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产管理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产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不良资产 会计管理 处置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各类企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有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不良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并认真落实之。

二、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实践中依然难以根除,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债权实物化策略。所谓债权实物化,简单的说就是以物抵债,但该种处置方式并不利于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损失的最小化之目标。在此所说的债权实物化,不仅包含着以上以物抵债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前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设计与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实践中可以看到,该步骤设计不仅可以化解前者的托管风险,而且是托管该步骤优势继续下去的最佳结果。所谓债权实物化,主要是指以物抵债,而这一处置模式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就是让企业的不良资产损失最小,并尽可能地实现债权之目标。这里所讲的债权物化,不仅包括平时所说的以物抵债,而且它是当前我国企业不良资产处置规划方案选择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该步骤设计能否发挥作用,对于化解当前企业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债权实物化中的以物抵债,主要是指以物抵债自身固有的一种风险,而这种风险是很难化解的,即便可以化解,其所耗费的成本也会比较的高。

2.实物股权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债权实物化主要是为了增加不良资产的活力,防范和化解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风险问题,从而有效地救活存在严重资产不良的企业,以期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通过该种模式,可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生存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笔者认为可通过司法手段将企业的实物资产股权化,此时便可对新生的企业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从实践来看,实物股权化策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非常有利,对于防止企业产生赖账效果更加的明显。将债权转变成股权,可有效地从账面上对当前企业的财务进行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善不代表企业的生产效益有了真正的好转;企业通过债转股,可不再继续为银行支付利息,因此运营成本降低,这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非常有利。

3.全面加强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建设。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过程中,应当重视不良资产的优化与重组,全面推进现代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加快产权制度的有效改革,不断促进产权的快速流通。实践中,笔者建议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之要求,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明晰产权。其次,建立企业不良资产管理与重组基金,可将该部分资金专门应用于存在着盘活希望的企业重组与改造。最后,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实践中我们应当不断培育潜在的购买群体,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从而促使企业尽早从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

4.其他的应对策略。除以上有效措施外,企业应当全面调查尚未处置的不良资产,同时合理地选取资产处置方法和方式;积极利用当前国内外一些可利用资源,进行集中和批量管理与处置。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与政策,对管理者的行为进一步规范。

实践中可通过立法形式,借助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对经营者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进行规范,以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自觉地、负责地以及积极地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对项目加强预测与分析。实践证明,项目投资会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生产规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项目投资时,应当先对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研究,然后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估,在经过充分论证与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以保证资金应用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第三,对采购工作加强管理。在试验阶段对材料、包装结构进行采购时,一定要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实际状况为基础来确定,绝不可在实验阶段就以正常生产经营标准实施采购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所购物资只要能够有效满足实验之需即可。相反,若在实验阶段便大批量的进行采购,实验失败时便会造成企业货物的大量堆积,占用企业的大量成本。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良资产问题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思想重视,尤其要对企业的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措施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因企业不良资产而给企业造成的各种风险问题,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艺峰.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

[2]彭雨春.浅谈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理[J].活力,2009(21)

[3]刘广华.浅析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及会计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4]田翠红.企业不良资产会计管理与处置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23)

第2篇

(一)责任主体难以确定,资产支付方、建设方和使用方并非完全一致

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支付方、建设方和使用方均为一体,完整体现了资产管理的责权利关系;然而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的支付方为具有基金管理行政职能的人社部门及其经办机构,建设方则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归口统筹的事业单位,使用方范围则扩大至各级人社系统经办机构、事业单位、甚至还有财政体系外的职业培训机构。责任主体应该属于体现财务支出的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还是属于具体承办主体的建设方、还是最终资产使用和受益者?多方各执一词。

(二)资产管理专业性较强,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难以统一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高端实训设备、精密仪器和信息化系统开发都需要专业的归口统筹部门负责。人社行政部门作为资产管理的一级主管部门,从资产立项、招标、实施、验收均由二级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具体牵头办理,形成的资产再分配至三级各个需求单位和部门。但由此形成的三级资产管理机构,无论所有权和使用权统一在一级部门还是三级使用部门,处于二级专业较强的技术部门则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若统一在二级专业技术部门,则无法解决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问题。

(三)基金会计核算缺乏固定资产科目,难以直接使用国有资产的账务处理方式

目前社保基金资产会计科目中仅有基金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现金、银行存款(含收入户存款、财政专户存款、支出户存款)、债券投资、暂付款项等,暂无固定资产科目;若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购置国有资产,登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以强化资产管理的账务处理形式,须逐级财政、人社部门联合发文报送财政部、人社部审批增设社保基金一级会计科目。其涉及部门多、流程长、程序复杂,短期内无法解决基金管理经办部门的实际需要。

二、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的应对措施

参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结合社保基金支出管理特点,积极探索应对暂时存在困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具体从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规范会计核算,完善资产入库及调拨手续的办理等三个方面理顺失业保险基金资产的管理体制问题。

(一)明确资产管理主体,落实管理责任

2013年,人社部财政部《关于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2010-2011年试点期间按规定使用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设备购置经费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补助所购置的设备,使用单位应严格管理,设备主要用于对参保人员、失业人员的培训和服务”;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失业保险基金形成的资产应落实到使用单位按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实行分级管理,人社部门作为本级单位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级下属单位资产的核算、调拨、使用、处置、清查盘点等进行管理,并负责指导区(县级市)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对资产进行业务管理和监督指导,定期检查各使用单位资产核算、清查盘点等工作,也可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参与协助管理。区(县级市)人社部门为区(县级市)级单位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区(县级市)级单位资产的核算、调拨、使用、处置、清查盘点等进行管理。

(二)完善资产调拨程序,落实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致性

失业保险基金资产验收通过后,建设单位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办理入库手续,对资产进行分账单独核算,及时建立单独的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明细台账,严格使用管理,落实专人保管,确保账实相符。资产从建设单位调拨至使用单位的,完成调拨审批手续后,使用单位按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

1.资产入库手续

资产验收通过后,各建设单位根据招标合同申请办理资产入库手续,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以及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进行初审,经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后,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和建设单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资产所有权由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转移到建设单位,并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资产调拨手续

建设单位调配资产给使用单位,应书面请示人社部门,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初审,经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后,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资产调拨手续。资产所有权归属使用单位并按照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三)规范会计核算,落实资产账务处理

1.发生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的付款核算

根据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方案相关规定,购置资产的项目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设备购置经费补助”、“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补助”,是对购置相关资产的经费补助,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将资金付款作当期失业保险基金支出。

2.反映失业保险基金资产形成的验收成果

为解决基金会计科目中无固定资产科目,但体现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形成的基金资产理念,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可通过现行基金会计制度的暂付款和暂收款两个资产负债科目进行挂账过渡,反映失业保险基金项目验收成果;同时,根据付款进度同步登记资产的备查账。备查账按照建设单位和招标合同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建设项目资金结算完毕,项目的记账金额应与经招投标程序后依法订立的书面合同(含补充协议合同)总金额一致。

3.资产入库的会计核算

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根据建设单位履行一定审批程序入库后的资产项目和金额冲减基金账目的暂付暂收款挂账科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将入库的资产登记资产财务账,并记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购置资产的辅助核算账目;同时,单独建立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实物资产台账;资产从建设单位调拨至使用单位后,使用单位按上述入库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建设单位相应做相反分录。

三、强化失业保险基金资产日常管理

理顺失业保险基金资产前置管理问题后,将参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相关的日常管理,但仍需强调该类资产形成的特殊性,进一步推动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的工作。

(一)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范资产使用用途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所成立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设备应当向公众开放,主要用于参保人员、失业人员等人群的培训和服务;建设的信息系统服务于社保、就业和技能培训等业务工作;充分发挥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积极效益。

(二)防止资产流失,严格租借处置等手续

资产原则上不得对外出租、出借,严格资产处置管理,各单位对资产的处置需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社保信息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初审,报人社部门审核同意后,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资产监管力度,实行三方盘点对账模式

