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范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1篇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封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就其本质而言,循环经济是对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模仿,属于生态经济范畴。按照生态学规律来组织人的经济活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经济层面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靠排放、污染自然环境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则是“自然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按照“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力图使资源不仅得到最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而且还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减小到最低的程度。从技术层面看,循环经济是一种综合技术系统,需要生产环节的技术、储运环节的技术、消费环节的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的全面融合。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产业按照产业关联程度来排布空间,就近实现资源跨产业的循环利用,实现对废弃物的高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从而达到终极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从制度层面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循环经济导出了新的制度安排。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传统意义上人类生产活动的成本和产出核算关系,将生态环保成本、资源利用效率成本等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大众的,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内容融入了生产成本之中,彻底改变了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为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提供新的制度诱导。

二、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

基础及其重要意义在过去的经济增长中,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意识等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能够满足在不影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成了我国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一个最佳的选择。作为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城市,我市能源、水和土地等资源十分稀缺,99%以上的一次能源从外地调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50立方米,约为全省的64%,约为全国人均量的55%;人均耕地面积379平方米,不足全国的1/3。而且资源利用效率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94吨标煤,略高于我省0.9吨的水平,低于全国1.43吨的水平;水耗82立方米,低于全省水耗150吨左右,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甚远。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经济增长的态势良好,结构优化的趋势明显,城市的综合实力正处在一个不断提升的阶段。但是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资源能源约束矛盾也不断凸现: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阶段性电力缺口时有发生,资源性、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环境保护压力也不断加大: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尚未根治,大气和噪声污染不容忽视。因此,当前在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宁波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1.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打造“效益宁波”的重要举措。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是循环经济的基本技术经济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以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等为代表节约型指标的下降,本身就意味着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则是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也充分显示了公共效益。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一个生产成本制约期,以能源原材料价格为引导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因此,找寻一条既不影响发展,又能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打造“生态宁波”的有效途径。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多山多水,环境优雅,自2001年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来,更是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但同时,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SO2、COD、重金属等污染影响着我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的废弃物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理并加以重复利用,将有助于我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我市的环境质量。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宁波”的重要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创造效益、保护环境,更有价值的是,它还是自主创新的一种原动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无论是产业链、生产链的延长和拓宽,还是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均需要有技术创新及应用来保障。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推动企业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够培育一批以发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技术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归根结底,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增加城市宜居指数。

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逆向物流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国家发改委,2004)。循环经济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有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资源的约束矛盾,另一方面,减少经济发展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重新审视原来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不仅提高正向物流的效率,更要将逆向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

二、逆向物流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

逆向物流就是对由最终消费端到最初的供应源之间的对制品、库存、制成品及相应的信息流、资源流进行的一系列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活动及过程,目的是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恢复一部分价值(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2年)。逆向物流涵盖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定单要求的产品退回上游供应商。而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物品回收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主要包括回收分捡、储存、拆分处理及处理后可再次使用的材料或没有使用价值要填埋的废弃物等环节,处理后再次使用的材料又可回到原供应商,它也被称为“环保物流”。

1、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流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流程中包括了回收、回收物的处理、可再利用资源再投入到生产的逆向物流,使得在正向物流中产生的残次品、包装物等经过逆向物流,对其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可再利用的能源,部分完全失去使用价值的废物经过焚烧和填埋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可见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手段,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封闭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将断裂,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

2、逆向物流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物资的利用率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社会资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逆向物流的开展为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利用架设了桥梁,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同时也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获得竞争上的优势。这又促使企业更重视逆向物流,进一步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目前逆向物流管理组织和技术水平上,大量的物质没有得到很好循环利用或根本无法循环利用。随着现代社会逆向物流的技术和组织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前不能够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也逐步变成了可以回收利用的对象,这就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了再利用的程度,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逆向物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1、尽量减少商品的回流

预先考虑逆向物流的正向物流,是一个系统化的供应链物流体系。通过供应链内各个节点的联动化、一体化的物流流程的设计,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逆向物流。如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回流产品后续处理更加容易,以便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对流通过程中的包装物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减少利用资源,而不仅仅是强调包装的回收和重新利用。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减少客户购物的盲目性,这样也可以减少逆向物流的产生,节约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由于环保法规的约束,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回收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危害,以达到国家的环保标准。然而,产品回收却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利益,甚至造成亏损。逆向物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企业的边际成本大于对社会产生的边际效益而导致的外部性问题,会导致企业的投入少于社会的最优逆向物流投入水平。政府这时必须在政策、法规、税收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补贴,尽可能是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提高逆向物流的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 逆向物流过程科学化

