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移动支付市场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产业链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移动支付业务也给运营商以及相关企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拥有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移动支付业务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通过对当前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全面地分析可以更为妥善、准确地把握支付业务的走向,这对于我国的通讯行业乃至整个通讯市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依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在业务操作方面也不具备统一的操作规范,这也就给移动支付业务的实际运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同时也让该业务承担了法律风险。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有部分内容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规范并且实行了牌照管理制度。在这个背景下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也获取了中央财政的认可,当然国务院也规定央企不能对非主营业务进行投资,而银监会方面对于移动支付业务也出台了严格的限制标准。换句话说运营商要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就必须要与银行协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技术体系,但从技术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即RFID-SIM、SIM-pass以及NFC。当前我国通讯产业事实上是垄断行业,国内三家运营商分别为电信、移动以及联通,三家运营商各具优势。移动进入移动通讯行业最早,其用户资源最多,根基较厚;电信以宽带固话业务为支撑向移动通讯业务扩展,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联通近年来则凭借着3g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以上三种移动支付技术也被国内三大运营商各自使用,联通依托于NFC,移动则使用RF-SIM,电信则靠SIM-pass所支撑。当然以上三种技术各具特点,NFC技术最为成熟,但是需要投入较大的维护成本以及构建成本;SIM-pass适用范围较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信号却不如NFC稳定;RFID-SIM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在频段兼容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市场环境来看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初具规模,这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这种情形下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联盟并发挥了协同效应。另外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面已经十分广泛,在公交、地铁、商业等基础服务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移动支付业务,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移动支付平台,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投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业务虽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但是前期成本投入规模十分庞大,从研发到设备到运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那么从经济实力来看三大运营商中联通相对于其他两家运营商存在着一定的弱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展开。
如今随着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下放以及通讯市场的开放,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这个市场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将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且移动支付业务也将朝着多元化、全面化发展。与此同时虚拟运营商给传统的三大运营商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二、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行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移动支付业务也将得到新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1)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相互融合。相对而言远程支付起步较早并已经逐渐成熟,其安全性也较高,而近场支付则起步较晚。在未来远程支付将会与近场支付充分融合起来,在近场支付芯片上会将会出现远程支付加载,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移动支付业务。(2)移动支付产业将会出现迅猛增长态势。从过去1年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经济产值大概在6000亿美元左右,这也预示着我国的移动支付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终端设备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移动支付业务的承载面也在不断扩充。在这种新型商业环境下用户数量以及支付金额将达到空前的规模。(3)移动支付业务标准将形成统一化。为了让移动支付业务得以顺利的展开就需要制定统一化的业务标准,这也将使得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支付的安全性与可考性也将得到提升。(4)移动支付平台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在行业标准逐步统一的情况下移动支付平台必然会呈现出开放态势且开放程度也将不断扩大,这也就让移动支付拥有了全新的定位,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出现,合作模式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三、结语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业务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移动支付的推动下整个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局面,这将是我国通讯产业前行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1,(06).
关键词:第三方 移动支付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089-02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因此产生电子支付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逐渐摆脱台式机和笔记本等PC设备,在移动中完成更多消费、交易和支付行为,从而移动支付模式也越来越普遍。
1 第三方移动支付
从字面上来分析,第三方移动支付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第三方支付,二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基于互联网,提供线上(互联网)和线下(电话及手机)支付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户的在线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系列过程的一种支付方式。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该文研究的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即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的交集,它是由第三方电子支付厂商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具有第三方平台特性,也具有移动支付特性。
2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现状
2.1 用户多,交易额大
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2.5%,由此可见,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主导地位。在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用户的规模达4.5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64.1%,手机支付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使用支付的一种方式。
根据Analysys的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59 703亿元,环比增长5.34%。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巨大,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智能手机及4G网络的普及,第三方移动支付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2 市场格局稳定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主要由支付宝、财付通两大第三平台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更多的参与者将会加入该市场,但由于用户量、用户习惯、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新进入市场的参与者很难对现有运营者产生影响或威胁,故对于整体竞争格局影响不大。
2.3 竞争与合作并存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其覆盖面来看,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业务在很大层面上与银行发生交叉,某些服务功能甚至替代了银行。这决定了第三方移动支付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竞争。同时,两者又存在着合作。一方面,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毕竟不是金融机构,它无法真正替代银行,银行在整个移动支付的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银行需要通过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拓展自身在移动市场的业务,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两者取长补短,共同盈利,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腾飞。
3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
3.1 向线下支付发展
移动支付的习惯难以发生改变。只要消费者形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习惯,商家即使需要给付一定的支付成本情况下,也愿意接受移动支付的交易形式。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创新,移动支付接入线下支付的场景变得丰富,线下支付的巨大前景吸引着众多商家涌入。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线下支付的POS机交易数据中蕴含着极大的商业价值,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产生新的服务和价值。因此,支付宝和腾讯积极扩大其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各大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3.2 服务和产品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金融的最根本功能是支付清算。解决了支付,各种资金配置活动就能展开。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都极具有创新精神,它们在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比银行都更为多元化。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会在其功能和服务上不断革新,将会带动新一轮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浪潮。
4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4.1 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让许多消费者仍然对移动支付存在疑虑的主要原因。安全问题存在于整个支付的流程当中。首先是缺乏安全管理机构,安全保障的技术需要提高。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保障技术并不是真正的独立的第三方CA认证,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消费者的支付设备安全问题。智能手机是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主机设备,手机病毒、手机木马以及手机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等,造成支付的安全隐患。最后是支付环境的安全问题。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特性是快速便捷。为了达到便捷的目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简化了支付过程中的认证手段,这无疑也降低了安全性能。同时,消费者的安全意识薄弱,我国对个人信息、隐私保护也存在缺失,造成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安全风险更加突出。
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着用户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信任,导致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习惯和文化难以形成。要消除安全隐患,则需要加强整个支付流程的安全防范。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其次要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从自身使用的支付设备、软件,到自身的个人信息,都要有安全防范的意识。
4.2 利益分配问题
第三方移动支付主要参与者包括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等,其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从而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产业链中成员之间互相协调,实现了第三方移动支付。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中,各成员都希望成为移动支付的主导,统一的行业标准尚未达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明确的权责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整个产业链内的业务重叠,资源浪费,恶性竞争,使整个行业发展缓慢。
银行、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和商家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加强产业链协作,各成员充分整合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各个环节的共赢。
4.3 金融监管问题
第三方移动支付满足客户的需求,但第三方移动支付没有明确的金融界定和业务性质,可以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外进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货币债权。这对我国的移动金融带来不确定因素。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及其他问题就会凸显。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市场自身调节处理,需要金融的监管及预防。然而,我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政策指导和监督没有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较为复杂,需要完善移动支付领域的立法监督,加强对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的监管,规范监管措施,促进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建友.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现状、问题及监管建议[J].金融会计,2006(7):32-34.
[2] 莫淑.移动支付市场现状和发展分析[Z].2012.
[3] 柯新生.网上支付与结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丁辉.消费者第三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4.
