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当前的医疗卫生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医患关系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需求的转变,在相对紧缺的医疗资源与庞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形势下,导致医疗卫生行业的矛盾冲突加剧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演变成为激烈的医患冲突,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极为不利。根据某地区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该地区医患关系现状的调查统计与分析显示,该地区自2010年起,每年发生的大小医疗纠纷事件就在1000起以上,并且在对于所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解决中,以正常途径得到解决的医疗纠纷事件比例仅有10%,大部分医疗纠纷因得不到解决,最终演变成为冲突事件,对于正常的医疗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成为该地区关心的重要问题。根据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实例可以看出,医患关系紧张是该地区当前面临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呈现愈加激烈的演变与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和改善。结合我国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医疗关系紧张以及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相当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上都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1.2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冲突事件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大方面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数量增长,造成医疗卫生需求与实际资源上的矛盾冲突加剧,从而导致实际中的医疗冲突事件不断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等。此外,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现状、医患双方责任落实情况等,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局面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的程序化服务导致人文关怀缺乏、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比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期望值过高等,是导致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开展过程中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其中,医患沟通存在问题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诚信缺失则是医患沟通不畅的主要因素,也是存在于医患关系中的一个较普遍现象。因此,进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改善,除了需要从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院管理加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注意外,通过诚信教育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与服务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是改善医患关系紧张现状的关键措施。
2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与方法措施分析
2.1医生诚信教育必要性分析
结合上述医疗卫生行业医患关系现状以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具体原因,根据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导致一些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中诚信缺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医生职业道德缺失、诚信度不够,使得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影响正常医疗秩序的建立与稳定发展。中职院校医学生作为医疗行业的储备人才,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有利于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尤其是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以及成为医疗行业以及社会问题的环境形势下,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开展,从学校教育环节加强医疗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必要性与作用意义更为突出。
2.2中职院校医学生诚信教育方法措施
结合医疗行业诚信缺失现状,从学校教育环节入手,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需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有意识并且有计划的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学中,以实现医学生诚信度的提升,缓解医疗卫生行业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中职院校的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是中职院校学生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同时,实现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提升,以对于今后的职业活动进行影响和引导,对于实现医患关系紧张状况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应注意通过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诚信度进行教育提升,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其次,通过医学生诚信档案的构建,实现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医学生教育开展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认识,在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原因基础上,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道德教育的加强,帮助学生树立起较好的职业诚信度,更好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在中职院校教学开展中,还可以通过对于教师队伍的诚信建设来引导与影响学生,实现学生的诚信教育,或者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套合理有效诚信考核体系与监管机制的构建,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实现诚信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南通市通州区卫生局,江苏南通226300
[摘要] 目前人才缺乏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对于基层卫生机构而言,不但难以吸引卫生人才,更难以留住卫生人才,由于待遇较低、职业发展前景狭窄、社会认可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医疗人才的吸纳,导致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现有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的卫生服务需求,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57-02
2009年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提出了要搞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渐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逐渐承担起守护居民健康的职责。随着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和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力度的加大,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而言,仍然存在一定空缺,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吸引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两个方面,笔者就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问题
1.1 编制不足,供需失衡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一直沿用的是上个世纪所制定的编制标准,近几十年来并没有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医疗服务的对象增多,还是人们对于卫生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提高,目前的医疗编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2006年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这个标准低于国际卫生组织建议的每2000名居民配备1~2名全科医师的标准,为了应对当前的医疗服务需求,弥补医护人手短缺,许多医疗卫生机构,纷纷招聘临聘人员,周巍的调查结果显示[1],国内基层卫生机构的临聘人员人数是在编人员人数的3倍以上。但是对于财政拨款而言,编制的额度限定了财政拨款的额度,临聘人员的经费只能由该机构自己解决,因此导致这部分机构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面临着很大的财政困境,临聘人员的待遇得不到提高,往往就会造成卫生队伍不稳定。其次,对于这些没有编制的医务人员而言,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何俊等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有60%左右的临聘医务人员都向往大医院工作,也有50%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如果有选择将放弃当前医疗岗位,编外人员不能解决编制的问题,是影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工作量大,收入偏低
李晓燕等人的调查显示[3],目前72%以上的基层医务人员对于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同职称、同学历的基层医务人员与城市大医院相比收入甚至不到一半,但是就工作强度而言,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并不比大医院少,反而更加辛苦。为了方便民众就诊和增加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会通过延长就诊时间,周末增加门诊开放时间等方式来增加服务时间,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现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很多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工作,而在职的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心态不稳,离职意向较强。
1.3 前景狭窄,缺乏信心
主要体现在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机会少,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往往缺少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医疗技能的有效途径,王家骥等人调查结果显示[4]80%以上的基层医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培训需求高的问题,但是对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而言,经费短缺,培训手段单一等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满足当前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其次对于基层医务人员而言,职称晋升往往受到限制。1999年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对于技术职务要实施总量控制,不同层次的单位要有固定的技术职务结构比例,而2007年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对于卫生事业单位而言,专业技术的各级岗位实施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在这些规定的影响下,医疗机构级别越低,高级职称和岗位人数设置就越少,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晋升途径,要么为了得以跳槽,进入更高级别的医院而造成基层卫生人才的显性流失,要么安于不能晋升的现状而碌碌无为,不求上进,造成人才的隐性流失。
1.4 基层医生社会认可度低
根据国家规定,经过岗位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执业医师可以注册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更加符合当前基层医疗卫生的需求,和其他专科医生定位不同,两者各有侧重,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分工也不尽相同,但是从目前来看,两者的合作并不尽如人意。加上医护比例低,没有护理人员的支持,医生很难从大量的辅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新进医师从事的许多都是护理工作。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对社区医生的认可程度较低,往往存在不信任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2 对策与建议
2.1 充分发挥管理作用
首先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标准,随着人们对于卫生需求的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标准应当相应提高,随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的颁布,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的提高已经成为可能。其次要合理的、科学的安排编制,通过对辖区人口密度和卫生需求的调查来科学核编,做到既不浪费资源,又不捉襟见肘,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2.2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国家为了吸引优秀卫生人才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及措施[5-6]。英国为了在贫困地区开展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在职医生设立特殊津贴并增加夜间出诊费用;越南实施轮流工作制度,将基层工作设为流动岗位,并通过增加薪金,解决居住问题等条件来吸引人才;泰国基层医务人员拥有培训优先权,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以此为鉴,我国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的提升建议从两方面做起:1.坚决落实现有政策规定,要遵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相关规定,落实由政府承担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在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并提高薪酬的政策;2.设置岗位津贴,对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当前机构承受能力设置岗位津贴,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量和不同职称调整补助,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通过待遇的提升来使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愿意留在基层工作。
2.3 充分发挥护士作用
要合理确定基层卫生机构中护士的定位和职责,将入院健康教育、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出院指导、社区康复、外展计划以及家居护理等服务纳入工作范畴,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同时将医生从这些辅的医疗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医生和护士的密切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逐步将护理工作开展范围扩大,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工作方向调整,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同时要加大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培训广度,加入心理学和社会学内容,在满足基本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护理服务需求。
2.4 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
国际上提出的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理论是以患者安全和质量保证为主体[7],侧面满足全科医生多样化和个体化的需求,要求全科医生参与到职业发展的设计中来,通过循证医学学习、临床审计、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学位课程学习以及参与执业考试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全科医生在岗期间的收获。鉴于此,我国也应当重视全科医生的再教育工作,为全科医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规划,通过人才培养、人才准入、晋升职称、培训教育等等一系列倾斜性措施来增加全科医生在职提升的可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的同时,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改善当前基层卫生人才能力不足的现状。
3 小结
目前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吸引人才困难和留住人才困难,现有的编制、待遇、发展前景和社会认可程度导致优秀卫生人才不愿意选择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工作之所,或仅仅只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作为跳板,经历短暂的工作之后就选择离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进一步吸纳和挽留优秀卫生人才加入基层卫生建设的队伍中来是当前所必须要重视的。
[
参考文献]
[1] 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A):685-688.
