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也在随之变革。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环境,为语文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从被迫到主动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是发展的趋势。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以算机及网络环境为媒介,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运行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大致分为数字化的化幻灯、多媒体课件、投影、音频、视频、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相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形式多样。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可操作性、多样性、直观性,这些对于传统教学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的优势

2.1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托于文字,且越接近学生生活的文本越容易被学生接收,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没有被接触感受过的文本知识就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难以被学生接收和理解,比如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的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性创造出的情境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改变传统依托于文字的教学方式,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2.2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数字化教学资源从多角度、多方位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2.3情境引入,提高教学效率

声音和图片再配以深情诵读,音画结合自由想象,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深入理解情境。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再创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分析

3.1概要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环境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将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到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悦趣化学习(又称游戏式学习)、协作学习作为理论依据,以苏教版七年级课本的《沁园春・雪》为例,设计出了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的框架如图1所示。

在整个框架图的基础上,课前部分主要是学生预习新课,导入新课。采取微课的形式是因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表现力强的特点,相对于枯燥的课本来说,学生更倾向于表现多样的视频式的学习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观能动性。

讲课中部分只要是在教师的协助下,播放课件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讲授课文知识点。本课件主要是有storyline开发设计的,并且利用其他的辅助工具,如ps(图片合成),word(文字编辑)来编辑课件中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课件简单易操作,包括的模块为导入,介绍,课文学习,测试和拓展几个部分,其中导入时用于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包含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即课文学习的基础;课文学习包括字词段,文章总结和情感,内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易于学生掌握;情感包括本文情感和他文情感,本文情感总结了本文作者写作时的豪迈壮志的爱国情感,他文情感的目的是与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促进学生体会诗文情感的能力;测试为当堂测试,包括课文中的知识点、理解性的问题,又包括迁移发挥题,巩固学生本堂课学习的内容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协作表达能力;拓展部分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只是面,包括词文今译、模仿学做和资源链接三个部分,学生学习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拓展模块提升自己文章鉴赏、写作表达以的能力,同时获得一些课文中锁没有的一些课外知识。

课后部分主要是以百度云里的内容作为课下阅读和拓展,同时课后不忘做关于本课的经典题型的测试,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3.2详细设计

3.2.1课前部分

课前部分主要是以微课为学习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微课具体内容分为:导入、写作背景动画、思考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导入是用图片形式来展现,写作背景是是flas来实现。思考部分主要是提供给学生几个开放性的但是与课文息息相关的思考内容,例如:

假如你是,(1)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样的情感要表达?(2)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大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带动学生进入了作者写作的情境中去,为学生高效的进行课文学习提供了基础。

3.2.2课中部分

课中部分主要是基于storyline开发的课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的,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展现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storyline开发的课件能够实现交互操作,简单易操作。

课中部分分为导入、介绍、课文学习、测试和拓展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功能如下:

(1)导入模块:情景创设:利用雪景和的动画图片来导入学习,激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模块:作者介绍:作者生平动画:小时候―青年―中年―晚年。

背景介绍:写作背景流程图(文字+图片)。

(3)课文学习模块:课文学习模块分为字词段学习、文章总结和情感学习三个模块,其中字词段学习部分是针对词的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进行解释;文章总结是词的上下阕的内容的总结以及中心思想的总结;情感部分是本文情感和他文情感,通过学习本文情感和总结他文情感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度和促进学生体会诗文情感的能力;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正误题,这些题均是课文中的固定知识点以及理解性的题目,并且有完成情况的反馈,方便学生了解自己哪部分还没有掌握好,回到课文中即使复习,另外有一道迁移发挥题:“假如你进入初中便努力学习,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受人嘲笑,但期末考试成为一匹黑马名列前茅,大家对你刮目相看。假期父母带你去爬长城,站在长城上,你感慨万千,你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如何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部分展部分主要是拓展学生的只是面,包括词文今译、模仿学做和资源链接三个部分,学生学习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拓展模块提升自己文章鉴赏、写作表达以的能力,同时获得一些课文中锁没有的一些课外知识。

(4)测试模块:在课文学习结束后需要进行测试,评估一下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进行修改教学方案。测试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发挥创造题。前三种题型主要是以课文中知识性的问题和理解性的问题,发挥题主要是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5)拓展模块:主要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主要包括:词文今译、相似诗词欣赏、学生自己模仿发挥。网络资源分享等。

3.2.3课后部分

主要是以百度云为平台,分享内容供学生课下学习,分享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上课时课件、课后拓展资料、学生作品分享。其中课后拓展部分又分为四个部分:作者的古诗词作品以及讲解、与课文主题类似的诗词和讲解、关于本课的朗诵或节目的视频、历年中考或经典测试的测试题。课下部分的功能主要是巩固课上的知识、拓展课外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4总结与展望

本教学资源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悦趣学习和协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全程竞争计分的模式来展开《沁园春・雪》的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课中学习,忽略了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的不足,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本教学资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受任课教师的影响比较大,不可控因素较多和资源设计仍较为传统等,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本类教学资源,以期对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模式做一个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高兴,虞沧,刘芳.数字化资源共享新方式――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0.

