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

经济发展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发展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发展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

第2篇

体育产业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体育运动又会改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国外研究表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比那些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平均高0.6%到10%。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而身体素质是成就高水平人才的基础。所以,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离不开全国人民健康的体魄,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为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供了重要保证。

1.1体育经济发展有利于拉动国民消费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都倾向于选择一种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作用。有的健身场所对健身人员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现在进健身场所的人数量日益上升,而且朝着全家玩、老中青的趋势发展。专家分析认为,现在体育市场之所以比较火爆,主要是因为市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据了解现在很多居民正在转变以前的“无病即健康”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更新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消费也被带动。据预测,我国到20世纪中叶将会进入富裕国家阶段,人口总数将会达到15亿左右并比较稳定。根据这个背景,按照每年1000元每人的体育消费支出来算,我国体育消费一年的总额就能够达到15000亿,这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居民需求的变化将会带动消费的变化,我国的体育消费将会随着国民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未来这一消费必将会保持比较活跃的态势。

1.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体育经济自身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他所哦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体育经济首先带动的是旅游业,体育产业与旅游区相结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场,例如攀岩、滑冰、登山等。目前,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和国家的重点旅游项目,据了解瑞士就滑雪旅游这一个旅游项目每年所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就能够达到1500万人次,实现70亿美元的出口创汇,体育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可见一斑。其次就是带动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例如要举办一场赛事,会有很多人前来观看,就会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此外,体育经济发展还会带动服装、网络等行业的发展。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自然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体育产业的火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2.1体育经济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有二:第一运动项目的开发不合理、不平衡,因为运动项目的观赏性、竞技水平和普及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体育项目素具有的市场容量、产业资源价值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别都很大,所以目前的运动项目开发很不平衡,例如现在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开发规模,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甚至还未进入市场;第二,体育产业的地域布局不合理,因为文化、经济、资源和思想观念等的差别,我国东部地区消费水平比西部高很多,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开发程度也比西部地区高很多。

2.2缺乏专业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

因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体育经济暴露出人才严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的体育管理人员多是源于退休的教练员、运动员等,而高学历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却比较少。这些体育管理人才可能对体育运动的过程比较熟悉,但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对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很难经营出一个高产出、高效率的体育产业实体组织。

2.3没有发挥出相关产业的潜能

现在的体育经济非常注重利用有形资产,例如对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租借等等,但是对于赛事的会标、会徽、冠名权、队名价值等无形的资产开发度严重不足。观察体育用品市场可得,现在的高档体育用品大多是外国生产,而国内的体育用品生产行业在高档体育用品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相关产业普遍存在经营落后、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这也大致我国的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难以在国际上占据有利地位。

3.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1改进体育经济发展体制

对真正的产业而言,其资源应该能够在市场上流动,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不能够流动,至少相当一部分的赛事、运动会和运动员是不能流动的,甚至有的场馆资源也被政府所控制。而当今社会的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集体育的政治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和经济生产力于一体的。我国要发展体育产业,就应该给体育充分的流动资源,调整体育经济的发展体制。政府应该主动推出竞争,特别是要退出利益的竞争,让资源面向市场,这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合理配置,真正让体育走入经济,走入社会。

3.2注重人才培养

发展体育产业既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还需要一批优秀的体育产业管理者。如今运动员在体育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自不必说,他们可以说是体育产业中的生产人员,是后来产业链得以形成的几乎和前提,所以要重视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而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在前面论述中已经提到,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3.3重视无形资源,深入挖掘产业潜能

第3篇

本文作者:张建娣工作单位: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建立培训机制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第4篇

1.1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运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活动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5结言

如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逐渐地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煤炭企业仍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确保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作者:李惠 单位: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宏观经济的管理正是这种模式,它能很好地带动我国目前这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是很受欢迎的。