[2] 何俊,刘凤芝,何丽霞,等. 我国三省区乡村医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8(11):822-824.
[3] 李晓燕,李琪. 中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J]. 中国卫生人才,2008,12(11):20-21.
[4] 王家骥,刘义海,吕嘉春,等.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2):93-95.
[5] 张晓风,曹志辉,韩彩欣.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配置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5):914-916.
[6] 胡虞乾.论卫生人才培养与学习型医院的关系[J].现代医院,2005,5(10):112-113.
【关键词】基层;全科护理;可行性;分析;推广
基层医院面向的对象为乡镇的居民以及社区的居民,主要是对突发性医疗疾病进行简单的处理以及对居民开展日常检查,保证居民的身体素质。在基层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国家的重视不够是主要存在的问题,因而不能进行全科护理的工作,阻碍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护人员需要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的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达到全方位发展医疗事业的目的。
1、全科护理概述
全科护理是1982年由Marlalslwhote提出的一种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全新护理理念,也是与专科护理相对而言的一种护理模式。全科护理来源于西方国家,其最初的服务目标定位于城市社区,其宗旨是有全能的社区护理人员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全面的护理保健服务。
2、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可行性
2.1我国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的基层医院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基层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全科护理的工作也难以有效的开展,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人员不足的问题,基层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缺少相应的工作人员,这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愿意在基层医院从事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并且具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理工作的不到位,全科护理更是难以开展起来。造成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薄弱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导致的,并且愿意在基层工作的人员较少,最终导致了护理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工作人员忙于工作,更加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了。与此同时,在基层医院中长期缺少专业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由此造成整体的医疗水平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无法开展后续的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上述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是解决起来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完善与改革才能将长期的诟病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将全科护理工作开展起来,只要做到新形势下推广的医疗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目前基层医院的医疗现状,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2.2我国基层医院工作目标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当前基层医院的医疗现状,为了促进基层医院的全方位发展,开展全科护理工作,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使得全科护理工作得到广泛的实施。基层医院是用来为居民进行服务的医院,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基层医院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对基层医院工作的了解,这样才能制定出发展目标,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在国家的大力发展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一趋势下,要想实现基层医疗单位的进一步完善与建设是指日可待的。基层医院是集合了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以及对病人进行全方位护理的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院的工作之一,只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医疗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因为基层医院是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因此,我们最终制定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将人的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结合,最终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全身心的发展。
2.3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可行性
要想在基层医院实现全科护理,就应该将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在健全的发展前提下,实现全科护理的工作任务。在过去的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对护理工作具有过多的要求,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医患矛盾日益尖锐起来,我们意识到,如果不加强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就会引发严重的矛盾,不利于病人身体的康复,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基层医院中开展全科护理的工作就显得愈发重要了。另一方面,我们过去将重点放在了治疗上,并没有对护理工作引起过多的重视,但是护理工作对病人的康复具有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护理工作达到相应的标准,能够加快病人的康复,反之,则会对病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在这一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开展全科护理的工作是具有可行性的。当前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如果护理人员能够予以一定的心理治疗,那么就会有效的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因为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能只是不同的,病人看见医生会产生一种负担,但是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时就不会具有过多的压力,由此我们就能够形成一套完成的医疗护理体系,最终促进全科护理的发展。
3、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的进程和步骤
在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工作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更是医疗卫生行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目前,在基层医院推广全科护理工作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尽快付诸实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全科护理前期设计必须科学、高效、具有可操作性。(2)全科护理工作需要一点带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3)全科护理绩效考核工作应同步实施。(4)全科护理人才培养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
4、结语
在今后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层医院的完善,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满足时展的要求,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向前发展,一切以人为本是发展中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最终实现全科护理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措卓玛. 全科护理在医院护理中的应用[J]. 北方药学. 2013(12)
关键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1-02
医疗卫生的发展和管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好改革的各项事宜关系重大,尤其是在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下,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不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适合广大患者的社区卫生机构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医疗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区卫生体制的改革和管理,进而让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更加贴近广大患者,让病人有了更加便利的就医服务,从而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此,我们就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例如当前社区医疗尚处于不尽完善的阶段,而且社区卫生经济的相关经费也相对不足、经济管理不够科学和完善,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加强探索和分析,最终实现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优化,促进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和完善。
一、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的服务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营结构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费投入还是有所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只能从一些药品,或者是医疗上进行相关的创收并以此来进行弥补,而且还有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必须依靠医药的昂贵收入来进行维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这样对于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甚至只会进入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根本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而是放在的谋取利益上。
(二)社区卫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卫生经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理念也表现的较为滞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相关的服务态度和治疗技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得到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仍然不够,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一来,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职责、相互关系的模糊。虽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是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我们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加强经济的管理和完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也许我们的卫生机构就很难进一步的维持和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卫生机构中,还会有一些个体的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对于经济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更好的协调这种情况,最终推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要深化对社区卫生经济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加大投入的力度。社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其本身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进行社区的完善和改革。对此,就要积极的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投入,进而来积极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所服务。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就要重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进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配。与此同时,我们那就要依靠政府来承担社区医疗的相关费用,使得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有效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好的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对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在这方面,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同时依托综合性医院来有效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及社区、医院之间有约束性的双向转诊制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行社区医院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的配合。而大医院也就可以对社区转来的患者进行相关优惠(如减免一定比例的检查费、化验费)等,这样,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了医疗上的相关资源,并且实现了更好的社区服务,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依靠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地分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能健康地发展运行。
(三)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我们知道,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的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社区医疗体系,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进行管理,其中要做好和社区医疗的有效结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社区医疗费用由医保报销,如果社区卫生机构不能很好的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的话,那么就会给社区居民的看病造成困扰和麻烦,造成社区医疗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对当前社区卫生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的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在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呈现不但增长的趋势的,而在这其中,药品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就要充分的重视该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和完善。首先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如药品成本提高给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如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如果医院相关的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就会出现医药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甚至进行不科学合理的用药等。所以,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就要通过完善相关监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避免社区医药经济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中去,实现其健康的发展。
(五)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补偿资金,并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其中,我们要进一步的强化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最好是推行全程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相应的模式,其中需要考虑到利润和效用的问题,对此,也就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与投资者的运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对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进行记录、汇集以及计算和分析,并且需要我们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不同项目和不同范围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通过科学化的计算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及总体的成本水平,通过这样的成本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催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医疗结构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我们予以解决,对此,就需要我们更好的进行管理,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管理和完善,以便社区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行,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汇报患者和社会公众。
作者单位: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宇,肖十力,张拓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3.
