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范文

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

第1篇

(一)机械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内容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明确,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成本费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开支范围是以产品成本的实质为基础,同时又考虑了加强企业经济核算、进行生产耗费的补偿,把一部分与产品价值无关的费用也列入产品成本中。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成本在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上的积极作用。成本开支范围包括以下各项:第一,制造产品而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和燃料的原价与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第二,为制造产品而耗费的动力费;第三,企业生产单位支出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福利费、社会保险等;第四,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第五,企业生产单位因生产原因发生的废品损失,以及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第六,企业生产单位为管理和组织生产而支付的办公费、取暖费、水电费、差旅费以及运输费、保险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和劳动保护费等。可见,成本开支范围是以成本的经济内涵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到企业实行独立核算的要求而制定的,也就是要结合考虑耗费和补偿的关系,使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的条件下。既能补偿生产过程中的耗费,又能实现合理的利润。这样,能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投资者得到合理的投资收益。

(二)机械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机械成本核算是指企业对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汇总、分类和核算的管理工作,最终计算出费用总额和产品的实际成本以及产品的单位成本,机械制造行业成本核算与一般成本核算具有较大的共性。制造行业成本核算是指机械制造企业对其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的上述管理活动,以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最终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机械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第一,品种法,即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第二,分批法,即以产品批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第三,分步法,即以产品生产阶段和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第四,分类法,即以产品类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第五,ABC法,即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日常成本核算中,鉴于行业的特性,机械制造行业常常将以上几种方法混合使用,使成本核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成本计算是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本计算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成本核算结果是否科学准确,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所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调研中发现以往机械制造行业的各项成本以每项支出的原始凭证作为计算的依据,但是通常机械制造行业不能及时拿到已经发生的各项支出的原始凭证,如此一来,已经发生但尚未拿到原始凭证的各项支出就不被纳入成本计算,这种成本计算方式显然是不严谨不实事求是的,这会造成机械制造行业成本计算的遗漏和错误,从而导致机械制造行业的账面成本偏低,进而造成机械制造行业利润的高估,在进行成本计算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已经发生的支出(暂估入账)要及时纳入成本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成本计算的有效性,进而为准确进行成本核算奠定基础。

二、利用车间成本核算基础工作控制企业成本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是进行成本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不重视各项基础工作,成本会计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也就无从完成预期的任务。做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

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可以使企业成本预算和成本计划的编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成本核算有了可靠的依据,也为开展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提供了客观标准。因此,加强定额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定额制定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先进又要切合实际,并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定期修订,否则定额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定

做好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工作,是正确计算成本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一切物资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和办理必要的凭证手续,为此必须要做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要提高人们对这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还应根据不同计量对象,配置必要的计量器具,尤其对消耗量大的水、风、电、汽的计量器具要配备齐全。第二,应该设置专职的质量检验机构,辅之以群众性的质量把关活动,形成专职机构和群众检查相结合,而以专职机构为主的质量检查制度。做到不符合质量、规格要求的材料物资不入库,不发货。第三,应建立计量仪器和器具的管理与定期检查制度,以保证计量仪器与器具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对零部件和产品的质量应不定期进行抽查,以检查质量验收制度的执行情况。领发材料、半成品、工具等物资,都要有严格的手续和制度。有消耗定额的,按定额发放;没有消耗定额的,按照合理需用量发放;防止乱领乱用,造成积压浪费。对于每月发出或每批生产剩余的材料物资等,应及时办理退库手续或结转到下期继续使用,以使计入产品成本的材料物资正确无误。库存物资应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物相符,避免出现差错和霉烂变质,防止积压浪费和贪污盗窃,以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

(三)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

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有利于贯彻执行成本责任制,正确考核企业内部各单位的业绩,也有助于简化和减少成本核算工作,并便于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内部结算是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车间之间的经济事项运用货币形式进行等价交换结算,以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管理形式。搞好内部结算要抓好内部结算价格、内部结算方式和内部结算组织三方面的工作。内部结算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计价结算的价格。对于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在产品、半成品和各种劳务等,都要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这样一来,企业内部价格的制定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应由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来制定。这就要求制定的内部结算价格要保证企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要兼顾内部各单位的利益,使各单位都感到价格公平合理,可以接受。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通常是以计划单位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也有些单位以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结算价格。后一种方法能调动提品或劳务单位的积极性,但由于所加利润额的多少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内部单位业绩考评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也不便于计算最终产品实际成本。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制定内部结算价格,都应使之保持相对稳定,但也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变动而定期予以调整。内部结算价格应由企业统一颁布,各单位要严格执行,不能擅自改变价格标准。内部结算价格确定后,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发生经济往来时,就可依据一定的价格和结算方进行结算。企业应本着既满足往来结算和资金管理的要求,又简化结算手续的原则选择使用。

(四)建立原始记录制度,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

成本会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各项生产费用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产品成本,这就需要通过一定方式取得各项数据。原始记录就是提供成本计算数据的主要方式,是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体事实的最初的记载。调研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材料的领用、工时的消耗、生产设备的运转、动力的消耗、费用的开支、废品的发生、产品质量的检验、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转移、成品和自制半成品的交库等,都要记录在具有一定格式的凭证中。这种直接记载具体事实的凭证,就是原始记录。建立严密的原始记录制度,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提供制定各项定额和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都具有重要意义。原始记录往往为多个部门所需要,因此,按要求填写的原始记录,应分别送交有关部门使用。用如果采取一式一份的原始记录形式,则要按需要部门依次传递使用。这种方式的原始记录填写简单,但是不能同时送交各需用单位,影响及时使用,发生丢失时不易查对。采用一式多份的原始记录,可以同时送交各需用部门,如有丢失也便于查找。企业应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统一规定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存档和销毁等制度;应根据成本计算和内部控制的需要,制定各种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包括凭证传递所流经部门、各部门对凭证的处理程序等。为了清楚地反映凭证传递的流程,凭证传递流程最好用流程图来表示。原始记录要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有利于班组经济核算的开展,力求简明讲求实效、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及时修改以充分发挥原始记录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除了要建立和健全以上各项基础工作之外,还必须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和素质,特别是车间技术人员,更要提高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和技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完成成本会计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在企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2篇

施工企业,也称为建筑安装企业,是指根据国家计划或建设单位要求,承担工业和民用房屋建筑、设备安装、矿山建设、铁路、公路、桥梁等施工任务的经济组织。施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施工企业专业特点不同,企业名称也不一样,有建筑公司、安装公司、开发公司,也有工程局、工程处等。

