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建议范文

农村发展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发展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发展建议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信贷;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

1.1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执行严格的城乡分割制度,奉行“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的发展思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形成了农村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目前,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小农经济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无法形成规模化优势。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不是孤立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使农村经济落后于城镇,资金实力有限;由于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村与农业的先天不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深化,而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1.2农业保险缺位,农业生产易受灾害影响

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高风险性基础产业,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威胁着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通过设置风险分散机制来降低农业风险,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非常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农业保险,遭受灾害的损失得不到保险赔偿,灾后复产非常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由于承保面小、保障程度低,赔付条件苛刻,使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为应付自然灾害对保险的需求,农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很不平衡。

1.3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

现行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在执行中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的精神要义。按照农村信用社章程,一是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这个合作制最基本的原则,变成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效益好的信用社,不愿增加股金,担心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而那些亏损的信用社入股却得不到分红,也就难以吸纳新股。二是社员是信用社产权的主要所有者,但实际上,有些社员的入股并非自愿,只是为了取得贷款权,而不是为了得到股东的权益。

1.4民间金融有待规范

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是指在央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民间金融,目前在我国各地活跃的民间金融活动主要有地下钱庄、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各种合会等。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借款往往比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数额更多,利率一般也比官方利率更高。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均属于非法。

这种不被法律认可的非正规民间金融形式在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地区民间金融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远远地大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对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趋利性,其资金流向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相符。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落实,而且缺乏法律约束很难对其进行金融监管,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

1.5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

贷款困难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设置呈收缩的态势,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农户、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对贷款的需求却非常旺盛,因此贷款困难。二是农村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制尚未建立,金融机构支农缺乏利益驱动,银行在办理涉农贷款时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缺乏支农贷款的积极性。

2金融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充分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支农作用

(1)深化合作金融改革,发挥合作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首先,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处理好省级联社与基层信用社的关系,尊重企业法人的自。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尊重和充分发挥基层法人社的经营管理自的原则,加快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第二,加快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原有股权范围的基础上,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吸引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经济组织入股农村信用社,建立有效内部制约机制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第三,切实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以打造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确立人本观念,效益观念,引入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第四,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对农村信用社股金管理的有关要求,清理不合规股金,规范股金转让,做到科学、规范管理股金(2)增强商业银行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各商业银行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加快创新,改善服务,在商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增强服务和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应逐步恢复和增加在县域的金融服务网点,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金融创新方式,利用龙头企业掌握农户信息、控制农户资金流的优势,由龙头企业成立专业担保公司,为其关系密切的农户向银行提供担保,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通过加大对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市企业和工商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他们发展壮大,间接带动农业和农村民营企业、乡镇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应在农村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产品,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新金融产品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地区,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加大对县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2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1)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农业保险模式。

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有的地区甚至还处在贫困状态。因此,在现阶段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以及抗风险能力的不同,采取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政策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在东部发达地区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在中西部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实力较强的农村经济组织应以商业性保险为主,对普通农户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应完全实行政策性保险。

(z)对重要涉农领域实行财政统保。

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具有基础性或根本性的重要领域,比如粮食种植、生猪生产等,应实行统保,保费由省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全额支付。关于保费的分担比例,各地可以有所不同。东部发达地区的财政实力较强,可以由县、市级财政适当多分担;而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可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适当分担更多比例。

(3)建立完备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西方国家农业保险的共同特征是利用行政手段建立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应探索利用再保险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发展,以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部分费用和经营亏损。农业再保险体系的建立,对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在现阶段,农业再保险可以由中国再保险公司兼营、鼓励外资再保险公司经营,也可待条件成熟时在各省市推行组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公司专门经营,政府根据农业再保险公司的类型和业务规模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2.3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困难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可供抵押的资产,或者找不到合适的信用担保者。因此,要解决支农信贷困难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机构支农放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等原因,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无法依靠市场力量完成,也不能通过农民自发地组织而实现,必须由政府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地领导、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积极为兴办农村和农业担保机构创造条件。第一,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应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基础,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第二,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行政干预,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扶持环境。按照《担保法》、《公司法》,规范政府作为出资人(股东)的行为,确保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开展担保业务。

2.4正确对待民间金融组织

第3篇

摘 要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通过乡镇合并,形成了一些大型的乡镇。但是,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业化水平。在许多的农村城镇,城区发展趋势缓慢,甚至出现衰退。因此农村城镇要想发展,就得统一规划,科学发展,吸引人才,注重城乡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学习,吸收外来经验。

关键词 农村城镇 现状 建议

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注重城镇建设都是当前必须注意的事情。只有城镇的发展上去了,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对当前城镇建设进行考察并提出建议是大有必要的。

