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第1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市场竞争时代。公共图书馆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无论从自身的职能,社会对信心的要求,观念的转变,还是从已具备的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来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仍是市场竞争时代,公共图书馆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路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和范围,丰富了文献信息资源,降低了知识信息的成本,面临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信息服务单位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内部条件,如技术设施、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问题,不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

1.提高公共图书馆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作用。把公共图书馆馆员当作执行任务的工具,不重视人员素质,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缺乏、学历偏低、能力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相当多的公共图书馆对采访、编目、验收、流通、阅览和咨询服务等管理都是人工进行的,管理成本、差错率、拒借率都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流通率都低。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介入了计算机管理,登录、编目、、典藏等,做到了手工与计算机并用,但编目自动化水平低,实现联机编目仍需时间,资源数字化和活动网络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馆员的知识和能力都有待于提高。

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农业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以藏书为主,重藏不重用,以馆藏要素居中;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藏用并举,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读者服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其馆藏和服务实现了数字化、虚拟化、网路化,管理应以馆员要素为中心,充分发挥馆员的创造性。注重信息的选择、归类、合成、重组,形成新的知识信息,实施知识管理,高度发挥馆员的分析、推理、综合的创新能力。

3.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公共图书馆业成为智业

所谓智业,指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策划、咨询、项目论证、调查研究、人员培训等各种智力服务的总称。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信息量大、分工过细、变化多端,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部门提供智力服务。智业必将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公共图书馆若想成为智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造就高素质的开发型人才。

二、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属性就是知识性,公共图书馆从产生就与人类的知识活动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自身去创造知识,也不是自身去利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把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的桥梁把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是公共图书馆学基本的哲学思想,图书馆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加强服务来解决“信息爆炸”与“知识饥渴”这一矛盾。人类的知识活动包含三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利用。知识交流是联系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纽带。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编码化知识传递给其使用者,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员工的集体智慧,不断开发知识附加值高的信息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这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表现在观念的转变、职能的更新、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各项技术支持等。

1.观念的转变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

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并且全社会都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人们从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途径中去吸收和获取这些信息,主动去接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一种普遍的高度信息敏感性。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知识信息的参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产生,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化,需要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相关因素,使自身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表现为为了处理和分析日趋复杂的工作对象,人们只有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才能促进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再利用。“我们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但是我们渴求新的信息”,正是这种执著的知识信息需求使得知识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

2.社会职能的更新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公共图书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其基本功能的社会表现形式。国际图联(I—FLA)于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二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后来,有人认为,这种概括不尽全面,又添加了“文化娱乐”功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就在其各种职能的不断发挥完善中逐步走向未来。现今,面对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和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活力。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对公共图书馆信息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开发信息产品并发展信息产业已是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同时,南于网络进人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帮助用户在浩瀚的信息网络中迅捷地寻找所需信息资源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的一项任务,因而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将增加“开发信息产品”和“开展网络导航”两项内容。公共图书馆职能的演化体现了其服务功能的扩展和服务内容的转变,这两项职能的实现需要图书馆对知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研究,为用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信息产品,从而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职能上的保证。

3.信息需求的变化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创造契机

社会信息需求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生存,早期图书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出现了以精神生活为主业的神职人员及与此关系密切的王室统治者,他们的信息需求规定着早期图书馆的存在。一部图书馆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信息需求演变史。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只有顺应人类的信息需求并随之动态发展,才能够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是随时代变迁、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科技进步的要求而改变的,当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诞生以来,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文献本身或只有文献外在特征描述的书目信息的需求,而是要求公共图书馆为其提供细致到知识单元嗍艮务,这种需求层次的改变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再创契机。

4.各项技术支持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第2篇

【关键字】知识管理 财务知识管理 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引发全球企业管理的一次创新性革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如何大力引进和实施财务知识管理战略,将知识管理融入企业组织的管理之中,建立现代的财务知识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一、财务知识管理概述

随着企业进入知识管理阶段,财务管理也将发生变化,其核心在于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是要将获取、开发和创新而累积的知识,达到知识共享和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手段,以增强竞争力、适应力、生存力为要求,以提高知识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财务知识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运用财务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知识进行的管理。对已有、获取和创新的财务知识资源,为提高知识经济效益,达到知识共享和充分利用而进行的管理。

二、企业实施财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从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来看财务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从企业发展本身来看,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创新,本质就是知识创新。首先,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超越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实现持续成长;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某一技术的生命周期实现持续成长;还可以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追求和扩展跨越既定事业领域的生命周期而获得持续发展;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如创造学习型组织,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生命力。知识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积累,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积累,又如何实现知识创新?答案是知识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在企业中一般包括财务知识、生产知识、销售知识等各种经营知识。而财务知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也就是说,财务知识的管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财务知识参与每个生产经营的环节,可以说是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所以,财务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

2、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来看财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当今新体制新经济形势下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的结果。从财务管理地位的变迁过程不难看出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时,企业缺乏经营自,企业经营和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国家统一计划来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赢利。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一旦成立,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相反,如果缺乏财务管理的观念,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产品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或不能补偿支出费用,企业也就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各项管理工作,他们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计划、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产品成本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等。总之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不难看出企业为谋求发展会越来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就会要求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实施财务知识管理便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需要。

财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知识经济效益。知识就是财富,企业也要追求知识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有形资产,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和智力资源。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的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和创新,而不仅仅是有形的资源、厂房和资本。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以知识为基础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除了核算产品或服务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外,还要重视核算知识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追求知识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财务知识管理更是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财务知识管理对于其他管理的渗透,已体现了它对其他管理的指导性。因此,构建财务知识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发展的称盘,也是企业发展壮大所需求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6,(02):22-23.