1.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市场造成各种的影响:供不应求、垄断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这种情况都需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变,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2.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在做不断的完善,但是顺应现在的国情是很困难的,然而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国情的发展很有帮助,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做好铺垫。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政府的介入和以工业为主采用投资的方式进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在我国正在以飞速向前跑的同时,其他国家不仅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很好地使用,所以在设定经济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还要以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制定真正属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很出色的一种模式,结合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我国国情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投资模式的进行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投资,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对于这种不同点,更加要重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模式使我国的GDP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经济管理部门之间都有很严密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个单位之间更是要求严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进行必须采取按劳分配的处理方式,只是根据现在市场经济所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要利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求各种经济都要根据宏观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煤炭产业,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煤炭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所以如果煤炭市场出现问题,五大产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平的分配是很有帮助,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2)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指挥进行发展的,但是在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政府懈怠的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一种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进行盲目的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能对其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国不断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私企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正在加强国企的建设,使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

3.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调节市场的缺陷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价值

(一)调整市场失灵的现象。市场失灵的体现方式非常多,例如市场无法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市场无法自发的消除垄断现象;市场混乱无法展现公正的收益分配与合理竞争;市场无法有效的处理外部非经济因素;市场调整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及盲目性,无法达到想要的调整目的[1]。上述的这一些市场失灵现象,都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进行处理或解决。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近些年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企业之间的经营利润不断增加。(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我国当前仍然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本身的体系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的调节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遭受非市场内因素的不正常干扰,导致市场的正常秩序无法有效维持,这也就提出了需要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来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以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需要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发展目标也需要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推动,发展与巩固我国的国有经济主导性地位,并逐渐促使社会团体成员可以走向富裕的道路,促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力。

二、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所形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大的特征便是以投资驱动的方向为主,以工业主导型为方式,投资当中的政府占比相对比较大。政府的主导性投融资、行政干预的作用较为突出。这一现象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美国为例,美国是采取宏观经济的方式推动消费,以服务行业为主导,投资的方式以私人方式为主。与此同时,因为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我国的制度演进速度相对较快,西方国家的许多制度体系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基本定型。但是,相比之下,我国在金融、法制、人力资源、技术、投资、制度等多个方面仍然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空间,这一些发展都需要在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之下进行,所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仍然较为突出,但是这一差异正处于缩小阶段。西方的统一性制度框架体系之下,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统一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因为我国地域跨度较大,南北、东西、城乡等方面的地域因素差异较为突出,所以这一种经济环境仍然存在偏向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在我国实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对比模型的应用条件,许多的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模型本身就存在缺陷,局限性以及不广泛性很难规避。方法论方面相对较为尴尬,这也促使无法直接应用宏观经济的数据,也不能根据之前的经济过热经验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导致无法构建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点与出发点。

三、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

首先,宏观经济要求企业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体现在道德角度上,同时在法制角度上也有充分体现。想要促使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相关责任,政府必须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着手,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督促社会中各类型企业主动履行自身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适当的考虑社会稳定性,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会逐渐减少,同时企业的主动性参与积极性会主动提升,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出现市场失控的问题。对此,政府还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与前提条件之下,对市场失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判断与分析,并借助有效措施。其次,宏观经济要求企业强化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是财务报表中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投资合理性的关键,展现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信息披露制度本质上是借助报表的方式为政府、行业、社会提供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初衷在于让企业行为因公示而被约束,促使企业可以主动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之下的市场经济提示之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借助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才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市场中失灵的校正,实现对市场缺陷的调节、弥补性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突出市场创造以及维护的作用,更好的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的经济发展的健康、持续、稳定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第7篇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第8篇

经济快速发展下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总体物流成本偏高

由于我国的物流的行业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物流成本比较高。而乌鲁木齐的总体物流成本和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更高。同时,由于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导致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无效环节的增加,物流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总体物流成本的偏高。

2.物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一

乌鲁木齐的物流企业基本上以运输或仓储为主,对客户多样性需要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差,基本上不能提供定制化的物流增服务。缺少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形成引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龙头效应。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成面上,未能建立起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乌鲁木齐市物流产业发展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乌鲁木齐的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目前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经济发展对物流提出的要求,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对于今后物流业的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1.谋划中长期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发展

在抓紧落实国务院《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城市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内竞争力甚至于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国家物流业标准促进企业不断提升,不断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2.重视区域、城乡和国际物流,推动集聚发展

第9篇

途经“水上康庄工程”建设通过拉动投资、推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尽让群众“坐上舒心船、过上平安渡”,而且让交通成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平安工程,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力的支持。

