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命教育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教学,应当深入探讨如何围绕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模型来组织教学,让每节课教学的定向更准,研究的问题更集中,使学生的概念建构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一、对科学概念重建的理解
对儿童概念渐进发展过程的认识,虽然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种。其一,不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其二,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属于科学概念。这两种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学生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对有错。建构主义认为,前概念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皮亚杰认为,当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头脑中先前的图式来组织个人经验的时候,知识就建构了,同化或顺应也因此产生。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概念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可能绕开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学生的概念重建最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扩展,以建立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我们的教学必须依靠学生原有的前概念,通过概念转变和重建,使学生形成更加精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过程涉及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将它们发展到更深入、更抽象的层次。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准确、抽象,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说明事件和所涉及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修改原有知识获得新知的学习——概念重建。这是一种有意义学习,只有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真正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
概念重建教学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生长点,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为基本方式,以促进概念重建为根本目的的循环性学习过程。科学概念重建的基本程式如下图所示:
1.唤醒——激发阶段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活用,善用身边的资源,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和促使学生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他们聚焦问题后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使他们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来,从而唤醒他们已有的前概念并及时进行诊断,为后续教学指明方向。
2.发展——探究阶段
对形成的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已有经验或前概念,作出自己的预测或猜想,并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预测与解释,引发认知冲突。探究阶段为学生提供引出自己原有概念的机会,通过探索新现象,获得与自己原有观念不一致的经验,目的在于造成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重建原有的概念。
在此阶段,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对现象和问题的想法进行探究,明确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进行猜想、假设或预测,设计并制定实验或操究方案,进行实验或实施调查,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处理数据资料,思考证据与假设和结果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解释,并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科学探究阶段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以便为随后的建构与交流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持。
3.重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概念建构的重要环节。科学课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往往就是忽视或淡化了这一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建构新的认识和初步形成解释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有关概念、原理或技能变得易懂、可理解和更加清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学生的个人概念和认识之间、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科学概念原理之间的矛盾。经由实验解释或自我思考与探究,学生可能找到新概念的含义,知觉到旧有概念的不足,并进行前后的比照纠错。这一环节,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澄清和交换概念,揭示和解决冲突情境,建构新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达,形成科学概念。
4.深化——应用阶段
科学概念构建以后,要进行验证、应用、巩固,使学生的意识中形成稳定的图式,并能举一反三,这是对学生概念形成后的一种检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新旧经验经过相互作用与联系得以整合,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与顺应得到发展,新获得的概念、过程或技能得以深化。
三、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1.调查学生的前概念 科学概念重建是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的,并且要以学生前概念为生长点,实现转变和概念重建。教师凭借经验来预设课堂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在教学中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由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因此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可以通过提问、访谈、问卷调查、画概念图等方式进行。
例如,在教学蚂蚁时,可以先让学生画蚂蚁,了解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的认识。学生画出各式各样的蚂蚁,结构不同,其实就是反映了学生的前概念。
2.注重前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
一些老师虽然在了解学生前概念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在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和处理上还会出现忽视的现象:学生新概念建构后就把他们的前概念放在一边,表面上完成了概念建构,实际上没有深化。如教学《人体的消化器官》一课,教师让学生体验吃食物,猜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把食物旅行的线路画出来并讲解,这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方法。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建构出食物在人体旅行的线路,认识了食物消化的过程之后,却没有让学生将最终建构的概念与先前的前概念进行比较,找出自己认识上的错误。
3.活用科学概念解释或解决问题
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前概念到最后建构科学概念,是一个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拓展活用科学概念,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概念建构。设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的一种考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习得的概念更加牢固。如教学植物茎的种类时,学生建构了匍匐、攀援、直立、缠绕茎的类型概念后,让学生寻找植物的茎并讲解是什么类型?为什么是这种类型?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攀援茎和缠绕茎,可以多提供实例,如果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科学概念进行解释,就可以证明其科学概念建构的可靠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生物园或植物密集的地方进行观察、分辨,进行拓展和延伸。
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丰富,有其独自的特点。我们不能直接将科学概念传输给学生,只能根据学生科学概念重建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重建科学概念。
论文关键词:硬件系统,固态硬盘,改造教学机房
教学用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一直是学校固态资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一个机房的硬件大概使用(3-4)年的时间,按规律就要报费。通过研究发现,硬盘一直是制约电脑整体性能的最大瓶颈,可以利用现在广泛使用的固态硬盘来代替原有的机械硬盘,最大程度的提高系统、常用软件的运行速度。例:一标准教学用机房(06年购入),配置:处理器:赛扬336-2.8G,内存:512MB,硬盘80G 5400转,显卡、声卡集成。计划升级硬盘为金士顿 SSD 32G V系列SV100S2D/32G固态硬盘台式机套装。市场报价:390元、50台。技术特点:传输接口— SATA 1.5 Gb/秒及 3.0 Gb/秒、存储容量*— 32GB、尺寸— 69.85mm x 100mm x 9.5 mm、重量— 78 克、连续读取速度—32GB – 160MB/秒读取,连续写入速度—32GB – 70MB/秒写入。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
固态硬盘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闪存(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
固态硬盘的优点
1.启动快: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读取延迟小: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延迟极小。根据相关测试:两台主流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3.碎片不影响读取时间: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写入速度快: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5.无噪音: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6.发热量较低: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7.不会发生机械故障: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工作温度范围更大: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e.g: RunCore军工级产品温度为-55~135℃)。
9.体积小重量轻: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硬盘体积小、重量轻。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直至256GB,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硬盘轻。
10.抗震动:比起传统硬盘,固态硬盘抗震能力要强很多,使得数据能更加安全地保存。
体验速度的感觉固态硬盘性能测试
和众多SSD系列产品一样,稍带剧齿状的直线,性能稳定,最终成绩显示平均值为83.7MB/s,较现时最快的2.5英寸硬盘希捷7200.2 200GB和日立 7K200 200GB的50多MB/s均超过50%以上,而0.2毫秒的寻道时间更是比上述两者快出数十倍。
HD Tune测试截图
Sandra 2008 SP1的硬盘读性能测试:同样是一条较为平稳的直线,成绩为86.62MB/s,与HD Tune的成绩相差很小,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HD Tune是侧重于硬盘的读性能。
Sandra 2008 SP1测试截图(1)
Sandra 2008 SP1的硬盘写性能测试:相对平稳,成绩超过100MB/s,不但比现时最快的笔记本硬盘远远超出,还令现时主流的台式机硬盘汗颜,这个优异的写性能,确实是SSD产品的一大特色。
Sandra 2008 SP1测试截图(2)
Sandra 2008 SP1的文件系统性能测试:成绩85.05MB/s,从对比图来看,比台式机硬盘中的希捷SATA300 320GB要快,而寻道时间则是那些台式机硬盘根本无法比拟的。
Sandra 2008 SP1测试截图(3)
HDTach测试截图
HD Tach测试:平均读取成绩80.9MB/s,很是平稳的直线,与其它软件的读性能测试相差不大。
关键词:生命教育 内涵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已有10多年,无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只能说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上也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索,希望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观点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广义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罗楚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这种观点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无人教育的情况而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狭义的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那么究竟哪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循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探寻其内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
1.美国的“生命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他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来实现。为了实践其教育理想,1968年华特士在美国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Schools)。阿南达学校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
可见,美国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战、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
