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

生产物流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产物流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产物流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几乎融入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领域中,这其中也包括环境问题对物流行业的影响,绿色物流应运而生。然而,绿色物流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一个概念,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较为成熟的定义。一般而言,绿色物流是指通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指出,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活动范围也涵盖了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问题。

自从我国引进物流概念,物流业便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不仅要面临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困难,再加之我国绿色物流起步较晚,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差距,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如观念没有被广泛认同、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等不足。

(一)绿色物流的观念未被接受。由于我国的绿色物流业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再加上它属于新兴产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消费者,对它都不是很熟悉。有的即使稍微有些清楚,也认为那只是概念理论的东西,要运用到实践中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社会上绿色物流的思想基本不存在,因此其观念也不可能向西方国家那般深入人心,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绿色物流的观念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对它的发展也就缺乏前瞻性。

(二)绿色物流的体制不完善,政策缺失。

由于绿色物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绿色物流不仅仅是物流企业需要关心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和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关注。虽然绿色物流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机制进行自发调节,但它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这样才能使绿色物流行业更好地发展。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便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再加上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我国又没有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进行规划、管理、监督,而且我国的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统一的管理思想,导致了物流行业的秩序混乱、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

(三)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

由于物流行业与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等基本环节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它的发展也就对道路、码头、配送场所基础装备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还未形成较好的规模,其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装备水平较低,配套性和兼容性也比较差,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了物流业的发展缓慢。而且,我国的绿色物流技术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特别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落后,使得物流效率大大降低。物流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与无序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限制了绿色物流的较好发展。

(四)绿色物流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当代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然而,由于我国物流行业的起步较晚,人们对物流的研究也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我国在物流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物流专业的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规模,高等学院虽然设有物流专业,但其课程不是很多,而职业教育学院则参差不齐,水平并不是很高,至于物流人员的培训机构更是缺乏专业知识和导师的指导,并没有进行专业教育。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生教育刚开始发展。还有很多已经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不仅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行专业的物流学习,只是按照已有的经验来进行运作、安排,加之没有不断汲取外界的新知识,导致了对他人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从而使得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流入,企业停步不前。因此,我国物流行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表明,我国的绿色物流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还要走很长的路。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势必要加入物流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利于我国绿色物流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建议。

(一)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当今社会,不仅要求低碳,还要求绿色,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当然也要绿色物流。然而,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还未被人们所接受,旧的物流观念仍根深蒂固,因此我们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绿色物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了解、认知绿色物流。这就要求政府采取一切措施,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物流,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大众媒体向公众提供有关绿色物流的信息,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绿色物流的概念。当然,绿色物流不仅仅是政府需要关心的,同时也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因为新的物流理念有助于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长远效益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改变员工的观念,树立全新的物流理念,更新思想。

(二)完善绿色物流体制与法律法规。由于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如,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绿色物流标准、环境立法、许可证制度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通过制定税收扶持政策、绿色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的主流行为,促进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统一的体系来对物流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各部门协调一致,避免物流行业发展混乱。同时,也要理清各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并运用统一的思想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从而使得绿色物流行业取得较快的发展。

(三)加强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由于物流的发展与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有着紧密联系,所以要让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但是,我国目前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这就要我们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同时,我们还要统一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使物流发展的道路更为畅通。并且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既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要加强新建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四)引进国外绿色物流先进技术。目前,我们正面临着全面大开的局面,政府不仅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加快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有效地缩短采购周期,节约成本,为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培养绿色物流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绿色物流是新兴事物,人们对于它并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是专业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的研究工作,加强应用型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并且要充分加强相关科研机构、大学及物流企业的合作,形成生产、市场、研究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其次,各大高等院校也要多设立一些有关物流专业方面的课程,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同时也要引进海外物流人才,不断扩充物流师资队伍,提高物流教育水平,这样才会出现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学历制度刚开始不久,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物流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从而提高我国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满足物流人才的需求。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物流人员,也可以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或在岗培训来加强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并不断汲取外界的新鲜事物,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绿色物流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并且存在很多不足,但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们势必要加快物流行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加快绿色物流的建设。而且,绿色物流不仅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但可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还能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并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威。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现代商业,2009.23.

第2篇

关键词:生产物流;成本指数;预测

在小批量、多品种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车间里,由于生产过程中各种非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导致生产物流的成本时常发生漂移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而对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动态变化进行有效预测,对提高企业制造水平至关重要。目前,用于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预测方法有基于成本外部特征表现、基于统计分析及仿真技术和基于成本度等三种,但上述三种成本预测方法在成本预测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现手段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来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预测方法,进而实现生产物流系统成本的连续动态预测。

一、成本多态性概念模型及定义

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成本多态性是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在成本漂移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多种形式,是对系统成本动态变化特性的直接反映。成本多态性通常表现为四种形态,分别为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和渐向型,本文通过对这四种形态进行描述来为研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的成本漂移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记sl和Sj分别为影响制造单元成本度的第l个因素和系统成本的集合,且l=1,2,…,m和j=1,2,…,n。对主次成本和上述四种成本形态进行定义为:在系统成本集合Sj中,若j为主成本,则j对系统的有效产出影响最大,次成本为主成本消除后最有可能成为主成本的成本;记为sl的m个影响因素均发生单位变化时j的成本度变化量,若其变化量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敏感等级评定标准值α,即||≤α,则j为迟钝型成本,反之j为灵敏性成本;其中,α的大小通常为各制造单元成本漂移指数均值的1.5倍左右。若j的成本度在成本漂移综合变化时呈现递减趋向,则j为渐离型成本,反之j为渐向型成本;若j同时为灵敏型和渐向型成本,则j为正灵敏型成本,反之j为负灵敏型。

二、成本指数的数学描述

用于表征制造单元固有动态特性的成本度是指任一制造单元在企业生产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共同作用和影响下都有成为成本的能力。制造单元的成本度与加工任务成正比,与加工需求成反比。根据上述成本度的特点,可将制造单元的加工需求和加工能力作为参数,通过构建成本指数IBN的数学模型来衡量成本度的大小。其中,加工需求分为质量需求和生产负荷,而加工能力分为质量能力和生产能力。度量质量需求和质量能力通常采用无量纲的指标,而度量生产负荷和生产能力则采用时间为参数。因而,加工单元和运输单元成本指数IBN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三、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建立

通过将成本指数作为基础,构建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为:

四、构建成本多态性预测机制

本文将成本漂移指数作为基点来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多态性预测机制,并进而实现四种成本形态和正负灵敏型成本共六个成本的判定,具体的判定机制为:

式中,Bsl、Bsv、Bd、Bg、Bsv+和Bsv-分别表示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渐向型、正灵敏型和负灵敏型成本;为时刻T生产物流系统成本单元的集合。

五、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瓶颈闭环预测方法

在汽车制造企业生产车间内,不同的制造单元对系统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当有且仅有一个瓶颈在系统中存在时,则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对系统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多个瓶颈同时存在于系统中时,主次瓶颈和正负灵敏型瓶颈对系统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无瓶颈在系统中时,重点且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则需要特别管理。因而根据上述描述,则以主次瓶颈、正负灵敏型瓶颈和重点且具有正灵敏性的非瓶颈单元为对象,并以瓶颈指数作为基础,便可构建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闭环预测方法。

六、结论

本文以成本指数为基础,对成本多态性的四种成本形态迟钝型、灵敏型、渐离型和渐近型进行了定义,给出了成本指数的数学描述和建立了成本漂移指数数学模型,并构建了成本多态性的预测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佛赏.我国汽车物流发展成本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9): 85-87.

[2]刘敏,王翠.生产物流的成本辨识及转移研究状况分析[J].企业经济,2011, 25(8): 41-43.

[3]关怀庆.生产物流系统的设施布局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3):120-123.