1.对农村投资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水上康庄工程队农村投资的拉动作用体现在二个方面。首先,上级投资的拉动,按照《关于实施水上康庄工程的意见》,省级资金补助力度不断加大,每个陆岛车渡交通码头、交通码头分别补助资金150、50万元。对于库区码头,50吨级及以下、50-100吨级、100吨级以上,每个泊位补助标准分别达到80、120、180万元,对于涉及高低水位落差15米以上的更是以1.2倍的标准补助,其次,地方投入的拉动,为配合上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水上康庄工程建设,以丽水市云和县为例,2007年开始至今该县已完成水上康庄工程建设投资达5000余万元。这种投资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会消耗农村地区的石头等原材料,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会形成生产生活上的消费,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2.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水上康庄工程”除拉动直接投资外,该工程的建设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投资,表现在促进了库区资源和生态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水上康庄工程”实施后,农村地区的外部环境、交通条件等都会得到改善,这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而且可以降低农村地区发展的成本(主要是降低物流成本、信息成本等),从而可以有效的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其他方面的影响。“水上康庄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变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解决劳动力输出难等方面的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有效的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这种工程建设还可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对于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推动“水上康庄工程”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挥“水上康庄工程”的作用,必须保障水上运输通道的安全有序,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机制,但目前这种配套体系尚不完善,制约着“水上康庄工程”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1.建设资金不足制约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首先,从政府投入来看,“水上康庄工程”项目资金含省补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两部分。特别是撤渡建桥项目,由于库区水位深、施工难度大,造成地方政府资金压力非常大。其次,从其他融资渠道来看,由于“水上康庄工程”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等问题为出发点,难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从而这些项目要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较大。而地方公共融资平台等的支持也相对有限,从而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可能面临资金方面的压力。

2.工程建成后运行养护管理难制约着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首先,从工程养护来看,新建成的水上康庄工程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因为缺乏经费开展日常保养、维护管理,如水毁等自然灾害大大减短了工程为民服务的年限,而目前尚未出台相应的养护管理办法。其次,从工程的长远管理来看,目前整个工程更为注重项目建设,对于如何强化水上运输管理、避免交通设施损毁等都还缺乏明确的法规制度。

3.工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尚缺乏有效的抓手。目前“水上康庄工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更多的还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没有通过统一的发展规划将这种水上交通与农村旅游业、运输服务业等关联起来,缺乏具体的项目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这不仅制约着“水上康庄工程”作用的全面发挥,降低了其经济效益,同时也可能导致由于“效益不明显”而消弱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进一步发挥“水上康庄工程”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发挥“水上康庄工程”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从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交通体系的对接,争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等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水上康庄工程”的建设与运营。首先,建议省一级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部分财政实力有限的县取消“配套”方面的要求。建议加大对撤渡建桥码头建设难度大的项目以特困项目补助,补助资金占工程概算投资的比重提升到70-80%。其次,建议加快出台水上康庄工程养护管理办法,从养护的机构,养护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保障,巩固水上康庄成果,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2.推动水上康庄与公路康庄的对接。“水上康庄工程”要真正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有效的与公路建设进行对接,甚至与铁路进行对接。要积极的完善码头与汽车站或者公交车站等的连接线路,推动水上交通与陆路交通的“无缝对接”,方便群众出行。因此,建议在城市规划、城市扩容的过程中,积极考虑“水上康庄工程”当前和未来建设的重点,科学的制定各种规划,促进“水上康庄工程”与其他规划的对接。此外,还要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接,特别是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水上康庄工程”本身、“水上康庄工程”与其他工程之间的对接。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企业财务管理;水利工程;发展

前言

水利工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了对财政工作检查力度,导致水利企业相互间存在激烈竞争,对各企业的利润也带来了影响。为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发挥水利工程经济重要性,明确水利企业财务管理必要性,现本文就水利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于水利工程经济发展的价值做出分析,报告如下。

