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路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建议;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00-01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西吉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近年来,西吉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经济工作者,对西吉县发展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1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 688~2 633 m,县域总面积3 144 km2。主要地貌类型有葫芦河川道平原区、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部土石山区3个地貌类型。年平均气温为5.3 ℃,年平均降水量427.9 mm。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尤以干旱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全县辖3个镇16个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1 9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其中回族占52%,农业人口占94%,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西吉县各族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经济快速发展,事业繁荣进步,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劳务、西芹等优势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 658元,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 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地域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农业生产的效率相对较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2.1 传统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及农户“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和做法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文化、科技素质低

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1-2]。40岁以上的男女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高,并且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生活支撑。在广大农村,留在家里的人均为“6789”部队(即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业生产化程度低

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农民靠单打独斗,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2.4 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经营粗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机械化普及推广率不高。过去建设的一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新的设施增加很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很少且呈减少趋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2.5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债务多

尽管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仍然较低[3]。农村债务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3.1 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和科技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用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4],加大对农业科技队伍及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管理。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收成的状况,使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潜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益、增加收入。

3.3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

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一村一品。不断引进新品种,有专业、有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

3.4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

培养农村亟需的实用型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是“请进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利用淡季或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并参加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亟需的实用人才队伍[5]。

3.5 积极做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

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

4 参考文献

[1] 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69-74.

[2] 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64-65.

[3] 张秀生,陈先勇,王军民.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

第3篇

>> 西吉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 西吉县退耕还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吉县退耕还林地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西吉县农业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必要性 西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西吉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西吉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西吉县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吉县实施生态移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黄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西吉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探讨 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吉县水保坝在管护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浅论安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郑文广.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72.

[3] 王首道.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与建议[J].甘肃农业,2013(20):71-72.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3(3):31-39.

[5]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15-16.

[6] 赵萍.固原市原州区林下经济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14,216.

[7] 李雄光,陈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6):32-33,49.

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必要性;重构思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本身的多种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改革、完善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而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加强协作,从自身改革出发,加强宏观调控,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共同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共创一个竞争有序、合作有益、监管有力、运行有效的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农村金融供给有限,农村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1.大型商业银行农村物理网点缩减,支农作用弱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国有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林毅夫,2003),金融物理网点大幅度缩减,以甘肃省为例,工商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78个减少到2006年的50个;中国银行县级支行由2000年的11个减少到2006年的3个;建设银行县辖办事处、分理处由2000年的194个减少到2006年的98个(查祥德、陈秉谱、杨清,2010);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县域网点为零。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巨减导致其农村金融供给大幅度降低、支农作用弱化。

2.农村合作性金融自身问题严重,支农作用乏力。一是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县及以下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并,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以2007年为例,全国县域金融服务网点为12.4万个,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占比41.5%,而农业银行县域网点1.31万个,占比仅为10.6%(脱明忠、李煦燕,2009),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导致了过高的均衡价格,金融抑制明显;二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多方面问题,产权不清晰、股权设置不合理、硬件设施不配套、内控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层次低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信用水平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惜贷”现象;三是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的问题更为严峻,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不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资金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发展令人担忧。农村合作性金融的这些自身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农村商业金融发展缓慢,支农作用微弱。虽然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绝对数量依然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由于规模所限,供给能力远远不足,支农作用微弱。

4.政策性银行政策不合理,支农业务单一。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目前主要局限于政策性信贷,提供政策性信贷的专业机构也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而其业务又主要集中在粮棉油收购,其他诸如对农村提供基础设施贷款和对农业技术研发提供贷款等方面均未涉及,实质上已退化为单一的“粮食银行”,相当于“粮食储备和收购系统”的“出纳员”(白钦先,2006),支农业务单一。

5.其他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不健全,支农力度不足。如小额贷款公司、租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等在农村发展迟缓,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抵押物评估不便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离不开农村市场的低收益性,但也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有关,如过高的准入门槛加大了其进入的难度。

(二)非正规金融异常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引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异常发展,2007年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从农户借款的渠道来看,正规的借款占到了52.6%,其中,信用社借款占41.9%,非正规渠道占到了47.4%,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占到了45.9%,可见非正规金融所占农村融资市场份额巨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非正规农村金融无序运行,秩序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政府缺乏分门别类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的管理形式在很多时候抑制了“积极型”非正规金融支农服务的积极性。

(三)农村资金外流数量巨大,非农化现象严重

农村金融缺乏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以工促农的目的难以达到。根据黄季焜、Rozelle和王红玲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通过各种渠道外流的农村资金达28400亿元,其中通过金融系统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最重要渠道。1994-2003年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超过8000亿元。2007年农行、农发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四类机构在县域吸收的储蓄存款总额大约在12万亿元以上,而当年全部涉农贷款大约只有5万亿元左右,农村资金净外流有7万亿元左右(马九杰、张永升、李歆,2009),如果再加上通过财政、保险等其他渠道形成的资金外流,则整个农村资金外流的数量将会异常庞大。