[2]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4):

14-16.

[3]米克.柯普.了解你的价值――管好自己的知识并从中获

利.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6):33-34.

[4]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中信出版社,2015,(8):26-27

[5]苏比尔.乔杜里等著.21世纪组织――组织的未来之路.清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必要性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现阶段,由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其财务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所以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已经势在必行,以此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实施财务管理是明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高校后勤改革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经济实体。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后勤的资产与其所在单位的资产往往存在相互交织的情况,使得高校后勤资产无法确切核算,频频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后勤资产所拥有的产权不明晰。而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提高对高校后勤资产的管理力度,为明晰资产产权奠定基础。

(二)实施财务管理是规范成本核算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高校后勤工作依附于所在单位母体,缺乏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观念,甚至存在不了解成本核算目的、意义、内容和范围的情况,不仅难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而且也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发展。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可以规范高校后勤一切的经济业务活动,使其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有序开展,通过运用成本管理手段,提高成本核算准确性,减少利润虚增的情况发生。

(三)实施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的必然选择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其拥有的自越来越大,高校后勤领导不仅拥有财务的招标决策权、支配权,还拥有工程管理权、验收权,若不对高校后勤的经济活动加以规范化管理与控制,势必滋生诸多、私设“小金库”等腐败现象,造成资产浪费和流失。所以,只有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才能确保高校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高校后勤资产安全、完整。

二、强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新时期,高校后勤应当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在会计核算方面,为了满足高校后勤独立核算的要求,应坚持收支配比原则,正确区分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按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其次,在财务管理方面,高校后勤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落实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利润管理制度等,使高校后勤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确保财务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实施成本核算制度,强化成本控制力度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将以无偿服务为主的运营模式转变为有偿服务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建立起独立的高校后勤实体,全面实施企业化管理。在成本核算中,应该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对人工、物业、住宿、水电、卫生、餐饮等费用进行规范化核算。高校后勤还应当通过建立成本核算体系、预算管理机制、成本管理评价机制和责任成本机制,强化高校后勤成本管理与控制,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三)建立健全经营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后勤作为自主经营的实体,应建立健全经营绩效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高校后勤经济效益进行考核,通过各项指标的计算衡量其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高校后勤应当依靠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积极开展经营服务业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高校后勤社会效益进行考核。在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高校后勤工作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提高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不仅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做好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等基础工作,还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发挥财务监督、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控制等各项职能,为高校后勤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这就要求高校后勤财务人员应当在全面掌握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理论知识、相关财经政策、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从单纯的核算人员、记账人员发展成综合型财会人才。此外,高校后勤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继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结构,以满足高校后勤改革与创新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冬云.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业; 施工; 安全 

Abstract: No matt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constr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safety accident, the highest rate of industrial sector, construction safety incidents In addition to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but also led to a huge direct and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but also may lead to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all aspects of productivity, cost, quality,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duce such damage and loss, we need to urgently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S78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业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建筑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变得愈来愈激烈化,因此,注重安全管理,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办,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一、安全管理的现状 1政府法律和监管 (1)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原有的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建筑生产方式,因此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再加上有关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2)法律法规多而不全,执行力不够 我国法律的“环境与健康”过于薄弱。对建筑活动中“环境与健康”的重视,己经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已经由传统的“成本-造价-质量-工期”体系,转向“成本-造价-质量-工期-环境与健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己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 (3)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企业逐渐脱离了行业行政管理的束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行为主体。与此相适应,建设部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国家建筑安全专项监督职能的履行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则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职能的履行者。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与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开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上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并未真正做到行业管理。这就形成了建筑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模式不一致,伤亡事故统计数据失真,管理工作职责交叉不清。 2企业安全管理 (1)建筑单位安全管理问题 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发包给不够资质或能力的单位甚至非法的个体承包商。由于这种层层的分包,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同时它还使利润降低,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减少他的一切不必要的金额开支,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3)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二、完善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已进一步健全,同时也完善了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但与其配套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确保安全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确保安全,消除隐患。   2. 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始终,安全管理则是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尽管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但安全管理的投入、绩效和损失仍然不能像工期和质量等一样被企业看作是经营的驱动力。因为,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应该逐步树立起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需要、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测绘生产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对所实施的测绘工程项目从项目的承接到组织准备、测绘方案设计、外业生产、内业处理、成果交付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行为。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提高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绘成果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建设工程提供第一手设计资料和基础数据的关键,同时也是测绘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测绘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测绘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掌握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