第3篇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使用期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与原制度相比适当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了1000元;专用设备用原来的800元提高到了1500元。

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其中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

图书对于高校来说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投资的主要成本支出之一,有的人因为一部分图书资料具有增值现象而认为对图书不需计提折旧,但是图书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损耗,而我们计提折旧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固定资产的损耗,从这一点上来讲有损耗就应该有折旧。学校为了使图书的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不断的更新图书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对图书计提折旧就不能反映图书的净值,为了真实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净值,图书也应计提折旧。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即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我们知道除了直线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提折旧的方法是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是在资产使用的初期多计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使固定资产磨损的大部分价值能在使用期初各年内进行摊销,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那么高校也有单位价值较高,且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那么也应该借鉴企业的做法对更新快,周期短的设备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会计处理,以便能更好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净值,为各部门提供更可靠的会计信息。

新制度引入了“虚提”折旧的方法,计提的折旧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这样不仅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例20×3年5月,某高等学校自筹资金购入轿车一辆,原价为200000元,预计可行驶400000公里。20×3年6月,该轿车行驶了2000公里,某高等学校采用工作量法对该轿车计提折旧。

1购入时的会计处理

借:固定资产 20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 20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00000贷:银行存款 200000

本例中,该高等学校应当自20×3年6月起,每月对该轿车计提折旧, 20×3年6月的折旧额=200000/400000×2000=1000(元)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1000

贷:累计折旧1000

三、将基建账套的数据并入“大账”

新制度施行之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有关的一切收支,资产及负债都只在基建帐上反映,没有将其并入“大账”,使得单位财务报表的数据并没有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额。新制度规定要将基本建设投资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并入“大帐”。新制度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已经发生,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在“在建工程”下设“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两个明细科目。我们在基建账套中有“待摊投资”科目用以归集一些暂时无法直接分摊到工程或设备中去的支出,在编制竣工决算报表时才将它用一定的标准分配到各个工程或设备中去,那么我们“大账”是否也应该在“在建工程”下设置一个类似的科目对其进行归集呢。

另外新制度中没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做出规定,按照企业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规定是:1房屋、建筑物,为20年;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5电子设备为3年。按照这个规定的话,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有些设备在高等学校执行新制度将其并入“大账”的期初,可能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比如说电子类的设备,那么我们可以在并入“大账”时就直接将它的价值一次性的摊销,但是暂时不做报废处理,等工程办理竣工决算交付使用时再一并处理,这样有利于基建账套的数据和“大账”中对应数据的统一。

例:20×3年2月,某高等学校将一幢新建教学楼工程出包给甲企业承建,该工程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单独建账核算。当月发生了如下经济业务:由财政直接支付建筑安装工程价款500000元,以单位自筹资金购买设备发生支出300000元。

(1) 当月基建账套中会计处理如下:

增加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和基建拨款各500000元。

增加设备投资300000元,减少银行存款300000。

(2) 根据基建账中的科目发生额,在”大账”中作如下并账处理:

增加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各500000元,同时增加事业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各500000元。

增加在建工程-设备安装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各300000元,同时,增加事业支出-其他资金支出300000元,减少银行存款300000元。

四、应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引入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

新制度规定高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其中没有提到要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那么我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对其进行减值测试?我们在新制度中之所以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采用“虚提”折旧的做法,目的在于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以这个为出发点的话,我们也应该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以更好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为各界提供更具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我们可以参考企业的做法,当发现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

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并且预计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

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等。

5.固定资产预计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固定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

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况。

五、总结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参照企业的做法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解决了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与国际通行做法及其贯例接轨,逐渐与企业会计制度统一;基建账套数据并入“大账”使会计报表数据更加完整,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1.1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水文事业单位大部分国有资产都属于上级拨付,部分基层单位往往只重视购置经费的争取,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合理配置。例如:未按要求设立资产台账,缺少健全的资产保管使用记录,不定期盘点等。某些单位未能考虑实际需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丰富,任意采购,提前报废一些仍能继续利用的资产,导致大量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或者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1.2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不畅

目前,在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方面虽有一套规章制度,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互相脱节,一些规定界定相对比较模糊,实际操作性差。有的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不履行财产登记和财务手续,资产长期处于账外,导致这些固定资产极易变成个人资产。

1.3固定资产前清后乱、账实不符

为摸清家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资产配置,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水文单位在几次资产专项清查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根据历次清查结果发现,有些单位固定资产的科目金额多年不变,年年结转,年年过数,形同虚设,存在“重购轻管”、“重钱轻物”、“前清后乱”的现象。

1.4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甚至对最基本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概念、划分标准都不清楚,实物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会计核算不完整,登记领用手续不完善,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强化水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2.1更新国有资产管理理念

要注重资产管理的时代特点,切实转变观念:一是突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新理念;二是各级水文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资产购置、入库、使用、清查盘点、报损审批、处置审批等新制度;三是要充分利用会计软件信息平台促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首先,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财务会计知识、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其次,要根据水文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开展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课题研究;第三,要加强对现有岗位人员的从业能力培养,进行国有资产管理实训,组织向经验丰富的单位学习等;第四,要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生力量。

2.3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水文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前进方向。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解决水文单位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有利于避免人工填制报表存在的许多不规范情况;有利于报表的自动化汇总、统计,节省大量时间,且避免产生差错;有利于有效地实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上级或主管部门迅速掌握资产增减变化以及为同级各单位之间交流提供通道。

2.4强化财产清查工作

组织财产清查工作可以掌握水文各单位的真实情况,必须常抓不懈:一是要制定详细有序的清查计划,完善财产管理各项制度,及时做好国有资产购置、清查等记录,避免前清后乱;二是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资产清理、资金核定、财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认真编制详细报表,如实申报国有资产清查结果;三是要对现有资产彻底清查,摸清家底后,通过统一表式填报资产实况,建立数据库,保证固定资产账卡、账实相符。

2.5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水文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内部监督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监督有效性;二是规范操作程序,明确统一流程;三是突出重点,狠抓水文单位建设项目审计,严格执行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有关规定,避免形成账外资产;四是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建立“上下联动、处室互通”的工作机制,将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日常监督及专项监督等相关措施,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国有资产运行监督机制。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医院;网络应用;固定资产管理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况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各种资产要从计划、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开始,经过使用、维护、维修、更新改造到报废这一过程,其品种多、数量大、使用范围广,因此固定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制约着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落后,工作繁重,差错率高,对账困难,利用率低,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管理效率低;再者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跟踪,一些科室从局部利益出发,重复购置,浪费极大; 管理制度不完善,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理固定资产账,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家具、被服、其他等,设备科管理设备,各管各的,不能形成统一的固定资产账目。造成资产账与管理科室、使用科室的明细账不符、数据失真。由于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内部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维修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共享,要获取信息费时费力,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基数、维修、报废、清理等缺乏一致性。

二、微机管理的优势

固定资产的网络管理,为医院建立了统一的网络平台。 实现了各部门的资产在线查阅,提高了资产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方便了财务部门对全院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管理核算;更为总务、设备等科室对资产的监管和跟踪提供了方便;各使用科室能够在线查阅、统计本科室的资产占用、使用情况,并能在线实现报修、报损、报废申请等。因此建立快捷方便的固定资产清查的手段,及时掌控资产动态,调整盘盈盘亏数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信息资料。 网络资产管理软件具有“严谨”的优势,业务流程严密,并具有升级功能,避免了因资产管理人员疏忽所造成的人为误差,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三、网络应用的建议和措施