2.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ey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简称LEC),其宗旨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同时,它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决策、沟通、谈判的能力。
可见,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预防滥用药物、暴力与艾滋病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这是台湾“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台湾教育当局认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随后还将已经实施多年的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
可见,台湾生命教育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4.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20世纪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日益丧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自杀、暴力、犯罪现象增多,价值观念模糊。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陆的这些教育问题,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生命教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启动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生命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大陆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较准确,也比较好理解。
从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它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前述的狭义的生命教育内涵是一致的。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三、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内涵辨析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生命教育与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广义上使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上,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称。但是广义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定义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随后的解释中则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盖于内了。所以广义的德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在广义上使用,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与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强调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而生命教育的内容除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还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
2.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别强调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等等情况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暴力现象严重、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衣钵,如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注重现实的人生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以发展健全人格为任务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却超越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是科学和技术导致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种观念导致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的对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学和科学教育,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以及科学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项目基金: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介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14130)]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命诠释;实践内容;感恩教育;珍爱生命;生命模式
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认识生命以及尊重生命,为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及价值指引方向。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解人的价值、理解人性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里对生命的诠释
在初中语文课文里,有很多课文和生命有着很大的联系,七年级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对人生的向往、思考与体会,指引你感悟人生。例如:《蝉》《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将语文阅读及生命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更有逻辑性地进行感受,在阅读里,学生融入课文之中,经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态度去体味、去感受。学生在对生命概念进行理解时候,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里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
1.语文教学里有关感恩的生命教育
在《海伦・凯勒》一课,凯勒虽然身体不健全,她却可微笑着去面对,显示着生命的坚韧!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有关友情、亲情的课文,教学时要掌握情感的核心,指引学生全面解读感受作品里的情感,因此,认识到自己对同学、家人以及朋友的意义。
感恩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运用课程里的一些素材,去诠释生命的概念,从而提升生命教育的深度。
2.学生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得到提升。
研究课文,体会其中的细节。教材里有许多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课文,对这样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写与读进行融合。
3.延伸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站在德育的现状角度去看,当前人生意义淡然,其境界付钱、自毁以及他毁生命的情况已变成常见的社会问题。十多岁少年轻生现象时常出现,我们需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少年自杀、杀人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发生过。生命是人的根本,那么,教育的进程就要根据人的生命模式去进行。
经过教学实践,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责任感、生命意识和自然制衡意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莫小白.有效教学措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教学文集,2007(12).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但欧美与台湾地区对这个概念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我国内地学者对此概念定义也不尽相同。但人们都认同这样一点:“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青少年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在受教育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青少年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可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体验生命进而超越生命,能帮助大学生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独特的生命价值。同时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二、医学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1.对于医学生本身的意义
医学生首先也是大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之前,也未曾有过任何关于生死的教育。如今大学生学业及就业的压力大、负担重,很多学生感到活着没有意义、活的郁闷,有的人寻找刺激,如沉迷于网络、钟情于“死亡游戏”;有的人不尊重生命,如青少年早孕;有的人忽视生命,如不断有报道大学生自杀事件。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明确生命的意义及价值、尊重生命个体,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对医学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从一年的人体解剖课开始接触到死,到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要面对生命的消逝,都会有恐惧和焦虑。生命教育就是让医学生对生和死有正确的态度,获得生与死的科学知识、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尊重他人的态度,提高学生接受死亡的能力和为临床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医务人员的职责就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医务人员的工作除了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外,还要注重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需求,临终关怀既是这一理念的一项具体表现。生命教育可以让医学生明确死亡的本质、伦理道德,把握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诚心地进行劝慰、照料。能采用各种技能满足临终者及家属的身心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以期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获得满意的的临终生命质量。
三、课程设计构想
医学生首先也是大学生,应对其首先进行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进而融入安宁缓和疗护知识教育。本人借鉴台湾学者及大陆学者关于生命教育的设计结合医学生的医学教育背景,预设计四个主题八个单元的课程。前四个单元以生为主题,即从哲学的角度取向强调人生观与人生哲学;从生命教育取向强调自我、人格与人际。后四个单元为死的主题,即从生死取向培养学生有关生死的智慧;重视生命终极关怀与生命意义的体现。前四个单元包括认知死亡、生命与信仰、挑战生命及爱与你我;后四个单元为由生到死、珍知生死、认知自我和安宁疗护。
以上的教学内容将会通过讲述、多媒体音频视频、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来切实体会生命的真谛。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 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 幼儿教育功利化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 教学方式形式化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 改变传统观念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摘要:目前,生命教育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相关课程也被逐渐引入国内。而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关注幼儿成长状态、思想转变,对其开展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对未来幼儿生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探索。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既让人痛心,又发人深省。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对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教育活动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教育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能力以充满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满热情的道德良心去创造自己满意的人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应当成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者多数从“生命哲学”、“道德教育”、“价值哲学”等哲学角度和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阐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北京师范大学肖川[1]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包含三个层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题和领域。
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刘慧[2]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个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个维度与层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点是社会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以建构良好的人际和社会的关系,来获得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教育不仅仅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创造学习者积极的学习与生活体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本质是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倡导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对生命的热爱,提升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