要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掌握与测绘工程有关的核心三个要素:人员,设备和文件。

2.1 测绘人员质量管理

人员在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中同时扮演主,客体两个角色,是质量管理的核心。首先要根据岗位要求合理分配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分工,根据岗位特点,可将测绘工作人员分为测绘工程项目负责人,测绘工程技术负责人,测组长,图组长,测员,校核员,审查员等多个类别。相对于小项目来说,技术负责和质量检查员可以合二为一直接由项目经理来兼任。生活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安全管理员都可以让其他工作人员兼任,以期进一步优化人员配备,使人尽其才,缩短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其次要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技术经济责任体系,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义务,并配套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控制作业质量和工作质量对测绘产品的质量严加管控。测绘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可以通过专门的文件集中阐述,也可以体现在相应作业指导书或内部规范中。此外,还需在人员管理模式中适当引入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不断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实施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绩效管理方式,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和结果严格管控,以顺利达成质量目标。最后,测绘质量管理可以与测绘行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彻底厘清经济运行机制,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预算管理,各部门明确分工,风险共担。

2.2测绘设备质量的管理

测量仪器设备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测量人员对工程施控的有力武器,由于测绘工程项目是户外作业,受外界的影响大,所以要提高对测绘仪器的维护和管理水平,科学正确的保养测绘仪器,保证仪器的质量和寿命,提高测绘成果的整体质量水平。

首先要按照合理,适用,经济的原则,购买正规并获得相关质量认证的测绘仪器生产厂家的测绘仪器,保证设备在出厂时的质量,把好测绘成果质量第一关;其次,在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作业前,要送到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鉴定,检验和校正,再次保证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每隔一段时间,一般规定为一年要将设备送检;第三,仪器要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冲击震动,测量仪器设备要设置专库安全存放;最后,测量仪器设备必须定人保管,必须建立健全测量仪器设备台帐,精密测量仪器卡,仪器档案等制度,仪器出库,人库,应办理登记,签认手续,在项目实施结束时,要对仪器的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个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

2.3 测绘文件质量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而言,文件就是质量的保证,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编制,并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不符合现场测绘条件的进行适当改进。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便及时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支持过程做出有效动作,针对过程的监控,测量、监控、分析这些过程以提高其执行效率,从而顺利实现质量监控目标,文件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适宜的,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文件应规定在每个测量过程中使用哪些设备,文件要对职责的分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规定,测量过程要遵守的要求也要以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

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2.1 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在测绘产品质量方面,必须将质量控制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将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保证好,认真检查做好记录,项目进行完毕后要申请公司质检部门进行专检,对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区以及有代表性问题的地区一定要加大检查的力度,针对系统性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认真整改。专检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的产品要责令相关作业组及时进行返工或修改。把质量问题同工作效益进行挂钩,一定要使工作组既注重工作量,更注重工作质量。

2.2 增强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事关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领导阶层的关注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大有裨益。质量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强化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才能为提高测绘工程质量夯实思想基础。因此,企业应该组织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同时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业务交流活动,逐步敦促员工树立严谨的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从而提高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2.3布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在人员、设备、数据采集过程中设置测绘工程的质量监测点。一般来说,人员的质量管理点指的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测绘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称、学历、工龄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通常指设备是否执行年检制度、使用前校验情况,务必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满足工作需要。

2.4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将所有和系统控制相关的记录进行相应的控制,科学编制并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保证所有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程度。质量管理方面的记录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尤其是一些书面记录,要避免其受潮、遗失或损坏,保证信息清晰、完整。若信息记录储存在计算机硬盘和光盘中,应该做好备份,并设置保护措施,可以给其分配好统一的编号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查找到该记录。还可以将记录按照用途整理好,对各类记录的保存期统一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一般的记录需要保存 1—3 年。

结束语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是确保测绘工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从而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现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内容,提高测绘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测绘工程的质量的系统控制,让我们从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小的环节来控制测绘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孔镱.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189.

第6篇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体系;工作质量;可靠性

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尤其是高速铁路、城轨交通进一步投资兴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不体现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由此对铁路设备可靠性运用提出更高要求。对人员检修设备的效率和标准也越来越高,而铁路生产的主要人员大都是来自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的学生,这些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铁路的生产水平,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参与生产的能力决定着设备的安全可靠运用,要在学校期间就让他们知道铁路现场的作业程序和关键点。所以说,抓好高职院校运输交通专业学生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铁路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铁路员工而言,除了要建立安全理念外,更主要的是具备贴近生产实践的工作能力。铁路生产工作内容包括方方面面,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生产任务“按计划启动、按程序推进、按要求完成”是提高运输效率最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铁路职工必须熟练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铁路现场的管理知识类别很多,既有细致入微的基础管理,也有雷打不动的工作任务,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所以铁路人要熟知这些工作程序。(二)铁路现场管理的现状。铁路现场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部门的《生产卷》内容最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日常管理项目,例如《工区工作日志》记录了人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内容、工作量完成情况、计划工时、人员工作状态、考核等诸多内容。②作业类别项目,比如《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要指导车间(工区)年度(月度)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进度;还有一些季节性工作也要按照提前计划、掌握推进、总结复查的步骤进行。③生产组织项目,主要是要明确工作要求、执行标准等,比如各级《考核管理办法》等,都明确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卡控要求和合理性。④专项工作任务项目,主要是记录专业管理部门布置的特定工作任务,比如段技术科,要设置维、大、中、天窗修等专业管理项目,这些专业项目要设专人管理,任务一直落实到工区层,且各级都要有相关的落实痕迹、卡控措施等。以上这些现场管理的内容达到100多项,是整个单位的工作核心,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条件。

