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技术学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技术学现状

第1篇

一、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

(一)学校现代教育建设中网络条件较差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农村小学的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配置得较为完备。然而,在网络环境建设方面仍不太乐观,如学校很少建设有自己的校园网。并且,学校的办公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但有一半以上并没有实现入网。网络环境建设的缺失是对多媒体设备的极大浪费,大部分教师因为不能上网,而无法使用计算机查阅教学资料,也因此影响了学校的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二)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不佳

首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从整体上来看是较低的,并且在年龄的表现上也呈现差异性,主要以40岁为一个分界线:老教师们在应用计算机来查找教学资料,制作课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限制性;而年轻教师也只是在休闲娱乐以及聊天工具等方面比较熟悉,真正涉及到教学方面,如Office软件的使用,教育资源的搜索等方面还是比较弱的。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有的效应。其次,教师很少采用现代化技术来获取教学资源。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即便捷又高效。因此,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作用,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然而,教师很少运用资源网站收集教学资料,或关注教育方面的新闻动态,书籍资料仍是教师们最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式。最后,经过笔者对多所农村小学的走访调查,发现多半的教师表示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自己从来没有用过。偶尔使用的教师也只是在公开课或者课件评比中才用那么一两次,且也只是应付差事,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解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他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能达到传统板书教学的效果。

(三)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缺乏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现代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除了一线教师没有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管理者对其重视不足,管理缺乏。甚至,有些学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只是为敷衍上级检查,而只做表面工作,并没有将这些工作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很多学校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功效,因此,大部分农村小学虽然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通常都被锁着,不让使用。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不熟悉,学校管理者担心由于教师对这些技术设备的不正当使用,造成设备的损坏;另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并不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大部分学校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同时,学校的教育现代化管理的经费投入过度依赖政府的投资,学校本身投入很少,或者说是严重滞后,影响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对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在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的基础上,农村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的配置已初见成效,但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在借鉴国内及国外其他地区普通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成果以及应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1.优化硬件配套建设工程。针对农村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要彻底改变多媒体设备建设上的缺陷,需要学校不断增加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投资,完善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在一些师生人数较多的乡级重点小学,每个年级组至少应配备一套多媒体教育技术设备,如电脑、收音机、多媒体教室等,并完善网络环境,使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实现随时随地借鉴其他教育环境的资源。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一般农村小学校来说,每校至少要配备两个多媒体教室,从而满足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需要。虽然现在要所有农村小学都达到以上要求有些困难,但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国家与学校渐渐对农村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视不断提高,相信农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建设会不断走向完善。

2.加快建设学校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建设关键在于实现比较迅速地把最高品质的教育资源送到教育资源比较缺少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因此,各学校要在教育局电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明确软件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理清思路,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加快音像传统教与学资源、网络教与学资源、多媒体素材等资源建设的步伐。充实和完善本地区的素材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以有效地改善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学校需要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实现责任到人,安排这些专门人员走出去到现代化建设先进的地区去学习,提高他们管理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水平,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除信息教师外,每所农村小学校都应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校多媒体网络及硬件的建设和维护。每个农村小学应该至少分配2-5名通过专门的培训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中坚力量去带动其他教师提高现代化技术水平。各农村小学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师资的合理配置,建立一支由授课教师、科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养人员等组成的合理的人才结构。

(二)全面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一方面,要转变教师观念。基于当前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短期培训已不能满足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需要,而终身学习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的最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获取网络资源、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人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成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更新、完善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熟练、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教育技术素质对于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是硬性条件,是各级学校和领导都应该重视的方面。因此,各学校要持续地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具体可以采取校本培训及远程培训的方式。

(三)完善学校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管理制度

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现状;对策

为了解广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配备、管理及使用的现状,广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于2015年7月面向全区12个设区市发放问卷,以期了解广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经统计分析回收问卷,发现了当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问卷对象及问卷数量

1.1问卷对象本次问卷对象为学校分管装备工作负责人、小学科学教师、初中理科实验教师、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等。1.2问卷数量共发放问卷363份,回收问卷312份,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79.89%。

2对问卷结果的分析

2.1学校功能室用房分析“贵校已有的功能室用房情况”问题的选项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图书馆(室)、体育器材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依次排在前4位,说明大部分问卷对象所在学校都已建设上述功能室。排名后3位的功能用房类型为理科准备室、理科实验员室和文科专用教室。其中,文科专用教室最少,仅有11所学校建设有此类功能用房。2.2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及图书馆(室)经费投入来源分析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投入及图书馆(室)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为县级投入、学校自购和自制、自治区调拨和市级调拨;而社会捐助及其他来源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2.3学校图书馆(室)使用分析学校图书馆(室)开放时间见图2。由图2可以充分看出,学校图书馆(室)每周开放时间在10h及以内的学校数量占78.28%,只有21.72%的学校每周开放时间为10h以上。这一结果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5月20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2号)文件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相距甚远。图3为学校图书馆(室)开放方式的调查结果,由结果可以看出,“开架(学生入库选书)”占了大多数学校,达到66.21%;剩余的33.79%的学校为“闭架(管理人员入库选书)”。2.4学校实验室使用及课外开放分析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使用课时较多;大多数学校无课外开放实验室机制。2.5学校实验室管理分析由学校实验室管理结果可知,65%的学校属于“一般管理”,20%的学校为“盘架式管理”,10%的学校为“计算机账目管理”。2.6学校实验室建设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资金、实验室的利用率及领导的重视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实验室建设。其中,“缺少资金”和“不能充分利用”成为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瓶颈,分别占到问卷对象的56.2%和50.0%。2.7学校装备管理人员培训分析图4为学校装备管理人员的培训结果。由图4可知,没有固定培训学习时间的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管理人员为64.50%;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学习和每学年进行一次培训学习的管理人员分别为20.00%和12.06%。