2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两者的涵义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侧重于对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包涵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以及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预防因忽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异常问题。但是当异常心理问题出现时,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更胜一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途径去解决心理异常问题。
加强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心理危机的发生。王丽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
3 加强生命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学生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同时在追求精神价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不能用简单的知识掌握为单一的目标评价机制,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个体有关生命体验与价值感的形成与培养,它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的判断标准;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积极创建让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景。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目前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积极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正在进行课程教材的开发、课程内容的编写以及师资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规范。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生命教育课程终将会走入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讲堂。
第二,利用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创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主要体现在它针对性强,能够经过前期的测试、筛选,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体验生命的美好,增加生命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于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近些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生命教育逐渐成为了体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学者叶澜就曾经针对生命教育的问题专门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这一点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来说亦是如此。
因此,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自我反思与变革,确保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本文就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入手,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完善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生命教育的研究最初是起源于美国的。生命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生命教育关注的不是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而是在满足生命需求基础之上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简单来说,生命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根本目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在这一个概念中,生命包括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其中,自然生命,指的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命是生命的系统性在精神层面的表现,其内涵非常丰富,例如: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选择等等,其体现的人生存的意义;而社会生命指的则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共同作用于社会的结果,其实际上也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体现,表达的是社会关系中人的社会价值。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
由上文所分析的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可知,生命包括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个维度。所以,与此相对应的,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就应当在通过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给予学生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自然生命的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促进学生社会生命价值的实现。
然而,在以上述标准来审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却可以发现,高职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从自然生命的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职业岗位体能的发展。职业岗位体能,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个人在开展职业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抵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并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免疫力,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去高效率的完成工作的能力。
在开展高职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体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学生生命发展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注意从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未来的工作特点出发来有针对性的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
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却可以发现,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和的竞技项目以及体育游戏类的内容为主的,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体能的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及在学生走上岗位之后至关重要的体育保健学、营养学和卫生学等内容,却鲜少涉及,从而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在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从精神生命的角度来看,高职体育教学忽略了职业心理教育的渗透。
职业心理教育是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包括了学生兴趣、气质、个性、情感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而且还包括了学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知情况以及能力和技能,体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将职业心理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体育教学中,几乎没有任何教材涉及到了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学校将职业心理教育列入了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这无疑是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欠缺。
最后,从社会生命的角度来看,高职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都将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放在首位,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体育知识的交流和体育技能的传递,而却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以至于在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无法体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与多边性,这对于学生社会生命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三、生命教育视域下高职体育教学的完善对策
首先,要注意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理解高职体育教学,据此来制定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的生命化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并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入手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
其次,要注意组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例如:有助于促进学生岗位职业体能发展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以及有助于学生生命体验的教学内容均应纳入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
最后,要注意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生成性的、发展性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来对基于生命教育理念开展的高职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内容来调节和完善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生命教育;基本内涵;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多元影响、社会发展模式不断转型的今天,大学生自杀、杀人、暴力、犯罪、对生命持消极态度等漠视生命现象不时震撼着人们的视听,这表明一些大学生正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他们自身无法承受之重。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主张:“教育即生活”。可见,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善用此“生命”与更好地“生活”,是高校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校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责任。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生命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渐推广,至90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21世纪,则已成为长期以来呼之欲出,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一种崭新教育思潮。
(一)国外的生命教育发展较为成熟,方向呈多元化形态。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针对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性危害等现象,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以及阿南达学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其内涵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澳大利亚的Ted Noffs先生于1979年在雪梨创立“生命教育中心”,这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日本于1989年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余裕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1990年,英国政府把生命教育课程规定为跨领域课程,2002年,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
(二)国内较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是台湾和香港,大陆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1997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台湾教育当局组织有关专家和学校制定《生命教育实施计划》,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组织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台湾教育当局于2000年2月宣布设立“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同年8月又正式成立“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规定2001年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先导计划”。台湾生命教育既有理论研究者的参与也有行政权力的推动,还有广大学校的积极实践和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甚至还有宗教慈善社团的阳光行动,可谓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行动。香港,因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导致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面临着后工业社会带给人们的高度精神危机。为加强香港人的抗逆境能力和适应社会变化能力,部分社会人士希望以某种形式的教育来解决香港面对的社会问题,这是香港倡导生命教育的直接原因。2002年,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成立了全港首间“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向社会推广预防自杀及珍惜生命的信息。