[2]卢祖洵.中、美两国社区卫生服务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3,5:293-294.
[3]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642.
关键词:医德医风;现状;管理
1医改形势下医院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医院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考虑,也要寻求效益、追求效益。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这种“务实”的价值取向对年轻医生甚至是在校医学生的医学精神带来不小的撼动。个别的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缺乏理性认识,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形成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1.1医疗卫生政策对医院职业道德现状的影响
公立医院在行政管理中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仅仅给予差额拨款补助,源于政府的经费支撑过少,造成医院必须通过自给自足、必须追求效益方能维持自身运营。因此,医院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也是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对于部分医务人员来说,在追求收入的同时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1.2市场经济大环境对医院职业道德现状的影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一夜暴富甚至不劳而获现象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各行各业中均出现了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人群。而医疗行业相对来说则是“高风险、高付出、低回报”行业,有少数的医务工作者在这种环境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对医术的追求,而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来谋取个人私利,把医患关系仅仅看成是买卖关系,从中牟利,忽视了对高尚医德的追求。
1.3社会舆论对医院职业道德现状的影响
当前一些媒体工作者在对医疗事件的报道中有失公允,通过夸大院方过失来吸引读者,忽视了医学本身的局限性,从而误导了群众对于医院、医疗工作者的看法,形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医生处于自我保护,在行医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患者少了担当,不敢冒风险救治。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现实意义
古今中外的医学家都十分强调医德修养。明代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下: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2.1医疗职业的自身要求
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医疗行业面对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体,生死攸关,意义重大。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爱护病人,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并且承担竭尽全力抢救病人生命,促进和恢复病人健康的社会义务。
2.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中强调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是空谈,而是切切实实的落实在每一次诊疗过程中,落实在面对每一位患者时。
2.3重塑医院形象的必然要求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私有资本涌入医疗市场,对公立医院形成冲击,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合理的价格,精湛的技术,还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由于医疗活动本身存在的风险性,将良好的医德医风贯穿在患者整个的寻医问药过程中,不仅仅能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赖与支持,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3构建医德医风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3.1构建思想教育机制
思想教育也称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发展的动力,必须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顺利发展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一是领导班子要加强带头学习和自我教育,做建设良好医德医风的模范,二是树立典型,扶正压邪,弘扬正气,打击不正之风,定期对全体党员群众敲响警钟,三是要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要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3.2构建服务机制
构建提升医疗卫生信用的服务体制,就是要围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个核心,形成一个人人重视服务质量、人人自觉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以服务赢得竞争优势和效益,以服务促进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形成这样一种内部机制。
3.3构建管理机制
医德医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医院的管理问题,营造良好医德医风,塑造医疗卫生形象,管理是关键。目前存在的一些医务人员信誉不好,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打造自己的医疗信用,提高医疗机构的竞争力。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管理机制,首先是转变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其次是树立目标,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顾经济效益,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是管理方式的改变,将医院当作学习型组织,将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即对员工知识、能力、责任心、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开发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海云.医院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3(10).
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作为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逐步进步,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并利用档案资源,使它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因此,如何有效的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种职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档案具有保存的价值的多种文字和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基本上在工作活动中由于客观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不管是在形式上或者是在内容上,这些档案都有着明显的确凿性。除此之外,由于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因而有着无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离不开科学完整的档案资料,这很好的体现出了档案信息的借鉴以及科研价值。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保存价值以及科研价值决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二、档案规范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这是由于目前一些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是从其他的岗位通过工作轮换或者转岗过来的,在专业技能方面比较欠缺,这批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因而专业的管理人才非常少,这致使当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构成结构趋于老化,知识面较为狭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这给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但来了消极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格局凌乱,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主要是由档案室来负责。由于一些历史性的原因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主要要求,档案室只是管理文字、会计、音像档案等,而医疗的文书、病理切片结果以及各种检查的影像档案等则是分属到各个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形成在单位内有多个部门重复进行档案管理的现象。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是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考核标准缺是少之又少。由于档案管理在制度上的严重缺失,造成档案的收集效率偏低,管理出现分散化,信息资源严重缺乏整体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如果缺乏整合性,将跟严重滞后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将对医疗卫生机构档案规范化的管理产生阻碍。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档案专业认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领导干部和部分的管理人员在执行具体的档案管理时,严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硬件落后。在新形势下,随着人民对医疗卫生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发展给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增加了许多的负担,由于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室很简陋,档案管理设施太过陈旧,达不到规范化档案管理的标准。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管理已普遍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管理中,但是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手工操作上,且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了解不够,使得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难以有较快的提升。
三、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强化对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视性的认识。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是有效实施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对这一管理的重视是工作人员信心的来源。必须意识到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应该及时掌握全局的状况,在决策时作出科学的分析,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进而促使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各项档案资料为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教学以及医疗预防工作提供服务,这样也有利于科研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不断强化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大对于硬件的投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者的素质并加大队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是有效实施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条件。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真正执行者,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不断提高这类工作人员的的各项素质。《档案法》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应该对档案的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培训教育,通过恰当的培训工作逐渐提高他们学习具体档案管理业务的热情,熟悉相关的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业务程序和方法,推行档案管理岗位的责任制,加强工作业绩考核,以此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完整与持续性。档案管理硬件资金投入以及建设水平是否合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水平。当前,现代化的档案室是应该符合防盗、防火、防潮等多种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医疗卫生机构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配齐计算机、摄像机、打印机、空调机以及预警系统等设备,并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所必需的硬件支持,档案管理经费支出方面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意愿档案规范化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应该是实现档案办公的现代化。建立并健全意愿的档案管理体系。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明显的条理性和严肃性,因此要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而且是与之相匹配的档案管理的规章纪律。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认真开展调研并建立起档案管理的执行机构,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以不同载体存储的档案统一起来进行监管,进而降低档案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有效确保档案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样做也能够提高对于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要求需要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来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因此,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重视对具有专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采取开办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并积极引进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并鼓励工作人员主动自学,将他们的学习情况与其晋升以及聘任相挂钩,进而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储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医疗改革;市场经济;竞争;政府