3改善现状的对策

3.1以“全面改薄”为抓手,提高学校装备标准化水平以“全面改薄”工程为依托,加强学校校舍建设,健全各类实验室、功能室的设置,充分解决实验室、功能室用房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标准配备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实现“保基本、补短板”的“全面改薄”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实现“全面改薄”目标的基础上向标准化迈进,配足、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努力做到“配备一所,达标一所”;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现代化教育装备(如建设创新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促其切实提高学校装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3.2出台管理规范,制定评估细则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全区实验室、图书室(馆)标准化建设评估办法及细则,为学校实验室、图书室(馆)建设,规范化管理,仪器设备及图书配备与应用,实验教学等工作提供标准和模式;认真研究制定实验教学评价标准。3.3增加实验操作考试的权重,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1)积极开展初中毕业升学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实验教学的开课率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考试对仪器配备和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纠正实验是为了考试的错误认识;加强考试内容和方式的研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避免因机械式训练学生而忽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倾向;应把学生的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甚至纳入中考总成绩之中。(2)研究制定理化生实验考查评价体系,将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成绩、学校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室使用记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促进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1]。3.4强化督导检查,完善装备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办学条件中装备部分的评估标准,全方位体现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幅增加教育技术装备在整体评估体系中的权重,即通过制定科学、系统的装备指标评估体系达到以评促建、以评督建的目的;研究制定中小学实验室及功能教室评估细则,将各功能室的建配管用赋予不同权重的量化指标;表彰先进,以典型引领带动区域装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3.5加强实验教师及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1)加强实验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图书馆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装备使用效果、实验活动效果、图书馆使用效果的评估机制与评估办法;完善主讲教师与实验辅助人员、图书馆人员的任务与职责,探索和推行评估实验准备工作量、利用图书馆开展主题活动工作量的方法;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结果、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科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2)科学设置实验和图书管理岗位。明确学校实验和图书管理岗位编制、职称结构;尝试实验教师职称评定途径与办法;鼓励优秀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学活动。(3)多途径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加强对薄弱学校实验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能力;在常规面授方式上创新培训模式,创建全区实验教学及管理网络培训平台,让全区所有实验教学及管理人员都有机会参与网络培训和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全区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全区实验教师操作竞赛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热爱实验教学,善于从事实验教学,努力研究实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6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利用网络技术搜集、存储、加工、输入、输出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的信息,实现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全区统一的集信息采集、管理、应用、查询、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平台,以便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实时、动态地掌握辖区内的基础教育装备信息,并可实现实时监管全区的教育资产、装备及实验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为各级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3.7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图书、仪器配备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确保部分实验室和图书馆(室)建设经费用于实验教师及图书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营、维修、更新;图书馆(室)定期开展剔旧工作;积极推进标准化、经费制度化;积极探索教学仪器设备产品监督检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装备经费使用监督与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慧莹.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的能动作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12):72.

第3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研究生;教育技术学;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6-04

一、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游戏作为教育技术学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在宏观层面探讨教育游戏的概念、本质、功能、理论基础等,并尝试构建教育游戏设计的框架或模型,提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及方案等;也有对游戏主题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游戏任务设计、关卡设计、参与者角色设计和情感设计等微观细节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教育游戏研究群体,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教育游戏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我国教育科研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对近十年教育技术专业中游戏主题的硕博论文进行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调查方法

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博论文中关于游戏的相关研究状况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从全国硕博论文库检索文献。将检索到的论文题录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学位授予年份、摘要等转换到Excel表中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笔者对以上数据做了筛选,去除一些与主题不符的文章,筛选出182篇硕博论文。

三、研究现状

1.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教育游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从数量上来看,2003年开始有对该主题的研究,十年来研究成果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06年后,研究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表明,教育游戏由于巧妙地将教育的知识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融为一体,正在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热点。

2.服务对象针对性较强,多集中于中小学

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分析,我国以游戏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学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在服务对象的类目设计上着重区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具体数据统计如图 2 所示。

总体上看,一方面我国有27%的硕博学位论文在探讨教育游戏相关问题时,没有设定明确的服务对象,且这部分论文多集中于近十年早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73%的论文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这种针对性体现在实例开发的内容选取。我国硕博论文中教育游戏的服务对象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且研究范围日渐从学校教育向其他领域扩展。但目前,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育游戏问题,研究小学、中学教育游戏的论文各有57篇和45篇,分别占总数的31%和25%。

3.研究类型逐渐多样,仍以方法、设计类为主

研究类型能集中反映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从研究类型上可以大致看出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结果、形式,所以笔者将硕博论文划分了五种研究类型,如表1所示。

(1)理论探索类

我国研究者对此类论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一是理论基础研究。例如,方芳论述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游戏的技术支持。[1]二是应用模式研究。例如,余英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了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四种模式,并分别对其理论基础、特点、实践流程进行了阐述。[2]三是设计策略研究。例如,逄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教育游戏的设计方法,分别从教育、游戏以及游戏整体开发流程三个角度分别对教育游戏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3]

(2)调查分析类

此类论文针对当前教育游戏的应用现状展开调查,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者的综合调查与访谈,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策略和解决方案。例如,杜三全和王谊群分别对小学生的游戏素养和大学生游戏应用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方法设计类

从技术的两种形态来看,论文可分为两类。一是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研究者通过软件开发等技术手段完成教育游戏设计的目的。这种开发既包括基于游戏开发平台设计的大型教育游戏软件,也包括基于flash等软件设计的游戏性课件。例如,罗丽基于J2ME开发技术,阐述了教育手机游戏的开发方法。刘政良设计了针对一线教师的、支持知识竞答式教育游戏创建的教育游戏开发平台。二是智能形态的技术,指对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和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例如,崔继振总结了网络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三种应用模式。

(4)应用实践类

应用实践研究者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辅助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已开发教育游戏的各项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者多集中于教育游戏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水平提高功能的研究。另外,也有研究验证教育游戏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在提高学习者兴趣方面,张志宏通过实验得出,[4]教育游戏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原来的学习态度;在促进学习者创新发展方面,邓超采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游戏促进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验证,并提出运用策略。[5]

(5)评价管理类

部分研究生对教育游戏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中部分内容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例如,卿小波在分析影响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尝试构建了教学游戏软件中交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赵阳尝试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学习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早在AECT 94 定义中作为教育技术的五大范畴之一就被明确提出。教育游戏作为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理应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游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博硕论文的内容尚未涉及该领域。

四、研究反思

通过对近年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游戏论文的分析,其研究特点还是清晰的,可以梳理作为借鉴。

1.研究服务对象集中于中小学,忽视其他教育

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中小学教育。由于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游戏被率先应用于中小学教育,并且相关研究也多着眼于此。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对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如何应用教育游戏的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型都相对较少。与学校教育相对的社会教育,则成为教育游戏研究的盲区。

2.研究类型“重”设计开发,“轻”教学应用

学习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中,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涉及除管理以外的四个范畴。但四个范畴的研究数量分布极不均衡。在182篇论文中,有108篇论文着重研究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的策略、流程,占论文总数的69%。其中仅有22篇设计了与教育游戏相适应的教学应用方法和策略。这种重视开发等“硬”技术轻视方法等“软”技术现象,导致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缺乏,造成了教育游戏软件、课件的重复开发,以及教育游戏硬件资源的浪费。

3.理论研究不够成熟,未找到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点

目前,我国研究生关于教育游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基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游戏理论以及一些技术理论。但是教育游戏不是教育与游戏的简单相加,仅靠单一视角的理论来指导教育游戏的开发是不合适的。它需要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将游戏理论整合于教育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内容本身的娱乐属性。所以,研究者需要对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文化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以建立和完善教育游戏的基础理论[6]。在教育与游戏的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二者兼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是教育游戏的研究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但我国研究生针对理论探究的研究较少,大多关注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模式的设计。

4.数据来源于理论而不是调查实践,调查和分析缺乏科学、规范性方法

根据教育游戏的研发流程来看,前端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游戏的整体设计方案是前提,技术实现和教学方法设计是关键,教育游戏的应用是目的,教育游戏的修改与完善是保障。研发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教育游戏最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各个环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在前端分析和测评环节,虽然部分研究通过已有经验理论和逻辑推演进行分析,但是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只能提供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知识基础等智力因素的普遍共性信息,针对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学习风格等需要进行调查分析才能获取准确数据。而对于教育游戏测评之后的修改,对游戏的完善、学习者满意度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生在教育游戏研究中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实施修改的是少之又少,深化研究迫在眉睫。