施工企业建筑安装工程的最大计量单位是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就是指具有设计任务书和总体设计,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组织管理的建设单位。这里的单项工程,是指在一个建设单位中,具有独立设计文件,建成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并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工程,如一家工厂的某一车间、办公楼等。单项工程又有许多工程组成,而单位工程又有许多分部工程组成,分部工程又有许多分项工程组成。可见,施工企业是区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另一类型的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决定其成本计算方法,因而不能机械套用工业成本计算方法,而必须根据生产建设特点,选择经济实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施工企业工程成本项目及其内容

(一)工程成本计算的对象

施工企业工程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开设施工工程成本明细账的依据,是指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所确定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应根据企业成本管理要求和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施工现场条件,分主次、区别对待,本着主要工程从细、次要工程核算从简的原则确定,在此基础上设立工程项目成本明细账。

(二)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及其内容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发生各种耗费。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总体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工程成本和期间费用。在一定时期内为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建筑和安装工程归集的耗费,就是工程成本。不能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而应将费用发生额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称为期间费用。

根据现行施工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主要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

1. 直接费。施工企业直接费用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用等。

2. 材料费。材料费是指为了完成建筑安装工程应列入预算并在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费用及租赁费用。

3. 人工费。人工费是指列入概、预算定额的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的职工薪酬,主要指生产工人的职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津贴、辅助工资、工资附加费、劳动保护费等。

4. 机械使用费。机械使用费是指列入预算定额的施工机械台班量和台班费用定额计算的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机械使用费和施工机械拆卸安装费用等,具体主要指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发生的费用和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以及施工机械安装、拆卸费用和进出场费用等。

5. 其他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用是指概、预算定额分项定额规定以外发生的不属于以上费用的其他费用,主要指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摊销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和场地清理费等。 施工企业的间接费,直接费的对称,是指不易直接计入单项工程造价,只能采取间接的计算办法摊入工程造价内的费用。间接费主要包括施工管理费和其他间接费。间接费具体包括施工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行政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机物料消耗、周转材料摊销费、取暖费、降温费、水电费、办公费、财产保险费、工程保修费、排污费及其他费用。不包括行政管理部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

三、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计算

(一)工程成本的核算程序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企业各级财务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做好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正确计算工程成本的前提条件。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核算应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1. 将本月发生的施工费用,按地点进行归集,按经济用途进行分配,并计入各有关施工生产费用账户。

2.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应施工工程负担的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予以摊销和预提,并记入相关成本费用账户。如将周转材料按五五摊销法摊销,将借款利息预提,并计入施工工程成本。

3. 将“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归集的辅助生产费用按受益对象和受益数量,分配计入“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等账户。

4. 将“机械作业”账户归集的费用按受益对象和受益数量,分配计入“工程施工”账户。

5. 工程竣工(或月末)时,结算竣工工程(或本月已完工程)的实际成本,并将已完工程成本由“工程施工”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二)施工工程实际成本的计算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工程实际成本的计算,首先应确定工程施工成本计算对象,并据以设置工程施工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然后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最后按确定的成本计算期计算并结转已完工工程的实际成本。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控制

一、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

(一)在产品按照年初固定成本计算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就是各个月末的在产品的成本是固定的、不变的,当月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也就是这一产品的完工成本。在每一年末,要按照实际盘点的在产品的数量来对在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并把它当做下一年的各个月的固定在产品的成本。对于这一方法来讲,比较适合各个月的月末在产品数量比较少的或者在产品数量虽然大但是各个月之间的变化却不大的企业使用。

(二)在产品按照所消耗的原材料的费用计算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就是对于月末的在产品只对它所耗费的原材料的费用进行计算,对于工资以及福利等等的加工费用不予以计算,简单来讲就是产品的加工费用全部都是由完工的产品来负担。对于这一方法来讲,比较适合在各个月的在产品数量比较大并且变化也比较大,但是原材料的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的企业使用。

(三)约当产量法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先把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按照其完工的程度来进行折算,作为完工产品的产量,也就是约当产量,再根据完工产品的产量和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之间的比例来对完工产品的成本以及在产品的成本进行计算。对于这一方法来讲,比较适合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比较大且变化也比较大,但是产品成本中的元才来哦费用以及加工费用之间的比重相差不是很大的企业使用。

(四)在产品定额成本计价方法

这一分配的方法的特点是月末的在产品成本根据定额成本来计算,然后使用这一产品的全部的生产费用减去根据定额成本计算的月末在产品陈本之后的余额来当做完工产品的成本。对于这一方法来讲,它比较适合定额管理的基础比较好的,各项消耗定额也都比较准确和稳定的,但是在各个月末在产品数量的变化不大的企业使用。

(五)定额比例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产品,它的生产费用是依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者是定额费用的比例来实行分配的,其中,原材料的费用是根据原材料的定额消耗量或者是定额费用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对于工资以及福利等等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定额费用的比例来实行分配。对于这一方法来讲,它比较适合定额管理基础比较好的,并且各项消耗定额或者是费用定额都比较准确和稳定的,但是在各个月末的在产品数量变化却是比较大的企业使用。

二、工业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采购模式的转变

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它的物资采购在成本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那么,要想降低成本,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生产所必须的各类物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分类,有目的的针对不同的物资采购特点来制定出不同 采购管理模式,采用招标采购或者委托相关的服务机构来实行招标,对于其它类型的物资则可以使用比较审价的原则来采购。

(二)生产成本的控制

对于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对材料的流动以及设备的运行等等多个程序来实行控制,对数量进行严格的把握,选择最为合理的价格从而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那么,在材料的使用流程中,要把预算工作做好,对多个供应商厂家的服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在材料的领用过程中,要按照预算的定额来进行用量的申请,物流部门要时刻对配给限额进行计算和控制,来防止浪费现象的产生;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精打细算,对用量进行比较合理的安排,把材料的使用率予以提高。另外,企业还应该要设置相应的系统监督机构,来监控材料的应用情况;在生产过后,尽量要进行回收利用,从而把每一项成本的价值予以最大化的发挥。

其次,要把劳动生产率进行提高,来减少劳动的消耗量,从而来降低产品成本中的附加费用。那么,工业企业就必须要紧跟时展的脚步,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对员工实行必要的培训,来把其能力和素质予以提高,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把各级的任务和职责充分落实到每一个人。另外,要把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把生产工艺进行改革,把劳动条件予以改善,把操作过程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总生产能力的提高。

最后,要对生产过程实行全面的监控,对制造费用以及生产损失等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统计,并用不同的方法予以控制,并把其分别列入到生产成本中。

(三)销售渠道的的改善

在销售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减少中间渠道,尽量采用直接销售的方式,来使产品直接到达最终用户手中,这样就是中介费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就像戴尔营销策略一样,它是把个人计算机纳入到直接销售的模式中,这一策略使得公司避免了各种错误的判断从而也避免了背负过时的零配件以及成品的存货,另外,这一策略从价值链中把特约经销商以及分销商的成本及利润予以了剔除,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的成本得到了下降。

