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教育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0-01
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开放的教育形式是育人性教育和社区发展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育人,才能为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提供相互沟通的作用点;只有社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教育和社区的融合才有了现实的依托和立足点。与其他常规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具有如下持点:
1 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实质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各种因素与社会的相应部分的有机结合与一体化。其基本内容就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辩证统一,即把教育纳入社会大系统,使其成为社会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职能。在社会广泛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的同时,教育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指导,积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直至实现教育同社会的高度融合。
2 社区教育的群众性
社区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鼓励社区民众。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包括各种社会团体和不同年龄的全体社区成员在内的、群众性很强的教育过程。
3 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和民间性
教育要与社会全面结合,就必须广泛吸收社区各种教育力量或有益于教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参与、介入、融合其中。只有高度的开放性,才能为各种因素全方位参与教育打通立体多样的渠道。因此,社区教育要广开门路,不拘形式地建立各种畅通便利的渠道,从而使各种社区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能量和信息及时有效地转化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来,同时也把教育服务尽快地输送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4 社区教育的地线性
社区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社区内,并与特定社区密切结合的教育,无论是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职能,还是其主体对象或方式方法,都必然带有这种特定社区的特定人文、社会及地理条件所决定和要求的区域待点。因此,也必然会带来社区教育的地区差异性和多样件,这不仅表现在社区教育的规模、类型、方式方法上,甚至还会表现在目标、内容和层次质量上。
5 社区教育的多维性
社区教育不仅仅指教育本身,它还包括进行社区组织工作,开展社区活动以及创造一些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具有建设性的社区教育方法。
6 社区教育的整体协调性
无论是从目标职能来看,还是从主体对象或内容条件来说,社区教育都是一种多因素、多元性教育。只有协调好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其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整体,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大教育体系,从而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和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
社区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具有教育的持征和属性,同时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个体发展的作用,即本体功能.也叫育人功能;二是社区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作用,即社会功能,它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1)社区教育的育人功能。社区教育是—种社会化的教育,它以社区为依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桥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紧密结台。它面向社区的全体成员,能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社区民众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从而满足社区成员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这种实践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可以极大地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每一个社区成员在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促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形成独待的个性品格。
(2)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社区发展中,通过协调、发挥社区内各个系统、部门、机构、社团的教育作用,通过教学和管理,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法律规范、方针政策,促进社区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社区成员提高参政、议政的兴趣和能力,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社会舆论,从而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
(3)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社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是多方面的,除了能源、设备、资金等物质条件外,社区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社区教育为社区经济建设提供专门的人才。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使社区民众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并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直接高效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社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4)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是选择和传递文化,使某一文化在教育实施的范围内保持同—性和延续性。二是不断创造和更新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在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当然,社区教育的文化功能不只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社区教育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形态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1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特点
信息化社区教育是将传统的社区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进行整合应用,所以信息社区教育相对传统的社区教育,开放、互动、共享。它的优点是:
①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和教学当中,教育资源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和丰富多彩,并且易于理解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依靠网络的开放共享和其快速方便的访问速度,社区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Internet的学习资源。这样一来,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②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公民,实现了教育公平。
传统的社区教育的教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比较固定,但大多数社区学习者每天都要工作上班,不能进行脱产学习,因此在社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有一些老人因身体原因也不能到固定的地方进行学习。如果在社区教育中加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因为网络虚拟环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③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化。
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没有过多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差异。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教授的学习内容等都对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使用相同的方法和策略。而在信息化社区教育中,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开发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者在学习中能够对网络学习资源高效利用,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与传统的网上教育相比,信息化社区教育具有的优势
①信息化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更贴近于生活。
通常来说,网络多媒体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质,一般都是一个专业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实现的。而信息化社区教育则不同,它是为社会上的所有成员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