(讯)“未来5至10年,移动互联网会逐步取代PC互联网,那么移动支付也会取代PC支付。”面对当前第三方支付市场被PC支付横行的现状,钱袋宝执行董事孙江涛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移动支付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还将为行业相关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易观智库日前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1》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达到2.2亿户,市场收入规模将增长78.8%,达到52.4亿元,2013年则有望突破200亿元,达到235.1亿元。庞大的数据也表明了未来手机支付市场前景不可限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正逐渐由PC转移到手机终端。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互联网门户和大型商业企业都在加紧布局。
然而,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相对PC支付市场的规模较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孙江涛认为,“中国是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了电子支付时代,目前中国的电子支付市场并不比欧美市场落后,并不是说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更先进,而是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并非完全依靠信用支付。”他说,中国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比较严格,从技术创新上也不会存在太多复杂的衍生品,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小。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拥有超9亿的手机用户规模,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为各界所看好。因此,移动支付市场也成为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争夺的“香饽饽”。面对竞争,孙江涛表示,未来几年,钱袋宝仍然坚持在移动支付平台上提供一些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大额支付为主,小额支付为辅。而合作伙伴仍将以银行为主,同时也会与一些省级运营商合作。(来源:《国际金融报》)
【关键词】移动支付;现状;未来趋势
0 引言
近些年移动支付业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在欧美、日、韩等西方发达国家,用户普遍接受、认可了移动支付业务。据有关机构调查数据来看,全球移动支付业务总额在去年已经超过了1700多亿美元,其用户已经超过2亿,移动支付业务从现在到2016年每年的增长率平均达到40%以上。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在我国规模日益扩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支付业务具有巨大潜力。但因受到行业标准、监管、运营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规范。
1 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现状
伴随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每个生活细节中都逐渐渗透着移动支付业务,我国手机用户在去年就已经达到了10亿,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具潜力的移动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我国智能手机用户将在今年底超过5亿。手机已不仅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支付工具,对于手机用户来说,在日常的消费、转账等业务中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移动支付业务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旺盛时期。在这几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愿意通过手机下单交易及完成支付的用户日益增长,并且这样的意识还在继续上升。相对于计算机的渗透率手机具有明显的优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用户也许没有电脑,但能借助手机上网进行支付交易、完成转账业务。可见,即便与互联网有交叉的地方,但在移动支付领域要比互联网更有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是由金融部门、移动运营商联手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它是通过手机作为媒介进行消费、理财的电子交易服务。用户通过移动支付系统不但能够用手机方便缴纳各种日常费用,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银行转账;不但能够采购需要的商品,还能够买彩票等。手机银行等业务已经成为当下潮流,它们是跨行业开展协作的产物,其发展是由移动及支付平台运营商、银行、商户、消费用户等构建的产业价值链。只有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就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来说,其格局是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导的,在能够快速反应出市场需求和创新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当前参与移动支付业务的主体有:银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联以及支付宝、快线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可是在我国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有的甚至还缺乏央行规定的结算资质。在这种情况下,手机订票、手机银行等业务在迅速发展,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支付公司,如北京通融通、掌上通、上海捷银等,并且同移动运营商在各地进行广泛合作,产生了多样化的移动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可以使原来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变得简单化,由原来“多对多”转变为“多对一”的关系,有助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
2 对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建议
2.1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行业统一标准
移动支付业务不同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业务涉及范围广,其产业价值链是由移动运营商、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手机生产商、芯片生产商、终端用户等许多环节构成的。此价值产业链中各环节呈现的是共存共赢的关系,不管是哪个环节脱落,都将严重阻碍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集中多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形成产业合作的模式,共同去研发规定满足移动支付业务发展需求的相关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引导下,各尽其责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促进整体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2强化央行的服务监管职能
伴随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其支付方式得到创新的同时,不仅对央行的支付结算服务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央行的支付监管体系的强化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此外,移动支付业务使用的是大量的电子货币,一旦对电子货币监管失控,导致其不断泛滥,那么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将直接被放大,就会使国家在制定相关金融监管政策方面产生误差,国家相关经济管理部门在判断整个经济发展走向时将受到不利干扰,同样央行在制定实施相关货币政策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所以央行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例如使跨行支付结算系统得到完善,从而满足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处理需求;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动态做到时刻关注,将日常监管范畴逐渐涵盖到移动支付体系,以便更好的控制支付风险;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协调市场发展,央行要详细研究为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开放相关支付服务系统;对电子货币要严格规范、统一发行,详细研究传统货币受到电子货币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相关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水平;需要尽早颁发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范围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
2.3运营商需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创新商业模式
拿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协作来说,从它们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的角度看,在它们之间一方的劣势正好就是另一方的优势,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在支付流程管理方面移动运营商经验不足,银行的优势恰好就在于此,而在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过程中银行则缺乏控制力,移动运营商不但控制着整个传输过程,在其数据库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移动客户群。可见,成功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必备条件就是加强移动运营商与银行之间的大力协作。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之源就是创新,移动支付业务要想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要通过创新产品来实现。银行应该以支付账户为基础,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移动支付服务,包括现场支付、远程支付。运营商应该以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为基础,打造集现场支付、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以便给用户提供全面的移动电子商务和综合信息服务。处于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产品形态、技术工艺以及商业模式等重大突破。只要是在国家金融监管法规范围内,各方在各环节都要积极创新移动支付相关工作,这样就必定能营造一个市场接受、用户满意、各方共赢及国家认可的移动支付业务环境。
3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未来趋势
据相关调查数据得知,截至去年底,全球拥有两亿多移动支付用户,是09年用户的3倍,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在全球将达到近四亿移动支付用户,交易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这就说明每个用户平均一年的交易额会超过1000美元。我国拥有着全球最能挣钱的银行和移动运营商,所以在未来几年创建生态化移动支付系统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愿景。
3.1移动支付将形成产业联盟
在未来不管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无法单独做好移动支付业务块大蛋糕,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协作已成必然。今后伴随有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大力推广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将有望形成全面的产业联盟。它不但能打破通信、支付、智能卡等行业间的障碍,共同构建一个相互协作、密切沟通的平台,还能将运营商的网络维护能力、商户的经营销售能力、银行的综合信用度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集近程与远程支付为一体的移动电子支付平台。
3.2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前景广阔
移动支付将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安全可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支付服务。我国手机用户已经到达10亿,这样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为移动支付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例如电信和联通都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电信通过账单账户、行业支付卡等各种账户,提供手机充值、缴费、订购商品等服务;联通的手机能当作公交卡等。预计到2014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量将达到3800多亿元,移动支付用户将超过3.8亿,所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3.3移动支付交易额将延伸到大额领域
我国当前移动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盈利少的小额支付上,所以未来延伸到大额支付领域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随着业务的不断推广,大众对其接受度在逐步增加,有助于推广大额支付业务;手机技术的成熟使安全性增加,为其提供基础;产业联盟逐渐形成,为移动运营商开展大额支付业务规避政策壁垒。
4 结论
综上所述,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需要参与各方密切协作,这当然也需要管理机构的监管与引导。相信在价值产业链中的各方团结协作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将会实现更好、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阐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进程,客观对比分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情况及优缺点,重点比较了近场支付中NFC与RF-SIM技术。在阐述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移动支付 NFC RF-SIM 电信运营商
1 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移动支付业务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到2011年,移动支付业务无论从用户量还是交易额来看,规模均较小。2011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移动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双方以移动设备为工具进行货币支付从而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方式。一般来说利用短信、移动网络或NFC近场通信技术等无线方式来完成支付过程。所使用的移动设备集中于手机、PAD等手持设备,其中手机是主要的移动支付设备。因此,也有人习惯把移动支付称为手机支付[1]。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交易的便利性[2]。在已经习惯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支付的情况下,移动支付用户会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进行权衡,故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简单方便的操作及较多的应用场景都会对市场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决定用户的使用意愿[3]。虽然金融机构(如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推出各具特色的移动支付业务,但消费者仍然愿意看到一个能够兼容多方技术、标准统一的移动支付系统[4]。由于移动支付的主要媒介为手机,对于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发展移动支付将比其他机构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艾瑞咨询集团数据(注:统计企业类型中不包含银行、银联,仅指第三支付企业)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 729.8亿元,2013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 197.4亿元;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80 767.0亿元,同比增速为50.3%。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5 924.7亿元,同比增速为391.3%,发展势头迅猛。以互联网支付(不包含移动支付)及移动支付作为整体进行统计分析,2014年较2013年增速为10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整体增速较快,但移动支付的增速远远大于互联网支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对传统的互联网支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逐渐形成取代传统互联网支付的势头。2013年和2014年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占比如图1所示:
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方式,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软件(APP)等。近场支付主要指利用NFC手机支付(或RF-SIM支付)等近距离通信技术进行支付的方式。2014年,移动支付发展迅猛,近场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整体行业的占比为1.3%,NFC近场支付普及率较低,市场份额有限。但当近场支付突破终端环境等多方面限制后,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仍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因具有大量的手机用户资源,故在近场支付业务方面占据巨大的优势,未来的前景十分可观。
2 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介绍
2011年12月13日,央行颁发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联通沃支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电信运营商拥有大量宝贵的用户资源,运营商与支付业务的交集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移动支付”领域。
三大运营商由于具备发展近场支付的巨大优势,故其重点投入在近场支付领域,由于近场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所占比例较低,故在目前阶段,三大运营商并没有对传统的支付公司造成大的冲击。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均包括远程支付、近场支付两类使用场景。
2.1 远程支付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电脑上网、营业厅等方式开通手机支付账户,实现远程支付,如短信缴水费、上网购买商品等。远程支付又包括自有账号的支付、快捷支付、银行网关支付。
(1)自有账户支付:用户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申请账号,将资金存入该账号中,利用该账号进行转账、消费(例如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支付行为,在该种方式中,用户将资金存入运营商,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开展其他金融业务。
(2)快捷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用户手机绑定银行卡,通过输入短信验证码等方式对银行卡进行快速的支付行为,该种方式即将银行卡绑定手机号码,使得支付更加快捷。
(3)银行网关支付:在运营商支付系统中,提供一个可以跳转至银行网银系统的界面,跳转至网银后,用户所有的操作均是在网银中操作,运营商的支付系统只是起到了“中介”的作用。
2.2 近场支付
用户通过更换SIM卡为NFC卡或RF-SIM卡的方式,开通近场支付功能,近场支付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公交一卡通、企业一卡通(校园一卡通)、手机钱包等。
结合公交卡功能,可以作为公交卡刷卡使用,里面的资金与公交卡相同,都由公交公司所有,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为集团客户提供的集门禁、考勤、内部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可以细化为“校园一卡通”、“单位一卡通”等,典型的应用如内部消费,为近场支付功能,在一卡通中可供消费的资金为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充值与消费,与公交一卡通一样,卡只起到载体的作用。
手机钱包是将银行卡的钱转到手机钱包中,手机钱包可以当作现金来使用以进行小额支付,手机钱包中的资金在运营商的账户中,运营商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其他金融业务。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类别示意图
2.3 近场支付技术的选择
在三大运营商的近场支付所使用的技术中,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采用的是NFC卡方式,中国电信则采用的是RF-SIM卡方式。NFC方式是银联倡导的标准,RF-SIM方式是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倡导的标准,该标准之争在2012年底以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妥协,承认银联提出的标准而告终,但目前仍有运营商使用除NFC之外的其他标准作为过渡。表1是NFC与RF-SIM在技术指标上的比较:
表1 NFC与RF-SIM的比较
NFC RF-SIM
工作频率 13.56MHz 2.4GHz
天线尺寸 较大,需要特殊工艺集成在设备中 3.1cm,很容易集成在卡中
终端 特定终端 不限
工作距离 5~10cm 1~500cm,可调整
工作模式 被动、主动、点对点 被动
支持机构/企业 银联 运营商
稳定性 天线内置手机中,稳定性较高 载波可穿过电池和后盖,稳定性较高
在技术方面,RF-SIM存在标准不公开、安全性欠缺、成熟度不高等问题,并且与NFC相比缺少主动工作模式和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另外,其通信距离较长,如果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刷卡距离控制在近场通信范围内,还会导致稳定性不高。近年来NFC获得了包括银联、芯片制造厂商、手机设备生产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产业内越来越多的支持,加之其技术成熟度高等诸多技术优点,NFC在近场移动支付技术中的优势愈加明显。
在市场方面,RF-SIM使用的频率为2.4GHz,其与银联以及一卡通公司等要求的13.56MHz不匹配,市面上几乎没有2.4GHz的终端POS机,导致合作难度较大,如需推广,则需要运营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POS机的更新或改造。
从移动终端来看,由于频率的不同,NFC卡需要有特定的终端支持,而RF-SIM卡本身可以集成天线,不需要特定终端支持,从该角度来说,运营商主推RF-SIM对其自身是有利的。一旦形成较大规模或行业标准,技术上的缺陷可通过产业链上各环节厂商共同努力克服。
近场支付的标准之争也是个博弈的过程,主要的利益方都希望自己在该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故对近场支付不同的实现方案也都各有所侧重。日本移动支付发展快、市场份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信息化技术成熟、国内金融管制宽松以及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在中国如果移动支付由运营商主导,会导致运营商与银联形成强大的竞争。银联在支付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会极力推行对它有利的标准来压制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发展。由于RF-SIM可以在任何终端上使用(技术上的小缺陷此时可以忽略),而NFC则需要在特定的支持NFC功能的终端上使用,目前支持NFC功能的终端种类较少,并且手机生产厂商生产该类手机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无形中便给使用者增加了门槛,故银联主推NFC标准来阻止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发展。而三大运营商如果用RF-SIM作为近场支付的标准,则可以通过换SIM的方式即实现近场支付,并不需要终端的支持,这样有利地降低了用户使用近场支付的门槛(有了大量的终端用户后,则市面没有相应POS机的问题,运营商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提供优惠政策等来开展)。以上即为近场支付技术的标准之争的核心所在,但中国移动等运营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放弃了RF-SIM标准,向银联NFC标准靠拢。
3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及发展建议
3.1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比较
(1)业务种类
三大运营商支付业务种类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除目前预付费卡只有中国电信有之外,其余的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各个公司全部具备,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近场支付使用的是NFC卡,而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的是RF-SIM卡。
从资金沉淀的角度来看,远程支付中的自有账号支付、近场支付中的电子钱包以及预付费卡,能使运营商产生资金沉淀,而由于这几种业务会产生资金沉淀,故对银行、银联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较大冲击。
(2)安全性
远程支付:三大运营商流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登录中国电信翼支付网站时,系统会自动弹出下载安全控件的窗口,提示安装安全控件,另外两家运营商没有。
近场支付:近场支付如前文分析,NFC的安全性要较RF-SIM卡稍好,但在支付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在刷卡后需要输入密码,另外两家运营商则不用。
综上,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用户“看得见”的安全性方面,中国电信要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做得好,故可以吸引更多客户使用。
(3)市场份额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占比(包含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中国移动0.3%,中国电信0.2%,中国联通0.4%。2014年中国移动用户8亿2千万,中国联通2亿9千9百万,中国电信1亿8千6百万。为说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强弱,定义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为平均每亿个用户能够占有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比例。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如表3所示。
表3 2014年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比较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用户数/亿人 8.20 2.99 1.86
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0.3 0.2 0.4
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 0.037 0.067 0.220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使其在移动支付中的份额最大,但从每亿个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来看,中国电信为0.22%,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3倍以上。中国联通,由于其用户数较中国移动少,并且没有中国电信每亿用户对市场份额的贡献度大,故导致其在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的占比最低。
结合业务种类、安全性、市场份额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之所以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高,取决于其业务的多样化和高安全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电信近场支付使用RF-SIM卡,不需要更换手机即可使用(只更换SIM卡即可),故可快速吸纳用户。这也从某种角度印证了在近场支付标准之争中,RF-SIM卡方式是有利于运营商发展其近场支付的。
综上,中国电信在业务种类多样性、安全性、市场份额(每亿用户市场贡献度)方面都占据优势,为三大运营商中移动支付发展较好的一家。
3.2 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建议
为了使三大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尽快发展,结合前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相关政策
要推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应该从宏观层面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具体建议如下:借鉴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经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确立运营商主导移动支付业务的地位,以快速促进移动支付发展;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设立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课题,对移动支付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与支持;确立近场支付的技术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链各方积极合作,共同分担及降低推广成本;协调移动支付各利益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移动支付发展。希望政府推动公共事业、公共交通、金融机构,使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
(2)运营商策略
在国家层面推出各种利好政策后,运营商应抓住时机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发展对策。建议如下:在远程支付领域运营商很难与支付宝、财付通等开展远程支付业务较早的的公司相抗衡,但运营商有丰富的用户资源,在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必须品的现在,运营商在近场支付领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近场支付的安全性及便捷性留住客户,逐步向远程支付渗透,是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的一个核心对策;利用多种优惠促销活动来进行引导,改变用户使用习惯、吸引商户参与;多做正面宣传,改变运营商在部分民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以此消除用户使用疑虑;提高管理水平与薪酬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辛勤工作、创新工作;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差异化移动支付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吸引客户使用。
相信随着手机钱包安全性的逐步提升、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地被改变,运营商主导的近场支付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发展较快、真正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业务。进而,带动运营商主导的自有账号的远程支付,在运营商逐步沦为“管道”的形势下,在移动金融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4 结束语
本文对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对比,指出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通过对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政策、运营商策略等因素,对运营商关于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刘博,孙锁宏. 移动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J]. 区域金融研究, 2012(11): 38-41.
[3] 叶云. 基于感知价值的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2.
[4] 黄岚,蒋侃. 消费者手机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家, 2013(3): 76-79.
[5] 钱峰.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6): 15-20.
[6] Alfahl H, Sanzogni L, Houghton L. 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Organiz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JECO), 2012,10(2): 61-78.
[7] Chong A Y L. A Two-staged SEM-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commerce Adop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3,40(4): 1240-1247.
[8] 马梅,朱晓明,周金,等. 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移动支付 挑战 对策
一、 引言
互联网以“开放、协助、平等、分享”为核心理念,自推出以来,就在全球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更促使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持续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在这个追求创新的移动支付环境下,为了抢占金融创新水平竞争的先机,我国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都如荼如火地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在移动支付领域,非银行主导的支付业务的规模与增速明显高于商业银行主导的电子支付渠道,并通过构建O2O支付闭环的方式逐步渗透到商业银行此前主导的线下收单市场。因此,如何把握移动支付的重要机遇和有效应对支付环境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严峻挑战和重要研究命题。