结束语

总之,发展至今,工业企业的成本控制手段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减少费用并扩大经营了,取而代之的是要在成本的预算以及核算中,要在企业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中,尽可能的使投入和产出比达到最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保持竞争优势,使企业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4篇

本文尝试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具体的实施案例,结合F水泥公司当前预算管理的实施情况和公司生产经营的具体实际,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设计方案进行初步构思。

一、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实施条件

第一,基础管理较为扎实。F公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公司各部门、车间的职能运行较为顺畅,生产经营步入了良性轨道。

第二,业务流程,特别是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合理。在建厂之初,公司生产线的设计采用国际通用、成熟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规划科学,并且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技改项目,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工艺流程。

第三,公司实施预算管理已有4年的时间,有着良好的预算管理实施经验。从基础岗位、到车间、部门,以及公司高层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理解较为深入,具体业务操作较为熟练。

第四,人员素质条件基本具备。经过历年预算管理的实施,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对管理的认知以及相关知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第五,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物资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相对全面、准确的信息,对预算管理提供较为有力的信息支持。

第六,公司管理层对于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较为迫切。近2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管理层一直在寻找进一步精细化当前预算管理的途径,力图通过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提高成本管控水平。

综上所述,无论从管理层的主观意愿方面,还是预算管理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看,F水泥公司初步具备了实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的基本条件。

二、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设计方案定位

参照王平心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借鉴其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结合F水泥有限公司预算管理的现状,对该方案的设计进行如下定位:

第一,是一个独立于公司现行预算管理体系的体系。

由于当前公司预算管理体系是统一于总公司预算管理构架之下的,必须保持目前稳定的状态,满足总公司预算管理的要求;其次,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在完成核算、对外财务报告的前提下,兼顾向预算管理提供信息支持,财务部门业务必须保持稳定开展,其他信息系统也必须稳定运行以满足当前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公司各方面运行机制都不能打乱。可见维持现有预算管理体系的稳定十分必要。

而新方案的独立设计、实施,避免了对公司目前预算管理体系、各方面机制稳定运行的影响,降低了新方案带来的风险。未来新方案实施后单独运行,提供相关信息供决策使用,待新方案逐步完善后,再选择是进行新旧方案的融合,还是完全切换到新方案。

第二,是一个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信息为主的体系。

就理想目标而言,新方案应该是一个更为综合的管理系统,涉及公司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财务信息,还要涵盖生产制造、设备运行、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但考虑到公司的现实情况,从建立以成本为核心、财务信息为主的预算管理体系开始入手更为稳健、务实,从小范围开始,不贪大求全,在未来可以考虑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并最终形成信息全覆盖的预算管理体系。

第三,是一个相对准确的信息体系。

由于作业成本法的特性,方案预期达到的成本信息的准确程度是相对的准确,而非绝对准确,相对基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现行预算管理体系提供的信息更为贴近实际。

同时,出于降低首次实施方案难度的考虑,在定义作业的操作中,将作业定位于工艺流程的关键环节这一层面,重点关注关键作业,忽略小作业,不过细的分解作业,更不定位于“任务”。待未来实施后,根据管理的需要逐步调整作业的详细程度。

此外,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数据信息的收集、流程设置等方面,在不影响运行质量的前提下,尽快能简化程序,减少方案实施带来的额外负担。

总之,新体系的信息质量只要不对公司相关决策产生错误的指导,就属于能够接受的精确水平。

第四,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与作业成本法同时兼顾的方案。

公司虽然具备了实施方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没有实施ABC法的经验,而引入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体系,基础就显得不够牢固,而作业确定、设立作业中心、明确成本动因等都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同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的核心环节就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原理计算产品成本的,因此,新方案的设计必须要兼顾作业成本法。

第五,新体系要反映历史数据,也要“预算”未来。

新体系设计完成后,首要任务是对现行体系下的最近1-2年的历史预算数据,按照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体系进行整理,尽可能的使之准确,达到可供参考的水平。同时,重点关注未来,在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体系构架下,对预算期间的数据进行合理整合。

第六,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现行预算体系。

从预算管理体系角度来看,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程序体系、编制体系,如图1所示。公司目前各个体系的构建都比较成熟,很多内容都可以为新方案使用,新方案以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修正、改进可以达到要求,因此设计方案关注的重点是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动因等的关键因素,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组织体系、编制体系。

图1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Fig1 the Comprehensive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三、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方案设计步骤

基于对公司实施条件的分析,根据设计方案的定位,结合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依据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的基本步骤,对F水泥公司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方案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设计:

第一,确定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建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第二,参照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步骤以及涉及的内容,设计编制体系;

第三,基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对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改进设计;

第四,基于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预算,对预算管理程序体系进行改进设计;

第5篇

【关键词】生产实习;教学质量;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135―03

生产实习是工科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增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当前的大学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倡要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学生科学合理地参与生产实践和工程实际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1]。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实践性教学的作用愈显重要。

一 传统的实习模式与现状存在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现在的高等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较,较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二是专业设置的调整――宽口径化。同时随着社会的改革,企业(生产实习单位)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是生产模式的调整――由大而全向精而专的变化,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由以生产管理向目标效益为主。

传统的实习模式难以满足这样的变化,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很难达到一个实习教师带一个实习小组(10~15人);二是企业生产的精而专与高校专业设置的宽口径化的矛盾,现代企业往往生产模式非常专业,而高校专业设置要求宽口径化,因此要达到机械工程类专业机电结合的实习目的,往往要到较多的工厂才能实现,而要将这么多的学生做较多的工厂的转移,其调度和管理与实习时间和经费的有限是有矛盾的;三是以前的企业对学生实习是比较欢迎的,但是由于企业的改革与转制,目前很多企业对学生实习并不欢迎,有的甚至拒绝。以上几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造成学生生产实习演变成到企业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难达到熟悉装备与工艺的生产实习要求。

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实习、并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是工科类院校高等教育实践环节必须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专业生产实习的经验的积累,并且结合我们在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改革,提出了“精心组织、校企结合、分段实施、项目负责”的探索性的改革措施。

二 生产实习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方法:

1 精心组织 合理规划

工科院校的专业生产实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2],它牵涉到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精心组织和合理规划。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大多数工科院校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结束后、四年级开学初进行,实习学生必须是修完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因此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课,为生产实习做好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准备。

二是制定一份较为完整的专业生产实纲。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还与实习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在每次实习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实习企业,带队教师应提前到实习企业做好考察和了解工作,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组织、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生产管理等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根据实习企业生产实际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生产实习教学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编写合适的生产实纲。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前,可先结合已经学习或将要学习专业知识,预习生产实纲,了解生产实习的计划、内容、和要求。考虑到当前企业竞争激烈,大多数企业存在“技术保密”的顾虑,向厂(车间)资料室借阅现场技术资料较为困难,可组织学生在生产实习前,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网络资源优势,查阅相关设备的技术资料,做好实习资料准备工作。学生结合生产实纲和实习思考题,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触发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增加实习效果。

