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或居民生活环境,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均提出城市绿化,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受害者是人类,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是供居民使用,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设计感不强,缺乏绿化特色,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如下:
2.1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z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郊区绿地逐渐增加,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绿地面积严重缺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需依靠绿化建设。
3.1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在绿化建设中,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立足城市整体角度,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需节约土地开放,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特别是沈阳,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hm2,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其覆盖面积大于50%,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森林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建设城市森林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意义
城市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活动场所,但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工厂林立,混凝土建筑物和硬质路面占据大面积土地,形成了不利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三废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城市已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建设城市森林体系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对改善城镇生命支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及建设原则
1、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
城市森林是经人为加工改造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的生物群体。与一般森林景观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不同,它存在于城市建筑群和人海之中,林相简单而规整,林内清洁而整齐,种群较简单,结构由人为组合且有明显的栽培性特征。在构成上,主要三类景观构成,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建筑物;人为干扰下的半自然景观单元如公共绿地、农田、果园;自然景观如自然河流、自然林。功能上,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
(1)功能化特征明显。城市森林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城市的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任何一个城市中,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镇),都可以根据主要用途的差异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或者可以根据污染程度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污染区。城镇本身生态环境的异质性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森林,能够提供特殊的与城市环境相匹配的生态功能。如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甚至是抗某种特定的污染物的能力。
(2)维护费用较高。与其它地域的森林类型相比,城市森林非常脆弱。一方面,城市森林要承受城市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承受城市因大气、土壤、水等污染及热场等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同时,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干扰很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森林造成影响,使城市树木呈现各种受害症状,甚至枯萎死亡。因此,要使城市森林维持正常的运行,相应要花费更多的维护费用。
(3)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人类的审美观与行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市森林。用人类干预替代森林自我演替,对影响城市美观以及人们视线的树种加以人为清除,而种上较为统一的符合人们审美眼光能够极快生长的树种。在其迅速占领空间后不进行树种替换,使其长期成为优势树种,而使其他的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的树种没能有效生长。不符合人类审美观的乡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限制了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挥。
2、建设原则
在城市森林的构建中,主要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应注重森林的防风、降尘和水源涵养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环境保护,应该把保持大气中碳氧平衡、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城市噪音和电磁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为构建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森林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居住其间的人类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从城市森林树种的配置到色彩的以及森林结构模式的设计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要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森林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组织空间,配置资源,保证城市森林眼前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要立足眼前,兼顾长远,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选用乡土树种。
(5)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地形与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森林规划整体框架,将环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构建形式有效利用,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主要对策
1、编制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规划。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要与城市功能布局、水体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气象、水网、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条件,考虑服务半径区域的人口构成、游憩需要以及交通等综合社会条件,满足改善生态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创造幽雅景观,适宜旅游娱乐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城乡绿地、园林的综合功能,注重郊区与城区绿地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挖掘和发挥城乡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的潜力,探索具有地方民族传统风情特色、时代生活内容的新型城市森林体系。规划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期实施。
2、依据城市自然特点,科学确定城市森林结构和树种选择。要研究我国城市森林结构设计及其优化选择,探索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的生态价值,使新建森林与原有植被形成有机、完备体系的设计方法。要加强城市森林乔灌木良种的选育,城市古树及珍稀树种保护的研究。要切实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使城乡绿化树种更加丰富。目前,在城市绿化树种选择上还存在长官意志,致使绿化景观单调,整齐划一,植物种很少。据调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大城市的绿化观赏植物品种总数也不到1000种,常用的只有几十种,与我国丰富的植物种资源很不相称。国外如美、英、法、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常用的观赏植物品种多在2000-4000种。
3、建立城市森林资源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计量体系和计量方法。要研究城市森林资源与环境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城市绿色环境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理论及其计量方法,建立城市森林环境资源的统计与核算指标体系,为大力推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4、要改革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其经营管理应当是统一的。城区、城郊、远郊的森林建设、绿化工作应统一协调,把规划、建设、管理统一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城市的城区与城郊乡村绿化分别由不同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难以有效统一地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因此,要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
五、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议
城市森林建设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土地生态化、增值化的跃迁过程。通过建设生态核心林地、森林生态廊道,全面推进农田、水系、道路林网化,实现城市森林的网络化。现代城市森林建设需要建立投入保障和长效管理的机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基本模式,促进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建立人树共存、水木相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创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美好环境。
六、结束语
通过对建设城市森林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应用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的研究,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兴元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年
[2]王如松 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年
【关键词】城市森林 城市生态 环境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取得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导致了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由此产生。一些新兴的城市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增加而形成发展的,这样新兴的城市更多地关注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物质产品的直接需求,往往缺少对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更缺少以自然环境为中心的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城市总体环境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必不可少。而作为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城市森林正好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森林的建立,可以使城市的整体或部分区域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促进、改善和提高城市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环境的“绿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效应和生态服务的功能。城市森林的建设虽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面对各种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有必要进一步认真审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注重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肺”,是城市中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自然环境、提供城市发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关注城市森林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积极关注、探讨、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要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建造,建立集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良好的人类聚居环境。
城市森林以其特有的小气候成为城市中产生高质量空气的良好区域环境,为改善城市整体空气质量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城市中空气质量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城市森林的营造方式和城市森林的区域空气质量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联性,对开展城市森林的设计营造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城市中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域,以及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第一,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城市森林的设置可以完善城市的功能,营造宜人的生存空间,改善空间格局相对单一的规划形式,丰富城市规划的表现方式,美化城市景观环境。第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森林除了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以外,还能够提供给居民休闲游憩的场所,提供自然化的社交场所,缓解居民生理和心理的压力。第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因其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和完整的生态结构,可以营造城市中具有良好空气质量的局部区域环境,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体空气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森林可以满足广大居民对于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求,能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假日旅游等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此外,针对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文件要求,林业产业发展要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重点培育和发展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产工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沙产业等十大绿色富民产业,构建惠民、富民的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框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活力。因此,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城市,成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发展城市森林,采取措施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积极营造新型的生态环境,缓解城镇化带来的资源压力,增强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成了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协调城镇化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注重城市森林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快速发展,并且使之步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无论是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还是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森林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重城市森林的建设,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使城市森林融入城市的整体建设体系中,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环境资源不仅是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必要基础,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全面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城市森林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建设就难以保证,城镇化进程中的其他各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当代的社会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
总之,城市森林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城市森林的重要作用,从而把握好城市森林的建设。
(注: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林业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lykjzc201401)
参考文献:
[1]吴澜,吴泽民.欧洲城市森林及城市林业[M]. 中国城市林业,2008.
