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化教育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正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的思想在 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当时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 l生。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问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转贴于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规划需要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设备和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
因为现代教育是靠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人去贯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保障体系。教育现代化不能等着每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转变了再开始。总是有一部分先进分子先领头。然后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制度,制定制度大家遵守。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有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条件,就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师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育经验,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
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学习与科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他们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丰富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家。
二、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重视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规划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是教育现代化战略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在规划中要注意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存量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校的建设规模要适当。中小学校规模不宜过大,小学更应该小一些。这样便于管理,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可以紧密接触和沟通。那种搞几千人的大学校的做法,是为了资金的集中使用,并非从教育规律方面考虑。发达地区有条件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班级规模也要缩小。这样便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第三,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体现在办学的理念、师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学风、校园环境等方面。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是建设好了就完了,建设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要重视时代精神的发扬。
一、自主探究的多元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p平等的p自由的p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借助电子白板强大的技术优势,我们可以创设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真实探究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联网灵活地获取信息,甚至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资源共享和协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探究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受到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交互性强的外部刺激,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甚至可以走上讲台,在白板上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在教学时间上,我们要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让课内时间成为分享交流、师生互动生成、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现在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背景也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让课外时间成为畅游网络世界,收集、整理资料,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的多样性构筑了多元发展的评价课堂。根据主体,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因此评价主体是三维的。根据方式,课堂评价又可分为口头评价、动作评价、书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预习复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检测评价等等,可以说:一个充满评价的课堂,必然是一个跳跃灵动思维与充满发展力的课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需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还能激发教师教学的多元发展能力,是现代教学多元课堂的发展方向。
二、文化展示的多元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特殊效果,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丰富的、全开放、多维度教学资源平台。时空界限被打破,师生角色更加丰富,教学相长的特色更加明显。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展示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传统的事物、投影展示以外,还有构思巧妙、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情景展示;有精彩的、互动生成的课堂片段或者突破重难点的录像“回放”展示;有教师设疑问难、激趣导新的“拉幕、遮罩”功能展示;有灵活批注、即时修改,生成鲜活课堂资源的操作展示;有查找资源的“链接”、库存功能展示;甚至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利用“展台”或者直接在白板上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种不同媒介、不同对象的多维度互动课堂中,我们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施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如教学《鸿门宴》一课,笔者分组让学生自己写剧本,分角色饰演文中的刘邦、项羽、范增、樊哙,然后在班里演出。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促近了学生多元文化品质的形成。
三、积累沉淀的多元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灵活的交互方式,有效克服了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倾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异常活跃和开阔,教与学双方的思想在不断的交织碰撞中必然产生火花,对于同一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答案。对于这种“多元文化”,尽管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假如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评价就要及时地发挥诊断功能,运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学生步入思维的误区。如从《背影》中读出了“那位父亲一点也不讲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了“愚公真愚,搬山不搬家,自讨苦吃”。这种脱离文本,牺牲文本价值的个性化对话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要在一定的“度”与“界”的范围上多元解读引导,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与教师艺术的引导,从文本的研读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研读等等,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语文深远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情感的陶冶得到升华。
四、生成新知的多元性
利用电子白板便捷的平台,畅通的链接渠道和特殊应用技巧,我们可以方便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得师生生成新知具有了多元性。这里的“多元性”一是指个体新知生成的多元性;二是指终极目标达成的多元性。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关注预设,而且需要关注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根据动态的学情迅速捕捉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求整合形成新的兴奋点和教学生长点,推动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我的做法是:首先,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探究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自主地寻找“答案”。其次,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背景图、动画、声音、录像等,以便学生高效探究。第三,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和信息,生成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以注解、板书、画图、列表、圈画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自主参与学习和展示自我的目的。最后进行系统的知识整理,老师还可以把这些生成性资源随机地保存在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以备学生课后有选择地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微观权力;教师课堂话语权;隐性;教化性;生产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46-02
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2014年新一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其更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标题由“要求”改为“指南”,“‘指南’这一名称淡化了行政的强制性色彩,这为各高校及大学英语教师为实现个性化、自主化教学具有更多的自。”实现个性化、自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代外语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外语教师是课堂话语的主导者,影响着课堂话语的模式、质量,影响着学生自主有效学习机率和可能性,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合理利用自去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角色、更新理念和方法,不再独居课堂的“霸主”地位,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是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话语及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因此对现代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掌握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动态,现代教师话语权力关系的转变、教师话语权的合理运用对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背景
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是法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权力”是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认为权力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犹如毛细血管般渗透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流动性。在早期研究中福柯认为权力是单向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是对个人或群体等进行直接支配、控制、监督与镇压。然而权力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否定力量,更是具有生产性的积极力量。权力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集权压制与迫害,而是积极生产、富于生命力与创造力。在福柯后期作品中,他充分肯定了权力的积极肯定、生产性的一面。我们应看到权力的积极、生产性一面,改变我们权力技术策略使其朝着积极一面发展,“我们社会拥有如此丰富的权力机制仪式、手段和技术,它们能生产多种效应、战略、知识,为何偏要将权力中这些积极、有活力的要素剔除呢!”
