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学文旅策划范文

研学文旅策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研学文旅策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研学文旅策划

第1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绿化;绿化管理;问题;对策

大学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职责,是我国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根据地,校园的绿化建设不单是具有绿化的功能,还具有促进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代表一个大学精神文明风尚的指标。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对社会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校园绿化的重视也不断提高,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也相继展开,校园建设成为热点问题,但是随之也产生了多项问题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大学校园的绿化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目前高校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完善建议。

一、大学校园绿化管理的现状

随着高校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校园绿化建设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对于逐渐增多的绿化面积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发挥其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绿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的校园绿化管理都与校园建设发展不相符,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园绿化设计与管理之间没有衔接

在许多大学的老校区绿化建设和管理中都缺乏专业的绿化设计,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对具体的植物认识不足,养护液缺乏科学的指导,使得大多老校区的绿化结构单一,系统化的管理工作难以实行。绿化设计对高校绿化服务的对象的密集性没有充分考虑,导致大学学生在日常的运动活动中一些道路设计偏窄和一些坐凳等基础设施建设过少,所以在绿化氧化管理中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二)绿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绿化是一项对管理要求多于建设要求的工程,但是校园的绿化往往只重视绿化的施工,而忽视管理,这主要表现在投资上重视设计和施工,日常管理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专业的管理和养护人员,只是单纯的请些临时工人进行简单的除草、防虫、浇水施肥等简单作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行为,导致难以完成设计的造型要求等;在校园绿化管理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所以往往造成管理工作的执行不到位。

(三)对校园绿化管理的特殊环境没有形成全面的数据资源管理

校园绿化建设本来就存在着分散、零散以及植物种类繁杂等特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面积大小不一的绿地,绿地下的管网也十分复杂,对此管理工作没有全面的认识导致许多校园内的建设和维修工程破坏了植物生长得现象,严重影响管理工作效果。这一管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校园内的绿地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存储和管理,为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完善的数据支持。

(四)校园绿化管理的模式落后

大学校园的绿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后勤服务实体管理模式、市场化管理模式、双轨制管理模式。首先,后勤服务实体管理模式,这是大学中最多采用的模式,主要是由学校的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后勤人员进行绿化管理,此种模式不但费用高,还存在着工作协调性差等问题。其次,市场化管理模式,主要是面向市场进行承包,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种模式只在我国的东部高度发达的城市,如上海等有所应用。再次,双轨制的模式,主要是改革中的大学所采用的,以新建绿化区为试点进行市场化的模式,对原有绿化区仍采用后勤服务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的大学仍然采用的是后勤服务管理模式,所以还都存在着管理模式效率低、与大学的校园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

二、提高大学校园绿化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从领导层加强重视力度,扩大投入

提高大学校园的绿化管理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力度,这就需要从领导层就重视起这项工作,才能在人力、物力和资金上不断的支持。重视绿化管理需要把校园的绿化管理纳入到大学的议事日程,成立相关的绿化管理组织,安排专业的人员开展管理工作。大学还可以积极的从内部和外部筹集资金,形成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校园的绿化管理工作。

(二)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就强调绿化管理

校园的绿化设计应当包括绿化管理的内容,这是实现绿化的功能的必经途径。在设计中要对绿化造型的实现、绿化养护、植物的结构特点和生长条件等都规划到绿化管理中,通过绿化管理更好的实现其目标,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

(三)加强对绿化建设的监督管理

绿化管理业包括在绿化建设的施工阶段的监督管理,监督主要是针对苗木的质量、土壤的改良苗木栽植等环节中的问题。此外在养护阶段,管理工作应当监督绿化植物的浇水施肥、防病虫害等事项,做到全面管理。

(四)科学的进行草地、树木的种植

绿化管理要与校园的绿化建设和绿化养护工作实际相结合,并对大学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种植的树木品种和数量,科学的进行规划以实现校园绿化多样性的模式,实现绿化功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在种植后,还要对绿化植物进行科学的管理,做好分类和分级,进行科学养护和管理。

(五)制定相应的绿化管理规范和绿化管理制度的建立

绿化管理要根据大学的设计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职责和标准,促进科学的绿化管理制度在大学校园的建立。在管理制度中应当包括绿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并辅之以监督制度,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验收,进行相应的奖惩,以促进绿化管理人员积极的履行职责,不断提高校园绿化的管理水平。

(六)组织技术知识培训,提高绿化管理的水平

校园绿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所以应当由绿化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的人员参加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校园绿化养护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绿化养护和管理,提高校园绿化的整体水平。