五、研究建议

1.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关注弱势群体和非学校教育对象群体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或者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体会其教育的娱乐性。这种愉悦的学习体验,应该被所有的学习者感知,不应受到年龄、感官和是否在校的限制。这就要求研究生要扩大教育游戏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处于弱势的感官受损人群和社会上渴望获取知识的人群纳入到服务对象的范围中,使人人共享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游戏为学习者带来的愉快学习体验,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够体会到教育游戏所带来的益处。

2.以教学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教育游戏的管理、评价研究

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是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目的。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游戏应用的研究,开展应用模式、应用策略的指导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游戏的资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积极构建教育游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师、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游戏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能够协调发展。

3.树立基于设计的研究理念,增强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的规范性

根据设计的研究理念,教育游戏的研发是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和再设计的持续循环进行开发和研究。在这种研究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要完成五个环节,将整个设计开发过程看作是持续完善、改进的过程。即:①以问卷、访谈为主的调查,分析学生学习需求;②对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③对游戏软件进行试用和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修改和完善;④根据反复测试和修改,总结游戏设计开发和应用指南;⑤对游戏进行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要注重数据来源的科学性,而不仅仅通过理论和思辨获取信息。

4.适当设置教育游戏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中,依然不见和教育游戏相关的课程。教育游戏是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交叉的产物,仅靠学习其游戏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相关的开发技术,很难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游戏;其人才“应兼收并蓄,既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又有相当的人文与艺术素养” 。[7] 以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均无法满足培养教育游戏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设置适当的教育游戏的课程,并且为教育游戏研究人员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5.合理管理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游戏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已经设计、开发出67款教育游戏产品,由于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在广大教学课堂中推广、使用,使教育游戏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难以发挥其设计、开发的作用。如果能加强对教育游戏科研成果的管理,多方参与合作,学校和科研单位提供设计思想,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从而形成一条设计、研发、应用的产业链。[8]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游戏研究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教育游戏的推广,并且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游戏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游戏的产学研结合,促使教育游戏更好地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芳.教育游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余英.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逄博.教育游戏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张志宏.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邓超.教育游戏对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 “娱教” 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7.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就业;本科生;对策

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已经到了需要做出深入反思的程度。学生就业不顺利,客观上是由于近几年高校大量扩招,导致同期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长,就业竞争急剧增加。但更主要的应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自身因素分析,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等。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们通过网络发放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男女比例为1:4。全部参加工作,有9人工作时间不超过半年,占调查总数的60%,其余8人工作半年以上。但其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5人,另有2人读研。其余从事行业与本专业无关。可以看出毕业生从事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并不多,66.67%的毕业生想找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有关的工作,而66.7%认为工作难找或非常难找。

二、原因分析

一方面学生非常希望毕业能够从事本专业,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改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教育技术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搞理论搞不过学教育学的,搞技术搞不过学计算机的”。专业特点不明显,导致毕业生竞争力不强。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一般都定位在教育,主要是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然而,基础教育没有改变应试现状,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信息技术,学校资金不足使得设备等硬件条件跟不上,导致中小学所需要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较少,一般的学校仅需2―3人。很多中小学拥有的教师数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导致目前很多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其它课程教学。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拓展就业领域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2.课程设置需加强技能训练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欠缺的是专业技能,问卷中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占53.33%)和大学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相差很大(占33.33%),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交叉型、应用型的人才。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其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的要求,它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在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理论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压缩理论性课程学时,加强实验实践课程比重,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教育技术学专业才能不断向前实现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调查中问及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注重哪方面的培养,认为社会实践重要的占53%,专业技能占30%,对在校的学生的建议也集中在理论联系实际(35%),提升专业技能(30%)这两方面。反映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加强学生的技术实训和专业实践环节,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实训环节的教学方式要行之有效,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三、就业问题对策探讨

1.专业设置市场化

师范类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应作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应加强与中小学、企业、公司等就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改变以往被动的,等着用人单位上门的局面。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 ,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针对行业需求,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应根据社会需求来拓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上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领域,增加学生的就业空间。教育产业的兴盛、企事业单位培训的迅速发展、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迅速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制作等都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范围。

2.课程体系方向化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可借鉴南国农先生提出的“三个方面”:即基础、前沿、特色。除了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及学院公共教育平台课程,目前我系根据我院师范类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将课程体系划分了三个方向:即信息技术学理论;计算机媒体应用;常规媒体应用。其中计算机媒体应用方向专业实践要求学生做出一个课件、一门网络课程、一个教学平台、一个毕业设计,实现该方向课程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美术基础、Photoshop、网页设计、Flas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开发等。常规媒体开发方向要学生制作出一个DV片、一个Flas、一个影视片头,该方向课程包括传播学、美术基础、摄影技术、图像处理、网页设计、Flas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开发、录音技术、视听语言、电视摄像与编辑、影视特技等。

3.教学方式多样化

采取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结合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即针对专业方向,在相关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实践训练。还包括邀请专家就专业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新动态进行学术讲座;进行专业比赛,也可以设置主题进行比赛。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公开展览,对获奖同学进行表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考评方式也要多种多样,特别是专业技能考评要以作品为导向:平面设计作品;网页作品;Flash课件;Authorware课件作品;教育平台软件;数码摄影作品;数码摄像作品;特技特效作品等。若有可能,教师申请的课题可以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特别是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这样可以在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新.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摭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303

0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师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就是让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树立信息化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培养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活动的能力。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目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促使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未来教师的免费师范生能否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加强了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力度。

(2)教学内容庞杂且教学课时少。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而且教育技术学本身还存在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因此各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课时相对比较少,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如此多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

(3)实践教学比例不足。《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很难实现其教学目标的。但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学生的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大部分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校,由于教学设备及教师人数等的限制只开设理论课而将实践环节省略了;而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改为限选课,限制选课人数。这些做法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现状,笔者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211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上半学年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9%,在发放的问卷中,男女的比例分别为31%、69%,这个比例符合师范大学男生少女生多这个一般规律。在调查的学生中有144人为文科专业,所占比例为48.4%,有137人为理科专业,所占比例为46.1%,有1人为工科专业,所占比例为0.3%,其它学科类型的学生有15人,所占比例为5.2%。这表明被调查的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1.1教学内容

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发现,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兴趣一般的学生有36.7%,比较感兴趣的有40.0%,很感兴趣的学生有15.5%,不感兴趣的学生有6.5%,对这门课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为1.3%。

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对这门课兴趣一般的学生比例也比较大,这说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1.2课程设置

在对学生课程学习兴趣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还是有兴趣的。其中,兴趣一般的占20.5%,较有兴趣的占32.1%,很有兴趣的占38.7%,不感兴趣的比例为9.2%,这说明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到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对理论、实验的教学兴趣,由图2和图3可知。

50.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理论课较多而实验课较少,数据反映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教学还是很感兴趣的,其比例占到了59.0%,而对理论课的兴趣不是很高。这说明目前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对实验课和理论课的课时比例做适当的调整,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1.3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积极且有效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合适条件,同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还要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下图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上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一个调查。

