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医学起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 目的 研究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出改善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某医学院校在职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总分为(47.77±6.22)分、情感耗竭得分为(20.01±3.46)分、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分别为(8.31±1.67)、(19.45±3.54)。教龄和学历越高的教师倦怠程度越轻,授课学时数越少的教师情感衰竭程度越大,教师教龄越小去个性化程度越大,教师职称越低低个人成就感程度越大。结论 医学院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情况并不严重。教师的授课学时数、教龄、职称和学历是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 职业倦怠;医学院校;教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182-02
[作者简介] 冯旭(1979-),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区卫生服务,心理健康,f-1979-11@tom.com。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1]。教师被公认为一项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2-4]。医学院校教师负责培养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医学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学工作繁重,而且还面临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改革,以上因素的累加效应使得医学院校教师可能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这不仅对于缓解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提高教师职业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还能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医学院校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并为寻求减轻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某医学院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教研室的10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包括①自制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称、科研情况等;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共22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即情感衰竭(9个条目)、去个人化(5个条目)和低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描述、方差分析、t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状况
本研究调查了102名教师,其中男性24人,女性78人;年龄为40岁及以下48人,41~50岁40人,51岁及以上14人,具体情况见表1。
2.2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102名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为 (47.77±6.22)分、情感耗竭得分为(20.01±3.46)分、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得分分别为(8.31±1.67)、(19.45±3.54)分。
2.3医学院校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
不同特征的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详见表1。
2.4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教龄和学历是倦怠总分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授课学时数为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教师的教龄为去个性化维度的影响因素,教师的职称是低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影响因素。(表2)。
表2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医学院校教师的倦怠总分及各维度每题得分均值均小于3分,说明该医学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这与周喜华[5]以及唐芳贵等人[6]研究结果一致。职业倦怠程度与性别无关,这与张霞[7]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年龄和教龄较大的教师在倦怠总分、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年龄较小的教师,主要是因为年龄较小的教师工作经验欠缺,处于工作压力大的状态。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高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主要是因为有科研工作的教师希望通过科研来寻求学术上更大的发展,故去个性化得分低。在倦怠总分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博士研究生得分低于硕士研究生,是由于学历高者倾向于高的期望和要求,更难于获得高个人成就感。教师职称越高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得分越低,主要是由于职称低其年龄也相对较低,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故其倦怠程度高。兼行政职务的教师在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上得分较低,这与周广亚[8]的研究结果相似,是因为兼行政职务的教师与不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较多,生活内容更丰富。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给医学院校教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医学院校在今后的管理中应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针对职业倦怠高发群体的必要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和组织调整来减轻或预防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医学院校教师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J].Annu Rev Psychol, 2001(52):397-422.
[2]刘思浚,徐济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95-1896.
[3]吴小云,刘春华.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J].现代管理科学,2013(8):92-95.
[4]王艳波,李丹琳.甘肃省护理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30(4)85-88.
[5]张霞,王林雪.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实证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0-57.
[6]唐芳贵,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30-932.
[7]周喜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生存质量、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43-1045.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校企合作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校企合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实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重点和突破口应放在校企紧密合作的订单班上。订单班模式虽然接近“现代学徒制”,但要真正实现向“现代学徒制”的转换,中间尚需做出许多努力。结合实际就订单班模式到“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实现路径与着力点作了深入探析,对校企合作做了回顾与思考。
关键词 高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路径;探析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走向,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品质和内涵。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探索建立紧密联系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的、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而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理应选择校企合作最紧密的订单班来进行试点与突破。
1 订单班培养模式与现代学徒制要素的对比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四个特点
订单班是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订单班也经历从无到有、从浅层合作到深度合作的过程转变。最初的订单班,用人单位主要是预定毕业生,人才培养全权委托学院进行。后来发展到零学费订单班,企业全额提供学生三年上学学费,如天津力神班、宁夏扬农瑞泰班、广东德善班、宁波博曼特班。其特点有四个:
1)冠名企业订单培养,包学生安置,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
2)企业全额提供学生学费,有的还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3)学生轮岗与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4)零学费订单班一般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轮岗与定岗实习。实习期间公司严格遵循师徒制的培养制度,在熟悉企业生产环境、掌握相关设备性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对口工作岗位,指定专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现场指导,最终使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企业要求。
1.2 现代学徒制的四个要素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中国特色现代师徒制的定义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即双主体、双导师制,具体要素有四个:
1)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学生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同时也成为合作企业的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接受双重教育与培养。
2)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应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3)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试点院校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4)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指导合作企业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保证学徒基本权益;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试点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1.3 订单班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
1)现代学徒制下的学徒具有职业院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改变。订单班学生严格意义上不具备双重身份。
2)现代学徒制凸显了职业院校、企业的双主体育人地位和作用。企业在培养职业人才中的义务和权利更加明晰,职业教育的天平因为企业砝码的加重变得平衡起来,不再失衡。
3)现代学徒制凸显了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导师作用。企业能工巧匠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与职业院校教师同样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学徒的职业技能培养中有了用武之地。
4)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企业在培养职业人才中充分发挥作用,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会更趋合理,培养质量会更高。
2 为什么要实现订单班培养向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转变
2.1 订单班培养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仍需改进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模式下,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再是松散的随机的合作,而是一种稳定的较为深入的合作,但它还有改进的空间。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未得到确认和凸显,企业作为重要一极的育人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制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与继承,但它受到时代的局限,效率较低,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由职业院校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方式经过持续的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终于发现最好的实训基地与实训室原来在企业,最应该学的前沿的专业技术技能掌握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师傅手中,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上。企业的合作程度直接决定着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培养质量。怎么办?能够实现换代升级更优化的只有选择实行双主体、双导师培养人才的现代学徒制了。
2.2 现代学徒制是借鉴中外职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创新设计
现代学徒制实行职业院校与现代企业双主体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的作用,学徒既能在职业院校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现代企业掌握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可以实现成批量系统培养。与传统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相比,与职业院校一个主体独肩大任培养人才的捉襟见肘相比,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国曾经的行业办学的经验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无一不启示我们,是时候应该向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向大胆迈进了。
3 从订单班培养向现代学徒制转变学校、企业该取何途径如何着力
经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到,在零学费冠名班的合作中,企业全额出资学生学费,设立奖学金,企业的投入不可谓不大,企业的诚心诚意令人感动。零学费订单班培养模式和现代学徒制相比,两者之间的核心要素似乎已很接近。但是,接近不等于相同。在向现代学徒制的实质转变中,校企双方仍需要相向而行,加大实质性合作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尽到各自职责,携手培养学徒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使其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3.1 校企双方要提高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认识
3.1.1 现代学徒制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创新设计
校企合作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在这一道路上,由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到零学费订单班,合作的层次越来越高,但与国际职业教育成功的发达国家相比,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师徒制培养实行校企双主体培养人才,实行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学生既接受学校老师的系统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又接受企业师傅的岗位技能培养,这样的学生最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的模式是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创新设计。
3.1.2 致力于人才培养储备是现代企业赢得未来的根本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在需要什么样的员工问题上最具发言权。科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然,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但毫无疑问企业最有资格和实力对自身需要的一线劳动者进行技能培养。从事培养的师傅只要挑选企业富有工作经验技术能力强的员工即可。订单班的学生明天就是企业的一线员工,现代学徒制学徒已然就是企业的员工,我的员工我做主,有眼光的企业当然应该全力以赴,参与到决定企业未来的员工培养中来。
3.1.3 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
实践证明,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只靠职业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有培养理论知识的优势,但也有弱势。弱势表现在:其一,职业院校的教学设备和企业的生产设备之间不完全一致,有一定差距。生产设备常常代表最新技术,代表最新工艺。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往往慢于企业一线的生产设备。其二,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与企业一线的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不完全一致。企业有技术技能领先的师傅和现代化的设备,在岗位技能更新与培养方面占明显优势。只有理论研究优势、技术技能优势、设备设施优势三者融合起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才。
3.2 落实学徒的企业员工身份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这一点非常重要。办了招工手续才是现代学徒制意义上的学徒,不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办不办招工手续效果大不一样。办了招工手续,企业就会按员工对待,更加重视其后续培养。在单纯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后才进入企业成为其中一员,企业对其培养的重视程度则可能不够。所以,订单班培养要更上层楼,就要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促成合作企业在合作之初就为学生办理招工手续,按照合同规定履行企业应尽的培养义务。
3.3 校企双方要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并忠实履行职责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就合作进行周密协商,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书。协议内容应包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或开发、师资确定、教学计划安排、实训计划、顶岗轮岗安排、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合作企业要确定专门部门机构负责现代学徒制培养事项。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带徒津贴。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校企合作要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校企又要各有侧重,发挥优势,优势互补。
3.4 企业要制定《学徒培养标准》与《学徒管理办法》
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有一个对学徒培养如何定位的问题,这个定位必须准确。如果仅仅定位为给生产一线培养操作工,则技术含量低,培养标准低,工资待遇低,工作简单重复。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无疑缺乏吸引力,其潜能不能充分开发与发挥,人生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既是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其安心工作岗位。对企业来说,人不能尽其才,就意味着跳槽与流失,这当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所以,学校和企业要把现代学徒的培养准确定位在“企业未来技术技能操作的骨干力量、基层管理层的骨干力量,优秀者可以培养为企业技术设计与开发人才、工艺技术革新人才或管理中坚”。要打通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给员工以脱颖而出的机会与希望。当然,这样定位并不意味着他们学徒生涯结束就不用去一线车间干活。他们不但要去,还要表现出色,才能逐渐培养委以重任。切忌片面追求利益利润至上,把员工不分学历层次,一律按廉价操作工对待。要制定《学徒管理办法》与《学徒培养标准》,明确学徒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师傅带徒弟的时间段与空间节点即什么时段带、在什么地点带,要培养哪些技能,要达到什么标准。企业要与职业院校沟通协商一致,学徒在企业的表现与成绩评定和毕业证挂钩,与学徒享受的企业待遇挂钩。
4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4.1 医学专业“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践
4.1.1 运用社会资源办好医学专业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开办之初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穷二白,没有办医学专业的经验,没有现成的专业师资和专业设备。但经过短短8年的发展,医学专业不但实现从无到有,而且实现从弱到强。2011年护理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2012年护理专业4名学生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囊括一、二、三等奖;近年来护理专业学生参加国家护士资格证考试通过率高达98.95%;医学院现有学生5300多人,占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总数的44.2%。所有办学难题的破解,其实都归功于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可以说医学专业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充分调动和运用了当地的社会医学资源。医学专业课师资缺乏,聘请当地知名医院主任医师、副主任、主治医师上课,或聘请其它医学院校教师上课;学生护理技能大赛评委,同样邀请医院权威人士担任;学院医学生实习基地、附属教学医院设立依托当地医院;学生临床实习、就业首先考虑合作办学医院。几年互惠互利紧密合作的结果,医院把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甚至大客车都捐赠给了医学院。
4.1.2 积极试点推行“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如此,医学院还积极探索改革,试点“学院建病房、医院设课堂”的“三一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基础课学习;第二学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专业课学习,由医院选定临床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医生为学生上课,学生边上理论课边临床实践,真正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称这种班为“医院班”;第三学年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临床实习。同时,教学医院为每名学生确定一名专业导师,探索开展“导师制”培养。充分利用教学医院资源,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熏陶和能力训练。目前,该模式合作办学医院发展到4家,有7个“医院班”,学生人数近400人。实践证明,该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与学习阶段全程安排在学校的学生相比职业素质更加过硬,职业能力形成更早,能力更强。因为,他们在工作一线经见得多,他们是“师傅”带出来的。
4.2 校企合作的思考
4.2.1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双主体、双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校企合作从简单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既经历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长时间的尴尬,也有貌合神离的轰轰烈烈,有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现代学徒制”力图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的名副其实,企业不但向职业院校量身定做人才,而且企业也是亲自参与量身定做工序的重要工匠。实际上不论是哪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的方向都应该放在校企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校企双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分量的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类型。
