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司经营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司经营方式

第1篇

一、大厦经营各税收筹划方案的对比

为便于各经营方案的比较,基于A的估算,假设:大厦年经营收入5000万元,B的各项费用为经营收入的25%(全部为现金支出),A与B均不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率25%,营业税率5%,城市维护建设税率7%,教育费附加率3%,契税率3%,房产税资产余值扣除率30%,按税法规定最低折旧年限20年,计提年折旧1500万元,折现率8%。

方案一:A与B签订统一委托管理协议

A与B签订统一委托管理协议,协议约定:大厦收入全部由A收取,并开具A发票。A将超过税后收益3000万元(A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由B公司负担)的部分作为B公司的委托管理费用,并由B开具收取委托管理费发票。测算每年净收益、现金净流量具体如表1:本方案的总税负为1018.52万元(81.02+35.50+275+252+375,),合计净收益1231.48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2731.48万元。考虑货币时间价值,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13058.12万元,现金净流量为28963.52万元。

方案二:A与B签订租赁协议

A与B签订租赁协议,协议约定:大厦收入全部由B收取,并开具B发票。B向A交纳租金,A获取税后收益3000万元(A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由B公司负担),由A向B开具收取租金的发票。测算每年净收益、现金净流量具体如下:

本方案的总税负为1190.92万元,合计净收益1059.08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2559.08万元。考虑货币时间价值,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11230.06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27135.46万元。

方案三:大厦产权过户给B。大厦由B经营

A大厦的产权过户给B,为了避免营业税,应将该大厦作为资本金的方式投入B,虽然大厦属于新建,但是近年房地产增值明显,其评估值35000万元。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A确认资产评估增值5000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1250万元。过户将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和契税。B以税后利润方式支付A上缴收益,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符合条件的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A不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也不用缴纳营业税,但应一次性缴纳契税约900万元(30000x3%)。不考虑投资人股时企业所得税、契税,测算每年净收益、现金净流量具体如下:

本方案A和B合计净收益4104.75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5854.75万元。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不考虑契税,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43525.12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62081.42万元。由于契税在第一年初缴纳,考虑契税,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41375.12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59931,42万元。

方案四:A与B签订经营协议

A与B经营协议主要条款:大厦的产权在A,经营收入在B,并由B上缴协议收益给Ao因固定资产没有归B,B企业所得税将面临税前抵扣不实,将导致每年多缴纳企业所得税375万元;同时,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符合条件的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所以,B上缴收益每年为3000万元,应采取税后利润分配方式,以保证A不用重复缴纳营业税。B的企业所得税负担很重,必将影响B的现金流,可能无法保证按期上缴A协议收益。

A通过提取折旧的方式,每年可以少缴纳企业所得税375万元。站在A角度考虑,大厦折旧并没有导致集团整体利益损失。测算每年净收益、现金净流量具体如下:

本方案的总税负为957.80万元,合计净收益4292.25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5792.25万元。考虑货币时间价值,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43763.71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59669.10万元。

但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偿转让资产使用权的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636号),上述操作存在上缴收益性质认定的涉税风险,A因让渡大厦经营权而获取固定收益,依据经营合同将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租赁业,每年再征收营业税及附加165万元(3000x5.5%),20年营业税及附加现值为1749.59万元。A与B的20年合计净收益45513.30万元,合计现金净流量61418.70万元。

从依法纳税的角度看,确定合理的纳税主体是至关重要的,大厦产权属于A,经营收入也归入A,则大厦的折旧税前扣除就无庸质疑了。

第2篇

利益最大化是各个企业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的主要目标,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就必须要拥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然而,如果企业只是利用自身的资本,想要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然是不够的,同时浪费了太多的使企业壮大的黄金时间。因此,为了使企业壮大,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负债经营。有句俗语说得好“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做事,最好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负债经营都达到了预先的目标,过度的负债经营不但给企业带不来收益,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成为企业的噩梦。

因此,企业应该合理的进行负债经营,避免出现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灾难,造成不必要的

2.负债经营概述

2.1 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能以货币计量,且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从内涵上分析,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存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且运用筹集来的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的资产不断的进行增值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

2.2 企业负债经营的特点

负债经营的最大特点就是风险性,高效益性。高负债下,企业的资金相对宽余,投资机会增多,获利机会也就相应增多,这是高效益性,但如果企业管理不善,自有资金利润率低于负债利润率,就会造成资金产生的利润下降。

负债经营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融资速度快,限制性条款少,程序较为便捷,同时成本还较低。利于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发展资金,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营运。在同等的筹资方式中,负债经营筹资成本较低,节省了筹资成本,相应的利润就会增加,对企业的发展良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企业负债经营的意义