[2]刘尧,王晓博,邓炀.从生态学角度谈城市森林自然化和园林生态化[J].山西建筑,2008.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一个城市发展的如何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状况如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如何。改善目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的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绿化的社会作用
1、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目前的城市园林都是以空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环境设计艺术。与过去传统的造园方式相比,现代的园林更追求自然环境美观。强调以主景突出,客景衬托花草树木的配置和其固有的形态。现代城市园林更讲究每个布景的曲直、疏密、参差等等这几方面的应用。例如在很多城市景观中,利用园林植物婀娜多姿、美丽的外形去丰富空间的各种变化:树的品种多种多样,树的形状千奇百怪,每个树干的高低不同,错落有致,树冠的大小也不一致,这样的设计往往会让城市的建筑物变得有朝气、有精神、给人生动、活泼之感。城市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也得以体现。城市的生活品位亦得到提升。同时,每一种园林植物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季相色彩,进而丰富了城市的色彩。这不仅体现出大自然的美,还能反映出园林设计师们精心设计的艺术美。当植物枝繁叶茂的时候,总会引来不少的鸟兽,让城市处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看到此番美景就会心情舒畅,产生美感。因此,园林绿化会使城市变得更加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真正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2、医疗保健的作用
如今,人们虽然生活水平好了,但是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人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差。人们生活在一个遭受污染的环境里极易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是死亡,根据国外权威数据的统计,每年都有几百万人是死于环境污染的。园林绿化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园林绿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保障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城市的园林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自然、艺术、娱乐、休闲的空间。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大多都具有优雅、宁静、景色怡人、空气清新的特点,因此,小区的绿化广场、游乐园、各式各样的公园等等都已经成为人类放松压力、享受轻松、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场所。另外,纯天然化是城市园林绿化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特点。园林植物所释放出来的空气负离子和植物精气会使人感到神清气爽,人们在这样的舒适、优美环境下会感到心情愉悦,精神抖擞,长此以往,延年益寿,对改善人类目前健康状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具有医疗保健之功效。
3、休闲娱乐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不断加快,各种物价不断的上涨,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巨大的生活压力,特别是现在年轻的80后、90后很多人都感到身心疲惫。假如一个城市没有给人放松、休息的场所,那么就无法满足人们想释放压力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往往会影响到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而景色怡人的生态园林恰好能满足人类的愿望。因此一些生态园林就成为节假日的旅游热门之地。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环境下,人们不仅能观赏到优美的景色,而且还能通过游玩、健身等多种活动帮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放松,生活、工作状态也能得到及时调整。并且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有趣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缓解精神压力,消除疲劳,同时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趣乐无穷。因此,城市的园林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改善人类的健康状态,还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4、激发人类热爱大自然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从一个城市的绿化情况就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和人类的素养。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拥有浓厚历史特点的园林绿化可以使人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使人在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满足,提高人的修养和素质。
5、防灾减灾的作用
城市的园林绿化还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防灾、减灾作用。首先,绿化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涵养水源、减滞地表径流,有研究表明,降雨落到树木上,有25%的降水会被吸收储存,有20%的降水会被消耗掉,有20%渗入到泥土中,剩下的则被树冠和树干蒸发,大大减少了汇入城市河流的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洪涝灾害发生的有效作用。其次,很多的植物都有防风、防火的作用,很多的园林绿化树木都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其防火功能也极强。例如比较常见的银杏树、珊瑚树、树、海桐、冬青等等。这些树的水分代谢功能极强,是普通树木的好几倍,并且它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如果遇到高温大火,叶子上的水份马上蒸腾出来,其所形成的气流发出响声,使地面的灰尘飞舞,即使是叶子全部烧焦也不会引起火焰。另外很多的树木和草地植被都能有效的降低风速,减少沙尘暴的、风沙等一系列灾害的发生。因此,园林绿化的防灾减灾作用切不可忽视。
二、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
园林绿化不仅有美化城市景观、医疗保健、休闲娱乐、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防灾减灾的作用,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更是起到绝对性的作用。
1、调节周围环境的气候的作用
由于植物都有一个强大的蒸腾作用,能够不停的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汽,因此能够对周围有限环境的气温和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对改善城市周围环境的气候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个结论已经得到前人的证实。有资料显示,夏季时,城市的气温如果是30摄氏度,那么草坪的表面的温度则一般是23~24摄氏度之间。会比地表气温低6~7摄氏度。比水泥路路面低10到~20摄氏度。冬季则跟夏季相反,草坪的温度会比城市地表温度高出4摄氏度。并且,绿地周围的空气湿度要比非绿化地的空气湿度要高出两倍。之所以在江边、湖边种植植物目的就在于将江边湖边的气流引入城市,降低城市的地表温度,为炎炎夏日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
2、减少二氧化碳对城市的污染的作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的提高,现在有车一族的队伍是越来越壮大,因此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越来越多。而且人类本身每天都呼出不少二氧化碳气体。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气体,长期吸入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树木都被非法砍伐,如果不加强园林绿化的调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越来越多,极大的破坏生态系统。如果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能拥10m2森林面积,那么就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变成可利用资源。
3、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
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很多,例如前面提到的二氧化碳、二氧化钠等等,这些有害的气体不仅破坏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过多的吸入,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园林植物则有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园林植物尤其是各种树木,它利用自己巨大叶子和茂盛的树干吸收空气中各种有害的气体,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这些绿色的植物都是净化空气的特殊装备,能够大量的消耗二氧化碳,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权威调查表明,一公顷的树木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就达到上百万吨,其后又产生几乎等量的氧气。还有香樟树等能够较好的吸收臭氧,合欢、紫荆等则能够吸收Cl2。另外,还有不少的植物能够吸收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的物体。所以说,进行园林绿化对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城市空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吸收有害粉尘的作用
城市中的粉尘非常的多,人类过多的吸入有害粉尘,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等疾病。而园林植物特别是一些树冠较大的树木,它的叶子能够分泌出粘性非常强的油脂,能够把城市中有害的粉尘粘住,阻挡粉尘对人类的伤害。并且还能把有害粉尘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能够减少沙尘暴的危害。因此,园林绿化有着吸收有害粉尘的强大作用。
5、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评价一个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该城市的生物种类多不多。在城市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加上环境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就得加强城市园林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就是需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并且生物的种类增多,每个生物种类群的结构、以及其本身生态分化的结构也就更复杂。这就使得城市的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能力就会越大。
三、总结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优美、没有污染的环境中,这创造这一切的就是园林绿化。园林绿化不但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已经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的品质如何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各界人士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打造一个舒适、优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宝江.创建园林城市改善生态环境[J].中国园林.2000(02)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生态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61—03
作为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面临着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严峻现实。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最深、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生态形势最为严峻便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东营市不仅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而且也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境内许多河流直接注入渤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且具有综合功能及其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中城市。在不少国家,中心城市都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社会活动的中心所在,它能够通过自身实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及其辐射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崛起。黄河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起步迟缓,而且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且综合功能弱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等诸多困难与矛盾。相比之下,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则是矛盾的焦点所在。由于中心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实力弱小,综合功能与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久而久之,整个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乃至区域一体化进程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上述综合功能、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心城市只能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
