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信息化手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23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38- 01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观念,对于转变企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现状,提升管理效率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今已经在企业中形成了十分广泛的共识,并且逐步被大量企业所运用。近年来,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以开展“细管理、稳质量、降消耗、保增长、促和谐”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因为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等各种原因,有些企业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和精细化管理目标不相协调的状况,更为关键的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不健全反而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运行效果。鉴于此,企业应当在其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具有信息化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运行成效。实践证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精细化管理之中,能够为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更为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精细和效率之间的矛盾,进而提升企业运行之成效。
1 企业精细化管理发展现状
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企业积极探索与完善自身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而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方式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与应用。一个规模化企业常常会牵涉到诸多人员以及工作流程,对其实施管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就在于对于每一流程均能加以干预,以求加以管控。然而,目前的大多数企业对于精细化管理所持有的理解主要局限在概念或者简单的架构上,但是对于深层次管理和怎样有效应用并未能加以充分理解。同时,信息化和精细化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企业在促进信息化和精细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大量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对于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纷纷强化本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大力推广办公自动化,特别是应用ERP系统,这已经成为展示一家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目前阶段信息化和精细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程度还不够,信息化所具有的潜力与优势还远远未能真正地发挥出来,信息化和精细化在相互结合之中还面临着比如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各种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
2 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
企业管理层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实际上只是开展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一定要全面借助于各种有效的载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信息化所应当具有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夯实企业自身管理之基础,从而为本企业的信息化融合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载体。就基础管理的视角来考虑,完善企业基础管理的核心就是更好地细化责任,对企业中各部门的责任加以细化,从而不断提升执行力,注重监督,以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在健全完善其基础管理时,完全可以运用目标分解、流程再造以及定额管理等多种方式,对本企业的基础管理内容予以强化,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物资管理等诸多环节加以完善,进而形成包含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等在内的全套精细化管理方式,并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奠定更好的基础。
2.2 建立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平台
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一定要和其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作用。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等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手段是各种信息技术相互融合之后共同发挥出来的作用,简单地推行某种技术不但会造成企业的效率低下,而且还会降低企业的可靠性。因此,假如单一地使用某种适合于企业的自动化技术,但是却没有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进行的辅助,那么这种信息化程度只能是浮在表面上的。对于企业来说,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不但多、而且杂,因此,这一信息化平台肯定应当切实做到全面和有效,而且还应当能够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让信息化所具有的效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释放。所以,现代企业的信息化推广中一定要事先对信息化建设实施统一而全面的规划,从而保障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衔接,并和精细化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2.3 全力发挥企业员工的智慧
企业无论何时都应当将人的因素始终放在首位,从而形成信息化管理手段下注重于精细管理的企业文化,使精细化管理观念能够根植于本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之中,将企业管理精细至企业中的每一个岗位之中,切实形成物物有人管和事事有人做的新型管理局面。与此同时,还应当切实规范企业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层层分解指标。同时,企业应建立技术服从管理的理念,将先进工艺与管理技术具体应用到减少成本之中,从而走出一条集约化生产的新路,进而提高本企业的管理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High-tech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Means Innovation Application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Wang Zhijian
(Wenshan Company,Yunnan Tobacco Company,Wenshan 66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the information network,and increasing degree of integration,so that enterpris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high-tech information.In this paper,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ies mad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enterprise features and high-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ake the meaning of the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high-tech information tool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echnolog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Business Management;Technology Innovation
一、企业高新信息化概述
高新信息化是一个覆盖了整个社会、工厂企业和家庭的系统过程。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对高新信息化的含义和衡量标准是不同的。企业高新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企业在管理、生产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领域和层次,都运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充分的开发、广泛的运用,使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经营、决策的水平和效率都不断提高,最终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加强对企业运作的控制。企业的高新信息化代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电子商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电子商务又为企业的高新信息化增添了更广泛的内涵。企业的高新信息化使企业能够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集成制造和敏捷制造。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企业信息化逐渐完善的关键。