②教学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可以自愿参加。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社区护理越来越被重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可具体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康复及日常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本文选取了国内糖尿病社区护理的一些有效做法,希望对促进糖尿病社区护理工作有所帮助。
1社区护理特点
1.1预防保健为主:通过一级预防途径达到促进健康、维持健康的目的,减少社区人群的发病率。
1.2强调群体健康: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既包括健康人群也包括患病人群。
1.3社区护理工作范围的分散性及服务的长期性: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居住相对比较分散,使得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更广。社区中的慢性病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服务对象对护理的需求具有长期性。
1.4综合:由于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求社区护士的服务除了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基本内容外,还要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服务。
1.5可及性护理服务:要求护理服务具有就近性、方便性、主动性,以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
1.6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要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预测和发现人群中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这就需要护士具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社区护士需经常上门服务,采取“一对一”的服务形式。对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及职业道德水平要求较高,护士必须具有慎独精神。
1.7多学科协作性: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中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可能涉及多个部门才能解决。
2糖尿病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当患者了解了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后,在饮食治疗、科学用药、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和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可进行主动自我调控,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健。该项工作首先应得到街道居委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区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患者个人档案资料,跟踪服务。内容包括指导患者学会血糖、尿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方法、技巧;自我管理;自我保健及护理指导等。具体做法有:①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小册子;②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1次/月,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专题录相等形式系统讲解,鼓励患者及家属互相交流经验,认真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科学指导;③电话热线咨询解答;④家庭随访,了解患者饮食、运动以及血糖控制情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2.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有些病人虽然无并发症,但生活质量水平下降明显,护理人员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病人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病人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病人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因素,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数病人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如嗜好烟酒、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较为普遍,可从健康教育入手,宣传糖尿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为病人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疗咨询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必需因素,糖尿病病人在社区必须坚持定期检查和服药等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对病人进行检查和用药指导,加强对病人有效检测,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护士通过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细节,使病人对治疗有安全感,消除病人的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使病人乐于与护士交流。
2.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来源:文章屋网 )
实际上,目前亚洲社交媒体行业的底线数据和用户增长率都基本上可以秒杀世界其他地区。而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也很令人鼓舞:虽然Facebook和Twitter一般都很受欢迎,但当地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主导者了该行业的发展。说到消费者社交媒体,许多东方国家社交网络的商业敏感性和关注点更加聚焦和前沿,而且其商业开发也要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早。此外,它所采用的模式也有所不同,政治命令的牵制不亚于文化背景和用户习惯的影响。例如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以美国为主导的社交网站就被中国封禁了。
全球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暗示了社会“巴尔干化”(注)的趋势将比以前更加强烈。这是我经常提到的通道碎片问题的一部分:在当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态系统,而它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幸运的是,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倾听和分析平台。尽管消费者不愿意与商业沾边,它也为企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然而,亚洲和东欧的社交网络与美国有很大不同。人人网(中国),微博(中国),Mixi(日本),CyWorld(韩国),Odnoklassniki(俄罗斯)以及VKontakte(俄罗斯)代表了这些国家最大的社交网站。
中国的社交媒体
我的第一站是上海,我所在的公司在上海举办了社交媒体峰会,我以及很多社交网络专家受邀在会上发表讲话。与去年底博雅公布的亚洲社交媒体研究情况相比,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过去几个月人人网和微博的增长速度。
在过去一年,微博和人人网的用户都翻了近一番。发言人Julien Chiavassa进一步指出,中国在过去三年增加的网民数量比美国目前的网民总数还多。人人网的李普庆对社交网络平台所使用的很多商业模式做了具体介绍,这其中包括团购、开放平台、应用商店和信用卡。
亚洲社交媒体著名人物Sam Fleming指出,卓越的社交媒体中心正在成为标准的票价(我称之为社交企业单位),就如同目前美国在该行业的发展现状一样。IBM的Alistair Rennie也出席了会议,他谈到了IBM的企业社会化历程及其全球客户管理经验,他指出IBM正在改造传统的客户关怀模式,即转为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ocial CRM)模式。
就如同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一样,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是清晰的,中国已经在社交媒体行业引起了轰动。总的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社会化商业社区的商业敏锐性和成熟性,虽然它通常与美国有很大不同,虽然他们更乐意在社交网络上进行活动合作,而不愿意分享个人信息。
俄罗斯的社交媒体
我的第二站是俄罗斯,Peter Kim和我受邀举办一个Social CRM讲习班,以及第二天在“IInd”企业2.0俄罗斯大会上发表关于社交企业现状的讲话。虽然我之前认为俄罗斯的社交媒体要比西方社交媒体落后好几年,但我的看法很快就被扭转了。虽然社交网络的利用情况很不平衡,但俄罗斯是一个有雄厚技术基础的国家,这意味着它有大量具备丰富经验的从业者。
关键词:社区教育;现状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东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若干年后,社区教育开始向大城市的郊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燎原计划”示范乡镇、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少数县、乡扩展。
国内学者围绕社区教育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功能等问题,发表了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见解。笔者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看法。
1 概念内涵
1、“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
2、“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对社区全体成员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活动和^程。”
3、“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 (黄云龙,