一、农村城镇建设的现状

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增长。但是我国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和非农业化水平。“1978至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5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幅度从26.4%降到11.7%,下降了14.7%;城镇化滞后于非农业化的幅度从54%仅降到51.2%。”这说明滞后程度仍然十分严重。同时,众多的农村城镇陷入了相同的困境:大量的乡镇企业倒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造成城镇建设劳动力的缺失;大量的人才外流,稍有文化的人奔向外地;城镇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善;领导集体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没有新鲜的人才血液补充,项目建设缺乏资金,难以持续发展。笔者所在的家乡人口达到11万,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本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乡镇。可是据笔者观察和亲身体会,本镇发展及其缓慢,陷入了诸上困境之中。

二、农村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及若干建议

农村城镇建设出现上述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素在里边。没有不想发展的城镇,只有不会发展的城镇。显然,核心问题就在于会不会发展。这就是人才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农村城镇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有没有足够的新鲜的人才。没有人才的建设,领导层思想趋于老化,建设城镇的勇气和魄力也明显不够;同时,由于领导层大都还是以前的本土老干部,尽管对于本土情况比较熟悉,却缺乏现代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的装备,在城镇的建设上已经没有了胆量和谋略。没有人才的建设,城镇建设的各个方面缺乏于外界沟通的能力,导致城镇发展没有外来力量的协助。没有人才的建设,本地的农业、商业、企业的发展就始终难以壮大。而事实上,在大都数城镇,已经形成了一条关于人才的恶性循环链:没有人才,城镇建设缺乏动力,城镇发展缓慢,没有外来企业的加盟和投资,本土企业也难以发展,并且缺乏妥善管理而大量倒闭,岗位大量流失,劳动力外流,人才外流。要建设好城镇,人才不能不重视。同时,上述问题的出现,也同没有认清本土特点,走本土发展之路有关。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以人为本,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在许多的城镇,老一辈的干部队伍由于大部分是本土出身,且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对于现在的新型人才可能会有一定的抵触,这是县市级政府和地方人大应该注意的。

1.县市级政府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城镇管理层干部,特别是从本地走出去的人才。作为镇政府,应当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到行政管理中来。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杜绝暗箱操作。

2.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通过在土地、财政、融资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给大学生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大学生创业固然有风险,可是在乡镇创业的风险远比在城市小;同时在家乡,在人力方面更容易得到支持。最重要的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对知识分子是相当敬重的,大学生的创业势必会起到极大的带头作用。在小城镇,一个好的企业势必会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

3.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挽留现有人才,对于已经出去发展的人才,地方政府应当适当保持联系,使其在以后的城镇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在经济上,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同时注意合理的城镇规划能带来长远的利益,且能吸引投资。

1.当地银行放宽贷款条件,尽量支持创业者,特别是返乡的大学生。或者通过政府融资,参与到创业中来。

2.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如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开发区;减低赋税的征收;政府参与投资等等。应当鼓励当地人加盟一些好的连锁店,同时注意引进一些声誉好的企业的投资,这样带给当地就还有一些无形的财富。这对于当地的发展无疑会有所帮助。

(三)农村建设与城区建设相结合。这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点,是保证城镇持续发展,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如土地资源,发展有利的农业,政府应当提供政和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既是眼前利益的事,也是长远利益的事。

2.鼓励农民参与经商。通过建立集贸市场等手段促进交易。在城区建立农产品加工厂,有政府组织种植和统一采购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保住了本土劳动力,使大家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四)对于已有的本土乡镇企业。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同时创办培训班,助其摆脱狭隘的小农意识,接受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技知识。众多乡镇企业倒闭的原因,一是政府引导不善,二是管理者自身的能力有限,又没有引进人才。因此,政府注意引导的同时,应当适当但当起培训的责任。

总之,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建设问题虽有,但时机正好。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政策对不发达地区的倾斜,对于城镇的建设是极为有利的。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城镇建设就能迈上新的台阶。

第4篇

一、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不足的问题,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到位。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使农民与合作社之间缺乏信任。农村合作社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发展规模较小,经验不足,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没有以市场为依托。固定资产较少,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比较低,缺少专业人才,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问题时不能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农村合作社基本是以家庭形式为基本形式组成的,有些地方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开展生产联合的服务模式,农村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基本积累薄弱。农民合作社产品深度加工试点较少,自我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构建,降低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新秩序中的一个组织载体,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社能够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解决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难的问题,使农民不局限于农产品生产,促进农民参与多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利益分配。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行各个方面的统一,便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村专业合作社能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改变过去在市场交易中处于的不利地位。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围绕当地的优势产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优势,实现统一的质量、统一的价格,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三、发展农村合作社的有效建议与对策

1.发展农村合作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指导,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能力。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重视,在服务中凝聚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可以和农业专业院校合作。明确人才在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联系专家培养人才,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农村,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举办以“农村合作社”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加大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2.发挥政府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推进,确保农村合作社健康运行。 地方政府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合作社给予适当的鼓励,充分发挥整合支农资金作用,引入多条深层加工线,考虑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农村合作社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大力挖掘资金投入的潜力,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发挥农民自主的能动性。在媒体平台上宣传推进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改变金融部门对合作社抗风险的片面性认识,引导促进农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制定出农村合作社信用评估体系。

