商管理部门要严格地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工作执行,增加执法力度,在提升自身权威性的同时,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工商管理不仅仅是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与处罚,更要对其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行政教育,使其合法经营、有效经营,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工商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得以全局、持续的发展。当前,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更加的显著。工商管理不仅加强了各方的协助,也让行政部门与企业关系变得更加的协调,同时也完善了行政管理机制,让市场竞争环境更公平、有序。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地加深。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需求,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并规范市场主体的准入门槛,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对市场加强监督与管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以推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张强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涛.现代远程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与对策——以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1):23-27.

[2]刘艳.浅谈经济发展及工商管理的关联性[J].现代商业,2015,15(35):94-95.

[3]领才让加.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3(1):220-221.

[4]刘硕.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3(6):94-95.

第11篇

关键词:可持续增长;上市公司;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83-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微宏观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关注目标也已经由传统的增长逐渐转变为可持续的增长。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关注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存续下去。只有充分的了解到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因素,才能从主要目标下手。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的治理也才能更加平衡稳健。

二、可持续增长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企业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伴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宏观指导,但是这一方面的理论侧重于论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很少从企业微观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

三、影响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许多管理者都把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目标,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财务因素

1.传统的能力因素。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和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和现金流量。投资能力表现为企业能否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够最大限度增加现金流量的项目中。只有投资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的投资项目才能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融资能力是指企业从各种资金来源获得资金的能力,它集中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企业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数量和质量。

2.股利政策。企业增长中所需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内源性资金,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取得;另外一种是外源性资金,通过企业外部筹资取得。而企业内源性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企业的留存收益取得,由于企业的股利政策是确定企业的税后利润如何在现金股利分派与企业留存之间进行的分配,因此,企业的股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留存利润的多少,而企业一定量的留存收益又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 非财务因素

1. 宏观经济环境。所谓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受制于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以高于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增长率的速度增长的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2.行业选择的影响。任何企业都要在特定的行业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行业的性质、特点和结构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进而决定企业的增长速度。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增长的能力与潜力。

3. 创新能力。创新是指企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经营手段和方法、创造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创新活动使企业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所带来的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企业在外部竞争环境中能够领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四、 结论

本文就影响可持续增长的财务因素及非财务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除了传统的能力因素外企业的股利政策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除了财务因素外一些非财务因素也是管理者在关注企业发展时不可忽略的因素。且处于不同成长时期的企业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也要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慧敏.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2(2):20-24.

[2] 张文熠.浅议可持续增长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2011(12):10-11.

[3] 陈 莉.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策略研究[J].理财金融版,2011(11):13-18.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经济体制;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何种经济基础就有何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动也会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动。在会计领域,各种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是显著的,如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会产生与此相应的会计准则,受不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会计的基本理论也会有所不同。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可以说,整个会计工作的发展史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逐渐变革和更新的一部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会计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对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屿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首要的。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观调控程度、经济类型、企业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组成。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各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也都与经济体制有关。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的宏观效益,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见,会计发展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原动力。例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有者、债权人及各种潜在的投资者都对会计信息质量予以高度的关注,迫使企业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而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网络遍及经济业务的各个角落,使一国乃至多国之间建立起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会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各个方面,使会计真正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整个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会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不仅越来越必要,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越少。

(二)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定时期企业的内部环境同样会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能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采用先进的会计方法,完善会计组织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1.企业管理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在企业微观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微观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会计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广狭。一般来讲,凡企业管理制度完备,则会计管理水平就高,会计信息的揭示就及时,信息反馈就迅速,会计管理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2.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影响

就—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会计管理都比较重视。因为,会计信息是能够对企业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总体反映,而管理者一般也是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管理者往往将会计管理看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凡是管理者重视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的组织机构就比较完备,会计管理制度就比较健全,会计管理管理水平就比较高。

3.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员掌握着一个企业的“财务大权”,他们明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会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着企业的会计管理效果。如果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则企业的会计质量就会大大地提高;反之,就会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阻碍企业会计先进性的发展。

三、会计对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的较快发展、健全的法律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都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因素,会计也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但是,复杂的经济环境也对会计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仍然有不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信息。为了使我国会计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就必须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及完善经济体制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因为影响会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越高,会计越容易得到发展。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减少对企业会计管理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协调各种成分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各经济杠杆部门与经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加强经济立法与执法、经济监督、反腐败和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加大重大案件查处的力度,有效惩治了会计信息做假行为,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素质,保证业务质量,促进行业诚信发展。

(二)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

1.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及时揭示会计信息,迅速反馈会计信息。企业应当根据我国所有制性质和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来制定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

2.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重视,努力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运用知识和科技,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走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国会计将走向世界。

3.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国际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润梅.试论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监督[J].经济师,2009(7).