由图4可知,有30.3%的教师采取的是研究性教学,6.0%的教师采取的是探究性教学,3.1%的教师采取的是混合式教学,而采取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比例则占到了60.6%。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仍是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只有部分教师采取的是探究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显然,在信息快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仍是采取传统单一的讲授方式,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

1.4学生态度

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有必要的,只是在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如图4所示。这说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也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再者,通过图5也可以看出,56.2%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习如何进行教学设计,7.7%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有31.6%的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而是想学习技术,仅有4.5%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只是为了凑学分。

1.5教学效果

1.5.1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教学设计原理等。为了了解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效果做了调查,调查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有58.9%的学生都认为教学设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又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学习教学设计后,对能否在微格实验教学中上好一堂课的调查中显示,13.8%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能力很强,43.5%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强,37.6%的学生认为能力一般,只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这说明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来设计一堂课。

1.5.2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基本软件操作的掌握情况为:7.5%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好,41.1%的学生认为掌握良好,40.8%的学生认为一般,10.6%的学生认为不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基本软件的操作还是比较熟练的。

2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建议

基于对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在免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的选取

《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教育思想、观念、意识、技术和方法综合培养的结合,最终将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不同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基础理论和复杂概念内容的选取上应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甚至有的可以只做原则性的概述,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应注意略去一些陈旧的知识内容和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适当缩减专业性知识很强的内容,如Ku波段卫星IP信息接收系统等,再者应适当补充一些在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新理论、新技术等实用内容,这样不但照顾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2.2教学方式的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学习理论的出现,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掌握知识的过程已有所改变。过去是从书本或者教师的口中得到知识,而如今的知识获取途径将不单纯是从书本上或者老师的口中,而是从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是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共同考虑、共同讨论和分析验证后得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只有40%左右的教师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采取的是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或者是混合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和自我驱动式学习,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多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适应目前的教学。

2.3课程的合理设置

目前,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时相对较少,而华中师范大学设置的是42个课时,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师范生能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所谓设置合理的课程计划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界定学科内容、研究教材的教法和确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最优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3结语

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提高免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应对免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引入课堂,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为我国培养专业精湛高素质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莹莹,周婷婷,赵雪峰.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调研[J].软件导刊,2010(10).

[2]刘兴波.基于信息素养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3]赵洪月.基于任务驱动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个别调查法和座谈法,对本校05级教育技术学生的信息能力作了一个初步调查,通过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目前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转化速度加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需要具有对信息的查找和创新能力。

1信息能力的含义

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信息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wWW.133229.cOm信息交流就是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人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关键。

2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2.1研究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该次主要是针对陕西理工学院0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71位学生展开的一项小范围调查。通过座谈法,访问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目前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的能力分散到该专业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力上。

2.2现状分析

2.2.1基于计算机机基础的应用能力现状

在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掌握方面,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主要涉及到的是计算机基本技能(word,excei,ppt)的掌握,该项能力是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只不过是要求我专业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教技学生的能力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通过对40个学生(其中男20,女20)进行小范围调查,统计发现,对于word的应用,20位女生中,有19人能够基本掌握,1人对此根本不熟悉,其中13人能够熟练掌握;20个男生中,全部学牛都能够基本掌握该项能力.16人对此应用特别熟练。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大部分认为只需要会打字,会进行简单的排版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文本的编辑和处理能力是较打字能力重要的多。文字的编辑能力应该包括文字的录人,排版,编辑以及图文处理。在这个模块中,文字的录人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图文的综合处理方面,女生的能力则较男生次之。

对于excel的应用,主要对20个男生和30个女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访谈,通过谈话,我从中了解到,有18个男生能够基本掌握该能力,12人达到熟练,2人不熟悉;在30位女生中有21名基本掌握,15人达到熟练,其他9人基本不接触。

对于该项能力的掌握,明显低于对word的掌握要低得多,这项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即就是处理数字信息的能力,如对数字做进一步的计算,排序,以及插入图表图片等。

对于ppt的应用现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来调查实现的。通过整体的浏览和观察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够基板掌握该项技能,能够作出比较简单的少页数量的作品。但是若要完成比较复杂或者连贯的多页数的作品,则没有多数人能够顺利的完成。并且从完成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大多数人存在页面设计不合理、缺少实质性的内容等问题。

综合上面三种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方面,男生有明显的强势。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文字信息,图文图像信息上,这一点在文字编辑和ppt制作方面体现的较多,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普通的文字和图片图像处理能力,还必许具有过硬的图文处理能力,这也就是说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在生成信息的能力:数字信息的获取能力主要用与excel中基本信息的得到,基本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后期的再利用,体现在该项目上主要就是数据的处理。任何一种技能的习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实际也是在进行某些信息的处理和在加工。

2.2.2程序编写能力的现状分析

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而言,我们学习程序的编写主要应用与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上,不是单纯的对其进行掌握和了解后就可以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并能够通过对所获的基本信息进行生成和创新,开发设计一些教学辅助软件。

在该项调查中,主要是对20个男生和10个女生的c语言及vb语言的应用现状进行的。通过访谈得到如下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

从这两个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能力的获取和应用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下,更谈不上信息的生成,创新和交流。基于这种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反应听不懂或者是原本有信心后来却力不从心等等。总结起来,更多的问题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身上。不能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说明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不能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能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化为一种动力,不能理解消化信息,不能生成新的信息,对信息的利用意识不够。

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的现状

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体现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应用上主要是能够熟练的运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适合个科教学实用的教学课件。那么,我校该专业05级学生是否能达到熟练制作出优秀的课件呢?通过调查发现,实际的现状并不能达到要求。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应用发面的能力微微优于男生的发展。在该项软件的应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学生生成信息和再创造的能力,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课件不光需要文字的录人,同时需要配有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以及其它有助于教学进行的各种媒体,不单单要求具有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制作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件制作的比较具有人情味儿。在这一点上,刚好发挥了女生比较感性的优势,由此,女生将注意力投人的比男生多,所取得的成果也较男生显著。

3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获得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我们应从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四个角度着手考虑。

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向西部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予以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这些地区信息渠道畅通,信息软硬件资源充足。陕西理工学院地处经济不发达的陕西,且位居秦巴山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信息资源不足,硬件基础不够完善,不利于在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能依旧如高中教学那样,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提供充足的软硬件资源供在校学生使用。

第7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对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新要求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在相当部分农村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调查当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将之与《标准》要求对比,找出两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策略。

2. 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调查

2.1.1调查对象

河南省十几所初、高中的253名数学教师。其中城市教师100人,农村教师153人。专科学历的教师占59.3%,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占40.7%。他们中有从教二三十年之久的老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2.1.2 调查方法

调查是问卷法为主的形式进行,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设计、教师能力结构等诸多方面。

2.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中学数学教师年龄集中在25—45之间,比例为91.50%,教龄在5—25之间的为75.16%。据研究:这些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和风格,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以上表中可知:中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农村教师理解的程度相对更弱,即多将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与多媒体教学。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起来,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观念很重要。传统的教育视老师为中心,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

3.造成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的原因

3.1 教育以城市教育为中心,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无论从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学设备的配置,以及领导的关心等各个方面来看,农村教育都不及城市教育。