1水利工程经济发展重要性

(1)节约成本:成本管理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该项措施要从日常中做起,从身边做起,明确每个部门的经费,有助于减少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等企业每个月中不必要的支出。此外财务管理对于水利工程的每日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可分析企业日常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制定解决方案。对于处于投标阶段中的项目可结合实际情况,经过多方探讨之后确定投标价格,可节省企业投标成本;了解在建工程具体情况,及时查找出已经偏离目标的工程问题,拟定相关对策;已建造完工的项目,应计算出准确资金,及时收回应得资金,节约企业成本[1]。(2)控制开支:水利企业中的预算管理可保证其他各项工作开展,具有约束和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的优点。水利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例如在项目管理和施工中会有出现无价值的开支项目,如由于制度问题导致的辞职现象和劳动合同诱发出的伤亡事件,而以上情况的发生会造成水利企业资金出现周转不灵问题。有效的预算管理不仅可提高对员工的管理水平,还能利于水利企业的发展。(3)提高资金利用率:足够的资金是水利工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财务管理部门则是将资金的可用率达到最大化,提高利用率。中国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内许多水利企业以逐渐变为“自我经营”模式,但多数企业碍于资金问题在转变过程中时会造成资金流动困难,因此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同时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流通有促进作用,可统一管理资金和宏观调控,避免出现违规事件发生,保证资金安全[2]。(4)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水利运营模式,现今水利企业的运营模式存在着较大风险性,而有效的财务管理可结合企业现状和市场需求为企业高层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更好的预测出项目利益和降低投资风险。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自身技能对水利企业进行科学评估,做好相关应急措施,可将水利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化。

2水利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财务收支模式不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存在投资大和周期长等特点,使得财政管理部门财务数据量非常庞大,增加工作难度,而财务收支模式的不规范导致了工作人员在成本核算方面较为懒散,且较易出现欺瞒部分资金走向和重复支出等习惯,造成水利企业损失[3]。部分水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理念较为薄弱,企业间互借资金时,无收取利息理念;未及时清理呆账和坏账信息,甚至出现未经相关部门允许就擅自实施项目方案,导致工程预算出现严重错误和难以调控财政资金。(2)财务管理不严格:许多水利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严格,导致财务收支存在不明确现象,无法满足财务预算管理,较易出现预算错误和挪用公款现象,对水利企业财务支出造成负担,引发财务危机,延误工程进度和给加大工人不满情绪,甚至最后出现烂尾楼。(3)财务管理信息化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逐渐习惯运用信息化技术,随之增多信息数据量,而这一需求则增大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难度。我国现已逐步加强高科技的应用率,但对于财务管理而言,信息化却较为落后,导致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无法满足财务管理部门需求。

3水利企业财务管理推动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措施

(1)完善水利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经济发展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开展的,在资金运转过程中并未实际掌握到资金,因此财务管理未能在实际运用中发挥相应作用,而在水利工程经济发展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适当的财务管理,还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职能发挥有效作用,使得该制度更具规范性和强制性[4]。此外,水利企业上级应做到带头作用,对于财务管理相关制度要严格遵守,杜绝出现违规事件,若有财务不合理现象出现,应严惩不贷,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目的。(2)加强水利企业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若想提升财务管理队伍团结性和综合素质,应多增强管理队伍主动学习的观念,对业务水平有提高作用,促进水利企业经济发展,便于在今后遇到突况时能有效解决。例如可聘请该领域专家和学者等对财务管理队伍进行培训,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知识,定期组织财务管理队伍成员参加财税部门活动,全面提高整支财务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5]。此外,可更新财务管理队伍管理观念,与时俱进,提供学习机会和鼓励该队伍成员尽量参加财务管理学习,使其学习到最新的管理技能,不仅可以增加财务管理队伍成员知识储存量,还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为水利工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3)加强水利企业财务管理预算能力:①积极做好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在预算管理应用上要具有前瞻性,对精细化预算管理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节,对因公出差和接待等费用支出尽量做到缩减,于各部门进行沟通,明确资金走向,预算出项目支出资金和整合资金支出详细信息;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水利企业岗位人员安排情况制定出相互制约的规章制度,利于监察内部员工资金使用情况;③对各种社会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参考水利企业往年所有预支和收支情况,根据企业现今发展策略和实力预算出总收入和总费用等,结合市场需求对水利企业新的资金使用情况作出合理预算。④改变预算编制方式,提高水利企业财务管理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得该管理方式可有效推动水利工程经济发展。(4)强化水利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作用:可通过强化水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独立性和降低项目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接触几率,有效监督水利企业财务管理投资在各项目的资金情况,并予以监察,全面了解水利企业在各资金的实际情况,降低出错率;委托审计部门审核水利企业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常规资金和专项资金管理作出严格划分,从而保证资金使用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1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一、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二、人才培养与创新的思路