二、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移动支付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我国移动支付主要以手机钱包、扫描二维码、微信支付等方式出现在市场上,不管身处大型商业中心还是巷子里的小铺,随处可见微信支付、支付宝、Apple Pay的身影。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高达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移动支付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覆盖之广,纷纷借助迅速崛起的移动社交工具发力,在移动端为客户提供更加贴心的金融服务。自2013年7月招商银行宣布推出首家微信银行以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通微信银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上线,移动支付进一步渗透;2014年1月,腾讯微信移动理财平台理财通正式上线,派发红包1000万元;2016年7月,工商银行正式宣布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这标志着工行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2016年9月,京东白条官方消息称正式推出白条闪付产品。现将主要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主要的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中国银行 2013年12月,中行推出了“中银移动支付”APP应用。该APP应用整合了中银快付、手机银行支付、协议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产品,全方位覆盖日常移动支付需要。
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抢先于其他商业银行率先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该二维码支付除了具备当前市场主流扫码产品的全部功能外,还采用了国际清算组织的令牌技术对卡号进行变异处理,可为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提供银行级保护。
建设银行 2016年9月,建设银行正式推出了“龙支付”品牌,能实现“一拍即购”。
农业银行 2015年12月,农行联手中国银联推出基于NFC近场支付技术的农行HCE云闪付服务,开启移动支付新时代。2016年2月,农行云闪付正式宣布支持Apple Pay。
招商银行 2013年7月,招商银行携手微信,推出首家“微信银行”。2016年9月,招商银行又推出“一闪通”支付模式,客户使用“一闪通”时,只需将手机屏幕点亮靠近POS机即可支付,无需打开任何APP,也无需网络支持。
由此可见,各大商业银行都希望搭上移动支付这辆班车,致力于通过业务创新、加强合作等方式,力图在移动支付业务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同时,随着支付行业电子化、互联网化不断向纵深发展,支付与经济融合进入新阶段,“移动支付”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支付理念和结算方式,引领我们实现由实物货币向虚拟货币的转变。
三、移动支付的发展意义
(一)移动支付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让金融惠及民生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以网点机构为代表的物理金融、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电子金融、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三大发展业态。这三种业态针对客户的体验与服务升级,分别满足了“定时定点”、“随时定点”、“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毋庸置疑,移动支付延伸了客户服务的渠道并满足了全天候服务的需要,大大拓宽了我国消费支付的范围,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尤其对于一些落后、不发达及传统金融机构建立网点成本较高的地区而言,移动支付依托其“随时随地”的特征而将普惠金融传播到这些传统金融的“荒漠区”,使得支付行为下沉到乡、镇、村,从而扩展了用户覆盖,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移动支付倒逼支付清算变革,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支付清算是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后台支撑,直接关系到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经历了手工核实、同城票据交换、电子化和信息化等发展阶段。在手工核实阶段,资金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必须通过信汇或电汇等方式,需要数天才能完成;随着电子联行系统的建成,商业银行也建立了行内通存通兑系统,资金可以实现在一天内完成跨地区转移;现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人民银行构建了由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清算系统、外汇交易系统和各商业银行核心系统构成的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使得普罗大众可以轻松享受到跨行、跨地区资金实时到账等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移动支付有利用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力
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等趋势下,各中小银行和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银行比较起来,营业网点少、服务范围有限、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一是由于移动支付具有灵活性、即时性和便捷性,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增强和大型银行的竞争力,缩小了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差距。二是移动支付的加入还有助于突破物理网点的束缚,减少增设物理网点的建设费用及人力成本。根据美国咨询机构Tower Group数据显示,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办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仅为传统柜面方式的2%,是通过ATM交易方式的10%。三是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扩宽业务经营范围,同时,依靠理财、生活服务、快速转账等增值服务,可以提高客户粘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实力。
四、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运营市场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模式,竞争渐趋激烈
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上游的技术及方案提供方、中端芯片的提供企业,再到下游各行各业的商家。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形成了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每一方都试图占据主导地位,互相合作的同时又互相竞争,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运营市场复杂,缺乏统一管理模式,产业制度成为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2015年中,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可谓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自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数就已经超过了Paypal,成为全球最大。截至2015年年底,支付宝拥有超过3亿实名用户,活跃用户数有1.9亿,支付宝钱包在移动支付市场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支付宝还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从支付延伸至销售、担保、融资等领域,利用自身的场景优势,将数据和流量转化为其客户关系沉淀,成为客户消费、理财等的优选入口。毋容置疑,这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近场支付产业联盟谈判能力低,无法真正主导业务发展
在我国,远程支付业务发展相对成熟,但是,在近场支付领域却发展缓慢,据统计,2015年移动支付中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占比分别为:99.72%和0.28%,占比悬殊。尽管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加入到银联、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机构等主导的近场支付产业联盟之中,致力于与其他产业链运营主体达成合作协议,提供后台结算服务。然而,由于受终端渠道等资源的限制,商业银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参与近场支付产业联盟的过程中谈判能力很低,商业银行仅仅作为产业链主体的协作方参与到近场支付的合作中,无法真正主导业务的发展,容易被边缘化。
五、推动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方的通力合作,需要在产品模式创新与产业链融入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面对移动支付来势汹汹,监管部门及商业银行应多角度、多维度应付支付变局。
(一)监管部门应完善支付结算制度,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现行的《支付结算办法》颁布于1997 年,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为适应支付结算业务监管需求,监管部门应结合国内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实际,加快制订《支付结算条例》,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在完善传统支付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将网上银行、移动支付、自助银行等新兴结算方式、结算主体纳入管理范畴,并对新型支付手段业务流程及电子支付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促进电子支付法制化、良性化、规范化发展,引导支付结算市场有序运行。
(二)商业银行应着力于优化产品布局,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
移动支付产业竞争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之争。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主要提供查询、转账、缴费等简单服务功能,本质上只是对银行传统服务渠道的延伸,并没有深入客户的核心需求进行产品、模式上的创新。因此,为适应移动支付业务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应紧密立足于自身的整体战略,着力于优化产品布局,创造应用场景,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一是应加强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紧密关注,不断创新服务和产品。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近场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业务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产品布局,包括NFC、二维码、LBS等,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策略。二是按照“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与外部机构合作服务的能力,将支付等金融服务面向移动支付运营商、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开放,聚焦发展、共促融化,探索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通过平台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客户导流,融入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内涵。三是顺应当前020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拓展O2O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放式平台跨界合作,围绕村、社区、校园、医院、超市、公交等日常生活场景,不断丰富移动支付的服务体系,从支付运营、金融运营向商业运营转型。以移动支付为纽带,把服务细化到场景,通过场景嵌入自家的产品与服务,尝试业务突破,提高服务覆盖率。同时,通过分析客户支付行为及商家交易信息,实现业务场景、产品规则及信息推送等定制与组合,利用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优势,将信用卡分期、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与移动支付进行捆绑,为客户提供更具前瞻性和综合性的优质服务。
(三)发挥移动支付特点,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发展普惠金融”的号召,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终端存储容量大、覆盖面广、能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的特点,根据我国“三农”地区现金流通不便、支付结算手段匮乏的现状,全面推出快捷的小额非接移动支付产品。同时,注重加强与新农合、新农保业务的整合,加强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及应用,着力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出低成本、易操作的移动支付产品,拓宽农村普惠金融“新内涵”,使得普惠金融能更广泛地惠及更多群体成为现实,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出新的有效途径。
六、移动支付业务的展望和总结
根据央行最新的2016年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增势明显,其中,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61.37亿笔,金额为29.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46%和10.20%。笔者看来,商业银行应认清大局与大势,适时调整运营模式,以客户的核心利益诉求为导向,着眼跨渠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客户体验,不断拓宽业务发展空间,争取在这场激烈的金融服务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因此,面对移动支付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商业银行应在明确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开展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支付业务,同时也要加强与同业、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打造自身主导的消费场景,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海颖,张云华,周振宇.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分析及其盈利测算[J].上海金融,2011,(9):15―21