1.健全的管理体制。领导要重视提高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水平,应将资产网络化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其次要加强资产管理机构的力量。在组织机构方面,实行院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基于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既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比较薄弱,专业知识不足,综合性人才少,影响了医院资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发展的需求。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建成之初,应进行资产全面清查,因为资产初始数据是实现资产网络化管理的基础,所以,医院必须认真、全面的实地盘点,在资产盘点的基础上,建立对应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资产使用科室、闲置资产等存放地点、名称、规格、使用日期、单价、购买途径、折旧、报废时限等,并加强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的建成为医院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提供了既方便又简捷的管理与交流的平台。资产管理系统的要正常运行,日常维护是保障,因此要加大对网络资产管理系统维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虽然医院的资产网络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在应用网络化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医疗设备的检修,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每种设备需保养维护的时间,定时提醒,该信息可按使用科室或设备类型提供检索方式,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备巡检、维护、分析、记录和评估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情况。应用该管理系统后,在建立纸质永久档案的同时,充分利用该系统的优势,建立设备电子档案后,只要提供有关该设备的任意信息,就直接从系统中找到所需资料,信息共享,快捷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盘点工作量减轻。传统方式下,获取相关资产信息费时费力,且准确度不高。使用资产管理系统以后,每购一件资产都及时登记入库,同时固定管理科室,实现数字化管理,大大降低了盘点工作量,保证了清查的准确性。使用网络资产管理系统后,核对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同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系统灵活的信息查询功能,管理者随时查询资产的数据和使用情况,掌握动态变化,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置和调配。

四、网络应用在医院资产管理方面的拓展

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查询模块方便、快捷,电子账簿取代了手工账簿,电子档案取代了纸质档案,人工折旧计算被软件取代,准确明晰;其次,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全程监控管理,使固定资产前、中、后期的管理工作保持连贯醒,实现了资产的全方位、全程跟踪,实现了资产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对应关系,确保了固定资产的正向、反向追溯,杜绝了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李俊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研究,2009,(9).

第6篇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03-02

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各种资产从规划、选购、验收、安装开始,经过使用、维护维修,到更新改造、报废为止的全过程。医院固定资产品种多、数量大、运用范围广,因此固定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制约着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重复浪费投资严重。现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落后,工作繁重,差错率高,对账困难,造成监管、审核不力,管理效能差,资产利用率低下,加之资产管理人员缺乏信息化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低下,医院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跟踪,一些部门追求小而全,从局部利益出发,盲目购置设备,造成相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极大的浪费。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理固定资产账,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家具,设备科管理仪器设备。各管各的,不能形成统一的固定资产账目。造成固定资产物与各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信息不一致。

3.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善,账面价值失真。在尚未大范围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时,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医院内部固定资产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维修部门之间信息没有达到共享,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财务部门、总务部门、设备部门等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与要求。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维修、报废、清理等缺乏统一的制度要求,从而导致账面价值严重失真。

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优势

1.实现固定资产的统一化管理。实现医院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医院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医院全部固定资产的统一平台管理。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医院固定资产基础信息的全面和完整,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加强监控和审核功能,同时也为有效提高医院资产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提供了保障和可能。

2.有助于各级部门实现固定资产的在线管理。财务部门可以浏览、统计全院所有的固定资产账目,并对固定资产账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及资产管理网络能够快速、准确提供各项资产信息资料。总务、设备科等固定资产分管部门可以对本部门管理的固定资产实现有效的管理与跟踪;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能够在线浏览、统计本部门的固定资产占用、使用情况,并能在线实现报修、报损、报废等申请等。

3.实现快捷方便的资产清查。保证固定资产实物与固定资产信息及账的一致性,是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建立快捷方便的固定资产清查的手段,及时掌控医院固定资产动态,调整盘盈盘亏数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信息资料,使固定资产实物账、财务账、网络信息相符一致。

4.网络资产管理应具有的“强制性”优势。资产管理流程本身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要求资产管理工作按照固定的业务流程进行。而基于网络技术的专业资产管理所研制的软件正是按照这个特点进行开发和设计。一方面,它避免了由于资产管理人员疏忽所造成的工作失误,专业的网络资产管理软件具有信息定期更新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杜绝了由于资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技术管理水平低下、工作粗心大意等所造成的固定资产漏报、流失等现象。

三、提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建议及措施

1.健全和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首先,领导要重视,提高相关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水平。医院应将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并自觉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其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力量,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在组织机构方面,医院应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管理的办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全面实施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人。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从而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并真正落实到人。

2.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基于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既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求管理人员适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薄弱,专业知识较为缺乏,综合性人才少,不少人员参加资产管理时间较短,直接影响了医院资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造就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的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高水平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已经成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3.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建立基本应用数据库。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建成之初,医院应该进行详细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由于很多资产管理人员对此工作不太重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资产初始数据恰恰是实现资产网络化管理的依据,如果医院的日常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彻底,就不能满足资产网络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造成资产管理工作混乱的根源。所以,医院必须认真进行详细、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网络管理系统的规范要求,建立其对应的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资产存放地点数据库、资产使用单位数据库、单位资产使用人员数据库等。

4.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的建成,能够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和层次。但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只是为医院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提供了既方便又简捷的管理与交流的平台。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网络的正常运行,而日常精心维护是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对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维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确保网络化资产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虽然医院的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必将在未来几年的资产管理中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实施。同时我们也还应该认识到在实现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必然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为医院的资产保值增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5.为资产维修保养提供便利,提高设备利用率。在对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的检修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每种医疗设备需保养维护的时间,每月自动提示需要保养维护设备的信息,该信息可按使用科室或设备类型提供检索方式,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备巡检和维护。同时每次巡检维护的记录会自动记录到手持巡检终端上,并可根据需要上传到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记录和评估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情况。应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后,在建立纸质永久档案的同时,充分利用该系统的优势,建立医院所有医疗设备的电子档案,包括名称、型号、编号、类别、使用单位、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电路图等等。这样相关科室在查询时只要提供有关该设备的任意信息,就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中筛选出所需资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维修人员再也不用花费大量时间查询资产信息,而且所有设备的信息为所有技术人员及管理者共享。

6.降低资产清查盘点工作量,及时掌握资产情况。手工方式下,不能实时地统计出固定资产具体情况,相关信息难以获取,更不用说获得综合的统计分析资料。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后,购入每一件固定资产以后都必须及时登记,录入电子标签纳入系统管理,对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清查工作时,手持阅读器进入资产存放场地,电子标签信息被阅读器自动阅读,并可同时阅读多个标签,大大降低了清查工作量,缩短清查时间。由于手持阅读器的信息与每个电子标签信息是一一对应的,实现数字化管理,就保证了清查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完全性,避免工作疏漏的产生。清查工作使用网络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后,账务核对、编制报表工作基本可以同步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资产管理部门能准确判断部门资产的账实情况,通过系统灵活的信息查询功能,管理者可方便地查询不同资产的数据,可以随时了解固定资产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使用情况并据此进行部门间配置或其他处理。

四、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展望

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实施网络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后,手工填写固定资产卡变成了系统打印,人工查询变成了网络查询,电子账簿取代了手工账簿,电子档案取代了纸质档案,人工折旧计算被软件取代,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全程监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使固定资产前、中、后期的管理工作融为一体,保持良好的连贯性,真正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全方位、全程跟踪管理;最后,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可追溯管理。通过建立固定资产唯一的条形码标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等对应关系,实现了固定资产的一一对应管理,确保了固定资产的正向、反向追溯,对防止固定资产流失起了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崇德.移动医院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3).