1.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3.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12篇

关键词:公路运输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重要性

一、公路运输发展概况

公路运输作为陆地运输最主要的方式,指的是以公路为运输线路,利用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来完成跨地区乃至跨国的位移,是贸易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诞生于19世纪末期,随着现代汽车的产生而发展开来,并逐渐从短途输运拓展到长途运输的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相应地交通运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以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公路网,汽车制造业也建立了成熟的产业链条,这些都为公路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奠定了基础。公路运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机动灵活,对于各种交通路况的适应性强。第二,适合中短途运输,速度较快。第三,原始投资较小,在私人资本可以承担的范围内。第四,运输指向性明确,可以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但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弱点:第一,运输量小,相对单位成本高。第二,长途运输的可持续性差。第三,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但无论如何,公路交通运输都以其势不可挡的态势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的作用,利用这种关系更好的改造生活。

二、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系统包含着诸多的子系统和各类要素,交通运输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但并不唯一的子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又包括航空、水运、管道、铁路和公路五种运输方式。因此公路运输属于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公路交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影响经济活动:

1、公路交通直接参与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其本身就消耗着地区的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消费了大量的有形及无形产品,拉动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增长。同时提供了一批劳动岗位,减轻了就业负担。以上都属于公路交通对经济的前向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公路交通在它中间投入的产品上面,也产生了增加值,对经济起到了后向拉动的作用。同时,公路交通还为制造业和贸易服务业提供了运输、装载和中转等服务,与这些生产部门之间起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作用。

2、公路交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即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公路交通的深入发展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问题。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公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和乡镇地区)能够加快农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且通过整合不同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资源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流动性得到提高,使得以劳动力为典型代表的生产要素能被转移到可以发挥更高的生产效益的地方。通过节约运输时间和成本,使得资源源源不断的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创造最大程度上的规模效应。综上,公路交通运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功不可没。

3、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公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候,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基本上就是这个区域的总供给和总需求,随着交通运势的扩大,一个地区能对更大范围的区域乃至全国产生强有力的辐射作用,满足更大范围内的需求,不再受狭小的市场的制约,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调整生产实现规模经济。除此之外,公路交通运输还能起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距离开始缩短,厂家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其他厂家进行合作,产品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先前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逐步被优化。再者,公路交通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企业的专业化经营,生产资料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可以进行任意配置,因此单独的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就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重点发展,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从原材料采集到产品进入市场完全由一个厂家承担。将生产要素按照合理的比例结合,把生产能力转化为生产力。

4、公路交通运输的深刻影响生产力空间布局。按照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来看:(1)农业。农业布局主要指的是耕地的布局,公路运输以其灵活性强、速度快的特点成为了农产品运输的主要工具。因为农产品具有易变质腐烂的特点,因此该产业对与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要求更高。特别是一些易腐的、鲜活的农产品,要保证新鲜就要求不能远离市场,从而增加了成本。公路运输的发展加快了产品运输的速度,专业化的运输渠道减少了中转的时间和成本,从而使得农产品产地对于与市场距离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工业。工业生产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减少运输成本,加快产品流通速度,因此布局往往遵循着沿公路或铁路沿线分布的规则。(3)服务业。该产业的特点是对商品流通的的便捷性要求高。受产业区位的调整和公路运输条件的持续影响,在远郊地带的公路沿线工业走廊形成了一批经济廊,这些经济廊的形成极大的改善了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5、公路交通发展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交通的便利程度是很多游客选择出行地时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内旅游,尤其是短途旅行来说,要发展一个地区的旅游行业必不可少的是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尽快建立于外部的公路交通通道,同时公路建设的投资相对少、工期短、技术难度低、见效快,因此称为了推动各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公路交通运输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受到经济的反作用力,可以说两者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为动力。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务必注意相互间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武旭,胡思继,崔艳萍,马叶江.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第13篇