二、提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的知识是一个专门学科,但是这些内容在交通运输类学生在校期间却很少接触到,造成这些人新职上岗后一片惘然,不知从何入手。(一)铁路运输交通类在校学科知识设置的局限性。我国高职类铁路专业教学体系中,都是注重对设备原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铁道自动控制类学科中,共开展17项专业课程,全部都是类似《6502电气集中》等一些具体的技术知识,很少涉及铁路工作业务管理范畴,这也限制了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拓展。(二)新毕业学生在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学生毕业到现场后,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更是只能靠个人在工作过程中一点点的摸索和积累,全凭“摸着石头过河”,多数人都要经过3~5年的时间才能全面了解这方面的学问,部分人需要更长时间去熟悉,而在这个阶段里将会发生很多由于业务不熟而出现的问题,很多人都被落下的这方面知识所影响。因此,当前对铁路交通运输类学生生产管理知识的局限,既不利于铁路的安全生产,也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三)校内仿真设施或实训模拟环境存在欠缺。在高校里,学生的实训环境也都是围绕着“练技术、懂设备、知原理”这一目的建设起来的环境氛围,学生根本接触不到像现场那样的生产状况,比如工区的作业、车间的组织、段里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另外受学制、安全、时间等条件限制,在校的大学生很少真正到现场去参与一些实践锻炼,也使所学知识与现场生产实际脱节。造成刚入路的新职人员缺乏对铁路现场生产管理知识的了解,工作经验愈显匮乏。

三、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三点建议性对策与措施,以帮助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加强理论指导,填补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在高职学院按工种开设现场生产管理知识课程,形成相关知识培训教育体系,再用开设选修课、制作模拟课堂等方式传授与现场生产相关的知识内容。另外把现场组织生产的关键人员请到校园定期开展知识讲座,填补学院师生现场管理经验的不足。(二)在学校创建模拟实践环境,提前充电。在高校的实训环境中尽量创建贴近现场生产的环境,比如建立模拟工区、临时车间、创设工作间等项目。同时把一些现场工作的情景安排到学生实训任务当中去。(三)到现场去,用实践来体验。增加带领学生深入现场生产一线实习的频次,拓宽到现场实训的类别和涉及面,比如走访段、车间、工区三级部门,参加大型施工、临摹班组会议、组织天窗检修等项目,与企业牵手开展参加一次夜窗、完成一次测试、检修一项设备、组织一次应急、寻找一份感动等活动,让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尽量向工作现场靠拢。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类学校为铁路输送人才,铁路决定学校教育的方向,只有做好铁路现场与学校间的协同发展,通过让学生提前学懂现场生产管理知识,取消或缩小学生从学校到现场过程中的结合部间隙,才能让铁路生产质量更高,让教育教学效果蒸蒸日上。

作者:莫建国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信号分院

第7篇

1.对施工项目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不足

在目前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很多项目经理部都比较后知后觉,并且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力度与效率也不够,尤其是在成本的事前与事中控制上。对于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大部分项目经理都会选择在项目结束以后或者是项目接近结束的时候,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系统的核算,但在项目开始和进行时的成本核算却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很多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问题都只能拖到项目结束以后才能得到系统性的解决,但解决效果也不佳,从而大大影响了项目施工的效益。

2.对质量成本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施工单位大多对于质量与成本之间的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项目都过分的强调项目质量,忽略了项目成本的重要性。虽然说这样做能够大大提升施工项目的质量,但项目却要为此付出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其总体的经济效益。而项目的经理部却恰恰相反,他们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施工质量,虽然会暂时得到巨大的利润,但企业很可能因为质量不达标而付出一些额外的质量成本,并且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3.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对于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对于工期与成本之间的研究不够。部分项目经理部因为项目工期上的明确要求,开始督促项目施工,强行的赶工期,不仅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质量,还带来了额外的工程成本。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材料成本的控制

对于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材料采购控制。首先应该由施工人员结合施工计划和施工预算,对材料的采购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对于用量大的材料应该尽量采用招标的方法来寻找最合适的商家,并公正的确定各个材料的价格,并且要保证材料的质量;

2)材料的收验管理。收验是两个部分,即接收材料和验收材料,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对于收料环节,应该着重从采购材料的数量、价格和质量来对各个材料进行复核,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该及时的通知相关人员。对于验收环节,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收料小票,对现场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确认,检查无误以后才能填写验收单;

3)材料的库房管理。一般来说,采购以后的材料都会暂时进入库房进行保存,以待下一步的使用。对于一些小型材料,存入库房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对于一些体积大的建材就比较困难了。为改善这种现状,应该设置虚拟库房,即在露天区域划定一定区域存放大型建材,并进行严格管理;

4)材料的发放管理。首先领取材料的人员应该提供相应的材料发放依据,并且在发放材料时办理相应的领料手续;

5)材料的使用管理。在这之中,主要强调材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性,使整个施工项目中的材料损耗向零损耗靠近。

2.工期成本的控制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施工项目如果能够更早的完成,就能更快的发挥其经济功能,将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事实上,能够在规定的施工项目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项目施工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工期成本的控制要与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工期缩短与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如果不加研究和规划,盲目的缩短施工项目的工期,就会造成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度浪费,不仅不能很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还带来了大量的额外项目成本。因此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应该分清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找其中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施工的生产要素,并进行实时控制,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