[2]李俊磊.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研究,2009,(9).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6-0098-01

作者简介:黄艳洪(1981-),女,广东佛山人,本科,会计。研究方向:固定资产信息化

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研究与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因此,如何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以此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医院对自身的固定资管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注重购置轻视管理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意识非常淡薄。同时,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以及规章体制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使管理体制与实际的监管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账目无法查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资产不明,甚至固定资产丢失与损坏等严重情况。淡薄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会使得医院的固定资产混乱不堪,加大管理的难度。

2.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固定资产归口管理机制,一切固定资产都属于国资办的管理范围,计算机设备由网络信息科管理,医疗器械则由设备管理科负责等。然而,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医院的国资办、网络信息科和设备管理科等相互间的职责与权限分工不明确,导致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迅速、高效的得以解决,推诿扯皮的现象十分严重。3.管理人员不稳定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科室的人员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一旦相关人员变换或调离本职位之后,相应的资产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断档”,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不但会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浪费或低效使用,甚至会对医院的健康、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1]。

二、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1.医院固定资产内外管理的需要

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已被列为医改方案的重要实施工具,新制定的医院资产相关制度也对医院的资产规模、成本确定、成本计算体系和预算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资产的流动周期,将资产的分配、使用、收益与评估等所有管理程序进行全覆盖,满足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以及提高医院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际需要。

2.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医院资产管理流程的最优化,盘活现存的资产,推动现存资产的整合、调配与公用,增强固定资产的是使用价值,将管理方面的漏洞最小化,杜绝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与流失,确保固定资产调剂的高效性,保障医疗设备的精确性与安全性,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3.医院网络覆盖高效性的需要

网络设施的全方位覆盖,使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已具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条件。而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版系统的试用,更让诸多医院人员认识到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与重要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也得到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都为医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更证明了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2]。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属于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的补充与完善,更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做支撑。因此,明确医院资产各管理部门的权责与职能,科学分配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全方位掌握医院固定资产的结构、状态、存量与效用等,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性,推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与高效化发展。

2.建设专业化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于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举办多样化的资产管理知识讲座或座谈会,增加管理人员深造的机会等。利用多种方式或途径促使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不断巩固与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其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树立对固定资产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意识,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变更能够及时了解并,充分挖掘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3]。

3.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技术的创新

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中,可以促进其管理成效与质量的大幅提升,例如,超市常用的条形码技术就可以用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将每个固定资产都设置相对应的条形码,然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登记,建立计算机与条形码识别器间的连接,快速获取相关的资产登记信息,进而大力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避免错误计算或者重复计算的情况。再例如,图书馆的RFID的书记防盗管理模式,就可以借用到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把防盗、消磁等功能列入进固定资产信息的管理模块后,可以有效地将贵重固定资产纳入到高强度的管理保护中,防止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居益君,董祥龙,朱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

[2]常骁毅,吴智泉,曹枫.信息化管理在医院固定资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4).

第8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证券化融资 资产池现金流

从资产到证券的融资原理就是将一组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照某种模式分解为一组证券上的现金流(胡奕明,2000),即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质上是未来现金流的证券化融资过程。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流程中,资产池的构建是关键环节,因为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所发行的基础资产支持债券本金及利息的偿付是以证券化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基础的,投资者对证券化发行债券的债权能否实现取决于基础资产本身的性质,更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实际收益。也就是说,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过程中,怎样构建资产池使其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是证券化成功的关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影响因素、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研究中均涉及到了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现金流量的不稳定性,以及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Eisbruck(2002)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性,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的难度及复杂度远远大于传统资产证券化,原因就在于消费者的喜好和技术水平的变化显著影响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而且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以及先进技术的替代性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这使得知识产权未来收益(现金流量)的预测更加困难。Kendall(1996)从知识产权许可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专利价值评分体系的估值模型;Lai和 Che(2009)通过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建立专利估价模型,进而再通过改变专利估价模型输出的Z评分确定了专利综合评价程序;而Jeffrey(2007)则专门研究了品牌许可证的价值,建立了nested logit市场占有率模型。

(二)国内文献 黄光辉(2011)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的中心环节便是资产池的构建。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以已有基础的知识产权债权为主,还要对知识产权进行实质调查和现金流分析,更重要的是在构建资产池时遵守大数定律,以此控制基础知识产权资产的离散度,达到防范群组化风险的目的。张婉菁(2006)认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中实现预期稳定且持续的现金流的前提是通过资产池的构建来降低风险,并提出选择优质的知识产权资产、注意资产的新老搭配、选择恰当的资产管理人是资产池构建的有效策略。李虹、石芳娟(2010)认为虽然我国拥有专利数量非常可观,但知识产权融资发展仍比较缓慢,其制约因素主要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收益不确定、产权交易市场不成熟等几个方面。马维野(2011)认为知识产权的优势首先表现为数量和质量,而影响知识产权融资发展的首要因素便是知识产权的质量,其次是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主体的资质,此外,知识产权的评估结果是否被金融机构以及市场上的各交易主体所接受更是知识产权证券化得以进行的关键所在。姜秋和王宁(2005)认为知识产权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可以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王关义和(2004)认为企业运用专利进行投资的权利可以看作是一种项目投资的经营性期权,并且认为可以用欧式看涨期权来计算其价值。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现金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一)影响因素分析 综上认为,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不同,知识产权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是由知识产权未来的许可收益所组成的,更具有不稳定性,影响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量的因素有以下方面:(1)知识产权特征。证券化的基础知识产权不受发起人破产风险的影响,但知识产权的种类、权利状态是否稳定、在法律上是否有效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将直接影响未来现金流量。比如知识产权权利归属是否明确、知识产权是否面临侵权风险等。(2)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特征以及知识产权产品特征。知识产权证券化现金流量取决于未来许可收益,而许可收益来源于被许可方利用知识产权所生产产品的销售收入,因此被许可方的经营是否得当以及所生产的产品销售情况决定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未来现金流量。(3)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人的经营情况及服务水平。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由专业的服务机构对基础资产进行管理,并负责收取许可收益,因此没有资产管理人就没有资产的现金流,资产管理人提供的服务程度以及经营水平将对现金的回收率产生重大影响。

(二)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针对以上影响知识产权现金流量的三个方面,本文在调查问卷中具体设计了30个指标变量来表示知识产权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且在问卷编制方面,本文对各测评指标采用态度量化的5级李克特累加量表方法,即分别对各因素5级重要程度“非常重要、重要、不确定、不重要、非常不重要”赋予 “5,4,3,2,1”的值。本文的调查对象包括以下四类:企业(包括知识产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发放问卷时,采用对MBA学员教学现场发放以及与企业、金融机构等预约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以便于更有效的实现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最终,累计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37份,回收率为91%;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86%,此外,调查问卷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操作。

(三)因子分析的初始效度分析 在因子分析法运用过程中,所选取的30个影响因素指标变量的KMO指标和Bartlett球体检验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KMO指标为0.694,P值为0.000,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整体效果较好。问卷中设计的指标变量主要是根据已有文献及理论尽可能多地进行选取,然后初步精炼,方法是首先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值并进行排序,从而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如表(2)所示。然后对指标进行精炼的方法是将表中全部影响因素平均值进行相加再平均得到总体均值,经统计本研究中样本均值为3.79,将各影响因素指标均值与3.79进行比较,优先考虑变量均值在3.79及以上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到19个影响因素变量(其中不存在相关性较为平均的因子),即表5.2中排序前19位的变量。对19个变量的效度检验如表(3)所示。对比表(1)和表(3),发现19个因素的KMO值0.723大于30个因素的KMO值0.694,说明剔除部分因素后,数据的效度更高。

(四)因子重分类调整和排序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由表(4)可知:旋转后的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是5个,累积解释的变异量为56.859%,因此提取5个公因子,从图(2)的碎石图中也可以发现,斜率较为陡峭的是前5个公因子,从第5个公因子以后,碎石图斜率变得较为平缓,说明前5个公因子对解释变量的影响较大。通过上述旋转矩阵,结果见表(5),各因子表达式如下:

F1=0.641A1+0.802A2+0.819A3+0.459A4+0.630A5

F2=0.760A7+0.680A11+0.662A12+0.642A13+0.494A14+0.404A16

F3=0.715A17+0.580A18+0.693A19+0.681A20

F4=0.790A22+0.724A23

F5=0.670A29+0.456A30

重分类后,知识产权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新结构如表(6)所示。而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代表因子的信息含量,所以各因子的权重根据表(4)计算如下:W1=13.453/56.859=0.24;W2=12.927/56.859=0.23;W3=11.512/56.859=0.20;W4=9.712/56.859

=0.17;W5=9.255/56.859 =0.16

即影响知识产权现金流量的影响因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知识产权权利特征因素、知识产权产品特征因素、被许可人企业特征因素、被许可人人口特征因素和知识产权管理人特征因素。