【关键词】三大需求 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 消费环境

一、三大需求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表1显示了我国在2001年到2011年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投资,净出口拉动率较小且起伏不定,而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长足动力的消费拉动则处于相对劣势。

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备受世界瞩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然而,长远看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相对乏力的增长态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表1显示我国投资拉动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2009年投资拉动率高达8.1%,成为一枝独秀。然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存在很多弊病。投资需求只是由居民消费需求而引发的引致需求,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并且投资增长过快还可能引起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净出口拉动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表1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受入世影响净出口拉动率稳步上升到2.6%。然而,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锐减,外需拉动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推动力,说明过分依赖外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动摇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转变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减少外部冲击和成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消费需求是人类生产和投资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投资饱和的状态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消费力,更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当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品却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可以以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一些消费需求下降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

曾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①表1显示我国消费贡献率自2010年之前都不足50%,在2011年才首度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很显然,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早在199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已经注意到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更是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事与愿违,消费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我国消费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64332.4亿元增加到2011年得343635.9亿元,年均增长36%。储蓄率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11年54%,然而,同期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得48.2%。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中低收入人群基于疾病、养老、教育、购房等谨慎性动机而持有货币,不能形成即期有效需求。

(1)高房价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低迷。近年来,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首先,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面对高房价,节衣缩食,紧缩开支,增加储蓄,积攒未来的购房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其次,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房的居民,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不仅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减少,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最后,高房价直接催生的高房租使得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受到高房价的抑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又相对不足,加之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不敢放心消费。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农村医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这些碎片化缺乏体系的制度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力度小,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比重不合理的等制度缺陷。加之我国的住房、教育、医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最终消费率。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仅限于食品和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支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相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中却出现了一些对高级奢侈品过度消费和依赖海外消费的现象,更有甚者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哄抬房价,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加具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实施。

(三)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存在着诸多消费不安全、不诚信、不健康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一是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频现。二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困难较多。三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消费品,例如婴幼儿奶粉、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保险制度。

(四)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法宝,老一辈人以此为美德并教导和影响着下一代,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

总之,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三、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几点建议

当前,改善我国消费贡献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扩大消费战略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在外务工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另外还要落实扶贫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二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涉及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等抑制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来源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水平,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企业和财政的教育支出,解决居民高教育费压力

要减轻居民高教育费的压力,一是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减轻居民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二是要规范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收费,特别是要多设立公立幼儿园,解决大中城市学前教育费用畸高的不合理现象。三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补贴,例如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放费职工子女教育经费加计扣除。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合理引导各阶层的住房消费,减轻居民高房价压力

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保障基本人权,重点是要合理引导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需求。一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困难家庭、新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住房价格体系,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波动,适时开征房产税,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投机性炒房行为。三是加强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正确认知扩大消费与勤俭节约文化

加强消费品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加大垄断行为的法律惩戒;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建立重点行业(食品和医药)的社会责任保险制度,治理和完善重点领域(汽车和住房)的消费环境。

正确认知和处理扩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关系,一是勤俭节约是指不浪费、挥霍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家庭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险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是发展性的文明消费,不但不应减少,还应逐步加大。二是扩大消费是政府保证全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重大经济政策之一。三是从家庭看,应该加大文明消费支出,减少奢侈性消费支出;从社会看,应该增加文明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9.

[2]马洪范.实现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2,(11).

[3]王华.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2,(11).

[4]李建军,王雯.构建可持续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2,(11).

第1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子商务;重要性;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与我国国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与传统的工业结合在一起,并且渗透到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金融保险等领域,进入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许多大企业开始借助电子商务开展采用与销售工作,很多中小企业也开始将互联网纳入到生产销售中去,甚至有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具体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都开始与电子商务结合,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借助电子商务实现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再是过去经济高速增长,转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创新型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根据国家财政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十一五”经济建设期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0.8%,分析最近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促成的交易额,我们能发现比重不断在增长,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内部需求,实现了消费结构的整体优化。面对经济发展的阶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更加创新的心态修好内功,实现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属于新兴经济新式,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开展生产活动,必然会对已经不具有发展空间的传统企业进行淘汰,也会催生很多新型的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中依然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制造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受到的冲击更大。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电子商务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不仅运输成本越来越低,运输时效性也越来越强,而且实现了流程化。