第5篇

这个特殊的群体即将退出农信社的历史舞台,我们应当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联络员。一个个农信社发展壮大的背后,都少不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农信社的功劳薄上,也当少不了他们的名字。但在我们农信人记住他们的同时,也当认识到,撤掉联络员这一特殊群体,这是资本信息时代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满足农村金融市场新发展与新需求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提升和整合农信社经营质量和效益,迎接金融业机遇和挑战的必要手段。是顺应市场经济潮流,由人格化交易向市场化交易转化而不可逆的趋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农信社的存贷业务都依赖于联络员的贡献。以我在的社为例,有将近60%的存款业务是由联络员完成,有将近80%的贷款业务是由联络员带上门来办理。可见,在农信社的两大主营业务方面,联络员担当起了主力军冲锋陷阵的作用。正是联络员的这种作用,我们中有部分人对撤掉联络员抱有不理解或者抵制的情绪,甚至认为联络员撤掉后,信用社的业绩会有很大程度的下滑。这其实只是懒惰者的自欺之言,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清楚,正是过去有了联络员的存在,信用社编内的外勤人员便可坐享其成,毫不影响业绩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过去存在的联络员机制,其实就是存贷业务的转包机制。而这种转包机制的存在,等于在信用社和客户直接沟通的渠道上多加了一道堤坝,从而导致信息不畅,沉疴难化。这恐怕也是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根因所在。

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撤掉联络员,农信社的发展才会真正驶入稳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才能更好的迎接农村经济环境深刻变革的挑战,才能顺利捕捉市场经济变革中瞬息万变的信息,才能抢抓住资本信息市场中稍纵即逝地的机遇。故此,撤掉联络员后,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巩固农村市场,影响农村市场,继续担当起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经济输血造血,繁荣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

一、优化信合队伍人才结构

尤其是外勤人员队伍结构,多选用懂经济,会理财,会调查研究的专业人才充实信贷队伍,改变当前部分信贷人员不调查不分析,不跟踪不引导的虚浮作风,改变他们重人情轻程序,重浮夸轻实际地散漫习气,建立一支重调查、讲实际、能分析、能研究、能跟踪引导的专业素质好,操作本领强的信贷服务队伍。同时,建立科学而严谨、严格而灵活、公平而高效、前瞻与实际优化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让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吃亏。当前,农村产业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农村经济环境正面临深刻变革,过去三十年来,以为肇端的农村经济变革,极大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的日益深化,以为基础的庭户经济已渐渐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市场化模式。在全国部分农村已开始探索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市场发展模式,比如成都的双流模式。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作为长期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应当深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并引导和支持新生变革力量的发展。而这就要求信贷服务队伍能扎实调查、研究、分析,逐渐转变长期依赖联络员单方调查的工作思路,逐渐转变长期只注重熟人网络这单一媒介开展信贷业务的工作方法,必须以市场化眼光、前瞻的思路、扎实的工作作风、专业的调查分析能力开展信贷工作,以保证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导航能力。

二、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

关注“三农”方面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不断推出与创新金融服务品种与手段,尤其注重完善以经济合同制为基础的市场化交易手段,逐渐改变长期突出存在的人格化交易手段,把规避和防控市场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的位置。当前,我国正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军,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必然会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变革。那么,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准确的判断能力,深刻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关注“三农”方面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我们应当注意到时下农村的土地经营模式急需调整,农民单纯依赖以为基础的庭户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停滞,据有关政府统计部门的调查,近几年来,全国至少七成以上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中的80%来自外出务工或者其他经营所得,尤其在地少人多的山区,这种比例的差距就更大。前些时候媒体时常提及的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就是原有土地经营模式增收困难的结果。当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也只有如此,农村的发展才会有出路。正是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面临深刻调整,经济生态环境正面临深刻变革,必然要求金融服务和交易手段的变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金融服务简单,农村客户的主要服务需求是存贷,尤其集中在存款方面,是全国的高储蓄地区。这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长期固守的“存钱养老”理财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但随着信息工具的广泛普及,交通运输的快捷与便利,农村与外界联系的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更大发展。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随着生产要素的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社会群落生态结构定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经济的变迁,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或者蜕变,所谓见异思迁,就是这个道理。在信息较为闭塞的时期,农村往往注重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人格化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知和伦理道德取向。曾经有社会学者提出了“熟人社会”这样一个概念,那么“熟人社会”的特征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过去,农信社建立联络员机制,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而设计。但单纯依赖于熟人网络的人格化交易,在当前农村传统伦理格局渐近打破,熟人社会的情感依附日渐疏淡,交易工具和手段日趋进步的社会语境下,交易风险系数增大,风险成本增加。要保证信贷资产安全,降低交易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必须完善以经济合同制为基础的市场化交易,并严格执行合约,维护好农信社的合法权益。

三、把握好“能贷尽贷”的原则

改善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投放品种,拓宽和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确保信贷流向的健康与安全,多流向发展前景好、持续增长力强的产业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良好金融环境,提供有力地资金支持。目前,在不少基层信用社经营的贷款业务中,品种单一,投放简单,流向不合理。以我所在社为例,经营的贷款业务品种中95%以上为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投放程序较为简单,信贷资金多流向农户住房改造、子女婚聘、个体小商品经营。诚然,我们不能否定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为解决农户资金燃眉之需,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办理手续最为简单,资金流向不能准确跟踪,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信贷风险,容易引发骗贷,这恐怕也是信贷系统上线以前多头贷款、冒名、假名贷款、贷款化整为零现象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联络员机制的存在,信用社编内的外勤人员对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对象基本上不亲自调查研究,全凭联络员的一面之辞。在把握好“能贷尽贷”的原则下,要尽量控制好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投放规模和质量,不要随意发放。即使我县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从事商贸、物流、供销的经营单位少,可供抵押的不动产权和动产权少,但我们不能依此贪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调查客户的真正需求,不去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意见和建议,不去考虑推出符合客户个性需求的信贷产品,不去考虑信贷投放的风险规避,我们必须做到多贴近客户,多调查、多思考,即便在当前农村大部分客户办理抵押贷款条件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可重点宣传和鼓励客户办理联保、社团、质押、保证连带贷款,尤其是联保、质押、保证连带贷款是有条件大力推广的,关键是农信社信贷队伍要敢于下功夫。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制度创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最不发达,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最低,因此是我国金融制度抑制表现最为严重的地方。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概况