嗔具有生产性,权力策略的正确运用对权力关系具有促进作用。微观权力理论的这些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微观权力关系问题,如师生关系、父子母女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
权力即话语,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发挥作用的,权力在话语中运行和实践。在外语课堂中,外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主要的权力关系,教师话语及话语权常常以潜藏和微妙的形式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话语及话语权的策略性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权力关系的积极正面发展。因此权力的生产性、权力策略运用的积极性为现代外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
二、现代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权特征分析
(一)显性控制向隐性控制的转变
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权具有“隐匿性”的特征。教师对学生不再是简单、直接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支配与控制”的关系。“一言堂”、“教师话语霸权”是传统话语强势方,随着现代社会民主意识的提升,传统的话语强势方(政府官员、教师)也越来越注意回避使用这些显性强势话语形式,努力营造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而将权力的运作转为更隐蔽的幕后。
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及话语权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隐性体现教师话语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从头至尾的讲解知识,教师话语在课堂占绝对比重有了明显的改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外语课堂也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如PPT、视频、音频的使用,翻转课堂的引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直接话语量,减少了教师自身话语对学生的直接控制与压抑。多种声音及话语的出现,减少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可以多渠道的、更地道的进行二语习得,它拓宽了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通过多种的话语实现教学,对学生实施间接控制和引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调控、矫正的“隐性指挥棒”,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向教化
随着压制和支配性质的逐渐淡化,教师规训权力对教学活动的正向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从外在的规训与惩罚的控制性教育走向内化的教化之路,实现规训权力的积极效应。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温和、柔性的控制,采用分层分级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性教学。其次,采用鼓励性教学,对学生多用鼓励、表扬性话语,实现赏识教育,从而给予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亲近的外语习得环境,让学生在方向上和内容上获得自我塑造的指导、鼓励与支持。学生是独立的,有思想、有精神的个体,而不是由规训管制培养出来的物性、工具性的个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创建平等、互动、和谐的现代外语教学课堂积极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三)从机械传递性到生产性与创造性
教师话语权的生产性表现对知识的生产,能“引发乐趣,生成知识,引起话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性的灌输过程,而是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富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理解和表达,构建他们自己的话语世界。教师话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教学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这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意义所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外语课堂中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话语及权力是真正实现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及话题的选择上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建构对知识的追求,构建自己的话语世界,实现话语的再生产与再创造;其次,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成功、有效引发学生话语的关键所在。提问可为展示和参考性的问题,或封闭与开放性的问题。展示性和封闭性问题指的是答案已固定、客观化;而参考和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确定性、多样性。在现代外语课堂中教师为避免自问自答、一言堂的出现,提问多为展示性、开放性的,这富有一定的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更多的话语,这正是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成果富有指导性。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彰显其创新生命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基于主体结构理性视角,结合对三大国际组织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透视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认为制订农村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把握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关系、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关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并构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2个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对农村政府、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公民等的职责功能定量描述,把握住了农村县域城乡教育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矛盾。可以说,该书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填补了农村教育现代化定量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二、观点富有创见性。该书以四川两个山区县域为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证研究案例,创新性地提出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新论点,运用比较法认为内生型的优势比外生型突出。该书还对推进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质量的观点,如认为沙湾区教育现代化推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的制度体系,汶川县教育现代化推进体现了灾后教育重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点,教育现代化对农村乡土文化、历史传统有着承续价值,教育对农村现代化有着支撑价值等。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不能脱离县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化复杂为简单,运用归纳方法对内生型与外生型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模式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归纳,并在分析中看到了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在两个县域的具体实践中,更多看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农民作为受益者被动地参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这些充分说明作者有着直面问题的勇气,而这些问题本身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此外,该书还基于未来学理论理性探讨了农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之路,对“农村教育会不会消亡”、“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独特优势”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性判断,提出农村教育现代化未来应走服务“三农”之路。这些观点对推进“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促进价值,有助于农村各方坚定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信心。
三、实践富有成效性。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推进工作、提升水平、促进发展,《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在四川省沙湾区与汶川县得到了广泛运用,指导着两个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前沙湾区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实现度达80.6%,汶川县全面达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走出了一条地震灾后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显著的教育发展成果无疑证明了该书的实践指导价值,说明该书从主体结构理论视角透析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关系,提出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体结构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与突出的实践效果。对于当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农村政府、教师、农民而言,可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
四、语言富有平实性。该书打破了惯常的枯燥理论分析,而是以四川两个普通的山区县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为样例,进行生动鲜活的实践描述,把一个比较晦涩难懂的主体性理论解读,寓于平实而又生动的具体实践分析之中,实现了理性叙述与样例叙事有机统一,学术研究与现实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等问题的精准把握。它既给人们以理性思维上的启迪,又给以具体实践上的启发,语言平实生动,分析生动具体,非常适合农村的政府官员、学校教师、普通公民等广大人群阅读,能够满足农村教育现代化各方主体的需要,是一本易于阅读、可读性强的好书。
当然,该书仅对西部山区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对象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怎样调动农村公民投身于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职数控;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以及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应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方法开展教学,不是传统的板书教学、说教式教学,而是依赖于现代化技术,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无线扩音设备等。其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展开教学的优势诸多,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科特点,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也能满足学科的发展特征,符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是现代化教育技术软件的构成内容。现代化教育技术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总结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中职数控教学中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知识的衍生、知识的输送及知识的转换过程。这里所讲的信息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信息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其次,中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教学理论本身就是吻合的。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意义重大。