三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3]。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实习质量,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是搞好实习的前提。考虑到专业的要求,一般应选产品对口、工艺先进、设备齐全、任务饱满、技术力量雄厚的工厂。理想的实习基地应有多个产品相对稳定机械制造工厂,且大批大量、成批及单件小批生产等多种生产类型齐全,以便重点在1~2个厂实习而同时利用剩余的时间安排参观其他厂。这样既可加大生产实习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2 校企结合 共建基地

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制度已经不同与以往,以前那种生产实习时“吃、住、学”都在实习企业的方式,现在已经比较难于实现。这样就往往会造成,到某一实习企业学习的时间较短,实习的方式由“深入理解”演变为“参观了解”,同时生产实习的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生产实纲规定的内容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为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与科研中,就重视与实习企业的合作,使带队的实习教师能深入到企业的生产与产品的研发中,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做到“相对集中、本地为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一是因为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实习企业相对集中方便管理与调度。二是由于现在的生产实习企业往往不允许学生在车间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天深入到车间,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空余时间,而这些时间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同样也会影响到实习效果。

同时,高校由于近年来的建设,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也较好,但是由于专业课程学时数量的减少,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几乎也相对较少。因此,如果能将学生空余的实习时间与高校的实验室的硬件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能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的作用。但是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的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在下面第4节中将给出我们目前实施的方法,以供探讨。

3 集合专业 分段实施

在现在的生产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新的问题。由于现在高校招生是不细分专业的宽口径招生,但是在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往往要上一些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并且不同专业之间差别较大例如:机电方向与材料成型方向等,这就给生产实习带来问题。以往我们将生产实习按照一整个阶段来实施完成,结果发现,专业方向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生产实习中根本没有涉及,导致学生在上专业方向课程时没有具体的认识,影响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生产实习课程的改革中做了一些改革,就是将生产实习分为两阶段来完成,前二~三周按照“大机械、宽口径”来进行,最后留一周时间分配到不同的专业方向,让专业方向课程的老师按照专业课程要求来实施完成,这样就解决了这一矛盾。

4 分组实施 项目负责

在前面2.节中我们采用了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利用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空余时间,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设施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生产实习效果。那么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呢?经过近几届学生生产实习的探索,我们提出了“分组实施 、项目负责”的方法。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生产实习前,我们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集合将来的专业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进行工装夹具、小机电产品、成型模具或精巧机构的设计与制造。按照现代企业所广泛采用的“项目负责制”的方法,每组选择一人为组长负责人,完成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购买、材料的热处理、控制程序的编制、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以及功能的实现。

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空余时间,甚至晚上还的加班加点,同时高校实验室设施得到充分利用,更加重要是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将整个大学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的一个广泛的串联与实际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沟通与配合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真正的做到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当然,这种“分组实施 、项目负责”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由于分组较多,实习经费不能充分保证;二是部分学生不能充分的投入,这就大大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

三 实施案例及实施效果

以我校2005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大类专业为例,来说明上述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

我校2005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大类专业共有学生216人,生产实习按排在三年级期末进行,时间为三周。前二周按“大机械、宽口径”的方法进行,后一周按学生在最后一学年所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大类专业在四年级分四个方向(机电工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成型)供学生选择。这样,在实习开始,就按将学生按四个专业方向分成四大组,再由专业方向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多少分成若干小组,来进行实习。在实习开始时,就将每组要完成的项目任务明确,这样学生在前二周去企业参观实习的间隙就可以进行该项目相关知识及材料的准备。在第三周进行专业实习时,由于前面的准备,就可以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去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

按照这种实习模式,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的努力,每个项目组都按时完成了实纲所规定的任务和项目内容。

具体的实施过程及时间安排,由于各项目的内容及要求的差异,无法统一。以我所在的项目组(材料成型)为例,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及时间安排如下表1所示:

表1的时间安排是按照学生准备充分后作出的,由于学生对项目所涉及知识的掌握是有一个渐渐过程,所以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在实验室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图1所示,为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产品图纸,再进行冲压成型模具的设计、加工与装配,最后在冲床上冲出的产品样件。

实施效果主要通过平时考评、实习报告和实习调查问卷来反映。对实习调查问卷的统计如下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样的生产实习教改方式的评价是较好的,以至有学生在最后的实习小结中对这种实习方式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我在大学进行的最好的实习”。

四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精心组织、校企结合、分段实施、项目负责”的措施只是我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探索性改革。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提高实习质量,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短期能做到的,需长期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戍方.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406-407.

[2] 曹刿,秦毅红,李青刚.生产实习--项复杂的系统工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3(5):104-106.

[3] 李艳,夏毅敏,曾桂英.提高工科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230~231.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电子线路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精、宽、用、新”四个方面。

现在的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等专业的电子线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而忽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由“技术员”向“操作工人”转变,电子线路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打破学科体系,突出应用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1.精

所谓精,是指应当承认理论知识系统的相对不完整性,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以及部分过时与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例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学生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再如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原理,也可考虑删除。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类触发器都有相应的集成电路,我们只需熟悉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及集成电路外引脚的使用即可应用。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2.宽

所谓宽,指电子线路的知识面要宽,覆盖面要宽。教育的改革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科学线路的发展趋势。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因此电子线路的教学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电子线路的飞速发展,电子线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线路涵盖了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应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

电子线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子线路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入实用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和技巧。例如:介绍了整流滤波电路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从而既巩固理论知识,又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在介绍了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自动水位控制电路。

4.新

电子线路的飞速发展,电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涌现,电子产品不断趋向于大功率化、数字化、智能化、大规模集成化。电子技术的教学应尽可能跟上电子线路的发展,引入新的知识点。例如,机电专业的电子线路可引入可编程控制器(PLC),供电类专业可引入晶闸管的应用,等等。面向电子线路发展方向,引入新内容,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培养学生在电子线路及相关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形式如下。

1.互动式课堂讲授法

对于基础理论,宜采用传统的课堂板书讲授法。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课堂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地理解具体应用实例的原理,才能掌握实际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采用“分散聚敛法”。“分散”就是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地把它吃透,掌握扎实。每个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必须找到支撑起它们成立的基础概念、基础理论,既区分相互间的差别,又认清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解剖麻雀”,区别“五脏六腑”。“聚敛”就是对整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画龙点睛。把“分散聚敛法”作为主要教学法实施教学时,严忌刻板说教,注重以“理”服人。

2.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与应用的讲解,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因为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路图复杂,在黑板上画图很慢,不利于提高教学信息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快、很直观地看到电路,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反复举出不同的示例来讲解问题,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是无法做到的。