4.2.2 现代学徒制试点要严格管理规范运作树立声誉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受到诟病最多的是放羊式的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里只做不学,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现代学徒制,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企业廉价劳动力”联想在一起。建立起良好的声誉,是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哪一级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都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规范性审核与管理。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企业都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合作对象,管控好质量,为现代学徒制建立起良好的声誉。职业院校要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现代企业进行合作,选择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岗位和工种进行现代学徒制合作培养。
要打造技术转型升级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企业必须有一支稳定的技术技能骨干力量。技术技能骨干力量培养最靠得住的途径就是自己参与培养,要靠技术技能留人,靠待遇留人,靠感情留人,要使员工因为其人生价值在企业得以充分实现而选择长期留在企业奋斗发展。现代学徒制就是要为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培养一支技术技能骨干队伍,有长远眼光的企业肯定会选择积极参与到这一决定企业未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如果说零学费订单班培养模式离现代学徒制培养仅有一墙之隔,职业院校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努力寻求合作企业拆掉这堵墙。
4.2.3 要积极试点“现代学徒制”也要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前述我院的零学费订单班与现代学徒制相比,区别主要在于未完全落实招生和招工的一体化,但订单班的学生毫无疑问会在学习结束后成为企业的员工。为了促进校企合作再上层楼,按照现代学徒制的必备要素,校企双方当然应该落实学徒的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这个门槛虽然高,但有利于双方后续的紧密合作,没有企业会把自己员工的培养培训不当回事。我院“三一制”医院班的校企双主体、双导师作用发挥较好,但与现代学徒制相比,也未做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毕业的学生在有的合作医院实现了全部安置就业,有的医院择优录用了一部分毕业生。
紧接着问题就来了。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很好,但只有大中型企业有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实力和资格,这样就要允许大中型企业“养而全用”即参与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全部成为自己的员工,用多少培养多少;也要允许“养而不全用”即企业从参与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中择优而用,其余的奉献社会。这样未直接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才有机会搭顺风船录用到这类人才。这种“养而不全用”暂且可称做“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应该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但更要实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Z].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表现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者弗洛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并定义为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国外学者Maslach和Jackson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消减三个层面[2][3]。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诱因,它是由于长期、过度的情感投入而引起个体对情绪和感情的耗竭感,主要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和紧张等。去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表现出一种消极、冷漠、否定、怀疑的态度。个体成就感消减是个体对自己的工作和个人价值做出消极评价,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表现。而以上状态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劳动者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身心的健康。
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此种职业倦怠现象则突出地表现为以下精神状态和工作行为。第一,抑郁和焦虑,表现为长期的精神疲乏,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且经常感到周边的环境不安定,高度的警觉和敏感,极易发生身体上的病变,如失眠、全身酸痛、胃部不适、眩晕、神经性的头痛等等。第二,在以上精神和情绪的影响下,该类人员针对师生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不计后果的冲突,且不愿意或没有耐心听取同事与学生的建议与看法。对于自身所在单位的事务缺乏参与的热情,不愿与人交流,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个人认知发生偏差。此外,教学管理人员的此种状态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中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和波及其家庭和婚姻生活的质量。该类人员往往将工作中的不满与冲突带回家庭,并将此种心理状态延伸至家庭的主要成员之间,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则会危机个人的婚姻状况。然而,由于工作和家庭中的事务压力与矛盾,往往会加剧该类人员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如此时没有加以认真对待和干预,则会发生难以挽回的个人与集体损失。因此,本文在阐述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个人要求、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减少职业倦怠现象,增进工作积极性的若干建议。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原因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的归纳中,尝试总结该类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承担了越来越重的日常教学管理任务,不仅上班时间工作较多,甚至还需加班完成各项应急的任务,如课程安排、教材购置、考务安排、教学检查与督导以及各类师资培训等活动。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在许多层面都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例如仅本人所在的省属高校广东海洋大学就涉及了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骤然加大,使得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并有加剧的趋势。
(二)社会转型时期,个人成长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长期目标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物质上的享受与安逸的生活。反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虽身处“象牙塔”,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并始终坚守自己乐于奉献,不计回报的高教管理理念,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提供各种支持。但是由于他们处于高等教育工作体系的基层部门,相对工资水平却不高,尤其是年轻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需为购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问题而发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以及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对高标准的生活追求成为该类人员难以实现的人生期望,这将使得他们有较为强烈的职业挫败感,进而产生对立情绪,消极怠工。这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转型时期,教辅岗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缺失所带来的问题
首先,教辅岗位在目前高校所施行的岗位聘用制的职位管理中大多属于管理岗的最低一级即十级岗,岗位的竞评情况较差,有的岗位在校内竞评时甚至无人问津,只得临时招聘其他人员补充。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对教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主抓学校的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第三,学校对于教辅岗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缺失或流于形式,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晋升空间有限,该类人员自身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校这个大家庭中缺乏情感交流,缺失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工作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四,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流动频繁,大家都希望流向对职称评定有利的岗位,致使许多刚刚培养熟练的管理人员流失。目前,由于缺失高校教学管理岗位的相关保障制度,使得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有所加重。该制度的缺失看似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影响不大,但从长远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服务意识较强的稳定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来看,或许将带来许多无可挽回的损失。
三、减缓职业倦怠现象,增进工作积极性的若干建议
大量研究表明[3][4],过多的工作压力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伤害,对组织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如引起工作者的不满、消极怠工、故意缺勤等职业倦怠现象。而该种现象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转型期,高校如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树立高校的良好教学形象,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前述分析,本文将试图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现象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个人要求层面
从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来看,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期望。了解和熟悉教学管理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所在高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充分认识该岗位的局限性,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其次,依据个体―环境匹配理论,引起压力的因素不是单独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因此,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应将工作环境和个体需求综合考量,实现该类人员对于工作环境和个人需求方面的要求。第三,依据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并按计划完成各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就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出充分的准备与预案,从而预防个体成就感消减。第四,经常读书,读经典书籍,读励志书籍,并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尤其在发生矛盾冲突时,被他人误解时,被领导无意识地批评时,更应该进行自我状态调节,要敢于面对现实,积极找寻问题解决的对策,加强与有关领导和同事的沟通,获取他们的理解,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的办公环境。最后,应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工作过于追求完美,正视自己的缺点,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回真实的自己。
(二)高校管理层面
高校各教学管理部门首先要推行高效、节能的现代管理设备与设施,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建立以校园网和因特网为主的现代办公网络体系,提高工作时间的工作效率,争取不将工作带回家,将该类人员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降低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概率。其次,高校针对教学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采用绩效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岗位,适当调整工作内容,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发生同一岗位忙闲不均的现象。第三,高校工会组织应关心该类员工的身心健康,时常具备各种文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职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认识各单位的教职员工,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人际关系的融通之路。最后,高校应为该类人员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在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能接受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培训。该举措一方面能提高教学管理人员今后应对各项事务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员工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避免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的发生。
诺贝尔文学奖的表彰对象是“创造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作品满足这一标准。不说其中美的境界,不说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艰辛,单从“理想倾向”的角度评价,曹雪芹当得这一称号。曹雪芹的理想正是人类共同的倾向:乐。应当知道物质享受不能带来思想的快乐,所有快乐都是心灵超脱了物欲枷锁的一瞬所产生的感受。而在这个尘世中,这一种超脱也是不可达到的,所以人类的理想就在于对于超脱多种方面的倾向与追求――正如一块落人凡俗的补天石对灵性的不断追求。这就是理想倾向,而作品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理想的不可得。
曹公和《红楼梦》 杭玉婷
“开卷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白话文小说的里程碑,它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语言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曹雪芹不但代表了《红楼梦》,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时代。《红楼梦》浓缩了中国那个时代的背影。它将那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再单纯写事,曹老书写了其中几百号人的命运。
曹雪芹代表着一个社会。他解释了封建统治必然衰败的不争事实。他的《红楼梦》,寓意深刻、光芒万丈。
曹雪芹,一个看到新社会黎明曙光的人。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洞悉整个社会,望穿封建社会的残骸。他嗅到了新社会即将到来,看见了第一缕曙光。他与但丁相似,力争改变社会性质,期盼人们自由、平等。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激昂”的文字,使人民清醒,不再沉沦。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红楼梦》,它占据着我心中首要的位置;我不知该怎样形容曹雪芹,他让我感知了每一次心跳。
这个奖我一定颁给曹雪芹 杨禧妍
一看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要把这个奖项颁发给曹雪芹。
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就是《红楼梦》。可他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蕴藏深刻的涵义,久久难摸透,给人一种高尚的境界,“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这是曹雪芹的酒友敦诚对他的称赞。同时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他笔下的石头可是出了名的,有不少人会纳闷:“为什么曹雪芹这么喜欢画石头呢?”我也曾这样疑惑过,我想只有真正读懂曹雪芹的书面诗的人才知道吧。当然,曹雪芹一生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红楼梦》。它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造,我想他这一生最后悔的就是没能将《红楼梦》写完,后四十回是别人写的,虽说写得精彩但总感到有些不对劲儿,情感思想多多少少有差别,也不知曹老先生是否满意。不能否认《红楼梦》这部巨作是曹雪芹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可以说,《红楼梦》因曹雪芹而生,曹雪芹因《红楼梦》而活。
人性超越文化的障碍 吴苇航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想到一个人――路遥。
在中国走过青少年时代的人们都知道《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两兄弟,在出身于贫苦的命运中,保持着农民的质朴善良,甘于冒险追求更远大的梦想,走出自己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二十多年来的青少年。路遥的作品描绘的是拼搏向上的精神,从我的父母到我,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受到的激励是永恒的。能够给人们,尤其是少年们未来的希望,带来积极的思考,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
路遥被评价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不拘于条件,不拘于短暂的成功,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样的精神才是最高境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要得到世界认可的。在路遥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生》的高加林还是《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体现最多的都是积极进取的人性美。人性的美可以超越种族、抛开政治,引起人类灵魂深处的共鸣。文化有吸引人之处亦有难以理解之处,国与国之间难免会不了解。诺贝尔奖需要突破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隔膜。如果路遥在世,他无疑是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的。他与许多文豪一样“被世界埋没”。或许以诺贝尔奖来衡量一个作家的能力太功利,但是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沟通的障碍。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能够走向世界。如果中国文学能够敞开大门,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将更多的著作主动分享给世界,相信人类的认知将会迈出一大步。
假如我来颁奖 韩林峰
我会把这个奖颁给鲁迅先生。
有人说他的文章有太多的冷峻,少了些饱满的温情。我认为,他以理性与智慧面对一个民族的种种问题,那是忧国忧民的深沉。他看到国民素质的低下,看到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下的中国人,看到革命的艰难,为此忧虑。他选择了以笔为武器,引领、探索“新希望之路”。他的那些经典文章,便是革命历程中的累累果实。他的文章揭示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反映一个时代里不同人的不同生存形态,体现出社会的晦明两面,富于理智。他以他的力量,推动着革命的进程,引领着新文化的发展。
他花自己的钱印书让青年人阅读,并且夜以继日地工作,写文章,回青年的信。他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
他献身文学与革命,他用文学,用他精神的力量,影响了无数后辈,引领他们向前,无所畏惧地向前。他对文学的诠释是深刻的。若他在世,我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
选鲁迅的理由 孙兴
1.鲁迅一生作品丰富,包括杂文、白话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2.他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完美地结合了白话文与文言文。
5.他通过杂文,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
6.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网上查的资料)
7.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8.他的作品很多被收入在中学课本中,中学里把他的作品与写作文和文言文一同提名,显现出他的作品在中学学生及老师眼中十分重要。
应该给罗贯中 潘政焘
我想把它颁发给罗贯中,他的著作《三国演义》语言连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我非常喜欢他的书籍,从书中,我看出了罗贯中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他主张国家统一,痛恨奸诈邪恶,他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所以我推荐罗贯中。
为鲁迅颁奖,对不起,办不到 郑凌风
如果我是诺奖评委,鲁迅,你很优秀,但是对不起,我不会给你颁奖。
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很多时候都包含着强烈的感彩,多半是尖锐的,对社会黑暗的愤慨,是直面刺向人心的利刃,他的文章往往革命性强过文学性,他的文章是做T精美的利器,是用于鞭挞的,是用痛在唤醒麻木的国民――无论再怎么精美,最终都是利刃。后代人在评论鲁迅时大多看到了其中的文学价值,而教育侧重的也是鲁迅文章的文学价值,忽略了鲁迅因何而写文章,忽略了鲁迅拿起笔杆当武器的目的――救国。
相比之下,莫言的文章是文学,没有锋利的刀锋,也无严厉的措辞,就如诺奖评委会主席所说:“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是真正的文学,他的作品不像鲁迅的文章那样让人痛心,他在隐喻着新的时代的黑暗,给人更多的是无奈与叹息。
所以,鲁迅的文章是武器,莫言的文章是文学作品。这是我为何不给鲁迅颁奖的理由。
最终的投票 汪佳茵
相比鲁迅,老舍的文字显得更通俗所以更受大众欢迎。早在上世纪就已经被翻译成英文,而且保留住了神韵,这突破了中国文学与世界交流的一大瓶颈。各国读者都被语言中包含的情感所打动。浪漫之都的姑娘们以前想不到,她们竟能从这质朴的文字中看到祥子对虎妞之死的悲痛,这比直白的心理活动更真实。早期被外国人认同的“俄式抒情”渐渐被更为含蓄的大段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取代了。后起之辈纷纷效仿中国作家,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虽然许多当代的作家已经与国外接轨,但他们笔下的现代都市并不能吸引大众。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占领全球,对古朴悠久的文化的怀念占据了人们的心。老舍先生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老北京的胡同、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这些都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
然而,大众的取向并不能影响到委员会的成员,他们自有一把严厉的标尺。他们的眼睛最犀利,他们看重的是“文学”“思想”,而不是瑞宣的矛盾和王掌柜的无奈。一些新生之辈并不能理解战争带来的,自然就不会明白老舍对整个民族未来命运的担忧,也不会欣赏他的作品。白天会议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舍予的作品中的人物是很生动,京味十足,为现代文写作做出了贡献。贵国的写作特点和手法我们也认同,但是缺乏艺术震撼力,对人性的认识和刻画,从文学艺术角度评价的话,显得有些单纯。”大家心知肚明,作为左翼作家的文章风格,并不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观点。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一段历史给中国人留下太多的烙印,捧起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忧虑。
老舍若能活到今天 陈季寅
老舍先生更打动我们的还是他作品背后的“平民情怀”。祥子,晓荷,瑞宣,王利发……最鲜活的人物交织出最动感、最动人的社会现实。旧社会的中国的确显出的尽是弊端,可老舍却同样找到了社会最底层氤氲的“人情味儿”。这人情味儿或许就在你、在我、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徘徊已久。莫言的超现实魔幻,写的是乡土、历史与当代那样跳跃性的内容;而老舍先生的作品既有民生,民情,又有世间百态,还关乎国家命运。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与逻辑性,同时也彰显出一个中国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舍予有幸长存,则必开中国诺贝尔奖之先河!