十六大后,“三农”问题成为政府的重点。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者,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角,对其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农业银行的改革也面向“三农”;2007年1月,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型金融组织;这奠定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和格局。目前,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存的金融体系。在我国很多地区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性金融为补充的体系结构,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互为补充,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但GDP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与大城镇的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其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造成了农村资金匮乏,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

1.农村金融结构性失衡。经济学上所指的需求是一种愿望与能力的统一,把既愿意得到又支付得起的需求定义为有效需求。而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布局,涉农业务等方面不能适应农户的金融需求,抑制了农户潜在的金融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的抑制。由于小农经济对资金需求的零散性,以及小农经济所蕴含的高风险性与现代金融机构所追求的资金规模化和安全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造成了农村中金融网点的撤并和金融业务的收缩,呈现出明显的机构布局失衡,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的给广大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共存的局面。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十分单一,专门行使粮、棉、油收购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空间日益狭小;本来“重农”的农业银行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网点大量撤并,人员锐减,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因此支持“三农”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身上,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为单一。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又受到资金规模、硬件设施、业务品种、结算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经济效益欠佳和人员素质欠缺等问题,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3)非正规性金融机构服务活跃但问题突出。与农村中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相比,农村中非正规性金融服务非常活跃,主要是民间的、地下的借贷需求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这些金融服务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易、补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作用,但是,这些金融活动风险大、利率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影响了正常的金融供需,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正规金融机构则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信贷资金倾向于一些利润较高的行业和产业转移,必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转移。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将贷款审批权上收,致使县级以下网点变成上级行吸纳存款的“机器”。此外,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扭曲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真实价格,形成了旺盛的资金需求,导致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普通农户的信贷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次,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其在县域内的营业机构和信贷规模也相应萎缩,受零风险驱使,有的商业银行只存不贷,富余资金全部上存上级行,挤占和流失了大量农村资金。再次,中央银行给予邮政储蓄机构远高于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转存利率,使邮政储蓄机构能够获得稳定的利差,且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从而鼓励了邮政储蓄机构从农村抽取资金的积极性。再加上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支农力度不够,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

3.农村金融制度“高门槛儿”,优农而不惠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发展性农户和市场性农户的增多,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需求结构不断升级,需求项目不断增加,需求整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对金融服务也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落后,缺乏创新,使得农村金融服务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准入限制过严。二是农户贷款抵押担保难,大部分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和农户因缺少担保而被拒于贷款门槛之外。三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

目前,农村金融贷款利率偏高,加重了农民的贷款利息负担。尽管中央规定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区间,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其贷款利率不但不可能下浮,而且也不愿意低浮,使农民贷款优而不惠。

4.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信贷投放不足,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担保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信贷担保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政府对信贷担保的政策性支持不足,农村有效抵押物的缺乏等,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增加,惜贷现象严重,最终的结果就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因此加快构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应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农业是高风险的产业,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当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加上不可预测因素多,预期收益低,与保险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相左,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积极性低。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起步较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适度的引导才能实现金融体系的成功创新。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农村正规金融部门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供给总量不足导致的。实际上,这是正规金融机构在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环境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是制度设计和缺陷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

(一)农村金融结构调整

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以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风险投资体系、衍生金融体系,一个完善的金融结构需要四方面的市场均衡发展。但金融结构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信贷市场发展好了,证券市场才可能较健康地发展,此后才能有风险投资市场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若违反这个规律,过早、过度地发展衍生金融市场,必然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直接融资的条件,发展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主要的市场方向,兼顾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基于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吸纳资金的需要,不是基于解决农村融资的需要,国家动用垄断国有银行从农村中吸纳资金,再利用行政权利支配农村金融资源,支持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本来稀缺的农村资金更加紧张。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金融制度变迁可理解为国家收入最大化动机的反映,是国家追求其效用最大化的表现。这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了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畸形垄断,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地区提供存贷款业务的唯一合法机构,一切民间金融机构处于被禁止状态。垄断的金融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没有动力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导致了严重,寻租行为盛行,办事效率低下。致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推动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处于低效运行状态,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呈现诸多弊端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中介机构是否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于政府功能发挥的越位和缺位。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具体而言,应选择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统筹协调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系统的功能发挥与结构优化工作。

(二)利率政策的扭曲

政府在利率方面的抑制是金融抑制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的利率由央行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适时调节得出,再传递给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其他银行没有制定利率的自。这种利率政策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具有浓厚的行政意愿,无法反映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导致了信贷配给制度的存在,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形成供给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金融资源配置制度失衡

现代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千差万别,而机构改革的举措虽不少,固有的问题却总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功能实现途径,农业发展对某些金融功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某一途径来实现融资,而某些金融功能又发挥过度。其结果必然是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损害。所以,对农村金融体系所应承担的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偏离改革的终极目标。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的改革重点是建立能够发挥最优金融功能的制度。

三、以金融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应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农村金融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自我发展、自我调整,来满足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农村金融需求。金融制度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形成竞争性金融主体

要突破农村金融供给的瓶颈,解除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就必须消除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发展的积垢,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就必然会打破农村信用社的低效垄断,通过利益各方的博弈演化产生适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的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机制,就需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适当地发展民间金融,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的供给总量。