第3篇

【关键词】生产物流;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一、引言

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对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生产企业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交货期都在缩短,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比重大幅增加,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因此,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也更加复杂,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来满足物流量的增大、流速的提高的要求,达到流程的更加有效。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物流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信息流量都十分巨大。同时,信息化物流网络体系的应用也使得数据库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数据流使企业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高效的收集和及时处理。决策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业务中收集并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但却很难掌握到所希望得到的信息,这是因为一方面缺乏足够的信息来支持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积累的丰富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涉及的数据量大,且来源广泛,传统的操作型数据库已无法支持生产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为了帮助决策者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增加收益,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数据。

二、生产物流与数据挖掘的理论研究

1.生产物流概述

(1)生产物流的定义

生产物流(Production Logistics),也称厂区物流、车间物流等,是企业物流的核心部分。它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的定义是: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

生产物流的过程大体为:原材料、零部件、外购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生产线的开始端并投入生产,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随生产加工过程一个一个环节的“流”,在“流”的过程中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流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同时生产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再“流”至成品仓库终结了企业生产物流过程。生产过程中的物流示意图如图1-1所示。

(2)生产物流过程中的数据特点

生产物流管理中所涉及的数据量大,且来源广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物流决策管理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数据库,包括生产、配送、仓储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缺乏组织性,存在许多重复和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也蕴涵了不同的业务处理逻辑;生产物流决策管理的关键是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于进行决策;

生产物流决策管理分析对数值计算能力和数据的集成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较高。

2.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数据库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管理、科学研究、电子商务、金融预测、商品零售、医药化工、政府办公以及工程开发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人们积累的信息已经达到了TB级,甚至PB级。因此在需求的呼唤下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并得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1)数据挖掘的定义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在其中的知识。数据挖掘的概念应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两种。一般认为,广义的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知识发现(KDD)。它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可信的、潜在的和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狭义的数据挖掘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过程,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2)数据挖掘过程

数据挖掘过程包括问题定义、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知识的运用五个阶段。其一般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解释和评价。如图1-2所示的数据挖掘过程。

(3)数据挖掘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常用的数据挖掘系统中,一般将其分为三层结构,如图1-3所示。第一层是数据源,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数据源,主要用于搜集并存储信息。第二层是挖掘器,主要职责是利用数据挖掘系统提供的各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提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从大量冗杂的数据信息中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达到用户的需求。第三层是用户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多种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和发现的知识反映给用户,为用户的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1.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应用方面

一般来讲,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量预测

产量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物流和规划活动。通常产品在进入市场后,并不会永远保持最高销量。一般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会遵守销量变化的模式,经历四个阶段,即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各个阶段,产品的生产要求和实物分拨策略是不同的。如在导入期,产品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销售量可能会快速的增长,这时需要提前的生产计划、生产作业安排以及适合的库存和运输策略,指导企业的生产,合理地控制库存和安排运输。

(2)物流需求预测

企业生产规划和控制物流活动需要准确估计生产过程中所处理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数量以及种类,这些估计主要采用预测和推算的方式。

数据挖掘可以对生产物流活动中的各种物料类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建模描述。时间趋势分析可以对现有物料在时间上的变化找出趋势,然后确定需要注意和开发的物料的类型。空间趋势分析可以根据物料在厂区地理位置的变化找到趋势,然后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工艺环节。这对于企业经营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部门绩效分析

通过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激励与监督的管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部门绩效分析可将生产物流管理策略转化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执行力,通过制定各个部门包括财务、仓储、配送、生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形成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

2.生产物流过程中实施数据挖掘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数据挖掘的目标,充分发挥数据挖掘过程模型的指导作用

数据挖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实施数据挖掘之前,先制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每一步都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是有必要的。有了好的计划才能保证数据挖掘有条不紊的实施并取得成功。很多数据挖掘软件供应商提供一些数据挖掘过程模型,可以指导物流企业逐步开展数据挖掘工作。

(2)注重企业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数据的积累,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实施数据挖掘的前提和基础是拥有大量、真实的数据。数据不足,导致无法有效开展数据挖掘;而数据欠缺准确性,则会严重影响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注意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将它贯穿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中,从而为今后的数据挖掘奠定良好的基础。

(3)针对不同的问题,合理选用数据挖掘算法

任何一种数据挖掘的算法,不管是统计分析方法、神经元网络、决策树分析方法,还是遗传算法,没有一种算法是万能的。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算法,也需要预先评估。

(4)数据挖掘项目需要多方面人员共同合作

数据挖掘过程的分步实现,不同的步骤需要有不同专长的人员,他们可以分为三类:物流作业分析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和数据管理人员。各方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寻找适合企业生产的方法,逐步建立数据挖掘模型。

3.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应用举例

(1)聚类分析的具体应用

聚类也称细分,它基于一组属性对事例进行分组,在同一个聚类中的事例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相同的属性。在生产物流过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聚类算法将会很容易的看出物料、生产物流环节、工作人员、部门等各自之间的相同属性。

图3-1中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原材料数据集,其中包含订货批量和价格两个属性,基于这两个属性值,聚类算法把这个数据分为了3类。聚类1是订货批量和价格都相对较低的原材料;聚类2是低订货批量的高价格原材料;聚类3是高订货批量的低价格原材料。以此类推,应用聚类分析可以给生产物流环节、工作人员等进行归类,以便于管理调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关联规则的具体应用

关联是另一种常见的数据挖掘任务。典型的关联问题是分析一个生产物流事务表,找出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并且确定在同一次生产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哪些物流环节比较频繁出现。关联规则通常用来确定一组项集(频繁项集)和规则,以达到对生产物流过程中的交叉物流的合理调度。就关联而言,项是一个物流环节,或者一个属性/值对。关联模式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出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量化的数字,描述物流环节A的出现对物流环节B的出现有多大影响。

图3-2描述了原材料及物流环节的关联模式。图中的每一条线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的方向表示预测的方向。

(3)序列分析的具体应用

序列分析和关联分析有点相似,它们都包含一个项集或一组状态。两者的区别在于:序列模型分析的是状态的转移,关联模型认为每个相关联的项都是平等的和相互独立的。通过序列模型可知,先进行物流环节A再进行物流环节B和先进行物流环节B再进行物流环节A都是两个不同的序列。但是如果使用关联算法,则认为它们是相同的项集。

图3-3描述了一个生产物流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序列,每一个箭头都表示生产物流活动的转移,每个转移都用一个权值表示,表示从一种物流活动转到另一种物流活动的概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历史记录数据即可得到具体的序列分析图。

四、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应用的发展前景

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等多个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企业的生产物流方面对数据挖掘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应用实践在国内生产物流中还并不多见。但随着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企业追求运营绩效愿望的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产物流引入数据挖掘,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1.框架方面

数据挖掘是基于数据库或数据仓库而进行的,而数据库是基于企业各方面的底层经营资料搭建而成的,数据仓库的组织是面向主题的。生产物流则是一个过程,包含了计划、实施和控制的功能。那么,如何使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地支撑起其在现代生产物流中的应用呢?

在这种整体框架方面的研究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活动的生产物流剖析方法把生产物流按照其生产活动进行剖析,把生产物流活动的分析同日常的经营联系起来。依据这种理念,生产物流管理在第一次的剖析中,可以分析出生产物流过程中相互依赖的活动;接下来,基于第一次剖析结果中的几种活动再分别进行第二次剖析。

2.数据方面

数据挖掘技术源于物流的直接需求,虽然它在各种领域都存在广泛的使用价值,但是物流领域是数据挖掘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这是因为条形码等技术的发展,物流部门可以利用前端PC系统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进出历史记录、货物进出状况和服务记录等等。生产物流同样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正是数据挖掘的基础。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识别生产过程中的运输行为,发现生产的新模式和趋势,改进生产运作的效率,取得更高的核心竞争力。

RFID,即无线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引入,正在或即将改变生产物流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利用无线射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在读取时受遮盖、方向和位置的影响很小,避免了因条形码退化、磨损、易复制和人工识别所造成的误差,从而数据挖掘所得到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2)广阔的数据存储量。RFID标签的信息存储空间比条形码高出几万倍,所以有关物料的各项信息在相应的环节都能写入标签,而不会出现信息存储空间不足的情况。

3.技术方面

数据挖掘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数据挖掘领域新技术或新算法的引入,也为生产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方法。

目前数据挖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针对不同的数据挖掘任务开发专用的数据挖掘系统。一个功能很强的数据挖掘系统要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是不现实的,应当根据特定类型数据的挖掘任务构造专用的数据挖掘系统,如关系数据库挖掘,空间数据库挖掘等。