首先,建立基于供应链集成的逆向物流组织模式。现代物流已进入了供应链管理阶段,要求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对市场变化同步作出反应。 任何某个节点逆向物流没有处理好,就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的速度和效率,所以必须加强供应链各节点的合作,建立契约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其次,建立集中的退货中心。为了避免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冲突,国外大型企业的解决方法是建立返品中心,对逆向物流和正向物流做分流处理,返品中心集中分类,处理企业逆向物流过程中的所有产品,并将其送到最终的归属地。另外,引入第三方逆向物流。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逐步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利用专业化经营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将使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提高。这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4、加强政府立法

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但相关法律还不完善,需要研究建立和完善关于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法律体系,当前要抓紧时间制定和颁布《再生资源法》、《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专项法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法律责任,规范其经营活动,逐步将循环经济与逆向物流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形成:

农业发展到现阶段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

1. 可利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耕地的逐年减少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水资源等农业所需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短缺造成南方沿海诸多省份人均耕地占有率以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标准。

2. 农业相关资源利用率较低: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这两个农业主要资源整体使用粗放,基本上没有集约化,资源的产出率和使用率均严重偏低,农业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程度不高,有的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并没有起到真正的肥效,或者干脆的焚烧,燃烧热效率低,对环境污染严重。

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形势依然严峻,土地的过度利用使土壤状况逐年恶化,土壤中有机肥含量严重不足,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整体环境的破坏造成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由于整个农业生态链的破坏,农业病虫害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

4. 农业环境的破坏造成农产品的污染加剧:

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以及农业作业过程中的带入性污染,工业对大气污染会产生酸雨等大面积影响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滥用农药以及大面积地膜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土壤以及水分的损害相当严重,进而造成农产品受到污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农业发展的现状,就需要建立一套既保护农业资源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既追求单纯的农业经济又要寻找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三大利益的平衡点。生态农业就由此产生。

二、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村,加大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是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根据农业发展的生态规律,在充分考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的基础之上将实际的经济活动向生态经济转变,进而形成一种物质不断循环,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日益提高的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生产过程中产生废物量的最小化,是针对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入手,改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实现农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事关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是我国实施新型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三、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 从政府层面加强宏观引导: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举措,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摒弃原来过于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错误理念,放眼于长远,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引导以及政策性支持,例如:发展庭院经济入手,让农民感受到循环经济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益处,首先可以建立沼气的扶持政策,即增强了秸秆的利用效率,又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并且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加强舆论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合理布局,合理规划,建立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区,让农民真正体会到生态农业带动下的循环经济给现实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善,给经济效益带来了提高。

2. 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各地发展生态农业也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构建循环农村经济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经济的自身背景,环境的承载能力,并与人文历史、生活习俗、技术积累充分结合,目前相对成熟的模式有: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利用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池为转化纽带,充分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猪舍、沼气、果园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在充分调动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基础之上,使这两个行业有机结合,完成资源的互补与循环。

3.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统筹规划发展,努力做到农业生产的无害化,生产过程中的低排放化,对环境的零破坏化,寻求一种高效率,可持续的生产之路,作为农民,要改变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使种植、养殖以及生活区彻底分开。合理处理生活垃圾、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的新技术,推广沼气技术。

4. 努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发展生态农业就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硬件支持,例如,节水灌溉的河道、管道、渠道等设施,农业配套的电网等设施,人畜生活用水设施,乡村交通设施等等。要想从根本上发展生态农业,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同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阶段性,有步骤的改善。

5. 积极探索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生态农业技术,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助力: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涉及到国家、农业相关部门、农民等多方面的一项繁杂的工程,单纯依靠现有的农业技术很难完成生态农业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农业的相关管理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农民本身共同研究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经济技术,并对现行的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持续跟踪、改进。努力延长循环链,丰富循环的相关因素,同时确保各循环链之间的独立性,建立一套良性的循环系统,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技术双赢。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合理的结构,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与转换,实现高效,经济。这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最核心技术。

6.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之一,是在充分运用我国传统农业几千年来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结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精华而形成的一套适应生态学原理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有效模式,将种植业的发展同农林牧副渔紧密结合,形成大农业体系,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协调农业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提高。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是目前发现的具有明显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实际意义。

总结:

建设现代农业,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基础薄弱,实力不足,任务繁多,要如何应对诸多挑战,应怎样谋划发展对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抓住机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而且要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显而易见,深入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前进时代的强烈呼唤,更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吴生泉.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J].杭州农业科技,2007,(05) .

[2]朱丽君.浅谈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工作措施[J].杭州农业科技,2006,(02).

[3]梁英香,梁兰香,严惠群.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 努力提升余杭牧业水平[J].杭州农业科技,2007,(05) .

[4]谢泽力,晏钢.云南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