二、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商务智能等高科技手段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商务智能高科技手段,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紧密结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综合的商务智能理论框架,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已经不再取决于工业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规范经济、进入壁垒、垂直一体化、空间优势等,转而取决于是否能够适应高新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能力、反应速度、组织柔性和集成能力。企业在资金流、人员流和信息流、企业物资流等方面的集成管理能力不断强化和改进,强烈冲击了企业的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思想,使企业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企业管理中融合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不断革新企业的竞争战略,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层级和层次过多、横向沟通滞后、机构冗余、信息传递失真、面对外界的变化反应迟缓、活力不强。随着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发展,扩展了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导致了企业组织形式的重要变革,使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得到优化重组。组织以往的塔形结构逐步向具有敏感、富于创新精神和敏捷等优点的扁平化动态网络转变。在这种动态网络结构之中,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会代替以往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工作,使执行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沟通能力逐步增强,减少中层管理的作用,使管理层次降低,减少机构规模。一方面来说,企业中的基本活动单位变为了各种工作小组,控制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充分授权的参与型。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工作小组之间的活动,真正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使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通畅,减少了企业对各层协调和监督的成本,使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都受到了高新信息化科技的影响,企业价值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受它的影响,使成本结构得到改善。
三、推动企业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高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不仅仅面对着巨大的发展契机,更面对着严峻的挑战。网络化和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高新信息化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我国政府对信息反馈经工作的重视,使企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再是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只有企业取得在速度竞争之中的优势,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赢得先机。国民经济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因此只有企业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促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通过企业高新信息化的水平,推动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重组,使企业素质大幅度提高,为企业赢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在经济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信息竞争的今天,只有拥有强大的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企业要形成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对内要做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整体的高效率运营。对外,企业要形成互联网络,有助于企业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分子化、网络化、敏捷化等变革,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例伟.构筑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力[M].企业信息化战略用其应用,企业信息化之路丛书,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提升
一、信息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随着时代开放,信息化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传播范围更广、更快,企业文化通过信息化方式推广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各个企业不论内部还是企业整合的文化融合都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更好的实现和推广。其次,信息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从企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衬托出其中所含有的企业文化,自从企业类型的选择开始,就已经展现了其中的文化特点,在对企业文化实行的一开始就要从一些具有先进力量的名企着手,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要渗透一些先进思想。最后,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的高端思想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得到落实的,这一手段并非是一些计算机系统的简单利用,而且通过这一系统来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与经营程序。
二、如何依托信息化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首先,依靠信息化设备丰富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方式。要想将文化理念切实贯穿在人们的心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宣传,信息化方法具有迅速、方便以及共享等特点,有效消除了交流的阻隔,减少了传统宣传方法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信息设备来设计一个文化宣传项目。例如:把企业的日常行为特点,如:工作人员的早晚问候,客户来访以及接听电话的服务等特点以画面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可以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模式等用徽章或者标志等展现出现,也可以将这些文化讯息设置成为桌面背景,使所有员工都生活在一个浓郁的企业文化环境中,这样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员工才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融合工会一些组织机构的现实情况,把各个部门的文化来多方面反映在信息平台上,并创造多个文化扩展舞台。其次,利用信息化方法来确保企业文化的执行。在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文化就是流程方面与制度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促进企业流程与制度的宣传,使企业迎来了制度的创新,对一些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固定化。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融入了一些高级理念,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都处于透明与可操纵状态,减少了问题的出现,在应用部门的应用下,来管理实际需求,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使企业管理团队工作效率更高,达到知识的有效共享,提高企业形象。最后,依靠信息化方法来提升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在企业的联合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分歧与矛盾,出现很大阻力,其中的文化障碍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企业联合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企业整合,然而在企业整合过程中就需要对文化进行变革,文化的变革具有巨大的挑战性,企业已经经历了大约十年的信息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文化凝聚、融合的经过,现代企业已经实现了文化信息化,企业文化通过各种信息形式表现出来,要依靠现代的信息手段,来加强对不同园区信息的推动与应用,要深刻寻找文化交融的切入点,可以在经营习惯、管理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等入手,这是一种有效推进文化交融的最佳方法。
三、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信息化加快了企业流程的重组,优化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而且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减少了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信息化的有效带动下,企业技术得到了改革与更新,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对企业的优化管理。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得以进步与发展的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普及,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染,认同企业文化,形成一种企业归属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杨长虹,张亚明.企业流程再造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16~17
[2]张耀辉.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J].新经济周刊.2006(4):38~40