东营市不仅地处黄河入海口,而且又是环渤海经济圈及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石油装备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在此安家落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实际上,相比之下,东营市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其经济实力在整个区域高居榜首,理应成为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中心城市。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下辖东营、河口两区以及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面积8 243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 077亿元,2010年达到2 3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升值全国第二十五位。
东营市的产生基于胜利油田的发掘。1961年,华北石油勘探局在原广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并围绕该村形成了“油田基地”。1971年,“胜利油田”挂牌成立。为适应胜利油田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1983年,东营市作为省辖市正式成立。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建市以后,开发黄河三角洲历史重任便应运而生。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建设项目开始在此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程由此加快,东营市的面貌日新月异,“黄河三角洲”便渐渐取代“黄河入海口”进而成为东营市的代名词。后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推进,以东营市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其经济实力稳步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胜利油田及其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加快,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的地位日渐突出。2010年,东营市GDP达到2 359.94亿元,在山东省排名第八;人均116 800元,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东营市中心城市建设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应当清晰地看到,由于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整个东营市的经济实力还很不乐观,社会影响力还不尽人意。从经济实力上看,东营市GDP只有2 300多亿元,远远低于16 872亿元的上海和821亿元的广州,处于国内大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末端。不仅如此,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了对外带动力与辐射力的提升。
二、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林业;效益评价;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规模、城市人口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当然,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在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 也不得不面对与日俱增的各类污染、“热岛效应”以及自然灾害等的严重威胁。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如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生态环境建设是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从业经验,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对当前我国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发展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
1.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位居主体,效益显著”。
1.1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
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维系生态平衡、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如公园、专类园以及森林公园等处处体现其重要地位。
1.2生态效益为主,多效益并存的体系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生态效益方面,如固碳释氧、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减噪等;经济效益方面,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旅游收入以及生态节能所带来的间接收益;社会效益方面,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的应用,可为市民或游人提供休息、交流以及释放自我的空间,以达到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结构的改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启动啊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是一个应用理论,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实际上这是全球公认的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现今而论,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相关效益的研究,对该问题的评价鲜有问津。笔者认为,针对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准确核定评价内容
如上文所述,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效益凸显,而就评价内容而言,应包含改善小气候效益、水文生态效益、森林游憩效益以及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等等。
2.2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效益评价
2.2.1体现综合效益
森林系统效益体现主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当树立的主要目标,在效益评价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围绕三大效益确立投入产出利率、投资回收率、内部收益率[1]等主要指标。通过上述指标的全面系统的分析,能够正确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2.2.2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为了力求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中要掌握定向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不仅要针对某一特定目标,而且要从质量、数量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多因素评价。有时在直接评价中也会遇到一些待评因素或指标不好预测、定量或计价[2],这时就应当以现有的资料为基础,从其侧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2.2.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为追求评价及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从系统本身而言,要对其不同阶段的效益评价;对不同系统而言,还要对相同阶段的进行比较。因此,只有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才能如实反映其现实状况以及系统发展趋势。
2.2.4与发展规划相结合
通常,在评价时往往把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也就是项目基期、项目执行期和项目后期阶段,这样评价结果会相对准确、客观。
3.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对策
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逐步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我国主导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3.1林业与城市建设规划同步
林业建设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现代城市建设中,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为导向。城市建成区建筑密度比较大,是人们工作、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应保留部分廊道或斑块;城市,往往是人们游憩、休闲等场所(崇尚自然的回归),因此,在规划时,除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廊道外,还要在其附近人工营造相应斑块,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凸显“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此外,城市内外的廊道要注意有机密布与衔接(嵌块体),这样有利于增加绿地率,进而构成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多学科同行
林业建设的主要要素是植物,而植物又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在建设中要严格遵循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同时要以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等多学科作为指导,兼收中西方文化,注重造景艺术,达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森林系统。此外,城市中的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也在不断演替,我们还要根据其变化特点适时进行林分改造,通过人为的方式促进其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形成稳定、多层次的生态结构,进而提高三大效益。
3.3其他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尽量减少硬质景观(地面铺装、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应用,以提升城市人均绿地率为主。出增加绿地面积之外,还要尽量考虑绿化用地面积的有限性,要通过先关技术,采取复层混交种植模式,即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此外,还要充分优化城市绿化或造林植物资源的选择,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注重乡土植物、抗性树种的应用,关注森林结构优化等等。最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还要从源头上真正重视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识。
4.结语
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创造宜人环境,确保我国林业的健康、良性可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居环境 景观生态
1 引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资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集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与景观视觉识别、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类居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的空间规划;三是城市景观划。景观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之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环境脆弱景观,脆弱性与不可逆变化及稳定性的损失有关,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应首先做好城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景观敏感区可分为:
(1)生态敏感区:它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湖滨水区、山丘地台、江边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风俗聚落等。