3.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或者因为质量成本标准不达标而产生各类附加成本的总和。在预防成本方面,首先应该做好质量规划费,即可靠性研究及质量分析等带来的费用。其次应该对施工项目的工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通过相关技术指导控制工序成本。最后还要注意新产品鉴定费、质量培训费、质量信息设备费等其他预防成本的控制工作;在鉴定成本方面,应该明确鉴定成本包括采购材料的检验费、施工工序的服务费、质量评审费等,继而根据各个费用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内部故障方面,首先应该计算好废品的损失,并根据其损失的不同原因追究相应部门的责任,对于检测或者修复不合格的产品,应该及时的进行返修。此外还要控制好因为施工项目停工或者材料不合格等方面引起的额外施工项目成本;在外部故障成本方面,应该明确外部故障成本分为保修费、赔偿费、施工罚款等,继而进行综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施工项目的成本与质量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并且质量成本的控制并不是要求不断的提高施工质量,而是应该寻找质量与成本的最优结合点,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在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先后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不同时期的职业卫生工作模式有所差异,加之职业卫生工作先后由不同的主管部门负责,现行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因此呈现出涉及多部门、缺乏总体规划和某些方面尚不完善等特点,不仅影响到主管部门的正常履职,也给企业遵守有关职业卫生法规带来困惑,导致近几年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出现滑坡现象。

我国多数大中型生产企业建立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由于对体系的认识问题,为通过审核而建体系,实际生产过程中未按照体系要求、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两张皮” 现象的出现;有些审核机构在体系审核过程中对安全(S)和环境(E)内容的审核较完整,而职业健康方面却不完善,只查监测数据、健康监护两项是否做了,其他内容及具体过程和结果都不进行控制; 由于我国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一些中小企业对职业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化管理,同时这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生产工艺落后,并吸纳了大量操作技能、安全及个体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的农村劳动力,接触职业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迫切需要有力的方法、手段转变这种局面。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在我们这样既是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单位,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通过单位,两者的载体又都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我们在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程序,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它的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企业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处于何等状态,都适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例如,事故低发单位可以建立体系,事故高发、频发单位也可以建立体系。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体系运行的所有活动,从而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的的程序和方法。

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则不同,它是标准,是一种尺度、一种标杆。它对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构件、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个工艺动作的安全属性都有明确的量值的规定,用这个标准尺度、标杆来衡量、来评判某个特定的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例如标准规定:直梯和平台相连接的扶手高度应当达到1050毫米,不到这个高度就不符合标准,就要失分,失分多了就达不到标准化企业。我们的尝试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规定,融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去,作为体系追求的期望值。通过持续改进使体系所实现和目标指标与绩效最终与标准化的规定相一致。简明地表述,就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

二、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管理采取强制原则

2004年1月9日,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

定》),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根据《决定》精神下发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各行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并相继出台了危化、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截至2010年底,全国危化品行业通过达标考评一级企业37家,二级企业1530家,三级企业3951家,计划2012年底前全国危化企业均达到三级标准。其中危化行业标准化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原则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在各行业标准化标准中均设要素,对职业危害申报、监测、健康监护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但职业健康作为企业与安全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职业健康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以加强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指导。

2.2 标准化管理与国际管理体系模式接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企业各生产岗位和作业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应用将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对于已建立体系的企业,推行标准化工作是对体系运行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应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建立体系化的管理模式。

2.3 三方共同参与实施

建立并实施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模式是一项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并对以后的运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标准化工作通过政府安监部门监督、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及评审服务、企业自身不断落实完善,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化标准要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体系框架,并保持有效运行,推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三、结论

安全生产标准化吸收国内外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知识,是适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建立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符合我国法规标准、满足政府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标准化体系实施过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评审分级管理,其中涉及高毒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索复杂和危害严重的企业,应进行重点监督、指导。企业以及各级职业健康监督、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新时期企业发展特征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深刻认识标准化工作的内涵,探寻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影响,预防或降低职业损害,保障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 施工技术 技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各个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面提高,尤其是建筑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导致出现了大量建筑施工企业,但是对于当前的建筑行业来说,虽然具备一些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但关于建筑质量要求还处于偏低的水平,因此不同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这一现象直接形成了建筑质量不合格,大量出现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在大量建筑企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施工技术,只有做到严格管理施工技术,才能不断提高施工建设效率,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同时合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因此一定要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监督管理工作。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简介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定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指建筑相关企业对建筑施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工作的统称。在建筑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施工管理措施来满足能规范要求的施工质量。其主要的要求如下: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严格遵守相应的施工规范与标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应贯穿整个工程,直至建筑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

1)按规范对建筑设计文件进行细致审核:要求技术人员在拿到图纸后要对图纸进行审查,在浏览图纸后应当掌握建筑工程总体概况。在发现图纸中设计不合理处应当记下,并与设计人员交汇,改正不合理之处再进行相关施工。

2)了解施工环境:在审核完图纸后,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施工场地进行察施,大致了解施工场地的条件和特点为后期施工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按照技术规范对施工现场进行必要的测量,掌握相关数据。

4)制定施工计划:在对施工场地进行测量后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要求制定施工计划,以保证工程能顺利进行。

5)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必要的技术管理与控制:根据国家建筑领域相应规范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主要是对工程施工方面进行监管来满足施工标准与施工期限的要求。

