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以此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难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够控制在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不能够过于简单;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学方式,在设置相关问题时既要设置一些封闭式问题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种类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有失败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服务。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本文作者:庄莹工作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审计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透视
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审计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面对审计发展的新形势,为提升审计案例教学效果,需寻找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讲授缺乏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拥有丰富完善的审计案例,是提高审计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审计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教学的成败,为此,必须尽可能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案例仍存在脱离实际、内容简单、案例代表性与说服力不强等问题。缺少具有真实感、启发力和典型性的案例是最为致命的问题,许多审计案例虽然来源于审计实务工作,但却有数据不完整、过程情节不清楚、审计结果不明确等缺陷,究其原因,一是编写案例的教师缺乏审计实际工作经验,致使所编写的案例空洞,难以说明问题;二是许多案例只是立足于背景加结果的编写目标,而忽视通过生动具体的过程以达到审计的教学目标;三是案例数据受到保密性的限制,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愿意将其公诸于众,致使所获取结果数据东鳞西爪,难以达到审计教学的要求。2.授课教师审计实践经验不足作为审计学教师,首先必须熟悉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与实务,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并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框架与方法,这也是审计案例实现成功教学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审计案例教学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知识,对各案例内容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提炼和综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15位审计专业教师中具有注册会计师和讲师的“双师素质”的就有10位,但这并非大部分高校所能达到的师资配置[2],多数高校难有如此配置。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因而较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与课堂案例相结合,即使他们手头拥有许多审计案例,但在分析讲授过程中,总让人觉得枯燥有余而生动不足,直接影响到审计案例的教学效果。相比之下,聘请实务界专家前来高校授课却往往获得广大师生的好评,这也充分说明审计案例的生动讲授离不开熟悉实务的教师。3.教材与教学计划对案例教学安排欠缺目前,公开出版的审计案例教材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描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案例构成缺乏系统性[4]。同时,许多高校所使用的审计教材,大多选用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用的审计教科书。这些教材撰旨在帮助考生参加CPA考试,因此,教材偏重于各种审计准则的介绍,忽视教科书应具的系统性、易懂性,更重要的是普遍缺少审计案例。而从内容上看,审计案例一般应包括中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内容,但目前我国审计教材中的案例却顾此失彼,大多不完整。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计划中对专业课程的学分和教学时数的限制,致使教材中的审计案例教材篇幅无法太多,以避免冲击审计知识点全面、系统的介绍。尽管如此,目前高校审计课程大多所安排的3~4个学分(即授课课时约在54~72)也难以将教材中的案例加以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则给审计教师带来两难的选择,要保证必要的审计案例得以讲授,又会冲击到这一课程知识点的完整性,即使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但也无法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审计案例教学法改革新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精选案例,学生必须积极配合[5]。而要保证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成功有效实施,首当其冲的是教师与案例精选,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先立足于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以及运用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实践。1.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抓住国内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法这一有利时机,院、系应下大力气建立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库,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夯实基础,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和手段,促使教师积极收集整理审计案例素材,并针对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的不同环境加以科学设计。为了保证案例的高质量,组织与设计的教师可略作分工,对审计理论案例而言,它的设计虽然不需要教师拥有较多的审计工作经验,但却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审计理论和技术,具有资本市场、经营管理、税务、公司法等相关专业知识。而对审计实务案例的设计,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如此才能对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的编写。借此机会让教师积极深入到审计的实务实践之中,不仅有助于审计案例库的建设,同时,对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十分有利。审计实务案例的素材,是建立高质量审计案例库的成败之关键,设计者应根据审计教学的需求,多渠道地搜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性或代表性的真实事例,并基于典型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目的,对所收集的材料合理地进行删减、加工整合,形成事实清晰、逻辑清楚、实践性和说服力强的审计案例。而在案例提炼过程中,每一个案例都应力求有的放矢,针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精心设计,注重案例与所学知识的前后衔接性,突出理论的关联性。同时,应当为案例留有更多的逻辑扩展空间,虚构必要的生动情节,以提高学生对审计教学的爱好和兴趣。2.注重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无论是国内的审计案例,还是国外的审计案例,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于审计教学中,因此,审计案例素材的不断更新,是保证审计案例库高质量的前提。当前,审计师行业面临社会期望甚高、同业竞争激烈的巨大压力,同时,其运行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审计认证的蓬勃发展,又促使审计业务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因此,审计案例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容置疑,具有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审计师、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等对审计实务十分熟悉,因此,请他们提供典型案例无疑是一个主要途径。应注重选择启发性、典型性的丰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库中的案例应主要来自真实事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启发性,并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出现[6]。几乎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认真研究每一重大审计案例,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对策,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似乎已成为世界各国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惯例[7],因此,根据审计案例发生的时间进行选择时应当注意不要一概以新代旧,对于发生年代久远的案例,并非都要拒之门外,诸如英国的南海公司(TheSouthSeaCompany),美国的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Mckesson&Robbins)、厄特马斯公司(UItramaresCorp.)、安然公司(EnronCorporation)等重大审计失败案例的发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作为审计案例在教学上加以使用,而我国的银广夏公司、东方电子公司等审计案例所暴露的问题,也不乏其经典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利用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披露和法定审计制度,通过中国证监会的资料公告、财政部的处罚公告、审计署公告等途径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审计失败等情形的公开披露,搜集审计案例的丰富素材,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来源,某些案例素材仍然有待于广大教师走向实践,到会计师事务所、公司审计部门去加以搜集,诸如如何识别客户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如何合理选择审计程序,如何有效地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等专题性的审计案例,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审计实践获取真知,并对其加工整理形成审计案例。3.多渠道保证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以案例形式将实践中的背景和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研讨中,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而客观地将现实社会中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加以评析,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课前将不同类型的案例发给学生阅读,再在课堂上结合审计原理和流程,组织讨论审计案例,注重师生互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时可多采用经典案例,有关审计环境案例诸如采用变脸艺术的红光实业案例、立华现象的活力28案例、混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黎明股份案例、以政策为借口的幸福实业案例、与“神笔马良”媲美的明星电力案例、违背职业操守的圣方科技案例等。有关审计师职业责任案例诸如上海汇中伟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案例、蓝田股份民事赔偿案例、外高桥经济贸易仲裁案例、沧洲化工资产评估案例等[8]。