3.“双实现”教学法

往往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一些学生经常会感到很迷茫,不理解学这些基础理论到底有什么用,所以提不起兴趣来。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双实现”教学法,将理论认识与实际电路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实例,拿到课堂上来讲授,并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验证。例如:在分析单稳态触发器时,让学生联系到楼道灯的触摸开关。

4.第二课堂教学法

开辟第二课堂能对课内内容进行深化总结。第二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余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业余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能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才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注重过程教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采用期末考试一考成绩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观点狭隘的考试只是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书本内容。这样的考试结果只是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者。而对这种现状,一些教师哀叹息:“学生只是为了考试学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学生去钻研课程的重点,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应当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

我们认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全面的考查。

(1)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考查。

(2)实践能力的考查。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2.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1)口头提问。

(2)书面作业。

(3)课堂练习。

(4)阶段测试。

(5)期中、期末考试。

只有教师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有助于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学习成绩。而教师也有机会从教学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线路课程实用性再加工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把电子线路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我们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将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改革教材内容体系是基础,改革教学方法是关键,改革评价体系是方向。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才能迎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康光华.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任为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3]魏志源.电子技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国泰.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第7篇

关键词:虚拟工厂;培养目标;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47-02

我国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即“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实践教学正是大学阶段培养这些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对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的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需求

虚拟化工厂环境的实验室模拟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环境,类似一个微型智能化工厂,模拟企业内部物流,兼具商业物流,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该实验室的作用在于在虚拟工厂环境下,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生产系统进行生产工艺程序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分析与控制、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能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工业工程技术。本文将充分调研社会和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而确定工业工程人才需必备的能力,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上,在虚拟工厂环境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通过综合实践训练,真正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基于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改革现代工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虚拟现代化工业企业,立足本学科特点、面向管理工程实际,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创造力,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如图1所示的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各项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引导型的工业工程学科前沿实验,总结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进一步凝练实验项目,强化实验与科研、工程实践的结合和衔接,进一步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该体系框架下,设计具体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物流系统仿真实验:通过混流组装生产线、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分拣中心和自主开发的教学实验软件平台四大模块,将实物系统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覆盖生产与物流系统的全部重要环节。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系统中物料流、服务流、信息流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实验内容主要有:a.通过对各实验工位的动作采集,结合作业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实现作业动作的科学制定;b.通过对生产作业工序的动态调整,实现对工序流程的分析与优化;c.通过对各实验工位工时分析整理,找出实验环节中的“瓶颈”工位,通过对“瓶颈”工位的优化调整,实现生产线平衡与优化;d.通过对生产线速度的调整,使各工位的负荷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发生时紧时松现象,均衡高效地完成生产操作。②基础工业工程实习:学生真实或模拟一种产品的需求调研、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运作过程,从中了解产品生产运作的全过程,进而完成基础工业工程实习。实习步骤:a.组织学生实习,为期3周,组织形式为将学生分组,每组约6到8人,每组学生可自行组织;b.实验产品主要以手工布艺制品为主,使实习具有可操作性;c.产品生产可以模拟简单机械制品的装配、测量等工作。③模拟企业组织实验:将生产车间及主要生产设备、装配车间及装配线分别虚拟构成小型化企业系统,以小型机电产品如机械传动件、齿轮箱等为生产实验对象,进行现代制造系统实验、质量可靠性(工序能力调查、质量控制、抽样检验)实验、生产计划与控制(开发与试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验以及工业工程和ERP等实验。通过此实验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④质量管理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充分理解SPC控制和MSA过程;学生制作或装配某种产品,对每道工序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设备进行质量数据的采集,记录质量数据,利用软件画出SPC控制图并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学会使用常见测量仪器,对测量系统进行MSA分析,包括位置变差(线性、偏倚、稳定性)、宽度变差(重复性、再现性)。具体实现:对测量对象(试件)进行数据测量,记录在相应表格,计数型及计量型数据分析(位置变差、宽度变差),通过此实验也可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⑤成本管理实验:以成本核算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以现代生产物流与工业工程实验室虚拟生产的实验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记录各工序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生产工时、人工费用、消耗的动力费用、废品情况,按照费用归集分配方法,计算所生产实验产品的成本,编制相关成本报表,并能够进行相关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理解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进行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此基础上掌握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和相应的辅助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相关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工作,掌握从事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通过此实验也可完成一部分产品管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2.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布局规划。实验室按企业运营模式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室旨在完成《基础工业工业工程》、《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先进制造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和可靠性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拟建实验室布局结构如图2所示,实验室建设按照软硬件并重的思想,研究并建立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配置实施方案。

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发展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和各高校的现有条件,通过不断改革使其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更加合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本研究适应我国社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并为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复鹏,孙家坤,刘吉场.现代工业工程实验室规划与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8(4):91-93.

[2]汪应洛.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孙林岩.人因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从“知识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称之为“创新力经济”。有效利用人力与资本并鼓励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因素生产力”。在历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发明的前提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经营与管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交融互促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应运而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与理念的前提。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工业工程将人、信息、物料、设备、过程和能源集成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把获利性、效率、适应性、响应能力、质量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贯穿整个寿命期做为目标。

工业工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业工程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工业工程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一、工业工程的内涵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

工业工程不仅用于生产事业,还可用于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由其广阔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它的内涵相当广泛。工业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方法多样,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另外与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工业工程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改进,追求创新的过程。坚信“改善无止境”――“There is always a better way!”。工业工程强调人的因素,它将影响人的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追求人――机――环境关系的最佳、最和谐状态。工业工程是集成系统的整体优化,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孤立考虑和仅仅将各要素简单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它追求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整体效益,要产生1+1>2的效果。

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工业工程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其内涵可看出,改善是实现工业工程任务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工业工程的永恒目标,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而改善的结果是创新。

工业工程是一门对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技术,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集体努力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它理解为管理,它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管理系统与工作程序以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除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外,就是创造性技术。随着发明学、创造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先后提出了一百多种创造技术和方法,其中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4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5个方面(操作、运输、贮存、检验、等待)、6大提问技术(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这些都是改进与创新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由此可见,工业工程需要高度的改善改造性,改善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功能。

三、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它的研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集群性。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全方位的改善效益。

(2)虚拟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创新技术的虚拟化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

(3)融合性。创新技术应当是多元、合作与共享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享,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改善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忽布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管理运作。

(4)模糊性。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四、小结

工业工程是解决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范畴,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为一种社会主题。而工业工程从一诞生起就强调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业工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基础工业工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基础工业工程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生产现场管理中问题,并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工程素质。