二、中职数控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虽然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意义重大,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中职院校更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不重视,开展数控技术教学仍然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这与数控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特征相悖,对人才技能水平的提升十分不利。再加上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强调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相当熟悉,但是谈及应用到实践中就变得手足无措。分析个中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数控操作的实践机会,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掘十分不利。此外,中职院校生源竞争激烈,不断降低入学标准,导致生源质量较差,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缺乏自我管控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变革难度系数较大。
(二)缺乏完全有效的教学设施
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中职数控教学中离不开先进有效的教学设施,软硬件设施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然而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缺乏完善的软硬件技术,导致教学改革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数控专业技术要求高,学生想要真正掌握并且学会操作数控技术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但是受到教学设施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无法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展开,很多抽象化的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此外,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理论上也比较落后,虽然以就业作为导向培养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没有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学生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数控专业技术性强,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实践水平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实际上,中职院校数控专业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职数控教学水平始终不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理念,再加上中职教师的福利待遇始终得不到提升,很多教师安于现状,毫无创新精神搞科研,这对数控专业的教学十分不利。
(四)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整合起来
数控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只有将数控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提升数控技术教学水平,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但是目前的中职数控教学设计、数控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训练严重欠缺,长此以往,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数控实践操作中,对数控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始终提不起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现代化教育技术正是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中职数控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中职数控专业教师,我们应着重探究如何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将现代化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数控教学中,提升中职数控教学质量。
(一)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数控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是中职数控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之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中职数控教学,可将抽象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借助图片、声音、视频等活跃数控课堂教学氛围。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口授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地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例如,借助多媒体,通过简单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符合数控教学的基本特征;又如,讲解数控机床原理的时候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形象直观地提升学习质量。当然,中职院校资金有限,先进机械设备的引进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可以缓解这种现状——虽然没有现成的机械设备供现场演示,但是多媒体技术仍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设备的原理及基本构成。多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促进动静结合,将学习难度系数降低,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不同构件的安装、机器的运动模式、构件的动静态模型等清晰地展示出来,顺利地完成平面和空间的变换练习,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还可以将物体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
(二)将仿真技术应用到数控教学中
仿真技术也是数控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数控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实践与理论有机联系起来是其主要特征。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实践三方的有机统一。学校实训基地数控设备配备了技术指导书、工具书、模型,方便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同时,中职院校也需要为数控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场地,例如引进检测设备、编程设备、数控机床、设备加工场所等,方便学生利用数控软件完成自动和手动编程,模拟生产场景,发挥仿真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同时,仿真技术通过模拟仿真可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仿真学习中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此外,相较于具体实践,仿真训练的安全性更高,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对实际设备造成影响。所以,运用仿真技术开展数控教学能够节省资源,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损耗,还能够保障实验操作的顺利开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校方和企业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实践机会
促进校方和企业方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数控操作实践机会,能为学生今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岗位实习够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创造性的有效发挥,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问题得以解决。此外,政府也要鼓励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4-02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发展,所以教育都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对等于教育的科技化、信息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除了科技、信息这些体现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外,教育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和谐性等内容。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年代,也面临着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课题。公安教育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公安高等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决不能故步自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公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首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的过程,对客体的培养结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具体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又适合公安工作具体需要的人才,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影响巨大。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成果。而它的成果包括两个:一是所培养的学生,二是它的科研成果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学生还是科研成果,都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学历层次较高。学历并不是能力的代表,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的能力。但获取高学历的过程必然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考评,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决不能唯学历论,但一定应该把引进和正确使用高学历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是否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应该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无止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都是学不完的,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可以构建的。当前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又文理兼顾。现代化教育需要一专多能的教育者 [1]。
3.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高等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公安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虽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却偏离于实践,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偏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一方面制约了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教育者最大能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加强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力度,使其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4.具备教师技能。教师技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秀的板书上课,同时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幻灯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应该作为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
在此所指的教育内容,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受制于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对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知识、具有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都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现代化。笔者认为,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科学严谨。刚才已经提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文理兼备。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法制精神、人文情怀和公安技能的现代化的人才。公安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内容科学和体系严谨的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公安高等教育是为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公安高等院校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应该着眼于“从理论上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教育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及时把一些社会问题和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纳入进来。