[3] 周丹.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渗透在古诗词中,阅读古诗词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优秀的古诗词篇目,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进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彰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理念。[1]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影响深远而有重大意义的。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发现,古诗词主要的类型主要有:描写景物的诗词,吟咏事物寄托诗人的情怀诗词,描写或是歌颂爱情的诗词,描写将士守卫边疆,征战诗词等等。

1.1咏史怀古诗词。《咏史》、《咏史八首》、《焚书坑》、《题乌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写景的古诗词。七年级有关写景的古诗词有:《竹里馆》、《滁州西涧》、《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等等;八年级关于写景的古诗词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黄鹤楼》、《鲁山山行》……

九年级描写景物的诗词有:《望江南》、《关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咏物言志诗词。《归雁》、《卜算子.咏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爱情诗词。《蒹葭》、《无题》等等。

1.5记行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

1.6边塞诗词。《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渔家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家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营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尤其能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语文课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古诗词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2.1教师吃透文本。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信息。古诗词教学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吃透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游刃有余,否则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也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当教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侃侃而谈时,总是能见到学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否吃透文本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从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诗词的写作社会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具体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牢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课堂不只是老师才是主体,尤其对于语文这么活跃的课堂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主体"角色分工,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下隐藏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流露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无穷韵味。

2.3结合古诗词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契机。基于古诗词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当讲到与诗经相关的古诗词时,老师不应该一带而过,逃避这样的问题,而是借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解或是师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史阶段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一直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这一类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然后老师再讲讲关于诗经的故事,引起学生想要更加了解经典诗经的欲望,共同探讨这三种类别的异同,这样学生也会小有成就,这对于他们以后在学习中信心满满;进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诗词的具体例子和学生分析赋手法的特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诗经》的基本常识,而且亲自感受了诗经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从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学生自觉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了许多。

3.应用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是一种社会教育实践的共同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的。

3.1了解传统文化。相比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体裁的文章,古诗词积淀的传统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用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多一点是有一定必要的。细细研究初中的古诗词就不难发现,诗词中存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

3.2丰富人文内涵。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骚客的人文熏陶。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在帮助学生播种这颗人文的种子,初中阶段师生学习古诗词正是为丰富人文内涵做准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弘扬我国古诗词文化的需要

古诗词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特性和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特色,了解当时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生活的场景,了解诗词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此外,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继续传承下去,古诗词教学是弘扬我国古文化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国家汉语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主动学习汉语,古诗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精髓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既满足我国汉语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需要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人口素质不高,提高国人的文化修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的策略

1.“少教”能解放教师的教学时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能够解放教师的教学时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思考运用哪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利用自主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古诗词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还可以反思整个教学工作,完善古诗词的教学,保证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

2.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学,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典故和文学知识,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工作就是弘扬文化的精神,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应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再现古诗词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当时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古诗词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3.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多学”

由于初中生的古词汇储备有限和古诗词深奥的文化内涵,加上语文教学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得初中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中,要缩短教师教的时间,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快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古诗词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感知、理解并掌握古诗词内涵,实现学生的“多学”。

4.制定明确的古诗词学习方向,保障学生的“多学”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要求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补漏和纠错,提供学习支持和解释复杂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更深处,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多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微课 语文教学 知识点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92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到十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优势。

一、利用微课,优化课文教学

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啥兴趣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4.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5.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我们在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纪宝鼎》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纪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以下是教学这课我所采用的方法:课前结合预习提示先让学生读课文、看插图、了解世纪宝鼎是什么样的?并查资料对“鼎”作全面了解,再想一想我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这一礼品的意义;课堂上先检查预习情况,使全班同学都能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抓住鼎的样子,让学生自读互议,理解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上述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利用微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自学是发挥学生智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只有课堂教学充分培养起学生自学的习惯,打好了自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新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根据微课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是作者、主人公的资料信息,初步感知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或作者写作的心态;然后依据微课中的提出的预习要求去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长难句,查阅词典或是观看微课获知新词语的意思;带着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事情经过,划分文章段落,感知课文的中心意思。通过微课层层递进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步一步去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地去感知课文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微课,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教材所学的内容有限,语文课堂要注重课堂外的延伸,及时给学生补充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微视频,以优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加以动听的讲解,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接受新鲜知识。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播放三峡简介微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画卷般的景区内畅游,一面欣赏三峡的美丽景点,一面聆听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课外知识。