(3)资源生产敏感区:有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野生动物繁殖区。
(4)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具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而以人类生态系统为主。一个城市,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以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协调“人----地”矛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是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可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对城市景观的重要。
3 景观生态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应有一定量的生态绿地空间,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小的植被斑块可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嵌块体是大嵌块体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对孤立斑块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块的增大而减少。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歇脚地、或较短的斑块间的距离的存在而增大。另外,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应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自然斑块,这是人类的最佳生态组合。
3.1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道路廊道的结合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废气、噪声集中,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最好把绿地廊道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按道路的交通流量在道路两边规划不同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利用绿化的降噪滞尘功能改善道路的环境质量。再则,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密布,把绿地廊道沿道路分布,有利于增加绿地面积,且有利于绿地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嵌块体中的各种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3.2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风貌、建筑景观的结合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城市重要地段是景观的敏感区,应把握建筑群体空间的整体美,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使异质景观统一于景观规划的格局中。
城市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保持自然的斑块不被蚕食,斑块的形状与空间的大小宜多样变化,并尽可能的保持这些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形成局部的园林景观,可丰富城市的自然景观,而今城市中的草坪景观一律水平整齐,几何图案,现代中少几分自然。山地城市,地形变化较大,城市景观应充分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使建筑融合到自然的空间环境中去,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自然景观,更多的表现在人工的景观上。多样性表现为相互彼邻的景观应增强对比,而在整体尺度上应强调一致性,使景观趋于简洁。在建筑群体景观上,特别表现与商业建筑,追求彼此各异,形态不同,这种多样性丰富了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特定的各异景观。
3.3 城市景观生态改善城市景观结构的目标及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有如下目标:
(1)安全性: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有两种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目标。因为居民的身心健康,不仅可以节约医疗保健费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3)便利性: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游憩不用乘公车,步行可方便地到达,这是社会的目标。
(4)舒适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又是生态目标。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3)持续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景观。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关。城市所面临的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造成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以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及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湖南教育出版社.
[2]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北京:商务印书馆.
[3]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发展;重要性
前 言:优雅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发达的表现。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整个城市系统的管理和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良性的发展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物理及生物环境,像日照、空气、温度、河流、土地、植被等;人工环境包括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如建筑、街道交通、水、电、园林绿化等。
1.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各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雾霾等问题多多
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与汽车尾气造成,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近年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许多大中型大城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入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尤其是酸雨和雾霾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地方的污染指数已经爆表。由于工业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危害日趋严重,通过对城市降水的监测,我国的酸雨区面积约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其中以西南华南地区最为严重,已对动植物生态和建筑物构严重危害。
1.2城市垃圾污染严重
到目前城市垃圾总量已占全球垃圾总量的九成以上,成为当今全球的公害,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和河流荒滩上,这对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是一种浪费,更造成了环境的第二次污染。
1.3城市沉降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地面下沉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容易诱发各种人为的灾害,如近期新闻报道的四川、西安等大城市的地面沉降,造成房屋的整体塌陷,严重危机市民人身安全。
1.4噪音污染大,人均绿地少
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是由运行中的各种行业设备产品噪声以及人群活动声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而产生。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噪声污染,人均绿地较前几年虽然增长了一点,但与国外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2.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关键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土地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艺术及工程技术规律,运用各种园林要素组成,给予美的思想设计,加以人工措施组合建造,主要供游憩、休息和活动的空间境域。它包括各种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绿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具有自净能力及自动调节能力的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自然"纳污吐新"、具有反馈机制的子系统,是优化环境保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园林绿化是最大的"空气净化器",是天然的"除尘器"、"消声器"、"造氧工厂",它能防风、防火、防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市政设施。人的生存离不开新鲜空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2.2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为了使建筑生态化,设计中常用的手法有设缓冲层,通过缓冲中厅或边厅,有效的减少建筑能耗,缓解外界环境不利影响,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内部环境。建筑设计中还应组织好穿堂风,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绿色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室人居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带走夏季室内热空气。生态建筑还应利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尽量把绿色引入室内,利用室外绿化改善室内小环境。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3.1加强环保法制社会的建设,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要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把现有法律法规贯彻好,加强执法工作,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给当代及子孙后代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法制要不惜一切代价,以牺牲短暂的一时的经济利益,来换来长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及子孙后代有一个永续利用的生存环境。
3.2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布局
城市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工业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的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等,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运用城市土地价格机制,控制城市规模恶性膨胀,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3.3大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建设的环境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很多,发展环保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来支持环保产业的大发展,让其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加强国内外交流,吸取教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结 语: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与和谐共存,达到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栖息环境。生态城市具有明显的系统综合性、和谐高效性、整体联动性于可持续性的发展特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要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意质量的同时兼顾速度。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保证整体利益与社会毅力的延续和协调,生态城市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必然趋势。在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基础上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对于提升城市水准的重要性,具有理论、政策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麻岩.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理论学习,2003,12:65.