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由于工业工程教育教学在国内起步较晚,并且受到现有教材、资料、教学经验、实验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偏重理论,知识点多,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例。我校2006年之前的基础工业工程的教学一般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即“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课后理论性问答作业+结课闭卷考试“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多数学生靠在期末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但考过后很快就忘记,无法真正在后续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应用本课程的知识,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工程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现场改善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基础工业工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培养阶段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们结合前面几届毕业生工作中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删一些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在工作中运用比较多的内容,比如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模特排时法、现场管理等,而对工作中用得不多的管理事务分析、标准资料法等内容安排学生课外自学,另外增加了“七大浪费”、“防错法”等内容。此外,在课内实验教学中,由学生动手亲自组装电机,记录自己的双手作业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组装过程进行分析改善。通过实验教学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改革措施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我们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案例教学

我们收集了该课程中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等的生产现场的案例,教师带领本专业学生和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合作,运用FLASH动画或视频的表达方式制作了基础工业工程案例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具有动感和美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后的教学手段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理解,用较少课时完成复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专题讲座,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工业工程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工业工程不甚了解。在新生入校后和课程开始前开展专业教育或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工业工程的重要性及其研究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强调基础工业工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介绍工业工程网站学习工业工程知识,以提高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3、开展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团队的形式,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目标作为刺激点,紧紧围绕研究项目任务,比如“我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工作率分析”等,探究完成项目任务的方法,学习完成项目的程序。项目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近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基础工业工程试题库,试题库覆盖面广,题型丰富,不仅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题型,还增加了案例分析和综合分析等题型。创建试题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中,改变期末书面考试一次定终身的做法,考试成绩仅占50%,其余50%,则由学生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项目实践成绩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课程综合成绩。这种考核形式减轻了期末考试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改变了学生“临阵磨枪”不良习惯,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开设课程设计,突出课程的应用性

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能力的培养。为此,近几年我们开设了课程设计,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经历一次较完整的应用实践,采用“ECRS”四大原则和“5W1H”提问技术,发现现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流程分析、作业分析等技术提出新的改进方案。最后形成PPT报告形式,由学生上台报告,然后同学提问,大家讨论。开设课程设计以来,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四、 结束语

结合2007级到2010级学生基础工业工程讲授,验证和改进相关内容、方法,通过基础工业工程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更有助于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实践环节硬件投入不足,案例收集不充分,有些抽象的课堂内容学生难以理解,致使课堂互动不足,缺乏感染力,学生创新意识弱的问题。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在交流能力、协作精神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能得到很大提高,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反应良好。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10篇

工业工程依托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强调机械制造工程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思路。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面向生产制造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及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生产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基础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在此前提下,三峡大学研究实践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3.5+0.5”的培养模式改为“3+1”模式,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完成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实验实训实践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学习;第四年进行模块化、实践化教学,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在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完成2006版、2007版、2008版、2010版及2012版培养方案的编制及修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向制造业需求为指导,以知识培养为基础、能力增强为核心、素质提升为宗旨,以工业工程师专业认证为参考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确定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学为主干学科,以机械制造为背景。由此,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突出机械能力培养,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3]按照“通识课程+专业核心”方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的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合格工业工程师应具备的7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提出了要求在大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主要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依据工业工程师认证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工业工程学会指定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5+4”的基本设置,本专业确定了以“5+4”课程为核心,适当增加机械制造类课程为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核心课程主要由“5+4”组成,包括4门核心课(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工程经济学)、5门专业课(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控制、运筹学、建模与仿真、系统工程等。机械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物流机械与应用等。管理工程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学等。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在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规定了多种形式和性质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三峡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自动化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验。[4]目前投入使用的专业实验室包括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制造系统实验室、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室等。

二、校企合作,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业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外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技能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5]实践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操作能力为目标,注意实践技能的综合化训练。高校与企业合作互助、共建实习、科研基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教师教学科研领域的有效途径。对接地方企业生产实践满足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的要求,而且典型企业的典型生产实例也成为理论课程案例、实验、课程设计的实践素材及教师科研活动的对象。在实践环节中,本学科鼓励老师们带着学生去企业,学生带着实习任务、设计课题进车间,以IE的专业意识、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寻找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回学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运用专业知识加以探索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认识实习、现代制造系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都基本做到课题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如:进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时先将学生带到知名企业——枝江酒厂的车间里,运用“基础工业工程”的方法和手段观察生产线,发现问题,测取数据,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达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在第四学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中倡导分散独立进行,一方面帮助学生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在实习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应用能力,也积极寻找设计课题,通过与导师交流沟通确定设计内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企联合完成实习和设计。“把课上到企业里,把设计做到车间里”正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真实写照。本专业选择一批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如洛阳东方红拖拉机集团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稻花香、枝江酒厂等多家知名制造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合作协议,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使企业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稳定的课外实践基地。

三、结语

第11篇

1.1对木材运输管理监督不严格。一些木材货运部门只顾眼前利益,不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不支持林业部门对木材凭证运输的检查监督,助长了违法运输木材歪风,给木材运输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

1.2现在大多数林业局雇佣林区居民的货运汽车进行木材运输。由于车辆工作时间的不固定性,不便于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一旦汽车在木材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管理者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来调用其他货运汽车,这就有很大可能会耽误木材运输,影响整个生产作业进度。

1.3一些林业局使用多种木材运输方式,包括森林小火车运输、汽车运输、牲畜运输,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选择运输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1.4在木材运输过程中,由于工人操作方法不当造成木材损坏,降低了木材的质量等级。造成了木材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生产成本,使经营单位的经营利益降低。

1.5一些林业局木材运输的现有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作业状况和信息系统落后,生产效率普遍较低,技术及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缺乏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1.6木材运输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执法检查人员较少,且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木材巡查人员较少,面对大量的工作,只能忙里偷闲,木材流失时有发生。

2工业工程基本理论与方法

2.1工业工程的定义工业工程(IE)的基础最早的起源来自于工作研究主要构成来自泰勒的时间研究与吉尔布雷斯的动作分析,之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IE)的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日本IE协会(JIIE)对工业工程(IE)的最新定义“:IE是对人、材料、设备所集成的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为了对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生产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不断改善优化设计,使设计系统更加趋于合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获得最佳综合效益。简单地说,IE是改善效率、成本、品质的方法科学。

2.2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IE)是一门工程学科,是建立在大量的工程技术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但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同时还包括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它是一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相结合的交叉科学。IE是以整个生产系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主要包括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其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IE的七大手法包: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生产线平衡。