3.协调各项工作,促进农村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在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积极协调各项工作,农产品协会应给予大力支持,提高向农业市场流动商品的竞争力,相互协调,进行最有利的组合,进行科学、准确的审核,促进形成良好的?r业市场秩序。协调当前的管理机制,建立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产品协会内部的管理作用。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调查问卷;建议

一、研究背景

1、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从获取信息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是加深二元结构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目前,商务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的渗透不断扩大,使用率得到一定提升,可见农村电子商务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3、研究意义

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山地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与外界信息沟通较为闭塞,与此同时麻坪镇农特产品、旅游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必定能在日后作为麻坪镇发展建设的有力工具。在电子商务开拓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是发展麻坪镇乃至中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闭塞的问题,为农业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其次是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尽量在销售方面缩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互联网能为农村提供这一交易平台,帮助农民主动地选择有利市场进行销售;最后是方便麻坪镇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在交通较为不便的情况下,拓宽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创新了购物方式,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居民生活。

二、问卷数据分析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

1、麻坪镇互联网发展及使用基本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以得出,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表明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然而综合历年来的趋势来看,当地上的互联网普及率明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知,不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占比最大,为46%;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次之,占26.7%;听说过但没有尝试过的人数,占25.5%;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的人数占比最少,为1.9%,这些数据说明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3、麻坪镇人口构成特征

由统计数据得知,麻坪镇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最大,为86.8%,这部分人口多为留守人口,农活较多,没有时间接触网络;同时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而高学历水平占比极小,这部分人口知识能力水平所限,掌握不了网络的使用;再有当地年龄区间为4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口中接触网络的人数比例非常小,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年龄相对较大,思想保守,没有多少上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网络带来的便捷。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该地区的目前互联网发展状况较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4、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受生活作息规律的影响较大,网民多在农闲休息时间上网。麻坪镇居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居多,过多的农业生产活动说明农业占据了农民大部分时间,导致农民上网实际的减少。同时,当地网民在家上网的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比例较大,占上网总人数的72.7%,并且绝大多数的网民选择手机上网(占到80.7%),几乎没有人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说明上网设备比较单一。当地居民上网的频率较高,有52.8%的网民是几乎每天都上网,19.9%的网民是每三天上网一次。这一数据说明当地的居民对网络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5、麻坪镇网络设施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得知,麻坪镇的网民以使用4G和3G手机网络信号为主,主要以4G信号为主,占到了84.1%,使用的月流量大多数在100M以上,占到了69.6%。从使用有线网络的网络用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网民每年的网费大体在500-1000元这个范围内,相对于当地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来说,这个价格有点略高,但只有4%的网民对网速感到满意,说明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较高的网络费用并不匹配。

6、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由数据可得,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只占到26.7%。在使用网购的网民中仅有10.3%的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达到了一周一次或更多,说明麻坪镇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再者,有57.9%的网民有明确的购物需求时才会网购。据此可以看出,当地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总体不高且消费行为相对理智,目的明确。由于麻坪地区多山,交通不方便,快递服务沉淀不到位使得网民对物流产生不满。据统计数据得知,在所调研的网民中,对于发快递方面,59%的人表示“不可以方便收到快递,要到指定地点才行”,占比最高,其次认为可以叫到家的人数较多,占比24.8%;认为几乎不能叫到快递的人数最少,占比5.1%。进一步说明了该镇的物流体系不完善。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1、积极拓展农村网络市场,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

我们注意到,当地的网络设施建设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对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地的网络发展还是较为缓慢。所以我们建议政府的注意力还可以放在扩大网络的覆盖率,降低网络的使用门槛。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可以推出使用农村市场的网络设备。此外还可根据当地网民的上网习惯,运营商可以设置专门的适用于农村生活作息习惯的网络流量优惠时段。

2、转变农村网民网络使用方式,凸显网络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据调研情况可知当地的网民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网络应用也以娱乐类和社交通信类为主。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培训农村网民。正确引导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农业生产,学习丰富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使该地区的网民的网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娱乐,能够运用网络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便利。

3、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

在调研中,一些农户提到,对网络并不了解,害怕上当受骗,据此我们认为政府可以与电商等相关部门积极协商,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列网络知识讲座,例如防止网络诈骗,网络购物流程讲解等。电商可以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解答农村网民的疑问,帮助他们走进电子商务,了解电子商务,接受电子商务。

4、加强农村地区的快递建设,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当地参与过网络购物的网民,很大一部分对于当地的物流是有怨言的,我们也了解到,当地仅有中国邮政一家可以提供快递服务,大部分网民需要去县城的指定地点才可以取到快递。我们建议政府加大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为快递网络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快递公司和电商对此类的山区,可以实行特殊的政策。

四、结语

通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现在麻坪镇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麻坪镇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且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其互联网发展前景可观。当地居民结构特征方面多为小孩及老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其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都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限制。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居多,用电脑、手机上网用户需求少,市场很小。由此带来的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又很难带动当地互联网基建建设的投资。当地的物流体系不健全也限制着互联网及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当地政府及电信部门能运行商已有了非常有规划、适用的发展方法,分析清楚原因,对症解决,运营商与当地合力,再有电商把握好方向时机,当地互联网与电商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李铎,王茜.农村电商成平台新蓝海,六成订单来自移动端[N].北京商报,2015.4.9.