20世纪90年代,大陆部分高校开始生命教育实践。最早进行比较严格意义上生命教育的大学,应该是武汉大学与南昌大学。段智德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选修课“死亡哲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郑晓江教授自1994年开始,在南昌大学进行生命教育,最初局限于生死观教育,课名为“中国死亡智慧”和“生死哲学”。 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研究”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认识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探索与追求生命的意义,理解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2006年,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全校公选课,分为“学会生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休闲”、“学会养生”五大板块。时至今天,该课程被誉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课程,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007年4月22日,来自北京、江西、江苏、广东、湖北等地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武汉大学,就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暨《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开展研讨,并就大学生生命教育开展的背景、基本内容、目标、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读本编写问题作主题探讨。2008年,云南省教育厅开始在全省各级学校推进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同年,浙江传媒学院成立了“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它是大陆高校成立的首家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机构,该所开设了《生命学与生命教育》、《身心灵全人生命辅导》等全校及校际公选课。2009年秋季,天津师范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生命教育》公选课。为推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于2011年10月15至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举办。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基本概念是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若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没有明确认定,那么研究的尺度就难以确定,研究也就难以切中要害。正如列宁所言:“要进行论争,首先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既有普遍生命教育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殊性。研究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界定要么通过辨析生命教育的概念进而推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要么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展开论述。
高锦泉首先陈述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然后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1]陈斯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 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欧巧云结合高校教育实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培养人文精神关怀,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不但要了解自然生命,理解生命的珍贵和不易,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关爱和善待生命;同时,更要使大学生明白生命价值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完善,获取生命的意义,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和死亡。[3](P40)叶华松认为,大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其生命存在于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领域。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包括生命知识的教育、生命关系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三个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合了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体验,它既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4](P31-37)概而述之,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具有内在一致性,即主张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与责任,不断提升并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笔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指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各种恰当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它的基本内涵:一是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生命作为有价值的意义存在,大学生既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来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从而珍惜与热爱生命,又需要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感悟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升华生命境界,追求人生真谛;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不仅是一种自我权利,更是一种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生命不可以随便消亡,拥有生命就必须担负起生命责任;三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追求适当的实施形式,在实施中应强调受教育者个体的体验过程,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各种激烈竞争与争夺中,尚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交往、经济等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和心理负担,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较难解决。当功利价值、工具价值不断升温时,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在不断追求外物的世俗社会与人流中。他们享受着物质与技术带来的充裕生活,并将这些作为人生的目标和生活的全部,然而,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日趋匮乏,内心常感彷徨、迷茫,不知道生命应该走向何处,将要走向何处。生命信仰的缺失使他们方寸之心无以托付,进而对自身生命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将生活中承受的生存压力与遭受的挫折当做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选择用极端方式解脱。
2011年6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在全市十五所高校开展“广州大学生对药家鑫事件及生命价值看法”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40份。调查结果显示,77.9%的大学生表示不能理解药家鑫撞人后再杀人的行为,但在对“人要懂得享受,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一说法的调查中,表示认同的大学生达到47.8%,表示不认同的仅为22.9%。这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在“自杀是一种解脱”、“我曾经因为挫折而想过自杀”、“讨厌活在这个烦恼的世界”等选项上,分别有11.6%、9.9%和8.5%的同学表示认同。在对生命教育的看法上,75.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意义重大,期望能了解有关生命方面的知识。广东省2008年有26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仅广州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人自杀。从2003年至2008年底,广东省高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01例,其中26例发生在2008年2月至2008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自杀事件大部分发生在2~4月和9~10月两个换季时期,案件主要集中在重点本科院校。大学生蔑视生命、游戏人生的态度使生命变得如此之轻,也使生命教育变得如此之重要!
(二)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生是追求真、善、美的群体,大学教育也应是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5]教育存在的意义就是充分发挥她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大学生受到自身年龄、阅历、交流对象、生活范围等方面的局限,单靠自己有限的经验和理解能力,很难探索到生命的真谛。正由于此,高校应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但是,现行的大学教育却游离在“生命”之外,教育之追求“成人”的无限目的,被化解为适应眼前之生存状况的有限目的,教育之内在价值追求,蜕化为外在实利追求。
“教育为了什么”、“受教育为了什么”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以来就不可回避的问题。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但是,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6] 、“今天,我们却不问教育使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问我们应当教他什么技术,使他成为只关心生产物质财富的世界中的一颗光滑耐用的齿轮牙。”[7]它看到的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看到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最终教育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扭曲了生命的意义,学生心灵世界充满荆棘而无所依托。
2008年广东省“两会”期间,“两会”代表柏志全委员引用一份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结束生命,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 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课堂没有告诉我们的大学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
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第四点“战略主题”第三段阐释“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获得了国家“准生证”。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表明:真正的教育应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在帮助人的生成中呼唤人的回归。为此,大学教育要走出唯科学世界、物质世界的误区,关怀生命,为生命而教。
(三)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2003年1月至4月,武汉市高等院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共发生12起,10人死亡。湖北省教育厅于当年4月8日专门组织全省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召开“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学生自杀为主题的专项大型会议。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以极其残暴方式杀害四名同学的恶性案件让全国舆论哗然、社会震惊。2005年,全国23个省近100所高校内,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116起,83人死亡。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名死亡,自杀死亡率为74.4%。2006年是大学生自杀“高发年”,全国高校达130起之多![8]2009年3月18日,上海市教委向社会《2009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中指出,上海高校2009年有13名大学生自杀身亡。据透露,2012年全国已有34名大学生死于自杀。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5%以上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
可见,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现状令人担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反差极大,当然也与当下高校大力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相违背。毋庸置疑,大学生是校园的活动主体,只有大学生生命和谐,大学校园的和谐才得以达成。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缺少足够的心理耐挫力和抗压力,或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和解决方式。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冲突小难题累计到一定程度便转化成生命的大困惑,若不懂得生命的真义所在,不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将易致使校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良性环境被打破,更甚者可能造成模仿的怪圈,使其他生命也走上不归之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正在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真义、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体验生命花开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 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
[3] 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 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 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7).