关键词: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价值链;营销策略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人,较2018年底增长799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民占比由2016年底的98.6%提升至99.3%。通信设备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移动支付也因其高效、便捷、灵活的特性不断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前,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占据了移动支付的主流,并成为用户的首要选择。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环境及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含义与特点。移动支付,其内涵是以移动终端设备(一般是指智能手机)为载体,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支付方式。移动支付通过将客户的银行卡、手机与支付终端捆绑的模式向银行金融机构发起支付指令,从而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功能。移动支付因其简单的操作性、技术的先进性、服务的创新性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新型支付方式,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移动性。不受时间、地域、距离的限制,与手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随时随地从移动终端获取所需要的服务信息。2.及时性。获取服务信息更加便捷,服务功能的实现越加高效,账户的查询、转账、购物消费越来越便利。3.定制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数据优势,对不同消费方式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4.集成性。集搜索、电商、社交为一体,是一个全息化的移动支付系统。(二)移动支付的应用。1.创造“移动”服务。“移动”服务,其内涵是以移动终端设备(以智能手机为主)为载体,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同时还有很多满足潜在需求的服务,例如,线下线上融合,灵活、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跨境支付前景广阔,应用场景多元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网民中有84.6%的网民在线下购物时使用手机在网上支付结算,在超市、便利店、餐馆等线下实体店使用手机支付结算的方式正逐步取代现金支付的结算成为消费者的新型支付观。2.超前客户服务管理。超前客户服务管理的特点,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大量收集用户的交易数据,分析、了解客户需求并能创造客户需求。比如,金融科技通过支付环节深度挖掘支付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信息,深入分析收集的大数据,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定制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这在支付、保险、理财、供应链、大数据等领域都有运用。3.应用场景多元化。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支付流程更加顺畅、便捷,使移动支付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覆盖更多场景。例如移动支付厂商横向开拓交通、医疗、餐饮、外卖、网贷、理财、教育等行业,纵向拓展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创新,从安全保障、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等方面提出系统化的技术要求。(三)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环境及趋势。1.移动支付产业链。银联和央行支付系统所组成的支付清算是中国移动支付核心参与方,终端厂商、软硬件设备商、通讯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中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角色。一是支付清算。由银联和央行支付系统组成的支付清算是整个电子支付产业的枢纽,提供跨行大小额电子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跨行资金清算的业务。二是终端厂商。手机终端厂商以集成NFC通讯模块等方式提供近场支付环境的终端支持,通过与通讯运营商、商业银行合作实现安全、便捷的近场支付功能。例如,三星、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终端生产商为NFC模式的近场支付提供设备技术的支持。三是软硬件设备商。软硬件设备商主要以与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的方式提供POS收单服务。POS收单服务有效推动了电子支付业务的不断发展与进化,促进了线上线下支付一体化的发展。四是通信运营商。通信运营商为支付交易提供网络设施、通信渠道、支付通道。其不断开发推出创新产品,例如近场支付的双界面SIM卡、与用户互动的手机客户端软件等,是推动我国电子支付行业向前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之一。五是金融机构。银行作为发卡机构,拥有庞大的用户群,通过将银行卡号与手机号绑定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便捷的支付服务。凭借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渠道在远程支付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在近场支付方面,联合终端厂商、软硬件设备商推出云闪付。六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敏感度极高,能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以制定不同的服务,打破线上线下的限制,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地发展进取。如今,第三方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2.支付业务稳步增长,有力拉动消费升级。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占手机网民规模的85.3%,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82亿。数据指出,2019年移动支付业务(不含银行支付机构)的业务金额是249.8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打开,移动支付业务不仅在重塑着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居民消费增长。3.支付场景多样化,支付路径便捷化。随着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移动支付的场景日益多元化,从最初的网购支付、话费充值、转账、信用卡还款等场景逐步向金融产品支付、休闲娱乐、生活缴费、美容护理、游戏充值、跨境转账等支付场景扩展。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移动支付的支付路径涵盖了远程网络支付、二维码支付、NFC支付、条码支付、光子支付、手刷支付等在内的多种支付路径。其中,二维码支付得益于其适宜场景的广泛性、使用条件的低门槛、直接便捷性成为目前移动支付的线下主流支付路径。
二、基于移动支付的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的行业竞争格局。1.金融机构主导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电子支付服务主要推动力量来源于银联和银行两方面,银联通过将客户银行卡与手机号绑定的绑定模式和通过WAP、手机短信等方式发起指令支付的移动支付网关模式为客户进行服务;银行首先主推的手机银行模式是通过短信、手机客户端、WAP等方式进行银行柜面服务的查询、转账等业务员的延伸服务,其次,与终端厂商合作,通过在手机中预制银行卡信息与非接触芯片的方式,使手机具备银行卡与近场支付的功能。银联与银行主导的核心盈利模式是通过非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银行卡发行品牌服务、银行卡收单跨行交易手续费分润、ATM跨行取款收费、电子银行转账等手续费、快捷支付手续费分润等业务获取利润。2.通信运营商机构主导模式。通信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有小额花费支付、近场支付两种。小额花费支付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进行支付,是通信运营商移动支付的初期产品;近场支付方面,通信运营商主要通过与终端商场合作定制具有特定功能的手机终端的方式推广普及终端改造的近场支付。通信运营商的核心盈利模式是提供基础移动网络获取网络服务利益,通过短信、WAP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获取移动增值服务,通过为应用服务商提供服务的门户获得分成利益等,以此获取利润。3.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有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有资和信、市政交通卡等预付卡发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有银联商务、杉德、汇付天下等第三方线下收单机构;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及其下属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模式有手机客户端、手机刷卡器、移动支付网关模式。首先,手机客户端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基于其庞大的客户群需求,将互联网支付迁移到移动终端。常用的支付渠道是通过第三方虚拟账户支付,比如支付宝、财付通的客户端软件。其次,手机刷卡器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刷卡器与手机终端相连接,客户通过手机端下单后再刷银行卡完成支付,比如卡拉卡、NFC支付、乐刷等。最后,移动支付网关模式是客户通过客户端选择支付方式完成支付,比如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声波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线上盈利模式是通过电商交易商户交易佣金、电商平台支付解决方案、沉淀资金利息收入等业务获取利润。线下盈利模式是通过接入费、技术服务费、交易手续费等方式获取利润。(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运作状况。自2009年,依托于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行业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第三方支付行业中的各类产品深入涉及人们日常生活消费、购物、旅游等方方面面,第三方服务机构或是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壮大规模,比如支付宝、财付通;或是针对用户提供多样化应用,比如翼支付、平安付;或是为企业定制化B2B支付服务,比如拉卡拉、联动优势,在具备市场细分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客户和商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和商户需求制定解决方案。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业务之间存在直接竞争关系,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日益壮大,银行会人为增加竞争壁垒,以保护自身利益,如提升快捷支付接入的门槛。
三、第三方支付机构及行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一)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建议。1.综合发展策略。找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合作共赢的态度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和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共赢合作,在企业、用户、支付通道、服务质量方面形成合力,避免低效率的成本投入,以合作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2.技术发展策略。提升移动支付环节交易密码的安全性,巩固风险屏障,利用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其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及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把握市场契机,加速推进产品研发、打通O2O支付渠道、丰富应用场景。3.市场拓展策略。市场拓展初期支付环节的商户扣率差价统一费率定价;通过与中小商户群的合作,培养用户和商户两端客户群,推动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优势,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营销获取推广费用,为客户提供行业分析报告获取增值利润。(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营销策略的建议。1.品牌化策略。推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改善用户体验。加强服务创新,以服务创新提升顾客满意度。以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相结合,加强与商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进而培养用户与商户对品牌的忠诚。2.兼容性策略。资源整合、横向协作、互利共赢是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生存法则。找准细分市场,精耕细作,以合作共赢的姿态积极参与和推动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3.个性化产品策略。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针对个性化差异实现服务形式多元化,使大数据、云计算等发挥其强劲的优势。产品属性方面注意对产品安全性能的提升与用户黏性的培养。4.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利用基于用户黏性、定位功能和大数据分析角度的SOLOMO模式(信息互动+本地消费+移动化)与O2O模式(线上线下相融合)满足商户或企业推广的精确营销、推测用户的当前需求及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5.互动式促销策略。在产品引进期,加强广告宣传力度,鼓励用户参与体验;在产品成长期,通过折扣券或红包进行促销;在产品成熟期,与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研发更便捷、安全、高效的第三方支付产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优化移动终端的搜索引擎。
参考文献:
[1]李淑锦,陈莹.基于新金融视角的第三方支付与通货膨胀分析[J].商业研究,2017,(10):23-30.
[2]廖愉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监管研究———以P2P平台、余额宝、第三方支付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5,(2):51-57.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其现状
1、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用户通过其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方式。它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相结合而发展的产物。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增值业务应用。
二、移动支付的存在的问题
三、移动支付发展的趋势
结语:中国移动计划在2015年的手机销售中推出NFC手机4000万部,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且该产品应在首次上市销售时就支持NFC近程支付功能。在未来的几年内,NFC手机将成为市场中手机移动支付功能的基本配置。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业务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4亿。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策略
从2014年春节兴起的微信抢红包开始,移动支付就开始在打车、购物、就餐等众多线下支付场景中攻城掠地。如果说2014年是移动支付爆发的元年,那么2016年则是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一年。你会发现菜市场、煎饼摊都开始采用移动支付的时候,移动支付方式已经由高端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全民移动支付的时代来了。随着2016年股市的收盘,腾讯公司以363亿元人民币的市值优势成功超越工行排名第一,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名列第三。这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关键业务都是移动支付,商业银行的基础支付业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1.1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完成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目前移动支付终端主要是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属于金融支付范畴,其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货币来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完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使移动支付迅速增长。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数量的92.5%,在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支付用户的规模达4.5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64.1%,手机支付已经是大多数网民使用支付的一种方式。据央行支付报告显示,2013―2015年,移动支付笔数从16.74亿笔增长达到138.37亿笔,增长了7.27倍;支付金额从9.64万亿元增长到108.22万亿元,增长了10.2倍。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前三季度已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1.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格局
目前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大模式: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是第三方支付服务商通过构建移动支付平台,并与各家银行相连,提供支付账户,充当信用中介,资金通过第三方提供的移动支付账号进行划转。这种第三方支付代表如支付宝、微信支付( 财付通) ,目前已从发展之初的线上走向线下,支付方式采用扫码支付,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的主流方式,开始侵蚀传统线下收单市场。
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特点是通过用户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交易支付,不另设账户沉淀资金,优势是线下支付。2015年底银联“云闪付”产品,其移动支付方式被称为闪付派,主要由银联、银行、手机厂家合作采用NFC支付,较扫码付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使用便利性。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是以移动运营商代收费业务为主,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一般是将话费账户作为支付账户。目前移动运营商也发展支持话费之外独立账户形式,如中国移动 “和包”业务,中国电信翼支付业务等,支持扫码与闪付。
目前移动支付处于支付宝、财付通两强相争的格局,截至2016年三季度,据易观智库的研究显示,支付宝、财付通占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份额88.54%,中国移动和银联联合发起的联动优势占1.21%,银联旗下银联商务中仅占1.08%。
2、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降低银行客户获客和访客能力