[摘 要]开发统计报表系统,改变手工统计格局,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加工和输出,在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效果。通过系统将业务流程固化,更好地执行业务流程,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从而提升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统计报表系统;统计管理水平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055
[中图分类号]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72-02
1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统计信息作为企业信息的主体,在企业信息中心占有重要地位,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的信息数据都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才能够真实、有效和完整。统计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统计是与大量数据和信息打交道的工作,量大繁琐。依靠手工录入和整理,出现错误的概率较大,难以满足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在手工统计的情况下,人员更迭也会对统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采取信息化手段,自动出具报表,减少人为出错因素,在统计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同时,通过系统固化统计流程,能够形成稳定的业务能力,提升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2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2.1 数据汇总流程
目前中海石油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分公司)综合统计岗配备专职人员一名、电脑一台,传真、扫描等基础设施到位,统计数据来源、再加工等业务运用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开展。
2.2 数据整理工具
目前统计工作主要依靠线下计算,通过Excel电子数据表格等软件来实现数据的汇总及整理。
2.3 数据分析方式
与之前年份同期进行的简单的对比,包括当月数据与累计数据的对比,计算本月、本年累计与上年、同期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指数,并结合具体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原因。
3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数据简单采集,没有深入挖掘
当前公司采用的业务流程中,财务对产量数据的处理比较简单,起点是收到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按照不同部门的使用要求进行格式整理,终点是形成总公司各级部门各级政府所需表格。在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并没有依据现有数据深入挖掘,也没有设计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原因是在公司业务流程中对产量数据报表的要求是准、快、全,分公司综合统计岗在收到数据和生产报表中的时间很短,只能在严格的时间要求下完成固定工作,无法对数据深加工。
3.2 线下处理数据,容易出错
目前分公司已经成功上线并应用了生产数据库系统,和一线平美对接,生产数据从生成到再加工全部在一个系统中完成,人工线外干预程度较小,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统一性和数据质量的准确性。而财务对产量数据的处理还停留在线下办公软件的处理阶段,人工操作的影响占比很大,在数据计算逻辑复杂、数据数量巨大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数据计算错误、数据加工失效问题。
3.3 财务单独处理数据,没有考虑数据承接性
深圳分公司开发生产信息系统从2007年上线至今初步实现了系统各个模块的基础功能,初步实现了开发生产管理功能,系统各个模块得到了持续完善优化,期间建设了数据查询模块、数据检测模块、节能减排模块,而且各模块之间共享数据库、可以相互提供支持。而财务对数据的处理是游离在系统各模块之外的,并没有考虑数据在其他部门中的使用情况,分析结果也只是在部门内部流转,没有考虑到数据的承接性。
4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措施,
深圳分公司开发生产数据库于2007年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在实际使用中不断优化与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了深圳分公司不可缺少的专业数据库,通过该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公司开发生产情况。统计中很多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该系统。随着开发生产信息系统日益完善,能够对产量数据做全面的统计和分析,由此,财务希望把线外对产量数据的处理过程也体现在系统中,通过系统自动计算的方式,使系统准确、高效地为深圳分公司相关专业用户服务。
2012年,针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统计提升的愿景,深圳分公司计划财务部与生产作业部一起研究讨论,启动开发生产数据库中统计模块应用项目。
4.1 用户需求调查
首先思考现有的统计工作,尽可能把现有工作逻辑化,即以统计业务当前的业务流为主线,整理现有业务管理环节、管理角色和主要管理内容;第二,基于当前的业务流,分析当前统计业务效率、质量、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三,从业务流中各节点的逻辑顺序、管理动作或角色配置上思考如何能更好地解决以上的不足,例如某几个环节的衔接问题,流程中增加某个管理动作进行改善等;第四,基于以上分析重新梳理出统计业务的业务流、业务管理动作、动作要求,给出角色配置;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流程固化。
4.2 信息化方案制订
4.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1)背 景
开发生产数据的项目库中已经存在了大量的通用指标算法,在各类报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财务产量统计模块的加入,以往的通用算法逐渐无法满足目前应用需要;因此,需要有一个允许个性化算法的指标管理模块来完成相关指标的计算以及存储,以满足目前各个业务指标的实际需求。
(2)模块功能设计
模块定义了各个业务节点、明确了指标定义,在指标计算中统一了各类指标。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4.2.2 功能及岗位梳理
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的功能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统计模块的功能
一级功能 二级功能
统计模块 核实产量报表(石油液体、天然气)
净产量表(天然气)
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中的岗位如表2所列:
4.2.3 报表开发
在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统计模块中设计并实施实现了三类表格,为核实产量表(石油液体、天然气)、净产量表(石油液体、天然气),本期系统开发设置了一张综合报表,但在系统中预留了报表接口,以满足今后新的报表开发需求。
4.3 信息化系统开发
4.3.1 指标模块开发
(1)模块总体思路
通过结合开发生产数据库的业务对象与业务指标的管理方式,自助定义各个业务对象的指标算法(见图2)。
(2)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结构设计主要分为标准代码编写、业务对象设置、指标管理体系建立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见图3)。
(3)其他管理报表
在系统中预留接口,以便可以随时开发也许需要的其他报表(见图4)。
4.3.2 报表开发
(1)定义报表类型数据表
报表类型管理主要按时间来分类,本系统中按时间指标分为日报、月报、年报。
(2)编写报表注册表
内容主要为业务报表注册管理。
(3)编制报表数据信息数据表
生成业务报表与业务指标的关系表,生产产量报表、产值报表与其他需要的管理报表。
4.4 方案实施与测试
4.4.1 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第一,时间性原则。要求实施速度要快,建设周期要短。第二,风险性原则。避免系统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方案应建立在成熟稳定、符合企业产量指标数据架构对应用软件系统的业务、技术要求,并需要为整个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第三,稳定性原则。保证系统上线对现有业务、服务功能继续使用,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尽可能减少系统上线对业务的影响。第四,规范化原则。目标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都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执行,并严格遵照国际、国内、行业和建行等有关标准执行。第五,拓展性原则。目标系统采用合理的层次结构,体现分层设计和模块化原则,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发展需求。第六,开放性原则。在满足系统业务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开放技术标准、软硬件工具和产品。
4.4.2 方案实施测试的时间安排与工作进展
经过半年的开发和测试,测试效果良好,该模块开发已基本达到了项目初始设定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 石油企业 地质档案管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企业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企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对于石油的需求大增,那么石油企业扩展也会加速,档案也会越来越多。石油地质档案是石油企业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记录、数据、分析结果以及科研成果等,是石油企业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试油、油井开发等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科技文件成果[1]。同时在企业发展与合并中,很容易造成石油地质档案的散乱与遗失,再加上企业普遍较为重视人事档案、财务档案等档案的保护,石油企业档案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为此我们逐渐意识到规范企业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信息化手段在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的作用