3.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空前复杂,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犯罪等问题最近几年在中国越发突出,同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是伺机而动。这一切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公安高等院校应该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稳定应该作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经常与群众接触的执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巨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民和政府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实际上就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安干警在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点,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公安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要实现现代化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课堂教学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但仍然没有抛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学中则是完全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很多可以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理应革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弊端,采众家所长。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际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思维跟着老师走,并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缺少预习,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上课要讲哪些内容,下课后不久就忘了。长期以往,造成了教师的惯性和学生的惰性,老师按习惯讲课,而不区分学生的水平和精神状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听课,缺少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教学效果是最差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教师挣到更多的课时费。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更主动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案例化,公安院校的教学离不开案例,但这种案例往往是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听热闹,容易忽视案例本身所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熟知案例,课堂上让一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案例表达出来,表演、叙述都可以,案例表达的时间大约是十分钟,然后教师围绕这个案例再把相关的理论、概念、法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课堂辩论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介入课堂教学,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在带动老师的思维,让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认为某节课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广场,那么应该让教师有这个权利将课堂从固定的教室中走出来,到其认为最好的教学地点上课。教学不应是封闭的过程,而应是开放的过程,只要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课堂都应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灵感,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技术化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远程教学、信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安教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一方面是一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监控设备等[3];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现代化的仪器也应用在教学上,比如DNA鉴定仪器、测谎设备、火灾鉴定设备等等。公安高等院校的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学校盈利。
参考文献:
[1]谭正江.公安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J].政法学刊,2002,(3):19.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 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73-02
高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因其适应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型人才的大力需求,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化对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有力冲击,高校素质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信息化变革,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发展思路,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素质教育效率的正确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二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各个环节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方面的属性,同时也兼具“教育”方面的属性,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属性特点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过程中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网络化可以实现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共享,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进行自由交流,使交际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多媒体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把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为人机互动提供了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全新的交际手段。智能化可以增强教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特征的集中决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与复杂性。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属性特点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与交互性。开放性是指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垄断地位,构建起社会化、立体化和自主化的教育体系。共享性是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教育思想、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自由交流,实现共享,解决了单个用户教育资源贫乏,难以得到补给的问题。交互性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人机互动,以及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的人人互动,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机遇
首先,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全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使传统教育的封闭环境变得开放,使教育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例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创建虚拟课堂,实现远程教育,还可以使高校与外界互换有益资源、进行联合办学等等。另外,教育信息化共享性特征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自由化和时效性,实现资源共享,既解决了素质教育中遇到的人才、设备、资金等困难,也大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其次,教育信息化丰富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育,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这就决定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手段,构建学导式、案例式、趣味式、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育信息化创新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高校教育模式正在形成,大学生知识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被无限拓宽,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新格局,教师的角色也由主体变为主导,在教学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了,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因材施教的双重需要。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信息技术赋予的海量资源良莠不齐,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驱使让其容易失去鉴别良莠的能力。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培养的成效,从而使素质教育事倍功半。
同时,教育信息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传统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教育构建的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接受多元思想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灌输的传统思想不再具有唯一性,师生平等的交流、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思维的引导取代了以往教师单方面的权威和灌输,有力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因此,素质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科目。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素质教育为核心,开辟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健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体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大量事实表明,要想实现目标,取得实效,仅仅依靠高校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事业,由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业才能完成。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多面教育资源,创设一种富含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立体式教育环境,开放共享学习资源。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教学体系正契合了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现代化教学体系包含各种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自主选择学习资料,把握学习进程,发挥思维潜能;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汇集整合有用的信息资源,创设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并结合当前社会和网络环境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体系还可以将高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三者之间可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自由、快捷的交流,大大拓宽了高校素质教育的环境空间,提高了素质教育的成效。