获客能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能力,只有不断发展优质客群才能使银行不断发掘新商机。移动支付及应用本身代表互联网金融的科技性与先进性,天然过滤掉了大量的较低价值客群,而筛选出的一般多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客户,这部分客户消费需求旺盛、成长性好等特点,而被过滤掉的那部分客户往往继续依赖于银行物理网点与人工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商业银行流失了大量潜力客户,还加重了网点对于较低价值客户的服务工作,造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局面。
第三方支付的存在,从客户关系来看,出现了直接与间接客户的差别。在第三方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直接客户是买方、卖方,银行的直接客户却只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一家,买方、卖方俨然成了银行的间接客户。银行极难看到客户的交易信息,银行账户只是客户用来向支付账户充值的渠道。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更实质性的挑战应该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被互联网这种场景化隔断了,如果银行的客户渐行渐远,银行就完全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成为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银行被边缘化了。
2.2 分流银行存款,提高银行资金成本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账户体系之外设置了账户体系,即支付账户体系,商业银行仅是作为支付资金的提供者存在着,支付账户成了一道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防火墙”,它有效地阻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通路,资金潴留形成了特殊的“三角地带”。这使得客户的部分资金由银行存款变为支付平台的备付金,支付平台的备付金又以较高的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提高了银行资金成本。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现在客户资金又流向第三方支付衍生的“宝宝类”产品,这类产品又向银行要协议存款,直接又导致资金成本的提高,存贷利差就变小了,银行最重要的利息收入也就变少了。另外,一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开放了理财产品的申购,这也使得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这一商业银行最后的资金堡垒也出F松动的迹象。
2.3 影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发展
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力发展支付业务的目标不仅仅是赚取微薄的结算手续费,他们的目标是更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其触角已经伸到传统的金融业务领域。在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中,移动支付除了作为工具之外,还能实现业务延伸,通过提供自有服务或者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构造更加庞大的移动生态环境。移动支付的典型衍生应用包括供应链金融、线上线下收单、消费金融、征信、财富管理等。看一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金融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两家互联网金融巨头均涵盖了支付、理财、征信、信贷等金融业务。特别是阿里巴巴,其金融业务可直接服务于旗下淘宝商家、消费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生态系统,这种竞争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很难模仿。
2.4 改变银行卡市场传统格局与利益分配机制
传统银行卡支付的体系是基于卡组织的四方模式,它认同支付的专业分工,兼顾发卡、收单、卡组织和商户的各方利益。第三方支付机构采用客户、商户、平台的“三方模式”不仅卡组织缺位,而且发卡机构主体银行则因支付账户,逐步被边缘化。
商业模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移动端的创新将线上应用于线下场景以获得支付收益,二维码被动扫码模式改变了传统“刷卡”环节,本质上是把线上支付模式运用到线下商业环境中,不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线下的产业链将被动摇,打破了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利益分配格局,以网络支付替代线下银行卡收单,直接侵蚀了传统银行、银联的利益,线下银行卡收单的几百亿元手续费因此受到影响。
3、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策略
移动支付和实体经济的高契合度,让银行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但商业银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市场变化,拥抱新技术。商业银行要努力树立用户体验、平台战略、共享经济、跨界合作等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3.1紧盯用户体验,加大银行产品创新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紧盯用户体验应针对不同的客群提供其需要的移动支付产品。针对城市客群,商业银行在满足远程支付需求外,重点打造便捷的近场支付产品,并尊重其选择性,推出扫码付与闪付并存的支付端产品。针对线上应用的支付客户,商业银行应主要推动远程支付服务,改善用户体、拓展产品功能。针对电子商务支付结算客户,如当大型企业需要结算和对账服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建立便捷的银企结算接口,加强远程支付功能。银行不能再满足于渠道端的网络化和移动化,更要注重产品端的互联网化,把渠道思维升级到产品思维,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建设银行龙支付产品,创新支付收单产品,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探索虚拟信用卡业务等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亮点。产品创新支付创新将打开客户的入口,深刻改变银行未来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格局。
3.2 建立移动支付生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构建更完善的支付生态,才是移动支付的未来。零售方面,银行应推动支付业务便利连接后续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理财、信贷、财富管理等),大力推动网点由交易型转向营销服务型,由传统网点向社区和直销银行转变,从支付便利性到零售金融综合服务的情景代入。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合作电商平台,引入交易场景,获取客户海量交易信息,结合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开展多项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企业方面,依托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商业银行应和企业客户所处行业进行对接,扩大成员机构和合作伙伴,拓展建设内容,建立移动安全支付生态圈,向用户提供方便安全的一致性体验。银行可以通过自建或外接电商平台和企业ERP 系统获取企业订单和支付交易信息,同时参考物流企业的货物运输和流转情况对交易信息进行监管。银行通过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延展和巩固传统公司业务,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以金融服务为支点,提供包括产业整合、交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帮助客户向互联网迁移,实现银行与客户共赢。
3.3 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竞争中合作
目前,银行和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跨行清算枢纽,占有线下收单市场90%的份额,在传统支付市场具有优势地位。而互联网公司则在线上与线下结合,定位于众多小微客户,金融服务个性化需求强,并能覆盖长尾市场。从目前来看,两者错位竞争,双方向各自的优势支付市场渗透。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效的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合作模式包括:一是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金存管和清算银行。根据央行最新备付金存管监管要求和设立网联的政策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二是征信合作,采取输出信用模型的纯中介模式,根据外部银行的目标授信群体的特征、模型参数进行筛选,或直接提供客户的信用评分报告。三是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科技优势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水平,快速推动支付领域的技术和商业创新。
3.4 深度挖掘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潜力
截至2015年12月,三到五线城市和农村人口达到9亿人,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规模为1.70亿,年增长率为16.3%,而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电商消费的新力量。在一二线城市的主流市场经过多年的厮杀,格局也基本确定,未来的方向应该在农村,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是一片蓝海。 对于广大边远地区的农民而言,移动互联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手机终端的使用则使居民在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交易。以农村移动便捷支付为核心,逐步延伸至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农业信息资讯服务等领域,将全面覆盖支付、结算、融资、理财、信息咨询,最终打造完整农村移动支付生态。
3.5 大力发展银行卡跨境业务
线下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对于整个支付产业依然至关重要,传统卡基支付仍然有较大创新发展的潜力与空间。据报道,2015年全球卡基支付规模约为2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仍达13.3%。可见从全球来看,卡基支付市场仍然在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居民出境游突破1.2亿人次,出境消费达1.1万亿元,2015年中国海淘大军全球消费高达2400亿元。商业银行应一是加大与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的合作发展国际银行卡业务,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研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境外服务水平,与其他出国金融服务交叉营销,以增加客户粘性,二是发展出国消费金融业务,加大出国金融业务的受理种类,除传统的旅行支票、结售汇业务之外,可考虑发展银行卡出国金融业务,如开展出国金融账单分期、大额分期等业务,积极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黄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融经济,2015(10)
[2]张爱军,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2016(11)
[3]赵彦雯,移动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金融,2016(7)
[关键词]移动支付 信用缺失 信息不对称 交易成本 用户市场 产品市场
1 移动支付业务是电信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的新产物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电信产业在20世纪快速发展和以IP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兴起,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电信和信息产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也深刻地影响着工业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第一次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并列核心驱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行业利润持续被摊薄,因而发生在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驱动经济增长、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趋势,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自身产业和与自身所处的产业紧密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更多的时候是发生在曾经看似完全无关的两个产业各自利用经验、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竞争要素,实现范围经济扩张的边界上。
电信业和金融业同样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基础性产业,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受技术进步驱动和竞争压力的影响,两者首次在移动支付业务这一提供随时随地且方便安全的交易支付市场边界上相遇,一端握有大规模的移动终端用户,另一端拥有专业的金融业务知识。
由于竞争压力的不同,以及核心业务的定位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在移动支付业务上,以电信运营商的主动扩张为主。以日本为例,NTT DoCoMo在成功推出i-mode手机互联网服务后,于2006年10月份正式推出基于手机的手机信用卡服务,深度介入金融服务业。韩国的移动运营商SKTeiecom等作为驱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向市场提供手机信用卡服务。而在另一端,金融服务业并不甘于寂寞,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无一例外推出了以WAP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手机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核心业务定位不同以及银行之间业务整合的困难,和运营商对移动支付的推动相比,动力不足;反观中国三大运营商,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强势介入了移动支付业务。
2 移动支付双边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1 信任结构、交易成本与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1)国内信任结构制约着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规模
在中国发展移动支付,需要仔细分析中国文化和信任制度等外部环境。移动支付业务从诞生起,就注定比单纯的通信或者金融服务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尽管日韩由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已经开始看到曙光,但是受制于宏观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内信任结构的特性、信息不对称下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偏好的不同,最终导致的交易成本大小不同。受此影响,移动支付产业如果想在中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寻找到适合中国信任结构的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双边市场:一个是用户市场,另一个是产品服务市场。
(2)信任结构所导致的不同交易成本制约着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移动支付与现金或者其他交易方式的区别在于其对交易信息和交易资金的安全保障需求要高得多。
首先,对产品供给方来说,产品购买者的身份的真实性以及可追查性是移动支付的第一道门槛。这种真实性就要求在移动支付终端设备与个人身份之间建立一个强关联的联系,否则产品供给方根本不愿意提品。
其次,对于产品的购买者或者用户而言,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比交易信息的安全性更为重要。由于移动支付一般采取的是与个人资金帐号的绑定,在交易过程中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以及不被滥用是用户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前提。
最后,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形式来说,如果产品供给方缺乏对购买者的信任,那么其提供的产品质量就会被有意地降低,高价值产品的种类也会减少以规避风险;而对购买者而言,当对整个系统或者产品提供者缺乏信任的时候,其愿意交易的额度和频次将会大大减少,以减少风险和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低信任的环境中,移动支付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的交易各方需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合同签订前交易信息的搜寻以及台约签订后为防范风险上去。如果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选择合适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对于移动支付产业来说,就有可能由于不信任多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使得移动支付产业内交易活动或许就会陷入霍布斯所描述的没有任何信任的时候“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即霍布斯丛林中。