(2)高效率的挖掘算法。数据挖掘算法必须是高效的,即算法的运行时间必须是可预测的和可接受的,带有指数甚至是中阶多项式的算法,没有实际使用价值。

(3)提高数据挖掘结果的有效性、确定性和可表达性。对已发现的知识应能准确地描述数据库中的内容,并能用于实际领域。对有缺陷的数据应当根据不确定性度量,以近似规律或定量规则形式表示出来。还应能很好地处理和抑制噪声数据和不希望的数据。

(4)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数据挖掘任务由非领域专家指定,所以希望最后发现的知识用用户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5)多抽象层上的交互式数据挖掘。交互式数据挖掘允许用户交互地精炼数据挖掘需求,动态改变数据焦点,逐步深化数据挖掘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抽象层次上灵活地观察数据和挖掘结果。

五、结论

文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了生产物流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数据挖掘在生产物流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数据挖掘作为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它能够挖掘蕴藏在海量数据中大量未知的和有价值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各种决策信息,减轻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提高了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数据量剧增的显著特征,深化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其中引进数据挖掘技术。在分析其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数据挖掘的生产物流决策管理系统,将分散的、标准不同的、逻辑关系不一致的数据经过分析、抽取、转换、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挖掘,形成生产物流决策管理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有利于生产物流决策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数据挖掘可以从数据中发现趋势和模式。人们可以将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新趋势和模式应用到决策上,以提高利润,降低成本等。

总之,充分、合理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这必将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生产物流的管理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义华,庞燕.物流企业工作流程的数据挖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1).

[2]王羽.物流管理数据挖掘综述[J].现代经济,2008,7(8).

[3]魏新军.数据挖掘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OL].中国储运网.Http://.

[4]夏国成,赵佳宝.数据挖掘在现代物流中应用的再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6).

[5]张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0(8).

[6]王锐,马德涛,陈晨.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现状探析[J].电脑应用技术,2007(69).

[7]杨毓玲,范波峰.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6).

[8]孙俊玲.浅析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3).

[9]范坤,何智文.基于数据挖掘在物流管理决策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0).

[10]方霞.生产过程中的物流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电气与信息工程,2004.

[11]刘伟.物流领域CRM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12]李廷佳.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方志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6.

[14]杨永刚.数据挖掘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15]Martin Christopher.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Beijing:Electronics Industry Press,2003.

第4篇

关键词:造船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60

0 引言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也逐渐加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物流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企业要想加快发展也必须提升自身物流竞争力。当前我国的造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更高的加强我国的造船水平,虽然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利润率仍然不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的成本过高,制约了造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造船企业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加强对物流的管理,就需要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管理。

1 造船企业物流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

在当前来说,物流按照其性质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生产企业的物流以及商业企业的物流两种,而造船业的物流则属于生产企业的物流。造船企业的物流指的是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从签订合同,再到采购加工,再到生产加工,以及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弃物质的循环过程。造船企业的物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销售物流来看,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先生产后销售,但是由于造船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而客户对于船只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造船企业生产的船只要根据船东的要求来进行生产,造船企业的物流也是从接单开始的,也就是从销售物流开始计算。(2)由于船只需要消耗大量的物流,因此需要的供应商家也较多,对于物流的管理控制就较难。另外,不同船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些需要采购特定的物品,这就使得物流管理难上加难。(3)生产过程当中的原材料占用率较大,船舶的生产周期较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物资,而在船舶生产出来之后,就会在第一时间交于船东使用。(4)船东要求的船舶所需部件不同,由于造船行业在生产中需要使用的种类多,生产的重复率也相对较低,因此,能够通用的零件较少。

2 造船企业物流面临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国内的造船企业来看,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业对于物资的入库管理、核算等大多采用的是用友软件,但是面对材料设备的采购、加工订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仍然处于手工状态,因此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1)物流系统不成熟。由于造船企业在设计周期与生产周期之间相隔较短的时间,造船所需要的物资都需要手工完成,因此能够及时的完成生产物流的需求面对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采购复杂,每个零部件的采购都分散在各个采购员手中,很难集中采购,现在的物流系统功能不足,使得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2)产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船舶的生产周期较长,再加上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较强,因此成本的控制,物流的管理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由于船舶需要大量的物资,而且物质品类繁多,因此对于成本的把握难度较大。

(3)信息化程度较低,水平落后。由于造船企业的信息量较大,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造船的物流管理上除了能够在设计环节、存储环节方面实现信息化,其他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借助于原始手工,这也使得低信息化难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造船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造船企业的物流要经过签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以及交付船东等各个阶段。

(1)销售物流。造船企业的物流销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不断加强自身的效益,不断寻找新的订单,另一方面是在将船舶生产出来以后,在交给船东使用后,以不断加强售后物流的管理活动。

(2)采购以及供应物流。造船企业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的生产,不断加强原材料、零部件等相应的物流供应活动。造船厂家根据的规划的物流清单的购买,主要是通过加强物流之间的衔接点。物资的供应指的是通过物资的供应规划、不断加强生产企业计划生产所需要的物资活动。传统的供应活动也主要是两种,一个是通过不断加强传统行业的领料制,也就是根据需要到供应部门领取材料,另外一个就是不断加强信息安排。

(3)生产物流。造船企业的生产物流指的是通过造船厂家内部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按照工厂的布局、产品的生产以及工艺的加工,来实现原料的采购。物流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生产工艺,成为了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进入到生产线开始,在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始,生产加工就是通过物流一点一点的在变动,另外,由于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船舶产品,因此,也终结了物流的整个过程。

(4)回收物流的管理。由于船厂在生产过程当中会生产大量的废料,因此,回收是伴随着物流活动的,有效的进行废料的回收管理,能够不断降低成本,增强材料的利用率。因此,对于回收物流的管理也必须要加强监管,以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系统的合理运行。

(5)废弃物流的管理。造船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质,需要生产企业对这些物质通过运输、装卸、集中处理等来对废弃物质进行进一步的管理,由于对废弃物质的处理不当,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环境,占用大量的空间,增加成本,因此对于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由于造船企业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带,因此劳动力优势已不明显,为了更好的面对全球化对于造船企业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强对物流的管理,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加强造船技术,以更好的提升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辽宁省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王双双,吴纯洁,艾莉,吴玉良,申琴,景亚凤.自动识别技术在中药饮片行业的展望[J].中药与临床,2012(03).

[3]庄西凤,潘燕华,唐东旭,蒋薇薇.离散制造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模型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06).

第5篇

关键词:造船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引言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也逐渐加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物流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企业要想加快发展也必须提升自身物流竞争力。当前我国的造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了更高的加强我国的造船水平,虽然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利润率仍然不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的成本过高,制约了造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造船企业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加强对物流的管理,就需要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管理。

1造船企业物流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

在当前来说,物流按照其性质的差异可以将其分为生产企业的物流以及商业企业的物流两种,而造船业的物流则属于生产企业的物流。造船企业的物流指的是造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从签订合同,再到采购加工,再到生产加工,以及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弃物质的循环过程。造船企业的物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销售物流来看,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先生产后销售,但是由于造船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而客户对于船只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造船企业生产的船只要根据船东的要求来进行生产,造船企业的物流也是从接单开始的,也就是从销售物流开始计算。(2)由于船只需要消耗大量的物流,因此需要的供应商家也较多,对于物流的管理控制就较难。另外,不同船东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有些需要采购特定的物品,这就使得物流管理难上加难。(3)生产过程当中的原材料占用率较大,船舶的生产周期较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物资,而在船舶生产出来之后,就会在第一时间交于船东使用。(4)船东要求的船舶所需部件不同,由于造船行业在生产中需要使用的种类多,生产的重复率也相对较低,因此,能够通用的零件较少。