3.2 大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不愿向农村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人们向往着美好的生活。在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建筑的环境下,更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感到农村不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所以大多趋向于城市。

3.3 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和影响

中国的现实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学校的教学质量=升学率+重点率。所以,在多年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摸索出一条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时间和精力很难花费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和的钻研上。

3.4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件不具备

从表4中显示:大部分中学教师对曾参加过的相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评价为效果不明显。

4. 提高目前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有效建议

4.1 国家应改变教育以城市为中心的现状,政策应该向农村倾斜

地方政府应该在经济上尽可能的为农村教育提供帮助与扶持,切实加大教师教育所需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制度和待遇上吸引广大优秀教师和师范毕业生扎根农村。

4.2 学校应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目前,农村学校大多软硬件跟不上,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加强软硬件建设,为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加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4.3 农村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培养对数学教学的激情

张奠宙教授在《关于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这就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过程,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因此,中学数学教师要学习教育,心理,哲学,数学教学等领域中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4.4. 通过专业课教学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学内容最为接近,在专业课教学中,针对具体内容所采的示范性,也许他们在将来的教育实践中,处理教学内容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中所学的知识,而是专业课教师的一堂成功教学实例。这种对师范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是其它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5.结束语

作为一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心着,只是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为广大的数学教师提供部分参考性数据和建议。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师范毕业生能够投身于农村教育,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时策;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己成为衡量教师专业水平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现代信息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技术概念赋予了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从工韭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教育开始从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向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方向转变。伴随其中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素质。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所有初中,2010年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随后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明确提出.在3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O学时的培,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到2007年诖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为完成这一任务,全国自上而下已经普遍展开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1.1对教育技术概念认识模糊。积极性不高

许多中小学教师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解为计算机培训(或者微机培训),虽然对教育技术概念有一定的认同,但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领会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还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没有转到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来。而在教学中,甚至还有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排斥在课堂之外,仍然坚持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成为一种迎接上级检查的摆设,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2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偏低

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网络条件不一样,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即使有了电教设备,缺乏后续资金,电教设备也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很多地区的培训师资水平本身就相对滞后。且存在培训时间短等因素,从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1.3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

被培训的人员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又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些都加大了培训的难度。

1.4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培训方式主要有“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核心培训模式是首先培养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员培训模式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教育技术的整体培训。目前.很多省份采用的培训组织形式是先“核心培训”再“全员培训”。因此.首先到高等教育机构中接受培训的骨于教师的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全员培训,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培训脱离了中小学教学实践,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效果。

1.5培训方式和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针对性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主要有地方高校负责培训,部分主讲教师不太了解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采用的培训形式严重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缺乏典型案例。受训教师所工作的学校软硬件环境有很大差异,个体能力层次差异也很大,培训中很多都没能针对学校和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步调。在培训方式和内容上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时期受训者的需求.所以最终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应对措施

要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认识。根据其实际需求,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机制和完善保障体系,使其从思想上摆脱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从内心深处切身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现代化教育教学带来的无穷魅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培训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2.1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培训

对中小学校受训教师发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情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以便对当前中小学学校的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掌握情况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中小学校的区域差异、教师的年龄特点以及资源配置情况等进行灵活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通过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然后把问题汇总.再对那些教师迫切需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精选主讲教师.关注中小学课堂。注重案例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学员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

教育技术的价值在于教育实践。所以能力从实践中建设,并用于实践,这就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指导思想。为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培训要从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受训教师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并感受到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因此。主讲教师必须熟悉中小学课堂,注重受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树立以培训促专业发展、以研究促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理念.在培训实践过程中注重重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消除目前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所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被中小学教师戏称为“空对空”的培训现象。

针对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培训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主讲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并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的、菲全部预先设计好的。它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讲教师应能够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促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建构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实现由“例”到“理”的上升。

2.3以受训教师为中心,关注受训教师需求

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的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应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各种方式进行培训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训需求信息和确定培训需求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找出目标期望值与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合理性。培训内容应以教师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

2.4实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为了对全体教师,尤其是不同地域中小学教师必须进行集中、分批、必要、实时的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应该建立相应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站,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各校间、各地区间的培训交流和协作,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技术应用;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迅猛发展,对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现代化;二是教育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萌芽以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已经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它是现代教育思想与先进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以实现教学优化的实践。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可归纳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迅速发展和开展了大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大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力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远程教育的开发和试验研究,国家教育的重心逐步转向基础教育层次上的网络教育,使中小学网络教育得到大力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中学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加强中学阶段的网络教育与信息能力的培养,建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和家庭式的教育环境,实现整个国家教育的信息化将会成为可能。

2 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首先,虽然各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己初具规模,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硬件投入还不能满足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大多还以集中使用为主,还不能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营造便利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氛围。其次,虽然各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己进入课堂,且部分学校己开始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人文资源建设,但还存在着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缺乏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问题,有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还处在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软件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没有充分的开发软件的专项经费,缺乏教学软件就限制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后,虽然目前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初步研究工作,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还没有跟上环境建设的步伐。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除少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之外,大部分普通中学还没有开展正常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2.2 师资能力水平的问题

除了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作用,并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外,大部分教师只是对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对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但凡涉及现代教育技术就认为是计算机或者多媒体网络系统,而对其它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没有足够的了解。另外,大部分学校对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己经成为可能,但有些学校对现代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远程教学资源的闲置。

3 提高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总体上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人均拥有率较低,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和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不够,要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 继续优化硬件配套建设工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硬”性环境条件,要在普通中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等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目前中学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和资源数量还难以满足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需要,仅就计算机媒体而言,很多地区的学校中,计算机与教师的总体平均比虽较为理想,但大部分计算机是组装在很少的几个网络教室之内,教师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全部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因此各学校除了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之下继续改善各自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外,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硬件配套建设工程,发展适合本校特点并且经济适用的现代教育媒体,同时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形成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局面,共同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作用。

3.2 加快学校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部目前已经施行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力构建遍及全国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快速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资源缺乏的中小学教学点。这些工程实施得越早收益越大。而很多地市在教学软件的自制开发、采购收集等环节都很薄弱,而且网络上可以使用的很多资源存在版本不一,较多重复。为了避免资源重复问题的出现,各学校要在教育局电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明确软件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加快多媒体素材等资源建设的步伐,充实和完善素材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以有效地改善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3.3 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它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校要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的培养,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目前普通中学大多数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比较弱,对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是各学校所共同面临的重要的任务。学校应该通过培训等途径积极地给教师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中学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g教学之前,要先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使之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能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4 结束语

加快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标。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有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条件制约教师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工作者有待继续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16):12-15.

[2]杨改学,郭绍青,张筱兰编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5(20):45.