2.2 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与移动支付双边市场
(1)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面临的逆向选择困境
信息不对称是另一个影响移动支付产业内交易活动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本质是交易一方知道的信息,另一方不可能知道或者信息发现的成本太高或者即使能够发现也由于交易结束而失去了发现的价值。
在移动支付中,产品的供给方拥有自己信用历史及其产品优劣的全部信息,产品的需求方拥有自己的信用历史及其交易账户的全部信息。显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都不可能在一次短暂的交易过程中发现彼此的全部真实信息,尤其是那些会导致交易风险的信息。
如果在交易发生之前,产品供给方、预期需求方存在信用风险或者侥幸认为需求方不可能发现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其就有充足的理由愿意降低自己的产品质量。以规避交易风险或者获取高额交易利润;而对于产品的需求方来说,如果其预期到供给方会提供伪劣产品并有可能滥用自己的交易信息,那么其就有极高的积极性降低愿意支付的产品价格或者拒绝参与交易。
(2)信息不对称对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面临的影响
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市场的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种类。供给与需求双方的逆向选择将会极大的降低产品的质量,并使得交易的规模大大缩小。
其次,是供给和需求市场自身规模的大小。无论是产品提供者还是产品的消费者,当预期到由于移动支付的不安全性所导致的交易风险巨大,成本极高的时候,就不会有足够的激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应该说,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中动,影响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信誉的建立,所导致的信用缺失推高了交易成本,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规模扩大发展的重要约束变量。而这种逆向选择的冲动,是与中国社会的信任结构密切相关的。
2.3 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基础信任结构的特点及其带给移动支付的挑战
中国的社会信任基础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信任程度较低。由于缺乏可以长期持有和交换的财产,使得人们并不重视自己长期信誉的建立,造成整个社会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
(2)自然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按照家人、亲属、同事、熟人、陌生人的顺序由高到低排列,并呈现非线性的加速下降曲线形态。
(3)在自然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之间的信任度按照个 体、民企、国企、政府的顺序由低向高,呈现一条加速上升的非线性曲线形态。
(4)以货币系统和契约精神为基础的市场信任结构仍然在建立中,公共的信任基础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这种信任结构的分布,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交易方式选择上,就是移动支付业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肃挑战:对现场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不可理喻的偏好。
3 以信任、信息及其交易成本作为约束变量的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选择模型
3.1 移动支付产品市场的分类
由于信任结构受制于社会的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以及政府的相关法律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和制度供给,其改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移动支付产业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基础信任结构的产品市场和用户市场。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按照信任度、逆向选择偏好、道德风险偏好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及其多带来的经济激励作为选择产品市场的导入参数。
从激励的动因上来讲,对于移动支付的产品市场中产品的提供者而言,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必须能够降低其成本或者能够带来某种政治上的好处。而同时这种降低的成本或者政治上的好处又有制度上的约束,使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采取逆向选择行为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不愿意冒道德风险。
从信任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产品市场划分为与信任无关产品市场或者说是无信任可选性的产品市场和与信任强关联产品市场或者说是可以按照信任程度的高度进行有选择性的产品市场。
3.2 无信任可选性市场的双边市场
在无信任可选性产品市场,参与交易的双方不管是否存在信任关系,他们之间既无进行交易主体的选择的自由权利,也无对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及其质量进行选择的权利。由于无法进行交易对象的选择以及交易产品的形态和质量的选择,对于产品提供方来说,如果能够通过移动支付降低其产品服务的成本,将能够刺激其进入移动支付产业的产品市场。此时交易双方的逆向选择偏好和道德风险偏好并不能对交易成本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产品市场的产品提供方有完全的自主选择权,基于移动支付是否对自己有利而强制用户市场进入移动支付的用户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单边强制选择下另一边完全被动进入的场景。以政府的公共服务为例,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公共服务具有信任无可替代性和选择性。政府既无法选择其管理的对象,被管理者也无法选择是否由政府及其机构提供服务与否。
3.3 有信任可选性市场的双边市场
在有信任可选性的产品市场,交易双方既有对交易对象相互选择的自由也有对交易产品的选择的自由。
对于产品的提供者来说,因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导致的需求规模的扩大或者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必须大到足够抵消由于信任缺失,在信息不对称下,为防范由于用户市场的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所采取的所有措施的实施成本。
因此,对于产品市场的产品形态来说,其单次交易的额度必须小到用户市场没有足够的经济激励去冒道德风险,而同时这种产品的使用、转移、消费的过程中,所附加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必须尽可能的少并且比较简单从而所额外带来的交易成本足够的小。
而对于用户市场来说,为了减少交易信息的滥用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那些按照可信任程度的高低排序的产品提供者将具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国企等,其高信任度并不是来自于其对交易信息滥用的冲动性较低的可能,而是来自于在中国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组织,在信息被滥用上的长久的可追溯性以及从政府作为信用担保方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来自于用户市场对此类产品提供者在滥用用户交易信息后,政府所拥有的较强的对这些产品提供者的管制措施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那些不具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民企或者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看来,在用户市场。其具有极大的经济动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有可能通过用户交易信息的滥用而谋利。而这些以组织形态存在的产品提供者,相比单个个人而言,在发生问题后所具有能力,是个体所无法抗衡的,最终可能导致个人损失的无可挽回。
有这样的风险预期,用户市场在单次交易的额度和规模上,自然要求其足够的小,以使得产品提供方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激励不足,同时在交易的确认、资金的转移中要求移动支付具有更多的安全认证措施,以防范交易信息的滥用。而在产品形态上,简单的、质量可以迅速能够被验证的。或者说产品提供方很难对产品信息进行隐藏以获取超额利润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用户市场的首选。
3.4 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选择分析示例
表1为以信任、信息及其交易成本作为约束变量的移动支付双边市场选择示例。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模式 滴滴打车 快的打车
一、引言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汽车租赁是公路运输的重要一环,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目前的交通状况,租车出行必将成为舒缓未来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虽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买车已经不是问题,但是现实交通状况不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购车,尤其在大城市限购和打车出行的需求将推动汽车租赁市场的增长,租车的新消费概念和和共享模式将代替汽车出行的未来,也将成为未来旅游出行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且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就目前的规模和汽车租赁公司的车辆数辆来看,仍处于起步初期阶段,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出行思维的培养,租车将成就一个新兴的迅速扩张的朝阳产业链。
(二)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打车软件之争,明面上是腾讯与阿里之争,暗地里却是他们合伙在炒作,培养用户习惯和市场,让用户在占便宜的同时,占领手机支付渠道甚至是存款,最终从国有银行口中夺取利益。打车类应用软件并不是赚钱的工具,它仅仅是培养用户手机支付手段的一个工具,让用户习惯手机支付系统并最终信任离不开这个支付系统,就好像当初培养用户由现金支付转变为银行卡、信用卡支付一样的道理。
(三)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移动支付市场的现有情况:
移动支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进入这一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该行业目前是腾讯、阿里、百度三个企业的市场。
从以上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来看,目前都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很难看出谁是行业的真正老大,为了争夺市场,可谓是群雄并起。
在近期召开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中文无线搜索服务提供商宜搜CEO汪溪也认为,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极其碎片化,除了微信可以说在中国是国王式的应用以外其他都不是。任何应用在用户面前显示几率是完全一样。
正因为市场格局还未成形,大家的机会一样,众多企业才会争相加入竞争,毕竟结果是未知的。
2.移动支付市场的未来发展情况: 打造一站式移动互联网服务
从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最初都是选择切入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与自己的主体业务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移动支付,就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生态权展开的。
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并不是终点,随后它又涉足移动社交、移动搜索市场,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腾讯的微信平台也不再仅仅是个社交平台,它还接入了旗下的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理财、移动游戏等应用服务,将微信打造成一个综合的移动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的PC时代,电子商务、娱乐、社交媒体等业务是独立的,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则聚合在一起,生活与互联网的界线模糊了。移动应用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移动互联网生活需求。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很大,全球还有将近50 亿的市场,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并且随着技术服务的创新,市场格局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3.移动支付市场对传统银行的冲击:
支付宝、财付通、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
目前,银行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建立类似于淘宝那样的网络金融平台,如浦发银行推出手机移动支付产品,建设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也正在推出自己的网络金融平台。
信息和渠道高度融合、互通共享,网络金融将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逐鹿”的又一新战场。
二、项目介绍
1.调查对象
(1)他高校学生;
(2)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使用者。
2.调查目的
(1)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打车软件的看法以及对于移动交易市场的认识;
(2)对互联网交易市场的发展进行预估并且了解其发展对于传统交易市场和传统银行的挑战;
(3)使我们将课本的认知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3.调查内容
(1)移动支付市场的现有情况:
移动支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进入这一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因此,该行业目前是腾讯、阿里、百度三个企业的市场。
从以上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细分领域来看,目前都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很难看出谁是行业的真正老大,为了争夺市场,可谓是群雄并起。
在近期召开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中文无线搜索服务提供商宜搜CEO汪溪也认为,目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极其碎片化,除了微信可以说在中国是国王式的应用以外其他都不是。任何应用在用户面前显示几率是完全一样。
正因为市场格局还未成形,大家的机会一样,众多企业才会争相加入竞争,毕竟结果是未知的。
(2)移动支付市场的未来发展情况: 打造一站式移动互联网服务
从移动互联网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最初都是选择切入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与自己的主体业务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移动支付,就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生态权展开的。但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并不是终点,随后它又涉足移动社交、移动搜索市场,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腾讯的微信平台也不再仅仅是个社交平台,它还接入了旗下的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移动理财、移动游戏等应用服务,将微信打造成一个综合的移动服务平台。
在互联网的PC时代,电子商务、娱乐、社交媒体等业务是独立的,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则聚合在一起,生活与互联网的界线模糊了。移动应用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移动互联网生活需求。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很大,全球还有将近50 亿的市场,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并且随着技术服务的创新,市场格局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3)移动支付市场对传统银行的冲击:
支付宝、财付通、二维码等移动支付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巨大冲击。
目前,银行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建立类似于淘宝那样的网络金融平台,如浦发银行推出手机移动支付产品,建设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也正在推出自己的网络金融平台。
信息和渠道高度融合、互通共享,网络金融将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逐鹿”的又一新战场。
三、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一)紧跟时代的步伐