(二)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机制

除了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之外,还要根据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对现有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和重组,整合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主体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首先,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信社可以多种组织形式存在:一是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在经济较发达和次发达地区,建立合作银行;三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真正的合作金融。其次,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职能,进一步增加支农专项贷款,拓宽支农再贷款发放范围。再次,深化农业银行改革。农行未来发展仍要处于农村与城市业务并存的局面。在服务“三农”的政策补偿及配套机制建设方面,国家应从财税政策及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风险补偿,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行为“三农”服务。实行财政专项补贴。运用财政杠杆,建立对农业信贷投入的补偿机制,在银行商业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间谋求平衡。

(三)逐步放宽利率约束制度

农村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农村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但在我国,由于农村金融体制发育仍不健全,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农村利率波动失衡,影响农村金融体制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国农村应逐步推行市场化的利率,使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上升、适度放宽信贷管制,激励正规金融机构增加资金供给,是解决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同时有利于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解决因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管制造成的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利率虚高,促使农村利率达到统一,使农村市场的实际利率真实的反映农村资金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因此进一步放开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资金供求双方根据法定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和交易费用加成定价方法,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是培育农村金融竞争性市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过程,是农村金融深化的基本思路之一。

(四)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需求特性,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贴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利、质优价廉、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创新业务管理流程,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综合产品;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制度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能够分散与转移农村金融风险,进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金融机构可以持续增加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放。健全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

1.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完善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简化理赔程序,逐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建立支持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政策扶持体系。对农业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

2.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建立政府扶植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担保。针对农村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

3.加强农业立法、改革农业制度。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制定了大量的农业和农村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但也由此造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一部专门的农业法律,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制度。同时,也必须制定《农业保险法》,明确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政策性保险的经营主体、受益主体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准确界定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范围。其次,完善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规、法则、条例,要以立法的手段保证农险保费的全社会筹集,保证税务机关或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依法追缴保费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施文艺,李卫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09(07):162-164.

[2]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当代经济,2009(02):86-87.

[3]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4]冀贺强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04):61-63.

第7篇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社会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46-1

1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深入调查,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村级班子过硬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并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越快,班子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越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越高。

1.2 发展路子选得准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

1.3 资源条件比较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而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1.4 发展环境较宽松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了领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1.5 村级财务管得严

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他们在千方百计拓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2 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我市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分别为土地经营型、资本运营型、资源开发型、兴办企业型、服务创收型。

2.1 土地经营型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走依法利用经营土地资源之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进行正确的引导、扶持。合理兴建群众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增加集体收入;地处偏远的资源,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

2.2 资本运营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房产等设施,要采取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盘活,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

2.3 资源开发型

要从分开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最终还是增加村集体收入。

2.4 兴办企业型

鼓励具备能力的村兴办企业,通过开发合作等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2.5 服务创收型

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围绕村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如可采取入股合作分红形式。就是要引导村集体以资金注入、资产入股等方式带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社产业项目建设。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可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以上就是我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全市村级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多年来我市各村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优势,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茂军,许相慧,李桂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

[2] 黄莉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3]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江苏农村经济,2011,(01).

[4] 王德祥,张建忠.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 龚欣一.新时期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困境与突破[J].法制与社会,2011,(08).

[6] 步芬清.推进股份合作制发展村集体经济[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

[7] 洪猛,黄诗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8] 郑有贵.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缓难题[J].村委主任,2011,(14).

[9] 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01).

[10] 高富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11] 张贵龙.创新农村镇级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J].上海农村经济,2012,(08).

[12] 张平.为新农村建设助力——浅谈土地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国土资源通讯,2006,(05).

[13] 高伟.我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08).

[14] 黄诗铭.发展壮大城郊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J].福建农业,2005,(09).

第8篇

国务院总理部署五项农业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

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羊业现状和未来

搞好海南无疫示范区建设推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吉林省畜牧生产贸易略述

建设全国牛产业大市的战略选择

草畜乳产业化经营中若干问题探索和研究——谈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设施畜牧业

在南方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

畜牧工业化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战略措施

关于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的探讨

开创奶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谈福建长富乳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特点

齐鲁龙腾阳谷凤翔——初访山东凤祥集团

内蒙古草原农牧业产业化的新星——红武集团

以实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发展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杂志发刊两周年·秋令赏景有感

农业产业化顾问

:今冬明春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农业)

2005年化肥关税配额进口总量、分配依据和申请程序

做强汇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朱新礼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纪实

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论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农业项目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建设

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苹果加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

我国草牧场的规划思路与内容研究——以克什克腾旗草牧场规划为例

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下)

解读农产品加工(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

小麦加工重点扶持产品及说明

稻谷生物技术研究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九大行动”之三农业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农业部启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把握“三农”工作的三个重点

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

大力推进云南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

区域布局强化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辉煌尖山

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链上党旗红——官庄镇推行“支部加协会加党群联合体”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的总结

赴建瓯、义乌两市考察林业报告

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腐酸复合铁肥的应用前景

第9篇

Abstract: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oncerns farmer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speeding up, it has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echanism,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which need to reform. Whether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successful or not directly impa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m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It is significant to make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hortag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与发展

Key word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business management mode;refor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29-02

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经过多年艰苦发展,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力决定了一样事物生存,要生存就要求发展,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和弊端,总结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产权机制。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研究,同时系统地吸取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研究成果,深刻剖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其问题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意见。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研究和了解,进一步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具体工作。使我国农村这一局部金融力量,对全国金融体系快速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扶持的重心,在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更好地发挥天然优势,进而巩固和扩展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领域,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