2造船企业物流面临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国内的造船企业来看,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业对于物资的入库管理、核算等大多采用的是用友软件,但是面对材料设备的采购、加工订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仍然处于手工状态,因此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1)物流系统不成熟。由于造船企业在设计周期与生产周期之间相隔较短的时间,造船所需要的物资都需要手工完成,因此能够及时的完成生产物流的需求面对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采购复杂,每个零部件的采购都分散在各个采购员手中,很难集中采购,现在的物流系统功能不足,使得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2)产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船舶的生产周期较长,再加上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较强,因此成本的控制,物流的管理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由于船舶需要大量的物资,而且物质品类繁多,因此对于成本的把握难度较大。(3)信息化程度较低,水平落后。由于造船企业的信息量较大,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造船的物流管理上除了能够在设计环节、存储环节方面实现信息化,其他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借助于原始手工,这也使得低信息化难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造船企业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造船企业的物流要经过签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以及交付船东等各个阶段。(1)销售物流。造船企业的物流销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不断加强自身的效益,不断寻找新的订单,另一方面是在将船舶生产出来以后,在交给船东使用后,以不断加强售后物流的管理活动。(2)采购以及供应物流。造船企业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的生产,不断加强原材料、零部件等相应的物流供应活动。造船厂家根据的规划的物流清单的购买,主要是通过加强物流之间的衔接点。物资的供应指的是通过物资的供应规划、不断加强生产企业计划生产所需要的物资活动。传统的供应活动也主要是两种,一个是通过不断加强传统行业的领料制,也就是根据需要到供应部门领取材料,另外一个就是不断加强信息安排。(3)生产物流。造船企业的生产物流指的是通过造船厂家内部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按照工厂的布局、产品的生产以及工艺的加工,来实现原料的采购。物流活动是伴随着整个生产工艺,成为了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进入到生产线开始,在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始,生产加工就是通过物流一点一点的在变动,另外,由于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船舶产品,因此,也终结了物流的整个过程。(4)回收物流的管理。由于船厂在生产过程当中会生产大量的废料,因此,回收是伴随着物流活动的,有效的进行废料的回收管理,能够不断降低成本,增强材料的利用率。因此,对于回收物流的管理也必须要加强监管,以更好的促进整个物流系统的合理运行。(5)废弃物流的管理。造船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质,需要生产企业对这些物质通过运输、装卸、集中处理等来对废弃物质进行进一步的管理,由于对废弃物质的处理不当,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环境,占用大量的空间,增加成本,因此对于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由于造船企业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带,因此劳动力优势已不明显,为了更好的面对全球化对于造船企业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强对物流的管理,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加强造船技术,以更好的提升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凯.辽宁省制造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王双双,吴纯洁,艾莉,吴玉良,申琴,景亚凤.自动识别技术在中药饮片行业的展望[J].中药与临床,2012(03).

[3]庄西凤,潘燕华,唐东旭,蒋薇薇.离散制造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模型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9(06).

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精益思想;物流行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79

[中图分类号]F2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为达到消费终点的目的,对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执行及控制的一系列过程。传统的物流管理单纯指物料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位移,但现代物流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物流管理是一种对物流活动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是运用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物流管理包括对物流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2 供应链概述

2.1 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才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在物流管理不断发展中产生的。现代供应链的概念不再仅局限于物流管理的一部分,而是在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制造、分销等形式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的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成为战略伙伴,并形成一个网链关系,能够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2.2 供应链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从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横向一体化。传统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是纵向一体的兼并或合并,而现代供应链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耦合的。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中企业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

第二,客户定制。现代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内动力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由此企业转变发展模式,从单一的大规模批量生产逐渐向客户定制转变。当然这种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客户的满意度容易出现冲突,所以企业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不放弃大规模批量生产,才是一种高效的供应链生产方式。

第三,组织和业务过程敏感化。为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影响力,企业要提高组织和业务过程的敏感程度。供应链企业之间要不断优化个体,追求高效的整体,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能对市场信息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第四,信息共享机制。供应链中的企业要想实现双赢或多赢就要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强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信息共享能保持供应链的一致性,使多个企业之间的步调统一,计划和供应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增强对风险的预防。

3 供应链环境下的精益物流管理

3.1 精益物流的概念

精益物流是指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在流动过程中企业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其实质是为了减少在物流过程中的浪费。精益物流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首先是正确定义价值,物流的价值不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而是在物流服务中产生的,要想实现精益物流就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分析物流的价值。这里的客户不单单指购买商品的客户,也指在物流过程中面对的所有服务对象。其次是价值流分析,要对供应链中的程序、路线以及选址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到供应链中的浪费点并积极寻找办法减少浪费。再次是实现平滑的物流流动过程,为实现精益物流就要在正确的时间将商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在运输途中不中断、不绕道。最后精益物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及时发现物流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直到物流体系趋于完善。

3.2 精益物流模型

精益物流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益物流的物流优化模型,主要包括路程研究阶段、生产物流改进阶段、供应物流精益化阶段以及销售物流精益化阶段。

第一,流程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运用价值流图析法确定价值流,将企业的重心集中在流程精益化上。企业将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客户定制并组成多个专业团队,高效利用有效的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浪费。

第二,生产物流改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主体是企业内部,各个企业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优化生产方式,实现精益化生产,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现场管理和生产流程这两个方面。生产物流改进阶段是物流精益化的基础,为接下来的精益化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也为精益物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供应和销售物流精益化两个阶段。相比生产物流改进阶段的内部精益,这两个阶段主要针对供应链中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精益思想的主旨是为了将思想应用到供应链的整个物流中,而不是像传统那样仅在企业内部做出优化和改进。当然,精益思想在物流中应用时还是要借助现有的物流管理技术,并对这些物流管理技术进行优化改进或排列组合,最终实现物流精益管理。现有物流管理技术要应用于整个供应链,而不是物流中的局部,这样精益思想才能在物流管理中完全体现。

4 结 语

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部市场经济的发展,精益物流中的方法和结构要不断变化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将先进的方法应用到物流管理中的多个方面。由于精益物流有着巨大的优势,也为物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物流 接口无缝化 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个竞争过程中,物流作为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之一。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也较低。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普遍过高。许多企业的物流,不仅没有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反而成了企业的包袱和负担。比如,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 10%,而物流成本占商品的比重,从账面上反应约为40%[1]。同时,在整个GDP中,我国的物流成本的比重也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物流发达国家,估计至少要占GDP的20%[2]。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物流效益急需提高。实施物流接口无缝化,是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 物流接口无缝化原理简介

物流接口无缝化原理是指对物流网络构成要素中的流动要素、生产要素、机制要素等要素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连接,使物流系统要素之间、物流系统之间成为无缝连接的整体的过程。实际上,物流网络上的各节点往往是独立的,其间存在的缝隙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这种缝隙就造成了存在于物流系统内或系统外边界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多少和大小,直接影响着物流效益的高低。物流接口无缝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那些存在于系统内和系统外在边界上的差异,从而提高系统集成度,使物流系统要素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目标[3]。

物流系统需要连接的要素很多,对于企业说,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和企业废弃物流等五个不同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之间、企业与其所处的上下游供应链成员之间都有许多方面需要实现无缝连接。从流动要素来看,要将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连接,尤其是包括托盘在内的载体的无缝连接更显突出;从生产要素看,要将要素的信息、资金、机构、人员等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物流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从物流系统的运作机制来看,要将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运作规范、管理制度等进行无缝化连接,保证物流运作机制的畅通。当然,物流接口无缝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一个最高的要求,其间可以包括一个完整的渐变系列,系列中的大部分状况都可以作为系统无缝连接的情况,只是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而已。

二、 物流接口无缝化的现实意义

1、 对企业本身的意义

物流接口无缝化,对企业提高其内部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如上所述,企业物流可区分为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和企业废弃物流等五个不同的具体的物流活动,每个物流活动内部以及各物流活动之间都可以通过接口无缝化来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以生产物流为例,在生产过程中,物料需不断地进行移动,从上一个生产流程进入下一个生产流程,从上一个生产环节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实现无缝化连接,将会大大提高整个生产流程的速度,从而节省时间,进而降低整个物流链上的库存数量,有效降低成本。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在其内部实施物流接口无缝化,可以有效的实现其内部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4]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企业内部供应链要服从于其所处的整条供应链,否则,企业将面临供应链的重新选择和转换,这意味着企业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有时企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

2、对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曾说过:“市场中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当供应链上的成员实现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之后,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物流接口无缝化,是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供应链整合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和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当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积极实现物流载体无缝化时,不仅可以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使自己的标准成为通用标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和竞争能力以及自身的知名度,巩固自己在整个供应链的主导地位,而且还可以借助标准,打击竞争对手,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内各职能部门、各位员工的标准化意识,为企业实现物流接口无缝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实现物流接口无缝化的途径