6)将建筑设计施工中涉及资料妥善保存:按照国家要求,相关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在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对该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妥善保存,以便在出现建筑事故时能够调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建筑工程结算时提供必要的数据作为依据。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作用

1)在建筑施工中合理的进行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够保证施工过程顺利地进行,减少不必要的返工。

2)能够在建筑施工中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能力,为建筑企业培养相应人才。同时也确防止施工中不合理的行为发生,让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3)合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在保证规范要求的质量下将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领域的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与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无法相比。如何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制度将是施工管理中一大难题。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及工程量的积累,通过技术人员的反馈来完善该制度。另一方面导致我国施工技术管理难以顺利提升的是施工队伍的不固定性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中分包队伍施工人员以农民工为主,这就必然会出现施工队伍缺少相应的技术培训。而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施工队伍具有不固定性的突出特点。这将导致施工队伍很难高效的管理,必将耗费人力物力在管理不固定的施工队伍中。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1)满足施工及工期要求:采用规范的建筑施工管理能够满足设计施工要求,提高施工质量,从而避免因为施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实际施工中应当重视施工工期问题,做好工程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来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竣工。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中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能避免因不正确的施工方式所造成的设备故障、技术故障,排除建筑施工安全事故。

3)节省施工成本:建筑领域竞争激烈,能降低施工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建筑领域往往鱼目混杂,许多建筑企业为挤压盈利空间,以牺牲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来换取盈利。但是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在不降低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对此建筑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目光,望能正确的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在施工中开展技术管理与控制可以预防一些施工问题,从而减少在验收与返工中的成本。

4)提高建筑企业竞争能力:如今的建筑领域竞争激烈,做好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工作将有力与建筑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具有较多的技术人才,但是总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导致施工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完善技术管理与控制制度以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建筑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

三、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在施工中妥善保管技术资料:建筑施工中往往会需要或者产生管理性资料,这些资料是施工控制的措施。同时它们也记录着工程施工中相关说明和数据,为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对这部分的资料的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以备需要时可供查阅。在建筑施工技术相关资料的管理中可以采用分项管理模式,将工程技术逐步细化管理。

2 )将技术管理与控制职责落实:为保障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顺利落实,可以将技术管理职责落实到相关施工人员身上。提倡技术管理人员能积极参与职业培训,深入学习规范,了解施工中各个部分的技术要求。在技术人员系统培训并通过职业考核后,将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来提技术高管理效率。

3)完善施工中的责任制度:建筑施工中应当注重施工安全问题,应当根据安全原则来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在建筑施工中应当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用制度形式将项目施工与安全负责人、技术人员联系起来,以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总结: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管理尚未完善。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将能促进施工技术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春雨.浅议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

[2]黄明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浅析[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7)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 精细化 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如前所述,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必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学校声誉获得全面提升。

第11篇

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称智慧财产权,是指在产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权利,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来在18世纪由比利时著名的法学家皮卡弟进一步发展,1845年知识产权出现在美国马赛诸塞州巡回法院的专利判决书中,但是直到1967年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签订《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之后,“知识产权”术语才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并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承认。对我国来说,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知识产权是指民事权利主体(公民、法人)基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而享有的权利。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1.经济价值

知识产权包括了工业产权和版权(我国称为著作权),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知识产权是一种非物质资料,所以这种非物质经济本身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可是根据2005年世界银行的《国别财富报告》显示,国家越富裕,自然资源在其资产中所占比率就越低,而无形资产所占比率越高。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可以给生产者提供创新激励,并通过将科技研发成果、人力资源等潜在优势转化成为受法律保护的现实优势,给创新者在创造的知识产品上建立排他性的权利。拿美国苹果公司为例,中国是苹果公司销售电子产品的很大一块市场,可是根据2012年一家媒体报导了iPhone的利润分配,苹果公司拿走了利润的58.5%,中国人仅仅拿走了利润的1.8%。由下图中所示的苹果公司在华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以及专利所涉的产品情况可知,在苹果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凭借着对核心知识产权的掌握,通过我国相关的法律对其权益进行保护,可以把在中国这个产品销售地的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据为己有。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附加的无形的经济价值往往能为公司带来巨额的财富。

2.贸易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一种鼓励创新、鼓励进步的产物,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技术的一种措施,可是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知识产权中隐性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跨国的生产经营中,利用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给我国企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比如美国根据《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的规定开展了337调查,也就是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发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其他的一些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337调查”涉及到了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多个行业多类产品,而且我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了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涉案企业被裁定违反了第337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会相关产品的排除令和禁止令,这意味着涉案产品将有可能彻底丧失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资格,而且在已经判决的相关案件中,中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这对我国的出口量和贸易竞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从美国的角度而言却能够通过垄断先进的技术以及利用这样的条例来保护本国的产业的发展,提升面临进口多样化的市场冲击本国行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特殊性,也使其主要存在于一些科技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中,而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较慢或者保护不充分而被发达国家利用这样的条例隔离在外或者面临着天价的罚金。知识产权成为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之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实证研究;

3.我国还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期阶段

人类社会的第一步版权法诞生在1710年,由英国安妮女王公布的《Statute Of Anne》法令,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打下了基础。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是个外来语,所以我国知识产权的建设也比较晚,而我国在1990年才颁布著作权法,2005年才成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正式启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所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滞后于世界发展的,这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往来,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的位置。