这些经典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必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审计报告的高风险性和审计师的重大责任,帮助学生强化执业判断力。由于审计课时的限制,致使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案例教学,例如,学生分组讨论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每一章节的开始以案例为引导,在授课中经常辅以小型案例促使学生对某些不易理解的概念、特征有一感性认识等。而针对目前高校审计教师的审计实践经验普遍缺欠的状况,加强教师的审计业务实践活动迫在眉睫,定期和不定期地让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的审计部门等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他们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是审计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要求。四、结语随着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也相应发生变化。为此,我国高校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必须与时俱进。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审计学案例教学法的根本,不断更新审计案例素材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广泛采用互动性、研究性案例教学法,合理安排审计课时等举措,则是审计案例教学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选择的意义是深远的。然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运用同样的会计准则能否产生可比的财务报告信息,依赖各国的审计准则、审计质量、监管机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支撑环境(Cooke and Wallace,1990;Doupnik and Salter,1995)。只有制定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加强对会计准则实施过程的监管,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障会计准则趋同的实现。
一、公司治理中的会计
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力直接来自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股份公司分权与制衡相结合的治理结构,即公司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公司资产的管理,公司的管理者经营管理公司不拥有公司资产的所有权。这种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推动了会计准则的产生。作为不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如投资者,债权人等,为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必然要求具有统一准则的会计报表。所以,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而各国的会计准则也存在若干区别。随着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趋同化,也促进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体系(OECD,1999)。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形成管理与控制体系。一般认为,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等方面(冯根福,2001)。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应,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面向内部用户(如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的内部会计信息披露以及面向外部用户(如广大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的外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JoelSeligman,1993)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直接研究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的文献相对较少,大量研究文献都是借助会计信息披露来考证公司治理与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大都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的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朱小平、程昔武,2006)。对于上述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予以了证明,代表是Scarbroughet al.(1998),Carcello和Neal(2000),Joseph等(2002)。目前国内研究的研究重点大多放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上面。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并不是为了制衡而制衡,科学的公司决策才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应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实现外部治理的运作,从而实现从静态的治理结构到动态的治理运作的转变。
二、基于会计准则趋同的公司治理
IASB在2002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安然公司倒闭后对会计准则的部分批评意见是错误的,2002年报告的财务报告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公司治理失败的结果。许多企业的失败源于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分析师、监管者、投资银行和新闻记者的严重失误。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开始审视公司治理,尤如准则制定者关注公司倒闭事件背后的问题。由于IASB的管理权限不包括公司治理,因此透明的会计报告对于公司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IASB2002在年度报告中呼吁:在完善会计准则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全世界的立法者们加强公司治理同样重要。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结合体(Jensen and Meckilon,1976),包括签约、履约、计量和评价、再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财务会计充当信息提供、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充当信息监督管理的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如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另外,公司治理理论中的透明性也要求高质量财务信息的披露。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的要点是公开性、会计标准、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些要求都是针对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构成约束。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而且影响到注册会计师执业独立性的维护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实现,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1996年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声明中SEC提出了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就是“高质量”。SEC对“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必须具有可比性和明晰性,并且必须充分揭示信息。1998年FASB了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的研究报告,也提出了构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看法。每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做到: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一致;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最好没有)备选会计程序;清晰(不含糊)而全面。我们认为,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确实需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保障,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环境中同样会存在会计信息的失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产与高质量的治理结构的保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督制度,只是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技术上的保障。至于企业及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相关各方是否遵守、执行,主要取决于遵循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与效益之比。换言之,当执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增加各相关利益集团的成本与风险时,可以预见各该利益集团将不会执行这些会计准则。理论上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现的因素很多,我们将内部治理结构之外的统称为“会计环
境”,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事前的制度安排,诱导企业自愿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事后的惩罚机制,使得任何已经未遵循会计准则的尝试,会因相关机构的严惩而事实上不经济。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暴露了很多因未遵循会计准则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或融资的案例。就这些案例而言,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公司没有真正的治理机构、政府介入过多等。当然法律责任的缺失使得事后的惩罚机制失去应有的威慑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逻辑推论与现象观察。Ball and Robin等对据称都执行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研究表明,如果只按照会计准则区分,这些国家(地区)应当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但如果按照当地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财务报表提供者所产生的激励看,则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将是低透明度的。BalI,Kothariand Robin的研究还发现,英、美法系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要高于大陆法系国家。其他很多研究都发现,在会计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只有当相关会计环境使得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地预期收益为负时,会计高透明度的实现才成为必要。因此,尽快要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
四、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