(七)建立现代校园绿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以后勤服务为主要模式的校园绿化管理也应当在此形势下加强改革的进程,改变这种传统模式效率不高的问题,适应高校校园建设发展,就要逐步建立起过渡式的双轨制模式,并积极促进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实现现代绿化管理模式在大学校园的建立和实行,促进大学校园绿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大学校园绿化管理还可以通过广泛的宣传来提高大学群体的绿化管理意识,降低对绿化的破坏,增强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大学校园的绿化管理对实现设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搞好绿化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绿地建设节约,更好的发挥校园绿化的功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对校园绿化管理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骞.郭昊媛.对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03)

[2]冯艳莉.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9(03)

第2篇

【关键词】旅游 文化翻译 翻译能力 文化生态学

旅游翻译涉及到旅游广告翻译、旅游景点翻译、旅游公示语翻译、旅游餐饮翻译以及酒店翻译等。从表面看来,旅游翻译主要是语言的翻译,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共生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与旅游相关的翻译都蕴含有浓厚的中国历史、宗教、民俗、生活等文化,旅游翻译实质上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翻译。此外,“翻译的功能是达成文化间的交流”,旅游翻译亦是如此。旅游翻译是用英语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将中国文化发扬到全世界,又能将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译到中国,最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养有较强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旅游翻译人才。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理论出发,阐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影响以及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文化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最后,重点探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文化生态学和旅游翻译

1.文化生态学简介。生态学,隶属于生物学理论范畴,主要探讨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文化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之间以及文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是一门将语言、文化与生态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的新兴学科。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交流与互动,共融与更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其它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圈和文化链,每种文化都在整个人类文化圈中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提醒人类以平等、平和、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保护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从而保持人类文化生态平衡。

2.文化生态学对旅游翻译的影响。“文化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生态中文化的多样性,生态的开放性也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文化都有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都不可能孤立与其他文化之外,各民族各国家文化的存在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空缺都有可能造成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那么,旅游翻译只注重语言和内容,而不重视文化信息的传达与互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文化链某个环节的脱节,或者直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旅游翻译不仅要关照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土文化――源语文化――的正确传达,才有可能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从而构建和谐、平等、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循环系统。

二、培养旅游文化翻译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共生共存,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英语语言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英语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因此,随着国际间不断增加的政治、经济、贸易、教育、旅游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深入,英语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速,从各个层面对非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同化非英语国家语言与文化,使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就如同其它动植物物种一样逐渐消亡。语言乃民族之根,文化乃民族之魂,而“翻译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人类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地域化,面对涉外旅游的迅猛发展,如果旅游翻译工作者拥有较强的中西方文化素养,浓厚的文化生态意识,他们就会形成强烈的文化平等理念,旅游翻译就能在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的同时合理地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也就能把英语国家文化原汁原味翻译到中国,从而实现中西两种文化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三、文化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中英文课程学习。在中国,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初学母语的阶段,不仅英语没学到什么,母语还深受干扰。之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去参加各种英语培训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英语学习上,但由于没有真实完整的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更多时间花费到英语语言学习上,学习母语的时间相对就很少,这也就是现在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的原因。

(1)继续英语学习。“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文化性的特点,本质上决定着旅游从业人员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来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英语是翻译的目的语,准确、切当、自如地使用目的语取决于语言基本功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旅游翻译工作的学生应该是“英语学习不间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只有坚持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才有可能夯实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

(2)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其实很多高校都在实施,但学习目标泛化,没有针对性,没有依据专业特点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实现因专业开课。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不仅只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行业内容,比如,有关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餐饮、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在语文的语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巩固与训练的同时强化行业知识和内容,在深化行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母语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2.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无论是学生中小学英语所用的英语教材,还是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现代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等,几乎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等相关知识。即使是旅游专业所开设的旅游英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也很少,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从而也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在遇到与文化相关的旅游翻译内容时无法顺利地用英文表达出来。翻译,特别是旅游翻译,要实现语言之间的成功转换,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翻译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1)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中国地域广阔,旅游发展迅猛,旅游翻译涉及面宽泛,而旅游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旅游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课要有针对性。一是地域性。旅游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具有地域性特征,他们有可能未来就主要在某一地域范围内从事旅游翻译,比如,主要在中国西南部、东南部或东北部;二是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考虑范畴性。在地域性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课的开设要体现旅游翻译的特征和需要。旅游翻译涉及更多的是旅游广告、旅游景点、旅游公示语、旅游餐饮、旅游酒店服务等,这是旅游翻译的几个大类,这几个大类中又有生活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英语类中国文化课考虑地域性和范畴性可以使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密切与行业需要关联,使学生能较具体较系统地通过英语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信息,尤其是旅游类中国文化知识。此外,根据行业需要适当拓展西方文化知识面。旅游翻译不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促进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完善英语知识结构,能帮助以后从事旅游翻译的学生避免触犯文化,从而能使翻译顺利进行。