3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3.1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工业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业部门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逐步在各行业推广。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在推行工业工程过程中得到利益。长春一汽变速箱厂在引进、消化、吸收“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经验,结合工厂具体实情创造了“准时化生产方式”,这一体现精益生产内涵的管理方式在应用到工作中降低了流动资金70%,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湖北二汽的“一个流”生产和厂际运输看板管理,都是中国式工业工程的杰出代表。在工作研究方面上海金陵无线电厂,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天津市电子局等都收到显著的效果。工业工程在国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成功应用,表明工业工程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成本,使产品质量、企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将工业工程方法应用到木材运输管理中是一种极其有意义的探索。工业工程从其诞生以来就始终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作为其核心内容,因此将工业工程应用于木材运输管理中,利用工业工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系统优化技术对林业局现有木材运输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优化,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改造现有管理系统,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3.2.1对木材运输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应用排队方法论建立所有运输车辆的系统仿真模型,结合线性规划理论划对各运输车辆的运量分配更加合理,给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在工业工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改进现有木材运输管理方式,运用工业工程标准记录统计方法,使现代木材运输管理更加合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3.2.2采用“7S”对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进行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浪费、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等。有利于对木材运输进行合理化地管理。3.2.3更加合理地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岗位设计评价是经典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对木材运输管理整个生产系统采用系统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设计、评价以及薪酬设计的体系,并进行强化实施引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根据多项指标评价整个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对生产系统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通过人员的合理配置,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防止木材流失,切实保护企业利益,同时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

3.2.4实施零库存,降低生产成本。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它不是指仓库储存的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甚至可以为零。零库存是各大生产企业的追求,因为严格的零库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通过现代工业工程管理技术,不断优化分析,使库存尽量降低到最小值。通过控制库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教学改革 问题教学法 教学评价

项目资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0901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09QZ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03-01

工业工程是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一门学科,对于各个组织尤其是制造业,工业工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工业工程在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但我国的工业工程起步较晚,在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但是,当前我国的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很快,目前已有一百七十余所高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原理”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经验,探讨如何对“工业工程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人才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功运用“问题教学法”

立足于研究型本科培养定位,在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实施中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用PPT幻灯片以图片、视频等方式提出事先拟定的若干问题。举例说明,可以给出某一工厂当前的车间布置图。第二步,要求学生按就座区域,分成5~6人临时讨论小组,讨论当前车间布置方案存在哪些问题,并改进方案。该环节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通常这时学生带有强烈解决问题的欲望,其积极性都能统一调动起来。第三步,由教师对本节相关内容做个重点扼要的讲解,然后小组讨论准备3分钟左右,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发言者同时接受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第四步,每组回答问题后,最后由老师作简明扼要的评述性总结,引出本节需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要知识点,而且通过真实案例分析,以后会很容易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本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时基本按以上步骤进行,其最大的效果是上课的互动性大幅提高,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身心愉悦地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2]。

除问题教学法以外,在教学中还配合运用启发式、探索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一直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反馈,学生对以上教学方法比较满意,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在教学检查评分中得分名列前茅,同行及专家均对本课程进行了观摩、交流,反馈意见较好。

二、教学内容改革——案例教学、自学阅读材料、前沿知识讲座相结合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我国近些年工业工程发展很快,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社会上工业工程的发展和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条件,做出适当调整。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工程基本技术,增加了案例教学内容。

基础工业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这部分教学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枯燥,但却是企业进行改进和提高生产效率所必须的工具。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可以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开展案例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企业实际生产,学生对案例中对象的功能、生产加工过程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发现问题找出改进点的能力,能够从案例的介绍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工作研究进行作业改进,深入理解了课程核心知识,提升了学习积极性。

“工业工程原理”课程统领整个工业工程的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适应研究型本科培养目标,做出了相应调整,增加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这些前沿知识以两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前沿知识讲座和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一些工业工程中涉及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如“准时生产”、“丰田生产方式”以及一些大企业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富士康跳楼事件,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此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些内容可以采用让学生课下自学、课堂讲解讨论的方式,老师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帮助,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查阅学术期刊,要求学生事前做好PPT文件,学生充分准备后上台讲解,其他同学可以与之讨论、提出质疑,老师做最后总结,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中,可以穿插一些讲座形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工业工程将要从事的工作有更为理性和深刻的认识。课程实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实习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系统优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习本课程及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生产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制造企业的生产与改造中,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自己的设想;毕业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生产中,对现场生产实际进行详细观察,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并在毕业论文中,依托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系统设计某一制造系统。

四、评价方式改革——将过程性评估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过去我们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本课程中改变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估方式。首先,采取“小组+任务+表现分”的管理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任课教师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设立出缺席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情况、考试等考核项目,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考试只是评价手段之一。此外,把学生出缺席情况、小组活动、课堂表现也作为评估内容,这样,从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和观察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第13篇

Abstract: The present teaching mode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and its defect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re analyzed. The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ode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based on occupation role is presented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lans as well as methods are suggested. By the reformation of 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ode, the detail thinks are explored while building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hierarchy system. The detail thinks are as those how enhanc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 of occupation role of enterprises, so as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his teaching mode aim at real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 objective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and demands in management and skill type personnel of modern enterprises, and it also try to train student to become a quality engineer at graduation.

关键词: 职业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工业工程专业

Key words: occupation role;experience type teaching mode;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11-03

————————————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和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02-1107)、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计划”下机械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EYP5001)、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卓越计划”下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5z008)和青年专项课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25q135)。

作者简介:张付英(1965-),女,河北赞皇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工程。

0 引言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在于培养掌握机械工程、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具备解决工业企业机械工程和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系统的建模、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技管一体化高级专门人才[1,2]。

我国的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由于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因此其教学模式存在着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培养的工业工程技术人才与现代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工业工程专业虽然都制订了面向工作过程的实践环节,但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与其他专业相比,工业工程专业由于其“软”的工程技术特征,使其在各高校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操作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偏少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有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相关理论知识,用亲身体验去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并最终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3,4]。基于职业角色的体验式教学是将职业岗位的训练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融入企业职业工作角色,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化和拓展。因此,改革现有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为基于职业角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力求将学生置身于人、企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启发学生从企业需求角度去思考,使学生能在更深层面上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优化及运营、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和成本及质量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制造企业运营的影响,真正体会企业经营及运作方式、产品开发过程和解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在效率、效益、质量方面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5]。

1 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根据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成三个层次、六个阶段,即企业人意识培养层,职业角色体验层和职业能力提升层,职业意识培养阶段、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体验阶段、企业运营流程体验阶段、岗位角色体验阶段、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和顶岗体验阶段。在不同的体验阶段,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

2 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根据构建的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出实施该模式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2.1 企业人意识培养层教学体系建设 企业人意识培养层由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两个阶段组成。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学习实施,其教学体系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对不同企业调研后形成的现代企业的基本信息库和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库及学生认知实习获得的直观的企业信息构成。现代企业基本信息系统和企业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分别按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实施,并将该系统和案例集成到工业工程的局域网络。现代企业认知实习,通过让学生参观典型的生产企业,了解企业的车间布局、生产设备布置、物流计划、库存管理、实施工业工程体系的基本情况等,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充实到现代企业基本信息和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库。