我们分别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理论)、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趋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公司治理目标,披露质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的运行;公司治理框架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内容和质量。两者呈现互动关系,即会计信息披露推动公司治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会计信息的改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只是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尽快构建会计准则趋同的环境适应机制,才能保证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的实现;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包含在会计环境之中,因此会计准则趋同与会计环境也可以说存在同样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逻辑关系见(图1)。
五、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路径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但要使企业按照新准则体系的要求提供透明度高、可比性强的会计信息,需要企业、政府及监管者、中介机构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等原有的关于公司治理研究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深化;加强对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我国这几年在完善公司治理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01年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所有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在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信息;加强包括财务总监(CFO)在内的会计队伍的建设。CFO在公司治理中起着核心且直接的作用,掌握着整个公司的财务信息,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分配:如制定股利分配政策、资本结构政策、资金政策等,这不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容,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的结果,几乎涉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相应体系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从国际经验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概念框架是制定会计规范的概念依据;补充和修订会计准则内容。仅就会计准则本身而言,国际趋同除了面临着语言转换问题、准则及结构过于复杂问题外,还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修订。如新的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迫切要求对相应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尤其对于投资者而言,金融产品的价值如何计量、相关损益如何计算都十分重要。
(三)全面推进会计和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体系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好的执行,新的会计准则给财务报表信息是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加相关,但可靠性明显降低,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者具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要加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会计领军人才,为会计事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人才保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改善行业执业环境,加强对执业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全面加强诚信建设和执业道德教育,构建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社会监督约束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上市公司应制定实施新会计准则的计划与措施 管理层与财务人员应马上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否则到新准则正式实施时就失去了主动调整本企业的机会。修订本企业的会计手册,制定本企业的指导措施,针对本企业新旧准则的差异,做好调整准备;重新设计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的编报系统等。充分估计新准则对本企业的影响,如果新准则可能会导致本企业利润大下降或上升,企业应做出事先的公告;针对金融工具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好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备工作。
(五)提升会计准则的法律效力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准则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与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要使会计准则的遵循义务得到很好的体现,使会计准则的技术规范上升到法律规范,以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合作,在各自的规范之间建立一致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尽量消除多头监管、政出多门的弊端。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测算新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加大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宣传力度。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要发挥其应有作用还必须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才能使之深入人心。应该说我国的政府会计主管部门在研究、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准则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经济实质是各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作为会计信息生成、列报与传递的规范或标准的会计准则,仅其执行者或使用者了解、掌握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各会计信息是用者的理解和承认,将会计准则的宣传范围、将会计的专业规范意识传播到它的所有服务对象中去,并为他们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造假 决策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市场秩序的规范更是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供保障。然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削弱了市场活力,损害了企业形象。我们有必要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发现会计主体财务造假的手段,从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对策。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会计理论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税收的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二、“万福生科(300268)”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一)事件经过。
上市不到一年,万福生科就被发现虚构业绩。该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营业成本1.46亿元、净利润4023.16万元,直接导致该公司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告盈亏方向发生变化。2013年3月,万福生科的自查公告显示,2008年至2011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7.4亿元,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虚增净利润1.6亿元。2013年3月15日,万福生科再次受到深交所的谴责。
(二)万福生科造假手段分析。
1.手段一:虚增收入
虚构客户。万福生科的五大客户不实。在更正后的中期报表中可以发现,除了东莞市常平湘盈粮油外,公司对其他客户的销售收入都大幅下降,两个客户在更正后的报表中没有再出现过。
虚构合同。2011年的年报中,万福生科披露其与莞樟木头华源粮油经营部及湖南省傻牛食品厂的采购合同,但进过调查,这两家企业与万福生科并未签订过采购合同也无生意上的往来合作。
2.手段二:虚增资产
虚增“在建工程”。2012年万福生科“在建工程”科目金额比2011年大幅增加,然而其工程数量和进度都不及2011年,资金投入与实际生产呈倒挂趋势。
虚增“预付账款”。2011年末,万福生科的“预付账款”比上年末增加了449.44%,然而企业经营方向、公司业务都未发生大的或者根本性转变,理应当变化不大,预付账款的增幅明显异常。
(三)万福生科造假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1)利益驱动。
企业上市可以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和巨大的股权利益,也有助于提高企业资信水平,更容易获得借贷资金,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达到其上市的目的。上市之后为了防止业绩下滑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为了谋求较高股价,企业也选择继续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造假。
(2)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缺乏其应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业务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管理层或者是被监督对象意志的左右。内部控制中的利益制衡机制的缺失,极个别的大股东控制了企业绝大部分的股权,并集企业的控制权、监督权、执行权于一身的情况;由于没有其他力量对其行为进行牵制和监督,导致企业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让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频发生。忽视企业内部控制,有章不循,尽管企业有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流于形式。
2.企业外部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造假行为是需要违法者付出成本的,然而若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让违法者因违法行为付出的代价远小于其可以从中牟取的经济利益甚至完全不需付出代价,那么会计主体就很有可能会采取违反法律的行为牟取自身利益。
(2)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力量
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对外列报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然而审计师在从事审计业务时是需要向委托方收取一定费用的,由此也很有可能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公正性。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约束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然而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却不够合理清晰导致违法违规者“钻空子”,逃避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裁。社会舆论或者是新闻媒体监督,一方面其不容易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其缺乏专业的知识,不能判断企业会计信息真实与否或者其真实性程度。