日已落,光无尽 白鸽 冯欣
他思绪飞扬;挥毫泼墨,笔锋处流露坚定。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说服力,长篇作品论证严密,短文则一针见血。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寓言故事》之类的,因为他的作品不好理解。长大以后,我喜欢上了《野草》,里面的景色描绘十分优美,把雪、树、花等一些常见的事物,描绘得让我感到陌生了,原来,这些平凡的事物里也有未被发现的美,美得让你可以嗅到它们特有的芳香。
现在,我理解了《彷徨》中的沉博绝丽;体会了《呐喊》中的匕首投枪;看透了《朝花夕拾》中的笔底烟花;了解了《故事新编》里的笔酣墨饱。对他的作品,我不仅仅赞赏,而是升华到由衷的敬佩。
苏轼是不可超越的 陆欣雨 颁奖词:
他,披荆斩棘,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必经发展之路。他,持一支秃笔,轻描淡写几笔,在文学长空上引出了几颗亮丽的明星。他就是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他的文学作品,是一座丰碑――不可超越的丰碑。
他就是苏轼,在华夏无数文人墨客中,他的豪情,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时代前进。
他的《水调歌头》带给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心灵的慰藉。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三国时的尘封历史再次熠熠生辉。
庄子 吴禧辰
也许你会问,庄子不是思想家吗?在我看来,庄子可以说是中国最特别的作家了。他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庄子的《逍遥游》,可谓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加入了庄子本身的思想――否认一切事物是绝对的,反对是非之争,反对人为约束。虽然看起来艰涩难懂,但其实思想深邃玄远,文章奇诡玄幻。读了庄子的著作,你会真的懂得什么叫追求自然,超脱功利和名声、逍遥与自由,也就是“无己”“无功”“无名”“无我”的最高境界。
庄子不仅仅是文学家,其实更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这正是我想把奖颁给他的原因。
我一定会选李白 吴菲凡
李白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大家就阅读他的名篇,他被誉为“诗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歌行体和七绝都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个人生活,都很有新意,所以他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将唐诗文化带向了新的繁荣局面。
《将进酒》、《行路难》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足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髓。他的文风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当这些磅礴之作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顶峰之时,所有中华同胞一定会为之鼓掌。
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会选李白,因为他的浪漫主义格调、与众不同的文风需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传承。
烟雨中的红颜――李清照 陈惠敏
我会将奖项颁给她――李清照。
小学课本里早就有李清照的诗和词,我至今仍能背诵,因为她的词深入我心。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宋词是一朵情花》。书里提及李清照,让我对这位女词人的了解更多,感受也更深。她的一生坎坷多变,也曾有过令人惊羡的爱情,可最后弦断曲终。她是坚强的女人,虽然她会为国亡而悲,也会为夫走而痛。
李清照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诗词。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论名气、文笔,苏轼、辛弃疾都在她之上。但人生有不少伤痛,借词托怨,美丽精致。李清照将词的雅致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无人能及。
她,是烟雨中的红颜,烟雨中的才人。
世界如水一般――张晓风 吴颖铭
通过那篇课文――《行道树》,我认识了她,这位美丽的女作家――张晓风。
与莫言的魔幻主义、乡村风情不同,张晓风的散文更贴近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张晓风善于从平凡的琐碎小事中看出深隐其中的含义。在她的眼中,世界如水一般,表面上平如镜,水下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她的散文作品都如水一般,平如镜,清澈见底,又令人想深入水底,寻找张晓风深藏在水底的“宝藏”。
张晓风的作品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对于我来说,她的作品好像被一层白雾围绕,缥缥缈缈,虚虚实实。每次读她的作品,朦朦胧胧,好像探到了中心,却无法言语。张晓风看透了水底下的东西,在作品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这些隐藏其中的哲理,让读者慢慢挖掘,细细品味。这便是我推荐张晓风的原因。
张晓风说过:“水,永远是第一张书笺。”
流浪,只是流浪 李思洁
迅哥儿是自愿放弃,自是不能再选;从文和老舍,都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那么就让它保留遗憾吧。杨绛和刘震云曾是我心中首选,直到我想起了流浪。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官方产物,它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大概因为它需要放荡不羁的灵魂吧。我想起了在撒哈拉大沙漠里拳着腿,坐在台阶上,仰望夕阳的三毛。
她的确长得不甚好看,大眼睛,大嘴,但她让全世界都沉迷于她的不虚假,沉迷于她率真的个性,沉迷在她那散发出无尽魅力的散文之中。
她建起一座矗立在撒哈拉的小屋。凡是读过《撒哈拉的故事》的人,不由得都想去瞧瞧三毛笔下那座美丽的小房子。
她的文字带着点儿可爱的小俏皮,带着质朴、干净,却有一股使人沉陷的力量。她是最尽兴的歌者,是夕阳下最辉煌的舞者。她笔下的荷西,让我们对爱情有了向往和期盼。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然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梁羽生评论三毛:“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丰富,但是我们深知:她没有逃避命运,勇敢面对人生。尽管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自杀。
诺贝尔文学奖给三毛的颁奖词应该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女作家,用生命照亮了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用中国式的叙述给世界留下一道倩影,俏皮的文字从现实中开辟了一方桃源……”
跟着她一起去流浪,流浪,去撒哈拉沙漠,拳着腿,看夕阳。
我心目中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冰心 郑紫薇 翁惠佳
若问谁是我心中的一代文豪,那就是冰心。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这是她的诗,也许算不上诗,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这首诗,处处都是悲伤!冰心就是一个看着时间渐渐逝去,自己只能惋惜不已的人。为何要“憔悴”?又为何有“甜香”?为什么“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先甜后苦,苦是“憔悴”,甜是“甜香”,从“轮流着做罢”“也轮流着饮罢”,我看懂了她细腻的心思。
都说她母爱纯真,可是,又有谁能了解她的苦痛,还有她的憔悴。谁又会真正知道她的想法?可能无人可知,但是,她毕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能够回味她那半生的幸福,半生的坎坷的篇章。
“冰雪里的梅花呵!
你占了春先了
看遍地的小花
随着你零星开放!”
我想,冰心就是那朵冰雪里的梅花,占了先,使零星的小花,随她一同开放,可见,她是不服输的。若是一个服输的人,又岂会自比寒梅?
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子女们。她毕业于好的学校,得过国际大奖。可是,在她自己的心中,又有谁真正懂得她?
冰心写过一首宝塔诗:“马/香丁/羽毛纱/性样都差,傻姑爷进家脱起真是笑话/教育原来在清华”。这其中有几个小典故:吴文藻(冰心的丈夫)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儿把“萨其马”叫成“马”,进了点心店就向售货员买“马”。有一次,冰心与婆婆等人在院子里赏花,被从书房里叫出来的吴先生应酬似的问:“这是什么花?”冰心看着丁香说:“这是香丁。”他竞点点头说:“啊,香丁。”周围的人忍不住笑起来。为送父亲一件双丝葛夹袍,吴文藻受命去东升祥,居然要买一丈“习习毛纱”。幸亏售货员与冰心熟悉,打电话问过才弄明白。冰心父亲说:“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父女相视而笑。
可见冰心是多么调皮、多么活泼啊!这是她的另一面。这样的一面,也只有亲人才知道吧!
诺贝尔文学奖,非她莫属!
我心中的诺奖人选――李清照 游心钰 李炎
李清照,一朵出类拔萃的女儿花。她用女性独有的细腻与不输于男儿的智慧给词坛带来别样的风情。如果我是诺贝尔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将文学奖颁给这位“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里有儿女情长,更有爱国情操。她的词里有真切的情,无论是对早期生活的喜爱之情,与丈夫赵明诚的相爱之情,丈夫死后的怀念之情,还是背井离乡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国家沦陷后的爱国之情,都是浓浓的、令人动容的真情。
李清照是爱国女性的典范,她在诗词的造诣不容忽视。她是我心中最佳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我最欣赏季羡林 陈依 王丽明
我最欣赏季羡林。
小学时我曾读过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我的小学和中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以及《季羡林自传》。从这几部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的文字散发出的深厚的文学涵养和底蕴。
季羡林说过:“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从儿时的困苦生活到长大后到德国留学,季羡林的人生历程可谓曲折又丰富多彩。
他曾选择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最终在学术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文学界的贡献和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所以成千上万的人尊敬他。假如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评委,我一定将这个奖颁发给学界泰斗――季羡林。
我推荐安妮宝贝 邱丽蓉
安妮宝贝(励婕)是曾被流言蜚语击中的写作者。
“下半身写作”这样的诋毁、诬蔑,只能说是曲解本意与找替罪羊。而“荼毒青少年心灵”更是生硬不堪,胡扯一通。那段时间口诛笔伐,但她从不回应。后来《莲花》获大奖了,所有的罪状顿时消失了,彼时的侮辱谩骂,一朝化乌有。甚至许多小资的口头禅是:“安妮宝贝说……”但她依然宠辱不惊。
父亲去世前,她的写作主旨是阐述女童不可消解的幻觉,情爱是素材,风格颓废悲观。那时的安妮宝贝,和《八月未央》里的大多数女子一样,挤一个小时公交车,上班,加班,因为不想煮饭就在外面吃快餐,回家,写作到凌晨,再睡去,很早又醒来,再去挤公交……心底有幻觉,执著地握着这病态的意象写作。频繁跳槽又忙碌无为的生活让她很不开心。这不开心,是她早期的魂。
父亲去世后,风格转变,显著体现在《蔷薇岛屿》上。她开始创作关于一个女子的真实生活,而不是幻觉。文风倾向简洁与清醒,逐渐收放自如。这时候,安妮宝贝已经辞职,专职写作。从夜晚到次日黄昏。写,写,写。方块字已经占领了她的生活和头脑。
后期开始描写洁净,譬如《莲花》、《月棠记》,不再只是描述过分的爱情与扭曲的亲情,而是尝试男女之间纯净的友情与干净的成人世界的童话。而《春宴》是最近的一本书,笔锋重新指向人性阴暗。但始终有几缕单纯贯彻全文,语言更加简练独特,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异国人难以品鉴唯美的汉字。但作品中洋溢的情感、思想、希冀,是跨越种族的。
最具魔力的文笔 王文君 李炎
她的文字自然而不造作,道尽人间复杂的情感。她善于勾起你的回忆,让你回忆起你最想留住却留不下,最想忘记却深深埋在心里的往事。她,就是林海音。
如果你读过《城南旧事》,你会为她生动的叙述倾倒,发生在北京城南那一桩桩普通却深入人心的事如旧电影镜头从眼前一一闪过,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眷恋。古老的小巷,幽静的庭院,热闹的大街,各色人物,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是一段摄人心魄、富有魔力的故事。不得不对作者的童年充,满好奇,对作者的善良与坚强的品格感到敬佩。
林海音,一位伟大的作家,以富有魔力的文笔,征服了所有人。她恢复了旧中国的面貌,让绚丽多彩的画卷铺展开来。我愿意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她。
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 陈晓璇
我第一眼看到她的笔名――安意如,就坠入了她编织的一张网,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意,意如,安意如,如意安康,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我是这样想的。它可能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祈祷,可能是对生活的期盼,或是自己心灵的诠释,对那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人的真诚祝福。
翻看她的书,我有种将其吞入腹中,或制成芯片植入大脑的冲动,她的文字美到令我窒息!如果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成就的奖项颁给她,因为她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充满古韵的感性的文字,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都是当代文学的一大创新。
安意如的《思无邪》是我的挚爱,这是一本似散文随笔的《诗经》赏析。而对于诗经,我向来是头疼的,读起来都“举步维艰”,更何况理解意思。然而安的这本书使我对《诗经》产生了兴趣。安说:“《诗经》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它也许是我们在一起唱过的歌谣,《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听她这般亲切地比喻《诗经》,我仿佛听到她在我面前一边翻阅一边诉说的声音。安在《思无邪》里解释内容的同时还阐述了内心感受,使拗口的四字诗句不再遥远。
安意如的才华惊人。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气息,像穿越千年而来的诗人,又像身边知己,与每位喜爱古诗词的读者分享自己的点点体会。她的书既似古籍校注,又似随意的散文,陶冶人们的情操,安抚躁动的情绪,洗濯着布满尘埃的心灵,传达着先人或悲或喜的缕缕情思。
“医乃仁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是医学起源的初衷,也是医学大师对医学深遂内涵的理解和感晤。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尤其是^类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医学各学科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医学在进步,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医疗仪器越来越精密,现代医学的发达使许多人坚信医学可以消除一切病痛。然而,现代医学的先进并没有达到让所有患者的医疗感受更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们对医疗活动的抱怨和指责也越来越多。医学到底怎么了?医学不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吗?医学不是科学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门类之一吗?当我们深究这些问题时,发现近代以来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像机器一样是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而治疗病人的疾病就像修理机器。20世纪大量有识之士呼吁人类的医学模式应为生物一__一心理一一社会,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和实现。随着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大量运用,医生与患者之间增加了机器这个第三者,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多了一道屏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在医学“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的今天,医学出现“非人陛化倾向”,医学与人文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医疗行为被认为是医生单方面的行为,而患者的情感、医疗感受、心理状态等常常被忽略,医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1。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是通过医务人员对医学科学、医学职业的理解、医学态度、医学行为等体现出来。故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包括对医学为什么需要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几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关系到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关系到医学的目的的实现与未来医学体系的建立。因此了解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是我们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状况,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以广东医学院2007、2008、2009级临床、护理两个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2方法
2.2.1问卷设计
①医学需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设计的问卷项目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对医学专业的理解、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的看法。②如何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在大学期间应学习哪些知识、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临床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③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了解程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最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员。
2.2.2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部分学生的座谈隋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了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调查表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
3结果与分析
3.1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情况
对医疗行业和医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会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在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中,61%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父母的心愿或是一时的冲动所至,39%是自己的理想。在对医学专业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因素,认为医学行业是待遇高、较稳定的职业,也有39%的同学认为医学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医学学科的认知上,97%学生认识到医学是自然科学,45%的同学认为医学是一种技术,而只有17%的同学认识到医学具有人文特点。在对医学研究和发展的目的的认识上,80%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医学是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病痛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但只有21%的同学认为医学发展是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从以上可知,大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医学专业思想,但也有许多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看重医学专业的经济功能,对医学专业态度过分功利性。救死扶伤不仅仅是医学的科学功能体现,还是医学的人文性质体现。医学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道主义事业,而医务工作者也首先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欠缺认识,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医学的人道主义功能,没有意识到医学科学既有探索科学真理、减轻病痛、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有挽救生命、关心人类健康、尊重人类的人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价值。
3.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情况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精神气质。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和知识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48%的学生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的文、史、哲知识,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要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并重。调查学生对于21世纪的医务人员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面,95%的学生认为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4%的学生认为医务人员应具有关心与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等人文精神。关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的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22%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13%的学生认为通过塑造洋溢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培养,21%的学生认为通过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中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对文、史、哲知识的学习和体悟不够。而在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这与之前的认识产生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和浮躁作风。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却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理解和培养的难度。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被交到了社会和工作单位,这就需要社会建立培育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使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学科。
3.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直接认知
经过调查发现,9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并不了解,只有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有较清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包含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达到人类自由这些内容,但也有54%的学生认为患者是疾病的载体,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属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3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对象是有病的人,而68%的学生认为是人得的病。在调查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中,98%的同学认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影响,45%的同学认为患者的情绪和心情,而认为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态度、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医院的就医环境影响疗效的同学分别占209/o、23%、18%。医学具有人文特性在于医学研究对象的是人,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生命。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1)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因此正如杜治政认为,医学教育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具有“善”的理念,让“关爱病人”成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医学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精湛医术的专业人才,而首先是培养其成为“人”。“做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综上所述,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任务艰巨,医学人文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9世纪中叶,在战争期间,南丁格尔在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被认为是ICU的起源。1923年,Dandv在Hopk1n、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Dandv和Gush1ng建立起第一个24 h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20世纪20至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包括美国和欧洲利用较大的空间建立能够容纳较多病人的抢救单位,给患者应用铁肺和手动通气,包括麻醉科、内科和外科医生组成多学科的专家队伍,这是现代ICU的最早尝试。丹麦哥木哈根麻醉医生Bjorn 1bsen,1953年首次通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1953年被公认为现代ICU元年。1960年,Max Harrv We1l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中心率先建立4张床的ICU,首次建立心、肺等脏器生命指标监护的医疗体系,建立专业的ICU团队,被公认为现代ICU之父。