[3]祝智庭编著.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250.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第12篇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更值得关注。随着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来适应这种新要求。那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于2010年11月在对宁夏永宁县一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下发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并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问卷调查主要从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培训及需求这四个维度进行设计。

1.教师对教育技术有很强烈的应用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程度。近年来,随着宁夏政府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大力投入,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使用计算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进行整合。

由表1发现,教师在意识和态度上已经普遍认可和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普遍存在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不能将态度、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设备运用的效果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只是随大流使用,最后觉得在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进而对教育技术存在疑虑。

2.教师对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知之甚少,能力水平较低

(1)教师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掌握欠缺

调查发现,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媒传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方法仅限于知道。教育技术理论的欠缺,使教师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地将多媒体设备运用起来发挥其效率。

(2)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较低

教师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主要考察的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是否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36%的教师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42.9%)、制作课件(32.1%)、图像处理(18.6%)、音频处理(12.2%)和视频处理(9.6%)。对于动画制作、网页设计、思维导图、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博客/论坛这样层次高一些的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教师比较少,水平参差不齐,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仅有26.3%的教师会使用QQ、QQ空间及电子邮件。访谈中大部分教师提到在实际教学中最欠缺的技术是音视频的处理,包括录音、音视频的截取合并、声音视频效果的添加、更改、删除等,致使教师在制作课件、下载资料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如何高效获取适用、好用的教学资源辅助备课存在较大的困难。为了公开课等其他活动,有些教师干脆放弃自己制作课件,直接从网上随便找一个相近的课件,将就着讲课,在调查中普遍存在这种教育技术技能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现象。

3.教师在教育技术实际应用和创新方面薄弱

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的使用环境方面,73.7%的学校办公室有专用的计算机,80.1%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基本保证教师的教学需要;49.2%的学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47%的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54%的学校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仅有25.1%的学校在软硬件更新上很及时。

在教学中,43.1%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搜集、选择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应用于学科教学中;46%的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48%的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能够表现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这些人中23.7%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保持中立;只有34.2%的教师经常和其他的同事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和疑问,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机制不够完善;13.5%的教师对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反思,在自己的博客/微博或QQ空间里写教学反思;几乎没有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及优秀作品。

4.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教师需求迫切

通过调查,48.3%的教师认为目前所掌握的技术能够满足教学需要;52.6%的教师认为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最需要培训的是课件制作技能和教学设计方法技能;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中最缺的部分是有用的信息资源(61.5%)和时间精力(69.9%);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培训意见是采用灵活的培训模式(62.2%)和精心安排培训内容(69.9%);教师最愿意接受的培训是专家进驻学校(62.5%);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能的培养(73.1%)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培养(59%)。

通过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普遍反映时间精力不够,既要培训,又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导致培训不专心;培训完后,很多教师不经常使用讲过的技能就会产生遗忘,致使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内容较多,时间太短,很多知识一带而过,不够详细,不能将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应用。

制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培训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自身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

目前,教师对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教师看起来意识和态度积极,实际上则缺乏稳固的认识基础。由于教师在学科、年龄和原有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熟练地运用教学媒体,普遍存在对技术的恐惧,只要提到技术,就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自己无法学会,不能将态度、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教学中应用。部分教师只会制作简单的PPT,稍有难度的教育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不佳,更没有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最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上顾不过来,就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反而增加了教学负担。还有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效果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存在过多疑虑,产生畏难情绪,宁可让设备闲置,也不愿使用,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

2.缺乏有效指导和领导重视

首先,随着大量新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引入,教师面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化,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能根据教学实际决定自己能够利用教育技术做什么、怎么去做、要达到什么目标,不能将教育技术环境、设备设施、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师的困惑和迷茫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就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时陷入误区。

其次,很多学校缺乏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同伴之间也缺乏相互探讨、相互合作的氛围,致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惑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教师进一步尝试探究的信心。许多主管教育的领导忽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不给予支持与鼓励,也不想办法解决教学资源问题,对已添置设备的利用率漠不关心,极大地阻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面对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培训是提高的最好方式。然而我们发现在培训中还存在五个主要问题:一是培训内容没有结合教师教学实际精心安排、不具有实效性;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差异较大,没有进行分层教授,致使掌握好的教师对培训失去兴趣,掌握程度低的教师跟不上培训节奏;三是单纯的技术培训,缺乏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忽视了将其与具体学科联系,没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能将所学的东西整合到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四是培训没有激发教师的情感参与,使教师缺乏培训学习的内部动机,普遍满足于原来掌握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不去接受和研究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五是培训不注重强调知识的内化,致使教师不能将培训知识内化为专业技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策略探究

为有效提高宁夏农村中小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教育技术在教师的工作中成为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整理出与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能把教育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大面积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下是对提高中小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1.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误区,引导教师认识到不能将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于信息技术技能。并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的规范要求。使教师不仅观念上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要在具体行动和整合效果上下工夫。有了足够的认识,教师才会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才会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并且主动地寻找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2.分析教师实际需要,排除技术恐惧

针对教师对技术的恐惧和困惑,分析教师的教学需要,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以先进技术技能作支撑,帮助教师以先进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必备技术上下工夫,给教师提供能够学得会、用得上、用得好,能减轻教师日常工作负担的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表达展示技术和实践反思技术。使教师能够掌握以上三种最主要的技术,能够恰当地利用演示文稿满足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可以有效排除教师的技术恐惧,使教师转变态度,切实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3.重视校本培训,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最切实可行和最有针对性的方式。校本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本校教师,可以派专门人员(如教研组组长)汇总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依靠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集中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在培训中,还要注意打破传统的培训方式,可借鉴新的培训模式,比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模式等,有重点地抓好各学科中教育技术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起带头作用,完善合作机制,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教师实际需要,精心安排培训内容;(2)分层教学,照顾掌握程度良好和较差教师需要;(3)教育技术理论和技术培训并重;(4)激发教师参与,重视知识和技能内化。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8,(4).

第13篇

1 调研内容与形式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中小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教学仪器配备情况、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情况,以及各镇区“十二五”期间教育装备建设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镇区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应用方面的做法,经验及存在问题。调研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公办普通中小学校和绝大多数的民办普通中小学校(不含职业中学、特殊学校和个别民办小学),参与对象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主管负责人员。本次调研通过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进行,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全市24个镇区根据调研提纲提交了书面汇报材料,抽选了8个镇区的25所学校(其中小学17所,中学8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2 教育技术装备基本情况

2.1 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情况

根据2012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全市共有中小学理科实验室1122间,功能室4921间,实验室和功能室仪器器材设备原价合计3.49亿元。有计算机室555间,配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701间,计算机总数56 298台,95%以上中小学校实现了光纤“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装备总值5.26亿元。全市中小学有藏书室329间,阅览室421间,电子阅览室203间,图书总数1073万册,电子图书543万册,图书总值1.20亿元。具体情况见表1。

2.2 教育技术装备问卷情况

1)教育技术装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情况。对全市285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194所认为现有教学仪器能满足或基本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占68%),206所认为理科实验室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72.28%),199所认为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及相应设备能满足或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占69.82%)。237所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装备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占83.15%),其中中小学课室多媒体平台覆盖率达到82.27%,教师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87.04%。全市281所学校设置有图书馆(室)和阅览室(占98.12%),194所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占68.16%),175所学校认为图书馆(室)、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师生阅读需要(占61.4%)。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基本情况。根据问卷调查,全市有214所学校每年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批量采购教学仪器(占75.09%),234所学校的教学仪器通过镇区统一招标采购或市教育装备部门统一采购完成(占82.1%),教学仪器采购经费主要来源为市专项经费(占28.68%)、镇区专项经费(占44.23%)、学校自筹费费(占23.27%)和其它(占3.82%)。264所学校表示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了解和基本了解(占92.63%),171所学校对教学仪器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了解或部分了解(占60%),98.25%的学校近年采购教学仪器过程中没有或极少发现有“三无”产品(无生产厂家标识、无使用说明书、无产品合格证)。