四、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语文是一门十分丰富的学科,该学科不仅包含了著名的文言文内容,还包含了现代白话文及古诗词,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同时,由于语文继承了我国诸多传统文化,其与现代文化具有巨大差异,因此,初中语文还具备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这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从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知识面十分广,且需记忆的重点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难以立即记住各个重点知识,对各个字、词的含义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现象,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微课功能所具备的精、快特点,选择在关键时期如考试复习阶段、背课阶段等,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文课文知识内容各个记忆难点、难理解环节做到全面掌握与分析,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效提炼,将其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片段,帮助学生方便记忆各个知识难点,并针对语文考试重点内容开展不同类型课文的微课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段),所选篇目皆为名家名篇,能够代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容,才能欣赏其艺术价值,感受其无穷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五步骤进行古诗词教学,形成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查―疑―释―诵―拓。

“查”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前预习诗歌,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歌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达到知人论世。完全自主完成,可查阅网络、图书、资料等,并在课上积极口头表述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如教授杜甫诗《春望》时,查作者资料后,知晓杜甫作为“诗圣”,其诗为“诗史”,该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写能力。

“疑”是在预习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后上课交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质疑讨论,初步理解诗意。无论单个重点词语,还是句子一直到整篇诗歌理解,都在小组讨论合作中一起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对学生议论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整篇诗歌。

“释”是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通过想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反复吟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点拨、总结并解释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并总结诗歌的写作技巧。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能力,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

“诵”环节是在完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便于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对名言警句的反复揣摩玩味,对全诗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刻理解,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江南》(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尽”字描绘出空旷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

“拓”环节就是拓展迁移,开拓学生知识面,由课内所讲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拓展到课外,找出与之相同的其他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例如讲完思乡题材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后,拓展作业可设计写出思乡诗歌名句警句。

二、古诗词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古诗词因时间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考试,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解决此问题就要多讲一些古代诗文常识,增加学生和古诗文接触的机会,寓教于乐,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便于克服畏难情绪。

教授古诗词,要以理解为基础,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要揣摩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样自己对作品才会有所感受、领悟和发现。引导学生用古人的习惯和思维去还原诗词的意境,激活学生已有积累,并能醍醐灌顶般顿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巩固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诗歌教学

中华诗词是文字洗炼含蕴丰厚的文学精品,对提高师生文学素养,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普通话讲用水平,促进语文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中华诗词是一个精美典雅的艺术世界,具有和谐的韵律,工整的格律,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诗情画意,有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学习诗词可以美化他们的心灵,增强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教育是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而中华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诗词进校园可以让中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可以以其超常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总之,让诗词进校园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有人说,语文太难教了,可是,虽然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也没有拿过什么大奖,我仍然觉得,生活处处皆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只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其实充满乐趣。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怎样设计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这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诗歌是诱人的玫瑰,有“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正可以借助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的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第一单元课文都是诗歌,我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熏陶。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学习时我并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教学,而是先把注意力引向诗歌,大家都很喜欢诗,谈起诗来津津乐道,但同学们说的都是我国的古诗词,看得出他们小时候都背了不少古诗,可是问起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就都哑然了,普遍反映有距离,太深奥。于是我抓住时机给他们介绍新诗,大家来了兴致,争先恐后说诗,连打油诗都想起来了。这样学生会积极参与,同学们对语文,特别是对诗歌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课外摘抄是语文老师喜欢布置的一项作业。如何让学生抄有所用,如何配合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摘录,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每周我都给学生规定抄录的范围,内容要求,为了配合诗歌教学,我布置学生分专题抄录了古今中外各种诗歌,有时,按照主题抄录,有时按照体裁抄录,有时按照时代抄录,在反复摘抄的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诗歌,学会了分类学习,比较学习。积累,这是第一步。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第二步,我利用国学课给学生做讲座。每周四下午都有国学课,课上给学生做诗歌讲座。我给学生介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们一起交流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元曲,讲现代诗、古体诗,格律诗、自由诗,中国诗、外国诗……虽是泛泛而谈,但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诗歌大门被孩子们推开了。打开一扇门,走进一个世界!zya初中语文学科网站群