2 美国PCCM发展史
呼吸医学起源于结核病的治疗,因此,呼吸专业兴起于结核病流行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有效的抗生素接连出现,结核病得到控制,患者人数迅速减少,这是呼吸医学经历的第一次事关学科生存的冲击。其后,肺功能检查以及气管镜等技术的发展使呼吸专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专业业务范围趋于稳定,直到危重医学出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危重症医学在美国进入快车道,从业人员供不应求,这是呼吸医学遭受的第二次冲击。20世纪80年代,美国胸科学会(ATS)提出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与危重症医学息息相关,井于1995年发表官方声明,美国PCCM执业医生应为所有内科ICU患者提供服务。
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危重症医学与ICU业务开始正式起步时,CCM医生应该经历什么培训,具备什么资质属于一个探索性的问题,因为此前史上从来没有这一专科。美国内科、麻醉科、急诊科与外科几个不同领域的学会在洛杉矶举行联合集会,大家一致认为,CCM应该是一个亚专科,受培训的医生必须已经完成专科(内科、外科、急诊科或是麻醉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才能进入CCM亚专科阶段培训。因为各专科住院医师阶段的培训时程不等(内科3年、外科5年、麻醉科与急诊科4年),对入学标准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决定由各专科学会各自举办自己的CCM亚专科培训,学制订为2年。内科学会注意到CCM内容与呼吸科高度重叠,因此决定只要另加1年,培训人员即可获得呼吸疾病(PM)与CCM双重认证,三年可以获得PM与CCM双重认证的PCCM培训项目由此诞生。据统计,美国内科ICU医疗工作内科与呼吸危重症两方面的治疗处理占78%左右,来自大内科的PCCM专业背景优势自然明显。由于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医院与医学分科具体事项,所以,如今PCCM成为危重症医学的主导力量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结果,人为政策十预成分很小。另外,美国ICU拥有权在医院,而不在科室,医生和医院是合同关系,没有所谓占地盘的现象。以处理内科情况为主要支柱之一的ICU业务对于已完成内科住院医师训练的PCCM学员属于驾轻就熟,可以保证顺利地衔接到CCM与PM亚专科培训内容。据统计,2014至2015年美国参加PCCM培训的成员占参加成人危重症医学培训人数的72.8%,美国PCCM一枝独秀自是必然。
3 中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基木上是在少数医院采用简易人工呼吸器或麻醉用呼吸机进行,多数医院不能常规开展机械通气进行较长时间的生命支持治疗。与西方国家一样,国内呼吸科早期大多起步于诊治结核。20世纪50年代开始,呼吸科逐渐独立,重点转向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炎等疾病,经常面对呼吸衰竭患者。20世纪70年代起,上海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开始建立比较简单的ICU和系统引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应该说,中国现代ICU的建立真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①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加强医疗科,重点收治外科术后患者,起步初始为外科ICU; 20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中山医院、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成立了独立医疗单元、全天候运行的RICU。应该说,国内现代ICU的起源是两条路:以外科ICU起源的和以呼吸ICU起源的,殊途同归。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汝川地震等事件,大大促进了国内ICU的发展。
我们应该铭记这些为中国现代ICU发展作出压大贡献的前辈们:上海中山医院李华德教授(1978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机械通气专著)、陈德昌教授(创立了协和医院第一个ICU,中国外科ICU之父)、翁心植院士(中国肺心病防治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RICU之一)、钟南山院士(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医生)、刘又宁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RICU ,井在1990年出版了中国影响最大的机械通气专著,被认为是影响几代人的权威著作)。我们也应记得提出“中国呼吸与危重症应捆绑式发展”理念的王辰院士,早在2000年王辰院士就多方呼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井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呼吸内科医师应对我国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的述评,井全力推动,方有今天的局面。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科的引领人物确实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引导学科发展的米来。
4 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过程
呼吸学科是国内建立与发展最早的医学专科之一。回首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学科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肺结核防治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末):主要任务是肺结核防治,此间形成了呼吸学科的雏形。国内许多呼吸科即脱胎于结核科或与结核科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第二阶段为肺心病防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成立了全国和各大区和各省(区市)的肺心病防治协作组,重点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防治研究。此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展了呼吸疾病诊疗的技术体系,如肺功能、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支气管镜等。各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建立起呼吸专业组,后又设立独立的呼吸科。在肺心病防治工作中,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合井肺性脑病重症患者的治疗,催生了最初的重症监护医疗单元的建立。第三阶段为现代呼吸病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全方位开展各种呼吸疾病的防治研究,与国际呼吸学科发展趋势相呼应,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交融式发展成为其主要特征。在这一阶段,许多呼吸科建立了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或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MICU ) ,客观上形成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PCCM)的初步格局。与此同时,危重症医学在国内被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在过去10余年里发展迅速,成为一支重要的临床力量。需要正确面对的是,目前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综合的“重症医学科”在内科危重症医疗中存在业务重叠和交又,因多种原因形成各自的发展理念。如何定位、交融、共同发展成为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两个学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 国内PCCM体系的建立和医生的培养
虽然国内呼吸病学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了PCCM体制的雏形,8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均设置有RICU,1/3-1/2的大医院呼吸科已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但是,国内PCCM的发展还有诸多需要迅速加强的地方。首先,作为行政与学科带头人,科室领导一定要认识到PCCM是呼吸科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现代呼吸病学的基木格局,已经形成内科专业( spec1alty)下一个极为重要的专科(sub-spec1alty ),科室名称亦应作相应更改。其次,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根据我国情况,迅速建立PCCM专科医师培养体系。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期将出台《关于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呼吸医师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动员住院医师选择PCCM专科,坚定地推动PCCM专科医师培训,形成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础。再次,呼吸医师必须开拓视野,积极学习以脏器监测和支持技术为代表的危重症医学知识,如血液动力学检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治疗等,井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应用,提高在危重症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循证医学;全科医学;教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21-0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医学界乃至全世界。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1]认为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任何临床的诊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当前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相结合的基础上。这句话定义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的结合,并指出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循证思维的主体。全科医学强调的以人为中心,力求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达到良好状态,与循证医学医疗决策结合患者需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是必然趋势。
1 全科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是积累了传统医疗的成功经验,结合独特的执业范围与现代医学进行有机整合的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由于全科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全科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比普通专科医生更为复杂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很有可能是传统医学教育所无法涵盖的,这就需要全科医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循证和系统分析等手段,最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2]。Shin等将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EBM课程与传统医学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毕业生在掌握高血压的最新诊断、处理知识上明显优于后者的毕业生[3]。李迎春等[4]的研究也显示在全科医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喜欢采用循证医学进行全科医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中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引入循证医学促使学生不断探求新的知识,树立循证的思想。只有循证的全科医学教学才能塑造众多优秀的具有横向整合知识的社区医疗工作者。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于20世纪后期,与此同时,信息时代也带来了医学科研的迅猛发展,据统计,Medline每天有大约1500篇以上的新文献,掌握正确评价医学文献真实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系统、全面而又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将设计科学、结果真实的文献用于医疗、科研实践中,是全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教授曾经说过:“医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知识中,有一半在十年内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刘昌文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实施循证医学教学一文中提到,美国内科医学掌握医学知识的水平与其毕业年限呈显著负相关[5]。尤其基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保健的特点,更注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而这些知识最容易被忽略而疏于更新。有专家认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由教授新知识转为教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循证医学不同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目前有最佳证据、评价并综合分析最佳证据,从而正确使用结果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因而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实现高效终身学习最佳路径。
2 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循证医学教学
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结晶。要想在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成功实践循证医学教学: 第一,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包含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同时还必须对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有一定的认识。第二,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查阅研究证据的方便。除具备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 如Med line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及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或杂志如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 based medicine reviews, EBMR),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 还需要具备一些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ScienceD irect全文数据库等。第三,采用PBL教学法,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方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6]。
3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机遇与挑战
全科医学跨越了各个临床学科并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紧密结合,又涉及与患者健康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建立医患关系,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和重点人群保健中,还涉及社会医学、社区医学、流行病学、医学人类学、替代医学等学科领域,因而作为全科医生需要拥有多学科横向整合的知识。作为一个复杂又新生的学科,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学科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育难以学生带领完成知识整合的重任。循证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他强调最佳证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三者的结合,要做到这些,同样需要知识的整合与横向联系。这些背景,使全科医学与循证医学的有机整合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仍需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循证医学是一个新兴学科,许多全科医学老师本身还缺乏必须的循证医学训练与实践,对循证医学模式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的出现偏重推理和个人经验,轻证据和客观事实,对已有证据视而不见等现象。另一方面,全科医学涵盖的范围很广,而循证医学在其各领域的发展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基层医疗版块有大量相关证据;但有关生命质量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等的证据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全科医学的需要。因此,循证的全科医学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面临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家骥. 全科医学概论. 2010. 科学出版社.
[2] 齐殿君, 王爽, 何旖旎, 于晓松. 全科医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07): 784-786.
[3] Shin JH, Haynes RB, Johnston M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self-direc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n life-long learning. CMAJ. 1993. 148(6): 969-76.
[4] 李迎春, 陶兴永, 胡传来. 循证医学在全科医学案例讨论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06): 81-82+122.
康复医学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几十年并呈迅速发展趋势,但在我国仅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20世纪4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设置康复医学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在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培训方面各国康复医疗水平都有所不同。英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初就已开始了康复医学教育。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也在60年代开办康复医学教育,而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已远远落后。在美国,康复医学教育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规模较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事实上,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形成医师、护士、治疗师培养三足鼎立的格局。我国自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有关院校亦纷纷开设康复相关专业。2001年起,国家教育部逐步批准在部分高校开设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此同时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设置医学相关类专业”的目标。2002年,开始编订本科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材。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界定了“医学相关类在专科层次上属高等职业教育范畴”。2006年,卫生部启动了本科康复治疗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工作。由此,康复专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6万,涉及2.6亿家庭人口,按照国际同行的估计,60%以上的残疾人需要康复,那么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就接近5000万;另外还有2亿多的慢性病患者。同时,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目前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7亿,其中约有7000多万老年人有康复需求[3]。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东部沿海地区一、二级医院康复工作人员中毕业于康复医学专业的仅占5.8%,三级医院中仅占12.2%,其他均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中医等专业[4];西部地区康复专业工作人员中毕业于康复专业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2.4%[5]。调查显示[5-7]从事康复医学的工作人员中主要为中专生,占总数近乎一半;其次为大专生,约占1/3;本科及研究生学历者占很少一部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更是凤毛麟角,仅占约5%。康复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就业市场巨大。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居民对于康复医疗、养生保健等医疗保健资源的需求。
通过调查2013年至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情况,我们发现,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中,新增备案康复相关专业普通高等學校23所,按照2013年我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独立学院292所),仅占0.923%。2014年新增备案康复相关专业普通高等学校24所,占同年教育部提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的比例为0.949%。2015年未查及相关新增数据。新增/备案学位授予门类理学42个,教育学5个,修业年限均为四年。从地域分布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多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省份,如上海、广东、河北等省份。
就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康复产业人才缺口仍较为严峻,对于康复医疗人才的培养有待国家进一步的投入。同时,对于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新生阶段,拥有很大的前景,充斥着大量的机遇。如何更好地、更全面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医疗发展需要的康复专业人才,需要教育者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康复教育、医疗体系的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目前对于康复治疗师/医师体系建设还尚未完善,探索一个适合于当下社会需求、人民需求、医疗环境需求的康复医疗资源体系,需要更多的康复人奋不顾身,投入更多的热情。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业内有识人士去寻求解决之路,我们相信在通过医学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康复医疗事业会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立典.《康复医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第4页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06):6-10.
[3]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01):1-4.
[4]王小燕,谢涛,倪捷,等.福建省康复机构及人员现 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02):361.