3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情况

3.1 管理人员统计情况

据统计,目前中山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共有2322人,其中小学1541人,中学781人,实验教师1704人,图书管理人员618人。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师和图书管理人数、职称分布及专职情况详见表2和表3。

3.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功能室和图书馆(室)管理制度健全的学校252所(占88.42%)、部分有的学校33所(占11.58%)。97所学校设有实验(含小学科学)科组和信息(含电教)科组学校(占34%),94所学校只有信息(电教)科组或实验(小学科学)科组(占33%),94所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科组和实验科组(占33%)。30所学校实验、图书、电教、信息等岗位全部配有专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占10.5%),167所学校只部分岗位配有专职人员(占58.6%),88所学校以上岗位全部为兼职人员(占30.9%)。针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检查与评价的合适周期,177所学校认为应一年一次(占62.11%),94所学校认为应一年多次(占32.98%),10所学校认为应多年一次,4所学校认为没有必要。

3.3 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问卷针对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学校图书流通率等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影响学校实验开出率的原因中,认为教学仪器配备不足有129所学校、课时紧张的有31所学校、教师原因有18所学校;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原因中,认为电脑室条件差的有62所、课时紧张的有19所、专业教师缺乏的有69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因中,认为软件资源不足的100所、教室多媒体平台不足或故障的55所、教师应用能力或意愿不足的38所;影响学校图书流通率的主要原因中,认为图书质量不高的76所、学生没时间阅读的45所、缺乏阅读氛围和活动引导的78所。针对我市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有221所学校认为实效性很好或较好,50所学校认为效果一般,4所学校认为较差。

4 存在问题

4.1 教育技术装备仍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新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仪器种类大幅增加,如初中教学仪器种类由796种增加到1186种,增幅为49%,小学教学仪器种类由206种增加到287种,增幅为38%。对照新标准,我市相当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配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室)、音乐、美术和其他文科专用教室等缺乏统一规划与指导,建设长期滞后。信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快,部分学校早期装配的电脑室故障多、性能低、维护成本高,已基本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4.2 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仍不够均衡

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或计划撤并而又未及时撤并,场室条件简陋,办学水平落后。部分低收费民办学校,不仅教育装备条件落后,实验教室、功能教室经常被挤占。镇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教育装备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例如,东区和民众两镇区的小学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仪器设备原价生均值分别为1247和527元,相差超过一倍,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分别为5.6:1和8.8:1,也相差悬殊。

4.3 教育技术装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装备投入多以教育“创强”或等级学校创建时一次性投入为主,学校常规装备经费没有保障,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损耗后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更新和维护,甚至有的学校几年都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虽然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实施细则》(粤财教[2007]54号)中明确要求“农村中小学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10%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但由于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无法确保学校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

4.4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重视不够,信息技术和实验课程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部分学校装备管理负责人员外行,不懂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造成设备的闲置。一些学校图书室藏书陈旧,质量不高,学生不愿借阅图书,导致实验室和图书室的使用效率不高。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资产共享程度不高,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对教育装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4.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不稳定

部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队伍的教师兼职多、专职少,人员不稳定。部分学校把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安排到装备管理岗位,甚至聘请无学历、无资质的人员,造成了管理人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素质偏低和兼而不管的局面。此外,从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教师评职称难、评先进难、隐性工作量大、地位偏低等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挫伤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对策

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为全面这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条件保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

5.1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不断拓展来源渠道。要积极争取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各级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支持,争取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与各项教育发展工程结合起来,争取稳定长效的财政专项经费投入机制。

5.2 大力加强教育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馆的标准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中小学数字实验室建设和传统实验室的数字化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学校加强实施特色课程的装备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探究、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场室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的扶持力度,缩小学校之间装备条件差距,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条件的均衡发展。

5.3 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教育技术装备教师队伍纳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课程开设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科的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激励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的政策,保障队伍稳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促进各学科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技能,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5.4 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建立健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市、镇、学校的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物品管理、使用管理和账册管理。推动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市中小学校仪器设备、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管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信息化。建立教育装备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教育装备工作的督导与检查,运用评估手段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

5.5 不断拓展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第14篇

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化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实用能力为主,重在听说、阅读理解。主要体现在:个性化、非定时性、多地点性、实用性、文化性、趣味性、可操练性等等。主要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参加试点的院校不同程度地创设了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英语教学环境。

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模式应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应能够完成传统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听说训练,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从而能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实用能力有一个较快提高。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许多高校已在尝试这一教学模式,有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则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为了全面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我们作了相关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该调查是以黄淮学院(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作为主要的实验和调查对象。调查随机挑选了50名教师和200名在校学生。教师包括经验丰富的、比较有经验的及刚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师,教龄长短不等。调查方式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1.问卷调查结果,由于问卷的格式不是开放式的,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调查结果的普遍性;调查或许不能代表或反映全省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为我省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网络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系统突破了信息表现方式的单一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优化的学习环境,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而且能方便地查阅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多媒体网络教学包含的媒体数量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媒体资料得到充分共享,从而扩展了教学空间,使教学摆脱了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拥有自由遨游的学习空间。

(4)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形成交互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界面向网络中的学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或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学习者在教师监控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监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的相关问题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学生能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分析评价他人的看法,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学生眼里,教师不再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个性得以完全的施展。

2.访谈调查结果。从访谈结果可看出,教师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评价如下:

(1)80%以上的教师同意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问卷中列出的五项优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增加教学容量等优点。

(2)根据选择各项优点教师的总人数的百分比分析,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的排序依次为“使教学更直观”、“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加了教学容量和密度”、“使教学更有启发性”。说明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完全符合传统的教学原则,而且更加符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学更注重质量与效率。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教师对当前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如下看法:

(1)95.2%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适合的教学软件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因素,分别有41.4%和30.0%的教师将此因素排在诸因素的第一和第二位,说明缺少教学软件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2)有82.9%的教师认为,“教师不知怎样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因素,其中有26.7%的教师将其排在诸因素的第一位,说明目前部分教师本身的素质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还达不到使用先进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要求。这是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有72.9%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适合的计算机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因素,并有30.6%的教师将此因素排在诸因素的第一位。虽然近几年来学校添置了较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建设了机房,开设计算机课的教学已没有多大问题,但用于辅助学科课堂教学的硬件设备仍显不足,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提高可视度,需要配制大屏幕投影设备;要提高反馈功能,加强人机交互,需要计算机联网,装置监控系统等,这些设备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因而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解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硬件设备,除了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外,还需教育行政领导提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积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4)分别有57.6%和50.2%的教师认为教师中存在着“大学英语教学不需要应用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影响教学进度”等认识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因素。部分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还不够全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现代教育技术的改革,以及现代技术带给教育的巨大变革还不清楚,因此要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的宣传和研究活动,以尽快提高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激发广大教师进行这项改革的积极性。