[2]朱团钦.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30-32.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植物景观;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植物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景~(1andse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圣经”旧约全书,泛指陆地上的自然风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是一种精神的展示。景观规划是将不同植物材料组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是以植物为媒介的外在艺术表达,是在发挥基本功能要求,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的过程。
景观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协调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城市绿化是人类精神和理想在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时展,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绿化美化已成为大众追求的新目标。18世纪Olmsted调整了英国田园式园林,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占地8.6km,以种植大型乔术为主,草地只占l,5左右)为代表,开创了在城市中刨造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新纪元。这里的水体、阳光、植被、动物都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而且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后,欧美各城市相继掀起了一场城市环境美化运动,对于改善城市形象。尤其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视,各城市都在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如在太原就可看到一系列街道、广场、公园、居住区绿化环境的改变。久居都市的人们大都向往自然,希望让城市的阳光、空气、水体、树木都披上自然的色彩。
3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
3.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木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立足科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
(3)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5)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3.2利用植物景观体现城市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市花、市树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上升为当地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太原的国槐蕴含着三晋文化的底蕴、扬州的琼花和香港的紫荆花都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植物。树龄在百年以上或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是历史的见证,是活的文物,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应动员全社会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树种。
3.3利用各种手法创造意境美
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涮,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3.4应用各类园林植物构建植物景观
用于植物造景的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植物反映着不同的景观(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巾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4结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房义福.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以济南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412-414~
[5]席亚娟.植物造景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3):113一l14.
[6]肖随丽,贾黎明.景观林业内涵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263—266.
[7]阑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城市;现状;措施
前言
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是现今我国城市建设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近些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极为严重,以“雾霾”为例,雾霾所影响的范围及持续的时间在逐年增加,对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将环境工程的建设并应用与城市中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进程、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用现状
构建生态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需求,生态城市建设指的是通过利用生态学原理构建出一个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工程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工程通过对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治理从而实现环境改善的一项技术项目,从而将城市生产生活中对周边环境所造成污染的影响降至最低。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环境工程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的建设及相关政策都急需完善。在环境工程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1)污水处理技术及设施急需升级,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我国在世界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处于末位,因此,做好城市污水的处理,减少其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环境工程中对于污水的处理主要是通过降解、处理等一系列工序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并将处理后的中水排放出去从而实现了污水的循环利用。但是此项技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处理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此外,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从而使得各地都存在着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对于城市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是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且垃圾产生量仍然在以每年约9%的增速在增长,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在城市垃圾的处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工程建设不到位极易导致垃圾产生二次污染,从而对城市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3)城市绿化面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做好城市绿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的绿化面积,以城市公园为例,城市公园被称之为“城市之肺”,其能够对城市的气候、空气质量进行明显的改善,同时绿化面积的提升还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氛围。做好环境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总是进展缓慢,因此,今后应当对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做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环境工程是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集中在污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废气等几个方面,做好城市的环境治理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以污水为例,现今在城市中所产生的污水主要分为: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对于民众生活污水可以通过在污水厂对这一部分污水进行处理,待到其达到排放标准后再作为中水再次进行循环利用,但是现实是很多城市并未采用污水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因此,应当加强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强对于污水的处理避免将其直接排放。此外,工业废水是城市污水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难降解的物质,针对这些废水应当积极在各生产企业中建立专业化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将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予以去除,此外,应当加强对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推动对于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此外,对于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设施应当加强,提高水处理的效率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环境工程中的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应当加强对于水处理技术的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的创新在提高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成本。除污水之外,废气是城市污染的重要一项,以现今我国常见的“雾霾”为例,其主要是由于非法排放废气导致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多所造成的,在环境工程的建设及应用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在废气污染中的投入,对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气进行过滤处理避免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进空气中。
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做好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是提高环境工程建设及应用的重要举措,一般来说,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认识极为陌生与遥远,需要加强对于环境工程的宣传使得民众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从了解到支持从而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中。(2)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环境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巨大,单一依靠政府的投入来进行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投入少、见效慢,为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除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外还应当积极的引入多元投资力量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中,通过构建规范的社会体系鼓励更多的资金参与到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3)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做好城市污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需要依靠科学的技术予以处理,相较于国外,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的研究投入较少致使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为做好环境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应当加强对于环境工程技术的资金及人才的投入,提高环境工程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构建生态城市。(4)环境工程包含城市环保建设中的诸多方面,其中做好城市规划也是环境工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一环,做好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绿化面积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在城市中加强对于城市绿化的建设及环境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城市生态建设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原先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中脱离出来,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从而实现环境优化。(5)积极推进各种节能降耗设备在环境工程及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是能耗大国而不是能源利用强国,新时期,国家积极推进节能、增效的发展战略,应当积极坚持能源开发与节能并重,在全社会积极推进能源节约战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坚持石化能源的清洁、高效的利用,加强对于煤炭的绿色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对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合理利用,构建绿色生态城市。
3 结束语
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新时期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当积极做好环境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做好环境治理、构建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杨剑青,韦海建.环境工程造价管理初探[J].中国招标,2014(4):23-25.