关键词:公立医院 思想政治工作 渗透式管理
一、渗透式管理的界定
本文的渗透式管理是借鉴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而提出的,主要是指管理者依据一定目的,借助一定载体,潜移默化地把社会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条例规范等贯穿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被管理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一种管理形式。渗透式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上,含而不露;内容上,贴近实际;效果上,润物无声。
渗透式管理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为理论依据。知、情、信、意、行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五大心理要素,情感作为心理要素之一,是推动人心理变化的主要诱因,渗透式管理正是从情感入手,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人们接受并践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要求,以完善工作目标,增强工作效果的过程。
二、公立医院中渗透式管理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所以公立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扮演着引领医院发展方向的职责,承担着国家卫生政策的宣传、落实,医务人员职业精神培育的重任。由于医院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决定了医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具有自身的特色。
首先,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拓展了医学的境界。目前,叙事医学的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主要是指用叙事能力来实践的医学,即对患者的故事进行认知、吸收、阐释、并为之感动。叙事医学又称基于叙事的医学,是为了反驳冷漠的基于证据的医学,目的在于调整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这是一种医学人文的新视角。从这种趋势可以看出,医学已经开始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向着推动医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迈进。这种现代医学模式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即医学开始强调关心病人,强调在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在医学与人文的融合被大力倡导的今天,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潮流,突破原有的灌输教育、行政命令和物质激励等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入人的心理即人的需要的层面,注重人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其次,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是成长周期长,整个职业生涯都需要持续学习和创新,专业学习繁重。同时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无规律,且工作压力大。众所周知,医疗行业属高风险行业,医务人员处在防治疾病的最前线,整天与病人和疾病打交道,经常会遇到医疗纠纷的困扰,承受着医疗风险的压力,自身还有被疾病感染的风险。并且很多时候,医务人员不仅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同时更面临着病人情感疏导的任务。医务人员的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因此,要想做好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十分注意方式方法,以医务人员为本,使其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怀与力量。
再次,医院主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处于从属的地位,不被人重视。长期以来,以医疗业务工作为中心是医院的共识,门诊手术业务量、科研成果产出量常常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标准,其余工作都是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这是医院的性质所决定的。另外,由于一直以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刻板的工作模式,常常让医务人员形成一种误读,即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无非就是唱唱高调、搞搞活动,不但不能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反而占用医疗工作的时间,形成了一种负面印象。有人甚至认为只要医疗工作搞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医院的这种现状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解读让我们警醒,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寻求创新,真正发挥引领医院发展方向的作用。
三、公立医院中渗透式管理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中渗透式管理寓管于无形的特点,相比传统式的管理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有利于医务人员对管理的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即对病人满腔热情、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然而这些“大道理”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将其与情感相融合,与具体实际业务工作相融合,才能真正转化为医务人员的行为。正如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其次,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要针对知识分子有知识、关心政治、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上进心强、注重精神需求等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再次,有利于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医院主要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作为医务人员,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到业务工作中去。而渗透式管理则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医院业务工作中的方式,使人们在工作中自然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熏陶。这样,不但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政治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四、公立医院如何运用渗透式管理
尽管渗透式管理的重要性已被认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收效不大,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医院现有的经营机制、工作制度及考核标准中去。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分家”的状态,因此,除了要继续加强宏观意识教育外,更应该多一些制度设计,使渗透式管理从认识走向实践。
第一,在个人发展中全程渗透。
从职工入职开始就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宣传教育,使职工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入职后要针对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不同侧重的渗透,对于临床医务人员,要在医师管理中进行渗透;如在病历书写差错率、医疗差错出现率、患者投诉表扬率等体现医疗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渗透。对于科研人员,要在学术管理中进行渗透,如在论文有无抄袭,课题研究中有无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行为等体现学术诚信等方面进行渗透。对于行政、后勤人员,要在服务中进行渗透,如在办事效率、工作态度和职工、患者满意率等体现工作作风方面进行渗透。医院要将以上这些方面作为职工晋升、发展的重要条件,必要时更可作为一票否决的条件。
第二,在医院管理中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其他工作的关系就如同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失去灵魂的身体是行尸走肉,失去身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只有二者相融,医院才能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良好发展的“人”。所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与医院的行政管理相融合、与医政管理相融合、与后勤管理相融合,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内化到具体的管理方法中去,并随着形势和医院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以保证其始终适应医、教、研、防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渗透,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唱独角戏,也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职工在做本职工作时不知不觉的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三,在医院文化中时时处处渗透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管理的一种无形手段,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能使整个群体对医院产生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医院文化的这种价值和效能能有效地提高医院管理的质量。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借助医院文化的这种功用,将自身的内容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相融合,将自身的目的与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相一致。同时发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作用,通过打造先进典型、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营造医院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使医院文化建设服务服从于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借助医院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征,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 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吕晓慧,孙斌杰,欧阳漫.渗透式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2013,5(1),27-30.
【关键词】康复医学;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是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医学学科,是综合和协调地应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工程等各种措施,对病残者进行训练,减轻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功能障碍,达到重返社会的目的。
康复医学起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先开展了对受伤士兵的训练,帮助他们继续战后生活和工作。后来康复医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医疗学科。
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物理因子及方法来诊断、治疗、预防残疾及疾病,消除或减轻肢体和心理功能障碍,使残留的肢体功能发挥出来,尽可能在肢体、精神、职业、社会等全方面得到康复。康复医学与其他医学科不同处还包括,它强调心理功能的康复,不仅在身体上,也要在精神上也得到康复,在医学科技取得飞步进展的今天,患者已经不只满足存活,更要求提高生存质量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康复治疗必须针对的问题:训练残病者适应环境和改变残病者周围环境。具体可分为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医学康复是患病急性期用医疗手段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或代偿;教育康复则主解决青少年患者的教育持续等问题;职业康复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残疾人的自立就业;社会康复是有关民生,主要解决残疾人重返社会将遇到的社会问题。
以下以中风患者为例,说明康复治疗的具体事项。
中风病,老年人多发,近几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病人90%会留下后遗症,如:口眼偏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等,中风患者为避免以上不良后果的发生,就要进行康复治疗。
1 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中风病人度过了危险期,就进入康复锻炼阶段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8小时、脑出血病人在发病后7天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床旁康复治疗,主要是良肢位的摆放等。进一步的系统康复在脑梗死的病人,发病后5-7天,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半个月左右开始。
2 康复治疗的具体作用: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阻止瘫痪肢体的挛缩,防止废用综合征出现,为步行创造条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骨质疏松症发生;促进患者自理能力恢复,产生康复信心,以积极的身心状态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
3 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
3.1 运动疗法:康复训练最重要的方法,主解决患肢的肌力、
肌张力问题。包括肌力增强训及各个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3.1.1 肌力增强训练:康复训练的第一步,肌肉收缩的力量为肌力,
是运动的基础,具体训练方法有等长运动和等张运动,等长运动是利用肌肉的等长收缩来进行肌力增强训练,进行等长运动康复时,肌肉收缩力很强,能引起心率及血压的变化,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要避免高强度的康复运动量;等张运动,是用最大肌力的12以上和以下阻力,分别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之训练。
3.1.2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肉牵张是涉及到活动范围的功能活动训练,保持柔韧性,要方式有,康复技师帮助的被动运动,和病人主动参与的主动运动两种。尤其是瘫痪肢体被动运动,是预防肌肉和关节挛缩、活动受限、减少因肌肉粘连引起疼痛的主要方法。
3.1.3 吞咽功能治疗: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的患者,要进行言语和吞咽治疗。
3.2 其他物理治疗:电疗法、光疗法、磁场疗法、超声波疗法,还包括热传导疗法和冷疗法等。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消肿作用,还可以镇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组织再生以及提高肌腱的伸展性,减轻关节僵硬等作用。多方面的作用使神经功能逐步恢复,肢体缺失功能重建。
3.3 作业疗法:是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根据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情况,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个体的作业训练方案, 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二便等生活自理能力。作业训练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3.3.1 减轻手指的屈曲痉挛训练:脑中风患者手功能障碍97%表现为屈曲痉挛状态,康复师治疗时将患者的腕关节、手指各个指间关节伸展开,处于负重位置,并将屈曲痉挛的五指加以重力牵引,肌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予适量的抗阻力运动。如保持腕关节的稍微掌屈位置,进行手指的伸展运动;保持腕关节的稍微背伸置,进行手指的伸展运动;在肩关节前屈位置,同时要肘关节屈曲位置,进行手指伸展运动等。
3.3.2 手部矫形器的运用:根据脑中风患者手腕及手指屈曲痉挛状况配备手部静态矫形器。
3.4 传统康复治疗:主要有推拿疗法和针灸疗法,这两种疗法可缓解肢体拘挛、行气活血通络,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的不同配以相应程度的特色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肢体缺失功能康复。采用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结合中医针刺推拿和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更是效果显著 。
3.5 心理治疗:中风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率很高,心理治疗对提高生活质量很重要。
3.6 康复工程:对有关节畸形、生活自理有障碍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和生活器具的制作及使用方法的训练。如:残疾患者使用的碗、筷子、汤勺等。
4 康复训练的方式包括:
4.1 康复技师和患者一对一的训练:一个康复技师面对一个
患者,进行手把手训练,以增加康复有效率,主要起到治疗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4.2 一个康复技师和对数个患者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针对
相对残疾称度较轻的患者,这种活动形式使具有相似运动水平的残疾者,在相同的康复作业训练中,可以互相竞赛、互相激励。
4.3 患者独立的活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有患者每日进
[关键词]医学英语 医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95-02
一、医学英语学习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医学院校的国际化水平逐渐提高,无论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医学英语的学习都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各大医学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以此用来调动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医学英语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英语的学习,二是专业英语的学习。由于全国各地区英语教学环境的不同,造成医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医学院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医学生学习负担较大,所以经常会忽视英语的学习,而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去;同时,由于医学生对医学英语在今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有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相差无几,因此只需要把基础英语学好,以后的科学研究、阅读英文文献就会毫无压力;再者,很多医学院校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将医学英语作为考查课或者选修课进行教授,并且与学生的成绩考评相关性不大,所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尴尬局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医学院校普遍缺乏一个较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比如很少有类似于英语角、英语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得医学生缺乏必要的场地、氛围和环境来学习交流英语,随之视听说能力下降。但是,医学院校拥有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很扎实的教师。因此,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已经成为推动医学英语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医学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如今,西医学已成为一门高速发展的学科,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临床研究也愈加的专业化、国际化。西方在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大部分也都领先我国,很多优秀的医学著作如:克氏外科学、希氏内科学等对我国医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并且很多杂志期刊、文献专著都是由英文撰写的。因此,这个客观事实就决定了医学生学习医学的最佳语种是英语,只有学好英语才能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国际化,医学生将会参加越来越多的以英文为主体的医学领域的会议、论坛等等。所以,要想吸收更多更为先进的研究成果,将西医更好地应用于国内医疗领域,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交流的能力。其次,医学英语具有词汇多、单词长、翻译困难等特点,所以就使得翻译的书籍不能准确的表达原文的真实思想,经常有造成误读的情况发生。同时,从翻译印刷到出版发行不仅需要大量医学专业人士的努力,还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而且时间的跨度也较大,知识更新比较慢,有时甚至不能找到合适和恰当的中文来阐述原文的含义,加上可能含有翻译者不同的观点,对我们获取原文的准确信息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三、医学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国的教学模式仍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知识渊博、严肃认真,更需要有人格魅力和内涵。如果医学英语教育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缺乏互动和热情,结果只能是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的积极性很低,甚至无动于衷、袖手旁观。这种情况对于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的能力肯定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让课堂不再是由教师单独受教、学生盲目听讲组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互动,要让教学任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幽默,这样必将可以得到同学们的广泛参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那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大大增加,势必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采用多元化、多阶段的教学方式
医学英语学习无时不可,无处不行。无论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课,甚至课外活动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医学英语,因为医学无处不在。比如我们身上的解剖结构,完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死记硬背英文单词,平时看到哪个部位,多多思考一下便很快就可熟记,而且记忆深刻。同时,现在医学专业课提倡双语教学,教师在中文讲课的间隙都会加入一些英文的总结,这些英文总结往往对医学生理解课程知识至关重要。如果能将这些医学术语积累下去,在课程结束必将会有非常巨大的收获。同时,医学英语学习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要根据医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基础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规律地实施教学,切不可操之过急,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注重临床工作中的英语学习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医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应适时转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专业英语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医学生通过英语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阅读才能,较强的读取、概括与传输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得一定的综述、摘要写作的能力。所以医学生在刚刚接触临床专业知识学习时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比如病史采集、查体及病历书写都应作为提高英语的途径。同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医学生要逐步转入应用性的英语技能培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自己学习掌握关键的医学术语,为英语交流打下基础。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要将有效的语言学习规则融合进专业学习、实践的进程中,使两者的结合自然化:开展英语查房、英语病例讨论、日常临床带教中讲授英文术语、英语入院记录、读写英文文章等等。因此,要全面提高医学生医学英语水平,实习阶段医学英语学习不可忽视。
总之,医学英语学习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和医学生共同解决。医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临床工作、知识获取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常平,宫桔云 .高等医学院校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15):1327-1328 .
[2] 蒲莹晖,孔令泉,吴凯南.医学专业英语课选修人数渐减原因分析[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5,12(11):966-968.
[3] 许瑾,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4] 蒋郑宏.医学英语教学现状之思考[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1,8(23):2792-2794.
[5] 汤珣,龙海波,孟辉.实习阶段医学英语教学不可忽视[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9(2):161-162.
[6] 张永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1):84—85.
[7] 刘莉,孙宏,曲景秀.医学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0—62 .
[8] 王欣然,徐晓媛.双语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4—246.
[9] 夏米西努尔·伊力克,周勇,吴江.留学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3):1907-1910.
[10] 刘明鹤,郭彩艳.暗示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3):50-52.
人类产物的科学,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在不同学科间,也不存在凌驾一切的学科之王,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检验。因此中医学应当以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来激励和要求自身,寻求发展的正确途径。从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实践第一,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科区别和中医药学的发展等三方面对张功耀最近全面否定中医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提出质疑。
【关键词】 中医学 科学性 发展 标准 张功耀
Abstract: The science of human being’s substance does not equal to truth, even not the absolute truth.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re’s no science king surpassing every thing, all must be tested in practice. Therefore, TCM must be realistic, and put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to encourage and require itself and find correct way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doubts in “Farewell TCM” where Zhang Gongyao completely neglects TCM from these points:(1)insist 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rrectly consider TCM history and status quo; (2)insist on putting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reasonably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CM; (3)correctly treat differen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TCM development.