(二)全面培养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教育是高校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所决定。所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指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现代化信息技术,同时也要能够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最大化地创新和改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普遍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依靠高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化素质培养机制,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应用能力的训练等,全面更新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建设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将其打造成为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而高校教师本身也要进行积极的努力,适应教育信息化潮流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不断完善高校综合性信息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以信息化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综合性工程。信息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提供教学管理、评价评估、后勤服务、新闻宣传、社会指导、心理咨询、校园论坛等多元化服务,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便利化的“自选超市”,使之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产品”,从而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寻求帮助,创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素质教育的时效性。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环境,为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磊.信息教育中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2] 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把体育教育现代化解释为把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向现代体育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过度,这是体育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内容,所说的体育教育现代化不只是停留于对体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方面实现现代化,还包括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当实施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方面的难题:第一,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现代化体育教育要与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辅相成。所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及其复杂的,要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创新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后应用到体育教育当中。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是由于其包含的内容太繁琐,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体育教育内容、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体育教育设施配等方面。可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是对体育现代化建设好坏的评判指标。
2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对世界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各领域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化设计的内容及其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含义,对于体育现代化教育而言,应该将其归属于文化领域。经济求全花已经成为影响体育现代化与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将结合全球经济化对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说明。
2.1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动
教育为社会进步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就是说社会要想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坚实的教育作为后盾。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会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能正确领悟全球化对现代体育教育是如何起到推动作用的,怎样能够使现代体育教育最佳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用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来教导当代的青少年,最终达到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求,这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未来现代体育教育前行的动力。
2.2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现代化新的责任
全球化的到来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时展的基础特征,全世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全球化具有现代性与流动性的实质。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从未动摇过,而体育现代化教育更是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转化为改变态度、树立价值观、规范行为的有效手段。全球化赋予体育现代化新的使命,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能够为开创未来体育事业指明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正确理解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的新使命,通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实现全世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2.3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指引
全球化使得全世界都聚集在一个大家庭生活中,现代化体育教育具有统一性,因此就要求现代化体育发展要把倡导和平、平等、公正作为指引的方向标。全球化要求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发展要将增进个人理解、团结友爱、尊重人权、实现民主作为发展的核心。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人是社会创造物质价值的工具。在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的当今,重新树立人给魅力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了体育从事人员的总体素质,才会带来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4全球化不代表现代化体育教育要相同
在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中,西方文化对我国体育教育要着很大影响,有很多人会盲目的去模仿西方体育文化教育,最后造成我国特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完全丢弃。这是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方文化快速渗透到我国,这样必然会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会过分的追求西方文化。只有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民族沉淀的文化相互结合以及正确的领悟全球化的本质,这样才可以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现代化特色的现代化体育教育。
3提高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措施
实现体育现代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现代化。在体育实践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个体素质区别要因材施教,正确突出学生是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现实共同进步。第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现代化。要求整个体育教育内容要完整、课程设置合理、结构简明、实用性强等特征,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能使得所有的运动员虚心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体育设施要现代化。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具体包括体育教学设备、训练装备达到现代化体育教育水平的要求。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建设相配套的体育设施。对于经济欠缺的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设备,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学生。第四,体育教学管理要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化教学的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积极地将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管理中,优化体育现代化教育的过程。
4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展望
4.1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趋于大众化
尽管我国目前的大众参与体育事业赶不上那些发达国家,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由于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那么会有更多的群体乐于投入到体育事业中,体育锻炼会在各个群体中随处可见,这也是文明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4.2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形式各异的养生之术,其中以太极拳和硬气功最受到人们关注,这在今后的体育现代化教育中,会被广泛的推广。应该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制定一套适合各个民族的体育锻炼方法,应该具有明显的低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通过我们的智慧将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那么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会成为世界流行的体育项目。
4.3高科技技术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更具重要性
体育科研一直被认为是确保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高科技技术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体育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国外对比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运动员技术测评、伤病康复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一定会登上新的台阶。
5结语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2]。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应用型;审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33-03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所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变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面对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哈尔滨金融学院于2012年9月招收第一届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审计学专业确定了建设精品专业方向,在师资、课程、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学科发展方面做出许多改革举措。总结哈尔滨金融学院审计学专业发展和改革历程,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启示。