毕马威新的《全球消费与融合调查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66%的全球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钱包业务,而中国的比率更高达84%。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假设,比如10亿移动用户中有20%属于优质客户,其中哪怕仅有一半的人使用移动支付业务,那么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基础也有1亿人,而已经实现移动支付业务成熟广泛商用的韩国总人口数也不过5,000万左右。而且,与全球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更愿意为移动应用付费,毕马威数据显示,只有28%的中国消费者从来没有付费下载过移动应用,而在全球这一比例达到了40%。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移动支付需求,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有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时事,关注新闻,通过自身亲身体验进行调研。
(二)切合学生自身实际
大学生追逐潮流是一个不灭的话题,当代大学生与与原先大学生相比,其支付手段已发生巨大的转变,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相对于传统交易市场,移动交易市场更加方便、快捷 ,更加受学生推崇,并且了解移动交易市场和传统交易市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了解当今金融市场的需求。
四、对策建议
凭借高额的现金补贴“滴滴打车”在短时间内积累了人量用户,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补贴额度的逐步减少,打车软件市场逐渐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时期,“滴滴打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并逐步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盈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和完善“滴滴打车”的盈利模式:
1. 收取佣金。
中国的打车软件市场潜力巨大。以杭州为例,共有约12000辆出租车,每辆出租车平均每天接单25次,按每单20元计算,每天的交易额约有600万元。全国约有30个与杭州规模相近的城市,如“滴滴打车”从每天1. 8亿元交易额中抽成1%,将有180万元收入,一个月就有5400万元收入,这还没算上软件内嵌广告等其他收入,可见仅靠佣金收入就利润可观。
2.商业信息咨询业务。在使用打车软件时,软件会记录乘客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位乘客的信息数据,总结出频率较高的起点和终点,形成类似商业地图一样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平而,这些数据就是城市上而的一个个虚拟建筑,有高有低,出现频率越高的地方,虚拟建筑就越高。通常来说,火车站、商业中心以及高校的虚拟建筑较高。以此为基础“滴滴打车”可以开展极具权威的商业信息咨询业务。
3.拓展O2O业务。先行发展O2O ( 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模式的打车软件行业可以拓展到更多生活服务领域。拥有一个简单的微信号就可以进行代购,在实体店铺的二维码上扫一扫便可以使用微信支付,而月_其最人的优势就是便携性和实时性。作为打车软件)一商,在开展打车业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租车、拼车等业务,扩人平台覆盖而,增加受众群体,细化服务,并建立相应的商业模式。从用户需求来看,打车、租车、拼车的用户群体相互并不冲突,而月_租车、拼车等业务均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4.为市政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利用“滴滴打车”软件分析打车频率与常用地点,能够基本掌握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与堵车节点,借此可以为市政建设部门进行商业规划、交通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以改善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道路使用率,甚至可以细化到给每一位消费者提供出行路线方案。
五、结论
本项目的研究价值在于打车时的移动平台上的支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手机租车业务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探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租车业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开拓适合自己业务的营运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位置服务应用已经服务到个人,手机租车成为一种融合了移动互联平台和传统汽车租赁服务业的新兴服务,同时也是现代服务综合运营商的一条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它的服务模式和价值传递手段,将成为手机租车发展的关键核心。由于涉及到移动互联产业和汽车租赁产业的跨产业合作竞争,手机租车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形成自己特有的内容供应、服务提供、传输平台及终端接收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并有待进一步开发。结合中国特有的移动服务模式,整合手机租车的价值链,探讨合适的商业模式,是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运营平台,即企业在什么样的体系下运行,以使企业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需要运用一系列要素来反映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运转情况。凭借高额的现金补贴,“滴滴打车”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用户,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补贴额度的逐步减少,打车软件市场逐渐进入了理性发展的时期。“滴滴打车”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升客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减少对资本的依赖,并逐步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盈利。
(指导老师:窦然)
参考文献:
[1] (美)殷(Yin,R.K.),周海涛,李永贤,张衡.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艾瑞咨.iResearch-2013年海外打车企业案例研究报告-Uber.
[3]宋宣,Uber送快递.国内商务租车或难亦步亦趋,环球旅讯,2014.
[4]龙富勇,Uber入华初体验:够高富帅,本土化挑战艰巨,虎嗅网.
[5]王祚义,易到用车对战Uber或成第二个快的与嘀嘀之争,微媒体,2014.
[6]庐陵子村,易到用车和Uber运作模式的异同,速途专栏,2013.
[7]打车软件分析,百度文库.
[关键词] 移动支付 模式 电子商务
一、引言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客户的手机,通过短信、语音、射频识别等方式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与传统的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的优点,在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日本、韩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移动支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我国,移动支付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有调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每月增长数量超过500万户,2007年用户总数将突破5亿。这显然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发,将为产业链上的各方,包括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商业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的将会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将移动支付归纳为两种模式,介绍了各自的适用场合、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对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
二、移动支付的两种模式
客户若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前提是须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进行捆绑,此后在交易过程中所支付的金额会直接从银行卡上扣减。
在此前提下,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主要迎合了客户不希望亲临现场就可进行交易的需求。客户可使用短信、语音、WAP、K-Java、USSD等操作方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交通罚款等公共事业缴费,或者用于彩票购买、手机订票、手机投保等交易。这种支付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无需排队,为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国外如爱立信公司的Mobile e-Pay解决方案,在国内如北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的“手机钱包”业务,都支持这种支付模式。
在当前2G/2.5G的通信环境下,手机还只能浏览一些简单的网页,要进行网上购物还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考虑将非面对面的移动支付与基于PC的网上支付结合起来,构建成统一的电子支付系统。例如与支付宝结合,现在支付宝是用客户的E-mail登录,如果服务提供商之间加强协作,使客户用手机号码也能登录,这样就可以将移动支付与网上支付合并为一个ID,既方便于管理银行账户,又扩展了非面对面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与支付宝一样,手机号码已采用实名登记,因此较好得保证了客户的信用度。
移动支付的另一种模式是面对面的支付模式。如今,人们虽然能够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物,但网上购物永远也满足不了人们在商场里亲身购物时所体验到的人文享受。亲身购物的过程就是一种休闲方式,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使交易最为简便呢?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有点类似于人们在商场内的刷卡消费。
曾经出现过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支付,但是短信在发送、回复的过程中信道易受干扰,期间的延时难以预计,而且零售交易金额少但次数多,频繁地发送短信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今后的趋势是在客户的手机与商家的终端之间采用近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客户只需将手机靠近终端,再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
较早的移动设备普遍采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近距离通信。其缺点有二,首先是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处在笔直的视线内且要精确对准,另外,红外通信缺乏有效的安全协议。作为建立个人局域网(PAN)的一种技术,蓝牙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持设备的无线连接,然而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它的连接速度存在问题。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今后,面对面的移动支付将主要基于该技术。客户只需将内置RFID芯片的手机或PDA靠近商家的阅读器,阅读器识别用户ID和存储在芯片内的金额,并传送交易信息及电子签名至支付平台实现扣款,系统内部接口遵循移动运营商专门制定的标准协议《小额支付交易协议MPTP1.1》和《小额支付通信协议MPCP1.0》。
当前,在亚洲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在欧洲有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应用RFID技术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FeliCa手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从2005年推出至今已经吸引了4000万用户,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大。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基于该技术的面对面的移动支付系统在中国的实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图
移动支付系统框架如图所示,虚线框(A)为非面对面的支付模式,虚线框(B)为面对面的支付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今后的手机将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功能。
三、有待加强的方面
无论哪种模式的移动支付,由于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号捆绑在一起,因此账号内存款的安全就与手机直接相关。如此情形下,除了银行必须对用户的身份和密码进行加密以外,运营商需要对手机信号进行加密,手机制造商需要提高手机操作系统的保密性能。在过去的两年内许多厂商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开发移动支付的安全框架,包括开发出多种无线PKI方案。
对于习惯了只把手机作为通话工具的人们来说,移动支付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因此,提高市场认知度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向消费者宣传移动支付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而且要让商家、运营商及银行都充分认识到移动支付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商机。
四、前景分析
继与HTC合作推出手机钱包后,招商银行又宣布,其与中国联通合作的手机钱包将于12月率先在上海商用。中国移动也在12月5日召开的“2012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开放NFC手机SIM卡空间,同时基于NFC的手机钱包。从一年前浦发银行率先推出芯片贴片模式的联名卡,到现在的内置SIM卡模式的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产品在银行、运营商的推动下蓄势待发。
不可否认,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有着巨大的前景,但各利益主体都在各打各的小算盘,又给移动支付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从参与积极性较高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说起,它们的关系较为复杂,后者的生存主要依赖于银行,捡银行吃剩或不愿吃的骨头嚼。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其天生的免费和便捷性,业务已经渗透到购物、还款、金融理财等诸多领域,这让银行隐隐有了危机感。
如此看来,银行发力移动支付,一方面是顺应大趋势,另一方面是防范第三方支付抢食。而在移动支付战场上,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大拿”。前者有庞大的用户资源和快捷的数据通道等优势,后者则是带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智能终端的生产商,它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甘沦为管道。
所以,不管是抱着“先下手为强”想法的银行,还是想先发制人的运营商,抑或是有备而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手机厂商,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对移动支付虎视眈眈。
虽然目前各相关利益主体都已自觉站位,但用户和商户不买账,具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和银联POS机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移动支付标准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都制约着移动支付这枚“果子”的成熟。更为要命的是,由于移动支付涉及行业跨度大、利益主体多、产业链条长,利益各方都想依靠一己之力来争夺话语权。各自为营,从根本上造就了今天移动支付概念炒得火热但进展龟速的现状。
移动支付市场就像是一个吸金的无底洞,推广营销、培育市场要资金投入,银行发卡、运营商出示SIM卡也需要真金白银,而回报几乎为零。如果这些利害关系还不能触动一心想烧钱卡位的利益主体的敏感神经,那么谷歌钱包这盆当头泼下的冷水,足可以让大家清醒了。在今年年中,谷歌钱包在推出一年半后,终因无法协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而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折戟沉沙。即便强大凶猛如谷歌,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撬动整个利益链条,更何况是国内这些势单力薄的利益主体?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性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CommitteeforBankingStandards,“BusinessandFuntionalRequirementsforMobile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SalamL.Lyer:P.Palviaetal.Trustine-municationofTheACM,48(2),2005,73~77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