[3]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书[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4]徐方.农村互联网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59-60.

[5]李伟.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关键性问题分析与机制创新创建研究[J].现代交际,2013.10.6-7.

[6]陈锋.互联网在“三农问题”中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7]张宝芳.农村网络的普及意义及发展途径[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7.94.

[8]刘伟.破解农村互联网发展主要制约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2)100-102.

[9]魏甜.电子商务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及建议[J].经贸实践,2015.07.94-95.

第6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现状,发展建议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但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由此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年我国实施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金融服务的匮乏使得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投入农村的资金流向城市的现象。因此,发挥农村金融对于农业经济的“造血”功能,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

小额信贷是国际公认的帮助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农户脱贫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的金融创新,也成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是从1993年开始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1996),理念与技术引进阶段;第二阶段(1996-2000),试验与推广阶段;第三阶段(2000-2005),发展与困惑阶段;第四阶段(2005至今),探索自身规律、不断完善的阶段。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从最早的2家到2008年的不足200家,再到2010年初的1320家,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这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我国小额信贷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我国小额信贷遇到了诸如政府过度干预和监管缺位并存;缺乏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利率的制定陷入两难困境;风险防范能力亟需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建议

小额信贷出现的问题,促使我们对我国目前小额信贷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支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

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分配金融资源,不应过多地在此方面进行干预,而应主要着力于保证小额信贷外部发展环境的稳定,培养有偿还能力的贷款者。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道路、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市场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小额信贷能顺利地在这些地区推广开来,为贫困地区的人民提供急需资金。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培训,提高贫困者发现盈利机会的能力。

其次,政府要推动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使得许多小额信贷机构处于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同时还增大了金融风险。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小额信贷组织有着“做大做强”的趋势。但其“只贷不存”的形式,相当于截断了小额信贷的一条腿,使小额信贷难以获得持续性发展。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开展经营的基础,因而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应当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证其可持续经营。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可以考虑向贷款人、社会公众吸收储蓄;向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申请转贷;向法人组织的委托贷款等方式来拓宽资金来源。

(三)建立灵活的利率制定机制

要保证农村小额信贷的大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商业性金融机构和个人出资者经营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小额信贷对象的贫困性及其对利率的承受能力,利率又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以内。

地方政府不应再强制性规定具体利率,在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这一前提下,可适当放开利率水平,根据当地资金需求情况,自主制定利率水平,比如可以采取由借贷双方自主协商的方式来确立交易利率。当然,利息收入必须能覆盖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使小额信贷机构实现盈利性。

还可创新信贷产品,对不同产品实行差别利率。比如:对于生产性贷款和非生产性贷款就可以实行不同的利率,即对于生产性贷款实行较为优惠的利率以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四)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对农户的家庭住址、人口、田亩、经济收入情况等详细记载并经常更新,这样,在发放贷款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另外,可以对历史借款编制还贷记录,根据记录重新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从而决定其信用贷款限额等级和利率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历史记录不好的农户加以限制,而对于信用良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和优先贷款。

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形成的小额信贷损失。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以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

除了上述几个我认为较主要的措施外,还可以考虑创新融资品种等方面。这些措施如果能够被积极地推广开来,不仅可以使小额信贷机构获得较好的盈利水平,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热情,推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从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成功模式解析我国小额信贷的困境.[J]. 商业研究.2009年09期

第7篇

一、政府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村电商产品及服务的指导和监督

(一)进一步拓宽眼界,大力引进,大力培育适应本地生长的农产品。立足本村本镇地理优势,特色农产品,增加新特优品种。

(二)加强舆论宣传和导向。加强对农村电商的宣传,特别是要宣传报道具有示范效应农村电商的管理理念、经验、模式、方法和手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村电商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领域、各层次、各类人员投身农村电商创业的主战场,进而做大农村电商总量。对在农村电商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表彰,引导和推广现代化服务管理方法。

(四)政府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农村电商的学习、咨询、考察、交流等活动,帮助农村电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和经验,引导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

(五)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行业运行分析,提出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强的对策措施。

二、农村电商做好自身工作,加强自我管理

农村电商要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作为发展核心,在品质、价格、服务上取信消费者,这样才能让我市农村电商发展之路走得更宽,空间发展更大。具体来说,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电商管理。

(一)严格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尽快建立健全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在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加强监督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电商品牌。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发展,问题,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rural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s, convenient for people to be out, in recent years, the national highway development in rural on the various policy. To make the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smoothly and in many aspects discuss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ighways,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

Keywords: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question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农村公路是农村最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已被各级政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和给农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紧紧抓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每年投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达百公里。虽然各级政府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模式,但是在快速推进的农村公路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规划设计、安全质量、养护管理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经验,对农村公路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进行归纳和总结,供各级领导部门和各位同行参考。