石油地质档案是石油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真实客观地记载着油气资源的地质情况,既是油田地质科研人员正确认识地下地质客观世界和油气分布规律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人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依据[3]。因此,如何对这些宝贵资料进行储存和管理就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石油地质档案的管理手段和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的永久保存和使用。
2、当前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企业并不具备档案意识,当前我国石油地质档案在档案管理中是较不受重视的类别,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而且石油勘探工程部门往往重视不够,不想配合,认为材料放在手边用用就行了[4]。石油勘探工程一般由流动性较大的秘书作为石油勘探资料管理员,而他们有的甚至连石油勘探工程基建项目材料的构成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是符合归档的要求了;各部门研究人员在用图纸等材料时往往随意涂写,用了资料后不会及时交回到档案室,往往造成档案资料的遗失。
2.2 档案质量有待提高
在己归档的材料中发现,石油企业档案的材料普遍质量不高,如图纸的清洁程度、整齐程度等。有些图纸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甚至有的是不利于长期保存的热敏纸;有些图纸上有任意涂写等情况。同时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在已归档的石油企业档案中,一般企业只能做到目录级的管理,即只能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检索到目录,而没有相应电子稿。还有的企业因为未能进行部门立卷制度,只是上交材料,需要档案部门进一步的整理。同时归档时间跨度大,具有成套性[4]。石油企业油田的开发从立项到油田投产到最后油田关停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每年都有新的文件材料形成,这些文件材料与该油田相联系,是反映该油田实际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这些材料都应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而不应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放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以影响研究人员的使用。只有及时收集整理才能保证案卷的成套性不受影响,有利于今后的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档案载体有待丰富
按规定,勘察过程每个阶段均要留下照片或是其它电子文件。但调查表明,特殊载体的材料匾乏,要么没有相应的材料,即使有一些有特殊载体材料,其数量也不超过5%,给企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由于声像档案载体材料成本较高,而且属于“账外”档案,不易控制。许多建设声像档案形成部门,出于使用便利,不愿将其无偿交给档案部门管理,而往往从个人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声像资料任意处置,致使照片底片损伤或丢失,录像制品也因多次使用,其中一些珍贵资料内容丢失。有些档案即使交给档案部门了,也是星星点点,很不完整[5]。还出现过个别人在调离工作时,连同自己拍摄的工作照片也一同卷走,声称这属于个人知识产权。加之保管条件等原因,这部分档案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很多纸质石油地质档案由于保存时间的地点过于潮湿和保存的时间过长,纸质档案资料开始老化磨损,颜色泛黄变脆,加上使用的频率又很高,资料不仅磨损而且损坏很严重,尤其是部分带有图片和数字的资料,由于磨损而不能体现图件所表达的全部,造成不能正常使用。如果不在资料信息还比较完整的时候采取数字化储存和管理,宝贵的石油地质档案将会随着时间不断流失[6]。
3、信息化手段在石油企业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石油地质档案通过信息化管理后,资料通过数字化储存和管理,由于地质档案资料存储在体积小而容量大的计算机或光盘等储存介质内,不仅大大节省了地质档案资料储存的空间,通过信息化管理后,最大程度上节省了财力、物力和人力等资源,并通过局域网甚至互相网在更大范围内通过授权后实现资源共享,比如采取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则信息利用者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计算机检索到这个资料,甚至下载该地质档案,大大缩小查找时间,并能得到完整的档案信息,为全面、准确地进行储量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具体的应用措施为: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特别是在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的风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损失程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1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风险控制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单独的技术可供使用,其基本目的是以某种方式驾驭风险,保障项目可靠、高效的完成。由于项目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和超前性等特点,风险控制应该围绕项目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控制系统。对于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
1.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就是事先估计风险产生的可能程度,判断导致其出现的条件和因素,并在行动中尽可能予以避免或改变行动的方向。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规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方法。虽然项目风险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但是借助于风险规避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特定的风险,在它发生之前就消除它发生的机会或其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还是有可能的。
1.2风险转移
在项目风险管理中,不仅需要规避风险,以控制风险的发生和消除风险的损失,有时还需要面对风险。此时,就必须借助于其它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转移就是直面风险,而又能有效地处置风险的措施之一。风险转移是设法将某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他方。
1.3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又称减轻风险,是指将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后果降低到某一可以接受程度的过程。风险缓解包括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控制风险的损失。
1.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指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态度,在不影响企业根本利益的情况下甘心承受。具备完备的风险信息是风险自留的前提,同时要求企业有必要制定后备措施。风险自留一般在事先不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有必要制定一个风险应对计划,以备风险发生之用。
2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启动阶段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立项启动阶段,石油销售企业可以依据对信息化项目风险因素和风险驱动因子的分析,进行这一阶段各风险因素的控制。
2.1环境和资源影响因素风险控制
①对于信息化项目在环境支持度方面的风险,石油销售企业在进行项目立项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是否有利于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在完全了解石油销售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才开始信息化项目立项的前期工作,避免因对环境和政策的错误了解而使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蒙受巨大的损失。
②对于技术支持度方面的风险,石油销售企业首先要对信息化项目方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确保方能够在技术上达到企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项目论证小组,对该信息化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该技术在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上的适用性方面做出充分的论证,避免项目在技术上的失败。
③在企业资金支持度方面,石油销售企业在信息化项目立项阶段,就应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预算和管理机制,并且在项目启动阶段严格按照资金预算和管理机制进行,以杜绝项目在资金支持方面出现风险。
④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基础设施和加油站网点建设,因此对于这方面的项目风险,应该对企业目前的基础设施和加油站网点建设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使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完全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避免信息化项目与石油销售企业基础设施的脱离。
2.2内部管理体制的风险控制
对于这方面的风险,应该从两方面来控制:一方面,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要建立在企业目前已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让信息化项目去适应管理体制的要求;另一方面,石油销售企业应该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对现有管理体制做出适当调整,以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契机,逐步调整管理体制,使公司的管理体制得到创新和发展。
2.3信息化系统兼容性风险控制
石油销售企业在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和启动阶段,就应当对公司内部现有子系统和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相关问题作详细的前期调查,如软件接口情况、数据传递协议、加密协议、数据仓库共享等,以减少各个信息系统之间兼容性问题的发生。