2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2.1 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投放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县域和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合计资产总额突破10万亿元。分地区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中的50.3%集中在东部,其他地区增长较快,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分别增长25.5%、26.9%和17.0%。

2.2 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并开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2.3 小额信用贷款增加,支农力度加大

3农村信用社存在以下问题

3.1 贷款额度偏低为避免风险,农信社原则上已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户担保贷款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省多数地区的农民资金需求已经从生活脱贫型、简单生产型转向规模化生产型。

3.2 贷款范围过于狭窄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全国农业生产逐渐从基础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领域向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非传统领域发展,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范围局限于从事粮油基础作物生产的农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发展的进程和农民创收。

3.3 受农村环境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业务品种单一现在大多数农信社只能提供传统的标准型产品供客户选择,即负债业务只有定期、活期存款。

3.4 缺乏广泛宣传,业务推广受阻由于信用社员工能力高低不同,使其中间业务存在宣传不连贯性。多数员工经营观念属于被动状态,应及时转变并摆正位置。

3.5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农信社员工应坚持不断更新知识,尽快适应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速度,使信贷业有其快速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纳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员工素质教育和能力技术培训,提高现有员工基本素质,优化员工结构,将培养高素质善管理的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培训工程。同时,在内部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形成新的人事用工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4解决对策

4.1 完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完善的合作金融法律体系可以给予合作社及金融政策上的扶持,是现代各国发展的普遍思路。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而资金投向风险大和历史落后的局面导致金融法律体系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农村信用社发展带来许多阻碍。

第10篇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46-0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农机标准化作业抓手,全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农机技术的高效推广,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影响到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规划下,就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优化,促进服务质量提高。

1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2014年末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305099.86千瓦,在册各类拖拉机1049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857台,小型拖拉机5641台,配套机具12325部。稻麦联合收割机1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1台,棉花收获机47台。大中型机具配套比1:1.34,农机装备向质量、环保、效益型转变,结构更趋优化。在2015年,农机推广的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首先,整个春播期,应用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播种小麦14700亩,棉花32030亩。机播作业的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拖拉机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完全显现了出来,起到了预期的示范作用。

其次,棉花全程机械化工作 。今年新引进棉花收获机50台;引进180马力拖拉机3台;大型机采模式精播机32台;高地隙拖拉机3台;安装农机自动驾驶卫星定位导航仪5套。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60.81万亩,精量播种75万亩。

第三,枸杞采摘机研发工作 。已经研发枸杞采摘机样机2台,并在去年秋季试验采收的基础上又做技术改进、完善和后续的接收、转运、升运等部分,计划在秋季进行采收试验。

2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机合作社的整体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自身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而且自身的主体结构也过于单一化,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等等,使得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全面落实,也就导致了农机服务的单一性,出现了农机农忙时不够用、农闲时闲置的状况;其次,精河县地区的农业种植大多是以棉花为主,而在机采棉技术的推广方面,推广的力度和范围明显不足,农民的成本投入和劳动强度并没有降低;第三,该地区的农村自然路段安全隐患多,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很容易造成农机设备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第三,农机技术推广中,对于新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较少,采购欲望不高。例如自动驾驶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一种新出现的技术,它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部分农机手对使用和操作卫星导航系统并不是很熟练,而且在基站建设方面,各个基站之间的距离过远,导致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源不能覆盖到所有作业区,影响到推广效果。

3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质量

农机合作社在新形势下,要遵循“农业生产,农机先行”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棉花全程机械化这一中心,制定各项合理策略并将其落实到位。具体来讲,首先,对现有的农机合作社部门进行健全优化,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的组织分工,将各自的职责细化,明确分工,确保各项管理的高效化;其次,对于新的农机设备进行及时了解,并将相关技术第一时间向农民宣传,让农民群众了解到新技术新设备的优势所在,在认知上接受并愿意采购,同时农机合作社也要提高在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水平,实行全过程服务模式,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围绕春耕备耕工作召开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把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全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1)加强人员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参加业务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组织农机管理、培训、技术推广人员赴乌市等地考察学习,增进技术人员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2)不断加强自身的行风、政风建设,积极打造“和谐型”机关。(3)深入开展赴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困难。(4)进一步加大了事关群众利益的人事任免、干部评优、重要决策和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公开力度,坚持大、小事上会讨论制度,让群众有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力求办事公道、公正、公平,不断提高行政效能。(5)积极推行AB岗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3 做好基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发挥项目实施的带动作用,抓好棉花和枸杞产业的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加快枸杞采摘机的田间应用步伐,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推广普及自动驾驶卫星导航技术。对于农村自然道路也要加大日常巡视和监督监管力度,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为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4 总结

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精河县农机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实现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一、甘肃省农村人才培养现状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1 528个乡(镇)、17 825个村委会,农业人口达2 031.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9.5%。但是,目前甘肃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路子还不多,特别是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市场的能力还比较低,缺乏就业和创业的本领,这与农民群众想发展致富、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还不适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村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直接服务于“三农”的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当前农村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二、甘肃农业大学的支撑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近年来,学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西部,服务“三农”,形成了以农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多学科发展的办学格局。特别是在生物技术、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农畜产品深加工、草产业的开发和草原生态的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由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融农、工、文、管等诸专业为一体,以专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地方委托培养和技术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条件都为甘肃农业大学开展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保障。