一、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医疗改革逐步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且因为涉及到民众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是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看病难、看病贵、医务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式下,倡导医疗改革,提出应对医改困境的措施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也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政府推出了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二、医疗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医疗改革涉及到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涉及到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涉及到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的困难。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制度体系,解决民众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中的不足。当前的医疗改革依然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水平较为落后;医保制度还有待健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医药流通领域发展不成熟、不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过高,民众买药难;对医院的运行和管理不够严格,制度不健全,弱化了公益性的医疗机构;有待健全卫生投入机制,改变单一的办医体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过渡;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较少,与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未建立,难以解决民众所面临的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现状。此外,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逐步加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层面上基本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是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显著特征。行业限制基本没有,也没有出入门槛,各种资本纷纷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市场需求决定着新进入资本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无论是公立的医疗机构还是公共卫生机构,都逐步采用了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独立经营、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方式。同时各医疗服务机构之间也逐渐形成了全面竞争的态势,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了决定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关键因素。与供给层面的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演变成为了私人的消费品。相比较于城镇地区约占半数的覆盖人口,医保制度的农村覆盖率只占到了农村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竞争机制发挥作用,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意识,提升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更多更大的的医疗服务机构出现,改善提升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行业的运转效率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不能忽视的是,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走向其实是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直接导致了强调社会公平性的医疗服务和注重宏观效率的卫生公共投入等措施的功能被弱化。它具体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四、对策:政府主导,充分引入竞争、放开医疗市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根据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市场的资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会达到优化配置。医疗卫生事业也可以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降低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开放准入机制,从政策上对进入行业的资本予以相应的优惠支持等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广泛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促使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提升内部运转效率、服务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来提高生存能力以及行业供给能力。但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性、自动性、自主性的经济,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直接目的。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引领下,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社会看得见的手”,如法律制裁、行政约束、道德谴责等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因此,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各地区各级政府应该作为主导,领导医疗改革。在明确政府职责的前提下,重新构建政府、市场、医疗机构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中的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可以看出,政府必定会在未来的医疗改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会计制度;影响;对策
新医改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长久以来,虽然会计制度在不断的进行的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未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国进入了转型时期,医院内部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医院必须要积极应对新医改的要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一、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带来的影响
(一)对会计制度适用范围的影响
当前的《医院会计制度》扩大了医院独立核算范围,但是对于半公立医院、盈利性医院而言,《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新医改推行以来,国家鼓励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构建出了多元化的医疗格局,《医院会计制度》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效用。
(二)对会计制度内容的影响
在旧医院会计制度之中,非盈利固定资产资本较少,财务业绩失真的问题也普遍存在。针对这一问题,新医改中明确规定:“卫生系统的服务体系的设计都应该遵循公益性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原则”,上述规定对医院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当前医院固定资产尚未实现公益性资本化设计,公益会计信息较少,基于此,必须要完善现有的公益性补偿机制,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占用,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精确性。
(三)对补偿机制造成的影响
就当前来看,我国医疗补偿渠道以药品加成、医疗服务费、财政补贴为主,在财政投入的削减下,少数医院开始将补偿重点转移至患者,医疗结构也表现出趋利性的特征,“以药养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医改强调改革传统药品加成补偿机制,力求改善现有的医疗服务价格,表现出公平性、公正性的特征。
(四)突出了公益性的特点
新医改突出了“服务体系”、“卫生制度”以及“医疗卫生部”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起支农、救治、援外的任务,并提供了专门的服务经费。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医院要改革自身的趋利行为,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策略
(一)完善下现有的会计制度
在会计制度的建设上,要突出非盈利特征,在现有基础上扩展新医改会计制度,为此,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联合卫生部门来会计制度,满足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医院而言,要严格遵照医疗政策、方针的要求,将《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等落实到实处,积极借鉴其他医院的成功经验,制定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强化监督,累计摊销会计科目,做好无形资产摊销额的核算工作,准确、真实、客观的反馈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同时,医院会计制度的完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会计报表,要确保真实反映医院的会计信息,因此需要同步完善财务报告制度。并综合医院在投资、经营、筹资上的影响因素,折射出医院资金的应用效果,对财务管理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二)调整当前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能够直接反馈出与医院经济业务有关的资产增减与负债问题,为了应对新医改的要求,需要根据要求来调整医院会计科目,具体来看,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①增设财务费用当前管理费用科目,只适合应用在借款利息费用核算中,在存款利息收入方面,需要增设“财务费用”、“收治结余”、“存款利息收入”、“借款利息支出”等内容。②增设药品收支新医改强调取消药品加成,药品收支科目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利用“差价收入”、“进价收入”来补充药品进销差价,并利用“自然损溢”、“有形损耗”的科目来反馈出药品的误差、变质问题。③设置公益性科目医院不仅要设置盈利性医疗服务,还要承担公益性医疗服务,为了满足新医改的要求,需要设置“公益性”科目,完善医院的公益收支。④设置投资收益科目对外投资是医院在不影响医院正常服务的前提下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方式,为此,在会计科目中,需要考虑到收益权衡、对外投资风险等因素,设置投资收益科目,提高投资收入核算工作的规范性。
(三)关注医院的各项风险
在会计制度的完善上,需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医院资产也存在贬值风险,如果发生风险或者医疗事故,会对医院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及时的防范与处理。传统会计制度鲜少关注市场波动对医院资产价值的影响,难以充分反馈出医院资产的价值,为此,医院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各类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根据要求来调整应对策略。
三、结语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沿着“公益性”的目标主线,在保障制度、药物制度、卫生服务等方面,均提出相应的改革任务,在医院会计制度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医院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充分认识到新医改会对医院当前的发展造成的影响,逐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会计制度,进一步促进医院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满足新医改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季.新医改:阶段性考验与中长期设计[J].地方财政研究,2011(05).