(1)知识产权权利特征因素是影响其现金流量的首要因素,因为知识产权较传统资产而言权利状态更具有不稳定性。证券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所有人将知识产权真实转让给了证券化公司,那么该知识产权的权利品质如权利的稳定性、归属的明确性等是否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现金流量,权利特征发生问题的知识产权本身就具有了法律风险,那么其未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更是无从谈起。

(2)知识产权产品是未来收益来源的直接基础。具有优质产品特征的产品更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如处于成熟期的产品或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那些产品将会有良好的销售记录,进而增加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3)知识产权被许可人企业特征会影响知识产权的未来现金流量。一方面被许可人所处的行业状况影响着产品的销售情况,技术领域较为先进的行业由于其专业优势,产品便具有难以替代性,进而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被许可方的经营能力也直接影响着未来现金流量,且被许可方的信用水平则明确的表示了被许可方按期支付许可费用的可能性。

(4)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人口特征主要是指地域经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情况,被许可人所在的地域条件是其生产经营的外部保障,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不发达地区而言,企业在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往往都具有优势,进而知识产权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更有保障。另外,知识产权证券化是对被许可方未来许可收费的证券化,此时,被许可方的人数便对其未来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因为被许可方人数越多,那么他们同时违约不支付许可费用的风险就越低,从而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稳定性就越低。

(5)知识产权管理人特征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原因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由于其结构性融资特征,需要一系列组织机构的共同参与,其中包括了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人。资产管理人是在证券发行后进行维护与管理,不仅对知识产权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知识产权价值的流失,而且负责从被许可方那里收取许可费用。所以知识产权管理人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对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也就是资产管理人的职能所在决定了具备良好品质的资产管理人不仅会降低知识产权本身价值的折损,更能提高许可费用的回收率,进而对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影响。

(五)信度检验 前述的效度分析显示本文选择的19个变量在很大效度上揭示了知识产权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说明重分类具有可信性,本文进行了信度检验,重分类后19个影响因素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818,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第一类知识产权权利特征影响因素的5个指标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67,说明信度较高;第二类知识产权产品特征影响因素的6个指标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48,说明信度较高;第三类知识产权被许可人企业特征影响因素的4个指标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662,说明比较可信;第四类知识产权被许可人人口特征影响因素的2个指标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784,说明信度较高;第五类知识产权管理人特征影响因素的2个指标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为0.539,说明是可信的。因此重分类后的5类19个指标较可信地刻画了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知识产权的选择以及资产池的构建应按照所分类的知识产权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知识产权权利状态的调查。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中,发起人需将知识产权转移给知识产权证券化公司,从而知识产权的品质直接影响证券化的成败。这里的权利状态调查包括知识产权基础资产的权利是否存在、知识产权权利是否有效、权利归属是否明确以及是否存在质押等权利瑕疵。当基础知识产权资产存在上述权利状态问题时,将无法产生预期的现金流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对知识产权权利状态进行调查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2)知识产权的重组与搭配。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资产池就是一系列权利状态稳定的优质知识产权的一个组合,由上述得到的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可以认为构建证券化资产池时应考虑以下的组合搭配方式,从而优化资产池并降低资产池的风险。第一,根据知识产权保护期的长短进行新老搭配。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保护期,这使得资产池的现金流量会受到保护期限的具体情况的影响,所以将具有不同的保护期限或处于不同时期的知识产权进行新老搭配和长短搭配能够更加保证资产池中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二,附载不同产品特征的知识产权的组合。被许可方的许可费用直接来源于产品的销售收入,所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被大众接受程度以及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影响产品销售收入的特征便影响着许可费的支付即现金流量的流入,所以将产品特征存在差异的知识产权进行组合能够降低现金流量的波动性,如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产品销售收入大于初创期和衰退期的产品收入,那么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进行组合达到期限上的匹配可以提高资产池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另外,不同产品的特征有时候表现为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比如药品专利所对应的药品特征不同于木材专利所对应的木材特征等,所以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也应该进行合理搭配,这样一方面使得知识产权本身达到了一定的离散性,避免知识产权过于集中于某一领域而产生群组化风险,另外也使得知识产权附载的产品特征更具有差异性,进一步保证了资产池现金流量的稳定性。第三,不同行业知识产权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行业是指知识产权被许可人所处的行业,知识产权证券化现金流量来源于被许可人的许可费用,那么被许可人所处的行业是朝阳企业还是夕阳企业以及该行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决定未来的许可费用能否持续进行支付,也就是决定了未来现金流量的持续性,因此将处于不同行业的知识产权进行组合能够有效地避免行业波动带来的现金流不稳定风险,也能够降低资产池中知识产权被许可方同时违约的风险。第四,被许可人经营能力和信用水平不等同的知识产权的组合。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经营能力决定了知识产权产品的收入进而影响着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量,而被许可人信用水平直接表征着其支付现金流量的违约风险。因此对处于不同水平经营能力和信用水平的被许可人进行合理搭配能够避免众多被许可人经营能力的不稳定性和一起违约的风险,从而提高资产池现金流量的持续性。第五,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数量和不同区域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组合。一方面要考虑知识产权被许可人的数量,使得资产池中被许可人人数足够多,以达到人口数量上的分散化,另一方面要考虑知识产权被许可人是分布在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并对被许可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组合,这样的组合能够使得知识产许被许可人在地域空间上实现分散化,进而避免区域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众多被许可人不可能同时违约,那么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量受到地区性经济影响的可能性就将降低,资产池的质量也得以提高。(3)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人。证券化过程中,对资产池的后续管理十分重要,资产管理人一方面是对知识产权本身的管理,以确保知识产权权利和价值的稳定,另一方面负责知识产权许可费用的收取,也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回收,所以有了资产管理人才有现金流,选择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强的资产管理人将会提高现金流量的回收率,进而确保知识产权证券化拟发行债券的信用等级。综上所述,资产池的构建是知识产权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资产池的现金流量直接影响着证券化成败。只有在对影响其现金流量的各因素进行综合、有序考量的基础上才能构建优质的资产池,进而在各组织机构的共同参与下,遵循规范的证券化运作流程,最终保证证券化在良好的模式下运行。

参考文献:

[1]胡奕明:《现金流模式:从资产到证券的融资原理》,《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董安然、马跃:《试述知识产权价值的不确定性》,《科技·人才·市场》2000年第12期。

[3]黄光辉、徐筱箐:《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构建策略研究——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

[4]张婉菁:《知识产权证券化中资产池的构建》,《科技创业》2006年第11期。

[5]黄光辉:《我国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制约因素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4期。

[6]孙春伟:《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制度缺失与完善》,《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

[7]李虹、石芳娟:《知识产权融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天津经济》2010年第5期。

[8]姜秋、王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年第26期。

[9]王关义、:《无形资产中专利权评估方法初探》,《商业研究》2004年第8期。

[10]Jay H.Eisbruck, Credit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curitization, in From Ideas to Assets:Investing Wisel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hn Wiley&Sons,Inc, 2002.

[11]Kendall, L.T.,M.J.Fislunan.A Primer on Securitization.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 1996.