三、案例对会计信息质量改善的启示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首先要制定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内部控制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把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考核的制度,将其与绩效工资福利挂钩。再次,要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必须使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报告。另外,还应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防止管理层做出有损股东的行为。最后,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还需完善监事会制度,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加强执法惩处力度。
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执法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者造价成本。同时法律法规条款应当明晰,不能模棱两可,法律法规应当减小其弹性空间,以防难以对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判断和处罚。
(三)强化监督体系。
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把好第一道关。依法展开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分工合理职责明晰,落实企业内部审计的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责任。其次,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政府部门的各个监督机构责权利清晰,避免职能部门的重复设置或者遗漏。最后,社会监督力量必不可少。
四、结语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正常竞争秩序、增强市场活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艰巨且迫切的任务,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经济活动参与者,学术理论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管理者高度重视是提高质量的思想保证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的思维、行为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全公司的风向标。员工重视质量常常基于领导的参与。当然,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可能没有高层管理者长远的眼光和全盘考虑局面的策略,但是产品的优劣却真真正正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主宰者。所以管理者应该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要从组织制度、福利待遇、生产安全等方面给予员工稳定的保障,使他们后顾无忧地投入生产。在一切稳定地基础上向员工表达质量的重要性,强调质量观念。上世纪80年代初,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给员工上了“质量第一”的一堂课。紧着着员工中开始讨论工序之间的紧密配合,生产线上如何减少废品率,使质量观念深入人心。就是这一砸使员工如梦初醒,并始终保持高度精神,以致砸出了世界500强企业。
二、员工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质量的基本保证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菲根堡姆博士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尽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世界上做好的东西,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理论束之高阁,而不是传达给员工,那再好的东西也是空中楼阁。加之大部分员工来自基层,受工作环境、工作层面、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对公司发展的着眼点也会有所局限。所以加强职工全局意识培训,不断进行质量意识、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视频教学、案例研究、外培深造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使职工转变马虎观念。塑造质量习惯,细化生产流程,掌控工作细节,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人,工厂的主人。高度决定速度,当他们掌握了解一些高层次的理论和知识后,回过头再看自己的本质工作将会是另一种心境,另一种感受。
三、质量目标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制度保证
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和目标控制”的主张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重视。目标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目标制定过程中“人人参与,层层分解”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管理人员每个工人都对自己所要完成的分目标了如指掌,更容易很好地完成工作,也易于企业对下级进行奖励和考核。质量目标管理亦是目标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经济政策、市场情况、企业规划等情况制定出企业的总质量目标,尽量使其具体化、数量化,在此基础上,按照系统要求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明确重点,便于检查考核和评比。在具体完成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质量的测量,用一些可视化图标来表示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利用PDCA循环法、成立QC小组,以保证质量分目标和总目标的如期实现。
质量目标管理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正确运用管理方法和步骤,并加以有效实施,为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形成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
四、科学地绩效考核是提高质量的有效保证
除了制定质量目标,进行测评之外,科学的绩效考核也是质量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员工考核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工作差的员工的给予经济处罚,而是通过考核使员工找出差距,激励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企业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案例编写类型
为了及时了解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管理现实问题,充分发挥MBA学生的资源优势,加强MBA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针对性,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MBA院校都鼓励MBA学生撰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有些院校甚至规定MBA学位论文只能选择案例编写类型。
实践证明,编写高质量的案例的确最能体现MBA教育的专业学位特色。我们认为,案例类型论文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MBA学位论文的要求和案例特点两方面说明选题的原因、研究思路、研究路线以及案例素材收集的过程、必要的背景情况等,当论文被改编成为教学案例时选题原因需要被删除掉。
第二部分是案例的主体内容,应尽可能真实、详尽、客观地围绕案例希望分析或解决的问题,介绍所涉及单位的背景或总体情况、必要的历史回顾、关键人物的概貌、特定事件的发生过程、有关的统计数据及图表等等,必要的时候也可在这部分给出建议阅读的参考资料;(环球网校浅谈MBA四种论文类型)
第三部分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辅助材料。由于是写给教师看的,学生应特别注意从如何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讲述清楚教学用途、建议讨论的题目、背景信息、分析要点等方面的内容。
企业诊断类型
MBA学生所做的企业诊断就是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计算基础上,找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内因与外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MBA学生在写作这类论文时树立以下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①诊断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去做。企业诊断是无法与特定的企业实际相隔离开的,MBA学生要随时关注企业,定期走访企业,坐在资料室里永远找不出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
②必须深刻认识到问题诊断的复杂性。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不可能套用某个现有格式。问题往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蜻蜒点水式的诊断只能找到表面原因。
③解决问题比诊断问题更重要。仅仅诊断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大堆问题,无解决问题的方法,于事无补、于人无益。做诊断更应注重解决问题、注重实效。如果为了诊断而诊断,甚至会使企业经营更加混乱。
专题研究类型
专题研究类型的论文重心是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专题,专题研究就是指对典型、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专注地研究。在撰写专题研究类型论文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专题研究类型论文的选题要特别注意体现出专题的特点。专题必须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或者独特性、典型性,能够通过对它的研究揭示若干具有指导性的思路、方法、方案、措施与政策等。同时专题应当专,必须针对现实、普遍、典型的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等问题展开。不应过于宽泛,提倡小题大做或小题深做,切忌大题小做或大题泛做。
②专题研究类型论文分析过程要体现出其研究的特点。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即遵循现实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描述,如起源、发展、措施与政策等)的逻辑展开。要有自己的研究,研究必须有所得,所得必须有价值。
③对专题研究类型论文的评价标准要慎重考虑。对MBA学位论文的总体要求不在于理论研究的创新,而在于综合运用理论观察、分析与解决现实的管理、经济问题,在于应用的创新,同时专题研究不同于企业诊断、调查报告与案例研究之处在于专题研究的理论成分大于后三者。在专题研究中问题是载体,理论研究是主题,因此专题研究的特点在于专(即深入、集中、专一)。
调研报告类型
调研报告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某对象(企业、组织、行业、决策行为等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在这类论文写作中应注重以下的问题:
①调研报告应重视国内、外的背景分析,以便尽可能占有和组织相关信息,避免片面、局部地分析和研究问题。例如要对某国有零售企业进行调研,由于该企业面临国内企业竞争激烈、国外企业大举入侵的形势,在进行调研时必须有国内企业竞争、外企大举进入的较详细的介绍、综述和背景分析。(环球网校浅谈MBA四种论文类型)
②调研报告的调奁应采用科学的工具、图表、方法,强调数据的客观与科学。调查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语言,而不能仅仅依赖大段的文字描述来说明问题。调研报告反对平铺直叙,注重用数据说明问题,数据应真实、可信,注意采用图形、表格和有关工具来表述。