[2]寇士杰.重庆市某区新医改社会预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03).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社区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33-02
人口老龄化是个世界性的变化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在逐年递增,从1964年的4.52%增加到了2005年的9.07%,而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老年人口绝对数字大,人口老龄化具有加速的趋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预计2050年将升至28%以上,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加上长期接触慢性病危险因素,成为主要的慢性病人群。人口老龄化导致老龄人口医疗费用大幅上升,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其他人群的3―5。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退休人群的生活状况与疾病支出费用的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缓解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保障现状
1、高龄老人的经济现状
经济保障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制约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基础条件。高龄老人(80岁以上)的经济保障条件要比中龄老人(70―79岁)和低龄老人(60―69岁)差许多。2000年的数据表明,农村高龄老人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提供经济来源的男性为13.1%,女性为2.2%;城镇男性为50.9%,女性为11.7%。依靠社会福利提供经济来源的高龄老人较少,农村只有6.3%,城镇也只有7.2%。依靠家庭提供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相当大,农村女性为90.2%,男性为79.5%;城镇女性为77.5%,男性为41.6%。从高龄老人总体而言,依靠离退休金和自己劳动所得的仅占20%,依靠社会福利作为自己经济来源的只有7.2%,而依靠家庭保障经济来源的占到76.4%,其中城镇占到62.2%,农村则高达85.9%。依靠离退休金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的比重,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迅速下降趋势,依靠家庭作为经济保障的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呈飞快上升趋势,从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高龄老人的经济自主能力是最脆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依赖家庭,经济保障力越来越差。这种几乎完全依靠外来供给的经济来源在家庭矛盾,疾病威胁,慢性病消费的几大因素的影响下,持续的供给非常不稳定,造成了老年患者晚年经济收入很容易受到影响。
2、高龄老人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从2003―2010年,我市在保人群的退休职工由33113人上升至84390人,退休职工办理慢性病由4064人上升至14382人,退休职工中慢性病患者由2003年的4064人上升到14382人,增长率253.88%,尤其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类基础慢性病发病率高,高血压患者由2003年2895人上升为2010年10316人。8年时间增长率为256.33%,糖尿病患者由2003年的2097人增长为2010年的9188人,增长率为338.14%。在我市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支付分析钟,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但是,自付金额却因为总费用的上升增幅明显,医疗保障问题上,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提高享受公费医疗者比重下降,而依靠家庭者的比重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额的医疗费用越来越多的由自己和家庭来承担。从上面对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又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给高龄老人经济、医疗保障的困境雪上加霜,致使高龄老人成为老年人口群体中最为脆弱的部分。
二、医疗保险政策
1、老年人的医疗保险政策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因此,老年人在他们工作时并没有也不必要为自己防老看病留下积蓄。退休老人就是在这样的结构背景下无可奈何地过渡到新医保模式中的,他们在自己的账户积累为零时,也正是他们最需要医疗服务时,被强迫脱离原有的实报实销的医保体制。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著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水平”和“封顶线”乎专为老年人而设。最需要医疗服务的是老年人,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人员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最大。实际上,以保障劳动者”基本医疗保健”为制度目标的医保模式大多以劳动者自身具有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为基础。但是,由于制度性的原因,老年人并没有这个基础。尽管医保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各类群体都将造成种种影响,但是,受改革冲击最大的却是老年人。在他们年轻而不太需要医疗服务时,曾经向政府或企业缴纳过医疗保健费,并且得到了政府对他们年老时身体健康的美好承诺。真正进入暮年时,却实实在在地面临着基本医疗保健难以保障的风险。
2、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困难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医疗管理体制、医院的职能定位、药品的生产流通体制、相关监督机制等,存在着诸多漏洞和制度/失灵0问题。从而造成医疗卫生领域寻租空间大,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药品价格虚高不下。(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过去五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8.9%、农村增长了2.4%,而年医疗卫生支出城市、农村分别增长了13.5%和11.8%。(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少子老龄化,对我国的老年照料能力的考验是日益严峻的。缺少完善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支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日益严重的人口老化国情面前,无疑是困难重重。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1、对高龄老人实行医疗补助制度
作为临时的过渡办法。对城镇中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上的高龄老人,每年给一定量的“医疗补助金”,专人专用,年末有余,可转入下年继续使用;提高高龄老年患者的疾病报销比例,如按照70岁为基准,年龄每增加2岁,报销增加一个百分点。
2、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以利健康老龄化的发展
2000年高龄老人资料显示,因为路远不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7%,农村为14.8%,由于行动不便未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27%,农村为29.3%,说不清原因而没去看病的高龄老人,城镇为43%,农村为34.7%。这一组数字说明,我们的老年医疗保健网络还很不完善,分布不均,医疗保健服务还很不到位。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强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地域分布要合理。
3、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地点分散,收费低廉,管理方便,就诊方便的特点。通过广泛设置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让社区老年人就近诊治,让社区医疗机构增加收入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待遇,减少老年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排队,划价,记帐,取药的不便,通过增加医疗收入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从而达到医疗机构生存,社区老年患者就诊难度下降,医疗支出减少,患病及时监测,管理和治疗双赢的局面。通过增加医疗保险定点,提高报销比例,提供低廉的卫生服务。减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就是在另一方面增加养老资金供给,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就是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走向良性循环,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劳颖谦,男,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曹伟洁,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李英丹,男,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蔡芸,女,广西桂林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科员。
参考文献:
[1]柳玉芝,张纯元.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12-16页.
[2]徐丽.老龄化趋势给医保基金带来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2期,5-59页.
[3]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医疗保障;二元结构; 财政支出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61-05
一、我国城乡医疗卫生的现状
医疗卫生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取决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中,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以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城镇医疗保障制度陷于崩溃;而广大农村,由于集体经济衰落,使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也陷于衰亡。加之,随着后来的医疗制度实行市场化改革,医疗费用暴涨,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愈来愈凸显,广大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这个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9月末,全国新农合参加总人数为8.33亿,参合率为94%;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项合计为3.63亿人,比上一年新增4,478万人。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约1,192.2元,卫生总费用约占GDP总额的4.96%。全国卫生总费用比2008年增长了10.9%;卫生费用总额占GDP的比重比2008年增长0.13%。①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2008年末,改水受益农村人口数累计为8.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比重为93.6%;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有6.2亿,普及率为65.5%;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为1.5亿户,普及率为59.7%。医疗服务服务网络得到巩固和加强,至2009年11月,通过中央医改资金安排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累计为200亿元,有力援助了986个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此外还累计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为17.3亿元。
取得这些成绩固然令人惊喜,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尤其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医疗保障等方面差距依然很大。
(一)城乡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差距
1978年以来,虽然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城乡差距却逐步加剧,城乡矛盾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卫生经费总额、卫生人员和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1.卫生经费差距
从1990年到2008年,我国卫生费用总额由747.37亿元上升到14,534.8亿元,上升了17.4倍。在卫生费用总额构成中,从1990年到2008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从25.1%和39.2%降为24.7%和34.9%,然而个人卫生支出从35.7%升至40.4%。②由此判断,我国卫生费用总额的增长,主要是个人卫生支出的拉动,这必然会加剧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口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将分城乡分开来看,我们从图1可以看出,城乡卫生费用由1990年的几乎接近,但是到2007年城市卫生费用高至8,754.53亿元,农村卫生费用却仅为2,534.95亿元,还不足城市的1/3。若剔除人口数量因素的影响,则城乡人均卫生费用差距更为显著。从图1可以看出,自1990至2007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上升9.3倍,而农村为9.0倍,到2007年我国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4.3倍。 2.卫生人员差距
到200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额为731万人,其中:城市卫生人员数641万人,而乡村医生与卫生员数仅为90万人。同2008年相比,卫生人员总数增加24万人,增长了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竟然减少3万人!③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城市的卫生人员数在不断增长,而农村卫生人员数在逐步减少。如果按市县区分 ,我国2008年市级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58,县级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21(见表2)。若按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来区分,则其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农业每千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仅为1.22,远远低于市级的每千人口卫生院人员数5.58。若再加上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平均农业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06个,两者的数据之和也仅为2.28个,仍然不到城市的一半。以上仅从人员数量上加以比较,若再考虑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则城乡之间的卫生人员实际差距会更大。
3.卫生设施差距