2.4加油站作业管理风险控制
对于加油站作业管理风险控制,石油销售企业应采用风险规避策略,从加油站营销模式和作业流程两方面加以控制。
①针对目前加油站主要靠油品销售的运营模式,信息化项目在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主要满足这样的运营模式,信息化系统以充分满足加油站销售业务为主,同时辅以相应的扩展内容,如便利店销售系统、以车为主的综合服务系统等,这样既能控制对企业运营模式理解不当造成的风险,又能使企业的运营销售模式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②针对目前大多数石油销售企业均采用以顾客为中心的作业流程,信息化项目在进行立项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处处以顾客了为中心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同时满足加油站服务现场管理、交接班流程和卸油操作流程等日常作业流程,以保证加油站业务流程的全面性要求,减少项目风险。
③对于加油站油品计量和设备管理的风险控制,信息化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加油站油品实际计量方式和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加油站的设备参数和工艺流程,设计出符合加油站实际的作业管理系统。
2.5安全管理风险的控制
信息化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对QHSE体系的结合情况和项目自身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反应速度上,这方面的风险控制,应主要采用风险规避和风险缓解的控制策略。
①信息化项目需求分析应完全理解、掌握石油销售企业QHSE的管理精髓,以着眼于持续改进、着眼于事故预防、立足于全员参与为原则,把QHSE的具体内容完全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去,实现质量保证、无事故、无污染、物职业危害的目标。
②对于信息化项目的稳定性、及时性问题,由于信息化系统自身特点和企业现有软硬件资源的限制,这方面的风险控制主要采取风险缓解的策略,尽量在满足系统全天候运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减少这方面发现的产生;而对于信息化系统所产生信息的准确性问题,在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的时候,就应该正确的把企业现有资金流和信息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同时队系统本身的结构和算法进行优化和完善,达到最终规避信息化系统准确性风险的要求。
2.6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的控制
石油销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要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规范化、技巧化的服务现场管理和以提高客户忠诚度为目的的客户关系管理。
①信息化项目的需求分析要始终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规范加油站服务现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核心服务理念,使信息化系统能满足石油销售企业的客户服务需求,规避客户服务风险。
②对客户关系的风险控制,就是要使信息化项目具有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的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贡献度、客户忠诚度的功能,在与客户的互动管理中规避客户关系管理风险,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
2.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控制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控制主要围绕企业人员素质、能力风险控制和员工关系管理风险控制两方面进行。
①对于企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风险,主要通过石油销售企业自身建设来控制,如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新入员工的素质、能力要求等,同时,信息化项目的需求也要考虑企业员工的实际素质和能力,使设计出的信息化系统与员工素质和能力水平相当。
②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风险控制,要求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绩效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思想,做好石油销售企业培训管理薪酬管理,注重企业文化在系统开发中的作用,控制企业员工关系风险的发生,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团队。
2.8成品油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
成品油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主要从成品油供应链现状和成品油规划两方面来进行控制。
2001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
现任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部长。
曾独立开发完成“兰花科创销售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兰花工程系列人才资源库管理”等软件系统。
荣获过“山西省优秀青年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的实施对下一个环节的工作乃至整个工程的成败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准备工作作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第一个环节,更是保证整个工程成功的前提。
筹备企业信息化团队
首先需要筹备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团队。团队人员应该非常清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熟悉相应的管理和业务。
在准备实施信息化时,企业首先要成立一个信息化项目组,负责组织协调和领导信息化的实施。
这个项目组的成员中,首先要有企业负责人参加,以保证能对企业有总体的把握和决策权,使信息化全面有力推行;在成员中还应有对企业非常熟悉的人员,他们处于企业的管理、科研、销售、生产等核心位置,了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情况;成员中还应有计算机信息方面人才,他们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清楚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实施,了解企业信息化行业。
自上而下了解信息化
了解企业信息化,可以找相应的专业人员或咨询人员听取建议,但公司一定要自己做主导。
组织好信息化实施项目团队以后,就要开始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尤其让企业团队所有成员对企业信息化有全面认识,清楚企业信息化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一过程很重要。
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信息化时,很多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对信息化了解得非常笼统,只知道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及时查看财务信息、销售情况等,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分析企业运行,如何利用信息化真正提高企业效率等具体操作手段。
对信息化的了解可以采取通过相关咨询培训、专人授课等方式,也可以组织人员到信息化实施较好的单位进行观摩、了解。此时如果有咨询公司介入,也要以公司自身人员为主,不要过多地受咨询公司人员的影响和干扰。
确立实施信息化目标
有很多信息化失败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之前并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概念笼统,比如只是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加强管理等,并没有认识和找出运用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效率的具体目标,比如通过加快财务决策,或者提高订单处理,或者降低库存等手段。
所以企业决定实施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将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作用认识清楚,然后信息化项目组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企业信息化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项目组也可以在了解信息化的同时就进行自身企业信息化的思考,并整理制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标,即确定企业为什么要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达到什么效果,以及怎样利用信息化去解决目前企业遇到的问题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考虑需要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目标,最好能订出实施企业信息化后对企业贡献的指标,并且该指标订得越细越好。这样企业就能对将来信息化的实施形成纲领性指导方向和思路。
做好流程、管理等变革准备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用计算机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管理运作,其业务流程、实现方法和原来都有变化,所以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和非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是不一样的。企业信息化不是模拟现有管理方式,而是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结合和变革。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应做好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变革的准备,以及做好将来人员岗位设置和调整的准备, 使企业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有明显改进、提高和创新。
由于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不同,因此当企业实施该项目工程时,必须从整顿企业原有管理和工艺过程的基础入手。要将企业信息化和现在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考虑,或进行彻底改变,或进行调整。