4、华东师范大学吴遵民教授在介绍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后认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他还认为:“社区教育至少具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特性,一是他的非营利性;二是他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参与及拥有的权力。”
5、将社区教育定义为“一种教育形式,跨出学校或学院的范围,请社区其他人参加,既可作为学生也可作为教师,或兼任两者。教育意图完全是为整个社区的利益服务。”
6、认为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教育对象,以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 社区教育的特点
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我国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区特色性。这是相对现代其他教育而言的,是指社区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模式、内容等均应有社区特色性。
2、“三全”统一性。是指全员教育(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全程教育(指向社区成员的终生发展)、全方位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各方面的教育需求)应当统一于社区之中。
3、整体性。指各类教育形态、教育机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共同为社区及其成员发展服务。
4、广泛参与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的广泛参与;社区各界的广泛参与;社区所有成员的广泛参与。
基于我国社区教育是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社区教育还应具有以下特点:
1、非功利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社区教育不应以功利为目的,但同时,又认为,处在一个变革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社区教育应为地区住民提供一些职业性的指导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活动”。
2、多样性。社区教育担负着终身教育和大众教育的使命,它在办学上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时间跨度上,社区教育由青少年儿童期延伸至老年期,教育过程纵向一体化。在社区教育对象上,个体的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就业状况、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将影响到社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选择。
3、开放性。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接纳力强。社会发展会使社区教育的要素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要求社区教育本身具有较高的容纳能力。二是分辨率高。社区教育的模式更新和社会需求及社会条件变化的速度是同步的,或者说社区教育的模式能在“第一时间”内对社会需求进行分辨,社会需要将成为促使社区教育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转向的决定因素。
3 社区教育的功能
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受到普遍欢迎,是因为它有其内在的本质功能。
1、对全体居民进行教育的功能。社区教育克服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从而能够面向社区内的全体居民,其教育的影响力较大。
2、统筹社会化教育因素的功能。现代社会,青少年儿童接受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而社区教育在三者之间起到了一个中介作用,它能够有效统筹三者的优势教育力量,使其形成一体化,从而形成具备整体合力的新教育格局。
3、监督、咨询功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早已存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而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能够很好地补充进来从而发挥其优势。其中间作用,主要在于协调、组织、监督和咨询。
参考文献
[1]吴遵民,小林文人,末本诚.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历以贤.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区推广失配 处理策略
1.引言
目前利用高职教育办面向企业的社区教育存在很多不匹配问题,因此有必要解决其中的失配问题。文献[1]把社区居民的需求来源归结为社区居民的活动诉求、社区现状和社区资源、社区的背景资料及未来发展趋势、社区有关机构单位的各种相关档案文献和有关社区本身的公共政策等。文献[2][3]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等分别对北京市社区居民、常州市社区居民和信息技术条件下市民的社区教育需求进行了分析与统计。这些需求分析与统计是针对居民个人需求意愿进行的,没有从企业内部失配中得出企业需求,并综合企业需求和个人需求意愿。显然,从业人员的个人需求意愿往往和单位需求分不开,因此面向企业的社区教育需求不能仅仅归结为社区居民个人需求意愿。文献[4]就社区教育分别从社区教育的领导运行机制、教育资源应用整合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论述,但是其论述不能跟社区教育需求结合,而且没有考虑社区教育基地缺失、条件简陋、专业师资缺乏、信息渠道不畅和教育内容贫乏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论述没有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太笼统。文献[5]论述了社区教育的种种不利因素,论述了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提出社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融合,但是没有具体融合职业技术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策略办法。文献[6]提出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互动办法,但是不能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克服社区教育诸多不利因素,也不能解决其中的失配问题,因此其策略办法显得单薄。文献[7]论述了美国社区教育的国家发展战略、产学合作模式、高职教育体系的内在衔接、人性化的教育体系等,给了中国人很多启示。综合上述学者研究,他们都没有从企业内部失配中得出社区教育需求,没有把社区教育与企业需求结合,没有解决高职教育社区化中的失配问题。
2.失配处理策略
2.1面向企业的社区教育需求分析
基于失配思想、根据企业精神和文化、企业内部管理、岗位技能、岗位晋升和换岗要求、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出现及对应的新理论和新知识等,根据员工所具有的技能和素质,得出岗位所要求的与员工所具有的不匹配。所有这些不匹配都会得出新的教育需求。通过岗位需求与员工和教师技能“本体建模”,进行本体匹配,得出教育需求。
2.2社区大学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组织方法
由于社区教育具有不定时性、短期性、人数和授课内容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普通高职教育在管理与运行流程上存在与上述特点不匹配的情况。管理与运行流程研制应该确定哪些人员和部门参与到流程中。基于故障树的二进制决策图方法解决学员培训组织方法中的失配问题。故障树是一种特殊的倒立树状逻辑因果关系图。如果学员培训组织方法按需求进行分解,得到原子组织方法,每个原子组织方法都有以前满意统计记录,就可以通过故障树分析法(可以转换成二进制决策图方法)避免学员培训组织方法中的失配问题或者降低其概率。
2.3社区大学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管理与运行流程
由于社区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基地,同时社区教育具有不定时性,人数具有不确定性,培训的内容也会因人因时而改变。而普通高职教育没有这些特点,与社区教育这些特点不匹配。通过组建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管理与运行“VO”解决此失配问题。VO就是虚拟组织,本来是人工智能领域概念,是指各个软件体为不定时地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组建虚拟组织,实现目标后VO解散。用“VO组建”思想规范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管理与运行可以敏捷、高效地利用高职教育优势进行社区教育,解决普通高职教育在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组织方法、企业分校学员培训管理与运行流程等方面的不匹配问题。
2.4社区大学企业分校师资队伍等资源建设
由于社区教育面向的对象是企业职工,授课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普通高职教师存在与上述特征的不匹配性。
2.4.1加强组织与领导建设。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的社区大学企业分校,使得企业分校在我市有合理的布局。学校建立专门领导部门加强社区大学管理,政府建立专门协调管理结构。同时加强以上部门之间的动态联系。
2.4.2动态建立一支以高职教师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需要,富有社区特色的教师队伍。当教师技能知识与学员所需技能知识不匹配时,应提前预知并对教师进行培训,维护教师队伍动态性。
3.结语
通过以上策略能够很好地解决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失配问题,最终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学历、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提供机制支撑,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并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互赢。
参考文献:
[1]楼一峰.把握好社区教育需求评估.成才与就业,2012-09-01.
[2]麦齐好.北海市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的比较分析.高教论坛,2012-08-20.
[3]武汉美.信息技术条件下市民学习的特征与需求.成人教育,2012-08-10.
[4]罗希良.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促进全民技能素质提升.职业,2012-09-15.
[5]侯兴霞.服务于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研究.素质工程,2012-09-20.
[6]周国洪.浅谈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时代教育,2012-09-01.