[6]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关键词:生命教育 青少年 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
生命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类报纸屡见不鲜,但其并非我国独创及独有。早在20世纪初叶,德、英、法就已经已开始关注生死等教育话题,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最早源于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目的是让青少年从小形成正确的“生老病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减少青少年中自杀的比例并对“问题少年”起到早期的预防和矫治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学者詹姆斯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且提出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思想,构建了“生命教育体系”,开办阿南达学校,积极投身生命教育实践,促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此,“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才被各国熟知并开始广泛传播。[1]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是关乎生命的教育,围绕生命本身开展教育,即引导青少年进行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通俗的说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暗示,求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其外延包括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实现人生意义。生命教育涉及诸多层面的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认知方面,即认识身体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2)行为方面,在掌握与生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切实的保护、延长生命;(3)情感方面,对待生命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为什么要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
当代青少年群体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及网络化浪潮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其特点是开放程度高、接触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但是伴随着社会开放和网络浪潮带来的海量信息冲击,很多当代青少年正陷入随之而来的“生命”困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物质环境极大丰富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很容易迷失在混乱纷杂的网络环境中,道德滑坡严重,价值观混乱。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既缺乏上个世纪60年代人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70年代人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80年代人善于埋头苦干的精神。” “他们是精神迷惘的一代,是灵魂没有归宿的一代,也是缺乏自我内省和对世界担当的一代。”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偏颇、夸张,但这也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当代青少年在生命观及价值观上的迷茫状态。[2]
2,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当今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环境的复杂,课业负担的沉重,加之对自身心理、生理发展的不适应,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因。当前,很多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自己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和局外人,在与同学或者同事的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自私的;对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没有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对七千多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九成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一个庞大的农村青少年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怀着不同的理想来到城市,对学习和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心理更脆弱、更敏感,一旦达不到目标,就会觉得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久而久之,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引发自杀甚至杀害他人的行为。
3漠视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现象时有发生。放眼现代中国,原来被成为天之骄子的在校大学生已成为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高发群体。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叫“天堂纪念馆”的网站,网站里陈列着许多死无其所的大学生的英灵。这些大学生都是由于自杀丧命。据统计,自杀在我国青少年死亡中所占的比例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四、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建议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漠视现象。当今社会有一个误区:即大部分的青少年,包括大部分的成人都认为生命只是属于个人的。关于自杀轻生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他们大多认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和烦恼的办法只有自杀,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社会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社会的每个细胞都能健康发展,才能促进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稳定发展。轻率的结束个人的生命,特别是一个年轻稚嫩的生命就绝不单单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唯有大家都有如此观点,才能为下一步开展生命体系教育打好基础。[3]
2.将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以培养个体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为目的。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人文关怀价值的内容,其中已经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遵循生命规律,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影响当代青少年对生命看法原因很多:经济困顿、学业问题和人际失和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人生信念的不坚定。对于青少年来说,科学知识、生产技能固然重要,但人们工作进步的原动力还是高尚的人生信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当代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的提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文化的、易于接受的举措。
3.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建各类青少年自助组织。如组织青少年心理、生命、伦理等社团,辅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些心理自我抚慰的方法,并创设适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拥有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心态;力求使他们通过互助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应对消极情绪、挫折的策略技巧,转化不良情绪以免出现消极的严重的心理和过激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 开展生命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教育工作者迫切的任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的力量,使青少年感悟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通过生命教育,我们要培植青少年对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青少年拥有创造美好人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充满自信和热情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2.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全文刊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期)时指出,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构建道德课堂。在课堂上,每一次启迪生命的道德之旅,都要追问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即确定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即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怎样优化学习过程。(3)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了?即怎样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针对三个追问,他分别提出对策:(1)向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开战,分解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2)向教学设计要落实,建构教学框架,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3)向评价要证据,借助课堂观察,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
概念教学应“通畅”和“完整”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教师施凤在《小学数学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通”,更要“全”。“通”即通畅,指概念教学的过程要通畅,教师要为新概念的教学做必要的知识准备,要让学生在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认识概念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侧面,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改变认识角度;“全”即完整,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还应让学生了解概念的背景和引入它的理由,知道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要站在概念系统观的高度构建概念网络。“通”和“完”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1)概念双重解构,理清脉络。(2)概念多元表征,训练转换。(3)概念精致浓缩,抓住精要。(4)概念准确对比,深化应用。(5)概念关联统整,纲举目张。同时还指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几节课甚至一个阶段才能完成,需要教师打通关联、布构全局。
义务教育阶段
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文教学研究专家吴立岗在《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新体系,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序列,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中小学语言课本作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读写兼顾,有分有合”,课本中的作文教材表现为“基本能力专题训练”“文体(或表现方式)训练”“随课文练笔”三种形式;二是作文训练采用“先放后收”策略,即小学一至三年级说写放胆文,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循序渐进地学写规范文;三是作文训练采用“先一般,后特殊”“三种文体的训练齐头并进”的训练程序,即以一般作文能力训练为主,文体训练为辅,再以文体训练为主,相机巩固一般作文能力。具体地说,小学和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可表述为:第一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放胆文训练阶段;第二阶段(小学四至六年级),作文基本能力训练阶段;第三阶段(初中一至三年级)作文特殊能力(运用文章体裁能力)训练阶段。各阶段的训练要求和内容各有侧重。