业务流程再造
在目标和思想确定以后,就要在具体管理模式和业务中实现,通过分析企业的现有业务,确定通过信息化如何实现,并进行整合。
一定不要用信息化去套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模式,而应该首先整体分析目前企业的业务情况、运作流程、管理模式,根据已经制定的目标,分析研究运用信息化去改造优化业务,并将目标细化,贯彻到业务中,最终实现总体目标。这个过程被称为“业务流程再造”。
这个过程有时很危险,因为将企业原来运作成熟的模式改变为新的业务模式,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否满足业务要求,人员能否适应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降低风险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公司或部门进行试点运行,待没有问题以后再全面实施或一步步推广实施。
优化重组确定信息化要求
这个过程是关键一步,它是既基于目前的业务流程和方法,又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重组和优化业务流程的过程。
在制定出实施企业信息化总的目标、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后,就要将业务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或业务系统。
例如,总目标是将产品和相关市场信息在一周之内汇总到决策部门,那么采购部门和相关业务系统应制定出在一周之内如何收集、分析信息,销售部门如何统计和反映信息等目标。
这要求各部门或业务系统根据总目标、总管理和本部门实际的业务情况、目前的业务实现流程和方法、将来自己部门要达到的业务目标,制定出本部门或业务系统的目标和业务模式。
然后将企业新制定的信息化总体目标、总体信息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结合具体的部门和业务系统的信息化目标和业务管理模式,统筹兼顾,优化重组,汇总成一个整体信息化文档,这个文档就是实施信息化的纲领文件。
选择好软件提供商
在信息化实施目标和纲要都确定以后,就可以选择信息化软件提供商了。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也可以自己选择,也可采取引进监理机构为企业把好质量关。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企业信息化项目组亲自去了解信息化软件企业。
各个信息化软件企业的侧重点或做得好的方面不同,所以应根据已制定的企业信息化纲要去选择适合的软件企业。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现状
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具体地讲,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分析;基础评价;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0.7
1 企业信息化简介
企业信息化在国外早已实现,在中国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我国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管理基础差,无法支持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信息化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行业的效率和收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特性有累积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革,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不断积累,然后逐步的加大对信息化的依赖,提升企业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起着巨大的支持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基础属于一种互相反馈、互相交互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增强能够增强管理基础,管理基础的优良同样也可以带动企业的信息化,最终可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提高。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分析
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业务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指使用、处理和采集信息的一个过程。业务流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资金流指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就是对企业信息的一个处理过程。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因此企业信息化管理就要做到企业信息的信息化采集、信息化处理等。一旦信息采集出现失误,将为决策者对企业做出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错误。总而言之,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使用的过程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管理基础和管理行为两个层面。管理基础反应的是对管理工具,管理行为反应的是人的作用。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行为层又可以分为习惯、程序、标准和制度。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层又分为人员素质、标准、方法和工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因素集可以分为决策管理层、管理调度层和操作控制层。决策层展示的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反映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利用率。信息利用其实就是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信息,当然在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获取到的最终信息也必定是错误的。加强对信息的利用是为了让决策者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通常来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决策者往往可以更好的利用手中已有的信息。信息利用的情况是对一个决策者能力的体现。管理调度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标准、信息理念和中层素质。操作控制层包括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工作意识、操作标准和个人素质。
3 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评价
3.1 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评价原则
(1)全面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包含所有的领域,只有评价指标完整才能具有代表性。
(2)简介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浅显易懂、语言简练,不能说为了体现全面原则就长篇大论,找不到重心所在。
(3)唯一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唯一性,每个指标都代表的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避免指标具有二重性或者交叉现象。
(4)易度量原则
对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选择容易度量的,可以度量到准确数据的,避免出现模糊两可的事情。更不能因为人为原因改变度量数据。
(5)针对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指标应该具有针对性,如果这个企业是涉及某个行业或者领域的。它的指标就应该符合该行业特点。
3.2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
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通过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来知道企业在管理基础上的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的发现,进一步找出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可观的找到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和问题是企业信息管理基础评价的目标,通过对企业管理基础进行评价来明确企业将要改进的方向和提出企业改进的策略。要对企业的评价提供按照如上指标原则的评价指标,根据指标定量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最后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评价提出企业以后发展的方向。
3.3 模糊聚类评价模型
在上面说的企业管理基础的整体评价模型中是对企业进行整体水平的评价,通过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说明企业以后将要向哪个方向进行改进。但是,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薄弱环节和薄弱点,针对的是存在问题的那些部分进行评价,从而来帮助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水平慢慢提高起来。模糊聚类评价模型通过突破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好坏因子量化、合并的形式,科学的找出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优点和弱点,然后针对薄弱点制定策略进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4 总结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分析和评价研究,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信息化有时候不仅仅指的是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也属于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针对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展开研究,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的分析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来让参与企业管理的员工对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祁玉梅.模糊聚类分析在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1.