一、国外社区教育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陆续出现和不断向前推进的,它孕育于北欧,拓展于北美,广泛发展于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各具特点,下面我们着重研究北欧、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的特点。
1. 北欧社区教育的特点(以丹麦为代表)。北欧地区包括冰岛、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五国,是最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地区之一,下面主要以丹麦为代表来研究北欧的社区教育。在丹麦及整个北欧地区,社区教育被称为“民众教育”,“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是其民众教育的一大特点。丹麦民众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要归功于其创始人、著名的民众教育家柯隆威,他强调用教育的力量来激发民族精神,唤起民族自强,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来弥补人民受教育匮乏的缺陷,希望以此来提高人民的智慧、改善人民的生活。1844年,柯隆威在丹麦的罗亭乡村正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针对成人的教育机构——民众中学,并得到广泛建立。随着民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丹麦及整个北欧地区的社区教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1)人本主义的办学特色。由于丹麦的民众教育是在教育水平低下、众多民众无法享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学习知识和获得发展的权利,并最终实现教育平等。柯隆威在设立民众高校之初就提出了“失之于外,须自求补偿于内”的口号,并强调要将民众教育的重点放在关注人的发展上,崇尚人文精神的办学理念,强调先唤醒,后启蒙,发挥人的创造潜力,实行人文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战略,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作用。人本主义的办学理念是北欧社区教育的独特之处。
(2)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在丹麦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并不直接介入社区教育的管理,也不干预民众教育活动的组织,只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等方式来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虽然政府设立了管理民众教育的机构——国家成人教育委员会,但此机构只是负责向民众教育组织(民众中学和研究协会)拨付经费以及对其所开展的教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达到间接管理的目的。民众中学享有最大程度的办学自,每一所民众中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式,开设多样的课程,并能够运用各种适合社区居民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种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民众教育“民主、自由、自愿”的特点,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多途径地参与到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中。
(3)高度普及性和大众化。虽然北欧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民众学校,但各地均建有不同形式的社区教育机构,使得社区民众教育活动覆盖了整个北欧地区。在丹麦,社区图书馆遍布各个居民区,为民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舒适的读书氛围。另外,还有比如农业和渔业协会、家庭主妇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社区教育机构。北欧社区教育向社区广泛渗透,由于其高度普及性和大众化,参与社区教育的学员非常多,所占比例大,覆盖面广。据调查,在北欧地区,每年平均有20%~25%的成年人参与社区民众教育活动;50%~6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参与过一项社区教育活动;每年在大约50个社区教学团体中,大约有170~180万成年人学员。
2. 美国社区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虽然起源于北欧,但却在美国得到广泛拓展,对美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社区教育源于20世纪初叶,初始的社区学院被确认为是中学后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着工业时代社会发展对培养具备多种专门技能人才的需求,社区教育开辟了职业教育的领域。美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到现在,已形成其独有的特点,其实施组织——社区学院也已经遍布全国的各个学区,成为融“大学转学教育、补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
(1)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在美国二百多年历史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实用主义的理念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贯穿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美国社区教育在建立之初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当地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秉行实用主义的理念。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社区学院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即是实用主义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美国的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美国社区教育发展与现实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非常明显,社区教育的进步也源于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教育需求。与现实相结合是美国社区教育的显著特点;针对具体的现实需要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制胜法宝之一。
(2)宏微观相结合的多元管理模式。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是由社区自下而上推动的,其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并不对全国的社区学院进行直接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而只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对社区学院进行宏观管理。比如,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1944 年的《退伍军人法》,20 世纪 60年代颁布的《民权法》、《高等教育法》、《经济机会法》以及 1972 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等。
在美国,各州对社区学院进行直接管理。由于各州的独立性很高,不同的州设立的负责统一领导并管理社区学院的机构也不尽相同。但美国各州一般都设置社区学院学区,由当地学区选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社区学院的工作,为社区学院制定符合当地需要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因此,美国社区学院实行的是联邦政府的宏观管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和学校微观管理相协调的多元管理体制,并且具有很大的自治性。社区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以及微观管理主要受“市场”调节,由社区教育的各实施主体决定。
(3)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教育的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也是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其中多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实施组织——社区学院提供了包括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服务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其具备了多种功能性。第二,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能满足各种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需要。第三,社区学院还开设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课程,比如烹调、美术和家政等,有的甚至还开设了针对老年人的教育内容,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而其灵活适应性则主要表现在社区学院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对其课程设置、管理手段、授课方式等都能做出及时的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上,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几乎无所不包,多达几百种,分属于汽车、计算机、会计、保健、地理、历史、体育等几十个科类。美国社区学院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比如在线学习、服务学习、定向指导学习、实习和现场学习(临床)等都是美国社区学院广泛采用的课程学习方式,而其中影响力最突出的是在线学习和服务学习。多功能性和灵活适应性使得美国的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满了活力。
3. 日本社区教育的特点。在日本,社区教育是指除学校、家庭和企业之外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公民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及电影院等所开展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以及广播电视中的教育节目。日本的社区教育起步虽然晚于欧美等国,但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二战后,日本已逐步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社区教育模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对于振兴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社区教育更加受到重视,也形成了不同于欧美等国的独特之处。
(1)民众教化理念。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振奋国民精神、培养国民性格,因此,其社区教育的主要指导理念是民众教化理念。在教育内容上,日本的社区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注重发挥“教化”和“教养”功能,同时也强调国家对社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改变,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满足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一直是日本社区教育的重心所在,民众教化理念也一直是其中心理念,指导着日本的社区教育顺利发展。
(2)政府和社区混合管理的模式。日本的社区教育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其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和社区分别进行管理的混合型管理制度。国家、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设有相应的分管社区教育的部门。其中,国家主要设立了终身教育局来主管社会教育,而体育局、文化厅的文化部和文化遗产部等机构也分管社会教育的部分管理工作,指导并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此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一般也都设立了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来具体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工作。
日本的社区教育也有一定的自主性。社区的教育活动可由居民自主策划和实施,而且,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具有自主性质的团体,并独立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
在这种混合型的管理体制下,日本的社区教育表现出上下沟通的特征。国家和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甚至居民已经参与到社区教育部分领域的管理工作中,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的利益,使社区教育得到了有效实施。
(3)法制性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日本社区教育的最显著特征。《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统称为日本的“社会教育三法”,是日本开展社区教育的法律依据。其中《社会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指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有责任和义务创造一个全体国民可以自主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教育环境,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日本有关社区教育的法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使社区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国会相继颁布了一些新的有关社会教育的法令法规,对“社会教育三法”加以充实。比如1990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措施的推进体制的法律》等,就是对“社会教育三法”的充实与完善。相关的立法使日本国民懂得发展社会教育是社区必须履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应尽的义务,这是日本社区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最根本的保证。
二、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