第9篇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

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研究与医疗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因此,如何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以此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与规范化。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医院对自身的固定资管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注重购置轻视管理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意识非常淡薄。同时,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以及规章体制执行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使管理体制与实际的监管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账目无法查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资产不明,甚至固定资产丢失与损坏等严重情况。淡薄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会使得医院的固定资产混乱不堪,加大管理的难度。

2.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医院采用的是固定资产归口管理机制,一切固定资产都属于国资办的管理范围,计算机设备由网络信息科管理,医疗器械则由设备管理科负责等。然而,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医院的国资办、网络信息科和设备管理科等相互间的职责与权限分工不明确,导致医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迅速、高效的得以解决,推诿扯皮的现象十分严重。

3.管理人员不稳定

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科室的人员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一旦相关人员变换或调离本职位之后,相应的资产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断档”,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管。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不但会造成医院固定资产的不必要浪费或低效使用,甚至会对医院的健康、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消极影响[1]。

二、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1.医院固定资产内外管理的需要

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已被列为医改方案的重要实施工具,新制定的医院资产相关制度也对医院的资产规模、成本确定、成本计算体系和预算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资产的流动周期,将资产的分配、使用、收益与评估等所有管理程序进行全覆盖,满足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以及提高医院资产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实际需要。

2.医院固定资产统一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医院资产管理流程的最优化,盘活现存的资产,推动现存资产的整合、调配与公用,增强固定资产的是使用价值,将管理方面的漏洞最小化,杜绝医院固定资产的损耗与流失,确保固定资产调剂的高效性,保障医疗设备的精确性与安全性,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3.医院网络覆盖高效性的需要

网络设施的全方位覆盖,使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都已具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条件。而固定资产管理网络版系统的试用,更让诸多医院人员认识到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与重要性,部分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也得到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这都为医院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更证明了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2]。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属于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持续的补充与完善,更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做支撑。因此,明确医院资产各管理部门的权责与职能,科学分配各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全方位掌握医院固定资产的结构、状态、存量与效用等,实现医院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性,推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与高效化发展。

2.建设专业化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于保障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例如,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举办多样化的资产管理知识讲座或座谈会,增加管理人员深造的机会等。利用多种方式或途径促使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不断巩固与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其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树立对固定资产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意识,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变更能够及时了解并,充分挖掘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3]。

3.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技术的创新

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医院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中,可以促进其管理成效与质量的大幅提升,例如,超市常用的条形码技术就可以用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将每个固定资产都设置相对应的条形码,然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登记,建立计算机与条形码识别器间的连接,快速获取相关的资产登记信息,进而大力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避免错误计算或者重复计算的情况。再例如,图书馆的RFID的书记防盗管理模式,就可以借用到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把防盗、消磁等功能列入进固定资产信息的管理模块后,可以有效地将贵重固定资产纳入到高强度的管理保护中,防止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作者:黄艳洪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居益君,董祥龙,朱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

第10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

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而言,改革的重点一直放在管理体制问题上,但是,相关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进度和发展相较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却略显滞后,甚至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部门编制年度预算前,资产管理部门联合财政部门根据已有的资产管理报告和财务信息系统,对部门的资产存量进行审核,并根据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和项目制定拟配置资产的品类、数量、价格等,报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部门或单位可将资产购置计划列入年度预算,并将预算批复递呈同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依据。可以说,事业单位作为承担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的载体,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其平稳运行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和预算管理,才能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顺应新形式、应对新挑战。近年来,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实施了一揽子改革措施,具体退出了包括收支两条线、政府集中采购、国库支付、公务卡、公务仓等改革措施,促进公共资产管理体系的建构形成,为提高资产管理和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提供了积极的作用。财政部在广泛听取群众、人大代表、专家教授意见的基础上,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两个暂行办法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辅助,确保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改革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的规范和办法。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下,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越来越向着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整合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的方面发展。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却面临着“重财务、轻管理”、“重钱轻物”的思想倾向。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效率低下,与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相悖,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必然需要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根源深入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东中西部经济差异大、城乡地区经济差异大,而事业单位作为受地方财政影响较深的组织,对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工作无可避免的存在着资产配置不公平、资产配置较为随意、资产使用效率偏低、资产预算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具体实情,创新出台资产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绩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反贪反腐体系等,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系统理论研究,协同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国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道路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涉及面广、难度大、负责程度高,如何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意义重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的科学化配置

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工作中,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保证资产配置根据不同的部门性质、人员编制、活动类别等,参考各类资产配置的性能、价值等,制定出最合理、最高效的资产配置的有效范围,优化资产的配置结构,确保资产管理和预算工作有据可依,顺利开展。在编制资产配置标准的过程中,要做到以预算为前提,将预算的项目细化,并结合事业单位的资产报告为基础,以资源在最优化配置为目标,制定出合理的配置标准。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是一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涉及到部门资产特点、人员编制、费用安排、预期效果等因素,必须在多个限制性条件下求解最优解。尤其对于大型资产,其配置的类型和数量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单位、部门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配置时应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国家的核定标准,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保证公正、透明、规范,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制度化资产配置标准,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有效率的使用,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人员管理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首先培养领导层和执行层的管理意识,从思想层面首先肯定和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充分意识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整体配合。提高管理意识,首先需要领导和员工接受相关的管理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获得理论学习的机会和熏陶;其次,对于政策法规方面的宣传,则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讲座、参加政策培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管理层和员工都了解当前的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不仅加强理论的学习,也要注重实务的影响,双管齐下,保证员工从思想上重塑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认识,使得这两项工作都能重新得到重视,这些培训内容和政策宣传是上岗员工应知、应会、应当遵守的。只有每个员工都能自主提高管理意识,积极参加,才能使培训收到预定的效果。同时,在这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可以寻求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的创新,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两项工作成为辅助我国事业单位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有效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减小财政年度间支出的波动,降低地方性债务风险。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监督工作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通过信息网络,一切的信息搜集、处理、传送都可以轻松搞定。同样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不仅能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工作的工作量大大降低,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处理,使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完全透明公开,信息更为真实准确。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升级,调整了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对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在系统的开发、使用、监督中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和效率,不仅是对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升级更新,同时也是对相关的审计、财务监督等工作的密切配合,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资产管理与预算相关部门,在保证预算控制的前提下,保证资产的高效运行,同时为审计工作、财务监管等工作提供参考。运用信息化手段,使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监督工作更有效率可言。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数据开放和透明的程度更高,带给政府监管更多的责任和挑战,而把层级组织和开放的网状组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强大的透明的政府。

(四)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加快建设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事业单位的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和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为打造节约型、高效型政府增砖添瓦。因此,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目的既是为了评估工作成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为了落实责任制度,保证权责对等的事实依据。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各单位的具体实践,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估,是在确认评估对象、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费用测算的基础上,坚持重要性、可及性、完整性等原则设计评估指标,保证评估方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实现评估结果的准确度高、参考价值高。绩效评估需要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各资产使用部门密切配合,对资产标的所产生的收益和耗费的成本精确计量,从而达到节省费用开支,优化资产绩效评估体系,保证责任落实到人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目的。评估中也应注意,如果仅仅把经济成果作为衡量绩效的标的,那么可能产生人们为了取得结果不择手段,甚至产生与社会道德相悖的言行,因此,也因将社会效益和道德因素考虑进去,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11篇

1、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二、投资学专业研究如何把个人、机构的有限资源分配到诸如股票、国债、不动产等资产上,以获得合理的现金流量、风险和收益率。其核心就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

1、投资学就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投资学主要包括 证券投资、 国际投资、 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投资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当代世界政治、 经济视野,了解中国 投资政策,能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 投资咨询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及 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工作的高素质的投资专门人才,以及到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的应用性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且十分繁多,这里仅仅做简单的列举。

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2.财务科目分类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多年的改革,使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因此,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困难。

3.内部控制薄弱

会计凭证的编制与凭证的审核、总账的编制与明细财的编制,以及支票、印鉴的保存等不相容的工作尚未完全分开,没有内部的相互牵制、制约,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较大。内部监督、审计工作不力,只靠领导的行政监督,没有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很难全面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

二、如何做好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的财务工作

1.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前期的财务工作

(1)做好人员队伍准备。随着企业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的主要战略阵地,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掌握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掌握坚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等等。因此,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前期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好基础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该从人才选拔、录用、再教育这一系统工作来着手。首先,在人才选拔时,要选择具有良好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如果能够具有一定的水利工程知识的财务人员,那就更好了。其次,在录用方面,要根据所录取的人才的每个人的特点,为其找到能够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能力的职位。最后,在教育方面,着力抓紧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利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后续教育。