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曹专在《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第1期上撰文认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落实在于其课程化,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合理的内容、课时和授课教师,有研究、管理和评价的保障。生命教育课程化的五条策略:(1)精心设计课程目标。在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总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拓展自己的社会生命、充实和完善个人的精神生命。(2)系统选择课程内容。内容选择和编排遵循经典性、系统性和地方适应性原则。(3)全面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各类有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素材,形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使其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4)灵活进行课程教学,强调生命自身的主动体验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与交流。(5)重视培养师资,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知识武装教师,提升教育者的教育素养和幸福指数,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师不当课堂评价的矫正方法
张超:(1988.10―,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关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通过探讨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利用生命教育模式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生命教育
1、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
根据对我国疾病监测点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此处参考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的自杀死亡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均是位居前列的死因,在卫生部提供给WHO的报告中显示近10年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龄组青少年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见,如何预测与预防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1]
2、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个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在此处仅简单将原因分为内外两种作对比分析。
2.1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原因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因素有众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在此就笔者认为重要的方面作简要归纳。
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有自杀行为的,其子女自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9倍。[2]
家庭因素,有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气氛不融洽、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怀有敌意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3]
模仿,模仿既是特点又是原因,青少年因为受阅历的限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对生和死这样抽象的概念缺乏明确认识,容易产生“ 目标性求同心理 ” ,模仿现实生活、文艺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中相似的人物,走向自杀死亡。[4]而一个群体里有人自杀后,也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事情发生。
2. 2 青少年自杀的内部原因
青少年多数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对死亡的真正含意没有认识,生与死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首先是性格类型因素,中小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性格不稳当往往是造成自杀冲动的原因。
其次是简单的报复心理,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由此可以看出自杀者中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心理不占少数。[5]
再次是片面的认识所致,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最后是自杀青少年内在普遍缺少精神支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
3、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建议
据百度百科介绍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要切实落实生命教育,将预防青少年自杀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笔者有如下实施建议:
3.1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体悟生命的伟大和顽强;积极应对人生中在所难免的各种挫折,实现人生价值;对他人的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关心热爱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也是必要的,学生应学会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自护及救护他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6]
3.2倡导体验教学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授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给人格以陶冶由此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生命情境中,通过分享各种感觉和情绪,探索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3.3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文化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功能不是课堂教学可以替代的,我们应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为灵魂,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影响着师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等来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是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校园要布置整洁,错落有致,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师生的心情都会比较愉快,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激发其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3.4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研究性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进一步培养教师爱事业、爱学生、爱自己的情感,将无私神圣的师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全体,宽容地对待不同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将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教师在造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激活生命,和学生共同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价值的引导、生存技能的传授,但绝不能因此而将生命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才能奏效。(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先梅. 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二期2009(2): 30 .
[2] 贾存显,赵仲堂,高莉洁,等.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0) : 1184 - 1185.
[3] 庄勋,朱湘竹,周逸萍,等.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5) : 412 414
[4] 初永华,邵建波,丁树刚.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8年11月第 24卷第 21期: 2310.
【摘 要】中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问题逐渐引起许多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些老师的共识。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想,我们有责任去思考生命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中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也日益成为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1.中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在他们看来,生命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显得太渺小,不值得敬畏。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女生,她因身体上稍有缺陷而苦恼万分,始终没办法走出心理困境,走到哪里都觉得大家在议论她,以致多次用小刀来割脉想轻生。我想,正是因为她没有受过良好的生命教育,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会如此轻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2.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有的家长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种情况是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往往让父母心理严重失衡,以致苛求、斥责、打骂孩子。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其次,部分家庭不完善。不完全的、不良的家庭,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平时没有给他关爱,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多余的,在一起还不如不在一起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
3.生命教育课程缺失