社区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道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创建社区教育,建立终身学习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社区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相比,我们仍存在很大差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途径。通过以上对丹麦、美国和日本社区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 逐步完善并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理念。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地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努力体现中国特色。我们应该摒弃社区教育中狭隘的观念,保持积极正确的理念,逐步完善并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理念。
首先,社区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社区教育是一种非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的、普及化的教育,它能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人文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其次,社区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多种办学主体共同作用,而非单独依靠政府独撑天下。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样社区教育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居民的参与热情也会得到一定的激发,社区教育才会更好地发展。第三,必须破除社区教育的学历主义观念。社区教育是一种非传统学制、学术化教育,它的参与者——居民在起点、基础、要求、能力、职业、爱好、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套用传统的学制框架和纯专业化、纯学术化教育模式,而应该建立适合社区教育的教育模式。
2.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社区教育。从对北欧、美国和日本的社区教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对于树立社区教育思想和地位,促进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对社区教育才是一种实质的推动,特别是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法律和财政投入的支持上。
一方面,为使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得以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对社区教育进行政策和法律上的保证。也由于只有社区教育的地位得到明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对个人、对社区、对社会的重要功能。我国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对社区教育的立法,及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对社区教育的相关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政策文件或法规。这样,社区教育有了一定的法律保证,实施起来会更加顺利。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投入资金支持社区教育。而且从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良好运转和迅速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投资为国外社区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可能。因此,政府要保证并加大对社区教育持续的资金投入。大力兴建社区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多形式的社区教育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教育服务。
国内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开展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探索。北京东城区大力整合师资资源,重点开展教师、志愿者及文教事务助理等三支队伍的建设。同时,定期开展社区调研,了解居民的教育需求,做好社区教育的科研工作。初步建立起多渠道经费投入体制,开辟了市教委、区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居民投入及接受社会捐赠等八个社区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是上海浦东新区的社区教育突出特点。城区成立了社区教育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市民教育指导小组,并在街道、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职能明确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制度。重点开展了街道、镇社区学校建设和备案工作,优化配置了各类教育资源,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网络系统。
二、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现状
(一)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成就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构建“三级孵化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移,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学校为骨干、以市民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根据《滨海新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工作示范区实施意见》,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实现区内60%以上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各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通过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等逐步实现滨海新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中的问题
一是教育培训机构、街道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不够健全,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面对学校资源专属和封闭,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缺乏有效推动。教育培训机构、街道社区和政府三者合作的主动性不强,尤其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上缺少紧密的协同与互动。二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未能显现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因缺乏必要的运作保障机制,各社区教育机构隶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难以有效开展资源整合。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难以深入铺开,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不明显,使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易流于形式。三是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缺乏监督评价,社区教育资金管理还需加强。目前监管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于辖区内社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充分的应用,甚至闲置;其二,社区教育财政拨款到位情况和建设经费没有充分监督,缺乏政策约束;其三,缺少社区教育资源的定期评估分析,难以实现有章法、有成效、居民满意、政府认可的社区教育效果。
三、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特点与机制
(一)资源整合的特点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行业和单位,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其顶层设计和规划,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完整性,科学反映资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合理组合和优化配置,以适应和满足社区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品质。1.资源整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资源整合过程中,涉及人、财、物的综合利用,这些资源分属不同层级的机构或单位,如果单靠社区成员的自觉自发,显然不太现实。因此,资源整合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需要政府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必要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方可将资源整合工作落到实处。2.资源整合具有全面性和覆盖性资源整合的内容包括人力、物力、环境、信息等,涉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内单位都属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范畴之中。只有发挥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调动全社区范围内的资源来共同推动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将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发挥出最大化的社会效益。3.资源整合思路要与时俱进当今滨海新区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中,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我们进行资源整合时也要充分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时代要求,资源整合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和思路去开展社区教育。
(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宗旨就是最大化的实现社区内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共享机制,促进社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1.环境资源整合机制社区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辖区内各类室内外场所,尤其是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环境资源。环境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建立使用登记制度,以免费使用为主,如涉及人员、能源、设备的消耗,则进行据实结算。2.学习资源整合机制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应坚持制度化,利用政策使资源建设长效化。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时间,建立畅通的社区教育反馈渠道,依赖于整合机制的保障。3.人力资源整合机制人力资源是社区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需要建章立制建立相应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分梯队分条块进行整合,对社区工作志愿者、兼职社区教育义工队伍定期普查登记,并发动非政府组织机构推动人力资源建设与整合,形成合力,为社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监督与评价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建立必要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对社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出具评价报告,并对今后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同时,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满意度调查制度,对资源的整合方式和使用效果进行监管与评估,逐步完善资源整合手段和运作机制。
四、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改革的设想
(一)发挥政府主导协调作用,加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组织建设
不断完善滨海新区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明确政府主导职责和专职人员工作条例;继续发挥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作用,按照每年的社区教育实施方案加以落实;加强社区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设立不同类型的人才库;强化社区教育资源管理,统筹实行审核备案制度,定期进行考评;成立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指导和监督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建设系统网络平台,承载社区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推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享
社区教育的着力点是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盘活和充分开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重点是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搭建社区教育活动开展的平台,这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辖区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文化、科研、体育等资源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等教育场所和社区内的科技馆、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库,逐步完善充实,定期普查和使用登记,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各种方便市民学习的教育政策,努力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从而,有效发挥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功效,丰富和完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三)组建社区学习组织,促进社区教育发展