从流动要素来看,要将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等五个方面的要素进行无缝连接,尤其是载体的无缝连接。目前,载体的无缝连接受到了较高的重视,托盘化和集装箱化思想已普遍被企业所接受,国际国内都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流体、流向、流量、流程等也在借助各种方法、各种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技术等,努力向无缝连接靠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不仅要重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无缝化连接,也要重视自身内部、尤其是生产物流中的无缝连接。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实现生产物流的无缝化连接,虽然自身容易做到,却往往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从生产要素看,要将要素的信息、资金、机构、人员等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物流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无缝连接,离不开信息动手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在现代物流中,信息是一个核心要素,离开信息的支持,现代物流的就无法实现。一些信息技术,如商品条形码技术、物流条形码技术、EDI、DRP等,都是现代物流管理中常用的技术,保证信息通过接口后能被识别和认同,而不是每跨越一个边界系统,原有的信息就要被建而进行重新编制。

从物流系统的运作机制来看,要将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术标准、运作规范、管理制度等进行无缝化连接,保证物流运作机制的畅通。这在国际物流中尤其重要。国际化标准组织对国际化物流标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不信包括物流系统的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标准化体系,还包括与物流相关的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信息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四、 JIT 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无缝连接的有效选择[5]

根据实现物流接口无缝化的途径,可以看到,实现供应链无缝连接的方法很多,如JIT、MRP、MRP(Ⅱ)、ERP、QR、ECR等。在这些方法中,JIT物流能有效解决企业物流过程中的各种浪费现象,比如企业无需要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因供应链上游不能及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产品的缺陷、不必要的移动与操作等,从而实现企业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和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水平最小化,即达到反应快速化和成本最低化。这里所说的 JIT 管理,不仅仅只局限于及时生产,而是把JIT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整个物流管理过程中,以实现企业对顾客的快速反应和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水平最小化,从而实现反应快速化和成本最小化。根据JIT物流的思想,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物流、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等进行重新设计,比如,对生产物流进行设计的思路就是应用 JIT 管理方式使企业实现“顺序、流动、无浪费”生产;对采购物流进行管理,实现及时化采购;对销售物流系统进行重新构筑,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将商品迅速地送到顾客手中,做到在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的同时,维持最小的库存,进行及时销售等等。

综上所述,实施物流接口无缝化,不仅能促进物流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整合,而且能促进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物流效益,提高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这对提升企业本身以及企业所处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有重要作用。企业应积极探索和运用适合企业本身的推进物流接口无缝化的方法,以便更快更好的提高物流效益,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祥云.论现代企业物流与企业竞争优势[J].价值工程,2003(3):40-43.

[2] 王淑云.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202-204.

[3]张海燕,吕明哲.国际物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8-91.

第8篇

一、学校特色增色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修同一门课程,专业基础的不一致性,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了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需求的企业物流内容。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还结合本校海洋特色,除了讲授企业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针对我校涉及船舶、农、渔专业较多,学生多在船舶、农业相关企业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的特点,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船舶企业物流以及农产品和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讲授,重点介绍了船舶企业物流,以及农、水产品冷链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生产物流内容方面增加了以船舶企业为案例的船舶企业生产物料控制分析。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辅以课外案例练习,达到学生对企业物流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为了体现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效果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而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案例教学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以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而大案例则要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供应与采购物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说明企业采购方式的选择运用;在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方面,结合汽车生产企业的大案例总结生产物流控制的技术方法。企业物流课程的相关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开展,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3.录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录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既可以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有针对性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物流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4.自主学习及课堂讨论的运用通过实践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鼓励学生调研和考察,引导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物流管理方法的学习。但进行社会调研受条件限制和约束较多,这样只能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案例总结分析进行弥补。在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提供文字材料,还要求将主要交流观点做成PPT在课堂展示,以方便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和学习。由于面临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案例选择上要求以专业对应的就业企业类型为例,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前对企业运作情况的了解。

第9篇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张。2006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8%。“十五”期间,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大对机械工业的投资力度,这将为机械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预计“十五”期间机械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3000亿元左右。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物流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次专题从管理理念、技术应用角度介绍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技术与设备供应商的一些发展情况,以期反映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物流的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综述

在机械制造业中,物流成本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在机械加工行业,每生产1吨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装卸、搬运50吨物料,90%-95%的时间里产品都在流动;在铸造过程中,每铸造1吨产品要搬运80吨物料;在汽车制造业中,物料搬运费用已接近总成本的30%。在美国工业产品生产中,装卸搬运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德国企业物料搬运费用占营业额的1/3。英国每年用于工厂和工地的物料搬运费用超过10亿英镑,相当全国工资的1/9。日本用于物料搬运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73%。法国机械工业购置物料搬运设备的投资比例约占15%。可见,物流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制造业中,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中物流的持续改善以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同时可以缩短订单实现的时间,及时可靠地将产品交付给用户,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对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已成为企业生产与营销活动的重要支持系统。现代企业物流体制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企业物流要求的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革新的促进,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体化物流系统,都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持,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更会加强现代物流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作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系统,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进度、运输配送、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退货、返还、废弃物处理、商品回收等。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除了上述的特征外,还包括:

1 现代企业物流与生产的密不可分性

企业生产物流与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或融为一体,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的工件和刀具支持系统,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中各种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上的坯料、工件、配件、组装件的运达和配送,柔性加工制造系统(FMS),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中在制品的搬运流转或短时储存、再上线等等。此时,物流已与生产工艺流程融为一体,物流系统的流量、流速及作业质量都直接与生产的速率及质量密切关联。

2 企业物流结构的多样性

企业物流已不是独立或封闭的系统,逐渐与社会物流分工产生交叉或角色互换,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的物流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物流业务,尤其是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日趋一体化。

3 企业物流能力的综合化

企业物流系统不但要求如装卸、输送、转载等物料流运转的机械化、自动化或无人化能力,物料存储的立体化与自动化,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的实时跟踪、交互与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极强的内外部应变与协调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中国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

1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有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与废弃物流。其中,生产物流属厂内物流,而采购、销售及回收则更多的涉及厂外物流。厂内物流伴随生产物流进行,为生产服务,必须满足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对物料的需求;而厂外物流则主要伴随商流进行,为商流服务,以实现企业对外所达成的采购或销售合同。

机械制造业主要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两种生产模式,其物流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厂外物流不畅的瓶颈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会在方便水路运输的地方设立新的生产或产品发运基地。如,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长兴岛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的大型港口设备可以通过水路整机装船运达用户,而在此之前需要拆卸成若干组件运至用户后再组装;第一重型机器厂在大连棉花岛组建大件加工及发运基地,以满足大型水轮机组的生产;大连大重大起集团公司组建大型起重设备的组装及整机发运码头等。

对于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如神龙汽车集团公司在襄樊和武汉两个工厂,在生产物流系统设置了运行管理部门,负责物流运行组织控制,如:接收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或物料的流转,各工序车间库房之间的衔接;相关物流工艺设计的执行、细化和完善等。公司设有采购部和市场部,采用集权式管理全部的供应和销售物流,而物料流则专由其下属的储运部门负责。

2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约60%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对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进行了必要改造和改进,但仅有不超过8%的企业对供应链物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只有约8%-10%的新型机械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方面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化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设物流系统的并不多,但高架仓库为数不少;71%的企业对运输业务进行了全部或部分外包;机械制造业物流费用所占比例大约为23.6%。总体来看,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IT、电子等行业。

3 机械制造业物流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与装备主要有:

――物料装卸系统及其技术

完成物料的装卸,实现装卸机械化、自动化,提高装卸效率,常用到的设备有各种工业搬运车辆、起重机械等。

――物料搬运系统及其技术

物料搬运设备是机械制造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设备,一般由起重机、输送机、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和运输车辆构成。其中以物料的垂直提升为主要特征,以间歇物流方式工作的装备称为起重机;以连续物流方式且沿一定路线输送一定种类货物的装备称为输送机。各种物料搬

运设备通过有机组合,加上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形成满足各种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线。

――集装系统及集装单元化技术

集装化物流是将货物装入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集装箱或集装袋中,形成货物的储运单元(化),中途无需开箱或打开集装袋,将其进行连续运输便可直接运交到收货人的一种运输。实现集装化,可以将单一的货物组合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规格化、标准化的运输单位,适于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便于大量运输,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货损货差,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运输成本。