目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地区没有作为独立课程实施,只是偶尔闪现在众多学科中。因此,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这对于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课程改革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常言道“教书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多维的,全方位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尤其是对生命的认识。从人的一生来看,中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最具可塑性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受教育直接关系到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每个学生都是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极富弹性和张力,我们应该在他们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成熟相应提前。可是,很多孩子过分依赖长辈的羽翼保护,好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风雨洗礼,他们的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遑论珍惜,就像好逸恶劳之徒得到意外之财,只会随意挥霍。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之事。思想品德教育体现着对生命的感受、情怀和创造力,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使得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也无可推卸地肩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三、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生命教育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命教育所需素材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立足教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制,着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成长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一些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选用素材大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比如,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教育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九年级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教育主题是承担生活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由此可见,教材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素材。现成材料摆在眼前,我们又何必舍本逐末,另起炉灶?再者,利用课内材料进行生命教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起到一箭双雕之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独特的禀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精彩的。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模本,须知: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避短。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功能。按照哲学的表达就是“随顺人的禀赋”。马克思·范梅南说:“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性,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一个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最高明的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帮助、提醒,使受教育个体获得自我了解和生命的觉醒,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和生活本身融为一体,从而变得更为自由而完整。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发掘学生的禀赋。一旦他们发觉了自己生命的独特价值,就会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1.生命教育课程的特点我国生命教育课程最初是在中小学开始的,此后陆续有少数高校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但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只能说刚刚起步。根据先前学者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引起学界关注(2)没有形成完整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教材(3)只有少数高校教师收到专业的生命教育培训(4)少数高校进行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各异。[5]随着一些学者对生命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大陆和台湾学者进行的学术交流,生命教育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生命教育教材的开发也在进行当中。2.生命教育课程的问题虽然生命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匮乏却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缺失体现在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往往进涉及一些心理危机的防御和干预,把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辅导,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不够。[6]生命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充分发挥生活和实践对生命教育课程的辅导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发展,真正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文章采用天津师范大学马编制的《生命教育课程现状调查问卷》,针对华锐学院2014级和2013级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3份,问卷回收率为83%,有效问卷82份,问卷有效率为98.8%。问卷整体α系数为0.851,问卷各题得分与总分相关系数超过0.7,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生命教育课程认知情况1.学生在选择生命教育课程之前,对生命教育的了解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选择生命教育课程之前,1.2%的学生非常不了解生命教育,58.5%的学生不了解生命教育,37.8%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一般,仅有2.4%的学生了解生命教育。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学生对其了解程度较低,生命教育还有待推广和普及。2.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喜爱情况由研究数据可得,6.1%的学生非常喜欢生命教育课程,51.2%的学生表示喜欢生命教育课程,还有42.7%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一般,没有学生不喜欢生命教育课程。3.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感兴趣情况研究数据表明,1.2%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非常感兴趣,53.7%的学生表示对生命教育课程感兴趣,还有45.1%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一般,没有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不感兴趣。4.学生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认可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有26.8%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非常必要,68.3%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有必要,4.9%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要性一般,没有人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必要。同时希望生命教育课程一直开设下去的学生占96.4%,仅有3.7%的学生不希望生命教育课程一直开设下去。5.学生选择生命教育课程原因情况统计表研究结果显示,70.7%的学生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因是出于好奇,52.4%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自我,48.8%的学生是为了了解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40.2%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39%的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18.3%的学生是因为简单易学,还有8.5%的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选择生命教育课程。其中70.7%的学生由于好奇而选择该课程则表明,对于学生而言,生命教育还是较为陌生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曾了解生命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引导更多的学生了解并走进生命教育的课堂中来。(二)生命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各要素满意度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态度满意度均值高于4,显著高于平均值,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态度很满意,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满意度均值高于3.6,说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感到满意,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的满意程度最低,均值为3.09,说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教材的建设,争取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资料。(三)生命教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建议的调查结果1.生命教育课程存在问题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认为教材建设不够,57.3%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资源课程,48.8%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开展不够,12.2%的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其它问题,7.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短,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仅有1.2%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由此可见生命教育课程最主要的问题是教材建设不够,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强相应的资源课程,增加实践活动。2.生命教育课程改进建议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教材建设,59.8%的学生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58.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56.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还有6.1%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见表2)
四、讨论与分析