负债经营,可以补充资本金不足,可以加快资金流转,可以在不扩大企业股本的情况下,扩大企业规模。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让其充分发挥增值功能,当总资产利润率高于一般银行利率时,就可以收到“借鸡生蛋”的效果。利用筹集到的资金,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在不改变原有股本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实现企业经营计划与经营目标。

3.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

3.1 企业负债经营的“利”

3.1.1 负债经营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然高,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取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比股权性投资小,相应的报酬率也较低。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选择负债筹资比权益资本筹资要有利得多。另一方面,负债经营可以从“税收屏障”中获取收益。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在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资金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

3.1.2 负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利用负债来调权益资本收益的手段。在企业资本结构一定的情况下,企业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会相应降低,扣除所得税后可分配给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就会增加,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另外,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且资本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则提高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重,会相应地提高资本利润率,使企业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3.1.3 负债经营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控制权

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3.1.4 有利于企业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

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公司债务偿还仍然以其账面价值为准,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公司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低于其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公司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3.1.5 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快速筹集资金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资金,而单靠企业内部积累的自有资金,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而且在数目上也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一个企业不仅在资金不足时需要负债经营,就是在资金比较充裕时负债经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个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再多,只靠自有资金的企业规模和运用资金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企业通过负债可以有效地取得和支配更多的资金量,合理地组织和协调资金比例关系,改善技术设备、改革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拓宽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3.2 企业负债经营的“弊”

3.2.1 负债经营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3篇

一、金融混业经营的定义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关于混业经营定义,学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金融混业经营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上的金融混业经营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金融混业经营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这是目前西方国家市场上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事实上,混业经营在西方金融体系中早已成熟,国外许多金融机构的成功案例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混业经营有利于金融业的竞争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但在我国,由于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水平比较低下、社会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的背景下,金融业混业经营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三种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成立海外控股公司,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进行合作。

(1)非银行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成立一家不经营具体金融业务的母公司,再由这家母公司来分别控股银行和证券公司。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只能以非银行机构为基础。其实,金融控股公司(国内称金融集团)在我国一直存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

(2)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成立海外控股公司:这种模式下,银行通过利用海外有别于国内的混业经营规定,采取合作或者并购的方式成立海外控股公司。这种模式下最有代表性的是中银集团。

(3)银行业与保险业、证券业进行合作:这种模式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混业经营方式。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合作主要包括融资、银证转账、股票质押以及基金托管等业务。银行业与保险业的合作包括保险、资金合作以及住房按揭贷款与履约保险等。

三、国际经验的启示

金融混业经营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虽然很多国家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但是最终无数案例证明混业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金融的高效性,促进金融业的稳定性。我们正在过渡时期,应该从国外的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从国际经验尤其是美国案例来看,混业经营对期货公司做大做强是一条必由之路,但也充满挑战和机遇。从操作和运营上,期货公司应以交易和结算业务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侧重交易平台和投资产品的创新与设计,以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保证,走专业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如何克服固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强化风险管理机制,顺利进行资产业务操作,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些建设性的问题都将对混业经营业务开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对我国期货公司发展建议

在实现金融混业经营以前,国内期货公司的单一的营运模式依赖于交易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盈利模式同质化问题严重,核心竞争则在于打造低成本、高效的交易结算平台和风控系统,[1]以巩固其中介服务、抢占市场。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后,能够从根源改变国内期货公司盈利模式单一、服务同质化的现状。应对混业经营的新挑战,我们建议期货公司可以从以下方面,首先应着力于重建公司的组织架构并建立对应的风险管理体系。