3.调查结论

第1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柔性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3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62―06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国内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越来越多,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在急剧增加,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差异被进一步拉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传统的、固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本文对国内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了当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期望能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性的建议。

一 样本选取

笔者首先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查询得知,我国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共计70多所,后根据此名单采用网上搜索、邮件索取等方式,共采集到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51份,提出对其中2006年前修订及内容不全面者,剩余43份,在综合考虑各地区学校密度、学校层次等因素的基础上,共筛选出24份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中包含师范类大学16所,其他类型大学8所。范围覆盖全国各大地区,其中华北5所、华东7所,华南2所,华中2所,东北3所,西北3所,西南2所。学校分布如表1所示。

二 调查结果

1 课程体系板块结构的设置

(1)课程体系的板块构成

各学校具体的课程体系板块结构,各板块开设的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数如表2所示。

由上表看出各学校课程体系板块结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去除命名差异后,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结构:1)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13所学校;2)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7所学校;3)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按这种结构开设课程的有4所学校。对比以上三种结构可以发现,它们都包含公共课、选修课、实践环节三部分,区别在于专业课的分类范围不同。有20所学校将专业基础课单独区分出来,只有4所学校未单独列出专业基础课。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83%以上高校采用的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五板块式课程体系结构。

(2)各板块在课程体系结构中占得比例

表2的后两列给出了各学校各板块开设的课程门数以及学分数,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各板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作了进一步统计,其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所示。主要有4种,具体课程主要有3门:政治理论课、第一外语、专业英语,其中政治理论课与第一外语各学校都有开设,专业外语有7所学校开设。课程内容主要以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英语为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统计选修课信息时发现,有6所学校将第二外语、专业英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中的一到两门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除此之外,未发现有学校开设其他的公共课课程。

(2)专业基础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调查发现,在单独列出专业基础课的学校中,有6所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有7所学校按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间设置,有7所学校完全按照二级学科专业课设置。在未单独列出本板块的学校中,有2所学校的本板块包含1―2门一级学科课程,2所学校完全按二级学科专业课开设。在所有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中,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或教育科研方法(有19所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有13所学校开设)、教学设计(有10所学校开设)是开设最多的三门课程。各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方向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在对专业方向课的具体课程进行统计之前,笔者首先对样本学校的专业方向数进行了统计,如表10。

统计发现,样本学校中开设的专业方向最少的是2个,最多的是9个,方向名称多达36个。从样本学校的专业方向名称来看,其涉及范围非常广,基本涵盖了与教育技术学有关的各个子方向。除教育技术协会推荐的五个专业方向之外,绩效技术、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一些在国外比较热门的专业都被作为一个子方向引入到本专业当中。

随后笔者对样本学校开设的具体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样本学校在开设专业方向课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部分学校存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与设置的专业方向不一致现象;二是,多数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课门数偏少,课程内容多是对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的介绍;三是,同一学校开设的不同方向的专业方向课雷同度过高。

(4)选修课板块开设课程的情况

据统计,在样本学校中,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的达21门,最少的只有4门,其中有5所学校的选修课是以专业必选课的方式开设的,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理论和技术课程,只有部分学校将第二外语、少量的一级学科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5)实践环节板块的规定情况

笔者通过查阅样本学校的培养方案发现,所有的样本学校都有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规定,但不同的学校其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校重视科研项目实践,有的学校重视教学实践等。样本学校规定的主要实践方式有:在校期间提交或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教学实践,参与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参与一定数量的重大课题研究,参加社会实践等。其中前四项是各学校都有的规定,中间两项多见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最后一项,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校有这方面的规定。

三 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前面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使用的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结构。它基本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板块,各板块的学分比例大致为20%、30%、20%、20%、10%,开课门数大致为3、4、3、3、x。公共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政治理论和英语,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与本专业有关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类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围绕一个方向或几个方向开设的基础理论或技术类课程,选修课多是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非常注重知识的基础

性与宽泛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及本专科教学中。但是,根据它的特点,它可能非常适用于没有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能力的本专科生教学,对于已经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研究生来说,可能并不适用。特别是在社会千变万化、生源错综复杂的今天,这种课程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足也被逐渐显现出来:

1 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研究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比较固定,课程体系包括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占多少比例、包括几门课程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模式。其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作为必修课,其门数总和占总课程门数的70%还多,不管研究生是否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这些课程,不管这些课程是否与研究生专业特长相符,研究生都必须学习。相比之下,可供研究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只占20%―30%。研究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校规定的、可能已经学过的课程上。这样,研究生就很难腾出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特长深入地、系统地学习某一项专业知识。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具有宽泛的理论知识,却很难有出众的个性化能力。

2 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内容陈旧,严重阻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占到总课程数的50%甚至更多。公共课的课程主要是政治理论和英语,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基础理论、方法学、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设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这些课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学过,再重复学习这些课程不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3 专业方向课“学科化”特征明显,与社会需求脱钩

这种课程体系结构,重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开设,课程以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课程为主,对于社会上需要的综合类技能知识关注不够。学校在开设方向课时,单纯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开设,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业时需要哪些能力考虑不足,培养的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4 实践环节的实施方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

从前面的调查可以看到,各学校对于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如写论文、听报告、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参与科研项目等)。但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些项目主要还是限制在学校范围以内,虽然有部分学校提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但学生很少能够进入企业、教育部门参加锻炼。

四 对策及建议

1 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实行分类培养

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设置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让学生灵活选课,实行分类培养。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学生欲继续深造则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学生欲就业则多学习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锻炼实践应用能力。

在这里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各个板块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再将模块划分为独立的知识单元。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就业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和知识单元,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内容,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形成“板块一模块一知识单元”三级课程体系,实行按需选课、针对性培养。学校可通过选择课程模块、增减知识单元,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定制出适应学生个性化差异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增减模块,并不断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先进经验和最佳技能,使课程体系的变动具有灵活性。

2 进行公共课改革

由于政治理论课与基础外语课是我国学位条例规定的课程,各学校都必须开设。但其占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及课时,授课方式枯燥,学生对这两门课的评价并不高。对于公共课的改革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减少其课时数,二是尽量增开一些研究生感兴趣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对于外语教学的改革可从减少外语基础知识教学、增强专业外语的教学着手。

3 专业课的开设尽量体现其深入性、前沿性、实践性

首先,对于比较陈旧的、过于基础的课程内容要及时地更换,即使是必须开设,也要尽量以课题研究、研讨会的方式为主。其次,必须增设一些前沿性的课程,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这主要可以通过做各种科研调查、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实现。最后,为了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还应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增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就业领域越来越宽,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单纯的围绕专业方向来开设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可根据往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专门调查各种社会岗位需要哪些能力,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应课程,保证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当然,这可能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系统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

5 拓宽实践途径,培养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初期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高校教师或是各类教育机构,受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多数学校的实践环节安排主要安排在校内,学生的就业观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学校应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将学生的就业观由学校转移到社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以模拟社会具体岗位的形式让学生参加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