(一)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了解程度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选修生命教育课程之前,对生命教育课程了解程度的平均值仅为2.41,并且有59.8%的学生表明自己不了解生命教育,这说明生命教育对于河南省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生命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从台湾和香港引入中国内陆,发展时间尚短且教材和各方面体系均不完善,此外目前只有辽宁、江苏、黑龙江、上海等省市颁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7],国内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各地区生命教育课程并未得到普及,所以各高校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低。总的来说,这个结果与马2012年对天津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4]。(二)生命教育课程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在对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喜爱情况、感兴趣情况和认可情况的研究中发现,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和欢迎,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希望能一直开设这门课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前期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不够,并且对于学生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分析表明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好奇才选修生命教育课程,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提升自我、了解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但学生在真正接触到生命教育课程之后,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最终还是认可了生命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生命教育课程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由于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也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教材不满意本研究表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的满意程度最低,均值为3.09,说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不太满意,根据作者调查咨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没有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好的进行生命教育,加强教材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不足与展望
由于本人在海峡两岸长期任教于早教机构、小学、初高中,担任幼儿、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工作,接触太多早恋、挑食、上网成瘾、缺乏自信心、严重逆反、考试焦虑、亲子沟通障碍、子女无情伤害父母,甚至伤害自己身体,造成自杀案例逐年提升等等相关情绪障碍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案例。身为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班主任除了焦虑担心,无法持续工作以外,还能提供什么协助呢?父母和班主任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孩子情绪障碍的发生呢?
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应该知道怎样活着,知道怎样成为人的过程。最早阶段是父母亲告诉我们的,但是很可惜我们大部分的父母和班主任从来就没接触过心理学和生命教育的课程,更不知道如何成为有效能的父母亲和班主任,只知道要如何养活孩子,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如何掌握孩子童年时期(0~18岁)的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英国夏山学校做了一项针对孩童时期的情商研究,结果发现人格养成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小孩的情绪在解脱压力与束缚之后,心智才会变得更加灵敏而专注在学习上。
但是生命教育到底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是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延伸到中学,这一阶段都是重要阶段,因为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情感教育最适当的阶段,而学校的功能不只是学习写字、读书、考试而已,还有指导学生如何跟自己相处以及跟他人达成互助合作的精神,反过来检视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只在强调学习上的分数,完全疏忽“全人教育”中的情感表达与关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造成社会上为了快速达成某些目的而不择手段、彼此伤害的问题。台湾也曾经经历过孩童自杀、父母高离婚率、校园暴力等事件发生,于是在2001年台湾因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生命教育列入正式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改善不幸事件发生,以达成“全人教育”。
本人在长期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幼儿阶段更是发展自我概念的好时机,如果父母知道要鼓励和赞美孩子,孩子在发展自我概念过程中会是更加有自信心;反之如果父母亲操之过急或是喜欢比较其他孩子的表现,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假如在上学阶段父母亲或是班主任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聆听孩子的想法,我们的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产生逆反、焦虑、担心,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甚至厌学、不喜欢与他人接触等而成为敏感的孩子,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有一些父母或是班主任更是抱怨孩子是个大麻烦甚至还在孩子身上贴标签,其实孩子的情绪只是希望你能懂、温暖和关怀而已。
如何预防敏感或是怎样教育情绪障碍的孩子呢?首先,父母亲必须先了解各年龄层的幼童心理发展状况。
0~1岁属于口腔期,如果错过口腔期的正常发展,会造成孩子的不信任和焦虑。如孩子过于害怕陌生人、老是喜欢黏人或是咬手指头等现象,这都是因为孩子担心与外界接触而造成分离焦虑感。然而0~1岁的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和依附感的重要阶段,如果一开始孩子就因为家长不了解而造成的不自信以及担心,将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
1~3岁属于期,孩子正在学习处理大小便训练时期,如果父母操之过急,会给带来孩子过度敏感、小气、吝啬、爱哭、神经质。因此敏感性的孩子将会因为家长无法理解甚至误以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时,无法专心学习或是与他人互动时显得没自信、不容易参与学习活动,脾气逆反、暴躁、爱哭等个性。家长如果还只是认为我们的孩子按照原来的照顾方式不也是长大了吗?家长再不重视父母心理课程成长和生命教育的训练,孩子将会在初、高中的专注力及情绪受到影响,也会造成亲子沟通困难等问题。
3~6岁属于性蕾期,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处理不当将可能影响到中小学生入学人际关系处理、自信心的发展以及未来婚姻的幸福。例如:早恋、上网成瘾症、人际关系不好、被嫉妒或是嫉妒他人等情绪发展,皆是因为性蕾期家长缺乏生命教育的两性关系认识或是没有协助孩子和异性相处、认识身体结构等。所以,父母更要把握住0~6岁幼童人格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善用生命教育故事绘本。选择适宜的故事绘本,协助各年龄层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生命教育故事绘本不只是讲故事给孩子听而已,而是借助绘本故事,引导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特质的重要性,建立儿童自信心,掌握有效专注力训练,借由认知图像的大脑记忆训练,并且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也借助生命故事教育绘本故事将情绪释放出来,且在生动有趣活泼的故事中,透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并引导其正确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儿童正在发展勤勉、认真负责的态度,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小学1~2年级孩子因为新生刚入学阶段产生分离焦虑,造成孩子不愿意上学整天哭闹发脾气,问题出在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在家庭没有养成做家务事的习惯或是尚未建立生活常规,让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在过于舒服的环境,因此无法忍受教室的拥挤、写作业、还要跟同龄人产生团队精神、面对考试压力等。于是学习这一件事情让孩子一开始就产生不好印象也缺乏自信心,接下来也影响到3~4年级的学习状况或是人际关系的和谐。然而3~4年级的孩子正在发展两性关系的认识以及身体第二性征发展前的准备。例如:月经或是梦遗来前的身心理准备或是身体对于第二性征结构的认识,如果这些班主任或是家长在生命教育两性发展课题中能给予适当指导,孩子在课业中不但能安心学习也能做好认识自己的概念,以强化孩子自信心发展,建立勤奋概念和善于与他人分享。5~6年级高年级孩子是小学生压力最大的阶段,也是为了顺利升上初中基础课程做好准备,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能好好学习聆听孩子说一说心里话,便很快就能释放压力,同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挑战,按部就班列下读书计划表,逐步跟进学习步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利于适应初中阶段的任何考试压力。否则高年级孩子容易寻找他人的支持以及产生逆反、缺乏自信、发生早恋、亲子沟通障碍、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因此家长如果了解这一些心理状态,则必须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说出心理的压力,也才能走近孩子心里并且做到陪伴孩子度过小学生高年级的课业压力,之外也可锻炼出勤奋独立学习的好孩子。
0~18岁的孩子,如果在缺乏爱,没有在正确引导下长大,等到青少年时期若发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再处理问题为时有点晚,甚至耽误了功课也会影响未来职业发展。因此,父母必须积极掌握孩子幼童时期,透过生命教育故事绘本,培养正确人格发展的下一代。增进亲子互动之余,学习如何认真聆听孩子心里的话,千万不能只是指责孩子或是任意批评孩子。当父母亲学会正确理解或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发展,这样的父母才能真正训练出优秀的好孩子以及健康的人格特质,也是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因为成功的伟人或是政治人物、企业家等都是情商比智商还高,才能掌握世界的经济地位和人脉的整合。
父母在孩子小学和初中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教养出健全人格特质和学习好的孩子:当孩子经过努力做好一件事情,要具体鼓励孩子行为以强化正向行为反应。
尽量养成孩子做好家务活,以锻炼生活意志力,同时也能理解父母亲的辛劳。
鼓励孩子养成写日记习惯,以进行自我反思能力。
父母上班也尽量能晚上陪伴孩子说说心里话。
鼓励孩子要多参与家庭和学校活动。例如: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或是参加社区活动。
养成良好读书计划习惯,以利于学习上的调整。
小学阶段要进行生命教育活动,以利于身心健康,唯有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发展出“全人教育”。
父母虽然工作忙碌也必须多参加父母心灵成长班,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好孩子。
例如:
1.如何做有效能父母亲?
2.陪伴孩子学习以强化大脑记忆力。
3.如何跟孩子做好良性沟通增加亲子关系?
4.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亲应该怎么办?
5.父母亲如何认识自己孩子的天赋发展?
协助孩子做好“生涯规划”找出自己的能力和特色,以增加学习动机提升自信心。
父母应多利用假期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以调适身心。
父母亲应在孩子小的时候,若能多注意生命教育中的情商发展将来有助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以及养成良好专注力。
父母亲应在孩子中小学的时候,多训练儿童故事绘本做好生命教育能提升品德教育、两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人文关怀等将来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父母亲应多拥抱孩子,让他(她)学习爱的感受,将来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沟通。
生命教育实施于中小学阶段正是提供孩子自己来抉择愿不愿意分享,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学习如何温暖自己与他人的心,回归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以指导幼儿成为“全人教育”促进身心发展、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然而在中小学阶段应以建立儿童生活常规、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养成、进而喜欢自己和他人、对于环境能感到好奇引发事件兴趣,在小团体中愿意自我表达且无论对或是错都能情绪表达不畏缩等。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目标:
积极培养问题解决思考能力
专心投入游戏并愿意与人分享
训练孩子专心的投入在学习上
愿意自动自发帮助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能勇敢自然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和情绪
能做好情绪上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情绪上的表达应该包括:
能轻松跟父母亲、班主任进行沟通
能主动跟他人表达心中的想法
对于生气的事情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降低自我攻击和打人的机会
愿意在生活上协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