Key words: TCM; science; development; standard; Zhang Gongyao
我认为实事求是、实践第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源于客观存在是认识本源的基本的认识。因为客观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所以必须在“实事”——客观的、真实的可靠的客体中开始寻求一切正确思想。这一原理,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的相同看法。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万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本身之中,是内在的,不是超越的。为了把握世界的真理,必须重视感性经验。” [1]达芬奇、林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真知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人们从感性经验开始认识客观。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实事求是原则的体现,但就科学体系而言,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我以为,所谓科学,是人们对其所感知的客观世界进行探索而得到的规律性、系统性的认识。由于认识对象和认识角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分支。一切科学体系,包括历史的和未来的科学体系,都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认知活动的产物,由于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广延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类不可能穷尽宇宙。换言之,人类产物的科学,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绝对真理。在不同学科间,也不存在凌驾一切的学科之王,一切都必须以实践来检验。因此中医学应当以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来激励和要求自身,寻求发展的正确途径。张功耀先生最近全面否定中医的言论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为中医药学的未来蒙上阴影,是有必要进行剖析的。张功耀先生对于中医的看法,集中体现在他的《告别中医中药》(简称《告文》)一文中,故结合该文的主要观点来加以讨论。
1 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看待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告文》从文化进步、尊重科学、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四个方面来否定中医,在历史和现实的基本事实方面,张先生没有表现出尊重基本事实的实事求是态度,这集中体现在《告文》的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的两个论题方面。张先生完全否定了中医药在保障中华民族健康和繁衍上的历史功绩,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虽然历代医事的记载并不完整,也不系统,但从包括《史记》在内的史书和历代浩瀚的中医文献,都可以看出中医药学从摆脱迷信巫术,到形成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过的重大贡献。如果中医的历史状况不易为人所了解,那么,从传统中医流传下来的各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至今仍然卓有成效这一点,就可以反推出中医的历史功绩,中医对治疗SARS所起的作用就是最近的实例。在张先生看来,现在广大的中医工作者,都是在做耗费人力物力而又无效的乃至骗人的“不仁”的事。我认为,判断中医药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应当是看中医药的方法有无实践意义。第一是谁来评判的问题,除了专家意见,疗效标准、检测标准之类的评价体系外,最有发言权的是实践着中医药方法和接受着中医药方法的人们,有没有效,要问他们,要不要中医药,必须问医学的服务对象——老百姓,只有他们才是中医药方法的切身感知者和取舍的最终裁判者,而不是名人、权威说了算数的,这从中医药在我国,进而华人社会,进而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的欢迎和重视就可以得出结论。张功耀的言论不但侮辱了整个中医药界,同时也严重贬损了信任和接受中医药方法的广大病患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此,中医药界和广大民众是有权利讨回公道的。许多人对张功耀先生表示义愤,言辞或许激烈可以理解,这只能怪张功耀自己不检点。第二,必须解决评判标准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下面将继续讨论。张功耀先生在《告文》中采用非理性的攻击方式贬低中医,言辞霸道而偏激,诸如“标榜”、“装腔作势”等等。所列“证据”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于无中生有,“挖掘”什么“狗屎绞汁”、“灵猫”、“发菜”之类,连一般中医都不了解的所谓中药来诋毁中医,真是令人震惊。《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倾毕生精力完成的集大成的药学巨著,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译为多种文字,其多方面的成就举世公认,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张先生居然煞费苦心从全书52卷,约200万言中找出“立春雨水”之类来加以诟病,这种做法令人痛心而费解。张功耀先生说中医缺乏逻辑基础,但他自己却不讲逻辑,甚至采用没有事实根据的所谓“论据”,哪里谈得上逻辑二字。《告文》的许多论述,文不对题,比如他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医药措施”,危害了生物的多样性,但他首先列举的却是“姜”和“鸦片”,难道中医用姜入药,使“姜”成了濒危物种!中医曾经用“鸦片”止痛、止泻,现在已经禁用,这与生物多样性何干呢?为了生物的多样性,中医已经用水牛角替代犀角,人工牛黄替代天然牛黄……,这些事实张先生真的不知道吗!人们无法理解中医在生物多样性和人道主义方面存在什么重大问题!张功耀不顾基本事实,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如国家卫生部发言人所说,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无知”
2 坚持实践第一,合理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
中医无疗效,中药无作用是张功耀先生认为应当告别中医的基本论点。在讨论疗效的问题之前应当明确医学的任务和区别医学原理、临床医学和医疗行为的关系。医学的根本任务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属于应用学科,与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基础学科不同。因此,判断医学有无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它的实效,而不是它揭示了多少客观规律。医学虽然起于实践,但它需要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指导,需要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促进上发展进步,这就是医学原理的重要性。临床医学是在医学原理指导下,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制定的临床治疗原则或条例规范,是人们的一种选择。而医疗行为则是根据临床医学规范由实施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等做出的处理,虽然有时医疗手段的科技含量,又大大超越简单的医疗原理。如前所述,任何一种医学原理都是人类在一定水平上的认识,可能逼近真理,但不等于真理。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临床医学就更不具备真理性,而具有个人因素的医疗行为根本谈不上绝对正确的问题。所以把一种医学体系说成是真理是不对的,而认为与其不同的体系就必定是谬误的判断更不能成立。医学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如果我们将疾病简单地分成精神性和躯体性疾病,以及两者混杂的心身性疾病三大类的话,现在对于精神类疾病,所知甚少,效果欠佳;简单躯体性疾病也许有些办法,但对复杂性疾病则常常力不从心;对于心身性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感染性疾病,因为爱滋病、禽流感……而变得信心大减。基因医学曾使我们激动不已,然而随着对基因决定论的讨论和对基因治疗风险的清醒认识,人们已经冷静多了。在人与疾病斗争的这种态势下,医学互补是明智的。
21 关于疗效标准 西医治“病”,中医对“证”。现代医学将正常人体量化成复杂的指标体系,其疗效标准以追求指标恢复正常为基本特点,有客观、明晰、标准化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首先是指标体系不可能完美地描述疾病现象,而且有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另外,冷冰冰的数据常常忽略患者的感受而缺乏人文关怀。传统中医强调病人对疾病体验,体现人本精神,但不易标准化,不够明晰、客观,有时会受到感觉的欺骗。跟着感觉走可能误判,跟着指标走也许不全面。我们以高血压病为例,西医对血压的正常值经过不止四次的重大修改,我们就不能说这种修改中的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便是现在的标准,也不能保证其为终极标准。再者,时至今日,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还有许多疑团,所以有“原发性”之称,血压的升高是主要的、共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用血压这唯一的“金指标”来判断疗效就有缺陷。比如,在病情复杂的病人中常有这种情况,病人血压“正常”了,“疗效很好”,但自觉症状未能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现象。中医治疗降压不及西药,但可稳定血压,能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当承认症状的改善也是内在病理变化减轻的表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应当是临床医学的终极目标,可以成为中西医疗效判断的共同标准。从大量临实来看,西医在疗效上具有总体的比较优势,而中医的关注点不同,疗效有自己的特点,对许多疾病显示突出的效果,能达到西医的疗效标准,对某些疾病虽然显示效果,但不能满足西医标准。完全以西医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疗效是有缺陷的,中医界应借鉴西医标准,尽快研究能展示自身特点的,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并拿出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22 关于统计分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统计学原则被中医界无条件接纳,从此,个案报道逐渐销声匿迹,传统意义的经验积累和疗效判断被视为不真实,中医疗效遭到了统计门槛。统计学的介入为排除误差和杜绝虚假提供了锐利武器,统计被尊重为科研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通过西医借用来的统计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众性原则”,它承认绝大多数,否定少数个别;认同一般,否定特殊。因此,很多特殊疗效的病例被排斥,以个体化为重要特点的中医治疗难于纳入统计。世间万物都有多数与少数,一般和特殊的问题,没有理由否定少数和特殊的存在,生命现象也不例外,我们不是承认特异体质吗!有时,少数和特殊反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少数和特殊的变异,物种演化的渐变形式也许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人类是否还在猿的阶段,甚至连猿都不是。我们在抑郁症证候学研究中就发现,具有非常典型辩证意义的病例被排斥在聚类分析之外。[3]中医体系比较强调个体化,在统计学的应用上,不能简单的照搬,而应当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合理使用的问题。当然,排斥统计学原则也是不可取的,一切虚假都必须杜绝,任何浮躁和不实只能给中医摸黑。
23 关于事实和解释 有一种思维或者潜意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只要讲得出道理,哪怕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也是好的;即便有效果,讲不清道理,也应该淘汰。这里的“道理”,当然是指现代医学体系的内容。这种将某种“道理”(认识)真理化,赋予高于实践属性的观点,显然是有害的唯科学主义的排他性思维。张先生对《内经》水肿病认识的贬低就含有这种成分。《内经》是从整体来理解水肿这一疾病现象的,认为人体水液应达到生成与消耗排泄以及输布的综合平衡,否则即发生水肿。虽然对体内的具体变化认识笼统,类似于黑箱辨识的方法,最多是一个认识水平的差异,并非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更何况现代中医对水肿的理解和治疗已经发展和丰富了许多。在白箱和黑箱的认识水平上,人类的认识基本是处于某个灰箱层次的水平上,绝对的白恐怕是难以企及的,因为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现代西医对水肿的认识也属灰色的层次,否则就不会有“特发性水肿”的名称了。至于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祛菀陈莝(逐水)的治疗原则,也就是寻求人体水液的平衡措施,现代西医不是讲水和电介质平衡吗?在治疗时不是要记出入量吗?不是也使用利尿剂吗?应当说,中西医在某些基本原理的思维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从医疗实践的层次来分析,就更没有肯定一方而排斥其它的理由,医学原理和临床治疗学不是一回事,而临床实践就更带有一定个人的试探的性质。比如抗生素的应用,从理论上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临床实际很难办到,我们不可能每次都等到药敏试验出来才选择用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凭分析判断和经验。又如胆石症,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也无良法根本预防,结石也难化解,于是在不得已的时候,进行取石、碎石或连同胆囊切除。不可否认外科手术对挽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痛苦方面的巨大功绩,手术本身有精湛的技术和很高科技含量。但治疗的基本原理却并不神秘,实际上就是把有病的东西去掉,这与《内经》有水去水的思维如出一辙。总之,从临床治疗的实用性来看问题,一切无害而有实践意义的东西都具有合理性。
24 关于预防、亚健康和养生 虽然存在普遍的重治轻防的现象,但预防为主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近年亚健康状态的提出,特别为非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开辟了一个很广阔的空间。中医的养生原理和方法,对健康人群、处于疾病康复阶段的人群,特别对亚健康人群,非常适合。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间的灰色地带,亚健康概念具有模糊思维的特点,亚健康的对策应当是综合性的,应当以调节平衡为原则,中医养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医界应当大力推进亚健康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亚健康方向应该是一个有极大发展前景的领域。
25 关于药物的有效成分 张功耀先生《告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中医的复方不合理,甚至单味药也不合理,只有提纯为单体才是科学的。很显然,这是他所称之为化学医学的逻辑。药效作用是依赖于有效成分,成分复杂的中药乃至复方道理说不清,又难于研究把握,简直就是“异物入药”或者是什么有效成分都没有的“水”。我们不否认单体药物的合理性,它给人类与疾病作斗争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由此而否定中药饮片和中药复方的合理性也是片面和武断的。人类对天赐之物的应用,既有取其单一者,也有复合者,亦不乏混合者。就药物而言,不同纯度各有其利弊。单体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体内过程容易研究掌握,治疗作用针对性强,但针对的病理环节比较单纯,易出现副作用。人体疾病很复杂,往往需要几种药物的配合使用,特别是一些老年慢性病,常常多药同服,差不多就是混合物。其实适当地配伍用药也是现代西医经常使用的方法,比如复合维生素、复方降压药等等。如果从制剂学的角度看,赋型剂、助溶剂、溶剂、稳定剂、雾化剂……的使用在所难免,即便是现代的缓释剂、微粒剂,有哪种是真正以单体的形式使用的!如果按照张功耀先生的论点,除了有效成分,其它的都应该是异物入药了。中药的使用从来不拒绝去除杂质、异物、有毒和不洁的部分,否则就不用炮制了。中药也从来不拒绝提取,煎剂就是水提取,酒浸便相似醇提取,只不过没有提得那么纯而已。而现代的颗粒剂就是混合物,青蒿素之类的现代中药(我绝不赞成说青蒿素就成了西药,应该说是中药西制)就是单一成分。大多数的中药,不经特殊工艺提取,疗效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考验,为什么不可以直接采用呢?我们可以与食物作一个逻辑学的类比推理:中药与食物成分同样复杂,中药的作用机理取决于有效成分而食物的营养作用取决于营养成分,许多中药和食物同样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对人是有用的,营养和治疗同样是复杂问题,而且有些中药本身就是食物。如果按照营养成分决定论,那人类应该进食提取的营养素,人们的餐桌上将是三大营养素、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食物纤维则是近年才开始上桌的一道菜,这显然是可笑的。推理:按有效成分决定论来对待中药同样是可笑的。虽然类比推理是或然性的结果,但仍能提醒我们深思。这里的主要问题有二,与食物一样,人们对于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如多靶点的观点),包括所有成分的作用及其合理的搭配等未知的秘密,更不要说中药复方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事物,不能以人们的是否认识清楚来决定其合理性,理性的态度是,中药的单体成分作用强(如青蒿素)就用单体,有效部位合理(如多糖)就用有效部位,原生药好用就用原生药(如人参,是经历了医疗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有效的)。单体与复方的矛盾,实际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差异,这需要寻求新理论的指导来解决,也需要各种新方法的建立。我认为,中药研究中“血清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就值得关注的。血清药理学的设计者非常智慧,他把血清划界为一个黑箱,不管什么药以什么途径在体内产生什么变化,它总要通过血清这一最基本的环节作用于靶点,因此载药血清的作用能代表该药的效果,这对于成分异常复杂的中药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指纹图谱则是以最先进的分析方法而得出综合的结论,它具有分析的精细性又有综合的整体性,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路是发展的方向,值得称道。总之,对于人类的生命现象,人们的认识有限,对于其中的精神现象就显得更为贫乏。医学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学科,任何一种形态的医学都没有骄傲的理由,任何一种经过实践验证有用的医学体系,都有存在的必要。
3 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科区别和中医药学的发展
前面,我们主要从实践第一的观点出发,讨论了中医药存在的合理性。以下我们以实事求是的观点简要地讨论学科关系,说明中医药学的位置和发展的方向。如果把科学划分为自然和人文社会两大部分的话,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以研究物质世界为对象的自然科学极大地造福人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现代人无不沐浴在科学的阳光之中。在我们满怀感激的时候,人们也对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难以驾驭的力量感到恐惧,自然科学遭遇到伦理的屏障,自然科学需要人文精神。而且以还原论为主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在思想方法上也需要向整体论(或系统论)的转化或结合,也需要从人文学科中吸取营养。哲学是对最基本的问题,诸如世界观、方法论的探索,是对人类知识的高度概括。但哲学的基础是所谓其他学科,没有人类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也没有哲学。哲学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和方法学的指导,但不能赋予宗教裁判的地位。在基础学科之外,还有应用学科,虽然应用学科有赖于基础学科的成就来武装自己,但它们也在不断地为基础学科的进步提供支撑和养料。我以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各种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像生态系统,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根本上是互补的,学科间有共性,也有各自相对的特点,而无至尊者可言。
31 关于学科基础 张功耀先生对学科关系的看法是很极端的,可以归纳为三个唯一,唯一来源、唯一道路、唯一标准。现代科学体系的主要发源地是希腊,但是否除西方就没有科学的起源?张功耀显然是赞成“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说法,这一命题虽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我们还是感到奇怪,难道中国古代的数学、农学、天文立法都算不上科学!张衡、祖冲之他们也算不上什么科学家了。从张功耀先生的言论看,他的矛头并非仅仅是针对中医学,在他看来包括中医学在内的,非西方的一切成就都微不足道。既然只有西方有科学,当然植根于中华文化而流传至今的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就应该被否定。张功耀认为古希腊的医学起源比中医早,更为先进,“但欧洲人还是告别了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草医草药,走上了化学医学的道路”,进而是生理医学、基因医学,按这个道理,中国早就应当告别中医。与西医学现代科学体系同步发展不同,中医学走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迷信蜕变出来的世界各地医学的原始形态大体相似,都使用以草本为主的天然药物,形成了不同地域民族的传统医药,但在西医学的强势面前几乎都濒临灭绝,惟有中医药学仍然独具生命力,这除了数千年丰厚的经验积累外,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重要原因。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准确全面地评价中医理论体系,我仅从学科基础的角度加以说明。个人以为,科学奠基于客观的真实,而萌芽于合理的抽象,一个学科必有其成为基石的支撑。[3]中医学的理论,并非如张功耀先生认为的那样“中医的绝大部分概念和陈述没有经验基础”。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起源于阳光的向背,冯友兰先生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4]阳光的向背是一个基于经验的事实,对日出日落几近乎麻木的现代人来说,对于阳光的向背也许不屑一顾,然而在古人眼里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感受,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古人从阳光的向背显示两种不同的景象,抽象出阴阳的基本概念来认识世界是没有错的,阴阳观具有典型的辩证法思维。《内经》承袭和发展了阴阳学说,并以此认识人类疾病现象,建立了“八纲”的病理基础和调节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规范,时至今日,每一个中医从业人员,都能深刻体验到阴阳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用现代的眼光,也可以把人看成为一系列对立而又统一的生理机能的有机整体,诸如合成和分解、吸收和排泄、兴奋和抑制、扩张与收缩(心脏、血管)、凝血与溶血、成骨与破骨、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胆固醇的运转与逆运转, cAMP与cGMP,基因调控的正调控系统和负调控系统……,难道《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道理就如此荒谬吗?中医有病的概念,诸如“疟疾”、“蛔虫”、“霍乱”、“哮喘”、“中风”、“风湿”、“癫痫”等这些现代病名就是借用于中医,但中医更重视的是“证”。如果说病是从病因、病理改变的复杂因果联系来认识疾病的话,“证”便是从疾病的不同时段(时间)和不同类型(空间)来看待疾病,病和证有经纬的关系,西医擅长病而中医擅长证。证是疾病存在的客观反映,疾病发展具有时间的阶段性,同一种疾病又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多种疾病的某阶段又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状态,这显然是真实的,证的概念抽象具有合理性。现代西医没有“证”的概念,但有疾病共同病理环节的认识,有综合征的表述,虽然与证不同,却有相似的认知方式。证和病可以互补,中医辨证并非是张先生说的“煞有介事”的做秀。和西医与现代学科体系同步发展不同,中医学独自走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它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来武装头脑,以直接观察的方法探索人体奥秘,从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进步。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才具有一些可贵的特质,它有古朴的宇宙统一和谐思维,而无征服自然的狂妄;它不分解客体来认识生命,为整体论提供了一种朴素的原始方式;它注重生病的人,而不是只是把目光凝聚在我们认识尚肤浅的病上……,这些都是医学发展到今天所需要的元素,而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换来的经验积累更是无比的宝贵。我们没理由苛求古人,更不能嘲笑我们的先贤,在一些最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他们超凡脱俗的深邃目光,比之现代人浮躁而功利的头脑冷静和睿智得多。对我们还不能理解的东西,可以搁置,但不宜随便否定,金字塔可不是来源与现代科学体系!中国有中医,是福不是祸,将之抛弃则是罪!