第7篇

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除推荐成语故事稍微活泼一点外,其他活动侧重于背诵。纵观实践的过程,知识本位突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用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由于用来教学实践的时间是从语文课中挤出来的,而语文课自身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考试,因而挤占其时间困难。再次,有几对关系的处理不太恰当。一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因为忙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无形中忽视了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时代文化。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实践明显侧重了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工具性的一面有所忽视。虽然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一再告诫自己:文道合一,不可偏废,可不经意间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文化知识积累与考试的关系。虽然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从考试的层面来看,直接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不能说只在阅读课上谈传统文化,写作课完全不涉及;或只在阅读课谈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完全不涉及。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课型都会涉及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渗透,不能单靠某一种课型。从纵向上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说,我们初一的时候进行尝试,初二、初三就完全搁置一边,这样的效果肯定是比较差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下降,学习的负担比起小学加重了一些,但只要安排合理,学生自会乐在其中。还有,初中的孩子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和青春的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可以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的契机。整体性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政治学科中很多关于品德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密切相关,历史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甚至于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渗透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化”的工夫,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说来要紧扣故事,注重形象性;抓住日常教学,注重持续性;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趣味性。传统文化涉及的故事特别多,在涉及到某个核心理念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要胜过一箩筐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要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几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也是不可偏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理想的状态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语文;设计与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被语文课堂所应用,微课程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其课程设计的要领和策略,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下面本文就对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微课程设计的概念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实际教学内容,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教学目的。这里的“微”字可以这样理解:一节四十五分钟的初中课程,去除空话,删掉大部分细节,只留下核心概念和框架,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实际上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配上相关的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几乎一样的学习效果。

对于语文这类知识点繁多的基础课程而言,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冗长的课程和繁杂的知识令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短小精悍、知识点浓缩的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从教师的教学效果上来说,传统教学中的课程导入等教学步骤占时过长,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段时注意力就开始减弱。而微课程长驱直入的教学方式能最快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核心,并通过多媒体等新技术设备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而言,微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围绕所选的教学目标进行,要求教学内容科学严谨,突出教学重点和核心知识点,教学效率高,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微课程的教学方案要注重学生的交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的设计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导入上尽量节省时间,单刀直入地进入课堂主体和重心,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思路清晰,线索分明,易于理解,结尾注意对课程内容的总结,保持课程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板书设计十分重要,板书应当清晰整洁,设计得当,便于学生做笔记;教姿教态端正,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注重PPT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件内容包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分知识层次进行制作)以及学结和任务布置。课件要求图文并茂,突出课程的重点,不宜通篇采用模板,这样做与传统课程中应用课件无异。

4.教学任务的设计

微课程在教学内容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由于微课程对于知识的讲解较为简单和直接,因此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出发,布置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更立体地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

5.教学反思的设计

加强微课程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在一节微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写出教学心得和教学后记,也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获得学生的反馈建议,以此进行微课程的调整和改进。

三、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1.合理应用PPT等多媒体课件

微课程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文中语句配合春景的图片制作PPT,并添加适宜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加强学习效果。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将课件传到网上与学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2.录制教学音频、视频

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许多课程较为依赖传统的课文讲解式教学,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微课程的功能转化为课程导入,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微课程的教学音频或视频,选取一节完整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剪辑和整理,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视频。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借此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之中,比传统的课程导入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一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因此可以录制微课程视频导入,内容为对此诗的深情朗读和诗句鉴赏,配合中国古典音乐并以此为背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氛围。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教学方式,其设计环节与传统教学大体相似,在应用上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课程点进行微课程设计,应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将会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创新”不仅是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对于教育行业而言,更是一切学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分别从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教学情境拓展以及教学方法创新四个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增速,以及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不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更加符合时展所需。而农村地区鉴于留守学生较多、教学设施较为有限,以及学生本身在思想上和心态上所彰显出的特点,“创新”能够让拘泥于固定教学方式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元素,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1教师依托个人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指挥者”,其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授课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步骤的设计,都具有模式化、僵硬化的特征,不仅师生之间的互动少,而且极具人文特色的这门学科,在固化的教学方式下,变得越来越僵化,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心理。鉴于此,教师亟需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创新,包括不拘泥于课本,结合时展主题和当下社会热点博引案例,采用独特有趣的阅读背诵方法丰富课堂形式等。当教师能够主观性地改变传统课堂形式,对固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时,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这种状态和心理不断发挥创新思维、提升创造力。