2、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公路没有统一规划或没按规划去落实。每年,通常是在省、市制定农村公路投资规模的框架下,各县临时征询、统计所辖镇或建制村零碎建设需求,并根据各地方片面要求和局部利益拟建项目计划。而不是严格按照政府批准的统一规划或事先全面掌握的建设需求来安排,使得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无秩序,致使干支道路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和衔接通畅的网络布局,造成断头路、重复路、迂回路时有发生。同时也会出现重复建设投资的结果。

2.2农村公路设计深度不够

大多数农村公路设计都是利用原有旧路,甚至曲线个数、曲线半径、标高都没有变化。甚至不重视结构层,在原有旧路上直接铺设混凝土面层。

3、质量问题

3.1参建的施工队伍、监理队伍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公路建设因其规模小、复杂技术较少、施工工艺较简单等原因,存在正规有资质大企业不愿做,而社会上一些有水泥路施工经验的承包商因无资质,没资格做的局面,因而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仍然存在“一流企业中标,二流企业进场,三流、四流人员施工”现象。“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控制体系虽然基本建立,但在农村公路建设队伍中,建设人才仍十分缺乏。例如有力量、技术的监理单位和人员很多集中在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上,相应农村公路项目监理人员非常少、业务水平也不高,造成一些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行为不十分规范,缺乏监理经验和监理经历;另外监理单位外聘人员比例较大,不利于监理单位的稳定和发展。

3.2没有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

部分农村公路建设根本没有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利用原有旧路随弯就弯,随坡就坡,在原有旧路上直接铺设混凝土面层。设计只作为检查和履行建设程序的摆设。

4、农村公路安全问题

4.1利用原有旧桥,直接在桥面上铺设18~20cm混凝土板,原有农村公路旧桥大多是在70、80年代修建的,按旧的桥涵标准。如直接在桥面上铺设18~20cm混凝土板,会使旧桥承载能力严重降低,运营后可能使这些旧桥变成危桥、险桥,造成次生安全隐患。

4.2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不足

由于资金问题农村公路安全警示标志或警示标志设置较少。农村公路具有曲线多、曲线半径小、曲线不设超高、利用旧桥较多等特点。因限速、限载安全警示标志的缺少,致使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增加。

5、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

随着近几年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每个县的农村公路的数量达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所以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已经凸现,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5.1养护资金短缺问题。 广大的农民群众普遍认为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部门的事,养护经费要由交通部门出,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各级交通部门下拨了一些养护资金,但这些资金对于农村公路养护显然是杯水车薪。农村公路建设的事权责任是在地方人民政府。中央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是起引导和扶持作用,农村公路养护实施的关键还是要靠地方人民政府。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

5.2养护机构问题。虽然各县(市)都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即要建设又要负责养护,人力物力很难落实,需要乡镇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5.3超限运输问题。一是农村公路因普遍存在路面狭窄,对超限运输车辆一般只采取强制卸载的处理方式,可农村公路可没有供车辆掉头的场地,同时没有卸载专用场地和设备,致使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加上路政管理人员少,难以控制大面积的普遍超限运输现象。二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管理存在客观上的矛盾,其中以开发矿山的招商引资项目,存在大量的石产品运输,从客观上制造了普遍超限运输和路面大量抛洒滴漏的现象,使得超限、超载现象难以根除。

6、几点建议

6.1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交通部门要注意发掘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的优秀典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要坚持农民自愿,不搞强迫命令,坚持注重实效,不劳民伤财,农民是愿意投工投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只有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群众的两个积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公路发展。

6.2重视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设计上要切实满足农民出行和生产、生活需要,降低结点时间和迂回率值,缩短连接里程,增加通达深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的工程技术标准。农村公路布局路线尽量避让工程艰巨的地区,注意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问题,在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在建设规划落实上要有目的和合理计划,要按步骤、顺序分期实施。

6.3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工作。农村公路虽然标准不高,但绝不能放松质量、安全管理。一是把好招投标关。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确定合理标价,择优选择优秀队伍进人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二是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公路特点,采取重点公路专人监理,其他公路巡回监理。对工程开工前做好全面技术交底,并要求材料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进场;施工工艺不经监理同意批准的不准使用;每道工序不经建立检验合格的不准转入下道工序。三是充分发挥交通行业管理职能和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监督。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6.4加强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制订符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及配套的管理制度。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努力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二是稳定资金来源渠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要纳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同时要广开筹资渠道,设立养护基金,鼓励采劝一事一议”、冠名权转让、资源开发权转让、社会各界捐赠、赞助等渠道增加养护投入。三是推行和完善养护模式。农村公路的养护,可根据交通量、路面状况、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的等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四是推行目标责任管理。要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中,把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作为目标责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及时检查,定期考核,切实把目标责任落到实处。五是强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加强超限车辆的整治力度。要建立乡规民约,保护路产路权,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保障能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农村公路。当前,在许多农村公路上,超限、超载车辆破坏呈几何倍数增涨的,几十吨、甚至百吨的车辆让我们的农村公路不堪重负,特别是对矿山区域道路的破坏已触目惊心。所以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查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6.5加强做好农村公路科技工作。发展农村公路,不但要依靠乡镇政府、社会、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更要发展科学技术。在改革完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的同时,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公路事业的迅速发展。