32 关于科学标准 张功耀先生忽视学科间的差异,对科学的判断采用了惟一的标准,基本上是数理的标准。张功耀先生提出了“理性医学”的概念,似乎那才是称得上科学的医学。张先生的“理性医学”是源于他的“以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的“理性科学”。不错,中医肯定不是这种形态的学科。其实现代西医也远远不是这种“理性科学”,数学以外的学科,恐怕与“理性科学”都有距离,物理、化学也不可能完全通过推理来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命现象还有许多未解之迷,生理属性在物理化学层次上也许知道得多一些,但在生命层次的把握上就显得不足,而对于心理现象则所知甚少,对人的精神活动能进行“形式化的推理”吗?医学上的疑团一大堆,真正能解决的疾病为数不多!我不知道张功耀先生所说的“理性医学”在哪里?由于生命现象的随机和非确定性,特别是精神现象的复杂性,也许生命科学、医学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张先生所说“以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的“理性科学”。生命现象包含着物理、化学现象,如果把生命现象简单归结为物理化学现象的集合就大错特错了。由于张功耀先生坚持以非生命科学的原则来判断一切,所以他对科学的判断特别强调了“明晰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在非生命科学中,事物的因果联系的确表现得比较明晰,几乎是“铁的纪律”,然而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生命科学里就变得不那么管用了,生命现象的分叉性、反馈性、混沌性、汇聚性、经验积累性、时间的不可逆性……这些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得因果关系变得十分的错综而不那么明晰,有时呈现出一团乱麻式的网络状(神经网络、免疫网络、细胞网络……)。面对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广泛混杂的最为复杂的生命体,我们更需要高度智慧的概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来把握整体,而中医的思维有这方面的元素。张功耀先生举出“脉诊” 没有正常的参照而妄言异常来说明中医的描述连经验性都不具备。这再度表现出他对中医学的无知。中医对“脉”,是从快慢、节律、“形状”、“态势”等方面综合描述的,即便是今天,我们仍然难以通过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全面解析人的知觉所能感知的所有脉搏。对于这个高难度的问题,中医的先辈们是极其聪明的,《内经》有言:“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他们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以不病调病人”,也就是说以正常人为标准来判断异常,比如对于脉搏的快慢就是以正常人的呼吸节律作为记时器来判断的,而这种以正常人为标准来确定正常值的办法正是现代西医所采用的普遍原则。中医针灸学在确定穴位位置时采用的同身寸法,进一步将标准个体化了,是更为科学的标准确定方法,学了三十多年中医的张功耀先生为何不知道?
33 关于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具有不同于西医学的确切效果,在理论上具有可贵的特质,我们在要求学术界和全社会事实求是公平地对待中医药学的同时,也应该事实求是地对待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的困难,在不可能倒退的历史进程中,中医界不能总是在前进和后退中蹉跎岁月。个人认为,把回到过去作为目标和方向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中医的历史(不同于张先生所说,中医药学发展虽缓,但仍然在积累式地发展)。我们应当回首过去,应当努力继承,那是为了新的出发,我们应该记住“有容乃大”的古训,吸取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部分,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地对待现代医学体系,摆脱排斥性思维,中西医各有优势,对方的优点也常是自己的缺点,中医学两者即便不能结合也应互补,有竞争,但更是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友军。我们应该摆脱封闭发展的禁锢,走现代化方向。我认为,中医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理论的瓶颈,传统、原始的整体思维很难为中医插上起飞的翅膀,中医的突破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生命科学中更高层次理论的出现,这种理论应该是分析和综合在高层次上的统一。中西医之间的分歧首先是认识方法的差异,一个是不断追求现象后面的物质基础,一个是通过现象进行整体的把握,精细确切与宏观全面显著不同。前者依托整个现代学科体系同步发展,中医则保留了原始整体性思维的火种,独自前行,发展的动力和速度不能相比。在现代科学从还原走向整体的时刻,是中医有可能振兴的机遇,以系统论、控制论、生态论等为代表的新理论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医自身不具备独立产生新理论的条件,但可以为之提供一个初级模式,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第二是中医学的有效积累。这包括理论和临床两方面。中医理论有许多事必须做,需要再整理和深入挖掘,发扬优秀的,有活力的部分,绝对不能固步自封,神化中医理论同样违反实事求是的精神。临床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础,主要的任务是加强继承、弘扬传统、提高疗效,制定规范。临床直接观察是中医经验积累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床进行中医方法学的研究应当成为重要方向。中药应与中医协调发展,如果脱离母体,只能成为西药研究的初级样品仓库。特别是中医的科研,必须解决低水平重复问题,不能是不想就跑,跑了之后还是不想。第三是人才的涌现,特别是杰出的大师级人物与大量精英人才的出现。中医学的确处于困难时期,要不被淘汰,只有奋起,让我们记住老子的名言:“反者道之动”!我们应该接过先辈智慧的火炬,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吸取力量,排除一切干扰,为中医药学的未来努力奋进!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0.
[2] 陈文垲.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抑郁症中医病机规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5):27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青少年 康复法 推拿康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发病率低,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发群体在成人,所以对于青少年很少考虑本病,再加上有的患者腰腿疼症状不典型而出现误诊。对于诊断明确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原则、手段等还存在不同的观点,若治疗不当则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就推拿加康复训练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探讨,以资给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借鉴。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安徽师范大学、安师大附中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140例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符合《康复医学诊疗规范》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6例,女74例,最小14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7.5岁;病程7天-1年。典型症状腰痛伴下肢痛125例、下肢痛11例、腰痛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128例、伸肌肌力减退76例、小腿外侧及足部麻木减退者65例。
1.2 研究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依据:①询问病史:一般为剧烈运动或外伤所致;②主要症状:腰痛、腰肌痉挛、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足趾背肌伸力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功能障碍:脊柱运动受限后伸障碍最为明显。不敢直立,弯腰牵扯腰腿痛。④观察姿势与体格检查:腰椎侧凸,多凸向患侧,下腰椎棘突间旁1~2cm处有压痛点,按压或叩击时腰椎时下肢有放射痛,放射痛区域与自觉疼痛的部位一致;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每天推拿1次,每次30min,2周为1个疗程。
2.1.1 放松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部、臀部及患肢上施滚、揉、捏等轻手法按摩1 0min。
2.1.2 点穴手法:指压夹脊穴、委中、承山,肘尖按压环跳穴、承扶穴等,每穴停留1min。
2.1.3 俯卧后伸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右侧患肢为例),而对侧方,左臂从右腿下面伸进,将右腿托起并过伸髋关节,右手按压患椎,左臂行间断抖动20次。
2.1.4 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健肢在下并伸直,术者立于患者前侧,一手扶其肩,一手握其髋,轻柔摇动数次后双手同时对抗用力扳动,左右各1次。
2.1.5 整理手法:在治疗手法完成后,患者再改俯卧位,分别松解腰部肌群以及下的肌肉,消除手法造成的不适感。
康复训练:①第1~3天被动的直腿抬高活动15次/d,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30次/d。②第4~10天仰卧挺髋,手脚着床,俯卧位上下肢后伸,做“小飞燕”运动,并在顶点位时保持10s,7次/d。③第11~30天,腹肌训练,仰卧抬上半身和双下肢屈伸,10次/d;直立位徒手和负重5kg屈伸,10次/d;④倒行200~1000m。
2.2 对照组 采用单纯推拿治疗,手法同观察组。
康复标准:腰痛、腰肌痉挛等症状消失、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增强、足趾背肌伸力增加、跟腱反射明显;脊柱运动自如、腰椎无明显侧凸,下腰椎棘突间旁1~2cm处压痛点消失,按压或叩击时腰椎时下肢有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
3 统计方法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疼痛及压痛测定和腰背功能试验,并在推拿加康复训练和单纯推拿实践两个疗程后进行效果测定,实验测得所有数Win-dow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处理,以P<0.05作为手法与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性差异。
4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全部患者均于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痊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日常工作;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腰椎相关部位活动正常;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但有反复发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4.29%,对照组为40.9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5 讨论与分析
5.1 腰椎间盘突出痘类型及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胝1突出最为多见,约占95%。1987年Spengler将椎间盘突出分出3种类型:椎间盘膨隆:髓核膨出,纤维环表层完整;椎间盘突出:髓核穿出纤维环,后纵韧带完整;椎间盘游离:分离的髓核碎片从后韧带穿出,由椎间隙脱出游离。由于椎体终板在儿童为二次骨化中心,正常时21岁左右与椎体融合,所以一般把21岁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划分为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年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部位以L4~5节段最常见,其次是L5~S1,节段和L3~4节段,其中多为单节段突出,偶有双节段突出,其类型多为中央型。
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三部分构成。从发育角度看,骺环是独立骨化的软骨结构,其中心部分一直保留为软骨,形成椎间盘上下软骨终板,作为髓核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成因是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神经症状,不合理的运动姿势和过度的运动都会导致腰椎间盘的突出。在青少年时期,纤维环没有发生退行性变,髓核含的含水分量占85%,即使在极大的压力作用下,椎间盘发生了永久性的形变,髓核仍不会发生突出。在单纯的压缩载荷下,首先发生的终板骨折。剧烈运动或外伤是造成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但是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低,约为0.5%~6%。
5.2 推拿的起源与特点 康复医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迄今有90年的历史。尽管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古代医著中就已包含着一些朴素的康复医学思想和独特的康复医疗方法,推拿就是其中一种。推拿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力学、保健等学科,凭医者熟练的手法技能作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保险系数和安全系数,对疾病有相当广泛的适应性,功能上除本身具有的强身健体外,对运动损伤的防治、康复、各种慢性疾病引起的器官功能不全、神经骨骼系统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等都有医疗、预防、康复的作用价价值。
5.3 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
5.3.1 对椎间盘及突出髓核的影响:推拿可以使椎体间隙增宽产生负压,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缩:牵拉可以使后纵韧带紧张。对突出物起到向椎间盘内推动的作用,达到整复的目的。快速牵拉加中医传统手法治疗,方法简单易行,它主要通过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另外推拿手法可以促使椎间盘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而缓解症状。
5.3.2 改善局部循环和代谢:实施推拿后局部血流量相当于推拿前的十多倍,这样,充分的组织血液灌流量大大提高了损伤组织的代谢水平,从而使损伤组织的修复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如软组织损伤后自然形成的癍痕修复与通过推拿手法治疗形成的组织修复就有显著差异,前者常可摸到硬结,组织弹性差,经常诱发疼痛,后者保持了原组织的良好弹性和功能。
5.3.3 推拿手法的镇痛作用:推拿对疼痛的缓解是通过多个环节来共同实现的,如可以提高下丘脑内啡呔的含量,可以降低缓激肽、5-羟色胺、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产物、P物质等炎性介质的含量,可以纠正或减轻全身及局部的循环障碍等。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能够降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而升高β-EP、DA,可以改善微循环,促使神经根内外水肿吸收,缓解痛觉神经末梢的过敏状态,提高痛阈。发挥既消炎又镇痛的作用。
5.3.4 调整脊柱内外平衡:脊柱存在着内在和外在两个平衡系统,前者指椎间关节的平衡即:椎间盘的张力、后关节的压力、周围韧带的张力维持腰椎在任何下平衡,它是以椎间盘及其侧后方的椎间关节为三点支架所形成的内部平衡装置。后者指腰伸肌群、腹肌和两臀中肌的肌力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它主要是周围韧带、肌肉、尤其是椎旁肌的加固作用,当椎间盘突出还纳后,运用旋转、屈伸等动力手法,可对内平衡进行重新排列,全面调试,使之运转正常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法缓解肌肉痉挛,增加肌力,协调两侧肌张力,使外平衡始终为内平衡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5.4 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辅助作用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推拿后,为了增加患者的独立性,同时有助于减少椎间盘的内压,纠正腰椎侧弯畸形和缓解腰部肌筋膜的紧张度,也有助于分离坐骨神经根,防止神经根由于周围组织的渗出导致的继发性粘连,需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既能让患者进行自我治疗,也能提高推拿疗效。由于脊柱存在内外平衡两个系统,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失去平衡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现和复发,而康复训练对于维持两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推拿治疗可以减轻甚至解除不平衡因素带来的疼痛,但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脊柱系统平衡和增强腰伸肌群、腹肌和两臀中肌等肌力。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具有推拿手法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单纯推拿手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康复训练能巩固推拿的治疗效果,使推拿手法的作用时效延长。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83-03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
TIAN XuewuWU Yanfen
Department of Pathology,Dongguan Changping Hospital,Dongguan 52357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the SFT.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tudied by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Envision method) in 13 cases of SFT. Results The 8 male and 5 female patients were between 16 and 68 years of age (mean45). Their SFT were located in soft tissue,abdominal cavity,mediastinum,pleura,and lung.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local mass and pressure symptom. The diameter of SFTs was between 1.5 and 20 cm and clear edge in most SFTs. Histologically,The tumo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growth patterns,including the spindle cells composed of alternating hypercellular and hypocellular areas,keloid-like collagen bundles in the stroma,and hemangiopericytoma-like regions. Posi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vimentin 13,Bcl-2 13,CD34 11,CD99 10. Conclusion SFT is a rare tumor which may be found in various parts of human body. SFT mostly is a benign tumor,but a few could be m alignant. The pathologic conformation of SFT cannot always predicts biological behaviors. Th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FT depends on factors including tumor size and its modes of growth. If tumor could be removed completely,the patients may have a good prognosis. Long-term clinical follow-up is necessary for this kind of tumor.