――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系统中,仓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维护等一系列活动。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则是实现这一系列活动的根本保证,主要有:

高层货架:包括普通货架、重力式货架、流力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回转式货架,我国货架产值约占全部立体库的60%。

托盘:包括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专用托盘等。

堆垛机:分为有轨式巷道堆垛机和无轨式巷道堆垛机,是立体仓库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输送机系统:通常由链式、辊式和带式输送机组成的八出库系统。

垂直提升设备:常用的有载货电梯、液压升降平台和板条式提升机。

搬运车辆:包括叉车、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轨道小车及牵引车等。

自动导引车(A6V):可沿规定路径自动行驶、可编程、可移载物料的搬运车辆。

分拣机和分拣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分类,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高层货架存放货物,以巷道堆垛机为主、并结合入出库周边设备来进行作业的一种立体仓库。自动立体仓库是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主要由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机系统、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自动化作业(自动分拣和机器人作业)系统;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和调度系统等组成。

――物流信息系统及其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中,比较成熟而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有准时制生产(JIT)、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通过集成,以ERP和SCM系统为主,结合JIT和CIMS系统,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代物流意识缺乏

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强调物流部门对生产、销售部门的被动服务,不注意物流部门的主动参与作用以及物流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系统成为企业的薄弱环节。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影响物流系统的整合、重组或再建,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日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供销自越来越大,有利于物流部门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但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给企业的供销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近些年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服务水平较低,企业为防止原材料供应中断,不得不加大保险储备;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货物丢失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在途损耗;社会物流能力不足或收费不合理,使企业不得不自备庞大的运输和仓储系统,导致企业储运费用较高。

3 企业先天不足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佳,因而造成: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混乱状态;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总量的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多,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仓库和存储区的面积约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

4 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需改进

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不够配套;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完好率较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企业虽然花大钱建立了MIS或ERP系统,但运行效率和应用效果都不理想。

5 物流效率较低

由于企业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物流设施、设备的状况也比较差,企业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在利用率方面,企业自备卡车的运力利用率只有50%左右,装载效率只有70%左右,时间利用率只有75%左右;企业自备仓库的设备利用率只有50%左右、仓库面积利用率与库容利用率虽然在90%或85%以上,但由于物资存放不尽合理以及仓库自动化程度不高,现有仓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物流的高成本往往被掩盖起来,不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企业物流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资源(物资、人员、设备设施、时间效率)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机械制造业物流的未来应该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自觉地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1 物流系统化改造

由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存在缺限。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物流进行系统化改造,对企业现有的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采购物流)、生产阶段(即生产物流)、销售配送阶段(即销售物流)和废物回收物流阶段中的购料、配料、投料、送料、存放、搬运以及数量、时间、地点、方法、工具等,按照科学的生产工艺,重新进行时间、空间和物流人员、物流设施与物流信息方式的规划、布局,并且根据合理的生产节拍,量化(标准化)各项指标,达到准时化的模式(即构筑JIT方式的生产配送系统k改造的目标应是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引入需求拉动生产计划,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达到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一体化、均衡化,促使货畅其流、节省空间、消除浪费、合理高效,为物流现代化的实现作好铺垫。

2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制造技术含量提高,使传统制造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对制造技术发展的作用目前已占第一位。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自动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的。CIMS系统、JIT制造体系的实现、精益制造体系的实现以及建立在虚拟企业联盟的敏捷制造体系的实现,都离不开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支持。

集成化体现在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即在IRP系统的概念下实现高度集成。

现代制造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也促进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配送

“物流”(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考书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第11篇

关键词:集成供应链模式;物流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研究探讨

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物流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发展。集成供应链是一种新兴的物流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整合人力、数据、信息技术等资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现代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站稳脚跟,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积极研究集成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可行性强的道路,促进现代企业的繁荣发展。

一、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处在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放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数据型的管理思想,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全部供应链成员的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财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并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

集成供应链下物流管理衍生出了新的特点,包括快捷、信息化、多样性、人性化、无缝衔接、客户满意度。快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运输更加便捷,供应时间缩短、速度提高,可以保证物流管理的正常运行;信息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将市场的供求信息与物流管理现状有效结合,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多样性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丰富物流的运输方式,拓宽物流的销售形式,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性化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提供人性化的物流服务;无缝衔接是指,集成供应链可以有效衔接上、下游的供应商,提高物流信息管理的追踪能力;客户满意度是指,集成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的物流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保证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二、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

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优化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有效衔接供应链节点企业,形成协同效应。物流作为当前最热门且最具潜力的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创新,有效整合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从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促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繁荣发展。

二是有利于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行业与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联系到高质量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凝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促进现在企业的蓬勃发展。

三是各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集成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现代化企业将集成供应链应用的物理管理中,可以有效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构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使各个成员可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物流管理的库存量大

传统物流供应链存在时间上的缓冲问题,即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都存有某些产品的存货。上、下游存货的积压现象,是导致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缺货的最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他们各自的仓储存货时点不一致,就会进一步加大库存量的问题。同时,如果库存管理出现失误,再加上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最后一个节点时,库存水平与社会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会被弱化,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传统物流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反应速度慢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采取的是分部门管理体制,即根据不同运输方式,从中央到地方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将整个社会的物流过程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展开物流管理时,受管理体制的限制,传统物流的配送渠道比较松散且具有固定性,如果供应链上出现脱節现象,那么就会使热销产品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拉低物流管理的反应速度,降低了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

(三)传统物流管理的业务处理存在滞后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应时而生,但是其在业务处理、售后服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只从事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在流通管理、流通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附加服务方面,缺少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规划,不能提供全程有质量的物流服务。此外,许多企业缺乏物流管理的理念,没有完善和规范物流内部管理体系,形成粗放的经营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四、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的创新

原材料采购环节,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物流生产制造需求的重要物质保障。现代企业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原材料供应商,并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避免由于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的现象。

现代企业在展开原材料物流管理过程中,可以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成员可以共享企业的信息和数据,企业可以联系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提高搜集有效资源的能力,帮助企业节约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方面消耗的资金。但是,SCM供应链管理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企业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具有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应该和上游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上游供应商的信任,获得供应商的原材料支持,提高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工作效率。

(二)生产物流管理的创新

生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生产物流管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监督。从原材料投入生产的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监督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出状况,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从生产过程方面,企业基于SCM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取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可以协调供应链节点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帮助企业减少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间接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销售物流管理的创新

销售环节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是现代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面临互联网、物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态势,现代企业必须基于集成供应链对物流管理进行创新,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现代化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有效避免因为个别供应商垄断导致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现象。此外,企业构建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还可以根据潜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化和分工,从而展开精细化的销售管理模式,积极销售物流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上游供应商主要负责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下游分销商主要负责将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生产物流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将物流系统中若干组成部分无缝衔接,组成一个有序、协调的整体。同时,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物流链上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和加工,可以发挥各个成员的最大效用,优化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此外,企业发展集成化SCM物流管理模式,可以获得快捷、多样的信息,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实现供应链节点各个企业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准确的定位客戶群体,设计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物流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库存空间的使用效率,积极去库存,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和销售成本,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还应该完善自身的客户反应体系,加强物流管理的售后服务,增强客户的情感体验,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推动促进形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坚实的供应链,推动物流行业的现代化步伐。

第12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有很多制造型企业往往“重产品生产、轻物流管理”,因此对内部物流环节的综合优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内部物流存在诸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慢、订单交付不及时、物料到达不准时、车间物料调动混乱、零部件配套性差、库存及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和物料浪费等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用于加工与检验环节的时间仅占5%,而其余95%的时间则处于储存、装卸、输送和等待加工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造成本的20%~40%直接与物流环节的流通时间相关。

内部物流“死穴”与出路

由于管理理念的局限性,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内部物流系统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部物流的作用认识不充分、不到位,物流整体管控水平低下,物流活动中浪费现象普遍,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主次责任不清,而且现行的会计财务核算标准欠缺,不能充分反映所产生的物流成本;(2)缺乏系统设计思想,物流储运布局不合理;(3)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成熟的物流技术难以及时推广应用;(4)运输配送体系不完备,物流标准执行难,社会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5)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物流的重视,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基础物流理论知识,直接从事物流的人员缺乏对内部的物流链优化改善经验;(6)缺乏合理的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多数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目标不清晰、难以量化、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很难对物流管理进行全程监控。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优化管理。