第12篇

[关键词] 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必要性; 方法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0. 044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0- 0078- 01

一个工程的质量对这个工程是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又是加强工程的试验检测,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质量检测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物质材料,运用先进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通过试验对整个工程进行质量检测,禁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盲目施工情况的发生。下面将主要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概括。

1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用。在对工程实施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要想对工程质量做到精确的分析就必定会用到新技术、新设备,所以这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检验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先进性,评定所用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利于企业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更加保证工程质量,为推动整个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 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省原料。借助工程试验这种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原材料,降低造价成本,科学地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测,保证质量,以便提高工程进度,为以后创造利润打下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积累经验,推动新的科学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3) 有利于科学地对工程作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工程试验检测,是一种利用科学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析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可以科学地评价出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质量的好坏,找出问题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保证质量,提高合格率,充分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途径

根据上面所陈述的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是工程企业始终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经验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检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工程相关人员要始终树立学习的观念,每个人能否提升自己,关键是看有没有主观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如果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讨,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工程试验也势必有秩序、科学地进行。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培训人员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摆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努力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把严把质量关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努力以身作则,改变现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劣质工程的现象。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引进科学技术。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以科技带动创新,改革旧的设备,引进先进设备,降低过多的人力投资,使整个工程试验检测过程更加简便、快捷,保证质量,提高额外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参与新设备的验收工作,掌握设备运行的第一手资料。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断更新企业内部技术,改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激活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企业要求。

(3) 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增强工程的质量保证意识。各部门应该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好相关的检测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

计划地开展工程试验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是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要对检测过程的前期、检测过程以及后期做好系统化的准备,在每一项工程施工之前都要检测好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确定整体的施工目标,做好要达到的质量方案,监督方案的实施,讲求经济效益,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增加效益和利润。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检测施工情况,查看每一项是否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解决,确保施工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质量。后期也就是工程完工之后,要整体对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工程是安全科学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能只考虑利益的多少,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3 结 语

第13篇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教育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力推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习和实训是三个关键环节。”上述表述可见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是落实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殊类型的专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具备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而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所谓的实践教学管理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一般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的关系比较多,受教学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较大,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有些实践教学计划内容空洞,可行性差;目前各高职院校用于学生实习和实践的经费也较少。思想上重视不够,计划有失弹性,直接引发的后果就是组织工作不到位。每次组织学生实习,无非就是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带队教师,确定实习计划。教师是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质量。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一直非常重视校内的课堂教学管理,但实践教学的管理却流于形式,更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估指标。

二、实施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教学、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前后重复现象比较突出;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出现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学管理松散等现象;缺少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实习计划和大纲。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从一定程度上讲,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功能形成基本共识:即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但目前依然存在三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课程体系参照本科相关专业进行适当压缩,如还没有完全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教学;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三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法明显带有普通本科痕迹,教学方法上仍习惯于课堂讲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少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显然,以上三种倾向有着明显的偏颇。不同的定位将导致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定位偏颇也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偏颇。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司【2000】2号文件)就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应占有较大比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规范实验室,实习、实训的相关文件。

从教高司【2000】2号文件到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来看,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到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面对新形势发展的有效实现途径,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第14篇

【关键词】房建工程;质量要求;质量监督管理;必要性;措施

房建工程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建筑企业顺利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展。

一、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

1、房建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房建工程质量是建筑各方追求的目标,要想使房建工程质量可靠,必须从房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入手,在重点做好房建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形成对建筑施工过程和重点的保证。

2、房建工程的经济性。房建工程施工需要在质量、效益、速度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有效的房建工程技术实施和工艺会提高房建工程的经济性,并会提升房建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而打造出房建工程的精品,为建筑和社会发展服务。

3、房建工程的适用性。适用性是房建工程质量的重要参数,是房建工程实用价值的体现,是房建工程使用性和可靠性的集中体现。通俗地讲,是指住宅房建工程项目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程度;商业房建工程项目满足社会物资交换的程度;公共建筑满足人们交流和沟通需要的程度。

4、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房建工程耐久性是各方主体关注的主要性能,如果没有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房建工程也就谈不上可靠性和适用性,更不能奢谈房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房建工程施工中,材料、技术会影响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是房建工程地域自然侵蚀、理化损害的基础。房建工程耐久性越高,房建工程质量就越高,房建工程的价值也就越大。

二、加强房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建筑项目日趋复杂,对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为房建工程质量提供保证。对于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好与坏,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跟社会的安定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在房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要认真的对待实施房屋房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这无论是对国家、对人民,还是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管机构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方面来看,建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房屋建设投资效益跟建设水平有着很大的发展;在建设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精简筹建机构中没必要的部门,给他们带来实用性很强,经济效益很高的优质管理;施工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在建设单位委托监理机构交涉的时候,在技术上面跟管理上面有着共同的言语,尽管说是发生了争议,也容易安装现行的专业法规去解决处理,对工期里安全施工有着重要保证;在监管机构看来,这个制度可以令其在各项房屋施工工序里进行相应的监督,提高施工的安全性,造出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加强房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1、明确责任,确保质量安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复杂过程,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承包关系。要想提高房建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将关于质量的管理目标分解到房建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部门,确定出不同施工阶段以及不同部门的质量管理责任目标。对于重点的施工管理环节以及施工管理部分,施工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加强对其的重点管理以及重点控制。同时,实行房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制度,确保各个施工部分人员明确施工目标。加强房建工程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监督单位、检测检查单位等之间的沟通,加强其相互合作,强化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实现房建工程施工各个部门之间的施工关系协调。