第9篇

关键字 专业发展 建议 中小学教师

近几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现实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针对教师实际和受教育者在受教育中的发展需求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然而,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实践证明,一名新教师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专家型教师、教育家的过程,必须是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研究和创新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

1、农村学校的教育基础不给力

一是农村教师的原始学历不达标。虽然现在农村教师学历也都能合格,但多为函授取得,尤其是老教师,原始学历不达标。现任教师中,还有部分教师是聘用教师(即民师)。二是部分农村教师不安心于农村教育。交通不便和条件差,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农村任教。有部分农村教师,向往城里的生活,思想波动,整天想着如何进城任教,不安心予农村教育。这些给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障碍。三是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近几年,农村学校也补充了大量的装备,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装备和整体意义上的“达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农村教师学科性缺编。虽然整体上不缺编,但教师中出现学科性缺编,部分学科(如科学、信息技术、艺术等)缺编严重,只能校内教师在学科间窜动、改科,这又造成了相当一些学科教师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五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师平均年龄偏高,部分老教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一些能够从事一线教学的老教师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虽然几年来分配一些教师,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整体上对教师的现状只是起到了缓解作用,没有彻底解决教师队伍老化的现状。六是农村优秀教师“外流”。由于农村学校环境氛围小,一些优秀教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致使他们为寻求空间而向城镇学校迁移。

2、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总体趋于偏低

一是个别教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农村学生的基础普遍不高,农村学生家长对教师的配合意识不强,所以在农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付出和回报暂时不成正比的前提下,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坚持,对学生失去信心,对教育工作失去信心。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不专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得过且过的现象。

二是农村教师普遍对教育科研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前些年的农村学校,很少有教师会想到教育科研。对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很淡薄。面对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只有不等不靠、挖掘自身潜力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农村许多教师,由于多种原因,接触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的时间较晚,加上年龄偏大的原因,不愿意去学习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很多教师不光自身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更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稳扎教师专业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只有及时了解本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深入理解并驾驭教材,带领学生徜徉学海。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

1)、自学武装自己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每学期给老师们提供不同的教育类书籍在课外自主学习,同时也鼓励教师借助自订阅教学相关资料,开放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给教师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信息技术学习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合理地选择好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时机,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优化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师自己能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制作课件并熟练运用从而实现计算机优化教学。把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工作的重心之一,通过培训和比赛结合的模式提高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应用,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挖掘校内资源搞好校内培训

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学校中会涌现出一些有专长的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数年的教学中对于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专业问题的研究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学校应积极挖掘这些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把他们好的经验和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促进互助成长,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索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师们无论是自身基本功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都能快速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前沿,牢固地确立了学习和专业成长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研究活动中去、从而为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1)、教师基本功比赛

学校可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基本功训练、集体备课、计算机操作能力、说课、听课等教研互动活动,创造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更快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基本功比赛活动的开展,使参赛教师提升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脱颖而出,获得专业成功享受职业幸福,真正提高教学能力。

2)、骨干教师培训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

学校通过外出培训,使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学科教学的带头人和生力军。同时还结合“师徒结对”和“上好示范课”,让骨干教师给其他老师做好榜样,通过这些示范引领活动,其他教师可以借鉴好的经验。在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组织受训教师观看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理论学习认识等,现场点评,分析其优势,让教师在学习、总结、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行为跟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开展教师论坛和教师交流活动

选出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学校为教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利用网络,建立起教师交流平台,教师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共同提高。

3、拓展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加入教师博客群首先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教师博客群,逐渐与更多的教师博客链接,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交流协作、互动教研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促使教师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学的反思者和行动的探究者。教师将教学随笔、读书心得、教学反思、教案设计、研究成果、教学课件、教育理念、遇到的问题等写入博客。利用博客的交互功能,获得更广范围同伴的帮助和专家的指导,可以学习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

倡导教学反思活动,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个专家型教师的形成,仅靠外部培训力量和经验的堆积是无法实现的。所谓经验+反思I1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才能将外在的教育知理论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提高教学反思意识,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体会,并撰写反思日记。学校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校本教研等活动,引导教师的反思方向和方法,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

4、专家引领、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引领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专家讲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渗透给教师,帮助教师拓展教育视野,获得教育启迪,促进教师在某些领域的深入思考,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学校要舍得在教师培训上投入,但在教师选择上要把好关,不能盲目,要了解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有的放矢地派教师外出培训、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研能力。同时还可以观看著名学者和专家的报告录像,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快速成长。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交流,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使教师的专业素质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2.4加强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四川省 农村金融

一、四川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川省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组织不完善,无法为农村提供较好的金融服务。从1999年开始,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农村剩下的只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样非常有限。