三、甘肃农业大学近年来对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甘肃省“三农”问题的解决。从1996年起甘肃农业大学就同甘肃省靖远县、华亭县、平川区、会宁县、天祝县、安定区等六县区党校联合试办11期地方委托培养“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班。经过多年的试点,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年甘肃农业大学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兰州、天水两地招生600余名,并陆续在全省其他地区推广。这是甘肃农业大学

在原有委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兄弟省份、院校的经验,在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探索的一条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通过对现有村组干部及立志务农的本村回乡青年的选拔,接受2-3年的成人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事业、立志农村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干部后备人才。

通过几年的试点,甘肃农业大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县结合、就地办学、农闲学习、农忙实践” 的办学模式和以“种、养、加、管”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按培养对象学习特点不同分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和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三种模式进行。

(1)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两年,脱产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办学点原则上设在甘肃农业大学,也可根据需要,将办学点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2)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学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入学,学制三年,函授学习,学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学员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自学的基础上,由甘肃农业大学每年面授辅导两次。辅导点原则上设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县。

(3)地方学历函授大专班:学员由地方政府委托培养,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即可入学,学制二年,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发给地方承认的大专毕业证。学习方式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

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全部由甘肃农业大学承担。

四、甘肃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实践证明,这些大学生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已经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出了能人效应和带头效应,对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几年来,受训干部利用所学知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及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涌现出了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养鸡村、养猪村、养牛村和年产6~7千万元的村镇企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受到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五、甘肃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一)发展目标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提出与落实,就是着力于培养一大批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我们的目标是:使现任村长、村支部书记以及农村有志青年通过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成为有新思想、新观念、懂技术、会管理,充满活力的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领头人。使他们成为带领和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科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致富,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必将在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将继续在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同时加强非学历教育,增强成人继续教育功能。我们将本着边改革、边调整、边实践、再改革、再调整、再实践的逐步实施原则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及管理模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培养层次结构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甘肃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甘肃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层次,建立起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教育和函授教育相结合、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与校外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层次结构和办学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

2.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培养人才的产业结构,在办好现有专业的同时,将结合所处服务区域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对现有已开设专业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减少滞后专业,发展朝阳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

3.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

农业院校成人教育的任务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是造就专家学者,根据我省农业及农村人才需求现状及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将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在考虑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即要保持专业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又要突出农村实用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体现出“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

调整和改革总体思路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在必须和够用的基础上适当加深,以利于为学生今后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设置在体现“种、养、加、管”的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以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其比例一般占到总课时数的60%;其余20%的课程则是增设新兴学科、相邻学科的课程以及实践、实习课程,这些课程多以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实习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出,一方面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趋于综合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保证其实践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能创业、懂经营、善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

4.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

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教育要充分发挥为社会、经济服务与开发人的智力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实现成人知识更新与知识结构改善的终身教育,开发成人的创新潜能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我们要摆脱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有学制上的差别的观念,认识到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有其不少的特殊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工作岗位,来自生产第一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自理能力强,学习积极主动,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迫切要求提高学历以谋求事业发展,他们希望更新知识,充实技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来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对人才培养、培训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功能进行选择,组成合理的成人教学方法结构。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成人心理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精选性与前后关联性,同时要突出前沿性知识、刚刚露头的新技术和国际接轨的有关知识等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模拟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中心由教转向学,以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在教学手段上重视图像表达、学员参与演练和课程设计,为成人接受知识、机能提供科学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考核方式上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并重。从而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人才需要的预期目标,达到为“三农”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帮学.成人教育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M].宁夏大地出版社.2003.

[2]李水山.高等农业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第12篇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口与劳动力基础发生了快速变革,传统的农村社会形态逐步瓦解,农村社会加快转型,表现为:传统小农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在城市及城市周围,非正规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大量积聚。这就导致了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的减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为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则成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选题的科研现状及前沿水平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本文借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一些做法,力图在我国农村解决农村居民养老方面做点探索。

参   

 

 

 

【1】唐钧《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宁波出版社  2003年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小编著《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

【3】黄黎若莲《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武汉)2006.12

【4】刘子兰 《养老金计划挤出效应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12

【5】周德民《长株潭沛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探析》《社会保障制度》2007.4

【6】宋斌文张琳《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7】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5.5

【8】樊天霞、徐鼎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困境与出路》《上海经济研究》2005.6

【9】许雄奇、赖景生《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农村经济》2005.4

【10】武深树、邓真惠《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当代财经》2004.1

【11】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08.4

【12】郑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反思》《保险研究》2007.11

 

 

 

 

 

 

 

 

 

 

 

 

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城乡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城乡差距却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在养老问题上,城市里职工退休后有国家和企业发放的退休金和社保基金及低保金,老人可以免除生活无保障的在家里自己与儿女或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可以说养老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农村的老人,由于多种原因这一问题已十分棘手的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应该下大力气给予重视和解决。基于此,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二)影响因素

三、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1、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重大创新

2、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3、区镇联动,有序推进

4、宣传有力,补贴到位

(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

2、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将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3、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5、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第13篇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创新推广

1 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及产生原因

1.1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基层农机推广发展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思想观念落后,农机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的问题;农民的平均知识水平有限,普遍眼光不够开阔,认识不到农机的先进新,影响了农民后备军对农机的接受;部分乡镇政府消极作为。

1.2 发展速度缓慢

1.2.1基本国情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没有改变,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1.2.2农民购买实力

普通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以购买农机,尤其是高端大型农机,抑制了基层农机的推广工作。