建立灵活的非政府性质的社区学习组织,针对民众关心的儿童教育、养生、家庭教育和艺术等领域,统筹开展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吸引社会精英参与社区教育,组织社区志愿者、义工队伍,开展社区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和谐,提升社区居民的人文素养。社区中越来越多的人把公益活动视作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途径,义工和志愿者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到社区学习组织中,激发了社区教育的活性,强化了社区教育活动的自发性。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提供社区教育经费保障
滨海新区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并将资金的到位率与使用情况列入监督与考核中。同时,采取集(资)一点、收一点(成本)的方法,发挥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对社区教育资金赞助。新区政府出台抵消部分税费的激励机制,充实社区教育经费,提供财力支持。
(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关键词】中国;美国;社区教育;比较
美国是西方国家最早开展社区工作的国家之一,社区发展已较完备,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国的社区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尽完善,社区在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因此,探究中美两国社区教育各自的特点,吸收和借鉴美国社区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我国社区的教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社区发展的专业化、规范化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移民国家,要把所有这些多样性都包容下来,同时又保持强有力的国家公民意识,不是通过种族、宗教或其他显著特征抓起,关键是通过社区。社区是连接美国各种族、各民族人民的纽带和桥梁,要推广一系列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也必须发挥社区的力量,社区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力量。
社区在美国的教育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美国社区工作密不可分的。美国社区工作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其规范化、制度化。在美国,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是一项职业,有专门的研究和训练机构,只有接受过专门的正规教育和训练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业。二是社区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即每个人都有“自助”的潜能,发挥每个公民、每个社区成员的自主性,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才能达到扎实的教育效果。
二、中国社区活动的形式多样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促使我国社区工作的重点从发展经济向提供服务转变,从单纯的社区服务向整合的社区建设转变。1991年5月,国家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要求。我国社区制的现有基础是街区体系,即由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构成的行政建制。
从整体上看,我国社区教育有如下特点:一是社区活动生动、形式多样。我国社区教育主要是结合文化传统、社区习气、道德规范而展开的,具有交往自由、形式多样的特点。二是地域性特色明显。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社区教育的重点不同。上海强调发挥社区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天津的社区教育是以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社区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社会各界对社区的认识不清楚,对社区的功能的认识普遍不高。二是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城区与郊区、各区县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而且缺少社区教育统筹领导机构。三是经费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教育和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未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四是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的非职业化,抑制了居民社区意识和归属感,成为制约社区建设的瓶颈。
三、美国社区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与美国的国情有着很大的不同,照搬美国社区教育的一些做法与经验是不恰当的。但是,美国的社区教育作为最发达的社区教育之一,研究其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其规律却不乏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职业化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今后我国社区组织发展的方向。可以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方式,建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队伍。在下岗人员中选聘年富力强,有一定管理经验,热爱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居委会干部队伍中来;开展社区工作者培训工程,尤其是招聘应届大学生充实社区干部队伍。
(二)建设社区文化,丰富社区成员精神生活
建设社区文化,就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主文化相一致并为社区成员所认同的、具有社区特色的价值观念。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有助于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三)依托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依托社区管理,不断改造社区环境,用文明的社区环境影响居民,并注意把教育的要求与管理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社区建设管理资金方面应采取多渠道筹集的方式,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筹集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保证社区教育和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认识到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与美国国情的巨大差异,在社区教育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参考文献:
在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中,社区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并且也是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又是学习者满足自身需求以及学习社区特点的重要方案。因此,本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及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从而提出了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分析
1社区教育的含义
社区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增强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建设区域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社区的稳定持续的发展。就个人而言,社区教育是除了学习教育以外的另一种实现自我以及终身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社区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国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是时展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中的重要产物。社区教育发达与否,决定了国家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水平。
2社区教育课程的特征
一般而言的教育课程,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各类学科以及课程的安排与进程等,它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的学习指导方案。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开展的方式方法等。而作为社区居民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课程是开展各项社区活动的重要依据。与一般的教育课程相比,社区教育课程除了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需求之外,还需要满足社区发展的特定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既要贴近社区,又要贴近时代,并且还要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有密切的关联。社区教育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除了一般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所在地区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特点,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第二,与时俱进,要将某一知识或技能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及时反映出来,要让居民们顺应时展,掌握最新技能,从而提升其应变能力。第三,具有普遍适应性,即能够适应居民们的普遍需求,促使居民们获得良好的发展。第四,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建设和发展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等。
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3.1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社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来加以体现,课程目标能对社区教育课程的方向和过程起到一个良好的统领作用。课程目标能够对社区居民的情感、知识、艺能、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与社区文明进行有机互动。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且在制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三个维度即“方法与过程”、“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以及“知识与技能”等来规定目标,同时制定出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清晰,这样才能通过目标将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教育需求。
3.2加强建设网络课程
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建设网络课程。即通过信息网络以及视听媒体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开放式、交互式以及自主性的远程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并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居民们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要求。建设好网络课程以后,需要利用社区、街道以及社区内的网站,向社区居民及时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方式以及地点等,这样居民们就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课程,并提前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一来,社区教育课程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3.3加强建设教师队伍
在社区教育课程的资源中,主要包括物质和人才两种教育资源。而其中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就是人才资源,因此必须加强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按照办学的要求建立一支多形式、多层次,能够对社区教育的规律以及特点有准确把握的师资队伍,并组织它们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同时,还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社区教育的水平。
3.4加强和科学管理课程
在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中,还需要加强和科学管理社区教育课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颁布一些管理课程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强制实施,社区也必须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是增强社区居民的自觉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这样才能提升社区教育的参与度。
4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增强社区居民的适应性,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能够得到个性化的终身发展。
作者:周舜 单位:宜兴市万石化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乔维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实证调查——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2,(2):60-65.