(2)做好组织建设准备。水利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大致包括两大块内容:筹资管理、成本管理。而在筹资管理以及成本管理下面又可以细分为许多小块,这每一小块的工作都是一项大工程,都必须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每一小块的工作。设置各部门要注重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性,防止由于部门设置而造成后期工作中的部门分化及部门冲突问题,各部门的职能要划分清晰,杜绝一个部门多种职能和一种职能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问题。同时,设置部门也要注意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做好财务管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监督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3)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的争取对各级地方水利单位财政工作管理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在“三农”建设背景下,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苗头对准了国家财化,而水利事业发展也必须要适应改革发展需求,立足实际,做好深入研究。为此,这就需要水利部门能够正视一切机会,尽量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并逐步加强与财政部门的积极交流、沟通,从而才能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健全支出控制标准,全面实行综合预算,真正意义上提高资金的使用质量与效率。

2.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中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1)做好财务检查。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与其他领域内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必须与水利工程施工一线保持紧密的联系,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摆脱办公室的束缚,积极的步入一线施工现场,甚至是在必要的时间,因为必要的工作需求而充当一线施工现场的普通工人。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人员下基层,才能够让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最真实的人员配置情况、原料使用情况、费用支出情况等详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后续追踪以及深度挖掘,找出财务报表上所登记的与实际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会计事项的异同点,做好施工时期的财务检查工作,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财务流动不明问题的出现。

(2)做好成本控制。水利工程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控制工作的关键时期就是水利工程施工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偏差,并对这些偏差进行分析,进而缩减不必要的开销。首先,做好成本控制要求施工单位各部门定期的报送施工期间的各项具体开销,同时对于施工进度进行把握,计算后期可能出现的开销等等,发现偏差,并加以解决。其次,做好成本控制还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并且与上级主管共同分析施工过程中的收支状况、分包工程完成状况以及资金流动状况等。将财务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时期的成本控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这样才能够实现效率化和质量化。

(3)逐步适应水利事业建设工作发展需求,强化制度规范。做足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水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监管非常重要,尤其是基层水利单位对于民生息息相关的专项资金监管更是责任重大。为此,这就需要在项目预算、项目筹划、配套机制、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明确各方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策,真正意义上实现权责利有机结合,以此才能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得到严格把关。规范财务凭证票据。规范财政票据重在强调积极按时缴税,配合地方税务代缴部门的工作安排进行正规缴纳税款相关业务,进而才能确保相关专用票据真实、合法并有效。

(4)重视水利资产管理。促进水利事业建设工作快速发展,必然要强调水利经营管理。尤其是财政投入工作的执行,必须要配合资产管理、经营管理作为基础,以此才能逐渐深化水利单位的改革需求,提高财政理财能力。举例来说,国内将近四分之三的固定资产都强调的是社会公益性质,如堤防、水土资源整治、涵洞、堤坝等工程建设的资产管控价值体现,一般会在工程竣工交验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上,不会对其再次进行反映,从而使得相关效益价值补偿得不到必要的客观体现。为此,水利单位财政工作必须要客观对资产效益价值进行反映,即使并不折旧,但也要在资产寿命使用期内对其信息情况加以补充。如根据磨损情况去客观评价其当期的效益价值。

3.水利工程的项目施工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

(1)做好账目核对工作。账目核对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收尾阶段的最主要工作之一,通过账目的核对,能够发现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遗漏点,同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成果进行全方位检查,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可信度。对于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财务账目核对工作而言,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账目的账目核对工作:原材料、预算资金、费用以及在建工程等等,通过对于这些重要科目的核对,能够发现预算成本与总的实际成本之间的差距,为最后的财务分析工作准备充足的财务信息。

(2)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会将整个的水利工程划分为许多小的部分、小的环节来分包给不同的专门进行此环节或此部分工程施工的施工队,如果我们在每一个环节的施工结束后缺乏对于施工项目的财务分析工作,那么就可能忽视其中隐藏的不和谐因素,为后续环节的施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做好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后期财务分析工作势在必行。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后期财务分析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材料清查。在每一个项目施工后期,要对项目使用材料即剩余材料情况进行汇总。其二,责任过渡。在每一个施工结束后,都应该将相应的物资及保管责任转交给下一个施工环节。其三,款项清理。要在每一个分工程结束后完成对于该工程的款项清理工作,防止不同施工期间的财务信息混为一谈,增加财务管理的清晰度。

三、结语

水利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关乎到资金管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资产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等诸多问题,是项系统工作。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能够认清工作重点,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从而才能不断创新行业内的财务管理方法,确保财政体制与财务实践管理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财务管理水准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雁.水利基本建设单位财务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

[2]吴伟华.完善水利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03).

第13篇

[关键词]国企经营者管理机制创新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体制创新,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时也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国企经营者管理机制的一次全面创新。

一、创新管理方式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创新国企经营者管理方式,突出“管人”职能,充分发挥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组织优势,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有企业中的贯彻落实,确保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有经济结构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顺利进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因此,在设立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同时,还应成立党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本级党委领导、上级党委机关指导的领导体制,以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党的工作、领导班子和监管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国企经营者的集中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为此,需要对中央企业工委和省、市(地)两级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和归并,将党管干部与出资人选择经营者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由分散管理向分级统一管理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在取消国企经营者的行政级别的前提下,国资营运主体的主要经营者由国资委通过法定程序决定人选;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由国资营运主体通过法定程序决定人选;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则由国资营运主体依照《公司法》规定进行推荐或委派。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国企经营者的管理手段由靠行政命令向用契约维系转变,管理标准由公务员标准向效率标准转变,管理重点由其行为过程的程序性合规向行为结果的效益实现转变。

二、创新遴选途径

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大拓宽国企经营者的选用视野,由原来从国企内部或党政机关这一较为狭窄的遴选范围向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多途径、多渠道拓展,重点选择具有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投融资知识和产业分析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国企经营者遴选途径的创新。一是从国企内部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者,并大力加强国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定措施,鼓励企业向国外的大企业、研究机构派出后备骨干,在实践中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新模式,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二是从社会上聘请经营管理、法律、财会、审计、资产评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担任企业的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和财务总监,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从海外吸引和聘用高级经营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尽快弥补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水平、经营理念、技术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快国有企业自身学习、提高和创新的进程。四是从归国留学人员中聘用经营管理专家。出国留学人员一般都在国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扎实的基础知识培训,又接受了国外先进学术理论的熏陶,学习到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适当待遇留人,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吸引归国留学人员到国企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三、创新测评方式

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手段在更大范围内选拔国企经营者的需要,以便准确掌握候选对象的政治业务素质、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就必须在继续坚持传统的组织考察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国企经营者素质测评方式,为选拔国企经营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一是要依托全国各地组织人事部门、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以及专业调查机构,对候选对象进行背景调查,以便全方位了解其成长过程;二是依靠有关专家学者和当地的权威部门对候选对象的经营业绩进行全面评估;三是通过开发职业经营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对候选对象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测评,发现其发展潜能;四是运用文件筐技术进行情景模拟,由考知识转变为考能力,发现其真实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创新任免程序

与现行行政机关干部任免程序一样,国企经营者的任免程序一般是先由同级党委审议,再采用行政方式任命,下发红头文件。但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后,国企经营者的任免程序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国资营运主体和国有独资企业的主体经营者仍按现行的干部任免程序进行任免,但要分别与其签订经营业绩合同,明确职责,奖惩挂钩;二是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主要经营者,主要是遵循法定程序即依据《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产权关系向所属企业股东大会推荐董事、监事,并采用契约形式,明确董事、监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股东大会来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然后再由公开当选的董事会和董事长来聘用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管理人员,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再下发红头文件了。