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加,大量的外资将涌入我国市场,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和资金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接轨。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新的会计业务也将涌现出来,这对我国会计人才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能力等,还要求会计人员也要懂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广的国际文化背景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对我国以前单一的专业型会计人才的挑战,也是对我国会计教育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教育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调整教育目标,从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转向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以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大多停留在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方面,倾向于低、中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般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等基本会计技能的操作,很少或基本不参与决策和企业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要求会计除了具有反映功能外,更多地是要于企业管理;而且随着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化、化,会计人员将逐渐从过去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预测、决策、分析等企业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能完成一般核算业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与判断的能力和参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还要具备处理跨国公司会计业务的能力和参与跨国经济管理的能力。所以,加入WTO后,会计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不同会计人才的培养比例,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应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以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纯专业课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的设置较少,而且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不高。比如外语,除了一些国际会计专业对此要求较高外,一般会计专业都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就很难适应跨国经济业务的需要。因此,加入WTO后,会计教学的课程除了要保留必要的基础课和会计专业类课程以外,应适当地减少纯会计课程,相应地加大相关课程的设置比例,包括经济、财政、管理、市场、、投资、、决策分析等等;此外,在基础课程上还要加大对机、信息处理、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增设有关跨国经济、国际文化及国际惯例等方面的内容。对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加以适当调整,使会计教育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2.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教材五花八门,水平层次不一。2001年6月,《财经报》曾对我国会计教育状况作过一次调查,从对全国十四所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们对所使用的教材是不满意的,学生们渴望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总体倾向于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和名牌高校教材。因此,在我国加入WTO后,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也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计教材的选用上,也应尽可能地按照国际会计的要求,或者与国际会计保持一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会计基础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上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弥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中的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适应化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适应对具有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决策果断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强化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的能力。以前的会计教学多采用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少接触实际业务,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凭证,不会写简单的财务分析的情况屡见不鲜,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入WTO后已对会计人才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模拟实习和案例教学。根据实际材料设计一些模拟练习,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同时对会计业务及其处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国内外案例加以分析、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使他们加深理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充分做到把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参与实际业务处理。学校可以和部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些参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的机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联系一些单位,积极参与实际业务的处理。这样通过实际业务的亲身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2.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过去单一的“黑板式”教学手段,多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会现代先进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另外,为了适应加入WTO后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可改变过去单一的汉语教学模式,而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办学。
关键词: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控制 相关性
目前,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制度,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优化,保障经济核算的顺利进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来说,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工作还不完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对于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两者的相关性,从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上市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企业经营仍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与挑战。企业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为薄弱。主要有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正确的认识、机构设置不合理、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高级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认识,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体现在企业没有建立完善成文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和控制程序,有些企业即使制订了内控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宣传,员工不了解内部控制程序,内控制度没有有效的落实。
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组织机构的设置仍保存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存在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管理权责不明确的诸多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同一部门之间权责模糊,缺乏交流。
我国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大多没有受到正规的企业管理学教育,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内控制度的关系认识不足。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企业经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外,企业缺乏优质的企业文化也造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
(二)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要加强审计和监督,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有效的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对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对于违法乱纪分子有威慑作用。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乏,内部审计、统计财务报表需要的材料、财务报告的审核均有管理高层掌握,缺乏独立的审计机构。同时许多企业为了经营的需要,往往将营运部门凌驾于财务之上,忽略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另外许多企业忽视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即使建立了监督部门,也流于形式,监督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应有的质量,更不能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
二、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离不开企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互相印证、交叉影响的关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质量的结合保证了企业的资金的安全,有效的预防了资金风险,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完善的内控机制