一是强化创新管理意识,构建流通节点的管控保障体系,树立全局物流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编制物料配送计划、细化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程序;二是优化整体布局,加快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自动化水平建设,合理配置物流的设施与设备,设计合理的作业场所;三是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四是发挥“第三方”作用,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自我服务比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五是加快物流人才建设,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现有物流专业人员的培训,组建物流管理队伍;六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正确计算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分层分级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实现内部管理突破。

个性化定制需求主导物流走向

由于电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JIT生产或零库存管理方式正逐步导入企业,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在这个个性化服务的时代,我们必须使物料、半成品、成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生产的各个环节直达客户。

生产物流的重要任务是将以生产为中心的供应链向以需求为中心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互联网思维的供应链转变,使整个生产物流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实现跨越。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用前瞻性、信息化、系统化的思路来思考企业的技术改造、自动化和物流系统,充分理解现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深刻理会自动化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内涵、作用和价值。

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企业物流一体化的核心是物流需求计划,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价格、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它以JIT的方式进行采购、材料、配送和分拨来实现物流的同步,实现了在中心城市8小时、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配送到位的物流目标。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物流体系 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核心,将“工业4.0”的思想融合到物流中,实现以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由信息保留转向信息分享,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下,供应链内相关企业必须将供应链整合所需的信息与其他企业分享,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

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制定是企业内部物流的前进方向 我们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内部物流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飞跃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客户对于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为了及时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要尽可能地将产品定制延伸到供应链的最终消费者。在客户确认订单后,根据订单上的具体要求完成最后的组装和配送,让企业能更加及时准确地响应市场的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定制以较短的供货周期、紧急订单的灵活处理和库存的合理调配等优点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如IBM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就是企业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提升增值服务和压缩物流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规模生产的机械类制造企业当中,加工1吨产品平均搬运量高达60吨次以上,从事搬运贮存的工作人员比例占全部工人的15%~20%,可见仅搬运浪费活动已消耗大量的机会成本。在物流环节,增值活动仅占生产和经营活动总和的5%左右(日本丰田公司的增值比例达11%,比一般企业高出至少2倍)。因此,整个企业的物流系统将重新布局与规划,不断地优化物流路线,减少不增值的活动,以此来提高效率。未来许多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基本会计系统,着重提供增值创造、跨企业的管理信息以及能确认可创造价值的作业,而不仅局限于收益增加、成本升降上。

内部物流外包 我国制造业的外包物流只有61%,而发达国家大于70%,因此企业内部物流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营运方式,并以程序式的操作系统来运作。物流作业与活动大多具有跨功能、跨企业的特性,因此程序式整合是物流管理成功的重点。

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物流管理

我国的传统农业和互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就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传统农业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较为传统,自身的观念较为落后,农产品和实际销售不链接。并且实际的运输成本较大,互联网设施较为不全面,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够有效地保障,这些都是属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都需要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不断的优化。目前我国的农业行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实现将农业和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更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点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物流管理概述

(一)农业生产物流。农业物流管理的产中阶段,就是指处在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即农业生产物流。农业生产物流主要是分为耕种养殖、收获和管理这几大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发展作为当中的基础力量,要注重农业生产自身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认清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些大规模生产并不多见。简言之,就是认清我国的农业生产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我国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的模式,从而会导致实际的农业产量和各个地区之间的产品质量形成较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我国本身的农业生产就是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形式为主的,都是属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导致我国的农业经营范围普遍较小,实际的农业生产物流量较小并且物流的方式较为单一。(二)农业销售物流。农业物流管理的产后阶段,就是指处在销售阶段的物流形式,即农业销售物流。“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物流销售和传统形式的农业物流销售有着很大的差别,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直接建立供求信息联系,这样的交易方式有效地简化了农产品的销售流通环节,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同时有效的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农业销售物流是由农产品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在这一阶段当中可以直接实现对农产品的加工步骤,最终通过对农产品的直接加工,更快地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对农业物流的影响

(一)提升农业物流意识和专业技能。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概念和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整体农业发展呈现出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流通快捷化的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的农产品发展速度明显正在逐步地上升,现如今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农业物流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我国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因此要充分地认识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有效地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有效地建立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的模式,不断地提升我国相关的农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效率、减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中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发展。要想真正给的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注重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农业物流技术是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部分,在实际的农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外或者其他行业中优秀的物流管理方面的经验。注重不断的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最终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得到完善我国相关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二)促进农业供应物流的发展。依照目前我国国内的形式而言,实际存在的机遇有很多,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在各个方面的物流发展有着典型的成功案例,这也给目前我国的农业物流管理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给目前我国的农业物流管理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最后是由于我国本身就是属于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度极大,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农产品发展本身就存在巨大道德挑战和机遇,农产品供应物流的发展将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得到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相关的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逐渐提升农产品物流管理思想和水平,充分开发农产品物流管理市场,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三)促进完备产业链的形成。在我国实施互联网+的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产业链,不断的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农业发展的紧迫课题,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的管理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确保实际的品质。同时还需要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创新产品营销,打通农业产业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向。因此要注重将实际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融合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效率。同时要注重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创建新型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实现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同时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村电商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四)发展农产品物流行业。在目前我国的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在目前的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注重不断完善我国整体物流行业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是较大的,这也导致在我国的农业物流发展还是普遍较慢,实际发展的难度还是普遍较大的。因此在目前国家政府也及时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而有效地实现推动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此之外,企业自身也开始主动的承担起了资源配置的责任。比如目前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总数量,就已经超过30000,而在这当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增长到了3000。实现“互联网+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及时将高质量的农产品及时的派送到全国各地,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物流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整体发展。(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总体情况,我国应该注重不断的加快建立专业的农业物流中心,从而不断地提升相关农产品的保鲜期,有效地减小农产品在实际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因此在对实际的农业物流进行管理时,地方的政府作为实际的行政主体,应当要主动的拨付相关的专门扶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基金,并且在实际的财政税收政策中可以适当地向有较大价值空间和经济拉动能力的农业物流倾斜。在目前的互联网+大背景下,要想有效地推进农业物流信息化表征体系的建设,就应当注重从相关的设施、技术和信息源等基础标准抓起,从而实现逐步向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的层面发展延伸。

总之,目前我国的农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注重有效的结合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现代农业物流本身就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通过不断地合作,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但同时也需要认清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仍然还是处于进入期,因此要注重不断地进行探索工作,逐步挖掘互联网+农业的精髓,让我国的传统农业能够有效地向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转变,深度的融合实际的产业链,不断地推动我国的农业增效、增收。

作者:聂艳芳 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明星.“互联网+”时代的农民创业发展与扶持[D].华南农业大学,2016.

[2]王健.中国外贸企业国际互联网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蒋元.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仓储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程翠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翟玉霞.基于互联网的农民远程培训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14篇

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物流过程各环节的有机集合形成物流产业。什么是物流企业,国家物流标准——《GB/T18354物流术语》规定:“物流企业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按此标准,物流企业是指具备或租用必要的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至少具有从事运输(或运输)和仓储两种以上经营范围,能够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并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一般是指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1)从事多种物流服务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运输、货运、仓储、配送等多种物流服务,具备一定规模;

(2)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制定整合物流资源的运作方案,为客户提供契约性的综合的物流服务;

(3)按照业务要求,企业自有或租用必要的运输设备、仓储设施及设备;

(4)企业具有一定运营范围的货物集散、分拨网络;

(5)企业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建立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客户服务;

(6)具备网络化信息服务功能,应用信息系统可对物流服务全过程进行状态查询和监控。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流成本指产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当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当中,如包装、装卸、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可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物流成本的范围分类。物流成本就其范围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由于物品实体的场所或位置移动而引起的有关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换而发生的全部成本,具体包括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协作件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存放、搬运、装卸、成品包装及运送到流通领域,进入仓库验收、分类、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发生的所有成本。