五、创新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对国企经营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约束机制,包括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建立国企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实行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但是这些约束机制已不适应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约束机制创新,包括建立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国企经营者信用记录制度和国企经营者任职资格制度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以现金流为基础的国企经营者业绩制度,改变目前以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做法,将出资人所获得的现金分红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结合其他定量指标综合考核国企经营者业绩,强化约束,真正从制度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其他主要的定量考核指标有:一是总资产报酬率,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净资产收益增长率,用以约束国企经营者,避免其在利润分配方面用光分光,提高企业的积累率,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强化经营者的社会贡献意识;四是成本费用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是从资金和人力两个方面考核经营者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主要考核国企资产的安全性和偿债能力,避免经营者片面追求利润,过度举债经营;六是技术创新投入率和市场份额占有率,以强化经营者的长远发展意识,反映国企的发展能力状况。依据上述考核指标对国企经营者进行任免、奖惩,同时,还要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国企经营者经营国有资产的业绩,才能真正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14篇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电网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经营属性,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创新意识和机制,因此,其财务与业务及整体经营环境的管理融通和衔接较弱,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执行不到位。一方面,供电企业按部门管理固定资产不利于资产的到位管理,例如物资供应中心对设备未能具体到台,只能采用批次的管理方式,从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而部门间沟通不畅和融合程度较小,从而加重了条块分割的程度,更不利于建立全局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与实务管理相脱节,实务管理职能有待完善。供电企业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价值管理,却由计划建设部、各供电所、市场营销部和办公室等诸多部门进行实务管理,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技术设备管理的角度会因部门过多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各自记录的内容与总体要求不相一致,账本与实务难以核对,账实不符。当前我国许多供电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只关注账面管理而忽视实务管理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实际使用固定资产时会出现分工不明、工作失效的问题。例如,一些部门针对将要闲置报废的资产作为非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内部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转移未办理相关的财务调拨手续,从而造成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相符,产权不明确。由于供电企业内部制度流程的不完善,生产、使用、财务等各个部门的资产信息不对称,相关工作无法衔接,造成当资产实物发生变化时,账、卡却没有进行相应更新;部分固定资产卡片以批量而非以单项资产进行登记,并且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从而导致账卡物不相符。供电企业过去的用地多数是通过财政划拨取得,导致企业存在很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明确的问题。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应为这些资产及时补办证照。一般来讲,补办证照要交付额外的税费,使得企业背负更多的负担,所以一些电力企业不愿自主补办证照,企业进行股份改制后,固定资产会因被列入无产权一栏而无法入账,从而形成供电企业帐外帐,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改善。一方面,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属于事后管理,对资产的增减变动、资本化开支、费用化开支等都没有进行有效地预算管理,有些企业存在忽视使用过程的管理而只关注投运和报废管理,从而为暂估资产和预测折旧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例如会计核算体系将每年用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检修的开支列入当期费用予以列支,而未能归集至单项资产,从而不能评价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益。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和价值变化情况的记录、对比和分析,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适时调整与企业经营性质不想适应的结构比例,从而促进供电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理念。一方面,供电企业执行价值管理的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构建、技术维修、报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特点,从而能确定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值,以准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另一方面,其他实物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要通过相关的培训了解固定资产核算、经济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强化基建、使用和运行维护等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各个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通过上下联动、互相配合,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能够真正地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综合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当以优化资产计划、设计、购建、使用、维修、更新改造及其报废等各个流程的管理为主线,并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关键控制点的分析,从而强化资产业务流程的控制,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到实处。例如,某供电企业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流程有大修理费用支出、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建设、固定资产增减等,相关管理人员为每个流程绘制了流程图,并编制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表单,控制表中明确列出各状态固定资产的关键控制点、控制要件、控制程序及措施和主要责任人等,从而明确了各部门在每个流程中的责任,确保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

(三)构建固定资产、预算与工程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的全新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成本与运营效益的管理应与预算、工程管理相结合,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成本的构成特点来设计资产采购、建造、修理、更新改造等预算表格的内容。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应对相应的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进行编号,从而便于追踪在修理和更新改造中使用所涉及固定资产的原编号信息。其次,财务部门可通过对比业务部门填制的预算信息与成本市场信息,以初步判断固定资产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并依据预算中固定资产购入期和建设期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追踪。最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实际与预算情况的比较分析,进行有效地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和建设期推迟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与科学性。

(四)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首先,供电企业应根据业固定资产地理分布、实物图片、价值分析等属性利用信息系统构建由工程自动形成固定资产卡片的功能体系和事中控制体系,并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资产卡片信息与业务信息;其次,企业应以财务为主线,按业务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善的业务核算体系,全面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要求;最后,供电企业应全面整合固定资产卡片、业务、分析、生产能力等定性与定量信息,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故障代码体系,进行有效地责任追究程序,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

第1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管理;账务处理

一、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特点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

是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专用仪器设备、电子产品、文物和陈列品、图书、交通工具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物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的资产也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主要劳动资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实现固定资产配置优化,对于促进科研出成果,成果应用于农业、化工业、医学等各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

一个是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根据科研单位的计划及课题的需求,由财政专项拨款及科研专项经费提取。另一个是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相当数量的专用仪器设备,具有大型、精密、技术先进、科学研究专业性强的特点,如测定仪、质谱仪、色谱仪等等。由于科学领域的发展,设备的精密速度不断更新,影响了专用设备的使用寿命,仪器的购买相当频繁。第三个是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像企业那样要计提折旧,它不计提折旧,发生时全部计入其他资本性支出,也不计算盈亏,直到报废处理。

二、科研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大部分以手工操作管理

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登记入库、出库、使用、损坏、报废处置等没有明确职责,很多单位购买和使用为同一个人。登记入库、出库为同一人,没有制定定期清查制度。财务只负责账务处理,对固定资产没有制定一套规范、有效、责权利分明的管理制度来统一管理。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有的科室自购固定资产从课题经费支出,未经管理部门登记、入库、出库,形成有实物无记帐。有的是仪器已不能用,放置多年实验室管理人员当作废铁卖掉,重新购置新的仪器,形成有记帐无实物。按有关规定,固定资产报废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报废。又因长期无对账,无盘点 ,财务只记账,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经常沟通,报废、无定期盘点等造成账实不符。

(三)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核算不科学

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只设置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四个会计项目,没有计提折旧,只提取一定修购基金,不能反映出净值,到年终财务报表,资产和净资产很高。

三、开发固定资产动态监控网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第一,由于手工操作存在人为主观意识,数据不能共享、业务办理烦琐等等,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减少固定资产流失,利用计算机开发了固定资产动态监控管理,将所有的数据录入计算机里,使固定资产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资产管理信息交流及业务审批等工作流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随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便捷的固定资产信息,代替部分手工操作,克服手工操作管理中的缺陷。

其一,固定资产动态监控管理者的条件需具有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软件操作技术。

其二,固定资产数据,包括电子数据和实物数据。实物数据是原始发票复印件、入库单、纸质资料,它是电脑发生故障时解决问题的关键。实物资料是固定资产数据资料管理的基础,实物资料内容可信度高,原始发票因具有不可变性。缺点是纸质脆化,字迹多为手写,资料容易发生丢失,字迹不清晰等,占据空间大。电子数据资料,占据空间小,查询速度快,有网址和用户名、密码,每台电脑可上,而且可共享。因此实物资料与电子数据资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其三,电子数据资料生成流程是:填写入库单,进入固定资产动态监控系统,对所购买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把信息填写在电脑中,包括发票号、厂家、型号、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管理人、使用人、金额、入账时间、使用时间、然后提交审核,最后保存,保存完毕要打印出固定资产卡片,分类存档。领用人与经办人不能为用一个人,应分开输入。每台设备应有一式三联入库单,一份固定资产管理人存档,一份发票报销,一份领用人保存。

其四,固定资产动态监控管理系统逐步完善,登陆网站,按权限管理是可以自行输入,修改,报废固定资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网上审核,审核无误可打印正确验收单、条形码。

第二,科研事业单位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核对账实是否相符。各单位成立资产清查小组每年针对各科室、资产使用者以及各个实验地进行一次清查盘点。盘点时,财务人员(固定资产记账人员)、办公室录入资产人员及各科室的固定资产使用者、保管者等有关一起核对,制定固定资产盘点表,由单位负责人、清查小组有关人员签字确认,统一报废、统一购置。统一报至主管部门审核,然后在计算机软件中操作,使帐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