工业时代的开始及后工业时代的急功近利为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埋下了隐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工业化后遗症困扰。上个世纪末以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如再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问题来对待的话,城市必将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城市建设需要趋向全面的“生态化”提升,通过理清思绪,了解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不容乐观的状况,同时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为此,存在于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明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现实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人们生存的主体的城市,急需改变这种可怕的自然生态现状。城市的建设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划并不科学的人为因素介入进来,一步一步打破着人与这个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净化能力在这种组合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存这弥足珍贵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的重要。
健全的生态结构和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正常生存提供可能,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起到美化城市作用的环境艺术放在第一位考虑应该是如何着眼于现实以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近2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张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可估量。目前,全球变暖、海水倒退、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污染不断。
面对这些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需要做到和谐共存。同时,进一步探索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到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虽然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中所占的物理空间并不大,但是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并且随之建立了大量的生活基础设施,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而当这些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不能和谐共存时,就会产生损害自然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城市化脚步的进程慢慢改变着这个世界,自身环境的改变导致周遭事物随之而来的变化,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永无止尽地向几近枯竭的自然索取,毫无章法的手段更加加剧着这种现象的恶化。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资源日渐枯竭
水是万物之源,水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停地耗费着有限的水源,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不经处理便再一次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洁净的水源。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依托于此而生存的生物面临灭绝的现状,生物链条的打乱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破坏整体循环。另一方面,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导致陆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充裕的土地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人们为了自我生存,最大限度的加大建筑的密度及高度,这也就导致单个面积人口密度的提高,结果使得城市气候异常,空气污染严重。更为心痛的是本应极力加大力度增加的绿地系统,却以寥寥的姿态矗立在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所具有的改善环境的机能是城市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的关键问题。取之不竭的大气资源已经成为过往,清洁、新鲜的空气逐渐变为奢望。城市消耗燃料所产生的废弃排放至空中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净化,产生的废气还没有来得及净化,新的废气又再产生,这种恶性的循环永无止尽。彼时,资源利用与生态质量间的矛盾逐渐最大化。
2、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效能低下
现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自然的环境为代价,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正是这种掠取式的方法造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的先天不足,在一开始,生态的最本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放眼望去,虽然在城市建设后期会有所考虑的增添公园、草坪、绿化带等等设施,但是这些在破坏原有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再又重新耗工耗力增添弥补之法,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用。城市的绿化设施极其不足,并没有形成天然的净化模式。散点式的绿化建设就如同杯水车薪般,可怜地补给着如黑洞般无止尽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我们现在居于的城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环境效能毫无功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实施的有效举措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是最为敏感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保持生态持续性显得非常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则具体体现在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方面。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要素的保护。要建立、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着自然生态,为人们提供着新鲜空气、绿色食物、安全庇护等等。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样包含着一切能提供上述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可持续的一个景观战略,一个景观格局,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它是未来城市安全的保障,未来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中的讲话。
]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现在提倡最多的是节约型、低碳型城市,这也就对能源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这些方式,最大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得以运转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城市的水源系统既要包括各种来自于自然的水源,也要包括各种排水系统。污水、废水成为水资源使用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重点建构洁净、可循环使用的处理系统,最大可能地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原始水源的保护,只要把源头问题解决好,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城市与自然环境灵活结合,减少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为根本的自然环境,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状态,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最小范围改变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利用树木、河流、湖泊、湿地进行建设,要以最诚挚及坚定的信念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将城市与自然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把所有封闭的东西给去掉,变成各个开放性相连而为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极力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
四、结语
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遭到破坏。来自于自然日渐频繁的灾害使得人们开始觉悟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毁坏了,再发达的经济又有什么意义?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所构成的美,这种生态美得以维持,需要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现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长期有效的阶段型工作,逐步改善城市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构成的城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资料: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1.城市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很快,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了原有自然生态的破坏甚至毁灭性打击,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植物的大量砍伐,导致了城市之中的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起来了,同时生态环境也破坏殆尽了。一些城市大兴土木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园区等,导致了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原有水系也受到牵连,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城市环境恶化。
长久以来,人们固有的观念都认为水土流失只会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农村地带,认为城市不可能会有水土流失现象,但事实恰恰相反。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自1995年开始政府开始正视城市的水土流失问题,部分城市开始成为水土防治试点。但这项任务毕竟刚刚开始,经验还不丰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并没有相当成熟的体系,因此,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论知识的积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作者认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城市水土流失以及城市水土保持,充分地了解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危害,充分的把握城市水土保持的方法,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这项工作。
2.城市水土流失介绍
2.1城市水土流失概念
在推进该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为破坏因素而导致的发生在该城市整个区域包括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的破坏,即所谓的城市水土流失。在这个概念中虽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与人为因素相比较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城市水土流失特征
城市水土流失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它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主因是人为因素。第二,后果严重,主要表现在流失量大以及财产损失巨大。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水土流失,其中要结合水利、园林景观设计几个方面共同治理,治理方法具有手段多样化的特点。
2.3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最显著的特点是“热岛效应”更为严重。原先城市化的进程就减少了植被的覆盖率,城市地区的气候发生改变,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水土流失使得地表的破坏更为严重,热岛效应也就更为严重。第二,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恶性循环。原本就极为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在遭遇水土流失后愈加糟糕,城市失去了植被这天然的防护墙,导致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城市环境遭到恶性循环的破坏。第三,堵塞管道。水土流失产生的堆积物,极容易堵塞城市各处管道,影响城市生产生活,还有可能堵塞城市水利工程,容易诱发城市水灾。
3.城市水土保持介绍
3.1城市水土保持概念
对城市内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整治和监督的措施就是城市水土保持,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对城市开发过程中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处理;因城建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地区进行保护林建设、生态区建设;同时也包括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防止水土流失而进行有限的防治和监督等。
3.2城市水土保持特点
与城市水土流失一样,城市水土保持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施用对象是城市里的水土流失,与传统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特点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施用对象是发生在城市里的水土流失,要与城市各种建设相结合,例如水土保持要结合城市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符合城市的环境美化要求。第二,城市的水土保持方式主要以防止和监督为主,尽量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要有宏观的规划调控,因地制宜。第三,城市水土保持比起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投入资金大的特点,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城市水土保持的目的
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城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部分。主要是减少城市的水土流失,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使城市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