关键词:社区;艺术教育;发展
1 社区艺术教育的作用
社区艺术教育的主要教育作用包括锻炼参与者体魄、培养艺术技能、宣传正面思想、提高审美意识、休闲娱乐大众等;在商业运作模式的作用下,有时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良好的组织作用下,社区艺术教育还能提高社区居民和参与者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而要特别指出的是,社区艺术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
1.1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参与者身体健康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参与者们增强了体质,在身心健康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因为在活动中大家一起学习,互帮互学,切磋技艺,其乐融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1.2 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艺术素养
社区艺术教育,倡导了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全体社区居民参与艺术教育,普及艺术知识,使他们在生活情趣、艺术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参与者赌博的少了,学习美术、书法、乐器、舞蹈、戏曲的多了,并常常会由一个参与者带动一家人一起学习,丰富了家庭文化生活,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素养。
1.3 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社区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面的素养。社区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1.4 有利于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层次提升,也对本地区艺术文化的生成和传承也具有助推作用。一个地区性的艺术文化的产生,需要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参与活动,并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活动形成相似的精神风尚和审美情趣,从而才能繁衍出独特的艺术文化。同时,应该看到,地区性的艺术文化因其形成方式决定了其传播范围有限、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相对集中等特点。在传统艺术不断失传和消失的现在,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也必然推动这些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这些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改善。
2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逐步发展,已经形成了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层次不断提升的可喜成绩。全国各地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关于社区艺术教育的会议和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对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理论发展和经验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勿需讳言,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缺乏科学化与规范化。社区艺术活动多为参与者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兴趣自发举行,并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团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或文件数量较少,也没有详细具体的准则与规范措施。这样,一些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因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的建立和管理程序而无法顺利开展,或者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会引起民事纠纷。二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者的年龄段较为单一。目前,多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团体的年龄段主要为老年人和青年,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主体为老年人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群众性的歌舞、广场舞或戏曲活动,而以青年为主体的团体活动内容主要为街舞等小规模的舞蹈表演和互相学习。活动内容和教育内容无法广泛受到所有年龄段人群的关注和欢迎。三是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教学者往往不具有专业的艺术素养,教学者的艺术专业素质过低,导致了整个社区艺术素质不能有所提升,这样就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
3 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特点,决定了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参与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资金拉动,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引导。现阶段,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制定出有利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政策方针,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鼓励、发展社区艺术文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情感上给予关怀。各部门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立场和联动机制,协调工作,管理和发展社区艺术教育。
同时,也要不断为社区搭建教育平台,开设“社区教育网”等,整合社区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数字化终身教育学习平台建设;加快社区教育机制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3.2 加强人才支撑
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根据爱好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参与主体一般不是专业的艺术人才。所以,要想发展社区艺术教育,就必须有更多专业艺术人才的加入,从而提高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教育水平,有效发展社区艺术。相较于普通参与者,专业艺术人才还可以将更高水平的艺术技能、新颖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组成手段引入到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增加活动参与者的教育方式。
3.3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现阶段,网络、电视、报刊、电台等多种媒体高度发达,对人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通过这些媒介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已经成为发展社区艺术教育的有效手段。其中,互联网技术所起到的作用和带来的发展前景更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互联网具有无地域、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参与者众多、无空间限制等特点,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我国社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建立社区艺术教育网站、开设社区艺术教程、建设艺术教育工作者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论坛和网络社区、举办社区艺术联谊活动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01-04[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继续教育研究团队”课题项目子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中华(1973―),男,江西吉水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本文所说的“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如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相较而言,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相对落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贫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农村,以提升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逐步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振兴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社区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社区教育课程,它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发展。课程不仅是社区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和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1]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效,实现预期的目标,加强课程开发便是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一、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农民的需求为主,注重实用性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农民,所以课程开发首先应以满足农民提升文化和提高技能的需求为主,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课程还要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同时,在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也要考虑农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无需以严格的学科形式呈现,而是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农民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取向。
(二)立足本地,体现地域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而设置的,不同的社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不同。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与设置上也要体现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民族农村地区,其民族性、区域性、贫困性等特点表现突出,这就要求民族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要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条件、民族文化资源、地理物产资源等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用技术类、技能型课程,以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和文化娱乐的现实需要。总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
(三)突出实践性,注重可操作水平
社区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就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来说,它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现学科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课程就要按照学科理论来建构。相反,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首要的目的是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致富能力,因此,实践性才是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要使课程的理论性知识融于实践性当中,采取基于农民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的学习方式,使课程学习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农民学以致用。
(四)重视动态生成,内容开放多元
重视课程开发的动态生成,是指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内容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善于根据农民的发展需要、社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相应的变化调整,使课程的开发与当地农民的需求、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统一。
农民的层次、需求、兴趣存在多样性,这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内容领域宽泛、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开放多元,要随着当地农民发展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五)挖掘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共融
民族农村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所,其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就在于各种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地区文化等与国家主流文化――汉文化和世界普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应借鉴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先进理念,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重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和保存民族传统;同时,还应注重多元文化共融,保持文化的多元共存。
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课程开发缺乏基础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政府面临的经济、文化发展问题较多;而且当地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更集中地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和能力非常有限。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这种支持不足主要表现为:1.经费投入长期不足。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薄弱,当地政府往往无暇过多关注农村社区教育,拨付给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政府的“供血”一直不足,而农村社区自身的“造血”能力又非常有限,这必然导致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和大规模的课程推广因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而难以展开。2.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缺位,加上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很难成为政府的主要工作议题,这自然导致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3.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严重滞后,缺乏相应、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课程开发尚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持
1.课程开发理论欠缺
从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来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而其中专门论述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更是缺乏,仅有的少量研究基本是从一般的课程开发理论出发,演绎出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理论引导。其中内在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后,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二是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中,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基础决定,发达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近些年才逐渐得到各方重视。
2.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对象差异性较大、学习需求多样性等特点,农村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广泛、体系复杂,涉及领域较多。这就对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民族农村地区还无法配备专业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人员,在课程的开设上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和上级的要求而定,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科学性。
(三)课程开发欠规范