2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

要想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贯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创设情境、趣味提问和课堂有效拓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表达欲望。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朗读、背诵、释义以及情感分析等几个方面构成,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对诗词学习产生固定的“应对心理”,难以再对文字当中的内容以及含义进行更为丰富的理解和想象拓展。鉴于此,笔者在此类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一种“还原现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让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和阅读理解,以课堂表演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所面临的际遇、环境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要求每名学生既要担当“导演”的职务,也要扮演“演员”的角色,而所有“剧本”的设计和编辑,归根到底都是依托学生自我理解和想象来完成的。当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所布置的教学要求中时,其必须尽可能地去理解、揣测、丰富、想象,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是颇为典型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紧靠字面意思来完成表演是极不现实的,学生只有自己摸透诗词当中的关键点和情感指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另外,在采取此种教学策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注重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其个体的差异性,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参与度。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奇有趣的想法,与传统教学观点相区别的新内容,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其表达观点的情绪,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和启发学生不断探索问题,激发求知欲。

3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涉及很多小说类型的课文,小说类课文教学的重点如果仅仅局限在段落大意、生难字词等细微之处,那便失去了对其展开阅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笔者认为小说学习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感知作者行文脉络中的冲突、语言构思以及心理描写等段落,而理解这部分内容最为理想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的经典段落时,笔者就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以抽签的方式表演小说中的段落,既可以原本按照课文当中的表意来进行演绎,也可以将自己所理解的潜台词进行现实的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关注到小说当中的精华,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多平时课堂上并不擅长言辞、不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表演中,让传统书本化的课堂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隐含在小说当中而难以靠阅读就能够吸收和理解的内容。学生在动手、互动交流、开动脑筋丰富“剧本”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其想象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4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教学设备进入到初中课堂,对于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多媒体课件、影视教学资源等,都为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语文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作用。尤其是对教学资源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富含科技性的教学方法进入课堂,不仅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会极大程度地开阔其眼界。笔者在作文教学和语文复习时,就会尝试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接收到复杂而立体的知识系统。比如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可以将不同课文当中同一字的用法进行归纳,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所有学习到的文言文能够实现快速浏览和记忆;再比如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作文要求进行解构,利用网络广泛搜集不同的文章开头和论点阐述方法,拓展学生的阅历,同时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容易分散等问题,还能以较为轻松的方式予以解决。而学生在为多样化教学方法所感知和吸引的过程中,其个体思维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不再闭塞于个人局限的思维空间当中,会不断迸发思维的灵感与火花。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创新教育已然变为当今教育发展主题的今天,初中语文作为初中生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课程,更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和策略技巧,不断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感受语文学习魅力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日后不同人生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敏.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S3):99.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必要性;途径

所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是互动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互动教学模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关注预习反馈,提高设计参与程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与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也应当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详细的预习,一方面为了将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前,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之中发现还有哪些重难点存在。在预习活动结束后,由语文科代表进行统一搜集整理,将具有共性的学习难点梳理出来,提交给教师,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对教案设计进行回头看,适当调整与完善课堂教学。

二、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猫和老鼠”的尴尬关系,导致课堂氛围紧张,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程兴趣的培养。要建立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1]。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角色,从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营造一个人人可以参与、人人愿意参与的和谐氛围,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排练一出课堂话剧,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民主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和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精神。

(2)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木兰辞》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熟悉课文背景,课堂上教师简单讲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剧本改编”,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3)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

(4)教师与学生互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以长者、以知识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 教师重在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提问,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的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解疑答惑。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家庭作业搬到互联网上,教师在个人社交网站或其他网络平台上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学生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这既可以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外练习,还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频率偏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只要将知识点讲解到位就行了,不愿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致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中难寻踪迹,教学形象化程度不高。

2.师生之间沟通交流较为匮乏。在部分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仅有的交流活动即为课堂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将学生拒之于千里之外,师生之间无法形成和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3.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力度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满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是按照老一套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广泛吸收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导致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地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

4.课内课外结合效果有待增强。部分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定义为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内外结合,对课前预习、课后延伸拓展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较强的预习能力,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较为匮乏。

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几点建议

1.转变理念,发挥信息媒体促进作用。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上下五千年信息尽显眼前,这样的效果离不开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还是没有能够对信息化媒体引起重视,对其作用发挥非常有限。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将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有力抓手,要积极推进多媒体进课堂活动,让多媒体手段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辅助工具,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不断丰富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更为生动形象。教师还要在提高信息化手段运用科学性方面下功夫,要注重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科学地进行使用,在使用频率方面注意适中,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注意时机的选择与对象的选择,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内容,如名胜古迹、高科技成果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无法直接感知的,能够帮助学生改善认知结构,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提升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要熟练操作,还要逐步提高自主设计水平。