1.2.3地形地貌

我国地缘广阔,地形复杂,农业经济丰富多样,对农机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大型综合性农业规模有限,限制了农机推广的规模和类型。

1.2.4国家政策

我国实行,农户耕地面积狭小,生产经营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土地使用权不断流转,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农机推广环境愈加恶劣。

1.3推广机构存在的问题

1.3.1推广模式

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对农机的接受,收效有限的推广成果也限制了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1.3.2农机推广建制

1.3.2.1推广机构不健全

乡镇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往往体现在农机推广建制上,是否有专门的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是否设立有农机推广站以及良好的办公条件。机构若是不健全,农机推广功能将会弱化;农机推广站人员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业人T及资产流失将大大增加农机推广工作的难度甚至出现无法正常开展推广工作的现象。

1.3.2.2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机推广面向的农村,然而乡镇并没有基层农机推广部门资源的调配权,使得基层农机推广收到多方限制,供需存在“时差”,推广成效大打折扣;调配权上的不接地气使得基层农机站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农机站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能专人专用,影响了整个推广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1.3.3农机推广设施差

大多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设备设施条件差,无法开展正常的推广示范,难以让农民眼见为实,降低了农机的说服力度,影响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农机推广机构资产流失,调度困难,给农机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3.4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

在进行农机推广工作普查或受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时,由于其工作人员往往是受指派,无法保证其对农机业务的专业水平,影响了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和落实,难以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农机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恶劣的工作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且人员结构不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后备力量不足。

1.3.5农机推广机构的功能弱化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推广经费不足、推广设施差、推广技术支撑不足使得基层农机推广机构难以独立履行其基本职能,徒有虚名。

2 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

2.1培育先进思想理念

开展普遍基层农机推广重要意义教育,提升我国农民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水平,深化农机先进性作用意识;加强政府农机推广管理部门的学习教育,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提高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推动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

2.2建立健全农机推广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农机推广建制,配备专职专用专门的技术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设立农机推广站以,完善办公环境,提高办公设备性能以及能够适应推广试验、示范的设施设备;完善机构结构,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防止资产资源的流失和滥用;适当放权,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工作考评,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用权为农机推广办事却又不敢滥用权力办坏事,实现推广服务提词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自动化处理;通过制度建设,挖掘支持农机推广的项目和实现方法,使得农机推广工作市场化,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活力。

2.3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推广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培训,提升业务人员操作能力和理论更新;培训业务员与农民交流的能力,提升业务员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基层农机推广的能力;加强农民理论学习培训,培养新时代农民,培育农民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农民掌握学习的诀窍,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2.4 创新推广手段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农机推广交流平台,提高农机推广水平,逐渐由传统的推广方式中解脱出来,建立专家号解说平台,分享技术资料,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农民经验理论、实践能力的自我更新。

2.5 创新推广方法

立足农民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建立较高端的农机推广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机推广示范专业化、现代化、数据化发展,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

3 结语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对于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农机推广工作既是当今三农工作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何娟.浅谈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农村机电,2016,03,183

[2]龙启林.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发展情况和创新措施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5,04,7

第14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农村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福建省是一个农业资源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人力资源充裕,但人力资本不足: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农民仍不富裕:农村经济有所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协调。新时期福建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战略发展目标。目前最繁重、最艰巨的目标任务在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此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逐步向农村区域转移、向农村经济社会倾斜,以达到工农、城乡两个“轮子”统筹、协调发展。

高等农业教育在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福建省高等农业教育支持农村发展的路径,探究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经济良性循环,相互推进。

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正确分析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了解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农业教育提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研究现状分析

多年来,一些研究者也进行过高等农业教育的研究。据查阅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研究者们围绕“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表一些的论文。主要观点有:

(一)关于高等农业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孙济中(1994)明确指出:“办教育就要研究教育,不研究教育怎么办好教育?”。就高等农业教育来说。它的许多规律尚未被我们认识。被我们掌握。面对这一现实怎么办,唯一方法就是加强对它的研究。通过不断研究,使人们对它的认识符合它本身规律,从而把握主动,做好工作。白秀玉(1991)在《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掌握办学规律》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开展高教研究,有助于学校领导尽快掌握教育规律,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开展高教研究。有助于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客观依据;开展高教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开展高教研究,有助于高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高等农业院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大力培养大批合格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宋明爽等(1997)提出,必须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探索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规律,以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规律来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龚祖文等(1998)谈到,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研究,还不能做到很好地为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服务,高教研究与高教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还未克服,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单一,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不够:研究制度远未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彭冬阳等(2001)将研究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点:1.对高等教育研究缺乏正确认识和应用的重视:2.高等教育理论不成熟,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存在着脱节现象;3.研究的重复性较大,缺乏新的突破:4.研究方法过于陈旧,很少进行认真细致的实证研究和实验:5.各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不健全等。

(三)关于高等农业教育研究的措施和建议

彭冬阳等(2001)在文章中就如何进行高等农业教育研究提出了三点措施: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加强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宋明爽等(1997)提出了加强高等教育科研的几个思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意识,重视教育科研投入力度:要完善高等农业教育制度措施,以高等农业教育制度去引导教职工重视高等农业教育教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T作:重视加强对教师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教育督导工作,以督导促进教育科研。