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不仅表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差距上,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设施差距更大。仅从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的床位数(见表3)可以发现:城市占据的医疗资源远远优于农村地区。
关键词:基层医疗结构 基建财务工作 财务管理 现状 策略
基层医疗机构其经济效益主要通过药品、医疗技术的收费,而财务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消费经营活动中,所以,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目前,医疗行业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医疗行业的竞争力度,使医疗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前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为了更好的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等问题,有效的缓解医患矛盾,各地医疗机构基建工程大批上马。那么如果建立一支过硬的基建管理队伍意义重大。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医疗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
财务管理是基层医疗管理机构的最关键部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医院资金正常流动。但是,由于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大多数都是出身于医务人员家庭,由于领导本身就不是十分了解财务工作知识,加上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导致领导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多数领导认为财务工作只涉及到收入与收出的管理,对财务管理缺乏统一的职业规划,在财务管理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建设性意见和要求,甚至有的领导把个人观点建立在财务管理制度之上。另外,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大多数都是从事医务工作,针对基建业务的管理,大多数领导认为基建工程只需要实行公开招标,认为基建工程的成本核算、造价的审核和监督没有必要性,致使基建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同时医疗卫生机构每天的支入支出财务工作量较大,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基建工程造价的监督工作,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医院领导或经办人签字,就可以开支票付款,却没有认真审核支付票所附属的合同,医院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性也不强。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仅要做好每天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出建议和创新理念,但是,大多数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若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进取意识,则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二)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建财务管理监督、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不重视基建财务管理 ,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势必会造成管理人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基建工程也会出现超投资、超标准、超预算的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在基建工程成本核算和监督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只注重基建工程的记账、算账及报送基建报表,导致基建工程投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甚至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多付施工单位工程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另外,在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对工程成本核算和造价方面的审核和监督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注重基建的财务管理,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强,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不到位,因此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审查不严的现象发生。
(三)对基建财务管理未实行全过程跟踪控制
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没有建立基建账,采用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方式进行基建财务管理,甚至有的医疗机构的基建账和行政账联系在一起,把基建账挂在行政账的财务科目下。大多数医疗机构也采用人工记账的方式,却没有利用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财务处理,财务处理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化的现象,例如有的医疗机构没有把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计入基建工程成本中,基建工程在建设时,投资预算界定也模糊不清,没有合理的分摊标准,甚至会超出施工单位工程付款,这样容易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基建项目成本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基建会计核算方式太简单化,如只在“在建工程”科目借方归集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待基建工程完成后,再从“在建工程”科目借方转换项目成本,这样的核算方法不利于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
二、医疗卫生机构基建财务管理相应对策
(一)建立强大的财务人员队伍,培养财务人员管理意识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只有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建立强大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处理问题。第一,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队伍,若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资格证,则不能聘用该员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财务人员也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新上岗的员工,应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新员工的教育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第二,定期开展基建财务、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基建工程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如基建工程预算、决算、基建工程定额、招投标等,采用标准化的管理程序,从而控制基建项目的成本,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第三,采用学习型的方式加强队伍的建设,由于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性,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在财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采用学习型的方式,有机结合财务人员个人素质和整个财务队伍素质水平,使财务人员队伍不断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大基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
强化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力度,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使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第一,建立合同化的管理制度,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基建资金的支入支出,及基建的购销和服务等,应实行合同化的管理方式,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外经济活动受法律法规保护。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时,财务部门应参与进来,同时明确财务部门的检查、控制项目,在检查经济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应明确违约责任。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在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也是最有效的制度性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不及时发现财务内部问题,并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建立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不仅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也能为会计提供真实的信息,降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风险。第三,合理管理基建项目的资金,对于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应确保资金的合理性和效益性,避免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的现象发生。根据基建工程的概算、预算和工程监督支付,财务人员应认真审核工程成本,待手续办理齐全后,才可进行付款,同时财务人员应向基建部门获取付款支付的资料,如投资计划、总概算、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基建工程款支付的证据,工程的支付票必须由领导或经办人签字后,才可付款。
(三)加强基建财务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首先,财务人员应加强基建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及工程材料的监督,对于工程的预算,应做好预算控制,基建财务人员也应参与施工图纸、工程成本预算、招投标及施工合同和审核,尤其是施工合同的签订,应注重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结算依据等内容的审核。在施工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对现场施工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跟踪可以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另外,检查采购的材料是否符合招标规范标准,物资的采购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采购。施工完成后,财务人员也应注重竣工的决算及材料的价差,经严格审查后,按照收费标准进行付款。
三、结束语
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建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性,只有做好财务内部的管理,才能提高基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高清,王心清,陈述平,黄成庆.重庆市全面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10,05:242-243
[2]杨宇霞.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李帮明.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浅谈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J]. 中国水电医学,2007,02:120-12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
一、引言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区这个概念才被引用。社区医疗卫生中心是将社区中的医疗卫生工作当成主要职责的机构。简单来说,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就是在社区这个范围内,在国家有关医疗卫生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一系列的卫生医疗服务。要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作用,有效发挥其相应的职能,就需要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开展体系化的绩效管理。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不成熟,其绩效管理办法不完善。就绩效管理方面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是体系不够成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绩效管理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缺乏一个制度来真正去规范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在国内,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认为绩效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的现状,相应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能正确执行绩效管理办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需要进一步改善。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不够合理,忽视预防保健部分绩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个工作是服务群众的,因此,绩效管理也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开展。根本说,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就是为了满足人们防治疾病的需求而产生的,这是社会医疗发展的趋势,相比国外我国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制约了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应有作用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划分一般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医疗,另一类是卫生。这些人员一般是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之中的,但是另一些人员,比如说护理、药剂、一般性管理等人员都没有放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来讨论。同时社区医疗卫生中心人员配置也不是非常的合理,有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过分重视疾病医疗,在这方面配备的人员非常多,但是忽视了预防保健部分的人员配置,相应的,预防保健部分人员就没有纳入到绩效管理之中。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够统一,考核流程不够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自身需要跨出的首要一步,要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真正为社区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必须要在绩效管理上下足够的功夫。