(三)电子商务对消费理念的影响

与传统消费行为相比,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购买者与销售者之间信息不对等的局面,消费者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叉信息对比,更加快速方便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省时省力,衍生出与传统消费理念完全不同的新型消费理念。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信用层面来看,电子商务交易更多的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形成信任机制;从税收层面来看,虽然目前尚未对电子商务进行大面积的收税,但是为了确保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有必要将对电子商务的纳税纳入到规划议程;从商业安全层面来讲,电子商务涉及到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更加多,还夹杂这各种侵权、诈骗等违法行为,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无论是法律还是制度层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五)电子商务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人们进行消费已经不再有明显的地域界限,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城市格局规划,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所具有的集聚力将被削弱,新的城市盛业中心将会以物流中心呈现放射展现,而类似于与水族馆、博物馆、游乐园等体验式场所将会取代传统的商业中心成为主要的商业区域。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问题

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领域,完全依靠自身摸索,虽然政府也有意识的在加大投入,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整体信息化建设还不够成熟,加上部分企业思想传统,并没有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尚不成熟。

(二)电子商务安全与商业信用问题

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资金、信息安全不仅是企业更是消费者个人担心的关键点,很多人虽然能够接受电子商务,但是却对电子支付持不信任态度,加上政府在电子商务法律层面还有很大的欠缺,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都极大地影响了电子商务发展。

(三)电子商务支付与结算问题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目前使用的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是网上银行、支票以及电子现金等形式,但是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电子支付形式并没有很多经验,支付水平低,加上各种支付平台不统一,无形中为电子商务发展制造了障碍。

(四)物流配送管理问题

m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物流也取得了一步的进步,尤其是最近几年,物流已经发展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物流配送中依然存在信息化发展不到位,全国范围的物流配送点少,在村镇的物流配送速度慢等问

(五)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问题

电子商务在我国存在发展了将近二十年,作为新兴的产业形式,它在发展中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跟上,存在很多漏洞,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转漏洞,极大地影响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电子商务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引导政府与企业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发展中去

电子商务的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理支持,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基础设计建设领域,这属于国家基础建设,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政府需要对电子商务经济给与更多的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认真多好信息基础建设,扩大互联网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积,全面提速,确保通信的高速,最大限度的提升上网速度,减少电子商务企业在上网上的成本。对于部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企业面积小、规模小、基础设计不到位、技术跟不上的企业来说,依靠自身的能力想要将企业做大做强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政府的参与对企业来说,无论是资金注入、办公场所问题还是高新技术的引进,都能发挥极大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企业的生死。而且信息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我国国家垄断的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限制。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需要依赖企业自身,还需要借助政府的支持,做好两手抓的准备,一边修好企业内功,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一边争取政府的支持,使其更深层的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借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合作,还需要紧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将企业与政府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离不开一定的电子信息化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因此企业需要积极重视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条件的企业要更注重自主技术开发,从技术层面不断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我国电子商务全面融入到全球电子商务中去。但是在技术引进与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依然是个问题,当企业自身难以承担的时候,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尝试政府直接投资或者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形式,以企业为主导,支撑起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依靠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规模化,只有将政府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断进行企业发展方向的调整,重视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做好企业内部管理,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在我国经济中实现快速发展。

(二)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制定合理的电子商务标

交易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力投入,有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团队,切实有效的去为网络交易安全保驾护航,致力于创建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让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能够安心。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也需要做好自身的网站安全建设,不要吝于对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日常管理中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重要机密的文件要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因为信息泄露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展电子商务最初是为了实现生活生产的便利化,对于网络交易的安全问题并没有过多关注,当电子商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解决网络交易中的安全问题,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交易环境已经成为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当前网络大环境中经常爆出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等负面消息,极大地打击了网络用户对网络安全的信心,对电子支付充满了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情绪极大地阻碍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与传统商务工作相关,电子商务更多的依赖于互联网,虽然更加节能环保,但是在运行中产生的电子文件相比纸质文档,更需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网络安全防护手段的创新,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针对电子商务工作的开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将工程流程化,使得工作中各种技术能够有序投入使用,避免不法分子钻漏洞破坏网络安全,同时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确保联网环境的安全,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系统,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环境的安全。