2、严把房建工程施工过程质量关。(1)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质量问题贯穿到房建工程施工全过程中,质量问题很难一次性解决,只有对于房建工程施工进行阶段细分,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解决,才可以进一步解决施工中的主要质量问题矛盾,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2)严格把守人才关。房建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人才聘用时,需要从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身体健康、政治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选聘的人才进行审核,提高人才的管理与运行综合能力。(3)做好质量审恕7拷üこ淌┕ぶ柿可蟛樾枰从细节入手,包括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计划、质量检测方法等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完善的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房建工程施工质量。

3、加强材料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筑材料是房建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房建工程的质量问题都不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建筑材料不合格导致的。在房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中,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购时,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质量最好的。尤其是对工程关键部分的施工材料,最好通过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来完成,并且要保证招投标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与此同时,建筑材料在进场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工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复试取样,一定要保证建筑材料合格。

4、加强进度控制,确保工程如期竣工。在进度控制方面,要根据施工方案和建设目标,结合具体的施工条件,合理确定施工的进度计划,对施工各环节的进度进行控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将施工进度进行细化,包括施工进行之前的准备、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人员和施工环节的相互配合等各方面,使各工序的施工人员都能够密切配合,使施工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效控制各环节所需的时间。另外,很多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可以起到节省施工时间的作用,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进和使用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传统的施工管控中的难点与关键点,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性难题,有效控制施工时间,确保房建工程如期竣工。

5、改进监督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不断提高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督手段上由定性检查转变为定量检查,做到仪器检测,改变过去检测手段采用眼看手摸的落后方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必须配置钢筋扫描仪、数字显示式回弹仪、取芯机、激光测距仪、激光定位仪、便携式桩基动测仪等设备,重点对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主要受力钢筋的数量、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承重砌体的砂浆强度等进行监督抽测,对工程内在质量进行科学定量地分析判断,加大监督抽测的频率,树立监督工作的技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也使质量控制点有效前移,通过设备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预控防范能力大为提高。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房建工程的质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监管部门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对房建工程的质量做到严格把关,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工作,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聂雪芹.当前质量监督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

第15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U412.3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公路运输事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大量兴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基本承载作用,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投资大、资金密集 的行业,现 已成为公路建设现代化水平的体现和代表,对其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 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1.2保障公众出行利益的需要

高速公路自身所具备的公益性、外部性、网络性等属性决定的它是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我国高速公路一般采用全封闭收费制式,因此具有排他性条件。但是,我国高速公路也同时具有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在“适应交通量”这一公路消费的拥挤点之下,其消费具有共享性。显然,高速公路是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典型 的准公共产品。这是高速公路本身的属性,与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无关。

1.3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

我 国公路资产的国有决定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是在保护国有资产。目前我国的公路,不管投资主体是谁,也不管属于哪种管理形态、经营管理主体是谁,公路资产所有权均属国家所有,高速公路当然也不例外。基于此,依法对高速公路 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维护高速公路设施安全完整,使其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角色拥有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2 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2.1 法律手段

2.1.1 立法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之所以管理有序、发展健康,与其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分不开的。与高速公路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出现高速公路投资、普通公路管理的普遍情况,高速公路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毋庸置疑,高速公路立法是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需要。当前要在遵循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 的法律法规,明确人们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有章可循,减少和避免纠纷。使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尽早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1.2执法方面。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目前,高速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成为阻碍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要解决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特别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问题,必须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 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也就是要实行综合执法,统一调度高速公路的各种力量和管理资源,形成快速反应能力,避免政 出多门、多头处罚。同时,为了提高路政执法效率,维护高速公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还必须有先进的管理设施和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

2.2 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一样都是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它所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使一般企业无力经营或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涉足。这时就应该 由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高速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高速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2.2.1 高速公路的经营主体应当是以非营利性 的特许经营机构为主要形态。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企业的特许经营,是有政府参与并由其授权经营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特许经营方式。

2.2.2 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许经营企业之间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必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确立合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尽量使其成为规制合理、激励适当的激励合同。

2.3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2.3.1 公路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①预算成本,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具有完善的定额资料,搞好工程施工预算。工程预算成本反映公路施工企业的平均成本水平,是根据工程施工图和《公路工程预算定额》编制计算出来的,经过公开招标确定的工程项目应为中标价。

②计划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期内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预先编制出人工费成本控制计划、材料成本控制计划、机械设备成本控制计划、管理费用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费用成本控制计划。对每一个公路项目的施工,都应当有精心的预测,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供应商,制定好该项目的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不应有的失误。

2.3.2 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2.3.2.1项目施工过程中,在目标成本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岗位和职工就要依据目标成本对实际成本按成本计划进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用的控制,人工消耗的

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控制内容。根据成本计划和成本降低率,通过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主客观因素,总结经验,制定下步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寻找最佳途径。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职工的收入,与参加施工的每个人员都息息相关。

2.3.2.2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成本核算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对照找出偏差,为下

一步的成本监控、成本纠偏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成本核算,为施工生产、施工技术和企业经营提供可靠的成本报告和相关资料,促进项目改善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3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 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公路部 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