(四)关于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李水山认为高等农业大学农业类专业(非农专业)、农村学生(县城以上城市)、毕业后服务于“三农”(非农业岗位就业)的规模比例从过去的8:2变为2:8了,简单追求大学规模效益导致了教育“离农”现象的不断加剧。高等农业大学的合并导致高等农业教育发生倒挂现象:郭明顺进一步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办学理念核心,树立建设现代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塑造和培育科学考评、合理激励、唯才是举的人才理念。塑造和培育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李娜着重针对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办学特色的策略展开实践研究,提出应依托农业发展背景,明确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实用,探索有农业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案;陈士俊、程燕比较和研究中外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模式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先进经验,从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加快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提高农业高校的办学效率和培养机制的建议。田玉敏、杜丽华分析国外高等农业教育的基本结构模式和支撑农村发展的路径,并从国外成功经验中得到了相关发展路径和模式借鉴作用。

第15篇

农村会计队伍建设专业素质

一、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整体专业素质偏低

农村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对专业素质高的农村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应运而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村级组织的人员更迭使得农村会计队伍里面出现了未经系统培训就上岗的人,这类人缺乏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这类“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遵循往届的工作经验,在财务处理上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根据自己的直觉的偏好来处理。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专业水平过低导致从业人员对农村财务管理不明晰,从而约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从业人员流动性强

在我国在城乡二元制的经济结构体制下,农村的会计工作及财务工作均被排斥在体制外,农村会计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聘任为主,导致农村会计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比例高村报而因为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使农村会计人员更换频繁,而临时聘任的会计在整个从业队伍中占半数以上,加之待遇的差异化,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3、培训基于力度不够

农村会计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会计人员相比,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农村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还要求掌握了解农村工作情况与农村农业政策。事实上,有多数人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任何从业培训。而就现有的会计从业培训而言,教育内容多数是关于会计理论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针对农村农业政策、法规的培训尚属缺乏。因此,对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还不够到位,其辐射面应进一步扩大,其培训内容应更具有针对性。

4、财务监管缺乏规范

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级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与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有很大差距。会计本身具有监管职能,而当今的政府在对村级的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致村干部们往往会忽略村民需要而只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自身习惯进行财务工作,现金无法及时入账,会计处理难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的效果也没有发挥出来,从而缺少了对于村会计工作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

二、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

《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必须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基本职能。至今,在农村会计队伍中竟然还存在相当数量无证上岗的会计人员;在农村会计工作中绝大多数尚停留在“簿记”水平上,严重缺失会计监督基本职能,反映出农村经济社会的会计法律意识淡薄。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在农村会计队伍中,会计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缺乏先进的工作经验,而对会计基础工作执法检查和信用也没有有效推进。从财务处理模式上看,手工记账的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会计电算化未能普遍推行,导致低效。从工作态度上看,农村会计人员在既缺乏创新服务的理念,也鲜有与当地特点结合的管理手段,缺乏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引导激励机制。

3、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充分

按照新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从整体要求上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需求较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民对建设的认识和行动有着极大影响。然而,单就农村会计工作和农村会计队伍的管理而言,相关行政部门并未把其列入议事日程,尚未制订相应法规使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致使其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出现了空白。

三、黑龙江省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的优化建议

1、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时期下,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必须实现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首先就要从村级会计的聘用制度着手,具体落实到选聘和上岗制度上,加强对无证上岗现象的管理力度,通过选聘机制的完善,从源头做到提高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竞争力。各部门和村委要立足实际,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一经录取,则通过异村委派、考选聘任、联村记账等会计职业化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村级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兼具专业性和技术性,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村级必须取得会计证、农村财务会计上岗证等相关证件后方可工作。

同时,要加强上岗会计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求村干部带头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结合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努力将农村会计队伍建设置于完整合理的法律框架内,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对农村从业人员要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界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人,确定造成过失和过错者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农村会计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农村会计人员必须懂法、守法,以法律为原则,要恪守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做一名真正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职能。

2、明确农村会计工作管理规范

村财务要公开透明,对财产的有效管理要及时公开。面对广大农村资金短缺的现状,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旧有观念,学会变通,不能把农村财会工作放在一个封闭的思路里面;其次要重新界定、全面认识村级会计工作,村级会计的职能要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即:村级会计不仅要发挥其“管财”职能,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好账,做好“节流”工作,更要扩宽思路、更新观念,尽职尽责。村级会计要积极学习,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先进思想引入到村级财务工作中,使基层财务工作更加畅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自然、地域等优势,在充分进行相关项目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休闲旅游业、资源勘探业、农副产品种植、研发、深加工的一条龙产业等,切实提高集体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将集体经济带入良性发展轨道。可由政府部门或所属的村级组织授权,依照相关的法律好章程成立农村会计行业协会,从而实现成员们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同时接受来自政府部门和同行的监督与指导,从而实现农村会计队伍的自律、健康、稳定发展。

3、建立村级会计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和惩处制度对农村会计队伍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激励角度而言,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应趋于平等化,有条件的乡镇可为其村级会计购买养老保险或发放退休补贴,妥善安置离、退任人员,提供长期保障。同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应届大学生、研究生从事村级财会工作,从而扭转农村会计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从处罚角度而言,对于枉顾法律法规、出现重大错误的会计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给农村集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的还应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移交相关司法机关。

4、健全合理有效培训教育机制

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差、年龄偏大都是农村会计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各级部门应从学习服务的理念考虑,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会计队伍培训教育机制。通过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农村会计行业队伍内部要树立学习提高的观念,积极鼓励扎实学习专业技能,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课程,既要有会计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有具体操作的指导,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农村政策的培训,循序渐进。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验收成果,秉承着公正的原则,从而确保培训教育机制的完善。参考文献:

[1]张仁华,张品兴.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2]黄青.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建设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9).

[3]王仁雪.农村会计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农民问题,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