一、用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来影响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是可行的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向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是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指引和影响下,国内许多高校包括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有许多先进和富有实效的尝试,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和手段创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建设改革也在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进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育现代化在各地区各类高校的实现过程具有多样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合理规划“专业群”建设,突出那些易出效果的小而精专业建设,打造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确立面向教育现代化办学思路,有利于迅速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现存问题,开拓崭新的工作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存在的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及跟不行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制度、方法上加以促动和改变。
关于基础薄弱是审计学专业特有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合并相近专业,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的近似专业取消掉了。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演进,会计、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社会上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起开始逐步在全部财经院校恢复设立审计专业,此后国内开设审计本科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因此,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都属于新建专业,专业自身呈现出人员少、经验少、设备少等状况。
关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特别是师资支撑值得关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专业大多是以会计专业为基础组建或是从会计专业中独立出来的,所以,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是原从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缺少具有较强审计实务能力的审计专任教师,具有审计执业资格或能力的师资匮乏。另外,审计类课程内容复杂,与相关专业知识关联紧密,教学难度大,学生的学习难度高,又因其主要面向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业面有限,从而削弱了审计专业发展的动力。
不适应对应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易被忽略的问题,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所面对的行业情况看,具有行业规则发展变化快、国际化程度较高、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迫切等特征。行业规则发展变化与会计准则变化、国家和行业监管政策及企业舞弊特征关联紧密,国际化程度与经济全球化及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密切相关,需要审计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扎实的法律、管理、工程、计算机及外语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要求,这些情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办学导向为我们提供了绵绵不尽的动力,打开了工作空间,促进了校际学习和交流,使许多原来不敢想、没机会尝试的事情,现在都变成可以想甚至可以做到的事情,这必将大大拓宽工作视野和思路,促进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思想安排专业建设工作。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进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
三、对小而精的审计学专业定位高一点,理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审计学专业面对的是复杂高效和充满竞争的行业,行业就业特征决定了这种专业人数较少,同时标准也比较高,所谓“船小好调头”,这样的小而精的专业能够建成怎样的专业,很大部分取决于建设思路的先进性,思路决定出路,相对而言,过程和成本问题不应是主要问题。
审计专业建设在思路形成上,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必须充分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结合审计行业职业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条件,按照“高起点、育精品、出特色”的原则,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内容与方法,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极品”形象。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日渐趋同直至等效,各国的会计、审计民间实务交流也日益加强,从而大大提升了各类审计人才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审计人才不再是为自己本国本地区培养,而是服务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应用型本科专业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以满足“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四、必须紧紧依托教学改革平台,打造富有特色的“一专多能”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应适应审计事业发展变化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条是专业建设诸多方面工作中的核心和主线。
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办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可以设置作为主干课程的《审计学原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风险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以合法性、舞弊和任期责任为主的《国家审计》,以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为主的《投资审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适合审计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也可为学生打开不同的就业窗口。
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课程内容应适应审计专业特色,注重业务流程。教学实施中打破章节的限制,运用“案例”解析实现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对某些实务色彩较浓的课程可以按照“案例”或“专题”进行设计,并与实习基地相结合,让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集团在亲历审计过程中去破解预设的问题。
专业教材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与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深人员合作编写,将专业性与实务性有机结合。
为营造促进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管理应树立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重视文化内涵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通过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选择科研水平高、审计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审计专业或所属学科的带头人,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发展;创新管理理念,改进教学评优和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方式,要将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结果与所在教学团队的社会声誉结合起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业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更新教学管理手段,依托校园网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五、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特征至关重要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们的先进性和利用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强化综合性实验所依托的实验室环境建设,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审计职业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锻炼系统审计思维和方法训练的目的。为此,应强化审计对象相关会计、财务和业务资料建设,努力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组织合作开发审计实验解决方案和设施;创造条件将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请到课堂,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室,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使学生了解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现实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审计理念和方法;大力扩展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在原有大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大型企业集团、金融企业、审计机关等实习基地,以适应审计职业方向多元化的特征。
六、必须高度重视科研与学科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助推作用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应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使审计专业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直接助力于当地审计事业发展,如扩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提升当地社会审计水平,使当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貌发生积极改变等等。应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发展中汲取审计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本着联合共建原则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发展对外联系与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历教育合作、学术会议交流、学者访学、调研学习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科发展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规划,包括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实现有制度、有内容、有考核。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必须紧跟现代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本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不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满足“一专多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审计专业教学改革,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体系,依据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革规划,助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
[2] 赵海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学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7).