2.强化交流,有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就无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矫正,以及调整下一阶段教学。获取教学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与学生强化交流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尊重却又存在叛逆思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兼顾到学生的特点,通过师生交流活动获取第一手反馈资料。教师应当定期和学生进行座谈,听一听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内在学习需求,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和改进。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反馈交流,还可以体现在当堂检测这一环节,在教学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掌握效果,为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参考。

3.优化模式,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初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主要抓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立足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地位,要始终围绕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针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进行满堂灌输,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一般性问题、基础性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解决,将其中的难点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质疑探究。其中的难点问题设计为探究题,交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学生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如果无法实现突破,教师则要进行点拨,对学生进行关键环节、思维障碍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起到快马加鞭的效果,保证学生的自主活动深入开展。同时,凡是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辩论研究的方式予以解决,不再简单充当裁判员,而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

4.整合资源,营造课内外相结合模式。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当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积极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将教学环节进行前置,通过指导学生强化课前预习的方式,将教学环节前延,缓解课堂教学压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对课后各种兴趣活动组织进行规范管理,组织学生结合语文教学需要,开展专题研究以及兴趣小组活动,如古诗词研究、作文兴趣小组等,在这样的载体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可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如将学生带进社会感受最真切的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等等。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利用动人的音效、多彩的图片和直观的视频让教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微课的分析,总结出了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微课的定义和特征

微课是指以时长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展示和讲解。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微视频,并且还涵盖了和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和练习测试等多种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特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手段创设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

二、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生动理解课文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初中语文的课文内容开始向着多元化、多方面的方向发展,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泛。可是,这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孩子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内容或因自己生活阅历问题而产生理解的障碍。然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来弥补孩子们的理解障碍,让他们在真实具体的画面、视频和讲解中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提高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和分析《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作者语言的描绘感悟济南的美丽,进而掌握相应的修辞和描法。可是对于我们建宁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在理解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就产生了障碍。而后借助微课视频,即播放济南的冬季景并配以文章的朗诵,让孩子们更真实地感受济南冬天的景色,进而实现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并减少了讲解课文效果不明显而消耗的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2.有效解答课文难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问题探究,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孩子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挖掘课文中的矛盾因素,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同时通过师生的探讨和文章重难点的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文章的综合理解水平,让他们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讲授中,我就通过课文中两个描绘自然环境的句子的地位和孩子们进行探讨,即“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句是否多余。利用微课,通过和文章描绘内容相符的图片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使孩子们了解这两句景色描写的句子,在事实上起到了烘托人物感情的用途,让他们学会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探究兴趣,还解决了课文的理解难点,为他们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有着积极的作用。

3.巧妙点明文章主旨

正如上文所述,有的孩子因为阅历或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不同内容的课文进行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也有的孩子会感觉不知所云,更不要说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内心了。通过微课,教师可以把课文主题和相关的人、事、物进行联系,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与核心。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即便学生可以对紫藤萝进行了解,但是作者希望表达的意境和主旨却让有的学生无法掌握。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作者的生平和文中隐含的事件与人物关系,同时微课还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让孩子们在紫藤萝和人的经历的对比中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种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他们可以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有效降低学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课文的可能性。

4.形象体验诗歌意境

由于微视频将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因此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理解程度。针对这一点,初中语文的一些古诗词在微课形象、生动意境的营造下,可以让孩子们产生更为具体的理解,继而让他们实现对诗词的意境掌握和熟读成诵带来有效的引导作用。

比如,在讲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我就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观看北方大漠雪景,使孩子们对塞外大漠景象拥有具体的认识,同时,让孩子们闭上双眼,回顾我们建宁梨花盛开的情景,再播放花海图片(我们建宁是著名的黄花梨之乡),从而提高学生对“千树万树梨花开”“愁云惨淡万里凝”等诗句拥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我还将诗歌的朗诵和《平沙落雁》这一背景音乐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的唯美浪漫与气势磅礴,进而体会出诗词之美,理解诗词的真实意境。

5.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相信很多农村学生都在作文课上会产生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的苦恼。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写出文章往往也是缺乏新意、内容空洞、毫无感情可言。除了平时的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学习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触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通过微课,我们就可以利用其内容的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让孩子们实现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激发创作灵感,让他们在瞬间拥有心灵的触动以及写作的欲望。

例如,在指导孩子们进行以“坚持”为主题的作文指导时,我通过微视频的方式播放了央视《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的公益广告。短短两分半钟的广告,当看到勤工俭学的学生坚持工作,支援的医生妙手仁心,刻苦训练的运动员不懈努力时,全班立即陷入了无尽的思索中。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作文中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同身受,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作文总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淑琴.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