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必然需要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这是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这些考核指标的详细、统一以及普适性是考核指标应用效果的支持。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其考核指标不够统一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考核的整个过程之中,流程不够规范,相应的社区卫生中心人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所呈现的考核结果其说服力不够强,影响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开展。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若干对策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制定和执行绩效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很重的,他不仅负责的是个人的医疗部分的内容,同时负责的是社区整个群体的医疗卫生工作。与国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首先,需要完善七绩效管理体系,从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开始入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的方法,可采用指标评定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经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专家访谈初定指标、确立指标体系、问卷调查、筛选评价、确定权重等步骤,确定体系构成的类别和一、二、三级指标内容,最终将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应确立相应的绩效管理办法。一方面,是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就临浦镇各村(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来看,其内容是值得借鉴的。其管理办法中所覆盖了管理组织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妇女保健工作、健康体检、卫生监督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等,与之相适应的设置了14分、28分、6分、8分、12分、5分、6分等分数,使全镇34个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落地。2.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分工合理性,重视预防保健部分绩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合理的人员分工,同时需要加强保健部分的绩效管理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合理分工人员。二是纳入绩效管理。在原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将医疗、药剂、管理人员都纳入绩效管理中,同等对待,同等考核,通过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所有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使防保人员和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比1的标准,使护理人员和全科医生的比例要达成1比1的标准并逐步减少后勤人员,争取做到后勤人员社会化。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例值得借鉴,主要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切实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真正在人员分工合理的基础上,提高人员的积极性,比如利用重点人群年度体检、健康教育讲座、入户随访、微信平台等,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比如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措施,通过电话抽查的方式,调查签约对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这都是提高绩效管理效果的好办法。3.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规范考核流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统一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在一个地区内,需要将相应的考核指标统一,才有可能做出本地区之间不同社区的绩效情况对比。考核指标的统一建立,需要在同一个地区进行摸底调查进而调整的工作。首先,需要开展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摸底,了解各个社区是如何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在这基础之上,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调整之后统一考核指标、统一下文、统一在某个时间进行考核。此外,更要规范绩效管理考核的整个流程,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让每一个医务人员都知道在这个流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合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是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涵盖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绩效反馈、结果应用等几个部分。基于绩效管理理论,规范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流程,构建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完善计划、监督、控制、反馈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过程性管理。
四、结语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防治成为了人们应对疾病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为满足人们防治需求存在的。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展开的绩效管理工作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不可否认,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能最大程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提高其工作效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做的,就是要在重视绩效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人员分工、绩效管理考核指标的统一、考核流程规范等方面的内容,真正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丛树杰;郑青霞;周龙;魏嘉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1:412-414.
[2]高星;陈荃;雷行云;胡红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280.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 全科医生 命题考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公民保健意识正得到提高与增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多的居民需要保健、康复、治疗、预防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情,建立一套适合社区发展的全科公共卫生模式,组建能够有效进驻社区服务的全科医师队伍。
2012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按卫生部的规划到2015年要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在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要配1名全科医生,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1.命题考试的必要性
就当前城市医疗卫生的发展情况来看,作为硬件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有条件就可以改善,但是全科医师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基层人才的短缺。因此,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训,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鼓励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吸引和鼓励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服务。
2.培训考试基本要求
全科医生了在正式上岗之前,还要接受统一考核。全科医生培养实行规范的“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注册全科医生必须具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全科医生培训将纳入省级卫生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范围,加强对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作为全科医生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为解决当前基层急需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力争在一定时期内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1]。
3.命题考试的探索
对于当前的全科医师考试而言,还是需要更为详细的考纲,考生确实需要知道他们的执业水准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进入全科医师这一领域,同时需要知道自己应具备多少医学素养才有资格担当全科医师。全科医师毕竟涉及到众多学科,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受过医学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职场规划。
3.1命题考试的基本方式
在全科医师的培训过程中,往往是包括但不限于问诊技巧、医患关系处理、鉴别诊断、诊断、体检、病史采集、制定处理方案等能力,这也是培训大纲中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除了动手操作的部分外,很多测试项目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病例的角色和情景设计来达到考核评价的目的,进而综合测试全科医师的基本从业能力。就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由于考试至今仍是成为全科医师资格的最重要途径,而且我国已经决定以考试作为认可的手段,就应该尽最大努力完善考试制度,而考试命题的科学、准确和严谨无疑对选拔人才起到关键作用[2]。
3.2计算机数据库测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医学考试实践和科学的验证, 目前,运用CBT方法测试全科医师的实践技能,已被证明是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中最有效方式。CBT是Computer-Based Test(计算机数据库测试),也就是从一个巨大题库里随机抽题显示在电脑上让学员做这个考试。电脑根据学员做题的情况适时调整题目难度。CBT方法测试全科医师临床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CBT方法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设计,将有利于提高实践技能考试的精度和有效性。
作为全科医学教育的测评手段,其具有考试结果客观量化,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等优点。由于计算机模拟病例将全科医学基本方法、主要理论、基本原则医学概念与临床及社区卫生服务实际有机融合, 涵盖面广,贴切客观实际,可根据需要选择难度,适用于多角度综合测评。
此外,CBT方法可通过考核引导和训练全科医师正确、规范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由于计算机考试节省了人力物力,可减轻培训考核单位和考生所在医院的工作压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命题考试的新思路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主治医师水平的全科医师和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骨干。按照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对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计划,全科医学综合水平测试安排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实践结束后进行,由于学员分布零散,各社区或实践基地医院的带教水平与诊治病种存在着一定差异,加上季节性病种不足,病人负担过重等问题都给全科医师临床技能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在基础考试中,充分应用计算机基本数据库内的题目进行测试,对临床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测评学员对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于对临床基础理论、疾病产生的机理、典型的和共性的疾病特点,诊断和处理的原则等方面的考核,这些知识主要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获取。
在计算机模拟题中较难涉及和评价的内容考核,如临床动手操作能力、体格检查、语言技巧能力,这样的题适合于进行主观测试。在主观题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一些常见的病例与医治情况进行了处理测试。因此,在模拟病例的设计中,应当选用当地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作为考试典型病例,考核内容侧重于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处理病人健康问题的实际能力;要求全科医师能够针对模拟的具体情况,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处理、判断、分析,并进行综合选择,适用于综合全面的评价考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结语
全科医师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对病人健康问题的评估和处理能力是全科医师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病情资料采集;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筛检和评价,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评估分析和判断;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开展临床预防和社区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等。这些能力仅靠课堂的知识传授和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在实践过程得到不断训练和培养,才能得到不断提高,这也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体现[3]。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卫生部将从三方面解决全科医师不足[J].中国社区医师,2009(5): 25.
[2]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11]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J].中国改革,2005,(10).