(2)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一方面补充和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夯实学生的中国文化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旅游专业学生系统了解旅游文化信息的英文表达,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

3.举行旅游文化趣味活动。中英文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旅游专业学生的语言功底,英语类中西方文化课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训练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就是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绝非朝夕之事。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旅游文化活动,比如“旅游文化趣味问答赛”“旅游文化翻译对接赛”“旅游文化翻译模拟赛”,使学生自己能自觉学习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一般而言,旅游专业的学生相对活泼、开朗,他们乐于参与、乐于展现自我。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紧密围绕旅游文化这一主题,旨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旅游文化翻译习惯,强化学生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旅游文化趣味活动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你我齐参与,不为求赢输,旨在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亲生体验,将课堂上所学的旅游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

4.丰富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校园内旅游文化趣味活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翻译实践中反复磨练,最终才能培养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文化翻译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翻译能力的提高绝对离不开翻译实践。作为教学单位,应拓宽旅游翻译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为旅游专业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四川某地方高校为例,“2014年首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为很多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的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这样大型的旅游文化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旅游翻译服务还是其他岗位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旅游人文地理、旅游景点翻译、民俗文化、旅游酒店、餐饮文化等旅游翻译信息,旅游翻译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翻译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翻译场景中体验,并得到一种历练,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课堂外所拓展的知识、文化趣味活动中各种训练融合在一起,在旅游文化翻译实践中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检验,之后进行查漏补缺,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强化学生的文化翻译能力和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提高文化翻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某一种方法和途径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双语运用能力;不仅需要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视野,而且需要训练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而且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旅游翻译实践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将文化生态翻译意识内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行为,从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化翻译习惯和较强的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焦虑 EFL 学习者

“文化认同 ”即 “文化身份认同 ”(cultural identi-ty),是指某个文化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成员身份(文化归属)的认同感。

从宏观上讲,文化身份是指国家身份、民族身份;从微观上讲,文化身份代表着同一主流文化群体中因个体的职业、地域、受教育情况、经济收入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同一文化群体使用同一文化符号,具有相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但同时文化身份又具有动态性,即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个人的成长,文化身份可能会随之改变,得以重新建构。

“文化身份焦虑” 是由文化问题而产生的身份焦虑情绪,即对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问题。

这种焦虑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不对称,甚至情感的挫伤,弱化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焦虑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了外来文化,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身份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文化过度欣赏和向往,对中国文化缺少认同和自信,产生迷茫、怀疑、排斥、甚至否定等心理。它反映了 EFL 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迷失、模糊和不确定性。

如何保障 EFL 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等,使他们不仅掌握目的语文化,还能学会如何使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需要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双重文化的教学。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配合。

一、教育管理部门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纲中中国文化目标的缺失,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原因。建议教育部之后出台的《教学指南》,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教育的目标,规定中国文化教育的内容,将表达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词汇列入大纲词汇表。

2.学校层面。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增设《英语话中华》、《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掠影》 等关于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掌握更多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师

1.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往往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有关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介绍少之又少。对此,教师在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补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使学生能用英语恰当地表示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信心。

2.课堂教学多渠道互动,增加中国文化体验。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加自然、真实、有趣、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可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具体场景和大量语料中进行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和演讲等,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感受文化氛围,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身份焦虑,增强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

3.发挥测试的指挥棒作用,增加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三、学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增强他们的自我文化意识,中国文化的输入才有保障。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多途径、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英语”,鼓励他们阅读英文原版或英汉对照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及中国文化读物,通过报纸(如《中国日报》、《21 世纪英文报》)、电视(CCTV 英语新闻频道)、互联网等渠道学习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方法,增大中国文化输入。同时利用各种与外国友人相处的机会,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全球一体化衍生了跨文化交际,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重要性也被过分强调。研究发现,EFL学习者接触了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增强了目的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削弱了母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度,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产生了文化身份焦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输入并行,接受目的语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会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

[2]韩海燕.中国语境下 EFL 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