第1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艺术性 数学成效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谋划、周密设计、有效组织,将教学活动当作一项艺术来雕琢,提升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在教学语言上精雕细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大。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学问,教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我在语言组织方面重点抓住四个字:“准”、“朴”、“情”、“扬”,对教学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加以斟酌。“准”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表述要准确,模棱两可的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话不说,力求每一句话都有价值;“朴”就是语言表达力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尽力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浮躁词汇;“情”就是表述过程富有感情,如提问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有深入的欲望,朗读的语言要符合教学内容与主题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与情感的共鸣;“扬”就是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在学习载体上大胆突破,让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在课堂上危襟正坐,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熟悉美国教育的朋友都知道,美国学生在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方面要强于中国学生,关键的一点在于美国的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不拘一格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组织模式最为匮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在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习载体艺术性的研究,改变传统的两人一组的学习载体构成方式,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和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学生按照8人为一组的方式,建立起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都综合考虑到成员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基本上做到学习能力平衡,同时每一个小组都明确一名组长,牵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载体的改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各个能力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在启发引导上画龙点睛,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要注重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掌控,坚持收放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处或是疑难环节予以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引导,为学生深入进行有效学习提供有力帮助。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将原来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新型模式,在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我设计了一处启发引导:“亚里士多德在当时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权威?伽利略和他相比怎样?伽利略能够勇于向这样的权威挑战,并公开实验,这能够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问题,深刻理解伽利略的行为体现出来的重要意义。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假如这时候亚里士多德就站在塔下,他会有何感想?”将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提升思维活动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成效与启发引导的艺术性密不可分。

四、在情境氛围上善于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非常丰富,教学设计应当注重为课堂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内心情感对教学内容、主题和意境的共鸣,深化教学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为教学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朱自清《春》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一曲《春天在哪里》作为引子,代替口头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轻松的基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二是运用主题活动渲染氛围。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我了解到班上刚好有一位学生去过这里,并且还拍摄了不少照片,便将学生拍摄的照片做成PPT,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投影显示进行描述。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把同学们带入了身临其境的境界,有效深化了教学成效。

五、在资源整合上勇于拓展,让学生迸发进取的动力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因为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所以这个对学生个体的发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下面我就以初中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多媒体引入了课堂,它像一个百变的精灵,融图片、动画、计算机、音响、录像、实物投影为一体,灵活、便捷、形象、直观的优势特别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把“听、说、读、写”的教学巧妙地和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印象中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2]。

一、利用教育技术提高资源的丰富性,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面。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和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空城计》的时候,可以预先让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涉猎有关课文的小资料,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放映该文改编过的的影视,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里,先打开备课时准备的素材,找到与这首诗风格相近的送别诗,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容量必然大大提高。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在网上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阅读的知识面。

二、利用教育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教育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3]。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春》时,先让学生在网上找出描写一年四季景物的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对比阅读,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四季美景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分类整理归纳积累,这样一来内容就非常丰富多彩了……,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确实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三、利用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进行课外辅导,加强学生课后阅读。

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上,条件允许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语文辅导网站。建设这类网点最大的学习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如果学生当堂没有学好,课后可以自己登陆网站找到相应的模块来学习,教师不必要浪费时间个别辅导。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授课课件或是讲课录像上传到网站上,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网站找到需要的教学内容,反复来观摩学习,也可以把重点挑出来看,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教师不用再消耗精力解决个别学生某个内容没学好的问题,学生也没必要为一节中没弄明白的内容而担心影响以后的学习。同时,教学网站的建立,教师还可以把与之相关的众多的教学资料、包括试题、背景知识等不能在课堂上很好使用的有益教辅材料放到网站上供学生选择学习,促使学生更好更深入更有兴趣的学习,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无裨益。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丰富了学习内容。

为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分层次,因人而异地设计习题内容[4],以便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增加反馈信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中,如:字词拼音的读写,词语搭配练习,选词造句练习,补充或改写句子练习等等,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往往可以把教学内容细化,使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更容易掌握知识。另外,利用现有教学软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实用的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能改变文字枯燥的呈现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去“读”课文。这是教育技术所带来的直观而生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济南,而对于一些南方的学生来说,从来没有见过雪,虽然课文中已有介绍,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通过播放课件,将美妙绝伦、风景如画的“冬天济南”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图文并茂,激活他们的感官,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学生听着配乐朗读时,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情感自然被激发,他们在语言与思维的碰撞中,想象着美景、品读着课文优美的语言,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油然而生[5],课文教学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地圆满解决了。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将教育技术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直观,更具有感染力;同时,也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它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只要充分合理地发挥它的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2011年).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 于漪 于漪文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15篇