3.4城市水土保持的意义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特殊的生态环境,它与城市经济、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构成城市的整体。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城市水土资源得到保护,能有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5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别于传统的生态建设,有其独有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第一,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要按照城市的规划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制定完善的河流排污系统,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河道问题;第二,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计划。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要注意符合城市各种建设的规划,要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第三,要处理好城市垃圾。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生活区,每天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要通过合理的手段对垃圾进行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4.总结
我国城市化发展急于求进,重经济而不重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过随着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人与生态环境需要和谐相处,因此要重视城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但由于此项工作刚刚起步不久,经验还不够丰富,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新民,张海庆,尹明万.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08).
[2]李赞堂,刘咏峰.WTO与中国水利标准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关键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休闲时间较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生活时间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丰富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总结法,主要总结环境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多学科系统分析综合方法,主要从生态休闲的角度,基于其基本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的要素、外部环境和其中关联的系统结构问题等;第三,案例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分析其设计手法与设计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对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认知与分析
1.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即分布在城市周围的生态区域,如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保护区等。如果将城市的距离范围划分为市区与郊区,显然这一生态休闲空间是分布在郊区的。由于城市化原因,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其原有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另外,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不仅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而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设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在城市生态绿地和水源面积日渐减少的背景下,为城市提供功能性较强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放这一生态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压力,存在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利用生态休闲空间塑造生态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树立地域文化形象;同时,良好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也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城市边缘生态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展现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的面貌,从而使人们感受其生态价值与社会意义。
3.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休闲是一种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需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生活方式。第二,生态休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第三,生态休闲理论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和人们行为变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心理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关联。第四,对生态休闲空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分析,可通过研究自然景观、景观维护、景观设计等方面实现。第五,对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证,重点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三、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的系统分析
1.空间设计的类型
目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主要有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类别。其中,点状空间的构成单位以小规模的形式为主,虽然整体的休闲功能较为单一,但能以环境衬托城市周围的独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点状空间一般是以分散式与集中式的设计组合形式,并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空间协调与组织。线状空间主要是将城市边缘的各种景观,如城市湿地、湖泊、道路等设计为一种布局合理的空间序列关系,其主次关系重点根据人们的游览习惯安排。面状设计主要是将各个点状空间集中且按一定规律分布,对一些功能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综合休闲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意义。这一空间设计方法还强调了水域面积的重要性,通过水域面积与独立综合区域之间的空间渗透,塑造出独特的休闲生态文化特质。
2.空间设计的特点
空间设计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空间构造的复杂性。由于环境对生态休闲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重点考量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特征,从而在构成空间关系的多种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第二,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结构与类型存在多样性。客观而言,在生态休闲空间联系与功能范围内,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实现聚集与分散。第三,空间的渗透性。基于生态休闲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关联性、整体性,以及消除生态休闲空间压抑感的要求,体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功能性、目的性、延续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四,空间的地域性。以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为载体,将特定的对象划分到特定的区域中,在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设计特点。
3.空间设计的层次分析
参照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其将空间层次设计分为水上空间、滨水空间与绿地空间三种设计层次。首先,在水上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如果定位于观光休闲,可以设置以芦苇湿地、荷塘、红树林等为主的水域风光形式,并将其运用在风光带的层次空间;如果定位于度假性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可设计水域面积相对广阔的空间,如休闲湖泊等。其次,滨水空间的设计层次将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打造为以湿地、水栈道、观景平台等为主导的固定休闲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整体的娱乐效果较好。最后,在绿地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绿地空间主要与生态休闲空间融合,并根据其空间融合度设计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功能分区;同时,根据绿地空间的生态敏感度与陆地面积可预测生态休闲空间的人流规模,可及时对相应场所进行修改与规划。
四、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休闲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包括视觉审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元素,不仅涉及空间形态结构,而且涉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风格。同时,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游山玩水的休闲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涵,而且形成了多种雅致的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中,需要秉承合理区分休闲功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注重城市休闲心理定位、科学安排生态休闲的活动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延伸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六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2.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
在研究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展示环境空间的审美内涵、联想意象等元素,而且需要通过感知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环境的艺术内涵。在美学特征方面,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之美、动态之美、意境之美等内涵。其中,自然之美是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感悟环境中的各种景观,从而使心情更加愉悦。动态之美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连续且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意境之美主要是从“意”与“境”两个审美方向入手,设计师将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而且能够升华环境空间上的生态韵味,使这种愉悦之情脱离人的感官,萦绕在其精神意志中。
3.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以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自然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休闲空间内的水体、植物、土壤等自然生态元素上,再加上以空间设计层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天然的艺术形态。这种自然的艺术形态,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形成空间上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塑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以香港为例,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很难在城市内部设计生态休闲空间,因而只能在城市边缘以生态湿地公园的形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香港的湿地公园设计中,为了避免地基的影响、保护湿地环境,所有的栈道均采用浮桥的形式建造,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保护了环境与景观的多样性。
4.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
前文提到生态休闲空间的设计基本是采用点、线、面的形式构成,而点、线、面同样也是视觉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如此,目前世界上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依靠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些景观上,可以营造出环境的趣味空间。如,在一些视觉的焦点上采用造型丰富的形状提升吸引力,从而达到设计目的;同时,点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分析环境的平面格局。在生态休闲空间中,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道与边界两个方面,主要以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人简洁、动态的设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相比之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装饰中,以营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对增强空间的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1.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内涵
1.1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自然因素,它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环境与人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生存和发展。如果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坏,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去保护和改善城市乃至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此来维护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保证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水平限制在一个底线之下。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居民应该拥有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同时城市的管治和建设也要以环保为目标。