[2]李钢,齐二石,党占军.基于BPR理论的C1MS企业组织重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0:21-24.
[3]唐志荣,湛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51-54.
[4]韩庆兰,高阳,陈松乔.论与CIMS相适、谈的企业管理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6:61-65.
[5]甘初初.企业信息化与生产管理—全国第四届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0.
大家好!
欢迎各位参加**市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工程推进会!,
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全市各家企业获得了快速健康发展。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日益成为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获取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生产经营要素资源方面的能力迫切需要一台“信息加速器”的扶持。少数企业可以投入巨资获得先进的信息化服务,但大多数企业却无法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昂贵代价,如漫长的信息化建设周期,昂贵的人力、物力投入。
在提供企业信息化服务方面,中国电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实力,依靠其网络、技术、人才、客户等优势推出的“商务领航”品牌为企业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商务领航”信息化解决方案专门面向企业,通过提供更快捷,更优秀而费用低廉的企业信息化选择,帮助企业信息化一步到位,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电信推出了以“园区通”为品牌的企业信息化业务,按照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从而解决园区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风险大、缺少高层次技术服务人员、技术维护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开发出适合园区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服务平台,以“一站购齐、即开即用、租赁服务”的特色服务,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在外部展示企业产品、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要求,和企业在内部的办公信息化、人力、资金、产品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轻松实现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在今天的推进会上,电信技术人员将为大家展示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业务的产品特色、主要功能及操作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园区通”产品。该产品包括在线杀毒、企业邮箱、企业网站及基础oa等多项功能,解决了广大企业在提升通信手段、促进商务沟通、改善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最基本的需求,特别适用于信息化实施尚未起步的园区企业。推进会还提供现场业务受理和业务体验,让参会代表在第一时间领略商务领航企业信息化业务的魅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就必须推行企业信息化,只有抓住发展信息化这条主线,才能在短时间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以期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今市场竞争的时代,信息流成为企业取胜的第一要素。在这场“更好、更快、更强”的竞争中,企业只有迅速把握信息,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是:(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可解决困扰企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会计数据和其他基础数据失真,使其变得真实准确,堵塞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管理漏洞。(2)中小企业信息化能有效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没有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3)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可精简组织机构,转变经营观念,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机构,使组织管理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严格规章制度,分流富余人员,适应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市场需求。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推行水平还不高,程度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于探索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中小企业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模式、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仅仅把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看成是纯技术性问题,这就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难以迅速推进。而当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变革时,企业多年形成的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及员工的各种认识等都会阻碍企业向信息化的更高水平迈进。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高和深化的。
(二)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措施落后、管理基础数据不准确等原因使企业不容易实现由低层次的感性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高层次的计算机管理模式。而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一过程将涉及企业各部门、岗位、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的调整,如果协调不好就会激化内部阻力。同时由于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也导致后期软件系统建设种类繁多、体系混乱、缺乏详细的总体规划,既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也给企业内部业务管理信息化的升级换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企业对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不合理,信息人才缺乏。在我国现阶段,资金短资是企业的普遍困难,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上,必须实事求是。中小企业不可能一步就拥有众多的计算机设备,建立高级的信息系统。然而,建立一些实惠而实用的普通信息系统还是能够做到的。计算机供应商们也正在将软硬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价廉物美的打包产品供应给中小企业。在费用方面,还可采用分期付款等优惠方式,排除中小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支付障碍。并不是一提企业信息化,就是马上把全部配套的硬件设备配齐,建立一套高级完备的系统。
三、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之适应企业管理实际的需要,应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积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企业要顺利地推行信息化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彻底改变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界认为,信息是开采不尽的第一资源,信息来源于市场,市场开发依赖信息的成功运用。其次要进行组织创新。因为传统的层次化组织结构不仅阻碍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而且容易造成在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严重流失与失真,给企业决策与管理带来严重的后患。最后企业业务流程需要重构,以适应未来数据处理计算机化、网络化的业务新环境。
(二)找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坚持效益与务实的发展思路。首先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最后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只有在优化经营过程、优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才有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经济效益。
马良 哈尔滨电站集团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打造发展潜力,营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知识和网络时代更是要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在
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建设成果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企业信息化建
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实际,分析了建设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来自于内部的因素和外部的制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提供
了意识、管理、软件等方面的措施,并展开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内部因素;外部制约;管理
前言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现代化和加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关键内
容,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可以迅速地提升,
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现代企业的模式和发展途径。当前企
业信息化建设中受到了来自内部认知、操作、系统和管理方面等
因素的影响,以及来自于外部网络、病毒、黑客的侵入,出现较
为严重的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
而,而且会给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应该从认知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重视,形成适于企业信
息化建设的管理体系和措施,加速企业信息安全软件的发展和应
用,真正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的强化,更好地
服务于企业发展和稳定。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经济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生产效率
得到提高,特别在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方面信息化有着特殊的