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IE在企业应用的案例分析及生产企业的生产及工业工程实务,运用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强化工业工程的理论知识,注重工业工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成本和效率的意识及深入理解标准化和精益思想的作用。

2.2 职业角色体验层教学体系构建 职业角色体验层由企业运营流程体验和岗位角色体验两个阶段组成。企业运营流程体验依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聘请企业工业工程专家走进学生课堂,通过作报告、讲座和论坛的形式,及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实习的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岗位工程过程和岗位业务流程。同时利用计算机网格平台及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企业IE应用及企业运营流程。

岗位角色体验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环节共同完成。课程实验以企业工业工程案例为实验内容,通过工时测定、动作分析、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工艺分析、程序分析、现场改善、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计算机模拟仿真等集成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创新沟通及解决企业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设计选择一部分企业实际应用项目进行,如搜集企业应用案例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分析,采集工时、工艺数据,进行动作、工序、产线和人机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动作和程序改善或优化工序、平衡产线,并形成一套新的方法并实施。再如让学生通过加工某个典型零件、测量数据、数据分布分析、绘制控制图和计算过程能力等过程,评价工序过程能力和过程的稳定性,寻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等。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搜集一些企业项目数据和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为了使学生能体验企业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过程,通过将企业获得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通过基于Flexsim计算机软件的模拟仿真,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并将模拟结果反馈给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项目的联合解决。这样的实践模式将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得到强化。

2.3 职业能力提升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职业能力提升层由项目开发体验和顶岗体验两个阶段组成。项目开发体验通过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兴趣项目的方式来实施。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增加与企业实际项目合作的毕业设计数量,使学生可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实施全过程,在项目开发中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成立课外项目小组和项目工程实践,实施工程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全面实践。

顶岗体验阶段由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并负责子项目完整过程、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等来实现。让学生利用假期或毕业实习期间,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遇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其他部门人员协作沟通的能力。教师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主动吸收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过程中,并让学生能完成某个子系统的完整工作过程,或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并提升其职业素质。

3 结论

体验式教学可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思路和方法。该教学模式由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组成,在不同的体验阶段,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模式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该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式课堂教学、体验式实践平台、科研项目和工程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实习基地认知实训及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确立其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二石,霍艳芳,刘亮.21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应用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报,2004(1):103-106.

[2]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 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3]赵秀芳.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97-99.

第14篇

1.不同管理水平均适用。

1.1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

可以采取工业工程的技术,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煤矿实际开采的条件以及工程的内容,还有系统以及工艺方面的要求等。合理优化并分析工人操作流程,提供帮助给编制的作业规程,对于基础设施布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分析,并深入研究危险性作业的具体动作。

1.2对那些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企业中应用工业工程时

在基础工业工程作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具有现代性的工业工程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可以将计算机和无线通讯以及系统优化等技术综合的运用到生产中,对其进行监控,不管是在井下或是在的井上的作业人员,对其行踪进行监控,这样随时掌握作业的状态。另外,采取是计算仿真的技术,模拟其煤矿中潜在的危险以及有害因素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提供具有针对性对策给安全管理。

2.不同管理层次均适用。

2.1煤矿宏观管理的层次

工业工程可以帮助管理者规划安全管理和投入的安全费用,并预先分析能够取得的效果。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弯路,同时还可以以较少的安全投入达到最好的安全效果。对于一个安全生产的周期内整体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与把握。

2.2煤矿微观管理的层次指的就是具体的对安全的管理

例如识别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纠正不当或不规范的人工操作,作业的流程更加合理,配备安全生产的措施要具有合理性,制定合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制定作业的规程,这些都可以通过事业工程采用而实现。

3.不同工作场合均适用。

3.1生产现场

由于煤矿生产具有较多的系统,同时涉及到较多的设备与设施,并且具有较为复杂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的流程以及工种都相对较多,若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十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采取5S这一基本管理的方法与理念优化其现场管理,将不必要的杂物清除,保证现场整洁有序,从而确保安全的生产并提高其工作的质量。

3.2辅助服务部门

对于辅助服务部门也需要采用工业工程的技术理念与方法,优化并改善其各自的系统,从而保证能够顺利的进行生产。

3.3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教育

因为煤炭生产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可以采取应用工业工程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对于培训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采取分层培训的形式,尽量投入较少的经费以及工作量,并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员工对工业工程中安全思想以及方法和效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识别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工业工程中的方法将安全隐患消除,从而使其安全的生产得到保障。

4.不同的管理对象均适用。

4.1设备设施的管理

煤矿生产中所用的设备与设施具有安全保障以及生产的功能,对其进行管理时必须根据相关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融入工业工程管理的思想及方法对其安全设施和设备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将其安全设备与设施进行合理的布置,使其安全以及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2管理生产环境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煤矿生产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将工业工程技术与煤矿安全专业技术想结合,尽量消除其影响因素,优化并治理作业的环境,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4.3管理煤炭安全的标准化以及基本标准

想要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必须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将安全管理的质量标准化作为基础。所谓安全质量的标准化就是在煤矿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实行质量标准化的工作,对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排查隐患,反馈并统计信息,以及事故抢险和防险与处理等方面均建立工作规范以及责任制度和管理的质量标准,同时还要保证其执行的严格性,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并避免,甚至消除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其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状态。

4.4管理安全投入的资金

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安全资金作为保障,最后这种投入会转化为矿煤安全的成本,煤矿实际的生产中,由于安全保障度较差,导致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客观上需要一个安全保障度。采取工业工程思想以及理论的方法,从而达到安全保障的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对安全投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4.5管理安全信息

在管理煤矿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的系统。通过结合工业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对与生产系统进行合理的调度和追踪以及发现错误操作行为,还有对于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和提示必要物料的缺少这些功能得以实现,从而及时的做出应对的措施。

5.不同管理阶段均适用。

5.1工业工程基本的原理与方法运用

在安全管理的设计以及规划中,对于同一生产周期内每个环节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手段通过统筹的考虑进行规划并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的效率。

5.2预防并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

采用工业工程的发现以及分析问题这种方法,事先预防可能发生安全问题,使其事故发生的根源在萌芽状态消亡。工业工程特有的手段可以看出、问出、实践出、变换角度找出、挖掘出问题的所在,从而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煤矿实际,制定整改隐患的措施,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5.3安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救援

工业工程对组织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建立救援指挥的中心,启动应急救援的预案,对于救援的物资以及救援人员,组织其进行迅速且有效的实施救援,降低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

二、结语

第15篇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机械与材料学院是我校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等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

我校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二、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工业工程定位为:在其中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要建立工业工程专业完整的教育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符合该培养目标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2.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确定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四大模块组成,除公共课外,其他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学习的宗旨。

3.构建合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本专业先后开设了依托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课程11门,依托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3门。为此,学院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大赛,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