企业完善的内控机制是保障财务质量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之间人员相互制衡、监督,有效避免了因缺乏监督带来的虚假报表和员工的舞弊行为。完善的风险预测与评估机制也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财务人员过失、审计材料虚假造成的潜在风险。 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企业环境,确保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二)内部控制是保证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必须是真实可靠的,这关系到上市企业的信誉、股价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之一,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虽然没有内部控制系统的企业财务报告不一定不可靠,但财务报告一旦不可靠,则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必定无效。因此可见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的确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检查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贯彻,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中权力大小、职责履行的好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都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资产的营运水平进行评估,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发重要,内部控制关系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已经成为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和相关性,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完善内部控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08)
[2]瞿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04)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73-02
作为人文经管类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案例教学最早被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方法用于管理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将所研究的问题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采集相关信息、数据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说明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得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甚至是理论的创新。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挑选适当的案例,组织课堂和课后研究与讨论,并对学生针对案例做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与讲解,根据学生做出的解决方案质量给出平时成绩作为激励等。虽然案例教学已经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本文针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进行分析,并对《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均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例,但目前适合中国本科学生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寥寥无几。在此背景下,《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者设计案例。由于教师本人精力和水平的局限,其挑选和设计的案例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不适用于本科教学。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质量与案例教学的质量显著相关,管理学案例教材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与简单的课堂讨论不同,《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更加复杂与多样,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支持。在某些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软件、硬件的支持。但在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要教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演绎,学生不用动手实践,使得许多教学管理者认为《管理学原理》教学与理工科科目不同,没有必要安排实践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教师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课后自行分析并制作方案。学生课后学习极大地依赖自己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种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3.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高校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严重不平衡,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其主持分析的案例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由于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往往存在鸿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高校教师难以充分把握、透彻理解所教的案例,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天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不强。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由于教师对案例掌握上的不足,可能最终导致所教授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与现实脱节,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
4.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作为一门管理类基础课程,根据本科培养计划,《管理学原理》课程往往安排在大一开设。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由高中升入大学,仍保持着高中时“重做题、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实践、参与课堂讨论与分析的动力。学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较低的配合度将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而影响《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障碍,对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讨论。
1.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为了保障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必要编制一套高质量的管理学案例教材。虽然组织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编撰工作离不开各大教育教学出版社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管理学案例教材缺乏的背景下,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原理》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自行组织起来,编制高水平的管理学案例教材。同时,组织全院多位经济、管理类教师共同编制管理学案例教材,能够有效地减少单个教师编制课程教学案例的个数,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参编教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编制少量案例也有利于提高编制案例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为了缓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教学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院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宣传与呼吁,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知晓并理解《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软、硬件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争取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加大资源投入的支持力度。同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也应当改变其“经管类学科仅需较少教学资源投入,只要教师站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即可”的传统思想,了解国际国内管理学相关学科教学实践的发展状况,对管理学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以保障管理学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3.提升教师能力。主讲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以及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举足轻重。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能力。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时刻注意自身能力的不足与缺陷。其次,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相关理论进展与教学实践的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进而提升管理学相关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
4.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自己难以主动提高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主讲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案例分析所需知识储备和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准备工作。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采取鼓励的基本态度,为了保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支持学生的发散思维,表扬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并艺术地提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批评与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其分析案例、讲解解决方案时表现的能力相联系,对做案例认真和做得好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加分,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学习,进而提升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管理学管理》等管理学相关的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使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本文在回顾案例教学发展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认为,管理类学科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是管理学案例教材匮乏,教学投入和教学设施不足,教师对案例的把握不足,学生对案例教学不适应。而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与对策主要有编制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增加教学资源投入,提升教师能力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本研究为高校管理类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一定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品媛.试论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法[J].管理学报,2008,5(3):340-344.