关键词 合理选材 适度运用 开放自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Degree"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Multimedia Teaching

YAN Jun

(Hubei Gong'an Douhudi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Use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always have different views. The key of multimedia network teaching is to grasp the "degree", so put some los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combin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 reasonable selection; proper use; open autonomy

我们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及网络,选取恰当的切合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创设适当的网络平台,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的事何乐而不为?笔者认为为了达到理想的要求,应注意以下的三个原则。

1 合理选材原则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如人物资料、背景图片等。有些资料对文章的外向拓展能起到帮助的,如通过《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平的介绍,我们会对他钟情昆虫、关爱生命的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的工作坏境的图片,她全身心投入事业,如痴如醉的科学研究精神就显现出来了。

选择能解答学生疑惑的资料图片以帮助理解,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绘图的《山海经》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竟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令少年鲁迅痴迷。要求学生阅读这本古典书籍并非必要,少年鲁迅感兴趣的只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下载有关《山海经》的图片,引领学生一道欣赏图画的奇异精妙,也感同身受着少年鲁迅的欣喜!

(2)选择那些通过设计多媒体画面或音乐能使所展示的内容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能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情感性较强,需要学生融情入景,才能有更好的主题把握和较理想的课堂效果,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纸船》等这些尤其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文章。这时多媒体教学这种新形式的出现,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上课又有了兴趣,使课堂效率提高有了前提。如欣赏冰心的《纸船》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一片深蓝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摇曳,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对祖国深沉的爱已通过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

(3)选择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的手段,如线索脉络、结构框架等,能通过良好的页面设计来实现的。如《看云识天气》中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表格,列出云层变化简表和云的光彩简表加以说明,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特色,可通过详尽的图表及页面的切换,让学生按图索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及赏析。

(4)选择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课堂开展能起到激发兴趣,拓展视野的作用的材料。如设计《戏曲大舞台――综合性活动》课件,让学生们从视觉、听觉等直观上了解到中国戏曲的源远流长、剧种分类、唱腔特点、角色分配,并欣赏了内涵丰富的京剧脸谱、异彩丰呈的粤剧表演等等,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美、音乐美和文化美,从而初步培养了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操。

2 适度运用原则

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运用关键是把握一个尺度。

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辅佐学生理解。如《山中访友》中要求学生描述平时不常见的古老坚韧的石桥、宁静深刻的悬崖和日暮还巢的归鸟,也许一幅画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文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对创设情境有一定帮助。如上鲁迅的《风筝》时,用动画营造出美丽的风筝飞满天空的景象,伴着优雅的轻音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感受到一种追求自由快乐的喜悦。

借助媒体,恰如其分地解决重点难点,点拨说的方法。如口语训练课《为语言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中学生对想象不大明白,我运用了电脑课件,先让学生由小桥、月亮、流水、柳树分别展开联想 ,再由四种事物想象成一幅画面,当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同学们被美丽的“夏日月夜图”吸引了,同时恍然大悟。想象是建立在原有事物基础上重新构成的事物的过程,明确了这一点,在说话中便会展开想象,丰富说话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慎之又慎。诗人使情与境发生联系,凭借的是想象,因此,品味意境还须借助于想象再现意境,想象力越强,从诗中获得的美感就越多,诗歌的创造也往往借助于想象来拓宽意识空间。如果老师一味地强加图片,将学生的想象禁锢,不但无益于教学,也会妨碍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

3 开放自主原则

(1)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到文学专题网络中浏览,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如讲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在课堂上链接陶渊明的专题网页,获得整体感知的同时激发兴趣,也向学生推荐了一个值得课后细细品味的网址。学生会在意境优雅的网页中流连忘返,对于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为人品性、田园诗的纯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有更深的理解。

(2)在课外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课堂时间是极有限的,但在课堂上产生的兴趣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下载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阅读浏览,发表感想或参与专题讨论;也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题汇报总结,撰写课题研究小论文等,使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以“说不尽的桥”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共有2个班7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将学生分在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各子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四周内,查阅并收集资料,走访专家,游览参观,获益匪浅。

(3)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网络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外,就写作中的表达愿望来说,网络其实特别适合写作。我校老师开设的作文网站――“斗湖堤茶馆”深受学生欢迎,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不必担心带来什么“后遗症”。通过建立作文的网络平台,作文评价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老师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该学生将接收到海量的读者的建议、赞美、批评……学生将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并且领略到写作是有回应的,从而激发写作兴趣。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