(三)推进和完善电子支付结算体系

我国金融体系中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之外还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银行,每个银行接住的网络通信平台都不相同,基本上每个银行都建有属于自己的电子平台,这使得在电子商务中进行电子支付时难以对支付进行全面管理,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电子支付领域的混乱情况进行全面规划整合,将企业、银行、支付平台有效统一在一起,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效完善电子支付系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支付环境。

(四)全面建设与电子商务发展匹配的物流配送体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是息息相P的,如果一个社会物流水平落后,那么电子商务也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当前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物流公司也开始有意识的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从物流配送流程上进行优化升级,减去不必要的、繁琐的操作过程,不仅为物流公司自身减去了不必要的成本,也为提升了物流的整体速度,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物流之城。为了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公司还需要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与创新,坚持走流程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走出去学习世界上物流配置上更好的方法,借助他们的先进的技术来优化企业自身的发展,有效的节约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在修好内功的基础上更好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服务,夯实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基础。

第15篇

关键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交换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活动过程。公路交通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为灵活方便的运输方式,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路交通的优势体现

公路交通的优势,包括它的潜在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公路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是优良资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 是社会长远发展的物质基础,甚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增加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国际经济发展表明,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和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公路交通的发展目标

公路交通的规划首先从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在服务功能上的要求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构成区域公路交通体系的各种公路交通方式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对公路交通整体发展和结构调整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决策,使区域的公路交通系统在功能上和能力上得到有效的协调,使公路交通建设控制性与合理性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整体规模。

1、促进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

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的首要选择,而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比较优势的发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要素空间配置的角度来说,为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而获得利益,各个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比较优势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要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公路交通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带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公路交通为平台,以提高区域发展的竞争能力,在更为广阔的市场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协作

区域间的协作能够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有助于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地区间的协作应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畅通的生产要素流动渠道实现共同发展。公路交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建设区域经济圈, 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地区带动资源匾乏地区,相互促进和推动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效率,以逐渐缩短区域经济发展的距离。

3、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把促进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全体人民生活福利的提高、缩短地区发展差距和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从而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能源和工业产品的自由流通做出积极贡献。公路交通应对这一战略要有支撑保障和服务的功能。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保持区域间协调、公平发展,保持区域经济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实行掠夺性的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首先公路交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在规划交通线路、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社会长远发展来换取眼前的短暂发展。

三、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公用基础产业具有投入大,回收期长,受益广泛等特点,属于公共品、半公共品,对经济有较强拉动作用,其发展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同时,基础设施具有资产的特性。公路交通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方式一样,是属于基础产业和生产力范畴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物质交流等大量客货运输任务、甚至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等建设工程,也往往需要先修通公路而后才能开工建设。至于在国防、军事方面,汽车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方便,公路交通更是国防现代化和部队机械化、快速化的重要条件。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越来越明显,人们已经清楚的看到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公益性

公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能为使用者获取的经济利益,即创造的社会效益。同时公路属于公共、半公共产品,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对未来经济有重要影响,是优良资产。国际经济发展表明,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尽可能完备和应用基础设施。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拥有这种物质基础就会减少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便捷、快速的公路交通,已经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

2、公路交通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按照经济活动分类可以公路交通行业划分为公路建设和客货运输。公路建设属于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客货运输属于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从国民经济行业看,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等组成的增加值,对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做出了贡献。

3、公路交通行业创造就业机会

公路交通行业的建筑和运输活动,因消费增加而扩大生产的经济活动、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生产活动等,都必须有人力的参与。因此,在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工程中大量就业机会被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从而使公路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4、公路交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交通运输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之一。自然意义上交通所需时间和费用,会因为交通距离的改善而缩短和减少。从经济内涵上衡量距离的尺度不能只用表面上的长度单位去衡量距离,而是是时间和费用。人类从事交通运输、克服空间距离阻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演变,它是一项无时不在、无地不在的任务,而表现出不同的运送手段和对象、空间范围和运输的规模及强度。全面认识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能说明经济地理系统空间结构关系改善的条件,从对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从时间、空间和结构几个角度更好地解释。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其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