第13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85-02

一、 教育经济学的成熟以及宏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基本标志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成功。厉以宁(1984)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的科学”;或者,“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智力投资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经济效果的科学”。邱渊(1989)则认为:“教育经济学从教育具有经济性能的角度来观察教育事业的全过程,它把教育过程同时当作一个经济过程来看待,从教育与经济之直接关系中来研究教育经济性能的客观规律性”;“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工作的经济功效及其经济条件的学科”。全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编写出版的《教育经济学概论》(1983)指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教育经济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与教育训练关系的角度,从科学知识延续、积累、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由上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熟的教育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部分:一是宏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经济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是微观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领域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已经对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产业达成了共识。于是,研究教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就是宏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而研究教育产业自身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就是微观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在宏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有条件和功效两个方面。教育的经济条件是指教育的可用经济资源,也即经济对教育的投资,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依存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的经济功效是指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或收益,也即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出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性或社会经济对教育的依存性。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所示:

在微观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中,教育的投入产出关系、即教育投资的产出水平也即教育产业和教育过程的经济效率或经济效益是核心。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研究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率和成本效益。

二、教育的经济效益

1.教育经济效益的定义和内容

宏观教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教育的经济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从而在物质生产部门取得国民收入的增长;上述国民收入增长额在扣除用于教育和培训的全部经费之后得到的余额或纯收益,即是教育经济效益的量值。

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表明:教育投资并非单纯消费性、福利性投资,而是与物质资料投资类似,甚至效益更大的生产性、建设性投资。

教育的多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作用、职能、功效、效用等),形成了教育的多重效益。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上的效益: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二是物质上的效益:在人类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能。

教育的经济效益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社会经济效益:经训练的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国民收入;

二是个人经济效益: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个人能得到更多的劳动报酬。

2.发挥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1)教育发展应与经济发展协调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应同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两者在数量上要协调发展;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要和经济部门的增业、行业与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

(2)教育质量应有保证:各级各类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教育目标、确保质量合格。

(3)要有配套的专门人才和劳动力使用管理制度和正常的经济建设环境:如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正常的生产秩序、饱满的生产任务等。

3.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1)间接性。教育过程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教育过程首先培养人才和劳动者、开发智力、创造和传播知识、科技文化,然后由经过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经济效益。

(2)迟效性。教育的经济效益要等教育过程结束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进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后才开始创造和产生出来。

(3)长效性。教育和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将在他们的毕生中不断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因教育而创新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也将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

(4)多效性。教育既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和劳动者,也通过其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地创造和产生经济效益。

(5)综合性。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创造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总是同其所受的全部教育和培训,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的总和有关,即永远是一种综合的结果。

三、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

1.教育经济效益计量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1)劳动生产者因接受教育和培训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上述种种特征而变得不易计量;

(2)与劳动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物质资料生产的贡献更难计量;

(3)因教育和培训而创新和传播的社会知识总量和科技文化水平对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易计量;

(4)存在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精神文明水准、职业道德水准、人口控制和健康水平等。

2.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指标

(1)劳动生产率的增量

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就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开拓性、创造性;道德品质、责任性、作风纪律等。

直接相关指标类:生产定额完成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

积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先进生产(工作)者比例;技术水平或等级比例;掌握新工种、新技术、新工艺速率;合理化建议与技术革新的数量及价值比等。

消极条件间接相关指标类:事故率;生产工具、设备损坏率;成本(原材料、能源)消耗率等。

(2)国民收入增量比

这是国际上较流行的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用报告期和基期比较,考核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国民收入(全部净产值)增长额中,由于国民教育水平(程度)的提高所作的贡献占有的比率。

(3)教育投资(费用)收益率(回收率、回收期)

考核和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又一综合指标,但有较多争议。

Discussing about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Education

CUI Jia-shan

(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 League,Harbin 150001,China)

第14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市场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应用的一项有效的手段就是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主要是来源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争睹实现对经济发展干预的一项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工商管理的职能,强化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国政府正在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简述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的定义

工商管理是一种管理专业,主要在市场经济中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工商管理是指工商企业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工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制定的经营战略和企业实施的内部行为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在企业中应用工商管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

我国的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工商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对我国经济社会管理中工商管理的主要职能作出清晰的定位。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我国政府在实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法履行市场监管的基本职责,积极的实现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实现市场监管基本职责的同时,还需要履行一定的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职能。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负责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监管职能,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所以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工商管理的特点

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例如,工商管理主要的运行方式是监督管理,不需要实际的进行经济运行和操作;管理方法丰富多样,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工商管理是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保证社会环境的和谐和稳定,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工商管理工作是一项日常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具体,需要管理人员及时的实现对企业日常经济运作的有效监督;细化和落实工商管理的具体工作,才能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

二、工商管理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部门的促进措施

经过一定的经济实践研究可以发现,在企业的经济运作中实施工商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这种职能,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需要在现有的工商管理基础上,对工商管理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有机的结合我国的其它行政部门,例如行政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立法部门等,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提高工商管理的工作效率,不断的完善工商管理机制,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工商管理部门对社会经济的促进,还需要提高经济促进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中的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应用一定的宏观调控措施实现对经济环境的调整,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政法在实施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标准操作。因为我国的经济立法,不仅提高了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制约了工商管理部门工作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一切的管理活动都应该符合基本的经济管理法规,实现对我国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维护。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法,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对企业的一些违规操作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程序。