我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由于地域环境不同、专业承办基础不同、专业特色呈现角度不同,美术教育在其中面临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完全一样的。从全国范围内研究园林美术教育,应该从处于不同阶段上的地区出发,来研究地区之间推进园林美术教育模式规范化的进程。深刻研究教育模式的内涵、个性化、特色化、实用性,对于正确把握创建工作的方向有重大意义。
高校园林专业大体由设计与植物两个平台共同组成,美术教育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园林专业学生基础奠定的牢固性,更决定了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对今后课程的理解吸收程度。如何在旧有美术教育相对薄弱的基础上,以教育现代化为着眼点,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进步,体现个性,彰显特色,为园林设计课程的连贯支撑性,为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更准确有利的表现奠定扎实基础。
对于美术教育现代化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实用性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几个方面,第一,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内涵、特征与美术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美术教育模式个性化的含义、园林专业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化;第三,美术教育模式特色化的含义,园林专业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形成特色;第四,美术教育模式实用性的含义,园林专业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实用性与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美术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在新世纪自然就成了教育发展所追求的新的目标。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习专家、领导的相关讲话,得出了园林设计专业中美术教育新模式现的内涵与特征――
美术教育的内涵体现于,美术教育模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现实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和全面进步的过程。美术教育的核心是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美术教育模式现代化也可以界定为教育生产力(教育的物质基础与发展水平)、教育制度体系(教育的组织方式、教师组成、授课形式、结构系统及运行机制)、教育思想观念这些因素的变化与逐步现代化教学模式的过程。
美术教育模式新的特征从八方面逐渐显现与渗透出来,第一,美术教育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或者说美术教育在相关专业中的受重视程度。具体到现在来讲,就是要高度重视美术在园林当中的基础性学科作用,同时要走逐步发展的道路。教育要有广泛性,满足广大非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的要求,当前首先要巩固现有教育的成果。第二,美术教育的终身性。美术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它也包括学校以外的教育,包括周围环境的熏陶。我们要建立一个随时随地终身的美术教育体系。对终身教育最重要的理解是,在学校要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以后,才有把握继续学习的能力。第三,美术教育的实践性。如果说传统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学校是孤立于社会以外的,那么现代教育则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与社会有广泛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最普遍的规律,最基本的特征。所以,推进和实现美术教育现代化,要加强美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即美术教育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第四,美术教育的个性化。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现在美术界有一种误区,把个性理解为“特长”,认为全面发展加特长,就是教育的个性化。特长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如果没有创造性,那么他的特长也很难发挥出更高水平。创造性表现在,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变成智慧,智慧里面就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本性,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所有的人都有创造的潜力。第五,美术教育要多样化。多样化指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美术教育作为园林设计的基础学科教学方向要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并不仅仅指一个概念性的数据,而是高等教育院校根据专业特色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手段。社会的发展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多样化的手段去面对,越是渴求多样化的人才。第六,美术教育要信息化。主要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美术教育也应该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教育要信息化,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搬个家,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资源(教师、学生、教材、方法)配置更优化,使得我们教育教学过程更高效。第七,美术教育的国际化。园林设计本身就是国际化的、美术教育更需要国内外互相的学习。现在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可以很快传遍全世界,所以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当今,我国的教育与世界各国的教育联系将更密切。第八,美术教育的科学性。教育决策、教育行为都要有科学的依据。教育行为越来越依据科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是单纯地凭经验。现代美术教育实践是科学的行为,是理性的行为。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学范围扩大。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合理地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了互动教学。另外,现代教育具有将个别化与协调型相结合的特点,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挥,教学具有针对性,形成了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放宽了对教学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物理教学应推行的教学方式之一。
2探析物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践
2.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2.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2.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2.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3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学范围扩大。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合理地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实现了互动教学。另外,现代教育具有将个别化与协调型相结合的特点,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挥,教学具有针对性,形成了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放宽了对教学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方式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物理教学应推行的教学方式之一。
2探析物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实践
2.1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实现现代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背景下,要求物理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角,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与教学相关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兴趣如何得到提高;其二,课堂气氛如何营造。实际上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教学技术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使传统教学中生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清晰。通过问题创设,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多媒体技术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为学生创设的背景更符合物理教学的目标,也使物理教学更加动态化和直观化。问题的创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条件,需要物理教师改变自身的观念。