(1)组织架构设计。国内期货公司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单一,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通过在公司内部设立作为一级或二级部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来操作。这一架构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期货公司的组织更加丰满,也有利于各项专业性业务的独立开展,但也要求在期货公司必须要做到资产管理业务和经纪业务部门的隔离,这将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和更大的潜在风险。因此,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将是期货公司业务发展更纯熟之后的趋势。独立子公司可以与母公司互相隔离经营风险,并从场所、人员、信息、财务和制度等方面设立起防火墙,建立起更明晰的组织机构,做到有效管理、合理激励和权责明确,也更便于监管。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混业经营除了为期货公司打破了单一经营盈利模式,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多种业务组合必然会使得公司机构、制度、流程复杂化,而其本质属于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监督、争议的解决处理都需要制度的保证。[2]所以,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完善的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制度应包括业务管理、人员管理、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交易监控、防范利益冲突、合规检查等内容。期货公司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应为防火墙机制,将资管业务从部门、人员和业务方面与经纪业务完全隔离开,保持独立性。资管业务应交由专门的资管部门负责,操作、结算、核算和会计处理工作都应设置与其他业务的隔离墙。各业务部门的员工不可共享。交易策略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的岗位应相互独立并相互制约,强化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对流程合规性的持续审核和监督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期货公司可以设置独立于业务的风险控制部或投资管理委员会,专门对会计制度、合理估值、资金控制、投资资产限制、投资流程、净资产的审查和批准等制度上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另外,也负责对资产管理账户日常交易、投资策略贯彻情况、持仓头寸等进行监控。同时还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监督,避免道德风险。总的来说,资管业务内部独立的风控部门不仅要制定风控制度,还要随着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这些制度,将监管落实到业务的各个环节当中。最后,为了避免运营方面的风险,公司应该保证新业务开展的制度和流程,包括系统设置与技术支持。这些内容主要涉及投资品种的控制,交易策略的选择,同时对客户的选择和分类体系也必须更加明晰,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3)制度流程设计。期货公司在进行混业经营的初期,在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部门和风险管理体系后,开展业务之前应更侧重于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策略验证以及业务基础工作。期货公司开展资管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存在差异,尤其是期货公司还处于多个牌照经营初期发展探索阶段。各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其中的差异就源自于制度设计,如基金期货专户允许进行多个客户的集合,期货公司则限制于单一客户范围,这类似于产品和账户的差异。其中,账户是专属、独立和分散的,适合个性化需求;而产品则是共有的、集中的,属于将产品分类,有这一类需求的客户都可以投资于此产品,这也就对市场需求研究、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货公司单一客户范围业务的制度流程决定了其规模相对会较小,但也是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初期阶段期货公司应注意观察市场、积累经验,同时注意同行业混业经营经营情况,留意其他经验和创新。这种服务形式输出的产品从市场营销吸引客户、确定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进行投资,到信息披露及反馈,每一个流程都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以完善的IT系统服务平台作为技术支持。这些流程中,确定投资目标应包括但不限于期货品种,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降低风险;制定投资策略则包括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程序化投资策略;实际的投资则要求期货公司与客户签订法律协议、开设交易账户、确定管理费率和实施风险管理等;信息反馈和披露不仅面向监管部门和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更需要对客户进行定期报告,包括市场行情回顾、交易行为总概、风险因素监督审查、交易集中度、对投资组合评估等。资管业务需要流程化,并不断在实践当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

(4)产品设计。期货公司发展混业经营的初期,还是应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组织不同风格的策略,设计更丰富的产品结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产品设计平台。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发展将促进期货公司向独立子公司管控的模式发展。具体来说,资产管理业务产品可根据交易策略和风险程度分为套利类、套期保值类和投机类产品。期货公司初期涉及资管业务可以先走谨慎稳健的道路,尽量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资产投资,通过深入研究构建完善的资产组合,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期货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产品设计在整个业务开展中是技术含量极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现此业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而从技术方面来说,产品设计主要依赖于IT技术、金融数据的收集和金融数据库的建立,建立精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3]最后,产品创新也是期货公司争夺资管市场份额的关键,来源于期货公司研发能力和专业人才的优势,可以建立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产品设计的研究团队,以小规模基金在内部进行试点试验,完善设计和操作细节。

(5)客户发掘及维护。根据期货公司客户的不同需求,可将客户分为以投机获利为主的中小散户、需要进行资产配置的机构投资者和需要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从数量来看,中小散户是我国期货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资管业务逐步发展之后,期货公司可以采用集合理财、产品分层等方式,将中小散户化为主要的客户群体。具体到相应的产品设计,可按风险程度不同设计私募性质的产品,以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投资。期货公司应该创新客户发展模式,着眼全国市场,通过不同的模式(包括潜在客户调查、期货产品广告、投资需求调查),根据投资需求、投资能力以及风险接受范围等方面积极发掘潜在客户。同时,加强教育投资是开发潜在客户的重要方面,包括期货知识的普及以及对于客户专业知识的深入培训。在普及期货知识方面,应积极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包括制作专题电视讲座、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免费投资培训等,广大的潜在投资者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方便地接触期货知识,并在投资上有所选择。而针对客户的专业知识培训能够使客户具备更加科学的投资决策,为其带来更为乐观的投资收益,从而促进其对于期货行业的投资信心。

(6)公司资源配置。随着国债期货和外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推出,我国期货市场将更深一层地与证券、利率、汇率市场相连通,这也是混业经营逐步发展的前提。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预见期货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将越来越紧密,未来由多家金融机构联合组建独立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的公司都是合理的推测。这是在大金融改革环境下会出现的产物,尽管这样的整合成本会更高,但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打造一站式金融理财产品机构。通过人力、网点网络、技术、客户等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双方不仅能够降低总体经营成本,而且还能拓展各自的经营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创新,使双方客户都能享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双方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加强系统风险防范、发挥市场的协同效应,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