1.2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它是研究一个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运行的总体计划,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非常重要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三个城市管理内容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大致的方向,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进而达到最高最佳的城市环境质量和发展效果。总之,城市规划就是设计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蓝图。
1.3 城市规划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意义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展开对城市的规划。现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依旧是环境和资源的冲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需走低碳环保的道路,这不仅对社会进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而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我国虽然地域广阔,却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非常大,重工业的发展也比较快,因此,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保护好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困难。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着重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工厂的污水处理等,给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很大,城市之间也不例外。有些城市为了快速得到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得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进行城市规划,才可以把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外在形象才能够得到维护。此外,以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可以帮助节约国家的资源,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有很多城市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如果这样,不仅大量的资源会被很快消耗掉,还会产生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的有害物质,影响一个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加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地球的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策略
2.1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了切实构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的城市,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优化,展现城市的巨大魅力,各个城市必需要改变以前落后的经济发展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争取从低碳、低污染的角度出发做好城市规划。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以低碳、低污染为目标,以实施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的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改善以往城市建设用地盲目的蔓延、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显著、城市交通压力大和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强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的协调发展、优化环保社区的规划建设,创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低碳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快基本的生态环境控制方面的立法,加大对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限制城市周边建设的盲目延伸;深入研究并制定各类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定,提升用地单位的经济效益;此外,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地区的城市的低污染规划建设方案,重点加大对环保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做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示范工作。
2.2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环保转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产业成为带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从有害物质排放的来源组成来看,我国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的主力军基本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方面,工业排放量居首,建筑业其次,交通属于第三大污染物质排放源。这种情况和国际上的先进城市有害物质排放规律:建筑排放量居首,交通其次,工业第三的现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深入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的结构,尽量进行环保转型,这是我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减小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的比例,重点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强调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的老旧产业的改造,把那些原先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空间改为发展一些低耗能、低排放的高端产业或者服务业;利用城市周围有国家级开发区或海港或铁路等重要枢纽的优势,优先发展制造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制定相应的城市产业准入政策,完善城市产业低污染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制度,保证城市产业的环保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2.3建设环保城市交通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由此,我国的机动车数目也在逐年增加,由交通排放的有害气体数量也呈上升的趋势。所以,通过环保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交通体系,加强交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建立健全公交和慢行交通系统。总之,降低交通方面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己经成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水土保持;意义;水保措施;生态环境; 效益
中图分类号:S157 中图分类号:A
前言
水土是生态环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高度重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只要我们认真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当地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长期奋斗,坚持不懈,截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城市。
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整体功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指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减小城市水土资源的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存条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3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社会生产归根结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加工为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城市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以保护、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因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
1.在防治原则上强调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智力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2.在防治目标上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建设安全运行,而且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防治措施上,以防止水土流失为根本要求,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使其符合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的要求。另外,搞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投入比农村水土保持高许多倍,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标准高、质量高之外,工程费用构成也很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根据解决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布设层面不同。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
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工具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检测信息管理、观测技术、更好的完成智力与监督工作。
3.完善排水系统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要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是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口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砂池,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开,开发区周围如果是农田,还可与回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
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地面降水下渗通过净化,将纯净水补充地下水。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4.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同体废物
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过程中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转化,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5.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根部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旅游风景区需要在旅游淡季抓紧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和裸地补绿,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扩大和恢复植被的覆盖度,提高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减少园地和坡地的水土流失。
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城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也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尤其是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作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两项措施的综合效益。
三、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
1.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首先必须科学划分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针对性地作好规划设计,以便实施治理。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自然景观和建筑、园林等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由绿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三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保法律法规规定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开展基础研究
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积极探讨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正确认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还要研究城市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河流景观或人造水面、污水的处理回用方式、水体联接及流动、水生动植物与观赏设施等。
4.城市雨水资源化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化,使市区降水直接或间接得以利用。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浇灌绿地、冲厕和洗车等;另一方面是间接利用,使之转化为地下水,通过以土壤为基础的净化,可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5.加强植被建设
要从耗水量小、城市景观生态学、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烂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土流失具有爆发性、危害严重性、经济损失巨大性等特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使水土保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生态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