[2]王谊.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6(6):63-64
[3]贾红.高校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4-5.
[4]熊勇清.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1):85-88.
[5]秦立栓.论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5(3):7-8.
连老总都争着要当网红了,可见网红有多火。对此,业内人士坦言: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平台端能够有效沉淀出大量有效的消费者信息,而就周少雄被百万粉丝围观来看,哪怕现场产生1%的转化率,对于任何一家企业也是一笔很可观的经济效益。
专家指出,相对于网红经济而言,从“网红”跨越至“网红经济”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高质量的社交资产,二是恰当的商业模式。高质量的社交资产是指粉丝群体可持续、活跃、转化率高,恰当的商业模式是指精准分析粉丝群体属性后匹配适销对路的产品,结合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变现途径。
而如果持续发酵,内容不断延展其生命力,受到受众群持续的欢迎,网红则就深化而成今天所说的经典IP。
究竟什么是IP,它包括了那些范围?
IP,经典的答案是,特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
世界上最经典的IP案例非迪士尼莫属。迪士尼最为中国电影业所艳羡的,恐怕就是其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s)、主题公园及度假村(Parks and Resorts)、影视娱乐(Studio Entertainment)、消费品(Consumer ProducO以及互动娱乐(300043)五大业务板块,为迪士尼的IP构建了可以流转、增值的生态版图。其中,媒体网络业务2015年创收232.64亿元,占据公司主营44.34%,总部所在地北美地区是迪士尼最主要的收入地区来源,占比77.11%。
想到这些,不禁为今天的服装营销模式点一百个赞!如今,结合受众需求,网红、搭配师、电视剧植入、网络剧植入等各种贴近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模式已被服装经营者们广泛应用。泛娱乐时代,我们不能缺席。如果缺席,就会被时代抛弃。
因此,IP时代,更是服装营销布局的大好时机。与IP结合,深入粉丝经济,与用户“同呼吸,共命运”,才是占领品牌高地的根本所在。IP变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文化产业链贯通的过程:崛起之后的IP个体,经过二次、三次甚至更多的创作,充分衍生到其他领域,就可以发展成一个IP体系,继而,--个品牌发展成一个品牌集群,整体就是一个品牌与其衍生产品一起引爆市场的过程。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进驻IP时代,也同样要明确,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时代,依然要找准自己的特性,进入你的价值内容群,真正找到自己的途径,“校之以计而索其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1.经济快速发展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广西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目前尚没有国家(部委)直接举办的高等学校,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仅1所学校,靠近200名末位的有1所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有3所(另有培育阶段3所)。现有高等学校多数是师范类院校,或是近10年内由师范类学校改名而来的学院,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支持的理工和财经类本科院校明显不足。显然,广西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给予了广西部分高校专项支持,但这种支持的力度和惠及面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经费投入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直接的结果就是高校科技成果总量少、转化能力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大量新兴职业,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大学里一些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没有及时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速,广西涌现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如钦州、北海的石化工业和柳州五菱的新能源汽车等,这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然而,当前区内许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定位模糊,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盲目追求“高、大、全”,没有去思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定位问题,导致这些学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在社会竞争中出现“有业不能就”的状况。
二、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剖析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1.在发展模式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筑新课程体系,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高端就业。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认清当前形势,综合分析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理性地设置学校的专业,充分利用地方性独特资源来打造特色专业,即专业的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相匹配。因此,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应成为大学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方向,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大力搞好就业和创业教育,如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和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吸引力、感染性和实效性,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2.在发展路径上,现阶段广西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上下功夫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与高等教育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广西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到2020年广西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GDP年增速要维持在1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7.4%。这对广西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对广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这既对广西高等教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又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00万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未来10年内,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在当前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和高考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下,高校现在不讲质量,将来必为质量所困。因此,坚持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始终立足地方,特色办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这为我们改变办学思路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物美价廉的中国货遭人诟病,不论是以偏概全的刻意炒作,还是捕风捉影的臆想和放大,都在抹黑称雄世界的中国制造。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制造被施了魔咒。
不过凡事利弊各半,我们应当看到,如今暴露出的少数质量问题,以及“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声音,也并非完全是坏事。一次看似“滑铁卢”的风波,或许它同样是一个好的契机。
反倾销及诉讼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人民币升值的主动权又不在发选国家手里,于是抹黑中国制造,在中国产品技术与质量上做文章,放大或者捏造中国产品技术质量问题,这是“妖魔化”中国制造的另一张贸易牌。