2.2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
在问题背景创设后,教师应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的建立作为教学任务。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平台的构建进行分析。
2.2.1实现物理教学由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物理教学中概念较多,较为抽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将其具体化,这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在物理中力学基础的讲解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还要将其具体化。这要求物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重点。其次,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要以物理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角色的分配,使其在主动思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物理教学中,现代教育平台构建的基础,学生是教学主体,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才具有可行性。
2.2.2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物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实践,因而具有动态特征。受限于课堂教学的空间性,一些大型教学模型无法在教学中进行展示,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下,可建立相关概念的动态模型,并且可建立可视化的物理教学平台,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物理概念。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使其具有整体上的物理观念,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力学学习中,空间思维决定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教育平台,就要注重物理教学中的动态过程。
2.2.3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
物理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教学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个性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但在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要不断地实现创新,以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一种教学方式。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物理的实践性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当然物理教学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不能忽略物理实验的作用,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频率等问题。
3结语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育现代化;高校信息安全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目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大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建设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和个性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本身的终身性和时空性、教育的社会性和生产性、教育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教育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多样性和变革性、教育的国际性和科学性、教育的开放性和法制性。高校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实现。
一、高等管理科学化的背景
高校的管理科学化,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把握上。高校的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在思路、机制、职能、制度、理念、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
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以高等教育的广泛型和平等性为原则。这要求高校管理本身要重服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建立健全学生民主参与机制和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生产性,这要求高校管理思路的社会化,高校管理者和高校发展必须跟随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引导和培育学生在思想、德育与个人业务素质方面满足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在共性与个性教育中寻求平衡,体现在教育的多样性上。高校管理要把握学生特点,根据个性需要,提供有关学生个体成才的指导和辅导工作,充分和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随着国与国的竞争和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其体现在教育的国际性上。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经济、社会、教育接轨。高校管理需积极融入国际教育发展进程,融入国际教育变革进程,吸收国外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适应国际发展要求。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时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的信息化,采用教育制度,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科学化,是与教育信息化相呼应,跟随科技发展,在符合我国教育科学规律和教育法治建设的要求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增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建立完整科学的高校管理规范和程序。
高校管理科学化已经是当前信息时代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把握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教育根本规律的前提下,建设符合时代进程和我国发展要求的科学的高校管理规范和手段。
二、高校管理科学化新要求
高校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其放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培养过程管理,即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在与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比较重发现,我国的高校管理党政合一,功能相互结合,行政导向较强,校院两级制度,条块结合。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层级过于分明,使得我国高校管理形式单一,过于僵化效率较低,所有事物均要经过校领导、行政职能部门、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层层通知,导致信息还原度大打折扣。此外,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均需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后,找到管理人员或服务机构,各部门条块分割,手续繁琐,协调困难,导致高校管理部门的功能弱化,适应能力差。我国高校学生在校级层面对应党政两条线,院级二级层面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得工作权责不清。因此,高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中,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定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强化组织结构的功能设置,实现高校管理各部门组织机构的优化。
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使得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忽略了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应将学生的日常事物与教育类事物区分开,在学生日常事务中细分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咨服务类管理、第二课堂等,根据划分开的事物构建高校管理部门组织形态,确保高校学生事物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