2.按实体经营性质分类。按实体的经营性质不同,可将物流成本分为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和流通企业物流成本两大类型。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组织现有商品进行销售来获取利润,其业务活动以进、存、销活动为主,不涉及复杂的生产物料组织,物品实体也较为单一,其基本构成有:企业员工工资及福利费;支付给有关部门的服务费,如水电费等;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消耗费,如储运费、物品合理耗损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支付的贷款利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成本,如差旅费、办公管理费等。

3.按物流过程划分的分类。按物流流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过程,物流成本可分为物流筹备费(物流计划费、预测费、准备费)、供应物流费(采购、仓储物流费)、生产物流费、销售物流费、退货物流费和废弃物流费。供应物流费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购买各种原材料、燃料、外购件等所发生的运输、装卸、搬运等成本;生产物流费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由于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位置转移而发生的搬运、配送、发料、收料等方面的成本;销售物流费是指企业为实现商品价值,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储存运输、包装及服务成本;退货物流费是指产品销售后因退货、换货所引起的物流成本;废弃物流费是指因废品、不合格产品的物流所形成的物流成本。

4.按物流成本显现性的分类。根据物流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显现性,可以将物流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购买或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在中国现行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即为显性成本。物流显性成本主要包括:仓库租金、运输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加工费用、订单清关费用、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办公费用、应交税金、设备折旧费用、设施折旧费用、物流软件费用等,大部分的显性成本可以通过原始凭证反映和计算。

5.按物流成本归属方式的分类。物流成本按其归属方式可以分为直接物流成本、间接物流成本和日常费用。直接成本是哪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特别发生的费用;间接物流成本是指投在房地产、运输、设备和库存的资本成本,通常由管理判断来决定其归属方式;日常费用则是伴随着企业的所有组织单位和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二、现行物流成本会计体系的缺陷

在中国现行的会计体系与方

法中,物流成本不实行单独核算,而且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企业管理人员根本无法获取企业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也不利于物流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 第一,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可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按照中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还没有对物流成本费用进行单独核算,在日常核算中基本上是根据会计报表的分类方法,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将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混在一起。如此反映的物流成本具有模糊性、分散性等特征。根据中国2001年8月颁布的《物流术语标准》的概念,物流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物流成本,而销售物流只是物流的一个环节,其物流成本充其量仅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在中国现有会计报表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是属于显性成本,而对于隐性物流成本则没有明确的核算体系,因此也无法核算。实际上,物流成本是企业为实现物资实体的流动而耗费的经济代价,是一种使商品变贵而不追加商品使用价值的费用。物流的流动使企业的成本费用加大,利润降低。但是由于没有对物流费用单独核算,就不能分清成本费用上升的真正原因,在成本管理中也就不能寻求降低成本的真正途径,不利于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不规范。中国工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指标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指标不规范、不明确,如工业企业因采购物资而发生的外地运杂费是计入原材料成本,而市内运杂费则计入管理费用之中;仓库保管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物资的运输、毁损、丢失等损失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销售产品发生的产品保管、运输、装卸等费用主要是计入销售费用等。

第三,现行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现行的会计方法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物流成本发生的责任。

第四,现行会计系统的费用分配存在问题。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

三、构建物流成本会计的设想

在物流成本核算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通过物流成本核算最终要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哪些核算指标,将来在物流成本管理上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料。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计算,弄清物流成本的实际大小,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对物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通过对某一物流活动成本的计算,弄清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按不同的物流部门组织成本计算,计算各部门的责任成本,评价各物流部门的业绩;

第四,通过对某一物流设备或机械的成本计算,弄清其消耗情况,谋求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五,通过对某一客户的物流成本计算,为物流服务水平的制定以及有效地客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15篇

[关键词] 汽车制造 物流服务能力 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消费迅速膨胀,汽车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汽车物流是沟通原料供应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满意的一座桥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汽车物流是对汽车制造企业进行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管理,是沟通其原料供应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中心及最终用户的桥梁,是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

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是为了迎合汽车制造企业的需求,将零部件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商运到汽车生产基地,为了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是集现代运输、储存、分拣排序、包装、产品流通及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对汽车制造企业而言,零部件供应物流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供应商的零部件,并按照主装厂的要求,以最小的成本准时送到主装厂,满足其生产。

汽车生产物流是指汽车企业在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入车间后,由生产流程和工艺所决定的物流活动(即物料不断的离开上一工序,进入下一工序的活动)。生产物流起源于原材料零部件等从生产车间的“门口”开始,进入生产线的开始端,止于成品,贯穿了生产的全过程。

汽车销售物流是指整车从汽车生产企业到用户或分销商之间的物流。它与汽车企业的销售部门配合共同完成商品车的销售任务,是企业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最早的汽车生产企业销售汽车,是由销售商直接到厂家提货,服务很差。随着汽车制造企业阵容的壮大,竞争逐渐激烈,汽车生产厂家的售前及售后服务意识增强,出现了传统的汽车销售物流模式。

回收物流,人们通常把它仅仅看作是废料的收回,实际上这仅是回收物流的一小部分内容,其全部内容还应包括收回不能令顾客满意的商品。汽车回收物流中的废旧物资主要有报废的成品、半成品、零部件,加工钢材产生的边角余料以及各种包装废弃物等。汽车回收物流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回收、加工,重新投入使用所要经过的一系列的流动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研究结构等方面选择测试指标,本研究选定了43个指标,并利用SPSS软件对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步骤后,在对所得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最终确定新的指标体系。由于本研究提出的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是一个新概念,现有研究中还没有测量量表,开发一套全面、有效的测量量表是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具体来讲,就是首先结合文献回顾和深度访谈结果,界定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质量的概念及构成维度;然后通过现有的文献和相关从业者定性访谈生成测量题项,并借鉴焦点访谈结果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量表的初始题项;接下来利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数据的预调研,并利用ALPHA系数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对初始题项进行净化,形成正式调研的问卷;再然后通过随机抽样法抽取大量样本进行正式调研,并依据调研数据对量表的各项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如有必要还需对量表进一步修改;最后生成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测量量表。

本研究物流服务的初始测量题项主要有两个来源:现有文献和深度访谈。由于企业物流服务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本研究中4个维度的测量题项,主要是借鉴了企业物流服务的测量题项,并对原题项描述中的各物流环节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另外我们以汽车制造企业深度访谈中提取出来的题项作为补充,体现了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有属性,从而使测量题项更有针对性和更加全面。如表所示:

我们使用Cronbach α系数来评价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我们在SPSS11.0中分别对各维度的α系数和CITC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服务四个维度的测量题项的α系数都明显高于0.7,说明这四个维度的测量量表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另外,测量供应物流的第二个题项(FL2)和测量销售物流的第一个(SL1)、第四个题项(SL4)的CITC系数分别只有0.476、0.377和0.340,按照前文确立的量表修正标准,应该予以删除;而删除这三个题项以后,供应物流维度的α系数可由0.817提高到0.880,而销售物流维度的α系数则由0.803提高到0.849和0.858,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此我们决定删除这三个题项。

在删除FL2、SL1和SL4三个题项之后,我们对剩余的1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题项的KMO值为0.776,通过了Bartlett’s球形检验,这表明数据具备因子分析的良好条件。我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值1为标准来截取数据,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可以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分析结果:

正交旋转后的结果显示销售物流的第三项的值为0.365,明显小于0.5,因此应予以删除。并进行第二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这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比率达到76.15%。从因子负载的结果来看,这4个因子与我们预先设想的物流服务的四个维度完全吻合。而且18个题项中都负载到它们相应的因子上,所有因子负载系数在0.70以上,没有出现交叉负载的情况。这初步说明了本研究对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维度划分的合理性,并且不用再对题项做进一步净化。

通过上述量表开发过程,我们得到包括18个题项的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的测量量表。这一量表通过了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区别效度的检验,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此量表能够正确而有效地测量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这一概念,可以用作后续研究的基础。

汽车物流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本研究以系统性、经济性、一致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为原则,在大量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汽车物流模式进行的分析和研究,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确定了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考评体系,该体系共包括5个维度、18项指标。该考评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实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先勇 袁长迎:段宝福等.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0~19

[3]王 焰:物流服务绩效标准及评价,物流技术2002年第1期(总第112期)

[4]黄福华,如何评价影响企业物流绩效的外部要素,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第5期

[5]王 勇 杨文慧: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商业研究,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