积极意义,形成了为企业扩大经济优势和竞争有事的有力武器。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管理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
具有针对性和效率,使管理工作更加适合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
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社会价值,通过信息化企业的建设,
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在实践和谐社
会的创建中起到了核心的地位和价值。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安全问题的具体分析
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性目标,企业信息
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影响,进而会产生安全方面的问题,
不但会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更会形成企业信息化
的安全制约,导致企业和社会发展受到强烈的限制,因此,在企
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安全问题的
产生分析入手,实现对企业信息化安全的有效控制。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内部因素
一是,企业的整体上存在对安全问题的意识认识不足的问
题,特别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没有一个高度重视的态度,
由于没有看清企业信息化的优势,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方面存
在着忽视的问题。二是,信息化软件建设存在问题,当前适于企
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不足,特别是距国
外先进软件还有范围和水平上的很大差距,这使得企业信息化软
件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侵扰,最终会出现软件的种种问题,进
而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1]。三是,企业信息化操作出现问
题,由于企业信息化属于一个崭新的概念,因此,容易出现操作
人员数量不足或操作水平不高,这会影响企业信息化操作出现种
种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信息化产生安全方面的影响。四是,
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保
障,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过程时间不长,出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人才上的不足和欠缺,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形成直接的重大影
响。五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和完整,很多
规范属于范围性规范,导致其难于形成对细节的控制和约束,不
能发挥法律和规范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的指导作用,特别对于
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不
能够得到法律的保证,严重影响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
性。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的外部制约因素
外部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的制约来足浴各方面,当前越
来越多的不法分子看到了企业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利用各种非
法措施和违法手段入侵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重要的信息和数
据,进而达到非法获取不当利益的目的,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带
来严重的安全问题。此外,来自同行企业的非法入侵也会引起企
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问题,这会形成对企业竞争上和策略上的伤
害,进而失去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基础。
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信息安全的措施
3.1 树立企业正确的安全意识
新时期企业要认识到如果企业机密被泄漏,那么对企业所造
成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给竞争对手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因此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为后
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选择安全性能高的企业信息软件
企业在选择安全软件时应尽量选择安全性能高的,不要为节
省企业开支而选择性能差的防护软件,如果出现问题其造成的损
失价值会远远的大于软件价格。
3.3 加强企业的管理工作
针对信息安全的种类和等级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并提前
制定出如果发生了特定的信息安全事故企业应采取哪种应对方
案。当企业信息安全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快速成立处理小组,根
据信息安全危机的处理步骤和管理预案,做好危机处理工作,避
免出现由于不当处置而导致的连锁危机的发生。另外,还应在企
业内部做好信息安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对安全危
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与
其他建设工程具有较大差异的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安
全,只有坚持安全为中心,形成安全的保障体系,以行之有效的
预防性措施和管理手段达到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本文在最
后要重点强调,当前的企业应该在战略制定、方案选择、安全行
为控制的方面入手,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这
样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价值,为稳定、健康、高效、安全的企
业运行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探讨[J].电子技
术与软件工程,2013(14):128.
[2]秦海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J].中
国信息界,2012(05):46-47.
[3]成杨,金敏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办公自动化,2007(10):69-70.
[4]朱泽民,陈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比较[J].企
业技术开发,2008(01):58-60.
作者简介:
马良,男,1982年5月1日,汉,籍贯:哈尔滨,本科,毕业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7
[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61- 03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2011年5月10日,住建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1],为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化逐渐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筑企业信息化应按什么标准建设……为了解决我国建筑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体系问题,2011年12月26日住建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该《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1 《标准》简介
《标准》共有5章,分别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评价指标与评分及评价规则,《标准》的公布实施结束了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国家标准的历史,为引导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标准》业务方面的评分细则研究
《标准》在第3章规定中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应对企业业务、技术、保障、应用、成效等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不同,把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A级、B级、C级、D级和E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业务方面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业务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和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在《标准》的第4章第2节《标准》用3个表格规定了这3个评价标准的评价要点及评分范围,如市场经营管理的评价要点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程项目资信管理、雇主信用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市场营销绩效管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评价点的评分范围为0~27分。仔细研读《标准》风险,在《标准》中没有明确这些评价要点如何计分,评价专家实际评价时,随意性较大,既可以评27分,也可以评0分。因此,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计分更加规范、更加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论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所有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进行研究, 评价专家只需根据施工企业申报材料,判断企业是否满足评价要点的要求就可以计算该指标的得分,具体如下。
2.1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1的评分细则的研究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1评分,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2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2的评分细则研究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2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3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3的评分细则研究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3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3 结束语
《标准》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规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未明确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计算办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调查问卷等手段探讨了《标准》的业务方面指标的评分细则,为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