一个完整而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前期对当地课程资源、社区存在问题、居民的文化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并进行评价工作。[3]课程开发需要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教师、社区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广泛、充分的交流,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简言之,一个规范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体现“全员参与”和“全程控制”的特点。与之相反,在民族农村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还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过程不完整,前期缺乏对“社情”的充分调研,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缺乏对开发出来课程的科学组织和综合评价;二是部分课程开发主体缺位,当前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根据上级行政的指导,由当地的教师和社区教育管理者完成,缺乏课程专家和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随意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四)缺乏课程研发意识,研发缺位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农村性的双重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交汇的地域,具有复杂性。所以,在课程的开发中要善于注重统一性,把握多元性。所谓注重统一性,就是国家对农村社区教育要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要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进步,提升农民的文化和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注重多元性,是指在具体的推进社区教育过程中要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特点,要求课程开发者要有较高的研发意识,善于理清课程的复杂性,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实际上,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呈现趋同化倾向,缺少独特性。这有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不够的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尚缺乏社会广泛支持的土壤,也有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的原因――他们尚未能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农村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课程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保证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资金和场所。在经费投入上,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4]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民族性、农村性、贫困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给予要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设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财政支持。此外,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领域。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积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各种义务和责任,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评价考核系统,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二)建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课程开发水平和质量
1.建立课程开发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课程开发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应创造条件,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课程开发水平。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
对影响课程质量的每个过程和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每个过程进行再分解,确定每个过程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具体的课程开发中,只有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课程开发流程,才能做到无论是对社情的调查、当地资源分析,还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3.建立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开发质量评价是一个检视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过程。它至少应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评价什么和由谁评价。对于评价什么的问题,应是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组织、实施的效果等全面科学的评价;对于由谁评价的问题,不应只有课程专家、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评价课程,还需要有社区课程学习者的参与。只有通过对课程开发实施“全程评价”和“全员参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质量。
(三)开展社区教育调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没有调查,就缺乏准确的信息,社区课程开发就会变得盲目。社区教育首先应该从社区调查入手,因为“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是设计社区教育课程的必经过程”[5]。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的建构,应以对当地的“社情”调查为起点,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认真而细致的调查,准确地把握农民的需求信息、当地资源情况和民族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构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和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开展社区教育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社区议事等方式来展开。要善于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征求意见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总结有助于课程开发的建设性指导意见。
(四)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队伍
专业化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与民族地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待遇低、环境差、缺乏晋升平台等因素相关。要想短期之内改变这一现状还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人才不足的状况。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目前在职在岗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可以和专业机构和高校加强联系,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观摩示范等形式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努力开展城乡对口支援,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当地对在基层农村从事社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合理设定编制规划,提供专业化职称晋升的通道。
参考文献:
[1]徐明怡.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的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
[2]蒋士会,唐盈盈.多元化――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1(10A).
[3]高志宏.偏远农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作者:edu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成职教科已把社区教育全面推向农村,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城镇作为====年我县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地域、人群等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其次,“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社区教育应运而生。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将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活动,是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带有社区性质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有=个基本特点:一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也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其特定的模式;二是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农村居民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要培育农村学习群体,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如果没有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完美、协调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在农村,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沟通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农村从业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农村社区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社区教育化。这两方面最终构成农村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教育和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各层次的农村人才,满足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相应变化。目前,农村社区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⒈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它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
⒉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⒊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它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儿童少年象棋围棋培训、田歌辅导培训、舞蹈培训等。
⒋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
它包括农村的老年教学(如老年大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学习,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
⒌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
由成校组织的利用双休日进行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都可以作为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⒍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
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教育,以及近期“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等内容的教 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形式
镇、村两级成校是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因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所以镇、村两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本社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利于本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突出镇、村两级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例如各镇自考联络站承担起全镇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镇党校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等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十六大主题教育,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招商引资”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教育活动。农技站则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总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各种活动,促成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⒈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要推动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⒉健全网络,完整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全镇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培训中心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通过社区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同时,社区培训中心应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培训站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⒊政府参与,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可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在各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应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可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为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镇成校校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镇党校、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计生办、司法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各村书记或村民委主任担任委员,协助开展工作。各行政村成立社区教育培训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民委主任担任副站长,村民委员担任联络员,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镇社区培训中心和村社区培训站的建设,必须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很难开展。政府的参与,不是对具体工作的直接插手,而是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及方针,对教育资源的综合集聚的决策,制订出推进本社区教育的相关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并对阶段工作进行指导。为社区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方向;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为初步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类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以达成居民“学有去”的格局。
⒋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培育骨干,建设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托。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再好的规划与设想,都无法落实,即使在政府的关怀下,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很可能走过场。因此,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社区教育骨干和农村学习群体,建设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逐步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并有较高质量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需要一大批志愿者队伍。各镇可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退休 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从而步形成各类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搞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