【关键词】低值易耗品;管理;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易耗品的内涵
低值易耗品是单价价值低于固定资产规定金额,使用时间在1年以内的物品,不足为固定资产但可重复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形态变化、能独立发挥作用的物品。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明确:低值易耗品是在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用具物品,即单位价值低于固定资产起点(一般设备价值1000元以下,专业设备价值1500元以下)或单位价值达到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使用期限少于1年或易于损坏需要短期更换、补充的物品。(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价值,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品须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而非低值易耗品对待)。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种类繁多:有近千元的电子产品到几百元的床单被罩,及几十元一把的剪刀。按其用途可分为办公用品(如计算机、U盘)、生活用品(被服、风扇)、文体用品(篮球、乒乓球台)、厨房用具(小冰箱、电饭锅)等。
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加强易耗品管理必要性
医疗成本控制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低值易耗品的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易耗品的价值随着其自身消耗慢慢地转移到医疗成本中,控制易耗品的消耗、提高其利用率有利于控制并降低医疗成本。
易耗品单位价值虽小,但使用范围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单位临床、药品、后勤、管理各个部门,每年的消耗总额是一笔可观金额:以本单位近3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的低值易耗品消耗额为629593元,2013年771276元,2014年为581475元。由此可见,低值易耗品已成为医疗卫生机构库存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耗品管理在物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易耗品管理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物资管理的重要一环。
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易耗品管理现状
1.无相关考核机制及成效分析
(1)对负责采购的后勤科缺乏考核机制。在目前的奖励绩效分配方案中,后勤科享受单位平均奖,采购成本节约与否与该科自身的奖励绩效未挂钩,直接导致采购人员对采购成本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日常工作中低值易耗品采购缺少事先计划,多为应急采购,缺少询价、对比。负责采购人员往往碍于情面或惰于比对,导致部分易耗品采购价与市场价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且因应急采购导致的易耗品质量参差,售后服务无法保障等问题频发,甚至因无相关责任人员追踪办理而发生“二次购买”,造成成本浪费。
(2)无使用成效分析:在奖励性绩效的计算细则里,科室领用的低值易耗品虽然计入科室成本核算,但由科室承担的金额只占原价的几分之一,分摊至个人更是微乎其微,由于付出的代价远低于易耗品原值,不足以引起科室成员重视,导致部分科室人员产生了“低值易耗品随便用、没人管、不值钱”等错误认识。
2.缺乏采购预算
当前的预算编制中对低值易耗品预算缺少考量:单位既没有对年度整体易耗品需求编写详细预算,也未要求各科室对年度易耗品需求量编报预算。科主任对所在科室的全年易耗品需用量没有底数,都是按需领用。采购负责部门对全年易耗品总需用量也没有统一规划。总之,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低值易耗品采购预算目前还处于空白。
3.采购无竞价
科室通常在发现易耗品用尽时才去仓库领用,致使后勤部门采购时间仓促,无法在采购前实施询价,往往采取就近方便采购,导致价格上没有优惠。且易耗品的采购类目分散,没有数量优势,多为零星采购,不具备大批量集中采购议价条件。
4.申领不定期不限量
易耗品领用不定时,科室在需用的时候随时领用,有时个别科室一天领用多次,造成领用人员和仓库保管员人力浪费。领用不限量,有的科室负责人为图方便,一次性批量领用易耗品,导致该科易耗品闲置而其它科室却可能无法领用,造成易耗品使用率偏低。后勤部门目前没有相关规定限制单次领用量,一般情况下都是科室“想申领多少就给多少”,领用量随意性较大。
5.保管不定人
易耗品领用后科室未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在科室内随意摆放,也未定期组织人员对易耗品进行盘点。有时科室内部或其他科室人员借用未及时归还,甚至误以为丢失,只得重新申领造成浪费。总之低值易耗品管理在科室内部管理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6.信息化管理薄弱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易耗品信息化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状态,使用的物资管理软件为单机版,入库是电脑入账,领用仍沿用手工记录,无法实现根据科室需求进行电子分类统计,领用科室也无法进行实时领用查询,;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也无法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全方位的采购、领用情况实时分析汇总,更无法进行事先控制。
四、加强基层医疗单位易耗品管理的对策
针对易耗品管理现状和不足,基层医疗单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完善加强易耗品管理。
1.制定考评机制
后勤科停止享受单位平均奖,奖金在科室原有奖励绩效10%额度内浮动,奖优罚劣,以调动后勤科人员的积极性。重点从以下两方面予以考核:1、根据以往价格并参考网购价制定易耗品采购价目表,在日常采购中把实际采购价格和价目表价格进行对比,根据节约比率打分。2、由科室对领用易耗品使用情况打分,如质量方面、售后服务方面等。两者相加得分作为对后勤科奖励绩效的增减依据。
2.编报预算
把易耗品预算编入单位总预算中统一实施。每年末由科室根据新年度易耗品的品名及需求量制作预算报后勤科,统一汇总后结合仓库库存制定新年度单位低值易耗品采购预算。严格预算执行,规定各科室预算调整额度,确保预算有效执行。后勤科对领用科室负有监管责任,如科室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更改预算指标2次以上,应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予以扣分并通报。
3.竞价采购
易耗品由后勤科负责统一采购,采购时价格以年初制定的价目表结合网购价为参考依据。当采购量较大时,也可确定2至3家供应商集中竞价:利用单位需长期供货,货款交付及时等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低值易耗品入库时,保管人员认真核对发票与实物后,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单一式二份,由采购、验收人员签字确认,一份附发票后作为财务支付依据,一份作为月入库汇总表的原始单据。
4.定期限量申领,专人领用保管
科室领用易耗品由科主任或由其指定专人负责,他人不得领用。易耗品领用须以旧换新,领用时填写领用单,一式三份,科室主任、仓库保管人员、分管领导分别签字。如预算外采购,科室需提前2周填写申请表,报批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采购。仓库制定领用时间表,除特殊情况外,科室领用每周1-2次;限量领用,每次领用量不得超过当月使用量。
5.预期成效分析
(1)易耗品领用后,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以易耗品原价计入科室成本,将其成本分摊至科室成员,督促他们合理使用、用心维护,避免损失。要教育单位人员树立成本意识,明确易耗品领用后等同于科室全员共同出资购买,维护、保管人人有责,不仅是单位和科室主任或负责人的职责。(2)对易耗品保管人,科室主任在分配奖励性绩效时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科室每月应与仓库核对易耗品领用情况,根据年度预算分析消耗比例,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领用量,如对不常用易耗品可向其他科室借用或科室内部调剂,特殊情况须急用或需求量大时,可通过后勤科进行全单位调剂,进而促进年度科室易耗品消耗成本节约,减少易耗品支出。
6.加强信息化管理
引进物资管理系统网络版,全单位联网实施对易耗品的全过程、全寿命信息化管理。(1)低值易耗品的申购、领用都通过网络。采购后由仓库保管员核实清点并在物资管理软件中入库。各科室通过管理软件提交易耗品预算和申请,预算外追加也通过网络上报分管后勤领导审批,预算由后勤科处理,科室申请由保管员统一处理并通知科室领用时间,科室领用后易耗品管理责任人也应输入管理软件。(2)实现实时数据核对、汇总、分析。财务科可通过软件系统对支付款项随时核对确认;管理部门需要了解易耗品库存情况时,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查询;单位领导随时可汇总易耗品的申领、采购、消耗、库存等数据并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易耗品的全过程、全寿命管理。
参考文献:
[1]梁梦来.浅析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现状及对策[J].天津经济,2013(0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