2.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业资金外流严重。农业资金的大量外流影响了农业投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以成都市为例,截止2007年8月底,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已达到502.71亿元,但同期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却仅达到363.41亿元,两者的差额为139.3亿元,这势必造成了一些农村资金的外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多年来我国“以农补工”的发展战略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恶劣,依靠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投资的必然与投资者的理性相违背,并且农业资金不足进一步削弱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农业与农村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资源配置应该采用市场以外的方式,需要国家从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角度考虑,运用适当的方式将非农资源引导进入农村领域。

3.农村借贷规模相应扩大,但仍然以民间借贷为主。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收人水平差距加大,农户的借贷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其上升部分中民间借贷占主要部分。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1)目前农村贫富差距拉大,使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了部分闲散资金,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较低,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正规投资渠道,使这部分资本的持有者成为非正规金融的供给者;(2)农村资金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监控难、风险大的特点,作为正规金融机构来说是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而非正规金融以其手续简单、成本低、利率灵活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村不同贷款需求主体,同时小农经济仍在我国农村中占居主要地位,农民借款多向亲朋好友借款,这样一来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使贷款风险降低很多。

二、对策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四川省农村金融改革,搞好四川省农村金融,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创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鉴于我国严格的银行业准入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做好增量文章:通过新增金融机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依托农村信用社的“壳”资源进行资本战略重组。四川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1)切实贯彻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试点和推广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社区金融机构;(2)用好农信社等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壳”资源,通过“壳”资源向社会民间及海内外引进战略投资人,从而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2.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产权改革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改革,四川省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而且还存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理念上,就是同一地区不同的农村信用社其经营状况也有差异。具体到一家农村信用社采取何种产权关系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革,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改造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对于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3.设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增强金融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中央政策正在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

4.建立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制度。为保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可以探索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成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资本金可由政府财政、银监局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组成,主要职能是筹集、管理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对农村信用社之间兼并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对清盘倒闭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提供适当补偿,承担对投保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督。

5.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建设,大力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村(镇),推进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发放小额信用贷款,通过改进金融服务,强化内控机制,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支农工作与农村信用社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朱 泽: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政策框架[J].宏观经济管理,2005,(03)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状况 问题 建议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指在农村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经营的农民,为了克服孤立的个体劳动和分户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作服务的原则,以约定共营的形式组建的民间自助服务性合作组织。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一、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域辽阔,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山丹县紧紧围绕油料、啤酒大麦、脱毒马铃薯、畜禽养殖以及果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采取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规范提高,探索成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以增收为目的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活跃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发展,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单纯的生产、销售,逐步向现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多方面、全方位的统一服务转变,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山丹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逐步打破本村、本乡、本县的界限,实行跨地域经济合作,有效缓解了分散农户盲目参与市场面临的风险,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合作组织已成为新时期山丹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经济组织。至目前,全县已登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4户,带动发展农户28760户。从产业分布看,大多分布在第一产业,范围涉及畜禽养殖、果品加工、种植业、农机推广等多个领域,其主要类型有:“市场+协会+农户”型、“贩运大户+协会+农户”型、“公司+协会+农户”型、“支部+协会+农户”型。

二、山丹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山丹县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山丹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处在低水平运行阶段,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目前,大部分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合作组织,对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没有形成“人人支持合作组织、人人参与合作组织”的良好氛围,有些群众对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惑,担心经济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山丹县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不够健全,利益返还机制、事务管理、帐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许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仅靠领办人个人的权威和能力来经营运作,运作规范化程度低,缺乏相互协作精神和利益保护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带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与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联结紧密、运作规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较少,没有真正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实质问题。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合作组织,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但在其发展初期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和政策扶持。但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县、乡财政还没有设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发展基金,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立基地、解决办公场所、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购置设备、组织产品购销、扩大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严重制约了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服务、组织经营和合作互助。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有一些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热情还不高,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操作性也还不够强,特别是信贷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政策还不明确,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举步维艰,难以发挥更大作用,资金、政策问题已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服务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弱

目前,全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总体规模数量不少,但单体组织规模、产业规模小,力量弱、功能小,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少,成员与合作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同时,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手段有限,服务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弱,难以产生较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小。

三、山丹县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山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助农增收致富的经济主体。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运用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意义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彻底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心、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建章立制,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既源于改善其外部环境,更需要创新和规范内在机制。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服务会员、民主管理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要求,构建出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并就该组织体系中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职能定位等问题作出相关规定,真正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三)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资金和政策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就不可能发展。政府在资金、政策的扶持上,应出实招,办实事,积极协调各部门大开“绿灯”,采取先扶持后管理,先发展后收费,放水养鱼的办法,促其壮大。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促使工商、税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营造合作组织发展的宽松环境,奠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创建优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创建优质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根本所在。各级政府要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鼓励帮助各专业合作组织扩大销售途径,增加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带动农村合作组织纵深发展。同时,要通过改造和重组,把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改造为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技术实力、较强产业带动能力和深加工水平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 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J],中国合作经济,2009