(二)工商管理的改革

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企业,很多是跨越地区、部门和不同行业基本界限的,主要是企业和企业之间自由联系或者自愿结合组成的企业集团。这种组成方式,很容易分化和脱离企业中的利益,形成超脱在外的基本模式,致使原本隔绝的部门相互联系和结合。这种交叉和融合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管理造成影响,动摇社会经济的分隔基础。流通体制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实施政企分开的方式,是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我国的企业采取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避开行政枷锁,不断的结合互相联系的不同经济企业,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新的经营和指挥中心。而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都不属于任何的行政部门。所以,政府部门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也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企业集团的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不能直接进行经济干预。这种工商管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企业集团对政府的依赖,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自身的主动性,也提升了企业集团的工作效率。这些都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集团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促进的作用。

三、总结

工商管理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全面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工商管理的基本职能,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5篇

摘要:近年来,为了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调控政策从立法性质来说,均是法律层次较低的规范性文件,但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宏观调控;整体性;间接性

一、经济法视角下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与特征

宏观调控的实质,实际上是政府针对市场情况,以特定的经济、法律或者行政手段,以协助市场客服缺陷和市场调整的失灵为目的,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为手段,对经济社会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行为的结果必然是为了追求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增长的最终目标。

从经济法的角度看,宏观调控具有整体性(即宏观性)、间接性的特点。其中,宏观调控的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关注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经济的宏观结构,注重对社会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具体来说,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发展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结构协调,作用范围涉及社会经济全局。

间接性是指宏观调控不是通过直接手段而是间接手段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等监管部门不会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个别经济活动。间接手段主要是指能够影响社会经济总量的杠杆工具,包括财政手段、税收手段、金融手段等财政经济政策。国家直接作用于杠杆的此端,力量传递到杠杆的彼端,影响和带动社会众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二)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职能定位

依据市场经济的理念,市场实际是范对国家的管制的,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抛开结果,其实质是加强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干涉,最终实现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制。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国家已经作为重大影响的经济实体存在在市场经济中,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国家独立与市场之外。这就决定了国家权力的运用必然会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国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权力,而如何有效的规范国家行为,让国家和市场在法制规范中有效运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国家应当恪守经济法基本精神,更多地对市场进行引导和促进,而不是限制和剥夺。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整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有序的的环境。

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原则与措施

(一)整体性原则

做为社会整体利益来看,以下特征是必须具备的:首先,社会整体利益的收益对象必须具备非特定性,不能是某个指定的个体。其次,在利益设定上,不会排斥涵盖整个社会的商业目的,更不会排斥促进公共利益的各种群体利益,但是设定上不能是基于个别主体的商业目的而设定。第三,公共利益不以个体为意志为转移实现,而必须通过特定的法定程序来实现。经济法基本原则要求宏观调控要着眼于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和总体运行,影响对象的范围是社会经济全局,其作用方式比一般的法律更抽象。政府在调控目标的制定和调控对象的选择上,必须将稳定房价,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维护公众利益作为调控目的,以整个房地产行业作为调控对象。

(二)间接性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一种间接调整的方法,这是由宏观调控的性质决定的。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方面的法律化的政策作用于市场,而后者通过市场引导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向来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这些政策对宏观调控法的制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而经济法恰好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法律化,在法律框架下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依法贯彻落实。反过来,宏观调控政策又为制定经济法的具体条款进行了有效尝试。

(三)经济法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

在房地产领域,经济法是最为重要的法律部门,原因在于,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行政、经济、法律三种,这三种均为间接手段,行政和经济的性质决定了这类手段不能在法律框架之外运行,那就决定了所有的宏观调整的认可和保护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制。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法律及各类施行措施组成统一整体,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决策手段对市场进行规范与调整,实现国家房地产调控目标。

比较以上三种手段,决策手段主要包括货币、财政、土地、投资等方面的决策,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调控要求;房地产经济手段以房地产决策为导向,包括经济法律、行政法律等;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审批、监察行政行为。这三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其中,法律手段是调整房地产宏观调控关系过程中最规范、最主要的手段。

三、结语

严格来说,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国家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而出台的引导意见,区别于权力机构依据《宪法》和《立法法》而为的立法行为。无论是作为行政管理立法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还是保护民事权利的实体立法《物权法》,均没有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内容。虽然这些这些措施对房地产的调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

政府在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必须防止调控行为与措施过度政策化,回归经济法宏观调控的本位,坚持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职责,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立法。(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参见徐孟洲:《耦合经济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8 页—209 页。

[2]参见聂飞舟:《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反思》,载于《中国房地产》,2009年10月,总第346期。

[3]参见黄珊珊:《经济法视野下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载于《法制与社会》,2012年3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