当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时经常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及诉讼,而且问题越来越敏感,这是中国品牌逐渐走向世界品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克服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企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市场的高端发展,提高质量以及发展一些高端产品如奢侈品等。客观来说,对依靠价格取胜的经济体来说,当它积累了足够的能量之后,反倾销与货币币值的提升反过来会促进这种形态的制造业转型,会逼迫中国制造向依靠技术创新的轨道上转移,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形成品牌的关键能力品质。
在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打出了反倾销与货币升值之两张贸易牌之后,中国制造已经开始走向转型,而这种转型则会加速中国制造的品牌形成,而在这个节点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进行技术质量的道德性抹黑,主要用意就是在防止中国制造在这些国家正在进行品牌化发育。
那些志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如何能够真正了解新的市场和全新的消费者需求,这将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我们看到,如今所有的国际著名品牌运营商都到中国来采购商品,把中国视为提供高质量、低价格商品的神奇土地。中国制造的畅销世界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却不等于成为“世界品牌”,西方国家同样会有少数人把“中国制造”视为“廉价”、“劣质”和“模仿”的代名词,“反倾销”诉讼此起彼伏,如果中国企业缺乏相应的对策,“中国制造”会被永远钉在“低档货”的耻辱柱上。
而对各种针对中国制造的诉讼,中国企业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积极应诉。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当年比亚迪接连在海外被日本三洋电机公司和索尼公司提起专利诉讼。分别历时三年和两年半,比亚迪果断应诉,并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在与三洋电机的官司中,双方选择了妥协与和解,而在与索尼公司一案,针对索尼的第二次上诉,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作出判决,维持日本特许厅之前作出的“索尼第2646657号专利无效”裁定。
在更早的2003年7月14日。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撤销了对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申诉。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民营小企业的小产品第一次打赢“洋官司”。这个消息令中国打火机行业欢欣鼓舞,温州的企业更是兴奋不已。
这一系列事件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又一次敲响了警钟。过分依赖出口,过分强调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而严把质量关,不断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才是未来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审计市场;审计需求;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3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 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
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 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 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4]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党的十七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准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带来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不断提升科学审计水平。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服务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审计过程中,反映情况、揭示问题、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这既是审计监督的过程,同时又实现了服务的目的。今年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之年,也是我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目前,全市已有4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项目进入国家千亿和省百亿盘子,加上自身推进的一大批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之多,投入之大,都创历史新高。能不能把宝贵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能不能使各项投资更好地拉动增长、改善民生,审计部门责任重大、作用关键。只有严格把好审计服务关,才能确保这些事关全市发展和民计民生的大事要事真正做好做实、办出成效,才能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好。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质量观。科学发展观重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同样,审计工作也必须始终坚持质量优先,效率优先。多年实践证明,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审计事业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市审计局先后推出了事前审计公示制、送达审计办法、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督察办法等30余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通过提高质量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目前,市审计局已连续五年实现审计零投诉,审计项目办结率100%,审计决定落实率100%,审计建议采纳率100%。在审计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审计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入手,在原有推行审计日记制度、规范审计文书和审计时限要求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规划编制、过程控制、机制创新、结果运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严把审计质量关。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效益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效益审计不是一次简单的审计方式转变,而是从审计理念、方法、技术、机制的一次系统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效益审计实践。今年是省审计厅“绩效审计推进年”,也是我们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契机。我们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促进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还要评价经济政策实施情况的效果、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的效果。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注重在评价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上重要位置。
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职责,只有业务过硬、清正廉洁、严格公正,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目前,市局有高级审计师20名,所有审计人员全部熟练操作o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实现了全程计算机审计。去年,全市共向省厅推荐上报76个ao审计案例和专家经验,其中入选省厅ao实例库31个,入选省厅专家经验库29个,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历史最好水平。审计机关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在业务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上下足功夫,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树立和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