[Key words] Solitary fibrous tumor;Histopathology;Immunohistochemistry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最初认为是源自胸膜、腹膜和心包等处的间皮,为间皮瘤的一个亚型,曾被命名为孤立性纤维性间皮瘤、胸膜下纤维瘤、间皮下纤维瘤、胸膜纤维瘤和局限性纤维瘤等[1]。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组织发生与间皮并无关联,而是来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2],但也有学者认为其组织来源尚未明确[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
因其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复杂性、多样性,并且发生部位广泛,使之与其他一些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在诊断或鉴别诊断时往往不易想到。故正确认识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收集13例SFT,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收集2000~2008年外检病例中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3例,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45岁;8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软组织、腹腔、纵隔、胸膜、肺部等。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中尔马林固定,常规组织处理,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μm,HE染色,经光镜、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每例均选用Vimentin、CD34、CD99、Bcl-2、S-100、SMA抗体进行染色,每次测定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判定:以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Vimentin阳性部位为细胞质,CD34、CD99阳性部位为细胞膜,Bcl-2阳性部位为细胞膜和细胞质。
2结果
2.1临床特征
本组患者年龄16~68岁,平均45岁;其中8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肿瘤分别发生于胸壁软组织1例、腹腔2例、纵隔4例、脏层胸膜3例、壁层胸膜2例、肺部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其压迫症状,其中4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在查体时偶然发现。所有病例均无石棉接触史,临床上亦均未怀疑为SFT。术后随访10~95个月,共2例复发,其中1例出现2次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远处转移,至今没有患者死于此肿瘤。
2.2大体检查
大部分肿瘤为境界清楚的肿物,最大直径1.5~20cm。多数表面光滑,部分可见包膜。切面多为实性结节状,灰白、灰黄色,质地多数较韧、硬,有的较细腻;少部分见有黏液样区、出血区、囊性变及坏死,极少数可见浸润周围组织。
2.3组织学特征
所有病例均见到程度不同的典型梭形细胞构成的细胞稀疏区与细胞致密区改变。在细胞稀疏区,红染的胶原纤维十分丰富,其中9例可见粗大的瘢痕样玻璃样变性的密集胶原束;细胞致密区胶原较少,呈网状穿插于肿瘤细胞之间。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红染、胞浆较少,胞界不清,染色质均匀,核仁不明显,核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6例可见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5例可见大小不等的黏液变区;2例有局灶性小囊性变;2例有小灶状出血;1例见有少许坏死。见图1。全部病例组织学表现均为良性,但其中1例可见有局部浸润。2例复发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密集和核分裂象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Vimentin阳性13例,为胞质弥漫阳性;CD34、CD99阳性分别为11例和10例,为胞膜弥漫阳性;Bcl-2阳性13例,为胞膜及胞质弥漫阳性。S-100、SMA阳性各1例,前者为胞核及胞质灶性阳性;后者为胞质灶性阳性。
3讨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上多数病例表现为局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物,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是偶然发现。组织学上被称为“无特殊构像(patternlessness)”,易误诊为其他梭形细胞肿瘤。
SFT的组织学起源目前尚未完全探明,曾被认为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纤维母细胞。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FT瘤细胞既缺乏上皮细胞标记,又缺乏间皮细胞标记,加之又广泛出现在很多无间皮部位,因而不支持间皮组织来源。目前普遍认为SFT起源于一种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其形态类似于纤维母细胞,由于此类细胞胞浆常含有一个以上的突起,故称之为“树突状间叶细胞”。它们广泛弥漫分布于人体的结缔组织中,可对相邻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支持、促进作用[4,5]。
SF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5~87岁均有报道,无明显性别差异。除胸膜腔外,其他发生部位还有:上呼吸道、眼眶、腹腔、软组织、口腔、咽喉、中枢神经系统、纵隔、肝、肺、肾、膀胱、生殖系统、甲状腺等[6-8],它们被统称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患者一般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相关部位的占位效应可以导致相应的症状,但常常很轻微而被忽略,常因体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因此,就医时病灶多较大,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偶有伴发增生性骨性肥大、低血糖、杵状指等的报道[2,9]。
SFT的确诊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应结合大体、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躯体各部位的SFT的病理学表现都很相似,主要由胶原纤维和纤维母细胞样肿瘤细胞组成。胶原纤维比较丰富,甚至呈玻璃样变;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分散在胶原纤维灶内,或呈片状分布在增生的血管之间。具有下列病理改变者提示为恶性:肿物直径>10cm,高度富于细胞,异型性、多形性,拥挤和重叠的细胞核,核分裂数增多,微血管成分多,并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恶性SFT可转移至淋巴结、肺、中枢神经系统、肝、脾等[1,10]。肿瘤的形态学改变与生物学行为并不绝对相关,大部分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SFT,不复发和转移;而个别良性肿瘤可出现复发和浸润[11]。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对SFT进行初步诊断,但对其进一步确诊尚需免疫组化染色。大多数SFT都表达CD34、CD99、bcl-2和vimentin。由于SFT最初被认为是仅发生于间皮的肿瘤,近10年来才陆续出现发生于其他部位的报道,加之其肿瘤细胞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存在重叠性等,致使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存在一定困难。需与之鉴别的肿瘤有:纤维性间皮瘤、血管外皮细胞瘤、单相型滑膜肉瘤、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胃肠道间质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等。CD34对SFT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但CD34阳性并非SFT所特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胃肠道间质瘤、Kaposi肉瘤及血管源性肿瘤等亦有阳性表达,故确诊SFT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外,还必须结合其组织病理学特征[12]。
SFT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加放疗:包括边缘的整块切除辅以放疗效果较好。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复发和转移都比较少见,但是任何部位的SFT均可以在完全切除后出现复发或转移,因此可以认为,SFT并非绝对良性的肿瘤,存在由良性发展为恶性的可能性,所以对所有SFT均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对于恶性肿瘤,放化疗的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1,10,11]。
[参考文献]
[1] 王鹏,余新光,乔广宇,等. 孤立性纤维瘤[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28(6):456-457.
[2] 谢文全,郭德玉,阎晓初,等. 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8):1801-1804.
[3] 王奇峰,范钦和,彭韬,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3):330-333.
[4] 叶慧慧,余心如. 浆膜以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介绍一种新确认的肿瘤[J].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7,4(2):108-109.
[5] 周晓,易祥华,孔杰.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4):284-288.
[6] Elicker BM,Leung JW,Reddy GP,et al. A slowly growing extraparen chymal mass: imaging considerations[J].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05,12(5):328-331.
[7] Berzal-Cantalejo F,Montesinos-Carbonell M,Montesinos-Carbonell ML,et 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arising in the fallopian tube[J]. Gynecol Oncol,2005,96(3):880-882.
[8] Kim KA, Conzaler I, Mccomb JG, et al.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cereb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s: report of four cases[J]. Neurosurgery,2004,54(4):1004-1009.
[9] 王健,阎晓初,李传明,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5例CT影像病理特征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4):561-566.
[10] 高英,毕英,智连艺,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5):668-670.
[11] 高杰,钟梅,于国,等.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5例临床病理研究[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1):4-7.
【关键词】神经外科;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的科学、有效性已逐步得到国内外临床各界的认同,循证医学教育在临床各个专业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涉及各专业的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临床各科决策的科学化深受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推广的影响[1-2]。在循证医学教育的渗透下,医学高等教育也发生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神经外科属于外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神经外科同样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疗法,那么如何规范使用?和许多临床学科一样,当面临难以抉择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术式时,实践经验联合循证医学的指导可以给出患者可以选择的最合适的处理方式。下面就神经外科学专业特点、实习医生的困惑、神经外科进行循证医学教育的可行性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神经外科学专业的特点及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困惑
神经外科学起源于英国,在19世纪初期的美国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展现出来。该学科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因此神经外科医师从事的是一种相对高难度、高风险及责任重大的临床职业,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升高[3]。医学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的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知识的更新。用于教学的神经病学课本知识更新时限比临床医学发展现况平均晚4~5年[1]。那么,面对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当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来自于信息网络的知识存在分歧时,实习医生应该作何选择?而且现实中针对某个临床问题的信息也会出现数量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实习医生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真实有用的证据资料;如何将各种来源的资料与现有的临床专家经验结合,用于临床实践中;如何进行临床实践效果的评估,是所有神经外科医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和困惑[4]。
2循证医学教育用于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必要性
首先,神经外科领域需要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与心血管等医学领域相比,目前神经外科疾病领域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还很缺乏,不能满足广大临床医生的证据检索需要,所以有必要在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思维理念,让实习医生懂得什么是循证医学,如何来提出临床问题,通过何种途径来查找针对临床问题的不同级别的证据资料,如何来创造高等级的临床证据,提供给后来的临床实习医生。其次,医学科学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神经外科领域更是如此,因此,神经外科医生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学习和总结,就没有习得和进步。循证医学教育可以让实习医生由被动学习专家经验和课本知识变为主动探索临床问题和疑难杂症,让神经外科实习生教育从终结性学习逐渐转变为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2]。再次,国内神经外科学某种程度“重教轻学”,一些临床教师注重推理和个人经验,轻视循证证据和客观事实的许多固有观念一时还很难转变,这样往往对临床证据视而不见,不予应用。由于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本知识和经验的传承难以紧跟国际神经外科学发展的脚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神经外科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既然循证医学用于神经外科教育如此必要,但是在临床的具体教育中仍然有以下特点:(1)循证理念及教学方法仍待普及应用:如前所述,目前神经外科疾病领域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还很缺乏,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在神经外科教师中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致使新的神经外科有质量的证据难以或较少产出。(2)有效临床科研平台的欠缺:很多医院的规模无法让神经外科成为有效的临床科研平台,如何对神经外科疾病进行规范诊断、治疗,采用标准化的检测流程,规范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是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对比临床治疗措施的有效保障之一。(3)神经外科循证医学教育属于临床各个学科循证理念教育的一部分:目前医学已不是刚刚起步,而是有了不断更新的临床医学数据库,因此在实习医生踏入医学大门的时候,所面临的的医学知识不仅仅是课本所赋予的,而且还有难以想象的庞大的医学数据库,所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该数据库是每一位医学人员的责任。面对神经外科临床循证医学数据库的现状,神经外科实习医生更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3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培养模式
有效的实习医生培养模式是在常规神经外科实习中加入循证教育的培养模式,通过四个模块的相互穿插的学习实践模式来完成实习过程。如图1。(1)夯实理论基础:通过定期的神经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专题理论培训来增强实习医生的理论基础,课程在常规基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随着每期实习医生的需求有所增减,从而让实习医生从各个方面夯实神经外科学的相关专业理论基础。(2)常规显微训练:显微训练是神经外科必不可少的一个实习环节,严格的操作,帮助实习医生练习手眼并用的灵活度及显微缝合的技巧和能力,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的合格证。显微操作是作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3)临床问题讨论与循证:开展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在这样的病例讨论中帮助老师和实习医生共同发现、探讨临床中的问题,通过循证理论及实践结合,让实习医生通过证据检索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发现新的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循证与问题的解决逐步提高科室神经外科的诊疗水平。(4)通过循证学习与再实践:神经外科实习医生在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的基础上,通过病例的管理与临床问题的探讨,进行循证,根据证据检索的结果,找到可行的解决方式,进行临床再实践,获得理想的临床问题解决办法。通过这几个模块的培训可以逐步提升神经外科实习医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主动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4结语
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5]。神经外科医学实践教育结合循证医学教育使临床实践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从而使得神经外科实习医生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立志终身主动循证学习,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姬仲,王晓艺,吴永明,等.用循证医学指导八年制阶段性神经病学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6):1167-1169.
[2]王艳,王欢,赵新利.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5):110.
[3]王忠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2):709-710.
[4]李彤,顾征.循证医学理念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2,13(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