2 郭艳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农业,2007年03期

第13篇

1、农村能源的地位

农村能源是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现状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继续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其中,沼气、太阳能热利用和节能炉灶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政府支持和节能减排促进行业迅速发展

能源问题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减排、低碳发展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能源开发及利用,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了农村能源消费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修订和实施,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推动解决农村能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沼气产业步入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沼气进入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8、2009和2010年分别投入的资金为60亿、50亿和52亿元,“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农业沼气建设资金共212亿。

随着投资力度逐年增大,沼气建设宏观环境良好,技术创新逐步加强,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秸秆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推广,沼气行业已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

四、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农村能源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国家家电下乡补贴产品,对推动行业发展,拉动市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09年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达到4200万m2,比2008年增长30%以上,保有量达到1.4亿m2,已成为国际上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太阳房(含户用太阳房和太阳能校舍)、太阳灶的产量与保有量也逐年稳步增加。

五、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逐步推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秸秆的能源化转换利用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对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

在各项政策推动下,秸秆能源化利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秸秆炭化、秸秆压块转化应用技术及产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我国生物质能生产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状态。

六、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逐步完善

近年来,生物质秸秆成型机的生产企业发展比较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家。生产成型机的企业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居多,企业数量和产量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都加大研发和资金投入的力度,相关技术日趋成熟。

七、生物质炉具的推广呈上升态势

生物质炉具行业作为生物质能利用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产业化规模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发展最迅速、技术最成熟、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的行业。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用于炊事和供暖,是当前替代燃煤的最佳选择,对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实现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开发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可促进农村创新产业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八、离网型小型电源建设不断发展一小风电、小光电、微水电

在政府的支持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小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微水电行业从生产企业、营销市场、技术服务网络到产品设备的质量标准和监督体系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在新农村电力建设中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小型光伏发电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应提高。小型风力发电稳步发展,产量不断上升,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微型水电随着农村电网的逐渐普及,出现了萎缩现象。

九、新型液体燃料的研发和推广继续提高改进

轻烃、二甲醚、醇基燃料及生物柴油等新型液体燃料近年来技术逐步完善,并在工业、交通及中小城镇民用等方面通过试点、示范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目前轻烃混空燃气应用普及:在全国已有近8~9万户使用。醇醚燃料技术趋于成熟:在民用及工业窑炉上替代柴油或液化石油气,特别是以甲醇燃料替代柴油用于饭店餐饮业,在农用机械及公交车上采用轻烃燃料及醇醚燃料,技术趋于成熟。新型液体燃料的发展对发展低碳能源、推广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十、农村能源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能源行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障碍。

1、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的力度不够,缺乏实施细则

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证明,凡是取得可再生能源成功发展的国家或项目,都无一例外地和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有关。我国农村能源技术仍在成长发展阶段,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修订后的《可再生能源法》从总体上为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激励力度较弱,缺乏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和财政扶持、补贴优惠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体系。

2、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农村能源行业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是新兴的产业和技术。要获得持续健康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真正融入市场经济,需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装置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系统运行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但目前多数农村能源行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进行,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投入少,使用分散,缺乏高端科研人才和核心技术,基本得不到国家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撑,难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得到快速突破和发展。

3、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体系薄弱

农村能源制造企业大多基础薄弱,生产工艺落后,质量管理工作混乱,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体系不健全,产品检验手段匮乏,质量难以保证。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下,除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沼气建设有政府财政投入以外,其它大多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再加上资源分散,规模小,生产不 连续等特点,在现行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产业化、商业化步履艰难。

4、管理服务滞后,市场保障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农村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场和应用领域,但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缺乏明确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管理手段仍沿用旧的方式,缺少和市场结合的创新机制。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完善的市场保障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十一、行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尽快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

在现有法律、政策的基础上,要以农民生活质量提高、能源结构调整、温室气体减排为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植政策。抓紧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实施细则,形成包括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价格管理和费用补偿、财政扶持和金融优惠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体系,大力支持和指导农村能源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引导、社会支持、市场推动”的原则,采取各种途径,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投资效益。

2、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是加快发展农村能源的基础性工作。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综合系统角度来研究未来农村能源的解决方案。加快农村能源适用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建设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新农村绿色能源县重点工程建设,为农村能源发展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加强科技创新,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要进一步明确农村能源科技创新重点,努力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前沿科学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产品和工程的质量标准及检测评价体系。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多技术集成优化和工程试点示范,实现农村用能清洁化、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形成“经济、可靠、持续、环保、高效”的农村能源供给环境和质量提高的整体技术能力。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

农村能源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大事,是一件让农民得实惠的实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大有作为,意义重大。各级政府对此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农村人口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关心农村能源建设、支持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增强农民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强化后续管理,确保农村能源建设效益的发挥

农村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搞好管理服务既是农村能源建设发挥效益的需要,更是促进农村能源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是沼气和秸秆气化后续服务管理工作,要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产业化运营与物业化服务的新模式,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等措施的落实,为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做出积极贡献。

第14篇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第15篇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